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三四章知识

管理学三四章知识

管理学三四章知识
管理学三四章知识

第三章计划

第一节计划的含义与性质

1.计划的含义是什么

①计划是预先决定的行动方案。

②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规划和安排。

③计划职能包含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计划既涉及目的(做

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

④计划是一种结果,它是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一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它是对未来

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

⑤计划工作是一种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程序,以期能够

经济地使用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把握未来的发展,获得最大的组织成效的活动。

计划(“计划工作”)是收集信息,预测未来,确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明确方案实施的措施,规定方案实施的时间、地点的一个过程。

2.简述计划工作的性质

首位性、普遍性、目的性、实践性、明确性、高效性

3.简述计划的重要性

计划是管理活动的依据

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手段

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

计划是管理者制订控制标准的依据

4.计划的六要素

明确做什么(What)即给出组织不同层次的目标

明确为什么做(Why)即给出实施计划的原因

明确谁来实施计划(Who)

明确在什么地点实施计划(Where)

明确实施计划时间表(When)

明确计划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手段(How)

5W1H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2.指出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区别

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一般而言,一年或一年以下可以完成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一年以上至五年可以完成的计划称为中期计划;五年以上可以完成的计划称为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指出组织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组织各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内容相

对比较笼统。

中、短期计划的内容比较具体,对在中短期内组织某项活动的目标、行动方案、实施措施和手段、具体的考核指标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短期计划一般还会将工作细分到具体的作业单位,并给出工作日程表、预算等。

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根据计划对企业经营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不同,计划制定者所

处的管理层次的不同来划分。)

战略计划是由高层次管理者制定的,是关于组织活动长远发展方向、基本目的的计划。其内容不追求具体、明确,只规定总的发展方向、基本策略和具有指导性的政策、方针。

战术计划一般由组织的中低层管理者制定,是关于组织活动如何具体运作的计划。对企业来说,主要是指各项业务活动的作业计划。

简言之,战略计划是确保企业“做正确的事”,而战术计划则是追求“正确地做事”。

例:医疗制度改革、收入制度改革

战略计划的基本内容

战略计划也称为战略规划,它是组织的其他各种计划的最高指导原则。要对如下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1)组织的重大任务

(2)管理目标、方针和原则

(3)战略计划的实际功效

(4)组织的模式、功能

战略计划的特点

包含的时间跨度大,涉及的范围广;

内容抽象、概括,不要求直接的可操作性;

计划方案的使用往往是一次性的;

计划的前提条件大多是不确定的,计划执行结果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战术计划的特点

涉及的时间跨度较短,覆盖的范围较窄;

内容具体、明确,并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计划的任务主要是规定如何在已知条件下实现企业的各项分目标;

战术计划的风险程度比战略计划低。

3.指向性计划与具体计划、综合性计划与专业性计划有什么不同?

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计划(对象范围)

综合性计划:是对业务经营过程中各方面活动所做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执行的战略计划往往是覆盖面较广泛的综合性计划,但短期计

划有的也是综合性的,比如企业往往需要编制年度综合经营计划。

专业性计划。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职能工作所做的计划,它通常是综合性计划某一方面内容的细化。比如,与企业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销售计划、生产计

划、产品研发计划,以及为业务活动服务的人事计划、财务计划、物资

供应计划、技术改造计划、设备维修计划等,都是特定职能领域的专业

性计划。

指向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计划内容的详尽程度)

指向性计划。也可称为指导性计划,一般只规定一些指导性的目标、方向、方针

和政策等,并由高层决策部门制定,适用于战略规划、中长期计划

等。

具体性计划。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措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般由基层制

定,适用于总计划下的专业计划或具体的项目计划,如新产品开发

计划、技术改造计划等。

4.计划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愿景与使命

愿景与使命是为了说明组织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同组织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企业目的应包含经营理念和经营目标两个方面。经营理念是指企业或经营者所持有的信念、理想、意识形态等价值观,是企业所希望达到状态的价值侧面。经营目标是指为实现企业经营理念而设定的具体的事实侧面。一般来说,公司愿景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大家愿意看到的(期望的);大家愿意为之努力的(主动的);通过努力可以步步接近的(可接受的),“胆大包天”的梦想。一个好的公司愿景,它必须具有前瞻性、想象力、震憾力、清晰度。“公司的短期目标就是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的长期目标就是公司的愿景。”

目标

目标是组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它是在组织的目的或使命指引下确立的,是组织或人的目的与意志的明白确切具体的表述。

政策

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解决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规定或行为规范。

政策给出了其作用的范围和界限,但鼓励下级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处置问题,主动承担责任。

程序

程序是完成未来某项活动的方法和步骤,是将一系列行为按照某种顺序的排列安排。

规则

是单一行为的规定而没有时间顺序,而程序是一系列规则的顺序组合。规则也不同于政策,一般不给执行人员留有自由的余地,而政策却会留有一定的自由处置权。规定了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可以避免重复分析,减少例行事件处理的成本。

规划

规划是为了实施既定方针所必需的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的资源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它一般要靠必要的资金和经营预算来支持。规划可大可小,不同级别的组织都可以有自己的规划,规划一般是粗线条的,纲要性的。大的规划往往派生出许多小的规划,而每个派生规划都会对总规划带来影响,它们相互依赖,互相影响。预算

预算是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告书,也可以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预算既可以用财务上的术语来表示,也可用人时、产品单位、机时或任何用数字表示的其他计量单位来表示。预算既可以反映企业收入预期,也可以反映企业支出预期。预算可以单独作为计划来使用,也可以作为某个计划的一部分内容,含有预算的计划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第三节计划的过程

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机会分析确定目标预测计划实施环境提出可行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定方案拟定支持计划预算

机会分析计划工作是从分析组织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开始的。这需要组织的管理者认真分析组织环境的状况,预测其变化趋势,从中寻找发展机会,并判断利用这种机会的可能性和能力,或面对挑战寻求应对策略和思路。这个过程对逐渐形成组织的阶段目标或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确定目标通过机会分析,管理者对组织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形成了初步的判断,以此确定出组织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

目标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目标的内容二是目标的实现时间三是目标的具体指标和价值

明确计划前提计划前提是指计划实施时的环境状态。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所定的计划切实可行,必须准确地预测出实施计划时的环境和资源状况。

组织环境是复杂的,各种影响因素很多,有组织内部的可控因素,也有组织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应将这种预测限于那些关键性的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

就企业而言,一般需进行经济形势预测、政府政策预测(如税收、价格、信贷、能源等)、销售预测、资源预测(如资金、原料、设备、人员、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假设出实施计划时的未来环境状态,并依此制订计划的所有内容。

提出可行方案围绕组织目标,要尽可能多的提出各种实施方案,充分发扬民主,吸收各级管理者、专家、技术人员、基层员工代表参与方案的制定,也可通过专门的咨询机构提出方案,做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多个方案的提出为选择最优方案或满意方案打下了基础。

评价备选方案评价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客观性指计划的各种安排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合理性指计划的各种措施、手段是否得当。

可操作性指计划的实施步骤、措施是否具体、明确和易于安排。

有效性指计划的实施效果是否明显、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经济性指计划的各种安排(如人员、技术、资金、时间等)是否合理、经济。

机动性指计划对潜在问题是否进行了充分的估计,是否有灵活的备用措施。

协调性指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形成一个相互支持、逻辑严密的系统。在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时,要特别注意发现每一个方案的制约因素、隐患以及总体的效果。

选定方案(决策)计划工作的第六步是依据方案评价的结果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优化方案。首先要认真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站在全局的观点上权衡利弊,必要时还可以采用试点实验、数量分析等方法比较这些方案,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排队。最后选出一个或几个优化方案,在可能的情况下,除了选出一个主方案外,还要有备用方案,供环境和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使用。

在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对拟采用的方案要经过各级管理者、技术人员和职工会议广泛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选出优秀的计划方案,也有利于使被选定的计划方案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为计划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拟定支持计划选定的计划方案一般是组织的总体计划,为了使得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支持计划,它们是总体计划的子计划。这些支持计划一般由下级各层次或职能部门来制定,在这一阶段中要注意考虑以下问题:

(1)务必使有关人员和部门了解企业总体计划的目标、计划前提、主要政策、抉择理由,充分的掌握总体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

(2)协调并保证各支持计划方向的一致性以支持总体计划,防止仅追求本单位目标而妨碍总体目标的实现。

(3)协调各层次计划的工作时间顺序,对并行进行的或串行进行的层次计划作好合理的时间安排。

预算计划工作的最后一步是将计划数字化,即作预算。

预算使得计划的资源、任务分配变得容易,有利于授予下级适当的权利与责任。

预算本身也是衡量绩效的标准,依据它可以对组织的各个层级的工作实施考核、监督和控制,避免浪费,提高效率。在预算限度内的各种资源又为各级管理者和机构提供了完成任

务指标的保证,因此预算是计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须认真核定。

第四节常用的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滚动计划是一种动态编制计划的方法。它不象静态分析那样,等一项计划全部执行完了之

后再重新编制下一时期的计划,而是在每次编制或调整计划时,均将计划按时间顺序向前推进一个计划期,即向前滚动一次,按照制订的项目计划进行施工,对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偏离计划的情况,因此要跟踪计划的执行过程,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另外,跟踪计划还可以监督过程执行的费用支出情况,跟踪计划的结果通常还可以作为向承包商部分支付的依据。然而,计划却经常执行得很差,甚至会被完全抛弃。其编制方法是:在已编制出的计划的基础上,每经过一段固定的时期(例如一年或一个季度,这段固定的时期被称为滚动期)便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从确保实现计划目标出发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每次调

整时,保持原计划期限不变,而将计划期顺序向前推进一个滚动期。

2.简述网络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网络图:网络图是指网络计划技术的图解模型,反映整个工程任务的分解和合成。分解,是指对工程任务的划分;合成,是指解决各项工作的协作与配合。分解和合成是解决各项工作之间,按逻辑关系的有机组成。绘制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工作。

时间参数:在实现整个工程任务过程中,包括人、事、物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都是通过转化为时间函数来反映的。反映人、事、物运动状态的时间参数包括:各项工作的作业时间、开工与完工的时间、工作之间的衔接时间、完成任务的机动时间及工程范围和总工期等。关键路线“通过计算网络图中的时间参数,求出工程工期并找出关键路径。在关键路线上的作业称为关键作业,这些作业完成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整个计划的工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关键作业是管理的重点,在时间和费用方面则要严格控制。

网络优化”网络优化,是指根据关键路线法,通过利用时差,不断改善网络计划的初始方案,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管理目标达到最优化的计划方案。网络优化是网络计划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较之其它计划方法优越的主要方面。

第五节决策

1.简述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对组织的未来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所作的决定。

2.简述决策需要的必备条件或决策要

(1)决策者。决策者可以是单独的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

(2)决策对象。决策对象即在人的意志指导下,能对此施加影响且具有明确边界的系统。(3)信息。信息分为内信息和外信息。内信息决定系统的功能,即系统运动、变化的根据。外信息则是系统运动、变化的条件,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4)决策理论与方法。包括决策的方法论、决策模式、科学的定量方法与评估技术等。(5)决策后果。决策行动所引起的变化或结果。

3.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区别

战略决策是指对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决策。

战术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性决策是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的决策;

①非程序性决策则是解决不经常重复出现、非例行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②.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由单个人完成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多人参与、集体作出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优点是,有利于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的备选方案,并从更广泛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和论证,从而作出更准确、更富有创造性的决策。通过邀请实施方案的人参与决策,可以提高成员对方案的认同度,增加方案实施成功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决策成员在决策中不能真正集思广益,而以一个声音说话,则决策的质量就难以提高。由于参与决策的人员较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和精力达成一致意见,决策成本较高。

③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初始决策是指组织对从事某项活动或从事该项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

追踪决策由如下特征:

(1)回溯分析。追踪决策是在原有方案已经实施,但环境条件有了重大改变情况下进行的。

它是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和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2)非零起点。追踪决策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经历了初始决策实施的影响,它已不是起点决策,因而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过去决策的影响。

(3)双重优化。追踪决策是一个双重优化的过程,它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而且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的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决策方案。

④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决策的演变有一个由“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发展过程。

经验决策是指凭个人阅历、知识和经验进行的定性决策,其判据是事件的重复性或相似性,因而对出现的新问题往往无能为力。随着科学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产生,人们在决策中开始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逐步走向更科学的决策。

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决策的情境)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问题的条件比较明确,各个备选方案同目标之间具有明确的数量关系,每一个备选方案只有一个肯定的结局。这种决策适合比较简单和容易解决的问题。

风险型决策是指每一个备选方案可能有若干个可能的结局,但是每一个结局出现的概率是可以确定的。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每个备选方案可能有若干个可能的结局,而且每一个结局出现的概率是未知的。决策方案的选取取决于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经验和智慧。

直觉决策问题

4.为什说决策方案的选择原则只能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最优决策的要求条件:1)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2)正确辨识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价值,并

制定毫无疏漏的方案;3)能准确计算每个方案在未来的行动结果.4)决策者对组织在某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结果具

有一致而明确的认识.这些条件难以具备的原因:1)广义上说,外部环境对组织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组织不可能收

集所有信息;2)对于有限的信息,决策者利用能力也是有限,这决定了企业只能制定有限数量的行动方案;3)任何

方案都需要在未来付诸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能力和影响能力是有限的.4)即便决策方案的实施带来了原来

预期的结果,这种结果也不一定就是组织实现其最终的目标所需要的.所以难以作出最优选择,只能是满意选择.

5.组织的决策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即组织外部因素的总称,如:企业的环境因素包括政府的经济政策、社会习俗、文化传统、资源状况、其他企业的竞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组织的决策。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组织文化制约和影响决策者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因此对组织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重大影响。

过去的决策。组织的决策常常会受到过去决策的影响。

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风险是伴随着行动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的决策。乐于承担风险的决策者经常会进行新的探索,不愿承担风险的决策者对变革表现出谨小慎微。

决策者的知识与业务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决策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即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宽广知识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6.简述德尔菲法

是一种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决策时,要邀请组织内外部的专家、一线的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者,在互相不沟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表达意见;由独立的中间组织把第一轮调查的专家意见集中起来,并加以归纳反馈,重复循环,使专家们有机会修改自己的观点,并说明修改的原因;重复3-5次后,专家们的

意见即趋于一致。

德尔菲法具有以下特点:①匿名性。调查过程中不透露专家的名字和专家数量,专家们能够客观地发表意见。②集中反馈。专家可从中间组织的反馈中得知集体的主要意见,并据此作出新的判断。

7.简述头脑风暴法

是一种产生新思想拟订备选决策方案的方法。其做法是把一些人集中在一起,由主持人阐明问题,所有人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发言遵守以下规则:①不批评,即无论发言多荒诞离奇,所有人均不发表批评意见;②多多益善,鼓励参与者海阔天空的尽情发挥,提出的方案越多越好;③允许补充,发言者可以在别人想法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改进,形成新的设想和方案。

主持人在此过程中有两项任务:一是不断地对发言者给与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励他们说出更多的想法;二是负责记录所有的方案,让所有人都看见。

8.简述盈亏平衡分析法

适合于确定型决策的方案选择。通过分析产品成本、销售量和销售利润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临界点(即保本点),从而定出能产生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企业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以后的剩余额。产品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量的变化而改变的费用,固定成本则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化的费用。

9.简述决策树法

适合于风险型决策的方案选择。是一种用树型图来描述各方案对未来收益的计算、比较以及选择的方法。树的根是起始决策点,它的分支从第一个偶然事件开始。每个随机事件产生两个或更多个结果,其中某些导致了别的随机事件和后续决策点。

决策树方法可以使决策者看到若干重要的备选方案,了解相继而来的决策可能取决于哪些未来事件的事实。通过把决策树中各种事件的概率结合起来,理解导致预期结果的决策的真正概率。

10.决策过程

识别问题;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标准权重;拟订备选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决策方案

第六节目标管理

1.什么目标管理是一种以工作和人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方法,它首先由组织的上级管理人员

与下级管理人员、员工一起制定组织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成员的职责范围,最后又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

以目标为中心;强调系统管理;重视人的因素;是目标管理

2.简述目标管理的程序

(一)目标的制定和展开

目标的制定和展开是实施目标管理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如果目标设置的合理明确,就容易实施后两个阶段。

(二)目标的实施

在实施阶段强调自主、自我管理,管理人员要利用多方接触的机会和信息反馈渠道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三)总结和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到预定期限后,由下级提出书面报告,上下级一起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决定奖惩。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考核目标为终结。

3.简述推行目标管理常见的问题

1)对目标管理的本质缺乏认识。认识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缺乏正确认识常常会使目标管理走样。

(2)在目标制定中草率从事。目标是目标管理的核心,没有目标不行,目标错了也不行。(3)管理人员难以转换角色。目标管理强调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下级人员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管理人员的职责是及时进行监督检查,提供帮助和指导,而不是直接指挥下属。(4)不按协议兑现奖惩。实践中,常常当下属完成任务或没有完成任务时,管理者不按协议兑现,甚至修改考核标准,不兑现奖惩,使目标管理流于形式。

4.目标管理的优点:

(1)目标管理可使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形式主义和做无用功。

(2)目标管理有助于实现有效控制。目标管理解决了控制中的两个难点: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问题,使控制工作落到了实处。

(3)目标管理强调参与,有助于增强组织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4)通过目标的系统分解,可提高组织工作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强各级人员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

5.目标管理的特点

(1)组织目标是上下级共同商定的。

(2)根据组织的总目标决定每个部门和个人的任务、责任及应达到的分目标。

(3)总目标和分目标是组织部门和个人的活动依据,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些目标展开,将履行的职责和实现的目标紧密结合。

(4)将目标作为对部门和个人的考核依据。

第四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的含义、职能、环境与类型

1.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合作及具有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分工与合作是组织运营并发挥效率的基本手段;组织必须具有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

2.简述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

组织机构的设计;适度分权和正确授权;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3.组织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1)生态环境。所谓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管理系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管理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体,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2)社会环境。管理的社会环境是指与管理系统有关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体,它主要是由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组成的。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状况和经济制度,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基本的经济结构。管理的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政治体系中与管理组织并列且对组织发生作用的各种政治因素的总和。(3)文化环境。所谓管理的文化环境指的是管理组织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影响着管理系统的教育环境、科技环境、道德环境和心理环境等。(4)国际环境。管理的国际环境是以国别区域作为标准来对影响和制约管理的因素进行分类的,它是指影响和制约国内管理的全球性的各种因

素的总和。构成这一国际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国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相应的,管理的国际环境分为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方化环境。

4.组织与其环境的关系如何?

①组织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

②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③组织依靠环境来获得资源和发展机会,而环境对组织的活动又

有许多限制并决定是否接受组织的产出。

④环境二重性:对组织起着支持、约束的双重作用。

5.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正式组织是指在组织设计中,为了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而成立的功能结构,这种功能结构或部门是组织的组成部分并有明确的职能。

非正式组织是指在组织中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兴趣爱好关系、工作关系、亲朋好友关系而自然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不是经过程序化而成立的。优点:是参加非正式组织的个人有表达思想的机会,能提高士气、自信心,促进人员的稳定,有利于沟通,能减少紧张感和焦虑。利用的好,它可以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缺点:当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组织的总目标不一致或冲突时,非正式组织又会成为组织目标实现的障碍,可能会出现集体抵制上级的政策或目标的情况。

6.什么是非营利性组织?简述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

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所有者或经营者能得到利益的组织,一般而言,营利组织即指企业。

非营利组织是指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组织的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广义的非营利组织是指除企业以外的全部其他组织,狭义的非营利组织是指除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外的非营利组织。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群众团体组织,如专业学术团体、业余爱好者协会、消费者协会、个体经济协会、妇女权益保护协会、退休人员协会、退伍军人协会、宗教协会、校友会、同乡会等,这类团体数量多、分布广、社会影响大。另一类是事业性组织,包括学校、医院、图书馆、新闻媒体、出版社、文艺团体、科研院所、体育机构等。

7.什么是虚拟组织?其特征是什么

(1)组织结构的虚拟性

从法人地位来看:实体组织具有经济法人资格,而虚拟组织则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

从结构特征来看: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管理跨度由于受人的能力的局限而不可能太大。相比之下,虚拟组织的结构是网络型的,扁平的,其管理跨度较大并富有弹性。

(2)构成人员的虚拟性

实体组织的构成人员大多属于该组织,而虚拟组织的构成人员则一般不归属于该组织。优点:人力资源成本小,能够迅速招聘或辞退人员,流动性较好;缺点:是人员不稳定;人员的短期行为较多。

实体组织实体组织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即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合作、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实体组织的基本特点:

(1)功能化.即具有完成业务活动所需的全部功能;

(2)内部化.即依靠自身的功能、资源来完成组织的活动;

(3)集中化.即将各种功能和资源集中在一起,在地理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实体组织:又分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8.什么是虚拟企业?

为了抓住某个市场机会,若干企业在功能需要、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原则下,利用现代信息沟通技术建立的一个合作网络称为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使企业的组织由企业的内部伸向了企业的外部,增强了组织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可以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完成一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

虚拟企业是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对付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的、互利的企业联盟体。

企业内外:网上商店、网上银行等是企业内部的虚拟的典型形态;战略联盟是企业外部虚拟的典型形态。

9.虚拟企业的特点

①企业界限模糊化

②企业具有流动性、灵活性的特点

③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运用并行来分解和安排各个参与企业要做的工作。各方能够充分调动和使用他们的资源而不必担心核心技术或核心知识被泄露。

④企业一般在技术上占有优势。由于虚拟企业是集合了各参与方的优势,因此在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开发上更容易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这一点是任何单个实体企业很难相比的。

⑤业是建立在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企业合作网络。

⑥每个成员都要贡献一定的资源,企业网络运行的集合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水平大于各个参与者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水平的简单相加。

10.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

机械式组织是传统设计原则的产物,它具有严格的结构层次和固定的职责,强调高度的正规化,有正式的沟通渠道,决策常采用集权形式。

有机式组织是现代设计原则的产物,它强调纵向和横向的合作,职责常常根据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更多的依靠非正式渠道进行沟通,决策常采用分权形式。

第二节组织设计的目的与步骤

1.组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组织设计的基本目的: 合理地配置组织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实行分工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工作秩序对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2.简述组织设计的基本步骤

①根据组织目标进行任务划分、归类,为每一类任务确定关键管理岗位

②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形态,建立不同层次的部门

③确定管理跨度、规定岗位权责

④配备部门人员

⑤组织结构的不断修正与完善

第三节组织结构的类型

1.直线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

规模较小、业务简单的小企业,通常采用直线型结构。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决策者,最低一级是执行者,从上至下执行单一的命令,形成一个单线系统,没有职能机构。

优点是结构简单,管理人员少,职责权力明确,上下级关系清楚;缺点是组织结构缺乏弹性,主管人员独揽大权,任务繁重,一旦决策失误将会给组织造成重大损失。

2.职能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

职能型结构是在各级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员之下,按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受上一级直线指挥人员的领导,并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直

线指挥人员下达命令。

优点是专业分工明确,组织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可以满足现代化生产技术比较复杂和管理分工较细的组织要求,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减轻了各级行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是每一级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员都需服从多头领导,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不利于划分各级行政领导人员和职能科室的责任权限。

3.直线职能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

在各级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之下,按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这种职能机构是行政领导的业务助手和参谋,它们不能直接向下级部门下达命令,而只能进行业务指导。

直线职能型结构和职能型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各级职能机构是否对下级拥有直接的指挥权。在直线职能型结构的系统中,管理人员相应的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人员或行政领导人员,它们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另一类是职能人员,他们只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不能直接对下级发号施令,除非上级直线人员授予他们某种权力。

优点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的专业分工管理的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

缺点是横向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各部门缺乏全局观点,职能机构之间、职能人员与直线指挥人员之间的目标不易统一,最高领导的协调工作量较大,由于分工较细,手续繁琐,当环境变化频繁时这种结构的反应较为迟钝。

4.事业部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

事业部结构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当时总裁斯隆首创的,是指大型公司按产品的类型、地区、经营部门或顾客类别设计建立若干自主经营的单位或事业部的组织结构。

事业部结构具有三个“独”:第一,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是产品责任或市场责任单位;第二,具有独立的利益,实行独立核算,是一个利润中心;第三,是一个分权单位,具有足够的权力,能自主经营。

事业部结构是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的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

事业部的基本原则: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

企业的最高层是最高决策管理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企业的总目标、总计划和各项方针政策,并保持三方面的决策权:

(1)战略发展的决策权。决定企业采用技术的种类,制定企业的产品类型和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的市场战略,决定开辟或放弃相关的事业,制定企业的价格政策和经营方针,制定企业的竞争策略等。

(2)资金分配的决策权。企业的最高层控制资金的供应和资金的分配。

(3)人事安排权。所有事业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都是整个企业的资源,企业的用人政策和重要的人事安排都由总部的最高层决策。为了保持事业部的独立性,最高管理机关的人员一般不兼任事业部的经理。

优点:使企业的最高层摆脱了日常的行政事务,可以集中精力决策规划企业的战略发展问题;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大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通过各个事业部的管理和经营的实践和锻炼,为企业储备了宝贵的高级管理人才。

缺点:增加了管理层次,机构重叠,使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大大增加;对事业部一级的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熟悉全面的业务和管理知识才能胜任工作;

各事业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支援困难,各事业部容易忽略企业的总体利益产生本位主义,容易引起总体协调的困难。

5.矩阵型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该结构适合于什么样的组织?

组织的矩阵型结构是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结构。

工作小组是由一群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分别选自不同部门(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或生产部门)的人员所组成。

一个组织可以有多个项目组,每一个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该项目所在矩阵的行的元素即为其组成人员,每一位成员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因此,项目组的成员在一般意义上需接受项目组负责人和原部门的双重领导。这里的项目组可以是按任务、产品、地区设置的部门,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即可解散。

优点:不同部门、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员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提高了攻克项目的专业化程度和速度;加强了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共享;项目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成立和解散,对于刚性较强的组织可以弥补柔性不足的缺陷,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缺点:稳定性差和权责不清。这主要是因为项目组的成员均是不同部门抽调而来的,容易产生临时的感觉,常常会对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其次,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都需接受项目组负责人和原部门负责人的双重领导,容易产生责权不清、管理混乱的现象。

6.三维立体结构有什么特点?

三维立体结构是矩阵型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按专业分工的职能部门,二是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门,三是按地区划分的地区管理机构。将三方面结合在一起,组成由不同职能部门、不同事业部和不同地区管理机构的人员参加的委员会,共同进行某种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任务。

比较适用于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也适用于举行大型体育活动或攻关活动的组织。

7.委员会有什么特点?有何优缺点?

委员会是由来自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经验、知识和背景的人员组成,跨越专业和职能界限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的一种组织结构。它的作用是完善个人管理的不足,并预防过分集权化,使各方的利益得到协调和均衡。

委员会结构的特点:(1)委员权力和义务是平等的。(2)由于各个委员具有不同的经验、知识和背景,对要决策的问题可以提出多方面的建议和看法,可以使决策方案更合理、更有效,减少决策失误。(3)委员会的委员一般都是相关方面的优秀代表,因而组建委员会是吸收下级参与决策的好方式,它可以大大增加决策的民主性、代表性和权威性。(4)委员会组织结构的缺点之一是责任不清。委员会的决议是集体作出的,当决策出现失误时,无法追究委员的个人责任。另一个缺点是通过的决议或方案折衷调和的成份很大,有时实质性的内容难以在决议中保留。

8.什么是团队?

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

当企业将团队作为协调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时,便形成了组织的团队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不受部门限制,可以快速的组合、重组、解散,形成相对独立的、高效的、自我管理的、可以完整地完成某种产品的制造或服务的团队。

一个有效的团队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应具有平等的责任和权力、非正式的气氛、成员的自觉参与;每一个成员应虚心的倾听、公平竞争、公开的沟通。

第四节组织设计的原则

1.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适合什么情况?

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主要适用于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中,从事重复、稳定、

例行的工作的组织设计。

2.什么是管理跨度原则?在最底层人数相同的条件下,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有什么关

系?

管理跨度是指一个领导者有效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管理跨度原则就是要求一个领导人要有一个适当的管理跨度。

管理层次,它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在最低层操作人员一定的情况下,管理跨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反之,管理跨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多。

3.什么是统一指挥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就是指组织中每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并向这个上级负责。后来,人们又将这个原则发展为组织中每一个人只能接受同一个命令。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导人同时指挥,则必须在下达命令之前,进行相互沟通,达成意见后再下达命令,以免下级无所适从。

统一指挥原则排除了组织中更高级别的主管或其他部门的主管越级指挥或越权发布命令的现象,有利于组织的政令统一、高效率的贯彻执行各项决策。

缺点在实践中这一原则有时过于刻板,使组织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同层次的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困难,因此,在组织结构设计和沟通方式设计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弥补。

4.什么是权责一致原则?

责权一致原则是指在赋予每一个职务责任的同时,必须赋予这个职务自主完成任务所需的权力,权力的大小需要和责任相适应。

有责无权,无法保证完成所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下级多。

有权无责,将会导致权力滥用,组织赋予每一个职务的权力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一定要与所赋予的职责相适应,这是组织设计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上级多。

5.什么是分工与协作原则?

分工是指按照不同专业和性质将组织的任务和目标分成不同层次的部门或个人的单项任务或目标,并规定出完成各自任务或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协作是指规定各个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和配合方法。

分工与协作原则就是指在组织设计时,按照不同专业和性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并规定各个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和配合方法。这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6.什么是机构精简原则?

机构精简原则是指在能够保证组织业务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简化部门机构,并配置少而精的主管人员。优点:

第一,组织精干,反映敏捷,协调工作量小,工作效率高;

第二,节省人员的费用和组织的管理费用。

7.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适合什么情况?

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适合于组织环境不稳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8.什么是弹性结构原则?

弹性结构原则就是指组织的部门结构、人员的职位和职责是可以随着实际需要而变动的,以便使组织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

为了使职位保持弹性,应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而不是按人设岗。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组织目标和任务的特性进行调整。各级管理人员要定期更换,努力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还可以通过实行多种用工制度使人员富有弹性。

9.什么是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

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就是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集权和分权的程度。

集权是指组织的大部分决策权都集中在上层。

分权是指将组织的决定权根据各个层次职务上的需要进行分配。

集权和分权的程度完全是根据组织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为了完成组织目标的需要而决定的。

第五节组织变革

1.简述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变革是指各类组织对于管理理念、工作方式、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不断地调整、改进和革新的过程。

当今,由于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为了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必须不断地进行变革。

2.简述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

3.组织老化有哪些特征?

机构臃肿;反应迟钝;文山会海;模式僵化;经营思路保守,技术设备落后

4.组织变革的动因

外部动因:市场的变化;资源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

内部动因:组织中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组织在运行和成长中出现各种矛盾

5.简述组织变革的三种主要方式

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就是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形态、信息沟通渠道和方式、管理的规章制度、职工的工作环境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

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就是通过引进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改变运营程序和标准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就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态度、价值观念、需求层次和种类、行为方式等途径实现组织变革。

产权为中心

6.组织变革有哪些步骤

①诊断组织状态②选择变革方法③分析限制条件④制定变革计划⑤实施变革计划

第六节组织创新

1.什么是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任何组织机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如向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才能顺利地成长、发展,避免老化和死亡。应用行为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把人的成长和发展希望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活动效益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组织创新,亦称组织开发。

2.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指组织通过裁减多余人员、精简机构、再造工作流程、增加授权、扩大管理跨度等措施减少组织层次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增加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减少结构的中间层次、精简机构,从根本上改变金字塔的框架结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结构扁平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织结构扁平化后,必须向下级授予更多的决策权和自治权,对基层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不仅要有主动性,而且要有创新性。

3.什么是企业再造?

企业再造是指重新设计和整合工作程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团体式的组织,并不断扩大这种组织,直到整个企业都按照这种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新型企业组织的创新过程。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变革的核心。

企业再造的目的是试图创造一个使人们可以平等参与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不是以等级制和职务的高低为标准,而是以工作业绩作为唯一标准来划分人们对经济、社会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程度。

需进行再造的企业:第一类是身陷困境、准备背水一战的企业。

第二类是目前经营状况尚好但有下降趋势的企业。

第三类是无论从近期还是从长远看都处于极佳状态的企业。

4.什么是学习型组织?简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其特点:

有一个大家都向往的、经过努力可实现的、具有号召性和凝聚力的远景蓝图;

组织学习组织由多个发奋学习、努力创新的团体构成;

组织的扁平化,即组织有很少的中间机构,最高管理层与基层部门的联系密切,并将尽可能多的决策权下放到基层。

为了实现组织的远景蓝图,领导者除了完成传统的设计工作外,重点是把握组织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并以公仆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自组织、自学习的过程,并实施组织要素的整合。

第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是指充分的挖掘自身的潜能,努力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为了追求目标和理想,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逾越心理障碍,积极进取,不断创造,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2)改进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与周围世界的接触而在内心形成的处事模式。它由许多理事待物的假设、成见、标准、经验交织所构成。改进心智模式就是组织成员打破即成的思维模式,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3)共同的愿景。勾画共同的远景蓝图是组织成员树立共同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全体成员团结在一起,增加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大家从中得到鼓舞。

(4)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培养团体成员互相配合、整体搭配、共同实现目标能力的

过程。团体学习可以互相交流思想和技术,激励大家的学习热情,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共同创新,以获得高于个人智慧的团体智力和力量,并在相互学习过程中互相理解、增进情感、达成默契。

(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它可以使组织成员以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将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行为融为一体。这种思考可以引导成员从看事件的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件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深层结构,从孤立地分析各种因素到认识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平衡关系。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管理学基本知识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的初创阶段,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由美国工程师费雷德里克?泰罗创造出"标准劳动方法"和劳动定额,被称为"泰罗制",并于191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与"科学管理理论"同期问世的还有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这三种理论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的概念:一个组织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以实现目标的过程,就叫管理。 管理科学的第二个里程碑是"行为科学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奥尔顿?梅奥和费里茨?罗特利斯伯格等。后来,行为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一些新的理论分支。现代管理理论是以"系统理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等学派为代表,其特点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其理论基础,应用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手段来研究解决各种管理问题。 管理学的分类 管理学是一门多分枝的学科体系?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细分为很多分枝学科。按照教育部学科分类目录,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我国著名学者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和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理论。即 三个基础 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等)、组合数学(主要研究存在性、计数、优化等问题)、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等)、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及模糊数学等。 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及计量经济学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 1.在这个复杂、混乱与不确定得时代,组织比以往更需要她们得管理技能与能力。 2.管理技能与能力对工作任务得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3.员工-管理者关系得质量就是员工生产率与忠诚度得最重要变量。 ●谁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就是通过协调与监管其她人得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得人员。 ●管理者得划分 基层管理者:最底层得管理人员,她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得工作。(主管、区域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 中层管理者:对基层管理者进行管理得人员。(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事业部主任) 高层管理者:负责为整个组织制定决策、计划与目标并进而影响整个组织得管理人员。(执行副总裁、总裁、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管理者在哪里工作? 组织:就是对人员得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目得。(这个目得就是个体无法单独实现得。) 组织得共同特征:①有一个明确得目得(目标) ②就是由人员组成得③有一种精心设计得结构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指得就是协调与监管她人得工作活动,从而使其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与效果 效率就是指以尽可能少得投入获得尽可能多得产出。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就是指所从事得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通常指“做正确得事”。 ●管理职能 计划 :设定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得战略,并且制定计划以整合与协调各种活动。 组织:安排各项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同她人合作并通过她人去实现目标。 控制:对员工得工作进行监控、比较与纠正。 ●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指得就是管理者按照人们得预期在实践中展示得具体行为或表现。 明茨伯格得10种管理角色可以被组合成人际关系、信息传递与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需要得技能

(考研)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常考知识点及未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常考知识点及未考知识点汇总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 1.1 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 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 2. 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 3. 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 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 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 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 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组织则没有。公部门的权威来自制度与法律的授予,而私部门则是来自经济性的市场力量。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管理则由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私营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对于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未允许的便是非法的。而对于私领域的管理而言,法无禁

止即自由。 5政府与市场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的管理的一个最重要之处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区别与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垄断与市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自由与依赖;利润与支出等。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公共部门处在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核心,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所以政府理性往往是多元的,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私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往往较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1.5 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 1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问题 2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与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 3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4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问题 5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6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7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8关于重振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 9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问题 10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 11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的问题 12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问题 第2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2.3 公共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性技能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这是现代公共管理日益专业化的趋势所要求的。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 1.在这个复杂、混乱和不确定的时代,组织比以往更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和能力 2.管理技能和能力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3.员工-管理者关系的质量是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的最重要变量。 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员。 管理者的划分 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 (主管、区域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 中层管理者:对基层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人员。(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 事业部主任) 高层管理者:负责为整个组织制定决策、计划和目标并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管理人员。(执行副总裁、总裁、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管理者在哪里工作? 组织的共同特征: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目标)②是由人员组成的③有一种精心 设计的结构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其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通常指“做正确的事”。

li 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且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种活 安排各项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寵做野站 同他人合作并通过他人去实现目标。 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比较和纠正 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指的是管理者按照人们的预期在实践中展示的具体行为或表现。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角色可以被组合成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需要的技能 1. 技术技能: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2. 人际技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密切配合的能力 3. 概念技能:对组织面N 临的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能力 作为管理者,这三种能力都应当具备,但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可能会有所侧重,层 次越高,从事的具体业务就越少,因此技术技能的要求就会低一些,但是概念技能的要 求会增加,而人际技能 的要]求就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大致相同 管理职能 计划:设定目标,确定 动。 组织 领导 控制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学 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 问题: 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 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 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 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 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三分法”。a.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c.非政府组 织管理。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延续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方面 的内容。 2.公共管理学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情况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公部门。 3.公理管理重视与外界环境关系,强调以最高领导者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并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5.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价值调和与责任。“效率,效能,公平,经济。”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的改革与再造。建立服务型政府,比如电子,生态,高效及法 制等。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财政补贴:是政府基于某些特殊的需要将部分财政收入直接分配给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无偿补助.是政府调节微观经济的重要财政杠杆之一,也是发挥公共财政分配机制作用的特殊手段. 2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务工作信息化.P248 3风险型决策P134 风险型决策是介于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即决策时存在一个确定目标,掌握了部分决策必备的信息,面对两种以上的环境和条件,有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但可预测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对决策结果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 4改变航道原理: 计划是面向的未来的,不能一成不变.如果情况预期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就需要在必要时改变实现目标的进程,以保证公共计划的航向一直对准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灵活性原理使公共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不同,改变航道原理是使公共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5公共财政:是国家暖和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和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既是国家财政的一种类型或模式,同时也是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常将公共财政等同于公共财政管理.P198 6公共管理P8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动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施行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7公共管理监督P159 公共管理监督指贪污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和监察和督导活动。 8公共管理人格: 是指公共管理者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共管理者的伦理尊严,伦理品质,伦理境界以及所理解与实现的社会伦理价值的总和,它是公共管理者在社会活动,特别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地位与作用的统一,是其长期的习惯性的伦理行为的升华. 9公共管理协调P152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1 公共决策P132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决定的过程。 1 1公共伦理P97 公共伦理是指用以实现共同价值和利益,规范全体社会公众(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各种道德规范、规 章制度等。 1 2公共选择理论:又称理性选择论,即美国经济雪茄布坎南创立的公共经济理论,主张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 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把政治决策分析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为公共管理改革提供全心的理论平台。它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认为人是理性的,都想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受自我利益支配的。 1 3公共组织P8: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依法成立的具有公共利 益、运用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及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1 4公务员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根据本人的意愿,依照法律规定,辞去现任职务,解除或部分解除其与国家行政机关权利义务关 系即职务关系的一种行为.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94715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管理与管理者 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掌握和运用: 各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职能承担的侧重和技能要求的侧重 工作任务: 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

管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这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六点基本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3.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具有基本职能; 6.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具有两重性 1.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 (二)目标性 1.组织的共同目标; 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 3.具有时间跨度; 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 (三)组织性(四)创新性 第二节管理职能与类型 一、管理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一)计划(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二)组织(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三)领导(靠什么做) (四)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 二、管理职能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创新、协调职能受重视。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1.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2.以公共组织为依托;3.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运用过程; 4.独占性(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由一个部门承担); 5.接受公众监督。 在中国,把非政府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性中介组织。 (二)企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服务的组织,以企业法人身份活动注重个体利益。 特点:1.目标单一即盈利;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3.典型的经济理性;4.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委托经营权。 第三节管理者职责与技能 一、角色类型: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方面角色。 层次: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 领域分类: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如人事、销售) 二、具备技能 (一)技术职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工作程序、技术知识能力。 (二)人际技能。沟通协调能力。 (三)概念技能。概括洞察决策判断能力。 第四节管理环境 一、环境变化为组织生存发展提供想的机会;又对生存环境造成某种不利威胁。 环境三大类:(一)一般、宏观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环境五方面。 (二)具体微观环境:现有竞争对手研究、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厂家、用户、供应商。 (三)组织内部环境 两种环境分析方法:1.识别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方法(美.邓肯),从两个方面确定组织环境因素:稳定(静态)---不稳定(动态);二是复杂程度:简单---复杂层面得出评价模型。 2.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外部:机会(O)、威胁(T);内部:优势(S)、劣势(W)。 第二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

管理学要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 2.管理的四层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 (1)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2)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职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3)领导:就是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和自身拥有的权利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一种具有很强艺术性的管理活动。 (4)控制: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5)创新:就是使组织的工作不断地有所改进,有所革新。 4.管理的两重性

(1)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制度 5.管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 6.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7.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额精神能力。 8.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2)经济全球化(3)知识资源化(4)管理人本化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要点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要点 一、何谓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二、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异同?你认为私部门管理可以应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吗?为什么?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作为本质上属于国家的一种活动,公共管理不可避免地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它的主体是政府,其权威的行使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而私人管理虽然也有权威,但其权威是经济的权威或市场的权威,其权威取决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政府部门虽然较重视层级节制的权威,但仍常常处于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其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私人部门的管理则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公共管理: 政府有责任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政府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 私人管理: 私人物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润。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环境:由宪法规定的权力分立与联邦制为美国的公共行政营造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 运作过程:参与公共政策的指定和执行,其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并以政府的强制权力为后盾;公共行政管理者参与政策制定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要争取不同的政治力量的支持。为了保证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性,公共行政实践应遵守公共价值,即代表性和透明性,并遵守正当程序。 5、政府与市场

垄断与市场;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自由与依赖; 利润与支持。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处于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中心,公共行政事实上也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在一个变革的、多元发展的社会中,社会利益是多元的,社会的价值也是多元的,而且利益和价值之间往往也是冲突的,政府需要在多元的、甚至是冲突的利益和价值之间作出平衡和抉择。因此,政府治理中的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非单一的考虑。 价值观: 宪法也确立了公共部门特有的价值观,如其对效率的追求就受到代表性、责任、透明性以及正当程序 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区别 ?萨缪尔逊:“与来自于私有物品的效益不同,来自于公共物品的效益牵涉到对一个人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费效果。相比之下,如果一个物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的话,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常常要求集体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提供出来。” ?斯蒂格利茨:“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 ?世界银行:“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性使得对公共物品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 四、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与行政改革 经济的一体化对各国都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推动了各国的行政改革。 1、行政体制的国际接轨与各国的行政改革

《管理学》知识点梳理-最新版

1..管理的定义及内涵(特征、要素)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及含义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评价、应用) 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评价:(1)贡献 ?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讲求效率和调查研究 ?计划和执行相分离 (2)局限性 ?把工人看作“经济人” ?仅重视技术,不重视人 ?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6.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六大职能、十四条原则、管理要素(职能)) 经营的六项职能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 ?财务活动:筹资,投资 ?会计活动:记帐,盘点 ?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 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职能) ?计划:预测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与人的双重结构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庄序莹版公共管理学后三章知识点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绩效:是指一系列的结果,其内容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主要为评估相关主体提供客观依据,以使主体行为不断加以完善。就公共部门而言,绩效是衡量其满足公众需求,管理公共事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公共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成绩、效果、效率等一系列能力。 2、标杆管理:是一个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标杆管理是一个过程—即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功能或活动造成一个结果:对最佳实践的识别和引进,以改善绩效。 3、生产效率:或称办事效率,是指生产或提供特定水平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所需投入的数量,即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均成本。 4、分配效率:亦称配置效率,是指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或反映了社会公众的不同偏好序列。 简答题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绩效预算制度、绩效采购制度、绩效人力资源制 度。(1)绩效预算制度合理的绩效预算制度应该为独立决策权的实施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环境,使公共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得到整合优化,并能够大大激发部门追求绩效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绩效采购制度实行绩效采购制度关键在于制定绩效责任制和赋予采购人员一定的灵活性。(3)绩效人力资源制度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控制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各种人才的能力和潜力。 2、绩效管理的特征 (1)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结果的重要性(2)推行顾客至上理念,以服务社会和满足公众需求为最终目的(3)实行分权式管理,为各部门完成绩效目标创造条件 (4)建立责任机制,为绩效管理过程中责任落实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绩效管理的优越性 (1)对于公众来说,作为公共利益的享受着,实行绩效管理的公共部门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各种公共物品的期望(2)站在公共部门的角度,实行绩效管理可以使它在公 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①财政压力得到有效缓解②公职人员的数量和质 量有了明显改变(3)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 学科在理论和时间上的先进性①在理论上,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缺少绩效管理的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不完整的学科②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上,如果 没有绩效管理,公共政策和项目就无法进行绩效评估,公共部门就不会从成本—收 益的角度去考虑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 4、绩效管理的四大目标:4E 4E是指: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 (1)经济对经济的通俗说法就是指节约,即在产出质量和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化(2)效率效率的定义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关系。 效率分为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两种类型。(3)效果亦称效益或效能,是指资源使 用所产生的具体结果。(4)公平就公共部门而言,从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整个 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5、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组织目标不易确定许多公共部门制定的目标往往不能完全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针对性、实践性、可行性。(2)建立绩效指标的困境有些制约因素应该 引起重视:第一,绩效指标的量化问题。第二,即便做到了量化要求,所选择 的绩效指标是否恰当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3)人员配备问题绩效量测内 容的决定和绩效评估的实施都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但在这两方面也会引发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