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内容摘要】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首先是教育学中一个经典的理论问题,它集中表现在两个经典命题中:“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还是“教育即生活”(杜威)。这个两者的取向不一样直接反映在教育的目的、方针、办学理念方面,同时这两者的关系还反应为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问题。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要逐渐适应学校生活,并作为其成长的阶梯,否则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

此外通过对学生“重要他人”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重要他人中教师、明星以及同伴的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反映出学校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离,使学校成了“教育的孤岛”,学校生活远离了符合学生人性的生活。据此,学校教育的实践重心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培育学生的丰富人性,要为学生提供生活适应的指导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生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异同。

2. 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3. 认识“重要他人”的概念,据此分析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以及所接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教材第207页)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教材第207页)

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向于“感性与感情”、“自由与轻松”“个体性与特殊性”等方面,而学校生活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方面。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最大的差异性是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具有四个特点:

1.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

2.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

3.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以及娱乐活动截然区分,学生不感兴趣的要学习,感兴趣的却不

能自由学习。

4.叙述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这种不断进行的评价有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和积极性。

鉴于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性,要求做到:

1.要求学校生活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滥

施形象权威,忽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那么教育的效果势必大受影响。

2.在制度化的学校管理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生活得到积极的关注。

3.学校生活必须和家庭生活紧密想联系,发挥家庭生活的教育优势。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教材第208页)

1.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者相同,而较

自发地形成的群体。

2.同辈群体主要是指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同辈群体生活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相同的心理

需要、明显的情感色彩、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以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因此同辈群体对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影响甚至超过家庭和学校。

3.学生加入同辈群体主要是为了追求平等,因为同辈群体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保护性”以

及“发展性”。学生在同辈群体中可以得到一种环境的保护,此外还可以发展自己的自我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的能力等。

4.总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自由表达”等是同辈群体生活的显著特点,而相对

应的学校生活的特点是“权威与不平等”、“相互竞争”、“有限表达”等。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教材第209页)

学校的社会文化生活属于间接的生活环境,但是对于社会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以积极其活动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学习活动时,这种对比尤为明显。这会让学生感觉校外世界丰富多彩,而不自觉地受到各种影响,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网络特别发达的时代,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学校要正视这种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教材第209页)

1.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学生经常面对生活适应问题。一方面面对三重社会环境,不可避

免存在协调和适应三者间价值、规范、期待以及行为方式等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学校生活理想性可能会产生各种冲突。

2.总体而言,学生对于各种生活环境的适应存在两种类型,良好的适应和不良的适应。当

学生出现不良适应时,在心理上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在行为上可能导致各种失范行为。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教材第210页)

1.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

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2.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四种:

攻击:如学生受挫后就会向家人或者公共物品等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退缩:一些学生会在自己受挫后出现一些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合的幼稚行为,如胆

怯。

焦虑:焦虑是一种特殊的恐惧或者忧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

恐怖:一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受到了强烈的负面刺激或长期不当的影响,可能会对

学校生活感到恐惧,产生厌学的心理障碍。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教材第211页)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几个方面: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这些新的倾向有吸毒、网络违法等。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教材第212页)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社会环境中的问题表现为:社会规范失控、文化商品化、城市化影响,价值多元化以及人口流动问题。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学校教育失误集中表现为三点: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2.个别教师素质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薄弱。

(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1.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即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

度保护)十分普遍。

2.二是由于家庭破裂数量增多,造成了“教育真空现象”。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关于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来自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

(一)心理学解释

1.一种是“心理缺陷说”

2.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二)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在解释学生失范行为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

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2.“差异交往说”。

3.“控制缺乏说”。

4.“失范说”。

5.“手段一目标说”。

6.“亚文化群理论”。

7.另一类是“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节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教材第218页)

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主要反映在学生对于学校以及学校有关的各种活动的感受,如喜欢、满意、欣赏等方面。教育心理学者认为学生对于学校具有积极的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教育社会学者则着眼于分析学生对于学校的真实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行为方式。

当前许多对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还是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也有一些相反的结论。总之,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受制于多种因素,可以选择宏观的社会大背景来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微观的学校背景,或学生自身特征来寻求原因。

(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

学生的自身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和年级水平、性别、家庭背景、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学生的这些自身特征与学校的态度的关系,如下:

1.年龄和年级水平是一种制约因素: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会随着年龄和年级水平的升高

而下降,而且这个下降是持续性的。但是也有小量研究指出一种相反的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基于一些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

2.大多数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对学校态度的性质以及内容均有明显影响。一般来说,女生

对学校的态度比男生要积极。

3.通常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成正相关,同时家长的保守态度也与学生

对学校的态度关系密切。

4.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成绩与学校的态度也关系密切。布鲁姆的研究论证了成绩与学校

态度之间的积极关系,并认为学校的积极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必然结果,也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1.学校特征可以包含多种变量,例如:学校的开放性与否、男女同校与男女分校、学校规

模、学校的社会声誉等。

2.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是迄今为止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多数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开放性的学校中,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性比传统切封闭的学校要高。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以及其影响(教材第219页)

没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存在着一些对自己影响特别大的具体个人,这一类人被成为“重要他人”。因此,分析学生的“重要他人”是考察其学校生活状态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其包括家长、同伴、教师、历史上的英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等,这些重要他人的特征和类型对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比非重要他人具有重大影响。

以“重要他人”为依据,可以把影响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区分为两种水平:

1.一是重要人他人以及参照群体组成的“主导性影响因素”。

2.二是非重要他人与其他因素组成的“一般性影响因素”。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以及偶像性重要他人。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在学校、家庭、同辈生活的三种环境中家长、

教师、同伴如果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则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对应成为楷模、导师以及知心朋友,如果没有成为重要他人则对应是监护人、社会权威以及一般的活动伙伴。

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受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影响。随着学生的自主性增强,

一般意义上,其互动性重要他人的主导类型是“家长—教师—同伴—个体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互动性重要他人”而逐渐变化的。

2.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还因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异。即因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学

习成绩、班级职务以及社会地位等二不同,不同的社会属性可能会导致选择不同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3.最后,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往往会有层面的差异,即学生可能有几个不同的重要他人,

分别对应学生的不同方向的发展需要,为此教师未必能在所有的方面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有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成不了学生的重要他人。

(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学生偶像性重要他人和互动性重要他人之间的异同是:

1.相同点是:两者都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2.区别是:

一是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生活环境中的具体人物,往往是学生的互动的对象,而

偶像性重要他人则是社会知名人士,并非是学生的直接的互动对象。

第二,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双向交往当中形成的,而偶像性重要他人则是学生

单向选择的结果。

第三,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学生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是比较大,方式多是潜移默化,而

偶像性重要他人则多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其影响的方式多是突发的、短暂的、但是又很深刻的。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教材第222页)

当今学校教育中的“考试”选拔制度,造成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学习压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解说为: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映。

学习压力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

1.一是来自环境紧张刺激(如考试压力、课业压力、作业压力等)。

2.二是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如焦虑、紧张、挫折等)。

3.三是个体的反映(如躯体反映、各种行为反映等)。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

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对考试的焦虑以及作业量问题等方面。

(三)学习压力的影响

学习压力所导致的是各种严重的后果,尤其是“恐学症”和心理疾患两个问题。

1.首先是“恐学证”问题。近年来,以厌学、逃学为主题的研究报告提出令人注目的两点:

一是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其次这中现象是1949年以来出现的第二次高峰。

2.再者是心理问题。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指出,压力和焦虑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四)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导致学习压力以及其影响后果的成因十分复杂,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环境因素和个体身心素质因素。撇开个体身心素质因素(事实上,个体的身心因素大多也是受到环境影响的结果。),就其环境而言主要是两个分流教育制度和家庭。

分流教育制度有助于把学生加工成“不同的人力产品”,以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在我国这种分流点主要有“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但是需要指出的过早对学生进行分流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不利,并会出现“惟分至上”的不良教育现象。

此外,受到分流教育的影响,学生不仅仅害怕考试,更是害怕考试的背景,如:家长的过高期望、亲戚攀比性的看法等。通过对于这些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1.学生的学校生活并非是简单的生活,学生对学校的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的学校生活同样存在着一个生活质量的问题,他们是否喜欢学校,是否能在学校里

健康发展与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及措施有关。

3.也是重要的一点,学生面临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受到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4.从学生的重要他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学校生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这就让我们

不禁考虑学校教育是为学生的生活做准备还是作为学生的生活过程?

第三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教育活动既是文化的正式传播过程,也是文化的非正式传播过程,还是学生的一种生活经历。学校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两大类,也就是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完整的,现实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实践正日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书本知识与个人生活经验相脱离,教师的职能日趋简约。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材第225页)

1.在人类历史上,对知识以及知识价值的认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而关于应该把什么样

的知识、怎样把这些知识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床底给儿童等问题的研究历史则不是很长,后者主要是近代社会随着教育学出现后,主要是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传递的。

2.工业革命后,人们在知识的道德价值之外,发现了知识的经济价值,所以学校传授的就

应该是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在工业革命背景下形成的迄今影响还十分深远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递知识。该教育模式在当时确实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但是该教育模式忽视人的情感、价值、精神的力量以及道德的意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等方面出现并日益严重的所谓“全球问

题”迫使人们对工业化人类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以及文化重构问题提到了日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学会生存》的报告,提出了把一个人培养成为一个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都具有的综合人才,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表明学校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4.总之无论是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或者是从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而言,那

种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学校教育都必须加以改革,因此学校教育的宗旨也必须实现由“教书”向“育人”的转变。

二、生活经验(教材第227页)

1.生活经验涉及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其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亚于

课程知识和学校文化。生活经验涉及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尤其是情感、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既是我们按照内容来划分,生活经验也包含了各种成分,如科学、自然、地理、性知识、时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流行的知识类别。

2.但是在现实学校教育当中,学生的丰富日常生活经验被忽视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

态,他们只是为了记住书本上机械的知识,教师也围绕书本进行教学和训练。学校中以书为本的现象,没有发现到“经验”的价值,如美国学者尼勒指出:经验的知识最高的形式是“科学的知识”,而最低形式则是“生活经验”。

3.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杜威才强调“教育即生长”、“生活即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

长,就是生活”。在杜威看来,教育本质上就是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如何适应社会、参与生活的经验。

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教材第228页)

1.不同与工业社会以来形成的以“教”为主或者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经济社会要

求人们不仅要掌握前端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求人们能不段进行学习以更新技术创新技术。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是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2.总之,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个人未来的发展、成长乃至生存,而且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当代学校教育和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节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工业社会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校的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育丰富的人性。

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教材第230页)

要形成培育学生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学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必须的变革。

1.要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

2.为培育学生丰富的人性,还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发展。

3.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4.要变革学校生活还涉及到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问题。

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教材第230页)

知识经济要求的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所以学校教育要认识到:

1.首先,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2.第二,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创新意味着发展,因此创新的主体必须突破既有的观念和

经验、现成的传统和习惯。

3.第三,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辩证关系。

4.第四,要把握创新的正确导向。

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教材第231页)

知识经济社会,基础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协调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的关系,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任务:

1.培养科学精神。

2.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教育,必须在思想、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为学生未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富有成效的工作做好准备,为接受他们面临的国际竞争、社会变革、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做好准备,真正把握好人类自身的命运。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南京市浦口区石桥小学指导教师裴为堂学生张颖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这些知识不但有趣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离开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那我们的生活就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生活。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数学生活 一、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素材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方法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论文

《心理学与我》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大任务就是——认识自己!”我觉得认识自己首先要从认识自己心理开始,要了解自己想什么,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而不这么想。在我求索中,我发现学心理学可以帮我认识自己的心理.。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生活中,我会因为和老朋友见面而兴奋,会因为和舍友吵架而郁闷,会因为没人理解而孤独……这是为什么呢?在心理学上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心理是由刺激引起的,是刺激引起的电脉冲在神经系统上传播的结果,是生物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播所引起而产生的,是刺激在细胞膜上引起的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导所引起的,是神经系统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神经系统是心理产生的工厂。 其次,刺激通过感觉被编码成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磁场,从而影

响人体的体态变化。人的感觉是非常有限的,就种类而言,只有五种感官。就感受幅度而言,只能感受一定强度范围的刺激。 其三,通过感觉而“搜集起来”的几种物质特性被知觉综合起来进行的反映,表象则是对物质过去到现在的整体认识的总结,想象是在过去表象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可能形态进行的预测。 其四:思维对事物特征的“加工”。由此可见,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记忆把事物的特性“录入”大脑的过程;录入的内容有的建立了与其他原有内容的联系。意识和潜意识是经过记忆过程的事物特征的“存贮库”。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暂存在意识中的内容,不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存放在潜意识的内容。 其五:语言与行为都是人的一种“体态”,只不过是高度组织化了。心理通过神经系统调控人的外在肌肉就形成了“体态”。人们主要通过体态变化来推测和探知人的心理变化和作用,他是心理运动的外观。 其六:能力将心理功能在行为结果上反映,智力将心理功能在思维成果上反映。气质将心理状态在人的体态上反映。需求将生物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心理上反映。有了需求就有了动机,动机驱使我们达到我们的需求。当新认知与已有知识碰撞时,我就会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绪,像前面提到的兴奋、郁闷、孤独等。在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绪之后,我们会将它固定下来,这就产生了情感。一感觉到该事物就会主动认为该事物好或坏。

《心理学与生活》笔记-精华版

《心理学与生活》 【美】格里格,津巴多著 一、心理学为何独具特色 1、定义 心理学(psychology):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包括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另定义见第二章) 行为(behavior):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2、心理学的目标 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1)描述发生的事情 行为数据(behavioral data):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按照事实的本相去收集它们 (2)解释发生的事情 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做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也称秉性变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environmental)或情境变量(situational)。 (3)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量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通常依据它们能多好地做出精确且全面的预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 科学的预测也必须被足够精确地加以叙述,指出是什么样的机制把那些事件与特定的预测物联系起来。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行为将会改变。 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1、心理学的历史根基 (1)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心理的内容 科学方法、精确的度量以及数据的统计方法的强调,是冯特心理学的传统特色。 内省法,即由个体系统地检查自己有关特定感官经验的思维和感觉。 结构主义即心理和行为的结构的研究。 所有的人类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这个观点的目标是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以及其他组成个体精神生活的体验,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 (2)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有目的的心理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文章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从观察、熟悉、爱护;知心、耐心、热心;正确、公正等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班主任的特点,并总结了做个好班主任的方式方法,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点滴帮助。 【关键词】:数学; 生活 为了统一认识,找到一个生活与数学的最佳结合点,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一再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来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由此看来,新课标要求的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那么这个“价值”体现在哪里? 关注学生, 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更要关学生日常生活中用数学和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字化”不但我们对待学生从生活与活动中得到的数学经验,要积极加以引导,逐步的、循序渐进的把它抽象化,提取与数学学习同样有关的本质特征,然后再把它付以规范、严谨的数学的语言与符号加以表达、描述,最后再去把这些加以归纳、整合,使之成为条理清晰、严谨规范的数学知识。但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指导与方向,具体的执行与实践还要靠我们这些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为了使我们更好的领悟它,我觉得要理清以下几种认识,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让它们有机结合 生活与数学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实践创造了数学,数学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可是近年来,一些人走极端,不是要绝对的”数学生活化”,就是要绝对的“生活数学化”,我认为这样是不科学的,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让“ 生活” 与“ 数学” 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数学,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规律等化解为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中的事例,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从初步的感知, 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发展的过程。 二、处理好生活现实与书本知识的关系

心理学与生活重点整理

第一章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为何独具特色 定义 心理学定义为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关键部分:科学的,行为,个体,以及心理。 科学性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行为就是行动。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的可观察行为。 精神过程代表了心理学家探索的最重要的一方面。 心理学的目标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描述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心理学家一般把这种观察称为他们的数据。行为数据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来保证客观性。 解释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的超越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中心目标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 心理学的解释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动机、智力水平或自尊。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做机体变量或秉性变量。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或情景变量。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一个科学的预测是基于对事件互相关联方式的理解,它指出是什么样的机制把那些事件与特定的预测物联系起来。一个因果预测详细的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行为将会改变。 控制发生的事情 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有说服力的。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了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 小结 心理学家使用科学方法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得出结论。心理学家有这样几个目标: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行为何时会发生,以及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的历史根基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艾宾浩斯这样写道。 威廉·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正式实验心理学实验室。他希望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过程以及简单心理过程的速度。 结构主义:心理的内容 对科学方法、精确的度量以及数据的统计方法的强调,表现了冯特心理学的传统特色。 铁钦纳用于检查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元素的方法是内省法,即由个体系统的检查自己有关特定感官经验的思维和感觉。他的观点以结构主义之名着称于世,指对心理和行为的结构的研究。 结构主义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所有的人类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目标是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以及其他组成个体精神生活的体验,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攻击结构主义:⑴它是简化论的,它把所有的人类体验都简化为简单的感觉;⑵它是元素论的,它寻求把成分或元素联结起来,而非直接研究复杂或整体的行为;⑶它是心灵主义的,它只研究人类有意识觉知的口头报告,忽视那些不能描述他们的内省经验的个体。 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 威廉·詹姆斯同意铁钦纳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的观点。他认为,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持续互相作用的心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东刘小学谢文萍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经验当“脚手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经验当“脚手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

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从生活到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长方体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长方体的运用及好处。

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精品文档]

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你在这方面有什么 经验与教训?如何改进? 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想想,当时的我也对大学的生活感觉如此的神秘,或者应该说是难以把握。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还没有尝试过,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想法。而现在,我已经大二了,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度过了两年的光阴。大学生活对我来说,可谓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现在仍然还在身处大学校园之内,继续我的大学生涯。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呢?就我而言,大学校园曾经是如此的让我向往。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也许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等你们上大学了,就解放了。是的,等我们上大学后,我们就可以不需要整天埋头苦干,看着数理化,每天早读晚读,丝毫不敢放松。而等我们熬到大学,可以说我们就可以卸下这些繁重的活,告别烦躁的功课,而做些自己喜欢的或者说是感兴趣的事。现在想想,这样的生活还是如此的美好。 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么的让人摸不着头脑。漫步在校园的街道上,感觉大学校园还真大,真恨不得一下就能走到宿舍,找个地方休息下。不过我错了,因为等我走近宿舍后,走近这个将要承载我四年的喜怒哀乐的空间时,才发现寝室里是那么的脏乱,桌子上,窗台上都布满了灰层,虽然那种脏乱已和我所能想象的那种要很多了。但是,总感觉突然间一下产生了一个不可弥补的落差,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实和理想是有一定距离的。不过,会有这方面的想法,也可能是由于我大学前都没有在校寄宿过吧。因为我来自一个小县城,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都离家不远,所以说导致了之前的学习生活中,都没有尝试过寄宿的滋味。现在想想,倘若先前有寄宿过,或许也就没有这样的疑惑,也就事先有个心理准备,也就不会感到如此的不适了。就想陌生的校园一样,突如其来的同学也是那样的陌生,虽然说在小学和中学也是有这样的场景,然而,同时和另外的三个陌生的同学住在一起,说实话,刚开始还真是蛮不习惯的。因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我们需要忍受其他舍友的不同习惯,因为在这里,我们是平等的,原先没有人和我争卫生间,原先我可以独自一人享用这类大小的房间,原先我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进入梦乡……而今,这样的条件都无法满足了。我需要和另外的三个室友一起生活学习在一起,想想,这或许真的难以一下让人接受。并且,由于地域方面的不同,衍生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这样又会导致同学间无法正常的交流和关系的建立。因为和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表现出了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更何况我这个什么也不懂的新生。还有,在进入大学最让人疑惑的:目标不明确了。原先在高三,考上大学就是我的目标,可是等我进入的大学,感觉身上没有重担了,似乎什么都不再重要了。而我,需要为了什么而奋斗呢,需要为了什么再日日夜夜的思考、烦恼呢?就像部分大学新生形容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天虽已大亮,但高考这盏明灯却也熄灭了,生活中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学习缺少了应有的动力。 而针对这些问题,我要如何解决呢?我觉得不论如何,我们所需要的是适应,因为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就只能适应它。而要如何适应呢?就我而言,我觉得,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面对周围环境和自己所想的格格不入,应该抱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来之,则安之。而不是天天抱怨环境不好,悲天悯人。否则,这会只是徒劳,一点作用而没有。相反,还可能影响你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就如同因为成绩、自己不了解或者家长的因素,填报或被录取到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学校。但不要失望,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学会欣赏,以“既来之,即安之”的积极心态来面对。这所大学我不喜欢的原因无非是没有名气、学校太小、

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

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事,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和帮助,那么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呢。 心理学所涉及的方面渗透于各个领域,例如,人在独处和在群体中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心理与行为是怎样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在这些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教育起什么作用?运动员在比赛的瞬间如何能承受各种压力?运动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总之在人类活动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心理学问题,都需要心理学!这体现了心理学的博大。 在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知觉他人与印象形成中,我们会对人产生第一印象,凭着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会改变甚至会影响到后来信息获得的解释,即我们所说的产生了首因效应。 人们凭着第一印象对他人进行评价往往是不准确的,但是这印象的形成是非常牢固的,若不经过深入了解一般是不轻易改变的。因此我们在于他人初次交往时应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 这样对你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常常对一个人的某一特征形成好的坏的印象后据地推论其他特征的好或者将这一特征夸大的现象。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或多或少会对他人产生知觉上的偏见。 比如说社会上对某类人或某个群体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

并以此作为判断其人格的依据,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此更方便,能够省时、省力,但是也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形成的印象往往是错误的,只注重了群体特征忽视了个体差异,主要是社会接触机会少,信息很少出现,群体变化性大,而社会认知具有滞后性,社会在对一个人的印象形成还往往受利益和价值的影响。 这是心理学在知觉他人与印象形成的应用,我们都知道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绝大对数人都会有过过分相信自己判断,对人、物做出错误的认知判断,这都是因为人们总是有选择的去解释,记忆能够证实自己有观念的信息,产生了知觉记忆上的歪曲。现实生活中我们还遇到过类似这种情景在某事件结果出来就会说;:“哎呀,我开始就认为某某是对的,看我猜准了吧。” 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现象是无意的,不是故意的,是因为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会倾向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它也是一种记忆的歪曲。古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往往把自己的特色性归属在他人身上,自己喜欢什么,认为他人也喜欢什么。

关于数学与生活论文

数学与现代生活论文 第一、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素材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第二、把数学带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罗巴切夫斯基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例如:“多少个人拉起手来长度大约是10米?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比你高的人是谁?比你矮的人是谁?和你差不多的人是谁?他们分别有多高?”等。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生活是数学的归宿,也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 (1)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容易导致坐立不安、忧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觉等不良反应。 (2)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 (3)抑郁,是大学生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弃,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紧张、不自然,讲话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 (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

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 其实,喜怒哀乐也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1]。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心理疾病。消极 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而且,消极情绪还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故学会情绪管理对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活动总结

(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74664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活动总结Summary of "how to adapt to university life"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活动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心理沙龙活动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为主题,参加活动的同学就新生在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当中的各种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情感问题等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本次心理沙龙活动由大学生心理协会的文艺部组织开展。10月17日下午在东校区团体心理训练室(一号教学楼10302教室),来自各院系的同学们齐聚一堂,作为主持人的文艺部部长林永珍同学就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了阐释,同时对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了简要的说明,接下来就对具体活动流程作了介绍。 活动共有三个环节:相互认识;分组讨论并讲演;自我反省。 活动一开始就激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在第一个环节当中,同学们被分成三组,要求各组同学要记住自己左侧所有同学的名字以及他所呈现的特点... ... 同学们想方设法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以便能够记住自己身边同学的名字,当然在此过程当中笑语不断。 第二环节中大家就活动主题“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择代表上台发言,来阐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状况。在这个环节当中,同学们认识到了各地区各省份的差异性,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与认识; 第三个环节是自我反省。在这个环节中,主持人播放了几种不同旋律的乐曲,

让大家闭目沉思,以此来回顾自己曾经的生活和对现在的自己做个反思。通过更好的认识自己,来使自己更好的更有信心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此次心理沙龙活动的开展也揭开了新学期心理沙龙系列活动的序幕。 心理沙龙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由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开展的一个系列活动,力图使其成为青海民大青年学生思想交流的一个平台,成为青海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推器,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青海民族大学校园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关于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为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我进行了“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况与期望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发问卷40份。调查对象涉及小学四年级学生。调查发现,近年来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多数小学生能够认同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他们对课堂教学和教师的基本素质、对父母的家庭教育基本认同。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对考试及成绩排名等心情矛盾、对父母和教师有更高要求等。因此,提高教师和父母素质是我们成人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调查、教师素质、信任、考试 一、问题的提出: 现实生活中制约素质教育的因素有哪些?经常听到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时间陪自己学习或游戏,独自去外面玩,反而给他们买很多的考卷做,感觉极不平衡。在家享受不到乐趣,在学校还是一样,整天被作业包围,经常考试,

考不好还得接受批评,孩子觉得压力很大。今年来,不时有报道,有些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研究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进行。 三、研究结果的思考与分析: 1、多数小学生认同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 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大量重复课本内容;83%的小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大部分是灵活多样的;90%小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大部分内容既能传授知识,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可见,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还是比较关注的。我认为:教师应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将精神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中,贯穿新的教学理念,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新课改的今天,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深入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启发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勤奋的思考,不断的对所学习的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消化吸收,获得新知识。 2、大部分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普遍希望缩短作业时间 虽然“减负”呼声喊了多年,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依然沉重。调查发现,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小学生在写作业时

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学后感受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是个宽广的话题,覆盖的范围深入各个角落,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它。心理学的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对心理现象虽然都很熟悉,但并非都能有科学的理解,有时甚至感到很神秘。 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心理学所涉及的方面渗透于各个领域,例如,人在独处和在群体中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心理与行为是怎样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在这些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教育起什么作用?运动员在比赛的瞬间如何能承受各种压力?运动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总之在人类活动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心理学问题,都需要心理学!这体现了心理学的博大。 在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知觉他人与印象形成中,我们会对人产生第一印象,凭着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会改变甚至会影响到后来信息获得的解释,即我们所说的产生了首因效应。人们凭着第一印象对他人进行评价往往是不准确的,但是这印象的形成是非常牢固的,若不经过深入了解一般是不轻易改变的。因此我们在于他人初次交往时应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这样对你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常常对一个人的某一特征形成好的坏的印象后据地推论其他特征的好或者将这一特征夸大的现象。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或多或少会对他人产生知觉上的偏见。比如说社会上对某类人或某个群体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其人格的依据,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此更方便,能够省时、省力,但是也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形成的印象往往是错误的,只注重了群体特征忽视了个体差异,主要是社会接触机会少,信息很少出现,群体变化性大,而社会认知具有滞后性,社会在对一个人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理解不但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自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理应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水平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使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数学教学。学生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能够协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能够培养对数学的感受水平,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但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对一系列显示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措施 健康的心里状态和良好的心里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也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前提。在各类校园刊物上诸多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提出了很多卓著的见解,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发现,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其心里健康状态密不可分,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有可能健全他们的人格。然而,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影响,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健全,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和人格的扭曲。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已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也十分敏感,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清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心理

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根据问卷调查的二十道问题进行分类,分别是学习问题,人际问题,情感问题,这些都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方面,通过对这120份问卷调查问题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出上面的数据比例,其中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存在问题比例最高36.5%,其他方面的问题是恋爱、友情、亲情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不仅面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习惯的巨大改变,而且还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

适应大学生活

绪论适应大学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做好承担历史使命的准备;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大学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青年学生成才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台阶,大学对人的一生太重要的,所以,我们有理由和有必要尽快的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把握大学学习规律,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1、大学的释义 英文?大学?这个词和?宇宙?是同一词根。大学的含义本身即是:尽可能广泛,尽可能普遍。正所谓,大学,继历代之技艺,承千古文脉,秉民族之精魂,引文化之风气,壁立千仞,海纳百川。一位西方教育家曾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相互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那么,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人生超越庸常的阶梯,是拥有现世人生的境界。?是一种精神。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那里有大师,有教书育人的良师益友。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 崇尚知识和学术是大学精神的基石。追求真理,崇尚自由,保持着大学旺盛的生命力。 大学是创造知识的摇篮,有浩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实验室里研究,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是要珍惜这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当然大学生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将来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一技能,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厚文化的熏陶与思维训练。为将来继续学习和开拓事业培养需要的素质,挖掘自己的潜能。 2、大学生活的特点 大学生活从时间上来看是中学的延续,但它有与中学有着许多不同和变化。 学习要求的变化: (1)自主性特点:要求学生增强主题意识,自主能动参与学习,具体说: 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知趣、意志等与学习有关的诸要素有较清醒的认识和估价; 要根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社会需要和个人爱好,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有选择、有侧重得扩充某些知识,发展某些能力; 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能力、学识、思维等方面有主见地培养自己; 学生应主动地寻求老师的帮助,一个自主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是决不会放弃请教老师的任何机会。 (2)广泛性特点:学习的多层面、多角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吸收知识。如:听各种学术报告、知识讲座、参与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查阅图书馆提供的大量文献资料。 (3)探索性特点:在学习的中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性活动。如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 (4)专业性特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专业方向和需要来展开的。 生活环境的变化: 日常生活以自主管理为主;业余时间充足;人际关系是多方位的。竞争是多元化的。社会活动的变化: 主要指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比中学多了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多了,既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也培养了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随着大学生的成人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独立生活的要求和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就会强烈要求摆脱依赖,得到成人般的尊重和理解。要想得到满足和满意,就要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具体做法是:增加生活的数量,提高生活质量。 不少准大学生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埋头读书万事不问了,在家里获得了?职务升迁?,在暑期试着当家。已被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录取的小刘今年暑假成了家中的?内务主管?,每天洗衣、做饭、整理房间……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月下来做家务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小刘说,高中三年因为学习紧张,爸妈几乎包办了自己的一切,弄得她自理能力不强。现在马上要到外地上大学了,今后样样事情都要靠自己,所以趁着这个暑假赶快锻炼一下,免得到时候生活发生困难。小刘的父母也表示,本来对小刘赴外地求学很担心,但看到宝贝女儿现在很能干,他们总算吃了颗定心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