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五位一体_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_吴瑾菁

_五位一体_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_吴瑾菁

“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吴瑾菁祝黄河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

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和高度把握。因此,在“五位一体”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视域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

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任务。[关键词]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吴瑾菁,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祝黄河,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

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①这表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和高度的把握。为此,我们必须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把握相互间的辩证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五位一体”的提出标志着中国

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内涵的准确理解和高度把握

从强调物质文明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再到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现在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ZD&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新贡献研究”[项目编号:10BKS005]的阶段性成果。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751

文化和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科学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从理论与思维上有了更为精准的理解与把握。

(一)“五位一体”的提出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顺应了世界文明发展新潮流,抓住工业文明发展的契机发展了中国;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超越性的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18世纪以来,人类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一方面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得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灾难。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灾难,世界各国对工业文明发展的理念、方式和道路进行了反思,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决不能再牺牲环境,选择一种新文明发展方式的意愿越发迫切和热烈。20世纪后半叶以来,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建设生态文明业已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与此同时,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选择了一条高消耗、高投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历经60多年的建设发展,尽管我们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新世纪新阶段,究竟是重蹈世界文明发展的覆辙,还是另辟蹊径,在继承工业文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时代考验。“生态文明”不仅是对文明发展未来走向的精准把握,更是对后工业文明实质与内涵的准确回答。“五位一体”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一种科学发展方式,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焕然一新,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二)“五位一体”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丰富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探索、深化到趋于完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七大在提出推进四大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已经蕴含着“五位一体”格局的形成。在以上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①,标志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三)“五位一体”的提出体现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标志着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达到了新的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一次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它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指导和引领着这一实践。“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它的提出,标志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达到了新的境界。

科学发展观已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在实践中获得了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实

851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首先,“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近代以来,我们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凌辱,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中国共产党率领广大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剥削与压迫,改变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面貌,但由于底子薄,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我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广大人民群众又有了新的期待,那就是,在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还要有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五位一体”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持续。因此,只有协调好这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全面推进五大建设,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五位一体”是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并不断发展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五位一体”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系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这一系统的子系统。因此,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的构成要素之间都应该是普遍联系并不断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理解,作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系统的子系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本来就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短缺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严重后果。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离不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如果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失去民主法治和社会公正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失去了政治保障和政权基础;如果我们失去了精神家园、陷入精神荒漠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失去了灵魂和精神的支柱;如果人民无法拥有幸福生活、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失去群众的基础和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失去清洁的空气、水源,资源过度开采以致枯竭的话,将会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就没有根基。总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极其重要,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事业的组成部分,各个子系统之间不仅密切联系,而且相互促进。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取得进展与突破,都将对其他组成部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带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事业的辉煌发展。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基础,它的辉煌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绩。2011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人

951

“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建设取得新

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突出成绩,这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建设,我们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和不足都会导致其他建设事业的失败,进而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败;反之亦然。比如,

社会建设的好坏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也反过来影响社会建设。近些年来,一些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环境和耗损资源来谋求发展,给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解决绝不是简单的社会建设就能实现的,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社会建设之中,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倘若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建设问题,

进而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发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反,有的地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

了突出成绩,

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社会建设步伐,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好地分

享了社会发展的成果,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中,必须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成功。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

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而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达到了新的境界。要实

现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错误地把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高效率当作经济建设的目标,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79—2011年我国GDP 年均增长9%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我国单位GDP 的能耗高出经合组织30

个国家平均值的20%。①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成为当前

最为突出的重点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在于转变观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改变过去以破坏自然来获得发展的思路。只有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落到实处,中国经济增长才是高效、健康和可持续的。其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调结构、保增长的抓手,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传统的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以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中,这些产业已是强弩之末,缺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

61马克思主义●

现实2013年第1期①辛向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载

《北京日报》2012年8月6日。

可持续性。而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新兴产业,如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不仅可以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还可以突破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治理环境,还可以使地方经济得以健康有序地增长。最后,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而广大人民群众却对生态产品的渴求日益迫切。生态产品的生产不仅可以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且也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位置,它是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政策法律制度保障。当前,就国内外政治形势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执政考验。

一方面,从国内政治形势来说,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更要注重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一直以来,GDP增长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指南。为片面追求单纯的GDP增长,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致教训惨重。江苏太湖蓝藻事件、云南镉污染事件等都暴露出GDP政绩观的短视和缺陷。虽然某些地区暂时得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最终是要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继而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特别是今年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告终,但对政府的公信力已造成损害。可以说,是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大、最严峻的执政考验。为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转而以环境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富裕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目标,将是未来我国政治建设的主方向。另一方面,从国际政治形势来看,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各国政府利益博弈的砝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消耗的剧增,围绕着能源、资源的争斗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为获得更大利益,往往以环境和生态问题为借口指责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获取更大的发展权益,必须正视环境和生态问题。无论是《京都议定书》,还是每年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都是一场以环境和生态为中心的政治利益较量与博弈。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都需要我们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契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切实维护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生态公正与公平,决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要注重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培育和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并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融入党风政风和民风民俗之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首先,以探讨、定位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建设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积极手段。生态文化是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文化形态,它反映了人类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和反思,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好莱坞大片《后天》、《2012》等等都可以看作这种生态文化的典型成果。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对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们具有一种普遍价值,因而使得这个主题可以成为各种异质文化自由平等对话的最佳途径。当

161

“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今世界谁能占据生态文化的制高点,谁就有了超

越文化隔阂同世界各民族交流的平台,也就拥有了向世界输出自己文化观念的条件。其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理念的培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就弥漫着浓重的生态文化气息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的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又特别重视对人民的教化和教养,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也成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口耳相传的文化内容。文化创新首在传承,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对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使生态文明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全社会形成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关乎民生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矛盾得以解决的重要因素。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生态环境也就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往往会引发严重社会问题,造成局部的不和谐、不稳定,此类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必须通过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解决。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不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两难选择。对于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地区来说,既需要金山银山也需要绿水青山;对于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地区来说,既需要发家致富也需要宜居宜住。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要在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生态保护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真正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难题。最后,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是人民群

众民生领域的突出期盼。空气清洁、

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才能让人民真正过上社会主义的幸福

生活。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恶化不仅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健康问题,影响到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就一定要让人民群众拥有生态优良、环境洁净的生存空间。

总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

华民族永续发展”①,将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建设实践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创造美好未来。(责任编辑:黄晓武)

2

61马克思主义●

现实2013年第1期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