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_以川黔渝为例

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_以川黔渝为例

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_以川黔渝为例
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_以川黔渝为例

[产业经济]

跨区域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以川黔渝为例

邓志强1

 杨晓霞1

 王 文

2

(1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院,重庆400715;21苏州东方园林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128)

[摘 要]培育和构建川黔渝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对提升其旅游产业竞争力,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实现三省(市)从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市)到红色旅游产业强省(市)的跨越有重要意义。从红色

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空间结构、区位、支持条件等方面分析,确定川黔渝构建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群具有切实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川陕苏区、红岩精神、红色故里、伟大转折、长征史诗五大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设想,并提出政府要发挥支持和推动作用;建立新型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并制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红色旅游产业运作体系;树立区域红色旅游形象品牌,打造精品红色旅游产品,注重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加大基础性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六方面去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

[关键词]红色旅游;产业集群;跨区域;川黔渝

[中图分类号]F59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0)05-0076-03 川黔渝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革命战争主战场和革命事件的发生地,集中了抗战文化、红岩精神、长征文化、伟人故里、川陕苏区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旅游资源为核心,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各种具有专业化相关联旅游企业和组织的参与,形成一个共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旅游产业集中区域。培育和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对提升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省(市)从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市)到红色旅游产业强省(市)的跨越有重要意义。

一、川黔渝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川黔渝根据自身优势,按照《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根据本省市的具体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红色旅游发展政策和措施,红色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红色旅游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红色旅游收入和景区游客人数有了很大的突破,红色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打造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贵州是全国开展红色旅游较早的省份之一,2000年贵州就已经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2006年首次突破了旅游人次4000万的大关,实现总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54%,接待游客4700万人次,同比增

长5l %。其中,红色旅游的贡献率达到1Π3以上。

重庆市以弘扬红岩精神为主题,创新发展机制,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红岩联

线”,红色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重庆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775万人次,同比增长

1912%;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

长1419%;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5万人。

四川是红色旅游大省,打出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三大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发展也很快,接待人数和收入稳步增长。以广安伟人故里为例,2007年接待游客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19亿元。

二、构建川黔渝红色旅游产业群的可行性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包括外部的要素条件和内在动力条件,外部条件由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支持、机遇和政府政策这五大要素构成。追求规模经济,延长产业链,减少成本,优势互补,加大分工合作,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就是内在动力在外在条件的作用下,发生“磁场效应”,进而吸引着周边的人力、资源、资金等“滚雪球”般不断向中心极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一)川黔渝红色旅游资源富集

贵州、四川南部和西部是红军长征路线的主要经过路线,红军长征经过了贵州87个县(市)当中的68个,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四川东北部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创建了23个县和一个市的红色政权。四川也是邓小平、朱

67—2010年第5期总第191期黑龙江对外经贸

H LJ F 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 rade N o 15,2010Serial N o 1191

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张思德、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故乡。重庆是远东抗战中心,又以红岩精神著称,富集了大批红色旅游资源。在2005年3月规划出台的《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当中,川黔渝有3个,占全国的40%;《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当中,贵州有3条,四川有5条,重庆有1条,共占全国的23%;《中国一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当中,重庆1个,贵州3个,四川5个,共占全国的9%;《全国第一批、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重庆有6个,四川12个,贵州5个。红色旅游资源富集为川黔渝三省构建和培育红色旅游产业集群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要素条件。

(二)川黔渝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区位连贯性和整体性,具有合作基础

重庆、贵州、四川地理位置毗邻,红色旅游资源也有整体性,如川陕苏区包括四川东部和重庆东北部,红军长征时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在四川东南部和贵州西北部留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遗址。如果割裂这些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各自为政,就会引起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浪费人力物力,减弱红色旅游品牌的整体竞争力。该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客观上要求区域分工合作联动发展,这是构建和培育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三省(市)越来越意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截至2008年12月,三省先后召开五次“广安—重庆—遵义—贵阳”红色旅游发展合作会议,并开辟了“广安—重庆—遵义—贵阳”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各省市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为推动区域红色旅游联动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些成功的合作经验成为推动本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建党九十周年给红色旅游带来重大机遇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以此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2011年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党九十周年,党和人民将掀起新一轮的爱国爱党、缅怀先烈的纪念活动,而红色旅游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这将给三省(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新的机遇。

(四)川黔渝区位优势明显提高,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自从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川黔渝三省(市)的区位优势明显提高,尤其是重庆直辖市的设立,更突显了川黔渝在全国大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三省(市)的发展对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随着渝怀铁

路,渝遂、襄渝铁路复线的开通,三省(市)的交通有很大改善,正在修建中的兰渝和宜万铁路将和宝成、成昆、成渝构成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双核铁路网络。另外,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8—2030年)》,相继建成成绵、成雅、城南、成灌、成温、成彭等高速公路,重庆到贵阳、西安、湖北的高速公路也已在建设之中,高速公路的完善极大改进了交通状况。发达的交通网为区域间旅游客流的顺畅流动提供了基本保障,为地区间红色旅游线路的组织、红色旅游产品的联动开发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为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川黔渝省、市政府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红色旅游规划和政策。2005年全面启动红色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完成了《四川省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调查》,并制定《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把红色旅游定为旅游支柱产业,从2005年开始先后编制了《2005—2010年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和《贵州省红色旅游规划》,将“长征文化旅游线”作为精品旅游进行开发,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经典产业链。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为改善重庆市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的交通状况,打通景区交通“瓶颈”,重庆市交委制定了《2005—2010年重庆市红色旅游景区公路建设规划》。三省(市)党委和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保障。

三、川黔渝红色产业集群构建设想

根据川黔渝红色旅游资源以及核心红色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特点和交通条件,依据产业集群模块化发展的思想和点轴理论,将旅游产业以地域功能性分工为基础,以模块旅游产业集群为节点,以重要交通线为轴线,形成网络状的旅游产业集群关联,来推动整个区域的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区域划分为川陕苏区、红色故里、红岩精神、伟大转折、长征史诗5个旅游产业集群模块,在进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把5个节点分别培育发展成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兼备的旅游企业聚集区。各节点分别以巴中市、广安市、重庆市、遵义市、雅安市为中心城市,采取分散、独立运作的方式进行经营活动,但其活动在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利益的约束下开展,同时各节点之间保持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产品系统,推出环绕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环线红色旅游经典品牌,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见表1)。

表1 川黔渝五大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整合

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名称中心

城市

核心层重点发展的要素层重点配置的辅助层

川陕苏区巴中市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

陈列馆、巴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苏区红军烈

士陵园、剑门关、通江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

挖掘革命根据地文化增加红色旅

游产品质量,丰富红色旅游产品

的数量,带动周边区域红色旅游

产品和商品的开发

完善配套服务设

施,尤其是住宿交

通,提高接待水平

7

7

红色故里广安市邓小平故居、朱德故居、张爱萍故居、罗瑞卿故居、

陈毅故居、黄继光纪念馆、刘伯承故居、聂荣臻纪

念馆

开发参与性教育性强的旅游产品

和纪念品,强化旅游要素产业发

积极发展交通、住

宿、购物等相关产

红岩精神重庆市红岩纪念馆、渣滓洞、歌乐山烈士陵园餐饮、住宿、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红色文艺演出,推出红色主题公

文化、商贸、会展、

物流、金融等相关

产业

伟大转折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

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渡口

充实历史资料、丰富娱乐活动,红

色影片展出

发展生态、文化等

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长征史诗雅安市强渡大渡河遗址、蒙顶山百丈关战役遗址、达维会

师桥、丹巴红军长征纪念碑园、毛儿盖会议遗址

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丰富游客体

验,登山漂流

发展生态、文化等

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四、构建川黔渝红色产业集群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在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川黔渝政府不仅要为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更要为集聚区内旅游相关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推动区域旅游产业集群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发展政策,调控拓展红色旅游市场,加大区域合作和区域协作开发力度,共同开拓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另外,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方式,打造红色旅游的形象和品牌,形成组织得力、参与广泛、宣传有效的推广体系,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全面提升本区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

(二)建立新型的区域协调机制及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

区域关系网络有利于整合各区域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共谋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三省(市)以主要红色旅游城市为核心建立区域关系网络,进而以核心主体带动其他红色旅游景点的发展。也可以建立平等关系的无核心的区域关系网络,定期举行红色旅游协作会议。打破行政区域和地区封锁,构建区域间的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等旅游行业各企业之间可以任意发生协作和交易的市场关系网络。

(三)制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红色旅游产业运作体系

三省(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程度不同,红色旅游资源也有所差别,所以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统一规划,避免资源重复开发,产品雷同,造成资源浪费。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社区参与性,促进革命老区农民增收。

(四)树立区域红色旅游形象品牌,打造精品红色旅游产品

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各层次、各要素在空间上进行整合的同时,还应注重精品旅游品牌的培育,塑造能代表地域特点、独具特色、极具吸引力的强势旅游品牌,这是旅游企业打开市场、提高竞争力、取得利润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新突破的重要保证。三省(市)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树立区域红色旅游形象品牌的重要性,推出参与性强、教育意义深刻、关联性大、知名度高的名牌红色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竞争力。

(五)注重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合力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旅游业的发展,要树立大旅游的思想和战略。三省(市)革命老区都是生态良好、民族文化丰富的地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红色旅游要结合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形成叠加吸引力和整体优势。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川黔渝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大部分为高原山地和盆地,红色旅游资源又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然是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所以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可进入性和接待条件。另外,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保持景区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POTER M E.The C om 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London:MacM illan,1990.

[2]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101.

[3]郑赤建,李建达.关于培育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若干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31-33.

[4]贵州红色旅游的发展前景[E B].2008-10-24. http:ΠΠw w w.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6366579.html, txt1

[5]何玲.浅议重庆红色旅游及红岩联线的发展

[E B].http:ΠΠw w w.hongyan.in fo.

[6]四川红色旅游的发展[E B]1http:ΠΠscrt.scta.g ov. cnΠwebΠindex.jsp g o=archiveDetail&id=28.

[7]国家旅游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R].2004(12).

[8]杨诗琪,王忠伟,侯辉.辽宁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1):233.

[9]庄军.旅游产业集群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张艳.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构建[J].经济地理, 2009(2):332-335.(责任编辑:张彤彤)

8

7

产业集群可行性研究报告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项目负责人:范海英 总工程师:李福生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武文科 项目建设地点: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工业园编制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负责人:陈明华 项目负责人: 范海英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福生 项目经济负责人:张明玉 编制人员名单: 设计:张一兰张建贵余德海 撒臻李进靳渝生 张清姚艳玲周星懿 孙严牛磊夏艺楠 张振婷杨挺成靳丽娅 范东海胡东波杨丹 冯春亮 校核:李福生杨昆良姚复兴 张庆禄董世堂张永华 任媛慧 审核:张明玉郑向先 审定:范海英

目录 一、项目概况 (05) 二、企业概况 (06) 三、项目需求分析和必要性 (08) 四、项目内容和目标 (10) 五、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和资金构成 (12) 六、人员培训及技术来源 (13) 七、项目实施进度 (14) 八、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15)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1.2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韩俊来 1.3项目起止日期:2013年3月——2014年2月 1.4项目主管部门:利津县民营经济发展局 1.5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县域经济强劲发展的重大举措。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利津县经济开发区、陈庄镇工业园、利北滨海经济园区等“一区六大产业”工业格局,协调推进物流、石化行业、市场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平台建设己初具规模,已为山东宜坤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华盛化工有限公司、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等38家石油化工企业提供石油化工信息、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项目包括综合实验1个,检验室1个,信息中心1个,中试培训基地1个,融资服务中心1个。项目建成后可提高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产品收率,提升掌握市场动向、产品信息等方面的应对市场激烈变化的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1.6项目提供的主要服务 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以下服务: a中小企业合作项目服务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 近些年来,红色旅游的异军突起,对中国的旅游市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使老区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更加鲜明,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得到更好地整合。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的同时,提出了红色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红色旅游现状问题发展策略

Abstract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 Red Tourist" developed so fast and made a great change in China’s tourist market. Through the“Red Tourist”,We can offectivety protect and make us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 cutural heritage and make tourist brand, and combine enviromental resources with historic resources of human. Developing the "Red Tourist" contributes to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olopment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 condition of China’s “Red Tourist”and bring up some problems, and then propose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the Red Trip; Status; Problem; Development Strategy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 XX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xx元;实现利税xx 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电力产业 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麻栗寨河

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 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XX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 XX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XX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XX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生物创新产业 **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

红色旅游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红色旅游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作者:周国宏聂小荣陶暹光 [摘要]在我国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问题的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所致。文章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增进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症结词]管理体制资金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方案纲领》,在其精力领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红色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别的旅游情势(以政府为主导),其问题的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而致。研究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质源掩护的考虑,也不愿撒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作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应用方法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摆设馆迂腐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施展。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重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法。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法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效,开发的内容情势、展现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懂得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运动,亦是以休闲为目标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法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长,但整体素质偏低。虽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对在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器重程度不够也是造成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红色旅游管理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模式,在其基础之上归纳和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原则以及类别,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中国产业集群的分类。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创新型集群 1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较好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竞争优势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并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对于特定地产的经济动因。1909年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创立了集聚经济理论。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随着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大,除了经济领域,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均被吸引到其中,学者纷纷对其动态演化和内在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的著作中提出从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波特在产业集群的定义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几种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产业集群经济理论被引入我国,以及北京中关村、江浙一带、广东等地的大批特色产业集镇竞相出现,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伴随着这些产业集聚现象而产生。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带来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分各区域的产业集群类型是非常必要的。 2 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理论 由于对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差异和集群的快速发展所体现的多样性,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进行分类。Alex Hoen从理论分析角度用两种标准对集群进行分类。第一,按照分析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第二,根据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分为创新链和产品链。海特将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区;二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聚区。

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徐仁立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 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徐仁立1,张永起2 (1.武夷学院旅游系;2.武夷学院商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各地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而如何测度各地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从产业角度出发,构建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就我国有数据统计的31个省级单位红色旅游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评价研究,对于我国各地红色旅游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理应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019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049-03 本研究主要是在建立区域红色旅游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试图构建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一、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基本情况 区域红色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是一个包括数量、速度、质量、效益等要素的多项指标体系。本研究仅从能够掌握的数据,如红色旅游的收入、红色旅游接待人次、红色旅游就业人数、红色旅游2A级以上景区创建、红色旅游投资、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六方面,力求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区域红色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在选取评价指标时,我们采用绝对指标和增长率相结合的方法。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红色旅游的收入红色旅游的总收入 红色旅游的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红色旅游接待人次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次 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次年均增长率 红色旅游接待入境游客人次 红色旅游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年均增长率 红色旅游就业人数直接就业人数 间接就业人数 A级景区创建情况A级景区创建情况 红色旅游投资红色旅游总投资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红色旅游培训人次 (1)红色旅游总收入反映了各地红色旅游经济效益。6年间全国(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以外,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31个省、市、区红色旅游总收入达7140.164亿元。超过规划1000亿元目标。其中排在全国前5位的省市有:四川省(2680.6)、陕西省(1090)、江西省(977.06)、天津市(419.15)、湖南省(400)。这种状况基本与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力成正比,如延安、井冈山等;且反映出名人效应,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贵州(223.13)、广西(200)虽然相对偏僻,出于同样原因,红色旅游发展较好。红色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反映了各地红色旅游原有基础和发展速度。是评价各个地区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红色旅游接待人次反映了各地红色旅游发展规模。接待人次与总收入不完全成正比,与红色旅游景区(点)通达性等有关。一般讲,通达性高,接待人次与总收入未必成正比。如上海接待人次四千万以上,总收入仅1.73亿元,湖南与江西接待人次相近,而江西总收入(977.06亿)是湖南(400亿)的2倍多。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率反映了各地红色旅游原有规模和发展速度。所以本评价体系把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次、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次年均增长率、红色旅游接待入境游客人次、红色旅游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年均增长率等作为四个二级指标。 (3)发展红色旅游能够增加就业人数。就业人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红色旅游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就业分为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6年间全国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911856人。其中排名前几位的是江西(180000人)、湖南(150000人)、陕西(120000万人)、湖北(96850人)、贵州(76300人)。上海增加就业人数也比较多 *收稿日期:2012-01-27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服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课题:  “大武夷旅游经济研究”,项目编号:B521。 作者简介:徐仁立(1960-),男,陕西杨凌人,武夷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红色旅游,会展与旅游策划等。 张永起(1973-),男,福建武夷山市人,武夷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综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近年来迅速成为新的旅游热点。然而,不管是在理论界还是在旅游实践领域,都缺乏对红色旅游发展原因和原理的深层次探索。因此,对红色旅游动力机制相关理论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深层次地了解红 色旅游动力要素作用的内在原理和机制,极大地丰富红色旅游相关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红色旅游开发建设。红色旅游动力机制成为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对策和建议以及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产品和市场开发、区域合作等。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中国 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4年1月,由江西发起并联合七省市签订了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同年,国务院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开始与日俱增,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渐升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应用研究也日渐丰富,为红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逐渐向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方面发展(何烈孝等,2011)。在红色旅游的发展走向研究上, 张娟认为在“红色”圣地发展的初级阶段, 可以优先发展“红色旅游”, 并留出足够时间培育“绿色”旅游市场;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开发、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张颢(2007)认为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欠缺、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此外,红色旅游发展的水平空间差异明显,资源开发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行政区划壁垒阻碍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区位条件欠佳,可进入性差;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旅游产品功能单一,综合功能不强,客源市场狭窄等也是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中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关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学术研究分为全国范围红色旅游研究和地方红色旅游研究,尤以后者较为丰富,侧重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研究范围涵盖中国若干重要的红色旅游省份和城市,如湖南、山东、江西、陕西、临沂、韶山、南昌、长株潭、泛珠三角、“红三角”等省市和地区。 地方红色旅游研究以红色旅游重点省份湖南、山东、江西居多。湖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 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 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 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另有 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相互竞争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 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间相互协作与 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 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集群的结构来分,其 形式主要有:群落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 平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集群;以大为中心、众多中小

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集群;以信息为主而 不是以物质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 合络型”中小群落。按照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 混合集群等。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 ,中小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 ;由大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中小集群的 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李 新春根据对广东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 成的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集群以及创新络集群。王缉慈通 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 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集聚而形成的企 业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为核心的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形成机制 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 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 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 外在环境是制度[13]。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 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 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 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 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台湾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

左右江区域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左右江区域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一、中国红色旅游成熟区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借鉴 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等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开发较早,其红色旅游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由于红色旅游资源价值、区位和经济背景不同,就决定了各地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存在一些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拓展模式”“空间整合开发模式”“产品组合开发模式”“景城联动开发模式”等红色旅游开发模式。这些开发模式对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主题拓展开发模式 红色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景区在开发和推广时均对原始主题进行拓展开发。大多数红色景区在景区开发过程中采用主题拓展开发模式,景区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其作用、意义等方面展示的内容丰富多样、内涵深刻。①但是大部分红色景区展示以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为主要形式,而且多数为静态展示,一些景区的解说员在讲解过程中形式单调,解说词机械刻板,过于严肃,缺乏与游客的交流与互动,游客只能是“闲庭兴步,走马观花”,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读懂”红色文化的精髓,“品出”红色旅游的味道,而西柏坡红色系列景区突出红色旅游宣讲的创意性,景区讲解员在宣讲过程中既保持了红色旅游解说严肃性的基调,又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旅游氛围,将严肃性与趣味性二者有机结合,传递出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宣讲最具亮点的地方就是将歌曲、舞蹈、民谣、短剧、快板、小品等曲艺形式与红色旅游的宣讲融为一体,采取动与静、娱乐与教育的结合,改变了红色旅游宣讲的传统形式,打造了中国红色旅游最具示范效应的宣讲模式。 (二)空间整合开发模式 空间整合开发模式在属于特色旅游资源“荟萃区”的井冈山、延安、韶山等红色旅游区已经运用成熟,特别是井冈山景区以红色旅游为中心,以点带面、点轴开发,构建一体化的高效旅游交通网络,将黄洋界、旧居、茅坪、会师广场、小井、大井、水口、龙潭、龙江书

吉林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探究

吉林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9-05-16T11:52:49.11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作者: 1朱家慧 2修宇豪 3李亚楠 4滕越 [导读] 该文对于开发和保护延边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1、2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吉林长春 130118 3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吉林长春 130118 4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118 摘要:我国的红色旅游属于重要旅游形式,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在许多地区都获取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受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影响,对于地区开发红色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有一定限制。该文对于开发和保护延边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无论在全国,还是全省,延边地区都具有丰富和独特以厚重的红色旅游资源。将这些资源开发和保护,能够使延边地区各族人民奋勇抗争、反抗外来侵略、艰苦奋斗以及自强不息等反映出来,将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人物事迹和管理重大活动以及重大事件等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地表现出来,在红色旅游资源中有选择地纳入,既能够将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得以有效地增强,又能够对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非常有利,从而使社会文化的发展得以有效地推动[1]。 一、吉林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宣传大红色文化 在宣传红色文化资源中,有效应用现代传媒技术,能够将红色旅游资源影响力很大程度地提高。与重大节庆和节日有机地结合,对宣传红色文化活动进行开展,将延边红色旅游资源,在电视和报纸以及电台等传统的媒介中进行宣传,无论对现代新媒体,还是网络资源都非常有利,将微信手机和微博客户端以及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开通,对延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 (二)绿色和民俗以及边境旅游资源统一为一体 开发延边红色旅游中,应该将红色旅游、边境旅游、民俗旅游以及绿色旅游等共同协调起来发展,将红色旅游内涵不断地丰富,从而使旅游产品吸引力得以有效地提升。将红色旅游资源深入地开发与朝鲜族民俗风情游和长白山风光游以及边境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红色旅游与人文风情和自然风情以及民族风情融合得以促进,优化红色旅游资源产品得以有效地实现,延边红色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都能够得以提高[2]。 (三)遵循寓教于乐 在现代新媒介中运用红色文化历史资源进行表达。开发延边红色旅游资源,将一些参与性和互动性以及延伸性的旅游项目进行发掘。根据旅游本质将动漫演示和战役沙盘推演等现代的声光电旅游产品,在展览馆和博物馆以及纪念馆等相关场馆进行开辟,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体验中,游客能够由被动式参观转变为主动的娱乐。将户外野战和漂流以及攀岩等有关体验性的项目进行开辟,使游客能够在娱乐的过程中,感染上红色的文化。 (四)重视融通朝鲜族民俗文化 在延边这片土地上,延边朝鲜族和其他民族长期地生活在一起,在对外来侵略进行反抗时,同仇敌忾,荣辱与共,共同战斗和生活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民俗文化上也具红色的印记。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着延边朝鲜族的民俗风情,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既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又具有民俗性,在细节上,朝鲜族歌舞等将朝鲜族民俗元素与红色历史文化的融通体现出来[3]。 (五)面向东北亚 延边朝鲜族和朝鲜以及韩国的朝鲜民族具有相同的血缘,是一衣带水的同胞。抗日战争的年代,在延边大地,曾经很多的朝鲜族指战员浴血奋战,二战末期,苏联红军为了对日作战,也曾经进入延边。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的老战士和后人,也经常有到延边遗址遗迹,进行追思凭吊。 二、延边地区红色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一,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开发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被重视的程度比较低,有关宣传推广和政策支持都欠缺。 其二,开发产品上,项目比较单一,遗迹遗址挂造历史事件方面,统一规范欠缺,历史沿革比较模糊,各个旅游景点联系比较差,单个影响力也不足。 其三,市场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专业劳动力欠缺的问题存在。延边地区朝鲜族输出劳务相对比较多,并且旅游行业要具备大量具有素质的劳动力。但是,延边地区与旅游有关的专业劳动力缺乏,从当前来看,整体的旅游服务人员不但水平比较低,服务技能也差。 其四,从市场方面看,虽然延边地区具有红色的旅游资源,但是,红色资源深入品质比较差,完善市场环境没有形成,结合于红色旅游的旅游产品和以旅游为主的产品都欠缺,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自发红色旅游活动,还是组织性的红色旅游活动都很少有[4]。 三、保护吉林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深入开发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 针对于延边旅游资源附加值而言,显性和隐性都有,由于历史悠久,人事已经变迁,若想使其能够丰富,只靠认真地分析研究和查找资料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发掘和实地踏查。并且俄和日等侵略者所留下的警示教育资源也应该重视起来。在延边不但具有俄和日以及伪满的遗址,而且革命遗址也有,这是发掘和保护以及利用近代历史遗址的特点,二者在立碑、雕像、挂牌以及布展的工作中应该兼顾[5]。 (二)抢救保护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 在延边地区,一些重要的近代红色历史遗址临近危境,还有的甚至已经消亡。延边地域很复杂,许多革命遗迹遗址在偏僻处和山沟里存在,时间在不断地流逝,这些遗迹遗址踪迹也消失了,近代红色历史的遗址无法再生,所以,将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抢救保护非常重要和关键。保护红色遗迹遗址具有多层面:在遗址外观挂牌,属于基本保护,明示给外界;条件如果允许的情况下,最好立碑;若能够将雕像

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

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一、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 1、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有的区域产业集群是由当地市场自发形成的,规模报酬递增产生外部经济,从而形成产业的聚集,这种集群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有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是由地区比较优势、供给和需求结构、文化氛围,甚至是政府政策所引致的,产业集群的区位和模式具有相当的确定性。在产业集群形成的诸多原因中,笔者倾向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关键在于其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市场自发作用(如竞争),也有禀赋因素(如距离成本),还有非市场因素(如政府政策)。 2、影响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 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在形成阶段受以下因素影响较大: (1)创新时机。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创新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改变产业生产方式,在短期内改变产业布局,

形成产业集群。如果核心产业出现根本性创新,并且创新与区域因素结合,出现产业集群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会诱发大量的渐进式的技术创新,促进该地区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迸一步刺激创新。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形成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2)产业特征。一个产业能否顺利形成产业集群以及集群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受该产业自身特点的影响。运输费用等交易成本影响市场容量和销售半径,随着供应链的改变,产品的辐射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供应链是可分离的,那么就很容易形成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的专业化协作集聚区;产业技术特征也决定了集群的形态,那些技术工艺难以分离的产业,例如化工、冶金等产业,即使形成集群也大多是大企业集群。 (3)区域环境。企业所在的区位条件、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劳动力素质、集体学习曲线、竞争环境、区域知识技术基础等外部因素对产品成本都有影响。区位优势对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较好的区位条件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帮助产品取得竞争优势,加快集聚过程。规范的市场秩序有利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信用环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网络效益发挥作用。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等都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如果区域知识库丰富、创新能力强,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创新中心也会对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在该区域形成集群。 (4)偶然因素。在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偶然因素的作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受生产能力、企业关联性等的制约,我国众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长期处在低端,这使得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不断受挫。在2009 年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我国对外贸易自轮胎行业起屡屡受挫,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点。因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链的培育对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价值创新;产业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5024(2011)01-0015-04 迈克尔?波特指出,产业是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一群企业以产品或服务进行竞争的竞技场。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的优势资源来自于彼此相关联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各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激烈,产业链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组织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凝集在作为产业链价值属性的价 值链中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关系 1.产业链的范畴、形成和效应。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各个产业部门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相互间的差异使其同质性产业难以达到同样的经济效率,于是它们借助区域比较优势,以区域市场协调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形成了一个较单一区域或企业更有效率的模式,区域产业或企业成为某个产业链条上的节点,而且为了使生产更有效,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产业链的形成也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产业链不断深化。产业链、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见图1: 图1中,c、cl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其中c1> c表示社会分 工程度的不断加深.b、bl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b1> b 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断加深;a、a1 表示产业链的发展程 度,a1> a表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 杂化。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社会分工也无市场交易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论加强区域红色旅游的合作(一)

论加强区域红色旅游的合作(一) 【摘要】鄂豫边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行政区域划分过于明显、合作主体倚重于政府导致的合作优势难以发挥、发展水平低下等缺陷。因此,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科学发展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鄂豫边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科学发展 鄂豫边区被称为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堪称绿色生态海洋。鄂豫边区指的是以传统的“大别山区”为核心的邻近区域,主要包括河南的信阳市和湖北的孝感市、黄冈市,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如何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该区域红色旅游科学发展,是促进该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开展红色旅游,必须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与全国其它红色旅游地区比较,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系列特征。 1、革命历史的厚重性。从辛亥革命开始这里就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创建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基地,大别山红旗不倒中心地等等,为该地区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遗迹,进而形成红色旅游资源体系。大量的革命遗存,折射出革命历史深深的厚重性。 2、红色资源的聚集性。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以新县为例,仅遗迹、遗址类革命文物就达90余处,革命纪念地365处。该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等。中国十二个大将军县,这里有四处,湖北红安6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湖北麻城26人。此处诞生了两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5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湖北红安被徐向前元帅题词概括为:“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3、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产生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民舞、民间曲艺、民间文学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以红安县为例,该县仅民歌就有《送郎当红军》、《董必武回故乡》等200多首;还有民舞如《天足舞》、《大刀舞》、《绣山情》等40多个;有鼓书《王秀松大义灭亲》、快板剧《张南一豪气冲天》等曲艺节目20多曲。商城县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这种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成为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 4、革命事迹的可歌性。当革命处于高潮时,边区人民拥军参军,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送弟、姐携妹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当革命处于低潮时,边区人民的革命信念毫不动摇,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敌人洗劫后,边区许多城乡成为废墟。当年发动黄麻起义的七里区成了“无人区”,紫云区成了“死人区”。在这里,为了革命的胜利,仅黄安人民就奉献了14万生命,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名。许世友,这位新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七次参加敢死队,十二次负伤,从战士变成了将军。 5、红色旅游资源的伴生性。这里是大别山脉的中心区,从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矿山开发,保存着完好的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山地资源和众多的自然景观资源。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巨匠,留存了以佛教祖庭、东坡赤壁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景观,此外还有历史上的乡风民俗,如红军鞋、芒鞋、绣花鞋垫、竹箄等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伴随着绿色生态资源,革命战争遗存伴随着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伴随着淳厚的乡风民俗资源,又构成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另一大特色。 二、区域合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研究报告

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研究报告 杨 锐 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E-mail:lvublurr@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6366579.html, 引 言 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正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技术标准迈进。手机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正日益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重要力量。伴随国际手机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不仅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和最大的出口基地,也造就了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手机产业集群的形成,为本土厂商增强全球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产业环境。产业集群已是地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向高增值价值链环节攀登的重要载体。 中国手机产业处在动态发展变化的产业环境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以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手机产品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导致国内手机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加大对低端市场开拓力度、黑手机猖獗使得国产手机品牌的市场空间受到上下挤压。企业面临如何根据既存资源与能力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向高附加价值环节延伸的压力。而充分培育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走产业集群与地区联动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手机企业、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因此,探索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是当前中国手机产业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国民经济分类,

本报告的手机产业指“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业”。本报告的手机产业集聚是指与生产最终手机产品相关的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具有贸易联系或非贸易联系的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进行资源交换和价值增值的关系网络。 一、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全球手机产业区位及产业特性分析 1.全球手机产业区位分布 手机产业的全球布局与通信技术的演变是密切相关的。手机产业全球布局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欧美等局部地区分布阶段(1988-1992年):手机通信技术处在研发、测试以及小量生产阶段,也即1G到2G发展初期,全球手机产业主要分布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阶段(1992-1998年),随着2G技术的成熟与推广,以及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全球手机生产巨头开始把生产布局扩展到全球范围,尤其是向中国、马来西亚、印度、菲里宾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行离岸生产。中国的手机产业集群也正是在这阶段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布局阶段(1998年-),即在2G技术向3G技术过渡时期。手机产业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体系、制度等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得众多跨国公司把整个手机产业价值链进行全球范围内布局。 在产业的全球转移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凭借廉价劳动力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环节,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下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