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物理地震部分练习题答案

地球物理地震部分练习题答案

地球物理地震部分练习题答案
地球物理地震部分练习题答案

物探考试复习题:

绪言

1、何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答:地球物理勘探就是通过专门的仪器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然后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推断出地下岩土介质的性质和环境资源等状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简单地说,物探是通过观测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查方法。

2、物探方法与地质方法的主要区别?

答:物探方法与地质方法在工作原理上是截然不同的。

地质方法是以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岩土露头或岩芯等直接进行观察;

物探方法则是以各种地球物理场的理论为基础,凭借仪器对地质构造或岩土介质引起的地球物理异常进行观测,而不是直接观测地质构造或岩土介质本身,因此它是一种间接的手段。探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透过覆盖地层寻找隐伏地质构造或了解岩土介质的分布。因此它比钻探等其它直接的地质勘查手段具有快速、经济的优点,已被各系统各部门广泛采用,并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3、何为物探方法的局限性和多解性?

答:局限性:

物探的应用总要受到一定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的限制,这主要是指:

1.探测对象与周围岩石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可以探测到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或物质分布的不均匀;

2.探测对象要有一定的规模,且埋藏不太深,足以产生仪器可以发现和圈定的地球物理异常;

3.各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场,相对于异常应足够微弱,或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便能够予以分辨或消除。

若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很难通过观测发现探测对象的存在。

多解性:

对同一个地球物理异常的解释可以有互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叫做物探异常的多解性。造成多解性的原因很多,有数学解的不稳定性、观测误差、干扰因素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所带来的观测数据中“信息量”的不足,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所限,物探取得的成果实质上都是一定条件下的某种推论,推论和实际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差异。

4、工程与环境物探的特点?

答:工程及环境物探通常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的对象是浅、小的物体,探查深度从几十厘米到几十米,要求探查的分辨率高、

定量解释精度高;

(2)不仅要求搞清探查对象的分布规律,还往往要求查明单个对象(如溶洞)的空间位置;

(3)与工程及环境地质工作结合紧密,探查资料往往用于设计或施工,时间上衔接紧,这常使得探测结论能及时得到验证和反馈,对工作结论要求高;

(4)探查对象复杂。浅小的物体规律复杂,近地表的地质条件和物性也不均匀,沿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的各向异性严重,甚至物性参数出现连续渐变的情况。给资料的定性定量解释带来许多困难。

地震勘探

一、地震波动力学 1、何为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

答: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另一是波传播中它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规律,称为动力学特征。前者是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的构造响应,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地下地质体的岩性特征,有时亦是地质体结构特征的响应。 2、工程地震勘探所研究的介质做了哪些假设?

答:均匀连续假设:在同一地层中,由于地震波的波长一般大于数百米至数公里,岩石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波的传播不起作用。

各向同性假设:取向杂乱无章的晶体的线度远较地震波波长小,在地震波波长长度内,可将地球介质看作为各向同性。

完全弹性假设:除震源除外,介质所受的力一般都是很小的,而且延续时间很短,因此可将地球介质当作完全弹性体。

3、纵波和横波各有什么特点?

答:纵波的特点为:①在球腔壁上作用单位正压力(纵波激发)时,弹性介质中产生的纵波质点位移规律是按指数衰减的正弦振动,衰减快慢决定于x 的大小。②振动的强弱决定于系数p rV P a 220

2,由于该系数中仅r 为变量,说明振动的强度随波传播距离r 的增大而反比地

减小,在地震勘探中称为波的球面扩散。③纵波质点位移的方向S r 同波传播的方向r 是一致的,地震勘探中把质点位移的振动方向称为极化方向,由于纵波仅在波传播的方向振动,因此是线性极化波。

横波的特点为:①在球腔壁上加上单位切应力S 0后,横波的质点位移是衰减的正弦振动,衰减快慢决定于系数t 。②横波的振幅也随波的传播距离r 增大而减小,亦具有球面扩散。③横波亦为线性极化波,因为其质点是在一维空间内振动。但由于在球坐标内a 同r 是互为正交的,故横波的质点位移振动方向有别于纵波,它同波的传播方面r 垂直。在研究中,通常把横波看作是由两个方向的振动所组成,一个是质点振动在垂直平面内的横波分量,称为SV 波,另一个是质点振动在水平平面内的横波分量,称之为SH 波。

4、振动图和波剖面的区别与联系?

答:振动图表示某个质点在不同时刻相对于平衡位置的状态。可比拟为录像。波剖面表示很多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于平衡位置的状态。可比拟为照相。振动图是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行为,波剖面是整体在同一时间行为的定格。

波的振动图形 波剖面图

5、傅立叶变换的物理意义?P20 答:任何一个非周期振动由无限多个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谐和振动叠加而成。每一个频率的谐和振动的振幅和初相位由复变函数G (f )决定。G (f )可以写成

后者物理意义是:如果已知非周期振动g (t )的形状,那么可以求得频谱G (f ),复变普G (f )的模A ( f )即为振幅谱。即:。复变谱G (f )的幅角就是相位谱,即。

6、在层状介质传播过程中,地震波的能量损耗有哪些形式?用公式表述?

答:地震波从激发、传播到被接收,其振幅和波形都要发生变化,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激发条件的影响,它包括激发方式、激发强度、震源与地面的耦合状况等。不同的激发方式,如炸药震源与锤击震源、落重震源等相比,激发的振幅相对较大;相同的激发方式,则振幅的大小取决于激发强度,如同样是锤击震源,大锤激发和小锤激发振幅不同;由于地震勘探以介质的弹性参数为物性基础,因此震源与介质的耦合性越好,激发的振幅越强。

第二类是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主要包括:

(1)地震波的能量与球面扩散。2

112r r A A ∝ ,说明波的振幅与波的传播距离成反比。

(2)波的吸收衰减。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振幅A 随传播距离r 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衰减,即r e A A α-=0。其中0A 为初始振幅,α为吸收系数,用单位波长衰减的分贝数表示。

V Q f V Q /2/πωα==,表明,吸收系数与地震波的频率成正比,与地层速度V 和品质因子成反比。表明介质的Q 值越大,吸收系数越小,能量的损耗越小。

(3)反射和透射损失:∏-=-=1120)1(n i n i R R

A A

此外还有入射角大小以及波形转换等造成的衰减。此外,地下岩层界面的形态和平滑程度等也会对波的能量有所影响。

第三类是接收条件的影响,包括接收仪器设备的频率特性对波的改造以及检波器与地面耦合状况等。

7、介质的吸收取决于哪些因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振幅A 随传播距离r 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衰减,即

r e A A α-=0。其中0A 为初始振幅,α为吸收系数,V Q f V Q /2/πωα==。吸收系数与地震波的频率成正比,与地层速度V 和品质因子成反比。表明介质的Q 值越大,吸收系数越小,能量的损耗越小。Q 值为一无量纲量,通常被定义为:在一个周期内(或一个波长距离内),振动所损耗的能量与总能量之比的倒数。

在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要求反射波的频率较高,而地层的速度一般较低,尽管探测深度较浅,波的旅行路径较短,但地层对高频地震波具有严重吸收作用。地震波的频率越高,地层的速度越低,地层的吸收作用就越显著。而对于较低频率成分的波,相应吸收较少。

8、子波和大地滤波作用的定义?

答:激发产生的尖脉冲信号)(t δ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吸收衰减作用,滤去了较高的频率成分而保留较低的频率成分,岩土介质的这种作用称为大地滤波作用。高频成分的损失,改变了脉冲的频谱成分,使频谱变窄,因而使激发的短脉冲经大地滤波作用后其延续时间加长,分辨率降低。这种经大地滤波作用后输出的波b (t)称为地震子波。

大地滤波作用对波形的改造图

9、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及视速度定理的内容?

答:惠更斯原理表明,在弹性介质中,可以把已知t 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看作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点震源,在经过t ?时间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到t t ?+时刻新的波前。应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说明波的反射、折射和绕射现象。

惠更斯原理示意图

费马原理表明,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旅行时和沿其它任何路径传播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亦波是沿旅行时间最小的路径传播(最小时间原理)的。在时间场内,将时间相同的值连起来,组成等时面,等时面与射线成正交关系。

如图所示A 、B 为两个检波器,间距为x ?,地震波沿射线1到达A 点的时间为t ,沿射线2到在B 点的时间为

t x t t ???+/,定义为视速度*V 。由图可见,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真速度t

s V ??=/,因 αcos =??x s 所以 αcos *V V =

视速度示意图

式中α为地震波射线与其自身的地表投影的夹角(出射角=90°-入射角)。式(1.1.62)表示了视速度与真速度之间的关系,称为视速度定理,可以看出,视速度总是大于真速度。当0=α时,V V =*,即波沿观测方向传播,其视速度就是真速度;当?

=90α时,

∞→*V ,即若沿波前面观测波的传播程度,此时波前面上各点的扰动都同时到达,好像有一波动以无穷大的速度传播一样;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由于V 不变,*

V 的变化反映了地震波入射角的变化。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中,近炮点记录道接收到的反射波视速度高,相邻记录道之间反射波的时差小,远炮点记录道接收到的反射波视速度低,相邻记录道接收到的反射波时差大。

10、平面波法线入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情况?P26 答:当地震波垂直入射到界面上时,?=01θ,如图所示。据斯奈尔定律,

?=Φ=Φ==02121θθ,求解Zoeppritz 方程可得:

0==RS TS A A

???????+=-=+-=1122111

1221

12221P P P RP TP P P P P RP V V V A A V V V V A ρρρρρρρ ①

第一个方程表明在平面波垂直入射时,不存在转换横波,因为此时转换波的反射系数RS A 和透射系数TS A 均为零;第二个方程说明,欲使反射波强度不为零的条件是:

01122≠-P P V V ρρ或 2211P P V V ρρ≠

平面波垂直入射

这意味着波阻抗不相等的界面构成地震反射界面。于是式②可以说是地震反射波界面形成的必要条件。显然满足不等式②,可以是2211P P V V ρρ<,亦可以是2211P P V V ρρ>。当2211P P V V ρρ<时,RP A 为正,说明反射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同相;反之,

RP P P A V V ,2211ρρ>为负,表示它们反相。分析式①中第三个方程可以看出,透射系数永远为正,故透射波同入射波永远是同相的。

11、折射波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答:当下层介质的速度V P 2 大于上层介质速度V P 1 时透射波超前运动,使其波前面与入射波、反射波的波前面脱离。但连续的弹性介质的质点运动应是连续的。于是,必定有一种新的扰动来填补这二个波前面的脱离,这个新扰动的波前面必定是一端与透射波波前面相接,另一端与反射波波前面相切,这个新扰动称为首波,即折射波。

当条件V P 2< V P 1时,a 角即使由0°变到90°,总可以满足斯奈尔定律,在上覆介质中形成反射,透射角a 2不会超过90°,因此不会产生透射波前超前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情况,不可能形成沿界面滑行的首波,也就不会形成折射波。同样,当横波速度满足V S 1< VS2,在界面上亦会形成折射横波,其形成的物理机制同折射纵波一样。

13、何为地震勘探的横向和垂向分辨率?推导其公式。

答:地震勘探的横向分辨率:横向上可分辨地质体的最小长度的能力。

广义绕射理论说明,地面上某点o(自激自收点)的能量都是地下界面上每一绕射点对它“贡献”的结果,问题是每一个点的“贡献”都是等量的吗?理论和实践证明它们不是等量的并且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分析认为在地面o 点观测到的波的能量主要是由该范围内的绕射点形成的绕射波对该观测点的“贡献”。这个带我们称为菲涅尔带。如图所示。

从O 点发出一球面波,波前到达界面上时形成绕射,考虑到所有绕射对O 点的贡献,要使得所有绕射叠加后产生相长干涉,其绕射波时差必须在二分之一周期范围内,否则产生相消干涉。此时,绕射源发出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界面上以半径r 为圆的圆周带内(即第一菲涅尔带内)。

第一菲涅尔带和横向分辨率

对于浅层而言,地震波主频较高,所以有: 经简化得: 结论:

随着频率的增高,菲涅尔带减少。 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大,由于吸收衰减作用使得频率降低,波长增大,则菲涅尔的范围增大。由此可见,当地质体的横向长度小于菲涅尔带(2r)时,地质体的反射归结成了一个点的绕射,此时地震勘探难以区分出反射是来自一个点还是来自于地质体;只有地质体的横向长度大于或等于菲涅尔带时.才可以区分。可见提高地震勘探的横向分辨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反射波的频率。

垂向分辨率即垂向上可分辨地质体的最小厚度的能力

若来自层界面的反射子波的延续度满足下式:

2222)2()42(Vt VT Vt Ob Oc r -+=-=Vt h f V c 21,==λ22412

162c c f f t V h r +?=+=λλc c f t f <<

241

22h f t V

r c λ==

则来自地层顶、底板的两个反射子波在记录上彼此分开,反之则相互重叠,可见上式决定了两个子波是否相互干涉的条件。

对于地震子波而言,我们定义不能分辨出地层顶底板反射的地层为薄层。

由于地震子波具有不同的频谱、波长和延续度等,因此薄层厚度的概念是相对的,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薄层的厚度。

当子波的延续度为n 个周期时,有: 从时间分辨的观点考虑,当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为1个周期(n =1)时,可分辨的地层厚度为半个波长,即是说对于厚度大于或等于半个波长的地层,顶、底面的反射子波彼此分开,可以分辨。

当既考虑波形特征又考虑振幅变化时(如图所示),由于顶、底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所以当顶底面之间的反射子波时间差半个周期时,则出现同相叠加,出现相对振幅极大,有:

楔状地层顶底界面的反射

因此,一般以其作为分辨薄层的限度,当地层厚度小于其时,顶底界面上的反射子波叠加在一起,形如单一界面上的反射子波,振幅变化从相对极大随地层厚度的减小而线性减小。我们称四分之一波长厚度时出现的振幅相对极大现象为薄层的调谐效应,此时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只有当地层厚度大于它时,才可能由复合反射的振幅和波形特征分出地层顶底界面的反射。

i

i V h t /2?=≤?τi

i V h t /2?=>?τ2

/,/2λn h nT V h ≥?≥?则4

,22λ=?=?h T V h

由上可知,地震勘探的纵向分辨率包含两个含义:其一为正确地识别薄层顶底界面的反射;其二为确定薄层的存在以及薄层的厚度。

此外,提高地震子波的主频,同时增大子波的频带宽度,可提高地震勘探的纵向分辨率。

14、何为地震道的褶积模型?(了解)

答:一个实际地震记录道就是由无数多个反射子波(地震子波)组成的复合振动。显然,振动的幅值大小与界面的反射系数成正比。一个反射记录道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和地震子波bt的褶积(卷积)结果。

这就是地震道褶积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制作正演理论地震记录。其中a是地震子波,b是反射系数序列,c是褶积过程,d是一个道的理论地震记录g(t)。

15、简述密度、孔隙度、地层埋深、地质年代等与地震波速度的关系?

答: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

岩土介质的密度。一般情况下,岩石越致密,波速越高,

岩土介质的孔隙度。同样岩性的岩土介质,当孔隙度大时,其速度值相对变小。

地层埋深和地质年代。一般情况下岩石埋藏得越深,反映它们的年代越老,承受上覆地层压力的时间长、强度大,这就是所谓的压实作用。因此同样岩性的岩石,埋藏深、时代老的要比埋藏浅、时代新的岩石速度更大。

16、地震波速度和弹性常数的关系?请定性表述。

答:,

λ,为拉梅常数和剪切模量,ρ为介质的密度。

式中, μ

当密度增大时孔隙度减小,弹性模量的增大量远大于密度的增大,因此,速度增大。实际岩土介质是一个粘弹性介质,速度的变化除与弹性常数有关外,还与介质的粘滞系数和波的频率有关。

17、低速层的存在会引起哪些问题?P43

答:由于低速带的存在,往往使地表覆盖层和下部基岩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速度界面,下部基岩波速大于其覆盖层波速。

这对折射波勘探是有利的。但当用地震反射波法探测下较深处的地层时,由于“低速带”的存在,使反射波的走时产生“滞后”现象,这时往往需要对“低速带”的影响进行校

正,才能对反射波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处理。另外低速带下界面易产生多次反射波而使地震记录复杂化,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干扰因素。

二、地震波运动学 1、什么叫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

答:直达波即是从震源点出发不经反射或折射以速度v 直接传播到各接收点的地震波。 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弹性不同的地质体分界面时,有一部分能量从界面上回到原来的岩层中,并且遵循光学的反射定律,即入射线。反射线和法线在一平面内,入射线和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种波称反射波。

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使透射角为90o )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

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弹性不同的地质体分界面时,有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其方向遵循透射定律、即透射线和入射线与入射点处界面的垂线(法拉)在同一个面内,透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对应地层的波速之比,这种波称为透射波。

2、折射波的存在条件?

答:下覆介质的速度大于上伏介质的速度

入射角达到临界角 3、反射波的存在条件? 答:上下层介质的波阻抗不相等。

4、斯奈尔定律的表述形式?它有什么意义?

答:假设界面R 将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

1W 和2W ,上半空间纵横波传播速度为1p V 、1s V 下半空间为2p V 、2s V 。当一平面纵波以1θ角投射至界面,根据惠更斯原理,波前到达界面上的点可看成一新震源,并产生新扰动向介质四周传播,从而形成反射和透射的纵波和横波(SV 波)。根据光学原理,不难证明在弹性分界面上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之间的关系为:

P V V V V V s s p p p =?=?=='=2211221111sin sin sin sin sin θθθ

该式即为斯奈尔定律,又称为反射和透射定律。它表征给定入射角后射线在地下介质中的任何一种传播状态。

5、(震源深度为零情况下)直达波的时距曲线特点?

答:其时距曲线方程为:*

/v x t ±=,其中*v 为波沿测线传播的视速度,x 为传播距离。当接收点在原点(激发点)左侧时,上式取负号。

由方程可见,该时距曲线为一条过原点O 的直线,该直线斜率的倒数即为*

v 。即 t x v ??=/*

当忽略震源深度时,一般可近似认为*v 等于表层层速度1v 。

6、(单一水平界面、单一倾斜界面、多层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特点? 答:(1) 单一水平界面

在反射界面与地表平行的情况下,从激发点O 传播的波经A 点反射,到达地表接收点S ,若

反射界面R 的深度为H ,可得时距曲线:

22202V x t t +=

, V H t 20= 为自激自收的反射时间 沿侧线变化的视速度:22

41x H V dt dx V a +==

在爆炸点附近,V 趋于无穷大,而在无穷远处,视速度趋近于真速度。视速度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反射波在各观测点处的出射角不同。另外,还可以得出;反射界面埋藏越深,视速度越大,时距曲线越平缓。

对同一反射层而言,当V 和t 0为常数时,正常时差

t 与炮检距平方x 2成正比。 (2)单一倾斜界面

如果反射界面R 的倾角为ψ

H ,地震测线方向与地层下倾方向一致,时距曲线为:?sin 441

22Hx H x V t ++=。

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双曲线,但对称轴不是时间轴。双曲线的顶点偏向界面上倾方向,据此特点可判别反射界面倾斜方向。类似地,当x =0时,V

H t 20=

为自激自收条件下的反射时间。

(3)多层水平界面 多层水平界面,时距曲线方程为:22

202σV x t t +=,其中???

???????????=∑∑==N I i N I i i t V t V 112σ为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当入射角a i 较小时,亦即当炮检距较小时,水平多层介质的反射

波时距曲线形式上和均匀介质的相似,但要用均方根速度V s 代替上覆地层的速度。把地层介质假想成具有均方根速度的均匀介质,当x / h <0.5 时,这种假想引起的误差很小,但随炮检距加大,则误差增大。

7、(单一水平折射层、单一倾斜折射层、多个水平折射层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特点? 答:(1)单一水平折射层 时距曲线为:02

t V x t += .水平层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斜率为2/1V 的直线,将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到时间轴,其截距0t 称作交叉时(它不是自激自收时间)。

(2)单一倾斜折射层

倾斜折射层倾角为ψ,在O 1、O 2分别激发而在O 1O 2间观测,O 1点界面法线深度为Z u ,O 2点界面法线深度为Z d 。O 1点激发、O 1O 2区间接收时所得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为: ,其中:

O 2点激发、O 2 O 1区间接收时所得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为:

,其中:,

两条时距曲线都是直线,互相交叉,称为相遇时距曲线。这两支时距曲线斜率不同,下倾方向视速度小,时距曲线陡;上倾方向视速度大,时距曲线平缓,另外,由于上倾O 1激发,在下倾O 2接收与下倾O 2激发、上倾O 1处接收时波的旅行路径一样,满足互换原理,旅行时间T 相等,T 称作互换时间。

(3) 多个水平折射层 时距曲线方程为:,其中:

水平层状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多条斜率不同、互相交叉的直线。 8、绕射波的时距曲线特点?

答: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为:

第一项t 1是常数项,则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由第二项t 2所确定,这是一个双曲线方程,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到地面的投影点位置上。

9、为什么折射波又叫首波?

答:透射波超前运动,使其波前面与入射波、反射波的波前面脱离。但连续的弹性介质的质点运动应是连续的。于是,必定有一种新的扰动来填补这二个波前面的脱离,这个新扰动的波前面必定是一端与透射波波前面相接,另一端与反射波波前面相切,这个新扰动称为首波(如图)。在折射波盲区以外的区域,折射波先到达接收点。

10、在时距曲线上,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有什么关系?

答:如图所示:直达波、面波,在t轴上截距为零;直达波是反射波的渐近线,无限远处同反射波相切,切点处两波具有相同的斜率;面波的斜率大于直达波;折射波的斜率较小。

11、什么叫折射波的相遇时距曲线和互换时?P46

答:相遇时距曲线:两支时距曲线斜率不同,下倾方向接收视速度小,时距曲线陡;上倾方向接收视速度大,时距曲线平缓,另外,由于上倾O1激发,在下倾O2接收与下倾O2激发、上倾O1处接收时波的旅行路径一样,满足互换原理,旅行时间T相等,T称作互换时间.

12、怎样从折射波的相遇时距曲线判断界面的倾斜方向?P46

答:两支时距曲线斜率不同,下倾方向接收视速度小,时距曲线陡;上倾方向接收视速度大,时距曲线平缓。

13、(从时距曲线上、地下的传播路径上、地面的出射点上)反射波和折射波有什么区别?答:(1)从时距曲线上:反射波是双曲线;折射波是不经过原点的直线;

(2)从地下的传播路径上:折射波在层面上传播,而折射波直接反射到达地表接收点。

(3)从地面的出射点上:折射波出射点比反射波出射点远。

14、从视速度定理的角度回答为什么直达波、折射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而反射波是双曲线? 答:根据时距曲线方程:

直达波:*

/v x t ±= 折射波:

反射波:22202V x t t +=

视速度定理αcos *V V =

,可以看出直达波和折射波为一次函数(V ),反射波为二次函数(V 2),因此,直达波、折射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而反射波是双曲线。

15、在多层水平层状介质中,怎样根据直达波和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形态求地下各层的埋深和速度?

答:以一层为例说明: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方程为:1V x t = ① 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为:1221222122cos 2V V V V H V x V i H V x t -+=+= ② 据①式得知斜率的倒数与覆盖层速度V 1值有关;②式得斜率的倒数与下覆层波速V 2有关。若令②式中x =0,则可得时距曲线的截距时间t 0。 122122102cos 2V V V V H V i H t -==③

③表示出界面深度h 和截距时间t 0之间的关系,x 、t 、t 0已知,可以求出V 1,V 2和h 。 多层的依此类推。

16、怎样根据单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求地下岩层的速度和埋深? 答:根据时距曲线方程:和(0=x ),已知t 、t 0,求出V 和H 。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概论答案

第一章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三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一) 中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者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馀人受伤。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 唐山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财产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汶川地震:2008 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烈度达到9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二) 美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美国的地震分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死亡7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这场地震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在洛杉矶市发生里氏6.6级地震。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 (三) 日本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活跃,碰撞频繁,所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日本关东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是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的7.9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 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直下型地震,5400多人丧生,3.4万多人受伤,19万多幢房屋倒塌和损坏,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震后又发生500多处火灾。这是自1923年来在日本城市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共造成数千人死亡,地震给日本造成的全部损失达数万亿日元。 三国地震灾害的不同特点 (一)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36个城市分布在上述地区,约占全国城市的 45%。 (1)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陆地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呈带状展布,被称为地震带。且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除了东北(日本海西)和东海一带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大陆东部震源更浅,多在10-20km左右。 (2)时间分布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跃期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能量积累阶段、能量大释放阶段和能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总结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总结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总结 地震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专项预案演练总结 雁崖煤业公司20xx年6月 目录 1.演练目的………………………………………………………3 2.演练地点及时间………………………………………………3 3.演练步骤………………………………………………………33.1领导组………………………………………………………33.2灾害防治保卫组……………………………………………33.3医疗卫生组…………………………………………………43.4通讯组………………………………………………………43.5抢险救灾组…………………………………………………43.6生命线系统防救组…………………………………………43.7交通运输组…………………………………………………43.8物资保障组…………………………………………………43.9居民安置组…………………………………………………53.10工程防救组………………………………………………53.11宣传教育组………………………………………………53.12地震灾害监控组……………………………………………5 4.演练总

结...............................................................55.整改措施 (6) 地震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专项预案演练总结 1.演练目的: 一是检验和评估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检验和验证员工对预案的掌握程度,是否熟练应急行动程序,以及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作战水平和实战能力; 三是提高全体员工避免事故、防止事故、抵抗事故的防范能力;四是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综合及各专顶应急救援预案。2.演练时间及地点: 20xx年6月15日。地点确定为我公司16号居民楼。模拟突然发生地震灾害,造成房屋楼梯受损,人员伤亡。3.演练步骤: 6月15日上午8时,口泉沟发生6.0级地震,16号居民楼造成楼梯受损,有人员受伤,事故发生后,领导组立即启动地震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调度室通知领导组成员迅速到位,根据监测组的信息,实施应急专项预案,并向上级反映。成立救灾前线指挥部,并立即奔赴灾区现场指挥,指挥协调各专业组的行动,传达上级领导的决策意见,并向上级传递各专业组反馈的信息,必要时并请求上级给予支援。 灾害防治保卫组立即出动警力对灾区要害部门采取周密保卫措施,严防人为因素使灾害扩大,公布临时特别管理条例,强化灾区治安,对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特殊保护,防止灾害蔓延,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积极配合抢修,武装部及消防人员应立即奔赴灾 区进行救援,组织群众进行治安联防,采取有力措施,严惩不法分子。

2018年地震安全知识测试题(答案)

'.

. '. 2、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待在原地不要动。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 ) 3. 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开动的汽车上,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 ) 4、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开动的汽车上,(不要)把车停在建筑物下、大树旁、立交桥或者电线电缆下。( √ ) 5、针对不同类别的受灾地区设置搜索优先级。最可能有幸存者的地区(根据建筑类型来判断)以及潜在幸存人数最多地区(根据受灾建筑的用途判断)应给予优先考虑。( √ ) 6、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困在废墟下可以大声呼救。( √ ) 7、地震过后,在检查隐患时,在燃气闸关闭后,必须由专业人员重新打开。不要点燃火柴来寻找燃气泄漏处。( √ ) 8、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 √ ) 9、地震发生时,应该关闭家中的水电设施来降低灾害风险。( √ ) 10、持续提供安全饮用水的保障,是大灾后最重要的一项防疫措施。( √ ) 四、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 1、物资储备中为突发状况准备趁手的应急物品有哪些? 1. 水; 2. 食品; 3. 应急灯和备用电池; 4. 便携式收音机等; 5. 急救箱和急救手册; 6. 灭火器; 7. 特殊用品; 8. 重要文件和现金; 9. 工具; 10. 衣服; 11. 宠物用品. 2、防震演习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知道如何应对地震。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知道各个房间的安全及危险地点有哪些? (1) 安全地点:最佳安全点是坚固的家具下面或旁边,例如书桌或其他硬质桌子之下;有支撑的拱廊下,紧贴内部承重墙的地方也较安全; (2) 危险地点:窗户、悬挂物件、镜子、壁炉以及较高的未固定家具边。 3、地震中房间中存在的一些可能的隐患有哪些? (1) 在地震中可能会倒塌的又高又重的家具,比如书架、橱柜,或是定制的组合柜,应当设法固定; (2) 可能会从管道上脱离并碎裂的热水器; (3) 可能发生移动、扯坏煤气管道或电线的物品; (4) 悬挂在高处较重的盆栽植物,有可能脱钩坠落; (5) 挂在床上方较重的相框或镜子,有可能在地震中坠落; (6) 橱柜或别的柜子剧烈晃动时,柜子的插销可能会松动打开; (7) 放置在开放式储物架上的易碎品或重物可能会坠落摔碎; (8) 石制烟囱可能压垮无支撑的房顶并崩塌; (9) 易燃液体,如油漆及清洁剂,应储存于车库或是室外储物室中(而不是室内)。 4、灾后搜救要点有哪些? (1) 幸存者可能在坍塌建筑物中的蜂窝状空穴存活2~3周以上。在完全排查所有空穴之前,或搜救时间已超过3周之前,绝不轻易放弃。 (2) 为达到最高效率,搜索和营救应由独立团队完成。 (3) 当使用不能直接确认幸存者存在(如目视、对话)的搜索方式(搜救犬、声学仪器)时,须由两个独立搜索分队确认,以保证之后的营救工作有的放矢。 (4) 搜救区域必须严格戒严,并最大可能保持安静。 (5) 使用固定、醒目的符号对已经完成搜索的区域进行标识,以节约宝贵的时间和人力。 (6) 在搜救人力、资源、时间有限时,须对搜救地点的优先级进行选择。 (7) 每个营救地点都必须指定一人专门负责协调,统一指挥,全权进行人员调度。 五、论述题(20分) 地震来临前,你所处于工作场所(或办公地点)采取哪些应急措施及逃生线路。 蹲下,寻找掩护,抓牢——利用写字台、桌子或者长凳下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如果附近没有写字台或桌子,用双臂护住头部、脸部,蹲伏在房间的角落。 远离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墙、门窗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例如灯具和家具。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地震中的大多数伤亡,是在人们进出建筑物时被坠物击中造成的。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 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 ◆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内容: ①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 ②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 ③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地质灾害之地震应急演练

地质灾害之地震应急演练预案 前言 2017年08月0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距九寨沟县39公里、距松潘县66公里、距舟曲县83公里、距文县85公里、距若尔盖县90公里,距陇南市105公里,距成都市285公里。截至2017年8月10日22时,地震已致20人死亡(其中游客6人,本地群众2人,未查明身份12人,新增1人未查明身份),493人受伤(其中重伤45人,较重56人,轻伤392人)。 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避震要点: 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一、指导思想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迅速实施有效的组织和控制,避免现场的慌乱无序,防止贻误时机和漏管失控,防止发生人群挤压、踩踏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演习目的 本次演练进一步强化工人的防地震等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自救能力,让全体员工熟悉地震来临时应急逃生路线,以达到能有序、迅速地引导工人安全疏散,确保全体人员的生命安全,提高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我们特组织此次地震演练活动。 三、演练组织 项目部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全面负责): 副组长(现场总指挥):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第4章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调谐厚度 2.倾斜因子 3.波的吸收 4.第一类方向特性 5.动校正 二、叙述题 1.试叙述Kirchhoff绕射积分公式的物理含义。 2.试说明Zoeppritz方程的物理意义。 3.试叙述地震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4.试述地震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方法有何异同之处。 三、证明题 试证明地层介质的品质因数Q值与地层吸收系数呈反比关系。 四、画图题 1.请示意画出SV波倾斜入射到两层固体介质的弹性分界面上时产生的新波动。 2.请示意画出定量表示地震薄层顶底板两个反射波相互干涉的相对振幅与视厚度间的关系曲线。 五、回答问题 1.粘滞弹性介质(指V oigt模型)中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如何? 2.垂直地震界面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公式是什么?其物理意义如何? 3.如何定量表示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物理机制? 4.利用初至折射波可获得什么资料? 5.为什么说地震检波器组合法能压制面波干扰? 6.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7.计算双相介质波速的时间平均方程如何? 8.地震波倾斜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与哪些参数有关? 六、分析题 1.分析下面各图表示的意义。 2.分析各图中曲线的特点。 图1 图2

地震勘探原理 测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 1.频散现象 4.球面扩散 二、说明下列表达式的物理意义 1. 1111+++++-= i i i i i i i i i V V V V R ρρρρ 2. 1 ,2 1, 02112 =??? ? ??=n r r A A n 3.dK dC K C V R += 4.)(0kz wt i z e e --=α?? 三、填空题 1.地震波沿( )方向传播能量最集中,沿( )方向传播为最短时间路径。 2.在)1()(0z V z V β+=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是( )特点,等时线是( )特点。 3.在( )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顶点相重合。 4.介质的品质因数Q 值与吸收系数α间的关系为( )。 5.VSP 剖面中波的类型有( )。 6.第一类方向特性指的是( )。 7.检波器组合利用( )特性,压制面波干扰。 8.检波器组合法压制随机干扰波是利用( )特性。 9.水平多次叠加法压制多次波是利用一次波与多次波之间( )差异。 10.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 11.利用绕射波时距曲线( )判断断层位置。 13.韵律型地震薄层对地震反射波呈现为( )特点。 14.递变型地震薄层对地震反射波呈现为( )特点。 15.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 )成份衰减快。 16.地震纵波在地下传播中遇到固体弹性分界面时可产生( )波动现象。 17.在( )情况下,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处只产生同类波。 18.面波的( )特点用于工程勘查中。 19.地震薄层厚度横向变化时,顶底板的反射波会产生( )现象。 20.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简化数学模型为( )。 四、回答下列问题 2.试阐述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3.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4.地震检波器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法有何异同之处? 五、证明题 1.试证明地震波在薄层中传播时相对振幅达最大,厚度等于4λ 。 2.试证明在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变换到P -τ域内为椭圆。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三 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 1. 波阻抗 2. 时距曲线 3. 规则干扰 4. 视速度 5. 动校正 6. 均方根速度 7. 振动图 8. 观测系统 9. 转换波10. 低速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 )和( )。 2. 波在各种介质中沿( )传播,满足所需时间( )的路径传播。 3. 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是( ),极小点坐标是

地震灾害应急演练方案

地震灾害应急演练方案 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 一、演练目的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教育方针,强化“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校园安全意识,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使师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正确的避震、疏散方法,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加强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协调配合,为全校师生对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积累经验。 二、领导机构 成立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李志东 副组长:修春雨、宋业会、伯绍状(现场副总指挥) 成员:王祖涛、王国光、董礼宁、曲先锋、商在文及各班主任。 (一)办公室设在惠和楼2楼东1室。主任:商载文,值班电话:7450986。 职责:全面负责演练准备、组织全过程;统筹协调、调度各小组工作。 (二)专业组及其成员 现场指挥组 组长:修春雨 成员:各年级主任、 协助指挥小组 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 广播报警组 组长:贾志松 组员:王华春 信息采集宣传发布组 组长:滕艳丽 成员:胡晓光(录像)张宏佳(录像)林乐洲(照相)王建波(照相)

安全保卫组 组长:解新政 成员:张程军肖阳昭 医疗救护组 组长:王建波 成员:王华安卢英杰 疏散集中地人员 惠和楼前负责人:张程军 南操场负责人:解先政 篮球场负责人:肖阳韶 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 楼层负责人 一楼王国光二楼董礼宁三楼曲先锋四楼王祖涛 抢险救援组 组长:王国光 成员:全体男教师 后勤服务保障协调组 组长:宋政迁 成员:王培福常乃平 三、演练时间 2016年3月10日 四、演练单位及地点 演练单位: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 地点: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校园内 五、演练内容与目标 (一)室内紧急避震。检验师生震时应急避震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避震场所的安全性。 (二)震后迅速疏散。检验紧急疏散路线设计的合理性、室外避震场所的安全性和师生紧急疏散时的组织纪律性及能否在规定时间内从教室撤离到安全地带。 (三)震后自救互救。检验应急救护的准备情况和紧急救护能力。六、演练程序 (一)空袭警报响起时,现场总指挥下达命令:“全体师生请注意,

北大通选课介绍(1.2.1版)

A类 地震概论(授课老师:赵克常老师):这个课很火,一学期要开两个班,一个班500人……而且老师讲的也很好,前几个学期,我的几个同学选了的都是九十七八分,不过上个学期据说得高分的难度有所增加,不知道这个学期什么情况……总之,算是比较理想的A类课程; 环境生态学:被誉为文科生必选的两门A类课程之一(另一个是三宝),成绩主要根据两部分,一个是上课的随机点名,另外就是一个大论文,很大很大,最起码要一万五以上才有可能拿到一个相对高的分……而且环生的论文要求很高,尤其是格式什么的,不过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讲解,而且在BBS环生的版上也有说明,不过目前的一种风气是借师兄师姐写过的环生论文改一改拿来交上……不做评论; 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俗称三宝,要选这门课要投比较高的意愿点,或者靠补选的时候用人品刷……总之是很有用的一门课,讲的知识还是很实用的(其实不想大家想的那样的……),闭卷考试,给分一般,但是总的来说对于文科生来说算是学起来相对容易的一门A类课; 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上过的人不多,目前我认识的只有一个上过,不过上课还比较轻松,给分也不错; B类 美国文化与社会(也属于E类):一门很高级很丰富的课,前一个学期,我有个同学选了,上课方式是每一节课请一位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老师来讲授,很像听讲座,不过具体考试和最后的给分则没有什么特点可说,如果对于美国的文化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可以选一下; 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还挺有趣的,辜老师是辜鸿铭先生的后代,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不过考试要记的东西很诡异,有些难记; 晚清历史人物及外交(授课老师:李扬帆老师)(具体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因为我选过这个课,所以现在不显示了,也不知道这个学期还开不开)这个课很轻松愉快,两篇论文,几次点名,而且李老师蛮有趣的,虽然有点WS…… 中国政府与政治过程(授课老师:徐湘林老师)(我忘记是不是B类了……):也是一个很轻松的课,我上的时候,这个课招100人,但是只报了20多个,所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2008-9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和。 2.只有当表层介质的横波速度下层介质的横波速度才能出现勒夫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 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发明了。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0,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1.反射、折射 2.小于、波的频率、频散 3.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5.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防地震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林州市体育中学 防震知识教育与疏散演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校广大师生的突发地震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安全、有序、迅速地实施防震应急疏散,增强普及抗震安全知识,提高抗震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突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二、防震演练领导小组: 组长:徐成宏 副组长:侯军周路秀荣 成员:李广玉张贵兵李巧凤李官成王开吉靳才旺 各年级组长、寝室管理员和各班班主任。 三、演练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掌握抗震安全逃生技能,增强师生突发地震灾害自护、自救、互救能力。 四、演练安排: 1、演练时间:教学楼:不定时 学生宿舍:不定时 夜间:不定时 2、演练对象:全体师生 3、演练内容:

(1)防震演练 (2)疏散演练 五、演练要求: 1、保持镇静,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迅速、有序、安全地进行疏散,并到指定地点集合。 4、安全领导小组人员和全体教师各司其职,圆满完成本次疏散演练。 5、要求师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不超过1分钟)到达指定地点。 六、演练准备: 1、演练前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集中宣传活动,为师生举办以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为主的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2、演练前召开教师动员大会,明确此次地震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3、演练前班主任动员,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4、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5、防震减灾演练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措施,明确职责,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地震概论课后客观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第3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某学校地震灾害应急演练方案

某学校地震灾害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教育方针,强化“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校园安全意识,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使师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正确的避震、疏散方法,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加强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协调配合,为全校师生对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积累经验。 二、领导机构 成立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李志东 副组长:修春雨、宋业会、伯绍状(现场副总指挥) 成员:王祖涛、王国光、董礼宁、曲先锋、商在文及各班主任。 (一)办公室设在惠和楼2楼东1室。主任:商载文,值班电话:7450986。职责:全面负责演练准备、组织全过程;统筹协调、调度各小组工作。 (二)专业组及其成员 现场指挥组 组长:修春雨 成员:各年级主任、 协助指挥小组

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 广播报警组 组长:贾志松 组员:王华春 信息采集宣传发布组 组长:滕艳丽 成员:胡晓光(录像)张宏佳(录像)林乐洲(照相)王建波(照相) 安全保卫组 组长:解新政 成员:张程军肖阳昭 医疗救护组 组长:王建波 成员:王华安卢英杰 疏散集中地人员 惠和楼前负责人:张程军 南操场负责人:解先政 篮球场负责人:肖阳韶 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 楼层负责人 一楼王国光二楼董礼宁三楼曲先锋四楼王祖涛 抢险救援组 组长:王国光

成员:全体男教师 后勤服务保障协调组 组长:宋政迁 成员:王培福常乃平 三、演练时间 2016年3月10日 四、演练单位及地点 演练单位: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 地点: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校园内 五、演练内容与目标 (一)室内紧急避震。检验师生震时应急避震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避震场所的安全性。 (二)震后迅速疏散。检验紧急疏散路线设计的合理性、室外避震场所的安全性和师生紧急疏散时的组织纪律性及能否在规定时间内从教室撤离到安全地带。 (三)震后自救互救。检验应急救护的准备情况和紧急救护能力。 六、演练程序 (一)空袭警报响起时,现场总指挥下达命令:“全体师生请注意,现在发生了地震,请大家不要慌张,听从指挥,紧急避震”,演练开始。任课教师指挥学生打开教室前后门,一楼的学生迅速撤离,撤离过程中尽量压低身体,小步快移。二楼以上的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紧急避震,用双手(或书包)护住头部,躲到教室内墙角、课桌旁边、课桌之间或

2019智慧树知到[地震概论]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地震概论]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1.【单选题】( )是震后引起大面积火灾的地震。 答案: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2.【单选题】世界上第一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是( )。 答案: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 3.【单选题】()不是由地震引起的灾害。 答案:台风 4.【多选题】地震引发海啸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答案:震源破裂方式以垂直错动为主地震发生在深海震级足够大震源深度浅 5.【多选题】破坏性地震可能会造成的灾害有()。 答案:地裂火灾列车脱轨崩塌 6.【多选题】以下哪些为8级及以上地震()。 答案: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大地震1679年河北三河平谷大地震1668年山东郯城县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 [第二章测试]

1.【单选题】大陆漂移的速度慢的惊人,每年只有()厘米 答案:1~10 2.【单选题】每一板块均是一种巨大而坚硬的活动的岩块,其厚度()公里不等,它包括地壳和与地幔一部分。 答案:50—250 3.【单选题】从地震发生的垂直位置分布来看,所有地震都发生于地壳及地幔上部,其中多数发生在地壳的数十千米范围内。据统计,有_____的地震震源在地表以下至深300m以内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仅占_____。 答案:96% 4% 4.【多选题】在中国南北地震带地区有() 答案:云南甘肃东部宁夏 5.【多选题】天然地震的成因多而复杂,主要分4大类:分别是() 答案: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构造地震陨石地震 6.【多选题】3、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火山喷发的记载, 答案: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云南腾冲火山、海南海口火山

施工现场防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施工现场防地震灾害 紧急情况应急救援预案 (西区大水井项目部) 一、编制目的 为了防止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使用范围 本预案使用于工程项目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 二、应急工作原则 1、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员立即按照预案实施地 震应急,处置本工程区域地震灾害事件; 2、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 则,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增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安全隐患,有效防止重特 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统一指挥。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实行“统一指挥、组织 落实、措施得力”的原则,在各级领导、有关机构以及应急小

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积极有效的开展对突发事件处理、事 故抢险、生产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稳定、等各项应急工作。 4、保证重点。遵循“统一调度、保重点”的原则,在突发事件 的处理过程中,将保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限制突发事件范围扩大。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分工 (1)成立攀枝花大水井项目部施工现场防地震应急准备和响应 小组。 领导小组: 组长:冉学刚 副组长:国锋黄绪良 应急小组成员:王林陈远强罗炜坤李俊 彭中波宋仲莉张云会吴朝莲 (2)职责及其分工: 领导小组: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 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 抗震工作。 应急小组:随时准备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①组织有关人员对建筑物进行全面检查,关闭危险场所,停 止各项大型活动。 ②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施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