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中高级中学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汇报

新中高级中学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汇报

新中高级中学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汇报
新中高级中学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汇报

新中高级中学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汇报

新中高级中学自1998年搬迁至原平路400号新址,成为上海市一所新型的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学校占地150亩,其中体育场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学校建有标准400米塑胶跑道和标准足球场,校内有篮球场、网球馆、游泳池、体育馆等体育场地设施,现有27个班级,体育专职教师8名。2010年起,为了解决学生运动量不足,充分发挥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效用,更好地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在校长刘爱国的带领下,我校整合了原有的选项课及师生同练课程,开设了每周一节90分钟大选项课程。2012年初市教委提出高中专项化改革方案,我校被选为第一批参与专项化课程改革试点的学校。从参加市教委第一次会议开始,我校就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在刘爱国校长的大力支持、徐阿根导师悉心指导下,我们认真学习体育专项化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学校实施该项工作的方案,确定在2013年2月至六月,高一9个班级,学生332人参与试运行改革;计划在高一年级以4-5个班为一个教学单位,人数设定在150-180左右,开设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5个选择项目,5-6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每个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25-30人左右,每周进行一次80分钟专项化教学;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在全校实行体育专项化教学,每周安排两次80分钟课程,一次活动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认识

1、体育专项化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为学生终身奠基,让学生终身怀念”是我校长期以来践行的办学理念,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关注生命教育,品德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专项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设定的教学条件下,专注于一至二项运动项目,进行深入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能够利用该运动项目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两者之间都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努力探索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体育专项化能满足学生需求促进教师发展

在专项化改革中提升全体学生的健身意识,专项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运动项目兴趣、发展运动技能为主要手段,重视对学生的长期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良好的运动健身理念,对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任教专项化教学的教师,必须重新定位个人的业务水平,为满足专项化教学而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提高运动、理论知识水平,从而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3、以体育专项化推进学校办学育人整体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责任。拓展体育课堂教学的外延,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综合功能,才能真正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服务。专项化改革无疑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大好时机,让我们审视学校体育教育整体发展的构建,尝试通过体育专项化改革带来新的校园体育格局,进而推进学校办学育人的整体工作。

二、我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1、引导学生正确选好项目

新中高级中学专项化课程改革的试点工作,在我校教导处、总务处等各部门积极配合,以高一年级试点为例:确定高一9个班级,学生332人参与试运行改革;计划在高一年级以4-5个班为一个教学单位,每个单位人数设定在150-180左右,开设5个选择项目,5-6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每个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25-30人左右。上学期期末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喜爱项目调查,统计如下:

表1 新中高一年级学生第一、第二选项统计

项目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

志愿一56 12 66 14 76 48 52 8

志愿二60 14 63 15 70 56 48 6

开学初根据上学期学生调查问卷的专项选择,安排了我校专项化课程的专项项目和专项课程的教师,为专项课程的开设做好准备。

表2 新中高级中学试点项目和教师配置上课班级人数

项目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

1~5班22+22人32人30人34人30人

6~9班30人34人30人30人30人

教师安排贯军、周春华殷永志沈良万铮铭徐瑛

注:项目选择以学生填报志愿为准,83%学生满足第一志愿,6%学生满足第二志愿

通过表1、表2的数据显示,我校预设项目为8项,实际开设的专项数目为5项,排球、足球、武术由于学生选择的人数比较少最后没有开设。在高一原有9个教学班中,重组了11个专项教学班。本次试点由于只涉及高一年级,参与专项化教学的教师6人,全部由本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2、激励教师提高专项教学能力

体育专项化教学相比常规的体育教学,更加重视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运动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视项目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项目锻炼价值;更加重视技能掌握,关注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一到两个项目。作为任课教师,在专家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逐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对教材的加工能力。强调技能学习,提高动作规范性。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辅导有效性,便于更好地进行体育专项化教学。

3、优化专项化教学管理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全面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探索。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会同教学处、总务处,共同为专项化改革提供帮助:教学处全面调整了学校课时安排,最终将课时固定在每天上午、下午的最后两节课;总务处积极配合改建体育场地,增配教学设备,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对于增加的体育总课时,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改革工作;体育教研组制定计划,及时讨论收集专项化教学的实践经验,定期开展学习,以实际行动来推进课改的进行。

三、近年来我校实施专项化改革的成果

(一)学生体质、兴趣、运动技能的变化

我校实行专项化教学以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变化:

1、学生学习态度积极,练习参与度增强。由于项目是自己选择的,也是自己爱好的项目,学生学习都比较认真自觉。

2、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掌握技术、战术的需求也比较高,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主动,求知欲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3、学生学习专项的心理和情感上有了比较大的转变,主动学习的学生常常围着教师询问技战术知识,了解运动生理知识,在出现较大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时,学生并没有出现力不从心的消极情绪,反而情绪很高,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合作意识逐步体现。

4、学生在专项化教学中,专项技术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学生对专项技术高度关注,使得在学练中保持热情,技术动作掌握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教师能力、教研活动、课程建设的提升

1、教师能力的提升:体育专项化试点以来,承担教学的教师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主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在专家的指导下,及时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教学也更加具备专业性:以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中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对运动项目了解不深,现在的专项化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一专”,教师根据自己专项的选择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就更加需要专业知识来支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如任教乒乓球的万铮铭、杨礼瑛老师,主动查阅相关运动理论知识,自费购买乒乓运动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练习,提升专项教学能力。

2、教研活动的提升:教研组的研讨活动,每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针对专项化课程进行分析探讨,从教学原则的确定,运动项目技术的分析,课的结构等方面进行逐项的研究,鼓励大家积极发表个人意见,最后统一认识,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再进行反馈改进。在一次次的认识讨论、思路碰撞中,教研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让教师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3、专项化教学课程建立:建立在项目技术动作形成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年龄特征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兴趣爱好形成的基础之上。

(1)教材的选择与分布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运动项目基本技术,到技术组合练习,基础战术配合,完整战术配合,形成学习知识技能的递进性;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结合上海市专项化教材大纲,设计我校的专项化校本教材。

(2)教学结构:(80分钟教学时间的分配)

我们把专项化课程教学分为四个教学部分:准备及一般身体素质练习、技能教学、运动体验、专项身体素质及放松小结。

准备及一般身体素质练习

主要以强度小,密度大的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在技能教学前完成身体预热,并针对技能教学内容,选用相关的练习方法手段,使学生的身体处于活跃状态。

技能教学

从基本技术教学入手,在练习中多采用组合练习,来完成技能的学习;注重练习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强调战术意识的养成。

运动体验

根据学生运动兴趣的形成规律,在教学中适当安排项目比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通过实战练习,发现自身相对存在的弱点,从而促进学生在基本技术学练中更加投入。

专项身体素质及放松小结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技能学习与运用的保障;及时的课堂小结,让学生了解教师对本次课的看法与评价,同伴间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更能密切教学活动中的和谐关系。

(三)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场地改建和社团发展

我们在学生组织宣传:从伤害二期课改以来高中体育教学发生的变化,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体育运动,分析说明了专项化教学设定的教育目标:培养每一位学生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项目,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拥有强烈的兴趣,能够运用该项目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对专项化教学形式下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完成身体练习的同时,认真学练运动技能,掌握相应的科学运动知识,培养组织、参与、欣赏该项目运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在全校师生中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普及体育运动相关知识,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试点环境,为顺利开展专项化教学做好铺垫。经过全校的努力,我校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师生人数稳步增加,形成了以体育教师公开课展示、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校园运动会、校际间球类项目邀请赛为内容的学校体育节;学生篮球社团、羽毛球社团、健美操社团、足球社团纷纷成立并定期定场地进行活动,自主联系兄弟学校进行比赛交流。毕业的学生自发组织校友队回访比赛来了,韩国部学生足球队邀赛来了,西藏学生篮球队邀请校篮球队切磋来了……丰富的活动让校园充满了活力。外校的学生走进新中的校园,看到新建的网球馆、健身房,改建的风雨篮球场、灯光足球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目光。许多初中的学生表示,就冲着新中的校园体育氛围、专项化课程和良好的体育设施,今后一定报考新中。

四、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推进体育专项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高中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

1、对高中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思考

现今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有着自主的认识能力,能明确表达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他们渴望有自主的活动时间、空间,渴望拥有优良的运动技能,渴望有展示自身运动能力的平台;相对于不喜欢在教师安排下进行枯燥的练习,其实他们更加愿意获得教师的帮助,认同他们的运动能力与兴趣,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专项化教学模式,无疑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求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促进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效果明显。但学生对于其他运动项目,了解较少,是否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尚未定论。

2、对体育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思考

承担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教师,无疑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重新去学习提高某一项运动项目技术的系统教学技能,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可以这样说,专项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的发展是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帮助教师业务的提升,需要一个系统的培养平台,靠自身的摸索是不够的。

3、进一步深化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关注学生体质发展、技能提高、兴趣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品德的修养。我们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就要关注学生道德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在专项化教学中利用项目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说明 体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必修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它对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调剂学习和生活节奏,增添学习和生活乐趣有重要意义,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国家的兴衰和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初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的。它是国家对全体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教

材,开展教学工作、评估教学质量和进行管理与督导的依据。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与要求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2.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目的和任务;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自我保护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市实验学校—中学部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同样学校教学也跟着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体育课改革也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也要改革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和谐、扬长、互助、发展”个性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性质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品德教学,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我们学校将要把体育教学定位在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出发,充分体现我校所倡导的“追求科学、发展个性、创造卓越”建设具有实验特色的体育课程,我们将突破传统的思路,建立宏观大体育观,我们将体育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淡化竞技,注意健身,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自选“套餐”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与自选“套餐”式体育课的对比

传统体育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差异,不可能精通各个项目的教育 3、课的容枯燥无味,学生都不感兴趣,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 喜欢体育课。 自选“套餐”式的体育课优点: 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一改传统式教学容及方法,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出发,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组上课,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以便更好地发展,这种上课形式也能充分展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体育意识。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挖掘潜能,增强责任感。 3、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并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及理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自我超越的精神及自我评价感,树立自尊、自信。 4、树立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养成规的行为习惯及终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改革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作如下阐述。 1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2.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 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 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1 一、实施情况 本期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当中,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了过去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并且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验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了一些过去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篮球双手头上投篮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注重技术动作,强调运用过程,反复练习徒手的基本动作,学生投篮难以掌握,没有积极性,因此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教学效果。通过教改,首先让学生以投出去为主,增加练习次数,教师用语言鼓励并做规范、准确的示范,当学生屡投不中时,他们就会去摸仿教师的动作,提出问题,这时再进行技术讲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多(70—80人); 2、运动场地少、小(上课班级多),运动器材少; 3、从“达标”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劳精神、勇敢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 4、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业余锻炼。 四、改进建议 1、增加体育器材、场地; 2、规范“二课、三操、一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更充足的精神来面对繁重的文化课,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2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最新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精编版

2020年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精编版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同样学校教学也跟着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体育课改革也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也要改革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和谐、扬长、互助、发展”个性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性质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品德教学,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我们学校将要把体育教学定位在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出发,充分体现我校所倡导的“追求科学、发展个性、创造卓越”建设具有实验特色的体育课程,我们将突破传统的思路,建立宏观大体育观,我们将体育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淡化竞技,注意健身,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自选“套餐”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与自选“套餐”式体育课的对比

传统体育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差异,不可能精通各个项目的教育 3、课的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都不感兴趣,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 不喜欢体育课。 自选“套餐”式的体育课优点: 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一改传统式教学内容及方法,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出发,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组上课,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以便更好地发展,这种上课形式也能充分展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体育意识。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 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挖掘潜能,增 强责任感。 3、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并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及理论基 础知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自 我超越的精神及自我评价感,树立自尊、自信。

体育课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高职) 二O一一年五月

前言 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体育教学。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我校体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服务“终生体育”的要求,特制订江苏省淮阴农校高职体育教学实施性大纲。 高职教育是五年制,但学生在第四、五年要实习,故而给体育课的开设带来难度所以,我们考虑只能制订三年的常规教学大纲。 本大纲的制定充分考虑到农业学校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我校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设施情况,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侧重点为田径和球类,充分体现我校的传统教育项目并力求各学期的连贯和系统。另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上下肢、腰腹力量、柔韧性练习、允许教师在执行大纲的前提下,作小范围的变更,使其更趋科学合理。 由于农业学校有着自身性的特殊性,体育教学的难度较大,加之时间紧,本人水平有限,因而在编写过程中尚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便在以后修订时予以吸收和改进。 朱庆胜

体育课成绩评定制度与方法 体育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效果,因而在传统的体育成绩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如何更科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定其体育课成绩,尤其显得至关得要。经过我组(室)全体同仁的共同探讨,特制定本制度与方法,以便在实际考评中规范操作,统一尺度,做到有章可循。 一、评定制度 1、学生必须按大纲要求,修完必修的课时与内容。 2、无故旷课达到1/3者,不对其体育成绩进行评定。 3、需要免试免修降低标准者,必须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办好有关手续,并交任课教师。 4、每学期开学后的前三周由体育组(室),组织教师对上学期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统一进行补考。经补考仍不及格者,在毕业前再进行统一补考。 二、体育成绩评定方法 1、随堂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 2、每学期体育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百分制方法。 总成绩评定在学期结束前,对本学期成绩按技评50%,素质30%,理论与平时表现各占10%的四项指标综合评定,换算成百分制。 三、附各项成绩评分标准 1、田径(见实施性大纲田径考核标准)。 2、球类(见实施性大纲考核标准)。 3、体操与武术 (1)90—100分,独立完成操练过程,充满信心,动作熟练,姿态准确,按规定动作,方法,要领和时间完成全部动作。 (2)80—89分,较有信心,有把握独立完成动作,但有明显缺点。 (3)70—79分,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信心不足,协调性较差,有明显的错误。 (4)60—69分,在别人帮助下,能完成动作。 (5)59分以下,不能完成动作。 4、结合职业专业特点的考核项目,可视情适当地增加难度和提高标准。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沈阳市实验学校—中学部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同样学校教学也跟着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体育课改革也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也要改革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和谐、扬长、互助、发展”个性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性质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品德教学,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我们学校将要把体育教学定位在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出发,充分体现我校所倡导的“追求科学、发展个性、创造卓越”建设具有实验特色的体育课程,我们将突破传统的思路,建立宏观大体育观,我们将体育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淡化竞技,注意健身,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自选“套餐”式教学模

式代替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与自选“套餐”式体育课的对比 传统体育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差异,不可能精通各个项目的教育 3、课的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都不感兴趣,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 自选“套餐”式的体育课优点: 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一改传统式教学内容及方法,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出发,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组上课,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以便更好地发展,这种上课形式也能充分展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体育意识。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挖掘潜能,增强责任感。

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说明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教学科目中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高中体 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修订稿),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 要求制订的. 高中是普通教育中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功能,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国家对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编写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和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进行管理与督导的依据. 一,教学总目标 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本,配合德育,智育和美育,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一)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健康的体魄,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性及应变能力; 增进健康,抵御疾病;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心素质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满足高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要,,使学生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对健康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卫生保健的方法,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 在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运用已学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自主设计锻炼计划,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三)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提高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言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二,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依据,指导思想和原1F (一)构建本课程内容的依据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以及有关教育 法规,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现状,体育与健康的学科特点,构 建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构建本课程内容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的综合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

体育与健康学科新课标解读 一、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上课时,更多的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口号,其实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按照这样的理念,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方法,而是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学习领域的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起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型或策略,它既是体育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什么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河南教育学院李小莉将其界定为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转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体育教学体育论文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4886140.html,、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2)是营造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3)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然要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体育教学由关心体力发展或技能转变为关心体力、技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过程。 三、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择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体育文化含量,科学对待传统竞技体育,做到吸收精华,放弃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成果,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因

体育课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6-09-29T16:49:39.1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下作者:陈运龙 [导读] 体育教师应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和创新。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已远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新的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教师应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和创新。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结构;素质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总结过去,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剖析自己,在实践中摸索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完成素质教育赋与我们的重任。 一、体育教师的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 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容易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如在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时,笔者多采用慢跑,之后让学生做徒手操,这种教学模式很少改变。通过课改,笔者发现这种定式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体育课兴趣变淡,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减弱。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创新意识不强,但自我感觉良好。 传统的体育教学已远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诸因素也无形中增加了其难度,使体育教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之中,这就需要探究与改革目前体育的教学思路,寻求切实有效的途径。新的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于是出现了“愉快教学”“差异性教学”“自主性教学”“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体育教学推陈出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同时也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不断充实完善,营造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并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改变过去体育教育千篇一律、徘徊不前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尝试到“快乐、自主、创新”,达到身体与心理“双赢”效果。 二、加强课堂结构改革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与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内容应结合地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进行有针对性选择与创新。首先,教材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领域水平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其次,教材内容要科学性——学生的练习密度、练习时间仍然要有所体现,教学运动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分层次进行教学;再有,教材内容要有合理性——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季节的变化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包括身体机能的发展,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师集思广义,探索研究,创新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地域性运动项目”的引入——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创新项目的开设——开发与创新新型运动项目;传统项目的革新——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编写实施教学;校本课程的开设——各学校根据学生、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内容。这为落实与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教学时,教师更多考虑教学内容要“以生为本”,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教师基本走出了忽视运动注重娱乐或是忽视“技能”注重竞技的教学误区。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上课时多采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部分”的结构模式。通过课程改革的培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这种结构的局限性:对体育教学的限制过死、过分强调时间的合理分配以追求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通过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思索,在课堂结构的改革方面,笔者进行了大胆突破。例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恢复和结束部分,实践证明,这种结构比较科学合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生理特点、成长规律,笔者还采用“三段式”结构教学: (1)引导阶段:该阶段以激发兴趣为着眼点,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身体技能为落脚点,提高学生的活动意愿。 (2)激发动机:该阶段以降低训练难度,使多数学生能达到训练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活动愿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训练标准,达到体育教学的课程要求。 (3)交替练习:根据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这阶段要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过分强调阶段的顺序结构。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育在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的优化,是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充分活动一起构成的。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四、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的实践中逐步掌握运动技能并受到教育。 二、教材选定: 1.各种方式的跳跃 2.各种游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跳跃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及身体协调性形。 2.通过保龄球练习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形成群体合力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促进人际交往,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课的结构: 1.开始部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组织学生进行转法、行进间转法的练习,培养学生集体行为,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2.准备部分:

学生在欢快的乐曲中进行自编健身操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然后和老师一起做诱导性练习。通过小游戏练习,提高学生起跳的判断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基本部分 在练习各种方式的跳跃教学中采用小组练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练习、观摩、探讨的机会,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本课游戏《保龄球比赛》,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下,通过对学生的诱导、使学生了解奥运五环代表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更好地完成预定的任务,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懂得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互相支持帮助的重要性,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部分 最后,通过组奥运五环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奥运意识、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充分得到放松。

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1.“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首先,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胆探索和创新,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健康的、喜欢的、能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来教学,从而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其次,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充分利用图解、视频等直观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教、学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发挥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大力开发和挖掘体育教育的功能,使体育教育在培养人的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最后,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倾向。学生不仅要保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应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三者统一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三者缺一不可。当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竞技运动的项目,学生应该有选择地学习体验,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创新和发展。 2.可接受的教学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制定每学期理论课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体育教师

在平时的实践课中要结合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把理论的内容在教案中反映出来。这样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3.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师生关系、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学会到会学。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形式要灵活、层次结构要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及理论教学等为主。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教学录像、科教电影,有条件的话可以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5.创新的关系处理。首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动学生发问和争辩,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2-04-25T08:45:46.107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郝保花[导读] 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郝保花(河北省临城县第二小学 054300 ) 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表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实;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知识性不强等等。因此,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4.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5.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6.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7.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