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所认识的汉奸胡兰成

我所认识的汉奸胡兰成

我所认识的汉奸胡兰成
我所认识的汉奸胡兰成

我所认识的汉奸胡兰成

马骅(莫洛)

1948年我在温州工业职业学校任国文教员兼训育主任,当时徐步奎(即徐朔方)由夏承焘推荐介绍,在省立温州中学任英语教师,因徐是我的好朋友,他在温州常与我交往,关系密切。因我担任训育主任,必须住校,夜里不能回家,只有星期六下午至星期天才能回到家里。一次,徐步奎带校内同事张嘉仪来我家看我,因徐步奎习惯喜欢同友人一起散步,因此,我们三个人一起在温州比较僻静的街巷漫步闲谈,因我们三人对在一起随便闲谈很感兴趣,此后,每星期徐与张都来约我外出散步。当时我只知道张是外地人,他在温州是因刘景晨的关系推荐介绍给温州中学校

长金荣轩,遂在温州中学任国文教师的。我只知道他与刘景晨来往较多,刘景晨家与我家很近,但张嘉仪却从不带我去刘家,也很少提及刘景晨。散步闲谈时给我留下的印象,他知识丰富,特别对古代方面的,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因此,我对他也颇敬重。张嘉仪衣着随便,常穿灰色长衫,好像一个旧时代的读书人,甚至显得有点邋遢。当时我们谈些什么内容,因时间久远,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有一次,他说自

己写了一部书,已经请学校油印订成一册,书名显得古怪而拗口,好像是:《中华文化的前身与后身》,他说,要把这部书稿寄给梁漱溟,也曾说起梁要他到北京工作,但以后此事一直没有下文。他曾将这书稿交我一本,看过后就交还给他,内容至今已没有留下印象。有一次张嘉仪同我们散步到张府基时,要我与徐步奎停下来等他,说自己的丈母娘就住在那里,待他看过她后就出来。张嘉仪与我们散步闲谈时绝不说及自己的身世。我也没有问他多问。所以,有关他的身世当时都不清楚。他在学校里的教学情况以及与教师的关系也很少道及,只是同徐步奎交往较多,很久以后徐步奎曾告诉我说,张嘉仪曾经将自己的身世告诉过他,但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将张爱玲的身世拿来作为自己的来介绍的。

有时我不在家时,张嘉仪也来我家,我的老伴林绵对他的印象不好,在她给孩子洗澡时,他胡言乱语,显得过分随便。据徐步奎后来告诉我,他的爱人杨笑梅也对张嘉仪印象不好。

当时我的家庭生活比较清贫,张嘉仪曾买了鸡蛋送我。他还曾写诗赠我,将此诗用宣纸裱好,挂在我家楼房的板壁上。后来在他写《今生今世》回忆录时,还曾全文默写出这首诗:

莫洛先生正年少,娶得林绵甚窈窕。十年奔走成何事,生男育女累怀抱。

闲却干戈理襁褓,放下彩笔入厨灶。此亦精致并壮阔,灰尘之中斗清好。

客来不能具盘筵,时妨言谈幼女牵。不知中原几何远,但觉兵气到窗前。

永嘉虽是故乡地,寥廓却似在天边。夫妻天边总是亲,况有煌煌一代人。

有时出街同同走,仍是当年自在身。林绵双辫俏人意,莫洛眉眼照街新。

1948年,我的朋友左联时期的作家尹庚主编一套文学丛书——光与热丛书,他出版了我的散文集《生命树》,由上海海天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我赠张和徐各一册,不久他俩都写了对此书的评价文章,后来文章分别在上海出版的《文艺春秋》(范泉主编)和《万象》(或许是《春秋》)(由沈寂主编)上发表,可惜这些杂志在“文革”期间被抄没了。

1949年5月7日,浙南游击纵队解放了温州,我碰见了许多老战友,他们即委任我做各种工作。到当年8月,解放后的教育领导部门给各中学的教师发放聘书,张嘉仪来告诉我,聘书他没有接到,温州中学可能不再聘任他了。为此事我特地去找胡景缄、郑伯永,说张嘉仪此人颇有学识,能胜任高中国文教学,最好能聘用他。但是他们说,此人的情况我们不了解,可能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因此,我的说情就没有成功。因解放初期我工作极忙,一直没有再与张嘉仪见面来

往。直到很久以后,徐步奎才告诉我,说他曾受到张嘉仪从香港寄来的信,说自己将转道去日本。

很多年过去之后,我才知道张嘉仪原来是一个大汉奸,他原名胡兰成,张嘉仪是他隐蔽温州时的化名,不禁使我大吃一惊。

十多年前,徐步奎曾收到台湾寄来的胡兰成写的《今生今世》。因此书中写到徐步奎处相当多,一些地方也写及我。于是我向徐步奎借来此书读。有一次,解放初期温州中学毕业的学生刘莱(刘景晨的女儿)来见我,我告诉她,大汉奸胡兰成写的《今生今世》中多处提及刘景晨先生,甚至还提及你与妹妹刘芷。于是刘莱便将《今生今世》从我处借去读了。有一年,我和刘莱以及她的同班同学张素轩等人见面,我曾向她们问起,当时曾教她们国文的老师张嘉仪是否还记得?她们都说记得,说:“我们女同学都很讨厌他,给他起了个绰号,背后便叫他‘红头苍蝇’。”她们说到此事时,不禁哈哈大笑。我曾经托台湾的朋友代购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一书,但买到的书与徐步奎

的书已经大不相同,有很多处已经删节,特别是写到中国共产党的地方,都完全删去。其中提及我的地方,也一字不留。可见后来出版的书是已经经过删节整理的,而非原著,现在国内见到的书也均非原著。

发表于《温州晚报》2005年11月23日副刊

小北2013年2月录自《莫洛集》(岳麓书社)

《月亮与六便士》的人生哲理

《月亮与六便士》的人生哲理一 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很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看法去左右别人的行为,因而会憎恨那些不受我们影响的人。 读书的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我们可以成为“三好学生”。于是每天谆谆教诲,耳提面命,让我们一定要以好学生为目标进发。 可是,学霸毕竟是少数,“三好学生”也只能是一小部分人。所以,家长和老师们的祈愿难免落空。 老师对于那些总爱在课堂上捣蛋,不好好学习,成绩倒数又不听劝的学生,在不觉间心生厌恶。家长对无论打还是骂都无动于衷的不争气的孩子,在日复一日的比较中渐渐心淡。 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恨铁不成钢?是因为这个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就只有一个:成绩好。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分数决定命运,分数代表一切。100分就是优秀,60分就是不堪。 在父母和老师们的眼中,听话又爱读书的就是好孩子,若是孩子们不能按他们的要求成为优等生,不听教诲,他们就会不甘心,甚至怨恨不听话的孩子。

为什么高考一结束,就有学子留遗书自杀了呢?就是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怕成绩出来以后被看重成绩的长辈们怨恨,也不想以后过上自怨自艾的生活,唯有极端地选择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 或许他们了解人们并不会成为自己所期盼的模样,而会成为不得不变成的模样。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心怀梦想,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心中所想,成为理想中的样子。可是,现实中的我们,为了生计,往往不能成为自己所期盼的样子,只能成为不得不变成的样子。 比如,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好好完成学业,却迫于困窘的家庭不得不早早辍学打工,贴补家用。 本来可以成为可能成为学霸,并跟普通人一样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穿上学士服,戴着学士帽,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拍照留作青春念想,出来社会找一份好工作的。却要为了难以为继的家庭,放弃理想,提早出来体验生活的艰辛,变成了仰望者,只能成为看着别人的幸福而独自神伤的天涯沦落人。?? 我们都希望生活无忧无虑,日子不是诗就是远方,但眼前的往往只有苟且。 是,我们想成为有钱人,像马云那样受到万人瞩目,过上贵族生活。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往往一地鸡毛。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她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高兴的,又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这是初次见面时,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4年胡兰成看到了张爱玲的文章《封锁》,觉得精采,大为惊叹,奇怪自己以前怎么从来没听过她,透过关系问到了张爱玲的地址,很突然地去拜访。但张爱玲是不见客的,因为害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胡兰成怎么按电铃她就是不开门,于是胡兰成在门缝下塞进了自己的名片,张爱玲看到名片哇了一声——是胡兰成啊。 胡兰成是汪精卫政府里的高官,亲日派,学有涵养,已婚。当然张爱玲知道胡兰成的身份,但她对世局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政治啊,社会啊,对张爱玲来说都不在意,她所知道的是胡兰成对她在文坛上是有帮助的,于是马上连络了他。 隔天胡兰成又去找张爱玲,胡兰成的年纪虽然大张爱玲14岁,,二人却深聊了五个小时,从文学、艺术、音乐聊到绘画等等,思想的密合及文采让二人快速发展了情爱关系,这是张爱玲没有想到的。 胡兰成迷恋着张爱玲,向张爱玲要了一张玉照。张爱玲正要走出房门,胡兰成看到高出他半颗头的张爱玲,开玩笑说了一句“你长这么高,这怎么可以?”张爱玲本来想立刻还以颜色,脱口而出说些什

么,但过了一秒她懂得胡兰成话里的意思——如果我们以后在一起了,你这么高其实我们很不配。所以她什么都没说,把头低了下来,微笑……她在照片后面提了几个很美的字:“她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高兴的,又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 这朵花对从小生长在破败无爱家庭中的张爱玲是极明显的对照,感情荒芜的张爱玲第一次感受到爱情丰沛。大她14岁的胡兰成,她是仰望着倾慕着的……很快,他们结了婚。 然而,结婚之后,这段快乐时光并不长。老天开了张爱玲一个玩笑,使得张爱玲连一个卑微的愿望也不能实现。1945年汪精卫政府垮台,胡兰成的好日子没了,因为胡兰成的汉奸身份,所以必需开始落跑的生活。逃了一二年,张爱玲终于打听到丈夫的消息,于是从上海到温州万里寻夫,没想到这时的胡兰成居然与温州的农村妇女结婚了,更夸张的是……与农村妇女结婚之前,逃难的生活中胡兰成的女友没有少过,处处留香。张爱玲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知道胡兰成已经不是属于她一人的了,于是决定离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于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经典散文爱

张爱玲经典散文爱 【篇一:张爱玲经典散文爱】 【篇二:张爱玲经典散文爱】 擦肩而过,“就这样就完了”,——这是理解这篇小散文的核心,因 为是瞬间,才成为永恒,永恒地珍惜,永恒地回味。千万人之中的 偶然相遇,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月白的衫子,古典的诗意与浪漫。 尽管张爱玲在小说与散文中有表达的分野,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 从表面上看。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散文更多地表达世俗人生,如此明亮 的诗意,在截取最浪漫的瞬间之时、艺术观是统一的,在张爱玲的 作品中也几乎是惟一的?因此,从这篇小散文中透露出来的美学意 味是“凄美”,而非其他,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忧伤,同一 个作家:“噢,你也在这里吗,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 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但彼此又是互为表里的,散文中的世俗 人生是以悲剧意识作为背景的。分野这是我读大学时间读到过的张 爱玲的很短的一篇文章,也是网上关于张爱玲作品评论最多的一篇, 人在热恋时,但说这小故事似乎没有必要说谎。 张爱玲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与胡热恋的时候。张爱玲一直拒绝 罗漫谛克,但她与胡兰成的这段热恋,又是她一生中短暂的罗漫谛 克时期,几乎是惟一的一次,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 没有再说什么,化为散文的意境,也是误读最多的一篇,同她见过面,千万年之中的巧遇,偶然的相逢,这宿命的温情定格于瞬间。“就这样就完了。”本身已经包含了无尽的惆怅,张爱玲在情感最炽 热的时候,寄托了她此时此刻对爱的理解与感慨、遐思。她的小说 离不开婚姻题材,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 (附作品) 爱 这是真的。

胡兰成《今生今世》经典语录

胡兰成《今生今世》经典语录 本文是关于胡兰成《今生今世》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 出鸡鸣寺,登梁武帝台城,又下去到陈后主的胭脂井,但江山游人皆是今天,想要怀古竟也不能。 2. 我在别的同学处第一次见着了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但我只翻得一翻,没有看下去,可比小时在湖村看见传道者颁发的小册子马克福音,马太福音,之类,那洋纸的印刷气味及插画耶稣与门徒的彩色光影…… 4.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5. 西洋没有以苦为味的,惟中国人苦是五味之一,最苦黄连,黄连清心火,苦瓜好吃,亦是取它这点苦味的清正。 6. 可是我那种杀伐似的决心渐渐变了滑稽,分明觉得自己是在做戏,人生就是这样的赌气与撒娇,哪里就到得当真决裂了?我就回转。回转是虎头蛇尾,会被耻笑,我亦不以为意。 7. 新近我愁浓如酒,不知要怎样才好,就索性不负责任,长日只去街上游荡,如为中学生时。随后忽然又彷佛想明白了,且连这一晌的自暴自弃亦觉得是好的。 9. 在燕大我没有学到一点东西,却只是感受到了学问的朝气,不是学问的结果,而是学问之始。 10. 新朝的事,我没有能力与机会参加,且连想亦不想。我只是生在那风景里即已知足。 11. 古人定立春是春天初来到的日子,草还是黄的,却不知如何竟有了青意了。水色更难辨,可是水面风来,已是不同,这仿佛《红楼梦》里贾宝玉问林黛玉的话:“是几时接了梁鸿案?”也仿佛是我与一枝的事,是几时起的爱意?如此分明而难辨。 12. 这时有人吹横笛,直吹得溪山月色与屋瓦变成笛声,而笛声亦即是溪山月色屋瓦,那嘹亮悠扬,把一切都打开了

13. 凡好东西皆是家常的。我五六岁时到溪滩里挖蟹,一路沿溪滩走去,忽回头望不见桥头人家,却来到了山边深潭,半边溪滩里晒不着太阳,松风吹水,我就心里害怕,寻原路回转,边走边哭叫,赤膊穿条青布裤,背脊晒得通红,赤了一双脚,手拿一只蒲柳口袋,里边有几只小蟹。望不见世上人家了,果然是可怕的。 14. 娘子是为此作法盗取了官库的银子,中国民间的气概,要打就打江山,要偷就偷官库。 15. 我家饭桌上没有哪一样是父亲的私菜,小孩更不许吃独食,不许霸占好菜,不许独占座位。大起来有些才能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霸气,世界不太平也是因为霸气,实在可思省。 16. 又一次是一只珍禽,不知几时飞来停在我家西檐桑树上,它停了好一回,拖着长长的赤色尾羽,其时傍晚,天色阴灰,总觉得它鲜明真实. 17. 如今我在日本,一日见东京大学的学生下课后走过铁路,想起他们也能造铁路,发明并运转现代社会的一切,实在可以骄傲,但转念一想,如今倒是这铁路及现代社会的一切在要求大学制造这样的人才,就令人气短。昔年我在燕大所知的现代人与科学不如此。 18. 原来小孩亦不过像初阳里的新枝,或刚刚会得吃食及嬉逐的小猫小狗,凡幼小生物皆有的一种可爱,却是还要约于礼 19. 三分人事七分天,因而尚有着七分天意,所以人事倒也急切不得穷绝。这个不得穷绝也是一种民间精神。 20. 北京是古时蓟燕之地,天高野迥,一望黄土无际,风日星月无遮蔽。而我每在燕大到清华一段路上,骄阳柳阴下向路边摊头买新枣吃,所见男人多是大汉,妇女脸擦胭脂,红棉袄扎脚裤,骑驴而过,只觉凡百都安定着实。那平原虽远,那黄土虽单调,但都成了人世的壮阔。若在西伯利亚或乌克兰,即今是一样面积的地方与土壤,亦必定异致。中国地方不但北京,便是再荒凉些像大同或兰州,亦令人感觉是塞上日月汉人家。 22. 我母亲的规矩,大人在说话,小人只许听听,不可七嘴八舌,见了一样新奇东西,亦不可问这问那,凡百要放在肚里过一过。兴奋不过是动物本能的飞

胡兰成 评张爱玲

评张爱玲 ■ 胡兰成 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她赞叹越剧《借红灯》这名称,说是美极了。为了一个美丽的字眼,至于感动到那样,这里有着她对于人生之虔诚。她不是以孩子的天真,不是以中年人的执著,也不是以老年人的智慧,而是以洋溢的青春之旖旎,照亮了人生。 我可以想象,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支嫣红的杜鹃花,春之林野是为她而存在。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而自个儿陶醉于倾倒于她曾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象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环的一个俏丽的动作,有如她之为“借红灯”这美丽的字眼所感到,至于愿使自己变成就是这个美丽的字眼那样。这并不是自我恋。自我恋是伤感的,执著的,而她却是跋扈的。倘要比方,则基督在人群中走过,有一个声音说道:“看哪,人主来了。”她的爱悦自己是和这相似的。 正如少年人讲话爱抢先,觉得自己要说的话太多太兴奋到不可抑止,至于来不及也没有空隙容许他倾听对方的说话,而常常无礼地加以打断一样,张爱玲先生由于青春的力的奔放,往往不能抑止自己去尊重外界的事物,甚至于还加以蹂躏。她知道的不多,然而并不因此而贫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泉源。倒是外界的事物在她看来成为贫乏的,不够用来说明

传奇 张爱玲人物传记

中国传媒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091033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 题目传奇——张爱玲人物传记 学生姓名海楠 学号201209113014 班级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所属学院文学院 任课教师刘洪妹 教师所属学院文学院 成绩

传奇 ———张爱玲人物传记她在地毯上躺下来,闭上眼,觉得自己好像整个人躺在海面上,那漂浮的云里写着她的寒香冷艳,而温柔的浪托着她的冰清玉洁。她累了,要睡着了。天光在她脸上移动,而姑姑公寓的电梯咕咚一响,她骤然惊醒,睁着眼,谁来了?她没换好衣服,要躲起来。她看见小时候的自己躲进母亲那一口大箱子,藏在里面。一声温柔的呼唤飘来,是母亲的声音:“小瑛!”看到母亲盈盈的笑脸,她在这一刻觉得自己忽然变得好小、好小,还是那个八岁时捧着《红楼梦》痴读、等待母亲回国的小瑛,她对着半空里轻轻说:妈妈,我来了。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尸体在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被发现,她死得相当安静,仿佛只是睡着了。这是一个安详的世界,太阳灯还开着,电视机却是关着的。张爱玲躺在房间里惟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头发修剪得很短,手脚自然平放着,神态安详,头朝着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她身穿赭红色旗袍——她平生最爱的旗袍,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身下垫着一张蓝色的毯子。她合上了眼,神态安详,只是出奇地瘦。她走了,走得平静,有尊严..... 张爱玲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虽然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凄凉的方式凋零,三十年前的苍凉已经随风而逝,可是,传奇未完。 张爱玲的传奇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谱写,似乎她的降生就是为了给这烦闷的世界增添一抹神秘与期待。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但在张爱玲诞生的时候,她的大家庭故事已经像《红楼梦》一样演到了最后一回。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母亲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详见《私语》)。 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却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地毒打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张爱玲被父亲关在

认识胡兰成

【导读】:当我一一读完他的《山河岁月》《今生今世》《中国文学史话》之后,不禁惊叹他的绝世才华,我所谓的绝世才华是他的朴素的文笔和纯洁的文字,这也是与他的历史观相匹配的。 目前国内许多人因为张爱玲才认识胡兰成,而我却是因为胡兰成才读张爱玲。在张、爱、玲这三个字因为某种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在我的认知层面构成一个顺口的名字之前,她的声名早已遍及中国乃至欧美,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她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直到胡兰成的出现。 那么胡兰成,是谁呢?从目前来看,似乎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胡兰成,字蕊生,20世纪初生于浙江嵊县,近代作家,因文采盖人,于民国期间曾短暂风云半个中国,后隐居日本,成为大陆与台湾两岸官方共同的著名汉(奸),蒋介石辞世后再度成为台湾文化名流,当与胡适同时代之民国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我的邻乡甚至老乡,因为历史上新昌与嵊县曾一度合为新嵊县。虽说作为名分上的老乡,但我几番欲往胡村寻访他的踪迹一则作为对他才华的欣赏与解读,一则也为能从民间侧面了解其人而未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今日的嵊州竟少有人知道胡兰成,更别说其它各地的人了,偶尔有人说认识胡兰成大概也是张爱玲的粉丝们,而他们则也只是听说过这个名字而已。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胡兰成已经被埋得太深了。 我写《认识胡兰成》没有为他平反之意,也不是说我不够爱国爱党,只是我觉得在岁月的大浪中我们要怀着大历史的态度去宽恕或者至少是去认识一个历史人物。不管是美的、丑的、善的、恶的,我们不应该把他埋没在尘埃之中,等待他的随风消逝。其实对于当年的胡兰成,他亦只是在年轻的人生旅程中犯了一个错误,虽然这个错误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可饶恕的。其不可饶恕,我们把它分解一下,大概就是:1、日本占领了中国部分地区;2、汪精卫在这部分地区成立了效忠日本人的政府;3、胡兰成成了这个政府的宣传部次长兼旗下的《中华日报》总主笔。这从逻辑上就构成了胡兰成不可赦的汉(奸)罪名。对于这个事实,无论从个人感情还是国家利益来说,我是带着鄙视的态度来看胡兰成的。但是许多事情不是一鄙视就完了的,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件历史事件都是如此。对于年轻的胡兰成来说,或许是怀有一种投机的目的,或者是被人利用了,这都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哪一种,都是犯了主观的或客观的错误。历史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我们是否应该允许一个罪恶之人的灵魂得以重生呢?事实上,胡兰成在他的任何一部涉及到的著作里都非常坦诚地述说了自己地人生经历,毫无隐晦,毫不逃避,在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中国,还有谁比他更坦诚呢?在我看来,这便是朴素,这便是美,即便曾经是罪恶的。而当年他之逃亡,也许正是他觉得生命比较重要,甚或他觉得自己还有未尽的学问要做。 当我一一读完他的《山河岁月》《今生今世》《中国文学史话》之后,不禁惊叹他的绝世才华,我所谓的绝世才华是他的朴素的文笔和纯洁的文字,这也是与他的历史观相匹配的。王德成说他文采甜腻妩媚,余光中说他的文字清嘉而又婉媚。我则以为,胡兰成的文采与沈从文如出一辙。他的散文,在近现代的名家里,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直到余秋雨,堪称翘楚。对于其学问和才华,我是彻底地欣赏的,而对其一生的轨迹,我则用历史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

开生前追悼会的女作家曹又方

曹又方说:“病魔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放弃了自己。请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关键。事业是0,爱情也是0,要有了健康的1,才能得100分,否则一切归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让这有限的时间绽放光彩,这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事情。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开始,但同时也可能就是结束,要学会坦然面对,生活才会更美。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取舍,懂得放弃,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曹又方,台湾著名作家,美籍华人。本名曹履铭,字光虹。辽宁岫岩人,出生于上海。台湾世新大学毕业,曾游学美国,并旅居纽约10年,现居住台北。历任多家报纸、图书公司、杂志社的编辑、编审、总编辑等职。作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曹又方擅长诠释女性的人生、爱情与事业,告诉你智慧女性的精彩与幸福。 对于曹又方,她的圈中朋友是这样评价的:柏杨说她闯出了自己的一片江山;林清玄说在她的面容上看见了观世音;胡兰成说早就看穿她是一个男性灵魂寓于女性肉身的人;而她自己则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大胆、顽强、时时与自己闹革命的人! 要绚丽地活着 曹又方7年前确诊癌症后期,医生说她最多活一年,但她至今仍快乐活着。面对绝症,她很乐观。 1998年12月,曹又方58岁。热爱旅游的她计划与一批朋友同赴澳洲。对于这趟旅行,她已期待了10年。出人意料的是,在12月23日那天,曹又方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在得知检查结果的那一刹那,曹又方无比地镇定,没有一丝受到惊吓的反应。应众朋友的要求,曹又方23日晚在家中举行一个派对,提前过圣诞节。晚上派对依然如常,曲终人散之时,泰然自若的曹又方还不忘记请朋友把大束大束的鲜花捧回家去。因为,第二天她就要住进医院了,让正在等待绽放的鲜花无人欣赏,那才是罪过。 2001年,被确诊癌症后的第三年,曹又方的卵巢癌再度复发。此时的曹又方有些惶恐了,因为这是致死率很高的癌症,一旦复发,与死亡就只有一纸之隔了。手术后的曹又方做出一个决定,停止化疗。年少时,曹又方初读庄子,她很赞同庄子的“善其生者善其死”的说法。人要好好地活着,也要好好地死。向来喜欢无拘无束,喜欢主导自己生活的曹又方,连自己的告别式都不想假于他人。 2001年12月6日,曹又方给自己安排了“快乐生前告别式”。作为第一个在生前为自己开追悼会的女人,一生爱美的曹又方在告别式上,特意穿上新挑选的“三宅一生”宽袖典雅的黑色服饰,左胸配一朵鲜红的玫瑰。舞台上悬挂着已制成海报的曹又方的美丽沙龙照,钢琴王子陈冠宇悠扬的琴声流淌在大厅里,花海和气球把气氛烘托得既热烈又不乏隆重,一屋子的好友故旧都是盛装而来。 在曼妙轻柔的钢琴声中,身着一袭黑衣的曹又方娓娓道来:“此时我就要向好友们告别,而这是一个快乐的告别,请大家不要伤感。一个人要好好地生,好好地死,带着这份乐观,死亡不过是人生一个完美的句点。”看着台下百余位平日的好友和四周悬挂着的那一簇簇金色气球,曹又方流露出的不是对自己的怜悯而是对朋友的痛惜,在众多的回忆与鼓励中,人们又分明感到了对生命的礼赞。

才可惜,人应废——读胡兰成《今生今世》有感

才可惜,人应废——读胡兰成《今生今世》有感 刘雨 摘要:对于胡兰成,文化界争议颇多。本文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既肯定他的才华和学识,又批判他的汉奸行为和浮浪人品。 关键词:胡兰成《今生今世》清嘉婉媚 提到胡兰成,世人更多地会想起才女张爱玲,没错,胡兰成是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他们的爱情纠葛给涉世未的深张爱玲带来的是永久性的情感创伤,也极大地影响了张爱玲的创作生涯。 胡兰成,旧式文人、才子,同时他又是个政客、汉奸。这样双重的身份,社会和文化界对其评价诸多,主要集中在其人理应当废,而其文是否该废的争论上。一种说法认为一个人的人品有大污势必影响创作,所谓“文如其人”;另一种观点是其人理应当废,但他的文章确乎不错,因此不可因其人而废其文。笔者更倾向于后者观点。下面就从《今生今世》这本书的阅读观感来谈一谈。 一 《今生今世》一书,我认为最好的章节便是《韶华胜极》。止庵先生有云:“才子也者,首先真得有才,形之于文,是为才子文章。以此而论,胡兰成堪称人中翘楚,确实绝顶聪明,处处锋芒毕露。”[1]余光中先生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著文反对胡兰成到台湾任教,但谈到胡兰成《今生今世》的语言特点时还是给出了极为中肯的评价:“《今生今世》……文笔轻灵圆润,用字遣词别具韵味,形容词下得尤为脱俗。胡兰成于中国文字,锻炼极见功夫,句法开阖吞吐,转折回旋,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一点不费力气,‘清嘉’而又‘婉媚’。”[2]所谓的“清嘉婉媚”我认为体现在如下三点: 一、大雅至极 《韶华胜极》一章讲述的是胡兰成出生并成长的故乡——浙江嵊县胡村。作者笔下的故乡是他儿时的记忆也是他老之将至却再也回不去的回忆,所以在这回忆里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他的想象。在胡兰成的笔下,他的故乡纯美如画,风物人情无一不是和美的,故乡春天里简静的桃花、刚发芽的桑树,沿门挨户打卦的木铎道人,雪白的蚕茧,清明的菁饺烧饼,活泼可爱的采茶女;夏季里端午拔菖蒲、听故事,暑夜无眠宣宝卷;秋天里重阳节吃白酒,秋收后看大戏;冬天里过年忙又忙……胡兰成就这样把故乡的春夏秋冬写了一遍,似乎儿时的经历历历在目,让心心念念的游子心驰神往,也让读者如沐春风。 文中语言极富古典韵味,文思简静细腻,用词文雅轻灵。最富有特点的是往往在对一事看似朴拙的描摹之后会“秋波一转”,舔上一个语义转折、却富含感慨意味的“小尾巴”。但这个小小的感慨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合情合理,让人体味出作者的敏感和才思。“采茶”一节结尾处:“惟后屋茶灶间里有人在做茶叶,既是把炒过搓揉过的青叶子再来二度三度焙干,灶肚里松柴微火,只听他悠悠的嘘一声,双手把镬里的茶叶掀一掀,日子好长。”这“日子好长”四字,看似简单却意味深远,所谓“词虽尽而意不尽”,教人心神荡漾,久不得释。这样含蓄婉转却饱含浓厚情思的结尾,将文章的古典韵致推得更远更长。类似的句子还有“法无戏论”一节中的“沿溪钓鱼,山色桥影,桑竹人家,春风春日,皆在溪水里,人与溪水与鱼儿一样的鲜活。”“竹子的好处是一个‘疏’字,太阳照进竹林里,真是个疏疏斜阳疏疏竹,千竿万竿皆是人世的悠远。”胡兰成的笔调舒缓柔和,文字简洁清雅,微微的慨叹,开阔了意境,显得情深而意远。 《今生今世》一书中,各章大标题和其下小节标题大多采用古雅的四言格式,显示出了古典的建筑美和音韵美。例如大标题有《韶华胜极》、《有凤来仪》、《民国女子》、《汉皋解佩》、

孙笑冬

绛唇珠袖两寂寞 孙笑冬 那故事的结尾处说:一日,行至毗陵驿地方,正值大雪,一行人将船换在岸边,或去投帖访友,或去赏雪观景。只贾政留在船里,慢慢写一封家书。正写到宝玉失踪一节,踌躇不知如何下笔,忽见三个人影停在船头。贾政出舱观看,原是一僧一道挟着一个光头的僧人。贾政在雪光里细望,那光头之人竟是宝玉。宝玉披一袭大红猩猩毡斗篷,脸上神色似悲似喜,贾政不及答言,便见宝玉在雪中向他倒身而拜。大拜三次已毕,那僧道二人即向宝玉道:尘缘已尽,还不快走?转瞬之间,三人便飘然远去,贾政徒然追赶,何曾寻得一点儿痕迹?只是余下白茫茫一片旷野。 这一段故事我总是对自己讲了又讲。红楼梦续四十回里这段批我记得最确,不知为什么,眼前总见那袭尚带尚带日日针线的大红猩猩毡斗篷拂在雪野。也说,宝玉的似悲似喜写得真好,正像弘一法师临终之际颤颤写在纸上示以弟子的字句:悲欣交集。宝玉终于悬崖勒马,决绝辞世,因为黛玉已然不在,因为现世只余空幻,而这决绝之中是有喜悦,极痛之际的快乐,也是有不忍,有不落不堪现世的解脱。 我把载着张爱玲死讯的报纸压在这部陪了我十几年的《红楼梦》下面。张爱玲,贵胃世家之后,生于1920年,二十五岁之前写出她所有的重要作品,三十岁时从大陆至香港,数年后由香港去美国,这此后的几十年隐居异乡。虽声名渐如日中天,后辈将她推崇为本世纪最好的小说家之一,她仍闭门谢客,亦极少再发表作品,外界对她的生活所知甚少,直至1995年9月8日,便是中秋节的前一天,她被警察发现去世在加州洛杉矶她所租独居的公寓房间里,大约已死去六七日。 我的这部《红楼梦》已经泛黄了,衬得压在下面的报纸的黑色油墨字迹越加鲜明。报道里有一段话让人不忍念下去,是谁看了都会落泪的,说:张爱玲身无长物,居所非常简单,没有家具,没有床,睡在一卷铺盖上面。发现她的警察说,不记得她房子有什么家具。 我从不曾想到张爱玲会是一个如此绝对的人。这样如宝玉悬崖勒马一般的绝对。她完全可能选择另一种方式度过她的晚年,而以一个名作家如她,晚年纵使没有伴侣相随,也绝不会是寂寞的。而她为什么不肯那样生活下去?她拒绝一切公开露面的机会——而二十九岁时的爱玲曾快乐地说过:出名要趁早呵!可以后的几十年里她是请人代领颁发给她的终身成就奖;她不接受任何访问,不会见任何崇拜者,仿佛那一切别人视若珍宝的声名在她都只是隔岸的烟火,虽然绚丽眩目,却永远暖不到她身上,暖不到她心底里去。 但纵然如此,她也不必在晚年生活得这么孤单凄凉!我为她屈指算来,她在加州大学工作多年,总是有可靠的养老补贴;即使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在去世后只给她留下债务,她仍有这数十年的版税。她的作品被她的同代人重新发现,被她的后辈人尊为杰作,从港台到大陆都是轰动,销售应是可观的。她晚年的收入即使不是丰裕,至少应该能使她有一个舒适温暖的起居。我想象傍晚时总该有人帮她做好温热的饭菜,盛在瓷盘里送到日益老去的她的椅旁。那瓷器甚至不必是精致的,尽管张爱玲自己在审美上那么锐利和敏感,而身为李鸿章曾外孙女,她的手指也曾抚过瓷品里最妩媚的珍藏。 可是她晚年孤单一人,在租来的单室公寓中生活。我写下时都要心酸——她使用的餐具是纸碗和纸碟。几乎没有家具,她平时就睡在地毯上。她不接电话,不回信,不应门,不与人来往,

张爱玲评论经典_论张爱玲(胡兰成)

论张爱玲 文/胡兰成 (一) 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彷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她赞叹越剧「借红灯」这名称,说是美极了。为了一个美丽的字眼,至于感动到那样,这里有着她对于人生之虔诚。她不是以孩子的天真,不是以中年人的执着,也不是以老年人的智慧,而是以洋溢的青春之旖旎,照亮了人生。 我可以想象,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春之林野是为她而存在。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而自个儿陶醉于倾倒于她曾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象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环的一个俏丽的动作,有如她之为「借红灯」这美丽的字眼所感动,至于愿使自己变成就是这个美丽的字眼那样。这并不是自我恋。自我恋是伤感的,执着的,而她却是跋扈的。倘要比方,则基督在人群中走过,有一个声说道:「看哪,人主来了」,她的爱悦自己是和这相似的。 正如少年人讲话爱抢先,觉得自己要说的话太多太兴奋到不可抑止,至于来不及也没有空隙容许他倾听对方的说话,而常常无礼地加以打断一样,张爱玲先生由于青春的力的奔放,往往不能抑止自己去尊重外界的事物,甚至于还加以蹂躏。她知道的不多,然而并不因此而贫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泉源。倒是外界的事物在她看来成为贫乏的,不够用来说明她所要说明的东西,她并且烦恼于一切语言文字的贫乏。这使她宁愿择取古典的东西做材料,而以图案画的手法来表现。因为古典的东西离现实愈远,她愈有创造美丽的幻想的自由,而图案画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发挥她的才气,并且表现她对于美寄以宗教般的虔诚。 她一次对我说,她最喜欢新派的绘画。新派的绘画是把形体作成图案,而以颜色来表现象征的意味的。它不是实事实物的复写,却几乎是自我完成的创造。我想,是因此之故,特别适宜于她的年龄与才华的吧。她曾经给我看过她在香港时的绘画作品,把许多人形画在一幅画面上,有善于说话的女人,低眉顺眼请示主人的女厨子,房东太太,舞女等等。她说是因为当时没有纸,所以画在一起的,但这样的画在一起,却构成了古典的图案。其中有一幅是一位朋友替她涂的青灰的颜色,她赞叹说:「这真如月光一般」,我看了果然是幽邃,静寂得使人深思的。 她的小说和散文,也如同她的绘画,有一种古典的,同时又有一种热带的新鲜的气息,从生之虔诚的深处迸激出生之泼刺。她对于人生,恰如少年人的初恋,不是她的对象真有这样美,这样崇高,却是她自己的青春创造了美与崇高,使对象圣化了。

关于恋父情结的思辨

恋父情结之我见 (概念—作品分析+个人见解—归纳总结) 摘要: 由于现在社会上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滥用“恋父情结”一词,我想与各位读者分享我的思考,恋父情结究竟是如何定义?真有那么多的“恋父情结”吗? 正文: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嫉妒母亲占有父亲。”弗洛伊德经过研究,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认为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要求恋父而妒母,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了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要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 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 而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对“恋父情结”的理解是:在择偶过程中,我们倾向寻找与父亲相同或相似,类似父亲影子的另一半。强调“爱父”,忽略“嫌母”。下面我将从张爱玲的婚姻及作品、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杨振宁的老少恋、赛珍珠笔下的人物、徐静蕾的《我和爸爸》等题材讲述我个人对恋父情结的看法。 张爱玲的婚姻及作品 张爱玲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1944年8月,23岁的她嫁给比她大15岁的胡兰成。婚姻持续至1947年,张爱玲主动终结这段感情。第二次是1956年8月,36岁的她嫁给65岁的赖雅。1967年赖雅逝世,张爱玲余生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以上资料来自《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任茹文,王艳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1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周霖霖,发表《浅析张爱玲作品及生活中的恋父情结》于文学评析。原话:“她对胡兰成朝三暮四的宽容和经济上的接济,以及对赖雅晚年的悉心照料都与她自私小气的性格相矛盾——这也可用恋父情结来解释。”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结合张爱玲的生平,我们了解到张爱玲性格内向孤

读张爱玲《少帅》有感

读张爱玲《少帅》有感 “仿佛是长程。她发现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女性队伍里,她妻子以及别人?但是她们对于她没有身分。她加入那行列里,好像她们就是人类。” 张爱玲 “小姐,明日此时等我。” “那人找的是你,是我,还是……” 小姐们都从来没有爱过,一个未曾谋面,声音好听的男人,送了一封信说:“小姐,明天在这里等我。”所有的小姐就都挺着乳脯,眨起眼,殷切、含羞、期盼的,痴痴守望了一下午,希望男人说的人是自己,可惜男人只是戏言,他终究没来。 周四小姐看了,觉得难为情。她贴着墙壁行走,快步闪到盆栽后,在回廊上游荡,装作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灯光下,她像是院子里果树上,一大蓬一大蓬苍白的花影影绰绰。她是棵树,一直向着一个亮灯的窗户长高,终于够得到窥视窗内。 以上情节,出自张爱玲最新小说《少帅》(The Young Marshal)。 我用一个晚自习读完的《少帅》,和读马尔克斯《苦妓回忆录》有相同的感受。看不见深的地方,也指不出哪里不好,大作家的风流就摆在哪里,像是井水里的月光我们是掘不尽的。她相当出色的写作技巧,轻轻几笔,也胜过了无数“有流没流”的作家,这就是一流作家

的资本和笔力。 豆瓣看了看,对《少帅》的评价,无非是两种套路:一种赞扬张爱玲对女子初夜描写的真,写到了每一个妇女心里;一种敲警钟,模仿胡兰成先生摇头摆尾做叹气状:张爱玲是极好的,只是轻视了英雄,张学良少帅其实…… 我无意步两种评价的后尘,那就谈谈眼中《少帅》。 《少帅》里,张爱玲对女子初夜的描写,真实到尴尬、惨淡,很明显,张爱玲是在写她和胡兰成的感受。 少帅对周四小姐床榻上说的情话,尽是胡兰成的影子。少帅说:我想吃了你,又怕吃了你就没了。他把她拉到膝上,她低头坐着,感到他的双眼在自己旁边发亮,像个耳坠子一样。把他们代入这段,也毫不违和。 胡兰成说,我想吃了你,又怕吃了你就没了。 张爱玲低下头去,在平凡中开出一朵朵卑微欢喜的花儿…… 在《少帅》和《倾城之恋》里,爱情,成了一种迟来的怜悯,来的真的太迟太迟“光有爱,可以有一段情,却不能过一生,他们本来是没有前途的,一场事变却成全了她。”白流苏和范柳原这样,少帅和周四小姐也这样。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永远不是思无邪,纯粹,简单。她笔下的爱情充满着苍凉的底色,人性的阴暗面,没有人不是苍白,刻薄,冷漠,一心窥探厌弃女儿累赘的母亲,打着发妻居心估测的丈夫,茶杯上干涩的污啧,甩着丫鬟耳光,尖削刻薄的老姨娘,年轻的男子多情,也

张爱玲的三次婚姻:因选择胡兰成而错过真爱

张爱玲的三次婚姻:因选择胡兰成而错过真爱 2009-12-08 10:56:16 来源: 深圳新闻网(深圳) 跟贴 107 条手机读书 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如果不是胡兰成先于桑弧出现,张爱玲的一生恐怕就不用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吧,依桑弧的才能与人品,他完全有能力为张爱玲铺设一条坦荡的大路。 张爱玲与丈夫赖雅。 2009年2月22日,张爱玲16万字的《小团圆》出版,这部完成于1976年尘封33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引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 《小团圆》出版之前,有关张爱玲与胡兰成、桑弧、赖雅的关系就有很多种说法与猜疑,《小团圆》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给读者一种最值得信赖的“张氏说法”,张爱玲曾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市一座庭院的草坪上,躺在藤椅上翻读《天地》第11期的胡兰

成还未读完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就已经被作者干练细腻的笔调所震惊。一回到上海,胡兰成立即去拜访张爱玲,然而,他碰了壁,从门缝中塞进了一张纸条,留下自己的电话,悻悻而归。第二天,张爱玲给胡兰成打电话,告诉他要上门拜访。就这样,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与一个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相识、相知、相恋,当然,不久后就分道扬镳。正是这短短的一段爱情生活,给张爱玲以后的人生染上了灰暗的色彩。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年轻聪慧的张爱玲为什么会看上人到中年而且已有家室的胡兰成。首先,这与张爱玲的经历有关,再就是与胡兰成性格才学有关。张爱玲虽然出身豪门,由于父母的离异,自小心灵受到过严重创伤,张爱玲的性格孤寂,不爱言语,也不善与人交往。胡兰成呢,不仅风流倜傥,也很会讨女人欢心,另外,胡兰成有才气、文学修养高,更重要的是,胡兰成对张爱玲的作品理解深刻,毋庸置疑,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创作也能提供帮助,他们相爱之时,正是张爱玲创作的鼎盛期。在《小团圆》中,燕山对九莉说:“你大概是喜欢老的人。”九莉觉得老的人至少生活过,因为她喜欢人生。 对于张爱玲与赖雅的结合,不少人更替张爱玲感到惋惜,以为一个年长张爱玲29岁的美国三流作家,晚年贫病交加,他能给张爱玲什么呢?甚至有人说:在美国,张爱玲应该嫁个有经济实力的男人,在富裕的条件下,安心自己的创作,岂不更好? 读过《小团圆》,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张爱玲两次婚姻选择的理由,张爱玲不糊涂,她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她太看重人生,她最欣赏一个男人坎坷丰富的阅历。 张爱玲不仅明智而且善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她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也从不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抗战结束时,胡兰成躲到了温州乡下,由于胡兰成的风流成性,张爱玲清楚自己不再爱他,当然,她更清楚他早已经不爱她了,但是,在胡兰成最落魄的时候,她没有马上抛弃他,而是等到他安全以后,才写信与他断绝关系,顺便还把自己的稿费邮寄给他。 张爱玲清楚什么时候自己该离开大陆,她知道不应该拖累桑弧,当时,多少人看好她与桑弧的感情,可是,如果她坚持得到桑弧,那么,到文革呢,两人的生命恐怕不保吧? 当然,张爱玲绝对不可能预测到后来的文革,但是,想想桑弧大哥的态度,看看周围一些世俗的目光,张爱玲也不可能勉强桑弧,因为,她是最自尊的女人。 (本文来源:深圳新闻网 ) 《小团圆》没出版之前,多数人认为桑弧与张爱玲之间没有恋情,只有单纯的工作关系。不知为什么,隐隐约约,仅凭桑弧始终不发表纪念张爱玲的文章,就感觉他们之间一定有很深的瓜葛。果不其然,竟是深爱过的,并且,张爱玲很爱桑弧,也很感激桑弧。在《小团圆》中,九莉告诉燕山说“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张爱玲在小说的最后还写到“但是燕山的事她从来没懊悔过,因为那时候幸亏有他。” 我以为桑弧是最值得张爱玲爱的男人,也是能支撑张爱玲事业的男人,遗憾的是,两个正确的人在错误的时间相识。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如果不是胡兰成先于桑弧出现,张爱玲的一生恐怕就不用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吧,依桑弧的才能与人品,他完全有能力为张爱玲铺设一条坦荡的大路。

论张爱玲 胡兰成

论张爱玲 胡兰成 一 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彷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她赞叹越剧《借红灯》这名称,说是美极了。为了一个美丽的字眼,至于感动到那样,这里有着她对于人生之虔诚。她不是以孩子的天真,不是以中年人的执着,也不是以老年人的智慧,而是以洋溢的青春之旖旎,照亮了人生。 我可以想象,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春之林野是为她而存在。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而自个儿陶醉于倾倒于她曾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象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环的一个俏丽的动作,有如她之为《借红灯》这美丽的字眼所感动,至于愿使自己变成就是这个美丽的字眼那样。这并不是自我恋。自我恋是伤感的,执着的,而她却是跋扈的。倘要比方,则基督在人群中走过,有一个声说道:“看哪,人子来了”,她的爱悦自己是和这相似的。 正如少年人讲话爱抢先,觉得自己要说的话太多太兴奋到不可抑止,至于来不及也没有空隙容许他倾听对方的说话,而常常无礼地加以打断一样,张爱玲先生由于青春的力的奔放,往往不能抑止自己去尊重外界的事物,甚至于还加以蹂躏。她知道的不多,然而并不因此而贫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泉源。倒是外界的事物在她看来成为贫乏的,不够用来说明她所要说明的东西,她并且烦恼于一切语言文字的贫乏。这使她宁愿择取古典的东西做材料,而以图案画的手法来表现。因为古典的东西离现实愈远,她愈有创造美丽的幻想的自由,而图案画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发挥她的才气,并且表现她对于美寄以宗教般的虔诚。 她一次对我说,她最喜欢新派的绘画。新派的绘画是把形体作成图案,而以颜色来表现象征的意味的。它不是实事实物的复写,却几乎是自我完成的创造。我想,是因此之故,特别适宜于她的年龄与才华的吧。她曾经给我看过她在香港时的绘画作品,把许多人形画在一幅画面上,有善于说话的女人,低眉顺眼请示主人的女厨子,房东太太,舞女等等。她说是因为当时没有纸,所以画在一起的,但这样的画在一起,却构成了古典的图案。其中有一幅是一位朋友替她涂的青灰的颜色,她赞叹说:“这真如月光一般”。我看了果然是幽邃,静寂得使人深思的。 她的小说和散文,也如同她的绘画,有一种古典的,同时又有一种热带的新鲜的气息,从生之虔诚的深处迸激出生之泼刺。她对于人生,恰如少年人的初恋,不是她的对象真有这样美,这样崇高,却是她自己的青春创造了美与崇高,使对象圣化了。 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其实她是清苦到自己上街买小菜。然而站在她跟前,就是最豪华的人也会感受威胁,看出自己的寒伧,不过是暴发户。这决不是因为她有着传统的贵族的血液,却是她的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作成她的这种贵族气氛的。 贵族气氛本来是排他的,然而她慈悲,爱悦自己本来是执着的,然而她有一种忘我的境

胡兰成先生论书法

书法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传承了千年。从书法艺术的演化中,我们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发展,那么在胡兰成先生的眼里,书法是怎样的呢? 中国书法的艺术味,是其他国家的书法所没有的。中国的字是方块字,其构成的基础是象形,用毛笔直行写,这是中国文字落後於他国文字的致命的症结。但中国书法所特有的艺术味亦即在此:因其为象形,故有结构的综合意趣,多变化;因其为方块字,故便於布白,疏密相成;因其为直行,故有全幅之章法,蔚为气势;因其为毛笔写,故能作成线条之各种波动;又因其所用的是松烟墨,故能与毛笔相得,表现笔触与色彩美。 文字之为工具,犹之乎犁与锤,随人类之需要而改进,故有人提创汉字拉丁化。但此系另一问题。犹之乎工手业虽然不可避免的要被淘汰,而依存於手工业的艺术仍有其历史的存在,我们甚至於仍然可以欣赏石器时代的艺术作品,却并非对石器时代的留恋,於此可以说明,研究书法与主张保守汉字,乃是两件事。 书法的艺术境界,有其与绘画的共通点,在形象方面;有其与音乐的共通点,在韵律方面。但书法不能到达绘画所能到达的境界。因为书法所表现的形象有其不可超越的制限。书法亦不能到达音乐所能到达的境界,因为书法所表现的韵律不能有叙事史式的综合展开。书法不能表现喜怒哀乐,却只能表现轻快与谨严,

明净与繁复,雄伟与平易,险折与安详。书法所表现的不是感情,而是气分:不是造象,而是风格。书法不能欺骗,鄙吝者写的字也是鄙吝的,走江湖的人写的字总掩饰不了江湖味,前人从写字中看出寿夭,这个我不知道,但从写字中看出其人的气度,却往往是很准确的。即此,书法具备了艺术的人格化。字写得好的,轻快而能谨严,繁复而能明净,雄伟而能平易,险折而能安详,这乃是大至金字塔,小至微尘的结晶体,凡足以引起美的欣赏的所同具的条件;而在写字中所表现的力的波动,与健康的人在工作当中所感受的生之喜悦,有其共鸣。即此,书法具备了艺术的创造味。 艺术中之有书法,类似科学中之有数学。数学是诸科学的综合的抽象的规律,书法也可以说是诸艺术的综合的抽象的规律。可是书法的发展受著严格的制限。这原因,大概在於艺术与科学的差别。艺术的一部门是独立完成的,而科学的一部门则不能独立完成,必须与别的部门互相依存。这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来:科学的诸部门,如物理、化学,在同一时代发展的参差,远不如艺术的各部门,如雕刻、绘画、音乐,在同一时代发展的参差之大。艺术的诸部门不像科学的诸部门那样需要一个共同的核心单位。因此,书法在艺术中的地位,便不能比拟数学在科学中的地位。艺术的每一部门既然是独立完成的,书法也一样,那麼,就书法之造形方面的制限,与其只能表现气分而不能表现感情而言,它是过於抽象的,过於缺乏实体的事物为其依据,这就严重地遏止了它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