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常见疾病,病名、证候、选方

中医常见疾病,病名、证候、选方

中医常见疾病,病名、证候、选方
中医常见疾病,病名、证候、选方

感冒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肺银翘散

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散

气虚参苏饮

阴虚加减崴崣汤

咳嗽风寒袭肺三拗散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桑杏汤

痰湿蕴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丸

肝火犯肺黛蛤散合泻白散

肺阴亏虚沙参麦冬汤

哮病冷哮小青龙汤

热哮定喘汤

寒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风痰三子养亲汤

虚哮平喘固本汤

喘证风寒壅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服参蛤散肺痈初期银翘散

成痈期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汤

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沙参清肺汤

肺痨肺阴亏损月华丸

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亏虚参苓白术散

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心悸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归脾汤

心阳不振桂枝龙牡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

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瘀阻心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龙牡汤

痰火扰心黄连温胆汤

胸痹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

痰浊痹阻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生养荣汤

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心肾阳虚参附汤合右归饮

不寐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

痰火扰心黄连温胆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

心肾不交六味地黄汤合交泰丸

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头痛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

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痰浊头痛半夏天麻白术汤

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眩晕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归脾汤

肾精不足左归丸

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阻络通窍活血汤

中风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

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痰热府实桃仁承气汤

痰火痹阻羚角钩藤汤

痰浊瘀闭涤痰汤

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

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丹

肝肾亏虚左归丸合地黄饮子痫病风痰闭阻定痫丸

痰火扰神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

心脾两虚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心肾亏虚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痴呆髓海空虚七福饮

脾肾两虚还少丹

痰浊蒙窍涤痰汤

瘀血内阻通窍活血汤

胃痛寒邪客胃良附丸

饮食伤胃保和丸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清中汤

瘀血内停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汤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痞满饮食内停保和丸

痰湿中阻二陈汤

湿热阻胃连朴饮

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

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

胃阴不足益胃汤

呕吐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汤

食滞内停保和丸

痰饮内阻小半夏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四七汤

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

脾胃阳虚理中丸

胃阴不足麦门冬汤

噎膈痰气交阻启膈汤

瘀血内结通幽汤

津亏热结沙参麦冬汤

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

呃逆胃寒中冷丁香散

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

气机郁滞五磨饮子

脾胃阳虚理中丸

胃阴不足益胃汤

腹痛寒邪内阻良附丸合天香正气散湿热雍滞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小建中汤

泄泻寒湿内盛藿香正气散

湿热伤中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保和丸

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四神丸

痢疾湿热痢芍药汤

疫毒痢白头翁汤

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阴虚痢驻车丸

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连理汤

便秘热秘麻子仁丸

气秘六磨汤

冷秘温脾汤

气虚秘黄芪汤

阴虚秘增液汤

阳虚秘济川煎

胁痛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

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

肝络失养一贯煎

黄疸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热重于湿茵陈蒿汤

胆府郁热大柴胡汤

疫毒炽盛犀角散

寒湿阻遏茵陈术附汤

脾虚湿滞黄芪建中汤

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汤

肝脾不调柴胡疏肝散

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聚肝气郁结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食滞痰阻六磨汤

积气滞血阻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瘀血内结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八珍汤合化积丸

水肿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脾阳虚衰实脾饮

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

淋证热淋八正散

石淋石韦散

血淋小蓟饮子

气淋沉香散

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劳淋无比山药汤

癃闭膀胱湿热八正散

肺热壅盛清肺饮

肝郁气滞沉香散

浊瘀阻塞代抵挡丸

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肾阳衰疲济生肾气丸

郁证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

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

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

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鼻衄热邪犯肺桑菊饮

胃热炽盛玉女煎

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归脾汤

齿衄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咳血燥热伤肺桑杏汤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百合固金汤

吐血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归脾汤

便血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归脾汤

脾胃虚寒黄土汤

尿血下焦湿热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归脾汤

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紫斑血热妄行十灰散

阴虚火旺茜根散

气不摄血归脾汤

痰饮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

悬饮邪犯胸肺柴枳半夏汤

饮停胸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络气不和香附旋复花汤

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溢饮表寒里饮小青龙汤

支饮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消渴肺热津伤消渴丸

胃热炽盛玉女煎

气阴亏虚七味白术散

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内伤发热阴虚发热清骨散

血虚发热归脾汤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丸

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痰湿郁热黄连温胆汤

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

虚劳气虚肺气虚补肺汤

心气虚七福饮

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肾气虚大补元煎

血虚心血虚养心汤

肝血虚四物汤

阴虚肺阴虚沙参麦冬汤

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益胃汤

肝阴虚补肝汤

肾阴虚左归丸

阳虚心阳虚保元汤

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肾阳虚右归丸

痹证风寒湿痹行痹防风汤

痛痹乌头汤

着痹薏苡仁汤

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

痰瘀痹阻双合汤

肝肾亏虚独活寄生汤

颤证风阳内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痰热风动导痰丸合羚角钩藤汤

气血亏虚人参养荣汤

髓海不足龟鹿二仙胶合大定风珠

阳气虚衰地黄饮子

腰痛寒湿腰痛干姜苓术汤

湿热腰痛四妙丸

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肾虚腰痛阴虚左归丸

肾虚腰痛阳虚右归丸

疖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暑湿浸淫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痈火毒凝结仙方活命饮

热盛肉腐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气血两虚托里消毒散

颈痈风热痰毒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发湿火蕴结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

气血两虚八珍汤

丹毒风热毒蕴普济消毒饮

肝脾湿火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

湿热毒蕴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胎火蕴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乳痈气滞热壅瓜蒌牛蒡汤

乳痈热毒炽盛透脓散

正虚毒恋托里消毒散

乳癖肝郁痰凝逍遥瓜蒌散

冲任失调二仙汤合四物汤

乳核肝气郁结逍遥散

血瘀痰凝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乳岩肝郁痰凝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

冲任失调二仙汤合开郁散

正虚毒炽八珍汤

气血两亏人参养荣丸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

气瘿肝郁气滞四海舒郁丸

肉瘿气滞痰凝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

气阴两虚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

脂瘤痰气凝结二陈汤合四七汤

痰湿化热龙胆泻肝汤合仙方活命饮血瘤心肾火毒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肝经火旺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

脾统失司顺气归脾丸

失荣气郁痰结化痰开郁方

阴毒结聚阳和汤

瘀毒化热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汤

气血两亏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

脂溢性皮炎风热血燥消风散合当归饮子

肠胃湿热参苓白术散合茵陈汤

油风血热风燥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

气滞血瘀通窍活血汤

气血两虚八珍汤

肝肾不足七宝美鬓丹

虫咬皮炎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湿疮湿热蕴肤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汤

血虚风燥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接触性皮炎风热蕴肤消风散

湿热毒蕴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

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合消风散

药毒湿毒蕴肤萆薢渗湿汤

热毒入营请营汤

气阴两虚增液汤合益胃汤

瘾疹风寒束表麻桂各半汤

风热犯表消风散

胃肠湿热防风通圣散

血虚风燥当归饮子

牛皮藓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

风湿蕴肤消风散

血虚风燥当归饮子

白匕血热内蕴犀角地黄汤

血虚风燥当归饮子

气血瘀滞桃红四物汤

湿毒蕴阻萆薢渗湿汤

火毒炽盛清瘟败毒散

淋病湿热毒蕴龙胆泻肝汤

阴虚毒恋知柏地黄汤

尖锐湿疣湿毒下注萆薢化毒汤

湿毒蕴结黄连解毒汤

痔疮风伤肠络槐花散

湿热下注脏连丸

气滞血瘀补中益气汤

肛痈热毒蕴结仙方活命饮

火毒炽盛透脓散

阴虚毒恋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

肛裂血热肠燥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阴虚津亏润肠丸

气滞血瘀六磨汤

脱肛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

湿热下注萆薢渗湿汤

子痈湿热下注杞橘汤

气滞痰凝橘核丸

子痰浊痰凝结阳和汤

阴虚内热十全大补汤

尿石症湿热蕴结三金排石汤

气血瘀滞金铃子散合石韦散

肾气不足济生肾气丸

慢性前列腺炎湿热内结八正散

气滞血瘀前列汤

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

肾阳虚损济生肾气汤

股肿湿热下注四妙勇安汤

血脉瘀阻活血通脉汤

气虚湿阻参苓白术散

血栓浅静脉炎湿热瘀阻二妙散合茵陈赤豆汤

血瘀湿阻活血通脉汤

肝郁蕴结柴胡清肝汤

筋瘤劳倦气伤补中益气汤

寒湿凝筋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

外伤淤滞活血散瘀汤

臁疮湿热下注二妙丸合五神丸

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

脱疽寒湿阻络阳和汤

血脉瘀阻桃红四物汤

湿热毒盛四妙勇安汤

热毒伤阴顾步汤

气阴两虚黄芪鳖甲汤

肠痈淤滞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湿热复方大柴胡汤

热毒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月经先期脾气虚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固阴煎

阳盛血热清经散

阴虚血热两地汤

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肾虚当归地黄饮

血虚大补元煎

血虚寒艾附暖宫丸

血实寒温经汤

气滞乌药汤

痰湿芎归二陈汤

月经不定期肝郁逍遥散

肾虚固阴煎

脾虚归脾汤

月经过多气虚举元煎

血热保阴煎

血瘀失笑散

月经过少肾虚当归地黄饮

血虚滋血汤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

痰湿二陈加芎归汤

经期延长气虚举元煎

虚热两地汤合二至丸

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经间期出血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

脾气虚归脾汤

湿热清肝止淋汤

血瘀逐瘀止血汤

闭经气血虚弱人参养荣丸

肾气亏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寒凝血瘀温经汤

痛经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凝气滞少腹逐瘀汤

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汤

气血虚弱圣愈汤

肾气亏损益肾调经汤

阳虚内寒温经汤

经行乳胀肝气郁结逍遥散

肝肾亏虚一贯煎

胃虚痰滞四物汤合二陈汤

经行头痛肝火羚角钩藤汤

血瘀通窍活血汤

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血虚八珍汤

经行感冒风寒荆蕙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血虚当归补血汤

血瘀趁痛散

经行泄泻脾虚参苓白术散

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

经行浮肿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八物汤

经行吐衄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顺经汤

经行情志异常心血不足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

肝经郁热丹栀逍遥散

痰火上扰生铁落饮

绝经前后证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肾阳虚右归饮

肾阴阳具虚二仙汤合二至丸

带下过多脾虚完带汤

肾阳虚内补丸

阴虚夹湿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止带汤

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

带下过少肝肾亏损左归丸

血枯瘀阻小营煎

妊娠恶阻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

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妊娠腹痛血虚当归芍药散

气滞逍遥散

虚寒胶艾汤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胎漏肾虚寿胎丸

血热保阴煎

气血虚弱胎元饮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滑胎肾气不足补肾固冲汤

肾阳亏虚肾气丸

肾精亏虚育阴汤

脾肾虚弱安奠二天汤

气血虚弱泰山磐石散

血热保阴煎合二至丸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子肿脾虚白术散

肾虚真武汤

气滞正气天香散

妊娠小便淋痛阴虚津亏知柏地黄丸

心火偏亢导赤散

湿热下注加味五苓散

产后发热感受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外感荆蕙四物汤

血瘀生化汤

血虚补中益气汤

产后腹痛气血两虚当归建中汤

瘀滞子宫生化汤

产后身痛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风寒独活寄生汤

血瘀身痛逐瘀汤

肾虚养荣壮肾汤

恶露不绝气虚补中益气汤

血瘀生化汤

血热保阴煎

癥瘕气滞血瘀大黄蛰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

肾虚血瘀益肾调经汤

盆腔炎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

慢性湿热瘀结当归芍药散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不孕症肾气虚毓麟珠

肾阳虚右归饮

肾阴虚养精种玉汤

肝气郁结开郁种玉汤

瘀滞胞宫少腹逐瘀汤

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阴痒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汤

阴挺气虚补中益气汤

肾虚大补元煎

胎黄湿热郁蒸茵陈汤

寒湿阻滞茵陈理中汤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感冒风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银翘散

暑湿新加香薷饮

时邪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风寒夹痰二陈汤、三拗汤

风热夹痰桑菊饮、黛蛤散

夹滞保和丸

夹惊镇惊丸

乳蛾风热搏结银翘马勃散

热毒炽盛牛蒡甘桔汤

肺胃阴虚养阴汤

咳嗽外感风寒杏苏散、金沸汤

风热桑菊饮

风燥清燥救肺汤

内伤痰热清金化痰丸、清气化痰丸

痰湿二陈汤

气虚六君子汤

阴虚沙参麦冬汤

肺炎喘嗽风寒郁肺华盖散

风热郁肺麻杏石甘汤

痰热闭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毒热闭肺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哮喘风寒束肺小青龙汤合三子养清汤

痰热阻肺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外寒内热大青龙汤

肺实肾虚苏子降气汤或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

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

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

反复上感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营卫失调黄芪桂枝五物汤

脾肾两虚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

肺脾阴虚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

鹅口疮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炎知柏地黄汤

口疮风热乘脾银翘散

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散

虚火上炎六味地黄汤

泄泻湿热泻葛根芩连汤

风寒泻藿香正气散

伤食泻保和丸

脾虚泻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附子理中丸

气阴两伤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汤

厌食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异功散、参苓白术散

脾胃虚弱养胃增液汤、益胃汤

积滞乳食内积消乳丸、保和丸

脾虚夹积健脾丸

疳证疳气证资生健脾丸

疳积症肥儿丸

干积证八珍汤

眼疳证石斛夜光丸

口疳证泻心导赤散

疳肿胀证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贫血脾胃虚弱六君子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

肝肾阴虚左归丸

脾肾阳虚右归丸

汗证肺卫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营卫失调黄芪桂枝五物汤

气阴亏虚生脉散、当归六黄汤

湿热迫蒸泻黄散

病毒性心肌炎风热犯心银翘散

湿热侵心葛根芩连汤

气阴亏虚炙甘草汤合生脉散

心阳虚弱桂枝龙骨牡蛎汤

痰瘀阻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

多动症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

心脾两虚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

痰火内扰黄连温胆汤

急惊风风热风动银翘散

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

慢惊风脾虚肝亢缓肝理脾丸

脾肾阳虚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

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水肿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热内侵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

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脾肾阳虚真武汤

气阴两虚六味地黄丸

水凌心肺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

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尿频湿热下注八正散

脾肾气虚缩泉丸

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

遗尿肺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肾气不足菟丝子散

心肾失交交泰丸合导赤散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奶麻邪郁肌表银翘散

毒透肌肤银翘散合养阴清肺汤

风痧邪犯肺卫银翘散

邪入气营透疹凉解汤

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 1、定义: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可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高血压分级诊断: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 3、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诊断: 低危组: 高血压1级,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见注),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 如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危组: 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 素者。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 高危组: 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药物治疗,或高血压3级病人, 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水平(1~3级),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4、症状、体征: 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5、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糖、血脂)、心电图(识别有无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 肌酐、胸片、眼底检查等。 6、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7、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诊断标准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 猪头一个-__- 我是跷跷,欢迎光临。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菀、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川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贝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 三、哮病

(一)、发作期 1、寒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大枣)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川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4、风哮证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华盖散(炙麻黄、紫苏子、杏仁、茯苓、陈皮、桑白皮、甘草) (二)、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2、脾虚健脾化痰 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3、肾虚补肾摄纳 金匮肾气丸(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泽泻、丹皮、山药、茯苓)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 一.常规处理 1.保证足够的氧供,机械通气维持PaCO2 34~38mmHg,可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2min)以快速降低过高的ICP。 2.足够的循环血量,维持血红蛋白在110g/L,HCT在0.35以上,血浆白蛋白接近40g/L;维持每8小时阶段出入基本平衡,保证水电介质和内环境稳定。 3.病情需要时,应行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 4.避免高体温,允许给予冰毯控制低温状态(T在36~37度左右)。5.主要经胃肠的低热卡代谢支持(对成年人,最大热卡供给量为15~20Kcal/kg/24小时);避免高血糖,控制血糖在5~7.5 mmol/L; 避免低钠血症,允许性的高血钠值为150mmol/L。 6.头位抬高30~45度,头部处于中立位。 二.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经验性治疗选择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药物:罗氏芬(头孢曲松) 2.0 qd或特治星4.5q8h。 2.当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应完善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尽快转为目标学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三.颅内压>15mmHg,适当给予20%甘露醇100ml ivgtt q6h。四.早期给予充分的镇静 给予丙泊酚(得普利麻)30~80mg/h或咪唑安定(力月西)3~5mg/h。

五.为控制脑水肿,给予控制性降压,减少内源行二茶酚胺释放1.β1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倍它乐克)0.03~0.05mg/kg iv q6~8h,25~100mg po bid+中枢性的α2激动剂可乐定0.3~0.8ug/kg iv q4~6h。控制目标:成年人维持CPP在60~70mmHg。 2.小剂量的前列环素(凯时 0.4~0.8 ng/kg/min)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并有修复损伤的血脑屏障的作用。 六.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早期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40mg iv qd 2.恢复肠内营养后,即更换为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0.15 bid 七.预防继发性癫痫 早期给与鲁米钠0.1 im q12h,开放饮食后替换为丙戊酸钠片 0.2tid,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八.营养脑细胞及促醒药物 1.早期给予脑复康8.0 qd,慎用尼可林。 2.脑水肿高峰期过后,可给予适当促醒药物:醒脑静30ml qd。九.老年或较长时间机械通气者,可适当给予化痰药:沐舒坦/伊诺舒90~150mg qd.。 外科大手术后处理常规 常规处理 1.维持呼吸稳定,保证足够的氧供。 2.监测血流动力学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白内障 (一)术前检查和准备 1. 眼科入院常规检查 2. 验光(双眼) 3. 测双眼角膜曲率(电脑测量、手动测量相互参照,必要时可参考角膜地形图测量结果) 4. 眼科A/B 超检查 5. 根据验光(包括对侧眼)和A 超测量结果确定拟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注意A 常数) (二)入院医嘱 长期医嘱: 眼科护理常规 三级护理 普食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0.1ml 点术眼4/ 日 裂隙灯检查1/日 临时医嘱:裂隙灯检查、视功能检查、散瞳查眼底、间接检眼镜检查、角膜曲率、医学影像工作站、血常规、凝血四项、尿常规、血糖、胸正位片、心电图、 (三)术前交待要点 1. 手术的目的是摘除混浊的晶体,植入人工晶体,提高视力。 2. 如同时伴有眼底病和其它眼病,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或不能提高。 3. 有可能不合适放人工晶体,最多见的原因是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术中医生根据情况植入不 同类型的人工晶体或不植入人工晶体。 4. 可能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水肿失代偿和交感性眼炎,瞳孔可能变形。 5. 手术中若晶体核沉入玻璃体中,需尽快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6. 术后如有晶体后囊混浊,影响视力者需激光治疗或再次手术。 7. 有继发眼内感染的可能,虽然大部分经治疗能够好转,但仍极少数病人由于严重的感染,不仅 视力丧失,重者还可能丧失眼球。 8. 极少数有眼内驱逐性出血的可能,导致术中眼压突然增高,不能缝合切口,严重者甚至需要当 场摘除眼球。 9. 术后人工晶体发生排斥反应或偏位,甚至脱落。 10. 术后可能仍有屈光不正,需要配带眼镜才能达到最好视力。 11. 若人工晶体脱落或偏位严重,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需二次手术。 12. 术中和术后发生麻醉和心脑血管意外或全身其它意外危及生命。 (四)术前医嘱: 拟于明日X时X分在局麻下行X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冲洗结膜囊 剪睫毛 冲洗泪道 托吡卡胺眼液0.1ml点X眼1次/10分钟X 6次术前1小时 (五)术后处理: 1. 术后3天每天换药,检查术眼视力,观察前房的炎症反应情况,有无前房出血和晶体皮质 残留,虹膜有无后粘连,人工晶体位置有无偏斜,玻璃体是否混浊,眼底有无病变,眼压是否正常。 2?术后全身使用抗菌素3?5天,局部抗菌素和糖皮质激素点眼3?4周。

心内科常见前十位疾病诊疗常规1

心内科前十大疾病诊疗 常规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目录 一、高血压病 二、心绞痛 三、急性心肌梗死 四、急性心力衰竭 五、慢性心力衰竭 六、心源性休克 七、阵发性室上速 八、心房颤动 九、瓣膜性心脏病 十、心肌病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 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3、症状、体征: 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4、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

可进一步查眼底、超声心动图等。 5、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6、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需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 7、高血压的治疗: [一般治疗] ?如果超重则减轻体重 ?限制每日的酒精摄入量,应少于每日1盎司(30ml)的酒精{例如, 24盎司(720ml)的啤酒,10盎司(300ml)的葡萄酒或2盎司(60ml) 的威士忌}。对于女性或轻体重者,酒精摄入量每日应少于0.5盎 司(15ml) ?增加有氧体力活动(一周大约每天30-45分钟) ?限制钠盐摄入少于每天6g ?保证摄入足够的钾(大约每天90mmol) ?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镁 ?戒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以保证全面的心血管健康[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如无禁忌症必须服用的药物: 适应症药物 糖尿病(1型)合并蛋白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心衰ACEI,利尿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利尿剂(优选),钙离子拮抗剂(长效 二氢吡啶类) 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剂(无ISA),ACEI 对伴随症状有好处 适应症药物 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 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非二氢 砒碇类) 糖尿病(1、2型)合并蛋 ACEI(优选),钙离子拮抗剂 白尿 糖尿病(2型)小剂量利尿剂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就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 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心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心脏外科) 【室间隔缺损诊疗常规】 一、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对于疑诊室间隔缺损的病例在病史采集中应明确以下几项: 1、首次就诊原因、时间、当时的诊断、随后的治疗和检查经过; 2、和正常儿童比较是否经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感染是否容易治疗, 是否并发过心衰; 3、平时或哭闹时是否出现过口唇紫绀; 4、母亲怀孕3个月内是否有病毒性感冒和/或使用药物的情况; 5、尽量了解并搜集院外检查资料作为辅助诊断参考资料 (二)体格检查要点:在体格检查中要求重点记录以下几点体征的情况: 1、杂音的位置范围、性质、强度、震颤情况、传导情况; 2、肺动脉第二音的高低情况,是否分裂; 3、心界的大小; 4、有无胸廓畸形; 5、口唇及甲床的颜色; 6、肝脏是否增大; 7、四肢血压情况; 8、双肺是否存在啰音; 9、能够反映儿童发育情况的指标,如身高、体重、囟门的闭合情况,智力发 育情况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先天性心脏病是室隔缺损主要与一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诊断及鉴别诊断依 据主要是病史中的重点问题和体格检查中的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可 以是最终诊断依据。 1、房间隔缺损 2、心内膜垫缺损 3、动脉导管未闭或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4、轻度肺动脉瓣狭窄 对于室间隔缺损的最终诊断要求具体到以下内容: 1、明确室间隔缺损的诊断,而且是否合并其他畸形; 2、明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 3、室间隔缺损处的分流方向 4、肺动脉高压是否存在以及程度 二、术前准备 (一)目的 1、控制可能存在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2、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给与吸氧治疗,必要时应用扩血管药物;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便 ――200ml ,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 【活动性出血的判断】

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诊疗流程】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垂体后叶素0.3,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0.1,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 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 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RA、PPI、立止血。 2 (3)内镜下止血。 (4)保守治疗无效者急诊手术。 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流程 首先要排出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检查,再行肠镜检查,有活动性出 血,1.0ml?min行血管造影加栓塞治疗。必要时手术探查加术中内镜检查。 贲门失弛缓症 【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辨证论治】 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 ☆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 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 2、风热证 ☆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 3、兼证 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 咳嗽△ 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 1、外感咳嗽 ⑴风寒咳嗽证 ☆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 ⑵风热咳嗽证 ☆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⑶燥热咳嗽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 ☆治方: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 2、内伤咳嗽 ⑴痰湿咳嗽证 ☆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背) ⑵肝火犯肺证 ☆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 ⑶肺虚咳嗽证 ①肺气虚证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题库(终审稿)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 常规题库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便――200ml ,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活动性出血的判断】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垂体后叶素0.3-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0.1-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2RA、PPI、立止血。 (3)内镜下止血。 (4)保守治疗无效者急诊手术。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流程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疗效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盘源性,骨源性,颈椎关节错缝或化学因素等导致颈神经根被压迫而导致颈椎 及上肢的疼痛,功能活动受到限制的一组综合征。其致病因素有很多,患者也会有多种疼痛表现,该病还会引起相关部位的并发症,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包括中医疗法的中药疗法、针灸疗法以及西医疗法,但是实践中,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因此,通过对中医和西医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4年4月---2015年1月接收入院治疗的108例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每组各54例,其中一组采取中医骨伤疗法,另一组采取西医疗法。中医骨伤疗法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为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4年;采取西医 疗法的一组,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2年。将 这两组患者基本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手段 对于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其中施行

中医骨伤疗法的一组给患者服用汤药同时配合中医的针灸 和推拿手段对54位患者进行治疗,中药成分包括杜仲、续断、葛根、丹参等,并且根据患者个人的体质用药有所增减,如果患者为寒湿性体质,则需要加入独活、细辛等药材;若患者为湿热型体质,则需要加入薏苡仁、黄柏等药材,其他类型的体质也需要对症给予不同的药方,患者每天要服用一剂中药分两次分别服用,同时有些患者伴随上肢麻木、颈肩疼痛异常、手指有麻木现象等情况,应根据其具体部位的不同施针于不同的穴位,并配合指拨经络的方式进行推拿。采取西医疗法的一组,应每天一次静脉注射甘露醇,同时使用地塞米松配合葡萄糖注射液,连续几日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减少地塞米松的用量,如果患者的自身感觉逐渐良好,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少用量甚至停止用药,之后在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1.3疗效评价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基本痊愈。其中,若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足30%则判定为无效;若采取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30%-70%则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70%-90%则判定为显效;若症状明显改善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少于90%则判定为基本痊愈。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1、感冒病机:体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不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相关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治则:虚补养、实祛邪 病位:肺卫8、胸痹 治则:解表达邪病因:寒邪、饮食、情志、劳倦、体虚2、咳嗽病机:心脉痹阻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治则:先治标,后治本 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9、不寐 治则:实证祛邪利肺、标实祛邪止咳、本虚扶正补虚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体虚 3、哮病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 病机:伏痰遇感,痰随气升治则: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密切10、头痛 治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病因:外邪情志、劳倦体虚、外伤 4、喘证病机:外感邪扰清空、经络不通或失荣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病位:肝、脾、肾病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肾失摄纳治则:实祛风、虚益肝肾 病位:主在肺肾,涉及肝肾11、眩晕 治则:实祛邪利气、虚培补摄纳病因:情志不遂、体虚血瘀、饮食失节5、肺痈病机:失养、痰扰,风火痰瘀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病位:头窍、与肝、肾、脾 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瘀热互结治则:补虚泻实,调理阴阳 病位:肺12、中风 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病因:内伤劳欲、饮食情志、气虚邪中6、肺痨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因:正虚体弱、感受痨虫病理:虚、火、风、痰、气、血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病位:在脑,与心、肝、肾 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相关、涉及心肝治则:平肝熄风、化痰祛瘀 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13、痫病 7、心悸病因:七情饮食、六淫外伤、它病之后病因:体虚劳倦、七情药食、感受外邪病机:脏腑失调、痰浊逆乱、蒙蔽清窍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分析

------------------------------------------------------------精品文档--------------------------------------------------------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常见急诊病种诊疗常规

中医、中西医结合常见急诊病种和急危重症诊疗常规 中风病急症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一、诊断要求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厚味、烟酒等诱 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的基本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 二、分级 1、中经络:偏身麻木或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主症,而无神 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 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三、治疗措施 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一般中经络者一周左右,中脏腑者四周左右。病情 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被动活动,而后逐步增加活动量。中脏腑患者头部可稍垫高,翻身时尽量少动头部。痰涎盛,频繁呕吐者,应取侧卧位(当以软枕垫起腰背臀部45度角)即可o 2、针剂 A、中经络 灯盏花注射液1-2支+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 丹参注射液10-20m1+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静滴 B、中脏腑 闭证:a、痰热内闭 清开灵注射液30-60m1+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1静滴 醒脑静注射液20m1+5%葡萄糖注射液2 50ml静滴 安宫牛黄丸1--2丸/次 B、痰湿蒙塞。 苏合香丸1--2丸/次 脱证:参附注射液20m1+5%葡萄糖注射液lOOml静滴 厥脱证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一、诊断要点 本厥脱证非单纯之厥或脱症,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阳气或亡血伤津失血所致的气 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症。 二、分期分级 (一)分期 1、早期:表现气阴耗伤证o 2、中、晚期:表现真阴衰竭或阳气暴脱或阴竭阳脱证。 (二)分级 1、轻度:神清或烦躁不安,手足不温或肢端寒冷,汗出过多,脉沉细(数)无力, 收缩压降低至80mmHg以下,脉压小于20mmHg;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低于平时

普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临床疾病诊疗规范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普二科 2015-4

目录 第一篇临床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章胃、十二指肠疾病…..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 …… 第二篇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节腹腔穿刺术 ….. 第一篇临床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章胃、十二指肠疾病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 【概述】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是位于胃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进程。对“内科治疗无效”、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患者多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使抑酸治疗后溃疡痊愈,一年后溃疡复发从未治疗HP感染的40%降至5%。 【临床表现】 1.反复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烧灼痛,伴饱胀、嗳气、食欲减退; 2.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明显,多在进餐后1/2~1小时开始疼痛,持续约1~2小时或更长时间,进食疼痛不缓解; 3.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节律性,表现为餐后延迟痛(餐后3~4小时发作),饥饿痛和夜间痛,常伴有反酸,进食疼痛缓解; 4.并发出血、穿孔、梗阻及癌变时可有相应的症状。 【主要检查】 (一) 体格检查:

1.全身营养状况,左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 2.注意有无胃蠕动波和胃震水音; 3.胃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左,范围较广;十二指肠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右,范围局限; 4.上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 (二)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必要时作胃液分析或血清胃泌素测定。 (三)器械检查: 1.胃镜加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3.手术前常规作肝胆B超、胸部平片和心电图检查。 【诊断要点】 (一)根据病史和体征; (二)胃镜检查发现粘膜溃疡; 【鉴别诊断】 1.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 2.胃肿瘤; 3.胃或十二指肠憩室; 4.胃下垂; 5.胃泌素瘤; 6.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治疗要点】 (一)非手术治疗: (1)抑酸药物; (2)胃粘膜保护剂; (3)抗幽门螺杆菌。 (二)手术治疗:

中医内科试题1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例哪项不是内科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A.体质 B.情志 C.行为 D.时间 2.首先出现感冒之名的医着是:() A.《内经》 B.《丹溪心法.伤风》 C.《仁斋直指方.诸风》 D.《诸病源候论》3.患者恶寒重,发热轻,头身困重而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浮缓。最佳选方是:() A.荆防败毒散 B.藿香正气散 C.补中益气丸 D.新加香薷饮 4.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是:() A.热邪 B.暑邪 C.六淫或疫毒之邪 D.湿热之邪 5.湿阻的病位主要在:() A.肝胆 B.脾肝 C.脾胃 D.肺肾 6.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痢疾的主症?() A.腹痛腹泻 B.里急后重 C.便下赤白脓血 D.泻下粪便如米泔水 7.疟疾是通过哪种途径传播于人体?() A.消化道途径 B.臭虫叮咬 C.蚊虫叮咬 D.人体接触 8.外感咳嗽常以下列那种病邪为先导?() A.寒邪 B.燥邪 C.风邪 D.湿邪 9.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饮食不节 B.情志失调 C.气候因素 D.劳倦过度 10.喘证的病位主要在:() A.肝肺 B.心肺 C.脾肺 D.肺肾 11.患者时时振寒,壮热不寒,咳嗽气急,胸满作痛,咳则加重,转侧不利,咳吐浊痰量多,有腥味,呈黄绿色,舌苔黄腻,脉滑数。属肺痈那一期?() A.初期 B.成痈期 C.溃脓期 D.恢复期 12.下列病症除那一项外均可出现咳喘症状?() A.喘证 B.哮病 C.肺胀 D.感冒 13.肺胀的病性多属:() A.本虚标实证 B.实证 C.虚证 D.上实下虚证

口腔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口腔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第一章:口腔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浅龋 【病史采集】 1.多无自觉症状、激发疼不明显; 2.有一定好发部位,呈不对称分布。 【检查】 1.牙面有黑褐色或白垩色斑点; 2.探及牙表面质地粗糙、变软; 3.牙体无明显缺损; 4.X片显示透射或边缘模糊影像。 【诊断】 1.患者多无主观症状及激发痛; 2.牙体出现色、质改变,但无明显缺损; 3.X线检查,荧光显示法等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牙釉质钙化不全与浅龋鉴别要点: 1.前者为发育性疾病,患牙呈对称性分布,后者无; 2.前者的好发部位为牙尖及光滑面,后者为牙合面窝沟或邻面;3.前者主要为颜色改变,一般无形、质改变,后者有质地改变; 4.前者病损无进行性,后者有。 【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2.磨除治疗(将面积较小的龋损磨除,使其停止发展或消失); 3.充填术治疗,除去龋坏组织,制备洞型,用人工材料填补、修复,恢复正常牙体形态和功能。

第二节:中龋 【病史采集】 1.患牙遇冷、热、酸、甜刺激时出现酸痛感觉,当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2.食物嵌入洞内出现疼痛,口内有异味; 3.无自发痛。 【检查】 1.龋洞形成,呈黑褐色; 2.龋坏区可见软化牙本质及食物残渣; 3.X牙片可协助诊断,特别是颈部和邻面龋。 【诊断】 1.有激发痛,但疼痛较轻; 2.牙可见龋洞,色多为黑褐色; 3.X线检查可见龋洞。 【治疗原则】 充填术治疗:去除龋坏组织,制备洞型,隔湿,干燥,消毒,垫底以隔绝刺激,保护牙髓,充填材料充填龋损部位,恢复形态及功能。 第三节:深龋 【病史采集】 1.患牙遇冷、热、酸、甜刺激时出现疼痛,当去除刺激后疼痛可缓解; 2.无自发痛史,但对冷刺激较敏感; 3.牙有深而大的龋洞。 【检查】 1.可见大而深的龋洞,洞内有大量软化牙本质; 2.探痛明显,但洞底完整,与牙髓无穿通;

普外科10种常见病诊疗常规

普外科10种常见病诊疗常规 原发性肝癌 【诊断标准】 (一)病理诊断: 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 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二)临床诊断: 1.如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400μ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癌及转移性肝癌者。 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及转移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1)AFP>200μg/L。 (2)典型的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 (3)无黄疸而AFP或GGT明显增高。 (4)远处有明显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 (5)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阳性的肝硬化。 【治疗原则】 (一)手术治疗:首选方法。对诊断明确,肿瘤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外转移者;肝功能代偿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50%者;心、肝、肾能耐受手术者应手术治疗。 (二)放射治疗:方法为在手术时均作肝动脉结扎和插管,第一周灌注顺铂,20mg/d,连续3次。第二周局部处放射。每次250rad,每天2次,连续3d以上为一个阶段,共进行3-4个阶段。 (三)动脉导管栓塞治疗与化疗:是不适合手术的局块型肝癌患者的首选疗法。常用栓剂为碘油与明胶海绵,化疗药物为顺铂、丝裂霉素、表阿霉素、5-氟脲嘧啶等。每1-2个月重复1次。

(四)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适用于较小肿瘤而又不适合手术或动脉导管栓塞治疗者。 (五)药物治疗:适用于姑息性切除术后及不宜手术的中期病人。常用药物有顺铂、5-氟脲嘧啶及其衍生物、表阿霉素、丝裂霉素、氨甲喋呤等。 (六)生物治疗:适用于早、中期患者,免疫状态尚好者,用于消灭经手术、放疗、化疗后的残癌。常用者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卡介苗、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等。 (七)辅助治疗:给予保肝、支持、对症治疗。 肝血管瘤 【诊断标准】 病史: 1.多见于中、青年; 2.较小时多无任何临床症状,增大后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及疼痛等。 体格检查: 1.上腹部肿块与肝相连; 2.肿块表面光滑、柔软,可有压缩感,随呼吸上下移动。 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检查呈强回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见肿块内血流。 2.CT检查增强后可见造影剂从肿瘤周边向中央区渗入。 3.核磁共振检查。 4.肝动脉造影检查。 诊断: 主要依靠B型超声或CT检查的偶然发现而确诊。 鉴别诊断: 主要与肝癌相鉴别。最常发生的差错是把肝癌诊断为肝血管瘤,值得注意。【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 (1)放射治疗。 (2)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瘤体≥5.0cm;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pdf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 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 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 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 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上 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 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 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 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 便――200ml,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 【活动性出血的判断】

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诊疗流程】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 垂体后叶素 0."3- 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 0."1- 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 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2R A、PPI、立止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