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鱼类体表黏液分泌功能与作用研究进展

鱼类体表黏液分泌功能与作用研究进展

鱼类体表黏液分泌功能与作用研究进展
鱼类体表黏液分泌功能与作用研究进展

细胞多。

鱼类体表黏液分泌功能与作用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ion in secretion of fish skin mucous and its function

黄智慧1,2,马爱军2,汪 岷1

(1.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学院,山东 青岛266003;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 青岛266071)

中图分类号:Q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96(2009)01-0090-05

鱼类皮肤的上皮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广泛覆盖在鱼体表面构成了鱼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第一道门户,在鱼类整个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滑润鱼的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还可以保护鱼体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等等。鱼类体表黏液有如此诸多功能,因此研究其成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对研究养殖鱼类对不同底质的适应、疾病防治问题、养殖过程中及销售过程中活鱼的运输问题、和遗传育种中抗逆性状选育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关体表黏液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也较深入,而国内的报道却相当有限。作者主要以鱼类体表黏液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其成分和功能进行阐述,为今后在该方向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鱼类黏液细胞组织形态学研究

黏液细胞是黏液分泌的生理基础,它是鱼类上皮中的一种腺体细胞,主要分布在鳃、消化道、皮肤等部位。根据鱼类黏液细胞的分泌产物性质,尹苗等[1]2001年对黏液细胞进行了分类,即通过AB-PAS 染色反应将黏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Ⅰ型,AB-PAS 染色呈红色,含有中性黏多糖;Ⅱ型为蓝色,含酸性黏多糖;Ⅲ型为紫红色,同时含有中性黏多糖和酸性黏多糖,以中性黏多糖为主;Ⅳ型为蓝紫色,仍是同时含有两种黏多糖,以酸性黏多糖为主。目前,国内大多数是按照这种方法对鱼类黏液细胞进行分类。而且黏液细胞在鱼的不同发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学及组化等特性的不同。

Sinha [2] 1975年将黏液细胞的发育分为形成、成熟、功能和退化4个阶段,并认为黏液细胞是由基底膜正上方表皮生发层即马氏层的普通表皮细胞发育而来的:(1)形成阶段:一些表皮细胞经过修饰而转变为黏液细胞,在该阶段,黏液细胞只存在于表皮的生发层中,其形态学特征是,细胞为圆形,体积小,强烈PAS 阳性反应;(2)成熟阶段:黏液细胞产生并积累了大量黏多糖、黏蛋白等物质,其形态学特征为:整个细胞变长变大,细胞位于黏膜的中间层, PAS 阳性反应。(3)功能阶段:成熟的黏液细胞开口释放出大量的黏蛋白等黏液物质,黏液细胞的突起与周围的上皮细胞相接触,形成了镶嵌连接,黏液细胞位于黏膜的外周,与PAS 反应为阳性。(4)退化阶段:当细胞释放出黏液以后,细胞变空,最后退化消失, PAS 反应,着色很弱。黏液细胞在鱼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相同,如体表黏液细胞主要分布在腺层内,包括杯状细胞、颗粒细胞、浆液细胞、棒状细胞等单细胞,其分布特点为:无鳞区黏液细胞数量比有鳞区多[3],鱼体的前部要比后部多,鳍条上的黏液细胞数目最少;生活在深水里的鱼类较生活在浅水里的鱼黏液

收稿日期:2008-05-30 ;修回日期:2008-09-05

基金项目:国家支撑计划专题(2006BAD01A12012);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nyhyzx07-046);‘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黄智慧(1982-),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E-mail: zhihuih07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8346317.html, ;马爱军,通讯作者,E-mail :maaj@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8346317.html,

2 鱼类体表黏液中化学组成及活性物

质的研究

体表黏液主要成分为多糖类蛋白和部分纤维物质,当从黏液细胞中释放后,与水结合即成黏液,覆盖在上皮游离面,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化学成分已有了不同层面的认识。

早期在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黏液成分化学分析就已经指出其属于蛋白类,表现有12%的干物质,其中含9%蛋白质,其他是脂混合物,出现胆固醇,二氨基磷脂,一种卵磷脂形的磷脂,以及一种甜菜碱状的碱[4],后来的学者也证实了这一表述。而且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离纯化技术的不断革新,研究者们不仅能够纯化出存在于体表黏液中不同的生物活性物质并能鉴别出他们的种类,对某些成分的分子机制和功能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免疫球蛋白在黏液中的存在是最早被发现的,即早在1969年,Fletcher等[5]就提出了在血清和黏液中都存在着免疫球蛋白这一事实;1983年,Hjelmeland[6]在对虹鳟(Salmo gairdneri Richardson)的体表黏液的研究中,又提出其黏液中有一种类似胰蛋白酶的蛋白酶类,并指出在其他种类中也存在,后来Kowalski[7]2003年在鲤鱼(Cyprinus carpio L.)的体表黏液中发现了一种79 ku的丝氨酸蛋白酶,2007年,Sallles[8]在对tambacu的体表黏液蛋白酶的研究结果显示:其体表黏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酶,其主要是丝氨酸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类,为前者的研究结论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除了蛋白酶类和免疫球蛋白之外,1998年Buchman[9]在对虹鳟体表黏液活性物质分析中还得到:溶菌酶、白细胞介素IL-1、凝集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活性物质。其中凝集素类,Ingram[10]早在1980年时就提出了,描述它为一种碳水化合物结合的蛋白,既不是抗体类也非酶类,即凝集素类,到现今已发现了4种类型,即:从海鳗中提取的AJL-1,AJL-2,河鲀凝集素,鲾科类凝集素[11],其中AJL-2是日本鳗鲡中独特的凝集素,显示Ca2+不依赖性[12],而河鲀凝集素类是从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中提取的一种特异性甘露糖凝集素,与单子叶植物凝集素结构相似,现在通过突变分析对其甘露糖结合位点有了全面的了解,为其抗菌特异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13];Sangeetha [14]等1996年从鲤鱼(Cyrinus carpio L.)皮肤黏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抗菌肽,1999年Nathalie [15]也发现在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含有抗菌肽;1999年梁明山[16]在泥鳅(Misgurus anguilli- caudatus)体表黏液中发现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最近,Yoichiro等 [17]从黑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中提取出一种蛋白分子质量为120 ku的酸性糖蛋白即L-氨基酸氧化酶(LAO),它具有较高的抗菌效能,并对病菌有一定的选择性。

对黏液成分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鱼类体表黏液蛋白中含有大量的,种类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鱼类抵抗外源病菌侵入,保护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等生命活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3 体表黏液功能研究

鱼类体表黏液做为鱼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第一道门户,且化学成分复杂,功能多种多样,所以对其功能性的研究也显得及其重要。

3.1 免疫防御功能

黏液中含有的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非特异性的免疫活性物质,从而保护鱼体不受细菌、病毒等微小有机体的侵害,这一功能又称为黏液的免疫性作用。自1969年Fletcher 等[5]提出在血清和黏液中都存在着免疫球蛋白这一事实,国内外研究者对鱼类黏液的免疫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6年Harrell[18]提出鱼类黏液中具有同血液相似的血清反应,余为一[19] 1999年在对鲫鱼(Carassiusau ratus)与8种淡水鱼的血清和体表黏液蛋白分子及其抗原进行相关性分析中表明:血清蛋白和体表黏液蛋白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分子质量和抗原性相同的分子。尹绍武[20]2003年在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血清与体表黏液蛋白的比较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然而随着对体表免疫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对黏液免疫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Rombout等[21,22]提出了真骨鱼中存在着一个黏液性免疫系统,但是杨桂文等[17]在对鲤鱼皮肤黏液进行研究认为,已有的实验证据并不能证明在鱼类中存在着一个完全独立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性免疫系统。现在对黏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来源还不清楚,因此,真骨鱼中黏液性免疫系统的存在与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3,24]。

除了免疫球蛋白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具有抗菌活性的抗性因子:早在1983年,Hjelmeland[6]在对虹鳟的体表黏液的研究中,就提出其黏液中有一种类似胰蛋白酶的蛋白酶类,以后人们在不同的鱼种

年中相继发现了丝氨酸蛋白酶[7]、金属蛋白酶类[8]

,以及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类[25~27]。研究结果显示:丝氨酸和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类可以溶解寄生物来保护机体免受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侵袭;金属蛋白酶促进前组织蛋白酶D 的活性,而组织蛋白酶D 可以

水解蛋白质从而产生多肽[8]

,起到防御寄生物侵袭的作用。另外还有一种蛋白活性物质即转铁蛋白,它可通过剥夺细菌基本营养物质从而延长它们细胞增加的时间,达到抵抗作用[28],最近,Palaksha 等[29]在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体表黏液非特异性活性物质的研究也为转铁蛋白的特性及功能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1998年Buchman [9]在对虹鳟体表黏液活性物质分析中还得到:蛋白水解酶类、溶菌酶、白细胞介素IL-1、凝集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并对这些成分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检测,表明其在抵抗细菌等寄生物入侵时都有一定的作用。Lemaltre 等[30]1996年从鲤鱼皮肤黏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抗菌蛋白,其可以作用于细菌等外侵物的细胞膜,使其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离子通道从而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导致靶细胞的破裂死亡。Yoichiro [17] 2008年对从黑平鲉中纯化的LAO 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细菌结合活性可能与细菌细胞对LAO 的的选择性有关,从而显示了LAO 的抗菌的特异性。Sangeetha [14]2008对红点鲑(Salvelinus alpinus )、河鳟(Squaliobarbus fontinalis )、鲤鱼、花条鲈(Morone saxatilis )、黑线鳕(Melano- grammus aeglefinus )和黏盲鳗(Myxine glutinosa )6种鱼的体表黏液的抗菌活性进行检测,发现河鳟、黑线鳕、黏盲鳗的酸性黏液提取物对鱼和人类的病原具有较强的特殊抗菌活性,因此推断这些鱼种的黏液可能是应用鱼和人类的特异的抗菌剂源头。这为黏液在抵抗外源微生物侵害等免疫抵御作用提供了更有利证据,也使这一方向的研究显得举足轻重。

3.2 体表黏液调节渗透压作用

鱼的体液正常情况下比海水缺盐比淡水多盐,在淡水鱼中有水渗入到体内和盐类渗出体外的倾向,海水鱼的情况相反。黏液层可缓和这一过程,有助于保持体内适当浓度的盐类。

Shephard [31] 1994年提出鱼类黏液的功能包括渗透调节和离子调控,但作者也提到并不能确定水分子通过鱼体表会受到黏液层的影响;随着对鱼类黏液潜在的离子调控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也激发了一些新的分析手段,比如原位测量法[32]和将

离子注入黏液测量扩散率[33]等。但这些研究显示的主要观点是体表黏液在限制离子渗透性上意义并不重大。然而,Stamatis [34] 2005年提到黏液糖蛋白是酸性的或是近中性的,黏液可能起到离子交换器的作用,即黏液在离子调控上起到作用。Lasker 等[35]早在1968年第一次报告提出沙丁鱼(Sardina caerulea )幼鱼的皮肤上存在离子细胞。Filk [36] 1984年也证明在鱼类黏液中存在钙调蛋白,其为一种增强结合Ca 2+能力的蛋白,可以间接地与离子吸收有关。

氯细胞对鱼的渗透调节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胞质中充满发达的微小管系统含有大量的Na-K-ATPase ,有较高的离子泵活性,在鱼类的离子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通常存在于广盐性硬骨鱼的鱼鳃中,而在早期幼鱼的鳃中并不存在或是不发达,但在这一时期皮肤中含有大量的氯细胞,并被认为是主要的离子交换场所。Shelbourne [37] 1957年利用活体染色荧光定量法第一次报道了在欧鲽(Pleuronectes platessa )幼鱼的皮肤中发现了氯细胞,其在结构和生物化学方面都与成鱼相似。朱杰[38]2003年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幼鱼的体表上皮中发现典型的充满线粒体和管状系统的氯细胞。Alex [39]2001年详细描述了氯细胞在鱼体表的戏剧性的由多到少,以至退化的发育变化过程。但是皮肤氯细胞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它与黏液分泌之间的关系有待探讨。目前对体表黏液的渗透作用机制还不清楚,若能将其机制研究清楚,在鱼类选育引种,活鱼运输等养殖实践过程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3.3 体表黏液在鱼类抗逆性生长中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鱼有着各自的适应性,其中体表黏液是鱼类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天然屏障,所以在环境因子如水的pH 、盐度、温度、溶氧量、离子浓度等发生变化时,体表黏液也随着变化,如分泌细胞的分泌量增加等。

Prasad [40] 1987年的研究表明,

鱼类的鳃上皮黏液细胞在亚致死剂量的原油胁迫下,分泌大量黏液在鳃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但是,在致死剂量下,黏液细胞的数量减少,体积变小。还有实验表明鱼类黏液细胞的分泌物对于酸胁迫也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如果外界环境中的渗透压过大,则部分黏液细胞会转化为氯化物分泌细胞,增加鱼类的渗透压调节[41]。鱼类黏液细胞对于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黏液细胞反应机制也不相同,国

内外目前仅限于几种常见理化因子对黏液的影响有所研究[20],而对其机制研究甚少。因此,对于外界环境对鱼类黏液细胞的影响和黏液细胞的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23],尤其在鱼种引种和养殖方面。

3.4 体表黏液的其他功能

Kenny [42] 2005年对慈鲷科的Symphysodon spp.研究中发现其亲体的黏液含量高于幼体,但其黏液蛋白成分相似;并且双亲用其自身产生的黏液分泌物来饲养幼体至第15天为止,随后逐渐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幼鱼时没有捕食外界食物的能力,而需要亲体分泌物的喂养,更进一步地说,由于黏液中含有重要的物质比如蛋白、激素和抗体,从而促进幼体的存活和生长;体表黏液可将混浊的水体变清,创造一个相对较好的生存环境;体表分泌的黏液可以润滑鱼的表体,减少摩擦,使鱼体付出较小的能量,而获得较快的运动速度[43];体表黏液还有警戒作用功能,例如鲤形目的鱼类棒状细胞的分泌物里含有一种蝶呤,具有惊吓作用[43]等等。

4 研究前景

文中对鱼类黏液细胞的形成、发育,以及体表黏液的成分、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可看出鱼类体表黏液在鱼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然而对体表黏液的研究尽管开展比较早,但发展非常缓慢,目前国外对该方向的研究已渐渐重视起来也开始进行深入的探究,但国内的研究报道则较少,而且大都是基础性的描述,对于已经发现的活性物质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也不深入。至今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各种活性物质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它们的免疫反应机制;抗体的产生,以及它的来源与血清抗体的关系;渗透机制,体表黏液是否起到离子交换器的作用,该作用又是依靠什么机制来发挥的,是否存在一种特异蛋白与此机制有关等等,若能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可为鱼类在疾病防治,鱼类疫苗的制备,引种繁育,活鱼运输,及其抗逆性状选育等养殖业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解决方法,从而在养殖等生产实践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苗, 安利国, 杨桂文. 鲤鱼黏液细胞类型的研究[J].

动物学杂志, 2000, 35(1): 8-10.

[2] Sinha G M. A histochemical study of the mucou cells in

the bucco-pharyngeal region of four Indian freshwater fishes in relation to their origin, development, curarence and probable functions [J]. Acta Histochem Biol , 1967, 53S: 217-233.

[3] Harris J E, Hunt S.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epidermis of

two species of salmonid fish the Atlantic salmo (Salmo salar L.) and the brow trout (Salmo truttal ) [J]. Cell Tissue Res , 1975, 163: 535-545.

[4] 勃朗M E. 鱼类生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7.

215-218.

[5] Feltcher T, Grant P. Immunoglobulins in the serum and

mucus of plaice, Pleuronetes platessa [J]. J Biochem , 1969, 115: 1-65.

[6] Hjelmeland K. Skin mucus protease from rainbow trout,

Salmo gairdneri Richardson, and its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J]. J Fish Biol , 1983, 23:13-22.

[7] Kowalski R, Wojtczak M, Glogowski J, et al.

Gelatinolytic and anti-trypsin. activities in seminal plasma of common carp: relationship to blood, skin mucus and spermatozoa [J]. Aquat Living Res , 2003, 16: 438-444. [8] Sallles C M C.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ases from skin mucus of tambacu, a Neotropical hybrid fish [J]. Fish Physiol Biochem , 2007, 33: 173-179.

[9] Buchman K, Bresciani J. Microenvironment of

Gyrodactylus derjavini o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 association between cell density in skin site selection [J]. Parasitol Res , 1998, 84: 17-24.

[10]

Ingram G A. Substances involved in the natural resistance

of fish to infection—a review [J]. J Fish Biol, 1980, 16: 23-60.

[11]

Yuzuru S, Satoshi T. Molecular diversity of skin mucus

lectins in fish [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B,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2003, 136: 723-730.

[12] Satoshi T, Wei-Jun Y . Characteristics and primary structure

of a galectin in the skinmucus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J]. 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 2004, 28: 325-335.

[13] Shigeyuki T, Satoshi T. Carbohydrate-binding site of a

novel mannose-specific lectin from fugu (Takifugu rubripes ) skin mucus [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B,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2006, 143: 514-519.

[14] Sangeetha S .Comparison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in the

epidermal mucus extracts of fish [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B ,2008,doi:10.1016/ j.cbpb.2008.01.011.

[15] Nathalie 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glycoproteins from fish epidermal muc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pore-forming properties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 2000, 1476: 271-280.

[16] 梁明山, 刘煜. 泥鳅体表黏液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发现

[J]. 西南农业学报, 1999, 12(4):120-122.

[17] Yoichiro K, Nobuyo K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L-amino

acid oxidase from the skin mucusof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i [J].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B,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2008,149: 394-400.

[18] Harrell L. Humoral factors important in resistance of

salmonid fish to bacterial disease II.Anti-vibrto anguillurum activity in mucus and observations on complement [J]. Aquac, 1976, 7: 363-370.

[19] 余为一. 鲫与8种淡水鱼血清和体表黏液蛋白分子及

其抗原相关性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6(1): 23-30.

[20] 尹绍武. 黄鳝血清和体表黏液蛋白的比较研究[J]. 激光生物学报, 2003, 12(2): 128-131.

[21] Rombout J H W M. The 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 of carp (Cyprinus carpio L .): An immunocyto- chemical analysis [J]. Dev Comp Immunal , 1993, 17: 56-66. [22] Rombout J H W M. Difference in mucus and serum

immunoglobulin of carp (Cyprimus carpio L .) [J]. Dev Comp Immunal , 1993, 17: 309-317.

[23] 杨桂文, 安利国. 鱼类黏液细胞研究进展[J]. 水产学报,

1999, 23(4): 403-408.

[24] 杨桂文, 安利国, 王长法,等. 鲤鱼皮肤黏液与血清中

免疫球蛋白的比较研究[J]. 动物学研究,1998,19(6):489-492.

[25] Aranishi F, Nakane M .Epidermal proteinases in the

European eel [J].Physiol Zool ,1997,70:563-570. [26] Aranishi F, Nakane M .Epidermal proteinases of the

Japanese eel [J].Fish Physiol Biochem ,1997,16:471-478.

[27] Aranishi F, Nakane M .Epidermal proteases of American

eel [J].J Aquat Anim Health ,1998,10:35-42. [28] Alexander J B, Ingram G A .Noncellular nonspecific

defence mechanisms of fish [J].Annu Rev Fish Dis ,1992,2:249-279.

[29] Palaksha K J .Evaluation of non-specific immune

components from the skin mucus of oliv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 [J].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08,24: 479-488.

[30] Lemaitre C ,Orange N ,Saglio P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ion channel activities of novel antibacterial proteins from the skin mucosa of carp (Cyprinus carpio ) [J].Eur J Biochem ,1996,240:147-149.

[31] Shephard K L. Functions for fish mucus [J]. J Fish Biol ,

1994, 4: 401-429.

[32] Shephard K L. The influence of mucus on the diffusion of

ions across the oesophagus of fish [J]. Physiol Zool , 1982, 55: 401-429.

[33] Marshall W S. On the involvement of mucous secretion in

teleost osmoregulation. [J]. Can J Zool , 1978, 56: 1 088- 1 091.

[34] Stamatis V. Ontogeny of osmoregulation in postembryonic

fish: A review [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A, 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 2005, 141: 401-429.

[35] Lasker R, Threadgold L T. “Chloride cell” in the skin of

the larval sardine [J]. Exp Cell Res , 1968, 52: 582-590. [36] Flik G, VanRijs H.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calmodulin in fish mucus [J]. Eur J Biochem , 1984, 138: 651-654.

[37] Shelbourne J E. Site of chloride cell regulation in marine

fish larvae [J]. Nature , 1957, 180: 920-922.

[38] ZHU Jie. Development and ultrastructure of larval skin in

Scophthamus maximus [J]. J Fish China , 2003, 27(2): 97-101.

[39] Alex M S. Metamorphosis and early larval development of

the flatfishs (Pleuronectiformes ): an osmoregulatory perspecive [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B,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2001, 129: 587-595.

[40] Prasad M S. Histochemical observation oncrude oil

poisoning in the respiratory epithelium of Puntius sophore [J]. Acta Hydrochim Hydrubiol , 1987, 15(5): 535-553. [41] 杨秀平. 鱼类生理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89-96.

[42] Kenny C. Characterisation of protens in epidermal mucus

of discus fish (Symphysodon spp.) during parental phase [J]. Aquaculture , 2005, 249: 469-476.

[43] 赵连胜. 说说鱼体的黏液[J]. 黑龙江水产, 2002, 6:

47-48.

(本文编辑:刘珊珊)

抗菌肽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活性多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 1分类:结构分为5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残基的α-螺旋,或由无规卷曲连接的两段α-螺旋组成 的肽;(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半胱氨酸残基的抗菌肽;(3)含1个二硫键的抗菌多肽;(4)有2个或2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5)由其它已知功能的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 来源分类可将其分为6类:(1)昆虫抗菌肽(2)哺乳动物抗菌肽(3)两栖动物抗菌肽(4)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来源的抗菌肽(5)植物抗菌肽(6)细菌抗菌 2效应: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细菌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3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抗菌肽杀菌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破坏其完整性并产生穿孔现象, 造成细胞内容物溢出胞外而死亡。首先由静电吸引而附于细菌膜表面,疏水性的C端插入膜内疏水区并改变膜的构象,多个抗菌肽在膜上形成离子通道而导致某些离子的逸出而死亡。亦有学者认为抗菌肽作用于膜蛋白引起凝聚、失活及离子通道,引起膜渗透性改变而导致死亡,不同类别的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可能不一样。 4.抗菌肽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抗菌肽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均有高效广谱的杀伤作用。国内外已报道至少有113种以上的不同细菌均能被抗菌肽所杀灭。 5.预防败血症:天然抗菌肽具有选择性免疫激活和调节功能,对败血症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败血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伴随有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状的一种危重疾病。病原微生物感染诱导促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导致多种重要器官衰竭,具有较高死亡率。 6.总结:抗菌肽要成为药物,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首先是来源问题。由于昆虫抗菌肽的天然资源 有限,化学合成和基因工程便成为获取抗菌肽的主要手段。化学合成肽类,成本较高。而通过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直接表达抗菌肽基因,可能造成宿主微生物自杀而不能获得表达产物。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抗菌肽基因,虽然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但仍有表达产物少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抗菌肽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是应用抗菌肽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昆虫抗菌肽的抗菌活性还不够理想。改造已有抗菌肽和设计新抗菌肽分子是创造高活力抗菌肽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抗菌肽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和作用机理,为抗菌肽分子的改造和设计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

几种常见的鱼用诱食剂

几种常见的鱼用诱食剂 1.氨基酸及其混合物 氨基酸对鱼类的嗅觉和味觉都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l—氨基酸是水产动物有效的诱食剂,d—氨基酸诱食作用较弱。同一诱食剂对不同动物或同一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甚至完全不同。氨基酸混合物比单 个氨基酸更有效。 2.含硫有机物?穴dmpt?雪 dmpt.bp二甲基—p—丙酸噻亭是一种有效的水产动物诱食剂。dmpt是最有效的诱食剂,可提高鱼类的咬饵频率。在鱼类的味觉和嗅觉器官内可能具有特殊的dmpt感受器。 3.核酸类物质 核苷酸中以肌苷酸最有效,但它的活性受肌苷、腺苷二磷酸和肌酸的影响。 4.甜菜碱 甜菜碱是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甘氨酸三甲基内脂。甜菜碱是动物味觉的刺激物之一。甜菜碱的诱食作用还表现在与一些氨基酸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不仅使鱼的味觉对甜菜碱有感受,还能增强鱼对氨基酸的味觉感受,从而增强氨基酸的诱食效果。 5.动植物及其提取物 用蚯蚓作为诱食物可提高对虾的摄食量、采食频率和增重。随着饲料中添加蚯蚓量的增加,黄鳝对摄食的喜好程度也逐渐增加。据推测蚯蚓浆液的诱食作用可能与赖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有关,因为蚯蚓中这几种氨基酸的含量很高。将一些动植物的某些成分采用化学方法提取后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提取物中的某些成分可改善饵料的适口性,目前已证实枝角类、摇蚊幼虫、蛤子、牡蛎、鱿鱼、竹荚鱼、玉筋鱼、桃江对虾、梭子蟹、丁香、田螺、蚕蛹、蚯蚓等动植物及其提取物有良好的诱食作用,可能是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核苷酸。 大蒜含有独特的大蒜素,具有辛辣味,在鲫鱼饲料中添加0.5%~3%的大蒜素粉,其强烈的气味可促进鱼的摄食活动。用大蒜素饲喂鲤鱼(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其成活率、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4%、18.4%和10.3%。 6.中草药 某些中草药不仅具有较强的诱食作用,还具有促进鱼类生长及增强抗病力的功效。研究人员根据我国民间常用“阿魏”做钓鱼诱饵的经验,用化学成分与其相似的草作诱饵捕抓黄鳝,效果十分明显。

甜菜碱对鲤鱼诱食促生长的研究

表1试验用鱼放养表 甜菜碱添加量%00011011013013015015110110箱 号12345678910尾 数40404040404040404040规格(g 尾)7512781378107515811975108217751376107712总重(g )3008 3132 3120 3020 3276 3000 3308 3012 3040 3088 时 间 199516120 甜菜碱对鲤鱼诱食促生长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阎希柱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鱼类营养学研究的深入,鱼用配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已被广泛采用,但作为鱼用饲料添加剂之一的诱食剂的研究起步较晚,甜菜碱是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甘氨酸甲基内酯,其活性结构是盐酸甜菜碱。甜菜碱以前仅限于作为动物营养的甲基供体,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和协同作用作为人类医学上的恢复胃酸的药物及肝脏保护性冶疗剂等。目前已有美、日、芬兰等国家以甜菜碱作为鱼类诱食剂并投入商业应用。甜菜碱对鲑、鳟、大麻哈鱼等具有强烈的摄食反应,芬兰糖业公司的应用结果令人满意。鱼类选用甜菜碱作为甲基供体及作为促摄饵物质是理想的。甜菜碱作为鱼类的饲料添加剂其主要的作用在于诱食,我国目前对甜菜碱作为鱼类诱食剂的研究、应用仍处于初始阶段。我们于1995年进行了甜菜碱对鲤鱼的促生长效应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1甜菜碱购自沈阳石油化工研究院,纯度为97%。鲤鱼购自双鸭市集贤县鱼种场,鱼体健康。 21鱼种的放养 鱼种取回后在一个大网箱中暂养7天,实验为期2个半月,共计75天,鲤鱼在5组1立方米的网箱中饲养,每组网箱2个,互为平行,每个网箱放养40尾鱼。放养情况如表1。 31网箱的设置 试验用网箱规格为120100100厘米,网目为 115厘米有盖。网箱设置处水深3米,10个网箱中并 为一排网箱放入水库,排洪口位于网箱的下方50 米,水流速度小于012米 秒,水流有助于网箱的排 污。每个网箱间隔2米。 41水体状况 红旗水库面积达一万余亩,平均水深3米,虽然 该水库的主要水源安邦河在流入该水库前受到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但经占库区面积1 3的挺水植物区及遍布整个库区的大型沉水水生植物区域的滤净作用,水质良好,透明度达到115米以上。水温为自然水温,实验期间水温为18-24℃,水中溶氧含量为9-10毫克 升,pH 为714-716。 51饲料性状及投喂 每组网箱投喂的饲料配方及营养含量如表2及表3。各组饲料均由绞肉机加工成,经风干后制成直径315毫米大小均匀的颗粒饲料。每天投喂3次,在鱼吃食的情况下投喂,以鱼吃饱而且不浪费饲料为准,日投饵率为体重的2%-4%。 表2饲料配方 组别 原料 12345鱼粉 2020202020豆饼4040404040酵母33333玉米面2020202020麸子14101317131513121218骨粉11111多维11111无机盐11111甜菜碱0 011 013 015 110 表3饲料营养成分 组别1 2 3 4 5 水分61957103712471296181粗蛋白3318833129321873412433182粗脂肪71827189716171657173粗灰分 11124101851112310195111261采用D ucan 氏新复极差法进行试验数据的处理。结 果经过75天的饲养,试验鲤鱼的生长结果见表4。

海水鱼类饲料配方的营养与特性

海水鱼类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与特性 1.钙一般在淡水鱼的预混料中钙的含量较多,因为淡水中溶解的钙少,而海水中溶解的钙则趋于饱和,所以海水鱼中钙的补充就少。事实上,如果过多的钙进人鱼体,超过肾功能的负荷,就会抑制生长,所以在借用淡水鱼预混料配方时,要根据养殖海水盐度的高低作适当的调整,高盐度应少添加,低盐度应多添加,但不管水质如何变化,钙对鱼类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2.磷磷在水中基本上是一种限制因子。水环境中能提供的量有限,所以大部分需要从饵料中获得。分析结果证明,海水鱼组织中的磷含量比一般陆生动物和淡水鱼类要高得多,这种生理生化上的差异,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显然在海水色的预混料中应多添加磷,但是过多的磷又会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对某一个养殖品种的钙磷需求和钙磷比一直是引起关注的。另外,磷在不同品种的海水鱼中代谢吸收也不同,如大洋性鱼类狮鱼、鲸鱼等,代谢的速度比一般底栖鱼类蝶、纣、石斑鱼要快得多,因此在配制牙解和石斑鱼的预混料时,与大洋性鱼类相比,磷含量就要减少,否则就会影响鱼的生长。 3.铁 从海水鱼生态环境来看,海水中铁的含量不多,因为偏碱性。至于淡水中铁的含量有多有少,则需看具体水质。因此,一般淡水鱼的铁元素补充多少,影响不大,但是海水鱼的需要量应该满足,当然不同种的鱼需求量也不同,过量添加除成本提高外,也会造成代谢及消化吸收上的障碍,从生理上看,大洋性海水鱼的肌红素含量需求较大,比底栖性鱼类要高得多,每一个肌红素中都含有一个铁原子,因此在矿物质中铁的添加量要高,如果使用这样的配方来饲养沿岸性鱼类就应降低铁的添加量。 其它许多种元素,如铜、锌、铝、镁、钾、钠、碘、硒等,都各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添加量适宜就会促进生长,反之就会抑制生长,这些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五、从生理生态及加工过程中对维生素的需求维生素是有机化合物,不同于氨基酸、糖类和脂肪,维生素需要量甚微。动物从外界(经常是饵料)摄人维生素以维持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八种水溶性维生素需求量相对较少,其主要作为辅酶,被叫做 B 族维生素。另外三种水溶性维生素即胆碱、肌醇和维生素C,其需要量较大,虽不作辅助酶,但具其它功能。维生素儿

鱼类资料

拉丁文名:Pampus sinensis 俗称:鮀鱼,昌侯龟,昌鼠,狗瞌睡鱼,鲳鳊,镜鱼,平鱼,白昌,叉片鱼 1、简介: 鲳鱼属鲈形目,鲳科。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为食。 2、营养价值: (1)鲳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对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鱼类食品。 (2)鲳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和镁,对冠状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并能延缓机体衰老。预防癌症的发生。 3、适用人群: 鲳鱼属于发物,有慢性疾病和过敏性皮肤病的人不宜食用。 4、功能主治: 益气养血;舒筋利骨。主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四肢麻木。延缓机体衰老,预防癌症的发生。鲳鱼含DHA,对小孩大脑发育有帮助。

拉丁文名:Anguilliformes 俗称: 1、简介: 鳗鲡目、海鳗科的通称。约有8属14种。体长一般约0.5~1.5米,大的可达2米。体细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较侧扁,无鳞。口大,上下颌延长,具强尖锐齿。鳃孔宽大。背、臀、尾鳍相连,胸鳍发达。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2、营养价值: (1)鳗鱼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是久病、虚弱、贫血、肺结核等病人的良好营养品。 (2)鳗体内含有一种很稀有的河西洛克蛋白,具有良好的强精壮肾的功效,是年轻夫妇、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 (3)鳗是富含钙质的水产品,经常食用,能使血钙值有所增加,使身体强壮。 (4)鳗的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是夜盲人的优良食品。 3、适用人群: 适合于年老、体弱者及年轻夫妇食用;适用于病羸弱、五脏虚损、贫血、夜盲人、肺结核、妇女崩溃带下、小儿疳积、小儿蛔虫以及痔疮和脱肛病人食用。 4、功能主治: 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是久病、虚弱、贫血、肺结核等病人的良好营养品;强精壮肾、补充钙质。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摘要:抗菌肽是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它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作用,甚至对癌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本文就抗菌肽的来源、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抗菌肽;活性肽;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The progres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research Abstract:Antibiotic peptides are a kind of bioactive peptides that exist in organism and biosphere widely. They possess the activities of anti-bacteria, anti-fungi,anti-virus and anti-plasmodium.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ource,mechanism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s research. Key words:antimicrobial peptides;bioactive peptides;mechanism;research progress 抗菌肽( antibacterial peptides) 又称抗微生物肽( 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 ,是生物体在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菌肽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20 -60 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在 1 -7 kD 左右,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原生生物、某些病毒和肿瘤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可较好地解决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不断增强的抗性问题[1]。 20 世纪80 年代,由瑞典科学家Boman 研究小组用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诱导惜古比天蚕( Hyalophora cecropia) 后产生了抗菌多肽类物质,随后发现了第一个抗菌肽——天蚕素( cecropins)[2]。人们最初把这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称为“antibacterial peptides”,原意为“抗细菌肽”;后来发现其有抗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便改称为“antimicrobial peptides”,意为“抗微生物肽” [3]。抗菌肽是由基因编码在核糖体内合成的多肽,不同种类的抗菌肽通常有共同的特点:短肽( 30 ~60 个氨基酸) ,强阳离子性( 等电点范围为8.9 ~10.7 ) ,热稳定性好( 100 ℃,15 min),分子质量约为 4 ku,无药物屏蔽且不影响真核细

氨基酸类鱼类诱食剂

氨基酸类鱼类诱食剂 氨基酸分D型、L型和DL型,作为鱼类诱食剂来讲,L型比D型的诱食效果高一倍。 1.L-丙氨酸(L-α-丙氨酸) L-丙氨酸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属于甜味型氨基酸,甜度约为蔗糖的70%。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由蚕丝蛋白质水解制成。制作鱼类诱食剂时建议添加量为0.04-lg/kg,除对虹鳟鱼之外,几乎对所有的海、淡水鱼类及水产动物都具有诱食性。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5-20g/瓶)、食品添加剂商店。 2.L-精氨酸 白色结晶性粉末,水溶液为强碱性,由胶原蛋白质分离制得,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对鲤鱼、鲫鱼、鲂鱼和大麻哈鱼有诱食作用。鲶鱼有暂时性忌避反应。制作钓饵时建议添加量为:0.3-1.5g/kg。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食品添加剂商店、饲料公司。 3.L-天冬氨酸(L-氨基琥珀酸) 无色透明至白色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酸味型的氨基酸,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和酸、碱及食盐水中。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对牙鲷有诱食效果,对其他鱼类诱食效果不明显。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4.甘氨酸(氨基乙酸)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用明胶水解经分离制成,甜味型氨基酸。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对几乎所有的海、淡水鱼类和水产动物均具有强烈的诱食效果。建议添加量为 1-2g/kg。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食品添加剂商店。 5.L-组氨酸 白色结晶性粉末,苦味氨基酸。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对虹鳟鱼有明显的诱食效果。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6.L-异亮氨酸 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结晶性薄片,苦味氨基酸。易溶于水、无机酸和碱溶液,不溶于冷乙醇和乙醚。在加工时遇热不受损失(如加工膨化钓饵时)。对泥鳅、牙鲷有明显的诱食性。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7.L-亮氨酸 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苦味型氨基酸。易溶于水、无机酸和碱溶液。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145-l48'C时升华。对鳕鱼有明显的诱食效果。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8.L-赖氨酸 赖氨酸非常活泼,受热时易分解破坏,故常使用的L-赖氨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受热后

常用的几款诱食剂钓鱼小药

常用的几款诱食剂钓鱼小药(丁香、蚯蚓粉、 氨基酸等) 为了提高钓获量,饵料中往往添加一些特殊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将鱼类吸引到饵料周围, 引起鱼类产生强烈的食欲,提高饵料的适口性,以促进鱼类吞食饵料,这类物质称为诱食剂 还有一种神秘的叫法叫做钓鱼小药。 鱼类对某种饵料嗜好程度,是由饵料中含有诱食剂决定的。诱食剂对鱼类的作用是通过 鱼类视觉和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来实现的。栖息于水中的鱼类可根据光的明暗程度和 颜色来区分物体。嗅觉能接受水底浓度化学物质刺激,有感受气味的能力,而味觉则能感受 化学物质的刺激,通过味蕾的感受作用。因此,实际垂钓中无论窝饵还是钓饵,都要使用一 些诱食剂小药来达到目的。 常用诱食剂的种类 (1)蚯蚓粉,把蚯蚓晒干后制成粉。蚯蚓粉能散发出特殊气味,极易引诱鱼类,刺激 其食欲,是最佳的摄饵刺激物质,对鲫鱼、罗非鱼、鲤鱼、鲶鱼有特效。 (2)氨基酸,氨基酸对鱼类嗅觉及味觉都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对青鱼、草鱼、鲢鱼、 鳙鱼、鲤鱼、鲫鱼、鳗鱼有很好的引诱作用。 (3)含硫有机化合物,二甲基丙酸噻亭,对鱼类有极强的引诱摄食作用,在天然饵料 中加入一定比例的DMPT鱼类摄食频率可提高4~6倍,对钓鲫鱼、鲤鱼有奇效。 (4)生物碱,研究表明,有些生物碱(如甜菜碱)对鱼类味觉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与 氨基酸一起使用,对鲫鱼、鲶鱼、鳗鱼、鲤鱼有很好的诱食作用。 (5)丁香,丁香色泽为红棕色或棕褐色,气味芳香浓烈,味辛辣。取丁香10克,置入 一瓶曲酒中浸泡,浓淡可随意,10日即可使用。 (6)小茴香,小茴香有特异香气。取小茴香10克,放入一瓶曲酒中,过10日即可使 用,克添加在钓鲫鱼、草鱼、鲤鱼的诱饵中,效果极佳。

鱼类疾病图片

鱼类疾病图片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 症状:口腔、眼眶、体表、肌肉、内脏出血或充血,有时在背部两侧出现两条灰白带。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是草鱼养殖危害最大的疾病,可造成大批死亡,流行季节为6~9月。已呈全国分布。 打印病 病原: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鲢鳙鱼,严重影响鱼的商品价值;四季皆可发生;呈全国性分布。症状:先病灶部位出现圆形出血红斑,后鳞片脱落、表皮腐烂、露出肌肉,形似印记。病灶通常出现在肛门附近的两侧,且对称。 痘疮病 病原:鲤疱疹病毒。 症状:在体表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鱼,造成大批死亡的例子不多,主要流行于黄河以南。

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科鱼类,无明显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 症状:初期病灶部位肌肉隆起,随后形成明显的疖疮,疖疮充血,鳞片松动、脱落,肌肉溃疡、坏死,病灶溃破后,形成“火山口”。 疖疮病

竖鳞病 病原:点状假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鲫鱼成鱼和亲鱼,死亡率较高。春季为发病高峰期,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症状:鳞片向外张开,鳞基部水肿,鳞囊积水;体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肿大,腹腔积水, 内脏也肿大。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是草鱼“三病”之一,但也危害其它鱼类。4~9月为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症状: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并有黄色粘液流出。腹腔积水,肠道充血并充满黄色浓液和气泡。 鳗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本种病的症状分肝脏型、肾脏型和混合型。肝脏型:病鱼前腹部(即肝区)肿大、充血,腹壁肌肉坏死,严重时,坏死部位穿孔,可见肝脏,肝脏明显肿大、溃疡;肾脏型:病鱼肛门区红肿,红肿部位肌肉坏死,皮肤、鳍条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肾脏、脾脏肿胀。肝肾混合型:则同时呈现上述两种症状。 流行与危害:危害欧鳗和日本鳗。温室养殖鳗鱼一年四季皆可发生,露天养殖主要流行于夏季。国内养鳗区均有发生。

抗菌肽研究及进展

一、抗菌肽概念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蛋白,氨基酸数目小于100,常带正电荷,并具广谱抗菌性的一类小肽,是生物体免疫防御系统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致病作用的防御性多肽活性物质,是生物体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干扰素、补体等组成了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这类生物活性小分子是非专一性的免疫应答产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它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均有抑杀作用,还可以抗原虫、病毒,杀伤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却不破坏动物体内的正常细胞。抗菌肽抗菌时一般没有特殊受体,直接通过物理作用造成细胞膜的穿孔而达到广谱抗菌的效果,因而不会诱导抗药株的产生,它属于小分子多肽,在动物体内容易降解,并且无毒副作用及药物残留问题,因而是绿色环保型药物。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性,包括抗革兰氏阴性菌(G -)和阳性菌(G +)、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尤其对耐药性细菌有杀灭作用。 二、抗菌肽分类 抗菌肽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来源不一,种类繁多,分类也多种多样。抗菌肽除了具有广谱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功能外,还具有抑制一些肿 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一)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分类 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五 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残基的α-螺旋,或由无规卷曲连接的两段α-螺旋组成的肽。(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半胱氨酸残基的抗菌肽。(3)含1个二硫键的抗菌多肽。(4)有2个或2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5)由其它已知功能的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 (二)根据抗菌肽的来源分 类 根据来源分类可分为4类: (1)昆虫抗菌肽包括天蚕素类和昆虫防御素。天蚕素是从美洲天蚕的蛹中分离到的抗菌多肽。此后,人们相继从家蚕、柞蚕、果蝇、麻蝇中分离到了此类多肽抗生素。第1种昆虫防御素(M-asturyama)于1988年在一种双翅目昆虫肉蝇中发现,至今昆虫纲中已有15大类30多种防御素被报道。杀菌肽类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对真菌和真核细胞没有毒性。(2)植物源抗菌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能够防御环境中微生物侵害的一类小分子多肽。包括硫素、 植物防御素、脂转移蛋白、橡胶蛋白类、打结素类、凤仙花素、蜕皮素等。(3)鱼类抗菌肽是鱼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小分子蛋白质,其结构与组成复杂多样。鱼类抗菌肤的分布范围相对比较广,在鱼类体表黏液、皮肤、鳃、血液、血清、小肠和肝脏组织等均有过分离得到抗菌肽的报道。成熟肽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最小抑制浓度多在毫摩尔水平。(4)哺乳动物中,抗菌肽在吞噬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表达。主要有3类,分别是防御素、cathelicidins 和histatins。 三、抗菌肽作用机制 抗菌肽的结构影响其生物学活性,因为抗菌肽存在着多种结构所以其生物学活性也多种多样。 (一)抗菌肽的抗菌作用 抗 菌肽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均有高效广谱的杀伤作用。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细菌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国内外已报道至少有113种以上的不同细菌能被抗菌肽所杀灭。目前对于其作用机制并不是很清晰,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很多,但在认 抗菌肽研究及进展 王 涛,常维山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预防兽医系,山东泰安 271018) 胺一类药物时, 以间隔8 h 为佳。 2.中毒时注意停药和补充饮水。出现中毒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充足的饮水,在饮水中加0.50%~1.00%的碳酸氢钠或5%的葡萄糖液。中毒严重的鸡可肌注V B121~2μg 或叶酸50~100μg。 3.产蛋鸡禁用。蛋鸡如果用了此类药物,此药物就会与碳酸酐酶 结合,使其降低活性,从而使碳酸盐的形成和分泌物减少,使鸡产软蛋和薄壳蛋。从而影响产蛋量。 4.配伍禁忌。磺胺类药物忌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钙等) 配伍,用药期间,禁用普鲁卡因等含对氨苯甲酸的制剂。不能与拉沙菌素、莫能菌素、盐霉素配伍 5.肾受损伤及3周龄以内的雏 鸡应慎用。磺胺类药物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而出壳不久的雏鸡肝脏中的代谢酶系统不健全, 解毒功能低,容易发生中毒。 6.勿在免疫接种时使用。畜禽在接种活菌疫苗时,不能同时使用磺胺类药物,否则会导致免疫效果差甚至失效。■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1、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鱼被大量小 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 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症状】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 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参考验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2:

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用火柴 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3: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 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4: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 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也可选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治疗。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2、出血性腐烂病:为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细菌。传染途径为水蚤或病鱼以及被污染的工具。此病不易根除,好了后常常是带菌者,水质恶化立即又发病,死亡率较高,一般为50%左右。 【症状】鱼体出现出血点,各鳍由鲜红充血变成苍白而烂掉,腮丝也由红变白,部分烂掉。解剖内脏有出血点。常并发肠炎。发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本病春末 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 【治疗】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药物青霉素:90×45×60(厘术)箱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连续3天为一个 疗程。一般4-5天可治愈,初期可治愈,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烂掉的鳍需1个月左右才能长好。把患病箱内的水草拔出用清水冲净并用美蓝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蓝结晶变化即可)

鱼类粘膜免疫系统

鱼类粘膜免疫系统 真骨鱼类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2associatedlymphoid tissues) 主要包括肠道、皮肤和鳃, 这些暴露于外环境的组织及其表面的粘液构成了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屏障[6].这些组织中分布有各种免疫细胞,使其具有独立完成局部免疫应答的功能[7]. 1. 1 肠道 鱼类的肠道粘膜层可分为两层: 肠上皮层( laminaepithelialis) 和肠固有层(lamina propria) [7,8].粘膜层中分布有粒细胞、巨嗜细胞等白细胞,主要存在于肠道皱褶的固有层,而上皮层中较少[9].鱼类肠道虽然没有类似哺乳动物Peyer 氏淋巴集结,但是还有着相当数量的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道的中后部.根据它们的位置, 可以分为肠道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 ,LPLs )和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IEL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后肠中的Ig+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固有层,上皮层中的淋巴细胞则大多是Ig-细胞[10]也有报道在中肠上皮层有Ig+细胞的分布.Ig-的细胞一般被认为是T细胞,Abelli等[11]应用胸腺细胞的单抗检测肠道淋巴细胞,也证实T细胞主要分布于肠道上皮层.McMillan 和Secombes[9]发现,肠上皮层细胞淋巴细胞对肿瘤靶细胞具有类似T细胞的细胞毒性,这个结果与T、B淋巴细胞在肠道中的分布情况相吻合. 1. 2 皮肤 鱼类的皮肤表皮主要由上皮细胞组成,其间分布有粘液细胞和囊状细胞,另外还证实,皮肤表皮还存在抗体分泌细胞. 1. 3 鳃 鳃组织的细胞主要由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巨嗜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杯状细胞、泌氯细胞(chloride cells) 、上皮细胞等构成.鳃上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基础[13].通过检测这些细胞内酶的活性, 结果表明部分粒细胞及巨嗜细胞具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脂酶的活性,类似于外周血免疫细胞的酶活性特点[12].进一步研究表明鱼类鳃上的细胞能产生和分泌一种化学趋化物质(chemoattractants ) ,能引起白细胞向鳃的局部迁移;而鳃上的白细胞迁移活性远远低于头肾白细胞,这种现象与肠道白细胞类似,意味着白细胞迁移到粘膜组织后,就对趋化物质不敏感了,因而驻留在粘膜组织.从鳃淋巴细胞对

抗菌肽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高密度集约化程度的增大,养殖病害问题逐年增加,抗生素等药物滥用情况严重,致使部分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量增加或严重超标,不仅威胁到食品安全,也影响了水产品的出口,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目前水产养殖中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出现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抗生素研发速度,并且现有的抗生素开发策略多局限于既有的抗生素类别,难以有实质上的突破,一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不久很快就会有病菌产生耐药。抗感染形势的严峻性迫切需要寻找与现有抗生素抗菌机理完全不同的新型抗菌物质。 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细菌、植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同抗生素的单一作用位点不同,抗菌肽是作用于细菌的整个细胞膜,使膜去极化或者形成“孔洞”,造成细胞内含物外流或者肽分子进入细胞内部与DNA、RNA等靶标作用,进而杀死细菌。除高效杀菌作用外,抗菌肽还具有明显的杀伤真菌、病毒和原虫的作用,并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不破坏正常细胞,因此是生物体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抗菌肽本身是来源于养殖动物自身的一种小蛋白,动物对其的排异反应很低,而且杀菌作用发挥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动物体内的很多蛋白酶就把抗菌肽降解了,检测不到残留物质,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是一种无毒、无害、绿色环保的产品。同时,抗菌肽还具有不易出现耐药性突变、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水溶性好、作用迅速等特点。它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推广应用,对提高鱼体的抗病力,减少甚至杜绝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维持鱼类健康,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而言,抗菌肽可通过以下3种途径获得:①从生物体内直接提取纯化;②化学人工合成;③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菌肽基因工程菌株。但由于抗菌肽为体内诱导合成,生物体中含量较低,因此从生物体内直接提取的难度大,对技术和成本的要求高,难以规模化生产。而化学合成的方法同样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一般小于1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的合成较为经济,10个残基以上多肽的合成则很昂贵,限制了应用。因此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生产抗菌肽是降低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有关抗菌肽基因的表达研究最初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的,但由于抗菌肽对原核细胞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抗菌肽基因只能以融合蛋白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近年来,以啤酒酵母、毕赤酵母、昆虫等为基因工程宿主,进行表达分离纯化及应用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抗菌肽的开发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越来越多的鱼类抗菌肽被克隆出来,品种涉及鲶鱼、鲑鱼、罗非鱼、比目鱼、斑马鱼等多种鱼类,从已报道的序列来分析,它们的结构与组成复杂多样,并没有很高的同源性,但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如含有较多精氨酸或赖氨酸而使分子带正电;含有较多疏水氨基酸,可使分子折叠成疏水或双亲性α螺旋结构等。体外研究表明,许多抗菌肽对鱼类特异的甚至其他动物的病原微生物都具有杀伤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多在毫摩尔水平,如鲶鱼和泥鳅抗菌肽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MIC为0.5~2毫摩尔/升之间;鲈鱼抗菌肽对杀鲑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鱼类致病菌的MIC甚至低达1.2毫摩尔/升;此外,虹鳟和鲈鱼的抗菌肽对某些寄生虫也具有致死效力,但其杀伤作用需要较高的浓度,而且其活性主要针对滋养体时期。 目前,国内作为添加剂生产应用的抗菌肽主要是蚕抗菌肽AD-酵母制剂,大多数试验也是围绕这种抗菌肽进行的。黄永彤等发现抗菌肽对肉鸡有促进生长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与中草药、抗生素相比,在出栏率、平均个体重量及饲料利用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出栏前3天停喂,抽检无残留。王广军等(2005)研究了抗菌蛋白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蛋白,无论是在日生长速度、相对增重率、饲料系数及成活率,还是抗病力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此外,抗菌肽能有效杀灭霉腐微生物,在机体内还可以被蛋白酶降解,双重安全的保证使得抗菌肽还可以在饲料工业中作为饲料防腐剂使用。 由于抗菌肽代替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处于探索阶段,距离形成成熟的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到动物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①抗菌肽的种类很多,哪些种类作为饲料添加剂效果较好而且又比较经济;不同种类的抗菌肽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②抗菌肽在动物体内含量少,天然资源缺乏;化学合成的生产成本昂贵,目前还无法投入大规模的生产;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大规模地生产抗菌肽,或者通过日粮因素调控抗菌肽基因的表达还需进一步研究;③抗菌肽在体内容易被蛋白酶水解,需要用脂质包被或对其进行化学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摘要:从必需脂肪酸种类、对鱼类的影响、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的研究状况,以期为脂肪研究和合理饲料配方提供参考。 关键词:必需脂肪酸种类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脂类不仅是生物的能量储存库,而且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与细胞识别和组织免疫有密切关系;此外,脂类物质参与激素和维生素代谢,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学调控功能。鱼体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有的脂肪酸鱼体本身可以生物合成,有的则不能或合成量很少,远不能满足鱼类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需要,必须由外源供给补充。那些为鱼类生长发育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EFA),如亚油酸、亚麻酸、EPA、DHA等。通常认为,必需脂肪酸必须符合下列特定的分子构型:1)在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的二乙烯基甲烷链结构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2)双键必须是顺式构型;3)距离羧基最远的双键,应在由末端-CH3数起的第六与第七碳原子之间。必需脂肪酸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大多不能由动物自己合成或合成很少必须由饲料中提供。鱼虾不能合成必需脂肪酸,必须从饲料中吸收,但鱼虾具有将亚油酸和亚麻酸转化为同系列更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 1.鱼类必需脂肪酸的种类 大多动物体内能够合成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但不能合成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 (C18:3)。一般鱼体本身只能合成n-7、n-9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而不能合成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因此,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鱼类的必需脂肪酸。鱼类生存和生长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因种类而异。不同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不饱和脂肪酸,尤其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差异有关。温水性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与冷水性鱼类差别很大,冷水性鱼类需要的n-3序列数量>n-6序列的数量。虹鳟饵料中添加C18:3n-6或C18:3n-3,会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而且同时使用这两种脂肪酸比单独使用促生长效果更好。鲤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饲料的1%。鳗鲡与虹鳟和鲤鱼一样需要必需脂肪酸。鳗鱼丽添加C18:3n-3后生长显著改善,这与虹鳟相似。添加C18:3n-6和C18:3n-3有相加效果,这与鲤鱼相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饵料的5%左右[1]。德国柏林淡水生态和内陆渔业研究所[1]对虹鳟幼鱼投喂富含十八碳三烯酸 (1 8:3n-3 )、十八碳四烯酸主要是廿二碳六烯酸 (22:6n-3 )的商品饲料,证实廿二碳六烯酸是虹鳟生长发育必需的脂肪酸。 刘玮等[2]认为团头鲂必需脂肪酸除n-3HUFA之外,还应包括18:2n-6和8:3n-3;团头鲂的18:2n-6的需要量比18:3n-3的量要大;在18:2n-6和 18:3n-3之间还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2.必需脂肪酸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鱼类不同的生发育阶段,对脂肪酸的需要不同。真鲷等海产鱼仔、稚鱼必须直接摄取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才能生长发育[3]。刘镜恪[4]等发现n-3不饱和脂肪酸对黑鲷仔鱼和稚鱼的生长和存活都有重要影响。高淳仁[5]等认为,n-3 HUFA为海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而其中 EPA和 DHA对海水鱼类生长、存活、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不同种类的海水鱼类对 n-3 HUFA的需求量略有不同,而饵料中 EPA与 DHA的比例也是影响海水仔、稚、幼鱼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素;海水鱼类对不同脂型的脂类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不同。在鱼类繁殖期间,鱼类需要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数量大于n-6系列的数量,尤其是雌鱼。 3.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 鱼类对必须脂肪酸的需要量依鱼的种类而不同。温水性的鲤鱼,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比冷水性鱼类低,但

中国鱼饵排名

中国鱼饵排名 1、老鬼鱼饵易哲,湖北人,自小与鱼结缘,由钓鱼而注意鱼类生活规律,并对鱼的吃食发生兴趣。1990年代初看到日本生产的鱼饵进占中国市场,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开始转向鱼饵研究,同时以竞技钓鱼的实践检验产品的适应性。1997年起易哲闯荡竞技钓坛,并组建了“老鬼钓鱼俱乐部”,是湖北钓手连续获得1997、1998、1999三年“海狮杯”全国钓鱼俱乐部总决赛冠军的主力队员。曾在第二届“海狮杯”决赛中夺得个人第二。1999年参加在昆明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钓鱼比赛,获个人总分第二和抛竿项目冠军,并因此而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获得“垂钓大师”荣誉的钓手。自1999年起,在他主持下老鬼鱼饵公司创设“老鬼杯”全国钓鱼大奖赛,成为竞技钓鱼的一大亮点。同年10月,为培养钓鱼后备力量,老鬼鱼饵公司又创办了湖北老鬼钓鱼学校,他亲任教练,主讲拉饵术,还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以及著名钓手程宁、化绍新、钟舜尧、刘树森等讲授鱼类科学知识和钓鱼技术,学员遍及全国。 2、龙王恨鱼饵母公司湖北龙王恨鱼饵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是国内知名的渔具企业,专业生产鱼饵、鱼类诱食剂和各种钓具,被誉为“中国鱼饵行业的先行者和领跑者”。公司自成立后,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等科研院所进行紧密合作,专业生产鱼饵、鱼类诱食剂和各种钓具,共研发和投入市场三个品牌、

四个渠道千余种钓鱼用品,部分产品远销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可代理各种钓具产品的进出口业务,也可为国外客商提供加工、定做和定向开发服务、代理国外知名品牌。由于在鱼饵渔具制造及推动群众性钓鱼运动方面的贡献,龙王恨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钓具知名品牌”、“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成为近年来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钓具企业(渔具产品)。仁昌地产公司开发的仁昌·翰林苑精品楼盘,也被评为“孝感市建筑工程孝天杯奖(优质样板)”工程。 3、钓鱼王鱼饵钓鱼王集团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销售钓鱼用品的综合型企业。公司成立于1995年。十多年来,全体钓鱼王人艰苦创业,团结拼搏,“钓鱼王”逐步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为拥有安陆钓鱼王渔具公司、武汉中逵渔具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时尚钓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的集团化公司。公司目前的主导产品“钓鱼王”鱼饵、“天丝”钓线、“八仙”浮漂、“兵库”钓针以及“唐宋八大家”、“渔匠”、“渔仙”钓竿已成为中国渔具行业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同时公司成功打造了“乐四通”、“中逵”两大营销网络品牌,乐四通联盟商和联盟会员近6000家,中逵直销会员店1600家,分别是中国渔具业最大的批发流通销售网络和直销连锁网络。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哪里有钓鱼人,哪里就有钓鱼王,企业成功发展成为中国渔具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

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 艾春香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省水产那料研究会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Cuvieret Valenciennes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食物链 短,为我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自然分布区主要是中国的内陆河流,北起东南亚 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延伸至泰国、越南。草鱼己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东南亚、东 欧、美国等国,以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生长快、饵料来源广、低成本的饲料消耗、销路 好等优点受到广泛欢迎。随着草鱼综合健康养殖技术的完善,单位产量有很大的提高,其中 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广泛使用了配合饲料。 关注草鱼饲料营养需求和营养生理,对缓释偏向养殖肉食性鱼类、动物性蛋白饲源吃紧 的窘况或许有所裨益。本文就草鱼营养需求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完善草鱼配合饲料, 推进其无公害养殖生产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草鱼的营养需求 1.1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求

蛋白质是维持草鱼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结构物质和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 同时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的组分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也是饲料成本中花费最大的部 分,是配合饲料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饲料中的蛋白质首先用于维持饲养动物的基础代谢,其 次才用于养殖动物的生长。有关草鱼蛋白质营养需求开展了较多的研究(见表1,结果表明, 草鱼对蛋白质的需要主要由蛋白质的品质决定,同时也受到其它因素,如鱼体大小、生理状 况、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养殖密度、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能量的数量等因素 的影响。 表1. 不同阶段草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 鱼体重(g 投饲率(% 蛋白质需求量(%饲料资料来源 7-15 2.0 41.7 陈茂松和刘辉男(1976 0.14~0.2 - 41~43 Dabrowski(1977 2.4~8.0 7.0 22.8~27.7 林鼎等(1980 1.9 3~4 48.26 廖朝兴等(1987 3.7 3~4 29.64 廖朝兴等(1987 10.0 3~4 28.20 廖朝兴等(198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