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的母亲河

北京的母亲河

北京的母亲河
北京的母亲河

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永定河是流经北京的第一大河,是首都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文化是北京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宣传永定河文化,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2008年人文奥运的需要;是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宣传永定河文化,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永定河文化最要害、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没有永定河就没有北京城。为什么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呢?

首先,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为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空间。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具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五十年建都史的举世罕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在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的上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永定河上的古渡口是北京城原始聚落蓟城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关于这一点,业师侯仁之先生早有透彻精辟的论述。不管三千多年前的永定河是流经卢沟桥,还是流经高粱桥处,永定河上的古渡口都是古代先民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处于交通枢纽地位。但是,自古以来,永定河夏秋每有暴涨,洪水成灾。为了安全,人们只能选择距渡口不远,地势较高,且近于水源的蓟丘一带建立最早的居民点,并以蓟丘命名为蓟。蓟是北京城最

早的前身和最初的名称。

再者,永定河水是北京城直接或间接的主要水源。从蓟城西之大湖(今莲花池的前身)到官厅水库,从蓟城南洗马沟到蓟城北高粱河,从曹魏车箱渠到今天永定河引水渠,从古蓟城内出土的大批战国至汉代陶井到明清北京城大街小巷数以千计的水井,其水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永定河。毫不夸张地说,是永定河水滋养了古今北京城。

又再者,在金元明清时代,北京城市建设所需用的大量木材和城市生活所消耗的难以数计的木材和木炭,多取自于永定河中上游流域。也就是说永定河中上游的茂密森林是历史上北京城所需木材、木柴和木炭的主要来源。

此外,大运河与漕运是北京城的生命线,没有大运河与漕运,北京就难以维持作为金元明清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地位。元明时,永定河北派自看丹口分流东去,下汇白河,有增加北运河水量,以保漕运畅通之功。以上五点,足以说明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二、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化

永定河是一条大河。要谈永定河文化,不能不谈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化。

众所周知,永定河的水因受流域内气候特点的影响,流量季节变化大,夏秋常常暴涨,冬春每成细流。又因上游出自黄土高原东北部,河水富含泥沙,下游善淤善决,迁徙弗常,中游横穿太行山地,即由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流向第三级阶梯,因此河道纵坡大,水流急,不仅有一定的水利资源,出山后对下游河岸河堤的冲击力、破坏力也大,这是永定河下游堤岸常常决口泛滥的重要原因。永定河的这些特点,与流域内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人们是怎样利用永定河的水为自己造福谋利,又是怎样同永定河的洪水

抗争?这就是永定河文化的主要内涵。

就开发永定河水利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开渠引永定河水灌溉沿岸的土地田园。突出例证有三:

首先,三国魏时,征北将军刘靖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粱河,引用永定河水灌溉蓟城南北的土地,灌溉面积每年达二千顷,“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后经樊晨、刘弘等更制水门,或修复堰渠,“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至北魏时,幽州刺史裴延儁又加修复,“灌田百余万亩,为利十倍”。直至北齐时幽州刺史斛律羡“又导高粱水北合易京(今温榆河),东会于潞,因以溉田,边储岁积,转漕用省,公私获利焉”。由此可见,至北魏、北齐时,刘靖创建的戾陵堰和车箱渠,经过修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

其次,明代在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县)桑干河南北两岸修建了五大灌渠。其北岸为平坡渠口(此渠入洋河)。又东至二堡村,南岸为百户渠口(土人呼为河南惠民渠)。又东至头堡子,其北岸为惠民渠口(土人呼为中惠民渠)。又东至丁官堡南,其北岸为南惠民渠口。又东至州城南高堡子村北,又东南经小堡子至汪源屯南,其北岸为公务渠口。其五渠者,保安水利也。皆自浑河引出。明代保安州这五条灌溉渠道,完全是为了军民屯田

而开凿的。

再次,在保安州之上,清乾隆年间又修成了册田灌渠。册田渠“南岸自山西大同县之册田村起,东至直隶西宁县(今阳原县)之揣骨疃止,开引渠一道,长五十八里。又于北岸自大同县之西堰头村黑石嘴起,至西宁县之辛其村止,开大渠一道,长四十六里。”可

见册田渠是沿永定河上游两岸开凿的长达四五十里的大型灌渠,其效益可想而知。

第二、利用永定河水系的水力,建造水磨水碾,加工粮食。利用水力带动石磨石碾,这种技术至迟在魏晋时已经发明并推广。元代“西山斋堂村南有水磨,日碾三十余石。”显然,斋堂村水磨是建置在永定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清水河上。此外,在延庆县妫水河上游,旧日有多处设水磨,至今在延庆城北和永宁镇西,尚见有上水磨、下水磨等地名。在阳原县城里2里的柳园泉,“居民置水碾于此。”在蔚县有相当多的村庄称为某某碾,说明旧时永定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的壶流河两岸水碾是比较多的。

第三、隋唐之世,永定河尚有航运之利。例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用兵辽东,曾委派韦挺担当筹运粮饷大任。唐太宗对韦挺说:“幽州以北,辽水二千余里,无州县,军行资粮无所取给。卿宜为此使,但得军用不乏,功不细矣。”韦挺受命来到幽州,令燕州司马王安德巡渠通塞。“先出幽州库物,市木造船,运来而进,自桑干河下至卢思台,去幽州八百里。逢(王)安德还曰:‘自此之外,漕渠壅塞。’(韦)挺以北方寒雪,不可更进,遂下来于台侧权贮之,待开岁发春,方事转运,度大兵至,军粮必足,仍驰以闻。”最终因为韦挺误了军国大事,被革职查办。但这件事说明,唐代时的永定河下游是可以行

船的。

第四、官厅水库的修建为北京造就了稳定良好的水源。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1951年10月25日正式破土动工,1954年5月5日告竣。大坝设在官厅村,故名。大坝高52米,长423米,总库容为41.6亿立方米,控制永定河上游流域面积达4.34万平方公里,占永定河全流域面积92.3%。这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多种功能的大型水库。截止1995年,官厅水库通过永定河引水渠累计向京津冀供水达254.99亿立方米。官厅水库修成后,下游修建了永定河灌区、南红门灌区、新河灌区、金门灌区等水利灌溉工程,灌溉京津冀地区土地百余万亩。

回顾历史上开发永定河水利,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的事例已如上述,失败的典型是金代所开的金口河。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宰臣会商导引卢沟河水以通京师漕。金世宗高兴地说:“如此,由诸路之物可径达京师,利孰大焉。”但因工程浩大,需征调千里内民夫供役,时因山东岁饥,未即兴工。翌年十二月,省臣再奏开渠引水事:“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濠,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计工可八十日。”转年三月,进一步核实结果,只需五十天即可完工。这次开凿的就是金口和金口河。金口在石景山北麓, 自此而出,向东南经北辛安南、古城北,转向东北经杨家庄南,又曲屈向东,经龚村南、田村南、老山北、梁公庵北,又东经铁家坟北、篱笆店南、定慧寺南,东至今玉渊潭,又东转南入金中都北护城河。再往东去便是金代的闸河。但是“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漩洄,啮岸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金

世宗不无遗憾地说:“分卢沟为漕渠,竟未见功,若果能行,南路诸货皆至京师,而价贱矣。”至大定十七年(1187年)二月,宰臣以“孟家山(当即石景山)金口闸,下视都城高一百四十余尺,止以射粮军守之,恐不足恃。傥遇暴涨,人或为奸,其害非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稻田俱为陆地,种植禾麦亦非旷土。不然,则更立重闸,仍于岸上置埽官解署及埽兵之室,庶几可以无虞也。”金世宗认为有理,便遣使将金口堵塞了。所以,金代所开凿的金口河实际上是一项失败的水利工程。但是,到了元朝初期,为了修建大都城,复凿金口,导卢沟水以漕西山木石。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都水少监官郭守敬上奏:“金时,自燕京之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能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为了防患于未然,郭守敬又提出了“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由于采取了这样的工程措施,所以元代复开凿的金口及金口河发挥效益三十余年。直到大德五年(1301年),因“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北二城,又将金口以上河身,用砂石杂土尽行堵闭。”与金代相比,元初开发永定河水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至元朝末期,丞相脱脱等再开金口河时,却同样遭到失败,以致建言者被杀了

头。

就同永定河水害作斗争而言,主要是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力修筑永定河堤,特别是不断修筑和加固石景山至卢沟桥间河段的东岸大堤,以防洪水冲淹北京城。例如,明杨荣《修卢沟河堤记》云:“卢沟之河,至京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之东,地势平而土脉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下流十五里距卢沟不远,有白狼窝口,时复冲决,漫流而东,浸没田庐,民弗安业。圣朝建北京,视河为襟带,永乐间屡尝修筑,辄复倾圯。今圣天子(指正统皇帝)嗣位,命工部侍郎李庸、内官监少监姜三义往任厥事,复命太监阮公安、少保工部尚书吴公中总其事宜,敕其务存坚久,勿为苟且,庶几暂劳永逸。……经始于正统元年(1436年)冬,毕工于二年夏,凡用工匠二万余,月给粮饷以万计。累石重甃,培植加厚,崇二丈三尺,广如之,延袤百六十五丈,视昔益坚。既告成,赐名固安堤。”明嘉靖间,工部尚书雷礼又奉命主持修卢沟河堤,“较昔修筑坚固什百矣。”更大规模地修筑永定河堤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迳固安北十里铺,永清东南朱家庄,会东安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达西沽入海,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余里,赐名永定。”此后四十余年,永定河下游安流无患。自元、明、清相继修筑永定河堤的结果,一方面迫使河水出山后只能向卢沟桥方向流去,另一方面却使下游河道变成地上河,孕育着更严重水患。正如乾隆皇帝《御制过卢沟桥诗》所云:“卢沟桥北无河患,卢沟桥南河患频。桥北堤防本不事,桥南筑堤

高嶙峋。堤长河亦随之长,行水墙上徒劳人。”

此外,便是修建水库,特别是1954年官厅水库建成后,其巨大效益之一,可以说根除

了永定河千百年来的洪水之害。

三、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

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是指永定河流域内的诸多名山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永定河流域多有富蕴历史文化的名山,例如:北京西山,人称“神京右臂”,“神阜奥区”,又以“小清凉”比称。虎踞龙蟠,起伏蜿蜒,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山中林麓苍黝,溪涧镂错。春则百花吐芳,蜂飞蝶舞;夏则树葱草碧,蝉噪鸟鸣;秋则层林尽染,乱叶飘丹;冬则千峰万壑,积素凝华。更有那僧寺尼庵,道观神庙,千百数计。峭壁之下,峰巅之上,山坳谷畔,无处无之。有人赞叹曰:“帝里大观,莫是为最。”对北京西山胜景,不知有多少人为之赞唱,为之倾倒,如明王世贞《登西山诗》云:“乱削鞭蓉碧霭攒,千盘转尽自成寒。清秋殿阁空中见,落日旌旗树木看。北眺浮云生大卤,东回紫气抱长安。向来弓剑曾游地,万壑松风度急湍。”又明邬佐卿《西山道中诗》云:“渐与市城远,行随落日西。

烟霞供把笔,苍翠入扶藜。山叶同鸥泛,溪声送马蹄。悠然会心处,处处使人迷。”

北京西山是对北京城西山地的通称,内中又不知有多少名山,如玉泉山、金山、香山、石景山、马鞍山、妙峰山、百花山、大寒岭等。每一座大山小山,都有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致;每一座大山小山,也都有引人入胜的人文风情。

至于永定河上游流域,名山尤多。有黄帝建都其下的涿鹿山,炎黄阪泉之战的阪山,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的釜山,皇帝所葬的桥山,与秦代改苍颉文为隶字的上谷人王次仲的故事有关的大翮山、小翮山,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的白登山,还有北岳恒山、小五台山、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周山及野狐岭、雁门山等等。这些幅员、高低不同的山,都因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名载史籍,诱人往游。

四、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古城、古村落文化

永定河流域的古都,上游有黄帝之都涿鹿,北魏之都平城(大同),诸侯代王之都代王城,以及为时不久的元中都。下游则有金、元、明、清四朝帝都北京。今天北京仍然是我国的首都。在区区不足五万平方公里的永定河流域,有如此之多的古都,都城密度之高,罕有其他地方可比。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复杂多样,特点鲜明,历史文化意义重大。首先,这些古都组合起来,贯穿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发展的全过程,因为从黄帝之都涿鹿到当今我国首都北京都在永定河流域。其次,这些古都多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密切关系,尤以大同

与北京为典型,反映了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再者,这些古都中,有的有强大的生命力,历久不衰,这就是北京。它最初是诸侯王国之都;十六国时期一度为前燕之都;辽时为陪都之一,称南京;1153年正式成为拥有中国半壁河山的金王朝的政治中心,称中都;元代始成为全国一统天下的首都,称大都;明、清相沿,称北京或京师。清亡后仍为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之都,称京兆。新中国成立后,《宪法》上庄严地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北京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是从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开始的,至2003年整整是850周年。

除上述古都之外,永定河流域还有许多古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令天下县邑城”。可见汉代的县治普遍筑城。永定河流域西汉时分属雁门、代郡、上谷、广阳、渔阳、渤海等郡国。这些郡国所辖县在永定河流域者大约有50个,除平城、代、涿鹿、蓟为古都外,尚有46个西汉县城分布在永定河上下游。随着朝代的更替,又有一些新的州、郡、县城出现。后来,特别是明代,为了加强边防,在长城沿线修筑了许多驻军屯兵的城堡,有些城堡的规模甚至比州县城还大。因此,永定河流域的古城是相当多的,至今还有

一些古城遗址保存下来。

至于永定河流域的古村落文化,近年随着爨底下、灵水、三家店等古村落成为旅游热点,而名播海内外,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可以肯定地说,保留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在永定河流域还会有很多,越是深山区将越多。与城市文化相比,古村落的历史文化

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游兴。

五、永定河流域的交通道路文化

永定河中上游流域多山地和山间盆地。一些洞穿山区的交通道路早已踏辟出来,最著名的是居庸关大道和雁门关大道。居庸关大道是沟通华北大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主要通道,雁门关大道是往来三晋大地和内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在这二条山间要道上,历史上不知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故事。此外,像飞狐道、野狐岭道、倒拉山道、洗马林道、黑峪口道、矾山堡道等等,都是古今宣化、大同地区北出南进、东往西来的重要山间孔道。在这些古今交通要道上遗存的历史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众所周知,元代有大都和上都,每年春秋,元帝都要率百官后妃往返于二都间。往上都是为了避暑,返大都是为了避寒。因此,元代大都与上都间有几条十分重要的道路。出居庸关往东北行,经缙山(今延庆旧县)、黑峪口、龙门所至上都,是为缙山道或黑峪道,称为辇路。出居庸关西行,经怀来县旧城(为官厅水库淹废)至土木堡,道分为二:其一北行,经雕窝、赤城、独石口道,称驿路;其一西北行,经新保安、宣化、张家口、万全

等地出塞,转东北行至上都,是为野狐岭道,称御路。元代大都与上都间的御路、驿路、

辇路,均通过永定河上游流域。

在门头沟区,古代山间道路颇多,历史文化价值不容轻视。这里既有由北京通往西山腹地以至代地、雁门的山间干道即西山大道,又有通联险关要塞、边城重镇的军行山道;既有从西山外运煤炭山货商旅大道,又有四面八方到妙峰山进香赶会香道。这些山间古道,有的沿河边蜿蜒曲折,有的依山岭盘旋上下,有的涉峡谷仰望一线青天,有的傍悬崖俯视百丈深涧。古道上那一块块光滑的铺路石,叙述着它的悠久历史;古道上那一串串深深的蹄窝,记载着它的功能奉献;古道上那一丛丛荒草野荆,显示着它的沧桑变化;古道上那一座座断桥残碑,诉说着它的苦难辛酸。这些山间古道是散布在深山荒岭的历史文物,是

山区人民历史生活的见证。

六、永定河流域的军事文化

永定河流域跨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又横跨我国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和北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地当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杂处交争地带,又是中原农业经济与农业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错融合地域。这样的自然地理区位和人文地理区位意味着:当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或当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之间发生冲突碰撞的时候,永定河流域是首当其冲的。因此,历史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后果的战争特别多。例如,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和黄帝擒杀蚩尤的涿鹿之战;春秋时山戎侵燕和应燕庄王(公元前690年-前658年)之求救而齐桓公伐山戎;战国时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并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汉高祖率军亲征叛汉降匈奴的韩王信而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昼夜;东汉初,卢芳与匈奴、乌桓联兵缘边寇盗,汉将王霸与杜茂治飞狐道,与匈奴、乌桓进行大小数十百战;后燕慕容垂将十万大军伐北魏,在参合(今阳高县北)被魏军大败,全军覆没;隋唐时,突厥悉众为寇和秦王李世民伐突厥;宋辽时,契丹屡屡南犯和杨业抗辽;其后,女真军伐辽,蒙古军伐金,以及明军将士征讨蒙古残余势力,而后明英宗被蒙古瓦刺部俘虏的“土木之变”等等,都是历史上发生在永定河上游流域的著名战例。至于民国间军阀混战时期阎锡山与冯玉祥之争,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侵略和中国军民的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永定河流域也都是主要战场。

总之,由于自然地理区位和人文地理区位所决定,自古以来永定河流域可谓战火连连,战场多多,尸骨累累。这是永定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七、永定河流域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定河流域的宗教文化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各种寺庙数量多,且名气大。就各种寺庙数量之多来说,仅以明代宛平县为例,“有寺凡二百一十一,城内七十二,城外一百三十九;有庵凡一百四十,城内七十七,城外六十三;有宫凡六,城内三,城外三;有观二十一,城内七,城外十四;有庙凡二百六,城内七十七,城外一百二十九;有堂凡十三,城内四、城外九。”总计为六百十七。而就寺庙的名气之大来说,更是例不胜举。如潭柘寺,向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之说,足以说明其历史之悠久。法源寺旧名悯忠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幽州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他如戒台寺、卧佛寺、碧云寺、大钟寺、万寿寺、白塔寺、广济寺、智化寺、护国寺、隆福寺、白云观、东岳庙、雍和宫、妙峰山娘娘庙、都城隍庙、东四清真寺、牛街清真寺、西什库教堂以及山西浑源县悬空寺、大同市华严寺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寺院庙

堂,闪烁着永定河流域宗教文化的熠熠光辉。

第二,大同云岗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文化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神瑞年间(公元414-416年),竣工于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凿山开石,因崖结构,其容巨壮,世法所稀。”现存主要石窟53个,东西绵延约2里,有大小石佛像51000余尊。以造像气魄雄伟,丰富多彩见长,是世界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北京西山是宗教文化荟萃之地。北京西山,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凡是山林泉水稍胜之处,几乎无处不见寺庙。这与明中后期太监们的权势地位和心理行为有极大关系。明人王廷相《西山行诗》云:“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华缘海会走都人,碧构珠琳照城郭。忆昔武王倦机务,金马门前有权竖。卖官何止金为堂,通贿能令鬼上树。六边将帅多奴贱,未挂兵符先见面。文官细琐不值钱,镇守监枪动千万。熏天气焰侔天子,嘘之者生啐即死。眼前变故如掌翻,有贿方能保无事。南海明珠不足尚,西域珊瑚斗寻丈。九洲珍宝集京都,遂使私门抵内帑。人间富贵尔所有,不虑生前虑生后。高坟大井拟王侯,假藉佛宫垂不朽。凿山九仞平如席,殿阁翠飞照云日。已请至尊亲赐额,更为诸僧求护敕。东林画壁千步廊,西林莲台七宝妆。南庵日月低浮图,北寺虹霓垂石梁。金银何箕委沟壑,夜夜中天生宝光。释迦释迦尔亨会,慈悲反受豪华累。土木横起西山妖,忍见苍生日憔悴。”这首诗把明代太监们嚣然权势和心理行为剖析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就是西山寺庙何

其多的重要根由。

八、永定河流域的民间文化

永定河流域的民间文化是指流域内长期流传演变的民风民俗及民间文艺等。

古人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之情欲,故谓之俗。”可见,民风民俗反映了一地区的水土风气和民之情欲,故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特点,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也。

在永定河上游,大同地区的风俗是“士习谨愿,绝无武断靠讦之行;簪弁子弟,服习弓马,给事麾幕,以列车骑材官之盛。且地近虎山,土著从戎者,十室五六,少小边庭之习气尔。”在永定河下游,顺天府的风俗是“薄骨肉而重交游,厌老成而尚轻锐。以燕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家无担石,而饮食服御拟与巨室;囊若垂罄,而典妻鬻子以佛进香;甚者遗骸未收,树幡叠鼓,饭僧动费百千,贫家亦强为之。风会之趋,人情之化,始未尝不朴茂,而后渐以漓,其变犹江河其流,殆益甚焉。”至于宅第居室、饮食服饰、岁时节令、婚嫁丧葬、探亲访友、宴宾待客等等,各地都有一套习俗。尤其京华,各方面的习俗为繁为重。这些民风民俗都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是有精华亦有糟粕而已。

永定河流域的民间文艺也是精彩纷呈的,包括民间故事传说、诗词歌谣、戏剧曲艺、花会舞蹈、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方言谚语等。各地都有从事民间文艺的杰出人物和代表作品,也都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河北蔚县的剪纸享誉世界。

九、永定河流域的煤业文化

永定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并有悠久的开发历史。大同有“煤都”、“煤城”之称,门头沟区的采煤业至少已有千年的发展历史。元代,门头沟大峪的煤窑已有数千处之多。那时候,采煤人是非常辛苦的:“尝操锤凿穴道,篝火裸身而入,蛇行鼠伏,至深入数十里始得之,乃负载而出。或遇崩压则随陨(殒)于穴。故其玷污憔悴无复人形。然乡民籍此衣食,终不舍也。其用胜于燃薪,人赖利焉。”

在长期的采煤生涯中,无论是窑主还是窑工,为了趋利避害,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自发性地约定俗成地形成煤业习俗,如行业用语、祭窑神等。此外,在门头沟区还发现保存了一批与煤业有关的碑刻文书,如《禁止采煤碑》、《卖窑文约》、《租窑合同》、《合伙开窑合同》等。这些都是京西煤业的重要内容。

总之,永定河流域由于煤藏丰富和采煤历史悠久,煤业文化积累深厚,独具风采。这

是永定河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十、永定河流域的标准地层和古人类遗址

永定河上游流经河北省阳原县东都,有一个地名叫泥河湾。泥河湾附近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标准的湖相沉积地层,被命名为泥河湾组。在泥河湾堆积期,永定河尚未形成。那时候,今永定河上游还是一些大湖泊和沼泽,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有许多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动物栖息繁殖,主要有三趾马、三门马、剑齿虎、直隶狼、德氏蹄兔等。泥河湾地层中出土大批这些森林草原型动物群化石。

在永定河中游清水河畔,有一个马栏村,马栏村附近的黄土阶地被地质学家认定为第四纪黄土堆积的标准地层,命名为“马栏黄土”。马栏黄土形成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晚更

新世。

永定河上游的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梨益沟及其东南紧相邻的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为丰富、规模又大的一处遗址。1974-1977年曾几次进行发掘,出土一批古人类骨骼和牙齿化石,经研究后确认这些化石代表着十几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从7岁的少儿到年过半百的老人都有。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古动物化石。科学测年结果证明,这些古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10万年左右,他们被称为“许家窑人”。此外,在朔州市峙峪,在阳原县虎头梁等地,也有同类性质的人类文化遗址发现。在门头沟区东胡林村的马栏黄土阶地上,则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东

胡林人”的骨骼和文化遗存。

上述的标准地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这些地方已成为地质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或教学实习的良好基地。

十一、永定河流域的革命斗争文化

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永定河流域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占有重要的光荣的一

页。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以寻找失踪的日本士兵为由,向驻守卢沟桥头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是为“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O师就战斗在永定河中上游流域,建立了著名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由邓华率领,

挺进北京西山,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同年5月,八路军一二O师一部由宋时轮指挥,也进到平西抗日根据地,与邓华支队在斋堂川会师,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同日寇展开游击战。1939年初,肖克、马辉之等又奉命率部来到斋堂川上下清水村,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进一步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和建立抗日根据地。今门头沟区的马栏、斋堂、塔河等地,都曾是挺进军司令部驻地。1939年底至1942年间,日寇多次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在杜家庄公然施放毒气,使400多名平民百姓中毒,口鼻流血。又在王家山放火,烧死了40多位村中老人、妇女和儿童,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震惊中外的王家山惨案。日军的滔天罪

行,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战场就在永定河上下游流域。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英明指挥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第二、三兵团很快完成了对由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指挥的华北国民党军的战略分隔和包围。1948年12月22日,华北野战军第二、三兵团首先在新保安痛歼号称“所向无敌”的傅作义嫡系王牌三十五军。24日,人民解放军又彻底消灭傅部嫡系一O五军及察哈尔保安部队,解放了张家口。1949年1月中旬,东北野战军仅用29个小时便攻克华北最大工业城市天津,活捉天津守敌司令官陈长捷。这时困守北平的傅作义将军及国民党官兵,在东北野战军的重重包围下,经过多次秘密谈判,最后弃暗投明,决定开出北平,接受和平改编,

古都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永定河流域有许多革命纪念地和烈士陵园。卢沟桥头宛平城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张家口市有察哈尔烈士陵园,怀来县南山堡是解放战争中战斗英雄董存瑞烈士的故乡,建有董存瑞纪念馆。在门头沟区邓华、宋时轮支队会师地旧址(杜家庄),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部西斋堂旧址,挺进军司令部马栏旧址,塔河旧址等都还存在,并成为市或区级文

物保护单位。

永定河流域的革命斗争文化是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的大好课堂和优秀教材。

以上从十一个方面解读了“永定河文化”的主要内涵,或者回答了“何谓永定河文化”这个重要问题。当然,如上的解读或回答是很简单很粗略的,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但是,仅就上述内容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永定河文化是丰富多彩,极可珍贵的,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开发利用的价值和前景。门头沟区地处永定河中游,控扼永定河文化开发利用之枢要,理当在永定河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走在前面,创出佳绩。

摘自尹钧科《永定河文化概说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

。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江山多娇》--《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认识母亲河并能从地图上找出母亲河。 2、能根据收集的资料,说出关于母亲河多方面的信息。 3、简单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且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 动保护母亲河。 4、能认识家乡母亲河并简单了解其现状,并能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的行动。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整理、筛选资料,能够运用资料说明问题。 2、学习从各种渠道来了解母亲河。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4、通过对母亲河的了解,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母亲河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活动一、走近母亲河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请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2、从歌中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是呀,这优美的歌声,表达了远在他乡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古老 的中国有两条重要的河流,一条是“长江” 另一条是“黄河” 正是有了这两条 河,才有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正是有了这两条河,古老的神州大地 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就来一个寻根之旅,走近长江,走近黄河。 (板书:长江 黄河 ) 活动二、了解母亲河 1、找母亲河。(从地图上找一找黄河、长江)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P54-55,浏览有关长江、黄河的介绍。 说说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 3、想想为什么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资料进行解说。 二、歌唱母亲河 1、风光图片:上台展示后,贴图片到宣传板上,制作成宣传栏。 讲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 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四大地区概况比较

一、四大地区概况比较 二、农业及农产品 1.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耕作制度东北地区主要为一年一熟,华北地区主要是二年三熟。黄土高原以出产谷子为主。东北平原以黑土著称。这里是我国产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北方是我国苹果、葡萄、梨、桃、杏、棉等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其中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苹果的产量最大。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同最大的天然林区。存在问题,华北地区淡资源紧张;耕地大部分是中、低产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较频繁,尤以麦旱最为严重。 2.南方地区:本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田地是常年绿野芳菲。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

食作物,但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河、湖、鱼塘等水域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区。两个、闽、台盛产甘蔗。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本区是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地,其中以柑橘的产量最大。本区的经济林林有: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松树、樟树等。存在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江河湖泊严重淤积,所以国家要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3.西北地区: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的广大草原是我国牧场的主要分布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造成品供应全国各地及出口国外。本区天然降水少,难以满足农作场生长的需要,但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平原引黄灌溉,河西走廊、新疆高 〈2〉主要工业带:①长江沿举地带,自东向西有: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综合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等工业;以攀枝花、六盘水地区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以湘、赣、粤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多种有色多属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②南方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主要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口、宁波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为中心的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上海浦东地区正在建设成为外向型的经济开发区。 3.西北地区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补充课程) 【课标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基础主干知识】

2.中游做好 工作,采取 措施与 措施相结合,以 综合治理。实行 综合发展。 3.下游做好 ,继续巩固 、 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为缓解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实行 ,如 水利工程。 【能力提升】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已有21年断流,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一年之内断流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据统计,199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8亿元。”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问:“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 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 , 严重,河流的 量剧增;春季在 、 河段易形成凌汛。 (3)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河套”之说。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 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 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中游 和下游 。 (4)沿河地区资源丰富,按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构想,开发 资源,为兰州发展化学、冶金等多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 资源,在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发展高能耗工业。 (5)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近年来黄河发生断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6)综合治理黄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流域界线 水利枢纽黄河流域示意图 a b c d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

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黄河环境的调查报告

黄河环境的调查报告 利津县实验一校五年级2班王之恒 前言 在中国有一条母亲河——黄河,然而这条哺育了13亿中国人“天上之水”却受到了严重的环境的破坏,使这条养育我们上千年的河水断流、沙化、污染,使之成为了人民的灾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调查这破坏我们“母亲河”的罪魁祸首吧! 调查内容 黄河的断流。 黄河的断流是从1972年开始的,至今已有34的经历了;黄河断流不仅是年年都有,而且从1990年开始就一直不断的增加断流的天数,从最先的几天现在已经涨到了122天、226天。这长期的断流,无情的事实,宣告黄河已成为一条季节性河流。 一.是黄河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黄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雨量不多,黄河的平均年径流量约56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长江的l/20,位于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比长江、珠江、松花江都小。而且黄河径流量一年之内变化很大,枯水期黄河流域基本不下雨,不少支流都没水了,干流的径流量也小,自然容易发生断流。 二.是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90年代初统计,沿黄各地区引用的黄河水量已达到4l0亿立方米,占黄河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几乎快把黄河“掏空”了。黄河每年就这么500多亿立方米的水,禁得起这么过度利用吗? 三.是用水浪费,水资源利用率很低。由于水价不高,人们不把节约用水当回事,因此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比如黄河流域的许多农田,灌溉方式非常落后,大水漫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大部分的水都蒸发、渗漏了。如果采用喷灌、滴灌,就能节约很多水。 黄河首曲的沙化。

黄河的首曲位于甘肃南部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玛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要居民的纯牧业县,拥有被喻为亚洲最优质的天然草场,而它的面积也恰好是我们国家国土面积的1/960。近年来,随着玛曲草原干旱现象加剧,草场沙漠化扩大,黄河首曲地区也出现了大面积沙化现象,生态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据了解,玛曲县草地以亚高山草甸为主,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全县草场没有一点沙化,到处都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到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从1980年到1998年,玛曲县的沙化面积由最初的2.16万亩发展到67.18万亩,平均沙化速度达21.8%。 一.河沿岸有丰富的沙源。黄河在玛曲县境内流程为433.3公里,有不少河段的土壤主要为沙质土和沙壤质土,这为首曲地区沙化及草原沙化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二.气候干旱降水减少。该县近20年来降雨量一直偏小,1967—1987年间降雨量平均为615.5毫米,1988—1997年降至530.2毫米。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的0.9摄氏度上升至目前的1.1摄氏度,年均大风日数从80年代的24.0天升至目前的25.7天,全县的气候特点开始从干冷、大风向干暖型转化,受此影响,全县的干旱草场面积不断扩大。 三.草场放牧超载。玛曲县20世纪50年代有各类牲畜24万头(只),60年代为33万头(只),70年代为45万头(只),80年代达到64万头(只),199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70.53万头(只),草场已不堪重负。 四.滥挖乱采中草药。玛曲县还是虫草、贝母等重要中草药的产区,每年青海、四川及我省临夏、陇南等地的大量人口进入玛曲采挖中草药,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被资源。五.严重的草原鼠害。同时,中华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等草原主要鼠虫害也在局部地区成灾,它们专食草的根茎叶,危害植被。鼠虫害严重的地区,许多草场逐渐演变为沙化区。目前,全县鼠虫害重度危害面积达15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8.1%。草原上隆起一个个小土包,一群群的中华鼢鼠在这些土包中穿来穿去,时而奔跑,时而钻洞。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污染。 1995年,黄河断流达121天,断流河段达700千米。专家预言,照这样发展下去,黄河变成内流河已成定局。黄河断流将产生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西北地区的罗布泊终于在本世纪70年代干涸了。 “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基本丧失水体功能120多万市民只能饮用苦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

《母亲河的自述》阅读答案

母亲河的自述 我叫黄河,全长5464公里,生于10万年以前,我的源头在青海巴颜喀喇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千百年来,我哺育着炎黄中华儿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我认作民族的摇篮,称我母亲河。 从前,人们总爱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说的是我含的泥沙大。我每年要把16亿吨泥沙带走,淤在下游把河床担得老高,有人又叫我悬河。这些我都没有办法,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了我,几万年也都这样过来了。 最近又有一句话说我——跳进黄河洗不净,我听了很伤心。要是以前洗不清,澄澄泥沙就清了;现在洗不净,可事关我个人品质。不知道最近大伙到我那儿看了没有,我中游支流的汾河、渭河、洛河、新蟒河、沁河都脏得不得了,有的地方简直成为排污沟,脏东西超了好几倍,连我周围的农民都嫌我臭,浇地时掩着鼻子干活。 前些年,我的水质都在三类以上,既能浇地,也能到机器里转转;现在好多河段的都不行了,就是放在池子里当景观用水,还有人提意见。别人对我说,从来没有见过我这样脏过。从三门峡以下到入海口,7个水质监测口,有6个说我脏。他们对我说,中下游很多城市的饮用水都从我这里取,为了让人们喝得放心,处理脏东西花了好多钱。 我知道,今年这样脏,与缺水有很大关系。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2/3,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而向我怀里排的脏水却是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我今年的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成了一碗水,关碗污,根本消化不了。 可能有人问了,不是说不让往你那里排污吗?其实也有人管,但总有人偷偷地排,检查的人来了,少排点,检查的人一走,照排不误。管这种事的也不好办,有人总结得很形象,叫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更何况,还有一些不肖子孙说是当地挣钱重要,我干净的事往后放放。我听说,天津已经不用我了,我真羞愧。人们费老大劲修了引黄济津的水渠,我却帮不了他们的忙。要是再这样给我身上泼脏水,我这母亲河就变成臭水沟了。 救救我吧! 18.仔细阅读全文,从母亲河的自述中,你获取了哪些主要信息?请回答。(2分) ⑴ ⑵母亲河自述为何洗不清的原因(介绍黄河自古以来含泥沙量大的特点)。 ⑶ 19.你能从文中发现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吗?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丁家钟Ξ3 贺云翱 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 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 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 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 “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 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 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 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Ξ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苏州215006)

甘肃民俗资料

甘肃民俗风情文化 一.历史发展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二.地理气候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三.甘肃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这里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 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临夏 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 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6.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 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

关于保护母亲河的主题演讲稿

关于保护母亲河的主题演讲稿 保护母亲河演讲稿篇1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请大家看看评委席上的娃哈哈纯净水,那是何等清纯!何等透明!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位观众都忍不住想喝个够。可惜太少了,只有评委每人一瓶,我们只能望水助渴。一切生物都需要水,人也不能例外,鱼虾更不能例外。水是生命之本,人体的百分之七十是由水组成的,试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水,那么人类还能生存吗? 评委们,你们桌上的娃哈哈纯净水产地究竟是哪儿?是杭州清泰街160号,而不是东兰县隘洞街,更不是红水河。为什么?因为红水河已不是纯净的河流。然而她却是我们的母亲河。 这几天,连续下着大雨,大家都见到了,与我们有着血浓于水亲情的红水河却水浓如血。想一想吧,我们的母亲河来自雄壮、伟大的云贵高原,她唱着动听的森林歌谣,带着对大海的深情和追求来到这里。现在却已以由一个盛妆的新娘变成苍老得目不忍睹的老太太。 谁也不会忘记她曾有过纯净、秀美,清澈见底的昨天。她用自己甜美的乳汁默默润湿着两岸的红土,世世代代哺育着勤劳朴实的壮乡儿女。在她身上相继建起了大化水电站、岩滩水电站、,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龙滩水电站和天生桥水电站这些大型水电站闻名全国,它们巨大的电能可以通过电网

源源不断地输往祖国各地,所有这些都是母亲河的骄傲! 今天红水河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很久以前红水河两岸古木参天,阴翳蔽日,后来,一批批放排工人砍掉了大树。这些大树被从森林覆盖率仅为12%的中国,运到森林覆盖率为55%的日本加工作一次性使用的筷子。 静心谛听,一定可以听到母亲河在哭泣。当她与右江一起并入下游的珠江后,珠江却被虐称为巨型臭水沟。为什么?由于人口的膨胀,人类就不得不下大力气征服大自然,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母亲河愚蠢的子孙们乱砍烂伐两岸的树林,致使水土大量流失。加上一些化学加工厂,就我们目力所及的就有水泥厂、毛巾厂、钢精厂、制药厂、复合肥厂,不停地往母亲河大量排放工业污水。懒散的居民随意往河里丢弃一袋袋、一箱箱的垃圾,导致水质急剧恶化,垃圾泥沙沉淀河底,令河道疏导能力降低。同时,一些鼠目寸光的渔民非法电鱼、炸鱼、用混合着剧毒农药甲铵磷的尘土,撒到河里毒死鱼虾,使得河里的生物锐减,这些生物本来为净水去污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却被送往一个个滋生罪恶交易的酒家,充塞权贵者、奢靡者的肠胃。你说可悲还是可恶? 相信你也听说了八年前,上游某县的一座化学农药仓库被洪水淹没,数吨的农药流入河里,毒死了大量的鱼虾;相信你也听说了葛州坝水电站曾因漂浮的垃圾堵塞叶轮而被迫停产清理;相信你也听说了一九九八年夏天长江特大洪水灾害造成惊人的损失。 朋友,你一定知道了,今年短短的几个月内我国华北地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 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

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 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字号:大中小】新华网甘肃频道(2008-03-17 16:07)来源: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

关于母亲河的朗诵稿

关于母亲河的朗诵稿 关于母亲河的朗诵稿 关于母亲河的朗诵稿1 夕阳下余晖照 芦苇丛里莱鸟叫 黄河水黄河水 你在流向谁 北风起芦苇摇 遗鸥声声心烦躁 黄河水黄河水 我要你流向伊 雁悲鸣风吹沙 胡杨瑟瑟人天涯 黄河水黄河水 伊哭我心碎 关于母亲河的朗诵稿2 风打南边来,过了黄河,就有了母体的气息 步行两个路口,抵达我工作的地方,再过三个路口 就是我家,一间房子,两个女人,几盆刚从春天复活的青花两排书架,横七竖八堆满了密密麻麻的书香之气 有一间屋子,适合把自己藏起来,在深夜咀嚼酸甜苦辣

我不能养鱼,母亲说命理不合,我不信佛,只会在诗里跪拜偶尔看到镜子里的我,目光对视,就会无端泪涌 关于母亲河的朗诵稿3 这是一条北方人最熟悉的大河 河水从地图上流出来 一路收留所有的“狭隘”、“陡峭”和“湍急” 流经我的笔下,已疲惫不堪 她多想歇一歇,至少不能黄浊着身体 去拜会那辽阔的深蓝 我时常一个人徘徊在深秋的河边 去捡拾她从远方捎来的思念 一些树叶飘零在河面,迟迟不肯离去 成了她皮肤上的斑点 她曾是多么年轻俊美的少女 到这里,已是饱经沧桑的风烛残年 而另一些树叶则悬挂在即将干枯的枝条上 在风中颤抖,再也无法承载岁月的流光溢彩 她听不到季节对她的呼唤 只是凝望着大地 关于母亲河的朗诵稿4 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地方 一条黄浊的溪流进入了黄河

它用脏兮兮的小爪子 在黄河的胸脯上抓着、挠着 就想抠下那么一点清,一点蓝 一点点清蓝就够了 足够它遮盖土苍苍的身子 足够像穿金戴银 在清莹莹的黄河里 成为黄河的一条胳膊。或一根小小的一一指头 关于母亲河的朗诵稿5 黄河入海口的树 又矮又瘦 据说 她不敢扎根 怕深了 刺破大海的 神经 她不敢长高 怕长高了 挡住大海的 方向 她不舍得离开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

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黄河流域文化2009-05-12 20:35:02 阅读43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 阅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炎帝和黄帝部落 最开始都居住在黄河流域 慢慢向长江流域发展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 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 黄河全长: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2,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流经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在山东流入渤海,呈“几”字形,故有“几字黄河”之称。 黄河流经地形: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河中下游水体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会生产将近16亿吨泥沙,其中有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悬河”,并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上中下游划分: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下游 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1]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源: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