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入行论》第154-155课学习笔记

《入行论》第154-155课学习笔记

第154课学习笔记

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辩:

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颂词分层与解释】2层。1-3第一层:“实法”是指显现的法。因为它能够起作用,所以叫实法。世人见到实法的时候,把它分别(“分别”是讲第六意识)或者执着为它是真实有的、有自性的、实有存在的,而不是犹如幻化一样的法。4第二层。所以和瑜伽师争论。为什么要争论?前面我们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对方说,如果是空性,那修道也没有用了。我们回答说,“为果不观察”——在世俗当中这些显现是有的,不观察的情况下是有的,得果这些是有的。然后他又说,既然你也承许它有,我也认为它有,那就不用辩论了!这里面的“有”,一个是实有,一个是假有,一个只是承许它有的这种显现,一个是承许它有的这个真实。

世人现见世俗诸法,便分别计执为真实存在,而不认为是如幻化一般的虚假现象,所以与瑜伽师发生诤议。

【颂词重点与难点】

1.争论的焦点:显现是实有还是幻化?

平凡世间人认为,他们根识所见,有形有色有声等这一切法,都是有实质的真实存在,都是实有法;

悟知诸法实相的瑜伽师认为,诸法虽然显现,却非实有自性,只是如梦幻一样的虚假影像。

本轮观点:首先承认显现。麦彭仁波切说过,没有遮破显现的中观派。寂天论师也承认柱子、瓶子是显现的,外道和未学过宗派者也承认是显现的,这上面没有任何辩论。《大智度论》云:“如影诸法,可见而不可捉。”永嘉大师也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其次是根本区别:世间平凡者认为显现是实有的,世间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对诸法的体与相之间并不完全一致有了一定了解,但是最究竟的是大乘中观派认为显现如影像一样不存在。无垢光尊者说:“在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此等现而无自性,真是稀有可笑。”

2. 中观中,通过最严格的观察,可以得出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结论,这就是胜义理论。

在不观察的时候,诸法是完整的、起作用的,或者说是实有的。但如果作详细的、终极的观察,法在显现的当下,也是空性的。它没有任何的本体,没有任何的自性,它是非实有的法。在不观察的情况之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法是存在的,有它的显现,也有它显现的作用。十二缘起也存在,这是众生流转的次第;反观的十二缘起,众生获得解脱,这个也存在。四谛的苦集灭道,也是存在的。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得佛果,这些也是存在的。所以,在没有胜义理论观察的情况之下,这些显现、显现的作用、显现的这些法可以改变等等,这一切都可以有。

3.假有可以有显现和作用。

假有就是我们面前能摸到的、能看到的。中观师从安住它的本性的角度出发,说,这个东西正在显现时就是假有的,犹如做梦的时候,不管梦境多完整、多真实,多有次第,它也是假的。但是虚假有并不妨碍它有显现,也不妨害它有因有果,有生有住有灭,可以有作用,但是在正常运行的过程当中,都是假的。它存在的本体是虚假的,无实有的,它的作用显现的时候,也是虚假的。

【消规自心】

1.没有如果认识到诸法的显现存在,但其本体一无所得,而且追求它的心识也是虚妄的,就会产生种种执著,拼命追逐这些他人、名声、地位显而无自性的事物,更有甚者连梦幻般的法也认为是实有,是非常愚痴可笑的。《儿童佛教课》里公主要将水泡穿成花鬘。

癸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与平凡世间和诸声闻的辩驳,“以量有害”,因为众生现量看到了,它就和空性的观点有害,这个并不能成立。所以,和现量有害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共称非智量”。):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颂词分层与解释】2层。1-2第一层:现量,就是直接的能够见到的、不错乱的正确的心识。智量,是通过智慧观察的正确的心识。共称就是,看是看到了,但是不能把看到作为实有的根据。眼根、眼识现量见到了色法,只要有正常的眼根都看得到,这种现量不否认。色声香味等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这个绝对不否认。但是五识的本体是无分别的,只负责取境,而判断是否实有,是意识的作用。眼识乃至于身识,它只能够判断有还是没有。但是,它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实有还是不实有,并不是五根识的作用。中观宗说:这些东西显现的时候,只是一个显现而已。虚假的也可以显现,并不是说只有真实的才可以显现,无实有的照样可以显现。

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而已,但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千万不能当作正量。就像月称论师在《四百论讲义》中所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谁的语言和所见所闻可靠呢?3-4第二层:“彼等诚虚妄”,“彼等”——众生的这些观点,“等”字总括了众生颠倒妄执的一切行状,如把不

净执着为净,把无常执为常,无我计有我,众苦执为乐等等。这些观点是虚伪的,不真实的。世人被无明蒙蔽,确实很颠倒妄执,比如把不净物执着为洁净之物。人的身体,本来是由三十二种不净物组成,但世人却认为人体非常洁净可爱,因而贪爱不休。

以根识现量成立的色声等境,是世人共同以名言分别施设而非理智量。这些现见境都是虚假计执,就像不净身体而被世人称之为洁净可爱一样。

【颂词重点与难点】

1.现量感受到的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问难:“实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现量感受到,它是实实在在的,与你们说‘诸法是虚妄的’完全相违。”

反驳:色声香味等根识现量,都是名言量,是世人随顺各自根识,以语言名称概念分别安立的量。“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根与外境不入则无法相合,不合则不能接触。而且,你认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法实实在在,其实这全部是虚假的。这些六根所得到的现量未经过观察,只是随顺迷乱习气、随顺大多数世人所承认而建立,倘若以理智观察,这些所谓的现量在眼识和分别念面前成立,在外境上并非真正存在,都是虚假不实的幻景,我们只是被各种烦恼和因缘迷惑了而已。佛在《三昧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凡夫六根识的现量境,都是虚假,并非正量;《入中论》里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旧杂譬喻经》中的丈夫对妻子发怒、婆罗门对丈夫发怒、比丘尼对长者发怒,都表明平凡世人愚昧,以虚为实,因而在抉择正见时,必须先打破妄执,突破色声等虚幻现象界,才有可能证悟空性!

【消规自心】

我们相续中的实有执著根深蒂固,光在理论上懂了还不行,还需要长期的修行,将修行的感受与佛教的道理相对应,这样才可以对治自己的烦恼,断除对一切万法的执著。

癸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第一种可能,他只是执着佛教当中一部份的经典。认为这部分才是最原始的、最正确的,而空性而不是佛说的。第二种可能性,佛经有些地方说无常是有的,有的地方说是无常不存在,会引发一些人认为佛教内部自相矛盾的疑惑。)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真实非刹那。

【颂词分层与解释】2层。1-2第一层:佛说的无常法,是出于渐次引导世人的必要,在不了义层面上,根据众生不同根基和意乐,以大悲心权巧方便而宣说的。为什么引导世间人?因为世间人执着万法实有存在,执着万法恒常不变。为了引导世间人知道一切万法无常生灭的缘故,佛陀在他们面前宣讲了无常法。“无常”无常有粗无常、细无常,粗无常的法比较容易了知,有较为明显的春夏秋冬的更替,东西用坏了,或人死了,等等。细无常的法是需要稍微观察得到的无常,主要是指刹那生灭的无常,也就是一切粗大的法,它正在安住的时候,实际上它的内部正在刹那刹那地生灭。3第二层:在了义层面上,因为没有法存在的缘故,就不会有无常。所以,真实当中没有刹那、没有无常。

为了引导世间人打破常有执着,佛才在经典中宣说了无常教法,然而在实相中,诸法既非刹那,也非常恒。

【颂词重点与难点】

1.无常是世俗谛还是胜义谛?

问难:“如果说一切无有自性,那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是刹那性的,这该如何理解?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无常呢?有了自性以后,它刹那刹那地坏灭,这个才叫真正的无常。”前颂提出了中观派自宗的“色等一切法无自性”,但一些傲慢声闻弟子不承认这个观点,他们认为色声等法,在实相中也存在着其固有自相,否则,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见无常即已证诸法本相”等,这些话岂不成无理?如果诸法无自性,当体即空,又哪来常与无常的特性呢?所以由此推测,万法实有存在,世尊基于此才说无常等教法。

驳斥:寂天菩萨回答说佛陀虽在初转法轮时讲了四法印,揭示诸行无常的道理,但这是针对不同根基、意乐、界性的众生宣说的,是不了义的,并不能以此认为诸法在实相中存在。依靠中观一体异体的观察方式,或者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理证来推断,实有的无常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否则一定会有义理妨害。

2. 佛说不了义法的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1)意图。密意是从某种层次或角度而言,佛说无常的密意即是从世俗名言而讲,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所以无常是一切世俗法的名言本相。佛陀的密意是在讲在世俗当中无常,不是讲一切状态当中都是无常。《六十正理论》云:“佛说我我所,所说依密意,蕴界以及处,亦以密意说。”佛陀早已根除了我执和我所执,但经常在《毗奈耶经》等中说“我”某某时候变成什么菩萨、“我”的眷属非常了不起,并承许万法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摄。这是因为有些众生刚开始接受不了空性,因此暂时说这些法是存在的。

2)必要。为了引导世间人。因为世间人的心很粗大,而佛陀证悟的法界实相非常的微细。一个很粗大的心没办法与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