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冈红色精神探析

黄冈红色精神探析

黄冈老区红色精神探析

王正文*

(中共黄冈市委党校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黄冈红色文化是整个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黄冈老区红色精神。黄冈红色精神可以凝炼为“开新、刚毅、朴诚、忠贞、坚卓”。黄冈红色精神内涵丰富深刻,其本质是党领导黄冈人民争取自由幸福革命运动相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黄冈人民为争取自身解放及至全中国解放的奋斗和追求的反映。

关键词:红安精神黄冈老区精神黄冈老区红色精神

在中国革命的岁月里,英雄的黄冈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不怕牺牲,演绎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的历史剧,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为民请命、赴汤蹈火的革命先烈,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无私无畏、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光辉的业绩和不朽的功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而又辉煌的一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冈红色文化,凝聚成朴实而深刻的红色精神。黄冈在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伟大事业进程中,要充分继承、挖掘和开发黄冈老区红色精神。

一.黄冈红色精神的凝练

黄冈红色文化是整个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黄冈老区红色精神。

目前黄冈红色精神有众多表述。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以红安精神,二是老区精神。红安精神表述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对黄冈革命老区精神在文字上的表述也有两种,一是“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是“万众一心、紧跟党走、不胜不休、无私奉献” [1]P37。两种表述,应当说都有道理,都反映了黄冈老区精神,但文字上的不统一至少说明对黄冈老区精神的概括还在提炼当中,特别是在同一个市不同的文字材料中有不同的表述更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已概括的红安精神与黄冈老区精神的基础上,很有必要进一步提炼黄冈红色精神。

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提炼黄冈红色精神就要从黄冈红色革命开始。黄冈红色精神是历史的产物,是黄冈人民在党领导下争取自由解放、追求平等幸福的革命历史

*作者简介:王正文(1972—),男,湖北团风人,法学硕士研究生,中共黄冈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反映。一方面,黄冈老区红色精神深藏于这一历史过程,需要从黄冈人民革命历史中去概括、提炼,需要思维的抽象来把握;另一方面,黄冈红色革命史也是红色精神激励、推动下开创的。因此,概括黄冈红色精神,必须全面涵盖黄冈红色革命的整个历程和全部形态,这样才能体现黄冈红色精神特色。

黄冈人民的红色革命历程是全景式的,包括了党的创立史、党领导下人民军队创建史、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史和军事史。这一历程可以概括为:黄冈先进分子率先放眼世界,接受新思想,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日益觉悟的黄冈人竞力思考人民、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大本大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党立说,自觉启发民众,积极组织与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的黄冈民众,不屈服命运,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发动武装斗争,组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土地革命;深陷沦陷区的黄冈人民,坚持民族大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斗智斗勇,进行了保家卫国坚决的抗日战争;饱受战争摧残的黄冈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不惧暴统、视死如归的磅礴气势和忠诚于党、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支援、参加了解放战争。黄冈人民的革命斗争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所有阶段,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血雨腥风的土地革命,到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到排山倒海的解放战争,在近30年的残酷岁月中,始终坚持革命红旗不倒,革命意志不退,以血与火锤炼出了与党旗同辉的红色精神。这就决定了黄冈红色文化内在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与遵义精神、太行山精神等决然不同,黄冈红色精神是以全面的革命形态体现新民主主义史的,涵盖了黄冈人民睁眼世界、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祛魅开新、追求进步的探索精神,不屈命运、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反对暴统、追求自由的解放精神。

由此,可以把贯穿于黄冈红色文化体系内的红色精神凝练为:达观天下、启蒙开新的时代觉悟,尚真崇善、自立自强的执着风骨,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不懈奋斗、不胜不休的顽强作风,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崇高品德,不图名利、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忠贞如一、紧跟党走的真挚情感。进一步还可浓缩为“开新(思想上)、刚毅(品格上)、朴诚(作风上)、忠贞(情感上)、坚卓(信念上)”。

二.黄冈红色精神的内涵

文字上的凝炼是把握黄冈红色精神的第一步,深刻理解黄冈红色精神还必须揭示其丰富的内涵。

黄冈红色精神的主题是救亡图存。黄冈精神的主题从本质上讲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要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也即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设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从深入社会基层,深入民众之中,最终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道路。黄冈人民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和人民的翻身、解放而斗争,黄冈红

色精神才得以产生、形成和发展,并始终贯穿这个斗争过程,而且始终围绕这个过程,不但作用于这个过程,而且确证于这个过程。

黄冈红色精神的灵魂是坚定的信念。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这一主题,黄冈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定地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支配他们这一行动的思想灵魂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种信念来源于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这种信念来源于对科学真理的真诚信仰,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这种信念来源于对党的无比信任,他们坚信党是穷苦人民的救星,党领导的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敌人一定会灭亡。所以,他们在战场上能纵横驰骋、甘洒热血,在敌人的刑场上能从容赴死、慷慨就义,在后方的岗位上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凭着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以无私无畏的气概情怀,把自己的青春、才智、家当,连同自己的亲人乃至自己的生命,毫不犹豫地奉献出来而无怨无悔。凭着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坚持革命,坚持斗争。

黄冈红色精神的核心是坚韧刚强的意志。执着坚韧,自强不息,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黄冈人民的优秀文化性格和淳朴民风。这种传统精神,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得到传承拓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董必武曾在1926年说:“要想在严重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必须有独立奋斗的精神与勇气。专等他人做好了饭来享现成的,结果必要饿死。”黄冈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正是以这种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不胜不休的执着精神,无论在革命的高潮还是在革命的低潮之中,都是依靠自身的力量,矢志不渝,坚韧不拔,不断将革命推向前进。即使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在数倍于己的强敌反复“会剿”、“围剿”、“清剿”、“扫荡”的严峻形势之下,不灰心、不气馁,化失败为成功,积小胜为大胜,顽强地坚持和发展革命。因此,执着坚韧、自强不息成为红安精神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正是这种精神,使黄冈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黄冈红色精神的精髓是务实创新的精神。黄冈地区之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党组织后近30年红旗不倒,一个重要原因是黄冈地区的共产党人善于顺应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始终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变化的形势调整战略,转换策略,创新战术。如黄麻起义失利后,黄冈党组织带领起义队伍走上木兰山,开创以柴山堡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坚持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而此时中国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还没有正式形成。因此,这是黄冈党组织和人民根据形势独立探索的道路,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黄冈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正是靠着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斗争,坚持到全国解放而红旗不倒。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属于黄冈红色精神的深层结构,构成黄冈红色精神的精髓。

黄冈红色精神的品格是无私奉献的情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黄冈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表现出一种大义

凛然、撼天动地的浩然正气。后来概括的“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就是这种崇高品质的生动写照。为了革命,黄冈人民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有限的粮食节省出来,送给子弟兵做军粮;为了革命,黄冈人民宁肯自己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也要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参加红军、新四军、解放军,让他们到战场上与敌人拼杀。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情怀,构成了黄冈红色精神最重要的品质,成为黄冈红色精神最显著的标志。

三.黄冈红色精神的本质

黄冈红色精神的形成非常残酷,是用血与火凝聚的;黄冈红色精神的内涵非常深刻,是用血与火诠释的。毫无疑问,黄冈红色精神在革命年代是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在这面旗帜下凝聚成了红色的精神高地,从而吸引着黄冈人民“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支撑着黄冈人民“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生命诚可贵,那么是什么力量决定着黄冈人民热血奋斗近三十年?这需要对黄冈红色精神的本质进行深刻地追问,揭示其得以形成的本质动因。

任何一种社会精神本质上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思想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的生活。而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着现实利益的人本身,“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P118。追求生存与发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方式是在利益的追求中实现的,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3]P82,离开了利益,就不能认识任何历史事实。这就是历史的根本所在。黄冈红色精神形成于革命时期,业已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也必须探究其本质。

传统上黄冈是一个农业区,以农为主,农业是黄冈人民的主要生存依托。黄冈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北部、东北部为连绵大别山地,交通不便,中部丘陵,地形崎岖起伏,西南部、东南部为沿江平原,湖泊河汊众多,可耕地面积总量有限且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然而有限的耕地、林地、河湖十之七八为地主、权贵所占有,加上周期性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生存保障非常不稳定。进入近代以来,黄冈社会急剧变化,阶级分化加重,社会矛盾复杂,又屡遭战乱、列强蹂躏,人民生活极其艰难。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黄冈社会最主要的人群也是农民,他们渴望着能够拥有自己的一份田地,渴望着能有一个安定的生存保障。为了生存,黄冈人民进行过无数次的抗争,表现出了极强的斗争精神。黄冈人民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投身于辛亥革命并由黄冈人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辛亥革命倡导的“三民主义”曾给黄冈人民巨大的震动,国民大革命的“新三民主义”也曾给黄冈人民带来无比的希望,可这些都只是“对天国的批判”而远离了“对尘世的批判”, [3]P200黄冈人民所有的一切希望“在经验中没有自己的基础,便总是一个幽灵的形态” [4]P7,“平均地权”仅仅是一个口号,黄冈人民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生存状况依然水深火热。这就决定了黄冈人民不可能停止为生存的奋斗,就不可能放弃对自由生

活的追求。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命运就为之一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28年里,黄冈人民因为有了党的领导,实现自己利益追求就从梦想开始变为现实。土地革命开始,黄冈党组织就制定了《临时土地政纲》,没收地主豪绅、反动分子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农民,保护中农、中小商人利益。于是只要黄冈的党组织一声号召,振臂一呼,“老乡,参加红军吧!分土地去!”人民群众争相报名参军,“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从此黄冈人民紧跟着党,以最为坚决地斗争精神和意志维护革命胜利果实,从黄冈走向全中国,直到全国彻底的解放。

本质的东西是深刻的,但往往也是最为简单的。黄冈红色精神正是滥觞于人的最为本质的追求和奋斗。因此,从本质上讲,黄冈红色精神的根基是人民群众切实的根本利益,黄冈红色精神大旗背后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存权、发展权的争取与维护,是对现实状况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黄冈红色精神的本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这是黄冈红色精神的大本大源,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黄冈人民紧跟党走,不胜不休,创立了独特的黄冈红色精神大旗;也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黄冈人民坚决捍卫这面红色精神大旗,并沿着这而精神大旗指引的方向执着前行。

但黄冈红色精神绝不是自发生成,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黄冈人民争取自由幸福革命运动相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黄冈人民为争取自身解放及至全中国解放的奋斗和追求的反映。正是有了党的领导,黄冈人民最为本质的利益追求才从朴素的道义情感、原始的抗争精神上升到理性的理想追求和有组织的革命斗争,实现了内涵深刻的红色精神的涅磐。

党是黄冈人民利益追求的启发者和引导者,也是黄冈人民利益追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更是黄冈人民利益实现的维护者和奋斗者。当董必武、陈谭秋、林育英等一批黄冈先进的知识分子走出黄冈睁眼看世界,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理武器,在黄冈大地上建立了最早的一批农村党组织和进步团体,发展了中国农村最早的一批党员,并开始在黄冈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黄冈人民就开始“解放成人” [5]P214,成为当时中国最早认识自己命运真谛的觉悟者。在党的启发教育下,黄冈人民逐步深入认识到自己贫困的社会根源;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神仙救世主,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解放自己;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只有改变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解放;只有既顾小家更顾大家、既看眼前更看长远,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己的解放。根源于基本生存状况的思想启蒙、教育,黄冈人民觉悟了,把党的思想当做自己的思想,把党组织当自己的主心骨,把军队视为自己的队伍。黄冈党的组织与黄冈人民融合为一体了。于是革命的“铜锣一响”,黄冈人民就一呼百应,四方云集,有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的革命豪情和气势,有了“头是我爹娘给的,命是我个人的,共产党却是劳苦大众的,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的革命大义与忠贞,有了“山林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野菜葛根

是我的粮”革命豁达与乐观;有了“雪压竹枝低,风寒志不移;红日高照起,雪化水入泥”革命意志与信念。正因为如此,黄冈红色精神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是具体的真实而不是纯粹的抽象,也就成为了黄冈人民自己的精神。也正因为如此,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以黄冈红色精神为核心,黄冈人民构筑起了自己的精神高地,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因此,从本质上揭示黄冈红色精神,黄冈红色精神就有了唯物论根基和生存论归依,就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向人们展示出真理的威力、道德的张力和崇高美的魅力,就会闪烁出人性与党性结合的光辉。这就让黄冈红色精神具有了时空的超越性,黄冈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就有了灵魂。

参考文献:

[1]刘海军.2012年度全市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读本[Z].中共黄冈市委宣传部,2012.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1)[M].上海:三联书店,195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王正文(1972—),男,湖北团风人,法学硕士研究生,中共黄冈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单位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大道77号,中共黄冈市委党校 438000

Tel:153********,E-mail:wangzw08@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8475432.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