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护理学,急危重症名解,名词解释.doc.

护理学,急危重症名解,名词解释.doc.

护理学,急危重症名解,名词解释.doc.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科是急诊急救、重大灾害事件救护的重要场所,必须实行24小时连续接诊及首诊负责制,建立急救绿色通道,相关科室值班人员接到急诊会诊请求后应与10分钟内到达会诊地点,急危重症患者应在5分钟内得到处置。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优化工作流程、加强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保障急诊患者安全等,是急诊科管理的主要内容。

5急诊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和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使患者因为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亦称分流。从临床狭义的角度来看,急诊分诊是急诊护士根据患者的主诉及主要症状与体征,对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判断,安排救治顺序与分配专科就诊的一项技术。从广义上说急诊分诊实在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是最大数量的患者获得及时有效救治的决策过程。6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

功能的突然停止,是心脏性

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7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

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

然丧失为特征,有心脏原因

引起的死亡

8心肺复苏:是针对心搏,

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

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

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

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

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

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

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

目的

9脑复苏:是心肺功能恢复

后,主要针对保护和恢复中

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其

目的是在心肺复苏的基础

上,加强对脑细胞损伤的防

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此

过程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

10 创伤:广义的创伤,也

称为损伤,是指人体受外界

某些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

性致伤因素作用后所出现

的组织结构的破坏和(或)

功能障碍。

11.严重创伤:是指危机生

命或肢体的创伤,它常为多

部位,多脏器的多发伤,病

情为重,伤情迅速变化,死

亡率高。

10多发性损伤:简称多发

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

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

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

受到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

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

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

11急性中毒:是指有毒的化

学物质段时间内或一次超

量进入人体而造成组织,器

官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

1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是指机体在严重创

伤,休克,感染等急性损伤

因素打几下24小时后同时

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

与原发病损有或无直接关

系的系统或器官的可逆性

功能障碍

13.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

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正常

值5-12cm水柱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

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出于潜

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或

以后发生的肺内感染,是危

重症患者最常见的医院内

感染。

14.Heimlich手法:是一种

简单有效的抢救事物、异物

卡喉所窒息的抢救方法。通

过给膈肌下突然向上的压

力,驱使肺内残留的空气气

流快速进入气管,达到驱出

堵在气管口的食物或异物

的目的。

15.心脏电复律:是用电能

治疗异位性心律失常使之

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一种方

法,根据发放脉冲是否与心

电图的R波同步,分为同步

电复律和非同步电复律。

16.除颤:不启用同步触发

装置,可在任何时间放电,

主要用于转复心室颤动,为

非同步电复律亦称之为除

颤。

17.机械通气MV:是借助呼

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

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

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

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改变

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

方式。

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磁砒、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磁砒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啪桫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应激:是个体对需求做出反应的过程,使个体产生生理、心理的反应,且此过程持续贯穿于人的一生,完全解脱应激就总味道着死亡。 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或排气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Vt)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的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高导致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作口腔排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喉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1~2天,最短仅数小时,最长3天,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症状轻微是是其临床特点。 急性器官_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的器官-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 呼吸系统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 流受限不完全1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 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 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的破坏而无明显肺 纤维化。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颗粒细胞、肥 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 和细胞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 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在罹患的感染性肺实 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 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 不存在、也不出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 炎。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肺部感染性 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 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 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 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肺厚,伴或不伴有右心 衰竭的心脏病。 脑血栓栓塞征:是肺栓塞的一种类型,为来自静脉 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 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临床和病理生理 特点。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 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 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 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 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机械通气: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 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病人 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肺性脑病:因呼吸功能衰竭导致缺氧,CO2潴留而引 起的神经、精神障碍。 呼吸困难:是指呼吸时患者感到空气不足、憋气、 呼气费力。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主要见 于左心功能不全,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肺淤血。 端坐呼吸: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 坐位或半卧位的状态。这是心衰更为严重的表现, 出现端坐呼吸提示心力衰竭已有明显肺淤血。 心悸:是指圜则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心前区不适 感。 晕厥:一时性广泛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 突然的可逆性意识丧失。 阿—斯综合征:由于心排血量突然下降导致的晕 厥。

(完整版)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 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 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 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 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 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 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 A.人工呼吸机 B.血液透析机 C.心电监护仪 D.除颤仪 E.输液泵 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3年 E.1974年 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 A.20 B.21 C.22 D.23 E.24 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 A.急诊医学 B.院前急救医学 C.灾害医学 D.危重症医学 E.急求医学

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E.1986年 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E.1986年 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 A.上海中山医院 B.北京协和医院 C.广州珠江医院 D.北京304医院 E.四川华西医院 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 A.1年 B.3年 C.5年 D.10年 E.终身 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E.2006年 三、简答题 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主要经历了急救护理的建立,危重症护理的建立以及急危重症狐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相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有: (1)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随着战场救护的成功实施,急救护理得以建立。 (2)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伤员救护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的优点。从此,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战士。这些都标志这危重症护理的雏形建立了。(3)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铁肺被用于救治脊髓灰质炎病人,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病人的“监护病房”建立。伺候,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危急重症护理学逐步建立和成熟。

护理学名词解释上课讲义

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系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WHO 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上的疾病,而且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韩德森护理定义:护士的主要职能是帮助病人或健康人进行有益于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临床治疗综合模式与治疗程序,计划提供的治疗项目,相应的治疗结果,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进表。 健康(1946):健康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要保持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亚健康: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生存质量: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他生存的标准、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他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满意程度。健康行为:指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角色行为强化:不仅接受“患病”角色,安于患者角色,同时过分寻求他人帮助,依赖性增强。 成长:个体在生理量性增长。如身高,体重及年龄等。 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是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测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成熟的象征。包括生理,理,社会方面的适应及改变。 生长:指生物体或细胞从小到大的增殖过程。可表现为数量增多、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成熟:指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个体内部生长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生理和心理、功能与能力的比较完备的状态。 应激源:是指那些能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物,包括内源性应激源和外源性应激源。 应激:是指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状态的过程。 全身适应综合征:认为是人体对应激所做出的全身性、紧张性、非特异性、防御性的生理反应,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应激反应:是人体对应激产生的反应,无论何种类型的应激源引起,都会导致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适应:是指人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维持内环境或外环境的的平衡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应对:是指处理问题和情境,或成功地与问题和情境抗争.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及生存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及发展起来的,以心理关系为主的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推测与判断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列的心理活动过程。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以建立感情的过程。

急救护理学考试题1.

《急救护理学》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 3分,共 15分 1、院外急救 2、高动力型休克 3、重症监护 4、碱剩余 5、分诊技术 二、填空题(每个 1分,共 15分 1、根据大量急救实践,延期急救期为伤后(小时以后。 2、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以上时,病人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如果出现大出血且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时,就有生命危险。 3、急救盒适用于冠心病人随身携带,一般盒内装有 5个小塑料瓶,瓶内装有( 、 ( 、 ( 、 (和( 五种药物。 4、一般综合性 ICU 要求医生与床位的比例是( , 护士与床位的比利是( ,否则难以完成艰辛的抢救任务。 5、心搏骤停的类型共有 3种,即( 、 (和( 。 6、 BLS 的适应证是( 。 7、心脏按压同时配合人工呼吸,两人操作时,一人先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1次,另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次,如此反复进行。 三、单项选择题(每个 1分,共 10分 1.下列哪项是晚期休克的表现:

( A .口渴 B .全身皮肤湿润 C .全身皮肤紫绀 D .尿量减少 2. 下列中毒表现属烟碱样症状的是 : ( A. 大汗、口吐白沫 B. 瞳孔针尖样改变 C. 肌束震颤 D. 以上都是 3. 下列哪种毒物可致高铁血红蛋白形成 : ( A. 苯胺 B. 一氧化碳 C. 硫化氢 D. 美兰 4. 促进已经被吸收的毒物排出的方法包括 : ( A. 局部冷敷 B. 血液灌流 C. 催吐、洗胃、导泻、灌肠 D. 以上都是 5. 能有效拮抗 ?-内啡肽致病作用的药物是: ( A. 多巴胺 B. 纳络酮 C. 间羟胺 D. 胺碘酮 6.心肺复苏时,抢救心电静止的首选药物是 ( A. 去甲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素 C. 异丙基肾上腺素 D. 阿托品 7.心肺复苏早期纠正酸中毒的方法主要为: ( A. 立即静脉注射碳酸氢钠 B. 静脉注射大量维生素 C C. 迅速建立有效气道,加强通气 D. 静脉注射 THAM

护理学名词解释

7.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10.主动卧位:即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位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11.被动卧位:即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12.被迫卧位:即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如肺心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13.疼痛: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15.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16.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1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全部微生物的处理。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20.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4.隔离:是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隔离的目的就是切断感染链中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之间的联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25: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以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6: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区。[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27.保护性隔离: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则称为保护性隔离。 10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11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1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20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缓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过一段呼吸暂停(5~2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 21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常在临终前发生。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二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较少见。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5.5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呼吸性酸中毒】是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系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第四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常由于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中心静脉压(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 (5~10cmH20)。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 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她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 ★★★★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 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就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 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与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人在医 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 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 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就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与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就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与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与真菌孢子。★★★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 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来的病 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氧气疗法 2、入院护理 3、疼痛 1、医院 2、稽留热 3、睡眠障碍 第一章绪论 1.护理学 2.WHO的健康定义 3.护理 5.整体护理 1.护理学: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 2.WHO的健康定义: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1946年,WHO):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1分),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2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分)。 3.健康(1989,WHO):不仅是没有疾病(1分),而且包括躯体健康(1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1分)和道德健康(1分)。 1.发展: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2分),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1分),是质的变化,一般不容易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测量(1分)。 2.应激: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1分)做出认知评价后(1分)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2分)。 4.非语言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1分),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1分)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2分)。 5.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1分)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1分)的一种临床判断(1分),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1分)。 3.护理:美国护士学会认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5.整体护理:以整体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第二章环境 1.环境 2.生活方式 1.环境:人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指人的生理,以及思维.思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组成。 2.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2分)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2分)。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2.人体力学 第四章舒适与安全 1.被动卧位 2.被迫卧位 3.疼痛 1.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2.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2分),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被而被迫采取的卧位。(2分) 3.疼痛:是伴随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分)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1分),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2分)。 第五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1.压疮: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2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第六章休息与活动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电子版本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 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 位。★★★★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 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 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 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 杀灭或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 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 感染的发生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个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和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1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 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5.无菌区(aseptic area):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16.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ies):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 的物品。★★ 17.隔离(isolation):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 围人群接触。★★★★★ 18.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 神经的温度。★★★ 19.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发热(fever):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 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急救护理名词解释(1)

急救护理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急危重症护理:是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 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和各 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第二章院前急救 1.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救护,是指在进入医院前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 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灾害护理:护理人员系统、灵活的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与其他专业领 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难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展开的活动。 3.急救半径:急救中心所承担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 4.反应时间:急救中心接到“110”呼救电话到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 第三章急诊课的设置与管理 1.急救绿色通道:对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延后补办 医疗相关手续。 2.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地评估与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 使患者在恰当的时间、区域获得最优的治疗和护理的过程。 3.SOAP公式:急诊科常用分诊公式,S主观感受:收集患者的主观感受资料,即主诉和伴 随症状。O客观现象:收集患者的客观资料,即阳性体征及异常现象。A估计: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得出初步判断。P计划: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第四章重症监护 1.动脉血氧分压:指溶解在动脉血浆内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反映了血浆中物理溶解的氧量, 影响血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 2.脉搏血氧饱和度:是通过动脉脉搏波动分析来测定血液在一定氧分压下氧合血红蛋白占 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百。 3.CVP(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4.颅内压(ICP):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 5.内生肌酐清除率:指肾在单位时间内能把若干容积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基名解 1?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 2?分级护理:是指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特级护理(红)--病情危重,随时变化--24h不间断 一级护理(红)--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不能自理病情不稳的患者--1h/次 二级护理(黄)--病情稳定;部分自理--2h/次 三级护理(绿)--病情稳定或恢复,完全自理--3h/次 3,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4?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5?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肺心病患者必须采取端坐卧位) 6?医院感染:(探)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7?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10?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 隔离(探):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12. 清洁区: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 13?半污染区:有可能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14?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15?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又称关节活动 度。 16. ROM联系: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 动的联系方法,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护肤和改善关节功能的联系方法。 17. 体温过高(探):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温度超过37.5C, 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C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18.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见于肺炎 球 菌性肺炎、伤寒) 19. 弛张热:体温在39 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 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20.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

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为40周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 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 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 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 6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 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岁左右。青春期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2~4岁 8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7足天,此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 1.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下降范围为原有体重的5%~10%,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身高增长高峰(PHV):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尤其身高增长迅速,称为身高增长高峰 3骨龄: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有助于判断骨发育年龄,称之为骨龄 第三章儿童保健 1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 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第五章儿童营养 1基础代谢率:在20℃(18~25℃)室温下,餐后10~14小时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 2补授法: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母乳喂养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喂母乳,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根据儿童需要补充代乳品 3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人乳的方法 4人工喂养:以配方奶或动物乳(牛乳、羊乳、马乳等)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 第六章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1脱水: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除失水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2累积损失量:发病后至补液时所损失的水和电解质量 3继续损失量:补液开始后,因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继续损失的液体量 4生理需要量:补充基础代谢所需的量 第八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1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期间的小儿称为新生儿 2围生期:围绕分娩前后的一段特定时期,期间的胎儿和新生儿称为围生儿。我国的围生期:从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g)至生后1周。 3足月儿: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260天~293天)的新生儿

急救护理_学作业(13)答案

急救护理学作业答案 作业练习一答案 院前急救 一.填空: 1.3分钟; 10~15分钟 2.气道、呼吸、循环、决定、检查 3.转运前准备、通报病情、通讯联络、病情评估 二、选择题 1.D 2.B 三、名词解释 1.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公众参与。广义的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及途中急救,即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救护,包括在所有出事地点,如工厂、矿山、农村、家庭和交通事故及其他意外发生现场对伤、病病人的初步救护。狭义的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诊急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病人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监护服务。2.危重伤:指那些危及患者生命,需要立即急救,并需专人护送,严密观察,迅速送往医院救治的情况 四、简答题 1.简述院前急救的特点; 答:(1)情况紧急,讲求时效 (2)社会性强,体现政府职能 (3)随机性大,呼叫无时间限制 (4)急救现场条件差 (5)服务对象复杂 (6)对急救人员素质要求高 (7)对症治疗为主 (8)以社会效益为主 2.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答:总原则:对症治疗 院前急救5原则: (1)先复苏后固定 (2)先止血后包扎 (3)先重伤后轻伤 (4)先救治后运送 (5)急救与呼救并重 3.简述我国城市院前急救的主要模式; 答:1.独立型2.依附型3.单纯型4.指挥型5.附属消防型 4.简述院前急救的护理要点。 答: (1)安置体位 (2)维持呼吸功能 (3)维持循环系统功能 (4)建立静脉通道 (5)外伤的处理 (6)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7)对症治疗 (8)心理护理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一.填空: 1.1:0.3; 1:0.6; 1:3~4 2.急诊;急救;培训;科研 二.选择题 1.E 2.A 三.简答题 1.答: 1)急病人所急,良好的医德和奉献精神 2)强调时间概念,时间是评价工作效率、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3)强调急诊抢救成功率。 4)急诊抢救药品与器材配备齐全、质量完好,严格管理。 5)抢救记录及时、真实、完整。 6)建立大型抢救预案、医务人员熟悉危急重症抢救、熟悉抢救仪器操作。 7)抢救组织严密,做到各负其责。 8)预防医护差错发生。 2.答: 1)急诊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 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体验 生存质量的概念:(WTO定义)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也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 健康促进的概念: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患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失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需要:是个体、群体、结构对其生存、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成长(growth):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发展(development):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 发展任务:是个体在生命的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依据社会规范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成熟:广义的成熟是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包括心理社会的发展;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生长发育。成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工作压力:又称职业压力,是指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不能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 人际关系:(狭义)指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个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与发展起来、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交往主体对自身、他人以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意向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评价和推测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24.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 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2. 三凹征:见于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吸气时间明显延长。 3 . 慢阻肺: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 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4.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 性疾病。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5.原发综合征:结核菌从原发病灶通过淋巴血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称。 。。。。 6. 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主支气管的病灶约占 3/4 ,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多见。 7.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肿瘤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使头部静脉回流受阻,出现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 以及胸前部淤血和静脉曲张,并有头痛、头昏或眩晕。 8. Horner 综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上沟癌 (Pancoast 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 缩小, 眼球内陷, 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 压迫臂丛神经可引起同侧肩关节、 上肢内侧疼痛和感觉异常, 夜间尤甚。 9. ARDS :是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致病因素(如严重感染,休克,烧伤,严重创伤, DIC 和大手 术)而引起肺微血管和肺泡上皮损伤为主的肺部炎症综合征。 表现为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 10.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 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11. 心源性呼吸困难:又称气促或气急,是病人在休息或较轻的体力活动中自我感觉到的呼吸异常。 12 .期前收缩: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博点过早发出冲动控制心脏收缩所致。 13. 预激综合征 ( WPW ):是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 或心室冲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部。 14 原发性高血压:指病因末明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心脑肾严重并发症。 15. . 心脏骤停:指原来全身与心脏较好的情况下,意外地发生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高血压急症:是指病人血压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急剧升高,伴有心,脑,肾重要脏器严重损害或功 能障碍的一种临床危重状态。 高血压危象 :血压在短时间内剧升,收缩压达 260mmHg ( 34.7Kpa )以上,舒张压 20mmHg (16Kpa ) 以 上,病人出现头痛,烦燥,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征象。 (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儿茶酚胺分泌过多) PTCA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是用一特定大小的球囊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供 血增加,缓解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方法,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基本手段。 CVP :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判断病人血容量,心功能及血管张力的综合情 况。正常值为 5-12cmH2O. 大量蛋白尿 :每日尿蛋白含量持续超过 3.5g/1.73m2 或者 50mg/kg 体重。 自控镇痛( PCA ):应用特制泵,连续性输注止痛药,病人可自行控制,采取间歇性投药。给药途径包括静 脉,皮下,椎管内。该方式用药灵活,可克服投药的不及时性,降低病人对止痛药的要求,减少病人对止痛 药物的总需要量和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性,增加病人自我照顾和自主能力以及对疼痛控制的能力。 肝性脑病 :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主要表现是意识障 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急性胰腺炎 :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 恶心,呕吐,血与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 上消化道出血 :是指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和胰,胆道病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 合术后的空肠病变所致的出血。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