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十、动手动脑

二十、动手动脑

二十、动手动脑
二十、动手动脑

二十、动手动脑

——过程清楚,内容具体

第一节(20分钟)

一、快乐读经典(出示课件)

1.老师诵读一遍(读准音标,并且语速稍慢一点,这样孩子们可

以小声跟读,有助于学习)。

2.诵读完毕,解释其中意思(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3.让学生读(分组读,每一组读之前,老师有意识的让另一个组仔细听,挑毛病,这样可以集中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一组读时,其他的孩子分神)。

二、学习古诗(出示课件)

1.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猜一猜意思,然后作解释,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们自发学习的主动性。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得又快有准。

三、念儿歌(出示课件)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2.读完后,可以让学生们在自己位置上起立,表演一下,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注意其中的动词。

四、积累词语(出示课件)

第二节(40分钟)

1.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堂特殊的美术课,美术课大家都上过,那

今天的课怎么特殊呢?那就是不用彩笔画,而用卡片拼。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卡片拼一幅美丽而又特殊的画,好不好啊?(引起大家的反映)(出示课件)

师:拼图前,你准备了哪些工具?

生:纸片树叶布

师:你是怎么拼的?

生:先___,接着___,然后___,

最后___

可是呢,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拼的?

2.老师拿出卡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带。分组,给每个组平均发些卡片。

(分组是要学生们有团体意识,并且学会与人相处,大家共分享。)3.每个组开始,老师要巡视,并且有意识的问问,为什么你要拼这个图,是喜欢呢,还是有哪些愿望呢?让学生们说说理由。

4.一定时间,大家都做好后,开始请一些学生来介绍。

师:图拼好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出示课件)

(你可以先随意让一个学生说,他肯定没有条理,这时候,你再在黑板上写出顺序词“先……接着……再……最后……”然后请学生重新说,并让学生们都自己用顺序词同桌说一说。)

师:把自己拼图的经过说一说,然后介绍给小组的同学听。(出示

课件)

5.学生们说的时候,老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适时的提出问题。

6.带领学生一起看例文,要求大家用笔画出好词好句。

第三节(40分钟)

1.老师写板书,带领同学们回忆,并且提出哪些是重点,需要注意,尤其是学生们爱出错的地方,要多强调几次。(出示课件)2.在写的时候,老师尤其注意那些写作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多引导,多鼓励。

3.写完后,度作文,老师评一评,学生说一说。

4.在课结束前,利用一分钟时间总结今天的重点,再次强调说话要有条理的重要性,争取做到一课一得。

板书(出示课件)

动手动脑

拼图前:你准备了哪些工具?

拼图中:你是怎么拼的?

先___,接着___,

然后___,最后___

拼图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有趣的科学实验

有趣的科学实验 六年的学习生活当中一定有很多令你印象深刻的科学实验吧,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次特别有趣的科学实验,那就是“火上喷发”。 “火山喷发”,大家一定在电视里见过吧,但你有没有亲眼见过呢?我倒是见过一回“火山喷发,可这是个“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也亲自动手做了一回。嗬,“火山喷发”可真好玩。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和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一张报纸。首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小苏打,再倒入一些洗涤剂,然后把报纸垫在玻璃杯下。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迹很快就出现了,刚刚瓶子里还只是一些小苏打和洗涤剂,它们安安分分的,怎么才过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泡沫呢?而且本来只是一点点的泡沫,现在不断地疯涨,才过了十几秒,就从玻璃杯口蜂拥而上,溢出瓶口流到报纸上了。这时,我又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浮上来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大约过了18分钟,泡沫又渐渐地消失。哈,这个实验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这是为什们呢?我急忙抓过书查了起来,可书上一个字也没提,唉!没办法,只好自己琢磨琢磨了。刘老师不是在课上讲过了吗:小苏打与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泡沫,就像汽水一样摇一摇也会产生一些泡沫。那么洗涤剂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为了搞清其中的奥秘,我又把这个实验重做了一遍,发现泡沫之所以会疯涨就是因为洗涤剂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不是与浮石的形成原理差不多吗。这个小实验真是有意思。做科学小实验,让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锻炼了我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是两全其美。 通过这次有趣的实验,不但让我懂得了“火山喷发”的原因,而且明白了生活处处有科学,只要自己不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一定能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真谛。

多动手等于多动脑

多动手等于多动脑 宝宝出生后不久,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精细动作能力了。最初可能只是触碰一下他的小拳头,练练“拳击”。之后,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就可以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让宝宝的小手活动起来。在这里,总结了一些简便易行的小游戏,不妨也来试试看吧。 0-6个月 玩具抓抓看:在宝宝能够得到的地方悬挂一些小玩具,给宝宝够物抓握的机会,进行手部触觉和手眼配合训练。如果宝宝还不会坐,可以在他躺的地方放一个玩具架。玩具的质地、形状、颜色尽量多样化,用日常用品就可以,比如小袜子、小彩球、小铃铛、毛绒玩具等等。玩具一定要安全,因为宝宝很喜欢把他们放到嘴里。 6-12个月: 撕纸:给孩子柔软的纸,让他随意玩纸、撕纸,宝宝会发现自己的手指变得如此神奇,完整的一张纸变成了小块、小条甚至小碎粒。不过纸质一定要软,不能拉到宝宝。 捡豆子:给宝宝一些小物品,比如黄豆、大米,让宝宝练习用拇指和食指捡起来。但这项游戏一定要注意安全,家长要全程陪同宝宝,千万不能让宝宝把东西塞入鼻孔或嘴里,会引起窒息。 1-2岁:

手指游戏:家长和宝宝一起,边念歌谣边做手指动作。尽量选择简单有趣的歌谣,便于孩子记忆。比如,一边念“一根手指点点点,两根手指剪剪剪,三根手指弯弯弯,4根手指叉叉叉,5根手指一朵花”,一边伸出手指做相应的动作。 涂鸦:最好选择可擦洗的粗蜡笔,让宝宝随意在纸上作画。宝宝拿笔的过程,不仅练习了抓握和简单的控制,还能促进视觉能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孩子面对自己的作品会很有成就感。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作品的杂乱而不屑一顾。 搭积木:选择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积木,让宝宝试着搭。宝宝搭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积木可能会倒塌,家长要注意给宝宝及时的鼓励。这个游戏还能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和促进空间知觉的发展。 2-3岁: 穿线游戏:用毛线或者鞋带,一端打个结,找两块硬纸板,挖出和线绳粗细一般大的小孔,让孩子试着把纸板通过线绳连结在一起。可以在纸板上画上相对应的图案,比如一张纸上是鞋,另一张纸上是脚,通过穿线的方法,把脚和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制作纸板画的内容。多听取宝宝的意见,他会觉得更有趣。 给娃娃穿衣服:让孩子给心爱的布娃娃或小熊玩具穿衣服,再练习简单的比如穿袜子、套头衫,然后逐渐过渡到带钮扣的衣服、长裤等等。这对宝宝练习自己穿衣服也有很大帮助。 3岁以上:

动手与动脑

动手?与动脑 最近观摩了一节大班科学探究活动《配制饮料》,看似动手参与的背后,引发了我的思考。 老师在示范配制饮料、介绍了提供的操作材料(果珍、白糖、小苏打、柠檬酸)后说:“下面,请小朋友自己选用材料制作饮料。”操作时,幼儿忙得不亦乐乎,纷纷动手将这个材料、那个材料放入杯中,还不时地品尝自制的饮料。当老师请幼儿说说是怎么配制的时却没有一个幼儿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究竟在杯中放了多少果珍、白糖、小苏打和柠檬酸。 活动前,教师为准备材料花费了大量精力。活动中,孩子为摆弄、操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在配制饮料的过程中感知认识,获得经验。可是,幼儿在整个操作活动中,只是忙于将材料放人杯中,惟恐动作慢了让他人用完,根本无心去思考怎样配制才好吃,无法去关注自己配制的过程,经验当然无从谈起.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不是所有热闹和繁华的背景下,才能产生教育价值,有时候幼儿的静静思考和专注探索,是一种高质量的学习品质,教育价值不容小看。 我认为以上案例教师活动除了活动设计不够精心,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提出明确的任务:让孩子们亲自配置饮料,关注自己配置过程的变化,尝试怎样配置饮料才能最好喝。善于启发孩子积极思维具体做法是:给孩子提出明确的任务,并精心设计、创造条件,使他们不要依赖成人,而是靠自己动脑筋思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只有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老师或家长提出的任务时,才会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计划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教师教学与游戏的关注点定位于:教师如何为幼儿提出活动任务,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通过日常教学活动设计、连片教研、集体备课等形式,让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的动手参与,还要积极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 动手是幼儿的活动模式之一,是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注重提供给幼儿大量材料的同时,重视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参与,才能让幼儿在经验获得、成功体验和智能发展上都有所获。

动手又动脑

课题9、动手又动脑 教学目标 A 认知领域: 动手又动脑才能增长知 识,变得聪明 操作领域: 善于观察、好奇多问 情感领域: 手越用越灵巧,手越用 越灵活。B 认知领域: 动手又动脑才能增长知识, 变得聪明 操作领域: 善于观察、好奇多问 情感领域: 手越用越灵巧,手越用越灵 活。 C 认知领域: 动手又动脑才能增长 知识,变得聪明 操作领域: 善于观察、好奇多问 情感领域: 手越用越灵巧,手越用 越灵活。 教学重点知道善于观察、好奇多问、动手又动脑,能增长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善于观察、好奇多问、动手又动脑,能增长知识 教学准备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教法)学生活动(学法)教学说明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师: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你是如 何既动手又动脑的? 2、平时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 现许多奇妙的现象,他们有的不被人 认识,有的至今仍是一个谜,我们要 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必须从小学习科 学文化知识,动手动脑。 出示课题:动手又动脑 二、新授: 1、图1:开动脑筋,大胆设想 大脑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小学 阶段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 期,在小学阶段,科学用脑有着 重要意义,我们要开动脑筋,大 胆设想。板书:开动脑筋,大胆 设想 2、图2:仔细观察,好奇发问 儿童应该以各种方式接受外界 信息,看电视,听广播是“瞬时 信息”,接受起来比较被动,所 以这很不够。我们还应看课外 书,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儿童的 大脑有巨大的潜力,如果锻炼, 开发得法,有益于儿童成材。 板书:仔细观察、好奇发问 3、图3:勤于动手,不断发现A生看图说话C生复述,了解

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还应不断动手,这样既动手又动脑,才会进步更快,手越用越灵巧,脑越用越灵活,多动手动脑,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健康。 板书:勤于动手,不断发现 4、图4: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5、想想说说做做: 为什么要动手又动脑?(学生讨论) 手越用越灵巧,脑越用越灵活, 多动手,多动脑,使自己变得更 聪明、更健康。 6、折纸(B生学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动脑筋,大胆设想 2、仔细观察,好奇发问 3、勤于动手,不断发现 4、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听故事,进一步了解动手与动 脑的重要性。 故事: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AB生独立完成折纸C生在老师帮助下折纸

《动手和动脑》主题单元教案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读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机评价。)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伊琳娜”,生读)。伊琳娜遇到疑问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自主识字。借助拼音识字,选择恰当的方法记字,把记不住的字标出来。 3、合作识字。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已经记住的生字。 讨论:不好记的生字怎样记? 4、全班交流。 小黑板出示生词,指名教读,齐读。 开火车读生字,纠正字音。 还有哪些字记不住? 引导: 做游戏“原来是这样”,激发识字兴趣。如:原来把“慢”的“忄”换成“氵”就是“漫”;原来“琳”、“娜”都是形声字呀…… 学生再次观察难记的字,发现规律。 抽读生词,检查识记生字的情况。 小结:只要仔细观察,再难的字都能找出记的好方法来。以后小朋友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游戏来记生字。 5、指名分段读课文。认真听,注意别人有什么优点值得学习,有什么不足需要提醒。 四、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用“”勾出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2、指名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小黑板或课文插图出示这段话,指导读出问话的语气。 3、讨论: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和身边的伙伴交流。在全班发表意见。 小结: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文中的几个小朋友是怎么想的,谁的答案对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口头扩词。 3、指导生字书写。“我教你写” 你认为哪些生字难写? 对于同学提出的难写的字,你怎样教大家写好?(发挥学生主动性,在互教生字书写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规律) 4、书写生字,互评互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2、回忆课文内容: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什么问题? 指名答后,出示这段文字,齐读。 过渡:上节课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去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二、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分组学习,提示步骤: 组内成员分段读课文,了解文中小朋友的看法。

大班科学小游戏#(优选.)

大一班科学小游戏:摩擦起电 游戏目标: 1、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塑料摩擦后能吸住细小的东西。 2、激发幼儿对摩擦起点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主动探索更多类似现象的能力。 游戏准备: 塑料尺子若干把,碎纸屑,大块的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游戏玩法: 1、先由老师演示给幼儿看。 2、用绸子布擦塑料棒,再拿塑料棒去粘碎纸片。碎纸片粘不上,说明塑料棒 不带电。3、再用绸子布擦塑料棒塑料棒,粘上了碎纸片,说明成功了。 4、告诉幼儿,因为塑料棒上有了电才能将纸片吸起。 大一班科学小游戏:小电珠亮起来 游戏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来了解电池的特性和用途。 2、引导幼儿学习正确安装、使用电池。 3、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游戏准备: 1、各种废旧电池、电珠、电线各若干,正确安装电池的操作图示。 2、铁丝、毛线、记录纸、笔等若干。 游戏玩法: 1.将一根电线连接在电池上(一边连接在“+”上,另一边连接在“—”)。 2.把电珠连接在“+”上,看一看电珠是否亮了。 3.运用铁丝、纸条、毛线等物品做实验,看看电珠是否亮了。 4.记录游戏结果。

大一班科学小游戏:传声筒 游戏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能传出清晰、响亮的声音。 2、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3、学习与同伴协作活动,增进同伴间的关系。 游戏准备: 一次性纸杯若干、棉线、剪刀。 游戏玩法: 1、将2个杯子底用针或者其他笔什么打个小孔,保证面线能穿过去,但也不能太大; 2、面线的两端分别从杯底穿到杯子内部,然后打结,也可以将在杯子内线打在一段火柴棒上以防止线脱落; 3、两个人一个讲话,一个听。 大一班科学小游戏:纸的力量大 游戏目标: 1、了解改变桥面厚度、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面承重力的 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游戏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本子(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记录纸、记录笔。 游戏玩法: 1、幼儿将两个积木固定成桥墩。 2、用白纸折叠后放在桥墩上做小桥,上面放本子。一直放到纸桥承受不起。 3、幼儿继续折叠,再次实验。并将每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4、记录折叠的次数和承受的本子数。让幼儿知道折叠次数越多,承受的能 力越强。

科学课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前的动脑

科学课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前的动脑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课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教《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老师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是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 所以我在上这一课时,先出示两杯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看有没有水蒸气、杯壁上有没有水珠等,得出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的结论。然后我又问:“这两杯水有冷热,但到底相差多少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温度计。在引出温度和温度计概念后,我让学生思考:“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要观察温度计的强烈愿望,但我还是没有马上给学生温度计,而是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次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观察它的表面有什么?观察它测量主要靠什么等猜测。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分组观察。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不仅讲清了温度计是由一根细玻璃管做的,里面有红的液体,下面有一个玻璃泡,还讲清了温度计外面有刻度,最大的数是102,最小的数是零下2,还有一个℃标记等,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观察的任务。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动手前的动脑,就是砍柴前的磨刀。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在《冷水与热水》一课中,要让学生拼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在让学生动手前,我提出了问题:“怎么拼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提出了四种方法,有的说:“一杯全是热水,一杯全是冷水,一杯热水多、冷水少,一杯热水少,冷水多。”应该说,学生讲的是正确而清楚的。但我又给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先倒热水好,还是先倒冷水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先倒热水好,因为自己在家中喝水时是先倒冷水,再拼热水的。有学生认为先倒冷水好,因为热水有一个变冷的过程,但冷水不会再变冷了。有的认为同时倒好,这样,实验就比较“公平”。也有的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安全问题:“热水烫伤了怎么办?”,又有学生说:“热水烫伤了要马上到冷水上去冲”等。在这一课中,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不只是关注实验的结果,而是关注了实验

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们每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课堂上就要有活跃的气氛,就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承认学生中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能,能放手时就放手,给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智能基础、年龄特征、学习环境,创设新颖的情境或设置不同障碍,使学生主动探索,真正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手、脑、口等多种感官,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1、多让学生动手做。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教学时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数一数、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的活动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并逐步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在这节课中,开始,我让学生比较两张纸片上的面积谁大谁小,我首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比,在方法上,我没有统一的要求,让他们自己选择工具选择方法,只要比出来大小就可以。正因为有了广阔的空间做保障,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出了答案,有利用方格纸数的,有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与长方形纸片比的等等方法。通过他们动手操作,不但统一了意见,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介绍的知识。 2、多让学生动口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不但教师很累,学生学得也累,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让学生动嘴说,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讨论能够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交流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所以,教师应少讲、精讲,多给学生动口说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节,开始学生比较两张纸片上的面谁大谁小时,我不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操作,而且也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讨论,然后让他们分别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的,最后,我还让学生说说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说,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他们的回答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或与本节课根本

语文教改实验报告:《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主》(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561-58 语文教改实验报告:《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 主》(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语文教改实验报告:《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主》(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实验课题名称为: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主。 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遵循“三个面向”的原则,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朝着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叔湘语)。 一、实验内容: 1.课堂教学六课型。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共有六种课型:总览课、导读课、自读课、扩读课、自结课和作文课。 (1)总览课:(一课时)即单元预习课。教师指

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及各课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掌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预先下发预习表格,学生完成表格中的各项要求,有困难的部分可让学生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部分可填入表格中“疑难问题”一栏中。教师汇集学生疑难问题,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 (2)导读课:一般是一课时,共分为五大环节。 内容安排时间活动形式课前五分钟口头训5分钟左右动口说练基础知识部分 5~8分钟左右动脑记,动笔写,动口说阅读分析部分20~25分钟左动脑分析,动口说右知识迁移部分8分钟左右动脑想,动笔写,动口说 A.口头训练:授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口头训练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定内容。各年级根据学生实际订好训练计划,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观点明确,语言通顺流畅,词语运用正确,叙事完整,声音洪亮,内容可配合教材确定,说一个故事,刻画一个人物,写一段风景,说明一个道理都可;还有学习

动手、动脑与动口

动手、动脑与动口 导读:本文动手、动脑与动口,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强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实现有差异发展。数学知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内化的过程,而伴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活动,将是操作——表达——抽象——概括,那么,怎样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呢? 一、让学生动手凭直观获得感知。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但数学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是从对象本身获得知识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而进行抽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进行操作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同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所以让儿童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出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具体事物引入凭直观获得感知,应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原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学会操作,明确操作目的、顺序,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切忌盲目的操作。 如讲9加几,指导学生先在盒里放几个皮球,在盒外放几个皮球,

要求一共有多少皮球?应该从哪里去拿皮球?拿几个皮球放到哪里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9个皮球加上2个皮球,是从盒外2个皮球中,拿出1个皮球放到盒里,凑成10个皮球的初步印象。 二、让学生动脑,把感知内化为表象。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是凑热闹。要通过操作促使学生思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形成表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动脑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具体思维。这样教师要结合学生动手操作,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的活动充分细致。决不能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要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 仍然以9加几为例,结合学生动手操作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先拿1个皮球放到盒子里?盒外的皮球分成1和几?盒里是多少个皮球?再加上1个皮球是多少个皮球?让他们动脑思考,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把获得感知进行内化,使学生既看到了“凑十法”的演示过程,以理解了“凑十法”的方法,在脑海中唤起并形成表象。 三、让学生动口,经过抽象进行概括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抽象出用数学名词、术语、

从动手做到动脑做

从“动手做”到“动脑做” ——《大鱼和小鱼》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国家指定的学习领域。该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的课程。其中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是劳动与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制作课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获取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并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现在的劳动与技术课中非常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动脑的过程。那么,在劳动与技术课中,怎样引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 前段时间我在学校开了一堂公开课,执教的是四年级的劳动与技术——《大鱼和小鱼》一课,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发生的故事,来谈谈自己由课堂引发的几点思考: [案例描述] 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完海底世界中的鱼类后,孩子们不禁被这美丽的鱼类深深吸引住了。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后,于是适机出示编好的大鱼和小鱼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鱼身的花纹,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拿着已编好的模型进行观察,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看到学生们的小手不断地举起,看到他们脸上自信的表情后,我知道他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于是就指名学生开始交流。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我们这条鱼身上的花纹是同一种颜色的纸条编的,都是用黄色的纸条编成的。”说着他指了指自己的模型。我点了点头说:“是呀,这就是同色编法。”这时另一位学生高高举起手来,站起来举起手中的模型,迫不及待地说:“我发现有些鱼身上的花纹是多种颜色的纸条编成的,你看我们组的这条鱼。”我肯定地说:“对呀,我们在编的时候可以同色编,也可以多色编。”说完一位学生又站起来说:“我发现鱼身花纹编排的规律也不一样。”我顺势点拨道:“你发现了哪些编排的规律?”学生接着说:“我发现有些鱼身花纹都是编三格,有些先编三格,再编两格,最后编一格。”我不禁为学生的这个重大发现感到欣喜,我高兴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不同规律的编排。”这时,又一位学生说自己发现有

浅议中班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动手动脑”学科学

浅议中班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一一“动手动脑”学科学 中班的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不 难发现,他们好动、特别爱做游戏但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语言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未知,各种科学现象激发着他们探索的欲望。新《纲要》中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其动手的能力,进而使其动脑,最终能主动去探索。 一、敢于动手,从身边的常见科学现象着手 与幼儿最密切相关的就是他的一日生活,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从幼儿身边的常见的事物着手,让幼儿感到亲切、自然, 而不是遥不可及、莫名其妙的各种科学原理。中班的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例如,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让幼儿开展“说发现”的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春天,幼儿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在种植园地,幼儿发现地里有蚯蚓的地方泥土又细又松等等诸如此类。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观察积极性提高了,发现的现象就十分丰富,有了这样精彩的发现,就更加能激 发幼儿动手的欲望。科学发现变得常见,那么动手操 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二、乐于动手,提供丰富、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

科学活动的要素就是幼儿的操作材料,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 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 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例如,在“奇妙的声音”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播放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铃声、说话声、早操声等进行引题,让幼儿运用听觉感知进行“听声音说话”来激发幼儿对幼儿园各种声音现场的兴趣,继而启发幼儿回 忆讲述并模拟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如:鸟叫声、水声、雷声等等,来丰富幼儿对“声音”的认知。接着投放大量可操作的材料,玩听声游戏,如在玻璃瓶、塑料罐、金属罐中分别装上水、沙、小石子、小铁片等,然后盖紧盖子,幼儿自己使劲摇晃。采用自主游戏的方式听辨声音,从中发现声音与“振动” 的关系。接着教师进行“声音与振动”的科学小实验演示,进一步理解声音是怎么发出的。最后,活动延伸,指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声音“乐器”,激发幼儿自娱自乐的情趣,体验各种声响带来的愉快享受。这样的环节设置有利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听 声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 欲望 三、善于动手,巧用各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索和总结

动口动手动脑动眼

动口动手动脑动眼 银川市西夏区第十六小学王晓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智慧始于动作。我认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努力地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和动眼。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动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凑十法的运用与理解。如:教学9+5时,引导学生口述:把5分成4和1,9加1凑成10,10加4得14。这样理解起来很容易,又如教学退位减法时,要注意训练学生口算过程,以便他们掌握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如教学12-9时,要引导学生口述:9加3得12,所以12减9得3。或者引导学生口述用“破十法”去算,如教学15-6时,先把个位上的5别管,看成10-6得4,再用4去加个位上的5得9。这样,学生在动口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数学语言的

表达能力,也把他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示出来。 二、动手 动手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与其我们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地讲授,不如让学生们动手去亲自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才能学得更有效、扎实、深刻。如我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先摸一摸长方形教具,用小棒摆一摆,并例举日常在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自然领悟长方形的基本特征: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我们知道,数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在小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学生的操作实验。如: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除法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动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动脑 曾经有位科学家指出:人身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脑是人们的思维中枢,任何感知都离不开大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的动脑思考,对提高他们的思维大有好处。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发电厂每月节约用煤1.44吨,3公斤煤可以发电7.5度,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1、先求出每公斤煤发电多少度?应该怎样列式?2、先求出节约的总公斤数里有几个3公斤,再求出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应该怎样列

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背景介绍 进入五月份了,我的实习生活也过半了,对实习的学校以及学校里有所接触的老师还有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课也上了两个月,由最初的生涩与在课上的拘谨不太自然相比现在的我在课上可以说是“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教育起学生来也是有模有样的。可就是在这种我自认为很满意的教学氛围中,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很严重的问题!学生都太懒了!交的作业中,凡是课外实践需要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题目,有很大一部分就空着,等老师对答案。对这种不好的现象,我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啊。在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硬逼他们写,不是不行,但效果应该不会太好,他心里就没这个意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啊!怎么才能让学生高兴乐意去写才是关键。真好有一个契机,要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小学就知道的东西,这节课要求不但会应用这一定理,还得知道是怎么来的。在课本上这是个一起探究的过程。很容易就想到学生肯定上来就奔做题去了,把前面直接忽略不计。我这节课就要做做幕后工作,把学生推向前台,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自由研讨,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自己探究出结果,对他们进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实践的乐趣。 案例描述 在课前我让每位同学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将三角形撕成三份一个角一份,并且可以重新组装成三角形,最后在角上标上1、2、3。 打上课铃之后,我进入教室,宣布今天学习新课“三角形内角和”。只听到下面莎莎的声音,都在拿练习本,拿笔准备做题。我一看老毛病又犯了,赶紧给拉回来。“同学们,咱们今天不忙着做题,我们一起来动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怎么来的。”再看同学们,兴致缺缺,一个个耸拉着脑袋,准备听最后结果。 我心想这可不行,鼓动一下。“同学们,老师让准备的三角形准备好了么?拿出来” “准备好了”一个个把准备的三角形举起来,生怕我看不到似的。 “非常好,那咱们就开动脑筋,想一想,动手拼一拼怎样利用手中的三角形纸片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我看看是谁拼的快,看看谁想出的方法多,开始吧”, 学生都动起来了,只有几个学习较好的同学得到要领,可是许多同学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怎么也拼不出想要的东西,急得抓耳挠腮的,有的就拼不出来直接要放弃了。可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了。 “咱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思想有些狭隘,2分钟时间我们赶快按原来我们的数学小组坐好,时间到了,没坐好的,你在哪就定在那别动了。”学生迅速地的搬凳子拿自己的“教具”分小组围坐在了一起。 “小组内,交换想法,讨论出结论。哪个小组得到结论快,想的方法多咱给他们小组加分,想不出方法的组咱罚,每个人走要发言,为自己组争光,别托自己人后腿。”这一下,教室里就热闹了起来。王平波挺聪明的一学生就是平时太懒,懒得思考懒得动手,现在为自己的想法和组长争的面红耳赤,非拉我去评论。平时说话小心翼翼的学生也鼓起勇气陈述自己的想法,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也是不小的进步。我在教室里转着看到有的组组长在指导组员拼图,有的在共同讨论一种方法的正确性,有的在做记录,怕落下一种被其他小组超过,气氛空前的热烈,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半,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10分钟后,我走上讲台,还没开始说话,就有小组长喊“老师,我们组!我们组!”争着往讲台上跑来给展示讨论的成果。费了些力气,让他们排好序一个个的说,一组说一种方法,且与前面不重复。

动手动脑变废为宝(各种废品巧利用)

动手动脑变废为宝(各种废品巧利用) 动手动脑变废为宝授课课型新授 2009.12 总课时 2 第 2课时课题(各种废品巧利用) 时间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可以回收循环使用的标志,能学会巧妙利用废旧物品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网络资源运用、课上的观察、讨论、动手实践活动等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目标作用,使学生体会到废品巧利用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生活中的废旧用品制作工艺品、玩具、模型和其他用品,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变废为宝的快乐情感,增强学生环保意识。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了解可以回收循环使用的标志,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制作的能力,教学 观察力和创造力。重点 教学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废品巧利用的重要含义。难点 教学情感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策略 教师准备: 1、各种废纸和废塑料瓶、易拉罐等废旧物品。 2、可回收循环使用标志的幻灯片。教学 3、准备丰富多彩的用废品制作的工艺品。准备学生准备: 1、各种废旧物品的搜集。 2、较难完成的废旧物品制作课前可以和家长一起制作半成品,课上再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策略 (随读生用红色字体) (随读生用红色字体) (随读生用红色字体) 活动1、同学们课前找到许多环保学生看老师找到的环保标 志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一: 标志,还认真的画了下来,我思考,并回答问题。流 互动,从学生的生活说一也找到一个,大家一起来看入手,使学生在观察环说 看。谁知道这是什么标志,你保标志的过程中,感悟 在哪见到过,你仔细观察这到要从生活中的小事 个回收循环标志的形状,它具学生回答问题。做起,坚持将废旧物品 体什么样子呀, 进行回收和利用,带动 教学(课件出示:标志) 身边的人共同为环保 2、同学们试着在桌上的废旧做贡献。过程 物品中找找看,能找到这个由 三箭头组成的三角形循环使 用标志吗,谁告诉大家,这种 回收循环使用标志一般都印 在商品的什么地方,当你和 爸爸妈妈一起购买商品的时 候,注意选带有这个三箭头特 殊三角形的商品。你们知道为 什么这样做吗, 1 小结:多选择有回收循环标志 的商品购买对保护环境有好 处,而且还能节约更多的资 源。咱们班的环保小卫士会带

2020年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既要动脑更要动手

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既要动脑更要动手教师:安大雄 【摘要】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准,也是探索新课程理念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那么,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呢?实践证明:一方面需要动脑,“跳出来”用智慧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氛围;“沉下来”率先垂范,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更要动手,“和起来”实现“教”与“学”双边关系的民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动起来”加强思想教学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 【关键词】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动脑动手 【正文】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是当前形势下衡量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准、也是探索新课程理念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而新课程理念,是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背景下使学生愉快地、轻松地投入学习。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师生之间搭建心灵对话的舞台,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打造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时空的关键。

著名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学生做自己的朋友。”即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生本观”的重要性。用无私的爱去关爱学生,培养感情,强化自信教育,提倡合作学习,增强教学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每节课成为师生时刻都在向领域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风景。让每节课堂上的每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愉快地汲取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因此,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方面需要动脑,要“跳出来”用智慧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氛围;“沉下来”率先垂范,提升教师自身素质[1]。另一方面更要动手,“和起来”实现“教”与“学”双边关系的平等、民主、和谐,把课堂还给学生;“动起来”加强思想教学的渗透,培养学生既会求知也会做人。 “跳出来”用智慧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享受探索领域的快乐。智慧是教师具有的教学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新课程则是教师挥洒才情的舞台,在这个美丽的舞台上,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让课堂充满情趣、尊重与快乐。苏联教育家说:“教育第一条件就是快乐”。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学习积极性高涨,以学为乐。可

科学领域《玩空气》教案

大班科学《玩空气》教案 ---选自教科版大班下册 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空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在与空气做零距离的接触,让幼儿了解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产生兴趣,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次活动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幼儿在讲讲做做玩玩中,获得切身的体会。因此,我便设计了这节科学教育活动《玩空气》。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 活动重点、难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知道空气无所不在。 活动准备 塑料袋每人一个、牙签、两盆水、气球、蜡烛、玻璃杯 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谈话法、实验操作法、观察法、演示法、游戏法等让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过程

1.教师空手抓空气。 提问:小朋友,你们猜,我在干什么呀?你也来试试吧!(激趣的方式一下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教师出示魔法袋,请小朋友用塑料袋去捉空气,体验探索的乐趣。让幼儿在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特征(无色、无味、无形状、摸不着、看不见)。 提问:想一想是什么让塑料袋鼓起来的? 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 空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我们一起用牙签在塑料袋上扎个小洞闻一闻空气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原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3.通过“罩蜡烛”“有孔气球”的实验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一根点燃的蜡烛,老师如果用这个玻璃杯把它罩住和空气隔开。 提问:你们猜一猜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呢? 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动手又动脑,

动手又动脑,中国信息大学07级学生汪云峰谈毕业课题2010年5月25日,新闻网记者(李鹏),将07新闻学的汪云峰同学约到新闻网的办公室,和他一起分享了他在创作自己专业的毕业设计时的收获和心得。 中国信息大学07级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是制作报纸。平时一向沉默寡言的他,谈起毕业设计可谓滔滔不绝。 从毕业设计完成实践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阶段:“万事开头难”——刚刚接触毕业设计的时候,对于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不清,也不知道毕业设计是什么?毕业设计要做些什么?毕业设计又该如何做? 2.中期阶段:“循循渐进”——后来慢慢按照报社的流程运作,最初在毕业设计成立了报社,以部门的形式,分工明确,轮流制度,这周一部分完成采访工作,一部分完成稿件的修改编辑工作,一部分完成报纸的版面设计。依次循环,每个同学都能经历采写、修稿、编辑、版面设计、排版等整个流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前期积极性高,但是中后期缺少配合,淡化积极性,原因是没有资金来印刷同学们排版出来的优秀样刊。其次,在采写的过程中遇到相当多的问题,对于新闻素材发掘上欠缺新鲜和一定的新闻价值,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编辑和记者缺少沟通,导致最后稿件修改经常违背了作者的初衷,显得比较混乱。在编辑稿件和照片,也是缺少经验,不能够把握好主题,稿件和照片搭配不恰当等问题经常出现。在版面排版上出现的问题更多,由于报纸的种类过多,因此就把毕业设计的样刊按照以前校报的模式,头版是学校重大政策新闻,第二版是校园社团活动风采,第三版是老师学生们日常生活,第四版则是学生优秀稿件。这样就形成了比较死板的模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稿件编辑由于词汇量积累欠缺无法很好完成,版面设计由于居于框架而过于死板,相对的问题比较多,后期经过杨青、张海娜、于大海三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稿件、照片处理、版面设计等方面的指导,相对有很大的改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