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

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A:开始于加尔&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

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

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

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布洛卡:运动失语症

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

潘菲尔德:记忆和颞叶有关

(二)整体说

A: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

B: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不存在定位功能,功能的丧失只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C:拉什利:脑毁损实验-----脑损伤对习惯造成很大影响,且与损伤面积有密切相关。

------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a均势作用.b.效果与毁损面积成反比 c.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说

A代表人物:鲁利亚

B主要观点:a脑是动态结构、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b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维持觉醒状态。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

c个别环节受损,高级心理机能受到影响;

d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个系统又各司其职。

(四)机能模块说

A:认知神经科学中产生

B:主要观点:a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互独立的模块组成。

b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

c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一)早期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瓶颈理论)

A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博-----双耳分听实验

B主要观点:a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不能全部加工;

b信息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过滤机制

c只有部分可得到加工,其他信息完全丧失

(二)中期选择理论------衰减理论

A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B主要观点:前两条相同;

c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不是完全消失。d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意义的阈限低,即使出现在非追随者也会被察觉。

(三)晚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理论

A代表人物:多伊奇

B主要观点:a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之前都会得到加工;

b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阶段,在知觉与工作记忆之前;

c过滤器选择对刺激的反应,标准为对人的重要性,强调中枢控制系统;

------------------------------------------------------------------------------------------------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一)认知资源理论

A代表人物:卡尼曼

B主要观点:a把注意看做一组对资源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b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c资源按刺激的复杂度进行分配,当资源被完全占用,新刺激就不能得到加工。

(二)双加工理论

A代表人物:谢夫林

B主要观点:a人类的认知加工主要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b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

c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能够在一定的练习后转化为自动加工。

------------------------------------------------------------------------------------------------

听觉理论

(一)频率理论

A代表人物:罗费尔1886年提出。

B基本观点-------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C缺陷-------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运动,但人

耳能够接收每秒1000次以上的声音。

(二)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A代表人物:赫尔姆霍茨

B基本观点-------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C缺陷-------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三)行波理论

A代表人物:生理学家冯·贝克西

B基本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

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C缺陷-------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四)神经齐射理论

A代表人物:韦弗尔

B基本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C缺陷-------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可用位置理论解释)

------------------------------------------------------------------------------------------------

视觉理论

(一)三色说(网膜水平)

A代表人物:托马斯杨&赫尔姆霍兹

B基本观点:a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红绿蓝三原色

b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c这三种感受器分别受到不同的波长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C缺陷-------无法解释红绿色盲&颜色负后效

(二)四色说——对立过程理论(更高水平)

A代表人物:黑林

B基本观点:a视网膜存在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含有两个对立成分:《黑-白》《红-绿》《黄-蓝》

b每个系统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可以很好解释颜色负后效

c当一个颜色系统受损时,就会失去一对颜色察觉能力,解释色盲总是成对丧失。

------------------------------------------------------------------------------------------------

模式识别理论

(一)模板说

A基本观点: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由过去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刺激模式一一模板。

将刺激与已有模板进行比较,寻找最佳匹配,把刺激确认与该模式相同,从而被识别。

B缺陷:a理论假设要求人脑中储存有足够多的模板,记忆负担很大,且与现实生活不服;

b也无法解释人们在实际只觉中队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适用与机器的识别。

C贡献:理论的基本观点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可作为解释模式识别过程的一个方面。

(二)原型说

A基本观点:a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是原型,不是某一特定模本的复本,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

b原型是指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近似匹配,并获得最佳匹配之后就可得到识别。

B评价: a大大的减少模板的数量,减轻了记忆的负担,使人的模式识别过程更灵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b可解释不熟悉的模式也可识别。

(三)特征说

A基本观点:a模式可被分解成很多特征,而同一类模式的刺激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b模式识别过程中,先对刺激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有关的特征并确定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再与长时记忆系统中储存的各种相应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模式就得到

准确识别了。

B评价:a只依据刺激的特性和关系进行识别,不管细节,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b且同样的特征可使用在不同的模式中,极大减轻记忆的负担;

c认为在识别过程中需要抽取和综合特征与关系,具有学习的色彩,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模型。------------------------------------------------------------------------------------------------

错觉理论

(一)刺激取样的误差理论—眼动理论

基本观点:a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

b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二)神经抑制作用

基本观点:a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用神经抑制作用来解释错觉;

b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产生侧抑制,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佐尔拉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三)认知观点—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深度加工理论)

基本观点: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

a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b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c可解释潘佐错觉。

------------------------------------------------------------------------------------------------

记忆的脑学说

(一)整合理论

A代表人物:拉胥里

B主要观点:a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

b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二)定位理论

A代表人物:法国医生布洛卡

B主要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三)SPI理论

A代表人物:图尔文

B主要观点:a企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统一起来。

b假定存在五种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境记忆系统(晴雨初知晨)

c三个假设:: S编码是串行的-----------P存储是并行的---------I提取是独立的

C评价: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

记忆的细胞机制

(一)反响回路说

主要观点:a过程: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产生冲动,刺激停止,冲动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b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二)突触结构说

主要观点:a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

(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出结构的改变、胶质细胞的增加、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 b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三)长时程增强作用

主要观点:a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存储场所;

b长时程增强对长时记忆有重要意义;

------------------------------------------------------------------------------------------------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一)记忆分子说

主要观点: a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b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

(二)激素说:主要观点: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

------------------------------------------------------------------------------------------------

遗忘理论

(一)消退说

主要观点: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最后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

主要观点:a是因为学习与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干扰排除,记忆恢复。

b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来解释

(三)压抑说

主要观点:a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压抑作用所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恢复。(符合精分)

(四)提取失败说

主要观点:a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遗忘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线索;

b启示: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全或无”的问题;

c可以解释暂时性遗忘的现象。

------------------------------------------------------------------------------------------------

概念形成理论

(一)共同因素说

A代表人物:Hull等

B主要观点:概念形成就是将一类事物的共同因素抽象出来,并对其作出相同反应。

(二)共同中介说

A代表人物:Osgood

B主要观点:概念形成是获得一组刺激的共同中介反应。

C比较(一)(二):都包含S-R反应原则,解释过于机械简单,没有充分考虑人的主动性

(三)假设检验说

A代表人物:布鲁纳

B主要观点:a认为概念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b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

(四)样例学习说

A代表人物:茹什

B主要观点:a人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

b记忆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案例,就是概念的存在形式。如“鸟”这个概念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就是“燕子、麻雀~”

(五)内隐学习说

A代表人物:里伯

B主要观点:a认为一些抽象的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即概念形成是内隐学习的结果;

b被试依赖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次数,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

概念结构理论

(一)层次网络模型

A:代表人物:柯林斯

B:主要观点:a认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

b概念是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

c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

(二)特征表理论

A代表人物:波纳等人

B主要观点:a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规则;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件); b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C评价:a重视概念规则的作用,

b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

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因为有些自然概念的定义性特征难以确定,如“游戏”

(三)原型理论

A代表人物:茹什

B主要观点:a概念主要以圆形来表征(原型是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

b认为概念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组成

C评价:a很好的解释了自然概念;

b不是所有概念都有原型,如抽象概念;

c原型理论仅适合部分概念。

------------------------------------------------------------------------------------------------

表象理论

(一)双重编码理论

A代表人物:Paivio

B:主要观点:a存在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表象系统&言语系统;

b表象系统是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客体和事件的信息,然后进行编码、贮存、转换和提取,其表征与知觉相似;(言语系统是以语言代码来存储语言信息,加工离散的信息);

c两类信息可互相转换

(二)计算理论

A代表人物:Kosslyn

B主要观点:该理论尝试说明表象的过程:

a表象两因素:表层表征&深层表征(本义&命题表征);

b表层表征:存在于短时记忆中,类似画面(保留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

容量有限,极易衰退。

c深层表征: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分两类:本义表征:提供信息描述客体的样子

命题表征:由抽象命题表构成,用来解释客体。

d从深层的本义表征出表象的过程:图示、发现、放置、表象过程。

------------------------------------------------------------------------------------------------

情绪理论

一、早期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的外周理论)

A代表人物:詹姆士&兰格

B主要观点:a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b也叫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C评价: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二)坎农—巴德理论

A代表人物:坎农&巴德

B主要观点:a认为情绪中枢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b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产生生理变化。

二、认知理论

(一)沙赫特的两因素理论(情绪唤醒模型)

A代表人物:沙赫特&辛格

B主要观点:a认为情绪体验是对生理唤醒进行的有意识唤醒(同上两个)

b情绪的产生有两个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c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d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核心是认知。

(二)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A代表人物:阿诺德

B主要观点:a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

b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c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

d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最重要的条件。

C:接受詹姆士兰格外周反馈的观点,不同意坎农巴德关于丘脑控制的说法。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定说

A代表人物:拉扎勒斯

B主要观点:a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b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c人们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C:总之,拉扎勒斯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生理行为认知三种成分的综合反映。

------------------------------------------------------------------------------------------------

动机理论

(一)本能论

A代表人物:詹姆斯&麦独孤

B主要观点:a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能的行为模(麦独孤)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b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c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d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人有 18 种本能。

C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如“爱、同情”

D评价:支持该理论的有:精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缺点:不能确切地揭示行为的原因,循环论证

(二)驱力理论

A代表人物:赫尔(驱力降低理论)&伍德沃斯(驱力)

B伍德沃斯(驱力):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性的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C赫尔(驱力降低理论):a个体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b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驱力为行为提供能

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驱力分原始驱力和获得性驱力。

D评价:a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b不能解释驱力增加的行为,如绝食抗议、悬梁刺股。

(三)唤醒理论

A代表人物:赫布和柏林

B主要观点:a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水平,不太高也不太低。个体一般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其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

b唤醒理论三原理:一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高于它就减少刺激;低于它便增加刺激。

二是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三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丰富经验的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四)诱因理论

A代表人物:赫尔

B主要观点:a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b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诱因与驱力分不开,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C评价:强调外在环境对引发行为的作用

(五)认知理论

Ⅰ——期待价值理论

A代表人物:托尔曼

B主要观点:a行为的决定因素是对目标的期待;

b期待被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与刺激的联系。

Ⅱ——动机归因理论

A代表人物:海德和韦纳

B主要观点:

海德:a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b人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和外部原因“内控&外控型”;

维纳:a系统提出归因理论;

b增加稳定性维度: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运气努力是不稳定的;

c将行为进行不同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并出现情绪反应。

Ⅲ——自我决定理论

A代表人物:德西和瑞恩

B主要观点:a强调“自我”在动机中的作用,

b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c自我决定是一种选择能力,行为决定因素;

d人类行为分为:自决行为(设计选择行为)&非自决行为(无动机)Ⅳ——自我效能论

A代表人物:班杜拉

B主要观点:a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

b人的认知变量,如注意、期待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重要作用,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c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结果期待&效果期待(能力));

d自我效能感:推测和判断自己是否有某种能力完成某种行为(高低);

e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Ⅴ——成就目标理论

A代表人物:德韦克&尼科尔斯

B主要观点:a成就目标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

b评价标准和原则:任务标准、自我标准、他人标准;

c目标分为:掌握目标(任务和自我标准)和成绩目标(他人标准)

------------------------------------------------------------------------------------------------

需要层次理论

A代表人物:马斯洛

B主要观点:a人的需求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b认为这五种是人的基本需要;

c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d只有满足了低级需求,高级需求才会出现

------------------------------------------------------------------------------------------------

智力因素说

(一)独立因素说

A代表人物:桑代克

B主要观点:a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

b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

c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C批评: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不独立。

(二)二因素说

A代表人物:斯皮尔曼

B主要观点:a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G因素&S 因素;一般能力或因素(G ),是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特殊能力或因素(S ),是保证人们完成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b 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 G 因素和 S 因素的参与。

c G因素决定了人们不同智力作业时有相关,而因为 S 因素的存在,作业成绩不是完全相关。 C评价:a对理解智力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研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质与规律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b但是,将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绝对对立起来而未看到其联系是不可取的。

(三)多元智力理论

A代表人物:加德纳

B主要观点:a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 7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b七种智力:言语、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社交和自知智力。

c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

智力结构理论

(一)吉尔福特三维结构理论

A代表任务:吉尔福特

B主要观点:a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内容: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是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C)、记忆(M)、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C)和评价。

产品: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的结果,包括单元(V)、分类(C)、关系(R)、转

换(T)、系统(S)和应用(I)。

b由于三个维度的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 5×5×6=150 种。不同的智力可以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

C评价:三维结构理论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对智力测验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A代表人物:阜南(继承斯皮尔曼二因素)

B主要观点:a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b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

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群因素;

第三层为小群因素,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

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

智力信息加工理论

(一)智力三元论

A代表人物:斯腾伯格

B主要观点:a认为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b这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成分亚理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

分起核心作用;

情境亚理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和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

择新环境的能力。

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

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C:评价:a成分亚理论是其中最主要和最完善的理论;

b有利于智力测验的编制。

(二)智力PASS模型

A代表人物:Naglieri &Das

B主要观点:PASS 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以鲁利亚机能系统理论为基础)

a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 4种认知过程,

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信息加工系统:包括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处于中间层次;

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b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c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是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

人格理论

一、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特质理论

A代表人物:奥尔波特

B主要观点:a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b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二)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

A代表人物: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方法)

B主要观点:a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察到的行为;

b根源特质:1隐藏在表面特质后,深藏于人格结构内层,制约表面特质的基础

2 根源特质必须通过表面特质的中介,通过因素分析法才能发现。

3根源特质各自独立,相关极小,普遍存在。但是各个根源特质在每个人强度不

同,这就决定了人与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c体制特质:先天生物决定;

d环境特质:后天环境决定;

e动力特质:使人趋向目标,包括胜利驱力、态度和情操;

f能力特质:知觉和运动方面,包括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g气质特质:决定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的特质。

C卡特尔由此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国际通用的16PF个性问卷。

二、现代特质理论

(一)大五因素(人格的海洋OCEAN)

A代表人物:塔佩斯(词汇学的方法),麦克莱&科斯塔编制了量表。

B主要观点:开放性(想象、创造)责任心、外倾性(社交,果断)宜人性(信任,依从)神经质(焦虑敌对)(二)七因素

A代表人物:特里根

B主要观点:增加“正效价(优秀)&负效价(邪恶)”

(三)艾森克三因素

A代表人物:艾森克

B主要观点: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向的差异

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精神质:人格特征的光明或阴暗

三、人格类型理论

(一)A-B型人格

A代表人物:福里曼&罗斯曼

B主要观点: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性情急躁、成就欲高、外向

B型人格:不温不火、容易满足、内敛,有耐性

(二)内外向

A代表人物:荣格

B主要观点: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力比多流向)内还是外,决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人格。

后来又增加了心理机能维度:思维、情感、直觉、感觉。

(三)多元类型(即气质学说)

四、精分人格理论

A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B主要观点:a意识层次结构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无)意识;

b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c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完美原则;良心自我理想

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

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

d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升华作用、转移作用。

五、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A代表人物:马斯洛

B主要观点:a自我实现是其理论的核心:

b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是基本的需要,一旦满足会缓解;

成长性需要:获得满足,会越来越多。成长性动机是发展的内在动机。

(二)罗杰斯人格自我理论

A代表人物:罗杰斯

B主要观点:a自我是自我经验的产物,经过引导能够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是精分治疗与咨询及教育理论的基础;

b自我的两种类型:真实的自我:主体的自我;

理想的自我:期望实现的自我形象,客体的自我;

c自我能否发展成健康的自我,主要取决于婴儿时代所受的爱抚。这种需要称为“积极性尊重”。------------------------------------------------------------------------------------------------

气质理论

(一)体液说

A代表人物:盖伦——巴甫洛夫

B主要观点: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抑制型

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

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

抑郁质——弱——抑制性

(二)体型说

A代表人物: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

B主要观点:矮胖型:身体短胖,脂肪丰富。这种人活泼,乐观、善于交际,感情丰富,易患躁狂抑郁症。

瘦长型:身躯高而瘦,皮肤干,肌肉不发达。孤僻、沉静、不善交际,神经过敏,易患精神分裂

强壮型: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好动,好斗,好胜,固执,情绪具爆发性,具有癫痫症特征。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调节说

A代表人物:斯特里劳

B主要观点:a把气质单独区分出来,定义为:有机体的,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当稳定的特点,由反映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来;

b能量水平是气质的主要成分:

两方面:反应性:对刺激的感受性、耐受性和反应强度;

活动性:对一定数量和范围的刺激的组织和协调,是有机体状态达到最佳水平,是

活动性调节功能的标准。

c时间特性:反应速度、灵活性、持续性、反应节奏和节律性。

——激素说

A代表人物:英国心理学家柏曼

B主要观点:a内分泌腺的活动与人的情绪及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于是提出了气质的激素理论。

b把人分为:甲状腺型,感觉灵敏,坚持性强

垂体腺型:智慧聪明

肾上腺型:情绪激动

性腺型:性别角色突出。

——气质维量说

A代表人物:托马斯&切斯

B主要观点:用维量化的方法对气质进行评定,更加突出气质作为心理活动或行为的动力特点的本质。

9个维量:活动水平·心境性质·趋避性·规律性·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注意转移·注意时间与维持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概要

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A:开始于加尔&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 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 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 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布洛卡:运动失语症 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 潘菲尔德:记忆和颞叶有关 (二)整体说 A: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 B: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不存在定位功能,功能的丧失只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C:拉什利:脑毁损实验-----脑损伤对习惯造成很大影响,且与损伤面积有密切相关。 ------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a均势作用.b.效果与毁损面积成反比 c.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说 A代表人物:鲁利亚 B主要观点:a脑是动态结构、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b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维持觉醒状态。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 c个别环节受损,高级心理机能受到影响; d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个系统又各司其职。 (四)机能模块说 A:认知神经科学中产生 B:主要观点:a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互独立的模块组成。 b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 c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一)早期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瓶颈理论) A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博-----双耳分听实验 B主要观点:a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不能全部加工; b信息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过滤机制 c只有部分可得到加工,其他信息完全丧失 (二)中期选择理论------衰减理论 A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B主要观点:前两条相同; c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不是完全消失。d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意义的阈限低,即使出现在非追随者也会被察觉。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心理咨询师考试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一般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一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一般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一般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一般心理学的内容能够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一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一般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进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3.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詹姆士 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 知识点:当代心理学研究的要紧取向(领会)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力比多学院考研为大家整理总结了2017考研普心参考教材重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复习带去帮助。 普通心理学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基础课,是所有心理学课程的核心,也是统考心理学试卷的重点。考研大纲明确指出:普通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是300分中的100分,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考研的重心要放在普心上。 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200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的结构和复习策略 考研大纲中将普通心理学划分成了十二部分,这十二部分每部分分别对应了参考书中的前十二个章节中的每一章。实际上这十二个部分可以分成4大块:绪论(心理学概述,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行为控制与调节(动机,情绪)、心理特性(能力,人格)。这四个块中最重要的部分又落脚到信息加工过程上,因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又不浪费时间。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提要 第一部分:心理学概述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评价 需要掌握的概念:观察法实验法格式塔 预测选择分值:2-3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二部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需要掌握的概念:突触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 预测选择分值:3-4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5%,综合题0%) 第三部分:感觉 重点: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视觉感受野的概念色觉的理论马赫带及其理论解释听觉的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感觉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阈限韦伯定律对数定律乘方定律感受野马赫带侧抑制适应 预测选择分值:5-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四部分:知觉 重点:知觉的概念知觉中的两种加工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图形的组织原则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时间知觉 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觉知觉恒常性运动视差运动**** 双眼视差似动运动后效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0%) 第五部分:意识与注意 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睡眠的阶段和功能梦的几种解释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几种形式注意的认知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0%,综合题0%)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论文doc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论文 篇一:普通心理学心得 普通心理学心得 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和学习心理学。坦率的说,虽然在平时,接触过心理学的丁点知识,但是对于系统心理学的了解很少,而且片面的认为心理学对于自己没有太大的意义,虽然它是一热门的学科,也很少花时间去看这方面的书,即便是某些时候自己心理可能存在问题,也不相信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能解决问题。可是通过心理学的学习,特别是聆听老师系统的讲课,不仅感到耳目一新,而且确实颇有收获。我庆幸自己当初选修了这门课程,它对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以及对我们的行为道德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心理学上面的”三我“,即自我,本我,超我,老师通过公交车上只剩一个座位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三个概念。自我的人看到这一个座位就会毫不犹豫的去坐,即使后来上来老弱病残他也不会让座这就是自我的人;本我的人虽然也会去做这个座位但当看到有老弱病残的人上来的时候他会主动的让座,这行自我的人;超我的人虽然看到这个空座位但是他不会去做仍然站着这是超我的人。学习心理学之后,我逐步了解了

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让我认识到我是一个有点自我的人,因此我学会了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有一点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我会因为同学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甚至会厌烦电话中父亲的谆谆告诫,母亲喋喋不休的关切话语。总是觉得受委屈的老是自己却很少有从别人立场考虑问题。学过心理学之后,我觉得以前的自己真的很幼稚,很不懂事。现在,我开始学着多多关注他人,多为别人着想。也尝试着多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而我也逐渐发觉,自己与同学亲人相处的 更融洽,周围的环境也更和谐了!心理学,使我变得成熟很多。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让我更好的认识了我自己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了。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学过心理学之后,我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并且,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使大学生拥有善于独立思考,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普通心理学总结(B卷)

普通心理学总结(B卷) 带*号的是了解内容 一名词解释 1 需要:需要是指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 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3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4 感觉: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应作用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在现实世界里,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 5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即认得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 7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应,是人将感觉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事物并加以解释和理解的过程。(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8 意识: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意识是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 10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注意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他的本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11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过去经验以形象或语词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再以练习即可重新得到恢复。 12短时记忆(界定):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A 存在的证据(1)自由回忆中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任务后的干扰导致近因效应的消失; (3)呈现速度及频率影响首因效应,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B 短时记忆的特征:(1)容量有限;(2)持续时间短;(3)对信息有意识加工;(4)以听觉和视觉编码为主;(5)容量为7+2个组块;(6)主要加工方式是复述;(7)提取方式是系列全扫描工作记忆* 你用于完成诸如推理和语言理解等任务的记忆资源。工作记忆包含感觉记忆,但是它的内容更广,也包含了当前需要的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 *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不超过1分钟。一般人的短时记忆的广度平均值为7±2个,近年的研究表明,记忆广度和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13思维:思维是指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14创造性思维:产生新异而有价值产品的思维。 15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判断构成的,并1要掌握注意的性质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

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A:开始于加尔&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 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 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 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布洛卡:运动失语症 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潘菲尔德:记忆和颞叶有关 (二)整体说 A :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 B :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不存在定位功能,功能的丧失只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 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C :拉什利:脑毁损实验-----脑损伤对习惯造成很大影响,且与损伤面积有密切相关。 ------ 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a均势作用b效果与毁损面积成反比 c. 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说 A代表人物:鲁利亚 B主要观点:a脑是动态结构、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b 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维持觉醒状态。 ------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 -- 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 c 个别环节受损,高级心理机能受到影响; d 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个系统又各司其职。 (四)机能模块说 A:认知神经科学中产生 B:主要观点:a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互独立的模块组成。 b 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 c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一)早期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瓶颈理论)A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博-----双耳分听实验 B主要观点:a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不能全部加工; b 信息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过滤机制 c 只有部分可得到加工,其他信息完全丧失 (二)中期选择理论------衰减理论 A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B 主要观点:前两条相同; c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 不是完全消失。d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意义的阈限低,即使出现在非追随者也会被察觉。 (三)晚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理论 A代表人物:多伊奇 B主要观点:a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之前都会得到加工;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 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 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其实对我还是很陌生的,因为有点兴趣,然便选择了这门课。但是坦率的说,虽然在平时,接触过心理学的一丁点知识,只是从一些杂志上面,但是对于系统心理学的了解很少,而且片面的认为心理学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它是一热门的学科,但是我也很少花时间去看这方面的书,也不会特意的去了解它。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通过了心理学的学习,特别是聆听老师系统的讲课,不仅感到耳目一新,而且确实颇有收获。我庆幸自己当初选修了这门课程,它对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神秘的感觉。总认为它很神奇而且虚幻。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被他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还有应用性。心理学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不但不乏趣味,反而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的哲理的味道。视野也开阔了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指导生活。经过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复习总结

普通心理学(下)复习纲要 第七章学习与行为分析 P183本能漂移: 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的行为也会向着本能进行漂移. P187观察学习: 个体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者被惩罚后,才在后来或者做出类似行为. 或者抑制该行为. 第八章记忆 P19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 记忆: 过去获得的经验和行为在需要时不必再加以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就是记忆. P194记忆类型: 内隐记忆---无意识参与,外显记忆---有意识参与 陈述性记忆---涉及事实和事件的回忆,程序性记忆---涉及技能 P195记忆过程: 编码---存储---提取 P196感觉记忆: 每一种感觉记忆通道都会将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的精确表征保持几秒钟或更短时间. 映像记忆: 使得大量看到的信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被存储. 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效果更好) 回声记忆: 保留我们听到的刺激 P199短时记忆: 是对“现在”经验的记忆,代表心理上的现在。具有明确的意识,而长时记忆则没有明确意识. 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容量有限,提取迅速. P200组块: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它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 P201工作记忆:三成分为语言环路,视觉空间画板,中央执行系统. P203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或者直至终生的记忆,包括你对世界和对自己的全部记忆, 容量几乎无限. 编码: 情境关联记忆,编码特异性,情境编码 P204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首位易记,中间易忘) 背景区辨性: 近处的铁轨在背景中更为突出,即区辨性最强. P206情节记忆: 单独保存你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 P207语义记忆: 是关于词语或概念的意思的记忆,是类属的,范畴的. 干扰: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P213 长时记忆结构: 归类和概念,原型,等级和基础水平,图示 个体形成的归类或范畴的心理表征被称作概念. 原型藐视了一个概念的平均范例. 概念等级中存在着一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可以更好滴对物体进行 分类和思考,这被称为基础水平. 图示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

普通心理学 2神经系统与大脑功效 重点小结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 大脑:左右两半球;大脑皮层四个机能区域 间脑:丘脑、下丘脑 脑 脑干:中脑、脑桥、延脑、网状结构 小脑:左右两半球 中枢神经系统 边缘系统 脊髓(主要作用1、桥梁(脑、周围神经),2、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 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合神经) 躯体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机能:躯体or 内脏+感觉or 运动) 周围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作用) 植物性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让兴奋的神经休息) 间脑 丘脑 下丘脑 中继站——后部有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神经、视神经。(除嗅觉外,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再导向 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调节植物性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 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活动有重要意义 对情绪起重要作用——“快乐中枢”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

一、绪论 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 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 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 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 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 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 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 “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 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 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 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 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 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 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 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普通心理学(辅)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 (2)科学是由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3)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数据驱动;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3.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是一门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的 (一)科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或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 探索人类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二)应用心理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哲学 1.理性主义(柏拉图) (1)一切知识由天赋而来 (2)真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经验主义(亚里斯多德) (1)没有天生的观念 (2)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并通向真理 (二)生理学 缪勒: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赫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费希纳:刺激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布洛卡:大脑的语言中枢 (三)生物学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大流派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确定构成心理活动(意识)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合成为复杂心理活动的基本法则 3.基本方法:内省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心理的功能)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对于应用的关注;对于个体差异研究的关注(三)格式塔学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