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船舶货运》_课程标准 - 副本

《船舶货运》_课程标准 - 副本

《船舶货运》_课程标准 - 副本
《船舶货运》_课程标准 - 副本

《船舶货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船舶货运

所属学院:国际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

课程类型:必修课

一、前言,

1.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

海上货物运输的功能是研究各类货物的海运特性、各类船舶的货运特性、货物在船上装卸的基本规律以及编制和实施货物积载计划的程序和方法。它是航海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也是海上船舶驾驶员的一门考证科目。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准船员适任标准的七大功能之一货物装卸和积载,以及满足用人单位需要而设置的。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国际和国内法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实际技能、沟通能力和安全环保意识的航海技术操作级技能型人才。由于海上货物运输涉及的货物和船舶种类繁多、性质功能各异,对海上运输管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海上货物运输中货物和船舶的基本理论知识、各种货物运输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才能真正履行海上货物运输职能。该课程通过海上货物在受载、配载、装载、航行管理、卸载及交付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各项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掌握海上货物运输中具体工作任务、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等,为从事海上货物运输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航运企业广泛调研和多次专家论证会论证,确定《海上货物运输》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国际国内相关公约、规范、标准确定《海上货物运输》课程具体目标

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2006.2.1)

部海事局颁布的《海船船员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2004.8.1)

交通部海事局颁布的《评估纲要与标准》(20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海船驾驶员岗位要求

用人单位人才培养要求

IMO model course 7.01

课程设计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

与企业工作职责为依据

以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

以STCW78/95和国家海事局考试大纲为依据

以监控装货、积载、卸货、系固及航行中货物监管为目标

二、课程目标

根据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船舶货物安全运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在海上货物运输中保证人员安全、船舶安全、货物完整及海洋环境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益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预防事故、正确面对事故和处理事故的能力,能够在生产岗位值班时履行与货运相关的职责,达到《STCW78/95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所规定的操作级船员的适任标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有能力参加交通部海事局组织的“全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与考试”;通过评估与考试,取得所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最终将“教学与考证”、“课程与就业”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一教多证”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与货物运输有关的船舶基础知识和货物基础知识;

2.掌握船舶装载能力、稳性、吃水差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3.掌握船舶强度基本概念;

4.理解货物配载、装载、系固、运输保管的技术和方法;

5.理解常见货物、危险货物、货物单元、冷藏货物及专用船舶的运输要求和方法;

6.了解与货物运输有关的国际公约、规则和国内法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根据船舶具体的航次条件,确定船舶的载货能力;

2.能计算船舶稳性、吃水差,核算船舶强度;

3.能够使用《固体散装货物安全操作规则》(BC Code)、《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 Code)和《货物积载与系固安全操作规则》(CSS Code)等,具备对货物进行合理积载与系固的能力;

4.能编制杂货船配积载图、集装箱船配积载图;

5.能够适应在各货船上进行货运业务工作;

6.初步具备海上货物运输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实施

4、1教材选用

《导游基础知识》陈珠芳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本教材对导游涉及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和讲解,知识面广泛,内容丰富实用,图文并茂。设计的互动栏目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2课程特点

(1)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涉及的领域十分丰富,包括历史、地理、民族、宗教、建筑、园林、饮食、风物等;

(2)属于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考点多,记忆难度大;

(3)知识的单调性、琐碎性与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相违背;

(4)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如历史、地理知识的重新学习兴趣不大;

(5)涉及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晦涩,学生不易消化。

4、3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堵塞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同时还导致了教师很难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调整教学计划。这就要求实施开放型教学,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引向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以“快乐体验”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法:

①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导游基础知识。

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幻灯片、光盘、实物图片投影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在“中国的民族民俗”一章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件中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居住形式、饮食产品、生产生活等内容展现出来并配以解说,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并记住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进一步开阔视野。

③课堂教学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出讲授知识,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调动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④为便于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旅游景点参观。

五、课程评价:课程考核及实施

1.考核、评价方式

理论考试:

阶段检查20%:课堂提问、作业

中期检查30%:期中测验

最终检查50%:期末考试(考教分离)

国家海事局三副适任理论考试(机考-国家海事局认可的专用考场)

实操考核:

单独考核:答题卷及面试

电脑考核:CSTOW集装箱配载软件、SEABULK散货船配载软件

海事局评估:评估员及海事局主考考核

3.考核标准

※理论考试考核标准:根据题库出100道选择题,根据国家海事局无限、近洋、沿海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二副/三副《海上货物运输》考试大纲,分值安排如下:

船舶货运基础知识:19分

充分利用船舶装载能力:4分

船舶强度的校核与保证:6分

船舶稳性的核算与调整:12分

船舶吃水差的计算与调整:3分

保证货物运输质量:4分

杂货运输:10分

包装危险货物运输:11分

集装箱货物运输:10分

散装谷物运输:6分

固体散货运输:8分

石油及石油产品运输:3分

散装化学品及液化气体运输:4分

考试时间为100分钟,60分及以上及格。

※实践操作考核标准:

实践操作考核由两部分组成:杂货船配载和货物积载与系固。

项目一:杂货船配载考核标准:(100分/120分钟)

3.1.1核算船舶载货能力(10分)

3.1.1.1核算船舶的载重能力(6分)

(1)考核要素:

①根据航线所经海区确定可使用的载重线;

②计算航次净载重量并核算船舶的载重能力。

(2)考核标准:

计算完全正确该项满分,否则不得分。

3.1.1.2核算船舶的容量能力(2分)

(1)考核要素:

由装货清单所列货物总体积及船舶货舱资料核算船舶的容量能力。(2)考核标准:

核算正确者该项满分,否则不得分。

3.1.1.3核算特殊载货能力(2分)

(1)考核要素:

根据船舶条件和航次特殊货物的种类,核算船舶的特殊载货能力。(2)考核标准:

核算正确者该项满分,否则不得分。

3.1.2分配各舱货物重量(6分)

(1)考核要素:

按舱容比分配各舱货物重量,并计算出相应各舱装货重量的上下限。(2)考核标准:

计算完全正确者该项满分,每错一个计算数据扣2分,直至0分。

3.1.3向各舱配装货物(30分)

(1)考核要素:

向各舱配装货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各目的港货物顺利卸出;

②不同种类货物的舱位合理选择;

③不同种类货物间的隔离;

④货物装卸及安全作业的考虑;

⑤各货舱配货重量和体积的考虑;

⑥船舶性能的考虑。

(2)考核标准:

①完全符合以上原则得30分;

②较小错误每一处扣2分;

③一般性错误每一处扣4分;

④较严重性错误每处扣10分;

⑤货物整体配装较差者,以本项目评估成绩不及格论。

3.1.4全面检查初配方案(10分)

(1)考核要素:

①按上述货物配装所考虑的因素对初配方案进行核查;

②填写重量、体积核查表,核查其各货舱配货重量及体积的可靠性、准确性;

③校核实际负荷较大处的甲板局部强度。

(2)考核标准:

①重量、体积及局部强度核算完全正确者得满分,错一处扣2分,直至扣完;

②有关其他方面的核查,其分值已包含在3.1.3中;

③甲板局部强度不满足要求者以本项目评估成绩不及格论。

3.1.5校核船舶稳性(30分)

(1)考核要素:

①船舶稳性计算(16分)

首先根据初配方案及船舶航程中最不利状态下的油水情况算出船舶重心高度,然后求得装载状态下的初稳性高度。

②船舶稳性核算(10分)

利用临界初稳性高度曲线图或其他相应资料,核算船舶稳性。若不满足要求,应通过移货或加压载水予以调整。

③计算船舶摇摆周期并使其满足摇摆性的要求(4分)

(2)考核标准:

①上述每项计算正确者各得4分,否则不得分;

②计算方法未掌握者,以本项目考核成绩不及格论。

3.1.6绘制正式配载图(14分)

(1)考核要素:

①充分考虑货物包装、衬垫、隔票通风等方面的要求,合理确定具体货位;

②图示清楚,标识全面正确;

③备注合理全面。

(2)考核标准:

符合以上三项要求得14分,每一处错误扣2分,直至0分。

本项目中如出现未掌握船舶净载重量计算方法、货物整体配装较差及未掌握稳性计算方法,则整个考核以不及格论。

项目二:货物积载与系固考核标准:(100分/30分钟)

货物标志识读(14分):给出14个货物标志,辨别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货物的积载与系固方法辨识(40分):给出5种货物积载或系固的情况,回答正确者得8分,否则不得分。

船舶水尺标志及载重线标志识读(6分):给出船舶水尺标志及载重线标志各1种,回答正确者得3分,否则不得分。

船舶配载图识读(40分):给出两类船舶的配载图或集装箱绑扎图、装舱顺序表,每一类船舶占20分,指定5个考核要素,各要素回答正确者得4分,否则不得分。

每个项目满分为100分,成绩为60分及60分以上者,本项目考核为及格。任一项目考核中如出现不及格,则整个实操考核为不及格。

六、教材编写、选用与使用建议:教材编写原则和教材选用、使用建议

1. 教材选用

《海上货物运输》邱文昌主编2005、人民交通出版社、国家级:

●以考试和评估大纲为主线

●符合STCW公约要求

●内容由浅入深

●介绍最新发展

●有典型类型的船舶资料

《货物积载与系固实操指导书》、王锦法编写、院级教材: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内容简明扼要

●实训内容项目化

●符合评估大纲要求

●体现学院特色

2.主要学习资料

●海事中心《海上货物运输》自学教材2008

●《海上货物运输2008》习题集江苏海院

●《海上货物运输》徐邦祯主编2001

●《海上货物运输》王捷主编2007

●《海上货物运输》张晓主编2006

●《海上货物运输-船员适任考试历年真题详解及点评》王锦法主编2010

●《货物学》王学峰主编

●《船舶原理》潘晓明主编

●《船舶原理》蒋维清主编

《Merchant Ship Stability》Captain A.R Lester

3.课程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3096293.html,/ec2006/C15/Index.htm

七、附录:国家职业标准、参考书目、网络资源、精品课程等。

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船舶与海上设施检验规则

7.2 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放级与建造规范

7.3 船舶概论熊仕涛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7.4SOLAS.1974/2005

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7.6 船舶货运沈如玉大连海大事大学出版社

7.7 IMO 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

7.8 73/78 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 73/78)

中高职对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 620301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药学类全日制高职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药剂专业应届中专毕业生,学制二年。 四、职业面向 各级医院(药学部、药剂科)、医药公司(市场部、销售部、质量部、采购部、储运部、零售门店)、制药公司(生产车间、质量部、检验中心、销售部、技术开发部)等,从事医院处方调剂与静脉输液配制、医药公司市场销售与客户服务、制药厂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等目标岗位群工作。 五、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法制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岗位技能熟练,从事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药品销售与客户服务、药房调剂与药学服务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六、培养规格 以药学行业制药、销售、服务三大职业领域目标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为标准,通过二年的学习,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态度。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 2、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 3、掌握相关医学基本知识、较系统的药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4、具有规范、熟练的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基本操作技能;熟悉GMP规范;能够从事制药企业制药设备使用与维护、QA、QC等岗位工作,有分析和解决常见质量问题的能力。

5、熟悉医药市场状况和GSP规范,能够在医药经营企业从事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客户服务、药品销售、用药指导、药品采购、仓库保管和库存维护等岗位工作。 6、熟悉医院药学服务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标准,能秉承“以人为本”理念从事药品供应保障、药房处方调剂、静脉输液配置、合理用药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 七、课程设置 1、公共与人文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 2、基础课程:基础医学概要、医用化学、药学导论; 3、专业课程: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 4、专业拓展与职业能力课程:药品生产综合实训、临床医学概要、医院药学、医药市场营销、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毕业实习。 八、课程描述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51学时(理论34学时、社会实践17学时),本课程为公共与人文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8学时(理论34学时、社会实践34学时),本课程为公共与人文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重点,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3、体育 34学时。本课程为公共与人文课程。通过学习了解、熟悉体育运动的基本分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学习、工作、生活建立基本的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 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1) 一、名词解释 1、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2、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机能有关的体能。 3、运动参与: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4、领域目标:之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5、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二、填空 1、《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教材编写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三方面的考核评价。 4、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简答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根据《标准》和具体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 (2)选择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要求,具体进行观察、测量等,收集教学相关的信息。 (4)依据标进行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或学。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 (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5)简单易行。 四、论述 根据实际情况叙述自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20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2、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注意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发展性、差异性六个方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4、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技能正常和经历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5、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6、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7、学习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和可信度、有效性,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才可操作性,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 8、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9、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 10、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 11、教材具有帮助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帮助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等重要作用。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70741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课程 课程学分9 总学时148 适用专业药学 制定人殷俊才制定时间2012年7月 审核人朱蓓审核时间2012年8月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介绍相关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介绍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机构与机能》,后续课程是《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外科疾病基本知识的掌握。 内容选取依据:(1)后续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对临床疾病的内容要求;(2)在医院、医药销售企业进行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过程中涉及到的临床疾病知识;(3)执业药师、医院药师考证涉及到的内容;(4)学生在医院、药店工作中应掌握的常见疾病拓展知识。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后续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的学习奠定扎实的临床疾病知识基础以及为学生在医院、医药销售企业工作中提供必要临床知识拓展,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疾病的病因、病理,才能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转归有清楚的认识;只有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才能对疾病情况有准确的判断;只有掌握疾病的治疗原则,结合所学药学专业其他知识才能正确的进行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 3-1知识目标 (1)掌握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 (2)熟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原则。 (3)熟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了解发病机制、预防及预后。 (4)了解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辅助检查。 3-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诊断各科常见病多发病。 (2)能根据问诊、体格检查或医生的诊断熟练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化学是在_原子___、__分子____水平上研究物质的___组成____、结构、_性质____及其____应用___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2.在化学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___化学与环境______、_ __化学与资源_____、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__平等____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___化学基础知识______、___技能_______、__ _方法和态度___,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___科学素养___,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__认知性_____学习目标、_技能性____学习目标和__体验性____学习目标。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6.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7.要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8.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包括 5 个一级主题和19 个二级主题。 9.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 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10.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11.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获得迅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12.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13.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4.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__科学素养_________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___基本过程_____和__方法______,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__基础知识_____和___基本技能______。 15.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16.为了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 动。 17.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材编写既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 18.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 19.评价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吻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 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20.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二、单项选择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A)性。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2.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这个二级主题的标准的是(B) A.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B.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C.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D.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3.在下列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中,按水平从低到高排列的是(C) A.说明了解记住 B.体会感受增强

三副船舶货运题库解读

第七章船舶货运基础知识 1、船型系数是表示 A 的无因次因数。 A.船体水下部分面积或体积肥瘦程度 B.船体水上部分面积或体积肥瘦程度 C.船体大小 D. 船体全部体积肥瘦程度 2、计算船型系数时所用的尺度为 D 。 A.周界尺度 B. 最大尺度 C. 登记尺度 D.船型尺度 3.船体中横剖面面积与 B 之比称为中横剖面系数 A.船长×吃水 B.船宽×吃水 C.船宽×型深 D.船宽×船 4. C 又称排水量系数,其值大小表示水线下船体形状的肥瘦程度。 A水线面系数 B中横剖面系数C方形系数 D菱形系数 5.登记尺度的用途是:B A计算船舶航海性能 B计算船舶总吨位和净吨位 C确定泊位长度 D确定能否通过狭窄巷道的一句 6.船舶的主尺度包括:C A.方型系数,水线面系数和中横剖面系数 B.L/B、D/d、B/d等 C.船长、船宽、型深和吃水 D.船型尺度,最大尺度和登记尺度 7.船舶尺度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计量方法可分为:D A.船长、登记宽度、型深和吃水 B.船长、型宽和型深 C.船长、船宽、船深和吃水 D.船型尺度、最大尺度和登记尺度。 8、已知某船船长L=148m,船宽B=28m,设计吃水d==8.0m,方形系数C b=0.7,则船舶在标准海水中的排水量为 ___C_。 A.22640.4t B.23206.4t C. 23786.6t D. 47360.0t 9、已知某箱型驳船船长L=120m,船宽B=22.8m,设计吃水d==5.0m,方形系数C b为__C__。 A.0.6 B.0.8 C. 1.0 D. 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10、以下关于水线面系数C w、中横剖面系数C m、方形系数C b之间关系正确的是_C___。 A.C w= C b×C vp B.C b>C vp×C w C. C b= C w×C vp D. C vp= C b×C w 11.以下有关静水力参数表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 根据静水力参数表查取排水量时,应根据查取到的数值乘以船壳系数 B. 查取排水量时,可根据平均型吃水直接读出所查参数,无需乘以船壳系数 C. 纵倾状态下静水力参数表的查表引数为船中吃水 D. 正浮状态下静水力参数表的查表引数为等容吃水 12.以下有关静水力参数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船舶正浮状态下的静水力参数表不提供船型系数参数 B.船舶静水力参数表通常不提供半淡水水密度对应的排水量 C.船舶纵倾状态下的静水力参数表提供水密度为1.015对应的排水量 D.为减小查取误差,船舶静水力参数表中的吃水间距最大为10cm 13、某船在ρ=1.013 g/cm3的水域中实际观测吃水d=9.60m,则_D___。 A.不能使用船舶静水力曲线图查取船舶排水量。 B.不能使用静水力参数表查取船舶排水量。 C.仅能使用载重表尺查取船舶排水量,因为载重表尺提供了半淡水密度对应的排水量。 D.可利用任意一种静水力图表,按实际吃水d=9.60m查取海水排水量,然后利用公式△ρ=△1.025×1.013/1.025 14.船舶驾驶员可根据 C 查载重表尺得到相关的静水力参数。 A.船舶的排水量 B.船舶的总载重量 C.船舶的平均实际吃水 D.船舶的平均型吃水 15、船舶载重表尺可查取__C__。①载重线标志;②船舶总载重量;③船舶排水量;④船舶浮心距基线的高度; ⑤船舶漂心距基线的高度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及答案 2012年3月姓名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一、填空(80分) 1、课程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5个领域,有运动参与、()、( )、()、社会适应。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方法,而是以( )、()、()、行为等划分学习领域的主要依据。 3、《标准》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 4、在实施《标准》时,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 )、()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研究,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施。 5、《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将中小学划分六级水平,小学段为( )、()、()。 6、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耐力、()、()、( )、身体成份等。 7、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有速度、()、()、神经肌肉协调性、平衡、反应等。 8、身体成份有肌肉、()、()等。 9、运动参与领域是促进学生()、获得()、提高( )、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 10、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及()的适应性。 11、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是()、()、()。

12、教师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应以()为中心,而不是以()或教师为中心,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标准》的精神。 13、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应具有健身性、()、()、()、()、地域性。 14、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 15、体育教学体系包括4大要素。教师、学生、()、()。 16、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提高()和自信心。 二、简述题(20分) 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船舶货运(简答题)

亏舱率:亏舱舱容与货物所占舱容的百分比 积载因数:每吨货物所占货舱容积或所具有的量尺体积 自然损耗率:货物自然减量占该货物装载前重量的百分比 船舶常数:船舶常数系指新船出厂时或船舶经过大修后的空船排水量与经过一段时间营运后的空船排水量的差值 爆炸极限:可燃物质混合,遇着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舱容系数:船舶货舱容积与其净载重量的比值,既每一净载重吨占的货舱容积 船舶净吨位:根据有关国家主管机关制定的规范丈量的船舶有效容积 燃点:可燃物质加温受热、并点燃所需的最低温度 闪点:可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自燃点:可燃物质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空气接触,无需引火即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 造成货物亏舱的原因有哪些? 答:1)货物的包装形式与货舱的形状不相适应 2)货舱在某一方向上的尺度不等于货件在相应堆码方向上尺度的整数倍 3)某些货物装于舱内需系固和衬垫,系固设备和衬垫材料所占舱容 4)有些装于舱内的货物需留出通风道,通风道所占舱容 5)舱内货物堆装不紧密,流出不正常的空隙 叙述对船舶积载的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船舶的载货能力;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保证满足船舶的强度要求,保证船舶具有适当的吃水差;保证货物的运输质量;满足货物的装卸顺序要求;便于装卸,缩短船舶在港停泊的时间 简述货物积载因数SF的主要用途? 区分货物;轻重舱内配货重量及舱容计算;舱内配货后占容积计算;船舶装载状态判断 什么叫自然损耗?造成自然损耗的原因有哪些? 运输中因货物本身、自然条件或运输条件等原因而产生的货物重量非事故性的减少 原因:干耗和挥发、渗漏和沾染、飞扬与散失 船舶常数变化原因:(1)船体、机械设备等进行定期修理和局部改装(2)船上库存的各种破损机件、器材和废旧物料等(3)货舱内残留物、垫舱物料及垃圾(4)船上各类液体舱内残留的污油、污水及沉淀物(5)船体外附着物如海藻、贝壳等 影响船舶通过在航线水深受限区时允许的最大载重量的因素有:航线水深受限区最浅处的海图水深、可利用的潮高、船舶过浅时要求的额富余水深、过浅时的吃水差,以及船舶从始发港到航线水深受限区舷外水密度不同和油水消耗量的影响。 危险货物隔离的等级 1远离:有效地隔离从而使互不相容的物质在万一发生意外时不致相互起危险性反应,但只要在水平垂直投影距离不少于3m仍可在同一舱室或货舱内或舱面上装载 2隔离:是指在舱内积载时,装于不同舱室或货舱内。 3用一整个舱室或货舱作垂向或水平的隔离 4用一介于中间的整个舱室或货舱作纵向隔离 简述重大件货物的装运特点? 由于重大件货物单件重或尺寸大,装运时要制定积载计划,正确选择舱位和货位,校核装货部位是否满足局部强度,计算吊装卸货物时对GM的影响和船舶最大横倾角,制定大件货物的系固方案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体能: 3、运动参与: 4、领域目标: 5、水平目标: 二、填空 1、《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 2、教材编写的原则()()()()。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三方面的考核评价。 4、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和() 三、简答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 根据实际情况叙述自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机能有关的体能。 运动参与: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领域目标:之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二、填空题。 1、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3、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4、学习能力、研究能力 三、简答题。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根据《标准》和具体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 (2)选择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手机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要求,具体进行观察、测量等,收集教学相关的信息。 (4)依据标进行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或学。 2、(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课程标准 课时数:60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先修课程:《正常人体结构》 一、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部分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学》等先修课。 二、课程理念 1.《临床医学概论》进行课程整合,建立康复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将多门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整合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标准,缓解了长期困扰、难以协调的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等矛盾。 2.《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临床医学概论

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4.《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虑者、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通过贴近临床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认真体会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增强对职业的热爱,树立关爱患者的意识,将关爱患者的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职业习惯。 5.《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技能,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努力。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0学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内容选取依据:(1)后续课程《疾病康复学》对临床疾病的内容要求;(2)学生在医院、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新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 三、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 1.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适当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一、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

(完整版)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及主要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当前是:全文显示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白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白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白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提

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白尊心和白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白已的行为,建立起对白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 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 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 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5. 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与科学锻炼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理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