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随着分子人类学数据的不断积累,父系Y染色体与母系mtDNA研究的一系列进展,使得中国人群的多样性结构逐渐明晰。现有的Y染色体数据揭示,现代人出非洲后由东南亚经多次迁徙进入东亚。在旧石器时代,现代人最初定居东亚或东南亚之后,紧接着不断北迁,这奠定了中国人遗传结构的基础。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的遗传成分,绘制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在父亲与儿子传代,呈严格的父系遗传,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母系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研究Y-DNA与mtDNA的重合型,可以揭开中国人的祖先来源之谜。

目录

单倍群

人类父系基因Y-DNA

人类母系基因mtDNA

Y-DNA与mtDNA的重合型

中国人起源

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

单倍群

在分子进化的研究中,单倍群或单倍型类群是一组类似的单倍型,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祖先。因为单倍群由相似的单倍型组成, 所以可以从单倍型来预测单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被用来确认单倍型。单倍群以字母来标记,并且以数字和一些字母来做补充,,例如O3a4。Y染色体和线粒体单倍群有不同的单倍群标记方法。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在人类遗传学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是『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Y-DNA单倍群)』和『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单倍群)』,这两个都可以

被用来定义遗传群体。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仅仅被从父系线遗传,同时mtDNA仅仅被从母系线遗传。

人类父系基因Y-DNA

在人类基因学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上面的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是根据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不同把全部现代智人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的十八个字母作为索引。谱系树中的父节点代表的对应基因突变是所有子节点共有的,但反之不然。研究者们则把理论上存在的所有男性始祖称为Y染色体亚当。不同的研究推测的Y染色体亚当的时代也不同。人类Y染色体DNA (Y-DNA)单倍型类群用大写字母A至T标记,以下还有更细的分类则用数字和小写字母标记。

见右图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图,按此谱系树,现今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根都能在非洲找到。A=M91和B=M60也是非洲居民的特征。而出走到非洲以外的居民后裔,包括棕色人种、蒙古人种(黄色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其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此后在M168突变的基础上,又分别产生了C=M130、DE=YAP和F=M89三个子类型,其中DE=YAP分为D=M174和E=M96两种;DE=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Pigmy Negroid)基因,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DE=YAP主要分布在印度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达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族、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F=M89则是所有其他人群共有的,现今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在F=M89的基础上,又产生G=M201、H=M52、I=M170、J=M304和K=M9=K*几个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子类型,亚欧大陆上除西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其绝大部分民族都共有这个变异点,现今中国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在K=M9的基础上,又产生了K1=M177、K2=M70、K3=M147、K4=M230、L=M11、M=M4、NO=M214、P=M45=P*几个子类型,其中NO=M214又分为N=M231和O=M175两个子类,N=M231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而O=M175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现今中国汉族的主要类型就是O=M175。

在P=M45的基础上,又产生了Q=P36和R=M207两个子类,其中R=M207分为R1a=M17和R1b=M173两个子类。Q=P36包括美洲土著印地安人;R1a=M17包括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而整个R=M173类型被认为古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在欧洲大部和西亚、南亚。[1]

全球各族群主要的Y染色体单倍群及其依据海岸迁移模型的可能迁移路线

无M168突变族群

单倍群A(M91):非洲,特别是科伊桑人、埃塞俄比亚人及尼罗人

单倍群B(M60):非洲,特别是美拉尼西亚人及哈扎人

有M168突变族群

M168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5万年。

单倍群C(M130):大洋洲、北/中/东亚、北美洲,仅略微存在于南美洲、南亚、西亚及欧洲

单倍群F(M89):大洋洲、欧洲、亚洲、美洲

YAP+单倍群

单倍群E1b1a(V38):西非及邻近区域,从前称为E3a

单倍群E1b1b(M215):东非、北非、中东、地中海地区、巴尔干地区,从前称为E3b

单倍群D(M174):西藏、日本及安达曼群岛

单倍群E(M96)

单倍群DE(M1, M145, M203)

有M89突变族群

M8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5千年。

单倍群F(P14, M213):南印度、斯里兰卡、中国、韩国

单倍群G(M201):出现在欧亚大陆的许多族群,但比率不高;最常见于高加索、伊朗高原及安那托利亚;在欧洲主要分布于希腊、意大利、伊比利、提洛、波希米亚;在北欧则极为罕见

单倍群H(M69):南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朗、中亚及阿拉伯

单倍群IJK(L15, L16)

有L15及L16突变族群

单倍群IJK(L15, L16)

单倍群J*:主要发现于索科特拉岛,少量发现于巴基斯坦、安曼、希腊、捷克及突厥人)

单倍群J1(M267):主要分布于中东、埃塞俄比亚及北非的闪米人地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达吉斯坦的东北高加索人;具有DYS388=13的J1则与东安那托利亚有关

单倍群J2(M172):主要发现于西亚、中亚、南欧及北非

单倍群I1(M253, M307, P30, P40):北欧

单倍群I2(S31):中欧、东南欧及萨丁尼亚

单倍群I(M170, P19, M258):广泛分布于欧洲,少量发现于部份中东地区,其他地区几乎没有

单倍群J(M304):中东、土耳其、高加索、意大利、希腊、巴尔干、北非及东北非

单倍群IJ(S2, S22)

单倍群K(M9, P128, P131, P132)

有M9突变族群

M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年。

单倍群K

单倍群L(M11, M20, M22, M61, M185, M295):南亚、中亚、西南亚、地中海地区

单倍群T(M70, M184/USP9Y+3178, M193, M272):北非、非洲之角、西南亚、地中海地区、南亚,以往称为单倍群K2

单倍群LT(L298/P326)

单倍群K(xLT)(rs2033003/M526)

有M526突变族群

单倍群R1a(M17):中亚、南亚、中欧、北欧、东欧

单倍群R1b(M343):欧洲、高加索、中亚、北非、中非

单倍群R1(M173)

单倍群R2(M124):南亚、高加索、中亚

单倍群Q-M3(M3):中美洲、北美洲、南美洲

单倍群Q-M242(M242):发生于约15,000-20,000年前。发现于亚洲及美洲

单倍群R(M207)

单倍群O1(MSY2.2)

单倍群O2(P31, M268)

单倍群O3(M122)

单倍群N(M231):欧亚大陆最北部,特别是乌拉尔人

单倍群O(M175):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南亚、中亚

单倍群M(P256):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单倍群NO(M214)

单倍群P-M45(M45):M45发生于约公元前3万5千年

单倍群S(M230, P202, P204):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人类母系基因mtDNA

人类粒线体DNA单倍体群(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是遗传学上依据粒线体DNA差异而定义出来的单倍群。可使研究者追溯母系遗传的人类起源,粒线体研究显示人类是起源于非洲地区。

线粒体DNA单倍群用字母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和Z.来标记。单倍体夏娃则是理论上一切女性的始祖。以下是最常见的线粒体DNA单倍群分划:

【撒哈拉-非洲型】L0, L1, L2, L3, L4, L5, L6, L7

【西欧亚型】H,T,U,V,X,K,I,J,W

【东欧亚型】A, B, C, D, E, F, G,Y

【土著美洲人型】A,B,C,D,X

【澳大拉西亚型】O,P,Q,S

除男性精子细胞外,人身体所有细胞里面都有线粒体,但只有女性的线粒体基因能随其卵子遗传给后代。mtDNA是Mitochondrial DNA(线粒体DNA)的缩写,是承载线粒体遗传密码的物质。男人线粒体只伴随此男人生活一生,然后终结,不能遗传给后代。mtDNA 表现为母系遗传。mtDNA结构类型是反映母系脉络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

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检测古尸线粒体,可弄清历史上各个民族间的母系血缘关系、历史故事、迁徙路线、历史名人的民族、身份。

母亲给儿女贡献了50%的遗传基因,对儿女遗传特性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影响力。古代一夫多妻,有时抢掠战

败民族女性为妻为妾。胜族由于不适应败族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如华夏族不适应寒冷、干燥、冻土的胡人族的漠北地域),一般打完胜仗带着抢来的妾返回祖籍并共同生活生育儿女。异族妻妾生育的孩子虽有一半异族基因,但文化上被视作其父民族的人。儿子长大后继续到异族领地抢掠妻妾,生育的孙子辈已有75%异族血统,但仍被视作属于其爷爷民族的人。虽然孙子的Y染色体仍然和爷爷的一样类型,但其母系线粒体mtDNA,以及身体常染色体已和其爷爷的大不相同。如此不断循环,导致民族的文化、语言虽然还是祖先的,但若干代后民族人口的血统、基因已发生很大改变。

因此,一个民族、地区人群的母系线粒体mtDNA结构类型和构成比例,比父系Y染色体更能反映其遗传和血统特性。[2]

Y-DNA与mtDNA的重合型

以上两者的重合类型表示拥有两种单倍群的人群具有Y染色体和mtDNA单倍群的混合基因。

以下是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和粒线体DNA单倍体群大约的相同之处:

Y染色体单倍群∣ mtDNA单倍群∣地理位置和人种

――――――――――――――――――――――――

A ∣L0 ∣东非及南非

B ∣L1,L4 ∣东非及中非

E1,E2,E3 ∣L2,L3 ∣撒哈拉非洲

O,N,C3 ∣CZ/C/Z,D,G,A,B,F ∣东亚,西伯利亚

K,M ∣R,P,Q,M ∣太平洋

R,I,E3B,J ∣HV/H/V, JT/J/T,U/K ∣欧洲,西亚

Q,C3 ∣A,X,Y,C,D ∣东西伯利亚

中国人起源

10万年前,C和D最先走出非洲,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来到了印度,接着东继续东进,扩散至亚洲和大洋洲。单倍群C-M130的人群却极可能是最早到达东亚的人群。单倍群C从阿拉伯半岛南部、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东亚、大洋洲到美洲都有分布,尤其在远东和大洋洲高频分布,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没有被发现。C下游的分支,例如C1-M8、C2-M38、C3-M217、C4-M347、C5-M356和C6-P55,都有着区域特异性分布[24]。C3-M217是分布最广的支系,在蒙古和西伯利亚群体中最高频出现。单倍群C1仅在日本人和琉球人中出现,但频率很低,还不足5%。单倍群C2出现在从印度尼西亚东部到波利尼西亚的太平洋岛屿人群,尤其是在波利尼西亚的一些群体中,且由于连续的奠基者效应和遗传漂变而成为了上述地方的特征单倍群。C4几乎仅局限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中。C5在印度及其周边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地低频出现。C6则仅出现在新几内亚高地上。

单倍群D-M174在安达曼尼格利陀人、北部藏缅群体和日本的阿伊努人中高频分布,在其他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群体也有低频分布(图1)[17,19,29,30]。D下分D1-M15、D2-M55和D3-P99三个主要支系,还有许多未明确定位的小支系。D1在藏族、羌语支和彝语支人群中广泛分布,在东亚其他群体中也有低频分布[31,32]。D2仅分布于日本,占日本40%以上,是上古绳文人的主要成分。D3在青藏高原东部(康区)、白马人及纳西族等群体中高频[31]。D*多在安达曼群岛被发现[30],且已被隔离了至少2万年。其他一些被包含在D*中的小支系也多分布于西藏周边藏缅语人群、东南亚人群,阿尔泰人中也有少量来源不明的D*

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N、O沿着喜马拉雅山南,进入东南亚。4万年前,在东南亚的密林里,N、O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CD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取代了CD棕色人种。也就是说,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 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单倍群O分为O1、O2和O3三个子类。东亚和东南亚80-90%的人属于O类型,在西伯利亚有一定比例的O1,在中亚有少量O1和一定比例的O3,在西亚有少量O3,在南亚有一定比例的O2和O3,在大洋洲有少量O1、O2和一定比例的O3,O在美洲原住民中基本不存在。

对于O1、O2和O3,除O1-MSY2.2和O3-M122各为一个单倍群外,O2-M268有O2a-PK4、O2b-M176和O2*-M268(XPK4、M176)三个下游单倍群。除以上五个单倍群外,O*-M175(xMSY2.2、M268、M122)构成单倍群O-M175下游的一个剩余单倍群。

◆O1-MSY2.2

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东亚和东南亚,在中亚和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汉族、回族、汉藏语系羌语支人群、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人群和部分侗台语系人群。

◆ O2a-PK4

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在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湖南汉族、岭南汉族、孟-高棉语系人群、侗台语系人群和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于苗瑶语系人群、孟-高棉语系人群。

◆O2b-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主要分布于日本人、朝鲜半岛人和印尼人中。

◆O2*-M268(XPK4、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主要分布于汉族。

O*-M175(xMSY2.2、M268、M122

O—M17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人口超过15亿,传统黄色人种国家中,O—M175在除外蒙以外的所有东亚黄色人种国家中出现频率都超过了50%,日本为55.2%,韩国为67%。

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汉族人中超过80%。而且在汉族中O—M175类型中最多的是O3—M122,与周围其他民族并不相同,而与云南地区的许多民族有相似的地方。

[3]

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

黄河下流域先民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及其龙山文化,广泛分布在在山东、豫东、冀东、辽东半岛和淮海地区。自从大汶口文化向中原地区扩张,使得仰韶彩陶文化退出历史舞台以来,中原地区在大汶口文化的强烈影响之下开始出现灰陶黑陶,但不是真正意义的龙山文化,被命名为当地二期、三期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以山东龙山文化为典型代表,中原龙山文化的基本面貌清晰地显示出大汶口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深刻影响,含有较多的大汶口文化因素,趋向于东方化。[4]

黄河下流域先民以鸟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东夷人创造了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了龙山骨刻文(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为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作用,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古羌夏族吸收先进的东部东夷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夷文化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近2000件骨刻文,说明骨刻文和商代甲骨文源流传承关系非常密切。甲骨卜辞是现能确认的既是最早的汉语书面语,又是商人的书面语。而先商又是东夷的一个主体部分,汉语也确是源于东夷语。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羌语与文化习俗的传承均依靠口口相传。羌语应该是周人古羌语的活化石,可以作为考究对象。羌语属于多音节语,无声调语,黏着语,羌语的语法结构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类型的,和现代汉语差别非常大。汉语是孤立语或分析语,有丰富的声调系统,确实源于东夷语言结构。如果影响周人语言的是东夷商语,那么商族人的语言才是现代汉语的根源,单音节,多声调,孤立语,与现代汉语相似的语法结构,这些种种现代汉语的特征肯定不是从古羌语继承过来,那么只有从商语继承过来汉语是周人语言和商人语言的综合体,汉语从周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大量的古老的词汇和同源词,但是从商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特殊的语言结构。

根据历史传说,太昊是著名的东夷集团首领,伏羲风姓氏后裔分支属于太昊集团西迁的一支。春秋时的任(济宁市)、宿-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都是太昊后裔回到东夷故里后建立的方国。太昊部落(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曲阜发展为太昊集团,西迁一支在淮阳发展为伏羲风姓部族)一样,也分为山东与淮阳和两大系统,均以东夷语言为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直属后裔,蚩尤出自于东夷少昊氏。太昊集团崇拜龙图腾,少昊蚩尤集

团以鸟为图腾崇拜。神农氏炎帝部落起源于陕西姜水流域,东迁到今豫东一带地区,与少昊蚩尤集团交错分布,有时发生矛盾和冲突。神农氏炎帝部落被迫回迁姜水故乡与黄帝集团结盟。[5]

嬴姓始祖少昊,其后裔春秋时仍有徐、江、葛、黄、淮夷、费、郯、谭、锺离等国。少昊嬴姓的一部分西迁在晋陕立国,成为秦国、赵国的祖先。。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夷,是东方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

华夏雏形开始产生于商周时代。商代赢姓诸侯国,传说嬴姓祖先是来自东夷首领少昊氏,形成了华族集团。周代分封了姬姓诸侯国,统称夏族集团。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并称华夏。汉朝开创人刘邦作为徐夷后裔,拜祭蚩尤为战神。汉朝确立前后历400余年,随着经济、文化及国家的大一统,泛称华夏的中原黄河流域居民,兼并了南方苗蛮百越集团,统称为汉人,汉族的正式形成就是从汉朝开始的。

东夷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新泰乌珠台人(距今5—2万年左右),后李文化(距今8400-7700年左右),北辛文化(距今7300-6100年左右),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左右),岳石文化(距今4000-3600年左右)和诸历史时期文化。其主干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间跨度近4000年。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豫东、冀东、辽东半岛和淮海地区都有广泛分布,留下了东夷先民的活动遗迹。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普遍采用大汶口文化发明的快轮制陶技术和占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均属东夷人创造的典型父系社会文化。分子人类学证实龙山文化人骨Y-DNA均为O3-M122,含有部分O3e,没有其它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山人。无论五胡乱华和蒙元满清入侵中原,都改变不了汉族以03-M122为主体的永久性格局。夏商周的起源与龙山文化有紧密联系。[6]

龙山文化先民对华夏民族的诞生与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千年汉族父系基因以03-M122为主体的稳固基础。

东夷人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同中原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系统体系,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在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集团中,夏人出自西系,而又融合了东方少昊集团许多部落最早建立国家的一支。商人出自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集团中的东系,虽然与夏人一样是东西的两大系部落融合的复合型共同体。商朝以玄鸟为图腾,与东夷有血缘同源关系,确对商朝与东夷的关系影响极为深刻。商代人殉、人祭之风渊源于东夷,从甲骨卜辞的记录看,用为人殉、人牲的主要是羌人。商朝分封了东方赢姓诸国,建立广泛联盟关系,九夷之师作为商朝最精锐的部队,是居住在山东的东夷部落组成的部队,一直支持商朝远征西羌,但商纣王腐败荒淫,不停地向赢姓诸国强征财物,频繁征伐西边羌方,东方赢姓诸国已经厌倦了商纣无休止的穷兵黩武,拒绝了商朝让他们参战的要求。东方诸族纷纷叛离商纣王,商朝不得不从西边调兵,去征伐东方赢姓诸国。周武

王坐收渔人之利,入主中原夺权。从西周初期东夷与商遗裔联合起来反对周王的情况看,商与东夷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秦人原为东夷集团的一支,被周王室调到在西陲,长期与羌戎作战,建立秦国。成王伐盍(葢)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而商奄即今山东曲阜包括莱芜一带的嬴姓大国,证实秦人最早的先人,是从山东迁来的。秦人出自于少昊赢姓后裔,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汉朝开创人刘邦作为徐夷后裔,拜祭蚩尤为战神,为汉族大一统做出决定性的历史贡献。汉朝继秦的统一之后,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

考古表明,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东方地文化有着长期的、频繁的往来,表现为二里头文化所包含的较多东方文化因素,考古学界一致认为龙山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来源。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近2000件骨刻文,和商代甲骨文源流传承关系非常密切,甲骨文中的很多文字直接继承了骨刻文的特点和风格,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

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含有较多的南亚人种成分,在人种类型上与他们前身的仰韶文化居民非常接近,但和黄河下流域文化居民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中原文化与东方地文化有着长期的、频繁的往来,二里头文化四期是在前三期基础上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二里头文化居民在人种类型上发生了变化,更加接近东亚人种特征,可以说明该地区已经出现大量的人群交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报告表明:山东龙山文化(诸城呈子II期)的人骨研究显示了与大汶口文化的一致性同时与现代华北人也较接近,因此认为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乃至近代,人种类型上是连续的而不是取代的关系。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mtDNA分析显示M系单倍群占85%,二里头文化母系M占64.3%(与以前相比,N系稍有增加),可以说明古中原母系无疑是M系高频为特征。山东长岛7000年前人骨mtDNA分析显示N系单倍群占70%,淄博地区距今2500 和2000 年前的人骨mtDNA均为N系,N系含有少量中亚-欧洲基因。可见新石器时代东部西部母系mtDNA差别巨大。西安现代组mtDNA:N系占37%,M占63%,;河南现代组mtDNA:N系占47%,M占53%;青岛现代组N系占40%,M占60%(在山东地区属于例外,可能是因为青岛是开放城市,外地移民较多);山东淄博现代组N系占57%,M占43%,但泰安、荣成地区N系高达60~67%,整个山东平均值N 系占51%,M占49%。由此看出,在黄河流域,母系mtDNA-N的含量及分布,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从父系基因来看,根据龙山文化古人骨DNA的研究表明,龙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并且只含有O3和子类型O3e,没有其他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山文化先民,也就是龙山人。O3-M122是汉族的绝对主体,根据2004年文波的数据,山东汉族为59.5%、河南52%、陕西汉族56.7%,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可见黄河下流域O3-M122比例居于北方首位,母系mtDNA-N比例也是在北方最高的。

研究父系基因,同时也要关注母系基因。老亚洲CD原来对应的是母系M,均属亚洲旧石器人类。北方汉族母系基因M占绝多数,N非常低频。山东母系M和N各占一半,和北方其他地区明显不一样。早期父系O3原来对应的是母系N。新亚洲人O单倍群是3~5万年前起源于南亚的,分为O1、O2、O3。在旧石器时代1-2万年前,O1、O2先北上扩散,考古证实红山文化人骨Y-DNA含有O1O2,最可能和日韩O2b有紧密联系。虽然O3比O1O2起步晚,但北上爆发扩张取代了O1O2。古中原母系基因全是M,和藏缅族群相同,但当时古东夷母系N高频。随着龙山文化大规模扩张,mtDNA-N扩散到中原。胶辽官话Y染色体O3占66.70%,在全国各方言区居于首位。冀鲁官话Y染色体O3占64.90%,居于次位,并且母系mtDNA-N是在北方中最高的。龙山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文化区,O3大爆发扩张,彻底取代北亚通古斯C和羌藏D,获得母系M,并且把百越O1和苗瑶O2a赶退至长江流域。O2b被迫北上逃到东北蛮荒地区,然后通过朝鲜半岛,扩散到日本。龙山文化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地区,终于形成了北方汉族父系O3配偶母系N、M 的格局现状。

黄河上游藏缅族群及其西北汉族特有的O3-M134高发频率,O3-M122比例低。而黄河下游以O3-M122为最,O3-M134不多见。O3-M122是O3-M134的祖型,O3-M122最早进入黄河中下领域成为东方主人,迫使O3向西迁徒,与羌藏D系共处融合,形成了藏缅族群。有O3e-M134的地方一般都有O3-M122,但有O3-M122的地方不一定有O3-M134。从黄河流域的整个趋势来看,O3-M134是西部比东部高,越往东越低。在黄河下流域,O3-M122的含量显超过O3-M134,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在O3-M122的细分谱系中,O3*-M122、O3a4-002611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流域,显然是东夷集团的主体类型,因为这个单倍群在藏缅语人群中很稀少,但是在汉族里的比例却能占较大的比例。东夷人以O3-M122为最,几乎没有羌藏D系,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按照现代最新的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上古时期(夏商周)中原地区是由两大族群混合:1、以父系为主的陕西、山西、豫西的仰韶文化人群后裔(可能与炎黄系人群有关,主要代表就是周人);2、以父系O3*-M122、O3a4-002611为主的山东一带、豫东、冀南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人群(可能与太昊-少昊系人群有关,后期主要代表就是殷商东夷族);东夷O3-M122(O3*-M122、O3a4-002611)与先夏O3e-M134(包含O3-M117)均属汉族父系祖先的两大来源。[7]

参考资料

1.蔡晓云.Y染色体揭示早期人类进入东亚和东亚人群特征形成过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18:20-34.

2.姚永刚、张亚平.线粒体DNA和人类进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18:8-15.

3.文波.Y染色体、mtDNA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的遗传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01:50-108.4.张学海.龙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01-01:8-69.

5.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从原始到文明.山东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01:138-143.6.Wei Deng. Baochen Shi. Xiaoli He.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German:Springer-Verlag,2004-06-02:2-10.

7.兰海.Y染色体单倍群D在东亚的分布及其意义.苏州:现代人类学通讯社,2008-11-01:5-18.

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始末

《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始末》 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什么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Human Genome Projects),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1990年正式启动。美、英、法、德、日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总价值达 30亿美元,它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基因组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人类的基因组约含4万到10万个基因,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精确全基因组测序,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位置、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和基因互作。 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简称WGS。“全(whole)”指 的就是把物种细胞里面完整的基因组序列从第1个DNA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DNA,完完整整地检测出来,并排列好,因此这个技术几乎能够鉴定出基因组上任何类型的突变。对于人类来说,全基因组测序的价值是极大的,它包含了所有基因和生命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技术含量极高。 2、发起过程 ●1984年末,犹他州受美国能源部的委托,主持召开会议,讨论DNA重组 技术的发展及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的DNA序列的意义。 ●1985年中,美国加州举行会议,美国科学家于美国能源部的一次会议中 提出HGP草案。 ●1986年中,美国新墨西哥州讨论草案的可行性。与此同时,诺贝尔奖获 得者Renato Dulbecco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研究人类 基因组DNA长达三亿多的碱基对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阐明其在染 色体上的位置,以便于在整体上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1987年初,美国能源部与国家医学研究院(NIH)拨款550万美元,年 末拨款总额近1.66亿美元。同时,美国开始筹建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验 室。 ●1989年美国成立“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 ●1990年,历经5年辩论之后,美国国会批准HGP于10月1日正式启动, 拟在15年内至少投入30亿美元,这项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界的“登月 计划”,英法德日相继参与。 ●1993年,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CHGR)提出更具体清晰的人类基因组 计划内容:“人类基因组作图及序列分析;基因的鉴定;基因组研究技 术的建立、创新与改进;模式生物(主要包括大肠杆菌、酵母、果蝇、 线虫、小鼠、水稻、拟南芥等)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信息系统的建立, 信息的储存、处理及相应的软件开发;与人类基因组相关的伦理学、法 学和社会影响与结果的研究;研究人员的培训;技术转让及产业开发; 研究计划的外延等几方面”这些内容构成了20世纪到21世纪最大的系 统工程。 中国于1999年9月参与,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中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中唯一的发展中 国家。 3、主要任务 遗传图谱 物理图谱(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线性排列顺序);

分子生物学试题A

分子生物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 1 当一个真核基因处于活跃状态(转录)时(A ) A 其启动子一般不带核小体 B 整个基因一般不带核小体 C 基因中的外显子一般不带核小体 D 基因中的内含子一般不带核小体 2 色氨酸调节合成操纵子的辅阻遏物是一个(C ) A 蛋白质 B 多糖 C 色氨酸 D tRNA 3 复合式转座子是( D ) A 两个转座子组合而成的转座子 B 带有转座所必需的基因的转座子 C 反转录转座子 D 带有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 4 距离启动子数千碱基对,并调节转录的位点的是(C ) A 操纵基因 B 起始子 C 增强子 D 弱化子 5 没有DNA参与的过程有( C ) A 复制和转录 B 重组和修复 C 核酶的功能 D 逆转录 6 关于蛋白质翻译—转运机制同步机制描述错误的是( D ) A 蛋白质定位的信息存在于该蛋白质自身的结构中 B 绝大部分被运入内质网内腔的蛋白质都带有一个信号肽 C 仅有信号肽不足以保证蛋白质运转的发生 D 蛋白质运到靶位置后,信号肽必须被切除 7 DNA复制与RNA转录中的不同点是( C ) A 遗传信息均储存于碱基排列的顺序中 B 新生子链的合成均以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 C 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 D 合成方向均为5’→3’ 8 地球生命物质最先出现的可能是( A ) A RNA分子 B DNA分子 C 蛋白质分子 D 质粒 9 DNA最普遍的修饰是甲基化,在人种这种修饰作用不会引起( C ) A DNA构型从B型向Z型过度 B 提高CpG岛的突变频率 C失活X染色体Xist以外的位点甲基化 D失活X染色体Xist位点甲基化 10 真核生物染色体组蛋白质所不具有的特性有( C ) A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 B 组蛋白H5富含赖氨酸 C 有组织特异性 D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11 关于Alu家族,说法错误的是( A ) A Alu家族广泛分布在真核和原核生物中 B Alu家族部分成员能被转录为RNA C 人的Alu家族是典型的分散基因家族 D 人的Alu家族属于中度重复序列 12 关于反式作用因子说法错误的是( D) A 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可以与DNA结合 C 可以调节基因的转录 D 具有基因特异性 13测定蛋白质在DNA上的结合部位的常用方法是( D ) A Westerm印迹 B PCR C 限制性图谱分析 D Dnase I 足迹分析 14 第三代DNA遗传标记,可能也是最好标记方法是( D )分析 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B 小卫星DNA C 微卫星DNA D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全球携手绘制人类迁移图

全球携手绘制人类迁移图(2010-03-03 23:49:20)转载标签:杂谈分类:国学人类基因图谱证明:人类无种族之分 美国最早宣布破译人类基因密码的塞莱拉公司负责人万特博士最近指出:“种族是一种社会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基因图谱并未显示‘种族’之间有何差异。我们都是10万年前从非洲的少数原始部落迁移和进化而来。”万特博士与美国国家卫生总署的科学家们日前宣布,他们已经研究了人类全部基因排序的草图,他们一致认为,人类只有一个种族。 事实上,科学家们早就怀疑,被社会所承认的种族之分并不反映在基因的范畴内。特别是在对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接近完成基因图谱之际,大多数科学家开始相信,区别人类种族的那些标准实际上与生物学概念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他们说,区别不同种族最常用的特征,如皮肤和眼睛的颜色、鼻子的宽度等,是由相对而言极少数的基因控制。10万年时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片刻,在这短暂的人类进化史上,这些基因的变化是为了适应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例如,赤道地区的人皮肤黝黑,是为了减少紫外线辐射的伤害;而北方地区的人皮肤白皙,是为了在较弱阳光下人体能产生较多的维他命D。纽约曼哈顿北区总医院院长佛理曼说:“如果你一定要问人的外表不同反映出多少基因组的差异,我的回答是:不到0.01%,这只占基因总图谱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亚特兰大艾摩利大学医学院分子遗传学教授华莱士说:“不幸的是,人类特别关注外表细节的差异,夸大所谓‘种族’差别的意义,似乎我们整个社会的结构都建筑在视觉的基础上。” 科学家们认为,与极少量基因决定人的肤色和外表相反,人的智力、艺术天赋和社交能力等却由人类8万个基因中数千甚至数万个基因所决定,而且是以复杂而相互关联的方式起作用。科学家们还发现,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某方面基因的差别之大可达90%,而因生活地区不同而产生的基因差别只占10%。有些基因,例如控制免疫系统的基因,在人与人之间差别极大,可是这种差别与种族没有任何关系。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印度裔生物学博士安南德建议,在研究人种时,与其去考虑种族不同,不如从临床的角度去寻找某一种群体易染上何种疾病,例如印度人形成血栓的几率较高,这也许是因为印度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增加了引起心脏疾病的危险。所以,在考虑人种时,应从生物学的角度,全面考虑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而不是强调他属于哪个种族。 但也有少数生物学家对此持有异议。犹他大学人口遗传学家罗格斯就认为,种族划分是有意义的。他说:“我们也许相信种族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表面上,但差异确实存在。种族分类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迁移过程有很大帮助。” 全世界人口基因来自36个女人源于“线粒体夏娃”? 中国人常讲同姓氏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家经十几年的DNA 研究发现,全世界的人口分别繁衍自36个不同的、被称做“宗族母亲”的原始女人,其中非洲有13个“宗族母亲”,印度、澳大利亚、中亚有7个。而所有这些“宗族母亲”又都是15万年前到2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一个科学家命名为“线粒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的

世界种族分布

世界种族分布 种族主要指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的人的群体。这种人的群体具有区域性特点。世界上种族比较复杂,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被公认的分类系统。过去,对种族的划分,一般以人的皮肤颜色为主要标志(当然也考虑到生理特征),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现在人类学家则按皮肤颜色、头型、眼脸、脸盘、眼睛的颜色以及眼、鼻、唇的结构和大小、身高及其比例等进行划分。此外,血型、指纹、掌纹、体毛、牙等对人类种族划分也有一定意义。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种族这个群体也在发生变异,形成一些过渡或混合的类型和区域性的变种。现划为四大人种:①蒙古人种,皮肤呈黄白、黄褐色,面部扁平,颧骨较高、鼻梁的高度和宽度均属于中等,头部为黑色直发、眼睛的颜色较深。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支分布于亚洲大陆,是蒙古人种的主要部分;另一支是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②欧罗巴人种,皮肤颜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状发或直发,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嘴唇薄、鼻梁高、鼻子大、鼻尖突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种族;③尼格罗人种,肤色黑或深棕色,发黑而卷曲,鼻宽扁、唇厚。主要分布在非洲撤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④澳大利亚人种,与尼格罗人种相似,肤色黑、发黑,鼻宽唇阔。主要分布在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种族。 早期的学者注重于总结及描述“人类的自然类别”,这即是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于1775年出版的人类五分法的文章的标题。但随着19世纪时人类学的形成,欧美学者开始试图解释各个群体在行为上和文化上的不同特征(Stanton 1960)。他们开始测量颅骨的大小及形状,试图解释智力或者其他方面的不同特征(Lieberman 2001)。与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同时,欧洲人对于不同种族到底起源相同,还是各自进化,或各自被上帝创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Wolpoff and Caspari 1997)。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民间对于民族之间的区别的普遍认知,和科学家对于这些区别的解释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来一名学者所说的“种族的意识形态”(Smedley 1999)。这种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旨是:种族是远古的,自然的,一成不变的,各不相同的。虽然一些群体是多个群体的混合体,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仍然可以辨别形成该混合群体的祖先民族。19世纪时,有多位自然科学家在种族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Georges Cuvier、James Cowles Pritchard、Louis Agassiz、Charles Pickering、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 其中Cuvier将人类三分,Pritchard七分,Agassiz八分,Pickering十一分。Blumenbach 的五分法则是19世纪时比较常见的: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等地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中亚、东亚等地 埃塞俄比亚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美洲人种,即红色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 马来人种,即棕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注意:和20世纪时所说的棕色人种不同)在Blumenbach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渐渐将美洲、马来两个人种归并于蒙古人种,结果进入20世纪初剩下三个主要的人种: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20世纪最常见的分法是由美国人类学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刚果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 开普人种(居于非洲南部,因在特征上和传统的“黑色人种”有别,而分列出来)

世界人种分布(概念讲义)

世界人种分布 世界人种分布 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基础。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 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 ?高加索人种(白种)。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 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 ?蒙古人种(黄种)。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 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 ?非洲人种(黑种)。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 1

中日韩人种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出炉

中日韩人种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出炉 韩国首尔大学基因医学研究所徐廷瑄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宣称,他们通过对30名中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基因组研究,成功绘制出中日韩人种超高清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并根据该图谱发现,亚洲人独有的基因拷贝数变异共有3500多个。 所谓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riations)是指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从1000bp(碱基对)到数百万bp范围内的缺失、插入、重复和复杂多位点的变异。研究表明,不少人类复杂性状疾病都和拷贝数变异有密切关系。 2019年,第一张人类基因组第一代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问世。这张遗传图谱是通过对欧洲、非洲和亚洲祖先4个人群的270个个体样品进行分析,用两个互补的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基因分型和以克隆为基础的比较基因组杂交进行基因拷贝数变异筛选,获得了一共1447个拷贝数变异。 之后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基因拷贝数变异是个体之间在基因组序列差异上的一个重要源泉,是研究基因组进化和表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关于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拷贝数变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基因表达差异,对正常表型的构成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作用。拷贝数变异研究在法医学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索法医学个体识别的遗

传变异时不能忽略拷贝数变异这一基因组多样性的新形式。首尔大学医学院此次绘制的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与西方绘制的现有图谱不同,是只针对中日韩人种进行研究并绘制完成的,将有效适用于特定人群的疾病诊疗,并为今后正式研究基因拷贝数变异和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良好平台。(薛严) 当第一张人类基因组草图问世时,我们对这一划时代的成就充满期待,渴望它在医学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能够迅速兑现基因组研究的初衷。10年过去了,我们发现那不过是生命科学这部天书的扉页。基因组测序现已不算难事,科学家面临的更大挑战,是从浩繁的基因组序列中找到惠及健康的有用信息。或许,研究基因拷贝数变异,我们才翻到了这部天书的某一章节。

世界的人种教学设计

《世界的人种》教学设计 田阔清苑区温仁中学 一、概述 本课设计的教学载体是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二节《世界人种》的教学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地球面貌-世界居民-气候-发展差异”组成,层层递进。“世界人种”这节内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这一节教材具有人文地理课的功能,应起到说明人文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世界人种”一节是人文地理部分,包括人种的重要特点、人种的分布地区等内容。这部分知识,可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及问题,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为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打下基础。 本节介绍世界主要的人种地区分布、人种特点。教材通过世界主要人种的典型照片和人种的特征描述,告诉学生什么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且通过阅读教材,从成因上阐明不同人种为什么存在肤色和毛发等人种特征的差异,说明肤色等是区分人种的重要标标志,为世界语言和宗教作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 B、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 B、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图片和地图,掌握三大人种的外貌特点和分布地区。 (2)教学难点: 人种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人种的特点与分布有联系密切。由于种种关系,学生对于黄色人种较为熟悉也兴趣较大,对世界人种有很强的认识愿望。学习这一节在人文地理学习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利用学生对黄色人种的熟悉,引导其自主探究,关键问题“引而不发”,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C、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课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融声、形、色为一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增加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真实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愉快中接受。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和我们不一样的外国友人来咱们中国, 参加比赛或观看比赛,你们见过外国人吗?谁愿意说一说,你第一次见到的外国人是啥样儿的?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要点预设:皮肤:和我们的皮肤颜色截然不同。头发:不像我们的头发又黑又直。鼻子:嗯,比我们的鼻子高多了。眼睛:和我们黑色的眼睛不一样。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情感,引出课题 (二)体会情境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奥运会使世界了解了中国,也使中国开始走向世界。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人种。(出示课题) 1. 出示情境图,提问世界的居民可分为几大人种?是哪几大人种? 2.根据什么划分呢? 3.指导学生认识图中表示的意思,提问你能分别说一说他们的体貌特征吗?

世界人种的分布与地表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人种的分布与地表自然环境的关系 0902602-25 曾凡佳指导老师:谭全元 关键词:人种,分布,自然环境。 一、前言 人类的种族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不同的人种主要是根据其体质的性状(如肤色、睛色、发色、发型、面部特征、头型、身材等等)而区分。根据上述特征,一般把人类划分为三个基本的种族,即三大人种,它们是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 二、正文 人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或波发,鼻梁宽扁,口宽度大,唇厚而突出,体毛发达程度中等。 欧罗巴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发或直发,发色浅,睛色碧蓝或灰褐,鼻狭而高,唇薄,胡须和体毛很发达。 蒙古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深或浅的黄色,发直而黑,睛色深,两眼角有特别的内眦褶,面部扁平,颧骨突出,鼻宽度和高度中等,唇厚中等,胡须和体毛不发达。 虽然三大人种在外貌上看来彼此明显不同,但是从全人类来看,三大人种彼此借着一系列不明显的,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的中间类型而互相联系着。不同人种的各种体质特征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亚洲大陆中部和非洲的东北部是不同种族类型接触的地区,在这里产生出人种的中间类型。如乌拉尔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等。(Renzhong)亦称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性的人群。人种的自然体质特征主要包括人的头部、五官、头发的形状、肤色、毛发颜色、眼色、身高及其比例等。血型、指纹、体毛、牙齿结构等对人种的划分也有一定意义。人种具有区域性特点,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存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关系密切。德国美国兹大学休比迪克教授认为,人种是在大约距今4万年之前开始分化的,由于长期适应其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而逐渐形成不同的遗传自然特征。例如赤道附近,阳光紫外线照射强烈,皮肤下的黑色素增加,逐渐变成黑色皮肤,形成黑种人。欧洲由于多云,在那里生活的人吸收的紫外线少,故皮肤是白的,头发也不是黑的。根据上述自然形成的特征,将世界人种划分四大类:蒙古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尼格罗人种(黑种)和澳大利亚人种(棕色种)。白种人又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占世界总人口的54%左右。其特征是肤色浅淡;柔软波状的头发,颜色多金黄;眼色碧蓝或灰棕色;毛发较浓密;颧骨不高突;颚骨较平;鼻子窄而高;唇薄或适中。这一人种的代表是俄罗斯人、波兰人、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以及亚洲南部和西部。黄种人又称亚美人种,是世界上占第二位的人种,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7%。其特征是皮肤略黄、黄白色或浅棕色;头发柔软黑且直;胡须和体毛不发达;面部扁平,颧骨较高;嘴唇厚度适中;鼻型高宽适中。这一人种的代表是中国人、朝鲜人、蒙古人、日本人、越南人、泰国人等,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属于黄种人,他们是早年从亚洲大陆越过白令海峡移入美洲的。黑种人是世界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其特征是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鼻梁宽扁,嘴唇厚而突出;体毛发达程度适中。黑种人主要是非洲的居民,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尤其是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美洲也有一部分黑人,他们是殖民者从非洲贩运去的黑人后代。棕种人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与黑种人近似,肤色呈棕色,发黑卷、鼻宽唇阔,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太平洋中的若干岛屿及亚洲东南部。由于人类社

世界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序列图即将完成

世界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序列图即将完 成 世界上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序列图即将由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这项工作正在位于深圳市盐田区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内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该研究计划被命名为“炎黄一号”。计划发言人叶佳说,以黄种人的基因组图谱为研究目标,将为黄种人的基因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准确和更有针对性的“基因标准图库”,“好比为你的基因做了一张参考CT”。 据悉,该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生物信息系统国家工程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承担,这一合作团队是曾经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的主要成员。计划一旦成功,意味着中国将实现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工作从1%到100%的成功跨越。 目前全世界共发现2000个与疾病有关的人类基因,其中有1500个已在美国用于临床诊断。叶佳说,我国经政府批准用于临床诊断的基因种类仅几十个,不到美国的3%.由于黄种人突变位点与白种人不尽相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诊断标准。因此,“开展黄种人基因与疾病关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显得意义非凡,但前提是,黄种人的基因组要有一个标准序列图,深圳开展的工作不一定就能定为标准图,但一定

是黄种人的第一个”。 相关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测序仪器的问世,大大加快了这一计划的速度。由六国合作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数亿美元,花了几年时间才完成了任务;而如今利用新技术可在几个月时间内,花几千万人民币就能完成。“随着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有望在年内降至万元水平。”叶佳说。 “将来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自己的基因组图谱,就像拥有自己的CT图一样,”叶佳说,“这意味着实现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的梦想越来越近。” “炎黄一号”计划同时也是我国科学家与英国桑格基因组研究院合作进行的千人个体基因组多态性研究的一部分。这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一代测序和高性能计算机技术为支撑,通过对白、黑、黄三人种进行大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比较,探索人类基因组在不同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和变化规律。 科学家认为,个人测序与之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所不同。之前的测序没有在每个染色体的两个副本之间、甚至是不同捐赠者的DNA之间作出区分,从而混淆了等位基因。 今年以来已经宣布完成个人基因组图谱的有两人。一是今年六月美国贝勒医学院的基因组中心,宣布完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DNA之父”詹姆斯·沃森的个人基因组序列图;另一个是今年9月刚刚在美国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以传统测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forcode: 我整理了一下《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的一些精华点 这是我的一些感想或总结: 每个人的每个细胞里都有2份文件,大约有30亿个字母,它是数码格式的,也是逻辑方式的。 人体大约有1000万亿个细胞,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细胞,人体DNA大约有30亿个字母,3万个基因,23条染色体。 DNA是人体如何产生、组装、运行、行为的说明书。 外界环境会影响大脑意识思维,思维会影响大脑分泌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皮质醇及其衍生物会打开或关闭某些基因的开关,从而制造出新的蛋白质,影响人体,所以环境、意识会影响基因,基因也会影响人体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人体是基因与环境进行交互的一个界面。 历史上先有RNA再有DNA和蛋白质,DNA和蛋白质,就好像是RNA制造出来的工具,一个用来存储配方信息,一个用做基础设施。如果要类比一下,可能人相当于RNA,电脑相当于DNA,人造的其他东西相当于蛋白质。 人体其实是DNA/RNA这些微小生命组成的生态系统,人体是一个战场,基因之间在永无休止地竞争。 基因对人命运的影响,如果你遗传了某种疾病,基因甚至可以精确到哪一年你要生病、哪一年出现什么症状、哪一年死去……就好像命中注定的一样。 这是我截取的书摘: 在一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接近中心体的地方,有一串长约120个字母(A、C、G 和T四种字母)的序列,重复出现了很多次。在每两个这种序列之间,是一些没有什么规律的“文字”,但这120个字母组成的“段落”却像一段耳熟能详的乐曲一样重复出现,总共出现了100次以上。 蛋白质代表的是化学反应,是生命活动、是呼吸、是新陈代谢、是行为——生物学家们称为“表现型”的那些东西。DNA代表的是信息,是复制、是繁殖、是性活动——生物学家们称为“基因型”的那些东西。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这是一个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先有基因还是先有蛋白质?先有DNA是不可能的,因为DNA只是一件含有些数学信息的无生气的东西,不能催化任何化学反应,非得有其他东西帮忙不可。先有蛋白质也不可能,因为蛋白质虽然能进行化学反应,却不能精确地复制自己。这样看来,不可能是DNA创造了蛋白质,也不可能是蛋白质创造了DNA。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 白种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 黄种人:亚洲东部及美洲(主要是印第安人) 黑种人: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美洲也有一部分黑人。 世界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混血人种,分布在三大人种的交界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美洲,尤其是拉丁美洲。 世界语言的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比较著名的有: 1.中国北京大学分类法 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通锵,胡吉成将世界语言分类为13个语系,45个语族。这13个语系是: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闪--含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科依桑语系,北美印第安语系。 2. 英国Simon大学遗传学分类法 (1)欧亚语系,包括汉藏语系、印欧语系。 (2).太平洋和非洲语系,包括.除欧亚语系,南北美洲以外其他各国的语言。 (3).北美语系:北美洲土著印第安语言。 (4).南美语系:南美洲土著印第安语言。 3. 澳大利亚国家标准语言分类法 北欧语系,5个语族,16种语支 南欧语系,5个语族,16种语支 东欧语系,7个语族,25种语支 西南亚和北非语系,3个语族,21种语支 南亚语系,5个语族,16种语支 东南亚语系,3个语族,23种语 东亚语系,4个语族,15种语支 澳洲土语语系,8个语族,56种语支 其他语系,7个语族,41种语支 4. 美国麻萨诸赛洲理工学院(麻理工学院)分类(完全按地区) 非洲语系:北非语族,南非语族,东非语族,西非语族 亚洲语系:北亚语族,南亚语族,东亚语族,西亚语族,中亚语族,东南亚语族 澳太语系:澳大利亚及太平洋诸岛国。 北美语系:北美洲各国语言,包括土著印第安语言。 南美语系:南美洲各国语言,包括土著印第安语言。 欧洲语系: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斯拉夫语族有俄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等。波罗的海语族包括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等。 主要语言编辑1、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

世界人种智商分布是怎样

世界人种智商分布是怎样 经过近30年和对130个国家的IQ测试,林恩教授得到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排名 美国心理学协会2005年的调查结果和英国专家林恩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当林恩教授1977年开始进入人种智商这一领域的研究。他在信中说道,上世纪70年代,他注意到了日本的飞速发展,作为智商研究专家,他马上想到,日本能够有如此快的发展是否因为他们有较高的智商于是,他开始了对日本人的智商测试调查。他发现,日本人的人均智商达到了105。得出这个结论后,他又猜想,中国人是否也应该拥有同样高的智商调查测试的结果显示,他的想法是对的,中国人的平均智商也达到了105。 中国、日本都属于蒙古人种,地域又很接近,于是,林恩教授开始了对人种智商差异的研究。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林恩教授总结出了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差异排位以及原因。 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而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澳大利亚原著民(62)。而人种智商最低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 林恩的这一研究遭到了西方社会的批评。他说,因为在西方有一个观点:所有人种的智商都是一样的,研究人种智商的差异被认为是种族歧视。通过研究,林恩认为,是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高智商的人种。 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论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

的原因是生存环境和基因。林恩教授首先注意到了加州大学研究脑量进化的专家杰里森的观点: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受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也是物竞天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 林恩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到人类的进化中。在对诸多的数据分析后,林恩教授得出,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了更大的脑容量。比如东亚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416cc,欧洲人的脑容量为1367cc,而撒哈拉地区的非洲人脑容量为1282cc。林恩教授称,寒冷的气候让早期的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御寒。在寸草不生,动物也很少出没的冬季,寻找食物努力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 问题一:既然东亚人的智商最高,为什么西方人的发明创造更胜东方人当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后,很多人提出了质疑。第一点就是虽然东亚人拥有高于欧洲及美国人的智商,但欧洲人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要比东亚人更胜一筹,发明也更多。林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东亚人在性格上比欧洲人更循规蹈矩,所以在发明创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证明东亚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 林恩教授还提出,聪明的东亚人现在遍布了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夏威夷、北美地区。而他们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参与和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问题二: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却为什么没有最高的智商。欧洲一些学者对林恩教授的结论的另一个质疑是,既然寒冷的气候让人类进化出最大的脑容量,并获得高智商,为什么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却是个例外。 这一点,林恩教授用基因突变解释这个问题。林恩教授说,在早期非洲直立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揭示神秘雅利安人面纱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揭示神秘雅利安人面纱 当今世界以雅利安为国号恐伊朗莫属. 从语言来讲,古波斯即大多数伊朗民族的语言属雅利安人,中国古称安息人. 雅利安人是古代一支操一种属印欧语系语言尚武民族,他们发端于中亚,后来向东,向南和向西发展,形成许多新的民族,如中国史记里记载的塞人和乌孙人.印度历史上有关于雅利安入侵的记载.印度的四种姓是按肤色深浅而设置的,其中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即来源于征服者:金发碧眼白肤的雅利安人.波斯历史上有名的米底人和波斯人都是雅利安人后裔.古希腊历史学家提到的塞西安,撒尔马希安马萨革泰和阿兰聊部族也是雅利安人直裔.雅利安人英译Aryan,伊朗英译Iran. Aryan 和Iran发音基本相同,都指雅利安.古雅利安人信奉太阳神,以幅射形状为其象征,如十字和卍字.雅利安人能四处征战与他们善养马和骑马有关. 塞西安,撒尔马希安部族是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 他们曾遍布黑海北岸的俄罗斯和中亚直达中国新疆. 看过”斯巴达300”都知道波斯使者骑白马在希腊人面前扬威的镜头.历史上的雅利安人摧毁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 古巴比伦, 古印度和古埃及. 正是由于雅利安人有一段辉蝗历史,后来许多国家和民族宣称雅利安人是其祖先.伊朗人宣称是古雅利安文化的继承者. 塔吉克斯坦也是如此宣称.伊朗人最忌讳别人把他们看作是阿拉伯人.其实古代的伊朗人并不信***教. 大约在公元前500多年, 也就是孔子在世的时代, 一个名为琐罗亚斯德的雅利安人创立拜火教, 又称袄. 这种宗教曾为大多数定居雅利安民族所信仰.在公元7至9世纪里, 阿拉伯人统治波斯, 整个伊朗开始***化并开始灭袄运动. 直至11世纪, 袄教在伊朗绝迹. 也就在这二百年历史中, 阿拉伯和***文化在伊朗打上了深深的络印. 波斯文由契形改成阿拉伯的蝌蚪形. 大量阿拉伯词汇进入波斯语言, 约占波斯语60%.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非常崇拜琐罗亚斯德, 称他为超人.专门为他写了一本书名为查拉图士特拉. 查拉图士特拉即锁罗亚斯德的德译. 而希特勒又崇拜尼采.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雅利安这个名称以及卍字使人不安起来.因为希特勒宣称他所领导的德意志民族即高贵雅利安人.希特勒认为“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古雅利安人创立佛教时,取他们的太阳神图腾卍为帜记,古梵语读Swastika.汉语引进卍后,简读wan,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今天人们见到这个标志,可感觉不到它的原义了,犹其是欧洲人.现代人类基因图谱基本上解说或者证明了世界民族的迁移史,也推翻了以往看来是真理的东西.有些东西让人觉得历史也许更幽默. 这份由美国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种基因图谱(Y染色体)表明: 现代德国人中属于雅利安基因占19.5%. 而俄罗斯人属雅利安人基因占47%.雅利安人成份最高的是波兰, 超过50%.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 雅利安基因只占18%. 不如中国维吾尔族21%.印度操印欧语民族中雅利安基因占39.5%. 这就是为什么宝来乌明星大多一副白人面孔, 而走在印度大街上黑压压一大群的原因. 希特勒梦想要消灭的他认为劣种的斯拉夫(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民族其实是真正的他所崇拜的雅利安人.从基因也就是血统来讲, 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基因比重在欧洲自东而西衰减, 自北而南哀减. 挪威人中占31%.而意大利几乎没有.苏格兰人占7%. 并且金发碧眼并非雅利安人特有. 欧洲土著凯尔特人也是这种特征. 斯拉夫拥有雅利安人血统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斯拉夫生活的东欧即古雅利安人西支萨尔马希安人的活动区域.他们与东方的塞西安人, 即中国史载的塞种不断交战.最后被塞西安人击败西迁.有希腊历史学家记载他们被塞西安人歼灭或消灭. 现在看来.萨尔马希安构成斯拉夫民族的主要血源.但为何斯拉夫民族并没有雅利安人认同感, 而实际上离雅利安血统比中国维吾尔还远的而且生话区远在古雅利安人活动范围之外的德意志民族所认同呢?原因有: 1, 关于德意志民族起源于雅利安人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 而希特勒不是历史学家, 他对历史并没有过多研究. 并且当时缺乏必要的考古手段如DNA分析等, 很多结论来源于人的主观意断. 2, 德国人扩张心理的需要. 他们需要一个像雅利安人那样能东征西讨, 彻底颠覆一个旧世界旧秩序的祖先. 3, 斯拉夫出现在文明世界时, 已是一个农耕定居民族. 约公元8世纪才被拜占庭历史学家纪录. 那时雅利安各族早己烟灭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并且这个民族一开始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随着分子人类学数据的不断积累,父系Y染色体与母系mtDNA研究的一系列进展,使得中国人群的多样性结构逐渐明晰。现有的Y染色体数据揭示,现代人出非洲后由东南亚经多次迁徙进入东亚。在旧石器时代,现代人最初定居东亚或东南亚之后,紧接着不断北迁,这奠定了中国人遗传结构的基础。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的遗传成分,绘制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在父亲与儿子传代,呈严格的父系遗传,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母系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研究Y-DNA与mtDNA的重合型,可以揭开中国人的祖先来源之谜。 目录 单倍群 人类父系基因Y-DNA 人类母系基因mtDNA Y-DNA与mtDNA的重合型 中国人起源 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 单倍群 在分子进化的研究中,单倍群或单倍型类群是一组类似的单倍型,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祖先。因为单倍群由相似的单倍型组成, 所以可以从单倍型来预测单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被用来确认单倍型。单倍群以字母来标记,并且以数字和一些字母来做补充,,例如O3a4。Y染色体和线粒体单倍群有不同的单倍群标记方法。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在人类遗传学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是『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Y-DNA单倍群)』和『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单倍群)』,这两个都可以

被用来定义遗传群体。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仅仅被从父系线遗传,同时mtDNA仅仅被从母系线遗传。 人类父系基因Y-DNA 在人类基因学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上面的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是根据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不同把全部现代智人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的十八个字母作为索引。谱系树中的父节点代表的对应基因突变是所有子节点共有的,但反之不然。研究者们则把理论上存在的所有男性始祖称为Y染色体亚当。不同的研究推测的Y染色体亚当的时代也不同。人类Y染色体DNA (Y-DNA)单倍型类群用大写字母A至T标记,以下还有更细的分类则用数字和小写字母标记。 见右图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图,按此谱系树,现今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根都能在非洲找到。A=M91和B=M60也是非洲居民的特征。而出走到非洲以外的居民后裔,包括棕色人种、蒙古人种(黄色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其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初一地理教案:世界地理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记住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了解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分布地区。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和“世界语言的分布”图,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看各种图片了解宗教建筑,并记住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及建筑物。 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种族观,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世界人种”,教材开门见山,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黄种和黑种。然后,介绍了白种、黄种和黑种的特征和分布,简洁清楚。一方面,对知识是一种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带着这些问题在图中查找,获取相关知识。 另外,教材还强调,世界上的人种只是根据身体外部的特征不同来认识的,没有优劣之分,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观。通过“读一读”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刻,是培养唯物史观的良好时机。 关于“世界语言”,教材一开始,首先介绍了世界使用语言的一般情况。然后,着重介绍了: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它们的应用地区,并配了六幅插图,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别。 “世界语言的分布”使我们更能直观的了解6种语言的主要分布,锻炼学生的读图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世界的宗教”部分,教材用宗教建筑物引出,但没有介绍宗教的内容,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做了简单概括。把人分为两类:信教的称为教徒,不信教的称为无神论者。简单介绍了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教徒人数和分布地区。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地名多,但容易理解。如果一味的叙述地理事实,会使课堂枯燥。可以利用一些图片以及声像材料,创设情景,增强感染力,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多元的文化和异域的差异。

世界的人种极其分布

课题《5.1人口和人种》 第三课时《世界的人种极其分布》教学设计 吴志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 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人种的特征、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难点:从自然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世界人种分布的原因 掌握人种特征,培养学生准确辨识各人种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自助预习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四、学法指导: 1、以图析文法:地理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要借助地图来完成学习任务。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查阅资料在预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展知识面,培养学习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填充图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奥运会开幕式引出所学知识点

【新课学习】 一、人种分类及特征 (一)、初步展示预习成功 1、什么是人种? 根据人们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2、根据人们体质方面的特征,把人类划分为哪三大人种? 根据体质特征可将人类划分成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课件演示三大人种图片) 3、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表格正确答案) (二)讨论交流 追根溯源 人种在外部特征方面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补充材料:太阳辐射,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着人种的特征.人的肤色大致从赤道到极地逐渐变浅,与太阳辐射有关,毛发和鼻子的特点也与气候有关. 师小结:各人种的长相区别是由于适应环境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