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史

汉语史

汉语史
汉语史

《漢語史》講義

講授人:胡继明

要點提示:

?1、汉语史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2、研究汉语史的依据及研究方法

?3、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及意义

?4、研究汉语史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

?5、与汉语史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 5.1汉语史的分期

? 5.2汉语与汉族社会

? 5.3汉语与汉字的发展

绪论

一、汉语史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1.学科性质

?王力:“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汉语史稿》“绪论”)

?我們的認識:汉语史它实际上就是关于汉语变化发展规律历史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

?之一:了解汉语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探索这些变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从而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之二: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及存在状况。

二、研究汉语史的依据及方法

1、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1.1.历代保存下来的用语言记录的文献

?l)先秦古汉语时期(包括此前的殷商时代)

?A.甲骨卜辞

?孙诒让《契文举例》,《名原》;罗振玉《殷虚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叶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译》;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郭沫若《甲骨文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

?B.金文

?亦叫铜器铭文,是指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关于金文的研究,我国古已有之。宋代有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真正的金文研究则始于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清代,金文的出土则比宋代多了十几倍以上,清·高宗敕编《西清古鉴》等书,促进了对金文的研究。

?C.《诗经》和《楚辞》

?在古代留下来的书面文献中,大致可以分为散文和韵文两种。

?《诗经》和《楚辞》,则为构拟上古语音提供了书面依据。王力先生归纳的上古韵部,则正是据《诗经》、《楚辞》的用韵情况而总结概括出来29部和30部的。

?D.先秦语言研究的其他文献材料

?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论语》等;

?诸子散文如:《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国语》《国策》等。

?2)秦汉时期

?《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论衡》(王充);《汉乐府民歌》;

文人五言诗及《古诗十九首》;秦汉简牍帛书、汉碑等。

?其中,《史记》是汉代文学语言的最高典范,而《论衡》则代表了当时的通俗语言。它们是研究汉代文学语言的两部重要作品。

?3)六朝时期

?六朝上承先秦两汉,同时在语言形式上出现了一种比较接近于口语的书面形式——古白话。?A.佛经

?《六朝集经》吴·康僧会编译//《生经》五卷西晋·竺法护译//《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集?《贤愚经》(又名《贤愚因缘经》)十卷,北魏凉州沙门慧觉译//《杂宝藏经》十卷,北魏吉迦夜共昙译

?B.小说

?志怪小说:《汉武故事》旧题汉班固撰//《列异传》三卷,《隋书·经籍志》题曹丕撰

?《搜神记》二十卷,东晋干宝撰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撰//《裴子语林》十卷,东晋裴启撰//《郭子》三卷,东晋郭滨之撰

?C.诗歌

?六朝时期,除文人诗以外,也出现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诗歌,分别包括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北周诗、陈诗等。

?D.杂著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衔之

?《颜氏家训》南朝·颜之推著,今人王利器撰有《颜氏家训集释》

?E.史书

?史书作为一朝一代史实的记录,其基本要求就是忠实地反映历史,因而,很好地保留了当时的语言状况。

?《三国志》,三国·蜀·陈寿作,吴金华《三国志校诂》;

?六朝史书研究,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

?4)近代汉语时期的文献语料

?A.唐五代

?敦煌文书:指藏于敦煌莫高窟的一大批经卷、文书。1900年,由当时的一名道士意外发现,后遭到了外国的劫掠。其中,英人斯坦因劫走9000卷,法人伯希和劫走5000卷,劫余8000卷藏于北京图书馆,总计二万二千多卷,是研究唐五代时期重要的文献资料。(《近代汉语研究概况》P19)

?陈寅恪:“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国内对敦煌文献进行研究之著名学者的:陈垣《敦煌劫馀录》;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敦煌曲子词》;姜亮夫《敦煌—一伟大的文化宝藏》,《瀛涯敦煌辑韵》;王重民、向达、周一良、启功等合编《敦煌变文集》;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蒋礼鸿《刻煌变文字义通释》:项楚《敦煌变文选注》;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集校议》。

?敦煌文书的目录有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国内从事敦煌文献研究的高校主要有四川大学和浙江大学,有一大批的学者,一大批著作。

?禅宗语录:《六祖坛经》(六祖为慧能);《神会语录》;《祖堂集》。

?唐诗、五代词、小说、笔记、杜甫、白居易、寒山、拾得诗;唐传奇《李娃传》等;笔记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等。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B.宋代

?禅宗语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

?宋儒语录:《朱子语类》

?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

?小说集:《太平广记》(李昉)

?史籍白话资料:《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续资治通鉴长才》(李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

?宋诗与宋词中的口语资料:黄庭坚、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

?诸宫调二种:《马致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

?C.元代

?元杂剧:臧懋循《元曲选》;《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散曲:隋树森《全元散曲》;《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玉》、《乐府新声》;?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古本戏曲丛刊》中收南戏十五种。

?话本:《大未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

?《元典章》和元代白话碑文。

?D.明代

?史料:《元朝秘史》;《皇明诏令》

?会话书:《老乞大》;《朴通事》

?小说:《三遂平妖传》(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金瓶梅》(兰陵笑笑生);《三言》、《二拍》(冯梦龙)

?1.2.前人研究成果

?1)词汇词义研究

?A.《尔雅》;B.《方言》

?C.《释名》;D.古书注释

?2)字形字义研究

?A.《说文》

?B.《字林》

?C.《玉篇》

3)字音研究

?A.《切韵》;B.《广韵》;C.《中原音韵》

4)清代是我国“小学”研究的极盛时期,出现了许多名家名作。

1.3.外来词及亲属语言

?1)借自外来的词

?A.西域借词;B.梵语借词

?2)借给外语的词

?A.汉音、吴音传日本;B.朝鲜、越南等语言中留存的古代汉语现象。

?3)亲属语言

?1.4.现代汉语方言

?现代方言作为语言的活化石,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语言的一些事實,这是由语言进化的过程中语言的规律决定了的,探索这些方言中的语言现象,能为我们研究古代语言提供最有力的证据。

?语音方面:

?声母(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古有全浊声母

?韵母:古有入声韵尾[-p] [-t] [-k],现存于广东话中

?声调:苏州话共七调、湖南话(长沙)共有六调、粤方言九個调(广州话)。

?词汇方面:

?抈:改变物体形状,使弯曲或变直。《说文·手部》:“抈,折也。”王筠说文释例:“吾乡谓两手执草木拗而折之曰抈。”“折”不一定是折断,弯曲也可以叫抈。章太炎《新方言·释言》:“今人谓以手折物曰抈。”

?痨:药物中毒。《说文·疒部》:“痨,朝鲜谓药毒曰痨。”黃侃《蕲春语》:“今吾乡有此音,正同《广韵》。”

?语法方面:《孟子》:“金重于羽。” 现代广州话:火车快过汽车。

2、研究汉语史的方法

?2.l归纳:从众多的语言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这是汉语史研究中应用最广又比较可靠的方法。

?2.2比较:比较某些语言现象,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

?2.3统计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

?2.4实证:列举大量实例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

?2.5探源:探索某种语言事实的起源及其演变,以便了解它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2.6转换:主要用于研究语法,就是通过举行的变换来解释某一语言现象,包括时代不不同句型的转换,古今句型的转换以及可转换与不可转换的比较等。

?2.7推演:利用一般存在的语言事实,推论出某种语言现象可能存在。

三、汉语史研究的目的、意义

?l.探求汉语本身发展历程,再现不同时期的汉语面貌。

?2.整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遗产必须了解汉语史

?3.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必须了解汉语史。

?4.汉语史对于中华民族史的研究是一大促进。

?5.汉语史对于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极具重大意义

四、汉语史研究中应注意的原则

?l.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4.1古代语言是沿著什么方向发展到今天的;

?4.2今天的语言又将朝哪一个方向走。

?5.注意语言的时代特点

?6.区分通例和特例。

五、与汉语史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史的分期

?分期原则:汉语史的分期必须根据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的实际情况,同一时期内的语言要素之间应大致相若,而不同时期的语言要素则须有殊异。

?分期情况:

? 1.王力先生的“四分法”

?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经前)为上古期(三、四世纪为过渡)

?2)公元四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时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1840—1919为过渡)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 2.吕叔湘先生的“二分法”

?1)古代汉语晚唐五代以前//2)近代汉语晚唐五代之后到现代

? 3.教材的观点

?1)上古期公元前18世纪到吨师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

?2)中古期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3)近代期公元13世纪到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

?4)现代期“五四运动”之后

? 4.目前学术界汉语史的“三分法”

?l)古代汉语晚唐五代以前//2)近代汉语晚唐五至清初//3)现代汉语清初之后至现在? 5.方、王“四分法”

?l)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是过渡期)//2)中古汉语东汉六朝(隋、唐初为过渡期)

?3)近代汉语晚唐至清初(清初至19世纪为过渡期)//4)现代汉语1919至现在

?(二)汉语的发展与汉族社会

?我们说,汉语史的分期与汉语社会历史分期不同。也就是说,社会大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语言内部的爆发性的质变。但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将对语言的分化和统一产生影响。因而,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也离不开对汉族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观察。

?(三)汉字发展和汉语发展史

?文字作为书面语言的记录,其对汉语语言本身的相在及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研究汉字的发展历史,对于研究汉语的发展变化也是十分有用的。

上编汉语语音史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纽:传统语音学上,声母简称为“声”或“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有枢纽之意,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中是关键,是中心,故取其意。

?2.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上古用来表示声母的名称。

?3.声类:声类就是根据反切上字而进行的分类。

?4.五音:是按照发音部位对古声母进行的分类。通常讲,五音是指:

?喉牙舌齿唇

?宫商角徵羽

?东中西南北

?5.清浊

?二,有关韵母的一些概念

?1,韵:韵腹和韵尾均相同的一些字,就是一个韵。

?2,韵母:字音中,包括了韵头、韵腹、韵尾的那一部分,就是韵母。

?3,韵部:韵腹和韵尾均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形成的类;

?4,韵目: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6,韵摄: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的归并。

?三,声调的情况

?1,中古开始出现四声调:平、上、去、入。

?2,古声调仅是调类而非调值,古之声调调值无从查知。

?三、上古声母系统

?第一类:喉音

?晓匣影

?第二类:舌根音

?见溪群疑

?第三类:舌尖音

?端透定余泥来

?第四类:舌面音

?章昌船书缠日

?第五类:舌尖前音

?精清从心邪

?第六类:舌面音

?庄初崇生俟

?第七类:唇音

?帮滂並明

三、上古韵部系统

?(一)几个基本概念:

?阳声韵:收鼻音韵尾的韵。

?阴声韵:收元音韵尾的韵。

?入声韵:收[-p] [-t] [-k]韵尾的韵。

?(二)上古韵部的基本情况:

?阴声入声阳声

?1、之职蒸

?2、幽觉冬?3、宵药

?4、候屋东?5、鱼铎阳?6、支锡耕?7、歌月寒?8、脂质真?9、微物文?10、缉侵?11、叶谈?上古音30韵部,总计212个韵母,其中阴声、阳声韵共108个,入声韵104个。

?四、上古声调系统

?(一)关于上古汉语声调的各种说法

?上古汉语有无声调?上古汉语中声调系统究竟如何?前人有种种不同的看法:

?1.古无四声说

?这是明陈第的主张。

?2.四声一贯说

?这是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主张,他认为:所谓“四声一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字无定调,一个字可以根据需要读成几个声调;一是四声可以通转。

?3.古无入声说

?这是清人孔广森的学说。

?4.古有四声说

?江永、王念孙、江有诰、夏燮等到持此说。

?5.古无去声说

?这是段玉裁的主张。

?6.古无上、去两声说。

?这是近代学者黄侃的主张。他认为上古汉语中仅有平、入两声而已。

?7.五声说。

?这是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主张。即古有所谓阳类、阴平、上、去、入。

?8.长去、短去说

?这是陆志伟先生的主张。即古有平、土、长去、短去、入声五调。

?9.长入、短入说

?这是王力先生的主张。他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长入、短入。

?(二)我们的认识

?我们认为王力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这种看法能解释上古韵文用韵的各种情况也便于说明汉语声音演变的规律。详参教材。

?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情况,我们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由于研究不是很充分,这一部分的内容仅仅作为一种了解。

五、中古声调系统

?(一)研究中古声母的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重要的有如:无名氏《韵镜》、郑樵《七音略》、司马光《切韵指掌图》、邵雍《天声地育图》等。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古代作品的音释:曹宪《博雅音》、陆德明《经典释文》

?字书的音切:顾野王《玉篇》的反切、大徐本《说文》的反切。

?识字课本中的注音:《开蒙要训》、《字宝碎金》、《俗务要名林》;

?4.对音材料

?一是日语、朝鲜语、越语中的古汉语借词;

?一是梵文、藏文中的对音材料。

它们之中都保存了中古汉语中的语音材料,对於构拟中古汉语语音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二)宋人三十六字母

?唇音舌音

?重唇:帮滂並明舌头:端透定泥

?轻唇:非敷奉微舌上:知彻澄娘

?齿音

?齿头:精清从心邪

?正齿:照穿床审禅

?牙喉音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半齿音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六、中古韵母系统

?(一)研究中古韵母的依据

?研究中古汉语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切韵》(《广韵》)的韵部和韵类;

一是中古诗人的用韵。

?(二)中古韵母的一些情况

?我们知道,中古《切韵》到如今也仅仅是一些残卷,研究中古汉语语音所依靠的韵书,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宋代修订的《广韵》。中古的韵母,同声母一样,也是通过系联的方式得出的。在陈澧的《切韵考》中,同样归纳了三条用於中古韵母归并的方法,它们大体与声母归并方式差不多,即基本条例,分析条例,补充条例。共有206个韵。

?但是,韵类并不等于韵母,韵类不但要考虑介音,韵腹,韵尾,同时也得考虑韵调,而韵母则仅仅考虑前者,故《广韵》293个韵类并不等于293个韵母。根据韵母归纳的原则,凡介音,韵腹,韵尾相同则为一母,《广韵》共归并出140(也说142个)个韵母。:

?七、中古声调系统

?在中古的韵书中,已有了关于“四声” (平、上、去、入)的说法。

?关于“四声”,相传为齐梁时期沈约等人首先发现,并在那一个时期广泛用于韵文的创作中。?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四声的调值,则仍不是十分清楚,这到了近代汉语中仍然是这样。?八、近代汉语语音系统

?关于近代汉语的语音情况,就而今的研究来看,实际上它应包括唐宋元明清一代的语音情况。就本教材而言,它则主要指的是元代语音。因而,此处的介绍中也主要是针对元代《中原音韵》来谈。

?《中原音韵》,周德清(1277—1365)撰,成书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这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打破了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来审音定音,成书以后就产生了影响。

(一)近代汉语(《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

?《中原音韵》中声母应该有25个:

?帮、滂、明、非、微、端、透、泥、来、照、穿、审、日、支、眵、诗、儿、精、清、心、见、溪、晓、疑、影

?《中原音韵》的25个声母并没有保存多久,到15世纪就只有20个声母。兰茂(廷秀)《韵略易通》(公元1442)有一首字母歌,叫做早梅诗:

?东风破早梅

?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

?春从天上来

?二,近代汉语(《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

?在《中原音韵》中,共有19个韵部46个韵母,它们是:

?1、东钟2、江阳3、支思

?4、齐微5、鱼模6、皆来

?7、真文8、寒山9、桓欢

10、先天11、萧豪12、歌戈

13、家麻14、车遮15、庚青

16、尤侯17.侵寻18、监咸

19、廉纤

(三)近代汉语(《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代汉语声调系统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一般认为:中古的入声到近代已经归并到平、上、去三声之中去了。

第一章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1,了解上古声母情况、韵母情况、声调情况;

2,了解上古语音研究的依据及一般方法;

3,了解上古语音中一些探讨性问题。

第一节上古汉语声母系统

一,上古声母研究的依据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

?2,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

?6,现代方言

二,上古声母情况及其构拟

?根据古音学家的研究,教材将上古声母归为6类28个。

?1.唇音

?帮[p]滂[p`]并[b]明[m]

?2.舌头音

?端[t]透[t`]定[d]余[dj]泥[n]来[l]

?3.舌面音

?章[ ]昌[ ]船[ ]书[ ]禅[ ]日[ ]

?4.齿音

?精[ts]清[ts`]从[dz]心[s]邪[z]

?5.牙音

?见[k]溪[k`]群[g]疑[η]

?6.晓[x]匣[ ]影[ ]

三,关于上古声母的几个问题

?1.古无轻唇音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音与中古音相比较,上古没有中古唇音中的“非[f]、敷[f`]、奉[v ]、微[]”这一组。也就是说,中古之后读作轻唇音的声母,在上古统归读为重唇音。?最早提出此一问题的是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其可资证明的材料有:

?l)异文

?2)声训

?3)读若

?4)直音

?5)反切

?6)谐声偏旁(今之读音异,而古之读音相同)

?7)方言(古人名及古地名中多有留存)

?8)外语借词

?2.古无舌上音

?也就是说,在上古舌音中,只有“端、透、定、泥”一组,而舌音还没有分化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一组。也就是说,在中古读为舌上音“知彻澄”音的,在上古则读音如“端”组,即钱氏所说“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钱氏举异文、反切、读若、声训方面的材料证明之,其结论是可靠的。教材补充了两个方面的证据:

?1)现代方言

?2)谐声偏旁

?3.娘、日归泥

?即中古舌上音的娘母(知组),半舌半齿的日母,在上古统归为泥母。

?提出此一观点的,是清人邹汉勋《论泥娘一声》,章太炎进一步论证之。

?教材认为,中古的娘母在上古归入泥母是可信的,因为中古音里,泥母只出现在一四等韵中,娘母只出现在二三等韵中,符合语音中互补的原则。但日母归泥则值商榷。

?4.馀母的问题

?提出此一问题的是曾运乾《喻母古读考》即:他认为,中古的喻母,在上古应分别作两类,其中,喻母三等字在上古应归入匣母中,喻母四等应归入定母中。证明材料有异文、声训、古读、谐声。

?5.归端

?钱大昕认为,在中古的照组字中,有的在上古读为端组,这一类照组字即中六的章昌船书(照

三)。

?6.照二归精

?即中古照组二等字(庄初崇生)在上古应归为精组(精清从心)中。

?7.复辅音的问题

?持古有复辅音观点的有:英·伊特金斯;瑞典·高本汉;林语堂,董同龢,吴其昌。

?依据:谐声偏旁。

?教材观点:上古汉语中应允许存在几个复辅音,但由于研究材料不够充分,此一问题仍不能确定。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复辅音是确定的。

第二节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

一,研究上古韵母的依据

1,《切韵》系统

上古韵部的划分,实际上有一个出发点(基础),那就是中古的语音体系。根据《切韵》的韵部系统,对照上古文献中的用韵情况,从而归并出上古的韵部来的。

2.韵文《诗经》《楚辞》的用韵情况

用系联法归纳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情况,上古的韵部亦大致出来了。

3.谐声偏旁

段玉裁在研究上古形声的读音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语音事实,即“同声必同部”(即有同一行声偏旁必是属于同一韵部)。这基本符合上古的语音事实。

二,上古的韵部情况

?(一)几个基本概念:

?阳声韵:收鼻音韵尾的韵。

?阴声韵:收元音韵尾的韵。

?入声韵:收[-p] [-t] [-k]韵尾的韵。

?(二)上古韵部的基本情况:

?

?阴声入声阳声?1、之[ ] 职[ k] 蒸[ ] ?2、幽[u] 觉[uk] 冬[u ] ?3、宵[o] 药[ok]

?4、候[ ] 屋[ k] 东[ ] ?5、鱼[a] 铎[ak] 阳[a ] ?6、支[e] 锡[ek] 耕[o ] ?7、歌[ai] 月[at] 寒[an] ?8、脂[ei] 质[et] 真[en] ?9、微[ i] 物[ t] 文[ n] ?10、缉[ p] 侵[ m] 11、叶[ap] 谈[am]

?上古音30韵部,总计212个韵母,其中阴声、阳声韵共108个,入声韵104个。(P98—99)三,上古韵部的几个问题

?1.韵部的含义

?此前的“绪论”中已提及。

?2.上古音的构拟

?现在拟测出来的上古音,并非就能反映其当时的实际音值,而仅仅是后人根据中古韵以及现代方言比及现代汉语普通话而进行的拟音。

?3.通韵和合韵

?通韵和合韵是先秦韵文中的两种主要押韵方式,其基础是同类的阴、阳、入音即主要母音相

同,韵尾不同的韵可以发生对转,即是通韵;主要韵母不同,但韵尾相同,可以发生旁转,即合韵。这可在《诗经》中得到验证。

第三节上古汉语声调系统

?一、关于上古汉语声调的各种说法

?上古汉语有无声调?上古汉语中声调系统究竟如何?前人有种种不同的看法:

?1.古无四声说

?这是明陈第的主张。

?2.四声一贯说

?这是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主张,他认为:所谓“四声一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字无定调,一个字可以根据需要读成几个声调;一是四声可以通转。

?3.古无入声说

?这是清人孔广森的学说。

?4.古有四声说

?江永、王念孙、江有诰、夏燮等到持此说。

?5.古无去声说

?这是段玉裁的主张。

?6.古无上、去两声说。

?这是近代学者黄侃的主张。他认为上古汉语中仅有平、入两声音而已。

?7.五声说。

?这是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主张。即古有所谓阳类、阴平、上、去、入。

?8.长去、短去说

?这是陆志伟先生的主张。即古有平、土、长去、短去、入声五调。

?9.长入、短入说

?这是王力先生的主张。他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长入、短入。

?二,我们的认识

?我们认为王力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这种看法能解释上古韵文用韵的各种情况也便于说明汉语声音演变的规律。详参教材。

?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情况,我们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由于研究不是很充分,这一部分的内容仅仅作为一种了解。

第二章中古汉语语音系统

?1.了解中古汉语语音中声母、韵母、声调的基本面貌;

?2.了解上古汉语语音发展到中古语音的一些情况。

?中古汉语作为汉语史中重要的一段,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中古汉语语音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部分内容。这一段的语音对于我们研究上古汉语语音以及近代、现代汉语语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一,研究中古声母的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重要的有如:无名氏《韵镜》、郑樵《七音略》、司马光《切韵指掌图》、邵雍《天声地育图》等。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古代作品的音释:曹宪《博雅音》、陆德明《经典释文》

?字书的音切:顾野王《玉篇》的反切、大徐本《说文》的反切。

?识字课本中的注音:《开蒙要训》、《字宝碎金》、《俗务要名林》;

?4.对音材料

?一是日语、朝鲜语、越语中的古汉语借词;

?一是梵文、藏文中的对音材料。

?它们之中都保存了中古汉语中的语音材料,对於构拟中古汉语语音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中古的声母系统

?1.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唐朝和尚守温草创,经宋人增订而成的。

?守温字母,其实只有三十个,它们是:

?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君)、溪、群、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音浊

?(以上为刘复先生从法国影印回国的)

?宋人三十六字母及拟音

?唇音

?重唇:帮[p] 滂[p`] 并[b] 明[m]

?轻唇:非[f] 敷[f`] 奉[v] 微[ ]

?舌音

?舌头:端[t] 透[t`] 定[d] 泥[n]

?舌上:知[ts] 彻[ts`] 澄[dz] 娘[n]

?齿音

?齿头:精[ ] 清[ ] 从[ ] 心[ ] 邪[ ]

?正齿:照[ ] 穿[ ] 床[ ] 审[ ] 禅[ ]

?牙喉音

?牙音:见[k] 溪[k`] 群[g] 疑[ ]

?喉音:影[ ] 喻[ ] 晓[ ] 匣[ ]

?半舌半齿音

?半舌音:来[l]

?半齿音:日[z]

?2,《切韵》一书的编写声母系统

?2,1《切韵》参编人员

?萧该、颜之推、刘臻、魏彦渊、虞思道、薛道衡、辛德源、李若八位,由当时仅有二十多岁的陆法言记录。

?《切韵》一书的残卷,现存四种本子:

?唐写本《切韵》

?五代《切韵》刻本

?唐写本孙的《唐韵》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2.2.《广韵》一书的情况

?《广韵》的全称叫做《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早期的一部韵书。它是在唐代《唐韵》的基础之上增订、重修而成的,而《唐韵》又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增修而成的。《广韵》的“广”有扩大、补充的意思。其体例是按四声分类共五卷:平声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206韵。

?《广韵》反节的归并

?陈澧的三条原则:

?第一: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

声必同类也。”

?同用例:“冬”,都宗切,“当”,都即切。“当、冬”二字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故“动冬”和“当”

的声母同类。

?互用例:“当”,都即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为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递用例:“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用“都”作反切上字,“都”用“当”作反切上字,所以“冬、都、当”三字声母必同类。

?第二:分析条例。“切语两下字同类者,其上字必不同类。”这是因为,如果反切下字同类,而反切上字也同类的话,则反切上字完全同类的话,则二字完全同音,没有进行反切的必要。这一条是为了将不同的类分开。

?第三:补充条例:“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然有实回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也就是说,用不同的反切去注同一字,则这两反切上字实则是同类的,只不过它们不是第一第二种情况罢了。例见《教程》P102。

?2,3《切韵》(《广韵》)声母系统

?用上述方法,归纳出的《切韵》系统共有三十六个声母,它们是

?唇音:帮[ ] 滂[ ] 并[ ] 明[ ]

?舌音:端[ ] 透[ ] 定[ ] 泥[ ] 知[ ] 彻[ ] 澄[ ]

?齿音:精[ ] 清[ ] 从[ ] 心[ ] 邪[ ] 庄[ ] 初[ ] 崇[ ] 生[ ] 章[ ] 昌[ ]船[ ] 书[ ] 禅[ ]

?牙喉音:见[ ] 溪[ ] 群[ ] 疑[ ] 影[ ] 晓[ ] 匣[ ] 云[ ] 以[ ]

?半舌半齿音:来[ ] 日[ ]

?3,中古的声母系统

?中古声母是《切韵》音系的基础上归并而成的,共有三十五个:

?唇音

?重唇:帮[ ] 滂[ ] 并[ ] 明[ ]

?轻唇:非[ ] 敷[ ] 奉[ ] 微[ ]

?舌音

?舌头音:端[ ] 透[ ] 定[ ] 泥[ ]

?舌上音:知[ ] 彻[ ] 澄[ ]

?齿音:

?齿头音:精[ ] 清[ ] 从[ ] 心[ ] 邪[ ]

?正齿音:照[ ] 穿[ ] 床[ ] 审[ ] 禅[ ]

?牙喉音

?牙音:见[ ] 溪[ ] 群[ ] 疑[ ]

?喉音:影[ ] 喻[ ] 晓[ ] 匣[ ]

?半舌半齿音

?半舌音:来[ ]

?半齿音:日[ ]

第二节中古汉语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

?一、中古汉语韵系统

?1.1.研究中古韵母的依据

?研究中古汉语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切韵》(《广韵》)的韵部和韵类;一是中古诗人的用韵。(P122)

?1.2.中古韵母的一些情况

?我们知道,中古《切韵》到如今也仅仅是一些残卷,研究中古汉语语音所依靠的韵书,是我

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宋代修订的《广韵》。关於《广韵》的一些情况,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此处不再细述。中古的韵母,同声母一样,也是通过系联的方式得出的。在陈澧的《切韵考》中,同样归纳了三条用於中古韵母归并的方法,它们大体与声母归并方式差不多,即基本条例,分析条例,补充条例。此法可参《教程》P128-129。据此,我们把《广韵》的1190个反切下字归纳为293类,计平83,上76,去83,如51。

?但是,韵类并不等于韵母,韵类不但要考虑介音,韵腹,韵尾,同时也得考虑韵调,而韵母则仅仅考虑前者,故《广韵》293个韵类并不等于293个韵母。根据韵母归纳的原则,凡介音,韵腹,韵尾相同则为一母,《广韵》共归并出140(也说142个,见《教程》P 132)个韵母。?在宋代,等韵学家为了研究的方便,根据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原则,将206韵归并成比较大的类,叫做“摄”。《四声等子》分之为16摄,它们是:

?1、通摄:(用平以赅上去如,下同)2、江摄3、止摄4、遇摄5、蟹摄6、臻摄

?7、山摄8、效摄9、果摄10、假摄11、宕摄12、梗摄13、曾摄14、流摄

?15、深摄16、咸摄

?二,中古声调系统

?在中古的韵书中,已有了关于“四声” (平、上、去、入)的说法。

?关于“四声”,相传为齐梁时期沈约等人首先发现,并在那一个时期广泛用于韵文的创作中。?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四声的调值,则仍不是十分清楚,这到了近代汉语中仍然是这样。

第三节上古到中古语音系统的发展

?一,声母系统的发展

?从上古到中古,声母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轻声的产生

?即在中语音中,产生了上古所没有的轻唇音“非、敷、奉、微”四声母,其分化的语音条件是:合口三等字前,声母读写轻唇。

?2,舌上音的产生

?即中古,从上古的舌头音“端”组中,分化出了舌上音“知”组,其分化的语音条件是二、三等字前,声母读为舌上音,一、四等前则保持了上古的舌头音的读法。

?3,庄组声母的产生及与章组声母的合流

?中古时期,从上古的精组字,分化出庄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照二。这一组字在中古时期名与上古的章组字合并,从而产生出中古的照组。

?4,云、以合流

?上古的匣母从汉以后分为匣、云两母。从晚唐开始,云又和上古的余(以)母合并为喻母。

?上古--------------------------------------------------------- 中古

?帮[ ](一二四等、开三等)----------------------------------- 帮[ ]

?(合三等)--------------------------------------------------- 非[ ]

?滂[ ](一二四等、开三等)----------------------------------- 滂[ ]

?(合三等)--------------------------------------------------- 敷[ ]

?并[ ](一二四等、开三等)----------------------------------- 并[ ]

?(合三等)--------------------------------------------------- 奉[ ]

?明[ ](一二四等、开三等)------------------------------------ 明[ ]

?(合三等)---------------------------------------------------- 微[ ]

?端[ ](一四等)-------------------------------------------------- 端[ ]

?(二三等)--------------------------------------------------- 知[ ]

?透[ ](一四等)-------------------------------------------------- 透[ ]

?(二三等)--------------------------------------------------- 彻[ ]

?定[ ](一四等)------------------------------------------------------- 定[ ]

?(二三等)--------------------------------------------------- 澄[ ]

?泥[ ] ----------------------------------------------------------------- 泥[ ]

?来[ ] ----------------------------------------------------------------- 来[ ]

?精[ ](一三四等)----------------------------------------------- 精[ ]

?(二等)------------------------------------------------------ 庄[ ]

?章[ ](三等)----------------------------------------------章[ ]--------照[ ]

?清[ ](一三四等)----------------------------------------------- 清[ ]

?(二等)------------------------------------------------------ 初[ ] (三等)--------------------------------------------------------- 云[ ]

?于[ ](四等)--------------------------------------------------------- 以[ ]

?昌[ ](三等)-----------------------------------------------昌[ ]-------穿[ ]

?从[ ](一三四等)------------------------------------------------ 从[ ]

?(二等)------------------------------------------------------- 崇[ ]

?船[ ](三等)-----------------------------------------------船[ ]-------床[ ]

?心[ ](一三四等)------------------------------------------------- 心[ ]

?(二等)-------------------------------------------------------- 生[ ]

?书[ ](三等)-------------------------------------------------------- 书[ ]

?邪[ ](四等)-------------------------------------------------------- 邪[ ]

?禅[ ](三等)-------------------------------------------------------- 禅[ ]

?日[ ](三等)--------------------------------------------------------- 日[ ]

?见[ ](一二三四等)----------------------------------------------- 见[ ]

?溪[ ](一二三四等)------------------------------------------------ 溪[ ]

?群[ ](三等)--------------------------------------------------------- 群[ ]

?疑[ ](一二三四等)------------------------------------------------ 疑[ ]

?影[ ](一二三四等)------------------------------------------------ 影[ ]

?晓[ ](一二三四等)------------------------------------------------ 晓[ ]

?匣[ ](一二四等)--------------------------------------------------- 匣[ ]

?二,韵母系统的发展

?1、之职蒸的发展2、幽觉冬的发展3、宵药的发展4、泽阳的发展5、侯物东的发展

?6、支锡耕的发展7、歌月寒的发展8、脂质真的发展9、微物文的发展

?10、缉、侵的发展11、叶谈的发展

?三,声调系统的发展

?1.入声的变化

?上古长入在发展中失落了[-P][-t][-k]韵尾,变成了去声,由促声变成了舒声。其表现在:?(1)从《诗经》以及先秦韵文的文字来看,长入字和短入字常常相押,到了中古(切韵)系统中,这些字都变成了去声。

?(2)从反切上看,上古的有入声字,中古韵书里有入、去两声之读,其中去声是后起的音。?2.平、上的变化

?在中古,平、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平声变去声

?有一部分平声字,在中古的《切韵》系统中有的只有去声一读,有的有平、去两读。

?(2)上声变去声

?一部分上古上声字,中古变成了去声。即上古只有上声一读的这一部分字,在《广韵》中则有上、去两读。

?(3)平声变上声

?上古有一些平声字,到了中古则变成了上声或有平、上两读。

?(4)上声变平声

?综上所述,上古到中古声调的演变过程,可以用下表反映:

?上古——————————————中古

?舒声:平————————————————平

?上————————————————上

?去————————————————去

?促声:长入

?短入一一一————————————入

第二章近代汉语语音系统

?关于近代汉语的语音情况,就而今的研究来看,实际上它应包括唐宋元明清一代的语音情况。

就本教材而言,它则主要指的是元代语音。因而,此处的介绍中也主要是针对元代《中原音韵》来谈。

?《中原音韵》,周德清(1277—1365)撰,成书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这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打破了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来审音定音,成书以后就产生了影响。主要研究者如:白绦州《北音入声演变考》;罗常培《中原阴韵研究》;陆志伟《释中原音韵》;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等。一,近代汉语(《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

?《中原音韵》中声母应该有25个:

?帮、滂、明、非、微、端、透、泥、来、照、穿、审、日、支、眵、诗、儿、精、清、心、见、溪、晓、疑、影

?《中原音韵》的25个声母并没有保存多久,到15世纪就只有20个声母。兰茂(廷秀)《韵略易通》(公元1442)有一首字母歌,叫做早梅诗:

?东[ ] 风[ ] 破[ ] 早[ ] 梅[ ]

?向[ ] 暖[ ] 一[ ] 枝[ ] 开[ ]

?冰[ ] 雪[ ] 无[ ] 人[ ] 见[ ]

?春[ ] 从[ ] 天[ ] 上[ ] 来[ ]

二,近代汉语(《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

?在《中原音韵》中,共有19个韵部46个韵母(P244),它们是:

?1.东钟[ ] [ ] 3.支思[ ] [ ] 4.齐微[ ] [ ] 5.鱼模[ ] [ ]

?6.皆来[ ] [ ] 7.真文[ ] [ ] 8.寒山[ ] [ ] 9.桓欢[ ] [ ]

?10.先天[ ] [ ] 11.萧豪[ ] [ ] 12.歌戈[ ] [ ] 13.家麻[ ] [ ]

14.车遮[ ] [ ] 15.庚青[ ] [ ] 16.尤侯[ ] [ ] 17.侵寻[ ] [ ]

18.监咸[ ] [ ] 19.廉纤[ ] [ ]

三,近代汉语(《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代汉语声调系统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教材认为,中古的入声到近代已经归并到平、上、去三声之中去了。

第二节中古到近代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近代汉语的语音状况已经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十分接近.《中原音韵》中:声母25个;

韵母46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中古的语音则与现代汉语语音相差甚大。因而,研究中古到近代语音的演变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声母系统的演变

?1.全浊声母的清化

?中古35个声母中的10个全浊声母:并、奉、定、澄、从、床、群、邪、禅、匣。演变规律:?(1)浊音平声变成同部位吐气的清音阳平。

?(2)全浊塞音、塞擦音上声、去声变成同部位不吐气的清音去声。

?(3)全浊入声变成不吐气的清音阳平。

?(4)全浊擦音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5)床、禅两母的变化。

?2.知、照合流和卷舌声母的产生

?唐末宋初的三十五声母中的照穿床审禅,在唐以前本分为庄组与章组两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照二和照三。到宋末时,已经合并了。并且,此时的知组字也开始与合并后的照组字合流。到了15世纪,合流后的知照两组字均读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卷舌音。《中原音韵》中已开始有了卷舌音,但还处于过渡阶段。

?3.喻、疑合流和零声母的扩大

?中古影母读零声母[ ],是清音;疑母读[ ],是次浊音;隋唐时云[ ]以[ ]两个声母,唐未合并成喻[j],也是次浊音。到了14世纪,影、喻和绝大多数疑母合并了。它们均读作零声。关于喻、疑变零声。

二,韵母系统的演变

?从中古到近代韵母演变的大致情况:

?《广韵》的韵目为206个,分阴、阳、入三个大类95部140韵母。其中阴声26部40个韵母;

阳声35部50个韵母;入声34部50韵母。但是到了《中原音韵》里,则只有了19个韵部46个韵母,入声韵尾消失。

?具体表现:

?1,阴声韵

?支思

?齐微

?鱼模

?皆来

?萧豪

?歌戈

?家麻

?车遮

?尤侯

?2,阳声韵

?真文

?寒山

?桓欢

?先天

?侵寻

?监咸

?廉纤

?江阳

?东钟

?庚青

?3.入声韵

?支思

?齐微

?鱼模

?皆来

?萧豪

?歌戈

?家麻

?车遮

?尤侯

二,声调系统的演变

?1,平分阴阳

?2,入派三声

?全浊入声归阳平

?次浊入声归去声

?清音入声归上声

?3,浊上变去

?中古到近代汉语声调的变化基本情况: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中古清/浊清/(次全)浊清/浊(全次)浊/清

近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第三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形成

?一,声母的变化

?l,舌面音[ ]、[ ]、[ ]的产生

?精清从心邪——精清心——

?见溪群疑晓匣——见溪晓——

?2,卷舌声母进一步发展

?3,疑、微两母完全消失

中编汉语语法史

?关于汉语语法史的叙述,我们不打算按照教材的体例进行讲解,作为一门史的语言研究,更应该在历时的方面体现出其中的语法发展的一般情况。因此,参照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的意见,我们也拟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即择取汉语语法中词法和句法里面比较重要的类,进行历史的通观,从中发现汉语语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这一部分内容有两大块:一是词法,讲各类词是怎样由上古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的;二是句法,历数各种句法形态是怎样产生、发展、演变的。

第一节名词的发展

?一、名词的发展

?1.上古时期

?1.1甲骨卜辞中的名词: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在句中的成分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

?1.2、周秦两汉时期,名词仍然是汉语最发达的词类。在句中用主语、宾语、定语。例如:?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卫风·木瓜》)

?4.朝饮木兰之附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少数名词也能作谓语: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大雅·思齐》)

亦有少许名词作状语例:

?1.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2.中古时期

?中古汉语名词的句法功能和上古基本相同,只是由于系词“是”的广泛运用,名词直接用作谓语的范围小了一些。名词在此一阶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头和词尾上。

?3.近代汉语时期

?名词在此一阶段的发展,基本上体现了词汇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消亡,名词也相继有一个消长、更替的过程。旧的名词消失,又产生了新的名词,但总的来说,名词的数量是越来越多,所反映的内容范畴也越来越广,其句法功能也越来越来完备,并一直在汉语词汇语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名词的形态及发展

?名词的形态主要体现为名词词尾和词头。

?词头和词尾是汉语语法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这也是词的孽乳发展一重要的语法

手段。

?1.词头“有”

?上古汉语里的词头“有”,它通常是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的前面,如有虞、有扈、有仍、有莘、有熊、有济等。例如: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书·汤誓》)

?2.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尚书·君奭》)

?3.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尚书·召诰》)

?另外,也有在普通名词前加“有”的。如《书经》例:

?1.予欲左右有民,汝翼。(《益稷》)

?2.盘庚於殷,民不适有属。(《盘庚》)

?《诗经》例子如:

?1.摽有梅,其实七兮。(《召南·摽有梅》)

?2.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小雅·巷陌》)

?其他书的例子如: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孔甲扰於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关于“有”附于名词的前面是否是词头的问题,一直有过争论,对此,有人认为“有”通“域”,相当于国,但这种说法并不能解释所有“有”的格式的名词。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却是,“有”放于这些名词的前面,一般无实义,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这一方面是

?诗歌协调诗律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则也体现了汉语语法中双音化的萌动。而加缀则正是形成双音节词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我们认为,上古出现的上述加于名词前面的“有”应该算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总第28期)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鲁健骥 一 本文要讲一个我们还知之甚少,但很重要又很诱人的题目,这就是,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发掘与研究。说其重要,是因为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历史渊源,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过很长时期的积累、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才成熟,成为一门科学。比如,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二百年,但是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没有前面两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也不会突然出现。对外汉语教学也如此。对外汉语教学形成学科,那是很晚近的事。但是这不等于此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事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已经存在了一两千年了,它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它才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趋于成熟,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今天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甚至一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也没有建立起学科意识。他们认为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是故弄玄虚,是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这种观点,恐怕就是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所致。问题是,我们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还是一片混沌,缺乏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们可以看看现有的各种学科,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历史?有史有论,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史”的方面,显得十分不足。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些很零散的记述。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地开展起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主要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使别人认可,而是为了弄清楚对外汉语教学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这中间有哪些有规律的东西,有哪些经验教训,有什么可以继承的遗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现在,无论中外,一说起外语教学,一说起外语教学法,都是西方的,好像东方——中国就没有外语教学,就没有外语教学法。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历史,从来不包括东方的,当然也不会讲到中国的。我手头有两本外国人写的外语教学史。一本是加拿大人写的《语言教学2500年》,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外语教学简史》。两本书都是从古希腊罗马写起,却没有一个字是写东方的。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作者是不了解东方。一些正直的学者很为此而遗憾(如英国社会语言学家H udson)。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作者对东方,对中国抱有偏见。可我们自己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也缺乏研究,所以说起外语教学法来,也都是把外国人的东西拿来。那么,是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呢?就是从很零散的材料看,并非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是填补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史的空白,说得更重一些,可以打破某些西方人对中国,乃至对东方在外语教学上的偏

(完整word版)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答:(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2.答:(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3.答(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4、答:“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6、“苏格拉底法” 6、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8、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 8、答: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9、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 9、答: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5、答:“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7、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10、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10、答: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1、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11、答: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13十二社会的发展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十二上古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一)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词汇方面,这种情况特别明显。这里我们就上古各个时期,各种社会的词汇发展的情况加以概略的叙述。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的词汇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自从人类有了社会,也就有了语言。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前。我们在现存的史料中,很难窥见原始社会词汇的面貌。但是,依理推测,汉语的基本词汇,绝大部分应该在原始社会中已经存在了。 天文气象,应该是原始社会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甲骨文中的日月风云雨虹蜺(霓)雪等字,在原始社会中应该已经存在相应的概念了。甚至日夕晴雨的概念,也早已有了。 人称代词也属于原始社会的基本词汇。从甲骨文中可以看见,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朕、我”三字,“余”字用于单数宾格,“朕”字用于领格,“我”字用于复数主宾格;第二人称有“女、乃”二字,“女”字用于主宾格,“乃”字用于领格;第三人称未见。原始社会应该基本上是这种情况。 一、渔猎时代的词汇 古人打鱼大约用两种手段:第一种是用钓,第二种是用网。甲骨文的“渔”字写作: 古人打猎的行为叫做“田”。例如: 庚申卜,狄贞王其田,[往]来亡(灾)。(殷契粹编932,下简称粹) 乙卯贞王往田。(粹776) 也叫做“兽”(狩)。例如: 贞王兽于乂。(殷虚书契前编一,四四,七,下简称前) 指明猎取某物时叫做“逐”。例如: 逐鹿,扮(奸)。(前三,三二,二) 贞我逐豕。(粹九四八) 也叫做“从”。例如: 西麋从。(粹九七六) 猎得叫做 ( )。例如: 吉,扮鹿十。(前二,一六) 贞其射鹿,扮。(前三,三二,四) 贞乎逐鹿,扮。(粹九四七) 也叫做“禽”。例如: 射又(有)豕,禽。(粹九五0) 狩猎的对象有鹿、麋、麑、狐、兕、豕、兔、雉、虎、象等。例如: 扮鹿一。(前二,二三,二) 扮麑一。(前二,二四,一) 二、农牧时代的词汇 农牧时代的农作物,大约有下列几种: ①禾,即谷子; ②黍,即黄米; ③稷,即高粱; ④秬,却黑黍; ⑤麦或来。 早期农牧社会的农具有耒耜和蜃。后期有铫。《淮南子·泛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蜃是蚌制的农具,以木制的叫做“橙”。《说文》:“橙,薅器也。”以铁制的叫做囚。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目录(及答案)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13、终身教育 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2、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13、终身教育: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郎(Lengrand),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第一节词汇概说 目的要求 1、掌握语素的含义及其分类 2、掌握语素与汉字、语素与词的关系 3、掌握词与词组、词与词汇的区别一、词汇学的分科与研究对象 (一)词汇学的分科 词汇学是以词和词汇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科。可分为普通词汇学与具体语言词汇学两大类。 1、普通词汇学 又称一般词汇学,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多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2、具体语言词汇学 又称个别语言词汇学,以一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划分,又分为历史词汇学、历史比较词汇学与描写词汇学等。 (1)历时词汇学主要研究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的演变规律。比如汉语词汇史主要研究汉语词汇在上古、中古、近古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发展情况。而上古词汇史则研究汉语词

汇在殷商、先秦、两汉时期的演变规律,一般以文献记载的材料或所发掘的相关出土文物为研究对象。 (2)历史比较词汇学主要是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研究有亲属关系的多种语言中的词汇问题。比如汉藏词汇比较研究,则侧重于考察不同词汇词语间的共源关系以及各自不同的演变规律。 (3)描写词汇学是研究语言词汇在一定阶段,一般指现阶段的特点。(二)现代汉语描写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词的性质,词的造词与构词,词义的类型,词义的特征,词义的类聚,词义的发展,词汇的构成与演变等。二、语素、词、词汇 (一)语素(morepheme) 1.什么是语素 1.1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2特点: (1)有声音:好/人 (2)有意义:蝴蝶玻璃新加坡麦当劳 (3)最小:桌子(2个语素)巧克力(1个语素) (4)功能是构词:好:好看/好吃;人:人民/人情2.语素的分类 2.1按语音形式划分 (1)单音语素:手灯/走观/红绿/男女/一千/条个/吗的

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学科】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级别】本科生 【题名】中国近代教育家王力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关键词语】近现代;民办学校; 教育 【中文摘要】本文结合史实,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归纳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中国教育家王力进行考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形成论点,取得研究成果。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冬赴波兰讲学。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60年来,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

汉语史稿

汉语史复习资料整理(终结版) 一、汉语史 1、对象 语音、词汇、语法, 2、根据 (1)现代方言口语如南昌方言保留你了入声字白、铁等 (2)亲属语言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如《尔雅》《说文》等著作。 (4)甲骨文、金文,如出土的郭店楚简以及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字 (5)汉字的结构 分为表意字和形声字,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如陈澧的《切韵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如上古语音以《诗经》的用韵为参照。 (8)姓氏、地名.如铅lian)县\六(lu)安瓜片 保存古音。阿房宫 古人的名和字的联系中看出古代的词义。例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 (9)古代的借词 古代借词保留汉字古音,可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如印度与天竺 ①外语中的汉语借词 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仍不同程度保留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饥ki 鸡kai 说明隋唐时期两字韵母不同,声母和现代不同。 ②汉语中的外语借词 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可以从拼写中知道汉字的古代读音,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佛 bud 古无轻唇音天竺印度古无舌上音 (10)散文,特别是接近口语的作品,考察某一时代的语法语义。 二、语音 1、古音为周秦两汉的语音,即上古语音;今音为魏晋隋唐宋的语音,即中古语音。 2、音韵学四大部分:古音学;以《诗经》的用韵为代表;今音学:以《切韵》为代表;北韵学: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等韵学。其中,等韵学研究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并制成韵图以表示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3、重唇音:双唇塞音、双唇鼻音。帮【p】、滂【p‘】、并【b】、明【m】四母,现代普通话念“b”【p】、“p”【p‘】、“m”【m】,如“巴”、“泊”、“傍”、“蒙”。 轻唇音:唇齿擦音、唇齿鼻音。非【f】、敷【f‘】、奉【v】、微【】四母,现代普通话里非、敷、奉念“f”【f】,如“飞”、“肥”、“犯”;微母念半元音【w】,如“微”、“文”“王”。 4、舌上音:舌面前塞音、舌面前鼻音。知【】、彻【】、澄【】、娘【】四母,现代普通话分别念卷舌声母“zh”【】、“ch”【】和舌尖鼻音“n”【n】。 5、全浊声母:并【b】、奉【v】、定【d】、澄【】、群【g】、从【】、床【】、邪【z】、禅【】、匣【】。 6、等韵学分等依据:韵母中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看有没有韵头,有韵头介音【i】是三等或四等。 主要元音的开口度由洪到细分为四个等类,即“四等”,元音的舌位逐渐前移。 根据介音【i】的有无,分为洪音,即一等【o】【u】、二等,无介音;细音,即三等【ǐ】、四【i】【e】等,有介音。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 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P356 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绪论篇》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对外汉语教学的不足:只突出了主要的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而且对象也不只外国人,还包括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对外”二字也无法对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P4 教学与教育P8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P9(任务=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 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P9 学科体系P15 重要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P21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共6点)P21—P22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史一门专门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 三个争论: “小儿科”论(学科否定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 “应用语言学学科”论: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所“应用”的理论不仅是语言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单单应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不了语言教学的所有问题。第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决不仅仅是“应用”,而是“应用和启示”的关系;第三,“应用语言学”这一名称非常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本学科的内容。 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育学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那时对外汉语教学还一直是处于短期培训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在中国兴起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美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的曾用名)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北京语言大学于1975年试办,并于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良好的基础。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始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北京市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正式命名。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华外国留学生逐年上升,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每年在校留学生都在千人以上。 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事业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的角度分四个阶段来探讨我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初):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该班于1951年初正式上课。第一年共接受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学制为两年,任课教师为6名。1952年暑期,由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到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从1951年至1961年的11年间,我国共接受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315人。他们接受的都是汉语预备教育。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其他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对驻华外交人员的教学,函授或刊授教学,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从1961年开始,高教部从一部分大学中文系接选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北京外国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进修外国语三年,作为储备出国汉语师资。这是我国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最初模式。 (2)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我国外出留学人员也日益增多。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该校的成立使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从事学科研究和发展的独立、稳定的基地,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1962年到1965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院校发展到了23所,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在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这一阶段在巩固、发展汉语预备教育的同时,又增加了汉语翻译专业,专业刊物的创办使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的信息交流有了一块园地。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同样危及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所有的高等院校被迫停课,从此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断了六七年。 (3)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 70年代初期,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1972年有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北京语言学院恢复后,共接受42个国家的383名学生。我国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以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也陆续恢复招生。外交人员的汉语教学和广播汉语教学都逐渐恢复。由于“文化大革命”,教学工作中断多年,恢复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师资、教材、校舍、设备管理等各方面都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广大教职员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4)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今)

英语和汉语发展史

英语和汉语发展史 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二者语系不同,起源不同,差异是本身具有的,不是某时形成的,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可关。要了解英语语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我们可能觉得凡是语言都是同源,但那起源太过久远,又没有发现过任何实证,猜想不是科学,所以我们就从有可靠证据的起源谈起。 英语在这方面,做得比汉语好得多,汉语的语源考现在做得最好是法国人和美国人,也不能确实得提出有力的论断,国内的说法更是还多停留在传说和猜想阶段,可引证的也不过说文解字和季老那一批人的甲骨文、金文解读,但你既然问了,也只好拿出来比比看,其实二者并不具备什么可比性。 英语的历史从1500多年前的北欧开始。在公元5世纪左右,称为天使、撒克逊和黄麻的人们的部落从德国和丹麦旅行向西过北海。他们迁入英国,并且在7世纪末以前,他们讲早期的形式英语。在8世纪末,斯堪的那维亚人攻占英国。战争持续了将近200年。在这个时期,很多拉丁语、丹麦和古斯堪的那维亚的单词融入英语。象炊具和杯子与生活息息相关一样,拉丁语给了英语很多单词。从丹麦语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中,英国人借鉴过来了皮肤、腿、以及各种词格的代词“他们”、“他们的”。来自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很多同义词统一到英语中,例如,愤怒(英语的wrath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anger);生病(英语的sick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ill),都在英语中进行了统一。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法语成为富人的语言和强有力的象征,但穷人主要讲英语。在14世纪末,英语再次成为第一语言。到这时,英国人使用的很多词汇来自法语或者拉丁语,并且许多早期的词汇已经不复存在。到了第16和17世纪,人们对古典作品感兴趣。在这个时期,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汇被归入英语。许多词汇或者单词的组成部分,从那些语言被用现代英语引进使用。 经过1500年的变迁,英语从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为今天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语言,这固然有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但英语本身也有其它主要语言所没有的长处。词汇的国际性便是他的优点之一,一方面英语属于日尔曼语族,有日尔曼语的共同词语,另一方面又长期与法语及其它罗曼语族语言的联系密切,同时吸收了大量古典词语。可以说,英语把代表欧洲主要文化的词语兼收并蓄于一身,这在欧洲各语言中间是独特的。从语法角度看,英语词尾变化简单,没有复杂的性数格变化。英语正在不断向分析性语言的方向发展,向简化的方向发展,英语的词序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使英语比较容易学习,特别是容易入门了。今天,英语有来自大多数世界性语言的泊来单词。你或许能找到英语使用的某个词汇是最先来自你的母语。 当然英语也有他的弱点。最容易察觉的便是拼读不统一,造成的拼写混乱。此外,同义词、惯用语特别多,这固然使其表现力强,但同时也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少的因难。 对于汉语而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不是表音的,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汉语的历史:上古汉语,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碑铭、诗经集、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史

世界汉语教育史 第一章导论 1.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对外汉语教育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史;国文华文教育史;国别汉语教育史;国外汉学史 2.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方法 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方法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 汉学史的研究方法 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3.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意义(论述) 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推动汉语的本体研究;加深海外汉学史和中外交流史的研究 第二章明清以前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 背景:1.张骞通西域2.佛教的发源与传播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教学对象:到中国弘法的印度和西域僧侣 中介语:月氏语、粟特语可能地点:河西走廊一带 2.隋唐时期 背景:始终依托于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主要通过三条渠道实现的:一是中外经济贸易,二是外国政府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宗教途径 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使得汉语的广泛传播具备了可能性 官派留学生制度 原因:1.综合国力:唐朝是当时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2.政治经济文化:外国人对中国的向往,希望向中国学习政治制度,文化和先进文化 3.政策:唐朝形成完整、宽松、优惠的留学生制度,一切费用都由中国政府提供 唐朝的留学生分为学问生:志在长期留学和深造的;请益生:入唐前在某一领域已有一定研究或造诣,来华进一步研修和研讨的留学生;环学生:遣唐使来华请益,并随遣唐使一同返国者 管理结构为鸿胪寺建立学籍档案,并按规定提供日常用品,安排食宿 国子监是唐朝的教育机关,负责留学生的机构 外国留学生在得到中国皇帝的批准后,一般在此读书,分别入太学、国子学或四门学学习 所学的课程主要有《礼记》《春秋》《左传》等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等中经,还要学习《尚书》《周易》《孝经》《论语》等经典 由于官学名额有限会有选拔,汉语便是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刚来的外国学生无法跟上正常教学速度,国子监经常派经学教师到鸿鹄寺进行讲学或辅导 (一)新罗来华在9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崔致远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四.名词解释与简答 1.斯巴达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优选婴儿,只有部落长老认为健康的儿童可养育;②?儿童督导?教育:七岁后,开始在专门机构家受教育;在公共教育机构中过艰苦生活;强调集体性的养成,不允许有任何个人意志;③青丁?艾弗比?(青年军事训练团)教育:十八岁后,接受直接由军事首领组织的为期两年的强化军事训练,并进行?秘密服役?。 ——评价:斯巴达教育没有给智育留下余地,他们几乎拒绝一切文化知识,甚至连基本的读写都拒之门外,造成了整民族的素质低下。这种封闭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斯巴达城邦的衰落。 2.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新生婴儿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②六岁前接受家庭教育,六岁后,女孩由母亲教育,男孩则由?教仆?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专门教育; ③十三岁起,在体操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五项竞技?;十六岁后,少 数人进入体育馆接受专门教育;④十八岁后,接受艾弗比军事训练 ——评价: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后世的自由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3.智者学派 ——智者:原来泛指有智、有才之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们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的人,因此,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智者的特点:(1)哲学上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2)论辩术、文法和修辞学方面的研究与建树;(3)以教书为职业并收取学费;(4)重视实际利益及个人主义倾向。 ——智者的贡献:(1)关心社会政治和人的道德问题。促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变化;(2)是一批真正意义的教师;(3)智者们之力于文法、修辞和逻辑的研究和教学,使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4.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现成的真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误会,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产婆术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产婆术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但这种方法是主观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