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孙红伟

学号 20084470

专业资源勘查

班级资源08-2

指导老师宋传中

目录

第一章引言 (3)

第二章地层 (5)

第三章构造 (18)

第四章褶皱 (31)

第五章岩浆岩 (40)

第六章构造发展史 (44)

结束语 (48)

第一章引言

1.课程设计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课程设计要求:

绘制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图1幅;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2条;编写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3.图幅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南宁幅(1/40万)。

4.图区地形轮廓:

南宁地区地形自北纬22°40′到北纬23°20′,东经108°00′到109°00′。地形发育有山地、丘陵,被南边的邕江和北边的武鸣河所包围,河流整体发育为东西向,武鸣河在武鸣县主流和支流汇流为一河,主流在汇集处上游发育有一盆地;右江从西北来,左江从西南来,在杨美镇附近汇聚成地形图南边的邕江,邕江在邕宁县又有一支流汇入。于地形图西南方发育有一穹窿,形成一个比较高的山峰狮子苓。武鸣县东南方有一较高的山峰天井苓。

5.南宁地貌及地址背景:

滇黔桂地区包括滇东南、黔南和广西大部。从寒武纪至泥盆纪,由于受到加里东运动的强烈影响,滇黔桂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古地理演变。该演变过程受制于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它们分别隶属于加里东运动第一幕至第三幕。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的快速海侵事件之后,研究区为大片海域,同时发育大片分布的下寒武统烃源岩系。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所造成的地壳抬升,在研究区域的中心地带于早、中奥陶世形成了滇黔桂古陆的雏形;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在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早期使研究

区域总体上升成陆,形成了习称的“滇黔桂古陆”。志留纪时期从北而南的海侵,造成了“滇黔桂古陆”的部分解体,但未改变大片古陆分布的现状;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又使研究区域成为大片古陆。早古生代三次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壳抬升的结果,导致上奥陶统与志留系由北而南的海侵尖灭,以及研究区域残留不全的奥陶系与志留系,和复杂的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泥盆纪洛赫考夫期至布拉格期由南而北的慢速海侵作用,形成一套较厚的海侵砂岩系,该砂岩系直接覆盖在寒武纪至志留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埃姆斯期大幅度海侵事件,在研究区域的主体部位形成一个特殊的沉积盆地--滇黔桂盆地,该沉积盆地以“台—盆—丘—槽”的格局为特征。

第二章地层

一、地层概念:

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1. 地层分布:

1.寒武系第一段(∈a):代表性岩石为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本地层

内产原始海绵骨针化石,厚度(m):>499,主要矿产为321矿。

2.寒武系第二段(∈b):主要分布在南宁地区的中部及其周围地区,在东部也

有大部分地层,出露的地区较多。代表性岩石为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该地层内含原始海绵骨针化石。厚度(m):1428。

3.寒武系第三段(∈c):本地层分布在南宁地区的中部及其周围地区,在东部

也有大部分地层,出露的地区较多。代表性岩石为粉砂质泥岩夹砂岩,东部为砂岩夹泥岩。笨地层内含原始海绵骨针化石。厚度(m):400-599。

4.寒武系第四段(∈d):该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南宁地区东部的地区,面积很

小。代表性岩石为砂岩技术泥岩,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该地层内产原始海绵骨针化石。厚度(m):>1583。

5.上寒武统(∈3):厚度(m)>1373。

6.寒武系(∈)总地层岩性: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或互层。

7.下奥陶统(O1):该地层仅分布于南宁北部小部分地区,代表性岩石为页岩夹

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底部为砾岩。该地层内含有较多的笔石化石。厚度(m):626,与泥盆系角度不整合。

):该地层主要在本区域中间呈线状圈层分布。

8.下泥盆统(D

1

(Ⅰ)莲花山组(D

l):砂岩、泥岩上部夹含铜泥岩,底部砾岩或砾状

1

砂岩。内含舌形贝和胴甲鱼类等化石。厚度(m):355-717,主要矿产有铜矿、321矿。

n):页岩、粉砂岩夹泥岩及含铜、磷泥岩。内含小(Ⅱ)那高岭组(D

1

型腕足类化石。厚度(m):108-234。主要含有铜矿。

):该地层出露较多,在本区域四周均有发现。

9.中泥盆统(D

2

y):该地层主要岩石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上部

①郁江阶(D

2

夹泥灰岩。该层地层中含有大量腕足类和珊瑚化石。厚度(m):224-514,该层含有321矿。

d):该地层主要岩石分布情况是下部白云岩;上部灰

②东岗岭阶(D

2

岩夹白云质灰岩或灰岩夹硅质岩或全为硅质夹含磷硅质岩。该层地层中产有腕足类和珊瑚化石。厚度(m):100-367,该层主要矿产有磷矿、铜矿和321矿。10.上泥盆统(D

):该层地层下部似扁豆状灰岩或白云岩,上部灰岩。厚度(m):

3

550-353,该层主要在本区域的西、北部及西南部出现,如陇思、太平等地。

l):上部为扁豆状灰岩或白云岩,上部灰岩。该岩层岩性榴江组(D

3

为硅质岩、硅质页岩互层或夹层。夹含锰、磷硅质岩。厚度(m):200-132。

l1):硅质岩夹硅质页岩、泥岩和含锰、磷硅质岩。

⑴榴江组下段(D

3

厚度(m):32-70。该层主要有锰、磷矿。

l2):下部似扁豆状灰岩夹少量硅质岩;上部灰岩夹

⑵榴江组上段(D

3

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该地层含有竹节石、腕足类和珊瑚化石。厚度(m):100-960。

):该层地层岩性为硅质岩夹硅质页岩、泥岩和含磷硅质岩。该11.下石炭统(C

1

层主要产出化石为竹节石和腕足类化石。厚度(m):160-200,该地层主要在本区域的西部、北部出现。

①岩关阶(C

):本层地层岩性为灰岩夹少量生物灰岩石含燧石灰岩。

1y

局部含燧石及灰岩与硅质岩互层。该层主要产出化石为腕足类和珊瑚化石。厚度(m):50-350。该层主要矿产为锰矿和磷矿。

②大塘阶(C

):该层地层岩石的岩性为灰岩,局部夹少量白云质灰

1d

岩或含燧石灰岩夹灰岩。该地层主要产出化石为腕足类化石和珊瑚化石。厚度(m):158-202。

12.中石炭统(C

):该地层主要分布于南宁地区西部中部和西北部及东北部的少

2

面积地区,呈零星状在本区域的周边地区,代表性岩石为下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上部灰岩夹白云岩;局部含燧石石灰岩夹灰岩及白云岩或全为硅质岩。该层主要含有筳科化石。厚度(m):128-200。

13.上石炭统(C

):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本区域的西部中部和西北部及东北部的少

3

面积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夹白云岩。或下部白云岩,上部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及硅质岩,或全为灰岩。产状:筳科化石及珊瑚。厚度(m):292-375。

该层主要矿产为磷矿。

14.下二叠统(P

):该地层岩性为硅质岩夹含磷硅质岩,厚度不明,主要出现于

1

本区域的西北、西南及东北方向。

):本层地层岩性为灰岩或含燧石灰岩,局部夹硅质岩。

①栖霞阶(P

1q

该地层产出的化石为筳类及珊瑚。厚度(m):85-325。本地层主要矿产是磷矿。

):本地层岩性为灰岩或含燧石灰岩。局部夹硅质岩及

②茅口阶(P

1m

少量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本层地层产出化石主要是筳类化石。厚度(m):88-145。

15.上二叠统(P

):该地层主要与下二叠统一起沉积,但是分布面积较小,仅于

2

东北方向机西北方向小部分地区发现。本层岩石岩性为硅质岩夹砂质页岩、泥岩及煤层,底部铝土矿或铝土岩。局部灰岩,含燧石。本层主要产出化石为筳类腕足类。厚度(m):50-231。本层主要产出321矿。本层与上面的三叠系下统及下面的二叠系下统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本地层主要岩石的岩性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级鲕状灰岩;顶16.下三叠统(T

1

部灰岩。厚度(m):200-280,该地层与中三叠统地层整合接触,分布地区一致,均在本区域的北部地区,西南也有小部分发现。

l):该层岩石的岩性为上部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下(Ⅰ)罗楼组(T

1

部鲕状灰岩;底部硅质条带灰岩。本层主要产出化石为腕足类化石。厚度(m):701。

b):本层岩石的岩性为上部灰岩;顶部疙瘩状灰岩;

(Ⅱ)北泗组(T

1

中不白云岩夹少量灰岩及两层凝灰岩。本层主要产出化石为瓣鳃类化石。厚度(m):427。

):该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偏中,西北的部分地区;在东北的分17.中三叠统(T

2

部呈条带状,在西北为块状分布。产状:底部泥灰岩夹泥岩;中、下部泥岩夹粉砂岩;上部泥质灰岩、泥岩夹粉砂岩。武鸣马头地区中部夹凝灰熔岩。

本层主要产出化石为腕足类、瓣鳃类及菊石。厚度(m):>1918。本层向上与下白垩统下组呈角度不整合关系。

18.下白垩统(K1):该地层在本地区的西南及南部地区大面积分布,如刘圩、

杨会、笔山、南阳一带。

a):本层岩石的岩性为以粉砂岩为主加少量泥岩及细砂(Ⅰ)下组(K

1

岩,下部夹透镜状砾岩;底部为钙质砾岩。厚度(m)>885。

b):该层岩石的岩性为以细砂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局(Ⅱ)中组(K

1

部夹少量粗砂岩;底部为砾岩。厚度(m)>417。

c):

(Ⅲ)上组(K

1

c-1):该层岩石的岩性为上部,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1)下段(K

1

局部夹少量不等粒砂岩及层间泥砾;下部,南阳以西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含铜砂岩及含铜砾岩两层;南阳以东为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粗砂岩。本地层主要化石为植物化石。厚度(m):1221,本层地层主要矿产为铜矿、磷矿。

c-2):该层岩层的主要岩性为中上部为细砂岩夹粉砂岩,(2)中段(K

1

局部不等粒砂岩;下部为不等粒砂岩,局部含少量同生泥砾。本层地层主要产出化石为植物化石。厚度(m):282。

c-3):本层岩层的主要岩性为以不等粒砂岩为主夹细砂(3)上段(K

1

岩及粉砂岩。局部夹少量长石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上部砂岩含砾。本层主要产出化石为植物化石。厚度(m)>752。

19.上白垩统(K2):本层岩石的主要岩性为钙质砾岩夹少量粉砂岩及泥岩,局

部顶部有喷发岩。厚度(m)>188,本层岩石含有的主要矿物为磷矿。该层与上部的第三系古新统和下部的白垩系下统上组上段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该地层主要出露于本地区的东南及东北方向。

20.下第三系(E):本地层的岩石主要岩性为砾岩夹砾状砂岩;北部粉砂岩及泥

岩;底部砾岩;底部砾岩。厚度不明。该地层与下面的白垩系上统及上面的上第三系中新统均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该地层岩石的岩性为底部砾岩;下部长石英砂岩;上部含砾长21.古新统(E

1

石粗砂岩夹不等粒粗砂岩。邕江风岭一带下部砂质砾岩,上部泥灰岩夹灰岩。

厚度(m):70-360,该地层大部分出露与本地区的东、南、西等部,如木塘、那廊、坡祥等地。

):本地层岩性为底部砾岩或砾状砂岩;下部含砾粗砂岩,砾状砂22.始新统(E

2

岩;上部泥岩、砂岩。邕江风岭以西,中部夹少量泥灰岩;邕宁至六景及峦城以东全为砾岩或砾石层;新兴一带含磷。厚度(m):70-360/90-280,本层地层的主要产出矿物为磷矿和321矿,该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南方向,如瑶埠等地。

23.上第三系中新统(N

):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本地区的西部及西南方向,二塘、

1

四塘圩及五塘一带。

1):本地层岩石的岩性为砂质泥岩夹含砾砂岩

①下段(砂泥岩段)(N

1

及粉砂岩,局部底为砾岩。厚度(m):4-60。

2):该地层的岩性为砂质、钙质泥岩及泥灰岩夹

②上段(泥岩段)(N

1

少量粉砂岩。西部夹少量褐煤。厚度(m):45-170。

):本地层主要分布于二塘一带及本区域的西南部。24.上第三系上新统(N

2

1):该地层岩石的岩性为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

①下段(下含煤段)(N

2

互层夹褐煤。厚度(m):150-220。

2):该地层岩石的岩性为石英砂岩与砂质泥岩

②中段(不含煤段)(N

2

互层。厚度(m):120-200。

3):该地层的岩石岩性为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

③上段(上含煤段)(N

2

层夹褐煤。厚度(m):290-580。

24.第四系更新统(Qp):该地层岩石的岩性为亚砂土、粉砂及砾石层,西部夹

泥煤。厚度(m):0-50,与上面的第四系全新统地层成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部的第三系上新统地层成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全新统(Qh):本地层岩石的岩性为亚粘土及沙砾层,东北部王灵夹泥煤。厚度(m):0-30。该地层的主要矿产为泥煤。第四系地层在该区域大面积出露,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以及东北区域。

2. 地层系统单位的划分:

我国地层委员会采用宇、界、系、统、阶、亚阶等六个地层单位术语。

3.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

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4. 地地质年代共分五个代为:

1)太古代2)元古代3)古生代4)中生代5)新生代

其中,古生代共分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相对地质年代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

绝对地质年代是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关系,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25.

二、南宁地区地层发育情况,分布及岩性特征:

通过图例我们可以看到,区内地层从早古生界的寒武系到新生界的第四系均有发育,而其中的奥陶系中统上统、三叠系上统以及侏罗系存在地层缺失的状况,可分为5个地质构造分区:(1)燕山期侵入岩(2)寒武系一二三四段及上统和奥陶系下统(3)泥盆系上中下统,石炭系上中下统,二叠系上下统,三叠系中统、下统北泗组、下统罗楼组、下统(4)白垩系上下统安山玢岩、上统、下统上组上段、下组下段、下统中下组,第三系上新统上中下段、中新统上下段、始新统、古新统(5)第四系。

奥陶系地层在本地区内只发育下统,上统中统地层缺失。分布也十分稀少,仅在大明山西部有少量出露。该地层厚度为626m,岩性为页岩夹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底部为砾岩。地层内产有较多的笔石化石。区内地层从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到新生界的第四系均有发育,而其中的侏罗系,奥陶系中统上统存在地层缺失的状况。

区内地层出露概况为:北东向多为泥盆系到三叠系地层,其间偶有白垩系地层出现;正北向有寒武系及少量奥陶系地层出现;北西向多为石炭系到三叠系地层,其间偶有白垩系地层出现;区内中部为寒武系地层露头,中部偏北东向为后期侵入花岗岩岩体;西部为第三系和泥盆系地层;东部地层多为泥盆系和第四系地层,偶有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出现;区内南东向多为白垩系地层间或第三系地层出现;区内正南向多为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南西向多为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其中夹有寒武系地层露头(位于狮子岺)第四系地层多成片分布多分布于区内的北部和南西部,以及河流径流周围等位置。

区内最早地层为寒武系,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分布面积比较大。在西南部狮子岺地区以及那廊北东东向4公里处有少量分布。中部地区岩层倾角变化较大从21度到85度不等,西南部狮子岺地区出露地层倾角28度。寒武系第一段厚度大于499m,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或互层;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泥岩及粉砂岩。其中产有原始海面骨针化石,主要矿产为321矿。寒武系第二段厚度约为1428m,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或互层;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产有其中产有原始海面骨针化石。寒武系第三段厚度为400—599m,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或互层;粉砂质泥岩夹砂岩。东部为砂岩夹泥岩,产有原始海面骨针化石。寒武系上统第四段厚度大于1583m,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或互层;砂岩夹泥岩。底部为长石石英岩。产有原始海面骨针化石。中部寒武系大区域内多夹杂有其他地层,其他地层露头呈岛型分布,如杨凤塘北北西5公里处的第三系地层露头和樟木坪西部2公里处的泥盆系下统地层露头等。

奥陶系地层在本区内只发育下统,上统中统地层缺失。分布也十分稀少,仅在大明山西部有少量出露,位于马头北东向3公里处。该地层厚度为626m,岩性为页岩夹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底部为砾岩。产有较多的笔石化石。

泥盆系地层上中下统均有发育,在全区的分布也比较广泛,但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东北部泥盆系地层位于巷贤附近多呈“岛弧状”围绕其的多为石炭系和第四系地层;中部的泥盆系地层位于太平东侧多呈条带状分布走向大抵为290度和50度;西南部的泥盆系地层多位于狮子岺附近层面走向大抵为40度左右。除此之外南部也有较大区域出露泥盆系地层,位于陇思地区周围。

下统莲花山组厚度为355—717m,岩性为砂岩,泥岩;上部夹含铜泥化石。底部砾岩或砾状砂岩。产有舌形贝和胴甲鱼类等化石。主要矿产为铜矿和321矿。那高岭组厚度为108—234m,岩性为页岩,粉砂岩夹泥岩及含铜,磷泥岩。产有小型腕足类化石,主要矿产为铜矿。

中统的郁江阶厚度为224—514m,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上部夹泥灰岩。产有大量腕足类和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321矿。东岗岭阶厚度为100—367m,岩性为下部白云岩;上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或灰岩夹硅质岩或全为硅质夹含磷硅质岩。产有腕足类和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磷矿,铜矿和321矿。

上统榴江组下段厚度为32—70m,上段厚度100—960m。该组产状下部似扁豆状灰岩或白云岩,上部灰岩。硅质岩,硅质页岩互层。夹含锰,磷硅质岩。下段硅质岩夹硅质页岩,泥岩和含锰,磷硅质岩,产有锰矿和磷矿;上段下部似扁豆状灰岩夹少量硅质岩;上部灰岩夹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产有腕足类和珊瑚化石。

该区内奥陶系与泥盆系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上中下统均有发育,下统发育有岩关阶和大塘阶。该岩层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少量分布于南部地区。北部多呈弧形分布,走向变化较大,基本以0度到150度为主,其中东北部石炭系地层位于新华东侧以上统地层出露较多,走向多90度左右;正北部多呈“U”形出露,上中下统地层出露大抵面积相同;西北部石炭系地层走向以140度左右为,其中以石炭系下统地层出露面积较多。南部地区石炭系地层分布较少,多分布在西南部(堆罗以西)以条带状分布,走向大抵为30度;在正南部石炭系地层位于邕宁县西部也呈条带状分布产状多为80度左右,部分地层呈“岛状”分布,如恋城北西西向8公里处的石炭系露头,周围北侧被第四系,西部被泥盆系,东侧和南侧被第三系始新统环绕。除此之外,

位于西南部杨梅镇北西西向3公里处也有一呈“岛状”出露的石炭系露头,周围被第四系覆盖。

石炭系主要岩性为硅质岩夹硅质页岩,泥岩和含磷硅质岩。产有竹节石和腕足类化石。岩关阶厚度为50—350m,岩性为灰岩夹少量生物灰岩石含燧石灰岩。局部含燧石及灰岩与硅质岩互层,产有腕足类和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锰矿和磷矿。大塘阶厚度为158—202m,岩性为灰岩,局部夹少量白云质灰岩或或还燧石灰岩夹灰岩。产有腕足类和珊瑚化石。

中统厚度为128—200m,岩性下部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上部灰岩夹白云岩。局部含燧石灰岩夹灰岩及白云岩或全为硅质岩,产有科化石。上统厚度为292—375m,岩性为灰岩夹白云岩。后下部白云岩;上部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及硅质岩,或全为灰岩。产有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磷矿。

上统厚度为292-375m,岩性为灰岩夹白云岩。或下部白云岩上部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或硅质岩,有的全为灰岩。产珊瑚,腕足类等化石,主要矿产为磷矿。

该区内石炭系与泥盆系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二叠系该区发育有上统和下统。区内出露较少,少量出露于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东北部主要二叠系地层主要出露两部分,一部分为新华北东东2公里方向的二叠系地层为北东、南西走向,二叠系下统地层出露面积高于二叠系上统地层,另一部分为新华南部走向大抵为230度左右的二叠系地层,这部分地层二叠系下统地层出露面积也高于二叠系上统面积;西北部二叠系地层近似呈“U”形,主要走向也为230度左右,出露面积上也是二叠系下统地层出露面积大于二叠系上统出露面积;西南部二叠系地层出露相较前两者面积最小,出露呈条带形,走向大抵为30度左右,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地层,未见二叠系上统地层。此外在正北部和正南部都有少许出露,呈“岛状”。正北部的二叠系地层位于马头南东向3公里处,出露二叠系下统地层,周围被三叠系下统地层和下泥盆系地层包围。正南部二叠系地层位于坡祥北东东7公里处,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地层,周围被第四系地层、白垩系地层和第三系地层包围。

下统栖霞阶厚度为85—325m,岩性为硅质岩夹含磷硅质岩,灰岩或含燧石灰岩,局部夹硅质岩,产有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磷矿。下统茅口阶厚度为88—145m,岩性为硅质岩夹含磷硅质岩,灰岩或含燧石灰岩。局部夹灰质岩及少量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产有珊瑚化石。二迭系上统厚度为50—231m,岩性为硅质岩夹砂质页岩,泥岩及煤层,底部铝土矿或铝土岩,局部灰岩,含燧石,产有腕足类化石,主要矿产为321矿。

二叠系上统与下统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

三叠系在该区发育有中统和下统,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在西南部杨美镇附近也有少量分布。东北部三叠系地层主要位于新华附近,主要有两组走向大抵分别为230度和50度左右,三叠系中统地层出露面积大于三叠系下统地层出露面积,地层倾向为20度左右;正北向三叠系地层呈“U”形出露,位于马头附近,走向大抵为230度,三叠系中统地层出露面积大于三叠系下统地层出露面积;西北部三叠系地层位于那甲附近地层也呈“U”型出露,三叠系中统地层出露面积大于三叠系下统地层出露面积,四组地层倾角分别为40度、30度、40度、30度。除此之外在区内的西南部也有三叠系地层出露,位于堆罗北西向3公里左右处,地层走向大抵为20度,出露三叠系下统地层,未见三叠系中统地层露头。

下统罗楼组地层厚度为701m,岩性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及鲕状灰岩;顶部

页岩。上部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下部鲕状灰岩;底部硅质条带灰岩。产有腕足类化石。北泗组厚度为427m,岩性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及鲕状灰岩;顶部页岩。上部灰岩,顶部疙瘩状灰岩;中部白云岩夹少量灰岩及两层凝灰岩。产有瓣鳃类化石化石。三迭系中统厚度为1918m,岩性底部为泥灰岩夹泥岩;中下部泥岩夹粉砂岩;上部泥质灰岩,泥岩夹粉砂岩。武鸣马头地区中部夹凝灰岩。产有腕足类,瓣鳃类及菊石化石。

该区白垩系发育有上统和下统,分布于东南,东北和西北地区。东南部白垩系地层位于南阳、杨会周边大片地区,出露地层绝大多说属于白垩系下统产状变化较大大抵走向为60度,倾角从5度到20度不等,白垩系上统地层仅在该区的恋城东3公里处以及恋城北东向8公里处出露,倾角为15度。东北部地区白垩系地层出露在新华北部及东北部部分地区,呈零散片状出现,出露的地层为白垩系上统地层,倾角为20度,未出现白垩系下部地层。在北部地区,马头和罗城南侧也有白垩系地层出露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上统地层,分别呈“U”形和“L”形面积不大,未出现白垩系下统地层,地层与周围地层为不整合接触。西北部白垩系地层位于那甲和坡那的北部,其中坡那北部白垩系地层呈“岛状”,出露岩层为白垩系上统地层未现下统地层,出露面积较小。

白垩系下统下组厚度为885m,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夹少量泥岩及细砂岩,下部夹透镜状砾岩;底部为钙质砾岩。三叠系中统与白垩系下统下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下统中组厚度为417m,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局部夹少量粗砂岩;底部为砾岩。白垩系下统上组下段厚度为1221m,岩性上部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局部夹少量不等粒砂岩及层间泥岩;下部南阳以西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含铜砂岩及含铜砾岩两层;南阳以东为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粗砂岩。产有植物化石,主要矿产为铜矿和磷矿。白垩系下统上组中段厚度为282m,岩性中上部为细砂岩夹粉砂岩,局部夹不等粒砂岩;下部为不等粒砂岩,局部含少量同生泥砾,产有植物化石。白垩系下统上组上段厚度大于752m,岩性以不等粒砂岩为主夹细砂岩及粉砂岩。局部夹少量长石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上部砂岩含砾。产有植物化石。

白垩系上统厚度大于188m,岩性为钙质砾岩夹少量粉砂岩及泥岩,局部顶部有喷发岩。主要矿产为磷矿。

该区新生界发育有第三系和第四系,第三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该区第三系发育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下第三系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地区。西部地区主要在杨美镇周围的一片地区主要呈块状和带状,其中武义附近下第三系地层呈带状,出露下第三系古新统和始新统地层,主要两组走向为170度和50度,其中此地下第三系古新统地层出露面积略大于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岩层倾角为10度,杨美镇附近下第三系地层呈块状倾角为18度,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大于古新统地层,主要两组走向为170度和50度,狮子岺北部下第三系地层也呈带状分布,主要出露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除此之外那廊东向8公里处有“岛状”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出露,周围被第四系地层包围;南部恋城-长庆-坡祥一带出露下第三系地层,地层呈带状岩层倾角从5度到30度不等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面积远大于下第三系古新统地层出露面积,除此之外,长庆东部3公里处和恋城北东东方向3公里处都有“岛状”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出露,分别被石炭系下统地层、第四系地层、石炭系上统地层和白垩系下统地层包围。

下第三系主要分布在区内的西部和南部。西部的下第三系地层以西的地

区,呈带状变化较大,大抵两组主要的走向为170度和90度,在该区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面积大于下第三系古新统地层,倾角在10度到20度之间;南部的下第三系地层主要呈带状位于瑶埠-堆罗北部一线,主要走向为80度,岩层倾角从5度到30度不等,区域内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面积大于下第三系古新统地层,除此之外有些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呈“岛状”如长庆东3公里外的一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周围被石炭系下统、石炭系中统和第四系地层锁包围呈孤立的“岛状”以及恋城北东东向1公里外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周围被白垩系下统地层所包围等。

上第三系地层主要出露在中部四塘圩南部,狮子岺-五塘一线。其中,狮子岺北部上第三系地层出露为中新统上段地层,地层呈块状出露,主要岩层走向为50度,未见其他上第三系地层;二塘至五塘一线上第三系地层出露较全,包含上新统上段、上新统中段、上新统下段、中新统上段和中新统下段,其中上新统上段地层出露面积大于其他上第三系地层出露面积的总和,地层呈带状,主要的岩层走向为50度,产状变化较大,从3度到25度不等。

下第三系的古新统地层厚度为70—360m,岩性为砾岩夹砾状砂岩;北部粉砂岩及泥岩;底部砾岩。下部长石英砂岩;上部含砾长石粗砂岩夹不等粒砂岩,扈江风岭一带下部为砾质砂岩,上部为泥灰岩夹灰岩。下第三系的始新统地层厚度为90—280m,岩性为砾岩夹砾状砂岩;北部粉砂岩及泥岩;底部砾岩或砾状砂岩,下部含砾粗砂岩,砾状砂岩;上部泥岩砂岩。扈江风岭以西,中部夹少量泥灰岩;扈宁至六景及峦城以东全为砾岩或砾石层;新兴一带含磷。主要矿产为磷矿。

白垩系上统与第三系古新统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第三系中新统下段(泥砂岩段)地层厚度为4—60m,岩性为砂质泥岩夹含砾砂岩及粉砂岩,局部为砾岩。上段(泥岩段)厚度为45—170m,岩性为砂质,钙质泥岩及泥灰岩夹少量粉砂岩。西部夹少量褐煤。始新统与中新统之家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上新统下段(下含煤段)厚度为150—220m,岩性为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互层夹褐煤。中段(不含煤段)地层厚度为120—100m,岩性为石英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上段(上含煤段)厚度为290—580m,岩性为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夹褐煤。

第四系地层在该区分布十分广泛且出露面积大,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以东北、西北、北部、西部、西南部出露面积最大,南部和东南部出露很小。前者主要呈块状,后者主要呈“岛状”。东北部的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在新华、宾阳县、武陵、苍贤周围大广大地区;北部的第四系地层主要出露在罗坡北部地区,呈“Z字形”;西北部的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坡那北部和武鸣县北部的广大地区,形状呈块状。西部的第四系地层出露在英吉附近形状呈新月形。在那廊西部第四系地层呈“岛状”周围被二叠系系统地层、下第三系古新统地层和石炭系上统地层错包围,那廊南部2公里处第四系地层也呈“岛状”,周围被石炭系下统地层、石炭系中统地层、泥盆系上统地层和下第三系始新统地层包围;南部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在二塘西部、长庆地区,其中二塘西部地区分布着大片的第四系地层,两者第四系出露地层都呈块状;中部的第四系地层位于四塘圩东侧5公里处和西侧地区,两处第四系地层都呈“L型”;东南侧的第四系地层出露主要呈“岛状”,分别位于刘圩北6公里处、南阳北5公里处、南阳北西向7公里处和恋城北西向8公里处,面积都不是很大;北部的第四系地

层位于瑶埠北5公里处,呈“岛状”。

更新统地层厚度为0—50m,岩性为亚砂土,粉砂及砾石层,西部夹泥炭。更新统与上新统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全新统的地层厚度为0—30m,岩性为亚粘土及沙砾层,东北部王灵夹泥炭,主要矿产为泥炭。全新统与更新统之间的解除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三、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地质学名词,沉积岩岩层接触关系的一类。与不整合接触相对。有时简称整合。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整合接触。其特点是:岩层是互相平行的,时代是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是递变的。整合岩层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沉积地区的地壳运动的方向没有显著的改变,古地理环境也没有突出的变化。

不整合接触:地质学名词,沉积岩岩层接触关系的一类。与整合接触相对。有时简称不整合。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根据两套岩层中间的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过程,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岩层平行,而以岩层缺失区别于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

无论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都常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a)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

b)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

c)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的差异。

研究不整合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不整合不仅说明地壳运动、古地理环境和古生物的变化,而且还可以指明某些矿产形成的分布的规律,指导我们找到矿产资源。

南宁地区地层接触关系:

泥盆系地层上中下统均有发育,在全区的分布也比较广泛,但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下统莲花山组厚度为355—717m,岩性为砂岩,泥岩,上部夹含铜泥化石。底部砾岩或砾状砂岩。产有舌形贝和胴甲鱼类等化石。主要矿产为铜矿和321矿。与奥陶系下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那高岭组厚度为108—234m,岩性为页岩,粉砂岩夹泥岩及含铜,磷泥岩。产有小型腕足类化石,主要矿产为铜矿。中统的郁江阶厚度为224—514m,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上部夹泥灰岩。产有大量的腕足类和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321矿。东岗岭阶厚度为100—367m,岩性为下部白云岩;上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或灰岩夹硅质岩或全为硅质夹含磷硅质岩。产有腕足类和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磷矿,铜矿和321矿。上统榴江组下段厚度为32—70m,上段厚度100—960m。该

组产状下部似扁豆状灰岩或白云岩,上部为灰岩;硅质岩,硅质页岩互层。夹含锰,磷硅质岩。下段硅质岩夹硅质页岩,泥岩和含锰,磷硅质岩,产有锰矿和磷矿;上段下部似扁豆状灰岩夹少量硅质岩;上部灰岩夹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产有腕足类和珊瑚化石。

该区内奥陶系与泥盆系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上中下统均有发育,下统发育有岩关阶和大塘阶。该岩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还有部分分布于南部邕宁县周围、西南部堆罗附近。主要岩性为硅质岩夹硅质页岩,泥岩和含磷硅质岩。产有竹节石和腕足类化石。岩关阶厚度为50—350m,岩性为灰岩夹少量生物灰岩石含燧石灰岩。局部含燧石及灰岩与硅质岩互层,产有腕足类和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锰矿和磷矿。大塘阶厚度为158—202m,岩性为灰岩,局部夹少量白云质灰岩或或还燧石灰岩夹灰岩。产有腕足类和珊瑚化石。

中统厚度为128—200m,岩性下部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上部灰岩夹白云岩。局部含燧石灰岩夹灰岩及白云岩或全为硅质岩,产有科化石。上统厚度为292—375m,岩性为灰岩夹白云岩。后下部白云岩;上部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及硅质岩,或全为灰岩。产有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磷矿。该区内石炭系与泥盆系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该区二叠系发育有上统和下统。只在东北部地区有少量分布。下统栖霞阶厚度为85—325m,岩性为硅质岩夹含磷硅质岩,灰岩或含燧石灰岩,局部夹硅质岩,产有珊瑚化石,主要矿产为磷矿。下统茅口阶厚度为88—145m,岩性为硅质岩夹含磷硅质岩,灰岩或含燧石灰岩。局部夹灰质岩及少量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产有珊瑚化石。二叠系上统厚度为50—231m,岩性为硅质岩夹砂质页岩,泥岩及煤层,底部铝土矿或铝土岩,局部灰岩,含燧石,产有腕足类化石,主要矿产为321矿。二叠系上统与下统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

三叠系在该区发育有中统和下统,上统地层缺失。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在西南部杨美镇附近也有少量分布。下统罗楼组地层厚度为701m,岩性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及鲕状灰岩;顶部页岩。上部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下部鲕状灰岩;底部硅质条带灰岩。产有腕足类化石。北泗组厚度为427m,岩性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及鲕状灰岩;顶部页岩。上部灰岩,顶部疙瘩状灰岩;中部白云岩夹少量灰岩及两层凝灰岩。产有瓣鳃类化石化石。三叠系中统厚度为1918m,岩性底部为泥灰岩夹泥岩;中下部泥岩夹粉砂岩;上部泥质灰岩,泥岩夹粉砂岩。武鸣、马头地区中部夹凝灰岩。产有腕足类,瓣鳃类及菊石化石。

该地区白垩系发育有上统和下统,分布于东南,东北和西北地区。白垩系的下统下组厚度为885m,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夹少量泥岩及细砂岩,下部夹透镜状砾岩;底部为钙质砾岩。三叠系中统与白垩系下统下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下统中组厚度为417m,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局部夹少量粗砂岩;底部为砾岩。白垩系下统上组下段厚度为1221m,岩性上部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局部夹少量不等粒砂岩及层间泥岩;下部南阳以西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含铜砂岩及含铜砾岩两层;南阳以东为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粗砂岩。产有植物化石,主要矿产为铜矿和磷矿。白垩系下统上组中段厚度为282m,岩性中上部为细砂岩夹粉砂岩,局部夹不等粒砂岩;下部为不等粒砂岩,局部含少量同生泥砾,产有植物化石。白垩系下统上组上段厚度大于752m,岩性以不等粒砂岩为主夹细砂岩及粉砂岩。局部夹少量长石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上部砂

岩含砾。产有植物化石。

白垩系上统厚度大于188m,岩性为钙质砾岩夹少量粉砂岩及泥岩,局部顶部有喷发岩。主要矿产为磷矿。

白垩系上统与下统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该区新生界发育有第三系和第四系,第三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还有部分分布于西部地区。该区第三系发育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下第三系的古新统地层厚度为70—360m,岩性为砾岩夹砾状砂岩;北部粉砂岩及泥岩;底部砾岩。下部长石英砂岩;上部含砾长石粗砂岩夹不等粒砂岩,扈江风岭一带下部为砾质砂岩,上部为泥灰岩夹灰岩。下第三系的始新统地层厚度为90—280m,岩性为砾岩夹砾状砂岩;北部粉砂岩及泥岩;底部砾岩或砾状砂岩,下部含砾粗砂岩,砾状砂岩;上部泥岩砂岩。扈江风岭以西,中部夹少量泥灰岩;扈宁至六景及峦城以东全为砾岩或砾石层;新兴一带含磷。主要矿产为磷矿。

白垩系上统与第三系古新统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第三系中新统下段(泥砂岩段)地层厚度为4—60m,岩性为砂质泥岩夹含砾砂岩及粉砂岩,局部为砾岩。上段(泥岩段)厚度为45—170m,岩性为砂质,钙质泥岩及泥灰岩夹少量粉砂岩。西部夹少量褐煤。始新统与中新统之家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上新统下段(下含煤段)厚度为150—220m,岩性为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互层夹褐煤。中段(不含煤段)地层厚度为120—100m,岩性为石英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上段(上含煤段)厚度为290—580m,岩性为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夹褐煤。

第四系地层在该区分布十分广泛且出露面积大,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均有分布。更新统地层厚度为0—50m,岩性为亚砂土,粉砂及砾石层,西部夹泥炭。更新统与上新统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三章构造

一、构造概述

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南宁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Pz 约为600Ma)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层的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变得丰富且富有层次,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本区的褶皱有陇思—太平大背斜位于该区的西北部,在中部地区也有一大背斜,两翼基本对称。中部地区顺西北到东南走向有一较大的断层发育。同时,可根据地层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判断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代:对于褶皱来说,形成时代应该在不整合面以下褶皱岩层最新地层时代之后,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而断层的形成时代为:一般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地层之后,未被错断地层的上覆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之前。南宁市自新生代第四纪以来 ,一直处于持续抬升状态 ,而交替出现较短的稳定期。晚更新世至全新世 ,抬升速度减缓 ,稳定时间增长 ,而且在总体抬升的背景上 ,出现了沉降运动。由于该区处于区域性大断裂包围之中 ,属较稳定地块 ,断裂和地震活动虽较频繁 ,但强度较小,具有造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南宁划分为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4个构造旋回。

南宁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Pz约为600Ma)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层的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变得丰富且富有层次,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本区的褶皱有陇思—太平大背斜位于该区的西北部,在中部地区也有一大背斜,两翼基本对称。中部地区顺西北到东南走向有一较大的断层发育。同时,可根据地层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判断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代:对于褶皱来说,形成时代应该在不整合面以下褶皱岩层最新地层时代之后,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而断层的形成时代为:一般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地层之后,未被错断地层的上覆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之前。总之,结合地质构造各个方面的规律标志等,综合分析主要褶皱和断层的特征如下。

二、断层

1.断层概念

1).地壳岩层因收录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

的构造称断层。地壳中的一个裂口或破裂带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运动。断层的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到几百公理不等,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可由这大的变化。

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它们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的可达到成百上千米。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泉和湖泊。

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就会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的眼快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都是地堑。

2).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断距。断层面指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的断裂面。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面两侧发生相对位移的岩块,称为断盘。断层两盘沿断层面相对移动开的距离称为断距。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正断层:上盘下降,倾交较大,上陡下缓(犁式断层)

逆断层:上盘上升,高角度逆断层:倾角>45o,逆冲断层;低角度逆断层:倾角<45o,逆掩断层;推覆构造:滑动距离很远的逆掩断层,倾角<30o。

外来岩席:远处推覆而来的岩块(推覆体)

原地岩块:下盘相对未动的岩块

飞来峰:被剥蚀后残留下的孤零的外来岩席,断层圈闭的老地层

构造窗:外来岩席中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体,断层圈闭的新地层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移动的断层(走滑断层),断层面一般直立

枢纽断层:旋转轴位于一端的枢纽断层:各段断距不

3).当岩石受力超过其强度,即应力差超过其强度便开始破裂。破裂之初,出现微裂隙。微裂隙逐渐发展,相互联合,想成一条明显的破裂面,即断层两盘借以显贵华东的断裂面。断层形成之初发生的微裂隙一般呈羽状分部,对其性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微裂隙是张性的。当断裂面一旦形成且应力差超过摩擦阻力时,两盘就开始相对滑动,形成断层。随着应力释放,应力差趋向于零或小于华东摩擦阻力,依次断层作用即告终止。

4).安德森等学者分析了形成断层的应力状态。她认为因为地面与空气间无剪应力作用,所以形成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的一个主应力轴区域垂直地平面。依次为依据提出了行程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三种应力状态。应力状态—安德森(Anderson)模式

5).在自然界,大部分断层由于后期遭受剥蚀破坏和覆盖,在地表上暴露得不清楚,因此需根据地层、构造等直接证据和地貌、水文等方面的间接证据来判断断层的存在与否及断层类型

a. 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任何线状或面状的地质体,如地层、岩脉、岩体、变岩质的相带、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褶皱的枢纽及

早期形成的断层等,在平面或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等不连续现象是判断断层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

b. 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层状岩石分布地区,沿岩层的倾向,原来层序连

续的地层发生不对称的重复或是某些层位缺失,根据这些重复、缺失以及倾向和倾角的关系,可以推断断层的类型。

c. 断层面(带)的构造特征指由于断层面两侧岩块的相互滑动和摩擦,

在断层面上及其附近留下的各种证据。①擦痕和阶步。擦痕常表现为一组彼引平行而且比较均匀细密的相间排列的脊和槽,有时可见擦痕一端粗而深,另一端细而浅,则由粗的一端向细的一端的指向即为对盘运动方向。阶步是指断层面上与擦痕垂直的微小陡坡,在平行运动方向的剖面上其形状特征呈不对称波状,陡坡倾斜方向指示对盘错动方向。②牵引构造。指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相对滑动时,断层附近的岩层因受断层面摩擦力施而产生的弧形弯曲现象。岩石弧形弯曲突出的方向大体指本盘错动方向。③构造透镜体。指断层带中常发育的规模不等,并呈一定方向排列的透镜状岩块。部分构造透镜体是由于断层形成时的挤压作用产生的共扼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岩块再进一步挤压研磨而成。④断层岩。是断层带中因断层动力作用被搓碎、研磨,有时伴有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岩石。根据研磨程度以及重结晶作用所反映的结构构造特征,可分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类型。

地貌及其他标志较大的断层由于断层面直接出露,在地貌上形成陡立的峭壁,称为断层崖。当断层崖遭受与崖面垂直的水流侵蚀切割后,可形成一系列的三角形陡崖,叫做断层三角面。断层的存在常常控制和影响水系的发育,并可引起河流遇断层面而急剧改向。温泉和冷泉呈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线状分布小型侵入体也常反映断层的存在。

2.南宁地区断层

本地区断层发育良好,种类较多,主要有正断层和逆断层,还发育逆掩断层,且各断层之间又组合形成不同的组合形态,它们分布于本地区各处,有东西走向发育的,也有南北方向延伸的,亦有东南——西北延伸的断层,且东南——西北走向和东西延伸的断层最为明显。

A.主要断层

(一)五塘北正断层

该断层是一个较大的正断层,位于五塘北面地区,断层成正东正西走向,全场约为76km,下盘有寒武系第一段(∈a)、第二段(∈b)和第三段(∈c)

组成,上盘由上新统(N

2)、中新统(N

1

)、始新统(E

2

)和第四系(Q)地层

构成,大断层两盘出露的地层有明显区别,上盘出露的地层较新,下盘出露的地层较老,而且断穿切了较新的地层,说明发育大断层后下盘相对上升导致上盘较新地层被剥蚀而,从而露出较老的寒武系地层。断层的两段又发育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的 ?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 ——×××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读图步骤: ①先图外,后图内; ②先地形,后地质; ③先地层,后构造。 ?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 ?怎样读?边看边记 1.地层 ?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 ?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 ?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两翼产状、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 ?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 ?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 ?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

?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 ?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 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地质构造图)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序 号 内容图形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称解析(20 分)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斜的方位,通常用方位角表示。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γ。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 1 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 1 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 以这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形状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劈理:劈理是一种潜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不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透入性构造: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其个别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用肉眼就能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现状构造A 型线理。 交面线理:交面线理是两组面理相交或层理相交的线理,长平行于同期褶皱的枢纽方向,B 型线理。 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棂柱表面有时被

景陵峪构造报告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前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

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李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 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4)。 2.1地层分布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 (共40道) 序号 内 容 图 形 001 Quest: 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 -K 、O -P 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 :水平产状 O-P :SW 003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

线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 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 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 Quest: 下图AB 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 Quest: 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 Ans: 1) 转折端 2)翼 3)核 4)轴面 5)枢纽 6)背斜最高点 7)脊 8)拐点 011 Quest: 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 Quest: 下图为S 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 Quest: 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 Quest: 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 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答: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答:构造地质学(广义):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及其成因机制,以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它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构造地质学(狭义):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答:石油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结构,建造方面,也包括变形,改造方面。石油地质构造研究是石油地质研究的一根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构造变形和演化是成藏和保存的一个控制因素。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答: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地层:是指同一个地质时代的岩层组合。 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答:海侵层位在垂向剖面中表现为由下向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所反映的沉积环境由浅水到深水,由氧化到还原,海退层位与此相反。 海侵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地质界限超过老地层,并盖在其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海退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分布面积比老地层小。 3、什么是原始倾斜? 答: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答: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称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做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答: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沟谷处V尖指向上游; 2)地层一般向上变新; 3)厚度h =顶底界线高差; 4)露头宽度(a)= h(厚度)/tg?(坡度)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答:岩层产状三要素为:走向、倾向和倾角。 走向: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答:视倾向:截面的走向。 视倾角:面状构造与截面交线与视倾向的夹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间的关系:tgβ=cosωtgα,α为真倾角,β为视倾角。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构造地质学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系统的构造地质学知识和野外室内工作方法;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较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动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共设置下列3个研究方向。 1、石油构造分析 2、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 3、变形分析与应用构造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5或以上。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2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5学分内。 (一)学位课8门(共21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10学分 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一外国语。 (2)专业学位课5门,11学分 本学科点的专业学位课包括地质统计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二)选修课18门(34.5学分) 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特长,爱好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修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所选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阅读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且外文资料比例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选修课包括第二外国语和体育课,二者均不计学分。

构造地质学总复习自编解析

第一章 1.(1)构造叠加: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2)构造置换: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2.构造变形的六种基本类型。 (1)伸展构造: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下形成的构造。(裂谷、地堑-地垒、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等) (2)压缩构造: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褶皱、逆冲断层) (3)升降构造:岩石圈地幔物质垂向运动,导致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性的隆起和拗陷(山系、高原;盆地) (4)走滑构造: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走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5)滑动构造: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大型的平缓断层) (6)旋转构造: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各有特性,存在交叉和过渡 第二章 1.(1)真倾角与视倾角: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为倾角,即在垂直倾斜平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视倾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假倾角)。 (2)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即倾伏向。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3)岩层的面向:面向是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由底面至顶面)的方向。 (4)砂岩墙:是碎屑岩墙的一种,是穿插贯入于沉积岩等岩石中的板状和脉状砂岩体。(5)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主要表现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因时代间断而地层缺失。 (6)角度不整合:主要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褶皱形式和变形强弱程度不同,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和性质不同,上下两套地层的构造方位不同,上下两套地层的变质程度和岩浆活动也常有明显差异,上覆地层的底面切过下伏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界面。 2.简答。 (1)确定岩层面向的原生沉积构造的标志。 交错层理:前积纹层的顶部多被截切,与层系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渐变缓收敛,与地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 递变层理: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常是突变的,没有明显的界面。 波痕:沉积物表面由于水和空气流动而形成的波状起伏不平的形态。(粉砂岩、砂岩、碳酸盐岩) 层面暴露标志:未固结的沉积物暴露在水面之上时,其表面会留下各种成因的暴露标志。(泥裂、雨痕) 生物标志 底面印模 p14 (2)“V”字形法则。

中科院大学-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1应变椭圆:在二维应变中,初始为单位半径的圆,经均匀变形后为一椭圆。 1.2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互层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块段状,即石香肠。 1.3窗棂构造:由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状的大型线状构造,他代表横向上挤压缩短。 1.4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1.5伸展褶劈理:是褶劈理的一种,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晚期褶劈理,与糜棱面理成小角度(约35°)相交,其运动方向反映沿糜棱面理的伸展方向,所以叫伸展褶劈理 1.6.A-线理:是指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由于其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顾又称A 型线理,如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1.7.S-C-C’面理:S-C面理:组构是一种普遍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组合形式,即由S面理和C 面理组成。其中,S面理是先于C面理的挤压面理,C面理是形成稍晚的剪切面理。 1.8A型褶皱:指褶皱枢纽与A线理平行的褶皱,常发育于强烈韧性剪切带中。褶皱轴与a线理具有等同的运动学意义,即指示物质运动方向。 1.9鞘褶皱: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1.10.眼球构造:强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与其周缘的弱的基质的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或优选定向,形成不对称的眼球构造。可分为σ型和δ型。残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1.11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矿物组成 1.12雪球构造: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13双重逆冲构造:它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1.14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1.15剪应变(shear strain):在二维应变中,某直线与由它顺时针转90o所成直角在变形后的改变量ψ的正切叫该直线的

构造地质学复习试题形式含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4分)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4分)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4分) 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4分) 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4分) 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4分) 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4分) 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4分) 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4分) 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4分) 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4分) 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4分) 13、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_381427182024157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标√,错误标×) 1. 如果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地层露头线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2. 倾斜岩层的产状由走向和倾向就可确定()。 3. 岩层走向加上或减去90°就是岩层的倾向()。 4. 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是该岩层的走向线()。 5. 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 6. 泥裂在剖面上一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面()。 7. 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方向指向岩层的底面方向()。 8. 水平岩层在地面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9. 两套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且两套地层的走向线平行,则该两套地层之间一定是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10.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1. 节理的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12. 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面(如羽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13. 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变形而形成的()。 14. 因为在与最大主应力成45°夹角方向上的剪应力最大,因此剪裂面沿此方向发育()。 15. 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其弧形顶端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 16. 正阶步的陡坎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17. 当断层的走向与褶皱的走向一致时,该断层为走向断层()。 18. 缝合线构造的锥轴方向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轴()。 19. 褶皱的横截面(或正交剖面)必定垂直地面()。 20. 形成同沉积褶皱的作用主要是横弯褶皱作用()。 21. 枢纽断层是指与褶皱枢纽平行的断层()。 22. 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如果发现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则一定是逆断层()。 23. 最小主应力铅直,最大主应力和中间主应力水平,按照安德森断层形成模式,这种应力状态下可形成逆断层()。 24. 在剖面上表现出花状构造特征的一定是走滑断裂()。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失地层没有沉积,二是缺失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14、平行不整合接触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寂-----上升遭受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5、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接触特征:1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的产状明显不同,两者呈角度接触;2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之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3在不整合面上常发育有底砾岩和古风化残余矿产;4由于长期的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的沉积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岩相明显差异;5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岩层的变形要比上覆的年轻地层相对强烈复杂,两套岩层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往往明显不同。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拉分盆地: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其短边为正断层,长边为走滑断层。 2. 断弯褶皱:逆冲岩层在爬升断坡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作用。 3.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的描述岩石的应变形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后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托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即应变椭球体。 4. 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 构造应力场:由构造作用造成的应力场。 5. 应力莫尔圆:在应力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图解方法,能完整的代表一点的应力状态。 6. 窗棂构造: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浅状构造。 7. 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近于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 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或板状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而成。 8. 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9. 构造置换: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想象。 10. 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11. 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12. 劈理的域构造: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相间的平行排列构造。 13. S-C组构:韧性剪切带内常发育两种面理: a. 剪切带内面理(s) b. 糜棱岩面理(c) 随着剪应变加大,剪切带内面理(s)逐渐接近以致平行于糜棱岩面理(c)。 14. 花状构造:剖面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撒开。 15. 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 16. 褶皱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脊形最高点的连线。 17. 断展褶皱作用:与下伏逆冲的断坡密切相关,不过褶皱形成于逆冲断层终端,是在断坡形成同时或近于同时发生的。 18. 位错蠕变:高温下的变形机制,当温度T>0.3Tm(Tm为熔融温度)时,恢复作用显得重要起来,位错可以比较自由的扩展且从一个滑移面攀移到另一个滑移面。 19.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则构成节理系。 20. 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21. 变质核杂岩:被构造上拆离及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 22. 应变椭球:见3题。 23. 糜棱岩:塑性变形的产物,并由塑性变形导致明显重结晶及强烈优选方位,具有流动构造。 24. 褶皱轴:从几何学观点来看,转折端浑圆的褶皱面,可看作一条直线通过自身移动而构成的一个曲面,这种褶皱称为圆柱状褶皱,这条直线称为褶皱轴。 25. 逆冲双重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26. 稳态蠕变:应变速率近于常量的蠕变称为稳态蠕变。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18、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9、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结构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20、大型线理构造主要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 二、名词解释 1、岩层的走向与倾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 层的走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 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就是岩 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2、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成为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 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 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 1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试题形式-含答案)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试题形式-含答 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4分)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4分)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4分) 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4分) 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4分) 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4分) 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4分) 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4分) 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4分) 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4分) 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现阶段国内流行多个种版本的《构造地质学》教材:(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马杏垣、单文琅主审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出版;(3)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9年第2版,2008年第三版(第三版是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系列精品教材);(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5)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1;(6)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7。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计划选用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2008年第三版)作为主导教材,同时辅以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1999年第二版)和朱志澄、宋鸿林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2版)和地质系于在平等人主编的《构造地质学》CAI多媒体教材。 二、主要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内外有关期刊。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类期刊,构造地质学类的文献主要见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国外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英文期刊主要有两个:《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两个英文期刊上的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新进展,建议构造地质学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浏览这两个期刊。 这里列出部分参考文献。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9, 19(3): 285-296。 黄德志。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与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65-67。 金振民,姚玉鹏。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 29(6):644-650。 兰姆塞J G,胡伯M I 等,1983。刘瑞殉、常志忠、张荣昌译。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郝天珧,戴黎明,刘鑫,刘丽萍。新世纪构造地质学的纵深发展: 深海、深部、深空、深时四领域成就及关键技术。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0,17(3):27-43。 罗金海,于在平。《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1,3(总第39期):62-64. 罗金海,李继亮,何登发。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 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4,3:75-77。 马杏垣。论伸展构造。地质科学,1982,7(3): 15~21.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解析

构造地质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1分)。 1、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A ) A 与倾伏角相同 B 比倾伏角大 C 比倾伏角小 D 与倾伏角无关 2、构造地质学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围很大,其中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A ) A 中型、小型构造 B 小型、微型构造 C 大型、中型构造 D 巨型、大型构造 3、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 A 平行不整合 B 角度不整合 C 整合 D 假整合 4、在单剪状态下,剪切面平行( A ) A 应变椭球体的XY面 B 应变椭球体的XZ面 C ab 运动面 D 应变椭球体的YZ面 5、线理延伸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 C ) A 香肠构造 B 皱纹线理 C 矿物生长线理 D 交面线理

6、褶皱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 B ) A 相似褶皱 B 等厚褶皱 C 平行褶皱 D 顶薄褶皱 7、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B )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 C σ3直立,σ1σ2水平 D 任意 8、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B )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 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 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0.5分) 1、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 .. 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 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 .. 向弯曲. 2、岩变形的四种基本式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受力物体的形变 可以分为均匀形变 ....和非均匀形变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