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14《伶官传序》(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14《伶官传序》(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14《伶官传序》(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14《伶官传序》(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

(满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呢?这就必然要谈到他们对古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散文同诗歌一样,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先秦时代的史书,本身就是生动的历史散文;而诸子百家的著作,其中不少篇章堪称优秀的论说文。到了汉代,政论和史论成为散文中的热门体裁,贾谊、晁错等人在这方面贡献良多。而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更是开创了中国古代人物传记的创作传统,构建出了最出色的传记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代替散文,逐渐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对偶的工切、用典的巧妙,在艺术形式上堪称精美,也涌现出不少佳作,但一些作家过分追求辞藻的富丽,使骈文日益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出于对文风浮靡绮丽的反感,从唐代前期开始,陈子昂、萧颖士等一批有识之士相继起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明显成效。“安史之乱”后,与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相伴随,韩愈和柳宗元顺应时代要求,倡导了文学领域的革新,也就是著名的中唐古文运动。他们主张用一种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取代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由于这种文体时代较古,就被称为“古文”。韩、柳不仅提出一系列鲜明的古文创作主张,更以其为数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古文作品享誉士林。在他们周围,团结了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等一批古文作家。但是古文兴盛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韩、柳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只知尽力模仿韩愈奇崛的文风,而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到了晚唐,骈文复炽,古文运动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

中唐古文运动的历史任务,到了北宋欧阳修出现方才得以完成。宋代以降,朝廷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为古文的重新繁荣提供了契机。宋初即出现了柳开、王禹偁等提倡古文的作家,但当时流行于文坛的,是雕章琢句的“西昆体”时文。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这种文风,可矫枉过正,使文坛兴起了一种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欧阳修明智地抛弃了韩文“怪怪奇奇”的一面,继承了其平易的风格。在不断提高古文写作技巧的同时,他还尽力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他发现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古文创作人才,并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由于后继有人,宋代便没有出现唐代那样骈文复炽的情况。在欧阳修的后辈里,苏轼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早年的应试文章已让人刮目相看,后期历经磨难,更是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四人,成就虽不及苏轼,但同样曾受过欧阳修的帮助,是北宋古文创作的中坚力量。正因为欧阳修等人实际上完成了中唐那一场古文运动没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欧阳修所领导的古文运动被有的学者称为“新古文运动”。

由此可见,唐宋八大家是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而从散文史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本身就具有连续性,因此将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应该说是与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的,故而得到公众认可。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同中国古代诗歌一样,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史漫长,从先秦、两汉,至唐宋经历两次古文运动后,达到高峰。

B.作为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唐宋八大家对扭转不良文风、健康发展“古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C.从散文史角度看,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具有连续性,唐宋八大家是其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可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

D.尽管韩愈、柳宗元在中唐倡导了古文运动,但真正完成了古文运动任务的却是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

【答案】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对“古文运动”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唐古文运动伴随着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而兴起,它反对形式主义严重、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

B.所谓“古文”,是一种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因其时代较古被称为“古文”

C.北宋古文运动中,欧阳修扭转了“太学体”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不良创作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D.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唯一领袖,欧阳修发现并培养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人才,完成了古文运动的任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唯一领袖”错,原文有苏轼“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一句。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的史书和诸子著作、两汉的政论史论、司马迁的《史记》、魏晋南北朝的骈文,这些著作中均有不少佳作。

B.由于韩愈、柳宗元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导致第一次古文运动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C.宋代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柳开、王禹偁等提倡的“西昆体”时文,但因矫枉过正,反而使文坛兴起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

D.欧阳修继承了韩愈文章平易的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写作技巧;同时,他还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

【答案】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9分)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巍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范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犹迁延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摘自《二十四史?欧阳修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诲:教导、指教

B.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游:交往

C.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尚:崇尚

D.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诘:查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诘:追问、责问。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全部表现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3分)

①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

②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

③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④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

⑤凡如是者辄黜

⑥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勤奋好学,很早成名。四岁时即死了父亲,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等到成年时,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B.欧阳修与名流交友,以文章著称。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互为师友;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以文章名扬天下。

C.欧阳修嫉恶如仇,深得皇帝信赖。论事切直了当,嫉恶如仇,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

D.欧阳修多次遭到污蔑、诋毁。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对应原文“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选项“嫉恶如仇”曲解文意。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划线文言句子(1)翻译成现代汉语,(2)句用/断句。(10分)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答案】(1)我过去(1分)的举措难道是为了一己私利(1分)?我们同时被斥退(1分),但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1分)。(句意通顺1分)(2)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每错1处扣1分,最后一处可断可不断)(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不能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9分)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任上。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本诗作答。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8.请概括诗歌前两联所描绘的景象,并简要说明概括的依据。(5分)

【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山城早春图。(2分)依据:首联交代山城已是二月,可见“立春”节气已过,但春风依然不到,百花未开。第二联中的橘枝之雪已“残”,即冰雪渐消,露出了去年采剩的鲜艳的橘果,似报告春来的消息。带着冰冻之声的春雷也惊醒了在地下冬眠的竹笋,一个“欲抽芽”将一般人不易察觉的“早春”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诗的前两联中寻找答案。首联写的是时间,说二月了还看不见花开。颔联写了残雪和雪下的橘、快抽芽的新笋。这些景物所表现的是二月山城的早春情景。答题时既要概括也要说出根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案】全诗抒写的是作者在特定境遇下由早春物华而引发的深切感慨,即:谪居远乡的寂寞情怀;归雁之声勾起的思乡之情;冬去春来光阴流逝的人生之叹;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身处逆境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3分)

醉意的境界

又被贬谪,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欧阳修内心有些压抑不住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静默的雕梁玉砌,悲叹:此际一别,何时得还?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溢满胸怀的落魄失意,正如潮水一般,一次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亡故,是母亲用荻草秆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日后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不是近“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

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

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明丽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专门修建个亭子,作太守闲看山水之用。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黎民苍生的喜忧。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推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10.文章开篇写欧阳修的落魄失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欲扬先抑(或形成强烈反差,形成对比)(2分),更能充分展现下文欧阳修在被贬中的心态和成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章开篇写欧阳修的失意,后面又着重描述了他在文学和为官上的成就,形成了强大的反差,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更突出了他在被贬中的心态和成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11.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5分)

【答案】(1)渲染了悲壮的氛围,暗示人物惆怅黯然的心理,并含蓄点出黑暗的社会现实(3分);(2)为下文欧阳修的离京与在贬谪地的成就做铺垫。(2分)。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1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4分)

【答案】(1)这一年,中国文坛同时诞生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千古雄文,(2分)(2)让我们看到了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伟大襟怀。(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这个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在这个句子的后面,有这样一个词“要不然”,所以这三个字后面就是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13.文章是如何一步步展现欧阳修“醉意”的境界的?请结合思路作答。(4分)

【答案】(1)叙被贬滁州(2)叙在滁州怡情山水,爱民勤政,“醉翁亭”的修建(3)阐释“醉意”

的内涵(4)展开联想,指出“醉意”的文化意义。(4分)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14.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种境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答案】(1)“醉意”是一种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的精神;醉于山水却能与民同苦、与民同乐的境界。(4分)启发:入世精神与兼济天下情怀。(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高中语文 19 伶官传序45分钟过关检测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19 伶官传序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者四应.(yīnɡ)以一少牢告.庙(告诉) B.仇雠.已灭(chóu)系燕父子以组.(组合) C.盛.以锦囊(shèn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D.与尔三矢.(shǐ)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答案:D 解析:A项,“应”应读“yìnɡ”;告,祭告。B项,组,绳索。C项,“盛”应读“chénɡ”。 2.下列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年牢告庙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答案:A 解析:A项为加强祈使语气的副词,其余为代词。 3.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C 解析:A项中“兴”“亡”为使动用法;B项中“夜”为名词作状语,“乱”为形容词作动词;D项中“函”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5.下列句子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D.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省宾语“之”,C项省介词“于”。 6.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岂独伶.人也哉(旧时指戏曲演员) B.伶官传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等,本文是书序)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祭祀用的牲畜,猪、牛、羊各一头) D.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叫“忽”,百万分之一叫“微”) 答案:C 解析:C项,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5单元 伶官传序

第五单元自主赏析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 A.仇雠.(chóu)凯.(kǎi)旋 遗.(yí)恨骄奢.(shē) B.离散(sǎn) 沉溺.(nì) 剔.(tì)除俳.(fēi)优 C.度.(dù)曲宝藏.(cánɡ) 勖.(xù)勉系.(jì)颈 D.囊.(nánɡ)括发.(fà)誓 缱.(qiǎn)绻伶.(línɡ)人 【答案】A(B项中“散”应读sàn,“剔”应读tī,“俳”应读pái;C项中“藏”应读zàng,“系”应读xì;D项中“发”应读fā) 2.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及凯旋 ..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 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⑤逸豫 ..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⑥泣.下沾襟泣:流泪 A.①②④⑤B.①⑤⑥ C.①④⑤D.③④⑤⑥ 【答案】C(凯旋,胜利归来;其,副词,一定;泣,泪水) 3.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C(C你的;A表判断的副词,是;B于是;D副词,竟然) 4.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 例:与.尔三矢 A.遂与.之俱出

B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 C(C 与例句同,动词,给;A 介词,和;B 动词,帮助;D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 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答案】 C(A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 遗留/舍弃;C 原来的;D 领取/请允许我) 6.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 例:盛衰之理. A .自然之理. 也 B .当窗理. 云鬓,对镜贴花黄 C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可乎 D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答案】 D(D 及例句,命运;A 道理;B 梳理;C 道理,引申为法令制度) 7.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此三者,吾遗恨也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 A(例句与A 都是被动句) 8.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伶官传序》练习检测

《伶官传序》练习检测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泣下沾襟.(jīn)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6.下列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年牢告庙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7.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8.下列句子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高二语文第三册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人教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侯方域《马伶传》)思考题: 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以今日而言,马伶的成功经验有何启示?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篇一: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 一、课题导入 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 2、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 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分钟) 检查文言现象 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 检查完,1分钟时间进行整理 四、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生翻译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 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找生翻译 (二)第二三段 1、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 的履历表。明确: 90823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27函梁君臣之首 92338系燕父子以组 9264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时间 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 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追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是一个什么问句?侧 重点在于?———人事,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是?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找生翻译 4、“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 6、指导朗读 师:能不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庄宗的极盛和极衰? 1生读——1生评价并示范朗读 师评价并指导朗读:得天下时要有气势,语速要快一点,读失天下 时的衰颓时,语速要慢一点,从语调上说,读得天下时要豪壮一点,失天下时要哀婉、凄惨一点。 再找1生读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检查我的基础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 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原:推究,考查。C项,抑:或者。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 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

伶官传序检测

《伶官传序》练习 班级姓名 一、重点实词、虚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二、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多困于所溺 ..,而智勇 三、古今异义 1、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2、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古义: 四、一词多义 1、负 ①负.而前驱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秦贪,负.其强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2、归 ①背晋而归.梁 /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②臣请完璧归.赵 ③主人忘归.客不发④又五年,吾妻来归.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④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4、相 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③儿已薄禄相.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 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⑦及遣其子宋襄相.齐 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5、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⑧戍卒叫,函谷举. 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⑤大行不顾.细谨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⑦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其 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五、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翻译句子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 ⑤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译: 七、文章内容理解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接着以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来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本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伶官传序》人教版含答案

伶官传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ì) 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g)盛.以锦囊(chéng) 誓天断发.(fā)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仇雠.已灭(chóu) 乱者四应.(yīng)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ì) 泣下沾襟.(jīn) 解析:A项,“矢”应读“shǐ”;B项,“发”应读“fà”;C项,“应”应读“yìng”。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负.而前驱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B.吾遗恨.也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举.天下之豪杰举:举行。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 岂非人事 ..哉人事: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 解析:B项,恨:憾恨。原:推其根本。C项,举:所有的。D项,人事:人力所及所为,此处主要指政治上的所作所为。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 ..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D.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D项,所以:用来……的。A、B、C三项的“所以”都是“……的原因”。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 C.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解析:B项,“负”后省略的应是“锦囊”。 答案:B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2.庄宗成败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理清思路。 2.人生启示。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名篇《伶官传序》。对于这篇文章,《古文观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欧阳修自己也认为是生平最得意之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二、释题 伶,封建时代演戏的人,艺人,乐工。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伶官传》,欧阳修所著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部分。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书序。 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我们来看这个句子,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这是个什么句式?反问。改成陈述句。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这是由于人的作为。 改成陈述句后表达意思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兴盛与衰亡的道理在于人的所为。强调人事。 读第一段。 朗读指导:呜呼,感叹。哪些地方需要重读?体现作者感情和暗示作者观点在词句庶重读。读出重音,“岂非人事哉”和“得”“失”二字应重读,通过重读可以暗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理论的根据就是在庄宗得天下的对比。 “可以知之矣”和后文“自然之理也”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 一、古今异义 1.与其 ..所以失之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2.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志趣和性格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方法)处理 二、一词多义 忧劳可以兴国(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1.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2.告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3.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天下同归而殊涂()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4.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2)抑本.其成败之迹() 2.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2)仓皇东.出()(3)一夫夜.呼()(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句翻译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检测

《伶官传序》练习 一、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1、岂非人事 ..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 3、吾遗恨.也() 4、仓.皇.东出( ) 5、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负.而前驱() 7、何其 ..衰也()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9、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0、举.天下豪杰() 11、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二、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 三、古今异义 1、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2、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古义: 四、一词多义 1、负 ①负.而前驱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秦贪,负.其强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2、归 ①背晋而归.梁 /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②臣请完璧归.赵 ③主人忘归.客不发④又五年,吾妻来归.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④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4、相 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③儿已薄禄相.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 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⑦及遣其子宋襄相.齐 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5、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⑧戍卒叫,函谷举. 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⑤大行不顾.细谨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⑦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其 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五、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翻译句子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 ⑤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完整版)《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一、检查我的基础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3.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检测与六国论检测

《伶官传序》练习 一、重点实词、虚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二、词类活用 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多困于所溺 ..,而智勇 三、古今异义 1、则遣从事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以一少牢告庙 2、至于 四、一词多义 1、负 ①负.而前驱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秦贪,负.其强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2、归 ①背晋而归.梁 /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②臣请完璧归.赵 ③主人忘归.客不发④又五年,吾妻来归.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④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4、相 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③儿已薄禄相.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 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⑦及遣其子宋襄相.齐 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5、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⑧戍卒叫,函谷举. 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⑤大行不顾.细谨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⑦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其 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难点: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新课推进 ㈠设问并归纳文义: 问题一: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明确:(板书)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问题二:晋王的三支箭代表什么?另外,拿着这三支沉甸甸的箭,庄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明确:1.代表晋王李克用的三个愿望。他有三个仇人:梁王朱温;燕王刘仁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后两人“皆背晋以归梁”,晋王希望庄宗为他报仇血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啊。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提示并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㈡、倾情感受式朗读: 1.全班朗读一遍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出自自考360网站 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展开论述的线索是 A.移民、移粟 B.民不加多 C.以五十步笑百步 D.王无罪岁 2、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阐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方法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A.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6、孟子在论证如何实行王道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论证 B.归纳论证 C.对比论证 D.类比论证 二、多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说理的主要特色有 A.大胆犀利 B.善用寓言 C.抑扬兼施D循循善诱 E.层层推进 2、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属于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的有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五十步笑百步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E.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下列议论,包含对比论证法的有 A.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E.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下列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有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伶官传序 公开课教案复习进程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人教版第三册

高二语文人教版《伶官传序》、《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 选出各句中“以”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B. 皆背晋以归梁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 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 梁,吾仇也 B. 燕王,吾所立 C. 此三者,吾遗恨也 D. 请其矢,盛以锦囊 3. 下面句中“其”字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请其矢,盛以锦囊 D.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 从下列各句中选出“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5. 解释“告”的意义 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③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6. 找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译文: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立起来的;契丹和我结缔盟约,结为兄弟。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文:可是你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志向。 C. 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等到胜利归来,我(仍然)把箭藏在祖庙里。 D. 满招损,谦得益 译文:自满引来祸患,谦虚得到利益。 二.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 选出下面不属被动句的一类()

《伶官传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伶官传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3--1 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明确本文的中心,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庄宗的“壮”与“哀”的情感,用古代“人事”鉴今人生活,明确个人的主观努力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 作用;懂得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的道理。 【重点难点预测】: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 【知识链接】 1、简介“序”。

序,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等;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古代另有一种“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还有一种写在诗歌前面“诗序”,多交代与所咏诗歌有关的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2、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幼年丧父,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历史上,欧阳修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3、写作背景: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

伶官传序测试和解析

《伶官传序》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三者,吾遗恨(仇恨)也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C.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负(背着)而前驱 D.尔(你)其无忘乃父之志及仇雠(仇人)已灭 2.下列“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A.①③B.②④ C.④⑤D.①⑥ 3.下列各句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阅读与鉴赏 二、课内精读(33分,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6~10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