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肝主筋、藏血 肝血不足筋络失养易抽筋

肝主筋、藏血 肝血不足筋络失养易抽筋

肝主筋、藏血 肝血不足筋络失养易抽筋

肝主筋、藏血肝血不足筋络失养易抽筋

【记者李叔霖/台北报导】2014/07/17

抽筋会阵阵剧烈抽痛,中医师秦佳铃表示,中医认为,肝主筋、肝藏血,人体筋络需靠血濡养,肝血不足容易使筋络失养,进而产生抽筋的问题。

秦医师指出,发生抽筋通常是肌肉不自主收缩所致,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发生後无法立刻松开。抽筋发生时患处可能是一整条肌肉或部分肌肉,也可能是好几条肌肉一起抽筋,最常出现部位包括小腿後侧腓肠肌、大腿後侧绳肌、大腿前侧股四头肌等。

秦佳铃进一步指出,有时候抽筋会发生在运动时,有时会发生在坐著、睡觉等静止时,有的可能一个小动作就引起抽筋。老年人发生抽筋跟肌肉减少有关,因为过了四十岁以後肌肉逐渐流失,特别是不运动的人流失更明显。另外,年龄愈大肌肉反应跟著变慢,对外在环境或温度变化不太能适应,所以较容易抽筋。

中医疗针对肝肾不足者通常给予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中药方,六味地黄丸能滋阴补肾、八味地黄丸能温补肾阳。阴虚血燥者通常给予四物汤、八珍汤等,四物汤能调经补血、八珍汤能调和营卫、气血双补。

寒盛所致者通常给予当归四逆汤、四逆汤等药方,当归四逆汤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四逆汤能温经救阳。

肝胆藏血机制调理

肝胆藏血机制调理 【疗程时间】:时间:55 分钟 【疏通经络】:任督二脉、肝胆经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俯卧位(15分钟) 背部安抚1分钟、打开红外线射灯,调整好光源--对准肝胆腧穴部位 1、双手掌红外线灯下烤热、展油----将药油滴入手掌心---双掌合并,快速搓热药油---以蜻蜓点水式将药油擦于肝胆腧穴区域,充分舒展肝胆区域----以双手掌跟交替快速搓动肝胆区域,让红外线射灯的热量迅速渗透肝胆腧穴区域 2、疏通督脉膀胱经--双手半握拳以指间关节刮压两侧膀胱经3--5遍(肺腧至肾腧),双手拇指点压督脉椎间关节3--5遍(大椎至长强),指推、掌推督脉、膀胱经各3--5遍 3、点按腧穴(筋缩、中枢、肺、心、肝、胆、脾、胃、肾腧穴)重点指压肝胆腧穴各1分钟 4、双手拇指拨揉膀胱经3--5遍、五指提拿膀胱经3--5遍并反复掌搓、刮压肝胆腧穴区域,使红外线热量快速渗透肝胆腧穴区域 5、热敷温灸包(擦干多余油渍,准备温灸包敷于肝胆部位,扶客户仰卧位开始肝胆区域按摩) 6、仰卧位(40分钟) 中焦安抚---- 7、双手展油----将药油滴入手掌心---双掌合并,快速搓热药油----以太极式将药油擦于脐周部位,充分舒展脐周部位----以双手指关节交替以太极循环式缓慢刮压整个腹腔组织5--10分钟,促进腹腔组织气血循环,增加各个脏腑机制顺畅 8、疏通任脉、肾、胃、脾、肝胆经--双手半握拳以指间关节或是拇指指面直推、刮压6经5扁,双手拇指直推任脉(膻中至关元3--5遍),双手5指来回、交替提拿、梳理躯干部肝胆经络5遍 9、疏肝利胆(以双手拇指交替指推、刮压肝胆区域,脾胃区域各3--5遍) 10、疏通肝胆经络 下肢安抚----术者置于顾客体侧,双手掌压大腿----拨揉肝胆经络---分推下肢内外侧肌肉---- 11、放松顾客下肢、两脚自然分开,---展油(将药油滴入手掌心---双掌合并,快速搓热药油--以蜻蜓点水式将药油擦于下肢内外经络腧穴区域,双手同时自大腿至膝关节、至脚踝区域展油,充分舒展下肢内外侧区域)--- 12、疏通肝胆经--双手半握拳以指间关节刮压肝胆经线路5扁、指推肝胆经络线路5遍 13、点按腧穴(带脉、阳阳灵泉、环跳、太冲、足临泣、足底肝胆反射区、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尿道反射区) 10、敲打胆经(10分钟)(顾客侧卧位,下面的腿自然伸直,上面的腿自然弯曲。术者置于顾客的背后一侧,双手握空拳以(120--150次/分钟)敲打胆经约5分钟,以疏通、排毒为主) 12、放松整理 操作要领:俯卧位15分钟,仰卧位油压30分钟,敲胆经10分钟,注意手法的力度掌握,结合药油的运用,相关经络的疏通。注重刺激手法与放松手法的结合,每个刺激手法之后都要做一遍安抚手法

浅析_血证论_论治血证的经验

第23卷 第4期 2002年 青 海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QINGH AI MEDICAL COLLEGE Vol.23 No.4 2002 赵协慧(1974~),女,汉族,河南籍,助教 浅析 血证论 论治血证的经验 赵协慧 袁 明青海医学院中医系 摘 要 血证论 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论治血证的专著。唐氏体会 内经 、仲景之书的要旨,触类旁通,遍览群集,亲身实践,将他论治血证心得精微奥义,一一阐发,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用药宜忌等内容均有许多精辟论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血证论 血证 治疗经验中图号 R2 文献标识码 A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经脉而渗溢脉外的各种出血证,凡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血证的范畴。临床常见的血证有吐血、咳血、咯血、崩漏等。血证学说起源于周秦,形成于汉代,发展于明清。 黄帝内经 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论述较详细,但没有证治方药。汉代张仲景专门论述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禁忌预后等,奠定了血证的临床学基础。明清时期血证学说更为充实,研究者不乏其人,有关血证的论著也很多,对血证不断探索,不断补充。其中清代名医唐宗海的 血证论 作为血证专著,贡献尤为突出。 唐宗海的 血证论 以阴阳水火气血论为基础,突出 火 论,并且列出三十多种血证的辨证方法,介绍危重血证的诊断治疗,确立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血四法。现就唐氏论治血证浅析如下: 1 血证论治的基础 1.1 阴阳气血水火论 对于气血水火之间的关系,历代医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如 气为血之帅 , 气有余便是火 , 水火即济 , 津血同源 等,这些论述多从气血、气火、水火、血水关系出发,而唐氏看到气水、血火的关系,历代医家论述很少,对此他做了阐发 水即化气,火即化血 [1],这一观点是对阴阳互根理论的补充和 发展,他认为气血是水火,阴阳的化身,形成了六位一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阴阳二气不断运动的结果,而阴阳就是水火,水火又是化生气血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气的物质基础和化生条件,水病可以 累及血,血病亦可累及气,强调治血须理气;没有火就没有促成血液化生的源泉,提出 火病而血亦病 [1] ,所以治火即是治血。1.2 脏腑病机论 血的变化是血证发生的基础,血证的发病与全身各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脏腑各有主气,经脉气血运行是脏腑功能的反映。唐氏尤为重视血证的发生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 心为君火,主血,化生血液,血生于火,火升故血升,火降则血降,明确心与血证的关系。治疗上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是止血。 肝藏血,血起于胞中,由冲任带三脉运行周身,冲任带三脉又由肝所主,所以补血者,以补肝为要,明确肝与血证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主水谷精微运化,中焦受气取汁化赤为血,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强调脾与血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调理脾胃对血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他重视滋补脾阴, 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脾气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 (下转第38页)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 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 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 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 廉,循股阴,八毛中,环阴器, 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1),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 肺。 [本经穴]大敦(井)、 行间(荥)、太冲(输、原)、 中封(经)、蠡沟(络)、中 都(郄)、膝关、曲泉(合)、 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 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三阴交、冲门、 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 关元(任脉) 【注释】 (1)颃颡——同吭嗓.此指喉 头和鼻咽部。喉咙则指下连气 管部分。 【语译】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頽疝(1),妇人少腹肿(2),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3),狐疝,遣溺、闭癃。 【注释】

(1)疝——与颓同,又写作“颜”。疝,为七疝之一,发病时阴囊肿痛下坠。(2)飧泄——飧音孙。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叫飧泄。 (3)狐疝——为七疝之一,其证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象狐之出入无常。张子和说:“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妇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灰尘,脱了血色。 足厥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1)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2)上睾,结于茎(3)。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去内踝——躁下《甲乙》《脉经》均有“上”字。 (2)循经——原作循胫,据《甲乙》《脉经》改。 (3)茎——指阴茎。 (4)睾肿——《素问·缪刺》王注:“睾,阴丸也”。 (5)长——《甲乙》《脉经》《太素》此下有“热”字。 【语译】 足厥阴络脉,名蠡沟。在离内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骨部,上行到睾丸部,结在阴茎处。 其病症:气厥逆则睾丸肿胀,突发疝气。实证,见阳强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足厥阴经别【循行】《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 【语译】 足厥阴经别,从足背上足厥阴经分出,向上到达外阴部,和足少阳经别会合并行。 足厥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趾)之上,上(1)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2)。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注释】(1)上——《甲乙》无。(2)筋——《甲乙》作经。 【语译】 足厥阴经之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部位而与诸筋相联络。 足厥阴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支撑不适,内踝前部疼痛,内辅骨处亦痛,大腿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阴萎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不收

足厥阴肝经: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歌诀及主治疾病

足厥阴肝经: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用药歌诀及主治疾病 足厥阴肝经丑时(凌晨1:00~3:00)血气流注于肝,称为「足厥阴肝经」,本经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且由于肝胆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养肝,否则就不利肝脏排毒功能。肝经具有调节全身的血液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过度压抑致气血不畅。1、足厥阴肝经主要病症丑时(凌晨1:00~3:00)肝经当令,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肝属木,肾属水,肝肾一家,肾水不足,枯木易生风,燥热;血压高、中饭患者,首要保肝肾。由于肝胆相互影响,最好在23点前入睡,肝主血,人体休息时才能使血液回流滋养肝。虚火旺盛者,此时熟睡,能够降虚火。此外,情志舒畅为养肝第一要务,肝主疏泄,过度压抑致气血不畅,阻塞可生肿瘤。总之,肝藏血,保肝需早睡,保持心情舒畅,切莫压抑、动气。虚症:易疲劳、视力减退、性功能减退、头晕眼花、皮肤枯黄等。实症:肝火旺、脾气不好、头晕腰痛、月经失调、失眠、肋间神经痛等。2、足厥阴肝经用药歌诀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3、足厥阴肝经经络循行图从足出发,沿着下肢内侧,绕过生殖器,循着两胁,上达头顶。开窍于目。4、足厥阴肝经穴位歌诀图 5、足厥阴肝经取穴视频详解[本经穴]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交会穴]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6、足厥阴肝经穴位(14穴)大敦(足厥阴肝经穴;井穴)位置: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角外展0.1寸。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症,少腹痛,经闭,崩漏,阴挺。行间(足厥阴肝经穴;荥穴)位置:足背侧,第1趾与第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泄,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瘈,失眠,口歪,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崩漏。配合太冲穴向行间方向推,可起到消除肝脏郁积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心脏。太冲(足厥阴肝经穴;俞穴;原穴)位置: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症,胁痛,腹胀,黄疸,呃逆,咽痛嗌

肝藏血

肝藏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 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 活动所需,发 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 能作用。《灵枢?本神》提 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 ② 调节血 量。肝除藏有一定的血液外,还具有依据机体之需,调节循环 血量作用:当 机体处于安静休息,或睡眠状态 时,机体所需血量减少,部 分血液回流入 肝,并贮藏起来;而当人体在工 作,或剧烈活动时,机体所 需血量增加, 血液则由肝脏输送到经脉,以供 全身各组织器官所需。即如 王冰在《黄 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 则血运于诸经, ③ 收摄血液,防止 出血。肝藏血 能使血液收摄于 经脉之中,不致溢出 脉外而出血的作用。 肝藏血 生理学名词。出《素问 调经论》等篇。指肝具有贮藏 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 理功能。血液化生后贮藏于 肝脏,随人体活动 量需要而向机体外周输布, 维持各脏腑功能及 全身筋骨运动。《素问 五脏生成》: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 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 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不藏血,则会出现血虚、失血证候。 肝藏血是说肝脏有贮藏、调节全身血量的 作用。当人体活动的时候,机体的 血流量增 加,肝脏就排出贮藏的血液, 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 当人体在休息和 睡眠时,机体需要血液 量减少,多余的血液则贮藏于肝脏。故《 内经》有人卧血归肝”之说。肝藏血还表现在调整 月经方面,血液除了供应机体营养的需要外, 其余部分,在女子则下注 血海成为月经,因此 女子月经正常与否, 与肝藏血、司血海的功能密切 相关,肝有血海之称,妇科有女子以肝为 先天之说。若肝血不足,血液不溶筋则肢体 麻木;血虚生风 则头摇震颤;若藏血障碍,还可 出现衄血、呕血、月经量过多等症。 肝为罢极之本,是说有耐受疲劳的作用。这是由于肝脏有调整血液的功能,肝脏在人体 活动时,把贮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以供大脑、脏腑与肢体的活动需要, 而不会有 疲劳的感觉。如果肝脏调整血液的功能失常, 则易出现疲劳的感觉。 古人有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之说 肝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 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 休息或情绪稳定时, 机体的需 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 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 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 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 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 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 失于对筋脉的濡人静则血归于 一穴位外,一 冲脉气血充足 持肝的贮藏血 “冲为血海” 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 “血海”之名,除指任脉中 般是指冲脉而言。《灵枢 ?海论》曰:“冲为血海”,强调 对人体的重要性。 肝的疏泄与藏 液与调节血量的作用, 故又有“ 的作用是通过肝的贮藏血液、调 血功能,相反相成,共同维 肝主血海”之称。实际上, 节血量作用而实现的。

足厥阴肝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厥阴肝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穴,末穴期门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1) 大敦穴LR1 Dà dūn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穴、水沟穴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穴、天突穴、间使穴治梅核气。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肝经井穴。 (2) 行间穴LR2 Xíng jiān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荥穴。 (3) 太冲穴LR3 Tài chōng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肝脏血液循环途径

肝脏得血液循环 ?肝脏得血液循环十分丰富,它就是由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供血:流入肝脏得血液1/4来自肝动脉,它主要供给肝脏所需得氧气,另外3/4来自门静脉(由胃、肠、脾、胰等脏器静脉汇集而成),它把来自消化道得各种营养与有害物质输入肝脏, 经肝脏加工处理后,进入全身循环、门静脉反复分支,发出很多得微静脉,伸入肝小叶,血流汇入肝窦;肝动脉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其血液也注入肝窦,所以,肝窦就是由门静脉与肝动脉血汇合而成得、 肝窦毛细血管壁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故通透性较大,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均可通过,这对肝细胞功能得发挥十分有利。 肝窦起自肝小叶得周边部,有门静脉与肝动脉得末梢分支流注其中,汇集到肝小叶得中心,返入中央静脉,最后汇合成肝静脉。肝静脉为肝血流出口,肝血出肝后注入下腔静脉。 ?胆囊与胆汁 ?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产不就是仅指人与人之间得关系,这种说法主要还就是来自肝与胆在人体中不可以分隔得关系,猪虽然只就是一种低级动物,但肝胆之间得这种紧密关系就是不可改变得、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胆汁就是由胆囊制造得,其实不然、胆

囊不过就是储存胆汁得“仓库",“制造商"就是肝脏。胆管系统就是肝脏向十二指肠排泄胆汁及其她代谢产物得特殊管道结构系统,分为肝内胆管系统与肝外胆管系统两部分。 肝内胆管系统就是起源于肝细胞得毛细胆管、至肝门出肝得左右肝胆管之间得胆管系统,由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与左右肝胆管组成。 ?肝外胆管就是指左右肝胆管开口以下得肝外部分得胆管,包括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胆汁就就是从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流向左右肝胆管,然后流入肝总管、胆总管,再排到十二指肠。所以,正常情况下,粪便就是黄色得。肝脏发炎时,破坏了肝小叶正常结构,新生得肝细胞排列不整齐,阻塞小胆管,使胆红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运行,而大量反流入血。血液中增高得胆红素把眼巩膜与全身皮肤染成黄色,尿色深如浓茶,医学上称为“黄疸”。 胆囊位于肝脏下缘得胆囊隐窝内,呈梨形,可分为前端钝圆得胆囊底、中间得胆囊体与后端狭细得胆囊颈,胆囊颈以直角转向下延续为胆囊管、 ?胆囊就是袋状空腔脏器,大小不固定,随着囊壁得收缩与舒张而改变,正常大小范围为:长径:60-90mm,横径:20-35mm。 ? ?胆囊得生理功能 ?

肝主藏血和肝主筋

肝主藏血和肝主筋 血和几个脏腑的功能有关。中医讲“心主血脉”,全身无处不是经脉,无处没有血,“心”能够将精气输布于全身。“肝主藏血”,是指肝的疏泄功能、人的生发之机全都仰赖肝的疏泄功能。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郁闷,就会抑制肝的疏泄、生发功能,就会气郁。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流不畅,必然导致浑身无力、四肢冰冷。如果肝的生发功能长期被抑郁,就会影响其他脏腑的生长和营运功能。哪个脏腑虚弱,废物不能及时排除,经过积累,就会生癌。东方为肝,就像青龙。藏血就像升龙低头,这样它才能够藏得住。“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和分配精血的功能。如果经血没有从阴道走,而上行从口鼻出,就是脾不统血。 肝的第二个功能是“肝主筋”,筋是指连缀四肢百骸、有弹性的筋膜。当人体的弹性出了问题,比如阳痿(肝经绕阴器而行)、痔疮,都是肝的主筋功能出问题了。筋的弹性没有了是什么出了问题呢?中医认为是血出了问题,血不能够浸润这条筋了。现在患肝病的人特别多,其实这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些很不好的习惯密切相关。比如凌晨1点到3点是养肝血的时间,如果不睡觉,就养不起肝血。还有很多人为了应酬大量喝酒,无形中又增加了肝疏泄毒素的工作量,这样的话只会使肝越来越糟。 【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认为肝是将军之官,是主谋略的。我们的聪明才智能否最大发挥,全看我们的肝气足不足。如果肝气很足的话,我们就显得很聪明,反应很敏捷。那么“将军之官”是什么意思?将军不仅可以打仗,而且还是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将军运筹帷幄的功能,就相当于肝的藏血功能。而“谋略出焉”,指的就是把肝气养足了才能够出谋略,才能木生火,火为心;木旺则火旺,才能“神明出焉”。 【三寅时——肺经当令】 【经脉始于肺经】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见图7)。在《黄帝内经?经脉》里边就是以肺经开头的。十二经脉在《黄帝内经》里是这样一个顺序: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胆、肝。其实,十二经脉是如环无端的,可《黄帝内经》的经脉循行为什么强调从肺经开始呢? 在《黄帝内经》中,把肺经的功能比作“相傅之官”。所谓相傅,就是皇帝的宰相或者老师。在古代社会里,这就相当于姜子牙、刘伯温等。从人体本身来看,位置高于心脏的就是肺。心为君主之官,肺是相傅之官,很多时候是君主的老师,所以处于君主之上。 寅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时辰。现在的正月也是从寅月开始的。人体的气机也是从肺经开始的,那么肺经起什么作用呢?肺经实际上是“主一身之气”,“主治节”的。凌晨3点到5点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这个气血的分配是由肺经来完成的。所以凌晨3点到5点的时候,应该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

肝郁血热怎么调理

肝郁血热怎么调理 文章目录*一、肝郁血热怎么调理*二、肝气郁结的表现*三、血热吃什么水果好 肝郁血热怎么调理1、肝郁血热怎么调理之运动锻炼和日常皮肤护理 要做温和运动,例如瑜伽,静态运动有利于调节体内血运,抚平情绪波动。血热者主要的美容问题是皮肤油腻潮红、易生痤疮,最好用清爽型的清洁护肤品。 2、肝郁血热怎么调理之食疗方法中药滋补 在食疗上,中医认为,莲藕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无论凉拌、榨汁、清炒都可以,此外雪梨、苦瓜、苦菜、丝瓜、鲜芦笋、螃蟹、鸭肉也是凉血之物。 而在中药滋补这方面,一般多喝点菊花水就可以了,必要时可加点丹皮一起泡水,西瓜皮、绿豆汤,也可用凉血药物,如生地10克、丹皮6克、白茅根6克、芍药6克,煎水喝。 3、肝郁血热怎么调理之保持良好情绪和睡眠 内心的忧虑加速人体衰老。抑郁和心情不快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保证睡眠:成年人平均每个晚上需要7-8个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才能够保证人体健康。但是很多血瘀体质者常常由于工作的压力导致睡眠不足,免疫系统失调。平时也要注意多多喝水,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可使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缓慢。

肝气郁结的表现1、表现之心情抑郁或烦躁易怒 该症状是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唉声叹气,或者烦躁易怒,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2、表现之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疼痛等 肝经循行经过小腹、胸胁、喉咽、头顶等部位,肝气郁结会有小腹疼痛、乳房胀痛、胁肋疼痛、头痛等表现。 3、表现之颈部、咽喉部的病变 肝经循行经过咽喉,肝气郁结于此,人就会出现咽喉部有异 物感,吞不下、咳不出,中医称之为“梅核气”。如果气机郁结日久,会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导致痰瘀留滞于颈部,出现颈部肿块等。 4、表现之女性乳房及月经病变 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女性更易出现肝气郁结。除了上述一些症状,还会表现为乳房胀痛、结块,痛经或月经失调等。 5、表现之消化系统病变 中医认为,肝与脾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有密切联系,肝气郁 结日久可影响到脾胃,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出现食欲下降、嗳气、腹胀、大便不成形甚至腹泻等。 血热吃什么水果好1、血热吃什么水果好之香蕉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

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 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肝气,乃肝之生理功能,主持疏泄,运行周身,动而不已;又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气外荣筋脉,主司肢体运动;肝气通于目,目能视万物而辨五色。凡此,皆肝气之用,以“动”为特点。一旦用之过度,则损耗而虚。张景岳说:“运动过度,筋必疲极。”另外,酒色过度,暴病久病,年老体弱,用药不当等皆可损耗肝气,形成肝气虚证。 有关肝气虚证的论述,首见于《内经》。如《灵枢·天年》篇说:“五十岁,肝气始衰。”《素问·方盛衰论》说:“肝气虚则梦见茵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了他治肝气虚证的经验,说:“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足可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临床上,都支持肝气虚证的确立。只讲肝气有余,而不言肝气不足,不仅大背经旨,也与临床实际不符。

足厥阴经络与腧试题与答案穴

第十五章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何经直上巅顶 A.手太阴肺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厥阴心包经 2.起于足大趾外侧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任脉 C.足少阴肾经 D.足厥阴肝经 3.下列既能治疗崩漏,又能治疗疝气的穴位是 A.隐白 B.大敦 C.归来 D.横骨 4.肝经的络穴是 A.中都 B.太冲 C.蠡沟 D.光明 5.下列各穴中,不属于肝经的是 A.中极 B.行间 C.章门 D.太冲 6.下列哪组穴不是经脉的起止穴 A. 长强、兑端 B.大敦、章门 C.隐白、大包 D.涌泉、俞府 7.下列各穴中归属肝经的是 A.商丘 B.丘墟 C.解溪 D.曲泉 8.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的穴位是 A.内庭 B.行间 C.太冲 D.侠溪 9.治疗疝气多用 A.大敦 B.行间 C.内庭 D.太冲 10.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的穴位是 A.京门 B.期门 C.内庭 D.日月 (二)X型题(依题意选择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1.下列穴位中,归属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是 A.章门 B.期门 C.幽门 D.金门 E.行间 12.下列经脉中连系“目系”的有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13.下列经脉中,与舌有关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少阴心经 14.在十二经脉循行中,“环唇”的经脉有 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阴肾经 E.手阳明大肠经 15.在十二经脉中“挟口”的经脉有 A.足太阴脾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太阳小肠经 16.太冲穴可主治 A.癫狂 B.中风 C.妇科病 D.小儿惊风 E.下肢痿痹 17.关于行间穴下列正确的有: A.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B.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C.主治肝经风热头目病证 D.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经带病证 E.主治瘰疬 18.关于章门穴下列不正确的有: A.位于第11肋游离端下际 B.位于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脾病证

肝血不足肾气虚弱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肝血不足肾气虚弱怎么办 导语:很多人在生活中动不动就会出现一种身体虚弱的现象,老是觉得身体乏力,还特别的容易出汗,身体也会比较疲倦,上班工作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精 很多人在生活中动不动就会出现一种身体虚弱的现象,老是觉得身体乏力,还特别的容易出汗,身体也会比较疲倦,上班工作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精神,而面对压力大的时候有些人还感觉到头晕目眩的,甚至是会出现失眠多梦的现象,其实这样的症状就有可能是自己患上了肝血不足引起肾气虚弱的疾病,那么面对这个该如何来治疗呢? 是气血不足和心脾两虚引起的,因为气血不足,不能上输充分的气血,气血虚不能很好的滋养头部,所以才会引起头痛头晕,气血不足不能很好的滋养身体,气血虚引起血液循环缓慢,身体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就会引起浑身无力,气血不足脾气虚脾气上升不足,往心脏输入的血液不足,不能很好滋养心脏,是心脏不安宁,才会引起心慌,综合你的情况是气血不足和心脾两虚引起的,中成药可以吃八珍丸和归脾丸来调理治疗, 食疗:黄芪16克龙眼16克当归12克红枣10个山药16克熬粥喝或煲肉汤喝,既能补养气血,又能健脾养心,还能强心保肝,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增强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这样便可以解决问题根据中医的基本原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载血,以上三个方面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体内;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也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也弱,甚则导致血虚。因此在临床治疗血虚的病症时,常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这是气能生血理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藏血与脾统血辩

“肝藏血”与“脾统血”分别阐述了肝脾两脏在血液运行中的作用。肝藏血,始见于《内经》。《素问。调经论》曰:“肝藏血”。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肝藏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正如《灵枢。本神》所说:“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②调节血量。肝除藏有一定的血液外,还具有依据机体之需,调节循环血量作用:当机体处于安静休息,或睡眠状态时,机体所需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贮藏起来;而当人体在工作,或剧烈活动时,机体所需血量增加,血液则由肝脏输送到经脉,以供全身各组织器官所需。即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血海”之名,除指任脉中一穴位外,一般是指冲脉而言。《灵枢。海论》曰:“冲为血海”,强调冲脉气血充足对人体的重要性。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相反相成,共同维持肝的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作用,故又有“肝主血海”之称。实际上,“冲为血海”的作用是通过肝的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作用而实现的。③收摄血液,防止出血。肝藏血还能使血液收摄于经脉之中,不致溢出脉外而出血的作用。 肝藏血功能失常,临床可见两种情况:一是肝血亏虚,肝之经筋、组织失养,称为“肝血不足”。血虚目失所养,则两目干涩,头晕眼花,甚至夜盲;血不舍魂,则失眠多梦,或见梦游;血不养筋,则见肢体麻木,手足拘挛,屈伸不利;血海空虚,胞宫失养,则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或闭经等等。二是肝气虚,不能收摄血液,血不循经而妄行,即“肝不藏血”。临床可见吐血、衄血,以及月经过多,甚或崩漏等症。 脾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温五脏”,指出脾具有包裹血液、防止血溢的作用。明代薛立斋在《薛氏医案》中说:“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统摄于脾。”脾的统血作用是以脾主运化为基础的,脾气健运,气血充足,统摄力强,则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故此武之望在《济阴纲目》中说:“血生于脾,故曰脾统血。”若脾失健运,脾气亏虚,统摄无力,则致血溢脉外,而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月经过多,甚或崩漏症。正如尤在泾在《金匮翼》中所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统血;脾化血,脾虚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肝藏血与脾统血是相互关联的。血液之成,源于脾胃;既成之血,藏之于肝,依机体所需而运行诸经。血液之行,以心肺之气为动力,以肝脾之气为约束。脾气健运,血液化生充足,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行之于经,则脾有所统,二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正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中所说:“血生于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肾,灌溉一身,出入于脉。”若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影响肝的藏血功能,则常致头晕目涩,肢麻筋挛等肝血不足之证;若肝脾亏虚,收摄力弱,血溢脉外,而见各种出血证,称为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 临床对于血虚或出血病证,当根据其特点及其兼证,辨别其属肝、属脾,而审证治之。如血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所致,症见目涩夜盲、头晕目眩、肢麻爪淡,月经量少,甚至或经闭等症者,多属肝血不足,治疗以补血养肝,可选用四物汤加减;而血虚因过劳、久思,或生化不足所致,而见头晕面白、心悸失眠,伴有倦怠懒言、少气乏力等症者,多为脾虚气弱,治当健脾益气养血,方选当归补血汤或四君汤加减。肝藏血或脾统血,临床皆可见各种血证,若出血色淡,并伴有明显气虚者,多为脾不统血,治当健脾益气摄血,可选归脾汤或补中益汤加减治疗;若出血见于上部(吐血、衄血、咯血),且血色鲜红,伴有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者,多为肝气上逆、血随气逆,治疗当平肝潜阳、清热凉血,方选羚角钩藤汤或柴胡疏肝散加生地、赤芍、丹皮等药。总之,各种血证,出血伴有虚证者,多属脾病;出血而有实证者,则多为肝病。临证之时,当详察脉证,细心辨析,以便因证论治,提高疗效。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 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

肝脏排毒不好的五种表现

肝脏排毒不好的五种表现 对于女性来说,如果不及时排毒的话,容易出现长痘,长斑等问题,可见女性及时排毒很重要。而肝脏是人类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肝胆畅通,人体血液清澈、全身代谢系统畅通无阻,那么营养才能有效吸收,废物才能顺利排出。那么肝排毒不好的表现有哪些呢?在日常生活中吃什么对肝脏排毒好呢?接下来将一一为大家介绍,供大家参考,同时也提醒大家要做好肝脏排毒的事项,建议大家可以服用硒麦芽五味子片(原名:养肝片),可以加快肝脏排毒的作用,还能提高人体抗氧化的作用。 肝排毒不好的表现吃什么对肝脏排毒好 五种肝脏排毒不好的现象 1、便秘 排便是人体排除废物及毒素的最重要途径,通常每天排便一次。如果排便不规律,或者有便秘的情况,甚至排便间隔时间多于3天,则说明你的肠道内留有宿便。粪便留在肠道内,有害物质被再次吸收,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致食欲不振、肠胃不适、腹部胀满、口苦、肛门排气多等表现,甚至可诱发结肠癌。清除体内宿便的最主要方法是调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加强运动。不可轻易采用服泻药或洗肠的方法,否则很容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2、黄褐斑 中医认为,黄褐斑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阴阳失衡等相互关联,并且与肝郁、脾虚、肾虚密不可分,这三种因素都会导致毒素淤积出现黄褐斑。要注意科学饮食,多吃水果,饮食以新鲜蔬菜及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为主,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外出注意做好防晒。

3、口臭 口臭是指口内出气臭秽的一种症状,多由肺、脾、胃积热或食积不化所致,这些东西长期淤积在体内就变成了毒素。贪食辛辣食物或暴饮暴食,疲劳过度,虚火郁结,或某些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龋齿以及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引起口气不清爽。解决口臭首先要多注意口腔卫生,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其次要调理肠胃,多吃些清淡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面色发暗 肺脏是最易积存毒素的器官之一,每天的呼吸都会将空气中漂浮的细菌、病毒、粉尘等有害物质带入肺脏。中医认为肺管理全身的皮肤,皮肤是否润泽、白皙,都要靠肺的良好功能。当肺中毒素比较多时,毒素会随着肺的作用沉积到皮肤上,使肤色看起来没有光泽。建议平时在空气清新的地方做深呼吸,然后主动咳嗽几声,可以帮助肺脏排毒;也可以多吃些有利肺脏的食物,如萝卜、百合等。 5、痤疮 痤疮与排毒更是密切相关,痤疮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毛孔堵塞,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来,越积越多最后就形成了痤疮。西医认为痤疮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认为痤疮多由于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而引起。因此,预防痤疮最重要是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不吸烟,不喝酒,不喝浓咖啡和浓茶,还要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糖果及高脂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成年人肝不藏血怎么办

成年人肝不藏血怎么办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鉴于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血流量。所以王冰注《内经》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如果肝有病,则失藏血的功能,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活动,同时也会出现血液方面的病变。如肝血不足,常见两目昏花,筋肉拘挛,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 月经闭而不行的症状。具体分析如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具有舒展、升发的生理功能,它与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节有密切关系。例如:人的精神乐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舒畅,升降有序,气血和平;如果肝气抑郁,闷闷不乐,多疑善虑,咽中作梗,甚至沉闷欲哭,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男子就会发生肝病。肝气过于亢奋,则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在气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则直接影响到气血的畅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如肝气郁结,则血流不畅,势必影响到肝藏血的基本功能,从而出现胸胁刺痛,月经不凋;甚则血结成块而为症遐,或月经闭而不行。如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行,可以出现面红、目赤、呕血等症状。所以孟子谈到养气时说:“持其志,勿暴其气。”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有通利水液的作用。气机不畅,气滞水停,常致小便不利,水液停留,而成水肿、腹水等症。在消化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是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升降;另外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所以肝气郁结的患者,常见胃气不降之呃逆与脾气不升之腹泄疾患。 肝主筋。《素问·痿论篇》说:“肝主身之筋膜”。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之所以能主筋膜,主要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只有肝血充盈,使筋膜得到濡养而维持正常的运动。若肝气不足,不能养筋,则会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甚则屈伸不利。若热邪劫伤津血,血不营筋,而见四肢抽搐,甚则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称为“肝风内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爪为筋之余”,肝血足,则筋强力壮,指甲坚韧。肝血虚,则筋无力,指甲薄而软,甚至塌陷易脆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肝开窍于目。肝主藏血,其经络上系于目。《灵枢·脉度篇》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这说明目之所以能发挥其视觉功能,都是渊源于肝经气血之濡养。所以说:“肝受血而能视”。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则夜盲或视物不明;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头目晕眩;肝风内动,则目斜视上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