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忠孝节义_考论_桑东辉

_忠孝节义_考论_桑东辉

_忠孝节义_考论_桑东辉
_忠孝节义_考论_桑东辉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忠孝节义”考论

桑东辉*

〔摘要〕 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宋代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忠孝节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学者认为,忠孝节义四字连用首见于南宋洪迈的《夷坚丙志》。考索古籍,发现早在五代后晋编纂的《旧唐书》中就已经有“忠孝节义”的提法,往溯更早,东晋时期的孙盛就已提出“忠孝义节”为“百行之冠冕”。“忠孝节义”词组出现虽早,但却到明清才广泛流行,其深层原因在于宋明以后“三纲”逐渐神圣化,“忠孝节义”作为“三纲”的同义语也随之成为社会流行用语。

〔关键词〕 传统道德 忠孝节义 儒家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4-0048-

04 汉代以来,

虽然确立了“三纲”的正统地位,但伴随着朝代更迭、民族融合等历史进程,“三纲”的地位和作用也经历了升降沉浮。到了宋代以后,随着“

三纲”的凸显,“忠孝节义”也成为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宋以后主要就讲忠孝节义

了[1]

。明代以后,“忠孝节义”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已经高过五常[2]

。人们论及道德,往往以“忠孝节义”作概括[3]

。可是,这一概括最初出现于何时、何书,

一直以来却没有定论。

一、“忠孝节义”出处考溯

早在“文革”时期,“梁效”写作班子出于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就曾经对“忠孝节义”的出处进行过查考。冯友兰先生曾回忆说:“我去参加过一些批林稿子的讨论,

查过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处,例如‘天马行空’最初见于何书,少正卯的‘少正’二字是官名还是姓氏,‘忠孝节义’四字连用最早见于何

书,等等。”[4]

但是否查考出结果,不见下文。中国

伦理学界也一直对“忠孝节义”的出处非常重视,陈瑛先生回忆说:“有一次谈到‘忠孝节义’这个词组,张(岱年)先生在讲到它的重要性之外,还特别叮嘱我:‘这个词出自何处,谁最早提出来?我不知道。

你能不能查一查!’”[5]

按照陈瑛先生的观点,忠孝

节义虽然在先秦时期已经孕育产生,至两汉时比较

完备,

但四字连用则首见于宋代洪迈的《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6]

。此外,使用百度百科等权

威的网络搜索工具进行查找,

其结论也大多认同“忠孝节义”最早出自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但笔者最近在读书时发现,“忠孝节义”四字连用应不晚于五代的后晋,甚至可上溯到东晋时期。

在《旧唐书·薛仁贵传》中,提到薛仁贵征服高丽后,

“移理新城,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此为目前查找到的最早提到“忠孝节义”的文献。《旧唐书》为后晋赵莹、刘昫先后主持编纂的。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下令编纂,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成书,历时四载。因此,“忠孝节义”一词的出现最迟不会晚于945年。而且《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六)。也就是说,《旧唐书·薛仁贵传》很可能直接从唐人撰写的实录和国史抄录过来。

早在唐初,朝廷就非常重视撰写实录,并以实录为基础撰写国史。清人邵锡荫曾考证说:

唐之史料非不备也。义宁武德中有温大雅之《起居录》,房玄龄、许敬宗、敬播之《三帝世录》,若姚思廉之《贞观纪传》,显庆中长孙无忌、于志宁、令狐德棻、刘胤之、杨仁卿、崔胤又

4* * 作者简介:

桑东辉,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续之,龙朔中许敬宗又补之,此则唐开创及盛

时所记载也。长安中,刘子玄、朱敬则、徐坚、吴兢奉诏更撰《唐书》,自创业至开元备是矣。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九)

按照赵翼的说法,唐代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修撰国史活动,比较重要的就是吴兢撰写的唐国史,后韦述又进行了补遗,撰成篇幅达一百一十二卷的《国史》,也即《文献通考》卷一九二《经籍志一九》所载的“《唐书》一百三十卷。唐韦述撰。初,吴兢撰《唐史》,自创业讫于开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兢旧本,更加笔削,刊去酷吏传,为纪、志、列传一百一十二卷”。安史之乱时,韦述曾“抱《国史》藏于南山”,肃宗至德二载于休烈请访求史籍,韦述才以其所藏送官。也就是说,四次修史成果“所存仅韦述之本也”(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六)。据《册府元龟》的记载,后唐起居郎贾纬还能见到唐人所写的唐高宗至代宗的纪传。后晋修《唐书》坚持“纂修须按于旧章”(《五代会要·前代史》卷十八)的原则,对于唐前半时期的纪传主要是迻录韦述的国史,其忠实程度甚至于对唐人修史的原话都不做修订,连“今上”、“我”等字眼都没有改动,史论部分甚至常见“史臣韦述曰”等字样。《旧唐书》的史料来源和编纂方式“不仅决定了其纪、志、传乃至论赞的诸多特点,更使全书反映较多的是唐代各个时期的不同思想和历史观点”。具体而言,“叙太宗、高宗、武则天直至睿宗史事,反映的主要是玄宗前期的观点”[7]。薛仁贵征高丽正是高宗朝,而且与薛仁贵一起征服高丽的是刘仁轨。《旧唐书·刘仁轨传》的史论部分即为“史臣韦述曰”,明显是直接抄录的韦述《唐书》,因此,《旧唐书·薛仁贵传》也很可能是忠实迻录韦述《唐书》,反映这段史实的思想观点应该是“玄宗前期”,也即韦述编纂唐国史时的观念意识。“忠孝节义”一词也似应出自韦述或其前人的笔下。据此,我们权且将唐国史使用“忠孝节义”一词保守地推定为韦述《国史》重见天日的至德元年,也即756年。

考证至此,“忠孝节义”一词的首次使用已经较南宋洪迈大大提前了。按洪迈在《夷坚丙志》的自序中明确提到该书撰于乾道七年,即1171年。最保守地以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旧唐书》最终成书时间推定,则“忠孝节义”首次连用较《夷坚丙志》早了226年。如《旧唐书·薛仁贵传》直接迻录于韦述的《唐书》,并以至德元年(756年)为韦述《唐书》成书下限,则早《夷坚丙志》415年。如果再进一步推测韦述《唐书》取材于唐初实录,则“忠孝节义”一词的首次使用或许更早。

任何一种道德名词的出现都有一个长期发展演进的过程,是社会价值观念逐渐集聚、重组、精炼的结果。“忠孝节义”一词在以文字形式出现之前,也应该有一个在社会中不断被锻造和形塑的过程。就像“三纲”在汉代正式提出之前,在先秦已有雏形一样,“忠孝节义”四字连用也必不仅仅是唐代的事。据南北朝时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注中记载,东晋孙盛就提倡“忠孝义节”。孙盛曾评价姜维说:

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

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

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

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三国

志·蜀书·姜维传》注)

据说孙盛的这段话出自其所著的《晋阳秋》,不过《晋阳秋》早已亡佚,孙盛的这番论述反而借助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得以传世。尽管此处孙盛关于“忠孝义节”的提法与后世所流行的“忠孝节义”存在着后两个字顺序不同的微小差异,但从其倡导的主旨来说,是继承了汉代“三纲”思想,其精神实质与“忠孝节义”是绝无二致的。非常有价值的是,孙盛不仅将“忠孝义节”作为“百行之冠冕”,还对忠、孝、义、节进行了逐个解析,其解析理路也与“三纲”的思想主旨基本契合。当然,孙盛认为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以此认为不忠,是孙盛个人史观和好恶问题(通常人们都视姜维为蜀臣,投魏乃不得已,其妄图恢复蜀国的行为是忠义之举),但其判断忠孝义节的标准符合传统价值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洪迈,在忠、孝、节、义四个字的排列顺序上内容与条目也有微小差异。其《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条记载:

杨纬,字文叔,济州任城人,为广州观察推

官,死官下,丧未还。其侄洵在乡里,一日晡

时,昏然如醉,歘见纬乘马从徒而来,洵遽迎

拜,既坐,神色翛然如平生。洵跪问曰:“叔父

今何之?”曰:“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主人间

 2013年第4期

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从容至夜。“忠孝节义判官”中提到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排列顺序与条目中的顺序不完全一致,而恰恰与孙盛的排序一致,

即也是按照忠、孝、义、节顺序来排列的。这种排序法汉代就已有之,乃古代通用习惯用语。如晋代袁宏《

后汉纪》卷八记述东汉光武帝曾与群臣论政事,“及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侍对之臣,

莫不凄怆激扬,欣然有得”。袁宏的这段话是抄自班固等人撰写的《

东观汉记》,不过《东观汉记》卷一中做“忠臣孝子义夫节士”,差异在于一个是“节妇”,一个是“节士”,但共同点都是将忠孝节义分别对应四个义务主体。这说明,早在东汉时期、最晚在东晋时期就已将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四者并列,

并已出现忠、孝、义、节四字连用的趋势。此后,直至明清,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成了忠孝节义的代名词,而忠孝节义则成了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缩略语①。无疑,无论是“忠孝节义”还是“忠孝义节”都是对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或节士)的精炼,而且在中国传统道德变迁史上,二者曾经彼此通用。不过,较之“忠孝义节”而言,“忠孝节义”既不拆散“忠、孝、节”三者的有机联系,还保持了语义上的连贯,且符合平仄音韵规律,语气上也更加铿锵,朗朗上口,因此逐渐统一为“忠孝节义”

。综上,“忠孝节义”一词的首次使用应不晚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即公元945年。如果不纠结于后两个字的顺序,忠、孝、节、义四字连用则可进一步追溯到东晋孙盛、袁宏时期。以二人卒年(孙盛卒于373年、袁宏卒于376年)作最保守的推断,忠孝节义四字连用较《夷坚丙志》早了近八百年。

二、“忠孝节义”流衍及原因辨析

毋庸置疑,“忠孝节义”是对“三纲”基本精神的提炼。首先,

“忠孝节义”的前三个字就是“三纲”忠、孝、节的直接再现。至于最后一个“义”字则与五常中的“义”字意义不完全相同。五常之“义”是具体的德目,而“忠孝节义”的“义”字含义更广,是

对忠、孝、节的肯定。“义者,宜也”(《礼记·中庸》

);“行充其宜谓之义”(贾谊,《新书·道术》);“事得其宜之谓义”(扬雄,《法言·昌黎》);“义者,事之宜也”(《朱子语类》卷六)。从这个意义上说,义超越了五常这样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具有普遍价值性。这种认识不仅见于历代硕儒,

先秦诸子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商君书·画策》曰:“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商君书》

直接将义与忠、孝、节(“男女有别”含有节的意蕴)并列连用,并表达了以“义”统“忠、孝、节”的思想倾向,这无疑可视为“忠孝节义”的滥觞。除了“义”字,“忠孝节义”的“节”字也往往超越其性别指向。如孙盛说的“

败不死难,不可谓节”就已溢出了女性贞节的狭隘意义,而赋予了气节、臣节、节操等更广泛的含义。

如果说,“忠孝节义”一词在《商君书》中已有萌芽,东汉时期即将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或节士)并称,东晋时期已经出现“忠孝义节”的提法,唐代则首次出现“忠孝节义”的词组。那么,这么重要的概念何以直至明清时期才广泛流行,成为尽人皆知的道德要求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三纲”的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作一追溯,因为“忠孝节义”是对“三纲”的重复和强调,是“三纲”的同义语反复,有着明显的关联性。

早在先秦时期,《仪礼》就提出“三至尊”说,韩非子也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此为“三纲”之雏形。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礼纬·含文嘉》明确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东汉《白虎通义》更是以国家意识形态的形式明确了“

三纲”的正统地位。与“三纲”的产生相同步,“忠孝节义”也在先秦和汉代出现雏形。先是《商君书》将为人臣忠、为人子孝、男女有别与义字联系起来。此后,东汉的《东观汉记》又提出了

52013年第4期

 

古人提到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说的实际也就是忠孝节义。如《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只有那忠臣孝子义夫

节妇,名传万古。”《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文天祥父子夫妻,一门忠孝节义。”李贽《焚书·杂述·昆仑奴》:“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一侠耳。”何瑭《柏斋集·张孝子闻木兴悲诗序》:“予幼读前史,于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之传,未尝不三复叹息。……由今准古,则忠孝节义之传,多出于贵官大族。”“在历代旌表政策中尤以‘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句式最为常见,

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忠孝节义的基本道德取向”(那晓凌:《从“义夫”的进化史看“义”的走向》,《延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忠臣孝子义夫节士”,并被东晋的袁宏、孙盛所继承。袁宏和孙盛同朝为官,一个追记了东汉时期高扬“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传统,一个具体解析了“忠孝义节”四字的寓意,并首次将四字连用。这说明在东晋时期,士人阶层对忠孝节义还是比较认同和向往的。但之所以没有广泛流行,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是与“三纲”在这个时期的境遇分不开的。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分裂割据、战乱纷争中,汉代确立的“三纲”遭到严重挑战。首先,政权更迭频繁,忠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赵翼曾云“六朝忠臣无殉节者”(《陔余丛考》卷十七);康有为亦有言“六朝无忠臣”(《康有为全集》第2册,《万木草堂讲义》)。其次,受战乱流离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胡风胡俗的浸染,加之玄学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女性的贞节观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妇女“不本淑懿,故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这一时期的“三纲”,唯有孝道还得以弘扬。既然“三纲”都受到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冲击,体现“三纲”价值精神的“忠孝节义”得不到回应和影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孙盛、袁宏对忠孝义节的倡扬很快就被湮没在南北朝的乱世纷争中。隋唐一统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乱世,“忠孝节义”再度被提起,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成为朝廷旌表的重点。但有唐一代释老盛行,儒家思想还没有取得绝对权威地位,加之胡俗遗风尚存,唐末藩镇割据,“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忠孝节义”仍无从谈起。至于五代十国,更是“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新五代史·晋家人传》)。在这种情况下,“忠孝节义”也无法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到了宋代,随着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特别是理学的勃兴,不仅使儒学占据了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而且使“三纲”理论更加精致化、系统化,随之而来的是,“三纲”再一次被日益神圣化、绝对化,成为“古今之所共由”、“人之所共由”的永恒不变“天理”,取得了不可摇撼的权威地位,“忠孝节义”思想也才得以重新回到人们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到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忠孝节义”也成为高频词,很快就从统治阶级主流意识形态泛化成民间普遍流行和自觉尊奉的价值观念。翻检明清小说、话本、戏曲、家训、乡规民约等,随处可见大肆宣扬忠、孝、节、义四德。“显然,此四者所落实的乃是三纲,所强调、维护的乃是君权、父权、夫权。忠孝节义在明清盛行,无疑是三纲、三权在明清更加强化的表现。”[8]“忠孝节义”被普遍认同和尊奉,并日益成为钳制人心、束缚人身的精神枷锁。到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忠孝节义”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和批判,被当作“奴隶之道德”而遭到否弃和清算。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发表系列文章抨击旧道德。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9],“宗法社会之奴隶道德,病在分别尊卑,课卑者以片面之义务,于是君虐臣,父虐子,姑虐媳,夫虐妻,主虐奴,长虐幼”[10]。在时人看来,批判忠孝节义这样的“奴隶道德”就是抨击三纲,反之,抨击三纲也就是在否定忠孝节义,忠孝节义和三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本质上没有区别。经过近代的“道德革命”,忠孝节义和三纲一道遭到了否弃,尽管在民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总的来说,其影响力逐渐式微。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0.

[2] 张锡勤.论宋元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愚贞、愚节[J].道德与文明,2006,(2).

[3] 张锡勤,柴文华.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

[4]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561-562.

[5] 陈瑛.中国传统伦理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41.

[6] 陈瑛.中国伦理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338.

[7] 谢保成.两部《唐书》的取材与思想[M]//李斌斌.唐代文化(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543.

[8] 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86.

[9] 陈独秀.敬告青年[M]//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1.

[10] 陈独秀.答傅桂馨(孔教)[M]//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75.

责任编辑:杨义芹

 2013年第4期

绪论-析意“辩证法”

绪论 一、什么叫“自然辩证法”? 辩证法词意析: △英文 dialectic或dialectics,其中dia在希腊语中意为through和between之意。而lect是“选择,读”。古人把书摊在地上选读知神的旨意。 △有一种解释是“对话的方法”(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297);中世纪哲学家的理解,形式逻辑的证明方法。(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区别在于,形式逻辑不承认矛盾,而辩证法却以矛盾为原则) △牛津词典有“辩证法”的意思,也有“论辩的艺术、论理之道”的意思。 易混淆的词dialect,意为“方言”。 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举例 中国古代一个哲学学派“名家”被译成英文时,有时译作“(诡辩家)”,有时译作“(逻辑家)”或“(辩证家)”。名家与后三者有些相同,但并非完全相同。名家主要讨论“名”、“实”关系问题。 “名家”中惠施的科学主义学派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合同异学说,万物“毕异”本为“毕同”,并无区别。);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小取》篇的大部分用于讨论“辩”。“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05) 孔子:“扣其两端而竭焉。”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说他的思维方法是“扣其两端而竭焉。”主张认识问题要从正反两方面仔细推敲,穷追不舍,尽量思辨地搞清道理。从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事物,科学上常获得惊人的发现和创造,对立思辨和发散式思维的结果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新问题。 --------霍有光《中国古代科技史钩沉》,p.5-6。 杂家:吕氏春秋 ?《似顺》说: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

幼儿园课程论-答案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课程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的教育理念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3.以学科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理论) 5.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初步知识的学习 6.以教师为中心结果为评价标准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分) 1. B 2. BCD 3, B 4. AB 5. AB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五指活动课程是陈鹤琴创编的。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他所谓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陈鹤琴以S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2。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 3.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4.多元文化课程又称反偏见课程,这种课程已让儿童参与多元化社会为出发点,为儿童提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t1)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于他的日常生活。t2分) t2)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t2分) t3)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t2分) t4)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t1分) t5)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t1分) 2 t1)儿童与教师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2分) t2)活动主要由儿童发起;t2分) t3)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儿童的需要;t2分) t4)强调活动的过程。t2分) 3. t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3分) (2)生成性目标。生成性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3分) (3)表现性目标。表现性是指每一个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t2分) 4. (1)心理学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是由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心理学理论并不等于教育理论: 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教育理论包含着对具体教育实践的陈述,两者不是同一的。(2分)

幼儿园课程论 1考试答案

幼儿园课程论1 (判断题)婴幼儿人园后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一般来说,1岁以内的婴儿每季度应体检一次;1-3岁的婴儿,每半年体检一次,每季度量体重一次;3岁以上的幼儿,每年体检一次,每半年测量身高和视力一次,每季度量体重一次。对 2 (判断题)晨检工作应在婴幼儿每天清晨入园时进行,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是“一摸、二看、三问、四查”。对 3 (判断题)幼儿园应为幼儿建立预防接种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接种种类、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进行预防接种,并防止漏种、错种或重复接种。对 4 (判断题)教师入园前健康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的幼儿病史、检查婴幼儿当前的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了解婴幼儿预防接种完成的情况等。不对 5 (判断题)对即将入幼儿园生活的婴幼儿进行健康检查,更好地掌握每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入园前的健康检查的目的之一。对 6 (判断题)幼儿园应建立和健全健康检查制度。健康检查的对象应包括新人园的婴幼儿、在园的婴幼儿以及幼儿同幼儿的父母。不对 7 (判断题)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29%为中度肥胖。不对 8 (判断题)由于神经、内分泌及遗传疾病引起体重超过正常标准,医学上称之为继发性肥胖。对 9 (判断题)卧位测量身高时,身体的中轴应与测量板的中线重叠。对 10 (判断题)晒太阳可预防婴幼儿患佝偻病。对 11 (判断题)物理降温时体温降至不对 12 (判断题)2~3岁婴儿常因呼吸道感染而患扁桃体炎。不对 13 (判断题)幼儿园应为幼儿建立预防接种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接种种类、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进行预防接种,并防止漏种、错种或重复接种。对 14 (判断题)对即将入幼儿园生活的婴幼儿进行健康检查,更好地掌握每名婴幼儿家长小时候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入园前的健康检查的目的之一。不对 15 (判断题)肥胖儿童运动时常因肥胖而动作笨拙,心慌气短。对 16 (判断题)帮助肥胖儿童减肥不能太快, 应在孩子能接受的情况下进行,并注意均衡营养,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对 17 (判断题)2~12岁儿童的标准体重可用公式体重(kg)=年龄×2+7(或8)粗略计算。对 18 (判断题)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标准体重的40%~59%为重度肥胖。对 19 (判断题)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29%为中度肥胖。不对 20 (判断题)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标准体重的30%~39%为轻度肥胖。不对 21 (判断题)由于神经、内分泌及遗传疾病引起体重超过正常标准,医学上称之为继发性肥胖。对 22 (判断题)照顾肥胖儿的工作程序是了解肥胖儿的原因;观察肥胖儿饮食起居 的习惯,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对肥胖儿的身体锻炼,合理膳食,帮助其减轻体重。对 23 (判断题)体弱儿身体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先天不足。不对 24 (判断题)幼儿园应为幼儿建立预防接种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接种种类、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进行预防接种,并防止漏种、错种或重复接种。对 25 (判断题)晨检工作应在婴幼儿每天清晨入园时进行,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是“一摸、二看、三问、四查”。对 26 (判断题)婴幼儿人园后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一般来说,1岁以内的婴儿每季度应体检一次;1-3岁的婴儿,每半年体检一次,每季度量体重一次;3岁以上的幼儿,每年体检一次,每半年测量身高和视力一次,每季度量体重一次。对 27 (判断题)教师入园前健康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的幼儿病史、检查婴幼儿当前的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了解婴幼儿预防接种完成的情况等。不对 28 (判断题)对即将入幼儿园生活的婴幼儿进行健康检查,更好地掌握每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入园前的健康检查的目的之一。对 29 (判断题)幼儿园应建立和健全健康检查制度。健康检查的对象应包括新人园的婴幼儿、在园的婴幼儿以及幼儿同幼儿的父母。不对 30 (判断题)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29%为中度肥胖。不对 31 (判断题)由于神经、内分泌及遗传疾病引起体重超过正常标准,医学上称之为继发性肥胖。对 32 (判断题)摸额头是最简便、精确的测体温的方法。不对 33 (判断题)卧位测量身高时,身体的中轴应与测量板的中线重叠。对 34 (判断题)晒太阳可预防婴幼儿患佝偻病。对

中国文学现代性特质与当下文学创作论析

中国文学现代性特质与当下文学创作论析 论文摘要:西方文学现代性理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传统不同,现代性呈现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问题,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本文从“时”、“质”两个方面把握我国文学现代性特质,表明中国的文学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式及重心。当今,文学现代性更强调为文学跨越新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反促力’,这“反促力”就是文学的现代性的时代征候。 现代性理论作为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一种世界性景观,它提供了一个与政治观念不同的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至80年代后引人我国迅速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我国学者以其为研究和建构对象,来阐释、反思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和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写了过去文学理论研究的狭隘视野,取得了较为丰硕、新颖的成就。 一 西方“现代性”一词使用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时间方面的,即指启蒙时代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是一种持续进步的洽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概念;二是观念方面的,即以建立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次知识创造和传播以及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推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形成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并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

标发展。概言之,现代性包含进步的时间观念、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这样几方面内容。中国“现代性’,一词的出现,则源自周作人发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的翻译文章《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一般意义上,我国学者将西方现代性理解为两个不同纬度上的现代性。一是社会现代性,它表现为社会的现代化以及与工业化进程相关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审美现代性,它以主体性和个体性为内核,对工业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市侩哲学及其观念的批判。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容且相斥的特色,在工业化初期,审美现代性表现为对社会现代性的讴歌,而在工业化后期,审美现代性常表现为对社会现代性的对抗和批判,审美现代性成为调节社会现代性中负面的东西。而对审美现代性的内涵把握,则一般认为其现代性是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展、变化,不同时期都呈现不同特色。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的反思,它是现代性社会得以不断更新变异发展的精神动力。从这点出发,一些学者指出,“现代性就是一种质的否定性”,“上承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变革精神,与生俱来地表现出对于以往传统的否定性、叛逆性和批判性”,等等。同时,我国学者从微观层面探讨现代性的内在诸多要素,使得现代性的研究呈现多元的景观,诸如现代性原则、内核、层次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在对现代性的研究过程中,我国也有部分学者忽视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在发生环境、社会制度、文化根基等方面的不同,

幼儿园课程论作业答案

幼儿园课程论作业二 一、填空题 1、就价值定位而言,目标模式是基于_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2. 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_、提供哪些教 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3、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_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4、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最为常见的取向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二、选择题 1 ?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的是(B )。 A.博比特B ?泰勒C.惠勒?D.斯坦豪斯 2?在课程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中,(B)反对把人作为物而把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并把课程看作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过程。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 ?预设性目标 3. 下列关于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D?) A.过程模式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B.过程模式绝对反对课程目标的存在。 C.过程模式是由布鲁纳提出的。 D.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 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的预设。 4. 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C), A.行为目标? B ?生成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预设性目标 5. 知识是儿童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这反映了( C )的价值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C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D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 三、名词解释 5、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6、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 7、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8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旨在通过对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分析和判断,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更为完善。 四、简答题 5、简述行为目标的运用价值和局限。 (1)运用价值:行为目标使目标的表述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提高了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提高了教 学的有效性。行为目标的精确和具体还便于教育评价的进行。(2)局限:一些高级心理素质,如情感、态度等,很 难用具体化的、夕卜显的行为目标来反映;具体、精细的行为目标对儿童的整体发展不利。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对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作用。 (1)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将课程内容看作是向儿童传递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必然会 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取向,强调儿童主动参与各种活动。(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会充分顾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课程内容能够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而被儿童同化。

2015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幼儿园课程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幼儿园课程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号码:2511; 考试形式及比例: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3日。 一、选择题 1.“ECCE”(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词汇的出现说明了国外(尤其是西方)幼儿园课程(B)的趋势。 A.课程多元文化化 B.保育与教育相整合 C.课程的全纳化 D.课程的共同化 2.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课程中的(B)问题。 A.为什么教 B.如何教 C.教什么 D.教得怎么样 3.如果课程编制者认为课程内容是儿童的学习经验,那么他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然会(AB)。 A.关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B.注重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发展特征相符合 C.较多考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D.强调教师的事先预设 4.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会(AB)。 A.强调早期儿童人格的培养 B.强调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C.强调教师的直接教学 D.强调儿童的动手能力 5.具有(BCD)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 A.真实性 B.源于内在动机 C.过程导向 D.自由选择 二、填空题 6.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______。 课程的教育理念 7.游戏和教学可以以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各种方式进行结合。 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 8.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是______。 心理顺序 9.在幼儿园课程中,常见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有______和______。 以学科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10.课程的综合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______的综合。 主题 11.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______和______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运用的工具。 主题网、课程轮 三、名词解释题

第二章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章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上为什么存在犯罪现象?有的人为什么会走上犯罪?这是犯罪科学研究的基本课题。犯罪学和犯罪社会学主要研究前者,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后者。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犯罪现象以来,人们就不断寻找社会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个体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其目的在于制定刑事法制和刑事政策以及确定和采取犯罪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在长期的探索中,古今中外的学者,从自己的理论观点出发,提出对犯罪原因的种种见解,从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原因论”。 第一节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 一、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 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梭(1836—1909年)是该学派的创始人。龙勃罗梭在当监狱医生期间,把犯罪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曾对监狱收押的几千名犯罪人进行过人体测量外貌考察,并运用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犯罪人进行研究,发现许多犯罪人在生理特征和心理反应上都显著地与常人有别。例如,异常大或异常小的头骨、狭窄的额头、大小不对称的耳、眼睛、颜面,突出的胯骨等:这些外部生理特征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前期野蛮人所具有的特征,这些特性通过隔世遗传(atavism)表现在现代犯罪人身上。由此,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1876年,龙勃罗梭的名著——《犯罪人论》问世,其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在该书中他将犯罪人分为三大类共七种:(1)“遗传的犯罪性”,这类犯罪人先天已具有犯罪本性,因而命中注定要犯罪,此类型又复分为大小隔代遗传犯罪人、癫痫病犯罪入、精神病犯罪人等三种。(2)“进化的犯罪性”,此类犯罪性是任何无法抵御其周围不良影响的人都可能导致的,此类型的犯罪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故又称之为偶发性犯罪人;包括假犯罪人、有犯罪倾向者、习惯犯等三种。(3)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此类型犯罪人无体质异常,精神饱满,神经和情绪都灵敏,“其犯罪非出自机体的本性.而是基于愤怒、情爱或亲情等这些通常是无私的,甚至是崇高的情感”。可见,龙勃罗梭关于犯罪人分类的核心基础是生理特征。根据他的调查,先天遗传性犯罪人约占全体犯罪人的1/3,而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二、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龙勃罗梭的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着重大的影响,至今仍有些追随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对罪犯的生理因素作用广泛

年9月17日联考申论真题及解析

年月日联考申论真题及解读 —————————————真题问题————————————— .根据给定材料请您分析分析张悟本事件折射出哪些现实问题?(分) 要求:问题全面明确,分析恰当透彻,表述简洁明了:字左右 .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大学学术浮躁”,请你以某高校学术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就如何治理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学校学术委员会研究讨论。(分) 要求:问题全面明确,对策具体可行:字左右。(含答案要点,不做具体展开) .根据材料整理材料,写一篇总结性大纲给领导审阅。(分) 要求:字 .结合给定资料,以“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为题,写一篇文章。(分) 要求:思想深刻,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不少于字。(答题要点,不做展开) ———————————————答题思路仅供参考———————————————————— .假定给定材料是你在调查研究中获取的信息,请你依据这些资料归纳出一份情况汇报提纲,以供领导参阅。(分) 要求:分条归纳、内容全面、表述准确、逻辑清晰。字左右。 【解题思路】 一、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由题干可知,本题要求根据给定材料进行概括归纳,这就提醒我们,本题的作答范围是“给定材料”,需要我们重点研读,从中提取要点。同时题目将材料限定为“调查研究中获取的信息”,因此,我们应以调查者的身份去归纳概括这些信息。从作答要求来看,“分条归纳,内容全面”这条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内容全面”,这预示着我们要从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作答这道题,我们首先要把握“给定材料”中每一则材料的所反映的内容。 首先看“给定材料”,这则材料包括五段,第一段主要说明了在科技项目研发中存在的抄袭造假现象;第二段反映了高校中的学术造假事件;第三段举了韩国的学术造假事例;第四段通过王某的事例说明由于体制的压力而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理想验收;第五段通过数据表现了学术造假现象严重。

传播学通论期末复习

《传播学通论》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阶段。 2.传播学的第二大来源是“三论”,包括信息论、 和。 3.早期传播学经典除了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外,还有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的。 4.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是在。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6.按照符号自身形态的不同,可以将符号分为 和。 7.符号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信号,二是。 8.传播过程具有如下特征:动态性、、。9.1959年,美国学者赖利夫妇从角度提出了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10.美国学者在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从而产生了他的四功能说。 1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一个负面功能是大众传播具有 作用。 12.有限效果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学派的研究中。 13.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所显示的负功能是。 14.目前被人们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用并且影响巨大的电子媒介主要是 和。15.麦克卢汉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传播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和,《》。(五本著作任写两个)。 16.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工具性方面,加拿大学者的观点较有影响,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17.效果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强效果阶段、阶段、阶段。 18.在对态度改变的研究上,以霍夫兰为代表的学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大致说来,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有三种功能:一是沟通,二是,三是。 20.非概率抽样有偶遇抽样和抽样两种。 21.概率抽样的类型有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三种。. 二、判断题(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传播学的三大来源,其一是行为科学;其二是信息学、控制论;其三是社会学。() 2.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3.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是在德国。() 4.眼神、表情、体态语、徽章、交通信号等符号都是非语言符号。()5.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是一个系统论模式。() 6.人内传播是个体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与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没有一定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7.我国古代曾参杀人的故事说明了传播中的从众心理。() 8.贝雷尔森是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之一。() 9.所谓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时代。()10.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11.象征符与其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12.大众传播不是一个过程,它并非行动着指向特定的目标。() 13.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职业化的群体。() 14.自我传播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15.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属于循环模式。() 16.拉斯维尔认为,各种媒介都是对人体不同功能的延伸。() 17.约翰·弥尔顿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19.传播制度在一般社会制度中是独立存在的,一定的社会制度对传播制度没有制约、控制作用。() 20.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小型、双向互动、传播关系平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参与理论属于一种体制外的媒介规范理论。()21.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流程基本上单向的,传播者和受众都是非组织化的。() 22.按照大众社会的理论,受众的分散性决定了这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只能是“乌合之众”,只能听任传播者的摆布。() 23.沉默的螺旋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M·麦库姆斯与D·肖。()24.“有限效果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中。()25.知识沟和传播效果沟的理论认为信息的无限增大将会带来社会信息享有权的均衡。() 26.“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大论争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2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意日法西斯的传播体制就是一种现代集权主义。() 28.有限效果论也可以叫做“最低效果法则”,这一说法是由纽约大学教授霍普·克拉伯首先提出的。 29.文化帝国主义在某些场合又称媒介帝国主义。()

幼儿园课程论参考答案

幼儿园课程论 判断题(共15题,共30分) 1.(2分) 以课程专家或教师计划为主体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一般都会忽视儿童的发展和儿童的兴趣,因为它很难在真正意义上符合每个个体的不同兴趣和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 × 2.(2分) 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和动作发展,但对情感发展并无益处。 √ × 3.(2分) 艾斯纳认为在编制课程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其中表现性目标优于教学性目标,应该替代传统的教学性目标。 √ × 4.(2分) 教师与儿童共同计划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在计划时能较多地依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课程的目标具有儿童生成性,课程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教育活动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教育活动也具有相当的弹性,是较为理想的教育活动形式。 √ × 5.(2分) 在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中,教育内容由四个方面组成,它们是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作业。

√ × 6.(2分) 幼儿园中比较常见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学科中心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但它们并非就是非此即彼,有时甚至可以兼容。也就是说各种课程内容在组织方式上的差异,往往体现在取向的程度上,而不是表现为极端的选择上。 √ × 7.(2分) 根据成熟理论,教师应重视儿童学习的“准备状态”,当儿童尚未达成“准备状态”时,应耐心地等待儿童的成熟,而不要人为地去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提供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气氛,让其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 × 8.(2分) 各种幼儿园课程在课程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是“相对更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还是“相对更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技能”,以及强调的程度如何等方面。 √ × 9.(2分)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 × 10.(2分)

论传播学中的从众现象

论传播过程中从众现象的原因 从众,就是遵从群众的意志,屈从群众的压力。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遵从一定的群体规范,受到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从众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天性。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从众现象只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个性比较独立的人,在判断上未必全然从众。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传播学认为,人们越是认识模糊,越是容易对能够提供解决办法的群体产生依赖和从众,越需要权威性的信息和观点。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从众行为就是个体迫于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发生的。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记得小时候,我们与考试为伴的那段岁月里,这种事情常常出现;从考场中出来的你正为答得不错而沾沾自喜,猛然发现某道题的答案跟大家的不同,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是自己错了。然而卷子发下来,才惊喜地看到一个大大的对钩打在那道题旁边。类似的经验我们并不缺乏。比如,路上看到三五人仰着脑袋张望什么,你也跟着仰头。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现却还是张望得不亦乐乎。在或者,你跟别人谈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本来你认为它非常棒,但身边的人都对它“嗤之以鼻”,几句话后你也觉得它一无是处了。这个就是从众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就拿当今的大学生为例,大多数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1.学习从众班级、宿舍等群体内,很多人有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多数得奖学金、通过四六级考试、考研成功的学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而逃课、旷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沉溺网络聊天、打游戏的学生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

幼儿园课程论(答案)

《幼儿园课程》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 C )。 A.计划 B.内容 C.工具 D.方法 2、课程内容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说明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B)。 A.目的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兴趣性原则 D.价值性原则 3、课程评价中评价儿童是为了(B )。 A.鉴别儿童 B.检核课程 C.评定教师 D.制定评价标准 4、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秩序感发展的高峰期大致在(C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3岁左右 D.4岁左右 5、在学前知识系统教学理论中,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形式被称为(A )。 A.上课 B.学习 C.作业 D.练习 6、学问中心课程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B ) A.个性成长 B.学术发展 C.身体发展 D.行为养成 7、陈鹤琴“活教育”的方法不包括(B ) A.做中学 B.做中求发展 C.做中教 D.做中求进步 8、项目活动实际展开时,主题网应该(D ) A.由教师操纵 B.由幼儿决定 C.固定不变 D.适时调整 9、根据幼儿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形式应是(B ) A.活动课程 B.游戏课程 C.隐性课程 D.学科课程 10、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目标称为(D ) A.教育目标 B.发展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行为目标 11、对儿童的评价内容以认知、身体动作、社会情绪,及语言为范围,这种评价属于

《幼儿园课程论》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幼儿园课程论》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会(AB)。A、强调早期儿童人格的培养B、强调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C、强调教师的直接教学D、强调儿童的动手能力2、课程编制过程模式的特点有(ABD)。A、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反对用目标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B、强调“教师即研究者”所应发挥的作用C、操作性比较强,比较容易推广D、提倡儿童主动的学习和建构,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控制性3、如果课程编制者认为课程内容是儿童的学习经验,那么他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然会( AB)。A、关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B、注重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发展特征相符合C、较多考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D、强调教师的事先预设4、下列关于蒙台梭利的描述正确的是( BC )。A、她是幼儿园的创立者B、她设计的课程反映了强烈的经验主义的色彩C、她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D、她是唯理论的代表人物5。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A)。A、发展一互动B、恩物C、游戏D、活动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一般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与——。 7、依据泰勒的直线型目标模式而展开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分别是——、选择内容,组织实施和——。8。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两种倾向是——和——。9、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和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0、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更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较多地采用——的形式。11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主要是由——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的。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2、张雪门13、单元教学14、幼儿园课程评价15、多元文化课程四、筒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6、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17、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有哪三种取向?这三种取向会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18、低结构化教学和高结构化教学有哪些区别?19、方案主题活动的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20、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2l、试分析课程编制目标模式的特点及其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幼儿园课程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AB 2、ABD 3、AB 4、BC 5、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心理学哲学社会学7、确定目标课程评价8、教师计划为主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教师和儿童共同计划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9、《幼儿园工作规程》10、活动11、“计划一做一忆”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2、张雪门:依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创编了行为课程。行为课程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课程内容直接来源自儿童直接的活动,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课程形式主要为儿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活动。13、单元教学:是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14、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15、多元文化课程:又称反偏见课程,这种课程以让儿童参与多元文化社会为出发点,为儿童提供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能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6、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1)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2)游戏有益于幼儿进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3)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整合。17、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有哪三种取向?这三种取向会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1)课程内容即教材。这种取向将课程内容作为是预设的的知识和技能。持这种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会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把其关注点放在儿童做些什么方面,强调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幼儿园课程论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空1分.共10分) 1.就价值定位而言,目标模式是基于------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一--------。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逻辑顺序与--------,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直线式组织与--------一。 3.结构化程度高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多地会表现出_----------,---------,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 4.蒙台梭利课程的教育内容由--------、-------- 、--------和--------这4个方面组成。 二、选择题 1.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的是( )。 A.博比特 B.泰勒 C.惠勒 D.斯坦豪斯 2.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 )。 A.蒙台梭利课程 B.瑞吉欧教育方案C.方案教案 D.福禄贝尔的恩物教案3.“儿童能够说出其周围环境中东西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样式。”这个课程目标是(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目标 4.以皮亚杰理论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有( )。 A.光谱方案 B.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 C.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 D.海伊斯科普课程 5.下列属于综合性课程的长处的有( )。 A.能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 B.能符合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C.能促进儿童系统地把握知识、技能 D.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多元文化课程 2.幼儿园综合性课程 3.目标模式 4.DI直接教案模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021高三联考作文“伪精致主义”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伪精致主义”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01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很多95后、00后大学生来说,“伪精致主义”的消费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以至于有时他们为了一张发在朋友圈里的唯美摆拍,不惜借钱去买新推出的网红单品。疫情导致延期开学的大学生一时间断了主要经济来源——父母提供的生活费。为了填补之前的超前消费的欠款,有人选择变卖“家财”,有人去做线上零工……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02名师解题读懂材料 “伪精致主义”,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新词,指的是一种普遍发生在青年人群体中的生活方式。青年人虽然收入不多,但没有因此放弃追求外在的精致。尽管消费能力与他们所追求的外在生活不匹配,他们仍旧乐此不疲。这样盲目追求时尚、“仪式感”的行为背后,是错误的价值观。因此,本材料的立意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 03审题立意——指导写作 本材料的立意倾向明晰,对“伪精致主义”的风气持批判态度。从内容上看,有何表现,有什么危害和不良后果,并去探寻产生此种风气的根源是什么。进而从措施分析的角度去看,我们该如何扼杀此种风气的滋长,并倡导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比如,要增强科学的消费理念,要提升理财的技能,谨防“伪精致”毁掉真实生活。 当然,从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继续探讨真正的精致主义该是怎样的。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但并非虚荣心膨胀,这也是人们对自身又要求有向往的体现,是值得提倡的。另外,还要特别关注“青少年”这一群体,这一现象为什么集中在这一群体?这一现象是否也只是局限在这一群体?这些问题可以让作文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展。 04示范标题——开拓思路 《唯时光磨砺出“精致”》 《伪精致,是真粗糙》《“精致”是你我心中的向往》《内在不足才求外在多余》《警惕“伪精致主义”》 05时事热点——链接现实 1.朋友圈中的“精致” 朋友圈里的一片精致,而现实却是一团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年轻人,出现如此的病态?一是消费观念出了问题。在刺激内需的大背景下,超前消费的观念被逐渐认同,但是超前消费不等同于无节制消费,透支明天的财富,其本质是在对于未来合理规划的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双重偶然性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社会信息 4、传播(99新) 二、简述 1、传播的基本特点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 2、信息革命 3、信息 4、大众社会 5、大众文化 二、简述 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 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 1、语义空间 2、符号

3、意义 4、象征性互动理论 二、简述 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 1、反馈 2、“5W”模式(98)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5、噪音(00传) 6、信源 7、传播过程(02新名) 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 9、前馈 10、信宿 二、简述 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一、名词解释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4、群体传播 5、传播基本形态 6、从众行为 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名词解释 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 1、极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96名) 3、社会责任理论(95名) 4、民主参与理论 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 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 7、报刊四种理论 二、简述 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 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幼儿园课程论期末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幼儿园课程论期末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07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儿童的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技能 2.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 3.斯坦豪斯 4.作业,秩序 5.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B 2.ABC 3.B 4.AD 5.A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外系统是指发展的人并没有参与的、但又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 2.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4.单元教学是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课程即科目: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 课程即经验:课程被认为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获得的一切经验。 课程即目标:将课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课程即计划: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 2.(1)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指的是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指的是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经验联为一体。 (3)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直线式组织指的是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使前后内容互不重复;螺旋式组织指的是在不同的阶段,课程内容会重复出现,但是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 3.(1)所计划的教育活动的程度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当 (2)所计划的教育活动的次序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发展程序相近 (3 )所计划的教育活动应尽可能与个体和群体儿童的需要相符合 4.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式,一切应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灵活地确定活动的操作步骤。 一般而言,方案教学可以包括以下3个步骤: (1)方案的起始阶段:包括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方案教学主题网络的编制。 (2)方案活动的展开阶段:在方案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和儿童双方始终处于积极互动状态之中,多种类型的活动保证了这种互动。家长的参与和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方案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方案活动的总结阶段:回顾儿童在方案活动进行过程中运用过的技巧、策略以及儿童的探索过程。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1)涵义 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结构化程度上由低到高,形成一个连续体; 每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该教育活动结构化程度的基本状况; 同种类型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幼儿园课程的教育取向反映在连续体的相对位置上。 (2)启示 能比较清晰地认识各种常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性质,特别是这些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 在具体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时,能把握该教育活动性质及在结构化程度方面所具有的弹性范围; 幼儿园课程整体的价值取向确定以后,能比较清晰和理性地组合该课程的各种教育活动。 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