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春秋》读书心得

《春秋》读书心得

《春秋》读书心得
《春秋》读书心得

《春秋》读书心得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错误地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

少时我对历史类的书籍并不感兴趣,中学时对历史科本上的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一件也记不得。印象深刻的倒是初中,高中时的历史老师形象,因为,我对那些枯燥的历史名词和纪年数字充耳不闻,课堂上无所事事,就呆呆地用眼瞪着历史老师的那张嘴,一开一合,那神态在脑中就刻下了,以致到今天,当其他那些曾经的老师在我记忆中渐渐淡忘的时候,对那些令我非常讨厌的历史课老师的记忆还那么深刻。

我对历史性的东西渐渐起了兴趣是近后来的事,原由是我业余开始写作。一个写作者,哪怕是业余的,就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和丰厚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作品写得深刻,丰富而生动。故而,那天我在看到那本30毫米厚的《春秋左传》时还是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

但那些古典文字读起来总是非常吃力,所以,我对诸如《二十四史》、《史记》、《唐书》之类的史书典籍还是“敬而远之”以待。许是年岁的增长,也或是随着人世阅历的

丰富,心绪归于宁静,总之,读史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也恰好这部《春秋左传》是普及传统文化书系“智品阁”中的一本,这个书系的好处就在于他通过注释、今译结合在一起,就如这部《春秋左传》,它将《春秋》原经,和《春秋左传》及译文,注释对照在一起,读起来非常方便,手边配一本《古汉语词典》,就能全部弄懂理解了。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记录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76年)鲁国的历史,以及围绕鲁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果没有注释将无法读懂,像《元年经》:“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颇像现在《志》书的纪年条目。所以,就出现了不少注释《春秋》的书,流传到今的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榖梁赤的《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像《春秋左传》不仅对元经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作了详细的交待,还把那些《春秋》元经中那些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了记录,点评,也就是今人写作的议论。并说明《春秋》没有记载的原因,我细细分析,不外乎下面几点:一是不是王统认可的不记;二是,非王授命的不记,如“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这里不书载的原因就是非鲁隐公授命的行动。三就是不合正义的道统的。可见,孔子的皇统、

道统思想之深重。

虽然阅读才刚刚开始,但已从中觉出不小的妙处和见识、感悟,我有一想法,就是边读边记,把那些阅读中认为有益于后世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为传教,只为自得其乐。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而且讲述的井井有条,中间都有很好的衔接,不会读的思维混乱。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讲的东西,除了了解了许多以前从未阅读过的古国盛衰史,同时还了解到了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行政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穆斯林的帝国的崛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更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全球通史》之所以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这是因为:

2020九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学生新学期开学演讲稿2篇

2020九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学生新学期开学演讲稿2篇 The opening of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new semester 编订:JinTai College

2020九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学生新学期开学演讲稿2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主题的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2020九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学生新学期开学演讲稿 2、篇章2:202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两篇观看《开学第一课》学生心得体会文档 篇章1:2020九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学生新学期开学演讲稿 八月已经过去一半了,新学期也即将到来,不知道大家心里都有什么想法。开学第一课往往讲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

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学期,以便更好地进行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开学第一课的感想,方便大家学习。 20xx开学第一课学习 大家好!一个漫长的暑假已过去,迎来的是一个美好的秋天。在这丹桂飘香,金秋收获的季节里,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 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又重新回到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征途。 在过去的旅途中,无论你是否拥有过欢笑,拥有过阳光,这 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即使以前的成绩很好,也不能骄傲自满;即使以前的成绩很差,也不能垂头丧气.因为那已是过去,过 去已成为历史,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未来,"胜不骄,败不 馁才是成功的关键。不要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应该勤奋努力,力求有所进步,重新看待自己,走向成功的未来.更不要被过 去成功的辉煌所包围,要再接再厉,整理行囊,再次上路,以这一次的成功为基石,走向下一个成功。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你看见了吗? 新的学期,新的打算,不能依然沉浸在暑假的快乐时光里,要投入学习中去。也许你的目标是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 也许你的目标是追赶上某位同学,目标可以不同,但是绝对不能

最新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精品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 在学术上,董仲舒最擅长《春秋》之学,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春秋繁露》考辨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董仲舒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和理论家,专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期间为《春秋》博士,“下帏讲诵”,以课徒讲学为业。汉武帝时期,上着名的“天人三策”,为汉代“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指明了方向。对策之后,董仲舒先后出任江都、胶西地方诸侯国的国相,尝试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落实到地方的治理上。晚年的董仲舒致力于讲学着书,学生中着名者有褚大、吕步舒、殷忠等,后来大多数成为西汉王朝的一些重要管理人才。 在学术上,董仲舒最擅长《春秋》之学,为两汉最着名的公羊学家之一(另一位是东汉后期的何休),“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的思想,对于两汉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作用于后世儒学的发展与演变。我们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正确评说其地位与价值,就离不开对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 一、《春秋繁露》传本的真伪问题 董仲舒的着述,除了传世的《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中有阙篇)之外,只有《汉书》本传所收录的着名“天人三策”以及《汉书·食货志》所载的《限民名田说》等等(后人曾依据上述的内容,编成《董胶西集》二卷)。他们是董仲舒学说的集中反映,也是我们在今天研究和评述董仲舒儒学思想的根本依据。“天人三策”与“限民名田议”的内容比较可靠,而对《春秋繁露》一书的重要性与真实性,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争论。直到今天,学术界仍有人表示自己的怀疑观点,认为《汉书》中有关董仲舒的记载应该打上折扣,而《春秋繁露》则是一部“存在疑问的着作”,唯有《史记》才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可信史料(参见张志康《董仲舒建立新儒学质疑》,刊《中国史研究》1991 年第 3 期)。笔者认为,要充分论证董仲舒儒学理论的内容与意义,首先要对《春秋繁露》一书作比较深入的考证,从各方面证实他确实是董仲舒思想的集粹,然后方可进一步讨论其他问题。 我们认为,《春秋繁露》的体例和内容虽然存在着经过后人整理的某些痕迹,但是总的说来,它的确是董仲舒本人的作品,是研究其学说的第一手材料。 第一,从其着录的情况来看,它的基本内容在汉代即已存世并流传,而正式冠以今天的书名,则最迟于初唐时就为公私目录书以及正史有关志典所着录了。考《汉书·艺文志》,其《六艺略·春秋类》着录“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又《诸子略·儒家类》着录“董仲舒百二十三篇”。这充分表明,在东汉中叶,《春秋繁露》一书的名称虽尚未正式出现,但是董仲舒本人有着述传世,而且规模不小,却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体育教师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篇

《体育教师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教师自己也是读书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教师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体育教师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一) 通过读《体育教师教育》这本书,我深深得体会到,在教学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通过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可以体验到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 体育教学应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等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开阔学生的眼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些运动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去,在体育实践中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使学生懂得体育活动要按照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根据年龄、性别、体

质等方面来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 课外活动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运动量运用“全面、经常、渐进”的体育锻炼原则让学生参加到体育活动的设计和决策中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二)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丛书》中的一本。在阅读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这本书是编者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晶,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区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的标志。 这本书特别适合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实验区体育教师自己积累的经验,是发生在第一线教师身边的事情,是新课程改革中生动的故事。具体心得如下: 一、争做反思型教师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下面是推荐的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大家借鉴。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一)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

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 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 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 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

《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

第13卷 第5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3, No. 5 收稿日期:2011-07-10 作者简介:冯蔚宁(1964-),男,福建上杭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 《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 冯 蔚 宁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董仲舒《春秋繁露》20多篇称引《诗经》,篇目主要涉及《大雅》、《小雅》、《邶风》、《卫风》、《魏 风》、《周颂》、《商颂》、逸诗;多引用《诗经》原来诗句,带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改易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引用《诗经》的一些诗句,进行阴阳灾异观点的阐释;客观上使严肃的论说文章增加了诗意和文采。 关键词:《春秋繁露》;称引;《诗经》;义理论述 中图分类号:(请自行查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1)05-0001-03 董仲舒治《春秋繁露》,“把春秋公羊学推向高峰,在当时被尊奉为‘一代儒宗’”[1]47。在汉武帝、汉宣帝之世朝廷“决大疑”、大臣呈奏议乃至“决大狱”,都以《春秋》大义为断,以《春秋繁露》对《春秋》的释义为准的[1]49。“董仲舒对《春秋》经传的阐释,主要包括:突出《春秋》具有纲纪天下的神圣法典的意义;‘大一统’的政治观;‘张三世’的变异观;‘通三统’的改制观;‘德刑相兼’;天人感应和谴告说;经权之说”[1]54。《春秋繁露》81篇(其中有3篇阙文),约22篇引用《诗经》30余处诗句作为阐释经文的材料,增强了说理文的说服力和文采。 《春秋繁露》引用《诗经》的篇目,根据刘毓庆、郭万金统计,涉及的有:《国风》3篇,即《邶风·谷风》、《卫风·氓》、《魏风·伐檀》;《小雅》8篇,即《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小宛》、《巧言》、《小明》、《大田》、《绵蛮》;《大雅》10篇,即《文王》、《大明》、《棫朴》、《皇矣》、《文王有声》、《假乐》、《抑》、《云汉》、《烝民》、《江汉》;《周颂》3篇,即《我将》、《武》、《敬之》;《商颂》1篇,即《长发》;逸诗1篇,同时强调“《诗》道志,故长于质”和“《诗》无达诂”的诗学观点[2]228-234。 一、《春秋繁露》多引用《诗经》原句,内容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 为巩固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维护君权,《春秋 繁露·玉杯》提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3]31,君王必须受天道和道德制约,接受“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熏陶。所谓“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诗》道志,故长于质”[3]35-36。有很强的经世致用意味。周桂钿认为,社会现实是董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的欣赏,主要是因为有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的也是汉武帝关切的问题”[4]356。而思想现实是董学论证方法的依据,《春秋繁露》就是“借阐发《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来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4]357。苏舆解释:“《诗》言志,志不可伪,故质[3]36。” 《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赵孟“《诗》以言志”的话[5]1997,他说的是“赋诗言志”,是从用诗角度说的,而不是指诗的本质是言志的[2]155。刘毓庆采纳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认为《孔子诗论》中“诗亡隐志”,是孔子对诗的人伦道德和政治教化意义进行了开掘,使得“人们开始由对外加于诗上的‘志’的关注,转而为对诗自身所藏之‘志’的关注。……《毛诗序》的美、刺说,就是在‘诗亡隐志’观点的基础上,强化‘志’的政治性、目的性意义而形成的”[2]156。 钱穆先生认为,“汉代儒家之盛,与夫博士之限于儒生经师,其事始武帝,而其议则创自董仲舒[6]195。”董仲舒引《诗》时亦较多关注诗的本意。苏舆《董子年表》曰:“《汉书》本传云:‘少治《春秋》。’知仲舒治《春秋》在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10历史一班王珮1012200025 利用这个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感触颇深。在此写下我的一些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由于此书章节甚多,因此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整理。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地球形成于50亿年前,在40亿年前由无机物自然进化出有机的单细胞生物(争议很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根源,很多人说是不可能的,只能理解为上帝创造或外星球带来,有关无机物进化有机物实验室应该也一直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着实验,但还没有成功),然后继续进化从微生物-原始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亿年前适应陆地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生物界统治地位已经达到6000万年。在经历了几次恶劣气候-冰河时代的循环之后,在400万年前产生了相对聪明直立行走的原人,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在大约40000年前(或许更早)在非洲出现了有语言、会使用火和工具的真正意思上的人类。虽说也有一些个别证据试图证明人类是在各个大陆单独起源,但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我们以前学习历史时说中国在几十万前年的北京人和元谋人什么的,根据DNA和Y染色体分析,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毫无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进化的原人又自然灭绝了。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发展有几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非生命物质中进化出来,第一大转折点之后所有生物都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这也就是后来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可惜当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给利用了,孪生出了社会达尔文)。第二大转折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不再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当然也会有一定改变,也就是下面我说的人种的起源,不过改变很小,远达不到物种的改变),而是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现在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第三大转折的到来,到时候人类不但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也能改变自己的基因。 只有人类能改造环境,这一人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这么难定义的词这么简单就说明白了)。人类的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 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成就有:制作丰富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制作利用毒药;对食物的防腐、利用灶和石板加工;利用夹板处理断肢、止血带、绷带、放血疗法、灌肠疗法;分辨星座;航海技术。 与我想象中的艰苦生存在世上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不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原始人生活得也相当快乐,以沙漠中的布希曼人为例,成年人平均每周只花15个小时去狩猎和采集食物,其它时间都是幸福的光阴。再看我们现在的生存压力,看看蜗居,看荥阳几千块一平方的房价,看我们高昂的教育医疗成本…… 话说回来,之所以说原始人的快乐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确压力很小,他们不考虑过去,不考虑将来,因循守旧,偶尔有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也会被杀掉,除此之外还是很残酷的,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效率非常低,所以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这样多胞胎一般只留一个,前一个小孩断奶前出生的婴儿也会被杀掉,食物短缺时老人、儿童、身体虚弱的都会被杀掉,加上缺医少药,只有约为10%的人能活过60岁。 由于女人采集的植物并不比男人狩猎得来的食物少,所以女人的地位也并不比男

中国古代文学史 左传笔记

《左传》笔记 先秦诗歌主要是《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个源头。 “风骚”传统,又称“诗骚”传统是《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左传等,教材里面叫先秦叙事散文,但是中国传统里面没有现代的西方的文学的观念。诗、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体,这是近代西方的一般文学分类方法。中国有“四部分类”的说法,即“经史子集”。《春秋》、《左传》为经,《战国策》、《国语》为史。也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简介:《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陈清晰,言简意赅。如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按照自然事件的顺序依次叙写,全书约一万六千五百余字。 《左传》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是解释《春秋》经文的著作,其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后人对此多存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上与《春秋》重合。成书约在战国早期 (一)史的传统,巫史,春秋各诸侯国都有史书。 ①巫史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楚国也有史书。现在保存完整的就是春秋,春秋是在鲁国史的基础上编成的,作者是鲁国史官,但具体是哪一位也不清楚。孔子删削的,基本上不符合实际。春秋即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春秋》的记事简约,每年分若干条,每条少则几个字,多则二十余字,像是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如《春秋》记录“郑伯克段于鄢”就只有这一句话,但《左传》就有一个小文章,类似今天新闻里面的要闻。 ②据传《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左传是历史,后来归入经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所以,我们看左传,要从史和经的角度去看,至于与文学上的关系,要看春秋左传对其它文体的影响。今人把左传看作是文学,实际上会忽略其中更多的意义。如果我们一昧从文学角度去思考它,也会降低左传在中国思想史和文(“文”与“文学”不同)的历史上的地位。 (二)春秋笔法:暗寓褒贬。 《春秋》的作用,让后世的“乱臣贼子惧”,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春秋笔法”的影响。 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朱熹:“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1.春秋三传:《左传》(古文),《谷梁传》和《公羊传》(今文)。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与谷梁传与公羊传不同,是以事来解释的,不是字句或意义的解释。 《春秋》的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作者一定是有史料的,传是对经书的解释,也就是做注。为什么要做注?一般是后人不懂了,不清楚了,需要做注。做注时,一定是有事实或语言上的根据的,一定要有史料。《左传》便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原因。 陈寿、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也是类似《左传》,把当时上百种史料记载同一件事的不同记载放到注里,后来这些书都失传了,有赖裴松之的注保存下来。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干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除此书外,尚有《董子文集》。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四库全书总目》云:繁或作蕃,盖古字相通,其立名之义不可解。《中兴馆阁书目》谓“繁露”冕之所垂,有联贯之象;《春秋》比事属辞,立名或取诸此,亦以意为说也。此书篇名与《汉书·艺文志》及《双书·董仲舒传》的记载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只言《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皆为所著书名,数十篇,十余万言;今存《玉杯》、《竹林》则为《春秋繁露》中之篇名,因此,后人疑其不尽出董仲舒一人之手,宋儒程大昌攻之尤力,但《四库全书总目》却认为,书虽未必全出仲舒,但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仲舒在书中极力推崇《公羊传》的见解,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把封建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他认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并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安排,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沟通起来,为“王权神授”制造了理论根据。同时,又以阴阳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社会人事神密化,理论化,作出各种牵强比附,建立“天人感应”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如仲舒创造的“人副天数”说,将人身的骨节、五脏、四肢等等,比附为一年的日数、月数,以至五行、四时之数,人身五脏与五行符、外有四肢与四时符,从而得出“为人者,天也”的理论,认为人类自身的一切都由天所给予。用天有阴阳来比附人性,谓“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意即天道兼备着阴阳两种作用,人身也兼备着贪仁两种本性等等。概括而言,仲舒的神学体系包括“三纲”、“五常”、“三统”、“三正”、“性三品”诸说。在《基义》篇里,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综合前论,即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把“仁、义、礼、智、信”五种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相比附,则为“五常”。“三统”与“三正”实际上是仲舒的历史观。秦汉以前古书记载有夏、商、周三代,仲舒遂认为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三统”的依次循环,只是“改正朔,易服色”,在历法和礼仪上作形式上的改换。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为正月,三代的正月在历法上规定不同,故被其称作“三正”,在仲舒看来,一个新王朝出现,无非在历法上有所改变,衣服旗号有所变化,此即为“新王必改制”,表示一新个王朝重新享有天命。从“三统”、“三正”论中不难看出,仲舒否认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实质上却是绝对不变的。所谓的“性三品”,即是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则可善可恶,性善圣人则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之性则可以教化,逐渐变善,至于小人则是“斗筲之性”,只能接受圣人的统治。总之,

读书要讲究方法

读书要讲究方法 冯友兰先生讲的:“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何谓“精其选”?先生说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要精读,第二类可以泛读,第三类只供翻阅。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字一字读。泛读就是粗枝大叶地读,知其概要就行。翻阅是“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标题,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精读的书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一本一本地读,在一个时间内只读一本,一本读完了才读第二本。何谓“解其言”?就是首先要读懂书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刘按:参看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何谓“知其意”?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字都认得,话全懂了,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以外体会其精神实质。刘按:参看语言学、文字学、诠释学、思维科学、文化人类学等著作。冯先生以“明其理”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他说,“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意”和“理”不能完全相合,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作者的“意”所误。读书到这个程度,能够把死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才算读到家了。依冯友兰先生的见解看,读书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大有学问,实实在在读懂一本书并不容易,是要学习的。刘按:参看李零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一看。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有四部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昨天,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重新解读四大经典的“我们的经典”丛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对《论语》由薄读到厚),《去圣乃得真孔子》(对《论语》由薄读到厚;《人往低处走》《兵以诈立——我读<孙子>》(对《孙子》由薄读到厚),《唯一的规则》(对《孙子》有厚读到薄);李零读论语《论语》何谓“精其选”? 先生说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要精读,第二类可以泛读,第三类只供翻阅。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字一字读。泛读就是粗枝大叶地读,知其概要就行。翻阅是“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标题,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精读的书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一本一本地读,在一个时间内只读一本,一本读完了才读第二本。何谓“解其言”?就是首先要读懂书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 刘按:参看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 何谓“知其意”? 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字都认得,话全懂了,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以外体会其精神实质。 刘按:参看语言学、文字学、诠释学、思维科学、文化人类学等著作。 何谓“明其理”? 冯先生以“明其理”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他说,“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意”和“理”不能完全相合,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作者的“意”所误。读书到这个程度,能够把死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才算读到家了。依冯友兰先生的见解看,读书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大有学问,实实在在读懂一本书并不容易,是要学习的。 刘按:参看李零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一看。 金克木《书读完了》提到的书目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籍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感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感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的作者是王维 (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唐代著名诗人,擅长 书画音乐, 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读书感悟,供参考借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感悟篇一: 又到了重阳节,每到这一天,我就不由想起诗人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独自离开家乡,到他乡做客,每到佳节到来之日就加倍思念亲人。遥想亲人 们登高的情景,都插着茱萸却唯独少了他一人。是啊,一个人独自出远门,到外 面去打拼实在不容易,而且每逢到了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就更想家了! 我的故乡在徐州, 爸爸妈妈年轻时就在常州拼搏了。 他们经过了无数的风风 雨雨,终于为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并在这儿买了房子,长期住下来。我可谓 是身在常州心在徐州, 做梦都见到自己的亲人, 特别是在中秋重阳佳节来临的时 候, 我们一家便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这时, 想必远方的亲人也在思念着我们吧! 如果一封信能代表我的心声,寄给家乡的人们,我想说:爷爷,您的眼睛好 了吗?可以看见了吗?要多休息。奶奶,您的风湿病有所好转了吗?有空的时候, 到医院去看看。外公外婆,你们虽有“良田万亩”,可你们都已年过七旬了,家 里的粮食也够了,在家里好好过晚年,我有空会去看你们的?? 昨天晚上, 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 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 飞回故乡亲人的身边??愿天下所有人的游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团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感悟篇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独自在异乡闯荡, 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 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 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 逢佳节良辰,我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 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1/6

春秋繁露·深察名第三十五注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三十五注 展开全文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者别也;辨者治之条理,大者治之纲要。)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着,其几通于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古之圣人,謞(音笑,与嗃同,大噑也。)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謞而效也。謞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

深观也。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螟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委曲者,详情也。旧注谓下一“曲”字为“各”字误,非也。曲即委曲。《礼记·曲礼·释文》:“曲礼,委曲说礼之事。”得其委曲,然后可以称其名也。)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凡,《说文》:最括也。)目者,徧辨其事也。(目者,要也。辨事之要也。徧者,辨也。《史記·五帝紀》:“辨于羣神。”《書·舜典》作徧。徧辨即辨。)凡者,独举其大也。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猎禽兽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蒐,冬狩,夏狝。(《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经]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传]狩者何?田狩也。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苗者奈何?曰苗者毛也,取之不围泽,不揜群,取禽不麛卵,不杀孕重者。蒐者奈何?曰蒐者聚也,百姓皆出,不失其驰,不抵禽,不诡遇,逐不出防。狩者奈何?曰狩者圍守也,冬物畢成,獲則取之,無所擇也。夏不田,何也?曰,天地阴阳盛长之时,猛兽不攫,鸷鸟不搏,蝮虿不螫,鸟兽虫蛇且知应天,而况人乎哉?旧注引《说苑·修文》,杂取《公羊》《左传》,其说多误,故改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 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 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 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 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 的遗传因子。 4.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

怎样学习古文字

“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学古文字的人,最合适的古书,就是《左传》。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在通读的过程中,培养古汉语的语感。 语感这个东西,很重要。 古代风俗,社会形态这些个东西,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想明白怎么回事儿,根本就得从头来。古代官制,宗法制度,兵制,人情礼节,衣食住行,这些都得懂。 其它的书,像诗,书,易,礼,都不如这个左传全面。左传就是个活画卷。 读左传,主要用两种版本,一是《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 二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主要用这两种版本。 古人注疏是有一定的体例的,这个要熟悉。 另外,粗读的,《尚书》《逸周书》及《诗经》,《战国策》《史记》和诸子 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部分。就是那些一个个小论文,那些就是通论部分。 里面主要讲中国古代文化,讲音韵,讲训诂...... 还有就是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 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 这像什么呢,比如你学英语,语法学得再好,也没用。 你到英国去,天天听人讲英语,和人对话,学得会很快。 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王力先生的书,是一定要当圣经看的(至于将来你水平高了,他也并非不可批评)。他讲的方法,方向,是对的。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 他杜撰啊。他搞出来古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 他也不管古汉语的语法,他就瞎想,瞎猜,这个万万不行。 什么叫训诂,就是故训,就是过去对这个字的讲法。 没有故训做基础,搞玄幻文字学,那是不行的。 大家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吧,甲骨文吧,还有乐老师常去的论语吧, 里面好多的人,都是玄幻文字学。都是误入歧途的人, 你说他,他还不听,自以为是。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通假字,不是六书里的假借。通假是用字的方法,假借是造字的方法,这个不要混。 通假,假借,这个怎么来的, 就需要古音了。 你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讲这个通借,通用,通假,同源, 你得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 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 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比如,蹄,蹢, 你知道古音,这个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思政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思政原著导读读书心得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学院名称: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051201528 成绩: 2013年 9月 1 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记忆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印象,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当我合上《共产党宣言》这本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时。胸中不禁泛起层层波涛,在我看来它的诞生就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亮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 正如历史书里记载的那样《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之间,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发表,及23页。随后,又分别以德文、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丹麦文、佛来米文、瑞典文等形式进行过发表。起初我很是惊讶,这篇仅有23页的文章竟然能在多数欧洲国家发表并激起巨大的影响,但当我深入地阅读并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时,我顿时意识到《宣言》的传播其实是一种必然。下面我首先就其诞生背景和内容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17世纪到18世纪的产业革命满足了发现美洲、亚洲新市场而增加的需求,工场手工业代替了封建或行业的工业经营方式,率先帮助英法等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当工场手工业也无法满足需求时,蒸汽和机器主导的大工业时代来临,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之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统治地位。到19世界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主要国家已占居统治地位。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进行,在德国也已开始。 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和更深层阶级压迫的推动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阶级矛盾根源。在资产阶级发展初期,出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也出现了剩余价值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教狱相顺正谊明道_春秋繁露_的修己治人之道

第4卷 第1期2010年1月 高 校 教 育 管 理Journa l of H i ghe r Educa ti on M anag e m ent V o.l 4N o .1 Jan .2010 教狱相顺正谊明道 )))5春秋繁露6的修己治人之道 施 克 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 要: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0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0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5春秋繁露6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0,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董仲舒;5春秋繁露6;教狱相顺;正谊明道 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0)01-0061-05 收稿日期:2009-11-07 作者简介:施克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在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是汉代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生活在/文景之治0和/雄才大略之武帝0的汉王朝极 盛时代,他对5公羊春秋6与5易经阴阳6学有特别的研究,学识渊博。汉景帝时,因专精5春秋6而被选任为博士,但因景帝崇高黄老之术,故其主要活动是收徒讲学,/下帷讲诵0。武帝时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士以备咨询,董仲舒连对三策,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故称/天人三策0。汉武帝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许。对策后,他担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他对刘非讲了/春秋大一统0的精神,提出/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0,以此暗示刘非不要称霸,应尊重中央皇权。公元前125年,董仲舒又做了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后于公元前121年辞职回家,从此结束了他的仕禄生活。晚年致仕在家,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 董仲舒一生著述甚多,5汉书#艺文志6著录123篇,大部分已亡佚。流传至今的只有一部由后人辑录的5春秋繁露6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5汉书#董仲舒传6所载/说5春秋6事得失,5闻举6、5玉杯6、5蕃露6、5清明6、5竹林6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0不尽相同,现存5春秋繁露6中有5玉杯6、5竹林6等篇名,而无5闻举6、5蕃露6、5清明6等篇,故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5春秋繁露6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 才有此书名出现。现存最早的5春秋繁露6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传本很多,主要有清5四库全书6本,光绪五年(1879年)定州王氏谦德堂刻5畿辅丛书6本,附张驹贤5校正6十七卷,又有5四部备要6本及197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最详尽的是苏舆所撰5春秋繁露义证6点校本收入中华书局5新编诸子集成6中。 一、5春秋繁露6及其思想倾向 董仲舒潜心钻研5公羊春秋6,学识渊博。5春秋繁露6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学的著作。董仲 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 董仲舒毕生致力于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照5春秋繁露6的说法,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他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儒家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汉语的/天0字,有时译为H eaven (主宰之天)、有时译为nature(自然之天),而在董仲舒哲学中两者兼而有之。他认为/天0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百神之大君也0。/天0既有神学人格性,又有自然物质性。5春秋繁露6把自然现象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