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

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

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
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

魏碑笔画解读

中书网闻钟阁主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

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

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

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

“方笔”的特征和写法。邓散木先生的

“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

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

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

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

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

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

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

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

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

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

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

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把这种运

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

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

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因此,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

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

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

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

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

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在《孙伯翔谈艺录》中说:写方笔魏碑,除小楷和核桃字外,一般不要用过小的毛笔,长锋中楷或大楷最好用,书写前,要把毛笔全部泡开,站立书写,悬腕悬肘。

起笔:悬笔侧锋,外露棱角。

行笔:落笔成棱角,随即捻管外旋,主毫由侧转正,主毫居中,万毫齐发,主毫,副毫各司其事。

收笔:笔尽势收,提笔向右下,稳健回锋,勿耸肩。起、行、止笔力中实,

勿求其妍。

方笔主按,按中有提,掌握好提按的辩证关系始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先生的《谈艺录》中,对

魏碑基本笔画的点是这样描述的:

上侧点:

1、落笔方侧;

2、捻管内旋;

3、向下;

4、驻笔;

5、回锋向上。

上左侧点:

1、著力落笔;

2、捻管内旋;

3、左下出锋,力送笔尽

左下侧点:

1、著力落笔;

2、提笔向右下;

3、驻笔;

4、回锋向上,力送笔尽。

在《始平公造像记》中,孙先生对方笔

的"点"是这样描述的:

右侧点(见右下图):

也可以叫上侧点,也可用于三点水。第(1)

处落笔方切,第(2)处才捻管内旋,第(3)处向

下著力,第(4)处回锋向上完成全点。这种内

旋外拓之笔,其效果一定是有方峻之感,二是有雄

厚之实。

左侧点(见左图):第(1)处著力下笔,第

(2)提笔含力向右下有内旋之势,第(3)处驻

笔,第(4)处回锋向上,力送笔尽。

正竖点(见下图):

《始平公》方笔的竖一般是竖笔横擎,所以

见其雄劲,线收缩在一起即成竖点。第(1)处点

起笔应是横擎起笔,第(2)处紧接着就是内旋,

第(3)处著力向下有左旋之意,第(4)处驻笔,

第(5)处收笔向上而意在逆回。

仰式点(见下图):。仰式点与左侧点有同

笔相通之处,只是趋向用处不同。第(1)处露

锋落笔有外拓之象,第(2)处内旋有横仰之姿,

第(3)处略驻上行,第(4)稳健出锋。如《始平公》的“答”、“来”、“光”等字皆用此点。

二、横

方笔险峻,以骨力胜,重气势,重茂密。康有为主张要四指争力,万毫齐

发,方能达到魄力雄强,点画峻厚,颇有道理。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说:“作方笔书,须顿笔下按,使群毫由聚而散,墨液亦随变迁外拓,势如以刀削木,其迹自成棱角。故曰:方用顿笔。又曰:方笔外拓。……外拓者,墨精聚于点画之边界,如筒之有壁,其势外现,外现则雄峻而多血。”

魏碑的横和竖行笔重慢,起笔多露,笔

过处要凝重,方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

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

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

和写法。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以“晋”字的横画为例:

我们一直在

强调魏楷笔法的

“切”与“翻”。

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

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

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孙伯翔先生在《谈艺录》中对横画是这样描述的:魏碑的横起笔多露,行笔

中实。

俯式横(见下图):

第(1)处落笔以横笔竖下,以备沉雄之力,露锋竖切有侧势,第(2)处随即捻管处旋,笔毫由侧转中,不可死侧平拖,第(3)处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铺而有绞意,第(4)处略驻、勿高耸肩,笔势下垂,如钢条挽,第(5)处力送右下,提顿相间,第(6)处驻笔,第(7)处加工锋力收。《始平公》之“一”、:“下”、“丘”、“上”等字皆出此笔。

仰式横(见下图):

横分俯仰,竖分向背,仰式横与俯式横同出一理,其象迥异,《始平公》的“于”、“功”、“石”、“陈”字皆此笔。

隶法横(见下图):在龙门方笔笔画中,有名的造像如《郑长猷》、《孙秋生》多有隶法,而《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等隶法几乎不多见,但有的字仍

然有隶意。如《始平公》的:“十”、“万”就用了隶法。这类横画不用蚕头,仍

是露锋,(见图第1处的起笔)。第(2)处

提笔捻管外旋,笔管由侧转中,第(3)处

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第(4)处稍驻有顿,欲向前挑出,第(5)处挑角不要过大,笔势向上,笔尽力收,可以露锋起笔,露锋收笔。

(三)、竖:(见下图)

邓散木先生笔画图例:

再看《张猛龙》的竖:

实际书写范例:

孙伯翔先生对竖画是这样叙述的:

斜锐竖(见下图):《始平公》与《二十品》的笔画都属于方峻,它与其它书

体都有有无垂不缩的笔法,但它和唐楷的垂露笔法又有所不

同。出于石刻效果的原因,线条多力而中实,收笔成为斜

锐的锋利,起笔露锋横擎有力,见图第(1)处。第(2)

处转笔内旋,第(3)处过笔提顿相间,铺毫涩行成弩式,

第(4)处驻笔,第(5)处顿笔转右下成斜锐之势,第(6)

处衄笔收锋。“下“、“形”、“有”等皆此法。

悬针竖(见下图):《始平公》的悬针竖与唐楷不太一样。唐楷悬殊针竖秀润妍巧,而《始平公》的悬针竖如钢钎之重,有力锥顽石之感,起笔可藏可露。第

(1)处逆藏入笔,第(2)处转笔向上,第(3)处右下顿笔,第(4)处笔锋内旋,第(5)处易过涩笔下行,第(6)处出锋而意回。“率”、“攀”、“平”、“神”均属此竖法。

钩:

钩法有很多,它不能单独笔画,依附于横、竖的左右。左挑的叫“左趯”,右挑叫:“搭钩”。依附于横向下挑的叫”宝盖钩“,向上挑的叫“龙尾钩”。钩

依附于竖弧线右挑出的叫“直戈”,横而上挑出的叫“横戈

钩”。《始平公》的方笔钩,要用翻折笔写出,所以叫“方折

钩”。

竖左挑钩(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竖钩要写出方雄

的气势来。这气势似武士之躯,健将之足。起笔横擎入画后

涩笔用力下行,到第(1)处其竖线有左倾之向,如健将欲起脚先向后撤足,其力很大,第(2)处顿笔蓄力,第(3)处翻笔,指腕齐力

挑出。《始平公》的“则”、“于”、“州”、“和”皆是,也有的左趯钩其理一样,其势前倾。

竖钩的实际书写:

竖搭钩(见下图):搭钩不是独立的笔画,或有右主点,或有百长磔(长捺),起至第(1)处驻笔,第(2)笔处抽笔逆左,第(3)处切右下成雄峻之势,第(4)处力撮向右上方向涩行挑出。《始平公》的“以”、“比”、“震”皆是。

宝盖钩(见下图):写宝盖的横,勒笔力求于慢,要有起伏涩行之气,至第(1)处驻笔,第(2)处翻笔右下有逆转之势,如鹰折翅转飞,有力量又要果

断准确,不拖泥带水,第(3)处指腕齐力

逆挫拖出。《始平公》的“屈”、“崇”、“灵”、

“云”勒画俯仰各异,翻折挑法相同。

竖折钩(见下图):

种钩

法也

是翻

折的钩法。第(1)处笔势左偃,有雄强之气,至第(2)处略驻笔,有节奏感,屏气著力,笔势右行,由纵变横。横线行笔宜慢不宜快,使墨迹有方雄厚度,第(3)处加力,笔至第(4)处驻笔,第(5)处翻毫衄上,衄锋的翻钩力量在于腕指,动转略快要果断。《始平公》的“光”、“元”字皆出此笔。

直戈钩(见下图):写直戈钩与写垂露竖取线相同,

其势向下倾斜,行笔方厚有力,笔至长短恰当处驻笔,第

(2)处翻管拓偃,腕指齐力,转毫向上呈衄势。《始平分》

的“咸”、“义”、“代”字皆出此法。

横折竖弯钩(见下图):这类钩法往往是上(横面)下(竖面)转翻的,第(1)处横面向内转达至此处驻笔,第(2)处转笔用力翻折,第(3)处向内转下行,第(4)处转笔又横向内环,第(5)处驻笔,第(6)处翻管方折呈衄势。《始平公》的“飞”、“九”字皆出此法。

横折竖(见下图):这种笔画是常见的,对魏碑而言,方笔的叫方折,圆笔的叫圆绞。按笔势来讲,横换为竖,横画和竖画的行笔一定要主慢,求凝重,求方厚。横至第(1)处驻笔并做上仰欲翻折的准备,第(2)处翻笔方折,果断勿疑,既不可过高耸肩,也不要过低垂肩。处拓方折始见气势,第(3)处内旋,横勒涩行向下。《始平公》的“真”、“国”、“恩”、“四”、“同”、“日”等字皆是横折竖的折方笔。

撇(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的撇,无论是长撇、

短撇、横短撇皆以横侧入笔,起锋铺毫,著力慢行,见

第(1)处。然后势转向左下,笔势稍快,涩行勿轻滑。

至第(2)处衄笔潜回,有上仰之势。《始平公》的各种

撇法或下有竖,或右有捺,的凝重沉雄之感。

李松先生说:“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示范省略,参见竖画)

捺(见下图):捺分为“平捺”和“波捺”。前人称平捺为“平磔”,波捺为“波磔”。《始平公》的“遗”、“道”、“运”、“逢”、“达”等字的捺都属于平捺,“像”、“大”、“太”、“父”、“夫”等字的捺都属于波捺,在笔法的表现中大致相同,而且捺笔在组字中往往都是主笔,更应注重它的方雄主笔作用。

捺的第(1)处竖切露锋起笔(有的也用藏逆锋起笔),呈伏式,第(2)处提笔内旋呈起式而转伏,第(3)处著力过笔涩向右下,至第(4)处驻笔蓄力铺毫欲捺出,第(5)处微起伏势向右出锋,至第(5)处笔尽势收,其势下垂逆回有力。

孙伯翔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始平公》方笔堪称是龙门书林之首,由于它每一个笔画都有注重力度,注重厚实,所以它的特点是方雄的,常给人以气冲力沛,钢筋铁骨的感受。我们在临摹时,要注意到它还有不少圆笔的成份,不是

笔笔皆方,比如“则”字的立刀以点代竖,“公”字的左点,“濯”字的三点水等等,几乎每个字的笔画都有有不同成度的圆笔成分,这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在方笔中,棱角的切露大小也不上样。

《始平公》的方笔使转,特别是由横变竖,有的“刚折”,有的“柔转”,如下图中的“乌”和“为”字。“刚折”要果断,如鹰隼折翅转飞,“柔转”应稳健,似长舸转向行驶。刚折与柔转皆笔实力送。

二、结体:

结体也叫结字,指字形的结构,即分布白的疏密、宽紧、开合、聚散的变化。这是决定书法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龙门造像的结字,笔画间隔基本均衡,但重心聚中,稍微偏上,有庄重稳健之势,而无松散下坠之感。前人曾把字比喻为人,那么,不同字形的结体,则表现、反映人的不同气质和特征。人体若蹲、若卧、若行、若走,这种意象的遐想和比喻是非常有道理的。根据这种意象联想来品评《始平公》的特征,确有大丈夫之气,武士之姿,使人精神振奋,永无靡弱之病。

谈谈魏碑的特殊技法和历史地位

··2010·4 一、魏碑的出现及对书法的发展产生的作用 1.魏碑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时期出现的造像题记、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其中以出现在公元470年至530年之间的碑文水平最高,故称为“魏碑”。西晋以后,中原战祸频繁,人口锐减,西北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杂居的势态,这时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几乎占人口的一半。孝文帝为巩固北魏统治,有意识地推进鲜卑族的汉化,实行均田、改姓改服、改变宗教、迁都洛阳 等举措,大大促进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由此在传统的汉文化中掺揉进强烈的少数民族豪放泼辣、朴实清新的文化素养,形成了一种新鲜的独创艺术品味。从此,书法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具有了粗犷刚建的线条和错落自然的结构,呈现出雄浑壮美、朴拙敦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 2.当时社会的需要。 这一时期人民深恶战乱,普遍有着避祸祈福,求得一种精神寄托的信念。这种信仰迎合佛教的教义,于是整个社会信佛之风大盛,同时加上统治者的推崇提倡,人们建寺造塔,刻石造像之风盛行。当时的洛阳就成为佛教中心, 寺庙到处可见,仅洛阳城一地就多达1300多所,佛教盛行的结果,与弘扬佛教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诸如碑碣、刻经、造像、墓志等纷纷出现,蔚为大观。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的石窟,给后世流传下非常宝贵的艺术宝藏。从公元495年开始动用18万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多达2000多块。从上到下的宗教热潮,必然对书法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二、魏碑的渊源 魏碑,其渊源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力字体强劲。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 中曾盛赞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从文化史看,魏碑与唐楷,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座自觉创造的艺术高峰。自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提出并鼓吹碑学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家身体力行,书坛一直呈现着学碑、帖共存的多元局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碑与帖在此消彼长中不断互融,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1] 。三、魏碑与其他书体的区别魏碑作为书家临习的楷模与其他书体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他书体主要是手写墨迹(包括勾摹),而魏碑则主要是刀刻斧凿之迹,写与刻是很重要的一个对比基点。唐碑虽然也为碑刻,但它的线条形态却是书写式的,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用笔线条类型为准绳的, 因此,无论是欧、虞、颜、柳其石刻碑版在技术类型上与其说靠近同为石刻的魏碑, 不如说更接近于“二王”墨迹的基本运笔方法。正因为唐宋刻碑手的凿刻理念是尽量重 现、 还原墨迹线条,因此它更是帖,而非魏碑意义上的碑。有如我们看到宋代 《淳化阁帖》以下的刻帖,它也是刻的,但它显然更接近于墨迹书写而大异于真正的石刻斧凿。 事实上两种写法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比如说实用性的书写, 要求准确、快捷、方便、流畅,从隶书到唐楷到宋元行札用笔技巧都是以 “起、行、收”为基本技法套路的,它已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约定俗成而为一种经典, 每一个笔画都有着固定的模式,无论怎样变化都不会离开这一宗旨。通常 “起”与“收”都十分讲究,而“行”由于书写要求方便快捷,通常是一笔带过,最多也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中锋”而已。作为实用性的书法,这当然是经过多年 “优选”而成的方法,也是经典无疑的。但站在碑书艺术化的角度上说, 情况则刚好相反。首先北碑的探索是艺术风格的探索, 与实用性的书写无关,因此方便快捷,简单省时则不用考虑,而可采取“自找麻烦”的方法。包世臣在《书论》中特别提到一个概念叫“中实”。他曾严厉批评许多明清书法家的笔法线条“中怯”。为什么?因为这些书家都是古典技法“起、行、收”三段式理念中训练出来的。“起、收”部分有许多名堂,而“行”则显得较为单调、乏味。在整体上显得两头强,中间弱。而我们在探索北碑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则可在行笔过程中添加入“顿、转、挫、扭……”等多种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达到“中实”的艺术效果。可以 说,这也并非是今人的发明创造,试想当年那些在荒山野岭中凿刻的石匠,在面对书丹时,会不会严格的按照书写动作的先后步骤来实施凿刻呢?正因为如此,写与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法行为过程。写是 “起、行、收”,刻却没有这样的动作要求。四、刻镌的种类 古代刻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于书迹之外的独立的石 刻形态,魏碑即是其典范。还有一种是依附于书迹的石刻形态,唐碑与宋刻帖即是。因为古代的刻碑刻帖更多的目的不是为了 书法,而是为了便于传播和推广。比如在没有图像印刷术的情况下,石刻法帖,木刻版画等也是为了化身万千,广泛传播。唐碑以下的刻帖皆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但魏碑却没有这样的目的,创艺 术的是人民,对于一个既会雕佛像又会刻造像记的石工而言,印 刷传播的目的他肯定是没有的,刻佛像留题记本身就是目的,现 在看到的刻石文字都是当时手艺高超的匠人的力作。这种不为 传统束缚, 大胆泼辣的艺术风格,也许当时作者无心,但是流传浅谈魏碑的特殊技法和历史地位 王 萌 摘要魏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王朝工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时期出 现的造像题记、 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审美追求的不断提高,魏碑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人结合实际操作的一些特殊技法和现代工具材料,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新面貌。 关键词魏碑渊源技法234--

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集锦

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集锦 第一部分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已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已的方法少。 2.面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更扮演着多种角色,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已封闭在一种角色里出不来。 3.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就不会高。 4.用学习吸收的观点看待别人,看待学问,看待事物,会使人变得强大,乐观,胸怀开阔。不管你有多少缺点,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反正我要学习你的那条长处,就把它拿来变成我的。 5.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 6.为了适应明天的需要,我们今天就该储备能力,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重担,少推卸责任。 7.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在挖掘自身的潜能上。 8.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9.有毅力的人,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有毅力的人,能变可能为不可能。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10.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已的智力,驾驭自已的认识,驾驭自已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了。 11.荣誉是动力,也是羁绊;是担子,也是包袱,全看人们怎样对待它。 12.矛盾、麻烦是进步的障碍,但也是进步的阶梯。 13.多吃苦,干实事,尊重人,工作起来就有乐趣。 14.人生的航船驶在生活的海洋之中,风浪是家常便饭,愉快幸福与否,不在于有无风浪,而在于征服风浪能力的强弱。强者幸福、愉快,弱者痛苦、悲哀。 15.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工作能创造奇迹;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能有成绩;仅以后者为工作终极目的的,不仅工作少乐趣,不仅会限在钱眼里难自拔,工作也难出成绩。 16.人要想不背叛自已,就得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强化检查措施,加大检查密度,并不时研究自已执行计划的情况,定期对计划加以,调整不使任务量过紧或过松。 17.人真正的幸福和愉快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能战胜自已某些狭隘的东西的感觉。 18.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光芒和声音。 19.人对自已应经常这样提出问题:每天能不能再多干一件事?每小时能不能再抓紧点?每件事能不能干得再好一点?能不能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20.要为前进寻找条件,不为后退拼凑理由。 21.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自已的品德修养也好,决不是说达到一个高度之后,就总在这个高度上呆着了,而是稍一松劲,就会从刚攀上的高度上滑下来。 第二部分胸怀·人际关系·思想方法 1.我们以高尚、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那我们就会生活在高尚、昂扬、乐观的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魏书生的教育理念

魏书生的教育理念 无论做什么事,你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就能够放下求之不得之苦,放下浮躁的心理,让灵魂不再流浪,思想不再浮躁,建设自己灵魂的乐园。 ●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怕慢,只怕站,久而久之,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一个强大的自我就出现了。 ●关于习惯 教育即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1分钟做小事。到这个时间做这个事、到那个时间做那个事,培养良好习惯,把这个事往深去做,就会感到趣味无穷,质量不断提高。 ●狠抓习惯的三块内容: 1、计划系统: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监督检查系统:严格按计划去做。 3、总结及反馈制度 ●对于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让他自己做,一旦这样,他越做越多,责任感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堆积起来的。 ●关于创新: 什么叫创新?盯住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往深处去钻井,方能钻出甘泉,人最怕的是遍地挖坑。 ●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 ●当你把这些极小的事情,干得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如舞如歌、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时,你自然就在尽到生存责任的同时,更多地享受到了生命的快乐和幸福。

松、静、匀、乐——魏书生的教育理念之一 学习了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育理念,感触颇深。关于魏老师的教育理念,其中关于教师快乐工作的心态的理解印象很深。 教师这个职业既是平凡的岗位又有着不同于其它岗位的地方,因为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职责。以往社会将着眼点只放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上,却忽视了教师本身的心理。可事实在于绝大部分的教师因为承受来自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的压力,或多或少都有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魏老师提倡教师要拥有一种快乐工作的心态。何为教师快乐工作的心态?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永远记住四个字:松、静、匀、乐,即身体轻松、心灵宁静、呼吸均匀、心情快乐。走进学校松、静、匀、乐;走进办公室松、静、匀、乐;走进教室松、静、匀、乐;下班买菜松、静、匀、乐;讨价还价松、静、匀、乐;吃晚饭当然更是松、静、匀、乐…… 那如何做到拥有这种快乐工作的心态呢? 每晚睡觉前记得对自己说:“今天发生的不管好的坏的都已经过去,明天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早上起来的时候伸个懒腰,再对自己说:“加油!”遇到令人不愉快的事时,就要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总之一天要尽量保持一份好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令人不太愉快的事情,比如有学生未交作业、某个学生没有遵守纪律、教学过程未能令自己满意。这些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保持着快乐工作的心态?自我调整吧。深呼吸、做做运动、跟同事谈谈心换个场景,换个对象,心境会不一样的! 拥有一份快乐工作的心态,我们才能以更佳的状态去教学、去面对学生。 魏书生课堂教学十条要求 1.每堂课都要备课,老教师可以用旧教案,新教师的教案也不用写得太详细,但一定要有备课薄。 2.每堂课至少要有三类不同的教学目的,以供同学们选择。最优秀的学生会了可以不听课,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更深更难的题。后进学生听不懂也可以不听,要选一些适合自己的浅题来做。老师一定要帮助陪坐的、“待业的”、“失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3.教师讲授时间别超过20分钟。近5年又提出了别超过15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去读、去想、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4.如果是讲新课,学生发言别少于10人次。学生也可以替老师讲难点、讲重点;当然也可以提问题,谈看法。 5.学生动笔练,包括板书时间别少于10分钟。 6.处理偶发事件别超20秒,以减少老师们发火的机会,增长教育智慧。 7,请学生做课堂教学总结,每堂课请一两名学生谈一两条看法。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 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

的切翻锋训练。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之心得体会

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之 心 得 体 会 学校:印江民族中学 组别:历史组 教师:吴运江 时间:2014 年 4 月 这学期我县教育界掀起了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高潮,老师们通过认真聆听与学习,领略了教育名家独特的魅力和风范,从中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深刻的感受到了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纷纷表示今后将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和工作,以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对我的启迪尤为深刻,收益良多。 一、正确认识自己,解放自我,把职业当事业。 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务实,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教师一个重要的劳动成果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象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的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也会在心灵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 二.倡导自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现代教育理论确认,学生是教与学方面的主

体。 魏书生老师特别重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积累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宝贵经验。本人也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自学能力。抓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抓住自主学习这一关键。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用激发兴趣、调动情绪、激励鼓劲等科学的教学行为来建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心情愉悦、积极向上的情愫中主动完成学习任务,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三.坚持双向教育,注重言传身教。新课程理念主张教与学中师生互动发展。 魏书生老师的育人魅力是在师生双向自我教育活动中塑造出全新的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他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的教育精髓精神融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但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品学俱佳,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而且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为师榜样。 德高为范,以身立仪;身教胜于言教。学习魏老师的教育思想,我们还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把加强师德修养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统一起来。要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既要言教,更要身教,身教胜于言教的朴实道理,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要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不讲违背师德的话,不做违背师德的事,净化自己的语言,美化自己的行为,发挥自身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思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树立起新时期教师的良好形象。 四.诱导合作探究,培养创造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魏书生老师民主科学育人的思想在教学中就有这方面的突出表现。他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创设合作探究的教学情景,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巧妙搭建指向性 明显的思维平台,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思维平台上合作探究,主动摘取知识的果实。实践证明:这不仅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知识的自由天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绝不能用有形无形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想,而应该用科学的思维导向解放学生的思想,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设问质疑要有艺术性,激发学生勇敢探索的兴趣;教学平台要有合理的梯度性,确保全员主动参与探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丢掉学习中下生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合作探究精神,就能让学生在探索中通过正确的思维导向培养出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来。 五、“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蓝。” “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蓝。”这是国家领导人在教育工作会上提出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于我们的光荣使命,魏书生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创新人才有了明确的方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看,运用魏书生教育思想培养创新人才,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努力站在时代的前列,对现代教育进行思辩,进行富于创新的借鉴与实践,形成自己的有创意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次,教学上要大胆创新,通过创造性的教学,优化师生关系,优化学科教学的整体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把学生领进创新思维的崭新情境氛围之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再次,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把学生引导上正确创造的轨道。 六、教师要有强壮的生命支柱,善于学习,精于教书。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3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的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经过学习完魏书生教育思想,我深有体会,对如何做教师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世间行业种种,世上工种万千,当你坚守着自己的这一方教育天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特点,当你全心全意,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时,那工作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让自己的全部身心真正走进教育这片沃土,你会发现自己有无可限量的潜能。 因为世上诱惑太多,如果没有坚持自己的爱好,那么你的灵魂会在一片无边的空间流浪,于是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守住一颗心,让“精神不再流浪,思想不再飘泊”,学会“闹中求静、苦中求乐、失中求得、忙中求闲”,其实苦与乐仅在一念之间。洗尽铅华,退却浮躁。我们在“欣赏别人喜欢那个”的同时,也“享受自己喜欢这个”。当教师真正明白了“教学是生存的需要时”,他怎么会不

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努力工作呢?当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学习是生存的需要”时,他怎么会不为了自己的生存去努力学习呢? “乐真、乐善、乐学、乐恒”是魏书生为汇龙中学的题词。他把自己多年的教育人生总结为四个字:“松、静、匀、乐”,其含义是:“身体要放松,心情要安静,呼吸要均匀,情绪要快乐”。有了这四字秘决,他才成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兼任大学课程的市级教育局局长。解读魏书生的教育学理念正如他在结束语中所说: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就是平凡、平等、平静、平和。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如果要进步在平日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多学习、多探索、多反思才会使自己成长..... 最近,我通过学校组织的校级网络培训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有关讲座,我的心灵经受了又一次震撼,思想又一次净化,认识又一次提高,观念又一次转变。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更进一步坚强了我爱岗敬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和振兴地方教育事业的决心。 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却是清贫的。面对金钱与名利的诱惑,面对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社会偏见的压

张猛龙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读书笔记(《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读完这本书实在受益匪浅,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切实做到了为学生服务。 以下分两个方面谈感受: 一、民主化管理 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如今还担任教育局的局长,一年平均外出开会4个月,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让人惊讶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保证教学的成功? 我们认真研究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经验后,就会发现,魏书生管理艺术的核心有两个字:民主。 魏老师主张“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采取的具体实施方式就是“承包责任制”,将各项班级日常工作细化,承包给个人,专责管理,从而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大好局面。这种举措大大强化了个人的责任心,充分激发了班级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集体推进了班级的各项工作。 民主化是魏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在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的询问,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 魏书生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效率怎么会高?”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假期里,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 工作充电。其中”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 总结如下: 一、学习魏书生的精神 魏书生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他想着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 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了解魏书生的思想 魏书生的思想是真真切切地从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开始。他主张人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应 该是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互斗的关系,因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与人为善的, 互相谅解的。在遇到矛盾、解决具体问题时,则应坚持“正面引导,搞心理穿透”,而不 搞“互相碰撞”。每个人对自己应本着“宁让别人负我,不可我负别人”的精神,坚持进 行“自我心理调节”。这样,人就可以以活得轻松一些,人际关系也就会更协调。 他本着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切实从实际出发,坚持民主的、商量的办法,针对学生实际,通过训练过程,达到三个方面的开发,即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开 发。 他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助手,在他的班级里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 少名副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是助手而不是对手。久而久之,他就只有助手而没有对手,从 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还主张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为发展长处而学”。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强化 过程,淡化结果”,不是简单的搞分数控制。 魏书生的这些教育思想都体现他的那些既具有规律性又是很规范化的具体措施中。在 他所教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都精心地按时间顺序 做了周到的安排,在班级里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干”。 三、研讨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魏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探索科学规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魏书生的几个教育故事

魏书生的几个教育故事 一、找优点 张天是个违纪大王,以前的老师都让他烦透了。面对这样的坏主儿,魏老师该怎么治呢这天班会课,魏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找优点”。第二天,本子交上来后,魏老师一查,果然没有张天的。魏老师把张天请到办公室,问:“张天啊,你乍没交本子呢?” 张天没有吱声。“怎么,忘记找了?”张天挠了挠头说:“老师,我没有优点。”“怎么没有优点?我已经看出你有好几个优点了。”魏老师笑着说。“老师,我真没有优点,全是缺点。”张天把头低了下来。魏老师摸了摸张天的头,说:“那这样吧,你回去再找找,明天来告诉我。”第三天,张天如约来到魏老师办公室。他不好意思的对魏老师说:“老师,我找到了,可只有一个——我心眼好。”“心眼好,这是很大的优点啊。”魏老师高兴地说,“而且,你不止心眼好,你能遵照老师的吩咐,回去认真找了,这不也是优点么?还有,你非常诚实,有一说一,这也是优点。还有……”魏老师连着帮张天找了好几个优点。“老师,”张天脸有点红,“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多优点。”听到这里,魏老师话锋一转,严肃地说:“张天啊,你只有七八个优点,不像有些同学有几十个优点,他们随便丢掉一个优点没关系,可你丢不起啊。优点越少就越要珍惜,你说是不是?”张天懂事地点点头。自此以后,张天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渐渐地,他的优点越来越多,而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点点升起来了。期末考试,张天门门功课都及格了。魏老师教的语文,他竟然考了80多分。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魏老师可谓深谙其中真谛。对于像张天这样的后进生,魏老师没有排斥,更没有放弃,而是戴上了“放大镜”,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这些闪光点。魏老师用激励唤起张天们的自信,用自信来促进他们的成长。 《学记》中有句话:“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最难的是怎样去转化后进生,让这些后进生也能慢慢地前行。这就需要老师们要学会“长其善”,如此方能“救其失”。那么,老师们该怎么做才能“长其善”呢?我想,首要的是走近他们,喜欢他们,做他们的朋友;然后尽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信感和成就感。孔雀再美,可转过身,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它肮脏的屁股;仙人掌虽然多刺,可只要给它养料和时间,也能开出美丽的花儿。 让我们记住魏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任何一个后进生,也是一个宏大的世界。” 二、“懒”老师 这是魏老师应邀去某校上一节公开课。魏老师接过学校送来的语文课本时,似乎还闻到了一股油墨香。新的教材,面对的又是新的学生,这节课,魏老师会怎么上呢?轻轻地推开教师门,魏老师带着微笑走上了讲台。他先跟同学们唠嗑,熟悉过后,他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7页,我们来学课文。”下面传来一片“沙沙”的翻书声。“对照以往的课文学习,大家琢磨一下,这篇课文有哪些是需要我们掌握的?”下面的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口。魏老师把学生们提到的学习要求略一梳理,然后一一写在黑板上。写好后,他说:

学习魏碑必须要搞懂的——北魏墓志之“定法”

学习魏碑必须要搞懂的——北魏墓志之“定法” 论北魏墓志书法之“定法”——“有意”之定法与“无意”之自在在魏碑书法中的精彩演绎作者:黎德良单位:兰亭书院魏碑导读:北魏时期墓志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不仅存世数量众多,镌刻精美,而且书法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内涵丰富,是我国历史上墓志书法精品盛产的时代。魏碑与唐碑都属于楷书范畴,然风格迥异。魏碑由汉隶演变而成,整体表现出茂密雄强,恣意豪放、稚趣天真、古拙粗犷的金石书风面貌。唐碑则源于魏碑和钟王,将楷书的法度推向到极至,整体表现出端庄遒美、严谨成熟、方正典雅的书法风貌。包世臣曰:“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记得板。”北碑字之定法之“法”即是本论文所要论述之重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北魏书法的笔法、笔画、字法到章法之“定法”核心。从以下几点:魏碑书法的方圆特征;笔画与基本技法的关系;笔画与笔势的关系;字体与字势的关系;笔画与字形结构的关系;字与行、行与行、字与篇的关系,揭示“有意”而为之定法与自在生趣之“无意”在北魏书法中有机结合的阴阳辨证关系。关键词:魏碑外方内圆有意无意书法笔法字态笔画笔势书法中的“有意”与“无意”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

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是强调书写中的有意行为的作用。“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板桥就“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这一基本法则,作出了自己的生发。一般讲,“笔参造化”的“化机”的闪现,缘于天才艺术家的一刹“妙语”,即艺术家本身亦不可能事先明确地意识到,此即所谓“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板桥云:“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板桥题画·靳秋田索画》)“化机”(趣)与“定则”(法)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层“顿”(顿悟,飞跃)、“渐”(渐修,量变)关系。又云:“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板桥题画·竹))意亦如此。“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一个新的生命体。它虽来自“眼中之竹”,却非其自然形态的复写,而是经过画家的观照、沉浸,获得对竹的“神理”的某种妙悟,其中渗入画家自身的个性(特别是人格)、想象、情感等等,因而构成朦胧的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进而,运用长期苦练得来的异常娴熟的技法(如笔法墨法),而又不泥于法,伴着仍在继续中的创造性想象,所谓“笔到意生”,让实际落入纸上的竹的形象,霎时进入“传神”——“变相”状态,因而“活”起来。这样,由渐而顿,“定则”(法)与“化机”(趣)融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3篇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3篇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3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整理的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1 经过学习完魏书生教育思想,我深有体会,对如何做教师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保持充沛的精力。魏书生做了31年教师、22年班主任、20年校长、9年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坚持每天跑早操。如今他每周一到周五到局里上班,周末两天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做报告。尽管他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但他站着一口气做三、四个小时的报告却没有疲惫感,这种精神状态,或许比他年轻二十岁的人也没法比。魏书生称自己是“经活”的人,得益于他多年如一日的锻炼。人要有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去工作,无论做教育还是别的行业都需要如此。 2、“干一行,钻一行”。在读有关魏书生资料时我发现所诉资料中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没有一句动听的口号,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自己的故事,有的是真真实实的自己的经验。魏书生在专题报告会上给初二年级的学生讲授了高三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文《孟子见梁襄

王》。在正式上课前他与学生们的亲切沟通让人感觉那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聊天。整篇课文中的字、词、句、译文,他只讲了三个词、一句话,其余全部由学生们自己解决。他戏言自己无论是上课还是做班主任都“偷懒”,在他“偷懒”的同时调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世间行业种种,世上工种万千,当你坚守着自己的这一方教育天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特点,当你全心全意,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时,那工作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让自己的全部身心真正走进教育这片沃土,你会发现自己有无可限量的潜能。 3、“干一行,爱一行”。教育是一种清苦的工作。他告诫老师们:当你无可选择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与其闷闷不乐地被动难受,不如心情愉快地主动接受,然后津津有味地去享受。“当一个困难你必须面对的时候,你应该以苦为乐”,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的态度,当我们言传身教地把这个态度传给学生们,他们就会享受学习的快乐。 因为世上诱惑太多,如果没有坚持自己的爱好,那么你的灵魂会在一片无边的空间流浪,于是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守住一颗心,让“精神不再流浪,思想不再飘泊”,学会“闹中求静、苦中求乐、失中求得、忙中求闲”,其实苦与乐仅在一念之间。洗尽铅华,退却浮躁。我们在“欣赏别人喜欢那个”的同时,也“享受自己喜欢这个”。当教师真正明白了“教学是生存的需要时”,他怎么会不为了自己的

青年教师魏书生教育理念学习心得(精选多篇)

青年教师魏书生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精选多篇)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范围,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更好的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值得去学习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学习了《人民教育》刊登的“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专辑后,更是大获裨益,同时深深地被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的观点,就像是一盏盏指路的明灯,为我照亮前进的方向。掩卷沉思,许多在以前工作中曾困扰着我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一、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曾谈到:学生是助手。对此他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班主任其实是专门为学生服务的船工,他们接了一届学生上船,奋力将船划向对岸,学生们上了岸,奔向远大前程了,而班主任老师又把船划回岸边,接送下一届学生。”每一届学生的情况、素质并不由我们决定,对他们,作为老师,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像船员没有选择顾客的权利一样。我们只有接受,而且还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也正如他所说的: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 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只有教师认真地教书,学生就可以学的好,这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好书的唯一途径。尽管在素质教育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

只是一个引导者。但是我始终还是认为,作为教师,应尽职尽责地去教书,学生认真地听老师的话,就是无愧于自己的事业。现在,通过学习魏书生的教育理论后,才清楚地认识到,这其实是一个教师角色的问题。教师是“船工”,学生和教师既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是携手互助的关系。因为在渡河的过程中,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遇到狂风巨浪、险滩暗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只去发号司令,而应把学生视为助手,并且与他们同心同德,共闯难关。我们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不要把学生和教师看成是矛盾的双方,而是应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助手”,而不是下属或附属。 二、转变观念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始终是班委会为核心。每天的日常工作如:擦黑板、打扫卫生、作班务日志等工作都是由值日生去完成。但是,我在学习魏书生是班级管理理论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

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思想点滴。

教育家书生教育思想点滴 一课堂教学十条要求: 1. 每堂课都要备课,老教师可以用旧教案,新教师的教案也不用写的太详细,但一定要有备课簿。 2. 每堂课至少有三类不同的教学目的,以供同学们选择。最优秀的会了可以不听课,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更深更难的题。后进学生听不懂也可以不听,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浅题来做。老师一定要帮助“陪坐的”、“待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3. 教师讲课时间别超过二十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去读、去思、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4. 如果是讲新课,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学生也可以替老师讲难点,讲重点,当然也可以提问题,谈看法。 5. 学生动笔练别少于10分钟。 6. 处理偶发事件别超过20秒,以减少老师发火的机会,增长教育智慧。 7. 请学生做课堂教学总结,每堂课请一两名学生谈一两条看法。 8. 至少留三类不同层次的作业,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循序渐进的作业。 9. 下课后的课间10分钟,不离开学生,学生们做操就和他们一起做操,学生在室类就坐在教室里找三五个学生谈谈心,聊聊天,商量商量怎么学习更愉快,效率更高。

10. 备课簿上写一句话,这节课成功在何处。教师固然要反思,但我觉得首先要正思,找到自己的优点,找到学生喜欢的环节,坚守坚守再坚守,发展发展再发展,这样反思发现的那些不足,才会一点点减少。 二要求学生每天“七个一分钟”。 1. 每天都要做家务,至少一分钟。 2. 每天写一分钟日记,至少写一分钟。 3. 每天唱军歌,唱校园歌曲,唱好歌至少一分钟。 4. 每天挺胸,抬头,大摆臂,高抬腿,踏步至少一分钟。 5. 每天练一分钟注意力。 6. 每天练一分钟演讲。 7. 每天带中外名著或好人传记上学,至少读一分钟。 三培养学生八个好习惯。 1. 定计划的习惯。 2. 预习的习惯。 3. 适应老师的习惯。 4. 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5. 自己出考试题的习惯。 6. 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上篇将管理扩充为教学 一、解题 本文的论述对象,是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什么,并力图对是什么作出学理的阐释。 教学的概念,我们取施良方和崔允先生的界说,特指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teach / instruct)[1]。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而有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以学生的成绩水准(不完全等于考试成绩)作为判断的依据。二是教学的效率(efficiency),以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教师投入时间、教学设计与开发成本等)相比较而得出判断。三是教学的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tendency)作出判断(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态度情感)[2]。我国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以及随之而来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创建,发端于吕叔湘等先生发出的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呼吁。据徐光华的分析,二十年来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各种探索,基本上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宗旨的[3],即以效率为改革的抓手,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而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是走在最前列的一位。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举措,多数是以提高效率为直接动力、为现实目的:画语文知识树,以便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学习成果[4];引导学生掌握划分层次的方法,学生学得很愉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5];对于被广为传诵而誉为魏书生模式的六步法,魏老师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6]。魏老师多次强调,他改革取胜的根本方法,是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而民主(也包括他说的科学),在这里更多地被当作一种途径: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就可以获得许许多多的助手,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花费较小的力气取得比较大的效果[7]。追求效率,是魏老师语文教学改革的突出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他自己对改革经验的提炼,主要定位在语文教学思想。 被誉为教育改革家的魏书生,有比语文教学思想更大的方面或更小的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从大的方面讲,魏书生的师品,他对教师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的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努力探索的精神;往细里说,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牵动了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材的改革。但这些,本文均放在视野以外,而将研究锁定在语文教学这一层面。锁定在语文教学,意味着就教学论教学。 说教学思想,而不说成是教学理论,基于两点理由。第一,在教育学领域,理论与思想是有分野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的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和处方,以指导实践。[8]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是构成教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我们将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的,称之为教学思想。第二,这也符合事实的本相。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改革,始终是在独特情境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改革发端于现实的需要,目的也是作用于当下的实践。魏老师写了大量的文章,出了不少的书,在各地作了许多场报告,但是,这些报告和写作,主基调是传布自己的教改实践,志趣尚不在构建一种教学理论。魏老师的文章和报告,讲的主要内容是我怎么做的、我怎么想的、我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其中当然有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的理由,以及为什么会有好效果的论证,但这些理由和论证,尚未深入到学理的层面,往往还是以我喜欢、我觉得来了断。 定位于思想而不是理论,提醒我们注意到,魏老师的有些言论,不宜看成是理论的严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