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 新课标学习必备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 新课标学习必备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  新课标学习必备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  新课标学习必备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

专题一宇宙环境

一、挖掘题目已知条件

题目一般由文字与图形共同组成,题目中的文字一般较简单,只需仔细认真。如远日点或近日点附近———可判断极点、极昼或极夜情况;如昼半球与东吻合———可判断晨昏线与20°W 、160°E 的关系;如北京时间为8点———可判中经度等等。但在图形中的已知条件较隐藏,不易发现,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发:

1.图形类型的判断及经纬线的确定

若图为侧视图,则横的线(或略带弧度)为纬线,最长的直径为赤道,赤道的为北纬,以南的为南纬;从极点出发的线为经线,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一致的为东经,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为西经。

若图为极点俯视图,则同心圆的线为纬线,是哪个极点,则为哪个半球;由发出的线为经线(注意经线圈关系),东西经判断同上。

【说明】(1)北极点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南极点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2)同为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互补,字母不同。

(3)若图形为局部图,则可以先补全图形再进行判断。

2.晨昏线的判断及地方时的获得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获得

(1)若与经线重合,则可判断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3 月21 日前后或9 月前后(即节气为春分或秋分)。

若与经线斜交,则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或者跟晨昏切的纬线(极昼的最大范围)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如北极圈极昼,则太阳直射23°26′N,日期为6月22日,北半球为夏至日;如南极圈极昼,则太阳直射23°26′S,日期为12月22日,北半球为冬至日。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晨线指顺地球自转由夜到昼所经过的线;昏线指顺地球自转由昼到夜所经过的线。

(3)地方时判断: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②晨昏线与极昼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为24点,晨昏线与极夜最大范围纬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为12点。③纬线上昼弧的中心点为12点,夜弧的中心点为24点。

【说明】晨昏线做法:过地心做太阳光线的垂线。

3.日界线的判断及地方时的获得

与经线相重合,由180°和该图中24点(即0 点)的经线构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日期到新的日期的线为该图24点经线,另一条为180°。由此即获得了地方时,又获得了经度。

【说明】180°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不完全吻合,有部分弯曲,所以过180°日期不一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题目中,不需要过于复杂。

二、解题思路

1.半球的判断

(1)以赤道为界,以北部分为北半球,以南部分为南半球。

(2)20°W 向东至160°E 为东半球,20°W 向西至160°E 为西半球。

2.地方时计算:要求时间= 已知时间±经度差× 4 分钟

【说明】(1)要求时间的地点在已知时间地点以东用“+ ”,以西用“- ”,最好不过180°。

(2)经度差的计算:以0°经线为参照物,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3)经度差中若有“度”和“分”,则“度”乘4分钟,“分”乘4秒钟再相加。

(4)若时间结果大于24,则时间减24,日期加一天;若时间结果小于0,则时间加24,日期减一天。

3.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找到该点所在的纬度与晨昏线的交点:与晨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日落时间。

昼长时间=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12- 日出时间)× 2

= (日落时间-12)×2= 24- 夜长时间

= (昼弧所跨经度)× 24

【说明】(1)同纬线昼长时间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2)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与夜正好相反。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1)夜半球的太阳高度一律为负数。

(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一律为0°。

(3)正午太阳高度= 90°- 该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说明】纬差计算:以赤道为参照物,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太阳直射的纬度,该图12点的经度)

(1)太阳直射点的续度判断。

根据节气:春秋分直射赤道,夏至日直射23°26′N,冬至日直射23°26′S?

根据太阳光线: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赤道的夹角

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极昼最大范围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2)该图12点经度:一般通过计算,或昼弧的中点所在经度。

6.物影的判断

(1)日出日落前后太阳光的来向。

赤道上全年:正东升,正西落

极昼地区24点太阳光为:北半球为正北,南半球为正南

{其余纬度3月24日至9月23日:东北升,西北落

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东南升,西南落

3月21日、9月23日:正东升,正西落

(2)正午前后太阳光的来向:判断太阳直射点与该点的方位。

【说明】物影与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相反。

7.方向的判断: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顺线的形状画

【说明】纬线的东西有劣弧限制;经线的南北有极点限制。

8.最短航线的判断:走大圆的劣弧

方法:在大圆的劣弧上找中心点,先判断中心点在起点的方向,再判断终点在中心点的方向。

【说明】大圆有经线圈、晨昏圈、赤道,若无以上大圆,则需自己做,北半球向北突出,南半球向南突出。

9.规律描述

(1)某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则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直到极昼;另一个半球相反。

(2)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均较快;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均较慢(判断依据:月份与1月初和7月初的关系)。

11.图形的转绘

(1)在已知图上找信息点:赤道上的6点和18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2)在要绘制的图上标可以找到的信息点。

(3)用圆滑的线连接。

【说明】(1)标信息点时,有几个标几个。

(2)极昼最大范围与晨昏线的切点24点和极夜最大范围与晨昏线的切点12点互为对跖

点。

专题二等值线

一、概况

等值线是指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等值线有: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及等压面等等。

二、做图要求

把数值相等的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起来。

三、判读的一般方法

1.读数值———等值差(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变化规律(这是做题的基础)

2.看疏密状况———了解影响因素

3.看走向和形态———了解影响因素

4.注意等值线的弯曲处———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

四、重要等值线知识要点归纳

(一)等高线

1.知识点{(1)等高线上的数值代表海拔高度,单位:米

(2)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称为等高距

(3)判读任何一点的高度:200 m < A < 400 m,B =400 m

(4)示坡线:垂直等高线的短线,指向下坡向

2.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

(1)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脊线一般为河流分水岭。

(2)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谷线一般可以发育河流,为集水线。

(3)鞍部:两相邻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部位,在局部等高线图中,表现为对称的两侧等高线数值同时递减,而另两侧数值为递增。

(4)盆地:较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减小。

(5)山地: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增加,一般高度低于500 米,坡徒。

(6)丘陵: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增加,一般高度低于500 米,坡缓。

(7)平原:等高线稀疏,较平直,海拔较低,等高线数值一般低于200 米。(即相对高度小,绝对高度小)

(8)高原:四周等高线较密集,而中部等高线稀疏,较平直,但海拔较高,等高线数值500米以上。(即相对高度小,绝对高度大)

(9)陡崖:两条或多条等高线叠加部分。(即若相交等高线条数为n,等高距为d,则(n- 1)d≤陡崖高度< (n+ 1)d)

(10)沙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风力沉积作用下所形成,在等高线图上,表现为新月形。根据沙丘形态,坡陡处为背风坡,坡缓处为迎风坡。

3.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

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4.根据等高线判断气温和气压:海拔越高,气压和气温越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气压与沸点成正比,山顶气压低,沸点低。

5.在等高线图上根据风向判断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6.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纬度判断阳坡与阴坡:注意喜阳植被与喜阴植被的选择。

7.根据等高线图,判断或做出某地的地形剖面图

(1)按要求在等高线图上做出剖面线(可以是题目,也可以是图给出要求)。

(2)建立坐标系统,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原图一致)和垂直比例尺建立原则是使图形协调。

(3)在坐标中作剖面线与各等高线交点的投影。

(4)用圆滑的曲线连结各点。

8.应用

(1)道路选线:要求坡度缓,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尽量避免过河,减少工程量,安全系数大(当然具体题目要具体分析)。

(2)铺设输油、气、水管线:则应注意高度差,利用油气水的流动性特点自流。

(3)水库选址:①判断河流位置、流向、落差大小、流速,坝址最好在峡谷处,工程量小,投资小,安全系数大;②库区范围应是面积较大的山间盆地或宽阔谷地,能提供足够容水空间;③大坝以上应有一定的集水面积,能为库区提供较充足水源;④库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保证库区有充足的水源补给,减少泥沙淤积,延长使用寿命;⑤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形等。

(4)农业土地利用:①平原、谷地、三角洲等地一般布局种植业,再根据气候特点具体

安排作物;②丘陵若坡缓可开辟为梯田,若坡陡则应布局林业,还可结合南方低山丘陵区布局立体农业;③山地一般为林业;④高原应确定具体位置再布局,我国以畜牧业为主。

(二)等温线

1.根据数值判断半球:判断依据是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结论:数值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数值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2.根据等温线判断气温差异

判断依据:(1)同图幅中: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异越大;等温线越稀疏———气温差异越小。(2)不同图幅,可计算等距离的温差。

结论:(1)冬季密集,夏季稀疏,特别是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

(2)一般南半球较北半球稀疏且平直,海洋较陆地稀疏且平直。

3.根据等温线的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导致太阳辐射的差异

等温线与海岸大致平行———影响因素:海陆因素导致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山脉走向(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

等温线为闭合———受地形垂直影响(温度与高度反相关)

4.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海陆季节(月份)

判断依据:海洋与大陆热容量不同,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结论:(“高高低低”规则)

{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冬季: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7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

1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北凸

5.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洋流性质

在海洋中,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方向一致,再根据等温线数值递减方向判断半球及洋流性质,还可以根据大洋名称判断洋流名称。

{等温线向低值(或高纬)弯曲的舌部顶端———暖流

等温线向高值(或低纬)弯曲的舌部顶端———寒流

6.根据等温线判断气压和地势:气温越高,地势越低;同高度则气压越低。

(三)等压面

1.知识点

气压是指从观测高度以上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重量。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就是等压面,气压单位一般用百帕或毫米汞柱。

2.根据等压面弯曲判断近地面气温及热力环境

{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近地面气温低

等压面向低凹———低压区———近地面气温高

(四)等压线

1.知识点

在同一水平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可见,等压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高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是表示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

(1)做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根据半球确定偏转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根据高度确定受力情况:①高空(1 500米以上)———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受两个力,无摩擦力)。②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余半(风受三个力,且摩擦力越大,斜交夹角越大)。

3.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力大小

原理: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越小。①同一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②不同图中:可计算水平气压梯度= 两点气压差(两点图上距离÷比例尺)。

结论:风力大小与气压差成正比;风力大小与比例尺成正比。

4.根据海陆气压中心判断南北半球的季节(月份)

北半球7月,南北球1月(夏季)大陆内部有低压中心,海洋中有高压中心(切割副高)。

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冬季)大陆内部有高压中心,海洋中有低压中心。

5.根据近地面等压线判断天气系统

(1)封闭等压线:高压中心———反气旋———四周气流由内向外,中心气流下沉———明朗天气。

①北半球顺时针,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反之。②等压线向外凸出部分为高压脊。③实例:我国秋季秋高气爽;冬季我国位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吹偏北风。

(2)封闭等压线:低压中心———气旋———四周气流由外向内,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①北半球逆时针,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南半球反之。②等压线向外凸出部分为低压槽,在中纬度带(温带)地区可形成锋面,即称为锋面气旋。③实例:夏秋季节的台风为热带气旋。

(3)锋面处等压线密集

冷锋:锋后有雨,大风;暖锋:锋前有雨。实例:我国雨带、冬季寒潮、北方夏季暴雨。

6.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成因势力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形成全球气候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产生部分地区季节降水的差异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夏季风的形成。

(五)等降水量线

1.知识点

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叫做降水。降水量用毫米表示,为累加值。在地理上,常用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等来说明一个地方气候的特征。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等的地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降水量线。

2.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等降水量线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3.根据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多雨一侧为迎风坡,少雨的一侧为背风坡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地形或城市“雨岛”影响

(六)等盐度线

1.全球盐度分布规律:由副高向南北两侧递减。红海最高,波罗的海最低分析思路:

(1)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不同纬度比较)———降水量> 蒸发量,盐度低。

(2)有无地表径流补给(同纬度比较)———有地表径流盐度低。

(3)有无寒暖流经过(同纬度大洋东西部比较)———暖流盐度高,寒流盐度低。

2.根据盐度高低变化判断季节

思路:气候类型———雨季分布———河流汛期枯水期———入海口盐度变化

气候类型———气温高低———海水结冰融冰———盐度变化

3.根据盐度判断船只深浅:盐度越高,海水浮力越大,则船只吃水越浅

4.根据盐度判断密度流:表层由盐度低流向盐度高

(七)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

1.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2)气候、天气因素———降水越少,太阳辐射削弱量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3)地势、地形因素———地势越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削弱量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2.我国分布:年太阳总辐射量最多的是青藏高原,最少的是四川盆地。

(八)等震线

1.知识点:把烈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等震线。

2.分析思路:

(1)同地点,不同地震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2)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地质构造———古河道、地质不稳定地区,烈度大

(九)酸雨的等pH 值线

1.知识点:pH 值小于5.6的为酸雨,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分析思路:

(1)工业、农业及生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大量酸性气体或由于大气环流带来的。

(2)大气有较丰富的降水。

(3)土壤颗粒:若酸性土壤———加剧;若碱性土壤———可适当中和减弱。

专题三气候

一、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图表法

根据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或资料表格),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即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确定该地区半球

具体方法:比较1 月份和7 月份气温的高低。若7 月份气温高于1 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上凸出的波峰型)则是北半球,7 月份属夏季,1 月份属冬季。若1月份气温高于7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下弯曲的波谷型)则是南半球,1月份属夏季,7月份属冬季。

2.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该地区气候类型所属的气候带范围

方法:(1)最冷月气温在20℃(或18℃)以上的属热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一般在15℃以上)。

(2)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的是亚热带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的范围。

(3)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的是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范围。

3.根据降水类型来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类型

具体方法:(1)热带气候范围内:①终年多雨型是热带雨林气候;②终年少雨型是热带沙漠气候;③夏季多雨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前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1 500毫米以上,集中在6~9月,降水量最多月超过400毫米,最高温在5月,而后者年降水量一般在750~ 1 000毫米,集中在5~10月,最高温在4月)。(2)亚热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内:①常年温润型,气温降水年变化不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冬季多雨型的是地中海气候;③夏季多雨型的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3)温带气候范围内:①全年少雨型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稍多些);②夏季多雨型的是温带季风气候(集中在7,8两月)。

(4)若终年严寒,降水稀少,则气候类型为苔原气候或冰原气候。

【说明】若是南半球,则无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中无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二)模式法(又叫分布规律法)

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定。依据某地处所的纬度位置和大陆位置(大陆的东岸、内陆或西岸),就可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方法:据纬度定气候类型,再根据大陆位置(东岸、内陆或西岸)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以亚欧大陆为例:

三、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我国的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

2.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分析思路:①太阳高度角的南北差异;②昼夜长短南北差异;③冬、夏季风源地的距离及我国地形阻挡。

3.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析思路:夏季风的路径

雨带分布规律: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至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雨季;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雨季结束。

4.我国极值

分析思路:气候和地形

(1)我国夏季是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成因:①海拔为- 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周围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②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强烈。

(2)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

成因:①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

②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成因:①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②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

5.我国气候特点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6.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①概念:指造成降温地区广,降温幅度大(我国规定24小时内降温达10℃以上),持续时间长的强冷空气。②天气特点: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③出现时间:主要是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④发源地:西伯利亚和蒙古(亚洲高压源地)。⑤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影响,但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小,特别是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云南南部谷地。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一带寒潮不易侵入。(因地势高或受山岭层层阻挡,离源地较远)。⑥寒潮对农业的影响:不利方面,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易散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晚秋作物、春

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有利方面,对杀灭农田害虫、麦苗返青、保墒有利。

(2)台风:①概念:发源于热带洋面的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风力达12级。具体表现为:台风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台风眼区是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强风停息,云消雨散,天气晴朗而平静;台风眼一旦进入涡旋区,就到了破坏力最大的风速区,风力可达12级以上,出现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在涡旋区外缘叫大风区,风力一般在8级到12级之间,常出现阵性暴雨。②时间:夏秋季节,7月~10月是台风盛行的季节,8月最多,2月最少。③天气:狂风和特大暴雨。④分布范围: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我国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⑤对农业的影响:危害,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和特大暴雨产生的破坏性和洪涝。好处,对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及华南局部地区的秋旱,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

(3)水旱灾害:我国最主要的天气灾害。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①梅雨:产生时间:每年春末初夏,正常年份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因:江南准静止锋。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天气特点:大范围的阴雨绵绵的天气,降水多而集中,湿度大、多雨日、少日照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降水量将近占年降水总量的一半,而本区又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因此梅雨是本区农业生产发展重要水源。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弱影响,梅雨早来晚去,雨期过长,雨量过多(洪涝);若梅雨晚来早去,则雨期过短,雨量过少(干旱),都会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②伏旱:产生时间是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形成原因是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急剧上升;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农业影响:给本区水稻生产所需水份造成严重不足,导致旱情出现。③春旱:产生时间是每年4月至5月;形成原因是太阳直射北移,北半球升温较快,但华北雨季还未到;出现范围是华北、东北(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可缓解);对农业影响是对华北平原春耕影响。

(4)沙尘暴:

①概念:

②产生时间:春季为甚,冬季其次。③成因:自然原因,春初,北方地区天气回暖,空气热量加大进而上升形成暖低压,暖低压在发展时,又遇到了西伯利亚冷空气,气团活动频繁,二者交汇后,形成大气旋涡,大风天气显著增多,特别是快行冷锋的过境产生大风。由于春季北方天气干燥,北方地区普遍降雨少,空气湿度低,地表裸露,缺少植被覆盖与保护,尘土易

飞扬。冬季气温偏低,冻土解冻后,土质变得更加松软干燥,加上初春草木初生,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干燥地表,大风一起,易引起风沙。人为原因:由于乱砍滥伐、过度垦荒、放牧、挖药材等,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④涉及范围: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甘肃的中部和西部;宁夏境内;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北京等北方地区。⑤危害:能见度大幅度下降,人们出行不便,易出现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加重,浮扬的尘土以及其中的病菌,不利于身体健康;尘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农田作物产量的下降;影响需洁净的工业;加剧了土地的沙化。⑥措施: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大力植树造林,种草,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如“三北”防护林。

专题四地球上的水

一、海洋环境

1.掌握三大规律,分析影响因素

(1)关于海水温度分布的规律

空间分布: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表层温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季度变化:夏季获热多,温度高;冬季获热少,温度低。

深度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增,热量集中表层,千米以下变化小,但常处于低温状态。

———引起海水温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太阳辐射。同纬度情况下海水温度的不同往往与寒、暖流经过有关。

———分析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可借鉴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分析过程。

(2)关于海水盐度分布的规律

空间分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引起海水盐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同纬度海水盐度的不同往往与寒暖流经过、江河径流量注入多少、冰雪融化量多少等因素有关。

(3)关于洋流分布的规律

空间分布:以风海流作为主体。①中低纬度,副高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②北中高纬,逆时针向。③南半球中高纬是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说明】洋流的分布以定向风形成的风海流为基础,注意大气环流与风海流的空间分布关系。

关于寒、暖流的区分: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②从流向看,从高纬向低纬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者为暖流。③从洋流流经等温线的弯曲看,可组成向各种凸凹者为暖流,向低纬凸凹为寒流。

【说明】掌握规律的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意义的洋流具体落实于其中(以洋流定空间,以空间布洋流),并结合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渔业资源、海洋污染、航运等)加深印象。

2.把握渔场成因,落实渔场分布

(1)四大著名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秘鲁)、舟山渔场。

(2)渔场形成的一般条件:

生存空间———大陆架海域(光照、营养、泥沙)、温带海区(季节)

饵料———寒,暖流交汇

3.关注海洋环保,明确海洋权益

(1)海洋污染物来源。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的废弃物、核电站和工厂的冷却水;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偶发性石油平台与油轮的事故。

(2)我国海洋污染。石油污染危害最大。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光透入海水的能力,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扰浮游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

(3)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权限:12海里领海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运用:平面与剖面图上确定领海区、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国家出台有关无人居住岛屿管理规定与海洋权益背景。“休渔”措施实施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二、陆地水

(一)河流

1.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河流的上下游

(1)看线条的粗细。一般情况下,河流愈下向游,汇集的水量越多,河道越宽阔,线条粗。

(2)看入海口位置。外流河最终都要注入海洋,入海口即下游的终点。

(3)借地势高低。水往低处流,下游地势一定会低于上游,内流河的流向判断尤其如此。

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河流的水源补给直接相关

雨水是河流最重要的补给形式,径流量随降水量季节变化(夏雨型、年雨型、冬雨型)而变化;季节性积极雪融水,易使温带和寒带河流形成春讯;冰川融水,径流量随气温变化,以夏季为最大;湖泊水对河流起调节作用,径流稳定。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形式,与河流水成互补关系。

【说明】任何河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补给形式。具体看主流,看一般时间。

3.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即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变化)规律

(1)降水量少的地区:年际径流变化大于降水量多的地区。因为降水量大的地区,水汽输送量大而且稳定。

(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际径流变化大于以冰川积雪融水或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3)平原和盆地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值大于相领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因为高原高山地区多地形雨,其变量小。

(4)流域面积小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大于流域面积大的河流。因为大河积水面积大,且流经不同的自然区域,各支流径流变化情况不一致,丰水年枯水年可以相互调节。

我国华北及淮河流域年际变化最大,次为东北,再为长沙流域、华南和东南沿海河流,西北内陆以冰雪融水为主,

河流年际变化最小。河流年际变化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气候的变化状况。掌握河流年际变化规律,对充分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利工程、防御自然灾害有指导作用。

4.河流含沙量

(1)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植被密度,流域地面物质的疏密结构度,地势坡度,水流量的大小等。

【说明】不同季节搬运能力不一样(借水冲沙)。

(2)辩证看待河流泥沙。

河流含沙量大不仅影响水质,也因为淤塞河道抬高河床而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我国河流的输沙量一般都比较大。北方河流普遍水量虽小但单位体积内的含沙量大,南方河流含沙量小但总水量大,总体含沙量也大。其中,黄河的含沙量高居全国和世界榜首,长江、海河与辽河次之,珠江、闽江等又次之。其他地区河流输沙量则较小。

河流泥沙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不仅富含养分而肥沃,也是营造河流两岸沃土及河口三角洲的物质基础。

5.河流的开发、治理

(1)河流泛滥的主要原因。①河床因素:河道弯曲、狭窄(包括人为原因造成的填河造陆、建筑占用等);或因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浅(多在地势低平地区,河流速度慢),排洪困难。②气候因素:降水时间集中,来洪量大;如果是向心状水系形状,或干支流流域在同一时期都处在雨季时,支流来洪难以错开,加剧干流洪水量。凌汛的形成,首先河流必须有结冰的条件(看秋季与初春季节,看0℃等温线),其次是发生在从低纬向高纬流动的高纬地区。

(2)开发、治理的一般方式上游地区一般多峡谷、落差大,可修建水库开发水能,调节水量。

中下游河道一般比较宽深,是航运条件较好的地段;还可利用湖泊、洼地蓄洪,或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整治河道(裁弯取直、增加入海通道加大排洪量等)。

全流域要搞好植物造林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3)河流调水需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①调出地区水源是否充足,调水量多少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如水质是否下降、海水是否倒灌、沿岸土地是否盐碱化发展等问题)。②调出区与调入区之间的距离长短、地形地势地质条件(是自然还是抽、提水)。③工程沿线的生态保护。

6.影响航运的一般条件

世界著名航运大河(运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长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易北河、莱茵—多瑙运河、北美五大湖、圣劳伦斯河、多瑙河、泰晤士河、塞纳河、京杭运河、珠江等。

(1)自然基础(与气候、地形相关)

水系条件:河道宽深,水流速度平缓(平原或盆地内部);水系庞大且可通航河道长。

水文条件:汛期较长(水深),含沙量低(少淤),无冰期或短冰期(通期时间长)。

(2)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提供丰富的物产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如有人工运河沟通天然河道,则进一步方便了区域内的联系。江铁(路)联运或江海联运,减少了客货运的中转环节,提高了运输效率,河航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际,反过来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

(3)河道上空建设桥梁,必须考虑到河面到桥拱面的最小净空高能否让船只顺利、安全通过(因为河水在汛期上涨,净空高考虑不周到,则会出现汛期大船无法通行的情况)。

7.水能开发条件分析

(1)水能资源是否丰富———取决于两个条件:河流水量多少(与气候相关);落差大小(与地势地形联系)。

(2)宏观影响。对开发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养殖等),带动相关产业(建筑、旅游等)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下游地区的防洪作用。同时需考虑淹没面积、淹没损失、迁移人口、生态破坏、土壤次生盐碱化、农田沼泽化等负面影响。对输入地区:增加能源供应,降低用电成本,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等。

(3)微观影响———坝址选择(地质、地形、气候、淹没区、输电半径等)、水库的气候调节效益(温差、降水量、风日与风力)等。

(二)湖泊

湖泊是指陆地表面由于自然或人工原因所形成的成面状的较大水面,属地表径流的一种形式。

1.湖泊的类型

按照湖水性质,可划分为咸水湖与淡水湖。世界最大的咸水湖是里湾(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湖泊),最大的淡水湖是苏比利尔湖。

按照湖水的循环方式,可将湖泊划分为内流湖与外流湖。咸水湖都是内流湖(只有河流注入),外流湖都是淡水湖(湖水一般都能外泻)。

2.湖泊的水源补给

雨水是大多数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此外冰雪融水、地下水以及河流水也能补给湖泊。因此其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与补给水源密切相关。

3.湖泊的重要价值

淡水湖是极为重要的水资源。咸水湖中往往具有丰富的化工资源。不同地区的湖泊,在蓄洪、滞洪、分洪、冲淤、航运、灌溉、养殖、水能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泊周边的沿岸地带,往往在农业开发、人口聚集、工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此外,湖泊及沿岸地区作为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的多样性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

(三)目前河湖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体的污染。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垃圾、农业农药和化肥的污染,以及航运漏油等,是主要的污染源。其结果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下降,河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是我国重点整治的污染水域。

二是由于乱砍滥伐等人为的原因,使入河入湖沙量大增,造成河湖淤浅。加上不合理的围水造陆(造田、建房、建路等)。河流与湖泊分洪、蓄洪、滞洪的能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

一些危险河湖段的挖沙取泥行为,破坏了河湖的床底结构,容易引发河床两侧大规模的崩塌事故发生,并加剧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是由于人们在河湖水源地区不合理的截流和取水过多,以及过度抽取地下水、引灌地表水,加上全球性气温升高,造成河湖水位下降,水体面积日益减小,河湖干涸的程度加大。并导致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甚至还可能引起海水倒灌,以及下游河口三角洲退化和生态恶化等问题。

四是河湖资源利用不充分,利用档次低,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了水资源的紧张。

三、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

1.制订有关水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

2.加强全流域的统一管理,合理规划用水量,利用经济手段,调节用水价格。

3.改变农业用水方式(大水漫灌耗水量大,浪费多,效率低),实施节水新技术(喷灌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地下防渗管道等)。

4.培育耐旱品种或改变产品类型(如天津近郊降低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旱作面积)。

5.限制耗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发展(如小造纸、小皮革、小化肥等)。

6.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7.我国黄淮海平原、东北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一些低洼易涝的地方,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是极为宝贵的资源,要“因水制宜”,充分利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湿地保护、“三基鱼塘”模式等,地不空闲,水不浪费,实现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8.土壤盐碱化地区,要注意避免大水漫灌,采用“引淡淋盐”(土体脱盐)、“井排井灌”(深层盐水淡化)、“覆盖”(抑制水分蒸发返盐)和“生物措施”(巩固水、盐调节效果)等基本方法,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9.植物造林、种草,既需要水资源支持,反过来又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增大空气湿润程度的作用。

专题五陆地环境

一、岩石和地貌

(一)形成知识体系

1.地壳的物质组成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沙丘→荒漠化

3.地貌与气候

(1)气温

高度增加,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白天高山向阳坡的土温可以很高,但由于大气中水汽等吸收长波辐射的物质减少,吸热本领降低,结果高山的气温明显低于土温,气温随高度递减。此外,由于高度增加,山地附近空气流动性加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呈减少趋势。

(2)降水

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但降水量随高度分布不均,一般是从山麓向山腰逐渐增加,到达最大降水量后又呈下降趋势。山脉的走向对气候水平差异的产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东西走向的秦岭,北阻冬季风,南迎夏季风,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成为西南季风北伸通道,西藏东南部气候湿润的关键原因。北美地区的槽伏地势,极易引导南北气流快速运行,使大陆中部地区气温的年较差较沿海地区明显加大。

4.地貌与水文

(1)河流水系特征

例: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状况,决定许多大河自西向东、南注入太平洋、印度洋。

山地紧逼海岸,造成河流集水区域较小,河流流量不大,流程较短。

(2)水能资源———落差大小,地势起伏与地势阶梯交界处集中

(3)地下水———盆地是地下水储存的理想场所,山地地表水运动快,地下水埋藏浅。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水的储量极为丰富。

(4)河流沙洲(江心岛)的形成

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的情况下(一般出事在河道弯曲、河道由宽突然变窄、河道中有巨石分布,或从山口流出到达地势低平的地带),会发生沉积,当泥沙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露出水面成为岛屿。江心岛既可作为陆地成为良好的土地资源,却也可能会使河道变窄影响行洪或航运,需辩证看待。

5.地质、地貌与地质灾害

(1)地震的烈度既与地应力的大小(震级能量)有关,也与地震区岩石的坚硬程度、地质构造的稳固性以及地表建筑的牢固程度有关。

(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也称“走山”、“移山”、“地移”,与地质构造稳固程度、坡度大小、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关。人为造成的地震、取用土石过多等也易造成滑坡。

(3)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内因):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山区;动力机制(外因):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大量汇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矿山开采中的乱挖乱采和不合理弃渣等)。

(4)地震、火山的防灾减灾措施:搞清地质构造,注意地面前兆;加强监测建设和国际合作;加强避灾教育;做好防御准备;制订应急预案;搞好余震防御和疫情防备工作。

(5)滑坡、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措施:植物造林种草;保护天然植被;建造护坡或整修工程,疏通沟谷河道;做好气象预报,及早转移人员财产。

6.地貌与人类活动

(1)多种多样的地形,容易造就复杂的气候,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2)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经过开发往往耕地比较多;山区起伏大,耕地面积一般较少。

(3)交通线路建设与地质、地貌:稳定的地质与平坦的地貌,有利于交通线路的建设。起伏的地势,使线路工程建设的成本加大(筑桥、建隧道等)。

(4)山脉既构成地表骨架,又成为人类活动区域的分界线,尤其是大型山脉,由于地势高峻,往往成为两侧地区人们交往联系的屏障,成为重要的区域分界线。如:作为我国行政区划分界线:太行山、祁连山、武夷山、巫山、南岭、唐古拉山等。作为国界线: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5)从地形条件的角度考虑,水库坝址应尽可能选择河谷狭窄、库内平坦广阔的地点。这种坝址一般来说能达到蓄水量大而工程量较小的效果。但有的时候,狭窄的河谷表面似乎是最优坝址,但实际上可能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山坡易出现较多崩塌,工程处理量较大。

二、生物与土壤

1.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决定生物的分布,植物的分布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1)气候差异、地形起伏、土壤分布等环境因素决定着生物的分布。

(2)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基本的是光、热、水、土,其中光、热、水的条件主要又取决于气候。

热量———决定植物带状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随纬度变化,从山麓向山顶随海拔变化)。

光照———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处或占据森林中上层;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处或密林底层。

水分———影响植物的个体形态(水生植物、旱生植物)。

(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镜子”)。

①对气候的指示作用:植被类型的差异指示气候条件(森林、草原、沙漠);植物指示气温(“落叶知秋”);树冠指示风向;树桩年轮指示降水多少(在温度变化较小的条件下,树轮较稀,反映隆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较少)。②对水源的指示作用(水生植物与旱生植物)。

③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④对地理方位的指示作用(树木向阳面生长快,背阳面生长慢,在树木年轮上反映出北半球树桩靠东的年轮较密,靠南的年轮较稀。

北坡茂盛)。

2.掌握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原理

(1)作用的根本原因:(光合作用)6CO2+ 6H2O→C6H12O6+ 6O2。

(2)作用结果: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运动,使自然界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使地理环境的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

3.理解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1)土壤肥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在长期的人为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2)土壤质地与农业生产:

①砂土:由于砂粒占优势,土壤中的大孔隙多,因此砂土的通气、透水性强、保水和蓄水能力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由于砂土通气良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全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归纳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 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途中时间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最全面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 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 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 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 万人口小城市——20 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 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 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 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 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 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知识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 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 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补充: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

【2021年】高中地理知识点全面汇总 9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面汇总 一、时区计算的规律 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 (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2)当太阳直射点在东经度上,0点则在西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大半。(3)当太阳直射点在西经度上,0点则在东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小半。(4)当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0点则在180°上,即日界线上,全球上为同一天。(5)当太阳直射点在180°上,0点在0°经线,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围相等。此时,北京时间为8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 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 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 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 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 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空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高中地理知识点复杂繁琐,为了使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更急便捷,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1) 短途运输公路占优势,长途运输水运成本最低。(2) 管道运输的特殊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对密度的影响: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 分布的位置: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区位原则:交通最优原则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代:崇拜自然,被动适应环境(生产力水平低下)。2、农业文明时期:对抗环境(生产力水平很大提高)。3、工业文明时期:征服环境。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模式图三、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

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要求)。 3、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RS(遥感)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物体辐射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学不断被出新的意义与内涵。今天在这给大家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1、气温:大气距离地面1.5处的温度。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数据:低纬地区12度,中纬地区8-9度,高纬地区3-4度。 3、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气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统计学数据:赤道1度,中纬地区20度,高纬地区30度。 4、气温垂直递减率:递减率为每100米0.6度,干热递减率为每100米1度。 5、大气稳定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取决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垂直递减率越大大气越不稳定 6、大气湿度:最高值在日出前,最低值在午后。

7、地形雨:一般来讲湿空气迎风坡多降水。但背风坡会出现比迎风坡降水多的情况。原因是罗斯贝波和重力波影响在背风坡形成气旋状结构。 8、气压:单位面积上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9、两个影响巨大的气压系统:暖性高压(副高)冷性低压(副极地低压)均为深厚系统 10、地转偏向力:2Vx(物体速度)xW(自转角速度)xSINφ(地理纬度). 11、近地面:地面以上1.5-2千米高度 12、海风:最大风速5-6米每秒,最大厚度700米。深入陆地在热带最大,100千米。最强14-15点 13、陆风:最大风速2-3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深入海洋最远30千米。最强2-3点 14、谷风:最大风速10米每秒,最大厚度1000米。

15、山风:最大风速4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 16、焚风:每100米1度 17、狭管:风速可增大3倍左右 18、冷盆:比迎风坡降温快近乎2倍 19、喇叭:最大降雨效应结构 20、大湖:降水概率增加6倍 21、冷锋:第一型冷锋在槽中,第二型冷锋在高压前端。(第二型冷锋为急性冷锋) 22、暖锋: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多见 23、锢囚锋:东北多冷式,华北多暖式 24、等压线:以每2.5HPA为间距绘制 25、气旋:中心极端低值887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1、天体: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 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天体系统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宇宙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 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 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 2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 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