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第二章 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都安)

2第二章 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都安)

2第二章 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都安)
2第二章 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都安)

第二章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2.1研究区域概况

2.1.1区域概况

拟建的都匀至安顺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联络线都匀至香格里拉(G7611)中的一段,位于黔中经济区南部,自东向西分别经过黔南州都匀市、惠水县和长顺县,2012年三个市县人口119.02万人,GDP约180亿元。

2.1.2项目影响区确定

根据拟建项目对区域经济和交通的影响程度,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交通现状和路网状况,将黔南州惠水县、长顺县以及都匀市作为直接影响区,同时也将安顺市西秀区和镇宁县作为重要影响区域进行研究。拟建项目影响区见图2-1 。

图2-1 项目影响区示意图

2.2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状况及发展

2.2.1经济社会现状

2.2.1.1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地理位置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中心腹地,云贵高原东坡。地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地处西南地区,是联结东南沿海的前沿,是大西南通往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2.行政区划与人口

贵州省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4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毕节、铜仁2个地区,凯里、都匀、兴义、铜仁、毕节、赤水、清镇、仁怀、福泉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和2个特区。贵州省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民族自治行政区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截至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484万人,户籍人口4249万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占63.89%,少数民族人口占36.11%。贵州省行政区划示意图见图2-2。

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贵州境)都匀至安顺段工程可行性研究第二章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2-3

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贵州境)都匀至安顺段工程可行性研究第二章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3.自然环境及资源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和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境内的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全省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山地多是贵州省地貌的显著特征,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境内分布着四大山脉,构成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贵州省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全省降水较多,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贵州省水资源丰富,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河流众多,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4条,河川径流量114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全省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束植物近6000种,其中可供食用的500余种,工业用植物600多种,绿化、美化以及能抗污染、改善环境的植物240种;有大量的珍稀植物,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银杉、珙桐、桫椤、贵州苏铁等15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999种,其中兽类168种,鸟类437种,爬行类107种,两栖类66种,鱼类221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黑颈鹤等15种。贵州省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3924种、药用动物289种,享誉国内外的“地道药材”32种,其中天麻、杜仲、黄莲、吴萸、石斛是贵州省五大名药。

贵州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以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门类较全、矿种众多著称。全省至今已发现矿种(含亚矿种)125种、矿床、矿点3000多处,有76种(含亚矿种)不同程度的查明有资源储量,共计产地(矿区、矿段或井田)2553处。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砂岩和白云岩等矿产资源,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现实经济优势明显,是贵州省矿业的主体。贵州省矿产资源分布图见图2-3。

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贵州境)都匀至安顺段工程可行性研究第二章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2-5

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贵州境)都匀至安顺段工程可行性研究第二章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贵州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世界旅游组织称赞为“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瀑布、峡谷、名山、湖泊、温泉、溶洞遍布全省,少数民族风情誉满全球。全省有贵阳、都匀、凯里和遵义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花溪、开阳南江峡谷等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梵净山、荔波茂兰、威宁草海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六枝梭戛苗族、花溪镇山村布依族、黎平堂安侗族、锦屏隆里古城等7个生态博物馆;有遵义会议会址、镇远青龙洞、息峰集中营旧址等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80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遵义、镇远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宜人的气候条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贵州省旅游资源分布图见0。

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贵州境)都匀至安顺段工程可行性研究第二章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图2-4 贵州省旅游资源分布图

2-7

4.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近年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经济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综合经济实力逐步提高。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6852.20亿元,1996-2012年年均增长11.01%,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91.91亿元、2677.54亿元、3282.75亿元,1996-2012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3%、12.94%、12.7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26.3:38:35.7调整为2012年的13:39.1:47.9。产业结构顺序呈“三、二、一”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贵州省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2-1,全省历年GDP及人均GDP情况见图2-5 。

注:1.历年数据来源于历年《贵州省统计年鉴》;2.表中数据为当年价,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

图2-5 贵州省1995-2012年GDP及人均GDP增长情况

近年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种植业保持较快发展。2012年种植业增加值5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5.43万公顷(4581.4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种植面积547.5万公顷(8215.5万亩),增长2.1%;烤烟种植面积23.70万公顷(355.5万亩),增长18.5%;蔬菜种植面积77.4万公顷(1161.45万亩),增长9.3%。主要农产品中,油菜籽、蔬菜、花生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8.9%、10.0%和29.5%。摆脱2011年旱灾影响,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产23.1%,其中玉米增长40.4%,稻谷增长32.4%;烤烟增长14.8%。全年林业增加值37.3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全年畜牧业增加值244.16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73.04亿元,增长17.6%;重工业增加值1282.42亿元,增长15.5%。

——对外经贸呈快速上升势头。2012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6.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进口总额16.8亿美元,下降11.7%;出口总额49.52亿美元,增长65.9%。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近年来,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对全省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2012年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实现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2.2.1.2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地理位置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端,贵州省南部,东接黔东南州,南界广西河池、百色地区,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壤,北抵贵阳市、遵义市,地跨东经106°12′~108°18′,北纬25°04′~27°29′之间。黔南州是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贵州省的南大门。

2.行政区划与人口

黔南州现辖2个市、9个县、1个自治县和1个经济开发区,全州总面积26197平方公里。黔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居住着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汉、水、瑶、毛南等37个民族,截至2012年底,全州常住人口322.64万人。黔南州行政区划示意图见图2-6 。

图2-6 黔南州行政区划示意图

3.自然环境及资源

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997米。全州土地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和丘陵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21.3%。森林面积800.8千公顷,森林覆盖率41.91%。黔南州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7℃-20.1℃,平均降水量869.5-1208.1毫米。黔南州内水系较发达,有河流200多条,水资源总量303.5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70万千瓦。

黔南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磷、硅、煤、锑、汞、金、锌、水晶石、猫眼石等50余种,其中锌矿、水晶石、辉绿岩和锑矿储量居全省之首。磷矿的储量达10亿吨以上,平均品位高达25%-30%,是我国特大型磷矿山之一。黔南州瓮福矿肥基地已初具规模,是亚洲最大的矿肥基地。

黔南州州内野生植物达17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多种。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有天麻、杜仲、三七等58种。野生动物400多种,其中药用脊椎动物112种,是医药工业发展的原料基地。

黔南州自然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旅游景点60多处,其中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黔南州“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山、水、洞、林、湖和瀑布为一体,熔旅游、观光、科研考察于一炉,享有“地球上喀斯特地区独一无二的绿色宝库”的盛誉,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4.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黔南州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2012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3.34亿元,1996-2012年年均增长10.9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8.8亿元、215.55亿元、229.0亿元,1996-2012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0%、14.66%、11.45%。在产业结构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3.3:41.9:24.8调整为2012年的16.7:40.4:42.9,产业结构顺序呈现“三、二、一”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在

GDP中的比重增幅明显,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黔南州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2-2,黔南州历年GDP及人均GDP增长情况见图2-7 。

注:1.历年数据来源于《2010年黔南州统计年鉴》和2012年年统计公报;

2.表中数据为当年价,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

3.1995-2010年,人口为户籍人口,2012年人口为常住人口。

图2-7 黔南州1995-2012年GDP及人均GDP增长情况黔南州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黔南州通过“185工程”的实施,使全州农业走上了结构多元、良性发展的道路。2012年全州种植业实现增加值5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63万公顷(474.52万亩),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7.2万公顷(108.06万亩),增长2.26%;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8.94万公顷(134.1万亩),增长12.6%;2012年年末,果园面积2.89万公顷(43.43万亩),比上年增长12.4%;茶园面积3.71万公顷(55.63万亩),增长25.4%。主要农产品中,茶叶、中药材、水果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2.8%、120.13%和15.78%。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21%,油料作物增产6.4%。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近年来,黔南州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煤电供应保障有力,已形成建材、装备制造、资源采选、冶金、食品、医药、能源、化工等八大产业。2012年黔南州工业增加值1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13.66亿元,增长41.9%;重工业总产值498.96亿元,增长29.4%。

——对外经贸平稳增长。2012年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0.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3%。其中,出口总额0.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37%;进口总额0.65亿美元,增长6.66%。

2.2.1.3都匀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地理位置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贵州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重要前沿城市。都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云、贵、川、渝通往两广、两湖和华东地区的黄金通道。

2.行政区划与人口

都匀全市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45(2010)万,于1958年6月18日设立都匀市。市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办事处、10个镇、8个乡(其中有3个水族自治乡)。都匀市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等3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5%。

3.自然环境及资源

都匀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日平均气温5.6℃。夏无酷暑,最热的7月日平均气温24.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31.1毫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300天左右。都匀四季较为分明,三伏不热,冬行夏令,秋高气爽,气候湿润,四季如春,是十分适宜居住、避暑、休闲、旅游的气候。

都匀市拥有大小河流257条,总长1321公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75亿立方米,地下水2.12亿立方米。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都匀市拥有各种矿床、矿点、矿化点80余处。其中,铅锌矿探明储量为36万吨;煤储量2705.7万吨;铁矿石储量655万吨;重晶石储量536万吨;白云岩矿床化肥原料储量超亿吨。此外,磷矿石、硫矿石、萤石、石灰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储量也较为丰富。

4.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12年,都匀市弘扬“自我加压、奋发有为、不断创新、跳跃发展”的精神,抢抓机遇,全面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国民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10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5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24946元,增长15.6%。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23%、40.54%和52.2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27个和1.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02个百分点。都匀市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2-3,都匀市历年GDP及人均GDP增长情况见图2-8 。

注:1.历年数据来源于历年《贵州省统计年鉴》和领导干部手册;

2.表中数据为当年价,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3.人口为户籍人口。

图2-8 都匀市1998-2012年GDP及人均GDP增长情况

近年来,都匀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0.7%,林业增加值035亿元,增长4.2%,畜牧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8.7%,渔业增加值0.2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15亿元,增长8.7%。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3701公顷,增长2.0%;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油料种植面积6552公顷,增长 6.0%;茶叶种植面积14912公顷,增长15.6%;蔬菜种植面积9517公顷,增长42.2%。全年粮食总产量99635吨,比上年增长22.6%。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53.2%、29.6%、132.7%、16.0% 。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都匀地区全部工业总产值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规模工业增加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市属全部工业总产值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市属规模以上总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71.7%。

2.2.1.4惠水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地理位置

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苗岭山地南侧,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跨东经106°22′~107°06′,北纬25°41′~26°18′。县域总面积2470平方公里,东接平塘,西连长顺,南邻罗甸,北与贵阳、龙里相壤。目前,惠水县辖8个镇17个乡,县城面积5.8平方公里。

2.行政区划与人口

1998年,惠水县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截至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45.11万人,由汉族、布依族、苗族、毛南族、回族、壮族、侗族、满族、水族、白族等二十四个民族组成,其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

3.自然环境及资源

惠水县属喀斯特盆地地貌,涟江纵贯全境,涟江冲积平原面积90平方公里,土地肥沃,阡陌纵横,平畴绿野,生机盎然。县境位于苗岭山地南端,北连黔中山原,南接黔南峡谷,正好是苗岭山地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北高南低。最高点东北部龙塘坡,海拔1691米,最低点南部打场寨附近的涟江河谷,海拔666米,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境内,山地、丘陵、山间盆地交迭起伏,与全县总面积比较,山地约占64.35%,丘陵约占26.45%,山间盆地约占9.2%。

惠水县境内有大小河流259条,年均径流量16.12亿立方米,地下河32条,径流量3.6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2条,天然落差487.8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7.5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装机容量4.15万千瓦。主要河流有涟江和摆郎河(又称霸王河),此外还有曹渡河的几条支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

惠水县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探明矿产有26种,包括铁、煤、锰、锑、砷、水晶、冰洲石、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砂、硫铁矿等。煤炭储量达3460万吨,石英砂岩远景储量达1亿吨,储量1344万吨。

惠水县境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其中针叶林品种占现有林面积的78%,阔叶林有楠木、香樟、檫木、红绸、金丝榔等名贵树种。植物药材有杜仲、天麻等700余种。有猕猴、林麝、穿山甲、大鲵、苏门羚等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惠水县山川秀丽、风情迷人。旅游资源大体可分为山石、洞穴两大类。地处县境南部的燕子洞,高百米,宽近40米,洞中钟乳、石幔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春暖花开时节,成千上万的燕子栖息洞内峭崖绝壁洞穴之间,行如流云,啼鸣应

谷;地处县境西北部的九龙山,为惠水县古代十二景之一,九座山峰耸峙环抱,中有一小峰突起,形似“九龙抢宝”。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族群众盛装云集于九龙山下,吹笙跳舞,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地处县城南14公里的苑口寨,有一由波云洞、仙人洞、出水洞等溶洞群组成的旅游胜地——波云洞,洞内钟乳石凌空密布,其状似人、如兽,黄白二色相间,地下河水从出水洞底涌流而出,涛声如雷,蜿蜓绕流山间,河水清澈见底,山水相衬,景色秀丽,令人赏心悦目。

4.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惠水县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十一五”期间,全县各族人民围绕“农业富县、工业强县、城建兴县、商贸活县、旅游热县、文化亮县”的发展思路,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2012年,惠水县生产总值43.12亿元,1996-2012年年均增长10.77%。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46亿元、16.28亿元、16.38亿元,1996-2012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15.62%、14.3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49.6:32.3:18.2调整为24.3:37.8:37.9,产业结构顺序呈现“二、三、一”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日益增大,综合发展实力明显增强,新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惠水县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2-4,惠水县历年GDP及人均GDP增长情况见图2-9 。

注:1.历年数据来源于历年《贵州省统计年鉴》和领导干部手册; 2.表中数据为当年价,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为户籍人口。

图2-9 惠水县1995-2012年GDP 及人均GDP 增长情况

近年来,惠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惠水县以实施农业开发项目为契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形成了种植、畜牧、林果和劳务输出四大主导产业和多重并举的发展格局。建成了金钱桔、早菜、

优质米、烤烟、黑糯米、生姜、洋芋、药材、花卉等农产品种植基地,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1.9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0.92亿元,增长18.6%,林业产值1.24亿元,增长10.7%,牧业产值8.85亿元,增长13.02%,渔业产值0.16亿元,增长23.1%。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目前,惠水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以制造、冶金、磷化工、食品加工、建材、制药、电力等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多门类产业体系,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2012年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完成75.9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0.22亿元,比上年增长36.19%,规模工业增加值11.13亿元,增长速度27.3%。惠水县长田工业园区经过8年的建设初现成效,截止到2011年4月,已累计入驻企业89家,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

——国内贸易和旅游业保持稳步上升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环境逐渐改善,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6%。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景区景点不断增多。“十一五”期间,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为重点,逐步完善涟江公园、东山等景区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建成开放经营的景区景点5个,星级饭店2个、星级乡村旅行社17家,在建四星级宾馆1家。6家旅行社在惠水县内设立了分社,五年累计共接待游客306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0.8亿元。

2.2.1.5长顺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地理位置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地跨东经106°13′~106°38′,北纬25°38′~26°17′。东抵惠水县,东南抵罗甸县,西南抵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西北抵安顺市西秀区,北抵平坝县,东北抵贵阳市花溪区。长顺县城距省城贵阳市87公里,至州府都匀市178公里。

2.行政区划与人口

长顺县现辖7个镇、10个乡、148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全县总面积1554.6平方公里。2012年年末全县总人口25.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万人,农业人口23.33万人。长顺县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14%,少数民族主要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广东财经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广东财经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1.社会统计中的变量一般分四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变量是 D 。 A、定类变量 B、定序变量 C、定距变量 D、定比变量 2.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一定 C 。 A、等于1 B、等于-1 C、等于0 D、不等于0 3.计算中位值时,对于未分组资料,先把原始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成数列,然后用公式 D 确定中位值所在位置。 A、n/2 B、(n-1)/2 C、(n+2)/2 D、(n+1)/2 4.下列统计指标中,对极端值的变化最不敏感的是 A 。 A、众值 B、中位值 C、四分位差 D、均值 5.如果原假设是总体参数不小于某一数值,即大于和等于某一数值,应采用的检验是。 A、两端检验 B、右端检验 C、左端检验 D、无法判断 6.在一个右偏的分布中,大于均值的数据个数将。 A、不到一半 B、等于一半 C、超过一半 D、视情况而定 7.下列关于“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回归分析可用于估计和预测 B、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 C、相关分析不需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D、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基础 8.假定男性总是与比自己年轻3岁的女性结婚,那么夫妻年龄之间的积距相关系数r为。 A、-1 < r< 0 B、0 < r< 1 C、r = 1 D、r = -1 9.“4、6、8、10、12、26”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测量。 A、众值 B、中位值 C、均值 D、平均差 10.某校期末考试,全校语文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4.5分,数学平均成绩为87分,标准差为9.5分。某学生语文得了83分,数学得了92分,从相对名次的角度看,该生的成绩考得更好。 A、数学 B、语文 C、两门课程一样 D、无法判断 三、判断题(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打√或?。) 1.无论分布曲线是正偏还是负偏,中位值都居于均值和众值之间。 2.一组数据的均值代表了该组数据中大多数的数据。 3.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讨论某一点取值的概率是没有意义的。 4.异众比率越大,各变量值相对于众值越离散,众值的代表性越好。 5.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则不论总体分布如何,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 6.检验均值差异时,独立样本采用“差的均值”、关联样本采用“均值的差”进行检验。 7.在显著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端检验比两端检验更容易拒绝H0。 8.不管相关关系表现形式如何,当r=1时,变量X和变量Y都是完全相关;当r=0时,变量X 和变量Y都是完全不相关。 9.方差分析就其内容来说,是分析或检验总体间的均值是否存在差异。 10.纳伪的概率β可以根据原假设H0所设的分布计算出来。 1

主要经济指标说明-()

十五项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认定评估说明 1.地区生产总值(责任单位:区统计局) GDP核算中最关键的是22个核心指标。22个核心指标中对GDP核算影响较大的是农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零售总额、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规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财政八项预算支出增速8个指标,主要涉及责任单位有农业局、城建局、工信委、工业园、商业局、金融办、住保局、财政局。(详情参见下表) GDP核算核心基础指标

要做好GDP这一主要经济指标工作,区统计局首先要做好预警分析工作,同时配合相关责任单位着重从建筑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财政八项支出7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建筑业增加值(责任单位:区城建局) 建筑业增加值的主要依据建筑业总产值情况、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比重、投资中“建安投资”占全市建安投资比重以及省统计局反馈系数计算后微调得出。做好建筑业增加值这一指标工作,一是要加快建筑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建筑业企业的申报入库工作;二是责任单位要加强与建筑业企业的沟通协调,防止数据漏报、瞒报。 (2)商品房销售面积(责任单位:区住保局) 商品房销售面积包含现房销售面积和期房销售面积。做好这一指标的工作,一是要紧抓房地产企业的申报入库工作;二是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数据按照序时进度增长,防止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3)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责任单位:区发改委)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主要支撑指标包括互联网 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品修理业,娱乐业,体育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 A.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C.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D.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5.商品价格波动的基础是商品的( A ) A.价值B.需求量 C.供给量D.供求比例 6.价值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是通过( B ) A.价格与价值的等同实现的 B.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实现的 C.价格与价值的同等幅度变化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过程实现的 7.在商品价值c+v+m中,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是( ) A.c B.v C.m D.v+m 8.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 ) A.可变资本量增加B.单个资本量增大 C.资本周转加快D.平均利润率提高 9.资本集中( A ) A.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是通过单个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通过单个资本积聚实现的 D.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10.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C ) A.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1.固定资本折旧率( ) A.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D.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3.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 14.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 A ) A.剩余价值量等于利润量B.利润量决定剩余价值量 C.剩余价值量大于利润量D.剩余价值量小于利润量 15.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 ) A.绝对地租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I D.级差地租II 16.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是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是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 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I C.级差地租II D.垄断地租 17.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包括( ) A.利息和超额利润B.利息和企业利润 C.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D.商业利润和企业利润 18.垄断时期银行的新作用是( D ) A.借贷关系的中介人B.吸收大量存款 C.发放巨额贷款D.万能的垄断者 19.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 C ) 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 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D.使商品价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变动 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 C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21.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寡头D.资本输出 22.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 ) A.按工艺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B.工业品生产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0×1分=10分)二、判断题(10×1分=10分) 三、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四、简答题(2×6分=12分)五、计算题(4题共48分) ·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总论 P.2 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统计”一词包含三种涵义,并且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工作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y ) P.11—P.13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量化尺度特征功能举例 1、定类尺度确定类别分类民族的测量 2、定序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分类排序考试成绩等级的测量 3、定距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无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智商的测量 4、定比尺度确定类别有序排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有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乘除体重的测量何谓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两者有何区别?1定类尺度是确定事物类别的计量尺度---高一个层次 2定类只能区分不同性质的现象并予以归类---可将所区分的类别按高低,大小,好坏,强弱,优劣等顺序做有序排列。 3定类不能进行数的比较和数学运算--能进行大小比较。 何谓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两者区别定距尺度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某些数值相差的距离的尺度---最高的数据计量尺度 缺乏绝对零点---有,0 2. 0只表示一个值,即0值---0是绝对零点,表示没有 3.只能加减,不能乘除---加减乘除,高层次的各种统计分析。 P.13—P.14 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 1、概念总体(也称为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同质个体的集团)。 2、特点·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1、总体单位除了必须具备同质性外,还必须具备1、差异性(或变异性)性,否则

2014年秋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题

2014年秋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地区政府想了解全市332.1万户家庭年均收入水平,从中抽取3000户家庭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家庭的年均收入水平。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332.1万户家庭B.3000户家庭 C.332.1户家庭的年均收入D.3000户家庭的年均收入 2.在频数分布表中,将各个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A.频率B.累积频数C.累积频率D.比率 3.离散系数的主要目的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B.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D.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正态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 A.50%的数据B.68%的数据C.95%的数据D.99%的数据 5.在某市随机抽取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72.0、63.1、20.0、23.0、54.7、 54.3、23.9、25.0、26.9、29.0,那么这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均值为() A.39.19B.28.90C.19.54D.27.95 6.用样本统计量的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方法称为() A.点估计B.区间估计C.有效估计D.无偏估计 7.在频数分布表中,比率是指() A.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B.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 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D.不同小组的频数之比 8.下面哪一项不是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B.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 C.各总体的方差相等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9.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 A.-0.9B.0C.0.5D.1.2 10.用于说明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的统计量主要是() A.相关系数B.离散系数C.回归系数D.判定系数 11.在假设检验中,不拒绝虚无假设意味着() A.虚无假设是肯定正确的B.虚无假设肯定是错误的 C.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正确的D.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错误的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西安交大统计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企业统计中,下列统计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C) A、文化程度 B、职业 C、月工资 D、行业 2.下列属于相对数的综合指标有(B ) A、国民收入 B、人均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 D、设备台数 3.有三个企业的年利润额分别是5000万元、8000万元和3900万元,则这句话中有(B)个变量? A、0个 B、两个 C、1个 D、3个 4.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是(A ) A、身高 B、产品件数 C、企业人数 D、产品品种 5.下列各项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 ) A、库存额 B、总收入 C、平均收入 D、人均收入 6.典型调查是(B )确定调查单位的 A、随机 B、主观 C、随意D盲目 7.总体标准差未知时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要用到(A ): A、Z统计量 B、t统计量 C、统计量 D、X统计量 8. 把样本总体中全部单位数的集合称为(A ) A、样本 B、小总体 C、样本容量 D、总体容量 9.概率的取值范围是p(D ) A、大于1 B、大于-1 C、小于1 D、在0与1之间 10. 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A ) A、零 B、1 C、-1 D、2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题全部答对才给分,否则不计分) 1.数据的计量尺度包括(ABCD ): A、定类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距尺度 D、定比尺度 E、测量尺度 2.下列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BE ): A、工人人数 B、商品销售额 C、商品库存额 D、商品库存量 E、总产值 3.测量变量离中趋势的指标有(ABE ) A、极差 B、平均差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标准差 4.在工业企业的设备调查中(BDE )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 填报单位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5.下列平均数中,容易受数列中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有(AB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三、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写“对”,在错误答案后写“错”。每小题1分,共10分) 1、“性别”是品质标志。(对) 2、方差是离差平方和与相应的自由度之比。(错) 3、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对) 4、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是一个最大值。(错)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产业研究The Industrial Study 一、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是交通运输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特别是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要。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特别是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了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在发展中全面“提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进一步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为全省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交通运输的内在特性 首先,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特性。交通运输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新时期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命脉。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快速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首要物质前提,因此如果没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运输,就很难想象会有一个较为合理、符合时代进程市场经济建设环境。所以相对于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言,交通运输时刻发挥着支撑和保障作用。这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经济开发区干线的完善和运输成本低廉。 其次,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 终起到先导性的作用。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 运行的首要关键因素,它的日新月异的改进 将带动经济的全面、飞速发展。首先,交通 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形成 互帮、互助、互带关系。其次,完善的交通 运输体系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和 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基础,是进一步增强我 国综合市场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提高我国人 民生活质量和交通服务的根本需求。 三、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相辅相 成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 进的过程,其最终的形成合力,而达到的效 果如何则取决于经济类型和发展的水平,运 输的发展也在其中受到影响。全国各地的经 济发展都离不开当地基础交通设施的完善程 度,就算是最偏远、最闭塞和无人区,某种 形式的运输也仍旧是那里日常生活节奏的基 本组成部分。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一句 老话,“要想富、先修路”,这也从侧面说明 了造成经济滞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运输,相反,通过交 通运输促进流动性的增加,是实现社会经济 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一、交通运输网络覆盖是地区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历 史,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飞机、汽车, 轮船、电话、电脑等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使社会具有更方便、速 度更快、形式更加便捷、的运输方式,去满 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在外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如果 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差,则短期策略在于 协调交通运输时间与交通运输成本,最大幅 度减少损失;长期策略在于按提高供给能 力、技术及质量因素的方向进行投资建设可 行性分析。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充 足,则短期策略在于以增加交通运输时间的 供给方式来替代过高的交通运输成本;长期 策略在于按提高技术及质量因素的方向进行 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在外部经济有效率的 情况下,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不足, 则短期策略在于提高交通运输成本的供给方 式来替代过长的交通运输时间—供给能力; 长期策略在于按提高供给能力的方向进行投 资建设。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充足, 则考虑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并建立交通运输 长期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福利及社会福利。 第二,交通运输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 内在动力源泉。从城市经济建设的视角来分 析,现代化意义下的交通运输不仅仅是旅客 或货物的空间流动,也是经济信息、城市文 化、人文思想的空间流动;交通运输的整体 结构,既是一个现实意义实体系统,由基础 设施网络、运输工具装备、运行控制系统、 交通运输对象,这其中包括,旅客、货物及 其承运主体等要素组成;又是一个动态关系 系统,由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方之间的复杂 关系构成。此外,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企 稳与复苏,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节奏及方 向正逐步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 性,世界各国间交通运输业的差距是较明显 的。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的局限性直接 导致其经济贸易交往会受到很大限制。相应 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也必然受 到限制。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当 前世界交通发展不平衡性与全球化进程的深 化相互制约。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运输业 都有着紧密地联系着的。生产的规模、配置 以及交换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运输成本和 配置,同时其本身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当 地的运输条件。在当今世界现代化的运输业 是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实现企业专业化和 协作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工农业之间、国家 各地区之间的可靠、稳固的经济联系的必要 条件。把更多的人和物用更快的速度和更节 省的方法投入空间运动,这就是现代文明的 特征。此外,在整个国际交通运输体系形成 的同时,一个国家运输发展水平与国际运输 环境的匹配程度,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国际 经济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国 际航班飞越他国领空,也必须要得到主权国 家的许可,否则只能改变路线,花费更高成 本绕道飞行。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 展,这些国际利益因素对世界交通运输发展 与布局的影响作用也将不断加强。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文章摘要】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作 为最直接有效的流通形式,在当今的经 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是新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高速发展的 先导工程,目前,中国的经济进入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为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 通运输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 作用。本文从我国交通运输的现状入 手,明确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内在 特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经济类型的变 化与运输业发展的关系,诠释了交通运 输与国民经济的内在本质联系。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运输 姜大伟 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四平管理分局 136001 【参考文献】 1、段建强; 李文兴; 运输业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探析[J]. 中国国情国力 2010年12期 2、石京; 黄谦; 吴照章; 我国交通 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 版) 2010年06期 3、张凯;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探讨 [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年28期 4、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 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 综合运输 2009年05期 5、王译;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 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02期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150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范文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 告范文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绿色发展、后发崛起”总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着力抓改革、稳增长、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回顾一年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效,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3.64亿元,增长7.8%。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2.8%。加快建设农业“两区”,新增粮食功能区4500亩,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生

产程度达60%以上,被命名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工业经济难中求进。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7.4%,其中工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7.5%。扎实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和“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年”活动,加强工业平台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创新机制破解企业融资难,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意见,设立企业应急周转金,积极防范化解企业风险。扎实开展“四破专项整治”, 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44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17亩。建筑业发展成绩喜人。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新增一、二级资质建筑企业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85亿元、税收1.57亿元,分别增长26.5 %、42.7%,建筑业成为我县经济主要增长点。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16亿元,增长10.3%。消费稳健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5亿元,同比增长13.2%。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接待游客数52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41亿元,分别增长31.8%和46.7%。编制了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影视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金融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68亿元,增长16.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5.68亿元,增长21.5%,增速均位居金华市第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XX年的14.8:50.3:34.9调整为14.4:50.1:35.5,一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看法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 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李伟 房地产调控问题虽然如媒体所说的那样“八年七调”,但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新加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建国时就规定,90%的建设住房为政府廉租住房。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到新加坡考察时发现,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廉租住房需求已下降,但他们仍在执行这项规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因为那时绝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已得到政府租屋。英国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1959年保持了70%的社会保障房、廉租房建设比例,1960—1979年期间保持了60%的建设比例,直到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建设比例。香港现在则保持着50%的廉租房建设比例。美国现在每年建设35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规定只有收入低于17万美元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社会保障性用房。奥巴马有一个很得力的非洲裔议员朋友,去年下台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买了不该买的两套社会保障性用房。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前几年,我们的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占建设住宅的实际比例约为3%—5%,这个比例太低了。1998年党中央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中国房地产体系,比例是70%—80%;但后来发了一个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使情况发生变化,地方上当年就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2002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约为2400亿元,2003年涨到5400亿元,涨幅高达125%,到2009年为16000亿元,去年为27000亿元。因此,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比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极不相适应的局面。举例说明,比如现在的高档奢侈品,一个包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件衬衫可以卖到3000—4000元,还有高档天价皮鞋、服装等等,老百姓对此没有多少意见,正是因为有几十元的包、一二十元的衬衫、不到100元的皮鞋、几十元的外衣……,他们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其中,衣食住更重要、更迫切。如果按照其收入水平,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租得起廉租房,那作为高档的商品化住宅卖到天价也无妨,老百姓还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不满吗?但是现在解决住房结构问题确实很难,最大的难点就是,上面提到2010年的土地批租收入达27000亿元,如果房价降到与我国人均GDP4000美元相适应的水平,将会使土地批租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建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资金缺口将大增,这对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关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现在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这使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我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将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短期内很难解决。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10、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 主词 和 宾词 两个部分组成;从格式上看,统计表由 总标题 、 横行标题 、 纵栏标题 和 指标数值(或统计数值); 四个部分组成。 11、从变量间的变化方向来看,企业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正 相关;而市场价格与消费者需求数量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负 相关。 12、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属于 数量 指标;单位成本属于 质量 指标。 13、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二、判断题

浅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者:涂霄汉 作者单位: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卡子湾管理处,新疆,乌鲁木齐,830021 刊名: 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10,(2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条) 1.熊合金知识经济时代的交通运输系统 2002(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任虹.REN Hong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中国航海2008,31(2)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提出了新国家主义经济观这一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的理论定位.分析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与传统国家主义经济思想的区别,阐述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的思想原则及其必然性,提出国家资本控制力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的核心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理论框架和交通运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学位论文何倩基于经济区划的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分析——以西部地区为例2009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交通运输进行了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而在目前经济形势之下,为了拉动内需,交通运输部门更是加大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交通运输的不断投入确实带来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交通运输的大力投入也有可能无法被该区域有效吸收,区域经济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造成资源冗余或浪费。因此交通运输的投入应该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以及指导性。对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进行合理分析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交通运输投入能够最大化被吸收、避免资源的浪费,在当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对西部地区进行经济区域划分,采用差异性指标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各经济区域在经济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差异性的变化趋势,并对经济区域的差异成因进行了分析。在经济区域划分基础之上,本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相对最大的产出为前提,采用数据包络法对西部地区各经济区域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的对策以及建议。 本文研究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所采用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实用性,所得结论对未来交通规划调整与优化以及如何解决超前发展问题等方面具有指导性。 3.期刊论文程锐.刘垲荣.CHENG Rui.LIU Kai-rong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性预警分析-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12(1) 深化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需要.以此为目的,首次提出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性预警的概念,设计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性预警体系结构,并根据预警需求选择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协调性预警模型;以福建省为背景,对其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预警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4.学位论文刘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2006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大,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在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的社会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对能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也更加突出,寻求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相互适应已经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本文首先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交通运输的性质、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外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对经济的负效应,说明了交通运输社会成本的主要构成与核算方法。 其次,在阐述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型进行阐述,分析了区域及其划分方法、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数量关系等,并提出了适应度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指标的选取。 最后,以上海为例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上海市的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适应性良好的结论;对上海市交通运输指标与经济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另外,对上海市的交通运输社会成本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希望通过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最终能为研究交通运输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关系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见解和方法。 5.期刊论文武旭.胡思继.崔艳萍.马叶江.WU Xu.HU Si-ji.CUI Yan-ping.MA Ye-jiang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也就是评价两个系统相互支持和利用的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相对有效性"概念可用来评价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资源相互利用的有效性情况.本文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6.学位论文魏洁四川省经济、交通运输、旅游网络关联研究2003 该文主要是在对四川省经济、交通运输、旅游网络这三个网络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章节对经济网络与交通运输网络、经济网络与旅游网络、旅游网络与交通运输网络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在分别对这三个网络进行关联分析时,均是采取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灰色关联法,在确定测度指标后,进行分析计算,建立关联模型,得出关联分析结论.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对进一步作好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7.期刊论文赵登岗浅谈交通运输的属性对经济的影响-管理与财富2008(10) 交通运输的属性对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本文从交通运输的属性谈起,系数详细分析了交通运输基本属性以及市场属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交通运输的工作实践以指导,同时能给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带来帮助. 8.学位论文周方公路交通运输对成都经济的贡献分析2006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先行产业。对于地处内地的成都来说,公路交通运输在其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旨在对公路交通运输对成都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文章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对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指出公路交通运输不但促进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还从产业结构变动、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影响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角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其后的定量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在简要介绍成都市经济和公路交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弹性分析、路径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成都市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