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科学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

九年级科学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

九年级科学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
九年级科学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代谢

【阅读材料】

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考虑,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所提供的光能,也不能利用外部供给的电能、机械能等;人体唯一能够利用的是摄入体内的特定物质分子结构中固有的能量,也就是食物中所蕴藏的化学能。

机体经常摄取的营养物包括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类、水与维生素等。其中前三种,既是构筑机体结构,实现组织自我更新及其他一些重要生理功能所不可短缺的物质,又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1.糖

糖是机体重要的能源,我国人所摄取的食物中,糖的比例最大。一般说来,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糖提供的。

2.脂肪

机体中的脂质分为组织脂质和储存脂质两大部分。组织脂质主要是类脂质,这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在人体饥饿时也不减少,不能成为能源。储存脂质主要是脂肪。在全部储存脂质中,脂肪约占98%;其中不仅有来自食物的、还有糖和氨基酸在体内转变成的。所以,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储存的主要形式。

3.蛋白质

蛋白质主要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氨基酸也可以作为机体的能源物质,但这是它的次要功能。

机体所需要的能,究其根底,均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健断裂,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出所蕴藏的能。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其余不足50%是可以自由作功的“自由能”。

测定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量通常有两种方法:直接测热法与间接测热法。

直接测热法就是将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发散出来的总热量收集起来并加以测量的方法。但是,此类装置结构复杂、操作较难,所以一般常用间接测热法。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的量之间呈一定比例关系,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关系。通常要通过测定机体耗氧量和CO2产量,然后测算出机体所释放出的热量。

耗氧量与CO2产量的测定方法有两种:闭合式测定法和开放式测定法。

(1)闭合式测定法。在动物实验中,将受试动物置于一个密闭的吸热的装置中。通过气泵,不断将定量的氧气送入装置。受试动物不断地摄取氧,可根据装置中氧量的减少,算出该动物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动物呼出的CO2,则由装在气体回路中的

CO2吸收剂来吸收。然后根据实验前后CO2吸收剂的重量差,算出单位时间内的CO2产量。

通常使用代谢率测定器(如图),同上述

闭合装置相比,差别是这种测定器只用来测

定受试者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实际工作中

使用比较方便。

该装置的气体容器中装满氧气,容器的

上盖密封且可无摩擦移动,滑轮与绳间也无

摩擦。受试者通过呼吸口瓣将氧气作为吸入

气吸入呼吸器官,此时气体容器上盖随吸气

过程下降,并由连于上盖的描记笔记在纸上,

记录纸绕在记纹鼓上随鼓匀速转动而展开。受试者的呼出气则通过吸收容器(呼出气中的CO2和水可被除掉)呼入气体容器中,于是气体容器的上盖又升高,描记笔也随之移动。

(2)开放式测定法。它是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测定耗氧量和CO2产量的方法,所以称为开放式,其原理是,采取受试者一定期间内的出气,测定呼出气量并分析呼出气中氧和CO2的容积百分比。由于吸入气就是空气,所以其中的氧和CO2的容积百分比不必另测。根据吸入气和呼出气中氧和CO2的容积百分比的差数,就可以算出该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的排出量。

气体分析方法很多,最简便而又广泛应用的方法,是将受试者一定时间内呼出气采集于袋中,通过气量计测定呼气量。然后用气体分析器分析呼出气的组成成分,进而计算耗氧量和CO2产量。进而可以计算出混合呼吸商(生理学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摄入的O2即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基本训练】

一.糖类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一般

说来,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食物中

的糖类提供的,请根据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体内将淀粉消化为葡萄糖的酶主要有

2.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腔中吸收葡萄糖

属于方式,血浆中的葡萄糖以

的方式进入红细胞。

3.图中A和B表示的物质都是,它的主要功能是。

4.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总是处于80~120mg%范围之内,图中D过程表示

5.图中C过程表示,它发生的部位是细胞内的中。

①C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形成少量的和;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为;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其主要过程是

②人体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时,存在一条不需要氧的供能途径,写出其反应式

该途径与C过程相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别是

③关于乳酸的化学性质,正确的是

a.能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b.能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d.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

e.乳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A abcd

B acde

C abce

D abde

6.缺氧和低血糖都可能引起昏迷,试分析原因。

7.在基础条件下,一个中等身材的成年男子每天需要消耗5858kJ的热量。并且已知葡萄糖的热量价(人体基础代谢时,每克葡萄糖释放出来的可供人体利用的能量)是17.15kJ/g。若某中等身材的成年男子,由于某种疾病不能进食,只能靠输液维持,则在24h内至少需输10%的葡萄糖溶液

A.约6800mL B 约3400mL C 约l700mL D 无法估计

8.当含有下列结构片断的蛋白质在胃液中水解时不可能产生的氨基酸是

…NHCH(CH3)CONHCH2CH2CONHCH(CH3)CONHCH(CH2SH)CONHC H2CO …

A B H2NCH2COOH C D

【参考答案】

1.唾液、胰、肠淀粉酶胰、肠麦芽糖酶

2.主动运输协助扩散

该题涉及的内容可分别在细胞中有关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和新陈代谢中有关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中叙述过。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能对有关知识进行仔细的归纳和比较,在做题时就不难找出正确的答案。

3.肝糖元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4.当血糖浓度超过160mg%,大量葡萄糖将经过肾脏随尿流失

5.有氧呼吸过程(或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线粒体

①[H] ATP 二氧化碳最多

前两步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H2O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②反应方程式略

相同点:从葡萄糖→丙酮酸

不同点:有氧的条件下,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释放的能量较多,无氧的条件下,分解不彻底,形成乳酸,释放的能量较少。

③C

6.脑组织消耗能量较多,在通常的生理情况下,脑组织所消耗的能量均来自糖的有氧氧化,因而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加之脑组织细胞中糖原的储存量极少,代谢消耗的糖主要依靠摄取血糖来补给,所以脑的功能对血糖水平有较大的依赖性,血糖水平过低,可引起昏迷甚至抽搐。

7.B

根据热量价的概念,1g葡萄糖可以释放出可供人体利用的热量为17.15kJ,要提供5858kJ的基础代谢能量需要葡萄糖质量为340g,即需10%的葡萄糖溶液的质量为3400g,约合3400mL。

8.C

二.阅读闭合式测定法后回答:

1.受试者呼气和吸气时,描记笔分别随之和移动。(填“向上”或“向下”)

2.吸入和呼出交替进行下去,气体容器中气量将

A 保持不变

B 逐渐减少

C 逐渐增多

D 无法确定

3.吸收容器中存放的吸收剂应该选用下列哪种物质?

A 碱石灰

B 硅胶

C 五氧化二磷

D 无水氯化钙

4.描记笔记录的图线为

A 逐渐上升的直线

B 逐渐下降的直线

C 上下往复的曲线且峰值高度逐渐上升

D 上下往复的曲线且峰值高度逐渐下降

5.画出此装置记录下的呼吸曲线示意图。并说明横、纵坐标的意义。

6.某人一次深呼吸吸进400mL的氧气,试估计吸进氧气分子总数。(取1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1.向上向下

2.B

因为呼出气中的CO2在通过吸收容器中吸收剂时被吸收,所以气体容器中气体总量减少。

3.A

碱石灰可吸收水也可除去CO2。

4.D

因为随着受试者的吸入呼出,气体容器的上盖下降升高,则描记笔也随之上下往复。

又因为气体容器中的气量是逐渐减少的,所以描记笔在上升时

不能回到原来高度即记录下逐渐下降的曲线。

5.图线如右图。图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呼吸容积。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如果受试者吸(呼)的气体越多,描

记笔上下的幅度越大,所以纵坐标可表示呼吸的容积。

6.1×1022

因为是估算,所以可以近似看成吸气时处于标准状态下。而标准状态下,1mol的气体体积为22.4L分子数为6.02×1023个。

三.阅读开放式测定法后回答:

将某健康成人安静状态下的呼出气作气体分析,结果为O2=16.26%;CO2=4.14%。

呼出气量为5.2L/min(通常将呼出气量换算为不含水蒸气的标准状态值)。空气的组成是:O2=20.96%;CO2=0.04%;N2=79.00%。求受试者安静状态下混合膳食代谢的呼吸商。

【参考答案】

0.872

【综合练习】

一.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新陈代谢过程是生物自我更新的过程,因此只存在物质,不涉及能量的转化

B 新陈代谢过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新陈代谢过程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D 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参考答案】

B、C、D

因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新陈代谢也不例外。

本题综合生物、物理、化学知识,以新陈代谢”作问题的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某举重运动员在一次试举时,将180kg的杠铃从地面举高到2m高处,设能量全部来自体内葡萄糖的有氧代谢:

C6H12O6(固)+6O2(气)→6CO2(气)+6H2O(液)+2870kJ

估算上述过程中,运动员所消耗的葡萄糖的质量。

【参考答案】

0.226g

三.A是常见的有机物,能发生银镜反应。①一分子A在催化剂甲作用下生成两分子B,B能自身缩聚成高分子化合物C;②一分子A在催化剂乙作用下生成两分子D和两分子H2。D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但能在一定条件下被H2还原为B;③一分子A在催化剂丙作用下生成两分子E和两分子F,F的相对分子质量为D的一半,且F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和B、D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1.分子的电子式为

2.与D分子具有相同分子式量的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同分异构体有种(不含其他含氧基团)。

3.A的工业名称是C、D的结构简式为C D

4.A发生银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参考答案】

1.;

2.8;

3.葡萄糖;;CH3COCOOH

4.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NH4++3NH3+H2O+2Ag↓

按问题顺序通过分子量推理,本题以生物中葡萄糖的代谢为背景。

四.右图所示为人体在某项生理过程中所发

生的化学反应示意图。

1.图中标有字母的物质中,代表酶,

其化学本质是,基本组成单位是。

2.如果B代表蔗糖,则C和D各代表。

3.下列关于葡萄糖与蔗糖相比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它们的分子式不同,但化学元素组成相同

B 蔗糖能水解,葡萄糖却不能

C 它们是同分异构体

D 葡萄糖是单糖、蔗糖是二糖

【参考答案】

1.可以看出A在反应前后分子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而在反应过程中起了促进B转化成C和D的作用,故A代表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2.蔗糖属于二糖,它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结合形成,故C和D代表葡萄糖和果糖;

3.据所学生物、化学知识综合说法错误的是C。

五.1.由上右图关系式,A、B、

C、D、E、F、G、H、I分别为何种物

质?

2.I在空气中含量过多会造成何种

污染?写出化学方程式。

3.写出物质E在H+作用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断键处。

【参考答案】

1.A、B、C、D、E、F、G、H、I分别是葡萄糖(C6H12O6)、CH3CH2OH、CH3CHO、CH3COOH、CH3COOCH2CH3、O2、NaOH、NaHCO3、SO2。

2.SO2与空气中的水及O2结合生成酸雨,腐蚀建筑物而且对入体有害,化学方程式(略)

3.略

将生物光合作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结合起来考查对物质性质的了解及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由生物学知识可知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是乙醇,因此由化学知识可确定各种物质。I在空气中含量过多会成污染,说明I或其水化物有毒或有腐蚀作用。能水解的由醇生成的物质是酯。

六.人的纯净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pH在0.9~1.5之间,胃液中含有大量盐酸,其中的H+离子浓度比血液高几百万倍。试回答下列问题;

1.胃液中含有大量盐酸的意义是

2.若胃液酸度增高就患胃酸过多症,下列物质不适宜用做治疗胃酸过多症药物的主要成分的是

A 小苏打粉

B 氢氧化铝粉

C 氧化钙粉

D 纯碳酸钙粉

3.胃镜检查发现胃有少量出血,说明溃疡已深及(胃结构)。胃溃疡病患者胃酸过多可考虑选用2.中试剂。

4.三硅酸镁晶体(Mg2Si3O8·nH2O)是一种常见用来治疗胃溃疡的药物,该药物不溶于水,但能中和胃酸,且作用持久。写出该药物中和胃酸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胃液中的盐酸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所需要的酸性环境;它还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它还能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此外,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又有助于对Fe和Ca的吸收等。

2.C

Ca(OH)2是强碱

3.粘膜下层

B

A、D反应会产生气泡

4.Mg2Si3O8·nH2O+4HCl==2MgCl2+3SiO2+(n+2)H2O

七.pH值对胃蛋白酶(Ⅰ)和胰蛋白酶

(Ⅱ)催化活性的影响见如右曲线图:

请回答:

1.人体开始消化蛋白质的PH为

A pH=5.8

B pH=1.8

C pH=7

D pH=8.8

2.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是否能继续消化蛋

白质?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是一道将人体新陈代谢知识与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跨学科试题。由曲线可知,酶的活性随溶液PH值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很显著。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有较高的催化活性,随着pH的升高而下降,到6以上时此酶发生不可逆变性而失活。而存在于小肠中的胰蛋白酶的活性则在pH约为7.8的条件下最大。人体开始消化蛋白质是通过胃蛋白酶催化的,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符合曲线1,适宜的pH=1.8(最适宜的温度是37.5℃,即人体的正常体温)。人体小肠内的pH略大于7,适宜于胰蛋白酶的催化。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内因失去活性而不能消化蛋白质。

八.过氧化氢(H2O2)是反应活性很高的化学物质,常用于漂白,也用于清洗小的伤口。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H2O2,它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但体内有酶的存在可以使其分解为无毒物质。请分析下列一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0 mL3%H2O2

(1)(2)(3)(4)(5)

37℃37℃37℃37℃37℃

1.在上述(1)~(5)号试管中,最先产生气泡的是几号试管?产生气泡最多的是几号试管?请写出该试管内所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式。

2.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放到(1)~(5)号试管管口,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如果在(2)号试中收集到的有关气体为500 mL(S.T.P),那么需要3%H2O2溶液多少克?

4.比较(l)和(2)号试管,以及(2)与(3)(4)(5)号试管所看到的不同现象,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2)号试管;(2)号试管;反应式略

2.在(1)号、(2)号试管的卫生香再燃烧起来,其中(2)试管更明显。

3.50.6g。

4.(1)与(2)都能发生反应,但(2)号试管反应速度快,效果显著,这说明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2)与(3)、(4)、(5)号试管不同,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

九.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进行独立试验。

1.三个试管分别滴加等量的葡萄糖,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甲,乙,丙。

2.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重复上面的试验,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甲,乙,丙。

备选答案:

A CO2+H2O

B O2+H2O

C C2H5OH+CO2

D 无反应

3.写出乙醇的同系物丁醇的同分异构体。

【参考答案】

1.C;D;A

2.C;D;C

3.(略)

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基础知识以及利用其对本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并且考查化学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甲试管只含细胞质的基质,它只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CO2,合成少量ATP,并不能使葡萄糖彻底分解。乙试管只含线粒体,但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所以乙试管中不会发生反应。丙试管既含细胞质基质又含线粒体,但在隔绝空气下,只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CO2;同分异构体有碳链异构和官能团位置异构。

十.人早晨不吃早餐,血糖会降低。一个人早晨吃了一个馒头,现从此人的消化道中取出一些液体。

1.对液体进行了一些处理之后,加入银氨溶液,产生了银镜现象,能否说淀粉已完全水解,为什么?

2.如果反应需要1mol银氨络离子,则反应消耗了mol葡萄糖,反应后葡萄糖所变的物质的结构简式为

3.此人所吃的馒头被吸收的途径是

4.此人吃完早餐后立即到操场上跑了几圈,发觉浑身有些乏力(血糖低的原因),则血液中的糖靠分解补充,则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

5.此人大量吃糖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会随排出体外,医学上常用加入CuSO4和NaOH溶液微热生成红色沉淀来证明,写出反应方程式。

【参考答案】

这是化学和生物综合题,考查生物中葡萄糖代谢和化学中葡萄糖性质。

1.不能

产生银镜现象只能说明淀粉进行了分解,如果加碘水溶液不变蓝,则表明淀粉已完全分解。

2.0.5 CH2OH(CHOH)4COOH

3.绒毛内的毛细血管

4.肝糖元肌糖

当血糖由于消耗而浓度逐渐降低时,肝脏中糖元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以供给各种组织使用,肌糖元则是作为能源物质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

5.尿液

CuSO4+2NaOH==Cu(OH)2↓+Na2SO4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上指出“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有一部分糖随尿液排出。葡萄糖和新制Cu(OH)2的反应也是葡萄糖的重要特征之一。

十一.1.血红蛋白(Hb)的分子量约为68000,血红蛋白分子中Fe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0.33%,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为

2.为研究血红蛋白与不同气体的结合能力,进行了以下实验:

向三只盛有新鲜鸭血(先加入K2C2O3溶液作抗凝剂,再用水稀释三倍)的试管中分别通入O2、CO2、CO,可观察到如下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呈胭脂红色的物质是(用符号表示)。

②在O2、CO2、CO中,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最强。

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内呼吸和外呼吸的过程:内呼吸,外呼吸。

【参考答案】

1.4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比较可知:①呈胭脂红色的物质是HbCO,②CO与Hb的结合力最强,③在明确内呼吸和外呼吸概念的基础上,可写出化学方程式:内呼吸HbO2+CO2→HbCO2+O2,外呼吸HbCO2+O2→HbO2+CO2

十二.如右图所示,其中A、B、

C是生物物质代谢常见的三种重要物

质,A水解生成D。化合物E是D类

的一种,它的相对分子量为75,元素

百分组成为碳32%,氢 6.68%,氮

18.79%,其余是氧,其中G属于A类,H属于C类。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E F G H

2.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 B C D

3.用谷物喂养鸭子,能迅速育肥,其过程可表示为途径a、b、c、d中的。冬眠的熊能保持血糖相对稳定,是通过途径。

4.对A、B、C,胃所分泌的酶能消化的是。

【参考答案】

这是生物和化学综合题。考查学生对生物中物质代谢消化知识,对糖、蛋白质、脂肪相互间转化的掌握,以及有机化学中涉及氨基酸性质的综合运用。

1.由E的构成比例易得知E分子式为C2H5NO2,因为D是A水解产物,且含有N,只能是氨基酸,结构简式为NH2-CH2-COOH。由氨基酸性质易推得F:NH2-CH2-

COONa;G:;H:

2.A:蛋白质B:葡萄糖C:脂肪D:氨基酸

3.C、d

熟练掌握三者间的关系:脂肪←氨基酸→葡萄糖。用谷物育鸭证明了葡萄糖→脂肪这一途径,冬眠的熊血糖保持稳定是脂肪→葡萄糖的结果。

4.A

胃中仅含有蛋白酶,所以只能消化蛋白质。

十三.食物经胃初步消化后,同胃液一道进入小肠,胰液和胆汁也流入小肠。胃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盐和多种酶,胆汁中含有胆盐,肠液也是一种弱碱性并含有多种酶的消化液。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小肠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胰液含有的碳酸氢盐所起的作用是

2.胃蛋白酶进入十二指肠后不再具有催化蛋白质水解的作用,原因是

3.实验证明,当胰液分泌不足时,即使其它消化液的分泌都很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仍不能完全消化,但糖类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这是因为

4.胆汁分泌不足或排出困难的患者,常引起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其原因是

【参考答案】

1.中和胃酸,创造微碱性环境,便于发挥胰液、肠液中酶的活性。

2.由于十二指肠处已变成弱碱性环境,因而胃蛋白酶失去活性。

3.胰液中含蛋白酶,肠液中不含蛋白酶,但含肠淀粉酶和肠麦芽糖酶。

4.胆汁能乳化脂肪,有利于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胆汁还具有促进小肠吸收脂溶性维生素等作用。

十四.现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

子进行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

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

免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d后,向A组兔子注

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兔子注射

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兔子注射

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开始的4d内三组兔子体内甲状腺放射

量升降的原因是

2.第二次注射后,三组免子甲状腺放射

量下降的速率不同,原因是

【参考答案】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循环的进行逐渐被甲状腺吸收以合成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调节物质代谢。请注意本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甲状腺内的放射量”,而不是全身各部分的放射量。

1.甲状腺能聚集身体中的碘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在开始的一段时间甲状腺放射量增高;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逐渐释放进入血液,所以甲状腺的放射量降低;

2.B 组兔子注射了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所以

该组甲状腺放射量下降速率最快;C 组为对照组;A 组兔子注射了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

素,血液中甲状腺素升高,反馈调节使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故其甲状

腺内的放射量还维持较高水平。

十五.右图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温度

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先将酶

和乳汁放入2个试管,然后将2个试管

放入同一水浴(温度用T ℃表示)环境

中持续15min ,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

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的时间。

通过实验记录在不同的温度下凝乳所需的时间,结果如右表: 1.为什么酶和乳汁混合之前在同一水浴环境中保温 15 min ,实验结果更准确? 2.若将酶和乳汁直接放入同一试管内混合并保温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3.比较并解释装置B 和D 的结果。

4.解释以下两种处理时实验结果有无什么变化。

①将装置A 内混合物加温至40℃;

②将装置F 内混合物冷却至40℃。

5.除了温度,再指出一种能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参考答案】

考查学生对酶的性质、酶的作用条件是否掌握。这种具实验背景的理论题值得注意。

1.使两者混合时温度一致,即酶催化反应温度维持恒定;

2.凝乳时间会延长,因为混合保温达到指定温度需一定时间;

3.说明在一定范围内(20℃~40℃)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4.①能凝乳 ②不能凝乳;

5.pH 值

十六.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消耗过程可表示为:

蛋白质????→?+;蛋白酶O H 2多肽????→?+;肽酶

O H 2氨基酸 今有一种多肽,其化学式是C 55H 70O 19N 10,消化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1.该多肽是肽(填数字)。

2.一分子多肽被消化后,得个谷氨酸分子,个苯丙氨酸分子。

【参考答案】

1.由该多肽的化学式可知,该多肽含10个N原子,而上述氨基酸分子中都只含1个氨基,故该多肽为十肽。

2.一分子十肽完全被消化为氨基酸时需9个水分子,故反应物中氧原子总数为19+9=28个,上述氨基酸中唯谷氨酸有两个羧基,故谷氨酸分子的个数为4。余下的6个氨基酸分子中共含碳原子35个,根据甘氨酸分子中有两个碳原子,丙氨酸有3个,苯丙氨酸有9个,可知苯丙氨酸分子数应较多,且最多为3个。若为3个,则其它两种氨基酸共为3个,可得出合理解。若苯丙氨酸为1个或2个,无合理解,故苯丙氨酸分子数应为3。解此题时仅靠数据分析即可得解,不必列方程组。

十七.在控制温度和大气成分的温室中,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蔬菜。

下面是无土栽培的番茄体内代谢示意图和营养液成分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气晴朗,光照充足,营养液中矿质离子能完全

满足需要。为使番茄增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2.图中①和②依次为反应和反应,其正常进行的生态因素还有。

3.物质E是作用的中间产物,它产生于细胞质基质,在有氧情况下E能迅速转移到内彻底氧化分解。此外,E还可以通过作用转化为丙氨酸。

4.营养液中,离子进入番茄体内后将成为不可再利用的元素,Mg2+进入叶绿体后可用于的合成,H2PO4-进入番茄体内后可用于的合成。

5.经测定知,栽培前营养液呈弱酸性,栽培后营养液的酸性略有增强,试以化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对此予以解释。

6.营养液的酸性进一步增强将会影响番茄的生长发育。为使其酸性不再增强,又不影响营养液成分的变化,应不断向营养液中添加某种离子,现有三种离子——OH-、CO32-、HPO42-可供选择,你应选择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由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可知,在代谢过程中要不断补充CO2,生成单糖,并逐渐转化成番茄体内的多糖。

2.光合作用的两个反应过程中,①是光反应阶段中水的光解反应,②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正常进行的生态因素是:从能量来源来看,光合作用必须在光照条件下进行;从生化反应过程来看,各种生化反应都必须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进行,而温

度又是影响酶催化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E为丙酮酸,是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E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迅速转移到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中。E可再经过氨基转换作用成为丙氨酸。

4.能被植物体再利用的元素在植物体内是以离子状态(K+)或不稳定化合物存在的,如N、P、Mg等元素。Ca2+、Fe2+被植物吸收后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不可再利用。Mg2+是合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进入植物体后用于叶绿素的合成。H2PO4-在番茄体内是合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和核酸等物质的主要成分。

5.栽培前,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 2PO4-H++HPO42-,溶液中[H+]>[OH-],呈弱酸性。

栽培后,植物根呼吸产生CO 2,并发生反应CO2+H2O H2CO3,H2CO3H++HCO3-。H+、HCO3-吸附在根细胞表面,因番茄吸收阳离子多于阴离子,故经过交换吸附后营养液中的H+增多,溶液的酸性增强。

6.应向营养液中加入HPO 42-,发生的反应是H++HPO42-H2PO4-,致使[H+]降低;同时还调节了营养液中H2PO4-的含量。

十八.下面是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待冷却至30℃时,加少许水和一定量的酒药(实际是酵母菌菌种)与米饭混匀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中间要挖一个洞,加盖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28℃),12h即成。现请你从以下几个

方面对其发酵过程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1.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右边坐标上画出发酵坛内酵母菌种群数量

增长的曲线。

3.发酵坛没有密封,但坛内无氧发酵的环境是怎么

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文字和坐标曲线的形式来说明在发酵坛内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此消彼长的过程。

5.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米饭的多少加适量的酒药,

如把握不住,宁多勿少,如果加少了将引起什么后果?为什么?

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家庭酿酒的主要过程。

【参考答案】

1.增加氧气,保证酵母菌在一开始时有足够的氧气进行有

氧呼吸。

2.见右图

3.有氧呼吸时产生的水逐渐增加,液面逐渐升高,最后将发酵基质没入水中,水中的氧被耗尽后就成了无氧的环境

4.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这时就

繁殖大量的菌体使种群达到很高的密度,在较短的

时间内就占据了整个空间。以后氧气逐渐减少,有

氧呼吸逐渐减弱,无氧呼吸逐渐增强,当氧气被完全消耗时就转入完全的无氧发酵,开始形成大量的酒精,用图表示如下:

5.一开始加适量的酵母菌种群有足够的起始密度,并能在较短时间内繁殖大量的个体占据整个生存空间。如果酵母菌种群的起始密度过小,占据整个生存空间所用的时间过长,就极有可能导致杂菌的侵入而使发酵失败。

6.(C6H10O5)n+nH2O→nC6H12O6C6H12O6→2C2H5OH+2CO2

(淀粉)(葡萄糖)

十九.某一酒厂以大米为主原料,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度不低于12度的米酒。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试就生产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糖化阶段主要包括蒸煮大米及加入“糖化酶”等。大米蒸煮的目的是

。“糖化酶”应包括的主要酶类有,糖化酶使(大米中)淀粉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2.发酵阶段主要在5m3的发酵罐中进行,主要工艺为:加料(糖化后的米浆)→接种菌种(主要为酵母菌)→通气培养→密封发酵。

①接种后通气培养的主要目的是,此时酵母菌主要以方式迅速繁殖。在接种时常加入尿素或其它氮肥,其目的是

②“密封”的目的是

③酵母菌利用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最终还原成酒精,而乳酸菌能将丙酮酸直接还原成乳酸,其根本原因是酵母菌体内有一类“脱羧酶”能催化如下反应:

试根据以上信息写出酵母菌体内发生的“丙酮酸→酒精+CO2”的中间化学变化反应式。

④若在发酵罐中开始加料量为1m3,开始密封时先向罐内通氮气,以排出罐内空气,假设开始密封时罐内压力为1atm,发酵结束时压力达5atm,发酵在恒温27℃下进行,则在发酵结束时有多少千克酒精生成?

⑤请用曲线表示发酵阶段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

3.若发酵后产物经压榨等处理后得到0.5m3原酒,若仅考虑酒精度,则最终可勾兑成12度(1度的涵义为每100mL液体中含1mL酒精)的成品酒多少升?(酒精密度:0.78g/cm3)

4.俗话说“酒是陈的香”,产生“酒香”的化学机理是

【参考答案】

1.高温可使淀粉等大分子变性,便于酶的催化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2.①使酵母菌等迅速繁殖出芽生殖提供菌种生长所需的矿质(N元素)

②制造缺氧环境,利于酵母菌的发酵

④约38.8kg

⑤如右图所示

3.约959.4L

4.酒中醇与少量羧酸发生了酯化反应

二十.1.右图所示表示制造啤酒的方法。

①为什么要把原料放入沸水中混合?

②为什么要在混合物中加入糖?

③为什么要在混合物冷却后才把酵母加进

去?

④说出酵母菌细胞所进行的化学过程的名

称。

⑤用文字方程的形式叙述这一整个过程。

⑥酵母比水更稠浓,但在化学反应中它会上

升到混合物的顶部。解释为什么。

⑦为什么啤酒要至少搁置21天,才可以过

滤装瓶,请说出一种理由。

2.斯迪夫和克莱尔研究了发酵池中糖的作

用,他们发现温度变化对气体产量的影响。他们

在20℃温度下收集10分钟内放出来的气体体积,

以后在不同温度下重复做这样的测量。他们的记

录在下表中示出:

①在右面的方格子纸

上,用上列数据,画出一条

光滑的曲线。

②根据你制作的图,估

计在45℃温度时,气体的产

出率为 mm 3/10mins

③解释这个图线为什么

是这样的形状。

3.在一只盛有糖溶液的瓶中,加人酵母以后的30天中混合物的变化情况在下图中示出。

用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酵母量在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值?

②为什么酵母量停止增加下去,说出两种理由。

4.另外又准备了一瓶酵母和糖的混合溶液。10天以后,加进去一种吞食酵母的原生虫,下图示出11天以前酵母菌细胞和原生虫的数量变化。请继续画出第11天以后到

30天为止的两条曲线。

【参考答案】

1.①杀灭细菌、消毒

③避免酵母菌失活

?酶2C2H5OH+2H2O+能量(少量)

⑤C6H12O6?→

2.③因为酵母菌的发酵或有氧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进村,在一定温

度范围内,温度与酶的活性有关,当温度超过40℃时,酶的活性下降,高温使酶的结构

被破坏。

主页目录下载论坛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学习资料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蓝色晶体。 CuSO 4·5H 2 O====== CuSO 4 +5H 2 O ; CuSO 4 +5H 2 O===== CuSO 4 ·5H 2 O 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 (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第2节酸 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HCI ==== H+ + CI — H 2SO 4 ====2 H++ SO 4 2— HNO 3 ===== H++ NO 3 — 3、常见的酸: 盐酸 HCI 硫酸H 2SO 4 硝酸HNO 3 碳酸H 2 CO 3 磷酸H 3 PO 4 醋酸CH 3 COOH 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1)检验物质酸碱性:酸碱指示剂(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PH试纸。(一)酸的通性 1、酸使指示剂变色; 2、酸 + 碱 ===== 盐 + 水 3HCl+ Al(OH) 3 ==== AlCl 3 +3H 2 O (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H 2SO 4 +2 NaOH==== Na 2 SO 4 + H 2 O 3、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 2HCl + CaCO 3====CaCl 2 + H 2 O + CO 2 ↑(实验室制取CO 2 ) HCl + AgNO 3 ==== AgCl ↓ + HNO 3 (用AgNO 3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 H 2SO 4 + BaCl 2 ==== BaSO 4 ↓ + 2HCl (用BaCI 2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 4、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6HCl+ Fe 2O 3 ====2 FeCl 3 +3 H 2 O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H 2SO 4 + CuO ==== CuSO 4 + H 2 O (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5、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 Fe + 2HCl ==== FeCl 2 + H 2 ↑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实验室用于制H 2 ) (二)酸的个性 1、盐酸HCl: 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在瓶口遇水蒸汽形成盐酸的小液滴而出现白雾。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减轻,浓度变小。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黄色。 2、硫酸H 2SO 4 : (1)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 (2)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漫漫流进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3)浓硫酸的脱水性:使纸上字迹变黑。(4)浓硫酸的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敞口放置使质量增加,浓度变小。 第2节碱 1、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NaOH ==== Na++OH— Ca(OH) 2 ====Ca2++2OH— 2、四种可溶性碱:NaOH KOH Ca(OH) 2 Ba(OH) 2 (一)碱的通性 1、碱使指示剂变色; 2、碱 + 酸 ===== 盐 + 水 Ca(OH) 2 +2 HCl ===== CaCl 2 + 2H 2 O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验时用酸碱指示剂指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3、碱 +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Ca(OH) 2 + CO 2 ==== CaCO 3 ↓+ H 2 O (CO 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检验CO 2 ) 2NaOH + SO 2 ==== Na 2 SO 3 + H 2 O (工业上用碱溶液吸收SO 2 等有害气体) 4、碱 + 某些盐 ===== 新碱 + 新盐 3NaOH + FeCl 3 ==== Fe(OH) 3 ↓ + 3NaCl (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OH + CuSO 4 ====Cu(OH) 2 ↓+ Na 2 SO 4 (生成蓝色沉淀) Ca(OH) 2 + Na 2 CO 3 ==== CaCO 3 ↓ + 2NaOH (工业上制取NaOH )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NaOH : (1)俗称:烧碱、苛性钠。 (2)易潮解,易和空气中CO 2 反应而变质,故应密封保存。 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3)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2、氢氧化钙Ca(OH) 2 : (1)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2)区分NaOH和Ca(OH) 2 两种溶液的方法: 方法一:分别通入CO 2 ,变浑浊的是Ca(OH) 2 溶液; Ca(OH) 2 + CO 2 ==== CaCO 3 ↓ + H 2 O 方法二:分别加入Na 2 CO 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Ca(OH) 2 溶液。 Ca(OH) 2 + Na 2 CO 3 ==== CaCO 3 ↓+ 2NaOH 第4节盐 1、盐:由金属离子(或NH 4 +)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盐的分类:盐酸盐(氯化物) NaCI 、 CaCl 2 等 硫酸盐 Na 2 SO 4 、 CuSO 4 等碳酸盐 Na 2 CO 3 、 CaCO 3 、BaCO 3 等 硝酸盐 KNO 3 、 Ba(NO 3 ) 2 等铵盐 NH 4 Cl 、(NH 4 ) 2 SO 4 等 3、盐的溶解性: 钾、钠、硝、铵均可溶;盐酸只有Ag不溶; 硫酸只有Ba不溶;碳酸只溶钾、钠、铵可溶。 (一)几种重要的盐 1、碳酸钠Na 2 CO 3 :俗称纯碱。晶体化学式为Na 2 CO 3 ·10H 2 O ,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去 结晶水变成粉末。Na 2 CO 3 虽然是盐,但水溶液却显碱性,因而俗称纯碱。 2、碳酸钙CaCO 3 :俗称大理石或石灰石。做建筑材料。 3、氯化钠NaCI :俗称食盐。 (二)盐的通性 1、某些盐和酸的反应; Na 2 CO 3 +2 HCI==== 2NaCI + H 2 O + CO 2 ↑ 2、某些盐和碱的反应;

科学知识大全

科学知识大全(审精)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是经典宇宙学中的一个著名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对宇宙进行种种猜测.古代的人们曾经认为星星是镶嵌在一个透明球面上的.中国最古老的宇宙结构学说盖天说的基本观点是天圆地方.托勒政的地心宇宙体系和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宇宙体系中都包括恒星天球的内容.中世纪的思想家尼古拉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牛顿把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作为他的理论的基本原理.他还推断:星星的数目必定是无限的,而且相当均匀地分布在空间.观测上,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和约翰·赫歇耳父子宣布至少某些可观测星云是与银河系具有相同尺度和结构的由分立的恒星组成的系统.这些星系居于整个宇宙之中.19世纪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可观测宇宙必须是静态、无限的和均匀的.而对静态、无限、均匀的宇宙的一个著名反对意见即夜黑问题,也称奥伯斯佯谬.这个样谬是说,若恒星发出的光不变且都相同,而空间又是欧几里得的(平直的),则在此种宇宙中整个天空的亮度看起来是均匀的,且与太阳一般亮.因为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天空,视线都会碰到一个星星.这一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论证说明:现考虑进入人眼的一束细长的锥形光线.虽然恒星表面的视亮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锥体的截面积(或恒星的数目)随距离平方而增加,则集中在锥体内的光与它从什么地方发出没有关系,因而整个天空就要亮得像太阳一样,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如何才能消除观测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呢? 奥伯斯的推导基于以下的宇宙学观点: 1.宇宙物质是均匀分布的. 2.宇宙是静态的. 3.宇宙是无限的. 4.宇宙存在的时间已经无限长.为了避免夜晚的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我们必须重新考察上述观点.一个平均密度随观测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并以零为极限的等级式宇宙模型可以消除佯谬,但要付出失去均匀性的代价.但迄今为止的观测结果是:宇宙物质在大尺度空间内的分布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这个观点称为宇宙学原理,是现代宇宙学理论所必须依据的公理.上述第一点符合宇宙学原理,应予保留.这样等级式宇宙模型应该放弃.由于奥伯斯假定恒星发光不变,这一点今天看来最成问题.如果假定恒星并不是永远那么亮,而是在有限的过去才开始发光,由于远处恒星的光线尚未到达我们这儿,这也可以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这使我们面临着是什么首次使恒星发光的问题.如此看来一个具有有限过去的宇宙可避免奥伯斯样谬.此时宇宙在时间上有个开端.另外一个有足够大膨胀速率的宇宙也能避免奥伯斯佯谬,即使它具有无限的过去.因为根据量子理论的观点,光子的能量正比于其频率.远距离高速追行光源的光线将产生非常大的红移,因而其能量将相应减小,使其总和保持有限,甚至可忽略不计.由于观测上尚无放弃宇宙学原理的理由,第一条观点应该 接受,而第二、第四条应该重新考虑.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这就为研究宇宙的整体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宇宙的整体性质由引力场方程决定.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首先获得了引力场方程的一个宇宙解,但它是动态的而不可能是静态的:宇宙要么是膨胀的,要么是收缩的.观测上,哈勃发

最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 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 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 、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第一课《细胞》知识点 1.细胞学的发展史与细胞学说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的原生质所组成的,它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除了病毒和类病毒等是非细胞的生物以外,其他生物的机构和功能单位都是细胞。细胞学说的创立标志着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开始,并很快推广到生物学的各门学科。 1663年,英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其中有许多小时,状如蜂窝,他称之为“cellar”。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但这些细胞是一些死细胞。 1674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观察到了池塘中的原生物和单细胞的藻类。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发表的《关于动植物在结果和生长中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细胞学”这个名称。 1855年,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肖认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2.细胞的分类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以细菌和蓝藻、绿藻为典型代表,特点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没有以膜为基础的有专门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真核细胞是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和核仁。真菌细胞的生物种类繁多,既包括单细胞或原生生物,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 3.细胞的大小 最大的细胞直径有十多厘米,那是鸵鸟蛋;最长的细胞有2~3米长,那是鲸鱼的神经细胞;最小的细胞直径才1微米左右,那是支原体。 4.显微镜的维护和保养。 显微镜是精密的光学仪器,正确使用时应注意: (1)一定要两手取放,一只手握镜臂,一只手托底座;(2)每次使用后将载片取下。(3)观察完毕后务必盖上防尘置;(4)观察完毕显微镜,将其装入箱内或套上防尘袋; (5)镜头只允许用镜头纸擦拭;(6)避免物镜与载物台的直接接触; (7)千万不能有摔跌;(8)不得置于高温和阳光直接照射下,不得置于潮湿和不通风的地方;(9)附件等清洗干净、干燥后存放。 5.常用的标本种类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6.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及糖被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九年级科学酸碱盐知识归纳

酸、碱、盐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NH4+)+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7、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 置换反应。A+BC=B+AC 或A+BC= C+BA 二、熟记常见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2-),碳酸根(CO32-),亚硫酸根(SO32-),锰酸根(MnO42-); 负三价:磷酸根(PO43-);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9、氢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蓝色沉淀消失 10、氢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H)2 + H2SO4 = C u SO4 + 2H2O 变成蓝色溶液 11、氢氧化铁跟稀盐酸反应:Fe(OH)3↓+3HCl = FeCl3 +3H2O 红褐色沉淀消失 12、氢氧化铁跟稀硫酸反应2Fe(OH)3 +3 H2SO4= Fe2( SO4)3 +6H2O 变成黄色溶液

科学百科知识大全(知识学习)

科学百科知识大全 知识的未来发展方向知识的现代发展态势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知识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下是由整理关于科学百科知识大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 一个人一天平均走两万步,一年要走七百万步。人活七十岁的话,加起来要走五亿步,即三十八万四千公里。这个数字,正好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2) 我们所穿的衣服每天把成千上万个表皮细胞揩掉。人们其实每27天就换上一层新的表皮。 3) 人眼的直径总是大致相等的;;24毫米,而且几乎不因人们的年龄而改变,所以,孩子们的眼睛看起来似乎大些。 4) 1977年6月25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特德;圣马田,在一次篮球表演赛中,站在罚球线上投篮,连续命中2036次。 5) 指甲生长速度夏天比冬天快1/5,白天比晚间快一倍,中指指甲生长速度最快。 6) 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出:蚊子有22只牙齿。 7) 鲸的心脏每小时只跳540次。 8) 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海里外的声音。 9) 长颈鹿打架时,就只会把长颈摇来晃去,用它们瘦骨嶙峋的头部拍击对方。

10) 骆驼喝了含盐的水也能解渴。 11) 铁片薄到只有0.001毫米厚时,就会像玻璃一样透明。 12) 把一掬盐放入一杯水中,水平面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降低些。 13) 你身体的几乎一半热量是通过头顶失掉的。 14) 在16世纪时,英国的男人是允许在晚上10时前殴打太太的。 15) 在古希腊,象征婚姻幸福的标志是一个三角形。 16) 在英国,当现代接骨手术还未发现之前,接骨的工作是由铁匠负责的。 17) 在本世纪之前,所罗门群岛的土著都是用狗牙来作钱币的。 18) 早期的高尔夫球其实是一个塞满羽毛的皮袋。 19) 原来头痛是产生于脑子周围的肌肉及神经而不是脑子本身,因脑子是不能够感受痛楚的。 20) 从含盐的多少来看,与人血最接近的物质是海水。 21) 每一个人平均每年要消耗一吨的食物和饮料。 22) 在我们吸入的氧气之中,有1/5是被脑细胞消耗的。 23) 婴儿可以同时地呼吸和吞咽,但成人却不可以。 24) 飞蛾是不会吃东西的,因为它没有口和胃。 25) 由于猪身有厚脂肪层的保护,令它不受蛇类的毒液影响,因此它不但能将蛇踏死,还会把它吃下。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7、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9、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0、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是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11、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 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2、材料的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 3、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九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1、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物质分类: 2、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2KNO3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黄色沉淀 3、有关硫酸铜的实验 ①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化学式:CuSO4·5H2O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③硫酸铜粉末(白色):CuSO4获取方式:CuSO4·5H2O △ CuSO4+5H2O (现象: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出现水珠) ④硫酸铜粉末遇少量水,发生反应: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⑤硫酸铜的用途: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原理:蛋白质和硫酸铜会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酸酸的含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 = H+ + 酸根离子 1、三大强酸:盐酸(H Cl)、硫酸(H2SO4)、硝酸(HNO3)常见的弱酸: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注:上述各指示剂遇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依然显示原来的颜色。 3、pH 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pH越低,酸性越强;pH 越高,碱性越强;pH 等于7 的物质呈中性。 4、pH值的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 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5、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碱=盐+水 H2SO4 + 2 NaOH==== Na2SO4 + 2H2O H2SO4+ Ba(OH)2= BaSO4 ↓ + 2H2O Al(OH)3 + 3HCl=AlCl3+3H2O Mg(OH)2 + 2HCl = MgCl2 +2H2O (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Al(OH)3 和Mg(OH)2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常识科普知识大全

常识科普知识大全 常识科普知识 1、人的一生大约要喝多少吨水?(80吨)。 2、一个水龙头滴水,15分钟就滴水200毫升,每天有近20升水,一年就会浪费多少吨水?(7吨) 3、举例说出发电的几种方法?(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 4、环境保护法的原则是什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权利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5、白头叶猴属于我国哪一级保护动物?(一级) 6、请说出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天灾”和“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天灾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雨量过大;人祸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第二,江河湖泊的不断减少,进一步降低了蓄洪泄洪能力。第三,必要的防洪措施跟不上,城市防洪标准偏低) 7、1980至1995年间,全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多少?(1.8亿公顷) 8、水资源短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每年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100多亿元,400多亿元) 9、淡水资源占地球水资源的百分比是多少?(3%) 10、目前我国受污染的河流的比例达到多少?(90%) 11、随着人口的增加,水资源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今世界人均供水量已经比25年前减少了1/3,请问,如今世界的缺水现象已经影响到多少个国家?(80个国家) 12、汞、镉、铬、铅、砷是一类污染物,对人体危害很大,被称为“五毒”。这些污染物随废水进入水体后,被浮游生物吸收,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又吃小鱼,人又吃污染后的鱼类,污染物会逐渐的聚集到人体内,我们称这样的关系为什么?(食物链污染) 13、据科学家们观测,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人类生产活动所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14、如果缺少什么?地球上所有生物将会全部灭绝,人类也不例外?(空气和水)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六年级下科学考试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科技小知识大全

科技小知识大全 太阳光是由哪三部分组成: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 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是木星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五岳之首是泰山 自转是绕着穿过南北极的地轴进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离两极越远的地方转速越大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蓝鲸 哪个城市被称为世界雾都?伦敦 21世纪的主要能源是什么?太阳能 被称为风车发电王国的是丹麦 哪种污染被称为世界头好杀手?水污染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格林泥治天文台在哪个国家?英国 中国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板印刷 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我国陆地幅员辽阔,大陆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共计32000多公里;岛屿有6500多个;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所以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太空垃圾为何危害巨大? 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站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如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上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极小的太空垃圾由于数量多,能严重改变航天器的表面性能;稍大的太空垃圾会损坏航天器表面材料,造成撞击坑,对表面器件造成损伤;高速撞击的太空垃圾会使自身及被撞击的航天器表面材料气化为等离子体云团,最终会形成航天器故障... 科技趣事 有一次,牛顿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做实验,连吃饭的时间也忘了。他的助手便拿了几个鸡蛋,送到实验 室去,对牛顿说:“这里有几个鸡蛋,你自己煮来吃吧。”牛顿说:“好,谢谢你,请你把鸡蛋放在那里吧。”说完,他又埋头做实验。过了很长的时间,牛顿的肚子饿了,才想起还没吃午餐。于是,他随手拿了一个小锅,把鸡蛋放在锅里,往炉子上一放,又开始做起实验来。过了半个小时,牛顿做完了实验。这时,他才想起锅里的鸡蛋。他打开锅盖一看,里面没有蛋,只有一个怀表。牛顿大吃一惊,抬头一看,鸡蛋还在桌子上,可是桌上的怀表却不见了。原来牛顿太过专心做实验,结果把怀表当成鸡蛋来煮。 1,谁知道大海是怎样结冰的?大家都认为海水有盐分,不会结冰。其实,在温度降低之后,水的溶解度也会降低,也就是说,盐分会析出。这样,水就结冰了。 2,谁知道牛郎星现在是否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很久以前发出的“光”。至于现在是否存在,只有牛郎星系的人知道,我们目前从地球上观察的牛郎星的光还是一颗稳定恒星所发出的光。而且,一般恒星的寿命都在60亿年以上,所以,牛郎星现在还是应该存在的 太阳能手机电池问世该种电池是普通锂电池和他太阳能电池合二为一的产物,科技人员将一层薄薄的晶硅光电转换片贴在锂电池的背面,单晶硅接受光照产生的电流经过保护电路向锂电池充电。事实上,除去阳光只要有光线照射,太阳能手机电池都能自动充电,由于有保持电路暴光时间再长也不会充过量。拒介绍,这种电池在阳光晒上5分钟,产生的电能就可通话1分钟,而把它放在台灯下照一晚上,也能用上两三天。此外,这种电池仍然具备普通手机电池的功能,如果光线微弱,就可以用手机充电器进充电。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六年级科学上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单元一:《工具和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3.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 4.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5.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6.实验:斜面能省力吗? 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