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玩家沙龙:漫谈古玩的“灵气”

玩家沙龙:漫谈古玩的“灵气”

玩家沙龙:漫谈古玩的“灵气”

中华玉网2004-07-04 今日/总浏览: 1/591

不论是书画、玉石、或是瓷器等艺术品,赝品尽管仿得能够以假乱真,但往往缺少一点东西,那就是灵气。

那么照此说来,艺术品的真伪之别,很容易就能从是否有灵气上区分开来了?不,问题是对灵气的感觉,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很快就具有的。或者说,不是很容易培养的。

实际上,对一件艺术品的灵气的感觉,是一个人的艺术、文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形成的。

现在搞收藏的,已不再局限城里的文人、艺术家或是有钱的企业家,连乡村一些原本是务农的人,也通过串街走巷、上山下乡的“搜刮地皮”手段,把艺术品收进来后作为流通商品再卖出去,通过差价,获取利润。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他们成了“土专家”。从某种程度讲,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土专家”,由于靠此谋生,特别用心而仔细,识别“新”和“老”的眼光,在实践中磨练出来,厉害得很,其犀利和识别时的速度,往往超过有些“洋专家”。

但这些“土专家”由于文化素养不高,虽然辨别“新”、“老”的眼光很犀利,但同样是“老东西”,他们却难以区分艺术品位的高下,往往把高档东西当做中、低档东西,“漏”了出去,只剥了一层“皮”。

但凡是好的艺术品,尤其是出自名家的东西,都有一股灵气。细看张大千或是齐白石的画,每笔都有动感。

自古以来,古玩在文人眼里也就是文玩。也就是说,古玩具有特有的文化艺术魅力,爱好古玩的文人才自诩:“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因此,以前参加制作古玩的人,不乏名家、高手、文人的参与。尤其是官窑,更是集中了制瓷行业的高手、大画家、大书法家。因此,好的古旧镶嵌木雕、瓷器、玉器、印章、砚墨、牙角雕等,也同样因名匠人、艺术家和文人的参与,而存在较高的艺术水准,自然就特具一种艺术灵气了。笔者曾在《漫谈曼生壶》一文中说过,就因为有陈曼生等文人、画家的参与,和制砂名匠杨彭年合作,使得壶形、题铭,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因而“曼生壶”充斥着一种特有的灵气,名重一时。

而大多数后仿的赝品,只以盈利为目的,不可能花高价去请来名家、高手。这种东西,没有艺术水平可言,当然就显得呆板拘谨了。

前年,笔者在“土专家”手里见到一只祭蓝玉堂春瓶。“土专家”只说是老东西,保我到光绪年代以

前,如若不到光绪不要钱。

我细细一看,先不说釉色厚重、温润,其造型高矮比例得当,尤其是弧形线条极其流畅,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也就是说,这瓶子无论是发色或造型,都充满着一股子灵气,分明是出自“清三代”高手的东西。于是,我很快按“土专家”所说,以年代较近的光绪年的低价买了下来。

回到家后,凑巧有位宁波老收藏家来访。我给老先生看了这瓶子,老先生赞不绝口:“这瓶子虽无款式,倒是‘的板’雍正的东西。难得,难得,你看看雍正祭蓝的釉色特别厚重、沉稳;你看看这造型和它的气韵多灵动!是件好东西,有灵气,有灵气……”

没想到老先生也说到“灵气”二字。

这位老收藏家,我是知道他有些来历的,他能看出“灵气”,这是他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灵气”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艺术品的灵气,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灵气”的本领。

价值连城――古玉

中华玉网2004-08-14 今日/总浏览: 5/1165

一、古玉简介

我国自古被称为“玉石之国”,不仅盛产玉石,而且其应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蓝田人等已开始使用石制工具,但当时,猿人们考虑的仅仅是石料的坚硬程度和制作便利。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对许多质地细腻、硬度高、断口锋利的玉石类岩石(如玉髓-燧石类)的认识,开始出现玉石制作的粗糙石器工具。至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除了细石器生产工具之外,人们已拥有一些非生产性的玉器,如玉璜、玉壁等,不过玉雕工艺简单。进入青铜时代后,随着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玉器成为权力、等级和吉祥的象征,开始了玉器文化的初盛时期。在此以后,中国玉器逐渐偏重装饰品,玉石品种渐多,玉石质地渐佳,玉雕工艺趋于精细,直至明清进入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1、礼玉

礼玉即古代用于祭祀、朝贡与交聘等仪式上使用的玉器,此类玉器以奴隶制度的殷商、周等朝代为盛。

《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六种,通称“瑞玉”。

玉壁:为中心有圆孔的扁圆形玉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出现。古代依据璧体(肉)宽度与中间的孔(好)宽度的比例又将它们分为璧(中心孔直径为全璧直径的三分之一)、瑗(孔为璧直径的三分之二)、环(孔为璧直径的二分之一)。

最有名的璧为春秋战国时的和氏璧。楚人卞和在荆山和得一玉璞(即玉料),献于楚王,反被不懂玉之人诬为欺妄国君,二次治罪,被刖(砍)去双足。卞和在荆山日夜抱璞哭泣,泪尽继之以血。后来楚武王命识玉之人理璞(琢磨)之后始知为稀世之宝,取名“和氏璧”。后赵惠王得到了这块玉壁,被秦昭王知晓,以十五城池相换(即“价值连城”一词的出处)为幌子,意欲夺宝,赵国蔺相如自告奋勇,携璧赴秦,在殿上大义凛然,誓与玉壁共存亡,终于令“完璧归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手篆、巧匠雕刻,将玉壁改制成"传国玉玺"。玉玺经多世相传,至后唐李从珂手中时,因契丹人与叛臣勾结攻打京城洛阳,李抱玉玺登玄武楼积薪自焚,自此玉玺失传。

古代玉玺为贵族的礼器,或作为信物、装饰物用,汉墓中常见有玉壁陪葬品。

玉琮为一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外部常与几何纹饰。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琮的大小规格与其主人地位应配称,可知为古代仪礼之器。玉琮盛于新石器时代至殷商,如江浙一带良渚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玉琮就最有特色和最著名,其中有的还雕有兽面纹饰。汉朝以后,玉琮极少出现,至明清复有仿古玉琮出现。玉圭上尖端为三角形,身为长方形的玉片。由于形状似武器,不少专家怀疑它是否为礼器,《周礼》记载的多种类型的玉圭,也未曾有过出土。玉圭在殷墓中就有出现,最盛行时为周代,其后直至明清均有制作。玉璋形状似半边圭,故有“半圭为璋”的说法。殷墟中就出土有大量的石制璋,但性质确凿的玉璋极少出现,出土的大多只能称为“璋形玉器”,有人认为它们仅仅是一些玉制武器。据记载,璋与圭一样为礼朝的器物,有“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的记载。玉璋多见于商周的墓葬中,其后少见。

玉璜形状似弯月的玉器。虽然有“半壁为璜”的说法,但所出土的玉璜常仅有三分之一璧,弯弧的内端常有饰孔饰雕。玉璜多见于殷商至汉代文物中,通常作为朝聘、祭祀和丧礼时用的玉器,但小型者可能主要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玉琥具虎纹或形似伏虎的玉器。殷商至汉代文物中常有类似器物出现,但是否属于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则有不少争议。

2、饰玉

饰玉泛指由玉石雕琢而成的佩玉、陈设与实用玉器、玉制镶嵌饰物等。

佩玉系人们佩戴以求美感或尊贵感的玉器,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盛行不衰。古代的佩玉有:玉坠、玉笄、珥珰、玉玦(耳环状)、玉珠、玉璜、玉璧等。其特点是个体较少,基本上有可穿线的孔洞等。

陈设与实用玉器有玉玺、玉枕、玉马、玉辟邪、玉盘、玉盏、玉杯、玉座屏等。除了实用形状之外,多以人物、鸟兽、神话等为题材进行雕刻,饰纹与佩玉等玉器一样,常为:龙纹、蟠螭纹(面似兽身似龙的神话动物)、饕餮纹(传说中贪食的恶兽)、谷纹、蒲纹、蚕纹、回纹、云头纹以及其他图案花纹、

镶饰玉有玉带钩、玉剑饰(包括剑首、剑格、剑鞘带扣、剑鞘末玉饰)等附饰于其他器物之上的玉件,其中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3、葬玉

葬玉专指那些为了所谓“保护”尸体或起神话、巫术作用而随死人入棺的玉器,并非泛指其他可以埋入墓中的玉器具。葬玉包括:

玉衣即用金属(金、银、铜)丝线将玉片穿缀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以保存尸体不腐。至今所出土的玉衣均为汉代,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是由2498片软玉、用1100克金线穿制而成的。玉衣葬盛行于汉朝,后为曹丕所禁。

玉塞汉代盛行以玉器填塞死者九窍之风,称为玉塞,又分眼塞、耳塞、鼻塞、口塞、肛塞、生殖器塞,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尸身。

含玉即为含于死者口中的葬玉,多雕为蝉形,因此也称为玉蝉,从西周至东汉均有此习俗。

握玉为死者握于手中的葬玉,一般为雕刻成璜形、豚形的长条状玉器。

二、历代玉器特征

由于各时代的生产活动、加工工具、工艺水平、文化及流通情况不同,各时代的玉器的使用性质、外观工艺、玉质相应地有所不同。

新石器时代为玉文化的起源时代,玉石与石头的分别尚未被完全认识。在太湖地区的河姆渡和良渚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玉斧、玉铲、玉刀等生产工具及玉箭簇、玉戈等兵器,此外还有玉璧、玉璜、玉珠等装饰品。其工艺特点是实用性强,玉器简单平素而少饰纹和图案,工艺粗糙,造型也常不太规则。玉质以质地较软的岫玉类为主,也有黄玉、青玉、墨玉以及绿松石、玛瑙、水晶等。

夏商周时代由于进入了青铜时代,玉石渐趋贵重,在人们的概念中,玉石和石头已有明显区别。随着奴隶制度的完善,进入了玉礼器的鼎盛时期。各种玉器有:玉璧、玉琮、玉璜、玉圭、玉璋、玉环、玉佩、玉觿(注: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玉簪等礼玉和饰玉,玉斧、玉铲、玉刀、玉铖、玉戈等工具和兵器,还出现了猪、牛、羊、鸟、兽、人等工艺玉雕。它们的工艺特点是较前稍为精细,有的玉器具立体镂空、平面浮雕等,线条略为简单,造形粗犷而形象较为逼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玉器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玉质多为青玉、白玉、岫玉、墨玉、碧玉等,也有绿松石、玛瑙、水晶等珠形饰物。

秦汉至唐代进入铁器时代,用玉作生产工具、兵器已属少见,由于奴隶社会的消亡,玉石用于礼器者亦日益减少,作饰物者渐多。这个时期的玉器有玉璧、玉镯、玉环、玉玺、玉带钩、玉剑饰以及葬玉等,特别是汉代盛行玉匣葬(玉衣葬)用的玉衣更是这个时期的珍品;唐朝兴佛教,许多玉器便为佛像或佛像饰物、佛教用品;唐代的玉器还被赋予浓厚的神话色彩和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日趋丰满和逼真,线条也较精细。所用的玉料中除了岫玉之外,新疆软玉大量出现,玉质有青玉、黄玉、墨玉、白玉,其他玉石品种也逐渐

增多。

宋元时代玉器的南北民族和地方特色较浓,两宋玉器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也有较多的仿古风格的玉器,如玉玺、辟邪、釵、簪、环、杯、洗具、压尺等;北方诸民族的玉器以花、鸟、走兽、鱼等图案为主,多为佩饰和镶饰品。

宋代的玉器琢磨工艺有很大的飞跃,已出现了俏色玉雕,作品浅磨深琢、浮雕圆刻,花纹复杂而精致,许多作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元代的出土玉器数量极少,可能因为元朝统治者对使用玉器有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的缘故,但元朝帝王的宫殿里却是无处不有玉;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的“渎山大玉海”曾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开国大典上请众人饮酒的盛具,它由一块杂色墨玉雕刻而成,器高0.7米,直径1.5米,可盛酒3000公升,造型浑厚雄伟,气盖山河,外壁雕有海兽、波涛等浮雕,为元玉中的传世之宝。这个时期的玉质主要为青玉、白玉、墨玉以及玛瑙等。

明清时代为古玉发展的全盛时期。苏州及京城能工巧匠云集,琢玉大师扬名,玉雕工艺极多,玉器作品形态逼真、工艺精湛,各种浅刻、浮雕、圆琢、隐起、镂空、“巧做”技术高超,用料也相当考究。除了软玉之外,清时大量使用翡翠,各种佩玉、饰玉、陈设及实用玉器遍及民间。其时有乾隆皇帝命人耗时十年,将新疆巨大的和田玉运至(-172)扬州,由全国琢玉高手雕琢成世界上最大的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其高2.42米,宽0.96米,逼真地展现了大禹治水时劈山开河的气势。

三、古玉的鉴别

古玉的鉴别,主要从玉质、器形、纹饰和工艺技巧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对比,鉴别真伪及年代。如必须注意玉器的艺术风格;注意从造型、纹饰、技法、玉色、玉质等各方面的情况入手作全面的分析比较;注意某些具时代性的重要特征的出现,如龙纹中的头、腿、爪的纹饰的演化及蟠螭纹的变化。

此外,在考古活动中,可依据墓主人的身世、出土的其他文物以及出土地层和伴随物品的放射性测年(如14C)等方法确定时代,但须注意的是,墓主人可能用前代的玉器来伴葬。

鉴定古玉,还必须确定古玉的玉质,有关的内容已在前几节介绍,这里不再重复。收藏者和鉴定者不仅需要知道古玉是属于哪一类玉石,而且要进一步了解产玉的地点,这对了解古玉的古文化价值有相当大的意义。目前多数人认为新疆和田和叶尔羌流域为中国产玉的中心,数千年来,从该处输入内地的软玉估计不少于1万吨。除软玉之外,我国传统的玉石还包括湖北的绿松石、河南的南阳玉,以及遍布各地的岫玉、玛瑙等。在考古发掘中,有时还见到少量的水晶、紫晶、祖母绿、碧玺、钻石等宝石,以及珍珠、象牙、珊瑚、琥珀、煤玉、贝壳、骨器、龟甲等工艺品(属有机宝石)。翡翠虽也属中国传统玉石之一,但进入内地历史不长,虽然诗书中提及早于唐宋,但我国目前发现的文物中没有明朝以前的翡翠,故有专家认为清代以前记载的翡翠可能仅为碧玉而已;此外,古书中常提及云南产翡翠,但至今未找到任何云南产翡翠的证据,历史学家认为,今产翡翠的上缅甸地区古时(东汉及唐以后)曾隶属云南永昌府,因而有云南产翡翠之说。

在我国与外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中,产于外域的许多玉石、宝石进入内地。其中,既产于内地

又从外域输入的宝玉石有绿松石、玛瑙、孔雀石等玉石和萤石、水晶等,如来自伊朗的回回甸子(绿松石)和河西甸子;来自西域、印度、波斯、日本等地的玛瑙;来自印度和中东的萤石夜明珠;来自波斯的紫牙乌(石榴石)和碧玺(电气石)。在古代,仅产于外域的宝玉石有: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来自印度的钻石;来自斯里兰卡的猫眼石;来自埃及的祖母绿;经波斯输入我国的巴拉斯红宝石(尖晶石)等。

由于部分古玉埋藏于地下时久,其颜色、光泽等产生了变化,可以产生颜色发黄、发灰、发白以及光泽变暗淡等变化,故鲜艳程度降低;有的还可因为玉石中所含的铁质氧化或围土的物质渗入尔产生斑点或色线(纹),俗称“沁色”,例如,民间传说玉器中有“血丝”者便可能为古玉,并认为是古玉吸取了古代葬尸的血气而出现。其实,部分古玉出现“血丝”多为葬土中氧化铁长期淋滤渗透的结果,而某些玉石在出产地时就可能含有此种“血丝”。此外,不法商人也可以将现代玉器埋于地下或用各种化学方法使其产生以上的效果。

古玉的制作工艺方面也是鉴别古玉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初期的玉器,其雕纹方式为“双钩阳纹”,即在玉坯上不铲去“底子”,而是以在纹饰或浮雕周围磨出沟槽的方式突出纹饰和浮雕,故纹线和浮雕与隔沟的底子一样高低,而且因切割工具的原因,沟槽往往是斜下的浅沟,而不是直切的陡壁。

有人说收藏古玉有三忌:忌油、忌腥、忌污浊之气,其中也有合理、科学的内容,如古玉沁入体油(如脸油)或沾(-175)满污垢,则可能伤及玉质,但说妇女欲盘(玩)古玉得先净手则是迷信的说法。对于来源为墓葬或不明出处得古玉,在收藏时,为卫生起见,则可用清水洗净后暴露于阳光之下以消灭细菌,除去异味、污垢、

最后需提醒读者:购买古玉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要请有经验的人士作参谋,要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分析、对比,最好不要在旅游胜地购买古玉。此外,还需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

古玉器鉴赏秘要

中华玉网2004.03.20 今日/总浏览: 8/7651

一、中国玉器源流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多集中于畿、都邑。自宋至清,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制玉中心。历代王室朝廷皆设有玉器作坊,进行生产。因玉硬度较高,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奴隶社会治玉以青铜工具为主。封建社会由青铜工具逐步变为钢铁工具。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鉈、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运动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纹都是靠这种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以示与雕刻、工艺有别。

中国玉器的艺术风格历史演变如下:

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色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在继承宋代玉器特点的同时,出现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琐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倾向。元明玉器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发展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也往往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因玉材丰富、皇家提倡和社会需要,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国维吾尔族的碾玉工艺富有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玉器艺术宝藏的组成部分。在后期封建社会仿古思潮影响下,以“返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而生产的各式玉器,被称为仿古玉,这种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组成部分。

二、古玉种类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

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玉琥

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

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

“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环玦

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玉带钩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玉钩

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装饰。同“琫”、“鞛”。《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释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玉琫

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传》:“琫,上饰;珌,下饰。......天子玉琫而鞉珌,诸候CHANG琫而QIU珌。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絮,......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玉蝉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玉节

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玉玺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盘

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竹里行厨洗玉盘”。

玉鱼

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玉珠

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

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三、中国玉器文化特征与地位

我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从下列比较中可看出其特征与地位。

1、从采玉时间上比较。

这里有两个可比点,即采玉时间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大约12000年以前,我国辽南原始居民就开始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出现了磨制较精的彩石石凿,河姆渡出现了彩石玉玦,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罗布淖尔先民已经采用和阗玉磨制无孔石斧。在此后4000年里,我们祖先的治玉活动从未间断过。而国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亚原始文化,他们用软玉制造工具和圆盘,但此后便销声匿迹,未再重现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现于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现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坟时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艺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趋于消失。

关于采玉时间的早晚,虽因检测手段不同,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但可以肯定中国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2、从玉质、玉色上比较。

国外各产玉地点所出玉色泽较为单调,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为主,其软玉亦呈深浅绿色,欧洲软玉呈青、绿色,贝加尔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带有墨点,孔东原始文化出白色软玉,而我国和阗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还有黄、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优。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玛雅硬玉之质地均缺少温润晶莹之感,而我国和阗玉质地细腻缜密。因此,从玉质、玉色上比较,和阗玉亦是国外玉石所不及的。

3、从琢玉工具上比较。

我国琢玉用的旋转性工具,可能始于原始社会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后来又逐渐发展为“水凳”。

日本、西伯利亚、印第安玛雅等地又以何种工具琢玉呢?日本学者从现行攻玉法推论,认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转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见其它论证材料。在印度,19世纪玉工操作旋转性工具的图示流传至今,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带动圆砣旋转,左手执玉琢磨,估计操作不便,效率较低。这幅图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开物》所描绘的水凳晚了3个世纪,在其结构、传动装置上也远比水凳落后。不容否认,中国古代旋转性琢玉工具在当时是最先进、最完善的。

4、从碾琢技艺上比较。

我国古代玉器工艺有700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方面日本、欧洲、毛利、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艺都是望尘莫及的。在这里须对痕都斯坦玉——莫卧儿玉的碾琢技艺作一下具体分析。我们承认痕都斯坦琢玉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我国晚清及现代玉器工艺产生过较大影响。乾隆对痕玉有过极高的评价,他在诗文中说:“璞韫昆山,镂传印度”,“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并赞其玉器“莹薄如纸”,或比作“蝉翅”。又赞其琢磨精美:“叶簇见重层,刀斧浑无迹”,“细入毛发理,浑无斧凿痕”,“精镌本鬼工”,但费解的是他竟误认为痕玉是“水磨”而成。从现存的莫卧儿玉器考察,胎薄如纸者有之,但胎厚类瓷者亦不乏其例。苏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盘薄如蝉翼,呈半透明状态,说明苏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么为什么我国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这与玉材难得,价格昂贵有关,若琢磨得过薄,一则费工,二则使玉材耗损过大,三则有损玉质美,给人以不坚实感,易与玻璃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业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茹科植物图案与宝石镶嵌两个特点,并发展成“仿蕃作”,这说明我国玉工对良玉技艺持扬长弃了其不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5、从玉器功能上比较。

我国古代玉器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前面已经介绍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会功能。欧洲人认为,。软玉(Nephrite)挂在腰间有治愈肾病的功效。这自然是一种迷信的认识,但其原始社会的玉器工具尚有一定的实和的价值;日本人对玉和玉器的认识较欧洲人复杂,他们认为玉除了装饰功能之外,尚有“咒术的、宝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仅限于生活用玉和瓶盆之类;印第安玛雅人玉器与神官司的职司、祭祀有关,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装饰玉器。总之,上述各国玉器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均不及中国古代玉器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功能。

6、从玉器造型比较。

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当丰富。国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于珠、管、、勾、栉形以及抽象化的动物,少见器皿;毛利人玉器仅见神像、佩、斧;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也仅有斧、凿、盘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也较简单;阿拉伯玉器以器皿为主,其器型别致,独具一格,但类型也较单纯;印第安玛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玛雅玉器也显得相当单调了。

7、从玉器装饰图案上比较。

中国古代玉器之装饰图案,有几何形、动物、植物、文字以及绘画性,综合性等多种题材。而日本、欧洲、西伯利亚、毛利等地玉器则多呈光素状或饰简单的几何形图案,装饰其甚少。其中玛雅和阿拉伯等

地玉器的装饰图饰图案,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如痕玉之莨苕叶饰和“西蕃莲”与“铁线莲”等花纹。印第安玛雅玉器纹饰以人物图案为精,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图案装饰相比,便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国古玉上的绘画性图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独具特色。

古代玉器的鉴定

中华玉网2004.03.20 今日/总浏览: 12/6706

古礼玉的鉴定

所谓礼玉,是据古文献《周礼》记载,用于祭把的六种玉器,或称六瑞玉,是:

1.壁圆形扁平,中有圆孔的玉器,“以苍壁礼天。”有三种类型:壁、环、援。按《尔雅》的解释:“肉(玉体部分)倍好(圆孔)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肉、好的倍、一是指肉、好的半径还是直径的长度,有争议,但以古玉壁的实物来看,肉、好并无精确的比例。我们一般称小孔者为壁,大孔者为环。其实玉壁也用作佩饰和陪葬,其大小、形状、花纹差别甚大。

2.淙是一种外方内圆长短不一的筒状玉器,用黄琼祭地。在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较长的玉琼出现,一般有花纹,而商周以后,反而扁矮,平素无花,汉代以后几乎绝迹,明清后又出现仿古玉琮。

3.圭长条形扁平,下端平,上端为等边三角。以青圭祭东方,也是各级诸侯朝觑时手中执玉。其色泽、大小、形状、等级,按《周礼》有严格的规定。但个存的所谓圭,一大部分带有锋刃和孔,其实是工具或兵器。

4.璋形与圭相似,只是上端为一道斜边。以赤璋礼南方。近时出土大量的“漳”,多为工具和兵器。

5.磺半壁日磺,用祭北方,所谓半壁也只是大概的样子,其实一般所见的磺,只是“环”的1/3或1/4。或做成鱼形、蚕形等,般四角有小孔,所以又是佩饰之物。

6.琥虎形或具有虎纹的玉器,古代均称作琥,以白唬祭西方,或作为发兵的信物称虎符。但现今称圆雕的虎形王器为玉虎,栽雕或透雕!

古佩饰玉的鉴定

古人佩戴的玉器饰物,种类颇多。1.头饰有笄,或称管。一般是长针形,用以固定发髻或者或冠弁,形式有多种,有一端有乌兽头形,一端尖状,或一端扁平者,后世妇女有用扁平而二头尖者等。冠玉,汹上玉怖,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束发用具(不同于今之帽子)。玉导,是引发入冠的工具。玉拨,妇女抿发使发平整)玉具,平时也插在头上。2.项饰新石器时代即大量发现,用玉石、绿松石、玛琐等制成串珠,作项链。另用玉人、动物、玉牌、鸡心等为坠,俗称盗头。3,手上玉饰有惆、指环、扳指等。玉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贿发现,但略成筒形,今日王镯形式在汉魏以后才有。现今形式的玉指环,最早发现于隋墓。扳指,古文献中称韫,是戴在大拇指上帮助拉弓弦的用具,清代嗜古成风,男士们戴它作装饰品。4、

组饰东周诸侯、大夫、夫人们按等级地位所佩玉饰,包括环、壁、璜、珑等玉件组成。另有心形佩,或以为即壁羡,是带椭圆形的的壁,玫,是带缺口的玉环;佩物不有玉印、刚卯形亥瞩今之图章,四面刻吉祥语、佩之辟邪,”是汉代物有还有。还有一些工具性的佩饰,玉带钩,是系皮腰带用的。形如螳螂;还有佩,形如多爪的玉器,古人用于解结。但后来从头至尾到花或透雕,已不能解结,纯属佩饰了。

古葬玉的鉴定

葬王,指专为殓尸或保存尸体所用的玉器,而不是指墓中陪葬的玉器。这些玉器有:1.玉衣用小玉片按等级以金)银、铜丝联缀,依死者体型制成玉衣,包裹尸体。这种葬制始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多用于君王、贵族。后妃。至魏文帝时明令禁止,其后就绝迹了。至今发现最典型、最完整的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每具用两千多片小王片以金丝联编而成。这种玉衣旧时也有出土,因不知是玉衣,一些小玉片也在文物市场出现,呈长方形或梯形,四周带有小孔,大的长约十余厘米,因不知为何种玉器,遂乱定名为圭或生产工具,这是不对的,要注意。2。含玉指含于死者口中的玉件。此风商代即有,直至近代还偶有发现。汉魏时常用的含玉是玉蝉,在此前后或用碎玉或其他玉件。以玉蝉而言,往往制作粗糙,玉片略具蝉形,翅体粗粗数刀而已。3.握玉古墓中死者手恃之王器。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双手各持玉玻。东汉以后,一般以双手握玉豚人殓,这种玉豚握玉,至魏晋南北朝不绝。清代学者吴大微,把玉豚误认为玉虎,是因玉豚制作粗糙,刻线简单,猪虎难辨,这是要注意的。4。塞玉古人俣信以玉件塞死者孔窍能不腐朽。最完整的是“九窍塞”,小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当然并非每墓能如此。眼、耳、鼻、口。肛门等塞玉的形状各有不同,我们遇见时要能识别。总之,葬玉不同于一般的陪葬玉器,是专为死者特制的,形制、加工似为粗糙,一望即知非是艺术品。

古玉工具与玉兵器的鉴定

在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之间,有一段金石并用时代。在我国,一些学者称之为玉器文化时代。具体说,是从新石器则“代晚期至商周。出现大量的玉删生产工具、兵器、装饰品及许多反映精神文明的玉器,为我国古文化的特有现象。今先述玉工具与兵器,远古时代二者很难严格区分,大致分三类:1.尖端状带刃器如戈、矛、链、剑等都有玉制,有些刻有精致花纹,可能作仪仗用。殷墟妇好墓出士的所谓玉圭,实际上应是玉戈。2.平头或弧状、带刃器如斧七铸、凿)铲等。吴大微《古玉图考》中所录的“琰圭”、“琬圭”正是斧、凿一类的工具。特大的弧刃工斧称玉铖,有刻花,也作仪仗用。还有一种被称为漩巩,是环形有规则的缺刻,有人说是齿轮,其实多带有刃面,是一种武器,可”称之壁戚。3.刀状器商代的玉刀形状与青铜器相同,也有刻成鱼形、鸟形的刀。另有一种半月形、长方形带边刃的玉刀,在新石器遗址和殷商遗址中均有出土。《古上图考》中列出的“边璋”、“筋”等器,其实都是这种刀形生产工具。4.剑饰古代剑上的玉饰,剑柄顶端成圆形,有玉称剑首、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玉饰叫格,剑鞘上有玉件使之系于腰带上,这种带扣俗称。昭文带”,称为彘,吴大微称璲、再谈一下玉器皿和用具。考古学家对传世的和文

献记录的三代玉尊、敦\觯、爵等器皿表示怀疑,认为先秦时代的工匠未必能造出玉容器,1977年殷墟妇好墓出土青、白玉痉各一件,素玉盘一件,说明至少在殷代就能制造玉容器了。汉墓中玉器皿、用具很少发现,只广州、贵港等地出土过玉杯,河北出土过玉枕。隋唐队后,特别是明清时玉器皿、用具不单为王室、贵族专用,也进入寻常的中上层家。如杯、盘、碗、盏、盂、壶等大量出现。更有玉文具也被普遍使用,如笔管、笔架、砚、水中丞、载刀、尺。洗、镇纸、搁臂等。有一种玉山,是利用玉块的天然形状,刻出山水人物等,起初为小件用作笔架、镇纸,后来出现用上吨的大块玉石,雕成巨大玉山,如清代的““香由九老”、“大禹治水”等巨型玉山。

古玉质的鉴定

玉质坚硬,玉性稳定,不易变化。但入土千百年后,在土壤中微酸或微碱、潮湿的作用,也会缓慢地起着变化,玉器会失去原有光泽、色彩,会出现斑纹、钙化、石化,这种变化的现象,叫做“沁”或“浸”,或叫“古”。名目繁多,众说不一,大致说、玉上带红色斑点的叫“瑞斑”。黑色斑点叫“黑漆古”;王质表面钙化,如涂一层薄薄的黄土,称为“土古”;或起一层灰白色的云雾叫做“鸡骨白”,玉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相接触而变色,也有专称,如与水银接角而变黑、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或根本不像是玉,必须经过“盘功”这一关,才恢复玉性、或使玉器变为具有更古雅的色泽、斑纹,名为“脱胎”,意思是玉器经千百年后脱胎:换骨成为另一种面貌、旧时所谓盘工,常带有神秘的色彩,一般的方法是把古玉器贴身佩挂数年,团长期经受汗脂浸润,衣服摩擦,逐渐恢复玉性,又变得晶莹透亮,这种方法称为“文功”。还有一种快速的方法,是用布中把古玉器不停摩擦,轮番替换、使生微热,据说能把浸汁溢出,留有“土门”然后上蜡再擦,使之能在短期内恢复玉性,叫做“武功”。经过盘功的方玉器更显得古雅,价值更高。我们鉴定古玉器,必须从玉质的变化中,判别其新旧和真伪。

古玉器的加工工艺与制作年代的鉴定

古玉器的制作、加工工艺,是鉴定古玉粉时代的重要依据,因为我国制作玉器历史悠久,各时代的琢玉工艺水平是不一样的,从原始粗糙加工到近世精密细致的制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同时,制作玉器的工具也不同,产品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所以,看一件古玉器的加工工艺、是识别玉器时代新;日的重要手段。现将各时代的制玉工艺分述如下:1.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制作也同石器一样,是磨制。环壁类的圆度可能不很正规,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现不均,可能有磨制的痕:迹,没有抛光。壁、环、琼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钻,是西面分别钻孔的,所以,可能出现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况。2.商代殷商玉器花纹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道少,阴纹多,阳纹少1钻孔是外大里小,常称“马蹄眼”。商玉花纹的最大进,出现加工修整和抛光。4。春秋战国此时已用“解玉砂”,这是硬度较大的砂,用水与砂进行开片,做花,工艺有较严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进步。5.汉代大件玉、葬工器琢工粗,刀法简洁有力,琢玉史上称为“汉八刀”,意为粗扩简略。6.唐宋以后唐代琢玉工艺超越前代,其与前代最大不同之点是器皿的纹

饰不光是浅刻花纹,而开始有圆雕出现,花纹图案常以缠枝、花卉、葵花等为主,或有人物飞天。圆雕花饰,人物多大头,粗而圆浑。唐代刻玉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刻玉图案,造型以方型为主,刻工细致,能起五六层花。明清以后,刻玉更为精致,随着经济发达,全国出现扬州、苏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艺流程细,楼刻精。琢玉工具用铭钻、旋车。先后出现一些刻玉大师,时做、仿古品类繁多,风格各异,就难缕述。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纹的鉴定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纹,是判别古玉器制作时代的重要根据.现将各时代制作玉器的造型和花纹情况简介如下:1。原始社会末期玉工具和兵器如斧、刀、戈、铖,礼玉和装饰玉也有出现,琮、璧;璜、块、钏铡、环等。一般说,原始社会的玉器平素无花,只有琮,有节刻和兽面文,这是例外,器型也是长筒形多;扁矮的少。2.商周时代工具和兵器如刀、斧、戈、铖等,制作精巧,多有刻花,而且有大型玉兵器如铖、戚,刻花精美,可能作仪仗用。有较大的玉容器如簋、盘等。礼器中壁、踪、圭、漳俱全,而琼反而扁矮无刻花。无论是兵器、器皿,其造型和花纹均与青铜器相类似。玉器花纹也是饕餮、变龙、蟋螭、云雷、窃曲、蕉叶等。另外还有一种漩现。3,春秋战国时代这时的玉器以礼器为多,其尤以环壁类居多,而琼、圭减少,说明礼玉逐步向佩饰玉转化。所以佩饰类玉的数量增多。从造型看,佩饰玉中的环壁、珑,形式都在变,壁,有实心透雕的形式出现,咙、冲牙等形式也为过去所未见。同时出现玉带钩、玉印、玉玺等。并有玛璃、绿松石,水晶的串珠。总之此时玉器器形和青铜器一样,由笨重型转向细巧型。花纹也由粗旷而变为纤细,粗厚的饕餮餐纹不见了,多为细致的蟠螭嫡纹、云雷纹、蕉叶纹。而玉壁的花纹为谷纹、蚕纹、蒲纹。4.汉代西汉初的琢玉继承了战国传统的风格,但也不是完全照搬。后来,无论在彬形、花纹上都出现自身的特色。以玉器的品种而言,礼玉之中只保存了玉壁,而在形状、花纹、用途上都起了变化。以“组佩”而言,磺、冲牙、块等佩饰玉器大量减少。而心形佩(叉称鸡心佩)、龙形佩、玉人、动物、刚卯等新型玉佩则大量增加。同时,葬玉加玉衣、王含、王塞、握玉等数量为前所未有。也有一些日常用玉器出现,如枕、杯等。王器的装饰花纹,由战国时代的神秘、抽象的图案转向现实风格,花纹以几何纹如乳钉、涡纹、卷云纹等为主,玉壁也是以几何纹的谷纹,蒲纹为主。即如龙,从战国时期抽象的图案纹而变为写实型,使人一望而即可辨识。5.唐代从东汉未到初唐初,经历了四百年,玉器也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汉代的葬玉、礼玉,“组佩”没有了,日常用玉器具增多,出现许多新的玉饰物,如代表官位品级的玉带等。以花纹而言,汉代玉器上的乳钉纹、、蟋嫡纹、勾云、“雷纹不见了,玉壁上的谷纹,蒲纹也随着玉壁的消亡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装饰花纹是缠枝、连理花卉、葵花等连续图案,也有动物、飞天等花纹。6。宋代以后宋代玉器继承了唐代写实的作风,日用玉器和装饰玉器占绝大多数,如杯、盘、碗、洗等,纹饰在唐代刻花基础上更为丰富绮丽,常用龙凤呈祥图案。同时出现仿古玉器,有仿青铜器的鼎、彝、熏炉等,也有仿古玉佩。宋以后至明清,由于工商业发达,玉器使用的范围和收藏、爱好者更为广泛,玉器器形纹饰更为绚丽多姿、百花齐放。无论是时做玉器、仿古玉器,都能据不同阶层的爱好,做出各自需要的玉器。明清是我国制玉最繁荣复杂的时代,时代标准是很难把握。

仿古玉器类型的鉴定

由于古玉器有根高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又很稀少。于是,玉工们竞相制造仿古王器,以取得厚利。制造仿古玉器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完全仿制,以玉古器作标本,如从上古商周到秦汉唐宋都造,不但从器形、大小、花纹都一样,而且还做人工的伤残,染色作沁,做到与古玉器一样,使人难于辨别。一类是器形仿古,是依托某些古玉器的形状,重新创作。如鼎、彝;壶;炉等,自器形、装饰物(耳、盖边等)、花纹均重新设计,制成一种仿古而又创新的玉器。有时在边角、背面也作一些人工伤残,但一望而知是为仿古而作的人为伤残。还有一种是用劣质、边皮、杂色(如苍、葱、黄、色)等玉材制造仿古玉器。一些质地较劣的王材含有杂质,或玉材的边缘部分(俗称“玉根),一种劣质玉),或制器时有意留下一些玉的旧边皮,或用一些苍、葱、黄色玉制成仿古玉器,使这些玉器质地古朴,色泽古雅,好像是出上的千年之物。这些仿古王器如何鉴别其真伪呢?上述三种类型,第二种最容易识别,一望而知是仿品。至于第一、第三种,我们只要从玉器制作工艺入手,鉴别也不难)因为自上古至汉唐,各时代琢玉工艺的技术水平不一样,加工的工具也不同(上节已论及),而仿古玉器是用后代的加工方法和工具或机器制成。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其加工工艺,就能识别真伪:其次,以上述第一种仿古作品而论、它仿作所依据的古玉器,本身也可能是仿制品,那么这种辗转相仿的作品,就可能出现更多的漏洞,鉴别其真伪也是不难的。

仿古玉器制作方法的鉴定

古玉器人土久长;常受到土压、崩塌的破坏,发掘时又会受到损伤,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也会受到意外伤害,所以,一般说,古玉器多带伤痕。要制造伪古玉,首先要将玉器作人工伤残,使之古意盎然。其手法:1.敲打把仿古玉的边缘、凸出部分敲打,使有伤痕、裂缝、或干脆将玉器的耳、脚打断,然后再行激接。、或用火烧加热,突然冷却,使之裂痕累累。2.舵碾用细小的舵碾或钢钻,在玉器表面碾出大小不等的坑坑洼洼,或痕道,粗看像是遍体鳞伤,只要用放大镜细察,就可以发现碾点的痕迹。3.砂磋新玉器抛光后,再用砂磋磨,使之失去新器的光泽,或部分抛光,部分留粗面,像是流传己久的旧玉器。古上器不仅是伤痕累累,而且入上久远引起玉质变化,造成古玉的“浸”、“古”,更显得色泽古雅斑斓可爱,所以,仿古玉者还得将新造的玉器进行染色或人工作“浸”,因为“浸”、“沁”、“古”,是古玉标志之一,有了古雅的色泽、斑纹,才能冒充古玉。这种做假的办法很多,1.上色用虹光草汁、酱油、黑醋等烧煮,玉能变为红、酱、黑色。2.“提油法”玉器放人乌木屑、红木屑中缓缓燃烧---煨,玉能成为古雅的黑、红色。3.“灰提法”用栗炭灰加银硝煮玉,玉器表面便生白雾,或一些微小孔窍,犹如刚出土的千年古玉。还有用玉器与铁屑拌和,令其生锈,久而成“橘皮红”的色彩等等,不一而足。综上所述,这些人工作残、染色、作浸的手段虽很巧妙,难于分辨,我们只要从玉器的加工技术、器形、花纹根本因素作为鉴定的依据,即使作假的手法再高,也会露出作伪的原形。

玉料的品種和古玉器收藏

中华玉网2004.01.14 今日/总浏览: 2/644

對於玉的概念,古今以來尚無統一定論。人們通常采用傳統的定義,即孔子和東漢許慎為代表所稱的,凡"石之美",並且有一定德(即美的條件)者即為玉。概括起來就是:玉是珍貴的天然礦石的一種,其表面要有一定的溫潤、光澤和半透明的質感,硬度在摩氏礦石硬度計的4.5?6.5度之間,比重較一般石的比重大,具有一定韌性,其色表現在一塊玉材上是較單純的,即只有白、青、碧、黃、黑五色中的一種,而不是五色中的兩種以上或五色以下的其他諸色,材料折斷後手摸不會割傷,成器後擊之,其聲清越,其價比常物貴等。按此概念,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

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角閃石亦稱軟玉,色澤較近於油脂的凝脂美,純者色白,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非常名貴,經濟價值極高。又因角閃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色或雜色。輝石類亦稱硬玉,因翠綠者質地最佳,在中國又有翡翠之雅稱。翠綠色、苹果綠、雪花白、嬌嫩的淡紫色,都是輝石類的典型色澤。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色澤艷,品質優,價格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帝都愛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的藍田玉,河南的獨山玉、密縣玉,遼寧的觸岩五,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古玉器的品種主要有:

(1)具有工具性質類玉器,如玉錐形器、玉針、玉鑿、玉斧、玉鏟、玉刀等,多見於新石器時代,商墓偶有發現,西周始漸消失。

(2)玉武器,如玉矛、玉刀、劍柄,主要見於新石器時代和商代。

(3)仿武器式儀仗器,此類玉器皆有穿孔和刃,形似武器,有玉刀、玉戈、玉鉞,主要表現在新石器時期至商代,西周較少。

(4)玉禮器,主要有玉壁、琮、圭、璋、璜、琥六種,主要出現在漢以前。

(5)玉佩飾。玉器中凡有穿孔者,皆可作佩飾用。有的作頭飾、手飾、項飾、胸飾。自古迄今這類五佩飾都有。

(6)葬玉,即專門為死去的人制作的陪葬玉器,盛行於漢代,其品種主要有穿在死者身上的玉衣,死者用的玉枕,握在死者手裡的玉豬、玉璜,蓋死者眼目的玉蓋,塞入耳中的玉耳塞,塞入鼻孔內的玉鼻塞,含人死者口中的玉蟬,罩在男性死者龜頭上的玉罩,塞入女性死者生殖器陰道的玉陰塞,塞入人屍肛門的玉肛門塞等。古書有"玉人九竅,以防屍腐"的記載,以上葬玉主要是防屍體腐爛。

(7)玉制實用器皿。如玉耳環、玉奩、玉燈、玉杯、玉盒、玉洗、玉硯、玉罐、玉壺、文房用具等。

(8)其他玉器,如玉璽、玉印、玉如意、玉鏡、玉尺以及各種人像和動物。

玉器收藏:主要看工艺

中华玉网2004-10-15 今日/总浏览: 2/266

玉器属于传统的收藏项目。业内人士介绍,世界材质好的玉主要来自两个地方:我国新疆的和田玉和缅甸的翡翠。和田玉是白色的,用于收藏的多为这类玉;翡翠包括红色和绿色两种,多用于装饰。

省收藏文化研究会会员洪文勇是我市玉器加工和收藏专家,他从事这一行有20多年的时间。据他介绍,我国广东加工玉的人比较多,多是从缅甸进口材料。厦门乃至福建加工者少,但是收藏玉器的人还是很多。和收藏古陶瓷一样,人们通常也是收藏古代的玉器,而且多是收藏宋元明清的,更古的玉器很难判别真伪。收藏现代玉器的人也有,但远不如前者多。洪文勇称,只要是货真价实的玉器,其价格只会升不会降。主要由于现在玉器原料越来越少,能收购的好的古玉器也越来越少。

收藏玉器如何判别材质?洪文勇认为,看材质不如看工艺。学会判别玉器材质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收藏者没那么精力花个七八年去积累的。所以看材质不如看工艺,一般工艺逼真小巧、玲珑活泼的古玉器,其材质也肯定好。因为当时制作工艺的师傅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去雕刻,没有好的材质,是配不上其工艺的。就像绘画大师的好作品,其用的宣纸也肯定质量好,不会随便拿张废纸来正式作画的。

对于玉器收藏的初学者和爱好者,如何少花钱又能收到好作品?洪文勇表示,可以收藏有点残缺的玉器。玉器是很看重品相的,稍有损坏或略有瑕疵,可能比完美无缺者的价格差数倍。所以如果工艺好,材质好,有点品相问题也不妨收藏。

“藏”翡翠

中华玉网2004-09-14 今日/总浏览: 148/4681

“藏”即收藏也,收藏翡翠近数年来已成为人们的话题,为什么要收藏,原因也简单,其一,资源的枯萎已亮起了黄灯;其二,高档水准的东西越来越少,收的人越来越多;其三,社会稳定,“乱世黄金,盛世珠宝”;其四,翡翠自身独有的魅力。翡翠中种老水足,色好,做工精湛的作品绝对是收藏品,也是许多人去追求的物件,其价格也会昂贵,当然也不是一般条件的人所能问及。那么平民百姓也喜欢翡翠,也想玩,也想收藏,那怎么收藏呢?收藏可分两个问题去谈,一收二藏,笔者在此提供些参考意见:

首先是收的问题:

(1)收翠必须收天然的A货翡翠,B货和C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日久会变质,这是前提,是本质。

(2)不要去追求十全十美,翡翠有些天然缺陷是自然的,在不影响美观和使用的情况下,要宽容它,有些缺点也许会成为饰品的特点,因为完美无缺不是一般条件的人能求的。

(3)翡翠的细糯种也是不错的材料,豆种以下的收藏就不合适了。

(4)在饰品的造型上要注意其做工雕刻的精良,这是手艺活与画画一关,雕刻高手永远是少数,雕刻精湛,题材内容合意就可作为一般的收藏。

(5)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收藏,如种的不同;颜色的不同;题材内容的不同;雕刻的技法;表现手法的不同等等,都可以,求其特色。一般来说价格就比较适中。

(6)一是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要看那山比这山高而无法选择。

其次是如何“藏”。“藏”即是对已收的东西集中放在自己合适的地方,这里的关键是保养。普通质地的翠饰品,种分嫩些易失水干裂。在收藏中,可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