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教案(第5章)

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教案(第5章)

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教案(第5章)
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教案(第5章)

第五章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以充分掌握现行系统全面和真实的情况,分析用户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用户需求分析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等。

5.l 现行系统详细调查

现状调查是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现状调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召开调查会、个别交谈、发查表收集书面意见、调查人员直接参加业务实践、请管理人员给组介绍情况、查阅企业的有关资料等。

在现状调查及以后的系统分析工作中,将要用到一系列描述、分析现行管理系统和新的目标系统的工具(各种图、表和方法)。

现状调查应“自顶向下”、由抽象到具体地进行,调查内容有企业组织结构和信息关联状况、系统业务流程、系统数据调查等几个方面。

5.1.1 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关联状况

1.组织结构

现状调查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并用组织结构图将它描绘出来。

2.信息关联情况。

在组织结构调查以后,接着应按照组织结构,进一步了解企业各管理层次、各管理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绘制出信息关联图。

5.1.2 系统的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图和信息关联图描述了企业各组成部分及其信息之间的联系,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背景的综合性概述,比较粗略和抽象。

1.调查应按照原系统的管理业务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深入细致地进行。

2.为了准确地表达原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便于以后各工作阶段能有效地研究和使用这些调查成果,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作为描述原系统业务的工具。

业务流程图是系统业务调查中使用得最普遍、最重要的工具。

5.1.3 系统的数据调查

1.全面收集与业务有关的所有保存和传递数据的载体,包括各种

原始凭证、票据、单据、台账

对上述各种数据需要进行汇总、整理,为以后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库设计打下基础。系统调查的数据汇总为三类:

(1) 输入数据。主要指输入系统进行处理的凭证、票据,或下级部门上报给本系统的报表。

(2) 存储数据。主要指各种台账、记录文件,是本系统实现计算机化后,需要存储的数据的主要内容。

(3) 输出数据。指由本系统将输入数据和存储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产生的各类报表和查询结果。它是计算机化以后系统输出和网络传输的主要内容。

2.数据分布的估算

在汇总的基础上按部门进行数据分布估算,分析企业数据量在不同业务部门的分布、数据来源、数据的时间分布,各业务部门数据处理的重点等。同时也可以用所列的数据存储量为基数,并充分考虑到系统发展的需要,估计新系统计算设备应提供的存储能力。

5.2 需求分析和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

需求分析则是对原系统的功能和信息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抽象,以确定新系统应满足的要求,即明确新系统应当“做什么”,从而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这个分析和抽象工作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5.2.1 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数据流程图既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有两个特点:

(1) 具有概括性。

(2) 具有抽象性。

由于数据流程图简明、清晰,不涉及技术细节,容易让用户理解,因此数据流程图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也是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

1.数据流程图的符号

在数据流程图中,采用四种符号。

(1) 外部实体。这是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

(2) 处理功能。这是指对输入数据流进行加工、变换与输出数据流的逻辑处理过程。

(3) 数据存储。这是指逻辑上要求存储的数据,不考虑具体数据的存储介质和技术手段。

(4) 数据流。这是指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数据流用一根箭线表示。

2.顶层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的绘制,采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即先把整个系统当做一个处理功能来看待,画出最粗略的数据流程图;

然后逐层向下分析,分解为详细的低层次的数据流程图。

(1) 顶层数据流程图的一般形式。任何系统,无论多么复杂,顶层数据流程都可粗略地表达一种形式。若系统中具有全系统共享的数据存储,可表示在顶层数据流程图中,部分处理功能共享的数据可在低层次数据流程图中表达。

(2) 顶层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先应根据系统可行性分析确定的范围和目标、用户的需求,划定系统的界面。界面内的,作为具体分析的系统;界面外的、与系统有数据联系的部门和事物,则视为外部实体。

3.低层次数据流程图

在顶层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将处理功能(逻辑功能) 逐步分解,可得到不同层次的数据流程图。

用分层次的数据流程图来描述原系统,把系统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的逻辑描述。首先要划定系统的边界,分析系统与外界的信息联系。

4.扩展的数据流程图

扩展的具体内容有两个方面:(1) 应用计算机以后,可以增加许多原来手工处理难以完成的各种功能。(2) 扩展是增加对各种例外情况和错误情况的处理。

最终确定的数据流程图,是新系统的综合逻辑描述,着重反映系统的全貌。而逻辑模型的许多细节,如每个处理功能的要求,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的具体内容、特征等,不可能在一套图中完全

表示出来,因此还要进一步进行下面两步的分析工作,即数据分析和功能分析

5.2.2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任务,是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的形式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1.数据字典的作用和编写要求。

数据字典是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项等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数据字典中有关系统的详细信息是以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的重要依据。

2.数据字典的生成方法

生成数据字典的方法有两种:由手工方式生成和由计算机辅助生成。手工编写的优点是具有较大灵活性与适应性,但手工编写效率低。编辑困难、容易出现疏漏和错误,对数据字典的检验、维护、查询、统计、分析都不方便。计算机辅助编写数据字典是将数据字典有关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存储在数据字典库中。计算机辅助生成的数据字典具有查询、维护、统计、分析等功能。

数据字典中的条目有以下六种形式:

(1) 数据项。

(2) 数据结构。

(3) 数据流。

(4) 数据存储。

(5) 处理功能。

(6) 外部实体。

5.2.3 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处理功能可归纳为三类,即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处理、算术运算、逻辑判断。常采用决策树、决策表及结构化语言等作为描述功能分析的工具。

1.决策树

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是一种呈树状的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处理中具有多种策略,要根据若干条件的判定,确定所采用策略的情况。左端圆圈为树根表示决策结点;由决策结点引出的直线,形似树枝,称为条件技,每条树枝代表一个条件;中间的圆圈称为条件结点;右端的实心圆表示决策结果。决策树中条件结点以及每个结点所引出条件技的数量依具体问题而定。

决策树的优点是清晰、直观;缺点是当条件多,而且互相组合时,不容易清楚地表达判断过程。

2.决策表

决策表又称判断表,是一种呈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用于描述处理判断条件较多、各条件又相互组合、有多种决策方案的情况。决策表由四部分组成,

3.结构化语言

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使用的词汇主要有三种:即祈使语句中明确的动词;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中的名词;表示处理逻辑结构的保留字。

用结构化语言任何处理逻辑都可以表达为顺序、选择判断、循环三种结构。

(1) 顺序结构中的祈使语句应包含一个动词及一个宾语,表示要进行的处理(包括输入、输出及运算等) 。

(2) 判断结构有两种表示形式,可与判定树、判定表的表达方式相对应。

(3) 循环结构是指在条件成立时,重复执行某处理,直到条件不成立时为止。

5.2.4 数据/功能分析

U/C矩阵是一张表格。它可以表数据/功能系统化分析的结果。它的左边第一列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上面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数据类的名称。表中在各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处,填写功能与数据类的关系。

U/C矩阵的正确性,可由三方面来检验:

(1) 完备性检验。这是指每一个数据类必须有一个产生者(即“C”) 和至少有一个使用者(即“U”) ;每个功能必须产生或者使用数据类。否则这个U/C矩阵是不完备的。

(2) 一致性检验。这是指每一个数据类仅有一个产生者,即在矩阵中每个数据类只有一个“C”。如果有多个产生者的情况

出现,则会产生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3) 无冗余性检验。这是指每一行或每一列必须有“U”

或“C”,即不允许有空行空列。若存在空行空列,则说明该功能或数据的划分是没有必要的、冗余的。

将U/C矩阵进行整理,移动某些行或列,把字母“C”尽量*近U/C矩阵的对角线,可得到C符号的适当排列。

5.3 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阶段最后一项任务是编写系统方案说明书。它实际上是整个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总结或成果,又是企业领导对系统进入设计阶段决策的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

1.原系统的状况和问题

2.新系统的目标

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4.有关新系统方案的比较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37759

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学院计算机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讲教师肖燕 职称讲师

第1章计算机基础 【教学目标】 1、解计算机发展概况; 2、熟悉计算机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掌握计算机中常用数制及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教学重点】 数制及编码 【教学难点】 数制转换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工具】 粉笔+多媒体 【教学学时】 2学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娱乐的重要工具,了解关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以及会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2.教学内容与设计 1.1 计算机的概述 1.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2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③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④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1.3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①字长 ②运算速度

③主频 ④存储容量 1.1.4 计算机的类型和特点 ①计算机的类型 按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分类: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分类: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性能指标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单片机 ②计算机特点 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1.5 计算机的应用 ①科学计算 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⑥电子商务 1.2 计算机中的常用数制 1.2.1 进位记数 ①进位记数制 ②进位记数特点: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1.2.2 不同进位记数之间的转换 ①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整数:除2取余法小数:乘2取整法 ②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725) 10=(1325) 8 =(2D5) 16 ③二进制数、八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1011010101.0101) 2=(1325.24) 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模板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教学对象教学时间年月日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1.1 计算机概述 1.2 计算机系统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概念 教学重点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掌握键盘的使用,学会标准指法操作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建议学时理论:2 上机:2 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方法理论: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PPT);上机:指导上机实验 演示设计1.1 计算机概述 板书设计1.2 计算机系统 教学过程 介绍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 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分类; 课程导入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主要内容计算机硬件系统: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计算机软件系统: 举例说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使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有较深刻的印象。

详细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 2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 、掌握键盘的使用,熟练掌握标准指法操作; 4 、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编码。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史(包括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类型、应用领域及 前景;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了解微机的硬件系统,包括掌握微机 系统硬件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了解微机的软件系统,包括掌握机器指令与计算机 语言(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的概念、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包括了解二进制数概念、计算机内采用二进制数的优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史和应用领域,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数据在 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 难点: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 四、课时分配:讲授 4 学时、实验 2 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ppt) 六、教学过程: 第一讲、计算机概述(1 学时) 1、什么是计算机(概念) 2、计算机发展过程 阶段年份物理器件软件特征应用范围 第一代46-57 电子管机器语言、 科学计算 汇编语言 第二代58-64 晶体管高级语言科学计算、数据处 理、工业控制第三代65-70 小规模集成 操作系统科学计算、数据处 电路理、工业控制、文字 处理、图形处理第四代70 至今大规模集成 数据库网各个领域 电路络等 3、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巨型化、高性能、开放式、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 4、计算机的分类: 1)、根据规模大小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机、 2)、根据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5、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系统 中的应用 注:记住一些专用名字的缩写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win7+0ffice2010)

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 2010版)教师:陈治伯 专业:本科、专科(公共基础课) 编写: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充实: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首页 1、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2、授课对象:本专科 3、学时学分:学时52(理论:34,上机:18),学分3 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Windows7 + Office2010版),张金秋,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7 (2)、参考书 《新编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第1版),李占平、江华伟、张金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与测试》(第3版),王爱民、杨庆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计算机文化基础》乔桂芳赵丽峰蔡泽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江华伟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 5、考核方式:考查、开卷 6、课的类型:讲授课、上机课 课堂授课为主,结合答疑、作业批改,进行必要的上机实验。课堂授课采用现场实例操作、多媒体课件。 课程类型→讲授课、上机课 多媒体教学→现场实例操作、投影展示 案例式教学→精选典型实例讲授 辅助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提问、师生互动 7、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教师先操作演示知识点,然后提出类似的设计题目,请学生分析制作方法、步骤、使用的技术等,如果时间允许请学生试做,教师及时点评,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是否还有更加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2)、鼓励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写实习报告,培养学生的写作、总结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面向应用需要多种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学习 重视实践实习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引入良性竞争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审美修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3

教案首页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2H) 第四章 Word 2007 §4-1 认识Word 2007 §4-2 文档排版 授课时间2017 ——2018 学年度下学期第2 周第1次课授课班级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教具/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目的 认识Word 2007的界面组成,掌握Word 2007的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Word 2007的界面组成及功能 教学难点Word 2007文档的基本操作 复习提问简单介绍win7操作系统的界面组成 本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Word 2007的界面组成和Word 2007的基本操作。 布置作业P120 习题三 检查签字检查日期

教学内容注意点配时复习:win7操作系统的界面组成 导入:Word 2007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用来处理文字的录入、修改、排版和输出等一整套文字处理工作,将文字组合后变成信件、单位公函、学术论文、书籍、报刊等。 第四章 Word 2007 一、认识Word2007 (一)启动软件 1.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Word2007; 2.双击Word 2007的桌面快捷图标; 3.双击电脑中已有的Word文档。 (二)窗口组成 1.Office按钮 2.快捷访问工具栏 3.标题栏 4.功能选项卡及功能区 5.文档编辑区 6.状态栏和视图栏 二、文档的基本操作 (一)新建文档 1.单击Office按钮→新建→空白文档→创建(或单击Office 按钮→新建→双击“空白文档”); 2.单击快捷访问工具栏后面的下拉菜单图标→新建(可以根据需求添加其他快捷图标)→新建快捷图标; 3.Ctrl+N。 (二)保存文档 1.单击Office按钮→保存;(修改后的文档); 2.单击Office按钮→另存为→选择路径、填写文件名、选择文件类型(高版本软件所保存的文档不能在低版本软件中打开)→保存; 3.单击快捷访问工具栏中的保存快捷图标; 4.Ctrl+S或F12。 (三)打开文档 1.单击Office按钮→打开; 2.单击快捷访问工具栏中的图标→打开; 3.Ctrl+O 出示图文 并茂Word 作 品 注意Word 2007的界面 组成 提示: 在编辑文 档前可以 设置一下 保存时间 15’ 15’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备课[全套]

计算机应用基础 全 套 教 案 年月日

目录 计算机基础知识 (3) 计算机发展历程 (3) 计算机系统组成 (5) 计算机数制表示 (7) 计算机外部设备 (10) 计算机安全 (13) 中英文输入 (15) 软件系统 (17) WINDOWS操作系统 (19) 认识Windows系统 (19) 文件与文件夹 (23) WINDOWS系统常用设置 (26) 常用软件安装配置 (29) Internet(因特网) (31) 认识Internet(因特网) (31) 网上信息搜索 (35) 电子E-mail (37) 网络通信、发布、存储 (39) 文字处理软件 (42) Word基本操作 (42) Word字符格式 (46) Word表格基本操作 (49) Word版面操作 (51) Word图文混排 (54) Word图文混排实例 (56) Word样式模板 (58) 电子表格软件 (61) Excel基本操作 (61) Excel单元格基本操作 (63) Excel格式化基本操作 (66) Excel计算、排序、筛选、汇总 (69) Excel图表使用 (72) Excel页面及打印设置 (74) 多媒体软件应用 (76) 多媒体知识 (76) 图像处理 (79) 音频与视频 (81) 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 (83) 幻灯片基础知识 (83) 幻灯片样式母版 (85) 对象操作 (87) 动画、放映、打包 (89)

科目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题目及章节、页码计算机系统组成 教学目的1、认识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部部件的名称。 2、熟悉硬件和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容:硬件的主机和外设;软件的种类。 3、认识微型计算机的主板系统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器件的名称及其功能。 4、熟悉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种类及使用特点:硬盘、闪盘、光盘及光盘驱动器等。 教学重点1、认识微型计算机系统外部主要组成设备。 2、认识常用外存储器的种类及功能。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解课时 教学过程任务一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是计算机物理装置,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运行的程序,这些程序使用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文档集合。 “什么是个人计算机系统?”的问题。教师再给学生概括小结“尽管个人计算机的外观各有不同,但其系统组成通常都包括以下的部件:计算机系统单元(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磁盘驱动器、CD-ROM或DVD-ROM驱动器或光盘刻录机、音箱、打印机等”引导学生过渡并完成下一个活动。 任务二认识主板系统单元 展示计算机系统单元的部结构,剖析微型计算机主板的组成结构,向学生展示CPU、存储器、芯片组(南桥、北桥芯片)、总线、BIOS芯片是什么样子的,初步认识它们的外观,并学习系统单元电路的主要部件特点、功能与作用等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MIN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教案 2017 ~ 2018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授课教师:计算机教学团队 课程所属系(部):信息与工程系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授课班级:2017级室内设计2班 课程类型:纯理论课()/(理论+实践)课(√)/纯实践课( )课程属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64学时 学分:4学分 使用教材:董正雄编,《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考核方式:考试(以证代考) 参考书目:1.黄佐权、王宇川,《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 2011年7月; 2.宋晏,刘勇,杨国兴, 《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工业 出版社,2013年08月;

3. 刘瑞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Office 2010),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05月;

标题:第一章信息社会与计算机 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 计算机与计算机系统 PC微机系统的组装与选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及主要特性,信息学科、计算科学的发展和研究领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及应用。 2.掌握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微机的CPU(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总线及其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微机的CPU(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总线及其组成。 2.教学难点:掌握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微机的CPU(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总线及其组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任何一种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那么计算机是如何传达信息,辅助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呢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新授: 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 信息及其主要特性

计算机应用公开课教案

肇庆市技师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欧阳洪波 授课班级:中11电子技术班 授课章节:第四章第7-8节 授课地点:信息工程系4503东

第四章Word XP的应用 4.7 word表格制作 【教学目的】 1.掌握word表格的拆分与合并格式设置。 2.能制作出具有特殊格式的表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Word特殊表格的制作。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制作出具有特殊格式的表格,刚开始学生们对于具有特殊格式的表格的制作很感觉到比较难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到这一知识点,会将表格的制作分成几个步骤,并结合多个专项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 【组织教学】 1.点名,记录考勤,检查学生仪容仪表。 2.组织学生检查机器,填写交接班记录表。 【导入新课】 1.插入一个新的表格有哪些方法?怎样添加新的一列或一行? 2.我们平时接触的请假条,签到表是怎样做出来的?可以利用word表格的功能 做出来吗? 【新课讲授】 表格的特殊格式化: 1. 合并单元格 方法一: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单击“表格”——“合并单元格”菜单; 或右击,再选择“合并单元格”;或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的“合并单元格”按钮。 方法二:也可利用“绘制表格”中的擦除工具。方法:工具栏中的“表格 和边框”工具——“擦除”工具,把需要合并的单元格之间的线条擦去就可以了。 实例演示 按照样图,修改下列的表格: 行高:第1~5行取固定值1.1厘米,第6行取固定值1.45厘米。

列宽:每列的列宽都为2.5厘米。 合并:将表格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所有单元格(除第一列外)合并,如样图所示。 样图: 【提示】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一的前提下,让学生先自己体会方法二的操作。 2. 拆分单元格。 方法一:选中要拆分的单元格,单击“表格”——“拆分单元格”菜单; 或右击,再选择“拆分单元格”;或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的“拆分单元格”按钮,弹出“拆分单元格”对话框;在“列数”、“行数”框中输入每个单元格要拆分成的列数和行数,按“确定”按钮。 方法二:也可利用“绘制表格”中的绘制表格工具。方法:工具栏中的“表 格和边框”工具——“绘制表格”工具,在需要拆分的单元格之间添加画线就可以了。 实例演示 按照样图,修改下列表格: 调整表格:在第三行前添加新的一行,前输入如样图所显示的内容。 表格格式化:表格内的文字均为五号楷体;表格中的全部内容中部居中。 拆分单元格:把第二列(除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外)拆分为四列,并适当调整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学院计算机学院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讲教师肖燕 职称讲师

第1xx 计算机基础 【教学目标】 1、解计算机发展概况; 2、熟悉计算机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掌握计算机中常用数制及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教学重点】 数制及编码 【教学难点】 数制转换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工具】 粉笔+多媒体 【教学学时】 2学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娱乐的重要工具,了解关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以及会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2.教学内容与设计 1.1 计算机的概述 1.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2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③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④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1.3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①字长 ②运算速度 ③主频 ④存储容量 1.1.4 计算机的类型和特点 ①计算机的类型

按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分类: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分类: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性能指标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单片机 ②计算机特点 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1.5 计算机的应用 ①科学计算 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⑥电子商务 1.2 计算机中的常用数制 1.2.1 进位记数

①进位记数制 ②进位记数特点: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1.2.2 不同进位记数之间的转换 ①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整数:除2取余法小数:乘2取整法 ②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725)10=(1325)8=(2D5)16 ③二进制数、八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1011010101.0101)2=(1325.24)8 1.2.3二进制的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 ①算术运算 ②逻辑运算 “与”运算,“或”运算,“非”运算,“异或”运算1.3 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1.3.1 计算机中数的表示 ①定点数:定点整数、定点小数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新)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讲、计算机概述(2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定义;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3)了解计算机的分类; (4)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难点】: (1)计算机的特点; (2)计算机的发展史(包括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 (3)计算机的分类; (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计算机(概念) 电子计算机(又称电脑)是一种能自动高速而精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具有内部存储能力,由程序来控制其操作过程的现代化电子装置。 它的实质是:信息处理机。 完整的电子计算机的外形主要有哪些组成? 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 2 3 巨型化、高性能、开放式、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 4、计算机的分类: 1)、根据规模大小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机、 2)、根据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5、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科学计算:例如:气象预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的监测

?数据处理:例如:高考招生中考生录取与统计工作,铁路、飞机客票的预定系统,银 行系统的业务管理 ?计算机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例如:用CAI演示化学反应 ?人工智能:例如:代替人类到危险的环境中去工作 ?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例如:Internet发email 注:记住一些专用名字的缩写 ◆CBE:计算机辅助教育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CMI:计算机管理教学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T:计算机辅助翻译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 二、【小结】计算机的定义,它的发展史以及趋势,计算机的分类。 三、【布置作业】 (1)计算机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各是什么? (2)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是什么? 第二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3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结构; (2)计算机硬件的工作流程; (3)了解硬件和软件系统; 【教学重难点】: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 (2)计算机硬件的工作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计算机的分类以及在哪些应用领域? 二、【导入新课】 1、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构成计算机系统的统一体。 1、计算机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组成: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中央处理器CPU: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 CPU的作用:是处理数据、存取数据或指令、协调各部件工作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1.1 计算机概述 1、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和特点?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用于计算炮弹弹道轨迹。它的全称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简称ENIAC。它的运行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 2、计算机从第一台产生到今天的发展历程如下:(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年)使用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使用的电子元件是晶体管(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使用的电子元件是集成电路时代。 (4) ___计算机(1970年至今)使用的电子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新一代计算机(也称未来计算机)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将向智能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生物计算机以及光子计算机等方向发展;但距真正研制成功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可是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实现。 1.1.2 计算机的分类名称应用领域生产国家或厂商运行速度价格巨型机天气预报、空间技术美、日、英、法、德、俄、中国万亿次每秒最贵微型机个人美国Intel公司、联想、SONY、华

硕较快低大型机银行、政府部门、大公司美国IBM、日本富士通快贵小型机工业控制、数据采集 DEC公司快较低工作站专为工程师设计 SUN、HP、SGI公司较快低小巨型机各个大公司、大学、科研院所各单位自由组合快贵 1.1.3 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自动运行能力。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辅助设计与教学、人工智能 1.3.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主机内(CPU、内存、主板、显卡、电源、光驱、网卡等),外部设备(键盘、鼠标、显示器、硬盘、U盘、手机存储卡等)。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输入设备(键盘等)输入数据,在CPU的控制下将数据交给内存条,内存再将数据交给CPU运算,CPU运算完成后将数据返回给内存条,最后由内存条将运算结果数据交给显卡输出到显示器。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辅助计算机完成工作任务的软件称为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辅助用户完成工作任务的软件称为应用软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文件 专业:会计 班级:2017会计班 教师:卡依沙尔·阿不都热合曼学期: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单 元 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提示与活动建议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列举各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 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工作与生活 中的各类应用; 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在计算 机中的处理过程 可以通过安排参观活动、收 集播放音视频资料等手段,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计算机 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组成, 以及主要硬/软件在系统中的作用; 了解计算机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会利用数据存储单位区分存储空间大 小;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 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理解二进制基本概念及常用数制之间 的转换方法; 理解ASCII码的基本概念,了解编码 规则; 了解BIOS在计算机系统硬件配置和 管理中的作用 可以通过对计算机实物的观 察与操作,让学生重点学习 输入/输出设备与计算机系 统主机接口的连接。使学生 在操作使用中认识并熟悉常 用设备,重点掌握键盘键位 分布及功能,逐渐达到熟练 使用键盘 教学单 元 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提示与活动建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案 项目名称计算机的组成与配置 授课教师 开课范围 授课时间授课 班级 授课 类型 综合课 课 时 14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种数制与二进制编码;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反病毒技术。 2.认识设备类型、了解设备特性。 3.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1.计算机的启动与关闭;熟悉鼠标和键盘的使用;常用汉字输入方法。 2.认识主机箱接口、查看软硬件配置、会连接硬件设备。 3.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3、数据的存储单位换算。 4、计算机常用设备的识别。 教学难点 1、计算机设备的识别和相应的功能。 2、数制转换。

课前准备时间资源:课前,课后和课上的安排与设计材料资源:计算机,多媒体 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 人员资源:师生 设备资源:黑板,投影仪 环境资源: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由举例分析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推出结论。课外作业组装一台计算机 教学后记 教学 程序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引入 教学过程任务1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任务描述 该项目以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和应用内容为主,旨在通过 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并根据实际的生活经历总结出 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的兴趣。 因为有些学生还不会使用计算机,故不安排上机操作,在学习了计 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后,安排一节上机课的内容,让学生去网上主动 搜索计算机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相关资料。 任务导入: 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最为主要的工具,已成为 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吃饭、出行、购物、学习、生 产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横跨了社会的各处领域。而熟练使用计 算机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技能,如果能精通计算机,将是你将 来就业非常好的一块“敲门砖”。从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走入计算 机的世界。为尽快了解大家的计算机基础,首先进行一个现场调查 (学生举手回答) 现场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 1、你接触计算机是什么时候? A、小学 B、初中 C、未接触 2、你的父母会用计算机吗? A、会 B、基本不会 C、未接触过 3、你用计算机做过什么事呢? 提问交流 讲解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仍任教计算机平面设计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将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一、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操作课。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都应该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常规操作,并能应用于各行各业。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使他们能胜任办公自动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 在本学期中主要任务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汉字输入能力,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重点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具有一定的文字排版能力;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以及PowerPoint基础入门操作和简单的网络应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2.比较熟练应用office2003,了解office2007; 3.了解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识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 教学方法: 1、讲授、演示、实践、任务驱动法; 2、教学与实践同步,即时反馈课堂信息; 3、加强技能操作训练;

4、每节做小结,每结束一章要做总结并布置上机综合实训操作练习。 二、教材特点分析 1、教材内容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较为丰富,总共有七章,第一章认识计算机,第二章 WindowsXP操作系统,第三章因特网(Internet)应用,第四章 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第五章 Excel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第六章多媒体软件应用,第七章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应用。主要内容是基于目前广泛应用的Windows操作平台,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并简单的介绍了文字输入方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和处理等内容。 2、教材重点突出。本教材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重点介绍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突出了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够注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是本教材的最大特色。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indows的操作,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3、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体现教材的先进性,以保证学生所学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在教材的力求介绍最新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对于常用的算机软件,力求选用最新的版本。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江西服装学院 2015——2016上学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 案 教师:舒阳霞 服装商贸分院(计算机教研室) 授课名称:第1讲计算机发展史、特点和分类 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组成 授课班级:15级新生 授课时间:第一周 授课的章节与内容:1.1 了解计算机 1.2 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并从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出发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及系统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诞生、发展、特点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难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课后作业: 熟悉有关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特别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课堂小结: 本次课程是给大一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教学的设计非常关键,因为它将从很大程度决定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的喜好。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设计。整体感觉效果不错。 教学设计: 一、自我介绍 二、课程导入 在进入大学之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大部分同学都有所接触,例如:打字、聊QQ、看电影等都是计算机带给我们的生活乐趣。但是,由于教育的地域性的差别,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进行过计算机课程的培训或学习的。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不会用电脑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新文盲”,所以我们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要接触电脑,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熟悉它,把它作为我们有利的工具。 三、课程内容 1、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 ENIAC(埃尼阿克) 1)背景二战时期 2)特点 庞大——占地面积170m2,高达6m,重30t

耗电量大:150KW/时 内存小:16KB 2、发展 1)第一阶段 1946-1956 电子管时代 2)第二阶段 1957-1964 晶体管时代 3)第三阶段 1965-1970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4)第四阶段 1971-至今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具有记忆和逻辑分析能力 4)自动执行 4、分类(根据运算速度) 1)巨型机:我国有三大品牌——曙光、银河和神威 2)大型机 3)中型机 4)小型机 4)微型机(PC 机) 5、应用领域 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 3)过程控制 4)人工智能 5)计算机辅助系统 CAD CAM CAI CAT CAE 6)电子商务 7)信息高速公路 6、发展趋势 1)微型化 2)巨型化 3)网络化 4)智能化 7、计算机系统组成 1)硬件系统 ①运算器 算术和逻辑运算 简称ALU ②控制器 运算器+控制器=中央处理器 (CPU ) ③存储器:内存+外存 a)内存:RAM 、ROM 和Cache b)外存:硬盘、U 盘 c)容量单位 B KB MB GB TB PB 1B=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1PB=1024TB ④输入设备 ⑤输出设备 (c )硬盘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都应该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常规操作,并能应用于各行各业。本学期我任教中职一年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将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技能操作课程。在本学期中主要任务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汉字输入能力,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重点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具有一定的文字排版能力;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以及PowerPoint基础入门操作和简单的网络应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2.能满足基本打字要求; 3.了解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识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演示、实践、任务驱动法; 2、教学与实践同步,即时反馈课堂信息; 3、加强技能操作训练; 4、每节做小结,每结束一章要做总结并布置上机综合实训操作练习。 三、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1、教材内容。这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较为丰富,重点章节突出。我主要教授一、二、三、四、五和七这六章。主要内容是基于目前广泛应用的Windows操作平台,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并简单的介绍了文字输入方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和处理等内容。 2、教材重点突出。本教材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重点介绍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突出了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够注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是本教材的最大特色。 3、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体现教材的先进性,以保证学生所学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在教材的力求介绍最新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章教案

目录 1.1 了解计算机 (1) 1.2 认识微型计算机 (3) 1.3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 (6) 1.4 计算机软件及其使用 (8) 1.5 数制与编码 (11)

1.1 了解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1)能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了解的图片、文字资料,描述计算机在生产、 生活、工作、科研、国防等场合的应用,并能说出各种应用领域的特 点。能够表述计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图片、文字记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分类 与各类的特点。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体会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能够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具体事例,结合计算机发展及在生活、工作、 社会各个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认识“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 2.操作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计算机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发展 的四个阶段。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及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的主要 特点,列举计算机分类产品及使用场合。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1)计算机发展及分类; (2)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识别并区分计算机发展阶段; (2)收集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案例,描述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3.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从生活实例中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探讨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5.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2 认识微型计算机 教学目标: 3.基本知识 (4)通过展示典型的微型计算机产品,认识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部部件的 名称和作用:显示器、键盘、音箱、鼠标、打印机。 (5)通过图1-3所示“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示意,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 两大部份组成,熟悉硬件和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硬件的主机和外设;软件 的种类。 (6)通过实例,认识微型计算机的主板系统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器件的名称及其功 能:CPU、内存储器、主板(南桥、北桥)芯片组、总线、BIOS和CMOS、插槽。 (7)通过实例熟悉微型计算机主板接口的名称:键盘、鼠标、USB、声音输入/输出、 网卡、1394火线输入、光纤输出、显示器、硬盘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也是以后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的入门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 1)计算机基础知识。 2)具备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 操作。 3)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等。 4)熟练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PowerPoint演示文稿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分为两部分:一是概念、功能、理论的学习,一是掌握操作过程的学习。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本科各项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尤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职业技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 现任教的12级数控、护理、幼师专业,学生是刚入学的新生,其中有少数没有使用过电脑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而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也没学习使用过办公软件诸如Word、Excel等软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计算机就是用于游戏、聊天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还不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一无所知。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材分析 学生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专为中等职业高中学生而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是比较适合高一计算机学生的使用。 2、教材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总共有七章,第一章认识计算机,第二章Windows XP操作系统,第三章因特网(Internet)应用,第四章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第五章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第六章多媒体软件应用,第七章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应用。 3、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indows 的操作,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四、教学措施 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课程知识,要想使学生能系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第四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章教案 教师 计算机应用 班级 计算机 实训组课程教研组 基础12-1 班 项目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 课型上机 4.1Word 入门 时间2012 年 5 月 10 日(星期二 3、4 节)地点实验楼四楼 5 号机房知识目标: 教 一、 Word 入门学 目标重点难点1、认识 Word 窗口界面,熟悉界面的结构及名称; 2、创建、编辑、保存文档; 3、在文档中输入字符。 重点: Word 2003 的编辑操作。 难点: Word 2003 的编辑操作。 学情 11-1 班学生。 授课对象为计算机 背景 相关仪器 60 套。 实验室准备:电脑 设备 教学过程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活动 活动

理论知识 1一、导入 我们经常看到的报纸、杂志、书籍上的文章,一般都是经过文字处理, 这样的文章有利于阅读,更能突出主题、引人入胜。计算机中的文字处理 软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纸、笔、橡皮,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处理 文字的重要工具。按教Office 2003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办公软件包,包括Word 2003、师示Excel2003 、PowerPoint 2003 等组件,其中 Word 2003 是文字处理软件,范进具有操作简单、功能较强的特点,可以进行各类文档的编辑。行操二、授课作 任务 1:Word基本操作 1、启动 Word 快捷方式:双击桌面上的word 快捷方式图标(注意,如果桌 面上没有,可以从“程序中”用右键创建快捷方式。) 常规方法:就是在 Windows 下运行一个应用程序的操作。从“开始菜单 “启动

2、认识Word界面的对象(元素) 理论知识 1 当 Word 启动后,首先看到的是 Word 的标题屏幕,然后出现 Word 窗口并 自动创建一个名为“文档1“的新文档。Word 窗口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和状态栏等部分组成。 1)标题栏: 窗口最上端的一栏是标题栏,标题栏左边显示的是正在处理的文件的文件 名。对于新建的文档一般默认是:“文档1“ . 2)菜单栏: 标题栏的下面是菜单栏,菜单栏中有“文件““编辑”等9 个菜单项,对 应每个菜单项包含有若干个命令组成的下拉菜单,这些下拉菜单包含了 Word 的各种功能。例如:“文件“下拉菜单中包含了有关文件操作的各 种命令。单击菜单栏中的菜单项可以拉出相应菜单项的下拉菜单。 关于菜单命令的约定: a.灰色字符的菜单命令:正常的菜单命令是用黑色字符显示,表示此命令 当前有效,可以选用。用灰色字符显示的菜单命令表示当前情形下此命 令无效,不能选用。例如:编辑菜单中“剪贴,复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