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猪瘟病的特点与鉴别、防治方法等

关于猪瘟病的特点与鉴别、防治方法等

关于猪瘟病的特点与鉴别、防治方法等
关于猪瘟病的特点与鉴别、防治方法等

关于猪瘟病的特点与鉴别、防治方法等

目前已完全消灭猪瘟病毒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冰岛、新西兰、葡萄牙、瑞典和北欧各国等,消灭的方法很简单:

①停止使用疫苗。

②准确而快速的诊断。

③发现感染猪群则全群扑杀,政府进行补贴。

④严禁从存在猪瘟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生猪及相关的产品。

而一些国家不能彻底消灭猪瘟病毒的主要原因是:

①猪瘟病毒在猪体内的持续性感染;

②病毒在猪场内的循环感染;

③致弱毒株的反复出现。

一、猪瘟病毒特征

猪瘟病毒原名叫:猪霍

乱病毒(Hog Chlera Virus,

HCV),但为了与人的丙型

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相区分,后来

改为经典型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由于常常继发感染猪沙门氏菌或猪巴氏杆菌病,造成烂肠、烂肺,所以,猪瘟病有的也叫猪“烂肠瘟”。

病原体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HCV),冰箱中保存可存活10个月仍有毒力,冻肉中可生存几个月甚至几年,并能抵抗盐渍和烟熏,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几个月仍然有毒力,但对干燥、脂溶剂和常用的防腐消毒剂抵抗力不强,于粪便中20度可存活6周左右,在2%氢氧化钠和3%来苏尔溶液保能迅速灭活。

猪瘟病毒虽然有不少的变异

毒株,但目前公认的血清型只有

一种,所以,使用猪瘟疫苗进行

免疫,效果是非常稳定的,不象

蓝耳病毒、口蹄疫病毒和圆环病

毒那样有多种血清型,免疫的效

果很难稳定。

猪瘟病毒在猪舍中,离开猪

体,一般两天内可死亡,所以,

病猪和带毒

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季节较严重,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本病暴发的最常见原因。

在新疫区常呈流行性发生,目前在国内很少有新疫区,各地都曾有发生,这样,猪瘟病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非典型猪瘟和温和型猪瘟,它们以散发流行为特点,临床上症状较为轻微或不明显,死亡率低,病理变化不典型,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才能确定,这需要引起大家注意。有时候,无名高热病往往就是慢性猪瘟病,所以,猪瘟的免疫工作不能松懈。

在患病猪群中存活下来的猪,肠和肺都有损伤的痕迹。即使感染弱毒猪瘟病毒的猪,

也会患慢性猪瘟病。如果母

猪在怀孕期感染了猪瘟病毒

或接种了活病毒疫苗,就会

使胎猪发生变异。

在暴发猪瘟的猪场,猪

瘟病毒可以在暴发猪瘟后的

2个月内,从母猪的唾液及

血液中分离到猪瘟病毒;2

个月后,则不易从母猪分离

到猪瘟病毒,但仍然可以从

小猪鼻腔和肛门拭子分离到

病毒。

二、猪瘟发病特征:

猪瘟的病理变化特点是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多呈现败血症变化;而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则引起纤维素性肺炎、和纤维素性肠炎的发生;

病理剖检时,根据病变的特点不同,而将之分为败血症型、胸型、肠型、和混合型猪瘟4种病症。

猪瘟发病的特征如下:

1、高热

(稽留热为急性型、驰张热为亚急性或慢性型);稽留热为高热不退,24小时内体温变化不超过1℃,驰张热为体温昼夜间有较大的升降,温差在1~2℃或3℃以上,不降到正常温度;

2、全身出现出血病灶

猪瘟病毒损伤小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引起各组织器官和皮肤出血症;这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特征:即全身性出血、包括内脏器出血:

病理剖检时,在皮肤、浆膜、黏膜、淋巴结、肾、脾脏、膀胱和胆囊等处常见程度不同的出血变化,如肾出血形成典型的麻雀蛋样的肾形。

出血一般呈斑点状,有的点少而散,有的则星罗密布,其中以皮肤、肾脏、淋巴结和脾脏的出血最为常见,且具有诊断意义。

①皮肤的出血

多见于颈部、腹部、腹股

沟部和四肢内侧,出血最初以

小的淡红色充血开始,以后该

区域的红色加深,呈现明显的

斑点状出血,若病程经过较长,

则出血斑点可互相融合成暗

红色出血斑,有时在出血的基

础上继发坏死,形成黑褐色干

涸的小痂。

皮肤出血处用手压不褪

色,这是与猪丹毒的区别。

②全身性淋巴结出血

全身性淋巴结出血性炎症的变化表现得非常突出,尤其以颌下、腮、咽后、支气管、纵隔、胃门、肾门和肠系膜等淋巴结的病变,不仅出现得早,而且出现得明显。

肉眼可见,淋巴结的体积肿大、呈暗红色,切面湿润多汁,隆突,边缘的髓质呈暗红色,围绕淋巴结中央的皮质并向皮质内伸展,以致出血的髓质与未出血的皮质镶嵌,形成大理石花纹,见图。这种变化对猪瘟的

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镜检的主

要病变是淋巴窦出血和淋巴小结

萎缩及有不同程度的坏死。

③肾脏的出血变化

肾脏稍为肿大,色泽变淡,

表面散布数量不等的点状出血,

少者仅有几个,多则密布肾表面,

形成麻雀蛋的外观,见图;有“雀

蛋肾”之称。

④脾脏出血变化

脾脏通常不肿大或轻度肿胀,有35%左右的病例在脾脏的边缘见有数量不等,粟粒大到黄豆或蚕豆大暗红色不正圆形的出血性梗死灶,这是猪瘟的特征症病变,见图。

此外,各黏膜、浆膜和器官的出血也很明显,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的黏膜和心包膜、胸膜和腹膜等;而膀胱、输尿管及肾盂等黏膜和喉头部的出血性病变,在其他传染性病所致的败血症中是比较少见的。

3、纤维素性肺炎

这是胸型猪瘟的病变特征,是猪瘟继发巴氏杆菌病,多半是由败血症发展而来的,是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继发呼吸道内的猪巴氏杆菌大量繁殖所至。因此,本型猪瘟除具有败血症的病变特点外,还有典型的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及纤维素性心包炎等巴氏杆菌病病变。

此型猪瘟,可以用头孢噻肟、头孢拉定、泰乐菌素、泰拉菌素、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等加以控制巴氏杆菌发展。

4、纤维素性肠炎

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是肠型猪瘟的病变特点,多见于慢性猪瘟,是继发沙门氏菌感染的结果,其病变特点是在回肠末端及盲肠,特别是回盲口可见到一个一个的轮层状病灶,俗称“扣状肿”;病变的大小不等,自黄豆大到鸽卵大或更大,呈褐色或污绿色,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坏死脱落后可形成溃疡。病情好转时,溃疡可被机化而变为瘢痕组织;反之,病情恶化时,坏死肠炎不仅向周围迅速扩散形成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变化,而且还向深部

发展,累及肌层直达浆膜下层,引起

局部性腹膜炎。

猪霍乱特有的病变是黏膜中产

生球型溃疡,在结肠中尤其明显。

此型可以用氟苯尼考粉,或注射

来控制继发性沙门氏菌感染。

5、其他特征

眼结膜潮红,有化脓性结膜炎;

不食或减食;精神高度沉郁;粪便干

硬或与拉稀交替、白细胞减少等。

粪便先便秘,呈干硬状态或小球状,后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进行。

之前如果进行了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也至少说明了这是病毒性疾病(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无效),也是佐证之一。

对于温和型、迟发型猪瘟,往往这些外观观察是无法诊断的,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三、临床症状分类

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迟发型等六种;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常继发巴氏杆菌病(纤维素性肺炎,也叫胸型猪温)、以及继发沙

门氏菌感染(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也叫肠型猪瘟)、其他还有败血型猪瘟、混合型猪瘟。

不同年龄的猪都有可能感染此病,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较为严

重,并有高度的传染性,猪群引进外表

健康的感染猪是本病暴发的常见原因。

一般先是有一到几头猪发病,经1

周左右,大批猪跟着发病,在新疫区常

呈流行性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

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多数猪呈急性经

过而死亡,3周后病情趋于稳定,病猪

则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少数慢性病

猪在1个月左右恢复(成僵猪)或死亡,流行终止。

①最急性型

发病突然,高热稽留,皮肤和黏膜发绀,有出血点,具一般急性败血症的特点,病猪多经1~8天死亡。

②急性型

此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9~19天,病猪突然体温持续升高到41℃左右,减食或停食,精神高度沉郁,常挤卧在一起,或钻入草堆,严寒怕冷,行动缓慢无力,背腰拱起,摇摆不稳或发抖。

眼结膜潮红,眼角有多量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清晨可见两眼睑黏结,不能张开。

耳、四肢、腹下、会阴等处的皮肤有许多小出血点。

公猪包皮内积有尿液,用手挤压时,流出混浊、恶臭白色液体。

粪便干硬,呈小球状,带有黏液或血液,后期拉稀。

仔猪可出现磨牙、运动障碍、痉挛和后躯麻痹等神经症状。

本型后期常常继发肺炎或坏死性肠炎。

③亚急性型

本型的病程一般为3~4周,症状与

急性型相似,但较为缓和,多见于流行的

中后期或老疫区,病猪的表现为:

体温先高后低,以后又升高,反复发

作,直到死亡。

口腔黏膜发炎,扁桃体肿胀常伴发溃疡,后者也见于舌、唇和齿龈、除耳部、四肢、腹下、会阴等处有出血点外,有些病例的皮肤上常出现坏死和痘样疹。

病猪往往先便秘,后腹泻,逐渐消瘦衰弱,并常常伴发纤维素性肺炎和肠炎而终归死亡。

④慢性型

本型的病程1个月以上,病猪的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欢卧地,行走缓慢无力,轻度发烧,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皮肤有紫斑或坏死,耐过的猪,生长发育明显减缓,一般均成为僵猪。

⑤温和型

又叫非典型猪瘟,近年常有报道,系由于低毒力毒株所至,本型特点是:

症状较轻,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和典型,体温一般在40~41℃。

皮肤很少有出血点,但有的病猪耳、尾、四肢末端皮肤有坏死;

病猪后期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关节肿大。

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结幼猪可致死,大猪一般可以耐过。

有时候的无名高热病,往往就是这种非典型猪瘟。

⑥迟发型

一般认为本型是先天HCV感染的结果,当母猪在妊娠期感染弱毒株时,即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化、畸形和死亡;又可产出外表貌似正常,而含有高水平病毒血症的仔猪,虽然仔猪在出生后几个月中的表现正常,但随后则发生轻度的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障碍。

病猪的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

四、猪瘟的诊断要点

猪瘟的发生往往是毁灭性的,要求迅速诊断,减少损失,一般讲,对于典型的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可以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即可以确诊;

但是对于温和型、迟发型,因为其临床症状通常温和,呈间歇性,或感染数月而不被发现,所以,做出临床上的诊断是不可能的,常常需要实验室诊断,方法是:病猪死后,立即采其扁桃体、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分别装入青霉素瓶中,放入装有冰块的保温瓶,迅速送实验室做猪瘟荧光抗体检查,或做免疫酶标试验等,其中活体采取扁桃体,再用荧光抗体检查病原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

五、与其他类似病症的区别

在临床上,急性猪瘟与急性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急性副伤寒、弓形体病、猪链球菌病有许多相似之处:

①急性猪丹毒(猪丹毒杆菌)多发生于夏天,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猪瘟低,体温虽高,但仍有食欲,皮肤上的红斑用指压会退色,用青霉素治疗有显著效果,而猪瘟用抗生素无效。

②最急性猪肺疫(巴氏杆菌)多发生于夏天和饲养条件剧变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猪瘟,咽喉部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有咳嗽,皮肤发红,或有少数出血点,用头孢噻呋钠、氯霉素、庆大霉素治疗时有较好的效果,而猪瘟用抗生素无效。

③急性副伤寒(沙门氏菌),多见于2~4个月的猪,属于幼畜病,在阴雨连绵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也是先便秘后腹泻,有时粪便带血,有结膜炎,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可用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治疗。

④弓形体病,也有持续的高热,皮肤也有紫斑和出血点,大便干燥等,所以,容易混淆,但弓形体病高度呼吸困难,且磺胺药治疗有效。

⑤猪链球菌病,也有发烧,也有皮肤出血点,也有便秘或腹泻,但特点是:关节肿胀,淋巴结肿胀,食欲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在耳、腹部、四肢末端、后臀部及睾丸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抗生素如头孢哌酮钠等治疗有效。

六、猪瘟的治疗方案

猪瘟的治疗无特效药,只对

一些经济价值极高的种猪,才采

用高免血清治疗,但高免血清价

格极贵,一般不能在常规肥育猪

上使用。

1、治疗原则:

①控制继发性感染为主

在常规治疗上多采用控制继

发性感染上,抗生素(青霉素、头

孢噻呋、头孢喹诺、头孢拉定、

泰拉菌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

等)磺胺药、和解热镇痛中成药

(如清瘟败毒散、混感刹、清开灵粉、大青叶粉、柴胡粉、黄莲粉、板蓝根粉、穿心莲粉、鱼腥草粉等,其他们的注射液)、再配合免疫增强药物(如黄芪多糖注射液、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肽等)联合使用。

②减少应激发生,强调抓好护理管理措施、尽量选用中成药

在针对病毒病的防治当中,使用中成药尤其是重要,主要是使用过程中应激少,副作用少,免疫抑制性小,因为往往重症病猪不能再增加应激了,有些病猪,一抓就死,一打针就死等,往往是打针打死的,或者说是应激强烈而死亡,而并非用错了药。所以,小猪重症病,尽量以喂药为主,同时特别强调要加强管理,护理等。

饮水中也可以加入红糖水(补血,这很重要,如果不好操作,也可以单独把红糖调制好,单独喂红糖水),以及黄芪多糖,电解多维,干扰素,转移因子等。冬天仔猪的饮水可以采用恒温37度饮水器。

同时,猪瘟病发时,很容易造成贫血等症状,对治疗有影响,有条件的可以对仔猪补充右旋糖酐铁等,也可以采用粗饲料降解剂发酵部分豆粕(发酵豆粕时,可以每吨豆粕中添加100克硫酸亚铁,让其与小肽螯合),以2%用量添加于饲料中喂猪,既可以增强免疫力和体质,又可以补充铁质,起到补血作用。

尽量使用中成药为好,如清瘟败毒散(石膏、地黄、栀子、水牛角、黄连、牡丹皮、黄芩、赤芍、玄参、知母、连翘、桔梗、甘草、淡竹叶)、猪用混感刹(含黄芪提取物、绿源酸、金丝桃素等),或在兽医店中咨询店主相应的复方中成药产品等。

尽量使用口服中成药和西药口服,减少打针应激反应,以免增加病情,如果是重症,则最好采用注射给药,并一次用足药量,用足疗程,特别要一天至少两次注射,连用3-5天,不能半途而废。

③做好隔离工作,消毒工作

隔离病猪,假定健康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每天用复合醛消毒液消毒处理,可带猪消毒。

④用药禁忌

注意:慎重使用解热剂,例安乃近、氨基比林、安痛定、地米、套宁等和解热药混合的药,不论猪体温高否,若病初就滥用退热剂,从外症看猪精神好转,饮食有所增加,但体温可出现反复升高之象,即使病猪体温不太高,如滥用退热剂可使猪的热象更甚,这样病猪愈治愈差,使病情反而加重直到不治。

发烧本来是动物本能的抵抗疾病的反应,如蓝耳病毒等往往在体内高热的情况下,有弱化和死亡的趋势,发病之初坚持不退热几天,往往是明智的举动。

2、对症治疗实例

如以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如

使用头孢噻呋钠、头孢喹诺、头

孢拉定、泰拉菌素、氟苯尼考、

强力霉素、磺胺类等控制继发细

菌感染,使用干扰素、转移因子、

白细胞介素抗病毒,使用中成药

清热解毒和抗病毒,适当加注维

生素C、葡萄糖等缓解败血等。

①常规治疗方案:

以下治疗方案中,原则上对于弱仔猪,应激强的猪只,尽量采用喂药的方案,对于重症猪和对针剂不敏感的猪只,可以采用注射治疗。

①全群每吨饲料用70%支原净200 g+富乐星(10%氟苯尼考)800 g+30%强力霉素500 g+清开灵粉2000 g(或清瘟败毒散、或猪用混感刹等适量)拌料,连用6 天。

②病重不食猪上午用抗感宁(板蓝根等)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 mL,同时可注射加入干扰素(或转移因子、或白细胞介素等),以增强效果;30%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0.1mL,分别肌肉注射。下午用肌注头孢噻呋钠(或头孢拉定),每千克体重5毫克;5%强力霉素,每千克体重0.2 mL,分别肌肉注射,连用3 d。

上面的抗感宁也可以改用:15%盐酸吗啉胍(病毒灵)注射液25 mg/kg体重,每天2次;也可以使用清开灵注射液代替。

上面的头孢噻呋钠也可以改用:(1)施美芬(第四代头孢菌素类:2.5%的头孢喹诺混悬液)注射液,每25公斤体重2毫升,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天;或(2)瑞可新(泰拉菌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每2天肌注一次,连用2次即可

上面的清开灵粉,可以根据不同症状改用;柴胡粉、板蓝根、大青叶粉、穿心链粉、鱼腥草、双黄莲、灵芝多糖、香菇多糖、多毒混感(复方金银花、连翘等)等。

④对于腹泻并严重脱水的猪只,需要进行人工补液,每天2~3次强制灌服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 g、温水1 000 mL),并让其自由饮用,病情严重的仔猪以氯化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及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腹腔补液。产房所有新生小猪出生后立即注射一次干扰素。治疗同时要注意产房保暖。

注:腹腔补液的方法:腹腔注射:当仔猪腹泻严重时,为了防止脱水死亡,可将抗菌素及5%葡萄糖生理盐水直接注入腹腔,具体的方法是,倒提后腿,肚皮朝外,在倒数第2对乳头,距离腹中线左边或右边2~4厘米处,垂直刺入腹腔进行注射。

饮水中也可以加入红糖水(补血,这很重要,如果不好操作,也可以单独把红糖调制好,单独喂红糖水),以及黄芪多糖,电解多维,干扰素,转移因子等。冬天仔猪的饮水可以采用恒温37度饮水器。

同时,猪瘟病发时,很容易造成贫血等症状,对治疗有影响,有条件的可以对仔猪补充右旋糖酐铁等,也可以采用粗饲

料降解剂发酵部分豆粕(发酵豆粕

时,可以每吨豆粕中添加100克硫

酸亚铁,让其与小肽螯合),以2%

用量添加于饲料中喂猪,既可以增

强免疫力和体质,又可以补充铁质,

起到补血作用。

②中草药治疗方法

方法一:牛黄解毒丸5粒、病毒灵10片、土霉素片4片、人工补液盐40克、甘草流浸膏40毫升,一次灌服,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用2-3天。

方法二:主要用于严寒发热、大便干燥、粪便秘结的病猪:大黄15克、厚朴20克、枳实15克、芒硝25克、玄参10克、麦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20克、石膏50克、水煎去渣,早晚各灌服一剂,此药量为10公斤重的猪所用,大小不同的猪可以酌情增减。

方法三:多用于粪便稀软,或出现明显腹泻症状的猪:黄连5克、黄柏10克、黄苓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白扁豆15克、木香10克、水煎去渣,早晚各灌服一剂,此药量为10公斤重的猪所用,大小不同的猪可以酌情增减。

方法四:取仙人掌5片、去皮、捣成泥状备用,挖取蚯蚓20-30条,放入盛有白砂糖200克的容器中,然后倒入仙人掌泥搅拌,再拌入麸皮或糖料少许,每天早晚各喂一次,3天可见效果。

③相关实例

A、发病情况沙河市周庄张某,今年2月9日从外地购进了30头猪,体重15公斤左右,买来后第5天,猪群中有2头开始发病,逐渐发展到全群,并死亡6头。曾用庆大霉素、青霉素、安乃近治疗,不见好转,仍然有死亡现象。

B、临床症状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0℃—41.5℃。呈稽留热,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粘膜发绀、眼流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后拉稀(恶臭带血并混有白色粘膜)。全身发红,耳尖、腹部、颈部及四肢皮肤有紫斑,指压不退色。公猪包皮有混浊尿液。颈部肿胀坚硬、触之敏感。病猪咳嗽、呼吸困难,叫声嘶哑,鼻流出浆液性或粘稠性分泌物,个别猪鼻孔流出带血泡沫,严重的呈犬坐式张口呼吸,最终窒息死亡。

C、病理变化共剖检病死猪3头,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胃底部粘膜,膀胱粘膜出血,脾脏表面有丘状小点出血和绿豆大小暗紫色的出血梗死。表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回盲瓣、盲肠及结膜粘膜有纽扣状溃疡。喉头有出血斑和出血点。心冠脂肪,心内膜有出血点。

D、防治

(1)鱼腥草,按每公斤体重0.3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2)对全群猪饲料内混入氟康王(大连三仪公司生产:氟苯尼考粉,包被干扰素等),连用5天。

(3)每头猪用白芍子4克,黄芩4克,大青叶4克,知母3克,连翘3克,桔梗3克,炒牵牛子4克,炒葶苈子4克,灸枇把叶4克。用法:水煎鸡蛋清为引,一次喂服,每日两次,连用3天。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只有症状较严重的1头猪死亡,其它全部恢复健康。

E 、小结

1、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与防治效果的综合分析,确诊该猪群发生的疫病为猪瘟与猪肺疫混合感染。

2、目前,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不够典型,只凭眼判断易造成误诊,必须经过实验室检验等综合性论断,尤其是混染的病例,一定要分清主次,以便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3、猪群发生本病后,必须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必须应用两种病(猪瘟常常继发的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的特效药物来控制,否则,会使疫情加重,死亡率增高,造成较大的损失。笔者对上述病例通过药敏试验,选用对巴氏杆菌高敏药物,并应用猪瘟高免血清和清瘟解毒、祛痰止咳、平喘的中草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用药后症状很快消失,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4、该猪群暴发本病,主要是由于从外地进猪,长途运输突然改变饲养环境,天气寒冷,圈舍潮湿等应激因素,使猪体抗病力降低,引起本病原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防制本病的根本办法是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内的环境卫生,饲料配合原料多样化,增加多种维生素,增强猪体的抗病力,搞好防疫灭病工作,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摘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FSV)引起的急性、热性、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随着人们对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疫苗的广泛应用,猪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猪瘟的发病又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并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研究当前猪瘟的流行现状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猪瘟的有关特点,希望能对猪瘟的防控提供帮助。 关键词:猪瘟,流行现状,原因分析

目录 引言 (1)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1) (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1)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1) (三)猪瘟流行病学 (2) 二、猪瘟的症状及病变 (2) (一)急性型 (2) (二)慢性型 (3) (三)迟发性型 (3) (四)病理变化 (3) 三、预防措施 (4) (一)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4) (二)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4) (三)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4) (四)改善饲养管理 (4) (五)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猪瘟 (4) 四、疫情处理 (5) (一)消毒 (5) (二)加强免疫监测 (5) (三)完善免疫计划 (5) (四)隔离、消毒 (5) 五、疫苗种类及处理方法 (5) (一)乳兔苗 (5) (二)细胞苗 (5) (三)淋脾苗 (6) 六、参考文献 (6)

引言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所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疾病,它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发病率达95~100%,主要特征是高热稽留、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坏死、梗塞等变化。本病遍布于世界各国,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其中,强毒株不论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但挡不住毒体入侵的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我国是猪瘟流行较多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猪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数十亿元。2004~2005年,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猪瘟疫情,发病135633头,死亡68771头,扑杀16320只。王先明等2006年报道,2001~2006年5月份以来,在东南及中南部分省份发生的猪高热病,尽管是多病原的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偏高,孟长泽等对所在兽医院的猪瘟病例进行统计表明,从2003~2005三年中,猪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5.5%。张家峥等报道,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是猪瘟,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猪瘟仍对我国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 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外,其它3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都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发现过猪瘟的流行,在上述省、市地区的猪场均分离到猪瘟病毒。近5年来,从8个省、市的19个猪场采取15736份样品,检查猪瘟带毒情况,结果表明:带毒猪1822头,带毒率为4.61%~30.7%,平均为11.58%。据估计,我国每年因HC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30%左右。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历史上,猪瘟发源于美国,类似猪瘟的报道大约在1810年田纳西州福莱克林,1887年报道的发生猪瘟的已有35个州,后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火车的问世对本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由于世界各国采取了消灭猪瘟的有力措施,许多国家、地区已宣布消灭该病,尤其我国50年代猪瘟兔化弱毒(C-株)疫苗自问世以来,猪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自19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猪瘟以来,猪瘟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近20年来,不少国家

硬皮病

硬皮病 什麼是硬皮病? 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以局限或弥漫性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在我国结缔组织病中,该病发病率仅次于RA、红斑狼疮,居第三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局限性硬皮病患者,以儿童及中年发病较多。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以30~50岁好发。后者女性较多见,男女患病比约为1:3~4。 硬皮病的临床分型 表硬皮病的分类 病因 1.遗传因素 本病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重症患者的HLA-B8检出率增加,患者亲属亦有染色体异常。目前认为,遗传类型的特征可能在X染色体的显性等位基因上。已有人证实,当HLA-DR3 / DW52a和抗DNA拓扑异构酶1抗体(抗ScL-70)同时存在时,硬皮病患者发生肺间质纤维化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2.感染因素

部分患者发病前常有急性感染病史,如咽峡炎、扁桃体炎、肺炎、猩红热、麻疹、鼻窦炎等。此外,有人曾在该病患者的横纹肌和肾脏中发现副粘病毒样包涵体。 3.环境因素 硬皮病集中发病时,可能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接触矽尘可能发生与特发性硬皮病类似的疾病。对美芬妥因及氨苯砜羟化作用差的个体发生硬皮病的危险性增高。 4.结缔组织代谢异常 该病患者可有广泛的结缔组织病变。其特征性皮肤绷紧和增厚是由于胶原产生过多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包括葡氨基多糖和纤连蛋白)沉积所致。病情活动期,皮肤损害中存在较多的可溶性胶原和不稳定的分子间侧链;患者的皮肤纤维母细胞体外培养显示,胶原合成的活性明显增加。进一步研究则发现,本病出现的基质积储是继发于转录水平上的某些原因不明的障碍。 5.血管异常 患者多有皮肤、甚至内脏雷诺现象,其病理改变为小血管(动脉)挛缩及内膜增生,造成血管运动和通透性的改变。同时,血小板活化,血管周围炎及细胞浸润,使血管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至阻塞,故有人认为本病为一种原发性血管性疾病。但由于血管病变并非在所有患者中均可见到,因而也有人认为血管病变不是本病唯一的发病因素。 6.免疫异常 是近年来最为重视的一种理论。临床研究发现,此病患者血清中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如ANA、抗单链DNA抗体、抗硬皮病皮肤提取液抗体及对系统性硬化症有高度特异性的抗Scl-70抗体、对CREST综合征有高度特异性的抗着丝点抗体(ACA)等,且CIC增高。同时,该病患者还有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异常,如Th功能增强,Ts功能下降,B细胞数量增多等。因此,目前认为本病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因合并持久的慢性感染,而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硬皮病病理特点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 摘要:猪瘟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典型猪瘟频发的大流行状况已经得到了控制,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日益严重,同时发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甚至一些免疫后的猪也会发病,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对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我国现阶段在规模化猪场或部分地区是可以实现猪瘟的净化。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现状;防控策略

前言 猪瘟又称经典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是由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CSFV的毒力除有强弱之分外,还有稳定性的变化,即CSFV毒力有易变的特性[1]。猪瘟病毒和牛腹泻-黏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在血清学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交叉反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2002)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猪瘟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2]。 近30多年来,有不少国家先后采取消灭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宣告消灭本病,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英国、法国、新西兰、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都消灭了猪瘟。有些国家已基本控制了该病。另有许多国家都正在逐渐实施猪瘟净化工程。近年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全世界现仍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主要分布在南美、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及亚洲国家,其中非洲3个、美洲13个、亚洲14个、欧洲20个[3]。 我国是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5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的60%。所以,本文对猪瘟相关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讨论,以对我国猪瘟净化提供依据。 1. 猪瘟的流行现状 1.1 流行范围更广 我国自2007 年实行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得到控制,这与我国CSF 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 的流行范围更广。目前散发流行已经成为CSF 主要的流行形式,且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1.2 发病幼龄化

猪瘟知识大全

一、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 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先天性持续感染猪对HCV不产生中和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性。 4、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7d,长的21d。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天体温升高。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最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慢性、迟发性和非典型性(温和型)或不明显型等类型。 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头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为9000/mm3,甚至低达3000/mm3。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至多几天内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达41℃左右,可视粘膜和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l-3天,死亡率达100%。较为少见,多发于新疫区或未经免疫的猪群。 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减食或厌食,伏卧嗜睡,常堆睡一起,呈怕冷状。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体温达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处初期有多量粘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排出粪球状,附有带血的粘液

xxxx生猪流行病学情况调查报告

xxxx生猪流行病学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xx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新牧密电【11】5号)要求,于8月1日xx畜牧兽医局召开紧急会议,进行专门安排和部署,要求对xx区域内生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普通传染病进行拉网式普查同时对影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解和调查,在2011年8月3日至8月20日期间,xx动物疫控中心牵头、动物卫生监督所配合分别与各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组成调查组对各县市规模猪场和部分养殖户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询问、谈话交流、查看免疫记录、圈舍养殖情况、填写调查表格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当前地区生猪养殖、疫病防治的情况,重点对腹泻病流行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目前生猪年末存栏xx万头。xx县2010年末全县生猪存栏xx万口,规模化养殖场xx个,主要饲养地在xx。xx生猪存栏xx万头只,主要饲养地为xx乡、xx乡、xx、xx乡、xx镇。xx 县生猪存栏xx万主要饲养xx。 二、生猪疫病调查情况

经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查看等方式,对生猪的疫病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重点对生猪的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发病情况作了调查,就初步调查前况来看,腹泻类传染病呈点状散发流行。 从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出现的病名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黄白痢、伪狂犬、猪流行性腹泻、肺炎等,这些病种的确诊均没有经过实验室诊断,仅从临床症状来判断,准确性有待确定。从流行的时间来看,除xx县xx外,半年内没有发生腹泻类传染病大量致死的调查记录,已有的仔猪死亡情况多发生在1-3年前。xx县xx近期有个别养殖户反映仔猪有腹泻死亡情况。死亡数量一般在10头左右。 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原因,冬春、秋冬气候交替时节,容易造成仔猪的死亡,加上很多养猪场保温措施不全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通过此次调查xx基本上仔猪死亡率较高时段就在这两个阶段,约30%仔猪因此原因死亡。 2、消化不良和大肠杆菌交叉感染:饲养管理不善,造成仔猪消化不良和大肠杆菌病感染,造成一部分死亡。 3、饲料霉变:由于饲料发霉,在喂食生猪时造成母猪流产,造成仔猪死亡。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制对策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制对策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7860236.html,资料来源:农帮网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典型的猪瘟临床上以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病变为特征。猪瘟病毒抵抗力不强,自然干燥条件下易死亡,对热敏感,370C经7—15天、500C经3天死亡,一般消毒剂如生石灰、草木灰、漂白粉、烧碱等能很快使其灭活。本病毒经兔等动物多代传递后,失去对猪的致病力。 1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猪和野猪,各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易感。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在较大范围内以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猪瘟为主,发病多见于3月龄以下的小猪,发病率与死亡率普遍较高,流行规模以局部为主,同一猪场中育肥猪与种猪的发病率低。母猪多呈隐性感染,部分母猪表现繁殖障碍,专家指出,隐性感染母猪是仔猪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个别地区仍然流行着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急性、典型性猪瘟。规模猪场免疫注射密度都较高,但仍有猪瘟发生,说明猪群免疫水平不高。当前我国猪瘟流行有如下特点: 1.1流行范围广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猪瘟发生。其中以中、东、南部的发生率较高。1.2散发流行发病年龄小,发病多见于3月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而育肥猪、种猪很少发病。 1.3病情复杂非典型猪瘟已是我国猪瘟的常见病型,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显著降低,临床与病理解剖不够典型,病程明显延长。种猪的持续感染和出生小猪的先天感染可能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外表健康,所以是引起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应受到高度重视。 1.4出现免疫失败养猪业主特别是规模养猪场十分重视猪瘟的免疫注射,但免疫猪群的免疫力低下却普遍存在,由于一般不进行抗体检测,这一问题通常被忽视,结果免疫猪群时有猪瘟发生,这就是免疫失败现象。 2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本文来自农帮网!养猪视频大全尽在农帮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7860236.html, 2.1免疫剂量不当我国多年来规定猪瘟疫苗肌肉注射量为150个兔体发热单位,国外的疫苗是400个兔体发热单位。虽然150个兔体发热单位的疫苗可以使猪在感染猪瘟病毒后不发病,但所产生的低水平抗体不足以有效清除病毒感染,从而有可能使感染转入持续或潜伏阶段。 2.2持续感染和先天感染这2种感染形式均可导致免疫耐受,这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最重要的原因。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这就是所谓的“母猪带毒综合征”。如产下的仔猪存活,它们将成为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仔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为它们可排毒4~6个月,甚至终身排毒而不表现症状,对免疫注射也不产生免疫应答。

猪瘟知识大全知识讲解

猪瘟知识大全

一、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 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非洲猪瘟防控调研报告

非洲猪瘟防控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2018非洲猪瘟防控调研报告 一、我区生猪养殖基本情况 第一季度全区生猪养殖户数770户,养殖存栏为36039头;其中规模养殖场数13户,存栏6316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125头,元旦至今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6772头;种猪场3户,存栏2924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084头;全区生猪散养户780户,存栏约3000头;对比2018年第一季度生猪存栏数42161头,养殖量呈下降趋势。产生原因有二:一是非洲猪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几乎是100%),目前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规模养殖户唯恐波及致全军覆灭,主动减少养殖数量包括淘汰多年经产母猪和仔猪。二是散养户因为环保要求和我市实施的庭院养猪退养弃养政策以及2018年年底生猪收购价格低于成本而减量存栏甚至收摊弃养。但今春由于价格回升,全国生猪存栏减少,政治经济环境、养殖环节、屠宰、检测检疫环节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猪肉价格上涨已成必然,又有养殖户开始购进仔猪,增加后备母猪养殖数量。2019春节后生猪养殖数量又持续回升至当前数值。 二、非洲猪瘟防控采取的主要措施 1、非洲猪瘟排查。我区根据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制作实施方案,多次下发文件安排部署,多方位、多环节进行缜密排

查。养殖环节:屯留区生猪现存栏约3.6万头,2018年8月至今从养殖环节实施全覆盖排查,多次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尤其进入冬春季节对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进行严格细致排查,排查覆盖全区所有畜禽养殖户、无害化处理场所,特别是要对城郊结合部、工矿厂区等地排查力度,不留死角。规模养殖场户实施封闭管理。现阶段,排查已进行51轮次,累计排查生猪养殖场户3万余个次,生猪206万头次。屠宰环节:每日派出2-3名官方兽医对我区唯一生猪定点屠宰场入场排查检疫。未发现异常猪只。泔水猪排查:全区经入户认真排查及设立公开电话举报,共排查出13个泔水猪养殖户,共存栏1521头,均未发现非洲猪瘟可疑情况。现均已退养完毕,且排查中未再排查出泔水猪。饲料排查:排查全区21个生猪养殖场和3个饲料生产企业,5个饲料经营门市部、均未发现经营或使用猪血成份、血浆蛋白粉、肉骨粉等动物源性饲料喂猪。市场猪肉排查: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对市场、冷库等销售环节生猪产品一一进行排查,严查来自疫区省市生猪产品。庭院养猪摸底排查:对矿区、人口密集区及两场周围的庭院养猪情况进行排查摸底,全区有866户庭院养猪户存栏28530头生猪,现由各乡镇依据实施方案逐步进行庭院养猪退养并养工作。现阶段退养弃养85户6354头。流行病学调查:对规模猪场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采集样品开展非洲猪瘟疫情筛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对非洲猪瘟的鉴别诊断能力,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

目前国内外猪瘟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

目前国内外猪瘟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 王在时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猪瘟(Hog Cholera, HC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黄病毒种瘟病毒属成员之一的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病。也是严重危害国内外养猪业的最主要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国际兽疫局(OIE)将HC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目前HC分布于全世界许多国家,每年因发生HC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对HC防制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是全方位的,涉及HC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学、免疫学、发病机理、生态学及综合防制技术等方方面面。下面本人就从事HC研究近20年的工作结果和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围绕目前国内外HC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防制对策,作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一、目前国内外HC流行现状 自19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HC以来,HC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近20年来,不少国家先后采取了以扑杀为主的HC综合防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经宣告消灭,有些国家已经基本控制,很少发生。至1992年,先后有美国、阿尔巴尼亚等24个国家与地区宣布消灭了HC。20世纪50年代以前,HC在我国的流行极为普通,损失巨大,50年代后期起,由于采取了以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HC的流行,但80年代后,HC在全世界范围内又有所抬头,1993年后,一些已宣布消灭了HC的国家和地区,如荷兰、瑞士、比利时、瑞典、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又先后出现HC的复发,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特性等均有所变化,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上述地区因HC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一)疾病的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近5年来仍发生HC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较严重的主要有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和英国。 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外,其它3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都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发现过HC的流行,在上述省、市地区的猪场均分离到HCV。近5年来,从8个省、市的19个猪场采取15736份样品,检查HC带毒情况,结果表明:带毒猪1822头,带毒率为4.61%~30.7%,平均为11.58%。据估计,我国每年因HC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30%左右。 (二)流行病学变化 近年来HC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 1、HC的流行形式已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通常3-4年一个周期。 2、疫点增多,疫区缩小,多局限于所谓“HC不稳定地区”呈散发性流行或局限于某些地区、某些猪场,在形式上类似寄生虫病的疫源地,流行速度缓慢。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7860236.html,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石伟峰 来源:《新农业》2019年第04期 摘要:我国近期先后发生四起非洲猪瘟疫情,给民众造成了恐慌。非洲猪瘟并非人畜共患病,它仅感染猪,其特点为病程短、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本病一旦暴发,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特征、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措施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特征;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 1 病原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可存在于多种细胞的细胞质中,尤 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病毒还可寄生在节肢动物钝缘蜱中,使其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目前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差异很大,有强毒株、中毒株和弱毒株之分,其中强毒株可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非洲猪瘟。病毒耐低温,但对高温较敏感,55°C30分钟或60°C20分钟可将其破坏。对pH值耐受范围广,可以存活在pH值为4~13的酸碱范围内。对乙醚、氯仿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可将其灭活。在血液、粪便、组织和腌制品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2 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为家猪和野猪,无品种、年龄、性别之分。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 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分布于病猪的各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淋巴结、脾脏和肾脏中含量最高。感染猪从潜伏期即开始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在外地引进带毒猪是本病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主要经猪的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吸血昆虫叮咬也可机械传播本病,其中病猪和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隐形带毒猪和康复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可长期向外界排毒。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因毒株、宿主、传播途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5~9天,甚至更短。根据发病的缓和程度分为以下类型。 3.1 最急性型 病猪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 3.2 急性型

硬皮症

硬皮症 硬皮症的发病原理仍然不甚清楚,但可观察到体内有不正常的纤维化反应及血管壁增厚所导致的血管腔狭窄现象。 常见的症状 出现雷诺氏现象(即在干冷天气时,肢体末端会变得苍白,而当血管重新畅通时反而会变红)及皮肤变硬、增厚。 肠胃道:包括吞咽困难、胃酸逆流、肠蠕动变低等。 肺脏:间质性肺脏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是目前全身性硬化症最常见的死因。 肾脏:最严重的是肾性高血压危象,指因血管的病变造成突发性的高血压,并导致肾功能快速变坏、视 硬皮症 网膜病变、毛细血管性溶血及高血压脑病变等。 心脏:少数可以有心率不整、心衰竭、心包膜炎等。 肌肉骨骼:全身关节痛和晨间僵硬是典型的症状。 恶性肿瘤:硬皮症的患者罹患肺部肿瘤的机率较一般人为高。 在治疗方面 皮肤:天冷时保暖是非常重要的,应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可使用药物如钙离子阻断剂以增加局部血流。至于皮肤的增殖、变厚,目前并无药物有足够的疗效。

肺脏:肺纤维化属于不可逆的变化,早期治疗可能提高治疗的希望,Cyclophosphamide 的治疗试验仍在进行中。静脉注射血管扩张剂可短暂舒缓肺动脉高压,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肺脏移植。 肾危象:有少数患者需要短暂或长期的透析治疗。 硬皮病现称系统性硬化症。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并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病。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为发病高峰。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4倍。 硬皮症办法精神障碍 硬皮病属于中医之“皮痹”、“肌痹”之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素体阳气虚弱,津血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外被风寒诸邪浸淫肌肤,凝结腠理,痹阻不通,导致津液失布,气血耗伤,肌腠失养,脉络瘀阻,出现皮肤硬如皮革,萎缩,汗孔闭塞不通而有出汗障碍,汗毛脱落等症状。皮痹日久不愈,发生内脏病变。 主要症状 分类 1)局限性硬皮病包括硬斑病、带状硬皮病、点滴状硬皮病。 2)系统性硬化症包括肢端硬皮病、弥漫性硬皮病、CREST综合征(包括肢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钙质沿积,雷诺氏现象,食管蠕动异常症状,此为系统性硬化的一个类型,予后较好。) 症状和体征 ⒈局限性硬皮病 ⑴硬斑病:多发生在腰、背部,其次为四肢及面颈部,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水肿性斑片,初呈淡红或紫红,经数周或数月逐渐扩大硬化,颜色变为淡黄色或象牙色,局部无汗、毛发脱落,数年后转化为白色或淡褐色萎缩性疤痕。皮肤活检符合硬皮病改变。 ⑵带状硬皮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女性多于男性,病变沿肋间和一侧肢体呈带状分布,可为单条或数条,病变演变过程同硬斑病。 ⑶点滴状硬斑病:多发于颈、胸、肩背等处,约绿豆至五分硬币大小,呈集簇性线状排列,其演变过程似硬斑病。 ⒉肢端硬皮病与弥漫性硬皮病 肢端硬皮病有雷诺氏现象,皮损从远端向近端发展,躯干、内脏累及少,病程进展慢,预后好;弥漫性

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

现代畜牧兽医2018年第10期 2018年8月1日,经通报沈阳市沈北新区五五社 区养猪户张某的猪只连续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疑似非 洲猪瘟。为确认疫情、调查其可能来源及扩散范围,开展了此次调查。1调查方法1.1病例定义疑似病例:2018年7月至8月,沈阳市境内发生皮肤发红或发紫、高热、结膜炎、呕 吐、腹泻、运动失调等症状,剖检呈脾异常肿大、质脆易碎、出血性梗死,或下颌淋巴结出血、或腹腔淋巴结出血的猪。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的条件,按照OIE 推荐 标准检测,血清学或病原学阳性猪只判定为确诊病 例。 1.2病例搜索对张某家病死的2头猪,分别采集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 魏澍1,段亚良1,李树博1,崔基贤1,周晨阳1*,姜 斌2 (1.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沈阳1101642.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沈阳110015)摘要:2018年8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五五社区某养猪户出现猪只连续不明原因死亡,疑似非洲猪 瘟。经现场剖检、采样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动物外来病研究中心确诊为非洲猪瘟。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建立了病例定义,通过查阅记录、访谈相关人员开展病例搜索,对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调查结果表明,该养殖户场内发病率为12.3%,病死率为100%。描述了疑似病例的群间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分析表明,违规调运是引起该起疫情的重要风险因素。对照病例定义,经大范围病例搜索,已追踪该起疫情的扩散范围,并采取了扑杀、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中国;非洲猪瘟;首例;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92(2018)10-0048-03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irst African swine fever case in China Wei Shu 1,Duan Yaliang 1,Li Shubo 1,Cui Jixian 1,Zhou Chenyang 1*,Jiang Bin 2 (1.Liaoning center for 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Liaoning Shenyang 110164;2.Liaoning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Institute,Liaoning Shenyang 110015)Abstract:In Aug 1st ,2018,continuous death was found in a small scale swine farm in Shenbei district of Shenyang city,Liaoning province,which was suspect as African swine fever and was confirmed as the first identified cas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in China by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A field epidemiological enquiry was conducted at the first time;a case def‐inition was constructed,the attack rate and mortality was calculated,the temporal and spacial distribution was described to show the situation.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attack rate was 12.3%,the mortality was 100%.Ilegal transport may be a risk factor this out‐break.With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including move control,culling and disinfection,this African swine fever case was controlled effectively. Key words:China;African swine fever;First case;Epidemiological inquiry 收稿日期:2018-09-12 作者简介:魏澍(1978-),男,本科,农业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通讯作者:周晨阳(1968-),男,蒙古族,本科,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检疫监督、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等工作。魏澍: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48

猪瘟的流行史和现状

猪瘟的流行史和现状 猪瘟的流行史和现状 摘要:猪瘟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死亡率很高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的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历经17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病和流行特点有了很大变化,而且是世界性的。由频繁大规模发生流行和高度致死率,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区域性散发。本文就猪瘟的流行史和流行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猪瘟;流行史;现状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规模化猪场危害更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曾将之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亦将之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目前该病流行于除北美和大洋洲以外的世界上各大洲和地区,呈世界性分布,但以下国家无猪瘟: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冰岛、爱尔兰、新西兰、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国家、瑞士和美国。近年来在一些原已宣布消灭猪瘟的欧洲国家(荷兰、比利时、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又相继复发。 1、猪瘟的起源与发现 关于猪瘟的起源国际上尚无统一认识。经典猪瘟起源于美国还是其他一些地方这一问题,仍然是一种推测。根据Hanson(1957)报道,猪瘟样疫病最早报道于田纳西州,大约在1810年,而报道较多的是认为该病于183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但有学者认为1810年美国田纳西州报道的类似猪霍乱样传染病就是猪瘟。有人认为1822年在法国,1833年在德国就有该病。但是也有报道认为该病首先于1862年发生在美国以外的英格兰,随后扩散到欧洲大(Fuchs,1968)。1899年南美,1900年南非报道了经典猪瘟。 Kernkamp对猪瘟被发现的历史作了综述。Salmon 和Smith 于1885年第一次诊断猪瘟为一种独立的病,但却错误地相信它是由他们称之为猪霍乱杆菌(Bacillus choleraesuis),如今命名之为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所引起的。Deschweinitz和Derset于1903年纠正了这个错误,他们证明此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猪霍乱杆菌只在此病中起次要作用。 2、猪瘟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流行史 2.1 中国(不含台湾省) 我国何时开始有猪瘟,没有明确的记载。据1935年的调查报告,当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猪瘟发生,经济损失巨大。 解放初期,猪瘟仍然广泛地流行于我国农村。但是由于推行了以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开展了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研究制成了猪瘟结晶紫灭活疫苗和猪瘟兔化疫苗,实行了普遍的预防注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猪瘟已被基本控制。不少地区已基本消灭本病。 2.2 中国台湾 根据台湾的相关资料本病在民国前十五年(即1896年)即有发生记录。在台湾光复前后的时期甚为猖獗,政府于1946年6月用甲醛猪瘟疫苗防治。从1950年起开始用结晶紫猪

系统性硬皮病诊疗

系统性硬化诊疗指南 2007-12-03 来源:转载作者:健康襄樊查看评论 [字体:大中小] 【概述】 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是一个原因不明的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除皮肤受累外,它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本病女性多见,发病率大约为男性的4倍,儿童相对少见。 本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情况变化较大,从伴有迅速发展且往往为致命的内脏损害的弥漫性皮肤增厚(弥漫性硬皮病),到仅有少部分皮肤受累(通常只限于手指和面部)等均可见到。后者进展慢,在内脏典型病变充分显露之前可经过数十年之久,被称为皮下局限性硬皮病或CREST综合征(指钙质沉着、雷诺现象、食道功能障碍、指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此外还有重叠综合征(如硬皮病皮肌炎)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 系统性硬化有多种亚型,它们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各不相同。一般以皮肤受累范围为主要指标,分为下列几种,见表1。本文主要讨论弥漫性硬皮病(diffuse scleroderma)。 表1 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的分类 1.弥漫性硬皮病(diffuse scleroderma):除面部、肢体远端和近端外,皮肤增厚 还累及躯干 2.局限性硬皮病(limited scleroderma):皮肤增厚限于肘(膝)的远端,但可累 及面部、颈部 3.无皮肤硬化的硬皮病(sine scleroderma):临床无皮肤增厚的表现,但有特征 性的内脏表现和血管、血清学异常 4.重叠(in overlap syndrome):上述三种情况中任一种与诊断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同时出现

硬皮病题库2-2-10

硬皮病题库2-2-10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系统性硬化症(SSc)的肺部病变普遍存在。关于SSc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叙述错误的是()。 A.A.肺间质纤维化常以嗜酸性肺泡炎为先导 B.在肺泡炎期,高分辨率CT可显示肺部呈毛玻璃样改变 C.肺功能检查示阻塞性通气障碍,肺活量减低,肺顺应性降低,气体弥散量减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减低 D.查体可闻及Velcro啰音,特别是在肺底部 E.血管闭塞、纤维化及炎性改变是肺部受累的原因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系统性硬化症(SSc)的肺部病变普遍存在。关于SSc相关的肺动脉高压,叙述错误的是() A.A.是肺间质与支气管周围长期纤维化或肺间小动脉内膜增生的结果 B.肺动脉高压常缓慢进展,一般临床不易察觉 C.无创性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早期肺动脉高压 D.超声诊断标准中,肺动脉收缩压(PASP)≤36mmHg(1mmHg=0.133kPA.,三尖瓣反流 (TR)≤2.8ms,则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很小 E.心导管检查发现60%患者有肺动脉高压,因而建议SSc患者应尽早行右心导管检查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系统性硬化症(SSc)的鉴别诊断应该明确。关于SSc与硬肿病的鉴别要点,叙述错误的是()。 A.A.损害常在2~4周内达极点,8~18个月逐渐消退,亦有持续多年者,消退后无痕迹 B.半数以上为10岁以后发病 C.大部分患者于发病前的6周内有感染史 D.发于头面部、颈部及躯干上部,皮损对称,呈弥漫性非凹陷性肿胀,发硬,与正常皮肤间界限不清。面部无表情,呈假面具状,张口受限,有的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 E.病程慢性,持续多年后多可自愈 (辽宁11选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7860236.html,)

流行病学调查

ASF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年月日时分,市畜牧兽医局接到###养殖户关于其饲养的生猪集中意外死亡的报告,接到报告后,市畜牧兽医局@@局长立即带领动物疫控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有关专家于15时35分抵达###养殖户生猪饲养地。经专家组现场调查、剖解诊断,初步判定不能排除发生非洲猪瘟的可能性。年月日时10分,$$市畜牧兽医局接&&市畜牧兽医局报告,请求$$市派相关专家给予技术支持。$$市畜牧兽医局立即派出总畜牧师&&、疫控中心副主任&&、业务干部&&和动物卫生监督所科长&&组成专家组12月5日晚8时30分抵达&&市。对该起意外死猪事件开展调查和临床诊断,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疫情基本情况 (一)发病场点概况 1.基本信息 &&省$$市&&市&&街道办事处&&村(经度纬度)养殖户###,58岁,&&市万镇张家沟村人,高中文化,家里现有人口2人,系###和其8岁的二儿子。已在&&市城区生活30余年,主要以打工为生。该养殖户地处一个独立山峁之上,周围1公里范围内无住户和养殖户,天然屏障较好。周围13公里没有野猪。 2.养殖情况 从2017年1月开始发展生猪养殖,养殖地址位于&&市&&街

道办事处&&村&&小组,距离&&城区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距城中心区约5公里。养殖地址为一废弃砖厂,以破旧工房为圈舍,卫生条件极差,没有任何防疫设施设备,并且人、猪混居。养殖从购进4头育肥猪、3头母猪和1头公猪开始,始终坚持自繁自养。本次生猪发病前,饲养生猪33头,其中母猪8头,公猪1头、育肥猪8头、青年猪6头、小猪10头。 该养殖户自2017年养殖生猪以来,自行进行过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疫病免疫,同时也未发生过疫情。 3.饲养管理情况 该养殖户饲养条件差,环境卫生恶劣,圈舍破旧导致猪混群现象时有发生。其所饲养的33头猪分3个圈舍饲养,1号圈舍17头,2号圈舍14头,3号圈舍2头。 日常饲喂主要以豆腐渣、玉米面和烂菜叶为主。烂菜叶全部由&&农贸市场捡拾所得。偶尔还会从市场上捡拾一些碎肉、烂肉(猪肉为主)等下脚料饲喂较大一点的猪和母猪。11月30日,###曾给1号圈舍的17头猪饲喂过捡来的碎肉、烂肉。至12月5日,死亡的猪除了包含2号圈舍的2头小猪外,其余均为1号圈舍饲养的猪。其他饲养情况一切正常。 全场生猪饮用水采用深层地下水,猪饮用水和人饮用水均来自同一口水井,发病前后饮水一直未曾变化。多年饲养过程中,该养殖户一直不采用泔水饲喂,不属于泔水猪。 (二)发病经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