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

第七课第一框维护宪法权威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明确宪法的法律效力和修改程序,掌握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观念:崇尚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理解维护宪法权威的意义。

运用: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与权威,能初步分析判断日常生活中的违反宪法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难点: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74~77;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布置学生预习新课,辅导学生熟悉模拟法庭的程序,准备发言稿。

学生:预习并思考教材中问题;利用网络搜集、查找相关法律法规。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伴奏和图片,在探讨问题中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2.教学活动

(1)探究活动一:乐队章程。

请学生欣赏歌曲伴奏和图片,引导他们弄清乐队为什么需要乐谱?组织学生热烈讨论:一个国家需要一个怎样的章程,以便更好地管理这个国家?引出维护宪法权威。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根本大法,效力最高

1.教学内容

宪法权威的含义: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的法律效力;宪法的修改程序。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宪法制定修改程序。

用PPT出示宪法封面图和知识要点: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

和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宪法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必须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等内容。说明我们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4第二个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设问“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为什么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让学生比较宪法与普通法律制定与修改程序的不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明确之所以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要规定如此严格的程序,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其他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2)探究活动三:宪法重要性。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75页知识链接和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有人认为宪法可有可无,可遵守可不遵守。试分析此说法的危害性。讨论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宪法意义。讨论后形成共识:宪法不是可有可无的,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都不能与它相抵触。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如果一个国家的宪法没有权威,那么这个国家的其他法律也就会失去公信力,国家就会乱成一团,人民就要遭殃。并说明维护宪法的意义极为重大,作为国家的母法,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人人有责。

第二目:实施宪法人人有责

1.教学内容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宪法博物馆。

问题:建立宪法博物馆与实施宪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宪法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公民宪法观念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实施关键是每个公民的宪法意识和观点的建立。通过我国法律体系建构图和文字材料,思考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有哪些方面?一个要求:按照两个“根据”,制定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使生活有法可依。请学生结合教材第76页第二个“链接”,明确实施宪法的第二个要求:要让宪法起到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作用。

(3)探究活动五:学校限制成绩不好的学生参加高考。

通过该活动明确实施宪法的第三个要求:生活中使用宪法,以此作为行为的根本准则,维护宪法权威。强调指出:宪法的原则和精神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公民的中职生心中都要崇尚宪法。

(4)请每个学生大声朗读教材第77页“链接”,感悟体会,使学生明确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宪法是我们行为的根本准则,我们要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把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七课第二框当好国家公民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我国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内涵;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情感态度观念:树立人民主权观念,增强公民意识,培养爱国热情。

运用:履行保障宪法实施的公民职责,坚决与各种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和倾向作斗争,正确行使权利,严守权利边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权的内涵与实现。

难点:正确行使权利,严守权利边界。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P78~P82;PPT课件与视频。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和材料;布置学生预习;将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人权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看两次洪灾资料,思考讨论,导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1)用PPT出示1931年和1998年长江洪灾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自然灾害,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遭遇和命运?

(2)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点评、总结学生的观点。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权力属民,国家主人

1.教学内容

(1)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2)宪法保障人民主权原则的内涵。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二:关于人民主权原则内涵的讨论。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用PPT出示:从材料一两部宪法的规定中,你能发现什么共同之处?思考人民代表大会的崇高法律地位与我国宪法第二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两部宪法都突出了了人民主权原则,主权在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其崇高的法律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2)引导学生阅读第78页正文和“点评”内容进行讨论,明确人民主权原则的内涵与依据:我们全体人民,拥有这个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主权原则是由宪法规定和保障的。

探究活动三:关于人民主权原则体现的讨论。

(1)要求学生阅读第79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思考:从这个事例中,你能联想到哪些原则?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在国家机关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国家权力由人民授予,人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公共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充分的事实和正当的理由来影响公共决策。

(2)用PPT出示几幅公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形式。设问:你了解这些活动吗?你能说出公民参与这些活动的重要意义吗?对学生发言中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与归纳。

(3)要求学生结合第六张PPT的内容阅读教材第79 页的“链接”和“点评”内容,思考、回答问题:你觉得人民主权原则抽象吗?在日常生活中,它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懂得人民主权原则其实并不抽象,时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指引我们管理身边的事、关心国家大事;维护和坚持人民主权原则,就是在维护和坚持每个公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第二目:保障人权,国家职责

1.教学内容

(1)人权的概念。

(2)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3)宪法保障人权的意义。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四:关于保障人权的讨论。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观看由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预告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战争年代的人权。组织学生针对教材所提的问题展开讨论,回答“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尊严的人,你有何感想?”点评、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保障人权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人权问题的思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的正文、“链接”和81页“链接”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什么是人权?国家对于人权的义务是什么?为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国家出台了哪些法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引导学生了解人权的含义,理解国家对于人权的义务,人有受到尊重并自我实现的基本需求,即为“人权”;尊重和保障是国家对于人权的义务;出台了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医卫意见等,也使学生对我国保障人权的发展有个基本的了解。

探究活动五:关于公民在生活中的权利与自由的讨论。

(1)用PPT展现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图片,设问:你知道这些权利吗?还知道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引导学生了解人权的具体内容,即人权包括选举权、财产权、受教育权、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的三节正文,用PPT出示图片:祖国的尊严。设问:保障人权的意义是什么?在人权问题上,公民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点评、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公民的权利,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对人权的保障,是国家的职责;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增强权利观念,为国家争人格。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人权问题对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性。

第三目:权利界限,依宪合法

1.教学内容

(1)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2)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关系。

(3)严守权利边界。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六: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讨论。

(1)用PPT出示:向学生再现社会生活中的几个场景,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2个“链接”的内容,设问:在我国,公民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2)用PPT出示:观点辨析。指导学生对PPT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看它们是否相同?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要有清醒认识。

(3)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讨论、思考、回答问题。点评、归纳学生的观点, 帮助学生认识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七:关于权利边界的讨论。

(1)阅读教材第82页活动框文字材料,观看视频“麻将声声扰考生”。用PPT出示问题:你对这两件同样的事有何想法?如果你是居委会主任,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2)各抒己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的“链接”内容,设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让学生意识到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点评、归纳、小结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提高法制观念,严守权利边界。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爱岗敬业-公开课教案

爱岗敬业-公开课教案

《职业道德与法律》公开课教案课题: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 授课教师: X X X 授课班级:15级列乘班 授课时间:2015.10.29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懂得爱岗敬业的重要意义。 (2)理解乐业、勤业、精业的具体要求。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崇尚乐业、勤业、精业的职业道德榜样,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摒弃职业偏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理念。 3.运用 能够自觉选择正确的工作态度,学会将“乐”、“勤”、“精”的要求落实到学习生活当中,为将来践行乐业、勤业、精业做准备。 二、教学重难点 1.爱岗敬业的意义 2.乐业勤业精业 3.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蒋敏的事迹(图片展示) 2. 图片展示:暴雨过后,一名交警坚持在齐膝深的积水中指挥交通。 引导学生感性认识爱岗敬业。 【教学内容】 一、爱岗敬业的意义 (一)爱岗敬业促使个人做好本职工作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刘怀玉的案例和漫画“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从反面说明不爱岗敬业,必定做不好本职工作,将会导致下岗失业。

结论: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做好本职工作,进而取得更大成就。 (二)爱岗敬业促进行业发展 学生诵读:教材爱岗敬业宣传画的内容。 教师点拨:在当今社会,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对每一个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企业得到发展,从业人员的利益也会增加。 结论:爱岗敬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促使各行各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爱岗敬业推动社会进步 引发学生联想:如果整个社会当中,人人爱岗、各个敬业,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结论:爱岗敬业能够造就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乐业勤业精业 (一)乐业的基本要求 阅读教材小陈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工作着的人才是最快乐的,工作中不缺少乐趣,缺少的是我们感知乐趣的心态。 结论:乐业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培养职业乐趣,同时体味和享受职业乐趣。 (二)勤业的基本要求 阅读教材小胡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结论:勤业要求我们有忠于职守的工作责任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刻苦勤奋的工作精神。 (三)精业的基本要求 视频:爱岗敬业模范许振超的成功,结合教材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创新是现代企业决胜市场的王牌,突破思维枷锁,培养创新意识,对于我们现在成为优秀学生,将来成为优秀员工,都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要做到精业,必须不断学习,必须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第一课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十二课 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第二课时

第十二课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 二、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设立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2)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依法经营管理,公平竞争。 (3)理解企业经营者要树立产品质量意识,注重企业信誉。 2.情感态度观念 1)、树立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以及注重质量和信誉的意识。 2)、认识依法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重要性。 3.运用 依法设立企业;依法经营管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还要树立新产品质量意识,注重信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合法经营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但它要求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合法竞争。不正当竞争有悖于市场经济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会破坏公平竞争机制,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企业合法经营、公平竞争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断完善管理,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新产品,它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最终为消费者和全社会带来福利。所以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2)质量为本注重信誉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产品质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企业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导致人员伤亡等事故,给人们带来灾难。只有保证的产品的质量,才能平衡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以质量为本、注意信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2.教学难点 公平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都会有竞争,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

爱岗敬业-公开课说课稿

爱岗敬业-公开课说课稿

《职业道德与法律》公开课说课稿课题: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 单位:XXXXXX 科目: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师:XXX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的题目是“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我的说课内容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七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是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小节内容,承接前一节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将其规范的第一小项内容展开讲解。本课时的主题是懂得爱岗敬业的重要意义,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理解乐业、勤业、精业的具体要求,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理念,让学生在知道的基础上,认同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对乐业、勤业、精业的职业道德榜样崇敬之情,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自觉摒弃职业偏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 二、说学情 中职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后备军,是将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态度,事关重大。但是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对爱岗敬业的重大深远意义,理解不深、不透。特别是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好逸恶劳、敷衍了事、得过且过、频繁跳槽等不良工作作风,还存在着职业偏见,这些都影响中职学生对职业态度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意义重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三维目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运用。 1.认知 (1)懂得爱岗敬业的重要意义。 (2)理解乐业、勤业、精业的具体要求。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崇尚乐业、勤业、精业的职业道德榜样,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摒弃职业偏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理念。

(完整word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 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2020职业道德与法律(人教版)教案:第十二课+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三)

第十二课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 三、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使学生知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运用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培养环保意识 2.教学难点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 l、搜索环境污染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 2、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环境是否有污染。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诗人杜甫赞美大自然的名句。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师生共同欣赏同学在网络中找的图片和在身边拍摄的环境恶化的照片:

(1)大自然美好风光——蓝天、白云,花、鸟、虫、鱼 (2)受污染后的恶果图片——黄河、西部污染触目惊心;佛山工业废气污染;云南滇池爆发蓝藻;长期饮用含砷量严重超标的地下水造成砷中毒;被沙漠化的城市…… 教师提问: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何会出现上述问题?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警示?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1.环境的含义 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提问:你所知道的环境污染还有哪些?现实生活中你见到过吗?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2.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请阅读教材第153-154页予以分析说明。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资源大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资源的最基本国情。 1.人口因素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造成的。把我国较大的资源总量作为被除数,把巨大的13亿人口作为除数,所得商就是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它很小。 这样一说,我们就好理解了。(进一步追问)除了人口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吗?(意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还有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而且,我国生产力水平不够高,许多资源,如矿产资源还躺在地底下,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一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理解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观念 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运用 把学到的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从点滴做起,塑造健康人格。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自尊自信(重点) 什么是自尊和自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很多学生的理解存在着失误和偏差,对自尊与自信理解方面的不足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一些不够自尊、不够自信的行为。而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必须先从认识上解决问题。 2)珍惜人格尊严,努力塑造健康人格(重点也是难点) 在日常德育课教学中,知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好解决的,但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却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自尊与自信的重要性只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而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自觉珍惜自尊自信,加强修养,努力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对于这节课来说,不仅是重点,也存在着实实在在的难度。

2.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做自尊自信的人”。教材从认识自己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尊自信的内容及重要性,然后再进入践行的层面,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和了解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自觉加强修养,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自尊自信的人。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渴望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另一方面,多数同学对于自尊和自信理解得并不全面,存在着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卑情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更主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学会一些树立自尊与自信的方法,帮助他们更自信地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除了小小的忘忧草,其它的花草树木都枯死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觉得自己没有松树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因为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出甜美的果子,也自惭死了;葡萄羞愧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像桃树能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叹息自己没有茉莉花那样的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分别觉得自己缺陷太多,比不了别人而无精打采,而顶细小的忘忧草却并不觉得自己卑微,独自欣赏着自己,茂盛地生长。【引思明理】 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吗?古希腊的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你认为人认识自己重要吗?请结合你对上面故事的理解谈谈你对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的理解。 高大的橡树、挺拔的松树、深受人们喜爱的葡萄树都觉得自己无法活下去了,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54252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前言走进《职业道德与法律》 总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白为什么学习本门课程,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及逻辑线索,掌握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对自己人生的珍惜,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 3、帮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即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二、教学时数:2课时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1、然学生有兴趣、有动力、有决心学好本门课程; 2、新课程改革理念 四、学情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学生对道德和法律这两个名词应该有一定的认知,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后,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研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由王顺友的马班邮路的故事导入本门课教学内容(人生之路要靠自己走)【教学过程】 板书 (一)、怎样看待这门课程即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1、为什么要学习本门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了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2、本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3、主要内容结构 (1)、道德的主要内容 (2)、法律的主要内容 (二)、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1、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懂得它的意义; 2、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联系自己的实际; 3、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加强实践环节;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二课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案例分析

第十二课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案例分析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的制定 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相联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里所说的劳动关系,就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工资分配、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劳动管理关系、劳动保险关系、劳动争议关系、劳动监督关系等。 【分析意义】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而是我国法制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法是一部全面系统调整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适用。它的内容全面系统,包括了劳动关系和劳动工作的各个方面。 【点评】劳动法是一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关系日益走上市场化的道路,要求劳动制度要与之相适应,劳动关系日益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劳动法的颁布适应了这一历史要求,体现了这一宗旨,确定了许多新的劳动制度,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劳动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就业、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职工培训等。其中劳动合同制最具代表性。劳动合同制是按着国际范例,要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用劳动合同确立的制度。它改变了过去计划用人的模式,把人力资源即劳动力推向市场,赋予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实行双向选择,允许劳动力合理流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因素。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7课教案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 (3)了解我国公民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做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从理论观点上说,我们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宪法至上”的意识和理念;从实践意义上说,只有树立和增强了“宪法至上”的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宪法,自觉地维护宪法的

权威,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是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树立人权意识也是增强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必然要求。因此把这个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增强公民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些规定并不困难,但要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则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更需要学生认同和接受。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学,不仅要解决认知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思想转变的问题,而思想的转变往往是心灵深处的革命,是难以实现的变革。 解决这一难点,既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相关案例引起学生的思索与情感共鸣。 3、结构线索 本课的主题是“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切实增强公民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共和国公民。”教材共有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入手,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从而在思想上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第二部分,从增强公民意识入手,从而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学生养成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良好素质。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2课 素质测试题之二

江门一职新英校区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2课测试题之二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单位属于企业的是()。 (1)中国社会科学院(2)教育部(3)安徽美菱集团(4)北京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5)一汽集团(6)东航安徽分公司(7)宋庆龄基金会 A.劳动报酬 B.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C.保守秘密条款 D.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2.旅客丁某临上火车前欲购“全聚德”真空包装烤鸭,匆忙间误购商标不同而外包装十分近似的“金聚德”烤鸭,价格仅为“全聚德”烤鸭的1/3。那么,“金聚德”公司的行为属于()。 A.虚假宣传行为B.诋毁商誉行为C.商业贿赂行为D.假冒仿冒行为 3.周某花1200元在市电器商场购买了一台家用录像机,使用不到一个月,录像机出现故障,周深找到商场要求退还或者维修,可商场经理声称:“商场与生产厂家订有合同,商场只是代销单位,不承担任何质量责任。”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销售者对产品质量不负责任 B.只有生产者对产品质量负责任 C.生产者和销售者都应对产品质量负责任 D.在销售者和生产者之间有合同约定时可以对产品质量不负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企业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要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名称,有企业章程或协议 B、要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资本,有必要的生产经营场所 C、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内容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具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经营范围 D、还要具备与企业类型相对应的具体条件 2、下列四家企业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 A、某商场进行家电有奖销售,设置的最高奖金为3千元 B、某服装厂因清偿债务,特价处理衣服,产品低于成本价格 C、向本市大型商场的采购人员行贿,使他们只购买本厂产品 D、某公司派出员工黄某潜入当地著名医药生产企业,窃得对方医药专利生产配方 3、下列产品的包装中不符合《产品质量法》要求的有()。 A、某商场销售的“三星”彩电只有韩文和英文的说明书 B、某厂生产的火腿肠没有标明厂址 C、某厂生产的香烟上没有标明“吸烟有害身体健康” D、某厂生产的瓶装葡萄酒没有标明酒精度 三、简答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方法 A.比较法 B.自评法 C.他评法 D.心理测验法 2.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通常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3.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4.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 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装饰物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5.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A.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B.具有完善人格、调节道德修养行为的意义。 C.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整个国有和全民族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 6.个人礼仪重在养成 A.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 B.要懂得自尊自爱。 C.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 7.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8.交往礼仪的内容: A.以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电话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日常交往礼仪。 B.以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习俗礼仪为主要内容的不同场合礼仪。 C.涉外礼仪 9.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 10.中职生要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民: A.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B.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C.顾全大局,求得和谐D.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 第二课: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职业礼仪的内容: A.求职面试礼仪B.社会服务礼仪C.职业场所礼仪D.商务活动礼仪 3.敬业与实干是职场最大的礼仪。 4.敬业是职业礼仪基本要求的首要内容。奉献是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 5.遵守职业礼仪的作用 A.有助于个人求职成功。 B.是职业人员自我推销的工具,是职业人员进入社会从事活动的“通行证”。 C.是塑造和维护良好组织形象的需要。 6.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A.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者 B.做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播者 C.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

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公开课

《维护消费者权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消费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知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寻求解决的一般途径。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当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教学难点:增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列举法、活动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 3.15 ” 是什么日子吗? 投影展示: 消费者:“ 3.15 ”是节日 商家、厂家:“3.15 ”是考验媒体:“ 3.15 ”是监督 政府:“ 3.15 ”是行动全社会:“ 3.15 ”是关爱互助,是共创和谐。

教师总结引入:现代社会,人人都是消费者,中学生也比例外。在市场竞争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会使某些生产者和销售者抛开职业道德,违背经济原则,甚至置法律于不顾,采取不正当手段从事交易,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为自己牟取暴利。因此,维护消费者权益是所有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这一节课我们就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关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 板书课题:维护消费者权益 讲授新课: 教师安排活动:学生交流自己在消费过程遇到或听到他人的消费陷阱”的经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圣诞节、元旦时“血拼一族”的消费现象。 教师设问:面对种种促销,消费者应该怎么做? 2、归纳、总结:生活中,影响我们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消费者权益被 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消费前练就一双“慧眼”:增强自己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会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信息中进行比较、鉴别,不盲目追随其他消费者,从而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要求学生划书)。 知识竞赛 教师:炼就“慧眼”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微型知识竞赛,看看谁的知识更丰富。 知识竞赛题目列举: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六课)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课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教案 巩留县职业教育中心阿布都艾尼 一、教学目标 认知 了解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理解慎独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职业道德重在养成”的观点,增强“慎独”的意识。 运用 学会运用内省的方法,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慎独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高级境界,是方法与境界的统一。从现实来看,加强道德修养必须理解慎独的意义,而学生在慎独方面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必须引导学生投入积极自觉的道德实践,逐步达到慎独的境界。因此,我们把理解慎独的意义作为本框的重点。 理解慎独的意义,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慎独”的含义。慎独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一方面,能坚定人的职业道德信念,促使从业者以更积极、更主动、更自觉的心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慎独强调在“隐微”之处下功夫,方法切实可行。慎独还是职业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能不能做到慎独,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慎独,是衡量人们职业道德修养功夫深浅和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还要从社会层面上理解慎独的意义。最后,还要从学生现实的角度考虑,学习和理解慎独的意义,必须落实到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自制”能力上。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内省的方法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内省之难,难在道德评价标准的正确选择上,难在对自我的严格解剖上,难在天天坚持上。因此,我们把学会运用内省的方法作为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并认同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其次,要引导学生克服自我认知障碍,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自尊、自爱的健康情感,学会自我奖赏与自我惩戒。 最后,要帮助学生把内省的一般方法与自己的职业实际相结合,开发一套符合职业要求和岗位特点的内省方法;培养克服惰性、战胜自我的坚强道德意志,帮助学生养成天天内省的好习惯。 结构线索 从整个第二单元的角度看:从职业道德一般(特点和作用)到职业道德规范(二十个字)再到职业道德养成(慎独、内省、学习榜样、小事做起、躬行践履),第四模块是整个第二单元的逻辑终点,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从第四课看:职业道德养成,内省和慎独侧重于内心的道德修养;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从小事做起,侧重于外在道德行动;无论是内心的道德修养,还是外在的道德行动,都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职业道德养成的根本途径。从本框来看,内省是方法,慎独既是方法又是境界,通过内省的方法达到慎独的境界。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职业道德规范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问题上,还知之不多,做得也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内省的意识和习惯,更缺乏坚持天天内省的毅力;二是践行道德规范方面缺少自觉性,在有监督的场合和无监督的场合表现不一样。 四、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中间穿插使用引导性沉思、辩论等方法。 从整个第二单元的逻辑顺序上看,第三课主要讲职业道德规范,第四课主要讲职业道德的养成。本课的主题是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共包括两个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主要讲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内省和慎独两种方法;第二个大问题主要讲职业道德实践,要求学生学习职业道德榜样和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品质。相对而言,整个第四课都是讲“做”的,“在做中学”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总方法、总要求。多设计一些活动,多组织学生去“动”、去“做”、去“体验”、去“感悟”。如学习和理解慎独的意义,就引导学生讲一些自己过去曾经“独处守法度”的经历,并从这些经历中去体验当时的感受,激发愉悦的情感;学会运用内省的方法,就要

职业道德和法律 第十二课_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_教学设计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十二课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 一、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教学设计 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陈赣宁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劳动合同的构成要素和订立过程;懂得正确签订劳动合同;知道劳动合同中常见的侵权行为; (2)了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3)懂得通过正当途径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权益。 2.情感态度观念 增强自身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能够坚持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作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 3.运用 能够识别不规范的劳动合同,懂得劳动者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的途径和方式,学会解决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中的一些常见问题。避免自身劳动权益受侵害。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提高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能力 2.教学难点: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3.教学关键点: 首先,中职学生没有直接相关的生活经历,例如没有劳动经历、未签订过劳动合同等;其次,学生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合同意识、维权意识不够强烈;再次,对于自己作为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知道的比较少。所以,中职学生需要掌握作为劳动者最基本、最需要的法律知识,为今后顺利参加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在实际学习中可以借助具体案例,在案例的学习、研讨中增强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 三、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中通过三个串联的情景故事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大教学板块,通过大

量材料和案例,设计四个探究活动,通过设置情景故事和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从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完成从理论最终回归到生活实践。 四、教学资源 高教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P144~P149;《教师教学用书》P206~211;《学习指导》P116~P120;劳动合同样本;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和材料;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印发劳动合同样本。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与劳动合同有关的资料。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2)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课题: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公民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2.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3.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教学重点: 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是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树立人权意识也是增强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必然要求。因此把这个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本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而要树立公民意识,就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在我国,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把认真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达成增强公民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增强公民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些规定并不困难,但要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则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更需要学生认同和接受。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学,不仅要解决认知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思想转变的问题,而思想的转变往往是心灵深处的革命,是难以实现的变革。解决这一难点,既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相关案例引起学生的思索与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谈话法等 教学时数: 理论学时1学时 教学过程: 展示材料: 某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接到通知,本专业年满18周岁的同学都到学校大会堂去,参加学校所在地的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活动。对此,有以下三种观点:小张: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我一定要参加。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1)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课题: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教学目标: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2.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教学重点: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 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教学难点: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谈话法等 教学时数: 理论学时2学时 教学过程: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六课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什么是依法治国,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学难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举例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海因兹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救得了她。这种药是本城一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10 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他花200 美元买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2000美元。这位身患绝症的妇女的丈夫叫海因兹,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但它只能筹到大约1000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海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要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可是,这位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要靠它来赚钱。”海因兹绝望了,想闯进那人的药店,为妻子偷药。 提问:海因兹该偷药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回答:从法律层面上讲,海因兹行为触犯了法律;从道德层面讲,海因茨的偷盗行为并不能被认为是不道德。但是,海因兹还是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神圣而不可侵犯。从而引入话题。 【教学过程】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结合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考试和坐公交车等事来讲——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展示漫画“他敢剪吗?”来讲解纪律和自由的关系:纪律和自由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 纪律和自由的关系就如同火车和铁轨一样。火车在铁轨约束和保障下,才可以奔驰四方;如果火车失去了铁轨的约束和保障,它就只能是一堆废铁。人人都渴望享有自由,但如果离开纪律,自由也就无从谈起。 纪律的作用: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2.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案例: 某镇一小学,有几名学生无故退学。经学校调查得知,这几名学生的家庭都有足够的条件供其子女上学,他们退学的原因是其家长让孩子外出做工挣钱。学校领导先后多次上门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但学生家长仍然拒绝让孩子复学。学校只好会同镇教育管理部门向人民法院起诉这几名学生家长。法院依法责令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