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化学 4.2.2 配合物的应用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3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化学 4.2.2 配合物的应用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3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化学 4.2.2 配合物的应用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3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化学 4.2.2 配合物的应用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3

第2课时配合物的应用

(时间:30分钟)

考查点一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测定

1. [Cu(NH3)4]2+配离子中,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

A.1

B.2

C.4

D.6

解析配位数是指同中心离子Cu2+配位的配位分子(NH3)的数目。

答案 C

2. 中心离子的电荷数为3,配位数为3的配合物是()。

A.Fe(SCN)3

B.[Fe(SCN)6]3-

C.[Co(NH3)3Cl3]

D.[AlF6]3-

解析本题中只有A的配位数等于3,其余的配位数均为6。

答案 A

3. 水合铜离子[Cu(H2O)4]2+是一种配合物,请分析水合铜离子的成键情况。

答案水合铜离子的Cu2+有空轨道,H2O分子中的O原子有孤电子对,因而

水合铜离子中Cu2+与H2O之间存在着配位键。

4. CoCl2溶解于水后加氨水直到先生成的Co(OH)2沉淀溶解后,再加氨水,使之生成[Co

(NH3)6]2+,此时向溶液中通入空气,得到的产物中有一种其组成可用CoCl3·5NH3表示。

把分离出的CoCl3·5NH3溶于水后立即加硝酸银溶液,则析出AgCl沉淀。经测定,每1 mol CoCl3·5NH3只生成2 mol AgCl。请写出表示此配合物结构的化学式:,此配合物中的Co化合价为。

答案[Co(NH3)5Cl]Cl2+3

考查点二配合物的形成条件

5.下列过程与配合物的形成无关的是()。

A.除去Fe粉中的SiO2可用强碱溶液

B.向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加入氨水至沉淀消失

C.向Fe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D.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加入氨水至沉淀消失

解析对于A项,除去Fe粉中的SiO2是利用SiO2可与强碱反应的化学性质,

与配合物的形成无关;对于B项,AgNO3与氨水反应先生成AgOH沉淀,再

生成[Ag(NH3)2]+;对于C项,Fe3+与KSCN反应生成[Fe(SCN)n](3-n)+;

对于D项,CuSO4与氨水反应生成Cu(OH)2沉淀,再生成[Cu(NH3)4]2+。

答案 A

6. 对H3O+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原子采取sp2杂化

B.离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C.离子中存在配位键

D.离子中存在非极性键

解析氧原子采取sp3杂化,在H2O中有2对孤电子对,与H+结合后,尚剩

余1对孤电子对。

答案 C

7. 铜合金是人类使用最早的金属材料。铜在化合物中的常见化合价有+1、+2等,故能形

成多种铜的化合物。

(1)基态Cu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1价铜的配合物溶液能吸收CO和烯烃(如C2H4、CH3CH===CH2

等),试问:形成配位化合物的条件为,已知CO和N2属

于等电子体,试写出CO的结构式:,CH3CH===CH2

分子中C原子采取的杂化方式有。

(3)在硫酸铜溶液中逐滴滴加氨水至过量,先出现蓝色沉淀,最后沉淀溶解

形成深蓝色的溶液。写出此蓝色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SO42-的空间构型为;与

SO42-属于等电子体的离子团有(试写两例)。

解析Cu为29号元素,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失去1个电

子后,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有空轨道,CO或烯烃提供孤

电子对可以形成配合物。由于N2和CO为等电子体,可推出CO的结构式;

CH3—CH===CH2中—CH3上的C为sp3杂化,而双键碳为sp2杂化。向CuSO4

溶液中加氨水直至过量,先生成Cu(OH)2沉淀,后Cu(OH)2又溶于氨

水生成配合物。

答案(1)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3d104s1

(2)中心原子有空轨道,配位原子有孤电子对 C O sp2杂化、sp3杂

(3)Cu(OH)2+4NH3===[Cu(NH3)4]2++2OH-或Cu(OH)2+

4NH3·H2O===[Cu(NH3)4]2++2OH-+4H2O 正四面体PO43-、ClO4-

考查点三配合物的应用

8. CuCl2溶液有时呈黄色,有时呈黄绿色或蓝色,这是因为CuCl2的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u(H2O)4]2++4Cl- [CuCl4]2-+4H2O

(蓝色)(黄色)

现欲使溶液由黄色变成黄绿色或蓝色,请写出两种可采用的方法:

①;②。

答案加水加AgNO3溶液

9.在照相底片定影时,硫代硫酸钠溶液能溶解未起反应的溴化银,这是因为银离子与S2O32-

生成配离子,银离子的配位数为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的配合物中,内界是,中心离子是。

解析AgBr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AgBr(s) Ag+(aq)+Br-(aq),由

于Ag+与S2O32-结合成配离子[Ag(S2O3)2]3-,上述平衡向右移动,所以AgBr

能溶于Na2S2O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AgBr+2Na2S2O3===Na3[Ag(S2O3)2]

+NaBr Na3[Ag(S2O3)2]中[Ag(S2O3)2]3-为内界,Na+为外界。

答案AgBr+2Na2S2O3===Na3[Ag(S2O3)2]+NaBr

[Ag(S2O3)2]3-Ag+

10.Fe3+在溶液中能将I-氧化。但溶液中如有大量的F-存在,则Fe3+与F-结合生成FeF63-,

而不能氧化I-,由此可以证明:

(1)FeF63-在溶液中是否容易离解出Fe3+?(填“容易”或“不容

易”)。

(2)Fe3+随其的减少而氧化性变弱。

(3)在强酸性条件下,将FeCl3、KI、NaF三种溶液混合起来,仍有I2生成,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容易(2)浓度(3)F-与H+结合成较难电离的HF,使溶

液中的c(F-)减少,F-与Fe3+结合的能力变弱,故结合成FeF63-减少,大

量游离的Fe3+将I-氧化成I2

11. 下列各组离子中因有配位离子生成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K+、Na+、Cl-、NO3-

B.Mg2+、Ca2+、SO42-、OH-

C.Fe2+、Fe3+、H+、NO3-

D.Ba2+、Fe3+、Cl-、SCN-

答案 D

12. 已知,向Zn2+离子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Zn(OH)2白色沉淀;但是氨水过量时,沉淀

又溶解,生成了Zn(NH3)42+。此外,Zn(OH)2既可溶于盐酸,也可溶于过量NaOH溶液中,生成ZnO22-,所以Zn(OH)2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现有4组离子,每组有2种金属离子。请各选用1种试剂,将它们两者分开。可供选用的试剂有:A.硫酸 B.盐酸 C.

硝酸D.氢氧化钠溶液 E.氨水(填写时用字母代号)请填写下表:

答案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维设计配套课件学案课时跟踪检测(二)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课时跟踪检测(二)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下列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的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 B.s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处在该轨道上的电子只能在球壳内运动 C.p能级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随着能层的增加,p能级原子轨道也增多 D.与s电子原子轨道相同,p电子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能层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选D A项,电子云只是一种对核外电子运动的“形象”描述;B项,核外电子并不像宏观物体的运动那样具有一定的轨道;C项,p能级在任何能层均只有3个轨道。 2.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转变为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②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③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④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中释放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核外电子排布由2s22p2转变为2s12p3,碳原子体系能量升高,由基态变为激发态,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 3.观察1s轨道电子云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小黑点表示1个自由运动的电子 B.1s轨道的电子云形状为圆形的面 C.电子在1s轨道上运动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D.1s轨道电子云的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某一位置出现机会的多少 解析:选D由电子云图可知,处于1s轨道上的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分布呈球形对称,而且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大,离核越远,出现的概率越小。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而表示电子曾经出现过的位置。 4.基态硅原子的最外能层的各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方式正确的是()

解析:选C基态硅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只有C选项正确。 5.对于Fe的下列电子排布,正确的是() 解析:选A 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据洪特规则可知A正确。 6.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n s2n p7,它违背了() A.泡利原理 B.能量最低原理 C.洪特规则 D.洪特规则特例 解析:选A p能级有三个轨道,根据泡利原理,每个轨道最多排2个电子,故p能级最多排6个电子,不可能排7个,故违背泡利原理。 7.下列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 A.C B.O C.N D.Cl 解析:选C本题综合考查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各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碳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氧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氮原子有3个未成对电子,氯原子有1个未成对电子。 8.下列3d能级的电子排布图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3.4.1 有机合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归纳有机物的特征反应、学会引入官能团 2、会用正、逆合成法设计简单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能用流程图表示这一过程 3、能列举有机合成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对已给定的合成路线进行简要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途径提高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2、初步学习如何从已给条件中提取相关有用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有机合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赞赏有机化学家们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形成绿色合成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有机合成是高考难点题型之一,实质是利用有机物的性质进行相关的官能团之间的转化 反应。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 1、有机物的特征反应、学会引入官能团 2、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难点为:逆合成分析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机合成的过程 [思考与交流]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1、什么是有机合成?2、有机合成的任务有那些?3、用示意图表示出有机合成过程。 1、有机合成定义;有机合成是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2、有机合成的任务;包括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 3、有机合成过程。 [投影]有机合成过程示意图: [讲]有机合成的过程是利用简单的试剂作为基础原料,通过有机反应链上官能团或一段碳链,得到一个中间体;在此基础上利用中间体上的官能团,加上辅助原料,进行第二步反应,合成第二个中间体,经过多步反应,按照目标化合物的要求,合成具有一定碳原子数目、一定结构的目标化合物。 师:首先请学生总结各类主要有机物的特征反应

最新高中化学创新实验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目录 §1《Fe(OH)2快速转化成Fe(OH)3》的实验§2《气密性检查》的四种方法 §3《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环保实验法 §4普通酒精灯可成为《高温防风酒精灯》§5《焰色反应》实验的新做法 §6水蒸气与铁粉发生置换反应实验 §7安全自动的《沉浮式贮气瓶》 §8有害气体(Cl2、CO)的安全环保收集法 §9用《沉浮式贮气瓶》快速制取大量氮 气 §10快速做《煅烧石灰石》实验 §11《沉浮式气体发生器》简介 §12用《沉浮式气体发生器》制氧气 §1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的趣味实验 §14安全准确地《检测电解质溶液导电性》 §15可做八种实验的《多用实验管》 ①二氧化碳四个性质系列实验 ②铜片与浓硝酸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③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④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⑤硫化氢和氯气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⑥ NH3和HCl气体化合反应实验 ⑦不加热快速制氨气的环保实验 ⑧加热快速制HCl气体的环保实验 §16制取一氧化碳、氯气等气体时,分液漏斗里的酸液放不下来怎么办? §17长时间观察《钠的金属光泽》 §18《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 §19《离子的电荷及运动》实验§20《Cu-Zn电池》实验 §21《燃料电池》H2-O2电池和H2-Cl2电池§22制取乙酸乙酯能清楚地显现乙酸乙 酯§23连续做氨气红色喷泉实验 §24甲烷气(CH4)的快速制法 §25乙烯气(C2H4)的优化制法 §26乙炔气(C2H2)的优化制法 §27《醛、葡萄糖、蔗糖水解后产物的银 镜反应》实验方法 §28如何完成《气体通过串联溶液》实验§29关于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若干问题 1 卤素实验中的若干问题 2 分装液体试剂 3 大量气体贮备方法 4 洗涤试管上铜渍的方法 5去除锰渍 6 怎样快速、高质量地给橡胶塞打孔? 7 洗涤酚醛树脂的两种方法 8 氢气吹泡简易实验方法 9简易的防爆装置 10如何打开粘结的试剂瓶塞? 11 实验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 题外话:中学化学实验的误区

高中化学实验方案评价

化学实验方案评价 一、本专题定位 化学实验方案评价的定位于“实验板块复习”的结束语,是在学生基本完成实验复习的基 础上从实验综合素养上进行一次提升。在这个收尾环节做好以后,学生在面对实验问题时, 不论是思考的方向性上还是敏锐性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不论面对多么陌生的实验,总能利用实验方案的基本框架去解构它,不论一个实验问题的信息多么庞杂,总能紧紧拽住实验目的、紧扣实验原理去解读。实验评价是完成这一环节的手段,并不是目的本身,借助实验评价这个抓手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类型不同的化学实验问题,体会处理化学实验的最基本思路,其直接意义实际上是提高了学生对实验题的审读技能、应对心态。 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在思维能力水平上很难说熟高熟低,如果把实验设计纳入思维的创造 层次,则比评价层次还高,而且并不是所有实验学生都具备系统设计能力,也不能要求学生有这么强的能力,而实验评价的思维水平是很弹性的,可深可浅,所以依据不同的目标把化学实验设计和化学实验评价看作两件事是合理的。实验评价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很多类型的 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处理新颖陌生实验和处理熟悉的基础实验其本质思维是 相同的。 二、广东高考的考查方式 1.(2007年广东)羟基磷灰石[Ca5(PO4)3OH]是一种一种重要的生物无机材料。其常用 的制备方法有两种: 方法A:用浓氨水分别调Ca(NO3)2和(NH4)2HPO4溶液的pH约为12;在剧烈搅拌下,将(NH4)2HPO4溶液缓慢滴入Ca(NO3)2溶液中。 方法B:剧烈搅拌下,将H3PO4溶液缓慢滴加到Ca(OH)2悬浊液中。 (1)完成方法A和方法B中制备Ca5(PO4)3O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5Ca(NO3)2+3(NH4)2HPO4+4NH3·H2O=Ca5(PO4)3OH↓++ ②5Ca(OH)2+3H3PO4= (2)与方法A相比,方法B的优点是。 【突破方法】找方法 A 的缺点,方法A涉及的操作有调pH 、搅拌、缓慢滴入,操作比较复杂;副产物多,原子利用率低。 2.(2013年广东)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电解食盐水制备Cl2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设计两种类型的原电池,探究其能量转化效率。 限选材料:ZnSO4(aq)、FeSO4(aq)、CuSO4(aq);铜片、铁片、锌片和 导线。 ①完成原电池甲的装置示意图(见图0),并作相应标注。 要求:在同一烧杯中,电极与溶液含相同的金属元素。 ②以铜片为电极之一,CuSO4(aq)为电解质溶液,只在一个烧杯中组 装原电池乙,甲乙两种原电池中可更有效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方法】找原电池乙的缺点,活泼的电极材料锌可以直接与硫酸铜发 生置换反应,铜单质覆盖在锌的表面,阻止了锌进一步失电子。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选修五: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糖 类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糖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糖类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B.无论是单糖,还是多糖,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C.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D.糖类物质又称碳水化合物,所有糖类物质的最简式均为CH2O 解析:选C A项,只有二糖和多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物质,不可以水解,错误;B项,还原性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非还原性糖如蔗糖等不可以发生银镜反应,错误;C项正确;D项,糖类物质习惯上可以称为碳水化合物,但是很多糖不符合C m(H2O)n的通式,葡萄糖、果糖的最简式是CH2O,但是二糖、多糖等最简式不是CH2O,错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蔗糖不是淀粉水解的产物 B.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蔗糖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 D.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C淀粉水解生成的产物是麦芽糖;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所以能发生银镜反应。蔗糖无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不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3.米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其中甜味来源的途径是() A.淀粉→蔗糖→葡萄糖 B.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C.淀粉→麦芽糖→果糖 D.淀粉→蔗糖→果糖 解析:选B用米酿酒,米中含有淀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然后再分解为人的味觉敏感的葡萄糖,从而产生甜味。 4.糖元[(C6H10O5)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比淀粉更大的多糖。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常常被称为动物淀粉和肝糖。下列有关糖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元与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与淀粉互为同系物 B.糖元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糖元具有还原性,是还原性糖

1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2

1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2

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化学键”(必修) 教学设计案例 平阳中学林勇林海量 325400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中的“3.2 化学键”。内容标准是,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前一节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习内容较为陌生抽象、理论性强,涉及的化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用具体的实验等宏观辨识入手,引导学生向微观探析过渡,利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进行微观探析。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等宏观角度建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等概念,根据物质在熔融状态导电这个事实,学会从微观角度推导该物质内部存在的微粒及其成键类型。 (2)通过实验数据等证据推理,过渡到模型认知,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会用电子式、结构式等符号表征正确表示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结构,并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同时新键的形成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此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水平。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电子式、结构式。

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共6页

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 实验创新设计是指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新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进行改进,优化,增设或创新等。这不仅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更是深入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老师自身教学素质,加强实践的需要。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呢?现结合几个实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五化”新视角。 一、紧跟时代,实验装置微型化 微型实验是近20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微型实验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操作安全,污染少,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自制仪器,自行实验,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水和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实验。取一干燥带大胶头(如图)的胶头滴管,倒置,从导管口向滴管中加入显红色的水,水面约占总体积的一半(A处),再从导管口向滴管中加入无色的酒精,加满滴管(B处)。用拇指按住管口,上下颠倒滴管两三次,红色的水和无色酒精混合,有少量气泡产生,橡胶头稍稍变“瘪”。松开拇指,液面下降2~3cm(C处)。仪器易得,操作简便,用料很少,现象明显。 二、反向思考,实验思路逆向化 逆向思维即是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方向探求的思维方式对现有的实验设计进行逆向思考,从而提出新的实验设计的实验创新方法。 (一)运用逆向思维改进实验 例如,做乙醇在铜作用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一般的做法是:把下

部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先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然后趁热迅速伸入装有适量乙醇的试管中,铜丝又变红色。反复多次,闻试管中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这种做法耗乙醇较多,而且由于未反应乙醇的影响,很难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既如此,想到能否减少乙醇的量,能否逆向试验呢?取一铜制的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若不易烧黑,可在稀硝酸稍浸一下)。用胶头滴管滴入一滴乙醇,立即看到乙醇液滴伴随着“嗤嗤”的声响在燃烧匙中晃动,且不断缩小,同时能闻到一股明显刺激性气味,乙醇液滴所到之处又恢复铜的红色。无疑,逆向改进的实验不仅节约试剂,而且现象明显,更科学、合理。 (二)运用逆向思维创新实验 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观察到钠投入水中能放出巨大的能量使自身熔化,同时甚至能使周围产生的氢气在水面上燃烧。此处若运用逆向思维想到:把少量的水滴在小块钠上,不就是引火剂吗?我们试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黄豆般大小的钠放在酒精灯的灯芯中,向钠上滴入一滴水,随着“啪啪”声音,酒精灯点燃了。 三、一物多用,仪器功能别样化 仪器本身没有限定它只能用于什么而不能用于什么,只是主要适用于什么。反思仪器的别样用途,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的认识,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如: (1)漏斗的别样用途。漏斗充当集气与尾气吸收作用,例: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验证实验中,将漏斗置于水中,倒扣在钠块上,产生的少量气体可顺利地富集到试管中。

【教育资料】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选修5:专题质量检测(三) 常见的烃学习专用

专题质量检测(三)常见的烃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裂化主要得到乙烯 B.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可得到汽油、煤油 C.煤干馏主要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D.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主要途径 解析:选C石油裂化目的是获得更多的轻质液体燃料,如汽油,裂解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小分子气态烃,如乙烯,A错误。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B错误。C项正确。煤制煤气是焦炭与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D错误。 2.有机物R的分子式为C12H18,经测定数据表明,分子中除含苯环外不再含有其他环状结构,且苯环上只有两个侧链(分别是—C2H5和—C4H9),符合此条件的烃的结构有() A.6种B.9种 C.12种D.15种 解析:选C因为苯环上只有两个侧链的形式有邻、间、对3种;—C2H5是1种,—C4H9是4种。故该烃的结构有12种。 3.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双键上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分子的反应。下列过程与加成反应无关的是() A.苯与溴水混合振荡,水层颜色变浅 B.裂化汽油与溴水混合振荡,水层颜色变浅 C.乙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取乙醇 D.乙烯与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取纯净的一氯乙烷 解析:选A苯与溴水混合振荡后,水层颜色变浅是由于溴在苯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是苯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的原因。 4.下列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解析:选B A中的甲基正好在萘环平面上;看B中1号碳在左边苯环平面内,2号碳在右边苯环平面内,而1号碳和2号碳都有四个单键而呈四面体结构,即两平面不可能是同一平面;C中所有原子一定共平面;D中碳碳叁键所在的直线结构中两个碳碳单键转动可以使两苯平面共面。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CF2Cl2、C3H8、C2H4、C2H2均只对应一种化合物 B.1 mol C4H m O完全燃烧,最多消耗O2 6 mol C.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氯甲苯或4-氯甲苯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共价键的键参数与等电子原理 教学设计[选修](1)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2课时共价键的键参数与等电子原理 [教学目标]: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 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N 2与H 2 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F 2 与H 2 在冷 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 [板书]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学生阅读书33页,表2-1] 回答:键能大小与键的强度的关系?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易断裂) 键能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 ①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过渡]

2.键长 ①概念: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的核间距 ②单位:1pm(1pm=10-12m) ③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形成的物质越稳定 [设问] 多原子分子的形状如何?就必须要了解多原子分子中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3.键角:多原子分子中的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如:CO 2 结构为O=C=O,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 H 2 O键角105°V形 CH 4 键角109°28′正四面体 [小结] 键能、键长、键角是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键能、键长决定了共价键的稳定性;键长、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板书] 三、等电子原理 1.等电子体:原子数相同,价电子数也相同的微粒。 如:CO和N 2,CH 4 和NH 4 + 2.等电子体性质相似 [阅读课本表2-3] [小结] 师与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补充练习] 1.下列分子中,两核间距最大,键能最小的是() A.H 2B.BrC.ClD.I 2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键长越长,化学键越牢固 B.成键原子间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共价键越牢固 C.对双原子分子来讲,键能越大,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目录

§1《Fe(OH)2快速转化成Fe(OH)3》的实验(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 高中化学教材中《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是把新制出的白色Fe(OH) 2 试管 振荡,试管内的物质变成灰绿色,再振荡变成红褐色的Fe(OH) 3 。可是,直至下课了,除了在试管壁上有少量的红褐色痕迹外,试管内的物质仍为灰绿色。究其原因,是氧气在碱性介质 中氧化能力弱,同时Fe(OH) 2与氧气不能充分接触。笔者介绍一种在滤纸上完成Fe(OH) 2 快速 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 1 实验步骤和现象 取一张滤纸,先用水湿润,再滴一些盐酸将滤纸酸化,而 后把试管里的灰绿色物质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其摊开,片 刻间灰绿色物质变成红褐色。向学生展示,红褐色在白色滤 纸的衬托下很清晰,可见度很大。 2 原因分析 影响空气里的氧气氧化Fe(OH) 2 的能力因素有两点: ⑴介质的酸碱性根据电极电势可知,介质的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强,介质的酸性越弱,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弱。酸化滤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PH值,增大氧气的氧化能力,从而 加快了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⑵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分压)把Fe(OH) 2 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 其摊开,是为了使Fe(OH) 2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了 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探究实验设想提示 当今许多化学教学参资料、练习题、甚至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 试卷第33题,都十分肯定地认为:制取白色的Fe(OH) 2 成功关键 是全过程必须避免试剂与空气(氧气)接触,否则新生成的白色 Fe(OH) 2 将被氧气迅速氧化成绿色。于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法:加热法赶出试剂溶液里溶解的少量氧气,用长滴管把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硫酸亚铁溶液底部,为阻断与空气接触在试剂溶液上加植物油、加石蜡油、加苯等,甚至用氢气作保护气,但实验结果常常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新生成的白色Fe(OH) 2 变成绿色并非氧化所致,其理由为:

《三维设计》2018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跟踪检测(四十一)+分子结构与性质

跟踪检测(四十一) 分子结构与性质 1.(2017·海南校际联考)下列分子或离子中,立体构型是平面三角形的是( ) A .CH 4 B .NH +4 C .NO -3 D .CO 2 解析:选C A 项,CH 4中C 原子为sp 3杂化,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B 项,NH +4中N 原子为sp 3杂化,离子为正四面体结构;C 项,NO -3中,N 原子上价层电子对数12 (5+1)=3,孤电子对数3-3=0,为平面三角形;D 项,CO 2中C 原子为sp 杂化,分子呈直线形。 2.(2017·西安模拟)下列模型分别表示C 2H 2、S 8、SF 6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32 g S 8分子中含有0.125 mol σ键 B .SF 6是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C .1 mol C 2H 2分子中有3 mol σ键和2 mol π键 D .1 mol S 8中含有8 mol S —S 键 解析:选A A 项,1 mol S 8 中有8 mol σ键,32 g S 8中含有σ键3232×8 ×8=1 mol ,错误;B 项,由SF 6的球棍模型知,其是由S -F 极性键构成,结构对称,属于非极性分子,正确;C 项,单键为σ键,三键中有2个π键,因此1 mol 乙炔中含有3 mol σ键和2 mol π键,正确;D 项,根据选项A 分析,正确。 3.(2017·洛阳模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σ键是原子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相互重叠 B .共价化合物分子的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则分子越稳定 C .2个原子形成多个共价键中,只有一个σ键,而π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D .形成共价键时键与键重叠程度越大,体系能量越低,键越稳定 解析:选B σ键是原子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相互重叠,A 正确;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共价分子越稳定,B 错误;如2个N 形成的N 2分子中,只有一个σ键,有2个π键,C 正确;形成共价键时键与键重叠程度越大,键越稳定,体系能量越低,D 正确。 4.(2017·贵阳模拟)PH 3是一种无色剧毒气体,其分子结构和NH 3相似,但P —H 键键能比N —H 键键能低。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PH 3分子呈三角锥形 B .PH 3分子是极性分子 C .PH 3沸点低于NH 3沸点,因为P —H 键键能低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铜与硝酸的反应 嘉禾县第一中学:王赛中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将铜与硝酸的反应放在学习了氮的氧化物和氨之后,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放在一起学习。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为了证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而设置的,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2、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反应,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这两个反应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要考点,该实验的原理分析、操作步骤、现象描述、相关计算和实验创新是高考的常见考点。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传统的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2个实验分开做,操作麻烦,费时、费药品;另一方面没有隔绝空气很难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有毒气体没有处理,严重污染环境。 2、正是因为传统实验存在的不足,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有这两个反应,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反应,但是没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两个反应及相关问题掌握不好。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将铜与浓、稀硝酸两个反应的实验有效地整合。 2、实验器材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3、实验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气体的过程。 4、实验有效地防止了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5、实验操作的成功率非常高。 四、实验用品: 药品: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仪器用品:锥形瓶1个、带玻璃管橡皮塞1个、实心橡皮塞1个(上部中间打薄,方便注射器扎入)、硬质短玻璃管1根(容积略小于20ml)、医用20ml注射器2个、小烧杯2个、25ml 量筒一个、铁架台(带铁夹)。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原理:Cu+4HNO 3(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3Cu+8HNO 3 (稀)=3Cu(NO 3 ) 2 +2NO↑+4H 2 O。 2NO+O 2= 2NO 2 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氧化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以及压强关系的运用。装置说明和装置平面图:

2018年三维设计高中化学二轮第二部分

5个解答题之——化学实验综合题 1.(2017·全国卷Ⅱ)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 -还原为Mn 2+ ,在暗处静置5 min ,然后用标准Na 2S 2O 3溶液滴定生成的I 2(2S 2O 2-3+I 2===2I -+S 4O 2- 6)。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 2S 2O 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________;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________及二氧化碳。 (4)取100.00 mL 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 mol·L - 1 Na 2S 2O 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________;若消耗Na 2S 2O 3溶液的体积为b mL ,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________ mg·L - 1。 (5)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________(填“高”或“低”)。 解析:(1)取水样时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能保证所取水样中溶解氧量与水体中实际溶解氧量基本相同,以减小实验误差。(2)根据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反应生成MnO(OH)2,可写出固氧的反应为O 2+2Mn(OH)2===2MnO(OH)2。(3)由于Na 2S 2O 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无需用容量瓶,只需粗略配制,故配制Na 2S 2O 3溶液时,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量筒;所用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这样能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和CO 2,且能杀菌。(4)根据Ⅱ可知MnO(OH)2能将水样中的I - 氧化为I 2,滴定过程中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在滴定终点前I 2遇淀粉变蓝,达到滴定终点时,I 2完全被消耗,溶液蓝色刚好褪去。根据关系式O 2~2MnO(OH)2~2I 2~4Na 2S 2O 3,结合消耗n (Na 2S 2O 3)=a mol·L -1×b ×10-3 L =ab ×10-3 mol ,可求出100.00 mL 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为14 ab ×10-3 mol ×32 g·mol -1=8ab ×10-3 g =8ab mg ,则该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8ab mg÷0.100 00 L =80ab mg·L - 1。(5)滴定完成时,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读取的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方案2019 精品的高中频道为广大师生编辑了高三化学教学设计方案2019希望在您的授课与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欢迎大家点击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谢谢您对查字典化学网的支持! 一、钻研2019年考纲,并与2019年考纲进行对比,找出今年的考纲变化。对于第一年带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考纲的钻研一定要在研究了近三年天津及全国各地高考题的基础之上。对于考纲中的例题也要仔细研究,找出基本题型,重要的主干知识。 二、回归教材。XX的高考化学历年里都着眼于教材,以教材为出题点,因此要重点阅读教材,并与有经验的老教师一起研讨教材,找出可能的出题点,并与化学主干知识进行联系。 三、确立二轮复习专题。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相比,既要引导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又要将一轮复习中对基础知识单纯记忆转化为理解和应用,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做到概念准,规律清。我将下学期的化学复习氛围5个主要模块:有机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在专题复习中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每一专题中的最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二是要抓住非常容易与现实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知识点。 四、转变教师的角色。在一轮复习中,我的角色主要是讲,学生主要是听。在二轮复习中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将自己转变为课堂的指挥者和策划者。所谓指挥者就是引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知识点精讲,课堂中少讲,引导学生多动手;所谓策划者就是精选试题,

每一次的训练都要在时间上、难度上和内容上做周密的计划与安排。 五、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课下落实。2月26日至4月中旬为专题复习时间,4月中旬以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将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精讲,进行个性辅导。五月进入三轮复习,进口教材,就教材必修2、选修4和选修1中的化学与技术知识点进行重点记忆,将课本中的实验进行重点剖析,将课本中出现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总结。高三化学教学进度安排: 专题一、有机化学 有机物的结构、组成、性质 有机物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应对策略 有机推断、有机合成题型应对策略 专题二、元素及化合物 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 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无极推断题型应对策略 专题三、基本概念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化学用语表达式的书写 无机反应类型 物质的量、化学常用计量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专题四、基本理论 反应热

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每当提起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好多化学教师便会感觉无从下手。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由于经费有限,造成实验条件不足,这时教师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创造条件,用可以找到的物品代替实验品,从而完成之前不能完成的实验。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可以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完成化学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更好地改进和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本人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看到了很多有创意的化学实验作品,这些对我们化学教师有很大的启示。下面将实用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 一、技术含量高的原创性的作品 如曹治淮老师研制的安全环保型气体发生器,此装置是使用优质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气门、接口热合而成,能够快速制取并存储多种化学气体,还可以进行一些性质的实验操作。安全环保型气体发生器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安全环保,便于携带,优点众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化学教师可以亲自实用下此装置。

二、为了节约药品的微型试验 如汤学周老师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研制出了“中学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这个仪器大大缩减了化学实验对药品的需求量,解决了大部分贫困地区实验药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结论,这样,枯燥的化学课程便会增加了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改进教材中现有的实验 如梁天真老师的“铝在氧气中的燃烧”。教材原有实验中“把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点燃纸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做不是每次都能够引燃薄铝箔,梁老师对此进行了改进,他把剪成条状的滤纸放到水里浸湿,再将铝粉沾到滤纸上,然后将滤纸晒干,当引燃这些滤纸后立即伸入到氧气集气瓶中,这时我们会看到铝粉得到剧烈燃烧。 再如张希彬、李东平二位教师的?‘用滤纸做半透膜渗析实验”,他们先是改进半透膜本身,就是将胶水均匀涂在玻璃上,等到晾干后揭下来便是。然后他们改进了实验装置与程序,在半透膜两面各放一张滤纸,在一张滤纸上滴加淀粉溶液,另一张滤纸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夹住,一分钟后揭开将两张滤纸,我们发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选修五:课时跟踪检测(六)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课时跟踪检测(六)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一、单项选择题 1.有机物正确的命名是() A.3,4,4-二甲基己烷B.3,3,4-三甲基己烷 C.3,3-二甲基-4-乙基戊烷D.2,3,3-三甲基己烷 解析:选B在编号时,要注意位置之和要最小,3+3+4<3+4+4,故选B项。 2.有一种烃的结构简式如下: 主链上的碳原子数是() A.5 B.4 C.7 D.6 解析:选A烯烃命名时,选择含有碳碳双键的最长碳链作主链,其他与烷烃的命名相同。 3.结构简式为CH3(CH2)2C(CH2CH3)2OH的名称是() A.1,1-二乙基-1-丁醇B.4-乙基-4-己醇 C.3-乙基-3-己醇D.3-丙基-3-戊醇 解析:选C靠近羟基一端编号,在3号位存在一个乙基。 4.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的是() A.2,2,3,3-四甲基丁烷B.2,3,4-三甲基戊烷 C.3,4-二甲基己烷D.2,5-二甲基己烷 解析:选D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说明分子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氢原子,A.2,2,3,3-四甲基丁烷分子中只存在1种氢原子;B.2,3,4-三甲基戊烷分子中存在4种氢原子;C.3,4-二甲基己烷分子中存在4种氢原子;D.2,5-二甲基己烷分子中存在3种氢原子。 5.下列表示有机物结构的式子中,其名称为3-乙基-1-戊烯的是()

解析:选C A项,正确名称应为3-甲基-1-己烯;B项,正确名称应为3-乙基-1-己烯;D项,正确名称应为3,3-二乙基-1-戊烯。 二、不定项选择题 6.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解析:选AB C项,正确名称应为2-丁醇;D项,正确名称应为3-甲基-1-丁炔。 7.某烃与氢气发生反应后能生成(CH3)2CHCH2CH3,则该烃不可能是() A.2-甲基-2-丁烯B.3-甲基-1-丁烯 C.2,3-二甲基-1-丁烯D.2-甲基-1,3-丁二烯 解析:选C(CH3)2CHCH2CH3的名称为2-甲基丁烷。2,3-二甲基-1-丁烯与氢气加成后的产物为2,3-二甲基丁烷,C不可能。 8.下列有机物的系统命名中正确的是() A.3-甲基-4-乙基戊烷B.2,3,-二甲基丁烷 C.3,4,4-三甲基己烷D.3,5-二甲基己烷 解析:选B按题给名称写出结构简式,再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则发现A命名与“最长”原则矛盾,C命名与“最小”原则矛盾,D命名与“最近”原则矛盾。 三、非选择题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 篇一:高一化学醇类教学设计篇一:高一化学乙醇教案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23 精品文档 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

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2)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三教学过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23 精品文档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展示】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

高中化学实验——喷泉实验

实验专题之四喷泉实验 一. 关于喷泉实验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有趣的演示实验,高考也经常考查与喷泉实验有关的知识,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颖多样。喷泉实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基于喷泉实验汇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这个喷泉实验的原理跟生活中见到的喷泉原理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能否将生活喷泉的原理搬到化学实验中? (2)老师在课堂演示时有时会出现实验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除了形成单一的红色喷泉,能不能形成其他颜色的喷泉呢?如果可以要选用什么药品?能不能设计出彩虹般的喷泉? (4)作为喷泉实验原料气的溶解度应是多少?难溶或不溶性气体能否形成喷泉? (5)喷泉实验的装置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能不能设计出双喷泉甚至三喷泉? (6)实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喷泉的效果有影响,如导管的高度,实验时的温度,吸收液的温度等等? 由此拟定研究方向:①化学喷泉与生活喷泉的联系;②喷泉实验的改进研究;③彩色喷泉的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设计实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二.生活喷泉与化学喷泉 课堂上演示的喷泉实验,是减小烧瓶内气压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而广场上多姿多彩的喷泉原理是增大内部气压,在正常大气压下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于是,本课题将生活中形成喷泉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模拟。 实验一:利用MnO2加快H2O2分解氧气,加大烧瓶内压强,在空气中形成喷泉 H2O22H20+O2 图1 图2 步骤: 1、先关闭导管上的止水夹,向烧瓶中放入MnO2,分液漏斗中装H2O2,快速塞紧胶塞,打开分液漏斗,使烧瓶中快速聚集氧气,气压增大; 2、在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烧瓶中的水受到高压而喷出,在导管的出口处形成喷泉。(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二:加热氨水使烧杯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选修五检测(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一)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①酒精;②食盐;③一氧化碳;④甲烷;⑤红糖;⑥石灰石 A.①②④⑤B.①④⑤ C.①③⑤D.①⑤⑥ 解析:选B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并不是所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如碳酸、碳酸盐、CO2、氰化物等;①酒精是乙醇,属于有机物;②食盐是NaCl,属于无机盐;③一氧化碳属于无机物;④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⑤红糖属于糖类,属于有机物;⑥石灰石属于混合物,故选B。 2.现代建筑装饰材料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很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易燃易引发火灾。由此判断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主要成分是() A.硅酸盐B.大理石 C.有机物D.金属化合物 解析:选C现代建筑装饰材料易燃,易引发火灾,应判断为有机物,因大理石、硅酸盐、金属化合物都难于燃烧。 3.下列关于著名化学家的名字、国籍及主要贡献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这两个概念;德国化学家维勒于1828年首次在实验室里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最早提出了价键的概念;此外,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4.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使用一种无机盐直接转变为有机物尿素,这一成果成为有机化学的里程碑。维勒使用的无机盐是() A.(NH4)2CO3B.NH4NO3 C.NH4CNO D.CH3COONH4 解析:选C维勒用无机盐转变成尿素,使用的无机盐是氰酸铵,故C正确。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物都是从有机体中分离出去的物质 B.有机物常温下都是固体 C.有机物不一定都不溶于水 D.所有有机物都不具备无机物的性质 解析:选C A项,许多的有机物是人工合成的,错误;B项,有机物常温下有的是气体,有的是液体,有的是固体,错误;C项,有的有机物如酒精与水混溶,有的不溶于水,正确;D项,有的有机物具备无机物的性质,如醋酸具有酸的性质,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6.尿素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C.尿素属于离子化合物 D.尿素是一种酸性物质 解析:选CD尿素属于共价化合物,是中性物质,C、D项错误。 7.下列事件表明有机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化学分支的是() A.德国化学家维勒第一次在实验室合成出尿素 B.中国科学生物化学研究所等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C.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首先使用“有机”这个词,并提出了“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D.自从天然的有机化合物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开始大量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药物等 解析:选C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有机化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有机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分支,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是从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首先使用“有机”这个词开始的,后人也就把贝采利乌斯作为有机化学的先驱。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有机物都可以从动植物的有机体中提取 B.有机物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C.有机物和无机物在性质上的差别不是绝对的 D.有机物参与的反应,一般比较复杂,速率较慢,且常伴有副反应发生 解析:选A有些有机物需要人工才能合成,A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 9.恩格斯指出“新创立的有机化学,它一个一个地从无机物创造出所谓的有机化合物,从而扫除了这些所谓有机物神秘性的残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