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2017届南昌市高三二模测试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4.根据右边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闭美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2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经济各部门发展并举

C.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经济发展与环保同步

26.隋唐两代,洛阳与长安同为东西二京,但是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是因为

A.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8.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 D.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

2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人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日:不然。人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官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B.批评太监干政

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批评皇权过重

28.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图片不能说明的是

A.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的发展 B.溥仪社会地位变化的缩影

C.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

29.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国民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管。”此举意在

A.消除民族隔阂 B.实现民族平等 C.维护国家统一 D.消除地方割据

30.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上图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挤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3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32.《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贡献牧羊为祭品。”这说明该法

A.包含神权迷信色彩 B.保护私有财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定刑法具有残酷性

33.有学者写道:“19世纪后半期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190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达20万英里,超过了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工业化的北部,生产棉花、甘蔗的南部和生产粮食为主的西部,在各自专业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物资交流,国内贸易达到异常活跃的程度。”这反映出

A.美国铁路建设速度快于欧洲 B.内战的结束提供了决定性保障

C.美国铁路修筑技术优于欧洲 D.经济地域性差异推动交通建设

3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列宁

A.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35.下图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40.(25分)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问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族,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束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日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教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

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中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

是长期观察我们使会发现,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摘编自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图文化软实力之源》材料三:英国吏学家汤因此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 世纪》中有这样的评论:

“(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摘编自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及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在文化变革方面的实践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今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6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各种法定的礼仪在照常举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出席。高级的职位出缺,他宁可让它空着而不派人递补,……臣僚们抗议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辩。……于是有良心的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援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官员在忿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宪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黄仁宁《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康熙16岁开始亲政,在位61年。其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自述中,描绘了当皇帝的另一番滋味:予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载,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未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岂饭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若为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劳一生,了无休息。……身当暮年,每览老臣致仕之奏,未尝不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何地可休息耶?——萧一山《清代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明清两位皇帝的不同表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

存运

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祢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

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9分)45.(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各大国军火生产1940 - 1943年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6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夸幸而破亡,宜悉徒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

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奎,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徒之于河南兖、豫之闻,则秉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日”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夸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首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日:”……夸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资治通鉴》请回答:

(l)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10分)

(2)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5分)

40.(25分)(1)表现:思想文化上: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科技文化上: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华(或儒家)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国社会文化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9分,任意一点3分)

原因:兼容整合、交流互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科技文化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4分)

(2)新文化运动利用意图西方文化扫除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民主政治;但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有效性,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6分)

(3)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改革开放。文化教育:大力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增进了解。(6分,任意一点2分)

41.(12分)示例:

论题:明清两位皇帝的表现不同,但实质都是君主专制的强化。(3分)

尽管表面上看万历皇帝不管朝廷的政事,但实际上仍控制内阁掌握了决策权。(3分)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制度,通过南书房,以及后来的军机处,使得皇权空前强化。所有国家大事都有皇帝亲力亲为,“勤劳”也在所难免。(3分)

因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以空前强化。(3分)

44.(15分)(1)理由: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倡新学,抨击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6分)

(2)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或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并存)。(4分)

评价:将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3分)同时也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2分)

45.(15分)(1)变化特点:同盟国和轴心国军费总量都得到增长;同盟国由落后变为领先;美国的增长量最大;德国投入的军费总量在轴心国中的比重最大(9分)

(2)原因: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北非战役的失利刺激了军费增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的激烈较量(6分)

46.(15分)(1)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6分)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的政策,还告诫他们守法,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4分)

(3)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积极的作用,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5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