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丁烯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丁烯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丁烯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丁烯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丁二烯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1.1 丁二烯的基本概况

产品名称:1,3-丁二烯;别名:二乙烯、丁间二烯、乙烯基乙烯;

英文名称:1,3-butadiene;

英文别名:Biethylene、Erythrene、Vinylethylene。

分子式: C4H6或H2CCHCHCH2

分子量:54.09

CAS 登录号:106-99-0

图1.1 丁二烯结构式

丁二烯通常指1, 3-丁二烯,又称乙烯基乙烯,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原料,是C4馏分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在石油化工烯烃原料中的地位仅次于乙烯和丙烯。

丁二烯分子式为C4H6,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共扼二烯,可以发生取代、加成、环化和聚合等反应,在有机合成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合成聚丁二烯橡胶(BR)、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弹性体(S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ABS )树脂等多种产品,此外还可用于生产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1,4-丁二醇等有机化工产品以及用作粘接剂、汽油添加剂等,用途十分广泛。

1.2 丁二烯的理化性质

丁二烯又称丁间二烯,分子式C4H6,分子量54.09。在常温下为无色、有芳香味、有毒气体,是一种极易液化的无色气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稍溶于水,水中溶解度为0.38%。易溶于丙酮、苯等有机溶剂,易聚合,有氧存在下更易聚合。蒸汽密度为1.9kg/m3;相对密度0.6211(在20℃下的液体);溶点

-139℃;沸点-4.41℃;自燃点414℃;蒸汽压101.3Kpa(-4.5℃);闪点-76℃;

冰点-108.9℃;易燃;爆炸极限2.16~11.47℃(体积)。

表1.1 丁二烯的理化性质表

项目指标项目指标

熔点(101.325kPa):-l08.9℃沸点(101.325kPa):-4.4℃

液体密度(-4.4℃,101.325kPa):650.4kg/m3 气体密度(101.325kPa,0℃): 2.428kg/m3 相对密度(101.325kPa,20℃,空气=1): 1.878 比容(21.1℃,101.325kPa):0.4306m3/kg 气液容积比(15℃,100kPa):279l/l 饱和蒸气压(kPa):245.27(21℃) 临界温度:l52.0~C 临界压力:4327kPa

临界密度:245kg/m3 熔化热(—108.9℃)):147.62kJ/kg 气化热AHv(—4.6℃):416.06kJ/kg 比热比:Cp/Cv=1.113

比热容(气体,101.325kPa,25℃):CP=1.518kJ/(kg·K)

Cv=1.364kJ/(kg·K)

(—40℃):19.77kPa

(0℃):l19.82kPa (液体,—28.2℃): 2.055kJ/(kg·K) (40℃):434.36kPa

导热系数(气体,101.325kPa,25℃):0.01569W/(m·K) 表面张力(一40℃):20.7mN/m (液体,一40℃):0.1548W/(m·K) 燃点:417.8℃

粘度(气体,101.325kPa,20℃):0.00754mPa·s 折射率(液体,一25℃): 1.4292 燃烧界限(空气中,20℃,100kPa):2%~11.5%(体积) 在氧气中当量燃烧时火焰温度:2770℃

在氧气中当量燃烧时火焰速度: 3.64m/s 在空气中当量燃烧时火焰速度:0.5 m/s 在空气中当量燃烧时火焰温度:2357℃

丁二烯化学结构与其他单烯烃不同,碳碳双键具有共轭效应,这就决定了它

的化学性质不同于其他单烯烃和双烯烃。丁二烯有很强的聚合性,可以产生高分子聚合物,像丁二烯聚合物、橡胶类聚合物、丁二烯过氧化物及丁二烯端基聚合物等。这些聚合物后体积膨胀,产生大量的热,可导致设备管道堵塞或爆炸。

1.3 丁二烯的危险性及产生危害

(一)易燃、易爆。丁二烯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可能发生聚合反应,出现大量放热现象,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二)易自聚。丁二烯极易发生自聚,其自聚物有丁二烯聚物、像胶壮自聚物、丁二烯过氧化自聚物和端基聚合物四种形式。

丁二烯受热发生二聚反应,生成4-乙烯基环已烯。同时,丁二烯二聚物是丁二烯的热聚物。二聚物常温下为液体,具有流动性,沸点116℃,可以与丁二烯以任何比例溶。

通常,丁二烯二聚物没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在少量时可看作作丁二烯杂质,而量多时则会影响产品生产过程中丁二烯的聚合。橡胶壮自聚物是一种丁二烯的热聚合物,进入聚合系统,会影响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并易堵塞设备和管路。丁二烯在氧存在下易发生过氧化反应,形成过氧化物。丁二烯过氧化自聚物为浅黄色粘稠液体,相对分量为800左右,比重比丁二烯大,易沉积并积累于设备的死角处,其性质很不稳定,受撞击或急剧加热时会迅速分解自燃引起爆炸。同时,它能分解产生活性自由基,能引发丁二烯进行端基聚合,生成米花壮固体聚合物—端基聚合物(端聚物)。当端聚物粒子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链增长成为无终止反应,造成端聚物的迅速增多和急剧膨胀。当端聚物粒子增长超过一不定期限度时,丁二烯聚合热很难排出,形成局部过热,导致过氧化物急剧而引发爆炸。丁二烯过氧化自聚反应为自催化反应。丁二烯端基聚合物一种高度交联的树脂状聚合物。如果系统不干净,聚合物常被铁锈、铁离子污染而成深黄、深茶花或咖啡色。大块的丁二烯端聚物酷似爆米花,故称为米花状聚合物(Popcorn-polymer)。端基聚合物化学性质十分活泼,易发生自由基连锁聚合,易燃易爆,给生产和储存工作带来相当大的潜在危险。

(三)易自燃。在一定压力下,液态丁二烯极易吸附在端基聚合物的小孔中,用氮气无法将丁二烯置换出来。当设备内氧含量超标,自聚物受热或被低压蒸汽加热时,蒸发出的丁二烯与设备内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生成过氧化物会分解自燃,并很快将自聚物引燃。自聚物易胀裂阀门和管道。丁二烯常因在阀门和管道内积存丁二烯大量外泄。同时,由于丁二烯的特性,泄漏后存在冻裂阀门和管道可能性。

(四)易使人中毒和冻伤。丁二烯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咽痛、耳鸣、全身乏力、嗜睡等。重者出现酒醉状态、呼吸困难、脉速等,后转入意识丧失和抽搐,有时也可有烦燥不安、到处乱跑等精神症状。脱离接触后,迅速恢复。头痛和嗜睡有时可持续一段时间。皮肤直接接触丁二烯可发生灼伤或冻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丁二烯可出现头痛、头晕、全身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恶心、心悸等症状。偶见皮炎和多发性神经炎。

1.4 丁二烯的毒性、安全、贮存及运输等

丁二烯属低毒类,最高容许浓度l000ppm(2200mg/m3)。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其麻醉作用比丙二烯强,但仅为丁烯的一半。

丁二烯蒸气对粘膜有轻度刺激作用,具有窒息性。皮肤接触液体会引起冻伤。

人吸入1%浓度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口干、嗜睡、脉速等,并伴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浓度再高时,可引起视力模糊、眼鼻刺激加重和麻醉感。人在30%~35%浓度下,很快出现头痛、头晕、咽喉痛、耳鸣、全身无力、口有甜味、恶心,有时有呕吐、醉酒状态、皮肤苍白、胸闷呼吸、困难和表浅、脉速,后转入意识丧失和抽搐。脱离接触后迅速恢复,但头痛和嗜睡有时可持续一段时间。在超过25%的浓度下暴露25分钟以上会死亡。出现皮肤冻伤时皮肤由粉红变成白或灰黄色,疼痛消退后出现变冷和麻木的感觉。

长期接触一定浓度丁二烯,对人的慢性影响有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易激动或表情淡漠、失眠、记忆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鼻及咽喉不适、恶心、嗳气、胃烧灼感、心悸、嗅觉减退等。也常有角膜反射迟钝、腱反射亢进及眼睑、舌和手震颤。合成橡胶工人长期接触产品100mg/m3左右的浓度时,有类神经症,血

压偏低,血沉偏快,血红蛋白偏低,血液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减低,C-蛋白反应阳性,眼和鼻咽粘膜轻度刺激症状等。有的橡胶厂调查尚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并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降低及总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的现象。

气体丁二烯偶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液体可造成皮肤冻伤。

丁二烯气瓶应存放在阴凉通风之处,要远离热源和火种,应与氧、氧化性物质、易热解物质隔离。

丁二·烯无腐蚀性,常用金属材料均可适用。可以用聚四氟乙烯。

丁二烯火焰危险而难以扑灭,着火时首先要切断气源。灭火可以用二氧化碳、干粉和雾状水预防主要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定期检修生产设备,防止跑冒滴漏。在低温和低压下保存丁二烯。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丁二烯在甲醇和乙醇中微溶,而在乙醚、苯、四氯化碳和氯仿中极易溶解。它是一种无腐蚀性物质。由于它非常活泼,容易聚合,尤其是二聚合反应,所以通常充装时都加入缓聚合剂。二聚合反应与温度关系很大,所以通常贮存在冷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它一般多作为液化气装于钢瓶或绝缘的槽车中。在21.l℃时,S.P,为250kPa。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卤素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运输注意事项:丁二烯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

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我国丁二烯的质量指标为国家标准“GB/T 13291-2008 工业用丁二烯”。其中也规定了丁二烯的包装储运标准。

1、工业用丁二烯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应执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特种设备质量监督和安全监察规定》。

2、工业用丁二烯可采用铁路、汽车罐车以及管道输送。用铁路、汽车罐车运输工业用丁二烯产品时,除了执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外,应遵守《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和《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

3、工业用丁二烯在贮运的过程中,应根据距离、季节不同,加入足够的阻聚剂,防止自聚。同时要采取氮气(纯氮)密封,避免与空气接触,以防自聚和生成爆炸性的过氧化物。贮运丁二烯的容器,由于受氮气纯度、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丁二烯过氧化物”,因此要定期进行处理。处理的方法是:用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亚铁溶液在80℃下浸泡24 h,

4、工业用丁二烯的储存采用压力窗口容器,容器设计压力0.8 MPa,试验压力1.18 MPa,液体充装系数不大于0.51 kg/L,储存温度不宜超过27℃,长时间贮存应在10℃以下。标明丁二烯字样,并应有防火、防爆标志。

5、工业用丁二烯应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详细内容参见六鉴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3720687.html,)发布《丁二烯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二氧化碳;碳酸酐危规号:22019 不燃气体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用于冷饮、灭火及有机合成。熔点(?):-56.6(527kPa) 沸点(?):-78.5(升华) 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无意义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53 饱和蒸气压(kPa):1013.25(-39?) 相对密度(水=1):1.56(-79?) 溶解性: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爆炸上限%(V/V):无意义爆炸下限%(V/V):无意义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式: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吸入。急性毒性:LD:—;LC:— 5050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

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食入:—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稳定性及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禁忌物:—避免接触条件:—燃烧(分解)产物:— 泄漏紧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运注意事项:不燃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防护措施 职业接触限值PC-TWA(mg/m?):9000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眼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名称二氧化碳 分子式CO2危险货物编号22019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沸点(℃) -78.5(升华),相对密度(水=1) 1.56(-79℃), 饱和蒸气压(kPa)1013.25(-39℃),熔点(℃)-56.6(527kPa),闪点(℃)无意义,蒸气密度(空气=1)1.53,溶解性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燃烧爆炸危险性爆炸极限无意义。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稳定性稳定。聚合危险性不存在。禁忌物无资料。燃烧(分解)产物无资料。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包装与储运危险性类别第 2.2类不燃气体危险货物包装标志5 包装类别Ⅲ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

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毒性及健康危害职业接触限值:未制订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高浓度时则引起抑制作用,更高浓度时还有麻醉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慢性中毒,在生产中是否存在,目前无定论。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造成局部低温,可引起皮肤和眼腈严重的低温灼伤。 急救皮肤接触:若有皮肤冻伤,先用温水洗浴,再涂抹冻伤软膏,用消毒沙布包扎。就医。冻结在皮肤上的衣服,要在解冻后才可脱去。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注意:可发生酸中毒。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重点) 1.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可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且H2CO3不稳定,常温或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为H2O和CO2。因此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时,由于石蕊遇到生成的碳酸而变红;加热时,由于碳酸的分解,红色试液又恢复紫色。化学方程式如下:CO2+ H2O === H2CO3H2CO3 === CO2+ H2O (3)二氧化碳可以与碱溶液反应(比如,氢氧化钙溶液,这也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方法)。 CO2+ Ca(OH)2 == CaCO3↓+ H2O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难点) 1.反应原理: ⑴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固液不加热型) ⑵制取原理: 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用,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不能用浓盐酸。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导致CO2不纯。 ②不能用硫酸。虽然硫酸也能跟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H2SO4+CaCO3 === CaSO4+H2O+CO2↑;但由于产物硫酸钙微溶于水,形成的沉淀会附着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所以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时,一般都选用稀盐酸。 ③不用粉末状碳酸钙或碳酸钠固体,虽然Na2CO3+2HCl ==== 2NaCl+H2O+CO2↑,但此反应激烈,不便于控制。 2.实验装置: 任何实验装置的设计都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时所需的条件、反应过程和生成物的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说明:上述装置中锥形瓶也可用大试管、广口瓶、烧瓶等来代替,长颈漏斗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也可不用长颈漏斗。 【方法探究】⑴长颈漏斗的下端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⑵反应器内的导管稍露出胶塞即可,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导出; ⑶集气瓶内的导管应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以便于排净空气。

氟化氢性质

氟化氢性质 一、氟化氢的物理性质 HF的熔点:-81-3.1℃;沸点:19.54℃,临界温度为188±3℃,临界压力为66.2± 3.5kg/cm2;沸点升高常熟(E)1.9;冰点-83.55℃;每克分子HF的熔融热为4580.4J; 溶解热19.01kJ/mol;生成热(气):-268.8KJ/mol,(液)-329.3 KJ/mol,结晶密度为温度(℃)-93.8 -97.2 -191 -273 密度(g/cm3) 1.653 1.658 1.749 1.77 液体HF无色易挥发。在-74~4.2℃时,HF液体密度ρ可用下式计算: ρ=1.002-2.265×10-3t+3.125×10-6t2g/cm3,其值见下表: 温度(℃)-60 -30 0 25 密度(g/cm3) 1.1231 1.0735 1.0015 0.9546 HF液体的介电常数:-73℃时为174.8,-70℃时为173.2,-42℃时为134.2,-27℃时为110.6,0℃时为83.6,据报道最低比电导率是1.4×10-5Ω-1?cm-1。 HF的蒸发热很低,是因为气态HF的缔合热较高。在低压下,19.54℃时,液态HF变成简单气态HF,蒸发热等于32.66KJ/mol。 二、HF的化学性质 氟化氢分子的氟氢键非常牢固。液体HF有很大的活性,它能同自身以及与许多其它化合物结合。HF有形成络合物的特性,因此,可与酸性氧化物、含氧酸及盐剧烈作用,生成络酸或络盐。 HF同许多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作用,生成水与氟化物。HF可同任何含有氟元素以外的负元素或负基团结合、置换或反应,这取决于反应物或反应产物的耐熔性质与温度,它也同在电位序中氢以下的所有金属作用,除非它们形成耐熔氟化物的不溶解保护层,如铝和镁。与铁,特别是与镍形成高度保护作用的氟化物薄膜。铜在电位序中位于氢以下,当然在没用或氧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就没用作用,在有氧存在时,铜很快地被腐蚀。某些合金如蒙乃尔合金,对HF有高的耐腐蚀性质,但不锈钢非常容易被腐蚀。铁和钢很耐蚀;铅与之作用很快。 HF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它是一种很强的脱水剂,如木材或纸一接触就碳化了,目前还没有发现能使它干燥的化合物,它只能用电流干燥。硫酸与之作用生成水和氟磺酸,各种干燥剂不是同HF加成就是同它发生作用。 HF可作有机化合物的脱水剂,制备有机氟化物的试剂、聚合剂以及强力的缩合作用催化剂和水解作用的催化剂。 无水氢氟酸生产工艺 HF系由萤石和硫酸反应而得。反应式为: 萤石中的杂质SiO2、CaCO3、R2O3和硫化物等同时发生如下反应: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碳的两种氧化物之一,是一种无机物,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相对分子质量是44。二氧化碳的沸点低(-78.5 ℃),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1.977g/cm3,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0 ℃时每100体积水可溶88体积二氧化碳。液体二氧化碳在加压冷却时可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密度为1 500 kg/m3,是一种低温致冷剂。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2.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CO2+H2O C6H12O6+O2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中常用二氧化碳作肥料。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有糖类、氨基酸(无蛋白质)和脂肪。 3.向澄清的石灰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会 Ca(OH)2+CO2===CaCO3↓+H2O 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浑浊会渐渐消失又变成了澄清溶液[CaCO3+CO2+H20===Ca (HCO3)2],该溶液受热或减压就又会分解出二氧化碳,同时得到白色的碳酸钙沉淀Ca(HCO3)2===CaCO3↓+CO2↑+H2O。 在自然界中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泉水流过石灰岩(主要成分是CaCO3)时也进行着上述变化。自然界中的溶洞和钟乳石、石笋就是通过上述变化,日积月累形成的自然景观。 4.二氧化碳会使烧碱变质 2NaOH+CO2===Na2CO3+H2O 如果二氧化碳过量: Na2CO3+CO2+H2O===2NaHCO3 即:NaOH+CO2===NaHCO3 5.C O2为酸性氧化物,易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 CO2+Na2O===Na2CO3 6.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更不能供给呼吸 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值(0.03%)时,能使呼吸加深加快;如含量为1%时,能使正常人呼吸量增加25%;含量为3%时,使呼吸量增加2倍。但当含量为25%时,则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并引起酸中毒。 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枯井前,一定要做灯火实验。 7.二氧化碳也可以帮助某些物质燃烧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

氢氟酸MSDS

一、 理化特性: 二、 危险性概述: 1、 危险性类别: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2、 G HS-分类: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2);急性毒性, 吸入 (类别2); 急性毒性, 经皮 (类别1);皮肤腐蚀/刺激 (类别1A);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 (类别1)。 3、 图标或危害标志 信号词 危险 4、 危险信息:吞咽、皮肤接触或吸入致命;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 伤。

5、预防措施:不要吸入粉尘/ 烟/ 气体/ 烟雾/ 蒸气/ 喷雾;严防进 入眼中、接触皮肤或衣服;作业后彻底清洗皮肤;使用本产品时 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戴防 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 戴呼吸防护装置。 三、急救措施 1、皮肤接触:立即脱掉被污染的衣服和鞋。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请教医生。 2、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请教医生。 3、吸入: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请教医生。 4、食入:禁止催吐。切勿给失去知觉者喂食任何东西。用水漱口。请教医生。 四、消防措施 1、危险特性:本品不燃,但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而引起爆炸。遇H发泡剂立即燃烧。腐蚀性极强。 2、灭火方法与灭火剂: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灭火时戴氧气防毒面具和全身防护服。防止酸液溅及皮肤。 3、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灭火时,应佩戴呼吸面具((符合MSHA/NIOSH要求的或相当的))并穿上全身防护服。在安全距离处、有充足防护的情况下灭火。防止消防水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系统。 五、泄漏应急措施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CO2相关物理性质 [概要]: 二氧化碳(CO)相关物理性质 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 又名碳酸气 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而略带刺鼻气味和微酸味的气体。 17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JBVan. Helmont(1577?1644)在检测木炭燃烧和发酵过程的副产气时,发 现CO是一种与其他气体不同的气体。1757年,J.Black第一个应用定量的方法研究这种气体,由于它 是固定在石灰石中的,所以定名他为固定空气”此后,H.Cavendish和J.Priestley 分别研究了固 定空气”的性质。1773年,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3720687.html,voisier 把碳放在氧气中加热,得到被它称为碳酸”的CO气体,测 出质量组成为23.5?28.9%,杨71.1?76。5% 1823年,M.Faraday发现。加压可以使CO气体液化。1835 年, M.Thilorier 制得固态CO(干冰)。1884年,在德国建成第一家生产液态CO的工厂。 在自然界,CO时最丰富的化学物质之一,为大气的一部分,也包含在某些天然气或油田伴生气中何以 碳酸盐形成的矿石中。大气里含CQ位0.03?0.04% (体积),总量约 2.75 X1012t,主要由含碳物质燃 烧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CO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工业CO主要是从合成氨、 氢气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气、发酵气、石灰窑气、酸中和气、乙烯氧化副反应气和烟道气等气体中提取和回收,其纯度不低于99.5% (体积)。 一、分子特性[1-3]见表1

表3临界状态及标准状态下的部分参数 [7] [4]

[1-3]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doc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标识 理化特征 急救措施 消防措施 中文名称:二氧化碳;碳酸酐分子式: CO2 分量英文名称: carbon dioxide UN编号: 1013 含量≥ % 有害成分:二氧化碳CAS号: 124-38-9 危险货物编号: 22019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527kpa) 饱和蒸气压(-39 ℃ ) 沸点(℃):(升华) 引燃温度无意义相对密度:(水 =1) (-79 ℃ ) ( 空气 =1): 爆炸上限( %)无意义临界压力 (Mpa) 无意义爆炸下限( %)无意义临界温度(℃)31 溶解性: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用于冷饮、灭火及有 机合成。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灭火方法: 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危 险 性 概 健康危害: 述 燃爆危险: 操 作操作处置注意事项: 处 置 与 储 存储存注意事项: 接最高容许浓度: 触 控工程控制: 护制 / 呼吸系统防护: 个 眼睛防护: 体 防身体防护: 第类不燃气体 吸入。 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 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急性中毒:人进 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 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 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 速汽化,能造成 -80 ~-43 ℃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 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 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 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本品不燃。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 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远离易燃、可燃物。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 应与易 ( 可 ) 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 理设备。 3 中国 MAC( mg/m): 18000 3 前苏联 MAC(mg/m):未制定标准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防护服。

氢氟酸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表

氢氟酸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表 物质名称氢氟酸危化品编号81016 UN编号1790物化特性 沸点(℃)120(35.3%)比重(水=1) 1.26(75%) 引燃温度(℃)无意义熔点(℃)-83.1(纯) 蒸气密度(空气=1) 1.27 溶解性与水混溶 外观与气味无色透明有刺激性臭味的液体。商品为40%的水溶液。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闪点(℃)无意义爆炸极限无意义 灭火剂灭火剂:雾状水、泡沫。 灭火方法 危险特性本品不燃,但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而引起爆炸。遇H发泡剂立即燃烧。腐蚀性极强。 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不稳定避免条件 稳定√ 聚合危险性可能存在避免条件 不存在√ 禁忌物强碱、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燃烧(分解)产物氟化氢。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吸入√皮肤口√ 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LC501044 mg/m3(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灼伤初期皮肤潮红、干燥。创面苍白,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本品灼伤疼痛剧烈。眼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角膜穿孔。接触其蒸气,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 慢性影响: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或有鼻衄,嗅觉减退。可有牙齿酸蚀症。骨骼X线异常与工业性氟病少见。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泄漏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