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鬼谷子》补(一)

《鬼谷子》补(一)

《鬼谷子》补(一)
《鬼谷子》补(一)

《鬼谷子》校補(一)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1,以清人秦恩復校正本為底本,參校各本,彙錄俞樾、孫詒讓、陳乃乾、俞棪、尹桐陽、蕭登福、鄭傑文等各家成説2,甚便學者,茲取以作校補焉。

尹桐陽好立怪異不經之說,許富宏君多不曾辨訂,認同其說邪?抑不知其誤邪?本文不憚辭費,隨文駁正。

《捭阖》第一

(1)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

陶弘景曰:凡臣言事者,君則微排抑其所言,撥動以反難之,以求其實情;實情既得,又自閉藏而撥動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按:各本陶注皆無“臣”、“君”二字,“撥動”下有“之”字,“彼”當屬下句,許富宏誤也。微,密也。排,推也,擠也,故陶以“排抑”釋之。尹桐陽曰:“微,隱行也。排,同‘?’,《說文》亦云:‘隱也。’”《說文》作“厞”,“?”為俗譌字。尹氏破讀,非也。

(2)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

陶弘景曰:凡有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

按:可與不可,猶言是與不是,對與不對。《公孫龍子·白馬論》:“可與不可,其相非明。”《韓子·南面》:“然則古之無變,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與不可。”尹桐陽曰:“‘可’同‘閜’,大開也。”非也。尹氏訓詁,務求新異,每每失之。

(3)離合有守,先從其志

按:守,陶弘景解為執守,是也,猶言執持、準則。俞棪曰:“守者,中也。”當言“守者,守其中也”,謂遵守其準則。許富宏曰:“守,待也。”非是。從,猶隨也,順也。尹桐陽曰:“‘從’同‘搑’,推也。”亦非是。

(4)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陶弘景曰:言撥動之,貴其周遍;閉藏之,貴其隱密。而此二者,皆須微妙合於道之理,然後為得也。

按:周、微,亦密也。陶氏解為“周遍”、“微妙”,非也。尹桐陽曰:“‘微’同‘僟’,精謹也。”許富宏曰:“微,隱蔽,藏匿。”亦皆非是。

(5)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

陶弘景曰:料而簡擇,結謂繫束。情有真偽,故須簡擇;誠或無終,故須繫束也。按:料,讀為敹。《説文》:“敹,擇也。《周書》曰:‘敹乃甲胄。’”《玉篇》:“敹,簡也,擇也。”《廣韻》:“敹,揀擇。”字或作撩,《慧琳音義》卷100:“敹柬:《考聲》:‘敹,理也。’《通俗文》作撩,今時用多作撩。”結,陶氏訓繫束,是其本義,引申為堅固。《戰國策·秦策五》:“雖有子異人,不足以結秦。”高

誘注:“結,固。”《荀子·勸學》:“詩曰:‘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楊倞註:“義一則用心堅固,故曰心如結也。”又《成相》:“君子執之心如結。”楊倞註:“言堅固不解也。”皆其例也。尹桐陽曰:“‘結’同‘詰’,糾察也。”非是。

(6)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

按:皆,盡也。乃,猶言於是。尹桐陽曰:“皆,機也。《說文》作‘幾’。乃,又也。”皆非是。

(7)捭闔者,天地之道

按:尹桐陽引《説文》“?讀若三年導服之導”,許富宏標點,竟以“?讀若”三字讀斷為句,《説文》都沒讀懂。

(8)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陶弘景曰:縱橫谓廢起萬物,或開以起之,或闔而廢之。言捭闔之道,或反之令出於彼,或反之覆來於此,或反之於彼忤之於此,皆從捭闔而生。故曰:必由此也。

按:陶注“覆來於此”,是讀“覆”為“復”也。“出”即上文“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內之”之“出”,當讀如字。忤,讀為啎。《說文》:“啎,逆也。”尹桐陽曰:“‘出’即‘趉’,行也。‘忤’同‘伍’,耦合也。‘反’對‘忤’言,謂不合耳。”皆非是。

(8)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

按:主,君也,言心為神之君主。尹桐陽曰:“主,住也,《說文》作‘侸’。”大誤。

(9)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按:“有害”、“亡利”並列,“有”即“有無”之“有”。尹桐陽曰:“‘有’字當同‘訧’,辠也。”非是。

(10)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按:“始其事”、“終其謀”,二“其”字皆指代之詞。尹桐陽曰:“上‘其’同‘基’,謀也。其事猶云謀事。”直瞽說耳。

《反應》第二

(1)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按:“求”者,求其理也,當讀如字。尹桐陽曰:“‘求’同‘仇’,合也。”非是。下文云:“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尹說亦誤。

(2)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按:“意”亦當讀如字,“不可不”表示必須。許富宏引尹桐陽曰:“意,隱審也。《說文》:‘ ,反丂也。’讀若訶。此‘可’字,當同‘ ’。不可,謂

其不反察覆審也。”皆非是。《說文》當點作“ ,反丂也,讀若訶”。許君誤以“讀若訶”為尹氏語。不辨尹說錯誤,固不足怪;標點之事,翻檢一下《說文》原書,即可避免,總非難事罷。

(3)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陶弘景曰:應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當觀其次,令得自盡。象謂法象,比謂比例。

按:《玉篇》:“比,類也。”猶言同類事例。其次,猶言其他、其餘。尹桐陽曰:“‘比’同‘仿’,相似也。次即恣,態也。”皆失之。俞棪引《易》“比,輔也”,亦非。

(4)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按:會,疑為“檜”省文,同“栝”。《釋名》:“矢,其末曰栝。栝,會也,與弦會也”。句謂釣語如同取獸,多設弓矢,而伺察之,說到與彼人相投合的事情,彼人自然主動說出了,這就是釣別人言語的網。“合其事”的“合”,與上文“合事”之“合”同。尹桐陽曰:“‘多’同‘哆’,張口也。會,話也。‘合’同‘拾’,掇也。”皆失之。許富宏曰:“會,指野獸彙集之地。”此説與“張”字不屬。

(5)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陶弘景曰:此言其變也。報,猶合也。謂更開法象以動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見。

因隨其情慕而牧養也

按:陶注各本皆無“慕”字,此誤衍。“動”即打動之誼。俞樾“牧”訓察,是也。許富宏引尹桐陽曰:“動,眮也,吳、楚謂瞋目顧視曰眮。‘報’同‘桴’,引取也。”皆非是。訓引取者,字當作“捊”,手邊無尹書覆檢,不知是尹氏之誤,還是許君誤引。

(6)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陶弘景曰: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來而就職,則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則口無擇言。故可定邦家之基矣。

按:尹桐陽曰:“基,謀也。”“基”訓謀,見《爾雅》,郝懿行曰:“基,通作諆,《玉篇》、《廣韻》並云:‘諆,謀也。’又別作 ,《爾雅》《釋文》:‘基,本或作 。’蓋基為本字,諆為叚音, 為或體耳。”3字亦作諅、惎,《廣韻》:“諅,謀也。”又“惎,謀也。”考《說文》:“諆,欺也。”欺謂詐謀也。《玉篇殘卷》:“諆,《爾雅》:‘諆,謀也。’野王案:謂謀謨也。今亦為基字。”今本《爾雅》作“基”。《集韻》:“諆、 :謀也,一曰欺也。或從基,通作基。”是“基”、“ ”、“諆”三字同也,謂謀事之始也。王引之曰:“諆、惎、基,竝字異而義同。”4郝氏以“基”為本字,稍失之。朱駿聲謂本字為“謀”5,亦隔。許富宏曰:“基,疑同‘機’,謀也。尹說是。”其説疏甚,《雅》、《韻》皆根底之書,而竟不一檢。

(7)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按:所誘,猶言所欺惑。疑,讀為礙6。事皆不礙,謂凡事皆順也。尹桐陽曰:“所,戶也。誘,進也。不疑,謂不亂。”非是。

(8)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

按:“變”與上文諸“變”字同,謂變化也。“必”者,辭之定也。許富宏引尹桐陽曰:“‘變’同‘矕’,日且昏時也。變,矕亡,亦聲近字矣。‘必’同‘?’,直視也。”皆瞽說耳。尹氏語當斷為“變、矕,亡亦聲近字矣”,蓋尹氏說“變、矕”通借,並無把握,故云“亡亦聲近字矣”。尹氏語且讀不懂,亂點一氣,“矕亡”果何義乎?許富宏曰:“必,必定,非作‘?’。”許君“必”字還是能理解的,實在難得。於“變”字,則惑於尹說矣。

(9)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按:斂,道藏本作“瞼”。瞼讀為斂,《老子》第36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河上本作“噏”,《釋文》本作“?”,傅本、范本作“翕”,《韓子·喻老》引作作“翕”,《意林》卷1、《玉海》卷140引作“噏”。范應元注:“翕,斂也,合也,聚也。”是其證也。尹桐陽引《説文新附》“瞼,目上下瞼也”,無當于文義。

(10)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

按:開,啟也,謂引誘、導引之也。許富宏引尹桐陽曰:“‘開’同‘揅’,摩也。一曰開即,直視也。”二說皆非。“”字字書所無,以尹氏好引《説文》度之,當作“?”。《説文》:“?,一曰直視也。”手邊無尹書覆檢,不知是

尹氏之誤,還是許君誤引。

(11)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按:歸,歸往也,許富宏解為“走到一起”,近之。實,讀為至。《禮記·雜記上》:“使某實。”鄭注:“實,當為‘至’,此讀周秦之人聲之誤也。”尹桐陽曰:“‘歸’同‘ ’,注目視也。歸、窺亦雙聲矣。”二說皆非。

(12)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按:因,就也。事,奉也。皆常詁耳。尹桐陽曰:“‘因’同‘隱’,占也。事,伺也。”皆非是。

(13)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

按:“動”、“作”並言之,“言”、“默”對言之。尹桐陽曰:“‘動’、‘作’對言,‘作’當同‘乍’,止也。”拘文害義也。

(14)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陶弘景曰:螣蛇所指,禍福不差;羿之引矢,命處輒中。

按:螣蛇,星名,主水中之蟲及軍兵、風雨諸事。《唐開元占經》卷65引石氏曰:“螣蛇二十二星,在營室北,螣蛇,天蛇也,主水蟲。”又“螣蛇星移南,則軍兵起;移北,大水。若星明,不安;微,則安。”又引黄帝曰:“螣蛇星明,水蟲茂,魚鹽賤;星不明,則水蟲衰耗,魚鹽貴。”亦作“騰蛇”,《靈臺秘苑》卷2:“次二十二星曰騰蛇,北方,水蟲,主風雨。”《御覽》卷933引《星經》:“騰虵二十二星,在室北,近河,主蟲虵。”《晉書·天文志上》:“騰蛇二十二星,在營

室北,天蛇也,主水蟲。”又名“神蛇”,《說文》:“螣,神蛇也。”《墨子·親士》:“靈龜近(先)灼,神蛇近(先)暴。”7《淮南子·齊俗篇》:“犧牛粹毛,宜於廟牲,其於以致雨,不若黑蜧。”許慎注:“黑蜧,神蛇也。”《董子·求雨篇》:“春旱求雨,暴巫聚蛇。”古代暴神蛇以求雨者,正以神蛇主風雨也。陶注云“禍福不差”者,即指螣蛇星所主的結果而言,正陰陽應變之說也。許富宏曰:“螣蛇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勾陳一起,用來預測禍福,乃六朝術士所為。此言螣蛇指哪飛哪,非言禍福,陶說誤。”《墨子》已言神蛇可用以致雨,六朝術士以螣蛇預測禍福,當有所傳承也。許氏謂陶說誤,所謂以不狂為狂也。且如許說“螣蛇指哪飛哪”,與“符應不失”又有何聯繫?不思之甚也。(15)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

按:《御覽》卷462引作“其和也,若比目魚;其司言也,若聲與響”,又引注:“和,答問也。因問而言,申叙其解,如比目魚,相須而行,候察言辭往來,若[之]影隨形,響之應聲。”

俞樾因謂“知”為“和”之誤,古本作“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也;其見形也,若光之與景也”。“和”字是,讀為合。舊注“答問”,非也。其相合也,若比目之魚,謂若比目之魚相互合兩如一體也。《戰國策·燕策二》:“比目之魚,不相得,則不能行。故古人稱之,以其合兩而如一也。”許富宏曰:“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相知,言要對對方實情想有所瞭解。”如許氏說,“相”表單指,何故取比目魚為喻乎?且又與下句“光之與影”

不倫。

《內揵》第三

(1)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按:《意林》卷2引作“或遙聞而相思,或前進而不御”。許富宏校引作“進前”,此承秦恩復之誤,而不核檢原書也。尹桐陽曰:“相,想也。思,通也。”亦是囈語。

(2)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

陶弘景曰:自入出以下八事,皆用臣之意。

按:各本“欲去則去”上有“欲就則就”四字,此脫,則與陶注言“八事”不合。(3)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

陶弘景曰:或有離合而不結固者,謂以陽外相親,陰內相疏也。

按:陶注解“結”為“結固”,甚確。許富宏解為“結交對方”,望文生義也。曾未讀陶注邪?

(4)得其情,乃制其術

按:制,控制。尹桐陽曰:“‘制’同‘逝’,行也。”無據。

(5)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

陶弘景曰:內謂情內,外謂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蓋理之常也。

按:“合”即上文“合其謀”、“合於陰陽”之“合”。尹桐陽曰:“‘合’同‘拾’,掇取也。用內,用納也。外即去耳。”許富宏從之,曰:“內,即‘納’。”皆失之。

(6)治名入產業,曰揵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而反之

按:“揵而內合”與“揵而反之”對舉,“曰”疑衍文。尹桐陽曰:“‘曰’同‘汩’,治也。”非是。

(7)若欲去之,因危與之

按:俞樾曰:“危讀為詭。詭與反同,猶《反應篇》所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也。”與,猶從也。句言若欲離開君主,就假裝隨從他。許富宏曰:“此言若欲去而言己將危君,君自放行。俞樾說未妥。”理解為威脅君主,把古籍讀成這樣,古書亡矣。

(8)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陶弘景曰:儀者,法也。

按:《爾雅》:“儀,善也。”儀,讀為宜。言退隱最合宜也。高金體曰:“儀,刑也。為物之典則。”尹桐陽曰:“‘儀’同‘獻’,賢也。”皆失之。

《抵巇》第四

(1)抵巇

陶弘景曰:抵,擊實也。巇,釁隙也。牆崩因隙,器壤因釁。方其釁隙而擊實之,

則牆器不敗,若不可救,因而除之,更有所營置,人事亦猶是也。

按:《漢書·杜業傳》:“業因勢而抵陒。”服虔曰:“抵,音紙。陒,音羲。謂罪敗而復抨彈之,蘇秦書有此法。”顏師古曰:“抵,擊也。陒,毀也。言因事形勢而擊毀之也。陒,音詭。一說,陒讀與戲同,音許宜反。戲亦險也,言擊其危險之處,《鬼谷》有《抵戲篇》也。”王先謙曰:“陒,垝之或體。《說文》:‘垝,毀垣也。’抵陒謂因其毀而擊之。師古謂擊毀之,非是。一說亦非。”服、顏蓋讀抵為扺,《說文》:“扺,側擊也。”故服氏音紙(zhǐ)。王説非是,顏氏一說讀為“抵戲”是也,而解為“擊其危險之處”則非是。《文選·蜀都賦》劉逵注引本書亦作“抵戲”。《法言·重黎》:“或問蒯通抵韓信不能下……曰:‘巇可抵乎?’”汪榮寶曰:“抵巇乃古語,《鬼谷子》云云。謂不以直言正諫,而紆迴其辭以觸發之,正側擊之謂……彼注訓抵為擊,是亦以抵為扺,其云擊實者,謂擊而實之,猶言填補。此文巇可抵乎,則謂擊而離之,猶言開坼。蓋抵巇字備此二義也。”8“抵”皆讀為“扺”。扺巇,猶言擊其罅隙也。《續資治通鑒》卷93:“夫乘時抵巇以盜富貴,探微揣端以固權寵,謂之姦,可也。”“因勢而抵巇”即“乘時抵巇”之誼9。尹桐陽曰:“‘抵’同‘坻’,小渚也。小渚可以堵水,因有堵塞之義。”釋義雖是,未得其字。方以智曰:“抵陒,即抵巇。戲有麾音,故與陒通。”10字亦作“涅韽”,《周禮·春官·典同》:“微聲韽。”鄭注:“韽讀為飛鉆涅韽之韽。韽,聲小不成也。”賈疏:“《鬼谷子》有《飛鉗》、《揣摩》之篇,皆言從横辨說之術。飛鉗者,言察是非語,飛而鉗持之……

飛鉗涅韽,使之不語。此鍾聲韽亦是聲小不成也。”段玉裁曰:“按《鬼谷子》有飛箝,無涅韽。蓋涅韽即抵巇之異文。《抵巇篇》曰:‘巇者,罅也。罅者, 也。 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是知涅訓抵塞,韽訓微璺,故云聲小不成也。”11宋本《御覽》卷462引作“抵巇”,有注:“巇,音熙。”秦恩復校本謂《御覽》引作“ ”,許富宏君承其誤,而不一檢原書,此非治學之態度也。(2)巇始有眹,可抵而塞

按:眹,宋本《御覽》卷462引作“朕”。

(3)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

按:保,守也。尹桐陽曰:“‘保’同‘?’,引也。”非是。

(3)因化說事

按:化,宋本《御覽》卷462引作“作”。“作”為“化”形譌。

(4)經起秋毫之未,揮之於太山之本

陶弘景曰:經,始也。揮,發也。

按:各本陶注皆作“揮,動也”,作“發”者,秦恩復誤改也。揮,散也。“本”指山基,山腳。此言始起於秋毫之未,終散之於太山之腳。尹桐陽曰:“揮,奮也。本,顛也。”尹氏解“本”為“顛”,則指山頂,非也。許富宏曰:“經,常也。《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傳》:‘經,常。’揮,拋灑,甩出,這裏指撼動,毀。”解“經”為“常常”。二氏皆失之。且孔《傳》“經,常”是“常法”之義,是與“變”相對的概念,而非副詞“常常”,許君

引證不當。古注如未理解,不可妄為徵引。

(5)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謀,皆由抵巇

按:施外,謂行於外也。“兆萌”亦“牙蘖”也,猶言徵兆。也倒言作“萌兆”,《淮南子·俶真篇》:“所謂有始者,繁憤未發,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句謂行於外者,皆由於內之始謀。尹桐陽曰:“‘外’同‘?’,治也。施外,猶云行治。兆萌即眾氓,眾民之稱。”皆非也。

(6)聖人見萌芽巇罅,則抵之以法

按:“則”為承接之詞。尹桐陽曰:“‘則’同‘ ’,遏遮也。”非是。

《飛箝》第五

(1)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按:求,索也。尹桐陽曰:“求,糾也。”非是。

(2)其不可善者,或先徵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

陶弘景曰:不可善,謂鉤箝之辭所不能動,如此必先命徵召之。

按:許富宏引尹桐陽曰:“‘善’同‘ ’,搖動也。《方言》卷12:‘搖,扇疾也。’則扇固有搖動義。”《方言》見卷2,當點作“搖、扇,疾也”。尹氏引征“搖”、“扇”同訓疾,以證明“扇”亦有“搖”義。許君未讀懂《方言》,亦未核查卷號。

(3)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

按:此即“以……為”句式。許富宏引尹桐陽曰:“‘為’同‘貱’,迻,予也。”尹說固為妄說,許君連尹說亦沒讀懂。當標點作“迻予也”。尹氏實是取《說文》“貱,迻予也”為說。嗚呼,古人的注釋讀不懂,近代人的話又不理解,忙著著書,也真難為了時下的學者。

(4)將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岨嶮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

按:“將欲”同義連文。尹桐陽曰:“將欲,大欲也。”直是夢話。

(5)以箝求之

按:求,取也。尹桐陽曰:“求,糾也。”非是。

(6)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

按:“於”為介詞。尹桐陽曰:“於人,與人也。”非是。

(7)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飛箝之綴也

陶弘景曰:或先而迎之,或後而隨之,皆箝其情以和之,用其意以宣之……故曰:飛箝之綴也。謂用飛箝之術連於人也。

按:“隨”謂隨從,“意”即意指,“綴”即連綴,陶注均確。許富宏引尹桐陽曰:“‘隨’同‘ ’,飛也。‘意’同‘ ’,快也,宜所安也。《說文》:‘ ,鉤,識也。’從反亅,讀若罬。此‘綴’即“罬”字。與‘ ’通。”皆不經之說。尹氏所引《說文》,當點作“ ,鉤識也。從反亅,讀若罬”。許君又沒讀懂《說文》,且把《說文》的文字當作了尹氏的話。這條不懂的地方,如

果勤快點,查查《漢語大字典》,也不致犯錯。

(8)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按:“雖”為推縱之詞。尹桐陽曰:“雖與唯同。”非也。

1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

2俞樾《鬼谷子平議》,收入《諸子平議補錄》,中華書局1956年版。孫詒讓《札迻》,中華書局1989年版。陳乃乾《鬼谷子校記》,收入《鬼谷子四種》,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7年排印本。俞棪《鬼谷子新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排印本。尹桐陽《鬼谷子新釋》,上海文明印刷所1932年鉛印本。蕭登福《鬼谷子研究》,文津出版社1984年版。鄭傑文《鬼谷子奧義解說》,山東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3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頁。

4王引之《經義述聞》卷19,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72頁。

5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182、183頁。

6例證參見宗福邦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498頁。

7《意林》卷1引“近”作“先”。

8汪榮寶《法言義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80頁。

9參見蕭旭《漢書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302頁。

10方以智《通雅》卷7,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95頁。

11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卷3,收入阮元《清經解》卷636,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4册,第203頁。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谷 远近之义。 【出处】 本句出自《鬼谷子》:谋篇 【原文】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①。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②。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③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谷④远近之义。 【注释】 ①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圣人谋划事情,隐而不露;愚人谋划事情,张扬外露。道,谋略,原则。阴,隐秘,隐藏。阳,公开,张扬。陶弘景注:“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②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救亡图存和转危为安都是很难的事,唯独智者才能做到。陶弘景注:“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必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划,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唯智者可矣。故曰无为而贵智矣。”③言有之:古语有这种

说法。陶弘景注:“言先王之道,贵于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制道,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仁义忠信也。故曰非独忠信仁义。”④谷:养,引申为商讨之意。 【译文】 所以,圣人施展计谋隐而不露,愚人施展计谋公开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会很容易,资质愚钝的人成事就比较困难。由此看来,灭亡的事物不会继续存在,危乱的局面难以回到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无为而治,顺应规律是最高明的。智慧要用在常人察觉不到的地方,才能则要用在常人发现不了的地方。智慧和才能的使用要做到隐秘,在使用的时候,如果情况允许就不要公开,选择一些事自己做;如果情况不允许,就选择一些事让他人去做,并且表明这是为了对方。 所以,先王之道是隐而不露的,古语有言:“天地的运行,在于高远与深邃;圣人制定谋略,在于隐秘和藏匿。”然而,使用谋略不仅要讲求忠诚、信义、仁慈、义理的原则,还要做到内心中和正道。只有通达了这些道理,才可以与他谈谋略的事。如果能体悟到这些,就可以懂得驱使天下的道理了。

鬼谷子__译文及注解

前言 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古代兵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兵书的种类繁多,内容包括战史、谋略、阵法、阵图、军制、兵策、天象地候、疆防、将帅、后勤等等。古代兵书除兵家专著外,还散见于历代王朝的政书、史料中的军事部分,文史家论兵等大量军事学资料。 中国兵书,虽然卷帙浩繁,但在流传中也多有散失。除战乱兵荒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焚毁兵书,不准民间随意抄藏。 纵观历史,在古代文化经典中,凝聚人类韬略最丰富、最集中的著作就是兵书。古代兵书在人类文明发达、社会进步的现代,仍具耀眼的异彩。 为了当代大众的需要,不少有心人选取了中国古代兵书精华,奉献于读者,让人们从千百年来人类生死搏杀的经验中,开悟智谋。 中国传统兵法著述,粗略统计约有1300余种,但世传者仅有200多种,而其中称得上精品的却为数不多。《鬼谷子》便是这少数精品中的一种。《鬼谷子》本来不是兵家专著,而是纵横家理论争鸣的著作。然而,自古以来,非兵者论兵,已是常事,所以纵横家的祖师——鬼谷子,也在纵横术中论及兵法,因此,《鬼谷子》也列入兵法名著之中。 鬼谷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是我国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他的学生苏秦、张仪,曾以合纵连横之策游说各国诸侯,并以此决定了秦与六国对峙及由秦统一中国的政治局势。相传著名兵法家孙膑和战国名将庞涓也是他的学生。作为一位老师,能教出如此有名的四位学生,而且皆以对立形式争霸政坛,名垂后世,并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各显非凡的才能。他们的老师是怎么教授他们的呢?看来,鬼谷子确实是一位令人神往的人物。 关于鬼谷子的身世,说法不一。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也有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而乐壹在注《鬼谷子》一书时却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提出鬼谷先生是苏秦特意造出的,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其实并无鬼谷其人。与学者的观点不同,道教则以自己的神秘方式,将鬼谷子纳入道教神仙谱系,认为鬼谷先生曾在人间活了百尔岁,而后不知去向。道教把鬼谷先生称为“古之真仙也”,所以《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又把鬼谷子描绘成能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预知吉凶、妙手回春的神仙。 那么,鬼谷子究竟是何许人?从《史记》记载中考察,鬼谷子确有其人,生活在公元前2世纪,姓王名栩,自号鬼谷子,曾教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当时的知名人士。但他不愿为官,过着隐居生活,所以他的详情不为世人所知,因而关于他的身世,充满神秘色彩。 《鬼谷子》一书,内容主要是大量的谋略术,与军事相关,涉及大量的军事气象学、军事心理学,以及布阵法等,所以称为兵法。然而,作为游说诸侯的纵横术,是《鬼谷子》一书的主体内容。 1

第二部鬼谷子翻译详解

最精准的鬼谷子翻译(一) 捭阖第一 【原文】 粤若稽古1,圣人2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3。观阴阳4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5万类6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7焉,而守司8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9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10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11,即欲阖之贵密12。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谋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13,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鬼谷子·权篇原文

鬼谷子·权篇原文 【原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

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注释】 权:权衡。 干:同于或为。 【译文】 所谓游说就是对人进行劝说。对人进行游说的目的,就是说服人啊。游说者要会粉言饰词,用花言巧语来说服他人。借用花言巧语说服别人,要会随机应变,有所斟酌。回答他人的问话,要会用外交辞令。所谓机变的外交辞令是一种轻俏的言辞。具有正义与真理价值的言论,必须要阐明真伪;而阐明真伪,就是要验证是否正确。责难对方的言辞,是反对对方的论调,持这种论调时,是要诱出对方心中的机密。 说着一些奸佞之话的人,会因谄媚而显得忠诚。说着奉承话的人,会因吹捧对方而显得有智慧。说着一些平实之话的人,由于果决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 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出处】 本句出自《鬼谷子》:谋篇 【原文】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故外亲而内疏①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②,因其见以然之③,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④,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⑤,微而证之,符而应之⑥,拥而塞之,乱而惑之⑦,是谓计谋。 【注释】 ①外亲而内疏:外表亲近,内心疏远。 ②因其疑以变之:根据对方的疑问来改变游说内容。陶弘景注:“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而变化之,彼或因见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而然之。” ③因其见以然之:根据对方的表现判断游说活动是否得法。 ④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根据言辞来总结要点,根据形势来成就事业。陶弘景注:“既然见彼或有可否之说,则因其说要结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势,则因其势以成就之。” ⑤摩而恐之,高而动之:陶弘景注:“患恶既除,惑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

⑥微而证之,符而应之:陶弘景注:“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符,验证。 ⑦拥而塞之,乱而惑之:陶弘景注:“虽有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则或深不可救也。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拥,通壅,用土堵。塞,封闭。 【译文】 所以,弱小可以蓄成强大,弯曲可以变成笔直,不足可以积成有余,就看运用是否合理。对那些外表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游说,用真诚来打动;对那些内心亲近而外表疏远的人,要从外部入手游说,以求表里如一。因此,顺着对方的疑问来改变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的发现来肯定他的看法,根据对方的言辞去迎合他的本意,根据利于对方的形势去成全他,根据对方憎恶的东西来帮他谋划解决,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排除。如果这些不能有效,就要在摸清对方意图之后再威胁,夸大事情的严重性使之动摇。进一步借助事实和例证使他有所改变。以阻隔来蒙蔽,用谋略来迷惑。这些做法就是“计谋”。

鬼谷子原文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 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也,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 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 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 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 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 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 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 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 实意法腾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 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收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 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之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 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意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 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

鬼谷子

《鬼谷子·摩篇第八》注译 [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②者揣之主③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④。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⑤。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窖⑥、匿端⑦、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⑧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⑨日成而人不知,主兵⑩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11),故曰“神”;成之于阳(12),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13);积善也,而民道(14)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15),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16)。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17)。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18)也,行者成(19)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20)。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21)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22)与时相偶者(23)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24)’。夫几者(25)不晚(26),成而不保(27),久而化成(28)”。 [注释] ①摩:揣摩的意思。 ②内符:情欲活动在内,符验就表现在外。 ③揣之主:揣是用观察表现于外的符验来判断内心状况,而符验是揣的基础。 ④隐:在隐密中进行。 ⑤有为之:自己所应采取的办法,有所作为。 ⑥窖:地窖。 ⑦端:端绪、开始、前兆。 ⑧符之:与此呼应。 ⑨主事:所做的事情。⑩主兵:所指挥的军队。

《鬼谷子·谋篇》全文及翻译

《鬼谷子·谋篇》全文及翻译鬼谷子·谋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村、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

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译文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实情。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三义”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感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头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

国学经典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译文

【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

《鬼谷子》 ● 符言第十二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导读:【原文】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

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译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主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讲察之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坚决拒绝别人,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我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虚纳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

(新)《鬼谷子》全文阅读(DOC)

《鬼谷子》全文阅读(DOC) 《鬼谷子》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 国标码表中无对应的少数汉字,均以“□”符号代之。 张家杰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认知科学系 一九九二年初,圣地亚哥 ------------------------------ 《鬼谷子》捭阖第一捭阖第一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

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第二部鬼谷子翻译详解(一)

第二部 最精准的鬼谷子翻译(一) 捭阖第一 【原文】 粤若稽古1,圣人2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3。观阴阳4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5万类6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7焉,而守司8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9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10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11,即欲阖之贵密12。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

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谋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13,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

2014-09-18_失传千年鬼谷子《转丸》秘籍原文重见天日附译文、点评

失传千年鬼谷子《转丸》秘籍原文重见天日附译文、点评 2014-09-18 中国社科院周平先生经过对鬼谷子思想的揣摩,经过多年翻阅史料,8年后,让失传已久的秘籍近日重现江湖。版权周平先生转载请注明。 原文: 转丸之用,圣人逸之。概因情理顺逆之变,机巧托于无形。然欲易者众,行难者寡,故圣人无言尔。 以损为益,以迂为直,循道而行。如执丸,怀抱而化。圆之轨,顺而未梗。若矛戳盾,持虚而将实;若载方物,辐轸一至,键其轴,则轻简远移焉。 势若不济,待养而成。时机未遂,静以候之。 蓄德营势,若执形而驱影,动必应,行必随,转丸若戏。 以损为益者,皆因能任今而顾后;见德若失者,乾坤孰有未定?否而为泰,废弃至宝,转丸之道矣。 天下万物营营于四时,寓利弊尚于一形。辨者为始,化者为中,享者为终。 为利之大要,在势之强弱。胜于强势之必然,机巧化变,要在弱之。强弱相形示之,随机而动,便宜行焉,转于势之强弱。

趋利避害,人之本,始于安然。承接功誉于私,遣返弊祸。功多誉显,积弊为灾,往复推之,转于利弊之安。 阴阳丸转,损益之变,因化为用。 译文: 转丸这个技术,知道的权谋高手,都不轻易告诉别人,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大多数人都寻求简单的捷径,而愿意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人太少了,所以权谋高手知道,既然转丸的技术这么于使用和理解,所以就不轻易讲出去了。 吃亏是福,迂回前进,这都是道德经的核心,像抱着圆球一样,拥抱变化。像圆球一样的滚动,就不会遇见阻碍。这个过程就像,矛攻击盾一样,以虚攻实。如果运载仿佛,使用轮子,简单直接的很愿意搬运东西。 如果现在形势不好,就等待转化,如果时机没到,就静等机遇。聚集自己的威望和能量来营造对自己的好的形势,抓住了这个根本,形势就会跟随你的能量,转丸这个技巧就更玩游戏一样。吃亏是福的人,都是考虑长远的人,不仅仅顾及眼前,更重要的是考虑未来。每天考虑自己的威望和能量不够的人,不自满的人,才能有更大的能量,未来社会会给他预留更大的空间。这时候就是的谦虚其实就是未来的更大的能量。低调才不会被人提前收拾,才有机会等到最后,这就是转丸的核心。 天下万物其实都一样,初级的就是看清楚形式,中级的就是能够适应变化,享受就会停止结束,永远都在中间不断地前行,而不是享受,享受意味着终结。(孟子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鬼谷子顶级权谋智慧《转丸》篇原文及其翻译

鬼谷子《转丸》秘籍原文附译文、点评 原文: 转丸之用,圣人逸之。概因情理顺逆之变,机巧托于无形。然欲易者众,行难者寡,故圣人无言尔。 以损为益,以迂为直,循道而行。如执丸,怀抱而化。圆之轨,顺而未梗。若矛戳盾,持虚而将实;若载方物,辐轸一至,键其轴,则轻简远移焉。 势若不济,待养而成。时机未遂,静以候之。 蓄德营势,若执形而驱影,动必应,行必随,转丸若戏。 以损为益者,皆因能任今而顾后;见德若失者,乾坤孰有未定?否而为泰,废弃至宝,转丸之道矣。 天下万物营营于四时,寓利弊尚于一形。辨者为始,化者为中,享者为终。 为利之大要,在势之强弱。胜于强势之必然,机巧化变,要在弱之。强弱相形示之,随机而动,便宜行焉,转于势之强弱。 趋利避害,人之本,始于安然。承接功誉于私,遣返弊祸。功多誉显,积弊为灾,往复推之,转于利弊之安。 阴阳丸转,损益之变,因化为用。 译文: 转丸这个技术,知道的权谋高手,都不轻易告诉别人,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大多数人都寻求简单的捷径,而愿意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人太少了,所以权谋高手知道,既然转丸的技术这么于使用和理解,所以就不轻易讲出去了。

吃亏是福,迂回前进,这都是道德经的核心,像抱着圆球一样,拥抱变化。像圆球一样的滚动,就不会遇见阻碍。这个过程就像,矛攻击盾一样,以虚攻实。如果运载仿佛,使用轮子,简单直接的很愿意搬运东西。 如果现在形势不好,就等待转化,如果时机没到,就静等机遇。 聚集自己的威望和能量来营造对自己的好的形势,抓住了这个根本,形势就会跟随你的能量,转丸这个技巧就更玩游戏一样。 吃亏是福的人,都是考虑长远的人,不仅仅顾及眼前,更重要的是考虑未来。每天考虑自己的威望和能量不够的人,不自满的人,才能有更大的能量,未来社会会给他预留更大的空间。这时候就是的谦虚其实就是未来的更大的能量。低调才不会被人提前收拾,才有机会等到最后,这就是转丸的核心。 天下万物其实都一样,初级的就是看清楚形式,中级的就是能够适应变化,享受就会停止结束,永远都在中间不断地前行,而不是享受,享受意味着终结。(孟子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利益的本源是势力的强弱。想战胜强大的势力,必须让自己低调。该强的时候要展示强大,别人才会尊重你,该弱势的时候要屈服,这样才不会受到伤害。这样能够转化势力。 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都是想邀功,逃避祸患。但是功劳大了,别人就会嫉妒,从而就会有祸患,从好处就变成了坏处。这时候好事就变成了坏事。(再比如塞翁失马,坏事有变成了好事)好坏都不是固定的,都是变化的。 动态的看待事物的变化,这是转丸的重要作用。 点评:谋学家仇振磊认为,本篇转丸展示的核心是太极。阴阳转换,周而复始。强弱易位,待时而动。处在低位,才不会被成为众矢之的,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在

鬼谷子送给吕耕的范蠡《致富奇书》全文及翻译

一、明路 计然曰:“人生于世,非财无以资身。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译文】人生在世,没有财产就无法得到生存和发展。财产的运作遵循固有的规律,它本身不会自动增值,不经商就无法获得利润。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译文】财产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们岂能没有财产?但是如果不掌握经营之道,那么这些财产就会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的被消耗掉,很容易坐吃山空。因此,必须运用财产来从事商业活动,怎样才能获得利润,使财产想生命一样得以生长,这时每个人安身立业的策略。 二、擅谋 计然曰:“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译文】钱财沉浸在世人的共同喜爱之中,能在道义的立场上获取钱财的人,世上少见。利润正是在众人的你争我夺中获得,那些贪心、嗜财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范蠡按语:“财者通行蠻貊,虽婴孩亦所知。爱是以人多竟求强取,致有丧身失德,忘耻受辱,甘当无悔。其知义安分,不事妄贪者,世之罕有。” 【注释】蠻:通蛮,我国古代居住在南部的少数民族。貊,我国古代居住在北部的少数民族。 【译文】钱财可以通行于任何地方,甚至那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的南方和北方,这一点就连婴儿、小孩也明白。正式因为对钱财的狂热喜爱,所以人们纷纷竞相追逐钱财、强取豪夺,以致有的人丢弃了自身准则,道德沦丧,忘记羞耻,甚至受到别人的侮辱,还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由此可知,能够深明道义、安分守己、满足现状,并且不做非分之想、没有贪心杂念的人,世上罕有。 三、知人 计然曰:“人皆人,贪廉无辩。心非心,真伪难知。” 【译文】人与人在表面上看来都一样,无法从表面去辨别一个人是贪心的还是清廉的。心与心则大不相同,但也难以判断它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范蠡按语:“人不处财,心不久一交一,徒以面情相觌,语言相奉,而不识其忠诚奸诈,嗜利苟且,必须试之以财帛,处之于患难,然后其人其心则详知矣。” 【注释】觌:音di。见,相见。 【译文】如果人们之间不发生财产交往和利益关系,没有长久的真心相处,而仅仅以脸上的表情相见,以浅层的语言一交一谈往来,那么是无法认清此人是忠厚诚实还是奸邪诡诈,无法认清他是不是贪图利益,只顾眼前,敷衍了事。必须用钱财锦帛来试探,或者在患难之时与这人相处,然后我们就可以详细的知道这人这心是什么样的了。 四、结势 计然曰:“一交一接非人,虽万金无足论有。” 【译文】交往、接触和托付的人,如果你选择不当,那么即使拥有万金,也不能称之为有钱。 范蠡按语:“朋友者,夥计者,不独通财,而身家百尔所系,与其高者吾亦高,与其低者吾亦低,如形处鉴,美恶因之,一交一结苟非良人,导我于不善,虽万金易败,安得云乎有哉。” 【注释】夥:通伙。鉴:镜子。 【译文】交往朋友、雇佣伙计,你和他们之间,不仅是流通钱财,而且还关系到你自身的家庭、财产等各个方面。与高明优雅的人交往,那么我也高明优雅,与低微卑劣的人交往,那么我也低微卑劣,这就好像照镜子一样,美丽还是丑恶都取决于照镜子的人。交往、结识的如果不是善良、诚实的好人,那么我就会被引导到不好的状况,即使钱财再多也容易被损耗掉,怎么还能说自己拥有钱财呢?

《鬼谷子·反应》全文及翻译

《鬼谷子·反应》全文及翻译鬼谷子·反应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⑥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基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入,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译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矢就要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江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鬼谷子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鬼谷子 【原文】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译文】如果对方表面上很友好,而实际上与我们保持着一定距离,就要通过游说改变他内心的想法,使之与我们心心相印;如果对方与我们同心,而表面上关系冷漠,就要通过游说来使他做到表里一致。要抓住对方心存的疑虑千方百计消除它,顺着对方的见解而表示赞同,依照对方的说法来取得信任,利用对方的形势来成就功业,根据对方的好恶权衡利弊,针对对方的忧患来为之排忧解难。 精髓典要 戒心是人人都有的,当你初次与人交谈或者对方猜测你有所企图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对你保持一种戒备的态度,这是人类本能防卫的表现。 如果你忽视了对方的戒心,在对方还没有接受自己的情况下,一个劲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和观点,那只会让对方加强防范、顽固对抗。常常不只无法达到你的目的,还会导致无可挽回的失败。 戒心所带来的对立和敌意都是来自情绪化的误会,与其为这模糊且无意义的情绪去争理,不如先用诚意化解他情绪上的对立和敌意,双方才易沟通。 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想消除对方的戒心,要学会认识对方,从面貌声音分析其性格,从为人处世分析其德性,了解了这个人的深浅。比如,肯定对方的想法,多给对方一些赞美,满足他的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若对方为人父母,不妨和他多谈一些小孩教育的话题;若对方年老体衰,则要适当谈谈健康保健之类,让对方感到你的关切之情。 这样一来,对方才有可能消除心理防线,进而对你产生好感,进一步地深谈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例一 王大姐开了家干洗店,有一年冬天帮一位客人干洗衣服之后,王大姐将衣服挂在自家后院里,下午午睡起床后,王大姐发现挂在后院的衣服都不见了,王大姐着急地四处寻找都无果。一个星期后,当客人下班后来拿衣服的时候,王大姐将事情的原委跟客人说了一遍。客人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