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产计划与控制》习题集答案

《生产计划与控制》习题集答案

《生产计划与控制》习题集答案
《生产计划与控制》习题集答案

《生产计划与控制》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将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有效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2.生产要素:生产过程投入的各种生产资源包括材料、劳动力、资金、设备、能源和信息。

3.生产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转换子系统的运行进行的管理。

4.生产率:产出与投入之比。

5.制造:一般把生产有形产品的活动叫做制造。

6.运作:一般把提供无形产品服务的活动称为运作。

7.转换过程:企业从事产品制造和完成有效服务的主体活动。

8.战略目标:指导企业各个部门和运作过程中的所有决策。

9.企业经营战略:在变动的环境下达到战略目标的长期性的总体谋划。

10.生产策略:企业为了遵循经营战略在生产职能方面的长期谋划。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B

3.A

4. C

5. B

6. C

7.A

8. D

9.B 10. B

11. C 12.C 13. C 14. C 15.B 16. A 17. A 18. C 19.D 20. B

21. B 22. B 23. D 24. B 25. D 26.A 27.A 28. B

三、判断题

1. F

2. F

3. F

4. T

5.F

6. F

7. T 8 . F 9. F 10. F 11.T

四、填空题

1.投入、转换、产出、转换子系统

2. 生产

3.有形产出、无形产出

4. 转换过程

5. 直接投入、间接投入

6. 营销生产财务

7.适时、适质、适量、低成本8.运作层、决策层

9. 水池式、推动式、拉动式、瓶颈式10.制造、运作)

11.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柔性12.原料、劳动力、设备、资金、信息13.生产率

五、简答题

1、生产系统是由哪几个子系统组成?试画出生产系统模型。

答:由投入、转换、产出和计划与控制子系统构成,其中转换子系统是生产系统的核心。

投入

(人、财、物、信息、

技术)

转换

过程

产出

(服务或产品)计划与控制

2、转换过程通常有哪几种形式?

答:形态转换、位置转换、储存转换、交换转换、生理转换、信息转换六种形式。

3、对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适时、适质、适量和低成本,即考虑时间、质量、数量和成本四项要素。

4、从工业企业各部门间生产转换过程来描述生产系统.

答:生产系统分为运作层和决策层两个层次

运作层由生产系统的投入、转换和产出过程所构成。其实体由营销、产品开发、生产、供应、配送和支持等部门构成。

决策层:由高层管理者对生产系统的目标设置和规划等功能所构成的决策层。又可分为:1)制订战略目标2)企业经营战略3)生产策略

5、竞争优势重点的项目有哪几个?

答:低成本、快速发送、准时发送、高质量产品、柔性

6、衡量转换系统效率的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间有什么关系?

答:衡量转换系统效率的指标有:生产率、生产成本、质量、时间、速度、适应性、服务等。这些指标间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如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和适应性、服务等。而有些指标是相互支持的,如生产率、生产成本、时间、速度之间就是这种关系。虽然系统的功能可以用这些指标来衡量,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指标无法同时达到最优水平。

7、简述制造企业的三种基本职能及其三者关系?

答:制造企业有营销、生产和财务三项基本职能,三者分别完成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活动。生产管理者和营销管理者以及财务管理者使企业管理行为形成循环,首尾相连。生产管理者负责企业的生产系统高效、低成本运行;营销管理者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造需求,顺畅销售;财务管理者负责达到企业的财务目标,获取利润。生产系统失效,则生产不出产品,营销失灵,则产品卖不出去;理财不当,则企业无法生存。三者中有不同功能和独立运作方式,但都是为了完成企业共同的谋求利润和持续发展的目标。

8、分析下表中转换系统的投入、转换要素、转换过程和产出,并填表。

系统投入转换要素转换过程产出大学学生教材、教师、教室传授知识和技能大学毕业生医院病人医护人员、药品、医疗设备医疗护理健康的人餐厅饥饿的顾客食物、厨师、服务员、环境烹饪及服务满意的顾客银行存取钱的顾客业务员、计算机设备业务员提供服务满意的顾客9、举例说明企业提供的产品一般是有形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混合物。

答:大多数企业生产与运作过程的产出是有形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混合物。如餐厅要提供餐饮服务及必须制作和提供饭菜等。由于餐厅的主营业务属于服务,所以餐厅被划分为服务企业。家电制造企业,虽然已生产家电为主,但也设有维修部门,提供维修产品的服务。

10、试分析运输企业的投入、转换和产出。

答:运输企业的投入:待运输的货物

转换系统的资源:运输车辆、司机、管理系统等

转换过程:按要求的目的地通过运输改变货物的位置。

产出:货物位置的改变。

11、试分析生产系统的功能。

答:从技术和实物的角度来看,生产系统把对投入的人、财、物、信息等各项资源转换成社会和用户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从经济和价值的角度来看,生产系统表现为价值增值的过程。

12、说明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特点

答:(1)管理范围发生了变化。以前只需要管理好车间或工厂内部的生产进度,控制好内部资源就可以了,现在则要积极影响与参与企业高层决策,要与研发和营销部门密切配合,甚至参与这些部门的决策和管理。

(2)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企业的生产也在向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转化,以大量生产的高效率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是一个见见我的挑战。

(3)现代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4)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加,来自政府的、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

13、作为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的特征之一,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范围更宽了,其原因是什么?(答题要点)从纵向考虑:企业是通过向市场和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参与生产竞争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的要求,必须管理好产品的形成过程。作为生产过程的直接管理者,生产与运作管理经理必然要参与企业高层决策,并以高层决策结果指导运作过程。

从横向考虑:为了提高产品的可制造性,运作管理部门必须参与产品设计过程,而为了更好的满足顾客要求,运作管理的计划和控制必须与销售部门密切配合。

第三章产品设计

一、名词解释

1.新产品:指在原理、用途、性能、结构、材料等方面具有新的改进的产品。

2.产品技术:指用技术来改变一项产品的特性。

3.管理技术:指用于组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的方法和过程。

4.产品设计:将顾客的需求或新产品构思变为具体产品的一个实现过程。

5.质量屋:将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信息用特定的矩阵形式展示出来,所得到的矩阵叫质量屋

矩阵。

6.价值工程:是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总成本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

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的活动。

7.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规划、设计、生产、装配、销售、使用、维修保养直到回收

再利用的整个过程。

8.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的系统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 D

2.B

3.D

4.B

5.C

6.C

7. A

8. A

9. C 10.A11.A

12.A 13.A 14.A 15.A 16.A 17. C 18.A 19. A 20.B 21.B 22. C

三、判断题

1.F

2.F

3.T

4.T

5.T

6.T

7. F

8.F

9.T 10.F

四、填空题

1. 技术上、经济上、生产上

2.价值工程

3. 并行工程

4.TQC

5.全面质量管理

6. 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

7. QFD 质量屋

8. 样品、小批

9. 生产技术准备10. 独立开发、委托开、联合开发11.并行工程

五、简答题

1.简述产品设计特点

答:(1)产品设计任务的基础是市场的需求

(2)产品设计具有创新性

(3)产品设计工作的社会性

(4)产品设计目标的先进性

(5)产品设计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

2、简述产品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答:需求原则、效益原则、简化原则、信息原则、合法原则

3、产品设计过程

答:一般分为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工作图设计三个阶段

4、简述并行工程的基本概念。

答: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作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开发人员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生产周期(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中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需求。

5、并行工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在产品开发中,改变以往按照“开发—设计—样品试制—修改设计—工艺准备—试生产—生产”的固定顺序,依次进行的“顺序工程”方式,从产品开发初始阶段开始,就由开发设计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营销人员、有时甚至包括协作厂家、用户代表联合工作,各项工作同时并行。

6、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有几种?

答:①在保持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功能;②保证功能,降低成本;③成本有所提高,功能大幅度提高;④功能有所下降,但成本大幅度降低;⑤成本下降,功能提高

7、新产品开发对企业的意义是什么?

答:新产品开发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新产品开发可以加强企业战略优势;新产品开发能够提高公司形象;新产品开发能够保持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新产品开发可以充分利用生产和经营资源。

8、现代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面临哪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答:市场日趋细分;技术更新加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能够获利的幅度和时间都在缩小;信息传播快,获取成本低;管理日趋精细。

9、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答:产品开发决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试制鉴定、正式生产

10、现代社会环境对新产品设计有哪些要求?

答:面向顾客的设计:人因工程、美学的思考;产品的可制造性和生产的经济性;产品的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以及模块化设计。

第四章生产过程的规划与设计

一、名词解释

存货生产:零部件和最终产品都是根据需求预测进行生产。

订货生产:零部件和最终产品都是根据订货进行生产。

客户产品:按照个性化的客户需求来设计的产品。

对象原则:生产过程按产品的不同划分生产单位。

工艺原则: 生产过程按工艺来划分生产单位。

模块式生产:将工艺原则和对象原则两者组合的生产组织形式。

生产过程生命周期:生产结构发展阶段,开始总是单件生产、然后是小批量、大批量生产,最后是大量生产。

能力弹性:生产系统具有应付偏离设计要求的能力。

生产系统定位:是指产品设计类型、生产过程类型和库存类型的组合选择。

纵向集成度:企业凭自己的生产能力承担的生产环节在生产和配送链中所占比重。

运作杠杆:方案成本分析中的重要概念,用于度量年生产成本和年销售收入之间的关联。连续性生产: 是指物料均匀、连续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

大量生产:是指产品数量很大,大多数工作地点长期按照一定的生产节拍进行某一个零件的某一道工序的加工。

小批生产:是指生产单件产品基本上是小批量需求的专用产品的生产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C

5、C

6、B

7、C

8、C

9、C 10、A 11、D 12、B 13、C 14、A 15、B 16、B 17、C 18、D 19、D 20、B 21、C 22.、C 23 D24、 B 25、A 26、A 27.C28、D29. D 30、A

31. C 32. D 33、 A 34、D 35.B 36、C 37、C 38、B 39、A

三、判断题

1.T

2.T

3.F

4. T

5. F

6.F

7.F

8. F

9.T 10.T

11.F 12.F 13. T 14.F 15.F 16. T 17. T 18. F 19.T 20. T

21.F 22. T 23.F 24. F 25. F 26. F 27.T 28.T 29. F 30. F 31. F 32. F

四、填空题

1、大量客户化生产

2、专业化程度\重复程度 3. 成本、柔性、4、投资、成本

5、对象原则、工艺原则、模块式生产

6、成本、产量、

7、生产系统的定位

8、成组技术9、客户产品、标准产品10、专门化、简单化、标准化、

11、产品开发和设计、生产过程的规划和设计12、战略性决策13、模块式制造单元14、模块式生产15、产品导向型16、(工艺导向型

17、生产管理部门、采购部门

五、简答题

1、生产过程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几项?其主要输入、输出是什么?

答:生产过程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生产系统定位,即选择和生产策略协调的生产过程类型;

确定纵向集成度,即作出自制或外购决策;

选择适宜的生产技术,即确定自动化程度;

确定生产流程。

输入:1)产品信息2)生产战略信息3)生产系统信息

输出:1)生产过程流程设计2)设备选定3)车间布置图4)人力需求测算

2、产品生命周期和生产过程生命周期两者各阶段之间有什么关联?

答:两者相互影响,生产过程阶段的变化影响产品成本、质量和生产能力,进而影响产品销售量,而产品销售量又影响生产过程结构类型的选择。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阶段,产品按客房需求即客户产品设计,批量小,按工艺原则和订单生产。当市场对此产品需求增加,批量和产量随之增长,产品将转向按标准产品设计,按对象原则和存货生产,一旦此产品达到饱和阶段,则此产量大、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将持续按对象原则和存货生产。

3、试比较对象原则和工艺原则的优缺点。

答:(1)对象原则:生产过程按产品的不同划分生产单位。

优点:①运输工作量小,在制品量少,生产周期短,经济效果较好。

②劳动技能要求不高,计划和控制生产较方便。

缺点:①要求专用的设备和工装,需较高的初始投资。

②对产品品种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2)工艺原则:生产过程按工艺来划分生产单位。

优点:①产品生产具有柔性。

②采用通用的设备和工装,初始投资较小。

缺点: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经过的路线长,增加了产品停留时间,生产周期长,在制品积压占用流动资金较多。

②需要较熟练的劳动技能,计划与控制生产较复杂。

4、举例说明现代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新产品从构思、设计到商业性投资,其周期日益缩短,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导致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末的电子产品已经预示出未来这一发展趋势,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已经缩短到了半年为一个周期,而有些软件产品寿命周期近有几个月。

5、试以产品——过程矩阵,分析生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特点。

答:通过分析产品——过程矩阵,可以发现生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具有的以下特点:1)每一种生产类型与其对应的典型的系统结构都具有典型的功能特点和竞争优势。

2)每种生产类型在其功能指标方面,都表示出一种相悖的特性,除了生产效率与应变能力这两大方面有明显的互斥趋势外,在其他各项具体功能指标上也存在相悖的情况。

3)在产品——过程矩阵对角线两端的系统表现出了更强的功能相悖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竞争优势。

6、结合产品—过程矩阵解释极端优势的概念?

答:产品—过程矩阵揭示了4种典型的生产类型的特征和生产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生产类型在由左上角向右下角移动过程中,生产率提高,成本逐渐降低、柔性逐渐降低,每种生产类型在系统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相悖的关系。在PPM矩阵的对角线两端,这种相悖表现的更为强烈,也具有更强竞争优势。单件生产柔性最高,但其代价是高成本,大量生产成本很低,但缺乏柔性,这两种生产类型分别在柔性和成本方面表现了极端的优势。

7、产品—过程矩阵在生产系统定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产品—过程矩阵揭示了4种典型生产类型的特征(品种、产量)与生产系统功能(工艺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生产类型由左上角变化的右下角时,系统功能特性的变化取向为:生产效率逐渐提高,而应变能力却逐渐下降。右上角和左下角都是不可行的、不具备

竞争优势的、不应该进入的区域。利用此矩阵可形象的进行生产系统的定位分析。

8、简述盈亏平衡法及其在生产能力决策中应用的方法。

答:盈亏平衡法是一种描述在不同产量下收入和支出关系的数学模型。在确定什么数量下,收支刚好平衡最为有效。

在盈亏平衡分析中,通常假定成本是已知的,并根据是否随产出数量变化划分为固定成本FC和可变成本VC。在总收入TR大于总成本TC时产生利润,其中,TC=FC+总变动成本TVC,利润=TR-(FC+TVC)。收入表示为单位产品的售价和销售数量的乘积,可以把TR=TC 重新描述为:P·Q=FC+VC·Q

盈亏平衡点的数量是QBEP=FC/(P-VC)

9、举例说明服务业的各种生产类型。

答:(1)与顾客高度接触:餐厅服务员、银行前台服务员。

(2)与顾客低度接触:餐厅厨师、银行后台审核人员。

(3)大量生产:学生食堂

(4)成批生产:学校教育。

(5)单件小批生产:艺术系学生教育、研究生培养、法兰西餐厅

10、柔性制造系统的优点有哪些?

答:(1)具有很强的柔性制造能力,适宜于多品种生产。

(2)缩短制造周期。加速资金周转。

(3)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占地面积。

(4)减少直接生产工人,提高领导生产率。

(5)减少在制品数量,提高对市场反映能力。

11、试分析生产系统柔性对于企业的意义。

答:现代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品种日益增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就要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生产,多品种、小批量日益成为生产运作模式的主流,需要在现代生产运作实践中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和适应性,以赢得竞争优势。例如。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单元、成组技术、CAD/CAM技术、并行工程、数控机床等。

12、试分析劳动分工带来的效率高的原因。

答:以劳动分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其主要优点是:重复地完成单项作业可以使工人的熟练程度得到提高;可以节省由于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提高工人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制造新工具和改进机器设备。

13、简述制造业生产类型分类方法。

答:按产品的实用性能分:通用产品和专门产品

按工艺特征分:流程型和加工装配型

按生产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分: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 按产品的需求特性分:订货生产、存货生产、订货装配生产 14.举例说明订货生产、存货生产、订货装配的特点。

答:订货生产:如裁缝店,接到订单后以后才开始生产,包括原材料的采购。 存货生产:如家电制造商,企业根据市场预测生产,然后通过分销渠道销售。 订货装配:如戴尔电脑制造,企业根据预测制造或采购元器件或零部件,在接收到订单后再按要求装配顾客需要的个性化商品。 六、计算题

1、加工某种零件有两种工艺方案可供选择。第一种方案的设备与工具购置成本为3000元,材料与工时的单价成本为20元。第二种方案技术比较先进,设备与工具购置成本为14000元,而材料与工时的单件成本为10元。试确定在何种产量下应选择何种方案为有利。 解:设产量为Q ,则:

3000+20Q=14000+10Q Q=1100(件) 故当产量小于1100件时,选第一种方案有利; 但产量大于等于1100件时,选第二种方案有利。

2、设某企业的全年产量为5000台,每台产品售价格1.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一年3000元,单位可变成本为0.5元。求(1)在现行产量下预期利润或亏损为额为多少?(2)若固定成本降至2000元,对利润有何影响?(3)若固定成本不变,单位可变成本增加到0.75元。产量应达多少方可保证获利1000元?

解: (1)已知N=5000台,F=3000元,P=1.0元,V=0.5元

元500)50005.03000(50000.1)(-=?+-?=+-=VN F PN E

亏损500元 (2)若F=2000元,则

元500)50005.02000(50000.1)(=?+-?=+-=VN F PN E

盈利500元

(3) 若V =0.75元/台,E=1000元,则产量

3、某物流中心原来基本上以手工操作为主,现在随着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正准备采用以机械操作为主的工作方式。有关成本数据如下:

(1)手工操作:固定成本:15000元/年;材料35元,人工35元,其余12元。

(2)机械操作:固定成本:800000元/年;材料35元,人工11元,其余10元。如何确定应该采用何种操作方式?

解:手工操作:可变成本=35元+35元+12元=82元 机械操作:可变成本=35元+11元+10元=57元

台1600075

.00.13000

1000=-+=-+=V P F E N

手工操作与机械操作的平衡点产量为Q ,当工操作与机械操作处于的平衡点时两方案总成本相等:

则 15000+82×Q = 800000+57×Q Q =31400 件

当产量在31400件以下时,采用手工操作,当产量大于31400件时,则应采用机械操作。 某零件生产商经营的固定成本是5000元,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4元,每个零件的售价12元。求:(1)确定盈亏平衡点。(2)销售2000件的利润(或者亏损)是多少? 解:盈亏平衡点:总收益=总成本 总收益=价格F 产量

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产量

(1)QBEP=固定成本/价格—变动成本=5000/12-4=625个 (2)利润=总收益—(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产量) =12×20000-(5000+4×2000)=11000元

海山零件厂生产某一部件,每年固定成本为40万元,售价为360元/件,当产量为5000件时,变动成本为160万元,试求: (1)盈亏平衡点的产量。 (2)当销售量达到1.6万件时,最低单位价格为多少,就可以保本? 解:(1)设盈亏平衡点的产量为Q*,则

(2)设保本的最低单位价格为P’,

6、 某企业生产单一品种的产品A 。该产品的单位售价为5000元,单位可变成本为250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一年150万元。现有产量为年产1000台。现有利润额为100万元。但预计明年的固定成本总额会因折旧率提高等原因而增加14万元(连同原先的固定成本额将达164万元),单位可变成本因原材料提价而增加300元。而明年的售价不变。求:为使明年的利润额比今年增长10%,应增加多少产量?(10分)

解:根据已知E=110万元,F=150+14=164万元,P=5000元,V=2500+300=2800元

台24510001245=-=-'=?N N N

产量应增加245台,年产量达1245台

7、某电子产品公司欲生产一种MP3产品,可能选择在香港、大陆、印尼生产。该产品的售

(件)100005000

/1000016036010000

40V P F Q *=?-?=-=

)/34516000

16000

500/1600000400000Q VQ F P 件(元=?+=+=

'台12454.12452200

2740000

2800500011000001640000≈==-+=-+='V P F E N

价预计为130美元/件。各地的成本结构如表所示。(1)预期销售量为每年6000单位,求最经济的厂址。(2)如果在中国香港制造该产品,那么预期的利润是多少?

产地固定成本(美元/年)可变成本(美元/单位)

中国香港150000 75,00

中国大陆200000 50.00

印尼400000 25.00

解:(1)年成本(中国香港)=150000+75×60000=600000美元

年成本(中国大陆)=200000+50×60000=500000美元

年成本(印尼)=400000+25×60000=550000美元

中国大陆建厂总成本最低,因此产地选中国大陆。

(2)在中国香港生产该产品,则

年销售收入=130×6000=780000美元

年利润=780000-600000=180000美元

8、某公司生产一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为35元,公司的固定成本为46000元。变动成本为每件12元。求(1)盈亏平衡点。(2)要获利11270元,公司需要销售多少产品?

解:(1)盈亏平衡点QBEP=FC/(P-VC)=46000/(35-12)=2000件

(2)Q,=(利润+固定成本)/(售价-变动成本)=(11270+46000)/(35-12)=2490 (件)

9、某机械公司生产供应全国市场的产品,该公司可以选择自己生产包装箱或者向其它公司采购。目前的采购单价是6元。每年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状况,长期需求量预测如表所示。公司自己生产,必须对现有工作区域进行改造,并且要采购一台新机器,这样固定成本是6万元。工人、物料和管理成本等可变成本估计是每件5元。问:(1)该公司应该自制还是外购?(2)生产批量在寿命范围内自制比外购更经济?

年需求量20000 40000 60000 80000

可能性20% 40% 30% 10%

解:(1)计算期望需求量

E(D)=20000×0.2+40000×0.4+60000×0.3+80000×0.1=46000(件)

如期望的生产成本低于期望的采购成本,该公司应该自制。

期望的生产成本TC=60000+5×46000=290000(元)

期望的采购成本TC=6×46000=276000(元)

因此,该公司应该向包装箱专业企业采购包装箱。

(2)计算出使自制总成本等于采购总成本时的生产量

生产总成本=外购总成本即60000+5×V=6×V V=60000(件)

所以,当生产批量超过60000件时,自制包装箱更经济。

10、生产某产品有自动装配线(A)、模块式生产(B)、单件小批生产(C)三个方案可供

选择,其成本结构如下表。试确定在何种产量下应选择何种方案有利?

类型固定成本F(年)可变成本V(单件)

A 110000 2

B 80000 4

C 75000 5

解:设自动线与模块式生产的平衡点产量为Q1,模块式生产与单件小批生产的平衡点产量为Q2,当模块式生产和自动线处于的平衡点时两方案总成本相等:

则110000+2×Q1=80000+4×Q1 Q1=15000件

模块式生产和单件生产处于的平衡点时两方案总成本相等,

则80000+4×Q2 = 75000+5×Q2 Q2=5000 件

当产量在5000件以下时,单件小批生产方式经济上合理,当产量大于15000件时,则应采用自动线。模块式生产组织适用于5000~15000之间.

11、某工业照明设备企业打算在中国建立制造基地,初步的可行性方案中,有北京、青岛、芜湖、厦门四个备选地址。经过成本分析,在各地建立工厂的预期成本如表所示。如果公司的预期的年销售量是5000件,那么该选择在何地建造新的制造基地?

制造基地固定成本(元/年)可变成本/(元/件)

芜湖3000000 100

厦门1100000 300

青岛1000000 400

北京2000000 600

解:可直接计算四种方案的总成本,然后加以比较。

年总成本(芜湖)=3000000+100×5000 =350000元

年总成本(厦门)=1100000+300×5000 =260000元

年总成本(青岛)=1000000+400×5000 =300000元

年总成本(北京)=2000000+600×5000 =500000元

由此,可以看出,年总成本最低的方案是将制造基地建在厦门,而北京的年总成本最高。该企业应该选择在厦门建造制造基地。

第五章生产计划

一、名词解释

1.综合计划:在对计划期内需求和资源进行平衡的基础上,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总的生

产目标,主要用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示。又称年度生产大纲。

2.产品品种指标:指企业在计划期内规定的生产的产品种数。

3.产品产量指标: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合格的产品(或劳务)的实物数量。

4.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经过综合平

衡后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产品最大可能的产量。

5.设计生产能力:指在理想情况下的最大可能产出。

6.定性需求预测方法:又称主观需求预测方法,它结合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情绪、个人经

验和价值系统等因素进行预测。

7.主生产进度计划:在综合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各种最终产品的生产数量和时间进度,它是

综合计划的具体化,又是进一步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依据。

8.时间序列::指某种变量的数值按时间顺序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排列而成的序列。

9.学习曲线:也称为熟练曲线,专指在大量生产中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随生产次数的增加

而减少的变化曲线,而单位产品生产时间的减少是操作者通过学习、练习而积累经验的结果。

二、单项选择题

1. C

2.A

3. C

4. A

5. A

6. B 7. B 8. A 9. D 10. C11. A 12. A 13. C 14. B 15. C 16. C 17 B 18. C 19. B 20. B 21. D 22. B

23. B 24. A 25.B 26. C 27. B 28. B 29. A 30. C

三、判断题

1.T

2.T

3. F

4. F

5. T

6.T

7.F 8 .F 9.T 10. T11. F 12.(F)13.(F )

14.(F)15.(T) 16.( T )

四、填空题

1.(统计数据资料)(准确)和(因果法)。

2.(匿名性)、(反馈性)、(统计特性)

3.(调节需求)和(调节能力)

4.(历史资料)(因果关系)

5.(劳动力数量)、(外包任务)、(库存)等。

6.(查定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和(设计生产能力)三种。

7.(综合计划)(年)

8.(产量大)、(劳动量大)、

9.(简单移动平均)、(加权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法)

五、简答题

1.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平衡的方法的几种?

答:1)调节需求:定价、促销和延迟交货

2)调节生产能力:追加资源投入或撤出部分资源、调整生产时间、利用存货平滑产出量、外协转包

2.简述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计划(计划产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计划(计划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他们之间又有区别。生产能力反映企业生产的最大可能性,它是才能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企业的生产量计划只有符合企业生产能力水平,既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又使计划有可靠的基础。如果确定的计划产量低于生产能力水平,则造成浪费,反之,则使计划落空。

3.适应产品需求波动的计划策略有哪几种?(简述制定综合计划可以使用的策略)。

答:1)均匀生产方式,即按平均需求均匀安排生产,保持计划期内每月产量不变,以库存来调节。这种方式会引起较高的库存成本。

2)跟踪生产方式即跟踪需求波动安排生产,需求高时多生产,需求低时少生产。这种方式的主要策略是增减劳动力数量、增加工作时间与利用外包加工。为此会引起上述三个方面成本的增加。

3)混合生产方式即综合使用以上两种方式,需求波动不大时维持均匀生产,需求波动较大时相应调节产量,将增加成本的幅度控制在较低水平。这种方式可以预期取得总成本最低的效果。

4.简要介绍德尔菲法及其实施过程。

答: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美国兰德公司首先提出、很快在世界上盛行起来的一种调查方法。一般适用于科学发展预测、潜在市场规模的预测等相对宏观的预测。此法的预测过程如下:第一步,选择预测专家;第二步,通过调查问卷获得预测信息;第三步,汇总调查结果,附加适当的新问题,重新发给全体专家;第四步,再次汇总,提炼预测结果和附加条件,形成新一轮的问题;第五步,重复第四步,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5.简述综合生产计划与主生产计划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区别。

答:综合计划是通过调整生产进度、员工数量、库存和其他可控变量,来确定计划期的供应数量和时间。

主生产计划是在综合计划之后制定的,它决定要生产的具体的最终产品数量和生产日期。主生产计划使用的信息可来自预测和已确定的订单,用于控制所有生产活动。

6.生产能力的种类有哪些?各有何用途?

答:企业的生产能力可分为设计能力、计划能力和实际能力三种。

设计能力是企业制定长期规划、安排企业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计划能力和实际能力是企业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也可以说它是计划期生产任务与生产平衡的依据。

7.综合生产计划的常用的编制方法有哪几种?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答:1)试算法:优点:简便易行缺点:很难找到最佳计划方案

2)输模型法:优点:可以得到最优解缺点:不适合追求多目标和存在多约束的场合3)线性规划法:优点:多种约束条件,可以得到最优计划方案缺点:假定了变量之间必须呈线性关系。

8.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有:企业战略、企业资金实力、长期需求预测、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学习曲线的应用、产品寿命周期曲线(不同阶段的策略)、资源的柔性——场地、设备、物资、人员以及生产能力专业化等。

9. 车间综合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有几种?

答:1)以瓶颈设备、瓶颈生产线能力为车间生产能力,因为它是车间生产能力的限制性环节。2)以关键设备或关键装配线为准计算车间生产能力,因为关键设备代表车间主导生产环节,低于此能力的设备或生产线则通过内部或外部的组织技术措施加以提高,如挖掘生产潜力、组织外部协作等。

10.试分析德尔菲法德优缺点。

答:德尔菲法的主要优点是简明直观,预测结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种方法避免了专家会议法的许多弊端。在专家会议上,有的专家崇拜权威,跟着权威一边倒,不愿发表与权威不同的意见;有的专家随大流,不愿意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德尔菲法是一种有组织的咨询,在资料不全或不多的情况下均可使用。

虽然德尔菲法有比较明显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缺点。例如,专家的选择没有明确的标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缺乏严格的科学分析,最后趋于已知的意见,仍带有随大溜的倾向。

11.什么是定性需求预测方法?试列举5种常用的定性需求预测方法。

答:定性需求预测方法又称主观需求预测方法,它结合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情绪、个人经验和价值系统等因素进行预测。它的信息来源和预测的依据是各方面的不同的主观意见,方法简单易行,不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常用的定性需求预测方法有:营销人员的预测、专业咨询机构的市场调研、经营者的预测、历史类比法和德尔菲法。

12.试比较跟踪策略和稳定策略。

答:(1)跟踪策略:在计划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能力(劳动力水平、生产量等)来满足需求。优点:与仓储有关的投资低;劳动力利用率可保持高水平。

缺点:调整生产量和劳动力水平不稳定。

(2)稳定策略:生产能力(劳动力水平、生产量等)在整个计划期区间内保持稳定。

优点:稳定的劳动力水平、生产量。

缺点:存货成本高,加班和空闲时间增多,资源利用率不平衡。

13、如何理解定量预测模型?例举常用的定量预测模型。

答:定量需求预测模型是利用基于历史资料或因果变量关系的多种数学模型来预测需求。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类:时间序列模型和相关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是在假定未来情况是在过去情况的函数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的。主要包括:简单移动平均、加权移动平均、指数平滑法。相关分析模型又叫因果模型,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和线性回归。

14.分析典型的时间序列需求包括哪些因素?

答:趋势变化。需求的变化趋势数据可以是一段时间的逐渐向上、向下或平稳的移动。

季节变化。随季节的变化增加或减少,具有重复发生的规律。

周期变动。在较长时间内围绕趋势作有规律的上下波动。

随机误差。由偶然、非经常性原因引起的数据的变动,它们没有可识别的形式。

15.车间综合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有几种?

答:1)以瓶颈设备、瓶颈生产线能力为车间生产能力,因为它是车间生产能力的限制性环节。2)以关键设备或关键装配线为准计算车间生产能力,因为关键设备代表车间主导生产环节,低于此能力的设备或生产线则通过内部或外部的组织技术措施加以提高,如挖掘生产潜力、组织外部协作等。

16.简述学习效应和学习曲线的概念,并分析学习曲线的用途。

答:所谓学习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重复地从事某一工作时,由于熟练程度的提高和通过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使继续从事该工作所需的时间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降低到一定水平后趋于稳定。

学习曲线表示的是累计完成的产品数量和完成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量之间的关系。其数学模型为:Y=Kx-a,a=lgC/lg2.

学习曲线的用途:估计未来单件工时的变化和生产率;制定将来的时间定额;制定提高产品质量的计划等。

17、典型时间序列需求预测包括哪些因素?

答:趋势变化、季节变化、周期变化、随机误差。

六、应用题

1.某医院过去6周T型血浆的使用情况如下表,(1)使用3周的简单移动平均法预测第7周的需求情况。(2)用加权移动平均法预测第7周的需求情况,权重依次是0.1、0.3、0.6其中0.6是最近周的权重。

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第6周

用量(L) 360 389 410 381 368 374 解:(1)第7周T型血浆的预测需求=(381+368+374)/3=374(L)

(2)第7周T型血浆的预测需求=381×0.1+368×0.3+374×0.6=372.9(L)

2.某摩托车制造商在过去8个季度的销售情况如下表,利用3期的加权移动平均法预测第9个季度的需求,最近一期的权重是前两期的2倍。

季度 1 2 3 4 5 6 7 8

需求量500 520 480 500 490 460 480 440 解:第9季度的需求预测值=440×0.6+480×0.2+460×0.2=452(台)

3、某产品需求量的历史资料如下表,(1)若用4期移动平均法求6月份的预测值,若6月份的实际需求量为105,则7月份的预测值是多少?(2)若改为加权平均法预测,从邻近预测期的时间周期顺次向后,赋予各有的权重为0.3、0.25、0.2、0.15,试计算6月份的预测值。(3)设平滑系数=0.2,且已对5月份的需求做过预测,预测值为80,按此计算6月份和7月份的预测值。

月份 1 2 3 4 5

需求量80 100 60 80 90

解:(1)移动平均法,n=4,故6月份的预测值

Y6=(Y5+Y4+Y3+Y2)/4=(90+80+60+100)÷4=82.5

若6月份的实际需求量为105,则7月份的预测值

Y7=(105+90+80+60)÷4=83.75

(2)加权平均法

6月份的预测值Y6=0.3×90+0.25×80+0.2×60+0.15×100=74

(3)指数平滑法

Y 6=0.2×90+(1-0.2)×80=82 Y 7=0.2×105+(1-0.2)×82=86.6

4、某电力公司2004~2010年的电力需求如表所示。单位为MW 。 试用回归分析来预测2011年的需求情况。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电力需求

74

79

80

90

105

142

122

解:为简化计算,用简单的数字作为x 值(时间)。计算过程如表所示

年份 周期(x )

电力需求(y )

x 2 xy 2004 1 74 1 74 2005 2 79 2 158 2006 3 80 9 240 2007 4 90 16 360 2008 5 105 25 525 2009 6 142 36 852 2010 7 122 49 854 平均值 4 98.86 和

140

3063

70

.56454.1086.9854

.104714086.894730632

2

2

=?-=-==?-??-=--=

∑∑x b y a nx

x y x n xy b

可得到回归方程

x 54.1070.56y

?+= 2011年的需求=(56.70+10。54×8)=141(MW )

4-2、设某保健公司的销售额与广告费用支出由因果关系,广告费用支出多则销售额增加。现有9各月的广告费用与销售额的统计资料如表所示。若下个月的广告费是30万元,试预测销售额。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广告费(X ) 36 12 12 20 16 28 8 24 16 销售额(Y )

184

72

80

88

108

136

56

148

120

解:列表计算,如下

275.4172

39209992

172216649)(2

2

2=-??-?==

--=

∑∑∑∑∑x x n y x xy n β

522

.289

172

275.4992=?-=

-=∑

∑n

x y βα

预测方程为:

(万元)77.15630275.4522.2810=?+=y

月份 X Y XY X 2 1 2 3 4 5 6 7 8 9 36 12 12 20 16 28 8 24 16 184 72 80 88 108 136 56 148 120 6624 864 960 1710 1728 3808 448 3552 1920 1296 144 144 400 256 784 64 576 256 合计

172

992

2164

3920

5、一个应聘者正在接受测试,以确认其是否能够胜任一条装配线上的工作。管理部门认为,在操作1000次后大体上就达到了稳定的状态,。预计普通装配工人能在4min 内完成任务。(1)如果应聘者第1次操作时间为10min ,第2次操作为9min ,是否应该雇佣此应聘者?(2)该应聘者第10次操作时间预计是多少?

解:(1)该应聘者的学习率=9/10×100%=90%,根据学习曲线可以得到,第1000次操作的所要求的时间为0.3499×10min=3.499min 小于4min ,因此应该雇佣此应聘者。 (2)在学习率位90%时,第10次操作的提高系数为0.7047,因此第10次操作时间为 0.7047×10min=7.047min

6、一个潜在的大买主答应转包一项装配工作,该工作只有在平均每次操作时间少于20h 时才有利可图。该协议要求生产1000件。测试发现,生产第一件需50小时,生产第二件需40小时。(1)预计生产第三件的时间是多少?(2)是否可以接受该协议?解释原因。 解:(1)设学习曲线为Y x =Kx n

x

x y ?+=+=275.4522.28βα

由于生产第一件需50h ,生产第二件需40h ,代人上式可得K=50,n=—0.322, 因此学习曲线方程为Y x =50x -0.322

生产第3件产品的时间为Y 3=50×3-0.322 =35(h )

(2)生产1000件的平均时间

小于20h ,有利可图,可以接受次协议

7.某工厂生产一种产品,生产第150台的工时为10h ,学习率为80%,推算这150台产品的平均工时。

解:设学习曲线为Y=KX -a a=lg0.8/lg2=-0.322 则K=Y/X -a =50.2h 学习曲线为:Y=50.2x -0,322

生产前150件产品的总工时为:

150台的平均工时 8.某机床厂现已生产机床150台,每台平均工时100h ,已知学习率为80%,现准备再生产300台,求需要多少工时才能完成?

解:先求出第1台机床所需工时,已知学习率为80%,则学习系数为0.322,则:

352

28.89101711-29.8910171K 1)-(1500.3221K 1)(m a 1K 1001500.322-1a 1===-=--=

?-

生产450台机床所需总工时为 :

h a 32178625191)(4500.3221352

1)(m a 1K T 0.322-11=?==-=

----总

还需追加生产300台机床的工时为:

9.某厂生产一批产品,生产第一件产品需10h ,其学习率为95%,求:(1)生产第51件产品的工时为多少?(2)生产前100件产品的平均工时为多少? 解:(1)第51件产品的制造工时, a=lg0,9/lg2=0.074,则: T 51=KX -a =10×51-0.074=7.48h (2)

生产前100件产品的总工时为

h

m a

K T a .32138)1150(322

.012

.50)1(1322.011=-?-=--=--h

14.3150

2138.3m T T ===h h

17178100150-32178T T T 001003=?=-=总h

m a K T a 8)11000(322

.0150

10001)1(110001322.0111000=--?=--=

--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化工分离过程试题库(复习重点)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2、分离因子是根据(气液相平衡)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板效率)来表示。 3、汽液相平衡是处理(汽液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所有相中温度压力相等,每一组分的化学位相等)。 4、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7、吸收有(轻)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8、对多组分吸收,当吸收气体中关键组分为重组分时,可采用(吸收蒸出塔)的流程。 9、对宽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焓)决定,故可由(热量衡算)计算各板的温度。 10、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组成的改变)决定,故可由(相平衡方程)计算各板的温度。 11、为表示塔传质效率的大小,可用(级效率)表示。 12、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分离要求高)或(最困难)的组分最后分离。 13、泡沫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原理来实现的,而膜分离是根据(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原理来实现的。 14、新型的节能分离过程有(膜分离)、(吸附分离)。 15、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16、分离剂可以是(能量)和(物质)。 17、Lewis 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逸度)。 18、设计变量与独立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 Ni=Nv-Nc即设计变量数=独立变量数-约束关系 ) 19、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与(可调设计变量)。 20、温度越高对吸收越(不利) 21、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萃取剂回收段)。 22、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V = SL)。 23、精馏有(两个)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质)的缘故。 24、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压力梯度的动量传递),(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热量传递或不同温度物流的直接混合)和(通过一定浓度梯度的质量传递或者不同化学位物流的直接混合)。 25、通过精馏多级平衡过程的计算,可以决定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数),为表示塔实际传质效率的大小,则用(级效率)加以考虑。 27、常用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 28、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低温度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顶)出来。

分离工程习题解答

[例2-3] 求含正丁烷(1)0.15、正戊烷(2)0.4、和正已烷(3)0.45(摩尔分数)之烃类混合物在0.2MPa 压力下的泡点温度。B. 露点温度 a. 解:因各组分都是烷烃,所以汽、液相均可看成理想溶液, K i 只取决于温度和压力。如计算要求不高,可使用烃类的 p -T -K 图(见图 2-1)。 假设 T = 50℃, p =0.2MPa ,查图求 K i , 组分 xi Ki yi=Kixi 正丁烷 0.15 2.5 0.375 正戊烷 0.40 0.76 0.304 正已烷 0.45 0.28 0.126 说明所设温度偏低,选正丁烷为K G ,95.0805 .076 .03==∑=i G y K K 。查p-t-k 图t 为58.7, 再设 T = 58.7℃,重复上述计算得 故泡点温度为 58.7℃。 解:B. 露点温度, 假设 T = 80℃, p =0.2MPa ,查图求 K i , 组分 xi Ki yi/Ki=xi 正丁烷 0.15 4.2 0.036 正戊烷 0.40 1.6 0.25 正已烷 0.45 0.65 0.692 1978.0≠=∑=∑∴i i i K y x 选正戊烷为参考组分,则 56.1978.06.14=?=∑?=i G x K K 由56.14=K ,查图2-1a 得t=78℃ K 1=4,K 2=1.56, K 3=0.6, 1053.175.0267.00375.0≈=++=∑ =∑∴i i i K y x

故混合物在78℃。 [例2-7] 进料流率为 1000kmol/ h的轻烃混合物,其组成为:丙烷 (1)30% ;正丁烷 (2)10% ;正戊烷 (3)15% ;正已烷 (4)45%( 摩尔 ) 。求在50 ℃和 200kPa 条件下闪蒸的汽、液相组成及流率。 解:该物系为轻烃混合物,可按理想溶液处理。由给定的T 和p ,从p - T - K 图查K i ,再采用上述顺序解法求解。 (1)核实闪蒸温度 假设50℃为进料泡点温度,则 假设50℃为进料的露点温度,则 说明进料的实际泡点和露点温度分别低于和高于规定的闪蒸温度,闪蒸问题成立。 (2)求Ψ ,令Ψ 1 =0.1(最不利的初值) =0.8785 因f (0.1)>0,应增大Ψ 值。因为每一项的分母中仅有一项变化,所以可以写出仅含未知数Ψ 的一个方程: 计算R - R 方程导数公式为:

大学运动解剖学考试题目和答案

解剖学练习题(1) 一、填空 1.靠近人体的头部称为上,靠近腹部称为前。 2.细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三部分组成。 3、细胞间质包括纤维、和基质两种成分构成。 4、上皮组织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多、细胞间质少。 5、肋软骨为透明软骨,椎间盘为纤维软骨,耳廓内的软骨为弹性软骨。 6、人体的肌组织中,骨骼肌和心肌是横纹肌。 7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 8.神经元按突起多少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种; 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三种。 9.溶酶体和核糖体的主要机能分别是消化、合成蛋白质。 10.哈佛氏系统由哈佛氏骨板、哈佛氏管组成。 二、选择 1.细胞分裂的动力结构是( B) A线粒体 B中心体 C溶酶体 D高尔基复合体 2.单层立方上皮覆于( D) A肠粘膜表面 B气管的内表面 C输尿管内表面 D肾小管的内表面 3.韧带的组织是(C) A疏松 B软骨 C致密 D网状 4. 下列肌组织又称横纹肌( B) A 平滑肌和骨骼肌 B 骨骼肌和心肌 C 心肌和平滑肌 D 以上都不是 5.细胞内的供能中心是( D) a、中心体 b、容酶体 c、高尔基体 d、线粒体 6.覆盖于口腔内表面的组织是( D ) a、单层扁平上皮 b、单层立方上皮 c、变移上皮 d、复层扁平上皮 7.儿童少年骨的特点是有机物多,无机物少( C) a、易骨折 b、易骨折和变形 c、易变形 d、不易骨折和变形。 (2) 一、填空 1.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 2.肩胛冈外侧端膨大叫做肩峰,它是测量肩宽和臂长的骨性标志。 3.肱骨体中部外侧有三角肌粗隆,它是三角肌肌的附着点。 4.前臂内侧的骨是尺骨;外侧的骨是桡骨。 5.小腿外侧的骨是腓骨;内侧的骨是胫骨。 6. 人体最大的籽骨叫做髌骨,它位于股四头肌肌的腱内。 7.颈椎共有7 块,主要特征是横突上有横突孔和棘突分叉。 8.胸椎共有12块,主要特征是在椎体和横突上有肋凹 9.肱骨下端有两个凹陷,内侧为冠突窝,外侧为桡窝。 10.股骨上端外侧的膨大叫大转子,可作为测量腿长的骨性标志。 二、选择填空(单选)

化工分离工程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

MESH方程。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 如果设计中给定数值的物理量的数目等于 设计变量,设计才有结果。 2. 在最小回流比条件下,若只有重组分是非分 配组分,轻组分为分配组分,存在着两个 恒浓区,出现在精镏段和进料板 位置。 3. 在萃取精镏中,当原溶液非理想性不大时, 加入溶剂后,溶剂与组分1形成具有较强正 偏差的非理想溶液,与组分2形成 负偏差或理想溶液,可提高组分1对2的 相对挥发度。 4. 化学吸收中用增强因子表示化学反应对传质 速率的增强程度,增强因子E的定义是化学吸 收的液相分传质系数(k L)/无化学吸收的液相 分传质系数(k0L)。 5. 对普通的N级逆流装置进行变量分析,若组 分数为C个,建立的MESH方程在全塔有 NC+NC+2N+N=N(2C+3) 个。 η; 6. 热力学效率定义为= 实际的分离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热力学效 率必定于1。 7. 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透过 溶剂的性质,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 剂的渗透压,是一种用来浓缩溶液的膜 分离过程。 二、推导(20分) 1. 由物料衡算,相平衡关系式推导图1单 级分离基本关系式。 ——相平衡常数; 式中: K i ψ——气相分 率(气体量/进料量)。 2. 精馏塔第j级进出物料如图1,建立

三、简答(每题5分,共25分) 1.什么叫相平衡相平衡常数的定义是什么 由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物理平衡而共存状态。热力学上看物系的自由焓最小;动力学上看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K i =y i /x i 。 2.关键组分的定义是什么;在精馏操作中, 一般关键组分与非关键组分在顶、釜的 分配情况如何 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回收率的组分。 LK绝大多数在塔顶出现,在釜中量严格控制; HK绝大多数在塔釜出现,在顶中量严格控制; L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顶出现; H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釜出现。 3.在吸收过程中,塔中每级汽、液流量为 什么不能视为恒摩尔流 吸收为单相传质过程,吸收剂吸收了气体中的溶质而流量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增加,气体的流量相应的减少,因此气液相流量在塔内都不能视为恒定。 4.在精馏塔中设中间换热器为什么会提高 热力学效率 在中间再沸器所加入的热量其温度低于塔 底加入热量的温度,在中间冷凝器所引出的 热量其温度高于塔顶引出热量的温度,相对 于无中间换热器的精馏塔传热温差小,热力 学效率高。 5.反应精馏的主要优点有那些 (1)产物一旦生成立即移出反应区;(2)反应区反应物浓度高,生产能力大;(3)反应热可由精馏过程利用;(4)节省设备投资费用;(5)对于难分离物系通过反应分离成较纯产品。 四、计算(1、2题10分,3题15分,共35分) 1. 将含苯(mol分数)的苯(1)—甲苯(2)混合物在下绝热闪蒸,若闪蒸温度为94℃,用计算结果说明该温度能否满足闪蒸要求 已知:94℃时P 1 0= P 2 0= 2. 已知甲醇(1)和醋酸甲酯(2)在常压、54℃ 下形成共沸物,共沸组成X 2 =(mol分率), 在此条件下:kPa P kPa p98 . 65 , 24 . 9002 1 = =求 该系统的活度系数。 3. 气体混合物含乙烷、丙烷、丁烷(均为摩尔分数),用不挥发的烃类进行吸收,已知吸收后丙烷的吸收率为81%,取丙烷在全塔的平均吸收因子A=,求所需理论板数;若其它条件不变,提高平均液汽比到原来的2倍,此时丙烷的吸 收率可达到多少。

分离工程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 填空 1、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满足( ∑K i Z i>1且 ∑K i / Z i>1)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 等温闪蒸 )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2、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 溶剂回收段 )。 3、吸收因子为( A=L /KV ),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 难易程度 )。 4、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 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真空塔 ),( 用再沸器的解吸塔 ),( 用蒸馏塔解吸 )。 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 设计型 )型计算和( 操作型 )型计算。 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分配组分 )。 7、吸收有( 1 )关键组分,这是因为( 单向传质 )的缘故。 8、精馏有( 2 )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 双向传质 )的缘故。 9、对宽沸程的闪蒸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 进料热焓 )决定,故可由( 热量衡算式 )计算各板的温度。 10、流量加合法在求得ij x 后,由( S )方程求j V ,由( H )方程求j T 。 11、超临界流体具有类似液体的( 溶解能力 )和类似气体的( 扩散能力 )。 12、常用吸附剂有( 活性炭 ),( 硅胶 ),( 沸石分子筛 ),( 活性氧化铝 )。 13、分离过程分为( 机械分离 )和( 传质分离 )两大类。 14、传质分离过程分为( 平衡分离过程 )和( 速率分离过程 )两大类。 15、分离剂可以是( 物质媒介 )和( 能量媒介 )。 16、露点方程的表达式为( ∑Y i / K i =1 )。 17、泡点方程的表达式为( ∑K i X i=1 )。 18、泡点温度计算时若 ∑K i x i >1,温度应调( 低 )。 19、泡点压力计算时若 ∑K i x i >1,压力应调( 高 )。 20若组成为Z i 的物系, 11c i i i K Z =>∑, 且1(/)1c i i i Z K =>∑时, 其相态为( 气液两相 ) 。 21若组成为Z i 的物系, 11c i i i K Z = <∑ 时其相态为( 过冷液体 )。 22若组成为Z i 的物系, 1(/)1c i i i Z K =<∑时,其相态为( 过热液体 )。 23设计变量分为( 固定设计变量 )与( 可调设计变量 )。 24透过曲线是以( 吸附时间 )为横坐标绘制而成。 25透过曲线是以( 床出口流体中溶质的相对浓度 )为纵坐标绘制而成。 26透过曲线是分析( 床出口流出物的溶质的相对浓度与吸附时间的关系 )得到的。 27、溶液结晶的推动力是( 过饱和度 )熔融结晶的推动力是( 过冷度 )。 28、液膜组成中流动载体的作用是( 是指定的溶质或离子进行选择性迁移 )。 29、根据微滤过程中微粒被膜截留在膜的表面层或膜深层的现象,可将微滤分成( 表面过

生物分离工程题库+答案

《生物分离工程》题库 一、填充题 1. 生物产品的分离包括R 不溶物的去除 ,I 产物分离 ,P 纯化 和P 精 制 ; 2. 发酵液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有 过滤 和 离心 等; 3. 离心设备从形式上可分为 管式 , 套筒式 , 碟片式 等型式; 4. 膜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膜,依据其膜特性(孔径)不同可分为 微滤膜 , 超滤膜 , 纳滤膜 和 反渗透膜 ; 5. 多糖基离子交换剂包括 离子交换纤维素 和 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剂 两大类; 6. 工业上常用的超滤装置有 板式 , 管式 , 螺旋式和 中空纤维式 ; 7.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有 吸附质的性质 , 温度 , 溶液pH 值 , 盐的浓度 和 吸附物的浓度与吸附剂的用量 ; 8. 离子交换树脂由 网络骨架 (载体) , 联结骨架上的功能基团 (活性基) 和 可 交换离子 组成。 9. 电泳用凝胶制备时,过硫酸铵的作用是 引发剂( 提供催化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 合所必需的自由基) ; 甲叉双丙烯酰胺的作用是 交联剂(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催化剂的作 用下聚合而成的含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 ; TEMED 的作用是 增速剂 (催化过硫酸胺形成自由基而加速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的 聚合 ); 10 影响盐析的因素有 溶质种类 , 溶质浓度 , pH 和 温度 ; 11.在结晶操作中,工业上常用的起晶方法有 自然起晶法 , 刺激起晶法 和 晶种起晶法 ; 12.简单地说离子交换过程实际上只有 外部扩散 、内部扩散 和化学交换反应 三步; 13.在生物制品进行吸附或离子交换分离时,通常遵循Langmuir 吸附方程,其形式为c K c q q 0+= 1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是 疏水性强 的,而流动相是 极性强 的;常用的固定相有C 8 辛烷基 和 十八烷基C 18 ;常用的流动相有 乙腈 和 异丙醇 ; 15.超临界流体的特点是与气体有相似的 粘度和扩散系数 ,与液体有相似的 密度 ; 16.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方法有 加聚法 和 逐步共聚法 两大类;

生产计划与控制简答题

简答题 1、预测工作的步骤有哪些? 答: 1.明确预测的对象与有关的预测要求; 2.确定预测期的长短; 3.选择预测方法; 4.收集与分析数据资料; 5.进行预测; 6.对预测过程进行监控。 2、简述什么是综合计划 答:综合计划:是对劳动力水平、工作时间、库存及积压订单进行权衡的计划活动。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 3、简述什么是德尔菲法 答:德尔菲法:挑选专家;开始第一轮函询调查。即向专家寄去一些背景材料,并提出所需预测的具体项目。由专家回答问题,通过对专家的各种回答进行综合整理,把主要相同的结论统一起来,剔除次要及分散的事件。然后将整理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进行第二轮函询。各位专家对整理结果加以评价,修正原来的预测值,对预测目标重新进行预测。 4、制定生产作业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确保实现已确定的交货期 2.减少作业人员和设备的等待时间 3.使作业加工对象的流程时间最短 4.减少在制品的数量和停放时间 5.标准化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统一、简化、最优。同类产品统一参数,统一计量单位,采用优先数列;简化规格品种;进行优化设计,取得最好经济效益。 6、生产调度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 1.计划性:以生产作业计划为依据 2.统一性:给调度部门权力,保证调度指示和命令的统一性,防止出现多头指挥的现象。 3.预防性:调度工作要以预防为主。 7、简述企业计划的种类和内容 答:企业的计划按计划期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作业计划。 按业务内容分为生产计划、质量计划、人力资源计划、采购计划、财务计划、销售计划等。按范围可分为企业计划、车间计划、工段计划、班组计划及机台计划。 8、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是 (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 (3)生产过程的节奏性。 (4)生产过程的柔性。 9、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分离工程》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 如果设计中给定数值的物理量的数目等于 设计变量 ,设计才有结果。 2. 在最小回流比条件下,若只有重组分是非分配组分,轻组分为分配 组分,存在着两个恒浓区,出现在 精镏段和进料板 位置。 3. 在萃取精镏中,当原溶液非理想性不大时,加入溶剂后,溶剂与组分 1形成具有较强 正 偏差的非理想溶液,与组分2形成 负偏差或理想 溶液 ,可提高组分1对2的相对挥发度。 4. 化学吸收中用增强因子表示化学反应对传质速率的增强程度,增强因子E 的定义是 化学吸收的液相分传质系数(k L )/无化学吸收的液相分传质系数(k 0L ) 。 5. 对普通的N 级逆流装置进行变量分析,若组分数为C 个,建立的MESH 方程在全塔有 NC+NC+2N+N=N(2C+3) 个。 6. 热力学效率定义为=η ; 实际的分离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热力学效率必定 于1。 7. 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透过 溶剂 的性质,对溶液施加 压力,克服 溶剂的渗透压 ,是一种用来浓缩溶液的膜分离过程。 二、推导(20分) 1. 由物料衡算,相平衡关系式推导图1单级分离基本关系式。 1(1) 0(1) 1c i i i i z K K ψ=-=-+∑ 式中: K i ——相平衡常数; ψ——气相分率(气体量/进料量) 。 2. 精馏塔第j 级进出物料如图1,建立MESH 方程。

— 三、简答(每题5分,共25分) 1.什么叫相平衡?相平衡常数的定义是什么? 由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物理平衡而共存状态。 热力学上看物系的自由焓最小;动力学上看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K i =y i /x i 。 2.关键组分的定义是什么;在精馏操作中,一般关键组分与非关键 组分在顶、釜的分配情况如何? 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回收率的组分。 LK绝大多数在塔顶出现,在釜中量严格控制; HK绝大多数在塔釜出现,在顶中量严格控制; L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顶出现; H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釜出现。 3.在吸收过程中,塔中每级汽、液流量为什么不能视为恒摩尔流? 吸收为单相传质过程,吸收剂吸收了气体中的溶质而流量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增加,气体的流量相应的减少,因此气液相流量在塔内都不能视为恒定。 4.在精馏塔中设中间换热器为什么会提高热力学效率? 在中间再沸器所加入的热量其温度低于塔底加入热量的温度,在中间冷凝器所引出的热量其温度高于塔顶引出热量的温度,相对于无中间换热器的精馏塔传热温差小,热力学效率高。 5.反应精馏的主要优点有那些? (1)产物一旦生成立即移出反应区;(2)反应区反应物浓度高,生产能力大;(3)反应热可由精馏过程利用;(4)节省设备投资费用;(5)对于难分离物系通过反应分离成较纯产品。 四、计算(1、2题10分,3题15分,共35分) 1. 将含苯0.6(mol分数)的苯(1)—甲苯(2)混合物在101.3kPa下绝热闪蒸,若闪蒸温度为94℃,用计算结果说明该温度能否满足闪蒸要求? 已知:94℃时P10=152.56kPa P20=61.59kPa 2. 已知甲醇(1)和醋酸甲酯(2)在常压、54℃下形成共沸物,共沸组成X2=0.65(mol分率), 在此条件下:kPa P kPa p98 . 65 , 24 . 9002 1 = = 求该系统的活度系数。 3. 气体混合物含乙烷0.50、丙烷0.4、丁烷0.1(均为摩尔分数),用不挥发的烃类进行吸收,已知吸收后丙烷的吸收率为81%,取丙烷在全塔的平均吸收因子A=1.26,求所需理论板数;若其它条件不变,提高平均液汽比到原来的2倍,此时丙烷的吸收率可达到多少。

运动解剖学第四章呼吸系统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解剖学第四章呼吸系统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9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相邻肺泡之间的组织称为() A.肺小叶 B.肺叶 C.肺泡隔 D.肺泡囊 2.呼吸道最狭窄的部位是() A.咽部 B.喉腔 C.气管分叉处 D.声门裂 3.肺门() A.位于肺的外侧面 B.包绕肺根 C.是肺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及神经进出的门户 D.为两肺纵隔面中部的椭圆形凸起 4.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 A.肺小叶 B.肺叶 C.肺泡 D.支气管树 5.属于上呼吸道的器官是() A.肺泡 B.主支气管 C.气管 D.咽 6.关于肺小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构成肺的结构单位 B.由细支气管以下的各个分支及肺泡构成 C.肺泡是半球形囊泡,这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D.肺泡的壁很薄,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 7.关于气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食管前方 B.在平胸锁关节分叉成左、右支气管 C.主要由15~20个半环形软骨及其间环韧带构成 D.气管管壁分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三层 8.气管和主支气管黏膜上皮为() A.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B.单层柱状上皮 C.单层立方上皮 D.扁平上皮 9.关于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的呼吸器官 B.左肺分2叶、右肺分3 叶 C.左肺较狭长、右肺较宽短 D.为中空性器官 10.气体交换时所必须通过的薄膜结构是() A.气血屏障 B.滤过屏障 C.肺泡 D.肺泡表面毛细血管 二、多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11.利用憋气完成的动作有() A.提拉杠铃 B.吊环上十字支撑 C.空中扣排球 D.射击扣扳机瞬间 12.肺的功能性血管是() A.肺动脉 B.肺静脉 C.支气管动脉 D.支气管静脉

分离工程习题集及答案

分离工程习题集

目录 第一部分填空题 (1) 第二部分选择题 (6)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12) 第四部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4) 第五部分计算题及参考答案 (18) 第一、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49)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的逆过程。 2.衡量分离的程度用()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 3.分离过程是()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来达到分离目的。 4.工业上常用()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 称为()。 5.固有分离因子是根据()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来 表示。 6.汽液相平衡是处理()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 7.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满足()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 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8.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 9.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是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的组分增加。 10.吸收因子为(),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 11.对一个具有四块板的吸收塔,总吸收量的80%是在()合成的。 12.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 13.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确定。 14.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1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型计算和()型计算。 1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17.吸收过程在塔釜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液的()。 18.吸收过程在塔顶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剂中()。 19.吸收的相平衡表达式为(),在()操作下有利于吸收,吸收操作的限度 是()。 20.若为最高沸点恒沸物,则组分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与饱和蒸汽压的关系式为 ()。 21.解吸收因子定义为(),由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为()。 22.吸收过程主要在()完成的。 23.吸收有()关键组分,这是因为()的缘故。 24.图解梯级法计算多组分吸收过程的理论板数,假定条件为(),因此可得出 ()的结论。 25.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26.恒沸剂的沸点应显著比原溶液沸点()以上。 27.吸收过程只有在()的条件下,才能视为恒摩尔流。

生产计划与控制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题目: 螺杆泵产品生产计划的制定 初始条件: 1、产品品种:A—1,A—2,A—3,B—1,B—2,C—1,C—2,C—3 2、产品基本结构:(八种产品结构相同,零件具体形状不同) 3、各种产品自制零部件明细 4、某月订货情况

5、生产能力设计规模 台份能力:2000台(混合品种) 易损件(主杆、从杆、轴套)能力:2500~3000件(注:在前面2000台的基础上加上该能力) 6、提前期 自制件:无提前期;外购件:11天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确定生产车间的生产类型,选择合理的生产组织方式 2、列出车间设备明细,画出机加工车间平面布置示意图。 3、制定某月主生产计划 4、制定机加工车间粗生产能力计划 5、制定物料需求计划 6、制定机加工车间生产能力精平衡 7、制定某月机加工车间作业计划 8、产品装配工序卡编制 时间安排: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附录:零件工艺过程,工时定额及设备类型1.泵体工艺 2.衬套工艺 3.主杆工艺 4.从杆工艺 5.阀体工艺

6.阀杆工艺 7.法兰盘工艺 8.轴套工艺

目录 1 确定生产车间的生产类型,选择合理的生产组织方式 (6) 2 列出车间设备明细,画出机加工车间平面布置示意图 (7) 3 制定某月主生产计划 (9) 4 制定机加工车间粗生产能力计划 (11) 5 制定物料需求计划 (13) 6制定机加工车间生产能力精平衡 (14) 7制定某月及加工车间作业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8产品装配工序卡编制 (17)

2019分离工程考试题库及答案全

2019分离工程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 1 、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满足(∑ K i Z i> 1 且∑ K i / Z i> 1 )条 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等温闪蒸)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2 、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溶剂回收段)。 3 、吸收因子为( A=L / KV ),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难易程度)。 4 、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真空塔),(用再沸器的 解吸塔),(用蒸馏塔解吸)。 5 。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型计算和(操作型)型计算。 6 。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7 、吸收有( 1 )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8 、精馏有( 2 )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质)的缘故。 9 、对宽沸程的闪蒸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焓)决定,故可由 (热量衡算式)计算各板的温度。 10 、流量加合法在求得后,由( S )方程求,由( H )方程求。 11 、超临界流体具有类似液体的(溶解能力)和类似气体的(扩散能力)。 12 、常用吸附剂有(活性炭),(硅胶),(沸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 13 、分离过程分为 ( 机械分离 ) 和 ( 传质分离 ) 两大类。 14 、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15 、分离剂可以是(物质媒介)和(能量媒介)。 16 、露点方程的表达式为( ∑ Y i / K i = 1 ) 。 17 、泡点方程的表达式为( ∑ K i X i = 1 ) 。 18 、泡点温度计算时若∑ K i x i >1 ,温度应调(低)。 19 、泡点压力计算时若∑ K i x i >1 ,压力应调(高)。

《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何为生化分离技术?其主要研究那些容? 生化分离技术是指从动植物组织培养液和微生物发酵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2、生化分离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环节及技术? 一般说来,生化分离过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原料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常用加热、调PH、凝聚和絮凝等方法;②初步纯化(提取),常用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③高度纯化(精制),常选用色谱分离技术;④成品加工,有浓缩、结晶和干燥等技术。 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及其重要性? 特点:1、目的产物在初始物料(发酵液)中的含量低;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除少量产物外,还有大量的细胞及碎片、其他代物(几百上千种)、培养基成分、无机盐等;3、生化产物的稳定性低,易变质、易失活、易变性,对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剪切力、表面力等非常敏感;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 重要性:生物技术产品一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中。唯有经过分离和纯化等下游加工过程,才能制得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因此产品的分离纯化是生物技术工业化的必需手段。在生物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分离过程的费用占全部研究费用的50%以上;在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分离与纯化部分占总成本的40~80%;精细、药用产品的比例更高达70~90%。显然开发新的分离和纯化工艺是提高经济效益或减少投资的重要途径。 4、生物技术下游工程与上游工程之间是否有联系?

它们之间有联系。①生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上游工程和下游工程要相互配合,为了利于目的产物的分离与纯化,上游的工艺设计应尽量为下游的分离纯化创造条件,例如,对于发酵工程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采用液体培养基,不用酵母膏、玉米浆等有色物质为原料,会使下游加工工程更方便、经济;②通常生物技术上游工程与下游工程相耦合。发酵-分离耦合过程的优点是可以解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效应,同时简化产物提取过程,缩短生产周期,收到一举数得的效果。 5、为何生物技术领域中往往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第二章预处理、过滤和细胞破碎 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 目的: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率;出去大部分可溶性杂质,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以后处理的相中(多数是液相),以便于固液分离及后提取工序的顺利进行。 方法:①加热法。升高温度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从而提高过滤速率,常用于粘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流体。控制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能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进一步改善发酵液的过滤特性。使用加热法时必须注意加热温度必须控制在不影响目的产物活性的围,对于发酵液,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细胞溶解,胞物质外溢,而增加发酵液的复杂性,影响其后的产物分离与纯化; ②调节悬浮液的pH值,pH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可以改善其过滤特性;③凝聚和絮凝;④使用惰性助滤剂。 2、何谓絮凝?何谓凝聚?何谓混凝?各自作用机理是什么? 3、常用的凝聚剂有哪些?常用的絮凝剂有哪些?

化工分离工程习题答案模板

分离工程习题 第一章 1.列出5种使用ESA和5种使用MSA的分离操作。 答: 属于ESA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 双溶剂) 、吸收、吸附。 5.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 π=RTC/M, 式中C为溶解盐的浓度, g/cm3; M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若从含盐0.035 g/cm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 M=31.5, 操作温度为298K。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 渗透压π=RTC/M=8.314×298×0.035/31.5=2.753kPa。 因此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2.753kPa。 9.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 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求: (1)总变更量数Nv; (2)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3)设计变量数Ni; (4)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x , Na; (5)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 你将推荐规定哪些 变量? F zi T F P F V , yi ,Tv , Pv L , x i , T L , P L 习题5附图

思路1: 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C个 热量衡算式1个 相平衡组成关系式C个 1个平衡温度等式 1个平衡压力等式共2C+3个 故设计变量Ni =Nv-Ni=3C+6-(2C+3)=C+3 固定设计变量Nx=C+2,加上节流后的压力, 共C+3个可调设计变量Na=0 解: (1)Nv = 3 ( c+2 ) (2)Nc 物c 能1 相c 内在(P, T) 2 Nc = 2c+3 (3)Ni = Nv – Nc = c+3 (4)Nxu = ( c+2 )+1 = c+3

化工分离工程Ⅰ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分离工程复习题库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2、分离因子是根据(气液相平衡)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板效率)来表示。 3、汽液相平衡是处理(汽液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所有相中温度压力相等,每一组分的化学位相等)。 4、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7、吸收有(轻)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8、对多组分吸收,当吸收气体中关键组分为重组分时,可采用(吸收蒸出塔)的流程。 9、对宽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焓)决定,故可由(热量衡算)计算各板的温度。 10、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组成的改变)决定,故可由(相平衡方程)计算各板的温度。 11、为表示塔传质效率的大小,可用(级效率)表示。 12、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分离要求高)或(最困难)的组分最后分离。 13、泡沫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原理来实现的,而膜分离是根据(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原理来实现的。 14、新型的节能分离过程有(膜分离)、(吸附分离)。 15、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16、分离剂可以是(能量)和(物质)。 17、Lewis 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逸度)。 18、设计变量与独立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 Ni=Nv-Nc即设计变量数=独立变量数-约束关系 ) 19、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与(可调设计变量)。 20、温度越高对吸收越(不利) 21、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萃取剂回收段)。 22、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V = SL)。 23、精馏有(两个)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质)的缘故。 24、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压力梯度的动量传递),(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热量传递或不同温度物流的直接混合)和(通过一定浓度梯度的质量传递或者不同化学位物流的直接混合)。 25、通过精馏多级平衡过程的计算,可以决定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数),为表示塔实际传质效率的大小,则用(级效率)加以考虑。 27、常用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 28、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低温度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顶)出来。 29、分离要求越高,精馏过程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越多)。 30、回流比是(可调)设计变量。

生产计划与控制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生产计划与控制 学院名称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工业工程 学生姓名杨峰 学生学号201406070104 指导教师刘思颂 实验地点6C-302 实验成绩 二〇年月二〇年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 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工业工程专业使用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过程学院

工业工程系 二○一三年十二月 实验三金蝶ERP软件熟悉实验 一、实验任务 了解金蝶K3 ERP软件,熟悉其生产管理流程。 二、实验目的及训练要点 1、熟悉生产管理系统初始化的流程。 2、熟悉具体业务数据的操作。 3、了解参数设置的含义。 三、实验设备、仪器、工具及资料 1、计算机。 2、金蝶K3 ERP软件。 四、案例背景 由教师给电子文档。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系统设置及初始化 初始化流程图: 新建帐套→核算参数→辅助资料→计量单位→供应商资料→客户资料→会计科目→部门→职员资料→仓库资料→物料→工作中心→工序→工艺路线→BOM表→系统设置→期初数据→帐套启用。 1、新建帐套 (1)选择“开始”→“程序”→“金蝶K3”→“中间层服务部件”→“帐套管理”。初次使用时,用户名为Admin,无密码,直接点“确定”。

分离工程题库和答案电子版本

分离工程题库和答案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的逆过程。 2.衡量分离的程度用()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 3.分离过程是()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来达到分离目的。 4.工业上常用()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 称为()。 5.固有分离因子是根据()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来表 示。 6.汽液相平衡是处理()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 7.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满足()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 ()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8.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 9.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是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的组分增加。 10.吸收因子为(),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 11.对一个具有四块板的吸收塔,总吸收量的80%是在()合成的。 12.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 13.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确定。 14.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1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型计算和()型计算。 1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17.吸收过程在塔釜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液的()。 18.吸收过程在塔顶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剂中()。 19.吸收的相平衡表达式为(),在()操作下有利于吸收,吸收操作的限度 是()。 20.若为最高沸点恒沸物,则组分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与饱和蒸汽压的关系式为 ()。 21.解吸收因子定义为(),由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为()。

运动解剖学复习题及答案

运动解剖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突触: 2.肺小叶: 3.体循环: 二、是非题 ()1.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的功能。 ()2.人体所有关节,其关节腔内均成负压状态。 ()3.长骨的长粗,主要靠骨外膜的膜内成骨作用。 ()4.消化腺只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 ()5.食管的肌织膜都是由平滑肌构成的。 ()6.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囊、肺泡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称为肺的呼吸部。 ()7.血液流入肾小球后,血浆中的所有成分都可以滤入到肾小球囊腔中,形成原尿。 ()8.角膜无色透明,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9.细胞间质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10.脊髓的内部构造包括中央管、灰质和白质三部分。 三、填空题 1.小肠分为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存在,增大了小肠粘膜的表面积。 2.内脏中空性器官的管壁一般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四层构成。 3.________是肝的功能性血管,________是肝的营养性血管。 4.心血管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 5.右心房的入口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出口为________。 6.反射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部分。 7.全身最粗大的神经是________,它是________的主要分支。 8.肾单位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 9.使肩关节水平屈的作用肌,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四、单选题 1.细胞内的能量工厂是() A.内质网 B.高尔基复合体 C.中心体 D.线粒体 2.儿童少年骨的特征是() A.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易骨折 B.有机物多,无机物少,不易骨折,易变形 C.无机物多,有机物少,易变形 D.无机物多,有机物少,不易骨折,易变形 3.小肠绒毛()

化工分离工程习题答案

分离工程习题 第一章 1. 列出5种使用ESA 和5种使用MSA 的分离操作。 答:属于ESA 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 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双溶剂)、吸收、吸附。 5.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π=RTC/M ,式中C 为溶解盐的浓度,g/cm 3;M 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若从含盐0.035 g/cm 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M=31.5,操作温度为298K 。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渗透压π=RTC/M =8.314×298×0.035/31.5=2.753kPa 。 所以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2.753kPa 。 9.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求: (1) 总变更量数Nv; (2) 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 (3) 设计变量数Ni; (4) 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x , Na ; (5) 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你 将推荐规定哪些变量? 思路1: 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 个 热量衡算式1个 相平衡组成关系式C 个 1个平衡温度等式 1个平衡压力等式 共2C+3个 故设计变量Ni =Nv-Ni=3C+6-(2C+3)=C+3 固定设计变量Nx =C+2,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 =0 解: (1) Nv = 3 ( c+2 ) V-2 F zi T F P F V , yi ,Tv , Pv L , x i , T L , P L 习题5附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