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 (1)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 (1)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 (1)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 (1)

中期论文

题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

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

班级:车辆研

学号:

姓名:孙中博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吸取的教训

摘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悲剧。东欧的剧变与苏联的解体是否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灭亡与失败?是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与辉煌?这个曾一度引起人民持续关注与争论的焦点。苏共的失败,并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斯大林之后的几代领导人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恶果。除斯大林模式的积弊太深和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和平演变之外,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应时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苏共失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苏联解体、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第一章回顾历史

1.1苏联解体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列宁的领导下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列宁建立了共产国际,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1924年苏联的缔造者列宁去逝以后,一位在苏联中颇具争议的人物出现了一斯大林。他从列宁手里接到的苏联,虽不是一穷二白,但无论工业、军事等来看都不算发达。为了发展经济,强大苏联,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等,开始变革苏联。斯大林给苏联创建了一个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政治体制,在当时带给了苏联各方面巨大的进步。在斯大林统治期间,作为一位带有“暴君”性质的统治者,其统治的残暴性,其扩张的侵略下,其对个人崇拜的推崇性,也必定为日后苏联的解体留下了伏笔。而作为强烈反对斯大林模式而登上政治舞台的赫鲁晓夫,决定彻底的改变苏联的发展模式,而真正揭开了苏联历史上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序幕的是他的秘密报告。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他也曾对官僚主义进行批判,对官僚主义犯罪进行制裁,但这些都是依靠个人权力进行的。他的改革没有给人民带来经济上的实惠,也没有给人民带来政治上的权力。而他的改革却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官僚集团对他的仇恨,人民群众对他的不满,为赫鲁晓夫政治生命的终结埋下了伏笔。接下来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随着《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作为辉煌了70来年的苏联也走向了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余年之久的苏联国旗落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从此从地球上消失了。苏联的解体,不仅给原苏联各共和国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冲击,而且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东欧剧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1949年,美国主导的北约成立,大力扶植反苏政权。另一方面,苏联则加强其对东欧各国实行军事占领,推行共产主义并扶植亲苏的共产党政权。1955年,华沙公约组织成立,除了南斯拉夫外,所有东欧国家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但从1989起的以后几年里,东欧政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各国通过和平或者是暴力的手段来夺取政权,以共产党或工人党为执政党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承受着空前的变化,各种议会制,多党制等出现在了东欧国家。经济上从苏联模式下的公有制向以私有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变。

第二章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2.1苏联的解体的原因

对于苏联的解体历来观点不一,有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恶果,有说是斯大林高度集中模式种下的苦果,有的甚至还认为是列宁的错,社会主义在当时的沙俄就是一个空想,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里无论多么的努力,多么认真的去改革终究是不能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当然出现各种观点的很大原因在于,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一样,所代表的利益有异。有西方资本主义的观点,有解体以后的共产党派的观点。有的人对于苏联的解体是怀着一种庆幸的心态去解释。他们认为苏联的解体就是社会主义的末日。所以他们多半会认为,苏联的解体本身就是因为是社会主义这个制度的问题。当然,细分析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理论就是,苏联的解体只是代表一个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绝不是一种制度的失败。细究其原因,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限制了市场应有的自由与活力。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苏联过往的领导人里头,其实一直都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来实行社会主义?过于肤浅的认为,计划就是就社会主义,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过渡的区别公与私,社与资。没有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惠民的政策上。这样的政权必定也不会长久。当然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还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想”的改革。1987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没有清楚的估计当时苏联的形势导致断送了他的改革。比如,从产业结构来看,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上,使苏联畸形发展,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得到调整,反而加重。当时的苏联因为农业非常的落后,几十年的僵化体制的束缚,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条件得不到满足。所以无论怎么改革,民生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关注与解决,改革的路势必艰难。同时,百姓对于改革也开始丧失了信心,而对于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更是茫然,对于社会主义的热情有减无增。经济改革进行了3年,没有取得成效,戈尔巴乔夫将其归罪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阻碍,于是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把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不可能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实行多党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承认并强调政党的阶级性,既然存在阶级性就不可能与资产阶级共同轮流执政。而应该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不是简单的“放权”与所谓的“自由与全民主”。除了政治与经济因素外,戈尔巴乔夫,过分的依赖西方社会。没有认清当时的存在

己久的民族矛盾,以及他个人性格方面的缺陷。总之,综上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种背弃了社会主义的改革,丢失了民心的改革,失败的结局不足为奇。

2.2东欧剧变的原因

2.1.1东欧社会主义情况的特殊性

在二战之前,这些国家虽有共产党的,但力量是相当渺小的。是苏联的红军在赶走了德国之后,各国才建立起了共产党,从此东欧各国天空上才飘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所以说,东欧各国的特殊性在于,本国政权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形成的。对于苏联的模式有很大的模仿与依赖性。刚成立之初多半是联合政权,后来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比如波兰,是由波兰工人党与社会党合并而成。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是由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而成。而保加利共产党则是由保加利亚工人党和工人社会民主党合并而成等等。所以东欧国家社会主义与苏联的这种特殊的联系性,使东欧各国对于苏联的依赖性加强。而这种集体式的单一性的社会主义模式,其生存的风险必定也很大。

2.1.2经济的不景气,是导致东欧剧变的重大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是发展与解放生产力,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东欧的政局动荡,也从反面证明了,经济对于立国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其实,东欧社会主义各国成立之初,经济一度明显上升。取得历史性进步。匈牙利曾被西方称之为“东方集团消费者的天堂”,“匈牙利模式”一度在世界走红,民德在30年中,国民收入翻了三番,位居东欧之首等等,但是到七八十年代时,东欧各国一方面照搬苏联模式,片面的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的失调,忽视了对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基层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这加剧了百姓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大借外债,发展本国经济导致各国债台高筑。匈牙利外债多达200亿美元,成为东欧人均外债最高的国家,罗马尼亚1981年外债110亿美元,捷克经济虽不像上述国家那么严重,但40年内捷国民生产总值从世界第10位降至第40位,经济发展速度低于葡萄牙,人均寿命居欧洲之末,环境污染居欧洲之首,人民当然不满意。

2.1.3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潮”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所谓全民主、自由、多元。这些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彻底的颠覆。就其所谓的多元就是指思想不要单独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另外就是政党的多元,他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权而主张资本主义式的多党共同执政。这种思想的放权与领导的放权,加剧了苏联的混乱与动荡,而以苏联为模板建立起来的东欧各国,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自由”,社会开始动荡,政权色变。

2.1.4西方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

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曾多次采用侵略战争等暴力手段,扼杀社会主义的幼芽,但均遭失败。二次大战后,他们把战略重点逐渐移到“和平演变”上来。他们企图利用经济贸易、技术等的援助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第三章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看搞好经济建设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好。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决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3.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人类社会就要灭亡。因此,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JI,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有物质产品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物质资料生产是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唯一源泉,是生存的最墓本的条件。人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状况。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们才会有物质条件去从事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活动。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其他活动的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还决定一个国家物质生活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当代所谓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归根到底都是以物质生产发展程度的高低来划分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国家要想在未来世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集团,放松或忽视经济建设,不努力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不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重视综合国力的提高,就必然会动摇和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导致混乱和失败。

3.2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大力发展生产力

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如此。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落后和比较落后的起点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经过努力虽然也拥有部分优势,但在综合国力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国家要想缩短差距,.在经济建设方面赶上乃至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使有一个缓和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更何况,资本主义会利用其优势,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渗透和演变,妄图吞并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集团,应当在正确路线的引导下,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搞好经济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苏联、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人却表现出左右摇摆、举措不当。他们长期忽视或干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结果使共产党丧失了政权,导致国家政局发生急剧变化。这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诸多原因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抓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措施.没有正确的路线和措施,经济建设必然搞不好。苏联、东欧国家的领导人都背离了这一点。综

观这些国家发生剧变前些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由于缺乏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经济建设发展缓慢,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正常的较快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缺乏牢固的经济基础。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经济建设,人们一般会产生急于求成的思想。这就要求执政的领导人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得正确与否,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能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因此.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必须量力而行。而苏联、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却没有这样做。当经济工作出现问题时,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没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仍然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纷纷提出“加速战略”目标,使本来不景气的经济更加不景气,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发展,市场紧张状况加剧,经济生活陷入混乱。这种看起来在搞经济建设,实则是破坏、影响经济建设的做法决不是广大劳动人民所需要的。

苏联在1985年4月提出“加速战略”目标,提出在1986~2000年的15年中,使国民收入翻一番,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4. 7%。实施结果说明,经济增长只是一句空话,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逐年下降的局面,并由低速度增长变为负增长。波兰于70年代初提出“加速战略”,到70年代中期就宣布波兰“已进入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匈牙利则提出要用15~20年时间“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捷克提出到2000年,国民收入要比1985年增长2/3。罗马尼亚提出198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进入全面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脱离国情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再加上领导人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的错误,结果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不断陷于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正常的稳定的发展。

实践证明,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坚定不移,不能抓而不紧,似抓非抓。同时必须排除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种干扰,不能搞多中心。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6年中,也可称得上“改革”的6年,但改革的目标却是为了建立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使经济体制改革朝着非国有化、私有化方向发展,结果动摇和破坏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988年以前,经济改革急于求成,连连出现挫折。这时理应总结经验教训,可戈尔巴乔夫却把政治改革超前,决定将政治改革放在首位,并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在“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的口号下,推出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措施,实行多党制、总统制等。国内各种政治活动频繁,各级领导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政治方面,严重干扰和冲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际上把经济建设放在无人问津的位置上。由于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新思维”的影响和对经济建设工作的忽视,导致政治上逐渐失控、国内群众怨声载道、罢工迭起、民族分裂活动猖撅、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出现了内战的危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环境。从反映国民经济综合情况的国民收入这一指标来着,戈尔巴乔夫执政前的1981一198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 2%,1981~1985年下降到2. 8% , 1989年又降到2. 4% , 1990年出现负增长,与上年相比下降4%。其他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也都纷纷下降。从1990年开始出现的经济负增长,开创二战后苏联生产严重滑坡的先例。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下降,就连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日用消费品也由严重失衡发展到全面短缺。据苏联国内的调查材料,在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以上的商品供应经常断档缺货,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购买,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的制度。由于市场供应短缺,居民未满足的购买力已达2000亿卢布。特别是关系吃饭问题的农业生产,吏是每况愈下,近几年来,每年要进口9000万吨左右的粮食和其他大量食品,所花的钱等于每年外贸出口额的20%。据苏联学者分析,1989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后来的儿年下降更狠。

3.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通过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总结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反思,我们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建设确定为中心,不仅有基本理论前提,而且还有特殊的客观依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虽然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如果不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能迎头赶上去,使社会主义获得自身的比较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得不到巩固与发展。因此,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迅速改变我国比较落后的面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讲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不讲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就违背了亿万人民的心愿,就必然得不到群众的拥护,甚至会亡党亡国。斯大林说得好:“如果以为社会主义能够在贫穷的基础上,在缩减个人需要和把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到穷人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建成,那就愚蠢了。何况穷人自己也不愿意再做穷人,而是力求过富裕生活的。谁需要这种所谓社会主义呢?这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的讽刺。”(《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18页)因此,不解决生产力的发展间题,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优越性,我们党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中华民议就不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种历史必然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必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战胜封建制度,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创造了封建制度未曾有也不可能有的社会生产力。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得到巩固,重要原因也正是在发展生产力间题上打了败仗。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要得到巩固和发展,也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努力搞好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创造更加充分的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 沈敬, 从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来看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J].历史回廊.

[2] 宋开文, 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看搞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2,(9).

[3] 林建华,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教训与价值评判[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2).

[4] 张全景, 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J].观察家

[5] 胡锦涛, 王国顺. 苏联与东欧剧变的原因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

[6] 江流, 陈之哗. 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姜胜基 【提要】苏联的解体,综合了苏联自身的制度、执政党的建设、民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美苏争霸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苏联的解体也给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方向,坚持理论与本实际相结合,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改革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仅仅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有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性的经济政治制度问题 斯大林于30 年代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虽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那种统治上的专权,已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而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这种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没有搞好自身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体制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严重错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制度长期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领导时期就存在着个人专断和家长制问题,以致党和国家政权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肃反扩大化的发生等。二战后,赫鲁晓夫脱离国家建设实际,主观武断,随意发号施令;勃列日涅夫极力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这些严重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又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到80年代末,苏共党内出现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为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分裂格局[1](P390)。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权夺利,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1](P397)。这样,党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苏联解体原因与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 苏共在七十四年间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对亡党亡国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和党的形象的毁损,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产生灾难性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苏共”1917 年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历了国内白卫军和 14 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但“苏共”的执政地位没有动摇,党组织还日益壮大。而在1991年,那个没有战争硝烟的年代,“苏共”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被迫解散,也被他原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苏共”内部、特别是领导集体出了问题。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第六条,不再确认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核心,成为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法理性原因。苏共领导集体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搞“多党制”,全盘西化,从而加剧削弱、放弃、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从自身做起和现在做起。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实践一再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 教训与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探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探析 □向丽娟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摘要】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是人类努力的英雄史诗传奇。”但是,到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联逐步解体。苏联解体 是20 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十余年来,人们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的探讨一直在进行之中。 【关键词】 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解体,主要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分析这些原因,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既讲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也重点讲了几个主要原因,第二部分是有关教训的一些论述。下面就具体的来看一下这两方面的内容。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伊始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解体,这一直是政治家和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观点出发,阐发了不同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粗略统计,10 多年来中外学者有关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12 种:“乌托邦说”、“原罪说”、“葬送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上层自决说”、“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说”、“错误路线说”、“意识形态说”、“抛弃说”、“历史合力说”。另外,郭欣根在《苏联解体原因的十种观点述评》中对学术界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十种观点进行了评析。这十种观点是:“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多因素综合论”、“政治、经济、民族问题三因素决定论”、“悖反科技革命论”。这些观点众说纷纭,交叉包容。不过,大多数学者都把苏联解体看成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符合唯物史观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也认为,重大的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如果从关键和主要因素角度分析,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深层根源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能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及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不断地扩军备战,尤其是为了争夺核优势增加了巨额军费。严重削弱自己的势力而且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使自己处境日益孤立。其三,苏联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没有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造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动摇了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关苏联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方面的论述有许多,这里只列举高放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高放教授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指出:俄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但苏共始终未能掌握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结果,苏联在匆忙宣布自己建成社会主义之后,又出现了三大矛盾,即“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与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高速健康地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自由的矛盾,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以及大俄罗斯主义势力与种族人民的矛盾”。苏共领导长期不认识、也无力解决这些矛盾,三大矛盾不断积累并最终激化,导致了经济、政治、民族三大危机的深化,最终酿成了1991 年的亡党、亡国、亡社。2、直接原因弋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1)按照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来改造党,把共产党改变成了资产阶段性质的社会民主党。弋尔巴乔夫否定党的工人阶苏联解体的原因与

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举世震惊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影响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朝气蓬勃的世界社会主义潮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曾经拥有 1800 万党员,执政 74 年的苏联共产党,在短期内丧失政权、自行解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何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苏联解体距今已经二十年了,但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很多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失民心者失天下 1. 经济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生活水平上的相应的提高。苏联经济曾取得举世注目的成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苏联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增长。1928年—1975年,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此后,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减缓,但截止到1985年,苏联GDP年均增长速度依然不低于美国。从工业化的成就看,1913年按苏联疆域计算,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时美国的69%,而到198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的80%。从经济实力看,这时的苏联已从革命胜利初期的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然而,自斯大林开始的经济体制把主要精力集中发展重工业上,这在短期内促使苏联能够从工业实力上飞升,但是从长远来看,严重制约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反过来也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斯大林的继任者们虽然进行多种改革尝试,但是关于重工业的偏重一直没有很好的转变。经济改革的困境使得人民的生活情况恶化,人民群众逐渐消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产权结构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加深了人民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1、劳动者不能真正占有生产资料,使公有制落空。恩格斯指出:并非“任何一种国有化”部是“社会主义”。只有当“国有”成为真正的“公有”,即劳动者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并参与分配,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 是一切形式的奴役, 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从和政治依附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教训 滚滚历史长河,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历程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人类社会最终将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由世界第一大党执政长达七十余年,政权组织深入基层,同时还是世界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国力昌盛,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是唯一一个可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另一个超级大国。然而,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这个由列宁创建,这个让西方世界望而生畏的国家在经过七十年的历程后解体了。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前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此强大的红色帝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中轰然倒地呢?对此问题,我们必须从苏联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寻求其真正原因。 内部原因: (1)领导层的高度集权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2)党组织建设的薄弱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解体,毁灭后的新生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2,402,200 平方公里),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在解体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摘自百度百科对苏联的定义)。显而易见,这个联合体是非常有实力的,可为何具有70历史的苏联会在华约解散后迅速走向解体呢?他的解体对那些信奉社会主义的国家而言究竟是毁灭还是新生呢? 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苏联的成立过程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时,饱受奴役之苦的俄国人民不堪战争的重负,为了获得土地、和平和面包,他们掀起了革命斗争的高潮,分别在1917年进行了三次武装革命:“二月革命”,“七月革命”,“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一步步取得了胜利与政权,至此,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了。随后,他们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与地位,又建立了共产国际拉拢一些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这也为后来的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从1917年底至1921年,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国纷纷宣布成立独立的名族国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他们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尽快回复经济,都开始像俄国靠拢,俄国当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利用各种手段,拉拢、武力威胁使东欧的大部分国家都加入了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使得俄国自身的无产阶级政权得到了极大的巩固与威望。 诚然,苏联成立后对解放劳动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极大的促进,是苏联发展为一个重工业与军事强国,而且避免许多东欧小国被帝国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与封锁。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强大的实力也得以体现。可是,苏联的发展政策也蕴藏了诸多危机,比如个人崇拜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滋生,另苏联的经济发展受阻,期间斯大林又错误地发动了肃反运动,使得一大批无辜的干部群众受到错误的制裁,出现了大批冤假错案,为苏联的建设事业及应对外部敌对势力都带来了重大损失,这也类似于我国后来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除此以外,在二战后,苏联因为对霸权主义的追求,与美国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其实在当时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经济发展滞后,虽然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从而掩盖了这一现象。但是这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也因此导致了苏联人民的不满。而且这一行为也让苏联丧失了一些东欧国家的支持与信赖,苏联的发展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说一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行的“新思维”外交政策,他看到了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于是想暂时放弃与美国的抗衡改善苏美关系,缓和国际紧张气氛,为国内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在做法上却太过极端,他在外交上采取一味的退让与迁就,导致苏联的威信逐步丧失,在苏美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之后的东欧剧变印证了大部分共产党与工人党逐步丧失了政权,连俄国本国也对共产主义这一信仰产生了动摇。就这样,苏联一步步走向了解体。当然苏联解体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包括苏联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对苏联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并加深了各民族的不满情绪等等。 其实这之中也有过一些国家进行了改革,例如捷克斯洛伐克阻碍1968年制定了《四月行动纲领》,吧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出现了“布拉格之春”的民主、开放局面。还有我们中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摘要: 1991年12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十几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见解,这些见解包括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是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等。这些见解从不同视角力图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我本人看来,苏联解体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将会从历史根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多角度综合分析苏联解体的起源。 关键词: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外部因素 引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昂首挺胸地走了70 多年。可是在不到10 年就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之即,这个与美利坚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倾刻间就散了架子,不仅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迅速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并且这个国家本身也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另立门户而成往日黄花。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 为什么苏联这个强盛多年的红色帝国会如此下场?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苏共在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面的失败是根本原因。 导致苏联解体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从而导致了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也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首先,苏在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苏共就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苏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马克思主义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不符合苏联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的现实;讲“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完全是一厢情愿,反而麻痹了党和人民。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脉相承的。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一度认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共产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次,苏共放弃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出让了文化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因特网、CNN和好莱坞等思想宣传工具不断的向苏联选出自由、民主的观念,最终导致苏联民众观念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而转向资本主义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对内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苏共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人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传的不一样,反而对苏共的宣传产生了怀疑,为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买下了祸

小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 ___写于苏联解体20周年 中文摘要:中国从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中吸收教训,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政治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国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主与法律建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党的领导综合国力民族关系民主与法律中国特色 今天是2011年12月25日,当人们都在与亲朋好友们一起过圣诞节的时候,有谁又能记起20年前的今日,苏联正式解体呢?1991年12月25日17时32分,苏联红旗从克林姆林宫上徐徐落下,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的俄罗斯三色国旗。自此,苏联成为历史。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历史事件,它导致冷战结束与两极格局的解体。毫无疑问,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这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直至今日,人们仍在困惑,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共产主义事业的“老大哥”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解体,迅速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呢?的确,在遭受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都未曾灭亡的苏联却在世纪之交匆忙解体,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简单的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党我国可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联解体的内因,在这里,我将它们分为经济、政治以及领导人三个方面的原因。 经济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源是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僵化的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突破与改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农庄与工厂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要统一上交国家,再由国家进行统一结算与分配,这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调集大量的物质来保证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有助于经济建设快速高效的发展,苏联能在十年内完成工业化就是斯大林模式优越性的体现。但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引言: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 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 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

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 解析苏联解体原因 查阅资料可以得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年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向: (1)“葬送说“这一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2)“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 结果。 (3)“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 (4)“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内因:改革前的苏联,就像一个得了重症的病人,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政治上,人民没有真正的民主权利,领导干部形成特权阶层,腐败现象盛行,加剧了人民群众对苏共的不满。而这一切,说到底是由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造成的。虽然斯大林模式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它终究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落后的模式。正是长期实行这种模式,使苏联患上了沉疴,岌岌可危。面对这种情况,苏联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百姓,都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戈尔巴乔夫正是在党内外强烈要求改革的呼声中,被推到历史的前台的。我们不妨通过一个比喻来理解当时的苏联,一个得了重症的病人,生命危在旦夕,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就面临死亡。如果他遇到一位高明的医生,进行了正确的救治,就能活下来;如果遇到一位庸医,进行了错误的治疗,就可能丧命,甚至提前丧命 外因: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苏实行常年的冷战策略,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俄国进入列强俱乐部几乎唯一的资本,于是被动的卷入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给苏联的国家建设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有材料说,在每7个苏联工人中,就有1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军事工业方面的工作。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结果,不能不给苏联后来的市场供应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轻工产品和食品长期严重短缺,片面的经济发展方向导致经济问题日益严重。苏联的解体西方国家即认为冷战阶段性结束,由此可见冷战和苏联解体的某种必然联系。 带来的警示与教训 科学务实的借鉴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吸取苏联瓦解的教训,不断的完善党和国家的自身建设,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对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改革是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放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发展的潜力。 (二)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把经济建设搞好。社会主义必须为人民群众带来幸福生活。苏联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立起强大军事工业体系,实现俄罗斯民族不断扩张,与美国世界争霸。但国家的强大并没有为民众带来更多的实惠。

《马原》论文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

论文题目: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 [摘要]: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正文: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