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今音异同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今音异同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今音异同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今音异同

古今音异词

上古音简说

上古音中古音近古名古今语音的异词。

古代汉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的有很大音异,语音古今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不读古书,在现代汉语的应用方面也可以体验到古今音的发展变化,例如,形声字,形声字的声符是标明的读音的,可用现在的读音读许多形声字,声符与读音不同,而且有时从同一个声符的许多形声字读音也不同,如,从曷符声的形声字,读音就不同。

喝、餲、鞨、褐、渴、葛、偈、碣、羯、揭、

从者、锗、赭、渚(水中小陆地)翥(鸟飞)都、堵、赌、睹、屠等,除此从现存的不同方言来者,也能说明语音是发展变化,方音表现在同一个时代横断面上是不同地域的差异,而实际上是历史发展变化形成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经济发达、交通发达、文化政治的中心,人们的交往多,各地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容合,互相吸收,发展就快一些,偏远地区,人们互相交流少,因而语音变化也就慢,现在南北方言的形成,正说明这一点,汉语语音是以音节为单位,一个音节写作一个汉字,每一个音节由声、韵、调组成,古今音的差异体现声、韵、调各个方面。

一、音音的变化

现看韵,杜牧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绝句,《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家、花、麻韵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迴、来、台、杯《平水韵》灰韵,

如果用现代读音读《诗经》,那么不押韵的现象就多了,对这种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没有意识到是语音发生了变化,而是以为诗人作诗时,临时改变了这个字的读音,说书享汶时用,读音去改古音,这种现象从六朝就开始,《诗经·邶风燕燕》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三字押韵,在六朝时“南.”读起来就不与“音.”“心.”押韵。梁未沈重《诗音义》在“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及。”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是

语音发展变化了,而是认为当时作诗时南.就读(nan)。在这章是为了押韵临时改为nin,这样就与上下文的音心协句了,协就是谐和的意思,宋代朱熹著《诗集传》时采用“叶音”在南字下注“叶尼心反”(nin)“叶音”“协句”都是强改读音以就今读,并没有真正探明当时的读音,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到了明末出了一个古音字家陈弟,他坚决反对叶音说,他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合”他第一个提出语音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诗歌的押韵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些字的韵母从古到今发生了变化。如我们把韵书中记载的韵母与现代汉语韵母比较,就更直截了当地看到韵母地变化。(韵书:为了写诗根据字的韵母编排的字典才较早地隋陆法言《切韵》已失传,现存宋代人根据《切韵》音系编的《广韵》)广韵共收了二百○六韵。现代汉语(6个单韵母,29个复韵母)大约35个左右韵母,而且韵只是韵复、韵尾相同,不管韵头,如加上韵头就更多,《广韵》是根据四声编排,如不计声调共收六十一韵,比起来现代汉语三十五个还是多,这种差异就是语音变化的结果。《广韵》中记载的许多韵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典型的是入声韵和代[m]韵后的韵母消失并入其它韵母中,例如,入声韵,属[uk]沃[uok] [ ]在现代汉语并入其他韵母,还有以[m]为韵尾的韵母也并入其他韵母侵[i m]覃[ m]谈[ : ]添[i m]从唐采到现代,韵母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迭韵字也可以看出,仓庚芣苡(fǔ,yí)

古今声母不同,如我们前边所举形声字,正反映声母的变化,我们把宋人创造的三十六字母现代汉语二十一个声母放在一起比较,也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宋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但用现代普通话来读,许多字母都没有区别,这就说明发生了变化,三十六字母就是三十六个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用三十六个汉字代表三十六个声母。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邦[p] 滂[ ] 并[b] 明[m] →b[p] p[ ] m[m]

非[f] 敷[f′] 奉[v] 微[w] →f[f ]

端[t] 透[ ] 定[d] 泥[n] →d[t] t[ ] n[ ]

知[ ] 彻[ ] 澄[d′] 娘[n]

照[t ] 穿[t ] 床[d z] 审[ ] 禅[z]→zh[t ] ch[t ] sh[ ]

精[t ] 请[t ] 从[d z]←[ ] 邪[z] z[t ] c[t ] s[ ] j[t ] q[t ] x[ ]

见[k] 溪[k′] 群[ ] 疑[ ] [k] k[k′]

影[ ] 喻[j] 晄[x] 匣[r]

全浊不带音、不透气,全浊、带音不送气来←来[l] →L[l]

闭塞音、塞擦音闭塞音(破裂音),塞擦音日←日[r] →r[r]

次清,不带音送气,次清带音鼻音、边音

闭塞音,塞擦音,半元音。

1.从中古到近代,普通话的声母趋向于简化,最普遍存在一个简化规律,除了次浊音“m, n, l”,所有的浊音母都变了清音,它们和清音合流了(吴方言,湘方言一部分带存在)

2.[t ] [t ] [ ] [k] [k′] [x]颚化,产生了[t] [t ] [ ] 3.知、彻、澄、娘、与照、穿、床、单、禅合并。

三、声调

再说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而中古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差别很大,这在诗歌用韵上也反映出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间”“白”今读阴平“还”读阳平,在中古平声字不分阴阳的

《新晴晚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部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天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庙。

这首古风押上声有韵,在《平水韵》中的上声有韵,但现代普通话“垢”“后”变为去声。

王昌龄《秋兴》押的入声韵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竹。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间余所营,刘黍就寒谷。

平上去入清

次浊

全浊

阴平

阳平

①平上去入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②平声分为阴平、阳平

③全浊上声变去声

④入声消失,并入阴平、阳平、上、去四声中

入声有两个概念

一是就韵尾而言

二是就声调而言

诗经的用韵

一、《诗经》的韵例

二、诗经的韵部

什么是韵

韵与现代我们所说的韵母不同,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而韵只是指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

洋y áng 黄hu áng 光gu āng 强qi áng 良li áng 王w áng 昌ch āng

韵母不同,但属同一韵,作诗时可以互相押韵

一、《诗经》的韵例

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么用韵

1.韵在句中的位置

最普遍的形式是句尾韵,《关睢》一、三句,《静女》《蒹葭》

《卷耳》除第四章《桃大》 《北门》每章前两句 《静女》《柏舟》每章前两句,《木瓜》前两句。

《君子于役》《风雨》《蒹葭》

《诗经》里有不少的诗以代词或语气词收尾

象“代词”之“我”语气词“之”“也”“只”“思”“止”“兮”等,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前面

二、四可

可以看作句中韵(也有人认为是变相的句尾韵)

《月出》《卷耳》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芣莒》《北门》每章后两句《柏舟》每章后两句,《墙有茨》《木瓜》每章后两句

2.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一韵到底,《卷耳》《桃夭》《芣莒》

平 上 去

入 清

浊 清

次浊

全浊 阴平

阳平

上 去

《墙有茨》《君子于役》《蒹葭》《月出》《伐檀》

换韵《北门》《静女》二三章《柏舟》《木瓜》

3.韵脚相互的距离

三种

1.句句押韵

诗经押韵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

《卷耳》后三章《静女》第二章《北门》除一句外,《月出》《木瓜》

2.隔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偶句押这是诗经常见的格式,有时第一句押韵

《卷耳》第一章,《桃夭》《芣莒》《墙有茨》《君子之于役》《风雨》《蒹葭》3.交韵,奇句和奇句押,偶句和偶句押

《静女》第三章

《柏舟》和《木瓜》是变相的交韵

《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模拟民歌的诗体,随口用韵,因此用韵格式多样化是《诗经》用韵的的一个特点,但主要的格式去两种,一种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隔句押韵的句尾

韵,这两样格式成了合代诗歌押韵的标准

二、《诗经》的韵部

韵部就是作诗互相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属一个韵部,押韵的诗读起来应该是音韵和谐的,但是《诗经》的韵脚,用现代汉语去读,有许多地方并不和谐,如《君子于役》第一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寺,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二、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时期的语音,一般以《诗经》作为代表,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为代表,近古音指元明清时代语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反映这时期语音系统代表作,现代音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即北京音系为代表,这是大家所熟悉的。

上古音简介主要介绍前人对上古音的声韵调研究的成果,上古没有留下完整的韵书,字母表,对于上古音的认识,一方面是从对古代的文献入手的,一方面是从中古先音上推谈古韵

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对古韵的研究开始的,上节我们讲到,魏晋六朝时的人读《诗经》就已不押韵,因而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但当时人们没有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这种不押韵的现象,而是用“协句”“叶音”来强改读音到明末陈第一个提出语音随时代发展变化的观点,他认为,《诗经》里每一个入韵的字都有固

定的读法,不可能时而读中音,时而读乙音,比如“儀”本来读俄,后代“儀”读“直”是语音变化的结果,他对《诗经》《楚辞》中不同于当时读音的韵字都注了古音,他的工作只是开始,一是对古音注的不确切,二是没有进行古韵的分部。

到了清代,对上古韵的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准确的总结和归纳,清初的顾炎武在陈弟思想启发下,对《诗经》《楚辞》等韵文的用韵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归纳。他把《诗经》《楚辞》中各篇中互相可以押韵的字归纳起来,认为它们是同一韵部,归在一起,如见P1027

皮、仪为三字相韵,《善平》皮为沱,蛇押韵,那么沱,蛇也与仪为押韵,他们都属同一韵部……以此类推可以互相押韵的字都在同一韵部里。顾炎武一方面从分析归纳《诗涌》《楚辞》的入韵字入手一方面把归纳出来的韵部与中古《广韵》比较,从《广韵》往上推可以合的合,能分的分,这样顾炎武把上古韵分了十部,后来古韵音马家在顾炎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先秦西汉的韵文进行更细致的工作,除了对韵文的考察外,还研究了谐声偏旁,入韵的字毕竟是少数,其他的字如何定它们的韵部呢?主要根据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表音的,用同一声符的字它们的读音必定相同或相近,从同一声符的字声,都是相同的,因而用同一声符的字都应在一韵部,如前边提到,仪、皮、也,是同一韵部,仪根据义到得,义又根据我得声,那么,从义从我的声的字都在同一韵部,如议、蚁、俄、蛾、饿、鹅……都同属一韵部,从皮得声的字波、披、破、坡、颇、簸……从也得声,他、池、施、驰……都是同一韵部,这样就可以把先秦出现的字差不多都归到各韵部去。在碰到谐声与《诗经》用韵相矛盾的时候以《诗经》为主,经过这样研究、归纳,后来的分部也越来越精细,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孔广森分十八部,王念孙、江永诰各分为二十一部,章炳麟分为十八部,如果把入声韵独立出来,分部就更细,戴震分九类二十五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先生分为十一类三十部。

声母研究的成就不没韵母大,对于声母的研究太高,马家开始的比较说,现在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声母研究主要是用谐声,双声连绵字,不同版本的校勘进行的,谐声也就是形声字的声符的研究,例如上节所举例,从“者”的字,可读著(zhu)赌(端)占、站、战、沾、粘diān阽(临近店玲,坫(屏障)店、玷、点)从犮得音的字可读“拔、茇(草根)胈(大腿上的毛)跋、鲅(点)又可读绂(系印血的丝绳)韨(祭服)祓(斋戒沐洛等方法除灾求福)从甫的字有的读辅、蜅、辅、敷又可读铺、匍、蒲、酺(聚会饮酒),埔、圃这种从同一声符可有两种不同读音的字的声母,古代必定相同用连绵的双声研究,也是探求上古声母的一个途径,连绵字不是双声,便是叠韵,但有的双声字后来读起来声母并不同,这说明其中一个变化,例匍匐,缤纷等,除此外在训诂学家也发现古代同一时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版本中,却写着不同的姓,最典型,陈、田通过这些

研究,古音学家在中古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考订某些字母的合并与分化的问题,比如钱大昕研究唇音和舌音,认为“古无轻唇”十六有帮滂并明,没有非数奉微,“古无舌上”只有端透定泯,没有知澈文澄娘,后来章炳麟又提出“娘日归泯”黄侃主张正齿音照穿床审祥一分为二,一部分归“稍清从心邪”一部分归端定泯,曾运乾认为喻母分两部分,一部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王力先生定为三十二纽,黄侃先生定为十九纽。

邦滂并明,端透定泯来。

精清从心,见溪疑影咳匣

关于上古的声调到底有几类,现在还没有定论、古音学家根据中古平上去入四调来看《诗经》押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江有诰认为上古也有四声,四声归字和后代不同,黄侃认为只有平、入二声调,王力先生则认平、入两声调又各分长短,这些主张都有一定参考价值,需进一步研究。

反切

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叫反切,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字称反切下字(上下,按汉字直律书写形式说的)拼出的另一个字称为被切字,例如:东,德红切

“德红”二字是用来拼注“东”字,读音的,“德”叫做反切上字,“红”叫反切下字,“东”叫被切字,这种方法在南北朝以前叫“某某反”唐朝大历以后因避讳,“反”字才改作“切”也称“某某翻”或“某某纽”。

两个汉字来拼注字音的“反切”比起“直音”来,当然要进步得多,因为它能够把一个单字的音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音标符号,而是用一个方块字来代表第一个字只表其声母,第二个字只取其韵母与声调,合起来才成为所妥拼出的字音,例,同、徒红切。

徒[u]+红[x] u =同[t′u ]

徒与同声母相同,红与同韵母相同,而且声调也相同,平声由此看来出,这种拼注意的方法是把字音分析过了的,不仅反切上字声母与被切字的声母发音部位相同,而且清浊也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主要韵母部分相同,同时声调也要相同,开合口也要一致。例如:东、德红切,“德”“东”都是清音[ ],红,东都是合口,都是平声。

了解了什么是反切,怎么立切音,是否就可以拼出读音了呢?也不竟然,例如

甲,古狎切,入狎颜见

癸,居诔切,上,旨韵见

皛(的文法、光明)胡了切,上,得韵,匣

皮,符覊切,平,支韵,并

尽,慈忍切,上,轸韵,从

确,苦角切,入,完韵,溪

皫,(piǎo,白色),敷沼切,上,小韵,滂

弼,房密切,质,并

琵,蒲巴切,麻并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一、双声、叠韵

双声、珍珠、巩固、仿佛

叠韵:光芒、高傲、高超、叮咛、仓皇

但我们谈到上古汉语的双声、叠韵时问远就比较复杂了,上音语音系统与现代语音系统不同,我们必须对上古语音系统有所了解,才能认识双声叠韵的问题,古今音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例如“玄责”“栗烈”“辗转”这些词古今都是双声,叠韵,但也有变化不同的例如“芣莒”现在不是同韵,但在上古同届“之”是交叠韵字双声也有这种情况“缤纷”“匍匐”现代语音中声母不同但在上古都是双声字,关于上古的“韵”我们已讲过,现在谈谈上古的声母,上古声母研究动手比韵晚,成就也不入古韵研究大,对于声母研究人们一是通过中古的三十六字母往上推,二是通过对形声字声旁的研究,先谈了三十六字母。

所谓三十六字母实际上就是三十六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用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字。

唇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口浊

邦[p] 滂[p′] 并[b] 明[m]

非[f] 敷[f′] 奉[v] 微[w]

舌端[t] 透[t′] 定[d] 泥[n]

知[ ] 彻[ ] 澄[ ] 娘[ ]

齿照[t ] 穿[t ] 床[d ] 牢[ ]禅[z]

精[t ] 清[t ] 从[d z] 心[ ]邪[z]

牙见[k] 溪[k′] 群[ ] 疑[ ]

喉影[ ] 喻[ ] 脱[ ] 匣[r]

半舌来[ ]

半齿日[r]

古汉语中双声连绵字往往是一些描绘声色状态的古书中注解常常用“貌”字来注解,(形音词)例见书双音词,连绵字。

双声叠韵应用很之谈,常用在诗歌中,加强音条性,如《月出》

三、古书的读音问题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古今语音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每一个方块字还是没有变的,我们可以用现在读音去读,因此阅读用汉字记录下来

的文献,似乎只要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掌握了古代语法结构,就可以读懂语音方面似乎不存在问题,大多数情况如此,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语音和词义发生了关系,如不从音上入手,就无法了解文义,例如: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论》

错:《说文》“错,金涂也。”用金色涂饰的意思。如按错的字义去理解,就无法解释通,这种情况只有从音入手,读出音来,找出音相同的义合于文义的字(通假字)

冯轼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冯:本义马行疾。根本义理解,此句话就不通,也要从音入手,而且要用古音韵的知识,古无轻唇,fēng读[píng]凭依儿也。

“凭轼而观之”就非常容易理解。

这种现象不仅读古书能碰到,有时看现代的东西也可以碰到,“陈剩钱尽”

由此看来,读古书词汇,语法固然重要,但读音也是很重要的,而且问题很复杂,这里只就假借和读破两个问题谈谈。

一、假借,假借也

假借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字学习古文中就遇到过,在前边文字一章的“六书”中也提到了假借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今天我们只能简略地谈谈:假借有两大类,一类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类是本有其字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有的词始终只用假借字表示,语音中新产生了一个词,有音有义,而没有相应的书写符号(字),有时就借一个同音的字形来表示,如指示代词,其、之,语气词耳、夫、何、矣,副词亦、西、栖这种假借是六书中的一种造字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汉语也同一些外来词汇的音译词在书面上通常用假借字来表示,如沙发、巧克力、法西斯、阿斯匹林

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原来有一字,写书的人在写作过程中用了另外一个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写别字(前边举的几例都是这种情况)为了区别,通常把这种假借称作通假。这一类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下面举一些常见的通假例:

蜚,fēi 本名《尔雅·释虫》,疏行《本草》的“蜚,辰虫也。”尽常假借为飞,《说文》“飞,鸟翥也。”段玉裁注:“古或假蜚为飞。”

益广沙兰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史记·殷本记》”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楚世家》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苏秦传》

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敖,《说文》“敖,出游也。”本义为游玩,古“遨”字,假借为“傲,傲慢”轻侮。《说文》“傲,倔也。”

富女侮贫,贵女敖贱。《墨子·兼爱》敖,侮互文夫子有倨敖之客。《庄子·渔

夫》倨敖:倨傲。倨敖不逊。《汉书》颜师古注:“敖读曰傲。”信,本义是诚实,《说文》“信,诚也。”假借为伸《说文》“伸,屈伸”段玉裁注:“古经传皆作信。”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经》

此所谓信而不能诎,而不能反者也。《战国策·秦策》

是以土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汉书·杨雄传》

亡,《说文》逃也,忘。《说文》“忘,不识也。”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于!《韩非子》

晋文公慕于齐女而亡归。《韩非子·难一》

齐景公猎射亡归,《淮南子》

又假借无“《说文》无,亡也。”亡逃匿,引申为无有,今也则亡《论语》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论语》

二、谈几点和通假有关的问题

1.假借的条件

假借字,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是音、是根据音来借字形,借字和本字的音一定相通或相近,即它们的声母相近相同(双声)韵母也相近相同(叠韵)如书中佼到慧意(汝之不意)辩,域部不辨。告办,修治,忘、亡,逝誓音都相同。

俣应注意到我们今天学习先秦西汉古籍,古书的通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要了解通假还要有一些古音的知识,例如,逝将去女,女汝,鱼部,、泥

特直不百步,是亦走也。《孟子》上古声母都是定母,韵母都是识韵,入声韵台一怡,之喻之透

唐光逊位,虞舜不台。《史记》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议》

管仲文……座有除崭孔子曰:“良大夫也,其侈偪上。孙叔群相楚……而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其俭倡下。”

陈奇猷《韩非子集样》注中说

逼偪同,偪当为区之同音假字,消管仲之侈唇拟于看,孙叔敖之俭匹拟于下贱之人,若释侣为迫,位何迫于下?不通。

有木指出注释错误,偪字古音属职部,之部入声,帮纽。匹字古音属质部,脂部入声,滂纽,两字既不同音,亦非叠韵。

2.通假字如何去读音

这就牵扯到古书的读音问题,假借字即无本字,只有借字,就按借字的音读,但通假字即有本字,叉有借字如何读音,借字和本字同音这不存在问题。慧、意、誓、逝、辨、辩亡意等,如本字和借字读音相近,或者因读音的变化古音同而今音不同,这种情况一般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信、借为屈伸之伸,就得读

仲亡,借为无,要读元,内借为纳要读纳,邪借斥耶,语言词,要读耶,但也有个别的字是按照习惯读,如“直不百步”“直”假为“特”不读ta,而读zhī3.通假是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现象

通假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写别字,但写别字一般是属于个人现象(写字时一时想不起原来的字,用一个别的字代替,或者是笔画太复杂,用个简单的代替,往往不同的人所用的别字是不一样,除非个别字从简化需要,有可能许多人都写别)但古籍中,有些通假现象,却是一种社会现象,例如,信、仲、段玉裁在《段注》书伸字下说:“古经传皆作信”从有人收集的例子看,从先秦的《礼论》《左传》《战国策》《孟子》《荀子》到西汉六朝的《史记》《汉书》《三国志》《文选》中都用把信借为伸的例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进步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并不是这些名人作者写了错别字,而是在那个时代,这别字允许互相通用,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辨、辩,互相假借,辨是分别,辨别、辩足,辩论,巧手言辞,但二者常互相供用例如:

论辨然后使之,《礼记》,辨,谓考问得其定也。

鄂俟争之急,辨之。《战国策》

男女无辩则乱,《礼记·乐礼》

两诶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

敝、弊、蔽互通,决、诀互通,《说文》“诀,别也,法也。”

决本义是开缺放水,引申为决断

公子与假决。《史记》决,决也

争为诡辩,久稽而不诀。《淮南子》诀决也

赐后死,迢令引诀一次

4.本字不用,而用借字,有的借义虽停止使用,但得留在古语中,现在我们在有的古籍中常见到用现在通行的字去注古字,有的书把这种也叫做借字,例如,配的配,在古籍中常写作妃,注妃通配,配是现在通行配似的配字,碰到这种情况,有时会认为配是本字妃是借字,妃从要《说文》妃,这也,这儡是指夫妻一人而配从酉,《说文》配,酒色也。古音发垂变化常用配为妃注音,后妃指帝王妾,用配代替妃。

又如内,纳

丙味而耳内声,《战国策》注“内”通“纳”

发郑朱入秦,秦内之《孟子》

《说文》“内入也”入,内也。入和内词义是动词,段玉裁注曰:“今人谓所入之处为内。”纳入接纳是本义,纳《说文》“纳,然湿纳纳也”纳纳是指然湿于乎,湿lù、lù的样子。纳为内。借字行而本字不用。

有些借假字现已不通用,但还保留在古代遗海下的语言中运用(成语),如蜚,供为飞,飞,飞行引申传播,作为传播,现在成语“流言蜚语”“蜚声海

内”还用借假字。

5.本字和假借字在意义上有联系,后来不易言出是借假字,例如,原来,原由(缘由)原是最初,开始,这词是白话的词,原写作元来,元由,元《说文》“原,始也”这也是引申义

据唐玉先生考料,“元,很另,首也。”人头,由人头引申为始意,到了明代,因船把“元来”“元由”谈认为“由元代来”之意故改为“原”水学本也,源的本字,引申意为原来始,元、原引申义都有始意,故用原供为元,这种差别不明显。

三、下面谈谈破读,在讲《古书注解》一节时,曾讲过“如字”就是按一般常见的读音来读;“破读”致区字的读音来区别不同的意义和词性的一种方法,“如字”又称作“本音”本来读音,“破读”又称作“读破”它是如诗从本意中演变来的。

如:无衣无褐,《诗经七月》

否许子衣褐。《孟子》

今以先王之政治当之世民,皆守株之类也。《三蠹》

民说之,使王天下。(同上)

这种破读和假借不同,假借字和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毫无联系,“读破”的意义和“本意”的意义之间有密切联系,往往是由本音的意义中引伸,分化出的,为了区别这种引伸的或词性的演变,用运了破读的方法,破读主要是改变声调,而且大多数把原来的平声(上、入)字改为去声。

胜,用作及物动词,能承担,读平声

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不胜感激,不胜荣幸,作不及动词胜利,和形优美讲,读去声,是故百战百战非善之喜者,百战百胜,名胜古迹。

分用作动词分开,分配,读平声。

衣食所安,弗散专业,必以分人,《左传》

名词名分,织分,破读变去声,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故明于天人之分《天论》,之织分也。《出师表》

近,形容词,远近读上声(今读去声)

远水不救近大也《韩非子》

动词,接近,亲近,读去声

为善元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

也有改变字音的。

如,恶形容词读a,厌恶,读wù

从,跟随cóng 使动,使退随zòng

这种以破读的方法来区别词义的引申或词性的分化,一直沿用到今,好h ǎo,hào,难nán(形)nàn灾难,为w?i动(介)wai,度(名)dù(动)duó,

沿(动)yán(名)河沿yàn,圈juàn(名)(动)juān

古书里有的注明破读的,有许多现代没有保存下来。一有些词的目些意义消失了,最主要是声调发生了变化。

a岁恶不入。《论积贮疏》

wù天不为人恶寒也辍冬。《天论》

张良是时从沛公。《史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随从。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今字 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比如: 莫——暮 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然——燃。 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 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主要原因有二: 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 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 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教案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

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 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绥:有安抚的意思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最新《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1 2 第二单元 3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4 5 寤:通“”,倒逆。注P97 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6 遂恶之。” 7 无:通“毋”,不要。注P99 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8 阙:通“掘”,挖掘。注P103 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9 不然?” 10 古今字: 11 大:今字“太”,表示尊称。注P98 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12 叔。” 13 辟:今字“避”,避免。注P99 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14 厌:今字“餍”,满足。注P99 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15 尝:今字“” ,副词,品尝,体会滋味。注P102 例句:“小人有母,皆16 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17 异体字: 18 佗:同“他”,其也,另外的。注P98 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19 20 :同“昵”,亲近。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21 22 《公孙无知之乱》 23 通假字: 24 绌:通“黜”,贬低。注P109 例句: “衣服礼秩如 ,襄公绌之”。 25 游:通“”,出行, 乐。注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26 御:通“”,抵。注P110 例句: “我奚御哉! ” 27 税:通“脱”,解脱桎梏。注P113 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28 税之”。 29 古今字: 30 :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注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31 见:今字“现”,出现。注P110 例句: “彭生敢见”! 32 坠:今字“”,坠落。注P110 例句: “公惧, 坠于车”。 33 反:今字“返”,返回。注P110 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34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注P112 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35 辟:今字“避”,躺避。注P112 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36 皆止”。 37 异体字: 38 期:同“”,一周年。注P109 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39 《之战》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 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

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 “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典型的如“都”,本义是都城,后被引申为副词都,和本是应和之意,后却被引申为连词。 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上面。在声母方面,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分为“”,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已经没有区别。并且现代汉语中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清鼻音声母在古代也是没有的。在古代诗词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觉察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韵母、声调的差别。古诗讲求押韵,但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却时而拗口。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的斜(xie)就应该读作xia,古韵分为了十一类三十部,并且之间有时还会出现对转和旁转的现象。现代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差别很大。“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计划讲授144课时。 二、课程内容 数学计划和安排 古代汉语课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以文选为纲,常用词、通论与之密切配合,共七个单元,第一学期讲授第一、第二、第三单元及第四单元的文选,第二学期讲授第四单元的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李斯 一、李斯其人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谋反而被腰斩。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学作品,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贵贱穷通,所在自处”——李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通过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他倾慕富贵荣华,认为自己该身居高位,不甘沦落下层的心理。

师从荀子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李斯认为楚王不足成事,而秦王恰好是能的天下的帝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白衣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机会,李斯还说“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卑贱和贫困,而人们一旦卑贱贫困便非难社会,说自己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这不是李斯这种人的本愿。于是李斯西入秦国,奔向他的大好前程去了。 吕不韦门下客到客卿 至秦,会庄襄王(异人)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犹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李斯去到秦国,正好赶上庄襄王死了,李斯于是去找当时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很赏识他,于是他得到了见到嬴政的机会,就对嬴政说现在的局势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互相兼并,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现在诸侯臣服秦国就像郡县服从朝廷,您凭借秦国目前的强大还有您的贤德去征服六国,容易的就像扫除灶上的尘土一样,如果现在再不动手,等六国缓过劲合起伙来,到时候纵使像黄帝的才能也吞并不了了。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理性义与色彩义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例如: 埃:尘也。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澄:清也。 慈:爱也。钓:钓鱼也。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如: 绸: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该: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再:古:指两次。“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再拜”是指拜了两拜。 今:再一次。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 犕:两岁的牛。 犙:三岁的牛。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 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凫:是“类”的意思。《尔雅》“凫,雁丑也。”一一有人说,“凫”是丑雁,这是错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概括地说,古代汉语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具体地说,古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远古、上古、近古等不同时期的汉语,又包括使用范围有广、狭之分的共同语和方言,还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于语言产生的时间,北京大学的叶蜚声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科学界一般公认生物已有36亿年的历史,叶教授把36亿年缩成一年。一年有360多天,所以: 一天相当于一千万年 一天24小时,每小时相当于42万年 每分钟大约于7千年 按照这三个缩小的尺度来回顾,那就是: 1月1日开始出现生物 12月1日恐龙才出现和死亡 12月25日出现灵长目(哺乳动物) 12月30日出现猿类 12月31日出现人类和语言 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猿人才开始用火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原始文化遗迹和文字,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分钟形成的。由此说来,语言的产生至今已有近一千万年的历史。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才产生的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汉字的产生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甲骨文距今3300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 远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原始汉语)(公元三世纪以前)(公元四至十二世纪)(十三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后)汉字产生以前周秦两汉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以后我们开设的古代汉语课,就时间范围来说,远古汉语、近古汉语不是我们主要讲解的范围,因为远古汉语指的是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汉民族语,也就是商代以前的原始汉语,由于那时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的材料,我们无从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也就无从讲起。近古汉语是指元明到“五四”之间的汉语。这个时期的文言文虽然在书面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已出现了像“变文”、语录、话本这样一些古白话,由于它们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比较容易懂,所以我们也不拿它们作为学习或讲解的对象。 就“古代汉语”这门课来说,它的内涵只是包括上、中古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并且是上面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并不是要去说古话、做古人,而是为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人运用文言文这样一种书面语,为我们流下了极其丰富的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 P97 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 之。” 无:通“毋” ,不要。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注 P103 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 古今字 : 大: 今字“太” , 表示尊称。注 P98 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辟: 今字“避” , 避免。 注 P99 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 满足。 注 P99 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 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 叔。” : 同“昵” , 亲近。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 乱》 通假字: 绌: 通“黜” , 贬低。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 出行 , 乐。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 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 之” 古今字 :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 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 “现” , 出现。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 句 :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 “返” , 返回。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 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辟: 今字“避” , 躺避。注 P112 例句 : “秦子 , 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 , 是以皆 止” 异体字: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朕——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如《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屈原的自称。《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称帝后,把“朕”定为“至尊之称”,以后历代相袭,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币——上古指礼物。先秦外交官所带礼物有“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称为“六币”,又特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即“帛”)。“币”在汉代产生“货币”义,一直沿用至今。 走——古义为“跑”。《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成语“走马观花”之“走”即此义。“走狗”原指跑得快的猎狗。“走”之今义指步行。斃——上古是“向前倒下”之义。《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斃于车中”即“向前倒在车中”。一个人因疲劳过度或受重伤而趴倒在地,永远不起来,就是死了。汉代“斃”有“死亡”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兵——上古指兵器。《说文》:“兵,械也。”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和现代“兵工厂”中的“兵”,均表武器。现代一般指士兵、战士,即拿武器的人。 党——“党”是周代居民组织的单位,五百家为党。《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族,百家;党,五百家。”后来指由于某种利益而组成的集团,含贬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皆栾氏之党也。”现代是“政党”之义。 池——上古一般指护城河。《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池中有水,因而发展出“池塘”义,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愤——上古是憋闷的意思。《说文》:“愤,懑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从汉代起,“愤”产生了“因不满而情绪激动”即忿怒之义,《字汇》:“愤,怒也。”此义为现代常用义。访——上古义为向人咨询。《说文》:“泛谋曰访。”徐锴注云:“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意即秦穆公向蹇叔征询对偷袭郑国的意见。中古以后,“访”有“拜访”、“探望”、“寻访”等义,沿用至今。 粪——上古是“扫除”之义。《说文》:“粪,弃除也。”即除去污秽之物。由此义又发展出“粪田”即给田里的禾苗施肥之义,段玉裁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后来,又指被扫除的秽物,今义则专指粪便。国——先秦一般指诸侯的封地,如“秦国”、“晋国”等。有时表示首都,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此义现代基本不用。今义指国家。 购——古义为悬赏征求,而不是“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现代“购”与“买”同义。 羹——上古指带汁的肉,不同于中古以后所说的“羹汤”。《尔雅》:“肉谓之羹。”《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煮熟了的野菜,叫“菜羹”。今义“羹”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等。怜——古代的常用义是“爱”。《尔雅》:“怜,爱也。”《列子杨朱》: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 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 应用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