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简答答案(台)

中国古代史简答答案(台)

1简答周公的政绩:A平定东方之乱,伐三监和征东夷,讨伐三监,性质为平叛,征东夷为武力开拓国家版图,巩固西周王朝在东方的政治成果。(1)迁移殷顽民到周王朝直接控制的成周(洛邑)(2)以武庚殷余民封重叔于,开姓族统治天下的先河。B营建东都洛邑,驻八师。

2简答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一是褒封先古圣王之后裔,二是以同姓亲戚和异姓功臣谋士为分封对象,授民授土,分封建国。作用:(1)在全国要冲建立一批大小不一的带有武装殖民性质的次等侯国,通过政治权利的层级分化,起到藩屏固王室的作用,建立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的政治模式。(2)从社会史的角度看,国家社会运作中人口的再编组具有族群衍裂以组成新族群的意义,推动了各族群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化。(3)周王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确定诸侯,卿大夫对周天子的臣属关系,周王可以另立国君,乃至废除封地,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

3简答春秋初期政治混乱的表现及其原因:1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的激化。3诸侯国之间与诸侯国内部之间篡杀、攻伐不断。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的瓦解。2赋税制度的改革,由劳役地租向履亩而税过渡,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地位。3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加速旧贵族的衰微,破坏了原有的等级制度秩序,表现为政治权力的下移(礼崩乐坏的局面)

4简答战国变法运动的背景和内容:背景:1国与国之间纷纭复杂的残酷的战争,对各国提出了增进实力的迫切要求。2随着旧的社会政治秩序的解体,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新的统治阶级需要重建一整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他们的利益。3士阶层的崛起为变法提供了人才基础,有知识、才能、智慧。内容:1奖励农战,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其目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抗衡中,进可兼并他国,退可自保四境。2强化君权,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和尊君卑臣观念。3废除贵族政治,推行官僚集权政治。4公布成文法,明确规定各个阶层的责任和义务,其目的是调节国内矛盾,并加强对民众反抗活动的镇压。

5简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条件:1时代要求,社会变革时期,新旧生产关系交替,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对许多社会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企图以自己的思想改造社会,彼此间展开激烈争论。2士人阶层的扩大,为百家争鸣奠定了人才基础。3私学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学派的形成,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舆论阵地。4宽松的文化政策,政治上的分裂为思想解放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6简答西汉初年施行“与民休息“政策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内容:背景:a经济凋敝,政局不稳b布衣将相之局,c秦朝暴政亡的教训d社会生产破坏,人口逃亡。内容:1组织军队复员2赐军吏卒以爵位3招抚流亡4释放奴婢。

7简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彻底解决封国问题,采取推恩令和附议之法,打击割据势力。2重用酷吏,迁徙和打击地方豪强势力。3设立州刺史。4设立中朝,这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削弱丞相权利的措施。5强化中央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加强军队建设。7完善法制。

8简答汉武帝对中国统一的贡献:第一,汉武帝实施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政治:施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

第二,汉武帝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第三,汉武帝出兵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四,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第五,汉武

帝开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第六、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9简答西汉王朝是如何解决封国问题的:景帝挟战胜之威,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对朝廷和王国的职官体系做了调整,突出尊卑之别,剥夺了诸侯王亲理国事的权力,王国领土面积削减,以亲制疏,增加景帝直系王子封国的数量,故朝廷对封国的控制已经大大强化。汉武帝时期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颁布“推恩令”,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颁布“左官律”“阿党法”,打破封王与官僚士大夫之间的联系,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途径。“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玉的目的。利用“酣金律”等合法手段打击或削夺王侯的爵位。

10简答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1、184年,张角率领的黄巾大起义彻底破坏了东汉政府的统治秩序,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2为了有效地镇压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强化地方的镇压权力,地方长官借机招揽军队,蓄养谋士,扩充私人实力,分裂割据的萌芽开始出现。3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成为东汉分裂的根源。

11简答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1、19岁举孝廉入仕,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镇压黄巾军和讨伐董卓。2、公元192年,收黄巾军30万,逐步占据黄河下游的豫二州,是崛起的基本力量。3、196年迎汉献帝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优势。4、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严明法纪,信赏必罚,又能网罗人才,擅长使用人才。5、经济上大力兴办屯田组织士兵和经过军事化编制的流民开垦荒地因而大大提高经济实力。200年官渡之战,败袁绍成北方最大割据势力。

12简答东晋立国南方的历史条件:1面对北方民族的进攻,北方南来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合作,是东晋立国江南的阶级基础。2为了抵抗北方民族的形成,汉族百姓需要一个中央权威的保护。3王导的功业,坚决执行笼络南方土著士族的政策,安抚南迁的北方士族,设置侨州郡,安置流民。

13简答南朝重振皇权的措施:1寒门武将执兵柄,受士族重文轻武风气的影响,对武将从政是一个严重的压力,还有一些武装家族转而习文,使宗族衰落。2寒门掌机要,将寒门掌军权及重要官职。3皇子镇要藩。

14简答南朝门阀士族的特征:1士族的文化性格,由儒入玄。2任官特权,平流,进取,坐致公卿。3门第婚,士族内婚。4谱学与郡望,为维护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防止昌滥。5士庶之辩,士族重文轻武,鄙视武职。6文武之辩,皇权有意识地把军权交黄使宗族掌握。

15简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官僚制的改革,俸禄制、考课制、官制。2法制的完善,《魏律》20篇。3均田、租调和三长制。4制礼作乐,移风易俗。5士族化的政策。

16简答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1汉代经学日趋繁细碎,方法和思想上都走到了尽头。2汉晋间社会政治的大动荡,刺激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新探求。3魏晋名士拥有政治政权,思想转向道家老庄。4儒家思想没有为个体的精神自由与内心解放提供一个舒展的空间,为玄学的发展预设了一条路径。

17简答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1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的统治危机,宠爱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政治腐败,吏治黑暗。2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破产流亡,从而导致唐朝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和府兵制的破坏。3府兵制的破坏导致唐政府军事的分化的变化,即边地军事力量膨胀压倒内地和中央,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这对安史之乱爆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影响:1给北方的社会经济与生活,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破坏。2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成为唐朝分裂瓦解的直接原因。3是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分水岭。

18简答东汉地方豪强的特点:1依靠官爵世袭特权、立军功或以显赫的政绩而获得名分和土地。规模大,多种经营。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3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4拥有私人武

装。5较强的生存发展能力。

19北宋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1.完善科举制度,扩大科举规模。2重用文臣。

3、大力提高文官士人的地位,提倡文治,逐渐形成了“不杀士大夫言事者”及“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家法。

4、养兵防叛,即在遇到灾荒年份,百姓流离失所时,把他们招入军队,由国家供养。原意是要削除流民聚众导致动乱的可能,但却使军队形象与社会地位日渐下降。

20北宋王朝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者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首先从人数上讲,唐时进士科的录取人数每年最多大概二、三十人左右。至北宋开科取士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唐代,每年在几百人。同时只要一经录取,不必通过吏部的考试,就可直接出任官职。

其次:制度更加完善。宋朝形成了严格的三级考试、三年一考制度。初级为地方性的解试,由州、转运司或国子监举行,合格者解送礼部。二级为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合格者奏名于皇帝。三级为殿试,由皇帝亲自策试省试合格者,初尚有黜落,后不加淘汰,只是重定名次。录选者称天子门生,并禁止新进士向主考官谢恩。

考试手段更加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此采取了多种前所未有的防弊措施;一为搜身,以防考生挟带。二为弥封,亦称糊名,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三为誊录,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四为锁院,考官皆为临时差遣,受命后即入住于考场贡院,非至阅卷完毕,不得外出及接见亲友,以避免请托。五为别试,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如子弟、亲戚、门客之类)的考生应试仍须回避,由朝廷另遣考官,单设场屋考试。

90%的文官由科举出身的人担任,门阀制度彻底被摧毁。自“五季以来,婚姻不问阀阅”。这并不是说门第观念消失了,而是建立了新的门第观念即重科举官僚特别是进士。

21简答明朝内阁制度的变迁及其特点:1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A在朱元璋时期,内阁由低职人员充任,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以备顾问。B永乐皇帝时,内阁成员开始参与机务。C宣宗时,为感谢大臣的支持,开始有意识地使六部长官兼任内阁职务,阁臣位尊权大。并开始让内阁和个别尚书对中外章奏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帖于疏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皇帝易红而出。D英宗时内阁票拟权制度化。特点:A在制度设置上,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行政机构。B在人员的设置上,内阁成员是平等的,彼此间没有权力级别的分化,这为后来内阁倾轧埋下了因由。C由于上述两点,导致内阁所拥有的权力极其有限,无法按正常途径指挥帝国的官僚机构。其权力极易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2简答明嘉靖年间倭乱的主要原因:A、朝贡贸易制度无法满足海外诸国的贸易要求。

B、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的加剧,海禁政策无法满足江南人民海外贸易的要求,形成走私贸易。

C、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战败的浪人、大名、商人、海盗等组成到东南沿海贸易或抢劫。

D、明中叶以来海防的衰落和卫所制的破坏。

23简答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的主要过程:1拜汪罕为父,转危为安,日渐强大。2击败蔑儿乞人,团结本族,被推为可汗3斡里札河之战,联合金朝击败塔塔儿。受封金朝。41203年,击溃王罕,帝业奠定51206召集大聚会,即大汗位。

24简答1206年大蒙古国的制度建设:1建立千户、百户受封制度。2创建怯薛护卫军。3创制蒙古文字、畏兀儿文字书写。4分封子弟。5颁行法律与设置司法长官。

25简答大蒙古国的对外征服战争: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

周边的征服:1209年收服畏兀儿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1246年收服吐蕃1253年灭大理

三次西征:1219年—23年成吉思汗中亚花剌子模国

1235—42年拔都欽察,斡罗思直至东欧诸国

1253—60年旭烈兀波斯西部木刺夷国阿拉伯黑衣大食国

26简答元朝选官制度的特色:1高级官僚基本上为上层蒙古、色目贵族以及极少数汉族勋贵所垄断。2上、下级官僚中,出生吏员者占了压倒优势。3昔日凭借文化知识学而优则仕的儒士集团受到冷遇,在官僚构成中仅占很小的比重。

27简答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1人口压力导致物价上涨2吏治腐败与惩治手段无效。3内在不稳定因素:下层民众秘密结社和起义。4外部环境的潜在危险:来自西方的威胁和清政府的保守无知。

28简答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1胡惟庸,蓝玉,空印,郭桓四起大案,诛杀10万人以上。2《大诰》量刑严酷。3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直接听命皇帝,是明代专制皇权发展的象征。4在朝廷上杖责进谏触怒皇帝及有过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权威。5文化专制,文字狱,严禁生员议政,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条。6强化社会控制,

29简答清巩固边疆的贡献:1三藩叛乱的平定2清“联蒙制汉”方针,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3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4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5设置伊犁将军,6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7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的设置;8清的“改土归流”,9清朝台湾府的设置;

30简答张居正改革的内容:1政治改革2军事改革3水利整改4经济改革:一条鞭法。田赋择银征收,徭役择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再有官府用银雇人应役。

名词解释:

31怯薛:贵族子弟及其伴当,随从,带有质子性质。职责:大汗安全,参与和处理国事,负责大汗的日常生活的服务。兼有军队官僚机构和宫廷内务的工作。

32大索貌阅: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33.输籍定样: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34八旗制度:是满洲国实行的社会制度,它不是部落联盟,而是联旗制(亦即满洲的联邦制),旗人未必是同一氏族或部落。

35猛安谋克:是金国时实行的部落联盟制度,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是集军、政、生产为一体的社会组织。

36色目人: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即外国人,是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也是元朝人民的四种位阶之一,一切非蒙古、汉人、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包括粟特人、吐蕃人等。

37四时捺钵: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四时捺钵。

1谈谈你对汉武帝的看法

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武帝以后,地方性急剧消失,民族融合加强,统一的文化财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到汉武帝以后才完全确立的。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他缔造了大一统盛世。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一、政治方面:a、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b、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如董仲舒、桑弘羊等,辅佐朝政。c、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地方豪强。

二、经济方面:a将煮盐铸铁造钱权利收归于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b、打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思想文化方面:a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四、在军事方面:a、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主力在“漠北战役”,取得战略决定性的胜利,,解除了匈奴对于北方长期的威胁。b、进军西南,平定闽粤。设立郡县加强与内地的联系;c、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与西域各国交往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过失:1、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2、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封禅求仙挥霍无度;3、汉武帝外儒内法,权力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4、开疆拓土,征伐匈奴致使税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总之汉武帝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他深刻反省。颁发《轮台罪己诏》以检讨承认过失,并且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

2谈谈你对秦始皇的看法

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暴君。说他是千古一帝是因为他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巩固统一,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说他是暴君,是因为他广建宫殿陵墓、修筑长城,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论述门阀士族制度形成、衰落的原因及门阀士族制度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

形成:一、东晋立国的条件

1、面对北方民族的进攻,北方南来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合作,是东晋立国江南的阶级基础。

2、为了抵抗北方民族的进攻,汉族百姓需要一个中央权威的保护。

3、王导的功业:坚决执行笼络南方土著士族的政策;安抚南迁的北方士族;设置侨州郡,安置流民。

衰落的原因:1、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使他们逐渐失去了统治能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2、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及其自相残杀。

3、历代农民起义的打击。

4、来自皇权的打击。

如土断、检籍及放免奴客等政策,削弱了士族的经济基础5、家族析产削弱了士族的实力。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1、士族的文化性格2、选官特权3、门第婚姻--士族内婚

4、谱学与郡望为了维护士族政治、经济等特权,防止冒滥,特重视谱学与郡望的研究。

5、严士庶之辨

6、重文轻武,鄙视武职

7、崇尚奢华的物质生活

4如何评价王莽变法

内容:切中时代社会矛盾的焦点,土地兼并。具体措施太多空想的色彩,如王田制与禁止奴婢买卖,自商鞅变法起,承认了土地私有可以买卖。2当时正是中国大地主所有制和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的时期,企图用复古改制的办法遏制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只是螳臂当车,两汉之际,世家大族和豪强地主势力逐步崛起,壮大自己的社会政治实力,在经济上积极参与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的过程。3思想史发展的角度看,王莽改制是先秦以来,儒家思想的一次政治实践。受此熏陶的儒生对其政治思想深信不疑,并怀着极大的热情让理想付诸实践。这种不顾时代发展潮流,盲目复古的政治实践注定要失败的,

5谈谈你对隋文帝的看法。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亡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亡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隋文帝杨坚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契,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面积.然而,御下过严,令不少功臣未获善终,尤其立杨广为太子,令遗祸后代,竟使江山断送,实为遗憾。

6.如何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这个人的,历史上的这个人很有文才的人。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大体上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

一、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一统江山)

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要战功卓著。隋炀帝杨广功劳盖世!!!

二、下令修建完成大运河(修通运河)

三、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

7试述安史之乱后唐代财政措施及其影响

1专卖制度的确立2刘宴对此进行整顿,出现盐枭。B漕运整顿,分段运输。C推行常平法3杨炎,两税法。意义:a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矛盾b税制统一,扩大征税面,增加财政收入c百姓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变松。

8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设通判,转运使,消减地方。2中央分割宰相权利,3 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更戍法,杯酒释兵权,守内虚外,发展完善科举,重文轻武。

9王安石变法,有的痛加诋毁毁,有的曲为辩护,或说都未免有偏。此说是否合理,请结合具体史实作一分析。

10谈谈你对朱元璋的看法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他身上特有的平民气质和自卑感一直伴随着他的君王生涯,这正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魅力永存,众口流传的最具吸引力的秘密所在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可说是位贤君,也可称暴君。持正面评价者通常都是从其大力打击贪污,恢复经济着眼,历史记载朱元璋是少见勤政的皇帝;而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其高压统治着眼,如杀戮功臣、文字狱及廷杖。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号。后来的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

11.你知道所谓的“东突厥理论”和“东突厥斯坦”吗?请简要介绍。并用汉、唐、清三朝

的有关史实批驳之。

东突厥斯坦 : 也称为维吾尔斯坦是包括中国新疆以及中亚东部的大突厥斯坦的一个部分。自20世纪初以来,极端宗教狂热分子,根据殖民主义理论,编造了一套“东突厥理论”,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并错误地称新疆为东突厥斯坦”,还号召新疆一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西汉政府帮助西域(大部在今新疆)各族摆脱匈奴控制,并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在突厥故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辖,使突厥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清朝,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他们这种论调,否认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否认了自汉朝以来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也不符合突厥族历史实际

12.试论述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往,并谈谈你的看法。

13.试述唐、明、清三朝赋役制度的重大变化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14.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请以西汉、唐、北宋和明、清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

15.论述从隋至清,科举制度对我国人才选拔和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上升和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势力的削落,同时,也是庶族地主势力的发展的标志。它有利于选拨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2唐朝,科举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意义。3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等第市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4元代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选拨人才抓哟不由科举,所以举办科举的次数极少。5明朝的学校和科举制度实际上是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之内。6清朝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消极影响。

16.宦官专制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色,试比较东汉、唐和明三朝宦官专权的异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