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

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

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
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

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金矿,只是很少有人去开采它;每个人的身后都沉睡着一个神通广大的巨人,可是很少有人唤醒它。耶稣、释加默尼和穆罕默德成为万民崇拜的圣明,这是精神能量的发挥;孔子思想成为中国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支柱,这是道德能量的发挥;比尔.盖茨用windows小小的窗口,获得了疆域远大于成吉思汗的帝国,这是智能的发挥;泰森用自己的一双铁拳打出了世界拳王,这是体能的发挥。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一样:“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这段话其实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身上的潜力都是巨大无比的,我们做老师的作家长的就是要用我们一生的精力去帮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身上的太阳能发出万丈光芒。这句话道出了学生身上有无比巨大的潜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分流考试有的家长说太残酷,孩子太累了,其实我要说这正是孩子身上的潜能发挥的最好的时机,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较量,同时也是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过程。为了分流考试,有的同学每天会多学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那正是学生潜能发挥的过程,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学习会累坏,头脑越用越聪明,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任何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那些付出艰苦努力的人。如果说初一入学的时候是学习习惯的较量,那么到初三的时候则是意志品质的较量,意志力不坚强,就不能勇敢面对挑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们的分流考试以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考察学生的能力和是否有后续学习的潜力为指导思想,以选拔尖子生为出发点进行命题的,应该说试题会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回避出原题,在最后这20多天的时间里,如何进行复习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复习中注意那些问题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离分流考试还有20多天时间,建议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对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反思,那一章的哪个知识点学得不够好,哪些知识点在考试时总丢分,做到心中有数,针对自己薄弱章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第一轮复习

(一)夯实基础,精选习题

第一轮复习有不少学生不重视基础题演练,而是花大量时间钻研难题和综合题,结果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仔细分析试卷不难发现错了很多填空和选择题,实际上是反映了这些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平时不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出现难题做不出来,简单题不得分的尴尬局面。这样的学生是考不出高分的,只有功底深厚、知识扎实才能得高分。有的家长说分流考试难,不做难题能行吗?我要告诉你任何综合题都可以分解成几个简单题,只是你能否看穿其中的奥秘。精做题,做适量的题,避免打题海战.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但当处理的题目达到一定量后,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不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

1.抓住基础概念,作为技巧突破口。数学试题中的所谓解题技巧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来源于最基础的知识或概念,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的灵光一现!

2.抓住基本题型,寻找差异。因为做了大量雷同的练习,所以容易造成学生对相近试题的判断失误,这是非常危险的,是复习时要格外注意的地方。

3.抓住常用公式的来龙去脉,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这样做,学生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重视错题和好题积累

对于平时考试和作业中的错题要进行复习积累,分清是没思路还是概念不清,是计算错误还是方法不当,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易错题,要多练习,直到不再出错,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对于分值占的比较大的章节,可以多见一些题型,多练习些.同学们可建立自己的题库,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对于平时作业考试出现的错题,有选择地记下来,并用红笔在一侧批注注意事项,考试前只需要看红笔的内容即可。还有一些极其巧妙和难度高的题也积累起来,用红笔一一批注此题所用的思想和方法,时间长了,自己就可总结出一些解题方法和规律,这些都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我教过的一名04届学生叫贺业方,初三时积累了五大本习题册。基本上囊括了大多数的好题和经典题,记得那一年分流考试他在常态获得第一名。现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第二轮复习,应该是以查漏补缺为主要目的,将学生以前学到的所有零碎知识进行系统地、有条理地重组,以形成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并通过针对性的专项习题及综合试卷的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第二轮复习的学生会面对许多试题,但此时切不可沉迷于题海,否则第二轮复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讲求方法,抓住重点

1 专题训练复习:我们数学中有一些专题训练,如极值问题、运动问题、一题多解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如果能把我们在各章中遇到的同一类问题进行总结归类,方法再进行扩展等就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也能达到知识迁移过程。.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方法,要认真总结,总结所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整体思想,换元思想,运用旋转解题,判别式法

分类讨论法、面积法,特值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2 综合训练,典型题型精熟法: 20%的重要工作产生80%的效果,而80%的琐碎工作只产生20%的效果。数学学习上也有同样现象:20%的题目(重点、考点集中的题目)对于考试成绩起到了80%的贡献。因此,提高数学成绩,必须优先抓住那20%的题目。每个章节的典型题型都胸有成竹时,解起题来就得心应手。”

2.逐步深入纠错法:巩固薄弱环节管理学上的“木桶理论”说:一只水桶盛水多少由最短板决定,而不是由最长板决定。学数学也是这样,数学考试成绩往往会因为某些薄弱环节大受影响。因此“巩固某个薄弱环节,比做对一百道题更重要”。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经过第一轮复习之后往往容易产生以下两种意识倾向:一是觉得复习一轮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没必要再复习下去了,似乎现在参加考试就能取胜;二是

觉得辛苦复习了一轮后,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效果,觉得再复习下去还会是老样子,于是比较灰心,没有继续复习下去的信心了。

其实,根据科学研究,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每系统地进行一个轮次的复习,成绩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而这个提高幅度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密切关联,一般能在原有的考分基础上提高20%~30%!所以继续持之以恒地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在学习方法方面,当你在完成家庭作业时,你最先完成的题目其实不必去做,只需要知道解题思路就行。你之后做得并不轻松的题目倒是你最应该认真并花心思去做的。最后你根本不想做的题目,是你必须理解题目意思,上课等老师讲解并努力学习的。这样,你就可以集中精力,去做最适合自己的题目,并达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

三、态度端正,提高效率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俗话说量变决定质变,短时高效但数学学科如果在20天内你能做到如下几点,成绩提高10~20分是不成问题的。

1.专心才能高效

有的同学在半小时内就可以做10道题,而有的同学却只能做2道题这就是差异,同样是每天学到11:00但收效却不太一样,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专心,数学需要冷静思考,如果你一会吃点啥,一会又听点音乐,势必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举个简单的例子:

杰克与朋友在公园散步。杰克与朋友边走边聊。杰克的心情非常糟糕,两年内5次跳槽,直到现在还在苦苦摸索自己的出路。朋友点头,却沉默不语。

当他们走到一个岔路口的时候,看见从另一个方向缓慢走来一个盲人。盲人用竹竿探路,走的很慢。盲人走向了杰克要去的那条路。

过了一会,杰克偶然回首,竟然没有看见那个盲人。“那个盲人呢?”杰克脱口问。

“他已经走过去很久了,”朋友微笑着说。

“一个盲人怎么可能走得比我们快这么多?奇怪!”杰克惊叹道。

“怎么不可能?我们东瞧瞧,西看看,慢慢地散步,而他却是一门心思在走路……”朋友说。

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啊!

2.善思方能明辨

“思”是指学生思考问题。没有思考,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古人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而且要经常思考;在思考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明确:(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对于一些规律、定理、公式及一些特殊有用的结论,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途径,对于一道习题做出来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一道题会做一类题。这就需要你在做题的时候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条件或结论促使我这样想,此题是否有其它解法,还会有”怎样的结论等。(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要善于大胆提出问题, (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当你遇到难题时,勤学善思就是你最好的解决方法。勤学善思不仅包括用心思考,还需要有一颗恒心,迎难而上才是对待难题的正确态度。有时一道题目会有多种解法,这时你即使已经解出此题也要想想是否还

有其他解题方法,只有经过不断的思考与认知,才能将数学融会贯通,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考场应变能力。(4)树立辩证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层次掌握,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考才会学习。

3、归纳总结找出不足。

每天都要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小结有利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同时通过归纳可在头脑中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便于统览全局,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同时在不断总结中前行,在不断反思中学会学习,最终达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恰如唐僧的马与驴子对话。马说:“我取经的经历很神奇,路走了很多.”驴听了说:“我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你走的路其实和我差不多,只是你在原地绕圈子。”

4、交流讨论产生灵感

学习中的良好竞争应该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而不是自我封闭。只有多于同学、老师交流,你的思维才会更加敏捷和活跃。多问多积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将难题留着不问,你就失去了一次将问题弄懂的机会,甚至中考的题型就可能这样被你错过。某位资深教师曾说过这话:“问题的积累等于差生。”学生就是追求学问、边学边问的人,我在初三时坚持一点:一旦有数学问题,坚决不拖到下一节课去问。学习靠的是学问的积累,怕的是问题的积累。不断的学习、释疑、积累正是学好数学的不二法门。英语班的初宁同学就是靠勤学好问取得成功的范例,曾获杜尔马杯国际理科竞赛冠军奖、创造奖、最高荣誉奖。

四.分析试卷:将存在问题分类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可如下分类:

第一类问题———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漏掉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角的单位混用等。出现这类问题是考试后最后悔的事情。

第二类问题———似是而非之错。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问题———无为之错。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制订策略:将问题各个击破

建议策略是:分步打好三个战役,即:消除遗憾;明辨是非;力争有为。

■第一战役:消除遗憾.要消除遗憾必须弄清遗憾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审题之错”,是否出在急于求成?可采取“一慢一快”战术,即审题要慢、答题要快。“计算错误”,是否由于草稿纸用得太乱,建议将草稿纸对折分块,每一块上演算一道题,有序排列便于回头查找。“抄写之错”,可以用检查程序予以解决。“表达之错”,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平时作业就严格按照规范书写表达,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规范回答问题。

■第二战役:明辨是非.“似是而非”是自己记忆不牢、理解不深、思路不清、运用不活的内容。这表明你的数学基础不牢固,一定要突出重点,夯实基础。你要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当然数学的学习要有一定题量的积累,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水平。

■第三战役:力争有为.在初三复习的第一轮中,不要做太难的题和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因为综合题大多是由几道基础题组成的,只有夯实了基础,做熟了基础题目,掌握了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题才能迎刃而解。在初三复习时间较紧的情况下,第一阶段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平时考试和老师留的经过筛选的题目要会做,要做好。

五、答卷技巧,超常发挥

在考数学时,有的同学能超常发挥,有的却粗心大意,令人惋惜,其原因不是“运气”,而是准备不足,

1.通览全卷心中有数

在考试中做到哪些是自己熟悉的题目,哪些是自己感觉难的,做到心中有数,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问题。做题遵循由易到难,心理状态稳定。

2.吃透题意,防止疏漏。数学试题的措词十分精确,读题时,一定要看清楚。例如:“两圆相切”,就包括外切和内切,缺一不可。如果试题与熟悉的例题相像,绝不可掉以轻心。例如“抛物线顶点在坐标轴上”就不同于“顶点在X轴上”。

3,步步为营,稳中求快。因为打草稿时太潦草,匆忙抄到试卷上时又看错了,这样的毛病难以在考试时发现。正确的做法是:在试卷上列出详细的步骤,不要跳步。只有少量数学运算才用草稿。事实证明:踏实地完成每步运算,解题速度就快;把每个会做的题目做对,考分就高。学会辅助解答,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要有次要的辅助性步骤。实质性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步骤是明智之举。如准确作图,特殊值法寻找结论,这样就会有新的突破。

4,不慌不躁,冷静应对,在考试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题目,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这时候如果乱了阵脚恐怕就白白浪费了十几分钟甚至20几分钟时间。深吸几口气提醒自己要镇静,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我不会得别人也不会。调整好心态,如果实在没思路,不妨先换一个题目做做,回头再做也许就会豁然开朗了。

下面几句话送给同学们:

1.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2.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挖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3.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总之,你努力了,拼搏了,再加上一些临场答题的方法与技巧你就会取得满意的成绩。提醒同学要把平时的练习视为考试,考试时就会感觉像平时的答题才会发挥自如,超常发挥出你应有的水平。考前一天,老师建议考生散散步。如果还是比较紧张的话,可以和同学聊聊天以缓解紧张情绪,但是绝对不要玩电脑和上网。上网容易上瘾,容易在大脑形成兴奋灶,抑制已经掌握知识的发挥,而现在的要点是把兴奋点调节到学科考试上。

祝每位学生都能在分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专门从事小学数学和奥数研究,18年奥数教学经验,擅长小学高年级奥数和各种典型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平面图形题的教学。熟知东北育才、省实验、雨田等重点中学考试题型,历年来为省市重点中学输送了大批学生

【精选】核电科普知识竞赛题库

核电科普知识竞赛题库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和知识 1、原子核中没有()。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2、核能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是通过()释放出的能量。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原子核变化 3、1946年,我国物理学家()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发现了铀原子核的“三裂变”、“四裂变”现象。 A、钱三强、何泽慧 B、钱三强钱学森 C、钱学森何泽慧 4、以下哪个是自然界存在的易于发生裂变的核素:()。 A、铀-235 B、铀-233 C、钚-239 5、1942年以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在()建成了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实现了可控的核自持链式裂变反应。 A、美国芝加哥 B、英国伦敦 C、德国柏林 6、当一个铀-235原子核在吸收了一个能量适当的中子后,这个原子核由于内部不稳定而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这种现象叫做核裂变。 A、原子核 B、中子 C、质子 D、电子 7、原子核由()组成。 A、中子和质子 B、中子和电子 C、质子和电子 D、质子、中子和电子 8、1905年,()在其著名的相对论中指出,质量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另一种形式就是能量。质量和能量相互转换的公式是:E=mc2。 A、爱因斯坦 B、玛丽·居里 C、哈恩 D、施特拉斯曼 9、意大利物理学家()在1934年以中子撞击铀元素后,发现会有新的元素产生。 A、贝特 B、阿斯顿 C、卢瑟福 D、费米 10、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 A、电子 B、放射性 C、 X射线 11、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她又通过艰苦努力,于1902年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镭。 A、铀 B 钍C、钋 12、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她又通过艰苦努力,于1902年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 A、铀 B 钍C、镭 13、1914年,物理学家()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A、卢瑟福 B、伦琴 C、居里夫人 14、1932年,物理学家()发现了中子。 A、查德威克 B、汤姆逊 C、居里夫人 15、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及其助手斯特拉斯曼在用中子轰击()原子核时,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A、钍 B、铀 C、钚 16、1905 年,著名科学家()提出了质能转换公式E=mC2(E为能量,m为转换成能量的质量,C为光速)。核能就是通过原子核反应,由质量转换成的巨大能量。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合作测量身体上一些不部位长度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2、通过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应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运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具: 尺子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出问题 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的时候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小手指来量。 我还知道,我的两手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一米。 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用小指的宽度来测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脚长、拳头一周的长度、一拃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活动二:分组测量,做好记录。 学生按照表格要求分组活动。 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如:在测量伸开手臂的长度时,被测量的学生的双臂要伸直,十指要伸开;测量身高时,头不能抬太高,也不能太低;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拉直等。活动三:用拃、庹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分组活动测量教室内物体的长度。并汇报交流。 如: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同学的身高等。 学生交流: 1、黑板的长度是4米80厘米,我量了4庹,一庹是1米20厘米,4庹就是4米80厘米,大约5米。 2: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m30cm,因为我刚才量的我的身高是1m20cm,他比我高一些,我觉得他应该是1m30cm。 3: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m28cm,因为我刚才量我自己的身高就是这个,我觉得我们两个一样高。......

2010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_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附录·2010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475 2010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姓名 导师 博士/硕士专业名称 考前单位 王黎明 柯国土 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吴园园 柯国土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 毅 季松涛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汪 军 赵守智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戴守通 杨文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孙 征 赵守智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赵荣明 胡石林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湖南大学 吴永乐 刘森林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李海亮 马吉增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南华大学 曹勤剑 潘自强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陈 军 刘森林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无 李 航 潘自强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彭建盛 李兴 博士核技术及应用 湖北工学院 王新光 王国保 博士核技术及应用 石油大学(华东) 刘云焰 李兴 博士核技术及应用 无 李建强 何辉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华东地质学院 周贤明 叶国安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天津大学 张继龙 李金英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唐洪彬 叶国安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李 彬 叶国安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四川大学 周 舵 张生栋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鲜 亮 郑卫芳 博士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无 刘巧凤 肖雪夫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伟华 肖雪夫 博士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吴明宇 周培德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无 宋 维 杨红义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王月英 杨红义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余华金 张东辉 博士核能科学与工程 翟士桢 杜进 博士核技术及应用 北京大学 彭 慧 罗志福 博士放射性同位素技术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叶 力 柳卫平 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金孙均 王友宝 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兰州大学 张奇玮 李志宏 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南京大学 范 平 竺礼华 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贺林峰 陈东风 博士凝聚态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胡 瑞 陈东风 博士凝聚态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第三节和平利用核能1

第三节和平利用核能1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科学家身上开发和利用核能的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反应堆、核燃料堆、控制棒和核电站。(2)知道柴薪时代、化石燃料时代。 (3)知道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知道我国的化石燃料。 二、教学重点:核电站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核电站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视频与讲解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流程 注1:提问 在上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给我们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那么如何来和平利用核能呢? 注2:核电站工作原理 让学生观看视频“秦山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了解核电站中的工作流程。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核反应堆的了解,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进一步了解核反应堆、核燃料堆、控制棒等部件的工作原理。 注3:燃料时代 人类发明用火技术后,好几十万年中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植物,砍柴和收集干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学家将这一漫长时期称为柴薪时代。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地球早期生物遗骸经过长期地质演变的产物,所以科学家将它们统称为化石燃料。我们将这一个新的时代称为能源历史上的化石燃料时代。 注4: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化石燃料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用掉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再生。所以我们把化石燃料称为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的、污染少的新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它们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注5:我国化石燃料简介 通过让学生观看我国三大化石燃料的地图,了解我国的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 在三大化石燃料中,我国的煤炭储量最可观,储量达到1145亿吨,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很广,全国各地都有可开采的煤矿,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是我国大煤田集中的省份。我国的重要油田有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辽宁省的辽河油田、山东省的胜利油田、甘肃的玉门油田、河北的大港油田和任丘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吐鲁番——哈密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等。

青岛六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案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教学内容:教材100—101页 教学提示:让学生课前测量身上不同部位的长度,加深谜语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经历合作测量身体上一些不部位长度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应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 难点:运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尺子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出问题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

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生: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的时候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小手指来量。 生:我还知道,我的两手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一米。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用小指的宽度来测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脚长、拳头一周的长度、一拃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二)探究新知 活动二:分组测量,做好记录。 学生按照表格要求分组活动。 单位:厘米 1号同学2号同学3号同学4号同学 拳头一周的长度 脚长 一庹长(两臂伸开) 一拃长 身高 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如:在测量伸开手臂的长度时,被测量的学生的双臂要伸直,十指要伸开;测量身高时,头不能抬太高,也不能太低;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拉直等。(三)巩固新知:

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_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附录?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449 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录取一览表 姓名 导师 博士/硕士专业名称 考前单位 潘波竺礼华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朱庆福赵志祥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徐新星林承键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李云居李志宏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郑州大学 周志波钱绍钧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李玮倪邦发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海青倪邦发博士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山西师范大学 李朝历姜山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广西大学 王伟姜山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郑小海侯龙博士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山东省东营市国家安全局 (委培) 王子军陈东风博士 凝聚态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祖勇陈东风博士 凝聚态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韩文泽陈东风博士 凝聚态物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刁均辉赵守智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乔雪冬赵守智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陈晓亮赵守智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袁晓明尹邦跃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东勋尹邦跃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刚直柯国土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付陟玮柯国土博士 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宇张生栋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舒复君张生栋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王同兴张生栋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林如山叶国安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四川大学 朱文彬叶国安博士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安世忠张天爵博士 核技术及应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樊启文张天爵博士 核技术及应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林辉肖雪夫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邱国华潘自强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委培)李国强潘自强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委培)岳维宏潘自强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王茂枝刘森林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岳峰刘森林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岳会国刘森林博士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委培) 张利峰罗志福博士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蔡定勘罗志福博士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冯婷婷刘一兵博士 核技术及应用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贾兵刘一兵博士 核技术及应用北大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 梁海英吕建友 硕士 应用数学西华师范大学

核能辩论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最大的数据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8237460.html,/ 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国际核能的应用经历了 对核电机组的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不断改进的过程,目前,国际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统研究提出了反应堆设计和核燃料循环方案的新概念,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二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长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关键词:核能应用;前景展望;核电发展 核能利用是解决能源问题必由之路,它在能 有希望在将来彻底解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然 而,核能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进 程,按其科技难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前景展望,大 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热中子反应堆, 第二阶段是快中子增殖堆,第三阶段是可控聚变 堆。这三阶段需要互相衔接和交叉,逐步进入实 用,实现产业化。 积极发展核电,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下 列优点: (1)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 高度浓集的能源。1t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 相当于270万t标准煤。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变 燃料,即铀矿和钍矿资源,按其所含能量计算, 相当于有机燃料的20倍,只要及时开发利用, 便有能力替代和后续有机燃料。更进一步说,地 球上还存在大量的聚变核燃料氘,能通过聚变反 应产生核能。1t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00 万t标准煤,氘即重水中的“重氢”,普通水中有 七千分之一的重水,故地球上存在约40万亿t 氘。所以聚变反应堆成功以后,能源真可谓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将不再为能源问题所困扰。 (2)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 目前世界上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的后果是足堪忧虑 的。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 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 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 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 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 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原则上是回收处理储 存,不往环境排放,排往环境的只是处理回收后 残余的一点尾水尾气,数量甚微,对环境没有实 质性的影响。

什么是核能及核能的利用

什么是核能及核能的利用 关键字:核能利用、核能现状、核能发展、核能简介 引言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能源是发展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1939 年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开辟了核能利用的新时代.。特别是在能源结构从石油转入非油能源的新时期里,核能被认为是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一种重要途径,可开发的核燃料资源所提供的裂变能、聚变能,可供人类大规模长时期的利用。核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开发和利用新型的核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大力发展核电是许多国家在研究本国能源现状和前景之后,所采取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基本政策。 1、核能简介 1.1核能的发现 核能的发现凝聚了众多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为人类提供了打开核能利用大门的一把钥匙,1939 年,费米利用中子轰击铀发现反应能产生中等重量的元素,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居里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得到了不同的反应产物。德国科学家哈恩重复他们的实验,证实中子轰击铀能产生重量为铀一半的元素,并确定它是钡,他的进一步工作证实了伊伦·居里实验的产物是镧。接着,流亡瑞典的奥地利女科学家迈特纳提出了铀核裂变的概念,并指出裂变能放出能量。为了能持续地放出核能,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最先考虑了链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1939 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一个铀核(U - 235)裂变会释放出2—3个中子,用实验证实了链式反应的可能性。1941年12月到1942年12月,费米领导一批物理学家在芝加哥大学斯塔克运动场的西看台下,成功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发出了200W的电,解决了受控自持链式反应的众多技术问题,这标志着核能和平利用时代的到来【1】。 1.2核能的利用原理 核能,由于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的能量。其是通过转化其质量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氧化锆氧量分析仪说明书

目录 1 概述 (1) 2 仪器测量原理 (2) 3 仪器主要技术参数 (3) 4 仪器简介 (3) 4.1 仪器组成 (3) 4.2 各部分简介 (4) 4.2.1 探头简介 (4) 4.2.2 变送器简介 (4) 4.2.2.1 基本结构 (4) 4.2.2.2 基本操作 (5) 4.2.2.3 基本设臵 (6) 5 仪器检验 (6) 6 仪器安装 (8) 6.1 安装前的准备 (8) 6.1.1 探头安装位臵的选择 (8) 6.1.2 炉体法兰的焊接 (9) 6.1.3 现场布线 (9) 6.2 安装 (10) 6.2.1 变送器的安装 (10) 6.2.2 探头的安装 (10) 6.3 现场连线 (11) 7 仪器校准 (11) 7.1 校准前的准备 (11) 7.2 校准方法 (11) 8 仪器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排除 (13) 8.1 仪器日常维护 (13) 8.2 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13)

1 概述 氧化锆氧分析仪主要用于测定锅炉烟气中的氧分压即氧气的体积百分数含量(简称氧含量或氧量),对于保障锅炉运行安全、提高燃料燃烧效率及减少环境污染将起到重要作用。其应用场所主要有: ●火电厂锅炉; ●炼油厂加热炉和输油管道加热炉; ●冶炼厂加热炉和均热炉; ●化工、轻纺、食品加工、制药、水泥和采暖等企业的工业锅炉。 燃料燃烧效率与空气过剩系数密切相关。在燃烧过程中,当空气过剩系数太小即氧量不足时,由于燃料未充分燃烧而导致热效率降低,且排出的未完全燃烧气体也将对导致环境污染;而当空气过剩系数太大即氧量过多时,虽然能使燃料充分燃烧,但过剩空气带走的热量多,也导致热效率降低,同时过量氧气使烟气中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含量增大,同样导致环境污染。因此,通过安装氧化锆氧分析仪,在线实时监测烟气中的氧含量,调节空气和燃料的最佳配比,实现优化燃烧,在节能减排与安全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0年,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是以核科学为主、多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大型科研基地,是我国“两弹一艇”事业的摇篮。氧化锆开发研究室是院下属的集科研、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实体,从事氧化锆测氧技术的研究已30余年,编写了国内本行业第一本专著:《氧离子固体电解质浓差电池与测氧技术》。该技术曾先后多次荣获国家发明奖及部科技成果奖。在这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ZO系列氧化锆氧分析仪。该产品曾在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同类产品最高质量奖,并在全国氧化锆氧分析仪行业质量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01年,该产品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此后,我院开发并推出了防硫型、高温型等多种型号的氧化锆氧分析仪,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能源家族和核能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节能源家族习题精选 维度&基础知识 1.凡是能够提供________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我们常见的煤、石油、天然气被称为________。 2.________统称为一次能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二次能源,如________、 ________。 3.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叫做________,人们利用了它里面存储的________能。 4.短期内不可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做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叫做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以及水能,风能,太阳能是一次能源 B.核能,电能,地热能是二次能源 C.煤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能源 D.生物质能是一次能源 6.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B.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C.一次能源中只有石油,煤和天然气 D.二次能源中只有电能和核能 维度&能力提高 7.太阳能把地面的空气晒热,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能;空气流动成风,又转化为________能;植物吸收太阳能,发生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植物的________能;古代植物在地质变迁中变为煤、石油、天然气,转化为这些燃料的________能。 8.下列能源中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①风能②地热能③电能④核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①石油②太阳能③天然气④生物质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维度&探究应用 10.阅读文章并回答文后问题。 变废为宝的生物质能 生物质是地球上最广泛存在的物质,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这些有 生命物质派生、排泄和代谢的许多有机质。各种生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能量。以生物质为载 体、由生物质产生的能量,便是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 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消费的能量,占太阳照射到地球总辐射量的0.2%。这个比例虽不大,但绝对值很惊人:光合作用消费的能量是目前人类能源消费总量的40倍。可见,生物质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 人类以柴薪为能源,历史长达百万年。作为可直接利用的燃料,柴薪利用贯穿着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除柴薪的直接燃烧外,生物质能的转化利用技术还有沼气生产、酒精制取、木制石油、生物质能发电等。 一、生物质能的来源 柴薪至今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能源。但由于柴薪的需求导致林地日减,应适当规划与广泛植林。 牲畜粪便牲畜的粪便,经干燥可直接燃烧供应热能。若将粪便经过厌氧处理,可产生甲烷和肥料。 制糖作物制糖作物可直接发酵,转变为乙醇。 城市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纸屑(占40%)、纺织废料(占20%)和废弃食物(占20%)等。将城市垃圾直接燃烧可产生热能,或是经过热分解处理制成燃料使用。

《核能的利用》学案(浙教版九年级)

第8节核能的利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 2、了解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 3、了解核能和平利用的进展和核能的优点,以及核能开发所带来的问题。[来源:学_科 _网] 学习重点及难点: 重点: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 难点:核能开发。 学习过程: 问题导学: 通过介绍二战末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和两图片引出核变。(也可以顺便介绍一下福岛核电站的事件) 一、裂变和聚变 (1)核裂变——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中子轰击铀235产生核能p110图3-27 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如果产生的中子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就会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 原子弹——根据核裂变的原理制成。属于不可控制的链式反应的结果! (2)核聚变——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下聚合成氦核,同时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聚变反应需要在很高的温度下才可发生,所以也叫热核反应。 氢弹――根据核聚变的原理制成。威力比原子弹还大。 设疑:核能这么巨大,难道只能用于战争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核能的释放? 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讲授:如果使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在可控制的条件下缓慢进行, 释放的核能就可有效地利用。

可介绍如何控制核裂变的反应速率(如右图) 核电站――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使水 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如图所示 [来源:Z#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8237460.html,] [来源:学§科§网Z§X§X§K] 图一:秦山核电站图二:核电站示意图思考:根据图二,思考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是如何转化的?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三、放射线 讲授:核变过程中除了放出大量热量外,同时也会放出许多肉眼无法看见、能量很高的射线,如以下三种: α射线:带2个单位正电荷,是氦原子核 β射线:带1个单位负电荷,是高速的电子流 γ射线:电中性 放射线的益与害: 大剂量的放射线对人畜会造成伤害,但较小的量并加以控制 则可以为人类做许多的事,举例说明。 随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原子核由和组成. 带正电荷,电量跟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 不带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229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 曲延涛,郑国文 (辐射安全研究所) 本工作利用中子周围剂量当量测量仪LB6411、高气压电离室RSS-131和NaI剂量率仪MAR-1561U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周围展开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环境辐射中的3种主要成分分别为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中子成分及天然γ成分。 1)中子成分的监测相对独立。测量过程中,借鉴国内外相关工作中采用的技术路线,采用高灵敏的环境中子监测仪直接测量。 2)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的调查。采用电离室与NaI剂量率仪相结合的方法,在测量地点完成测量。由于NaI剂量率仪对宇宙射线电离成分的响应近乎为零,所以其测量到的主要是天然γ射线成分。电离室同时测量到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经处理后可以分别得到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的辐射水平。 分别在我院20号楼楼顶、20号楼4楼办公室及低本底实验室的铅室内开展测量,结果如下。 1)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测量结果列于表1。对于20号楼楼顶、低本底铅室的测量值和参考数据较为接近,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室内测量过程中,由于屋顶、墙壁等对宇宙射线电离成分的散射能力低于铅室,因此,其测量值应该介于室外和低本底铅室之间。 2)宇宙射线中子成分测量,测量地点为20号楼楼前广场,中子周围剂量当量测量仪测量结果为(10.7±1.0)nSv/h。 表1宇宙射线电离成分与天然γ成分测量结果 测量地点 测量值/(nGy h-1) RSS-131(电离室)MAR-1561U(NaI)宇宙射线电离成分 20号楼楼顶83.851.332.5(31) 低本底铅室22.2 2.719.5(20) 20号楼420房间118.794.524.2 注:测量中,每3min记录1次实验数据,共记录10组,以上结果均为10次测量的平均值;括号内数据 为参照值 热中子发生器成像检测方法的研究 曲延涛1,王薇1,庞洪超1,吴海成2 (1.辐射安全研究所;2.核物理研究所) 目前国内外对外层包壳为重金属,内层为轻质材料的导弹和点火装置等一般采用X射线或者CT 无损扫描技术,但它们均不能很好地反映该类物质的质量可靠性。使用中子成像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利用中子容易穿透重金属材料而对轻质材料反应截面较大的特点,采用热中子成像力求清晰地显示出金属包装内的含氢轻质材料。本工作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火箭、导弹的动力燃料检查;鱼雷爆发器、延时器、继电器等导弹控制元件的质量检验;其他军用设施加工的均匀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上尺子 北京版 (2)

我身上的“尺子”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综合实践,综合是主线。 综合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可以理解为“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或数学实际应用”。“数学探究”就是综合运用所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数学建模”就是综合所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 本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以及用尺子测量长度,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随身带着尺子,所以出现了“身上的尺子”这一综合实践内容。如果综合实践课知识让学生活动体验,也许不能准确地体现数学的价值。而综合实践还是应该以综合为准绳:一要综合课堂结构,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活动设计要把目标、内容、顺序、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每个环节都是连贯的、有整体感;二要综合知识结构,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活动设计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连成线、形成片、织成网;三要综合能力结构,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活动设计要把教师的研究、开发、生成的能力和学生分析、解题、创新能力有机的结合。2.综合实践,理解是重点。 综合实践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原型是数学理解的基石,所以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故事引入。数学结于知识,所以本节课利用数学知识的萌芽点进行课前活动、利用数学知识的联结点进行课堂活动、利用数学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学生能力的

培养活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就是主动地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诠释新问题、新知识,与此同时建构“数学结构”、促进“数学记忆”、活化“数学思维”、引发“数学想象”。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练习。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把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的用处,加深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学习了加法、乘法的计算,还学习了简单的估算。所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三个活动任务:自己和妈妈分别用拃测量爸爸的身高;用自己知道的身体尺子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用尺子准确地测量表格中身体尺的长度。学生能够和家长一起顺利的完成课前活动,对于身体尺也稍有了解。 附:课前活动 活动一 你和妈妈分别用拃测量爸爸的身高(爸爸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

核能的利用

第3章第8节核能的利用(九上) 科学组王玲玲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突出,更有时代意义。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自己能学,自己能解决理论和实际的问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新教材在知识的安排出现了较大的改动,对知识的体系化要求更高,本节内容安排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中符合学生的知识要求和求知方向,把神秘的“核能”纳入到电能、机械能、内能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体会到核能时代的来临,升华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上部分已学知识的深化和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下册的能源问题显得很自然,能更好的理解我国在能源上的战略。可知本节内容在知识容量上来衡量的话,知识比较单一,如果能把上下知识进行串联和在课本内容上加以充分应用和深入分析,则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会有很好的效果。 (2)重点:裂变和聚变的异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难点:对核能的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3)教学目标:①掌握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②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平利用核能 ③了解我国核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 感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4)教学准备:化学反应的模型图片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图片 核电站的图片射线的应用场景

二、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各小组同学将自己查阅的有关核能的资料与同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对难以明白的内容加以记录(之前布置查找资料和怎样用百度搜索)。(5分钟后,各小组讨论和记录完毕,教师要求各组汇报讨论中的疑问,在纵多的问题中教师要进行筛选部分。) 1、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为什么大的惊人? 2、核电站是通过怎样发电的? 3、核电站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吗? 4、什么是核反应? 5、核辐射怎样防护? 6、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多吗?氢弹有吗?哪种威力大? 讲述:同学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很强,同时提出的问题也很吸引其他同学和老师,你们想要问题的回答,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板书:核能的利用)新课教学:出示二战期间“小男孩”和“胖子”炸毁广岛和长崎的资料照片,请学生针对照片中的情景发表自己的评论(评论的落点:1、巨大的能量是释放形式是怎样的;2、这些能量若被我们利用可以创造多少的财富) 讲述:同学们的评论很丰富,从图片中我们看到原子弹的威力很大,可以说是毁性的,大家一定感到疑惑,威力为什么会如此巨大?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用模型结构复习原有知识,用已知知识为切入点,学生接受更自然) 思考:上述反应中存在怎样的能量变化?原子核内部有变化吗?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22.2《核能》习题(含解析)

第2节核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 B.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并固定在某一位置 C.所有原子内部的质子数和电子所带的电荷数不相等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如图是核电站工作的流程图。关于该流程图中各装置的能量转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核反应堆将核能转化为内能 B.蒸汽轮机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各种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如图所示是一种核反应的过程,这种反应的原理可用于制造() A.原子弹 B.氢弹 C.导弹 D.普通炮弹 4.关于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裂变才能释放出核能 B.氢弹爆炸是利用裂变释放出核能 C.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可以控制的 D.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

5.下列关于核能开发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核能发电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 B.核能是一种稳定、高效、清洁的能源,和平利用核能的最好方法是制造各种核武器 C.核电站开发核能是利用可控核裂变过程释放的核能 D.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对环境没有污染 6.关于核能和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核裂变才能释放核能 B.核能的利用会造成放射性污染,所以应该关闭核电站 C.氢弹爆炸是利用核裂变释放核能的 D.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 7.关于核能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原子内部都有原子核,所以,利用任何物质都能获得核能 B.原子弹和氢弹都是利用核聚变的原理制成的 C.原子核间有斥力,所以核聚变必须在极高的温度和极大的压强下进行 D.太阳内部在不断地进行着大量的裂变反应 8.在核电站中() A.发生的是可以控制的链式反应 B.需要把核燃料加热到极高的温度 C.任何情况下,核能是没有污染的 D.核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核电站》,回答问题。 核电站 核电站和原子弹都是采用核裂变的方式获得能量的。在原子弹中,对这种“链式反应”是不加任何控制的,因此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的爆炸,并会产生明显的烟雾及气体组成的蘑菇云。核电站反应堆所用的核燃料,其浓度比原子弹中的核反应材料低,按程序正规操作一般不会发生核爆炸。 核电站将核燃料棒或核燃料芯块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并将它最终转化为电能。核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活动内容】 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米的认识》 【活动目标】 1.知识:经历合作测量身体上一些部位长度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2.技能: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计较,感受人体上的数学。 3.理解:通过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应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过程】 问题一 身上有哪些“小尺子”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物 体的长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卷尺 测量方式:小组合作测量

2. 记录单: 身上的“小尺子”的长度(表1)

【活动过程】 1.明确身上的“小尺子”的长的意义。 拳头的一周长:用卷尺绕拳头一周,然后展开卷尺,读出数据。 脚长:脚尖到脚跟之间的长度。 步长:步行时,两个脚尖之间的距离。 一庹长:两臂左右平伸,两个中指指尖间的距离。 一拃长: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间的距离。 身高:身体站直,眼睛平视,从地面到头顶的长度。 2.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记一记从我们身上找到的“身体尺”。将结果记录在表1中。 注意事项:测量时,卷尺要拉直,不要弯曲,及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成果,有什么发现? 拳头一周的长与脚长很接近,一庹长和身高大致相同。 问题二 怎样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 【活动过程】 1.问题激疑。选择教室中的各种物体,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出

它的长度吗? 2.头脑风暴。围绕上面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创意想象,并交流各自想法。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4.交流方案。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方案。 5.动手实践。依据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并把结果记录在表2中。 6.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实践操作的过程(图像记录)和结果。 7.总结评价:哪个小组的做法最严谨?哪个小组的数据最准确?【活动评价】 下面的重点,你做得怎么样?请选择恰当的脸谱贴在相应的栏目内。

和平利用核能

能源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然而在传统的能源构成中,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都有其局限性。例如,煤炭和石油发电时,在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化石资源的同时,放出的废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使人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恶劣;另外大量的燃料需求又给交通运输部门增添了沉重的负担。而水力发电方面,因为目前只有江河发电形成规模,其它尚未达到工业利用程度,所以,水力资源的发达程度就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而核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利用地球中蕴藏丰富的放射性同位素铀的裂变反应产生的巨大的能量来发电,效率既高又不污染环境。理论上说,1公斤的铀全部裂变所释放出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的石油燃烧时所释放出的能量。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核能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被认识到,各国对发展核能的投入也呈稳定上升的趋势。相信在下个世纪中,核能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优秀的能源形式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和造福于人类。 核能的和平利用,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十分重视核能的开发利用,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能源领域研制开发三种先进反应堆,它们是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聚变-裂变混合堆。目前,核裂变能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总能耗的6%。而当将来利用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产生的核聚变能得到工业应用后,人类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紧张的问题。核聚变能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在一起时,由于发生质量亏损而放出的能量。核聚变的原料是海水中的氘(重氢)。早在1934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奥利芬特和哈尔特克就在静电加速器上用氘-氘反应制取了氚(超重氢),首次实现了聚变反应。尽管海水里的氘只占0.015%,但由于地球上有巨大数量的海水,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所放出的能量,所以可利用的核聚变材料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而且,核聚变能是更为清洁的能源。当前,科学家正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 从人类能源需求的前景来看,发展核能更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主要表现于:1.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高度浓集的能源。一吨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万吨标准煤。按照地球上有机燃料的储量和人类耗能的情况来估算,地球上煤的储量大概还过200多年即将耗尽,石油则只够用三四十年。人类已经面临如何选择后继能源的问题。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变燃料,即铀矿和钍矿资源,按其所含能量计算,相当于有机燃料的20倍,只要及早开发利用,即有能力替代和后继有机燃料。更进一步说,地球上还存在大量的聚变核燃料氘,能通过聚变反应产生核能。1吨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00万吨标准煤。自然界每吨海水或河水中均含有3克氘,所以,将来聚变反应堆成功后,1吨海水即相当于33吨标准煤。那时,人类将不再为能源问题所困扰。2.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目前,世界上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按照尽力回收储存,不往环境排放的原则,进行严格的回收处理。往环境排放的只是处理回收后残余的一点尾水尾气,数量甚微。核电站运行经验证明,它每发1000亿度电,放射性排放总剂量平均1.2希,而烧煤电站的灰渣中放射性物质总剂量约为每发1000

《核能》教案

第2节核能 【教学目标】 1.了解核能的由来,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 3.了解核变和聚变。 【教学重点】 知道可控链式反应,和平利用核能。 【教学难点】 知道可控链式反应,和平利用核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大家知道,我国是个能源消耗大国,每年的各种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消耗巨大,折合标准煤20亿吨。20亿吨是什么概念?如果把这些煤堆成1 m高,1 m宽的堤坝,长度达106km,这个长度接近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大家想一想,长期这样下去,肯定会发生能源危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挽救能源危机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阅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通过阅读课本,完成名师学案的“知识储备”部分的内容。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核能 (一)提问:原子由什么组成?原子核由什么组成? 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有些物质的分子就是一个原子。原子十分小,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大广场中央一小块弹丸之地一样。 (二)提问:原子核的特点?核能怎样产生?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学生完成“巩固新知知识点一”的内容。 1.一切物质都是由__分子__组成,__分子__又由__原子__组成,有些物质的__分子__就是一个__原子__。 2.原子由__质子__、__中子__、__电子__三种粒子组成;__质子__带正电,__中子__不带电,__电子__带负电;__质子__和__中子__的质量比__电子__大得多,它们挤在原子的中心,构成非常小的__原子核__。 3.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__核力__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