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思维的概念及种类,熟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绪、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创造思维与常规思维的概念;掌握思维的三个基本过程;正确理解概念的形成与掌握,掌握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了解想象的概念及种类,想象的形成方式,能根据具体事例来分析想象的分类;能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掌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思维与感知觉一样,均属于人的认识活动。感知觉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思维属于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还在于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思维则是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的反映,是指思维反映的不是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所有科学概念,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各种定理和法则,都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反映,都是思维的结果。

所谓间接的反映,是指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这一方面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一般不能通过感官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人生活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不能直接感知所有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使人的认识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性,并在思维的概括活动中形成概念和命题,这就无限地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和加深了人对世界事物的了解。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使它超出了感性认识的界限,通过思维,人可以掌握直接感知领域以外的东西,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变化发展历程。

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感知觉、表象有密切联系的。思维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知觉、表象所提供的认识是思维的基础,但对客观世界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则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思维活动的进行除依赖于感知觉、表象所提供的材料外,还必须借助于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载体。通过语言人们才能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概括出来。

二,思维的种类及特点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这三种思维是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来划分的,是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来划分的。

1.动作思维。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以动作为支柱的。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其解

决问题的方式是实际动作。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思维过程中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其基本单位是表象。

3.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一切思维形态的核心,常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故又称做语词逻辑思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于成年人来说,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是协同起作用的。这三种思维既是不同类型的思维,也是不同水平的思维。从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角度看,儿童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产生较早,抽象思维出现较晚。在成年人中,这三种思维都可以发展到很高水平。对于成年人来说,采用哪种思维解决问题并不代表思维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时采用形象思维也可以同抽象思维一样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二)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这是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来划分的。

1.聚合式思维。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称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问题本身必须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但人在开始思维时,并不知道这个答案或解决方案。

2.发散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或辐射思维。这种思维,根据已有信息,要求不依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结论或方案。

(三)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这是根据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来划分的,也即是按思维的创新程度来分类的。

1.常规思维。这是运用人们常用的方法和现成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缺乏创造性,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2.创造思维。这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当人们遇到按常用的方式方法或现成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有些人就会积极地寻求新颖、独特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新颖、独特、非常规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不仅离不开抽象思维,而且还包括抽象思维。

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

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巴甫洛夫学说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来解释思维的生理机制。第一信号系统是感觉、知觉、表象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信号刺激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人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依靠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由于词的概括功能,才能产生人类的高级思维。

第二节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

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肤浅、空洞的。同样,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此外,分析与综合的相互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从而导致综合更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性认识更加深化。总之,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按照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不断深人展开进行的。

分析与综合,有三种不同的水平。①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又叫动作思维水平上的分析和综合。②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又叫形象思维水平上的分析和综合。③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又叫抽象水平的分析和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一)比较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是辨别和判断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异同及关系的思维操作手段。

客观事物存在着差异点和共同点是比较的客观基础。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通过分析,人们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方面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同时,在比较时又把这些特征或方面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比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外比较必须在某一或某些方向上进行。确定比较的方向或标准,才能进行比较,否则比较无法进行。

比较是人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极为重要。常用的比较方式有以下几种:

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比较。

2.对事物发展进行纵向比较。

3.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比较。

(二)分类

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分类的基础。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可以把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可以把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事物经过分类,人就能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从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分类必须按一定标准进行,即必须根据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关系来进行分类。客观上,事物有多种属性,有多种联系,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主观上,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分类标准的掌握也有差异。

分类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通过分类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阐述清楚,使他们能掌握有关术语。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分类水平。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按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科学概念即运用标志某类事物的科学术语进行分类。

三、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区分开来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心智操作。

抽象和概括是紧密联系着的。如果没有抽象也就无从进行思维概括。客观事物具有各种属性,如果不能从他们的差异中抽出要概括的属性,概括就无法进行。同时,抽象又决定于

概括,要概括哪些属性,才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抽取。经过抽象与概括,人才能逐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因为抽象实际上是把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过程。而概括则是把本质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其初级形式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其高级形式则是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它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进行的抽象和概括。

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例如,用举例的方法说明定律、公理、规律;用一般原理来解答习题,做实验作业等。将一般认识具体化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一般的东西,从而使一般的认识不断扩大、丰富和深入。因此,具体化有助于掌握理论知识。

第三节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的,一定的词代表一定的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形成或掌握概念是人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反复感知和不断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概括出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最终形成一个概念,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概念形成。社会实践为概念形成提供条件。词对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表述、固定和记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三、概念的掌握

概念掌握又称为概念获得,它与概念的形成是有区别的,它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掌握,掌握概念即掌握了这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也掌握了具有这一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同类事物。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如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麻雀、乌鸦、燕子等,通过一定的分析、综合而形成“鸟”的概念。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虽然也反映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个人经验的限制,内涵中有的忽略了本质属性而包括了非本质属性。如有些儿童把“鸟”理解为是“会飞的动物”,因而把蝴蝶也看做是鸟,却不认为鸭子、鹅是鸟。只有随着儿童认识领域的不断扩大,在教学的影响下,日常概念才会逐步提高到科学概念的水平。二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形成的概念,也就是科学概念。由日常概念提高到科学概念水平,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特定客体、具体特征、功能和逻辑定义等四个阶段。

四,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日常概念的掌握与儿童生活领域、个人经验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有:

(一)过去经验

即日常概念和日常经验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反之,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就会产生消极作用。

(二)变式

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样式。如果教学中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这是因为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使概念内涵包括了非本质属性的缘故。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

(三)词语的运用

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认识做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在直观教学中,通过词的说明,可以使直观材料更鲜明、更突出,并且还可以补充直观教材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问的内部联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友谊、忠诚等,则更需要通过语言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四)定义

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理解概念的实质,并以此去辨认事物。一般来说,对掌握概念有积极作用的定义,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或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后提出定义。因此下定义要及时,要把握好下定义的时机。

第四节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是心理学长期研究的课题,它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包含多种成分。思维活动一般是为了解决某个或某些问题而展开的。分析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影响因素对于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人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因此,解决问题的阶段的划分就不可能完全一样。问题的解决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前提。问题的发现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就是矛盾、困难。面对众多的问题,有的人能够及时发现,有的人则未能发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展开。能否善于发现问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人对活动的态度。人对所从事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即人对活动的意义、价值与必要性认识越深刻,并对活动持肯定态度,则人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就会发挥得越充分,也就越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人的求知欲和i&iY,兴趣。具有旺盛求知欲的人,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在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人发现问题的内部力量。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人的知识经验。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从不同方向或角度去思考问题。它能够使人看到事物的复杂性,从而有利于发现问题。相反,知识经验不足的人易把事物简单化,因而不善于发现问题。但应指出,如果一个人知识经验不足但具有强烈的认识兴趣时,也会激发他去提出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是十分可贵的,只有发现才可能去解决,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就是将问题明确或加以具体化的过程。任何问题都包含着要求与条件两个方面,这是构成问题的最普遍形式。因此分析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分析问题的要求与条件。倘若不明白问题的要求,不明白各种条件与问题要求的关系,。则可能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向错误的方向。分析问题也就是区分哪些问题是关键的,哪些问题是次要的。分析问题可以使人的思维活动沿着一个更加具体的方向展开。而能否顺利开展,一方面要取决于人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三)提出假设

找出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那么解决它的途径、方法就比较明确。如果所需解决的问题比较复杂,或是一些新问题,就需要运用有关方面的知识,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运用推理的形式提出假设。即提出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四)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最后阶段是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的结果与原有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实践活动直接进行检验。如果实践成功,问题得到解决,就证明假设是正确的。如果实践证明假设有错误,问题未解决,还需要重新去研究、制定问题解决的方案。另一种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通过逻辑推理对假设做出合乎规律的检验。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知觉特点

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人困境。对问题的知觉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二)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

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功能固定”是指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作用,特别是最初受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更大。功能固定现象使人难以发现事物的功能的新异之处,因而使问题的顺利解决受阻。如人们看到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使用。

针对定势的上述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

(三)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

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的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都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也不会活跃。有关实验表明,在解决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人的动机强度要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人的动机强度应偏强一些;在解决困难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人的动机强度反而应偏弱一些。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过难,人往往处于一种高度焦虑状态,这时如果动机强度过高,反而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四)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相反,一个缺乏理想、意志薄弱、懒惰散漫的人,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假设、推理、试验,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往往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

第五节创造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也就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具有新颖性或独特性。

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如科学家提出新假设时,开始是运用发散式思维提出许多观点,然后运用聚合式思维加以归纳。创造思维过程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因而它又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第三,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第四,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性的综合表现。

创造思维不仅是艺术家、科学家从事创造活动时运用,也是普通人、学生所需要的,两者只是水平上有差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创造思维的过程

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活动紧密联系的。大体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准备期

在这一阶段,创造者搜集、整理资料,即搜集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各种信息,组织已有的旧经验,掌握必要的技能。创造活动的准备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的基础准备,另一种是有特殊目的的准备。为了使创造活动富有成果,创造思维的准备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应有广博的知识与熟练的技术。

(二)酝酿期

创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充分掌握有关材料后,创造思维进入酝酿期。这个阶段从表面上看创造者的思维活动似乎较平静,实际上思维活动是时断时续地进行着。头脑中原来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并未消极地储存在那里,而是按照一种我们目前尚不清楚的或很少意识到的方式被加工和重新组织。

(三)豁朗期

这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灵感。灵感的产生带有突发性,有时是由于某种机遇,有时则产生于正在从事的其他活动中,甚至产生在半睡眠的模糊状态下。灵感是前两个阶段思维活动的结果。豁朗期是创作活动极为重要的阶段。

(四)验证期

在这个阶段,创造者要把头脑中产生的新假设或新观点通过实践加以检验。验证可以对新假设或新观点加以确定或修正、补充、完善等。

三、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有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数学、物理、化学作业题中,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灵活性,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功能固定、定势等作用的影响。第二,独特性,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第三,流畅性,指思维发散的量,也就是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能顺利给出多种反应或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

(三)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智力、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与做法。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后,及时发现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

第六节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具有广阔思维的人,不仅考虑问题的整体,还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但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和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为依据的。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考虑问题,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

二、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也是指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思维的批判性是以广阔性为基础的。只有广阔的思维,、才能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并使这些假设受到充分的客观事实的检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坚持正确的观点,放弃错误的观点或想法。这是一种既善于从实际出发,又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自以为是的人,常常把第一假设当做最后的真理,主观自恃,骄傲自大。人云亦云的人,则轻信轻疑,没有主见,容易上当受骗,随波逐流。

三、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别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它是以批判性为前提的。因为,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丢掉不符合实际的假设,保留符合实际并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假设,才为思维的深刻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具有思维深刻性的人善于钻研问题,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并作出正确的预测。他们能从别人看来是简单而普遍的

现象中,看出重大的问题来。动物和人见了食物就流口水,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却从中研究和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对于揭示心理的生理机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物,及时修改自己原有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平

时我们说一个人“机智”,即就思维的灵活性而言的。思维的灵活性不是无原则的|见风使舵,也不是一会儿想想这,一会儿想想那,碰到问题就打退堂鼓。后者是一种浮躁的表现。有的人在客观情况变化以后,思想一时跟不上;有的人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这都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的表现。

五、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也就是说,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不徘徊,不犹豫。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其他品质发展的结果,也是所有优良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因为,思维的广阔性使人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批判性使人丢掉那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假设,深刻性使人抓住事物的本质,灵活性使人能够随机应变,这才能使敏捷性有了可能。

第七节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人脑不仅能形成关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或者回忆过去感知过的想像,还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例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人物形象;剧作家根据生活经验,创造出新时代革命者缒形象;文学家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一些新的人物形象。人脑中新的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丰富的感知觉与记忆表象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想象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与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想象不仅是人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想象的种类

(一)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可把想象划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进行的想象。例如,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以及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等,都是无意想象。

(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机器制造工人,根据机器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体结构等。再造想象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形象地掌握不曾感知或无法感知的事物。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作家对小说情境、人物形象的构思即为创造想象。它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三)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例如,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幻想的形象是人们的希望所寄托的东西。

积极的幻想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一部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幻想是激励人们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幻想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它又促使人们为更美好的未来而斗争。当旧的幻想已经实现之后,人们又可能产生新的幻想,并为实现这些新的幻想而努力。

(四)梦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所产生的想象活动。人觉醒时感知客观事物并在头脑中加工成经验和表象。在睡眠状态下,这些经验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现出来,就成了梦的内容。三、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主要是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的。

(一)综合

想象的综合就是把各个生活领域和生活现象中的不同方面或特征组合在一起。想象的综合不是按照事物的特征或方面之间的固有关系进行的,而是从已有的表象中分析出必要的方面或特征,按照新的构思重新加以组合。通过这种综合活动,人们创造了许多童话、神话中的形象。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将猴子的外貌、形态、举止与人的外貌、形态、举止加以综合而形成的。

(二)夸张

夸张就是改变事物本身的特点,并对其特点加以夸大或强化。有时为了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例如,人们创造的千手佛、七头龙、九头鸟等形象,都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的综合

(三)拟人化

拟人化即把人的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事物人格化。如古代神话中关于“雷公”、“电母”、“风婆”的形象,就是采用了拟人化方式而创造出来的。

(四)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去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

【考试评价目标】

一、选择题:

1.“机智”是指思维的( )

A .灵活性B敏捷性C深刻性D.广阔性

2.所有优良思维品质集中体现在思维的( )

A.批判性B深刻性C灵活性D.敏捷性

3.作家构思小说人物为( )

A .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无意想象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 )

A .语言B.概念C抽象D.具体化

5.不但要考虑问题本身,而且考虑和关的其它行条件,这是思维的( )

A批判性B.广阔性C深刻性D.灵活性

6.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是思维的( )

A .广阔性B深刻性C批判性D.敏捷性

7.人云亦云是缺乏思维的( )

A .广阔性B.深刻性C批判性D.灵活性

8.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这是缺乏思维的( )

A深刻性B.批判性C广阔性D-灵活性

9.当机立断,不徘徊犹豫,是指思维的- ( )

A .批判性B广阔性C深刻性D.敏捷性

10.听到“月落乌啼霜满天”诗句,头脑中出现的图景属于( )

A.幻想B.创造想象C想象D.无意想象

11.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

A.无意想象B-随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

12.在刺激物j阼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形象的过程是( )

A.无意想象B.随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

13.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 )

A .理想&空想C灵感D.幻想

14.当创造性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是( )

A .创造性思维B.创造性想象C灵感D.空想

15.不随意想象的特殊表现是( )

A .灵感B.幻想C梦D.顿悟

16.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这属于下列那种思维特性( )

A.间接性B.概括性C预见性D.抽象性

17.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那种思维特性( )

A .抽象性B概括性C间接性D.情境性

18.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

A .再现思维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D.抽象思维

19.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与程序来解决思维方式是( )

A.常规性思维B.创造性思维C直觉性思维D.分析性思维

20.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思维过程是( )

A .体系化B.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概括D.具体化

21.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是( )

A .概念形成B.日常概念C概念掌握D.科学概念

22.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 )

A .定势B.迁移作用C动机状态D.变式

23.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和问题解决者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时其动机水平应处于( )水平。

A .强B.弱C中等D.偏低

24.创造性思维中能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独特的见解与思维特征是( )

A .流畅性B.变通性C新颖性D.独特性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B 6.B 7.C 8.D 9.D 10.C 11.D

12.C 13.D 14.C 15.C 16.A 17.B 18.C 19.A 20.D 21.C

22.A 23.D 24.D

二,填空题:

1.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____。

2.修理钟表主要需要____思维。

3.创造思维一般经历准备期、酝酿期、____期、验证期。

4.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是指思维的____性。

5.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是思维的____性。

6.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是____。.

7.想象主要借助于____、____、____、典型化等方式形成。

8.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其中____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9.分类必须确定方向或____,否则就会出现逻辑错误。

10.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____。

参考答案:

1.创造想象2.动作3.豁朗4.广阔5.批判6.再造想象7.综合;夸张;拟人化8.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综合9.标准10.流畅性

三、名词解释

1.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发散式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设的思维。

3.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4.综合:是在思想E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5.抽象:是在思想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它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6.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7.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答: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综合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中总是相互联系的。(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人。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肤浅的、空洞的。(2)只有分析,分析的材料将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3)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面,从而导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性认识更加深化。(4)总之,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按照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展开进行的。

2.影响掌握概念的因素。

答:日常概念的掌握与儿童生活领域、个人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

(1)过去的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反之,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

(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样式。如果教学中所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内涵或扩大外延的错误。

(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陛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直观教学中,通过词的说明,可以使直观材料更鲜明、更突出,并且还可以补充直观材料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则更需要通过语言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即掌握概念所标志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并以此去辩认事物。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

3.怎样才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答:能否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人对活动的态度。

人对所从事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即人对活动的意义、价值与必要性认识越深刻,并对活动持肯定态度,则人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就会发挥得越充分,也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具有求知欲和认识兴趣的人,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在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人发现问题的内部力量。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发展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人的知识经验。

人能否善于并及时发现问题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从不同方面或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看到事物的复杂性,从而有利地发现问题。相反,知识经验不足的人易把事物看得简单,因而不善于发现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知识经验不足但具有强烈的认识兴趣时,又会激发他去提出问题。

4.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思维的品质有: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答:(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启发式教学有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问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

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它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语文、绘画、音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与做法。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种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现。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01年论述题,3.原题为: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1)人的知觉特点。

人的知觉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特别要注意克服先人为主的倾向。

(2)定势。

定势是指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解决。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

(3)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

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并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也不会活跃。在解决一般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效率,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动机应偏强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反而应偏弱一些。

(4)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反之,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时,运用种种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

第六讲创新思维的技法-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

第六讲创新思维的技法 如果把创造创新活动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方法和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方法和技巧可以说比容和事实更重要。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创新技法是从创造技法中套用过来的。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和大量成功的创造与创新的实例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它的应用既可直接产生创造、创新成果。同时也可启发人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创新成果的实现率。 第一节设问检查型技法 一、奥斯本核检表法 这是奥斯本提出来的一种创造方法。即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造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一个一个地核对、讨论,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创造的设想。下面我们介绍奥斯本核检目录法九个方面的提问。 (一)能否他用 保持不变能否扩大用途,稍加改变有无其他用途 思路扩展,原理扩展,产品应用扩展,技术扩展,功能扩展,材料扩展,系列配套 产品应用扩展案例----刮胡刀 男人需要刮胡刀,而妇女不需要,这是常理。可专门生产刮胡刀的美国吉列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遗余力的向小姐女士推销刮胡刀,荒谬吗? 吉列公司在美国做了市场调查,得出令人吃惊的结果:全美国8360万30岁以上的妇女中,有6490万人为了保持美好形象,要不时的刮除腿毛和腋毛,占这一年龄层的77%。无疑,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然而目前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适应妇女使用的专用刮胡刀。于是,吉列公司立即精心设计了适用于妇女的专用刮胡刀,其实这一产品是在男用刮胡刀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刮胡刀的刀架色彩鲜艳,并压印了雏菊图形,握柄改为弧形以适用于妇女使用。这些改进突出了妇女的特点,显示这是妇女专用品。结果雏菊牌刮胡刀推向市场后,立即受到小姐女士的青眯,很快占领了美国市场。 材料扩展案例----牛仔裤 1880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20岁的利维?斯特劳斯也到旧金山去淘金。他看到寻找金矿的人们生活不方便,就开设了一家商店,专门销售日常用品。在经营过程中他观察到矿工们穿的短裤都是棉布做的,不耐穿。就想,如果用帆布做,结实耐磨,定会大受矿工喜欢。于是,他便用帆布制作了一批短裤,果然很快销售一空,赚了一笔钱。接着利维又开设了一家服装厂,生产用帆布做的裤子。他根据矿工劳动的特点,不断改进裤子的样式,比如:臀部的裤袋缝制时改用金属钉钉牢,扣子用铜与锌的合金,重要的部位还用皮革镶边。后来他又改用法国尼姆出产的吡矶布做原料,裤子缝的比较紧身,从而形成了牛仔裤特有的样式。牛仔裤一出现,便受到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不仅矿工们爱穿,大学生也认为是时髦,很快,牛仔裤就从美国传到了全世界。 (二)能否借用 现有的事物能否借用别的经验,能否模仿别的东西,过去有无类似的发明创造创新,现有成果能否引入其它创新性设想 借用案例——旅馆管理 美国有个从事旅馆业的商人谈起初入旅馆业的经历:我被说服涉入旅馆业的投资,但我对旅馆业经营一窍不通,又必须独自经营。这座旅馆有500名员工,当时每月亏损1.5万美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3、做一做: 一、填空题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________、________的反映。通过思维人能够认识事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 3.思维最基本的过程是________与________。 4.幻想是________的特殊形式,幻想可以分为 ________和________。 5.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可将思维划分为_________思维、______思维和_________思维。6.问题解决一般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7. 幻想是一种与________相联系,并指向______ 的想象。 8.创造想象是对已有表象综合加工的产物,加工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反之划“×”。) 1.概念的掌握是获得和运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的过程。()2.想象是一种超现实的自由精神的创造。 ( ) 3.语言是思维的唯一工具。 ( ) 4.我们在对某类事物进行比较之后,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这样的思维过程称之为概括。 ( ) 5.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 ) 6.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这是发散思维的表现。 ( ) 7.动机是推动人解决问题的内部驱动力,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 ( ) 8.定势在解决问题中既起推动作用,有时又起消极作用。 ( ) 9.梦基本上属于无意想象活动。 ( ) 三、单项选择题 1.属于无意想象的是 ( )。 A.梦 B.幻想 C.空想 D.灵感 2.“鸵鸟不是鸟”这是思维形式的 ( )。 A.日常概念 B.科学概念 C.判断 D.推理 3.鲁班发明锯借助了丝茅草的启示,这种现象具体属于( )。 A.顿悟 B.观察能力 C.灵感 D.原型启发

(完整版)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思维与想象 第八早 教学要求: 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 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比较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 活动。 (3)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三)思维的分类 (1) 直观动作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 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 抽象思维 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 (1) 聚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 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 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1)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3)创造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想象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第五章 想象与思维

第一节想象 第二节思维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制作

第一节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㈠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㈡想象的特点: 1、形象性: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 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人们头脑中,而不是词或者符号。 2、新颖性: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它不是表 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 ㈢想象的作用

1.预见作用: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具有预见性。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总是先想象出劳动的成果,再进行某项工作 2.补充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借助言语描述通过想象补充感知上的不足,扩大认识范围。 3. 代替作用: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人们的某些需要有时不能实际得到满足,他们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人在想象时,有机体常出现心理的乃至病理的变化,它表明了想象对有机体本身的反作用。

三、想象的综合过程 ㈠粘合 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种现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㈡夸张 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㈢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㈣拟人化 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

四、想象的种类: ㈠无意想象: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㈡有意想象: 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1、再造想象: ①概念:根据他人的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 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②形成条件: a. 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b. 丰富的表象储备

第五章 思维、想象与问题解决

第五章 思维、想象与问题解决 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思维、想象的基本过程和类型、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和想象的个别差异,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能联系教育实际说明对思维、想象培养训练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思维、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活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与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主要表现在人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二)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元认知性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一)联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的抽象逻辑思维;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承担工具的语言。从思维的个体发展来看······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 (二)区别 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不同 思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不同 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思维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 思维的规律与语言的规则不同 三、想象及其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imagination)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形象指人脑对旧有记忆表象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形象。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想象有代替作用。 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第二节 思维、想象的类型 一、思维的类型 (一)根据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 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实践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想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基本单位是表象,主要心理成分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教学要求: 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 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比较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三)思维的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 (1)直观动作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 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 (1)聚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1)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3)创造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想象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分类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思维与想象 要求: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思维与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三)思维的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 直观动作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抽象思维;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 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创造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名词解释) 二、2、思维的基本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推知事物过去的进程,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思维的间接性能使人的认识摆脱时空的限制,揭示凭感知无法把握的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 ?(2)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性。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概括出“凡这样”,“就那样”的结论,因此,人们只要见到“这样”,即使未见到“那样”,也能做出间接的判断。(填空)人类思维和动物思维的区别的答题要点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之间的关系 ?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 三、思考题:动物有思维吗?(必考) ?哲学上讲,动物和人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思维,而动物没有,那么,动物真的没有思维吗? 动物有思维也有记忆 动物有破坏性思维吗? 四、思维的种类(理解)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水平可分为: ?1、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否以经验为指导划分: ?1、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例如,儿童凭自己的经验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人们通常认为“太阳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等都属于经验思维。 ?2、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例如,根据“凡绿色植物都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一般原理,去判断某一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科学家、理论家运用理论思维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三)根据探索目标的方向的不同: ?1、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或功能是求同求优。 ?例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工程建设中把多种实施方案经过筛选和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案等的思维。 ?2、发散思维(必考):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求异创新是这一思维的突出特点。(选择) (四)根据过程的不同 1.直觉思维 2.分析思维 (五)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的不同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3、做一做: 一、填空题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________、________的反映。通过思维人能够认识事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 3.思维最基本的过程是________与________。 4.幻想是________的特殊形式,幻想可以分为 ________和________。 5.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可将思维划分为_________思维、______思维和 _________思维。 6.问题解决一般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7. 幻想是一种与________相联系,并指向______ 的想象。 8.创造想象是对已有表象综合加工的产物,加工的主要方式有:_____、 _______ 、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反之划“×”。 1.概念的掌握是获得和运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的过程。( 2.想象是一种超现实的自由精神的创造。 ( 3.语言是思维的唯一工具。 (

4.我们在对某类事物进行比较之后,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这样的思维过程称之为概括。 ( 5.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 6.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这是发散思维的表现。 ( 7.动机是推动人解决问题的内部驱动力,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 ( 8.定势在解决问题中既起推动作用,有时又起消极作用。 ( 9.梦基本上属于无意想象活动。 ( 三、单项选择题 1.属于无意想象的是 ( 。 A.梦 B.幻想 C.空想 D.灵感 2.“鸵鸟不是鸟”这是思维形式的 ( 。 A.日常概念 B.科学概念 C.判断 D.推理 3.鲁班发明锯借助了丝茅草的启示,这种现象具体属于( 。

第五章思维、想象与教学

第五章思维、想象与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想象:指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3.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二、选择题 1-5BCDBA 6-10BACCA 11-15CBDDC 16-20BBDCA 三、填空题 1.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概念、判断和推理 四、判断 1-7×√×√××√ 8.判断下列内容分别属于那种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水遇冷会结冰(判断) 橘子(概念)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判断) 五岁的女童(概念) 绝大多数人智力属于中等程度(判断) 优秀教师都具有高的的责任和爱,小李是优秀教师,所以小李一定有高度的责任和爱 他们俩长得很像,也许他们是亲兄弟(推理) 鸟是会飞的动物。(判断) 五、问答题 1.简述思维的主要过程并举例说明。 ●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比较:发现事物异同,是高级的分析与综合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和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2.简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3.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动机强度:适中 知觉情境:接近认知结构 定势影响:固定习惯方式思考问题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88348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教学要求: 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比较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三)思维的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1)直观动作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 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1)聚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1)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3)创造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想象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第四章 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第四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1、记忆: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2、想象:想象就是对表象进行主观加工和改造,从而产生出新形象的过程。 3、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外界没有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形象。 4、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则有一定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自觉主动的进行的想象。 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回忆。 6、幼儿记忆的特点:(一)以无意识记为主导。(二)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均有发展。 (三)记忆的恢复现象。(四)回忆的发展1.杰出的再认能力。2.回忆水平的提高。3.长时记忆的发展。 7、幼儿想象的特点:(一)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三)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四)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 8、记忆的分类:1.按内容的不同将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2.从大脑的加工方式与保持时间的长短的不同划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9、想象的分类:(一)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0、幼儿记忆的培养:(一)激发兴趣与主动性(二)丰富生活经验(三)培养有意记忆(四)教授记忆策略 1.复述 2.组织 3.选择性注意。 11、幼儿想象的培养:(一)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主动性。(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三)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四)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想象力。(五)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六)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第五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识记 思维:思维是借助动作、表象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的问题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思维活动不在头脑中进行而表现为动作。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抽象性质的任务,需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成为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凭直觉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 1、按思维的不同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3、分析综合的三种水平是(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 5、掌握概念的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阶段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创造性思维经历的阶段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8、想象的形成方式有(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9、发散性思维的指标有(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 10、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11、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 二、名词解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又叫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性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同抽象、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常规思维: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梦: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功能固定: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它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最大。功能固定作用,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三、简答题 1、简述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一、相同点:1、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二、不同点:1、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2、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事物;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 三、联系:1、感、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2、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第四章思维

思维的概念及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部联系及其规律间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2.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例如各种概念,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根据思维活动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性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 1.集中性思维 (四)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即思维操作)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分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一)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分析是人认识事物解决间题的开端,它有利于认识的深入 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按一定内在关系和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通过综合,可获得对事物完整的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密切相连的同一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经过分析认识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才能进行相互比较,对事物作进一步的认识和辨别。同时,比较还要确定事物的相互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比较是分类的基础。通过比较,结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事物的相同点把它们归并为“大类”,根据事物的不同点,把它们分为“小类”,从而使人对事物的认识系统化。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分析和比较是抽象的基础。抽象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平B会 概括是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思维过程。抽象与综合是概括的基础。通过概括,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地象与概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抽象与概括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其结果是形成概念、原理和理论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指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去。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考纲分析 这部分内容由七块组成: 感觉与知觉—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注意与记忆—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 思维—解决问题的工具 学习动机 学习迁移有助于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 学习策略— 学习理论—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一、感觉的特性 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感觉所能觉察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成反比关系 1834 年,韦伯开辟了对最小可觉差的新研究,并提出了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K= △I/I,其中K 为韦伯分数,是常数;I 为原刺激量;△ I 为此时的差别阈限。(二)刺激的时间效应 感觉迟效: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形成感觉有短暂的潜伏期。 感觉后效: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感觉现象。 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象。

感觉适应:在刺激连续作用下,感觉随受刺激作用时间而逐渐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数为降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对比: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之后,喝一杯蜂蜜水会觉得很甜。 感觉补偿: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强于常人。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彩色最容易引起联觉,如红橙黄、青色和蓝色给人感觉不同。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一)选择性 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例如,在黑板上写字时,字就是学生知觉的对象,黑板就是字的背景。 (二)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三)理解性 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四)恒常性 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第二节注意与记忆 一、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没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参与。 引起无意注意:一是刺激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特点。 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1、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散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D)思维。 A.具体形象 B.抽象 C.语词逻辑 D.动作 2、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的(B)的反映。 A.深刻 B.间接 C.抽象 D.综合 3、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4、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5、沿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称为(发散式思维) 6、(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7、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8、聚合式思维: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9、发散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10、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第二节思维的过程 1、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程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为(A)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2、(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3、抽象: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4、分类:分类是在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5、简述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 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有三种水平: 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2、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3、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以上三种水平的综合,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第三节概念的形成于掌握 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D) A.综合 B.抽象 C.概括 D.概念 2、所有科学概念,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各种定理和法则,都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A)反映。 A.概括 B.抽象 C.直接 D.具体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概念) 4、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5、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 6、结合教学实践,试析学生如何掌握科学概念。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1、过去经验。

心理学-第五章 想象与思维

第五章想象与思维 一、单项选择题 1.()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A.表象 B.想象 C.感觉 D.注意 2.气象学家通过卫星云图知道天气的变化,这体现了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C.问题性 D.推断性 3.3岁前的儿童,把一根竹竿放在胯下说“骑马了”,一旦停止跨竹竿的动作,“骑马”的思维活动也结束了,这属于()思维。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思维 D.辩证思维 4.下列哪项属于真正的创造()。 A.鲁班发明锯子B.高斯少年时做数学1-100的连加C.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D.陶渊明发现桃花源5.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思维方式是()。 A.经验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动作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6.思维的最基本过程是()。 A.分类与比较 B.具体化与系统化 C.抽象与概括 D.分析与综合 7.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 A.表象 B.想象 C.后像 D.印象 8.当谈到某一个朋友时,他的音容笑貌会浮现在脑海中,这属于()。 A.表象 B.想象 C.联想 D.思维 9.人们对已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A.表象 B.想象 C.幻想 D.印象 10.当需要不能满足时,人们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这说明想象的()。 A.预见功能 B.补充功能 C.替代功能 D.压抑功能 11.千手观音的形象属于想象的()加工方式。 A.黏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12.吟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 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13.设计师设计、描绘城市规划的蓝图的过程属于()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14.幻想是()的一种特殊形式。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15.演讲采用的语言形式主要是()。 A.书面言语 B.內部言语 C.对话言语 D.独白言语 16.言语是()。 A.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B.一种符号系统 C.一种社会现象 D.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17.言语通常分为()。 A.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B.内部言语和口头言语 C.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 D.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18.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属于()。 A.独白言语 B.书面言语 C.內部言语 D.对话言语 19.具有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是( A.书面言语 B.独白言语 C.对话言语 D.内部言语 20.具有展开性、计划性、准备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是()。 A.对话言语 B.独白言语 C.书面言语 D.內部言语 21.自问自答的言语活动属于()。 A.独白言语 B.对话言语 C.内部言语 D.书面言语 22.言语理解的初级水平是对()的理解和识别。

心理学复习与练习 第6章思维与想象学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与练习第6章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教学要求: 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 过程、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比较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三)思维的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 (1)直观动作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 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 (1)聚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 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1)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 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 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3)创造思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