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

第二章旅游山水文化

第一节山水文化概述

一、山水与文化

如何理解山水?

清代画家石涛《画语录》:“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山川、山水泛指包括亭阁泉石在内的广义的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人工与造化结合的综合体。

山水定义: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具体解释:

所谓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是指山水地貌景观比较特别,具有地质上的特殊价值。

举例:武陵源风景游览区,具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3103座石英砂岩柱从平地、溪边、半山腰拔地而起,甚至从山峰自身分出来,粗如城堡,细似长鞭,或劲峭如峰,或如剑刺天,或列成方阵庄严肃穆,或势成峰海呼啸而来,阴晴雨雪名成趣,春夏秋冬换奇装。“武陵源大峰林是峰林之钰,是稀世珍宝,是不可多得的国宝!”

所谓生态环境优良,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依然维持着它形成年代的地质地貌特征。

举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盖率69.5%,是我国内陆保存完好的惟一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惟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神农架

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态环境而引起世人瞩目。神农架拥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其中属于世界稀少的和我国特有的植物30多种,有野生动物50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就有20多种,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这里又是地质博物馆,不仅有喀斯特地貌和古冰川侵蚀遗迹,还能在崇山峻岭中找到地球历次造山运动的痕迹,是最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景观汇集地。

所谓具有一定文化积淀,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积存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遗存。包括有形的、可触摸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文化遗存,及无形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精神文化遗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绝云气,负青天,直上九万里”的自由适性精神。

举例:庐山五老峰山下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书院群山环抱,北靠后屏山,西依左翼山,南迎卑尔山。一溪蜿流门前而过,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书院外有华盖松、回流山、独对亭、枕流桥、蹲鹿坡等八大景观。溪涧怪石嶙峋,附近镌有诗词若干,其中有朱熹书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洁”等字。这些佳景妙处,亦是美不胜收。

所谓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是指山水所在区域能够满足人们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进入人类的文化圈,成为审美的直接关照对象,在中外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我国山水文化的形成过程:

1.从审美实践的发生与形成来看,人类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源于劳动,是

生产实践的必然结果。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征服能力具有很大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即感谢崇拜与恐惧相互交织。

马克思: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在众多自然崇拜中,对山川、河流的祭祀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形成了五岳、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镇祭祀文化,促进了我国自然山水景观的建设和开发。

2.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改造能力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先秦魏晋时期: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山水文化形成。

“扬之水,白石粼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人在自然山水中就像在虚空无垠的宇宙中,可以尽情遨游,任意驰骋,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明确指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客体进行肯定的第一人。

而西方在漫长的中世纪期间,僧侣、教士一直怀着大谬不然的态度将山水自然看作魔鬼的化身,直到14世纪才开始真正对自然美产生兴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但丁被认为是自古以来只是为了远眺景色而攀登高峰的第一人。

隋唐以后的两宋以至元明清时期,山水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西来的佛教和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自然山水的开发建设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哪里有山水胜处,哪里就有佛教建筑。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

山相继成为名扬海外的佛教名山,各个历史时期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杰作。道教宣扬修道、羽化成仙,把高山峻岭作为修道的最佳场所。随着道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洞福文化,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大多是有据可考的人间山岳,千峰叠翠,溪流萦绕,青松挺拔,景色优美。道教徒在这里结草为庐,建造用以修道、祭祀、举行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道教徒的活动对山岳风景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节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

一、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内涵

山水景观文化内涵表现

——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科学价值

1. 美学价值

山水景观作为一种奇特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第一,色彩美。

色彩是最大众化的审美形式,它的物理性与审美主体结合统一后,就成为特定情绪的表征。“苏堤春晓”突出春色,“居庸叠翠”突出夏色,“西山红叶”突出秋色,“西山晴雪”突出冬色。

在四季分明的北国,随着季节的变化从大自然中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美景。

举例:长白山

春天:洪荒未改的原始大森林,万木抽芽,翠烟弥漫,像旋律初扬的序曲,应对着“春林翠烟”之称;

夏天:枝叶繁茂,碧海无涯,尚处于引而不发的阶段,契合于“夏林葱茏”之称;

秋季:“碧云天,黄花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悠忽间各种树色骤变,有的殷红似血,有的浅橙如霞,有的绛紫斑斓,有的嫩黄鲜亮,有的青森苍郁……在蓝天白云、澄明大气的衬托下,相互自然调配,既炫耀而有和谐,既艳丽而又典雅,既热烈而又宁静。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赫赫无尽的色彩长廊之中。

寒冬:银装素裹,天地一色,好似奏出悠长单纯的低调,展现出沉寂神秘的

雪国玉界之态,有“冬林如睡”之称。

自然山水不仅是色彩的迷宫,也是一幅优美的天然画卷。色彩与欣赏主体的这种同构关系大大增加了山水景观的旅游魅力和价值。

第二,听觉美。

自然界中美的声音:

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泉水清流、林间鸟鸣、静夜虫语、飒飒秋风、雨打芭蕉、风吹松涛等。

作用: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为自然山水增添了无限的活力生机和动态美,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心理体验与情感升华。

种类:

(1)鸟语的听觉美

代表:

心旷神怡的听觉之美——黄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隔夜黄鹂空好音”

“阴阴夏木啭黄鹂”

特定心态下的多样情感体验——长空云端的鸟鸣

活泼欢快的百灵;哀婉抑郁的杜鹃;秋空长鸣的大雁;

(2)风声的听觉美

大自然:钢琴山谷、冈峦、植物:琴键风:乐师

庄子:《齐物论》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制调调之刁刁乎?”

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

武夷山虎啸岩的语儿泉:泉水好似孩童稚嫩的童音,柔和悦耳。

贵州赤水十丈洞瀑布落差70余米,跌荡之声有的如雷霆轰鸣,充满阳刚之气,有的如丝竹低弹,洋溢着阴柔之情。

(3)钟声的听觉美

特点:浑厚深沉、悠远荡漾

体验:游客能获得带有神秘意味的听觉美感。

代表:寒山寺钟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之引人向往,不在于殿堂佛像等有形之物,而在于“钟声”。张继诗中的那口古钟早已失传,明代又重铸一口悬于钟楼,后流入曰本。一九六○年有日本人募铸青铜钟一对,一挂曰本馆山寺,一挂寒山寺,以示两国佛教交流联谊,这口钟现在仍悬于寒山寺大雄宝殿内。

(4)水声的听觉美

描述:轰然巨响的飞瀑,惊涛拍岸的江流,节奏起伏的海潮,潺潺不息的泉涧,轻打芭蕉的雨滴……

特点:亢奋、雄强、古朴、轻柔、欢快。

代表:

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

北京谐趣园的“玉琴峡”

品读一篇张家界游记:“……溪水的响声对我有一种空前未有的特殊魅力。……同一段落溪水声音的复杂性,是那些作为水流的阻力的石头,那大小、高低、深浅的差异,形成了与它们碰撞的水流的速度、强度、高下等差异,这种不同条件所形成的水声接近器乐合奏。不细听就听不出来水声的丰富性,长时间闭目静听成了难得的精神享受。”

第三,嗅觉美。

欣赏自然景观是一种全身心、立体式的审美体验过程,其中嗅觉的审美感受也十分重要。

体验:能使人感到肺腑清净,全身透畅,情绪轻快,精神振奋,神采飞扬,获得了一种以生理快感为特征的审美体验。

代表:

游览黄山获得的嗅觉体验:

春日有山花的芬芳,鲜草的清馨;夏季有含云吐雾的飘渺仙境,沁人心脾,富含有益健康的负氧离子的空气。

第四,形态美

自然景观的形态美,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综合美,其中也包含主体在审美观照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概括为雄、险、奇、秀、幽、旷,本节的后面内容将具体论述。

2.艺术价值

(1)人文建筑:亭台榭、塔廊桥

(2)文学艺术:摩崖石刻、雕塑、绘画、诗文、楹联

人文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代表: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明朝人钟惺在《蜀中名胜记》的序言中说,“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凭山水以传”。

泰山:秦始皇刻石颂秦功业;汉武帝;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唐玄宗玉牒文;孔子崖,崖上有“泰山乔岳”、“高山仰止”诸刻。另外一个遗迹是瞻鲁台,爱身崖上有巨石,石上有1983年赵朴初题“造化钟神秀”、周而复题“烟横云倚”诸刻。

3.历史价值

自然山水能够名传万里,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游赏,还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意蕴和巨大的历史价值。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美丽的历史传说,造就了山水景观浓重的人文色彩和深沉的历史内涵。

(1)历史人物

(2)历史事件

(3)历史传说

神话传说的3种类型:

一种是借用神话赞誉大自然的天造之美;

二是以神话传说联系历史人物和自然风景的美,增加景观的吸引力;

三是以传说把历史人物、自然美及人文景观美联系起来;

以长江为例:长江流域的重要景观涵盖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美丽的历史传说。

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诸葛亮八卦图遗址: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帝城:奉节白帝山上,公孙述,称蜀王,称白帝;刘备白帝托孤。白帝庙: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瞿塘峡:雄伟壮观。北岸古栈道、风箱峡。

巫山十二峰:望霞峰或神女峰,西王母女儿瑶姬,帮助大禹治水,葬在巫山之南,变成神女。十二峰的传说。

刘禹锡:《巫山神女庙》:“巫峰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

陆游《入蜀记》描述巫峡:“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是日,唯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范成大描述西陵峡:“两岸悉是奇峰,不可记数,不可以图画摹写,不可以言语形容,超妙胜绝。”

秭归:屈原故里

崆岭滩是三峡的鬼门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庐山:北靠长江,南临鄱阳湖,秀甲江南,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鉴真曾到此,李白、陆游、杜普、白居易等题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科学价值

长期以来,自然山水作为人类的生存资源和生产生活场所,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景观

第一,人文景观

(1)考古价值:

长江流域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母渡文化、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华文

明的发祥地之一。瞿塘峡东口是大溪文化遗址,据今5000年,母系向父系过渡阶段,弥补了三峡地区史前文化的空白。

(2)建筑价值:

(3)冶炼价值:

(4)水利价值:

都江堰: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仍在发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60年的历史。世界上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很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或湮灭、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至今仍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

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读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二,自然景观

(1)熔岩

(2)地貌

(3)地层

(4)生物

二、神与物游的山水审美意识

1.致用

定义:人类用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美。

致用审美意识具有世界性。

苏格拉底的合目的性:

含义:判断美的标准并不在于其本身是否美,而应该看事物与使用者的关系,适合使用者的就是美,反之就是丑,而且,美具有相对性。

举例:

A:苏格拉底和弟子亚里斯提普斯的对话

亚里斯提普斯:粪筐美吗?

苏格拉底:如果粪筐有用的话,它就是美的,而金盾没用,就是丑的。

亚里斯提普斯:你的意思是说,同一事物既是美的又是丑的?

苏格拉底:当然。

B:苏格拉底和希腊美男子克利托布卢比美

苏格拉底:相貌丑陋,脸面扁平,大狮子鼻,嘴唇肥厚,不修边幅,常穿一件破大衣,不经常穿鞋。

苏格拉底:你知道我们需要眼睛干什么吗?

克利托布卢:知道,那是为了看东西。

苏格拉底:这样的话,我的眼睛比你的美。

克利托布卢:为什么呢?

苏格拉底:因为你的眼睛只能平视,而我的眼睛能斜视,它们是凸出来的。

克利托布卢:按照你的说法,虾的眼睛比其他动物要好了?

苏格拉底:当然,因为对视力而言,它们有极好的眼睛。

克利托布卢:那好,谁的鼻子更美呢,你的还是我的?

苏格拉底:我想是我的,如果神给我们鼻子仅仅是为了嗅的话,你的鼻孔朝下,而我的鼻孔朝上,因而它们能嗅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气味。

克利托布卢:那么,扁平的鼻子何以比笔直的鼻子更美呢?

苏格拉底:那是因为它不能遮挡视觉,使眼睛立即看到想看的东西,而高鼻子仿佛恶作剧似的,用一道屏障隔开了双眼。

致用审美意识的表现:崇尚动物

时期:春秋战国之前的漫长时期

世界各地的古代先民在对自然的审美上具有普遍的倾向,即审美的对象首先指向动物而非植物。

2.比德

定义: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起来,从道德的角度、以道德的眼光出发,寻求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上的契合之处。

时期:春秋战国

孔子《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儒家是伦理哲学、道德哲学,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善恶的道德属性。

孔子和弟子子贡对话: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德、仁、义、智慧、勇敢、明察、宽容、公正、坚强的意志。

中国人喜欢用松树竹子比喻坚贞不屈铮铮铁骨。

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的含义:几竿清瘦的竹子,紧紧依傍着青山,扎根在山崖的石缝中。虽然雨打雷击,寒霜大雪的摧残,受尽了千辛万苦,但是,依旧坚韧挺拔,傲然而立,四面八方的大风,我也不会显示出一丝一毫的畏惧。作者实际上是用竹子比喻自己钢劲的风骨,不屈不挠的鉴定意志。

通过既定方式将自然性的形象特征,通过概念性的理性认识来激起伦理感情,以成为审美的感受或表现对象,即比德。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赞扬过梅花,他们用梅花的品格比喻人的品格,通过梅花体现出人应该具有的这样几种品格:

第一,人生在世,应该追求内在人格的完善,而不应该注重外在的荣华富贵。元朝的诗人王冕写了一首诗歌颂梅花:

我家洗研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夸赞梅花虽然默默无闻,但是它的清香却能保持很长久。用梅花和牡丹、桃花相比,梅花不雍容华贵,不鲜艳欲滴,但是却很清丽绝俗,很高雅,不是俗物,用来比喻人,认为有的人虽然有权有势,但是,他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人不过是人间的匆匆过客,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并不显山漏水,但是,却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在世上真正存在过。这些人注重的都是内在品格的培养,老子和孔子都说过赞扬人的内在品质的话。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大美是无言的,就像大智若愚一样;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

王冕的这首诗寓意深刻,赋予梅花一种人文精神,使梅花和人建立了联系,即人虽然有多种追求,但是,一定要注重内在品格的完善和提升,注重一种操守,而不应该注重外在的荣华富贵。

第二,人深处逆境的时候,要坚持理想,始终不渝。梅花所具有的这种寓意来自宋朝大诗人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

陆游简介: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人,28岁的时候因为触犯了秦桧,被罢免,自号放翁是也。陆游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时候,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是主战派,主张抗击金国,但是,当时整个形势是主和派占了上风,满朝文武歌舞升平,陆游因为主和,政治见解和朝廷相悖而行,总是受到打击和排挤,后来回到老家浙江绍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咏梅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描绘了梅花的孤寂处境和不幸遭遇,赞美了它孤高、坚贞的精神品格,孕育着深刻的人格含义。

具体来说,梅花虽然沦落在驿站之外,断桥的旁边,孤独的忍受着黄昏到来是狂风暴雨的摧残,但是,梅花却顽强的挺立着,保持着自己的冰清玉洁,他不

怕群芳的嫉妒,也不屑于与那些妖娆的群芳争芳斗艳(献媚邀宠),即使自己的花瓣飘落到地上,被碾压成泥土,也心甘情愿,因为,留下了弥久的芳香。

陆游借助梅花比喻自己目前身处的恶劣环境,一再遭到不平等的待遇和莫须有的罪名,但是也不愿意趋炎附势,改变自己的人格和主张,宁愿化作尘土,也不和投向派同流合污。诗人一次次的赋予梅花以人格含义,使梅花逐渐从一种纯粹的植物变成了具有人格含义的一种象征物。

3.畅神

定义:人们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山水本身那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时期:魏晋南北朝

特点: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不再增添道德或想象的内容,不再作为生活的图景和背景,也不再作为寓意或象征。

结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新纪元,进入到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山水审美阶段。

“林泉之心”:摆脱世俗功利观念,去掉“尘埃之心”、“世俗心机”,以纯粹恬淡的心境看待山水。

爱好林薮、纵情山水成为时人风尚,留下大量山水诗及尺牍小品。

谢灵运无论在朝在野,都肆意遨游。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壁精舍在始宁县东南(今浙江上虞县),精舍,指佛寺。湖,指巫湖。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左思:“非必有丝竹,山水有清音”。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我国山水审美中的最高境界

定义:所谓情景交融即自身情感与对象形式合而为一,观赏对象的形态唤起观赏者的情感活动,在观赏时这种情感活动又消失在对象中,对象化为客观的自我。它是一种立足于主体心理活动的物我交流过程,是感性心灵同具体物象的自由交往和自由契合。

法国作家乔治·桑的描写:“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来去无碍。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观赏者把山水景观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寄情山水,或志在山水”。审美主客体共同运动,主客体合一,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象同在,人不再是纯粹的主体,山水也不再是纯粹的客体。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有限即无限,无限即有限,借有限表现无限,造化与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成了象征世界。审美主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达到一种悠远无限的“游”的境界。

情景交融类似于西方“移情”的审美概念,德国美学家立普斯首创。

中国人和西方人游览自然山水的不同之处。

西方人更重视山水自然景观的形态美。

原因:天人对立观念。西方人相信天人对立,人是与自然相独立的一种存在物。怀有这种哲学的西方人在游览自然山水的时候,他们与景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更多的是欣赏山水景观的自然之美,包括山水的光泽美、线条美、色彩美、声音美等等外态的美。西方人是从“真”的角度去欣赏山水景观的形态美。

中国人游览自然景观一方面是欣赏它的自然美,但更重要的是强调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把山水景观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寄情山水,或志在山水”,从善的角度去领悟山水景观的内涵,这样就超越了单纯的感官性的享受和生理性的愉悦,而是将人的精神融合于山水景观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一种境界,景和人之间没有距离感,是融合在一起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对这种境界的概括,也称“神与物游”。神与物游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在这里,刘

勰笔下的神与物游说的是文艺创作中的构思是神与物游的过程,其实,神与物游也贯穿在旅游的审美活动中。神指的是人之神,也就是审美主体,物是审美对象,是各种旅游景观,神与物游是感性心灵同具体物象的自由交往和自由契合。

任仲伦在《中国山水审美文化》中,提出了山水审美文化的精神品级问题,他把山水审美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浮光掠影式的生物性感官享受;

第二阶段是进入了情景交融的情感化心灵体验阶段,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三阶段是将山水审美的感受进一步物化成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

三、千姿百态的山水审美形态

从地域角度而论,中国山水景观大体表现了北雄南秀的美学风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具体讲,山水景观体现了雄、险、奇、秀、幽、旷六种美学风格。

1.雄伟壮观

雄伟壮观,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具体分为两种:

(1)山体的厚重雄壮(雄伟壮观,拔地通天)

泰山“天下之雄”原因:

高度仅有1524米,但相对高度却达到1360米,凌驾于齐鲁大地丘陵之上,另外,泰山的山体庞大,基础宽厚,给人以厚重感和稳重感,因此有“稳如泰山”的说法;

自古以来,历代名人对泰山雄伟的描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汉武帝,“高矣、极矣、大矣、壮矣”,唐代大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东汉光武帝刘秀欲登泰山封禅,虎贲郎将马第伯试登之后报告道路的险状,曰:“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遥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文人的渲染造成了雄伟的形象,成为一种标志。

(2)水体的气势磅礴、场面壮观

山西吉城县西南的黄河壶口瀑布,两岸为高山峻岭所夹,河床是宽达30米、深约50米的峡谷,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至此,被挤压抬高,形成万马奔腾之势,场面极为壮观。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白水河上,瀑布高74.0m,宽81.2m,流量16m’/s。每当夏秋汛期,漫天倾泼的黄果树瀑布翻崖直下,捣金碎石,万练飞空,并且发出雷鸣般的轰响,震得地动山摇,展示出大自然无敌的力量与气势。瀑布跌入深潭后,激起轩然大波,水柱腾空而起,万朵浪花四溅,水烟云雾飘逸,神秘,朦胧,壮观。倘若丽日当空,黄果树瀑布则宛如一条溢彩溅金的巨龙,它所喷吐的烟雾,常常形成五彩缤纷的虹霓,景色分外迷人。

2.惊险峻峭

外观特征:山体陡峭,坡度较大,山脊不仅高、窄而且光滑

心理体验:带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复杂,富于变化。观赏的对象过于险峻,使观者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之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小微不足道。随着恐惧感的解除,痛感逐渐转化为愉悦感,压抑渐次转化为振奋,游者经历了先惊后喜,化险为夷的心理体验,心灵处在动荡不已、跌宕起伏的状态之中,有助于提高个体挑战自我极限的能力,升华人的道德精神。

代表:陕西华山

形象:“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华山之险是由于花岗岩随着地壳运动上升速度较快造成的,山的四壁非常陡峭,直上直下,没有坡度,几乎与地面成90度角,而且峰顶与谷地的落差达到千米左右。

华山险峻的景点很多,有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崖、上天梯、苍龙岭、长空栈道等等。其中苍龙岭是华山最长、最险的绝径之一。岭长1里多,宽仅1 m,岭脊光滑圆溜,刻有300多级石级。环顾四周,层峦叠嶂,连绵起伏;俯瞰脚下,万丈深涧,风吼云乱。岭脊时而露出云层,时而没于烟雾,宛如一条沉浮游弋于云海之中的苍龙。相传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当年登华山时走到此处,回望山下,云腾雾绕,不见归路,顿觉性命休矣,于是抱头恸哭,并将写好的遗书投下悬崖,诀别家人。苍龙岭尽头的石壁上至今尚留有“韩退之投书处”五个石刻大字。

山西恒山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1400年。历代都重修,但原来的结构没有改变。

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柱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生发出感叹和敬佩了。

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

“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因为寺建在悬崖上,以曲折玲珑取胜。

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进寺后,有楼梯可攀上楼,这里不并不显得多么惊险,但当你在楼上,沿着紧贴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过一条栈道,走到北边的那座三层三檐的楼阁时,就会发现这里的地势已相当高。往上望,“上载危岩”往下看,“下临深谷”,脚下的楼板又有晃动的感觉,真是惊心动魄,惊险之至。

在寺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赞赏悬空寺的建造技艺。公输就是鲁班,也叫公输般,春秋战国时代人,被认为是建筑工匠的祖爷。这四个字是说,这座建筑物简直是鲁班那样巧夺天工的匠师所为。当地有一句形容此寺惊险的民谣:“悬空寺,半山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将悬空寺称为天下巨观,并对整个寺庙建筑、部署作了极高的评价。

此外,四川峨眉山金顶、安徽黄山天都峰、江西庐山五老峰以及辽宁凤凰山叠翠峰与箭眼峰之间的老牛背都是我国极其险峻的风景。

辽宁凤凰山老牛背:

3.奇异独特

是指相对于常见的普遍地形地貌而言,形态千姿百态,幻怪离奇,它往往出人意料,给人以惊喜的效果。

天下名山最奇的莫过于黄山,黄山四奇:峰奇、松奇、石奇、云奇。

峰奇:黄山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2座之多,三大主峰为莲花峰(象一朵盛开

的莲花),天都峰(群仙都会),光明顶(像一只倒扣的钵头)。

石奇:黄山险峰林立,危崖突兀,峰脚直落谷底,山顶、山腰和山谷等处广泛分布着花岗岩石林和石柱,巧石怪岩犹如神工天成,形象生动,构成一幅幅绝妙的天然图画,其中有名可数的有120多处,著名的有“松鼠跳天都”、“猴子望太平”等。

松奇:松是黄山最奇特的景观,百年以上的黄山松就数以万计,多生长于岩石缝隙中,盘根错节,傲然挺拔,显示出极顽强的生命力,已命名的多达近百株,玉女峰下的迎客松更成为黄山的象征。还有许多形象化了的松树,如凤凰松、黑虎松、蒲团松。

云奇:“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多姿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尤其是雨雪后的初晴,日出或回落时的“霞海”最为壮观。怪石、奇松、峰林飘浮在云海中,忽隐忽现,置身其中,犹如进入梦幻境地,飘飘欲仙,可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

温泉奇:黄山温泉,古称“灵泉”、“汤泉”、“朱砂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出,与桃花峰隔溪相望,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温泉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纯正,温度适宜,可饮可浴。唐代诗人贾岛曾发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的感慨。

天下奇秀雁荡山:

位于浙江乐清市境内,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美誉,史称“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雁荡山景色优美,众多诡形殊状的峰嶂洞瀑,错落分布于45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以至于三顾雁荡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掷笔而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雁荡风景以峰、洞、岩石、泉、门、嶂称胜。奇峰怪石,悬崖叠嶂,耸峙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谷,曲折迂回;飞瀑流泉,碧潭清涧,如带若练;雁湖日出,百岗云海,一向为游客所赞赏,至于灵峰夜景,灵岩飞渡更为神奇幻绝。

4.柔美秀丽

秀是一种与雄相对应的审美形态,一般指山水形象的秀美、玲珑、柔和。

审美体验:平缓、亲切、轻松、明净、随和、闲适、宁静、愉悦、淡远

形成这种审美形态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因素:

(1)山体由茂密的植被覆盖,即山体很少裸露,郁郁葱葱的感觉,在色彩上充满着暖色调,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草地和枝叶繁茂的林海,南方的自然条件更容易形成“秀”的审美形态,降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代表如峨眉山、武夷山。

(2)山体必须缓和,没有悬崖峭壁,水面平静,不是惊涛骇浪。给人的感觉必须是非常放松,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对立冲突,形成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比如桂林漓江山水、西湖、浙江富春江。

典型代表介绍:峨眉山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盖州记》的话说:“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娥眉焉”。这两段话都将峨嵋山形比作美女的两道秀眉。不仅如此,而且由于峨嵋山雨量丰沛,气候温润,漫山遍野,植被葱笼茂密,更兼烟云缭绕,真似“云鬟凝翠,鬓黛遥妆”的少女,态媚色秀。

5.幽深静寂

封闭的空间,迂回曲折、一眼看不到底,非常有层次感,往往有崇山深谷,高大的森林,阳光穿透树木照在地上,不是很明亮,伴随着鸟的名叫和小溪流水的潺潺之音,给人一种非常幽深、幽静、宁静的感觉。

形象:“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

代表:“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山上林木葱茏,岁寒不凋,古木遮天,浓荫蔽空,苔藓满壁,藤萝缠绕,修竹摇曳。整日万籁无声,偶尔树叶的婆娑,涧水的叮咚,山雀的啁啾,反而把环境映衬得更加安静,宛如一幅天然画卷,一座人间仙境。“千岩迤逦藏幽

胜”。青城山的道观建筑,一处处,一座座,无不体现一个“藏”字:或藏在峡谷之中,或藏在繁枝密叶之间。

6.旷远宏阔

旷景是以宽阔的水面或平川为主体而构成的风景,视域开阔,水面平坦,没有遮挡物,一望无际。

审美体验:心胸开阔、心旷神怡、豁达豪放、醒目壮志

种类:旷景因观赏位置不同,又可分为平旷和高旷两种。

平旷以水面和平川得景,人与景亲近不隔,视域平面开阔。

代表:500里滇池,烟波浩淼,平远辽阔,极目远眺,胸襟开阔。

800里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高旷则是以高山峰顶览胜,人与景拉开距离,视域自上而下散开,空旷开阔。

代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登黄鹤楼,“唯见长江天际流”;带给人一种超拔壮阔的审美感受。

(注意:山水景观的各种审美形态不是孤立的,以某一种形态为主。)

四、变幻莫测的山水欣赏角度

旅游审美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场值。欣赏大自然的山水既要求审美主体身临其境,在自由自在的物我交流过程中,直接获取审美信息,还要注意选取恰当的观赏距离和观赏时间,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审美愉悦。

(一)选取不同的距离

相同的审美客体,在不同的距离观赏,景象的意境完全不同。宋代绘画理论家郭熙曾说过,“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根据山水审美对象的不同,总结为远观和近观,动观和静观,平视、俯瞰和仰望三种方式。

因果关系认定

因果关系认定 (一)概述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研究因果关系的目的,是解决当某个结果发生时,如果存在多种因素,则需要判断该结果是由哪个行为所引起,最终由谁承担责任的问题。 在研究因果关系时,首先要明确两个前提: 一是因果关系问题一定是多因一果的情况,一因一果无须讨论,这属于常识问题。例如,向他人头部开枪,导致他人死亡,我们不会怀疑两者的因果关系。 二是这里讲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系,如果一个行为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即使与结果有联系,也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例如,乙欲跳楼自杀,甲大喊“怎么还不跳”,乙跳楼而亡。在乙跳不跳的问题上,甲无法控制或支配,甲的行为只是偶然导致结果发生,不具有危害行为的类型性,不属于危害行为。再如,座在副驾驶位置上的甲与司机乙聊天,导致司机不注意将行人丙撞死。甲与丙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关键在于甲的聊天行为能否评价为危害行为。显然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因为司机乙对控制汽车起决定作用。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 1.介入因素的情形

(1)概念。行为人实施一个危害行为,也发生了一个危害结果,但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加入了一个介入因素,最后由介入因素造成该结果发生的情形。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介入因素是否切断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切断,前行为与结果就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没切断就有因果关系。 (2)判断方法。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考查。一是看前行为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则前行为与结果之间还存在联系,反之不存在。二是看介入因素是否异常,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概率很高,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是正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没有被中断;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三是看介入因素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说明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反之,说明前行为与结果存在联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考查,最终看前行为与介入因素哪个作为力更大些,如果前行为作用力大,则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作用力大,则不存在因果关系。介入因素包括三种:自然现象、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 (3)具体认定 1)如果介入因素是由前行为引起的,并使介入因素不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淮安市新安小学蒋寿桐 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植物人”。 文化不只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认识一所学校,要认识他的文化,要研究一所学校,也要研究他的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特色,就是学校个性,就是学校品牌,就是让你记住哪个学校的东西。 下面我就从学校文化建设这个角度谈几点个人的理解,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历史和传统是学校文化的生长点,要很好的传承和创新。 不研究校史的校长不是一位称职的校长。校长要了解校史、阅读校史、研究校史、走进校史、宣传校史。 淮安市新安小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一所实验性学校,也是著名的少儿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母校。 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先生在淮安河下的莲花街创办了新安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1930年春,陶行知委派他的学生汪达之来到新安小学接替他任校长;同时委派晓庄师范的学生孙铭勋同志创办了新安幼稚园。 新安小学从创办之日起,就坚持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坚持“教学做合一”,强调手脑并用,注重实践,大力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当年新安小学老师没有薪水,经费非常困难,他们宁愿把自己唯一的大衣拿到当铺去当,坚持艰苦办学。陶行知先生曾经题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高度赞扬新安小学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1935年,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团”,修学旅行全国,宣传抗日救亡。他们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二十二个省、市、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谱写了中国少儿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第一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讲解文化、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以及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等几个问题,目的是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指导。本章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第一个是文化的含义和结构,第二个是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类型,第三个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征,第四个阐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一、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自19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与文化有关的学科兴起之后,关于文化的定义便层出不穷。据1951年《英国百科全书》统计,世界上仅在正式出版物中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就多达160多种,据说目前已超过250多种。纵观众多的文化概念,我们结合学习中国旅游文化的需要,可采用如下概念:文化是凡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或者说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所谓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是指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智慧、创造性、感情注入自然,使自然成为被人所理解、沟通和利用的对象。例如,“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意思是说,当人类有意识的打制石头,把它制造成工具,人类与猿类就区别开了。这时石头变成了石器,成为了文化,就是石器文化。 (二)文化的含义 根据上述定义,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例如,自然天成的岩石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一定的设计、加工、创造出来的有各种主旨的岩画就是一种文化了。现在就以贺兰山岩画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这样贺兰山岩画就成为了我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其次,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的,它是全社会人们共同拥有和享用的,具有社会普遍性。例如,英语民族与其他欧洲民族在姓名排列上是基本一致的,即姓在后名在前,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而中国某些青年如果采用这种取名方式则不是一种文化,只能算是个人偏好。 再次,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例如,北京故宫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奇葩,属于物质产品;国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属于精神产品;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鉴赏、品茗美好环境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三)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任何一种文化都由多种要素构成。多数文化学家都认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包含三个层面,或者说每一种文化都由三个要素构成。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产品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它是有形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创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具体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等。例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迄今为止最早的石犁是生产工具,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犁耕阶段。再如,辽宁喀左出土的匽侯盂,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的饭碗,属于生活用具。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 2.行为制度文化 行为制度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人们创造的符合人生存的

论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

论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 吴修政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 因果关系作为侵权法的构成要件之一,一直是侵权法领域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起步较晚且受前苏联必然因果关系理论的影响,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发展缓慢。近些年来,学界开始摒弃固有因果关系理论的束缚,吸收借鉴大陆法系相当因果关系学说、法规目的说以及英美法系因果关系两分法、可预见性理论等因果关系理论学说,结合中国法制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使得中国的侵权因果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因果关系并非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的理论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热衷于探索因果关系中一些模糊不清的公式或者标注,必须从侵权行为法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既要从理论上实现因果关系概念界定的合理,又要使因果关系与个别案件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关键词] 因果关系两分法;相当因果关系;法律政策;可预见性 一、侵权法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哲学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哲学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原因和结果的相对性,即事物是普遍

联系的,原因和结果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即两者均存在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果多因等复杂现象。 二者的差异性体现在:1.哲学上考察因果关系的目的在于通过现象把握因果关系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法律上考察因果关系的目的在于解决责任上的承担问题(解释性探查和规则性探查);2.诉讼的目的不在于还原客观真实,而在于实现法律真实。诉讼中无论损害的真实原因能否被发现,都必须对因果关系问题进行认定。而哲学上研究因果关系的最终目的却是发现绝对真理,而且过程永无止境。 (二)侵权法上的原因与结果 理论界在研究因果关系的过程中似乎对结果的概念界定并无太大争议:结果即是受害人遭受的人身或财产方面的不利益。学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原因的研究上,英国哲学家穆勒提出一个关系概念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事件间的恒常顺序,由此产生了下面的推论:1.断定一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的原因,也就间接断定若干个同类事件永远会伴随着发生若干个另一类事件。2.并非哪一种单一事件引起了其他事件;相反,这种恒常顺序的引起者是多个条件的复合体,其中可能包括事件,也包括持续状态和消极条件。3.同一结果在不同的场合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原因 。穆勒的理论第一次将科学考察中对类型化事件的原因探查转移到了对社会生活中个别事件的探查,迈出了因果关系理论研究从公式化到“实用”主义的第一步。 在穆勒研究的基础上,哈特和奥诺尔提出了常识因果关系理论。

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是指自殷商到清朝末年这段历史区间内所发生的园林营造活动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达到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主要包括山、水、建筑、花草树木以及匾额楹联五种。通过造园艺术家对这些要素的巧妙安排,园林具有了居住、宴饮、吟诗作画、欣赏游玩等多种功能,也实现了中国古人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心理。 (一)山——园林的骨骼 山是园林中的骨骼,古人称石头是天地之骨,它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景素材,造园必须有石有山。叠石所用石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德石、黄蜡石等。石料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与艺术效果。湖石由石灰岩溶蚀而成,最著名的是太湖石。鉴赏湖石的标准是瘦、透、漏、皱、丑。瘦指山石体态苗条,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指石的纹理纵横,有自然之势;漏指石上大孔小孔,涡洞相套,上下贯穿,有玲珑之态;皱指石的表面沟痕密布,有真山之气;丑者,怪也,奇也,“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与湖石相比,黄石则美在厚重、笨拙。黄石假山比较雄厚、质朴,最著名的是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乔钟吴在《西园记》一文中以赞叹的笔调写道:“层崖峭壁,森森若万芴状,其金碧秀润之气,常扑人眉宇,遥望之若壶中九华,天造地设,几不知其为人力也。” 古人叠石堆山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在叠石堆山时要模拟大自然真山真水的特征,进行艺术地提炼、概括,使之典型化。因此,园林里人工营造的“假山”表现的是艺术的“真”。中国著名园林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具有真山的风韵。它由清代叠石专家戈裕良设计建造,这座假山逼真地模拟了自然山水,将峡谷、岩洞、曲磴、飞梁、危峰、峭壁等巧妙组合在一起。山势的起伏、岩石的脉理浑如天成。完全体现了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山峰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细部还叠有无数的窝洞皱纹,非常自然。假山虽不足半亩,却辟有60余米的山径,盘旋起伏,山重水复,移步换景,变化无穷。陈从周对其评价极高,曰:“造园者不见此山,如同做诗者不见李杜”。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中国园林常借叠石而抒发情趣,这主要是受绘画的启迪。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的描绘:“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在扬州园林,有用石象征春夏秋冬的做法,这充分证明了叠石的某种象征或传情作用。如春石,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有万物竞春之意趣。夏石,是以峰岩耸立,盘根深厚,碧波穿流其间,苍翠蓊郁气氛极浓,生机勃勃。秋石,倚立于亭之一侧,呈暗褐色,寓意万物萧索,叶枯翠残。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二)水——园林的血液 作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水体往往比山峦更能给人以亲切感。水以它的形态、动态、声音和光影为园林增添了很多魅力。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古典园林静水的赞美。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水的不同姿态能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潺潺流水显得活泼、清新、明净;一汪池水仿佛温柔的少女,给人以宁静柔和的轻抚;飞来之水具有洒脱、不拘一格的特质;而隐匿在林间的水显得那般神秘、幽静,好似天外之泉。有了水,园林才有了生命力和灵气,呈现出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审美情境。中国古典

论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好文)

论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 「摘要」我国目前对于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仍非常滞后,尚未形成任何定型的因果关系认定理论,不能适应现实司法审判实践的需要,因此,对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果关系问题是民事侵权案件构成要件之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而且在法律上尚无明确规定的问题。尽管各国法学家对因果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至今仍无一方案能妥善解决问题。秉承现代民法精神的各国侵权行为法无不承认因果关系是使人对某种损害结果或不法事态承担民事责任的必备条件,而如何正确确定因果关系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法官的眼球。但令人遗憾的是,因果关系问题目前仍然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难题;本文从世界两大法系代表理论之比较,我国目前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现状及其发展、因果关系的证明,融会相关哲学观点论述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侵权法,因果关系,证明,认定 现代侵权法以自己责任为一般原则,该原则的核心为行为人对且仅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负责,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侵权责任的成立必须以行为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前提。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乃是侵权损害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此类因果关系乃是从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出发,逆向查找损害发生的原因,具有逆反性的特点;同时此类因果关系乃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司法人员的主观因素在内,这就使主观与客观这一对哲学矛盾在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上尤为突出。 一、世界两大法系因果关系学说之比较 (一)大陆法系因果关系学说 大陆法系,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他们将因果关系区分为责任构成因果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责任构成因果关系性质上讨论的是侵权责任的构成问题,而对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则属于损害赔偿责任范围问题。对于因果关系的判定,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有“条件说”、“原因说”、“义务射程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以及“法规目的说”等,其中最为通行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我国现代民法及司法实践中也倾向于此种说法。 相当因果关系说为1888年德国富莱堡大学教授Johamn .Von.Kries 提出的,后成为权威性学说性。所谓相当因果关系是由“条件关系”及“相当性”构成,即某一原因仅于现实情况发生某结果时,还不能断定有因果关系,须依一般观念,在同一条件存在就能发生同一结果时,才能认定该条件与该结果间有因果关系,也即在“条件说”的基础上再引入“相当性”对条件说进行必要的限制。诚如王伯琦所言:“无此行为,必不生此害;有此行为,通常即足以生此损害,则有因果关系。无此行为,虽必无此损害,有此行为,通常亦不生此中损害者,即无因果关系。” 判断相当性的标准有三种学说:一、主观说,此说主张应以行为人行为时所认识或所能认识的事实为标准,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

学校特色文化案例

三井小学求原文化解读 核心理念(校训):求原 是我校挖掘“井文化”的内涵发展而来的核心价值观。 求,索也,寻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原,高 远的理想,美好的境界。 教育的目的是“成就每个人”,根本任务是追求人的发展。 成就每个人,就要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儿童本真,探寻和遵循育人规律,培养“学真、向善、益美”的井小学生。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和 学校。 求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思维方式,更是行为方式。 求原,即学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远。 教风:至情、至深 “情”“深”,体现了对教育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爱生,对职业的爱——敬业。启示着井小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追求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 育艺术。 学风:至清、至远 清,从道德层面来说,体现了求真、向善、行美;从求学角度来说,体现 了学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远,体现不断探寻,持续发展。 启示着井小学生保持童真,学会探寻,志存高远。 师生成长目标(发展目标): 水滴石穿之毅——坚韧不拔、勇于挑战。 文江学海之识——见多识广,个性鲜明。 海纳百川之心——悦纳之胸,仁爱之心。 学校发展愿景:让校园成为回归本原,绽放生命的舞台。 学校一切为了儿童,让儿童象儿童,让每个儿童都精彩。 《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2014.12 一、缘起 1、以课题研究成果建设课程体系。 2000年起,学校的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从尝试研究到成型推广,再到2012年《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十五年的研究与探索中,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诗的润泽是美丽的,绘诗演诗、诗文讲座、主题征文,诗,让龙小的学生底蕴十足、自信非凡、体验成功。诗的熏染是珍贵的,以诗铭志、古诗擂台、吟咏诗会、背诵诗文,滔滔不绝;“一二分钟,赋诗一首。”诗,是龙小学生抒情的一枝好花,诗,让学生的品德在无形中得到浸润。诗的事业是美丽的,十多年来,龙小师生踊跃参与到《少儿国学》课程中来,通过“童眼荐古诗”、“童手写古诗”、“童心绘古诗”、“爸妈讲古诗”、“背诗擂台赛”、“儿童创作诗”、“畅游诗词园”、

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四、中西古典园林的文化差异 世界各国的园林营造历史及其艺术风格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体系。其中,东方园林艺术体系以中国园林为代表,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则以欧洲园林为代表。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很多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自然山水式风格和几何式风格上的差异。 (一)自然山水式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从总体风格来看,属于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淳朴的自然美。 园林作为一种建筑属于文化的物质层次,不同的文化传统对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与农业文明。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在人与大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上,中华民族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天人合一思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主导观念和民族文化特质的典型表现。受天人合一自然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大自然怀有强烈的热爱,认为自然之美高于一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这样的文化传统十分强大。 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这种自然山水式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适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可以说,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根本的文化特征。 在20世纪以前,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对大自然的这种充分理解和追求持有赞赏的态度,对中国园林的自然美赞不绝口。欧洲人知道中国园林更早的应从马可波罗算起,他在元代见过杭州园林,他在日记中写到:“这里有世界最美而最堪游览的园林。”16世纪末,利马窦来到中国,长期居住。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到过南京的一个花园,在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在这花园里,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那儿有一座人工的假山,全是用粗犷毛石堆叠起来,恰当地开着几个山洞。洞里有房屋、厅堂、踏级、池塘、树木和其它珍奇稀有的东西,他们都处理的素净淡雅,夏天,山洞里有凉气,人们到那里去躲避炎暑,在里面读书和宴会。山洞像迷宫一样曲折,更增加了它的风韵。”英国宫廷总建筑师钱伯斯两次到过中国,对中国的园林有浓厚的兴趣,于1772年出版《东方园林论》,着重介绍了中国的园林艺术。他称赞中国园林是“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赏心悦目的、最动人的整体”。“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一位法国画家用充满了赞誉的笔法写道: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无论是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还是垂柳傍岸的曲折池岸,园林中处处都显示出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 事实上,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自然之风也不断对西方园林的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对欧洲的影响,最早的例子是16世纪时法国已在园林中仿造中国的假山。钱伯斯在接触到中国园林后,提出英国要学习中国的园林艺术,用来发展英国的自然风景园。17世纪末,英国贵族对传统的规则式园林逐渐感到单调乏味,而对山林中的怪石、岩洞、溪涧等自然景观,通过文学家的歌颂、赞美,逐渐的感到兴趣,终于在18世纪出现了有自然式湖泊、山林、河谷的自然风景园,把花园布置的像田野、牧场一样,情趣优雅、宁静、清爽,就像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被称为自然风景园。这种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影响。18世纪中叶,中国造园艺术,通过英国的自然风景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法国人把它叫“中国式花园”或“英中式庭园”。以后中国造园艺术传播到德国、荷兰、俄罗斯直至欧洲各地。 总体来看,在17-18世纪欧洲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园林艺术传播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造园手法的自然化、艺术化倾向并风靡一时。当时的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的园林建筑,使之在欧洲花园中流行,而且改变了原有花园中水景的布局方法,将水体岸线处理成自然式形状。在植物配置方面也逐渐少

旅游文化 第四章山水文化

第四章山水文化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文水体、气象气候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天然形成的环境资源。它们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事业能否发展的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资源基础,因此,我们往往以“得天独厚”来形容某些自然资源特别优美的风景名胜区。各种自然要素完美而和谐的天然配置可以形成各种奇美的景观。名山大川、奇洞怪石、江湖瀑布、奇花异兽等可供游览、观赏;温泉矿泉、海滨沙滩、湖边草地、山间森林可供度假、疗养、激流险滩、悬崖雪原、沙漠戈壁、“野人王国”等可供人们探险、健身。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动植物繁多,形成了美丽如画、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区。安徽黄山烟云变幻,山东泰山雄伟壮观,西岳华山巍峨险峻,杭州西湖妩媚多姿,桂林山水优雅秀丽,长江三峡如天造地设的山水画廊,内蒙古大草原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①毛泽东:《沁园春·雪》。 第一节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失意官宦,无不游历名山大川,寄情抒怀,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一、山水景观的形式美 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比,自然山水的形式美是其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换言之,山水美主要以形式美取胜。形式美主要包括构成山水景观的物质材料(质地、线条、形态、色彩、声音等)和形式结构(对称、均衡、和谐等)两部分,它们的完美结合作用于人们一定的心理结构,最终呈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各种形式美,从而使观赏者产生崇敬、愉悦、振奋、温柔、心旷神怡等美的功效与魅力。 山水景观虽然以形式美取胜,但对形式美的理喻仍然离不开人们健全而正常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山水景观的形式美是通过人们的心理对应机制而获得审美价值的。”很明显,直线是趋向一致的点的轨迹,呈现出物质运动的方向性和确定性,它常常对应于生活中坚硬的东西,显得挺拔刚直、英俊潇洒,例如壁立万仞的悬崖峭壁、顶天立地的长白松等。曲线(包括圆形)是由运动方向多变的点组成的,它对应于生活中流动的、活泼的、轻盈的东西,给人以柔和、妩媚、秀丽的感觉,例如叮咚的泉水、飞湍的瀑布、雨后的彩虹、涟漪荡漾的湖水、江南随风轻荡的柳枝等。红色与生活中的热烈与激动相对应,因而当“霜叶红于二月花”时,人们更加热爱生命。人们为什么喜欢绿草如茵的内蒙古大草原?因为绿色相征着和平与安宁。因此,人们只有以健全的心理机制,将审美情趣调适到最佳状态,才能真正领略到山水美的意韵。否则,再美的名山奇峰在你的眼前也只是一片山连山、山挤山、大山压小山、前山遮后山的混沌无序的石头和泥土的堆积物。 二、山水景观的天然美 天然美是山水景观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又一重要特征。古人刘勰曾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岂夫外饰,盖自然耳。”①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他进一步分析说,假如无视美的自然性、天然性,人为地追求“错采镂金”,其结果就会象无盐(古县名,今山东东平)丑女钟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

两个因素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录音整理稿)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跟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 可以说是整个刑法体系中难度系数最大的专题, 这不仅仅体现在当年我们参加司 法考试时,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也都是块硬骨头,另外,拿我国、德国、日 本、美国四个国家来说,每个国家在处理因果关系的时候所采用的通说标准也都 不同。 、因果关系概述 行为 结果 行为 介入因素 结果 根据实务中以及教学中的案例,我把因果关系的基本类型分成了两类: 两个 因果的案件和三个因素的案件。 案例1.张三杀死李四。 这个有行为有结果,行为-结果两个因素,这类案件在判断因果关系时相对 来说比较简单。 案例2.甲在海边持刀把乙砍成重伤,海潮来临将乙吞没。 如果没有甲的行为,甲没有把乙砍成重伤,乙很可能就不会被海潮吞没。这 里出现了一个介入因素,海潮,即自然力。 案例3.甲在山崖边砍伤乙,乙昏迷醒后迈两步跌下山崖摔死。 同样,没有甲的行为,乙很可能会好好走路,不至于摔死。这个案件中的介 入因素则是乙自身的行为,即被害人自身行为。 案例4.甲持刀追杀乙,丙和乙有仇,恰巧开车经过,猛踩油门撞死乙。 如果没有甲的追杀,乙就不会跑,如果乙不跑,很可能就遇不到丙,也就不 会被撞死。这里介入了丙的行为,即第三人的行为。 通过这几个典型案例,我们把因果关系的流程类型化。两个因素的案件:行 为一结果;三个因素的案件:行为一介入因素一结果,介入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力、 被害人自身行为、第三人的行为三种情形。 二、两个因素的案件 (一)条件限定和结果限定 三个因素

刑法上有一句格言叫“无行为则无犯罪”,即犯罪是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一个行为侵害了法益,被认定为犯罪,在事实和证据上需要证明是由行为引起了结果。比如张三持刀杀死李四,没有张三的杀人行为,就不会有李四的死亡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条件公式:无A则无B, A即是B的原因。没有张三的行为,就没有李四的死亡,所以张三的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原因,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是这个公式在应用时也有问题,比如张三他妈生张三,没有张三他妈就没有张三,也就不会出现李四的死亡,无A则无B,那么张三他妈也就成为李四死亡的原因。这就会导 行为 致条件会无限的回溯,并进而扩大刑罚的处罚范围。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条件公式进行限定,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进行刑法的评价,也并非所有的结果都具有刑法意义。具体方式在行为上砍一刀,在结果上连砍三刀。 1?行为上砍一刀。 案例5?侄子想继承叔叔的财产,设计杀死叔叔,希望叔叔坐飞机失事而死,于是给叔叔买了一张飞机票,结果飞机真的出事,叔叔死亡。 行为上砍一刀,是为了进行条件限定,只评价刑法上的实行行为,即客观上侵害法益的行为,这一刀就需要将对法益没有侵害的生活行为给切掉。侄子的行为与叔叔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为买票让人做飞机的行为属于生活行为,不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 案例6.昨天有个学生问了我个问题,她说她跟男朋友说了好多次分手,男朋友都不肯,并一直强调,你要是敢跟我分手我就跳楼。学生的问题是,如果她执意分手男孩真的跳楼了跟她有没有关系。 这就是因果关系的判断问题。咱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真跳了,跟女孩提分手有没有因果关系。女孩的行为是生活行为还是危害行为,行为本身能不能创设危险侵害法益,没有因果关系,应当被切掉。 2?结果限定需要切三刀。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 晋中市介休连福一中李强 学校教育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以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文化育人的新举措、新路子,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让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雷校长提出:文化是文明积淀传承创新的二元共赢。学校文化是由师生积淀创造,大家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和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制度制订正确并得以坚持不懈地执行,使之成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就内化成了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学习文化、文明习惯、寝室文化、橱窗文化、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

构。 二、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基础和重要载体 1、什么是办学特色所谓的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 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特色是比较而言的,特色还要不断创新。办学的特色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概括地说,创造学校特色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对社会的主动适应。从学校内部看,创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 2、办学特色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自身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必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影响。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就会突显出与众不同的学校精神。这无疑于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办学特色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来看,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一方面不断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始终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学校文化也为办学特色的形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法律因果关系

【摘要】法律因果关系问题,目前依然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围绕法律因果关系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止的迹象,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法律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学派林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多维多层系统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于法律因果关系的争论,有望在正确的道路上得到解决。 【关键词】法律;因果关系 【正文】 导致法律因果关系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法律因果关系的认识不一样。法律因果关系,从表面上看,似乎就是法律上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实际上,根据现代非线性系统科学分维分型理论,每一个质点依然可以多维度多层次的区分,而且每一个维度都具有自组织性。因此,就法律因果关系而言,要真正认识她,必须进行多维多层的解读。过去人们往往习惯于质点思维,对考察对象的细粒性把握不够,以致无法深入、准确的认识事物。从人们对法律因果关系的争论来看,各种理论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分析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符合某一个维度或层次的事实,但大家争论不休,很难统一意见。或许我们对法律因果关系的认识,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我们正在犯类似“瞎子摸象”的错误。 四维统一理论——尝试对法律因果关系进行多维多层解读。我们探究法律因果关系,最终的落脚点是探究危害行为与法律责任后果之间的联系。法律归责理论要求: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来追究法律责任。本文尝试以刑事法律因果关系为考察对象,从四个维度或层次对法律因果关系进行解读。 一、法律规范层面的因果关系 先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来分析,根据法理学相关教材,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指法律规则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由哪些部分或要素来组成的,以及这些部分或要素之间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任何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 所谓假定条件,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法律规则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1)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2)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 假定条件属于规范事实范畴 所谓行为模式,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分为三种:(1)可为模式。(2)应为模式。(3)勿为模式。 行为模式属于规范价值范畴 所谓法律后果,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的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法律后果又分为两种:(1)合法后果,又称肯定式的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法律上予以肯定的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保护、许可或奖励。(2)违法后果,

特色学校-特色文化

建学校文化创特色品牌 导语: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学校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学校生活一整套的观念体系、制度安排、行为方式、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包括学校仪式)以及环境建设的有机体。 学校文化是超越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它体现了教育理想、人文关怀、行为准则、创造激情······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文化是根,特色是花 特色以文化为核心 学校文化建设是凸现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学校文化既可以成为学校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学校特色培育的氛围和环境。 一、精神文化建设——特色理念 二、制度文化建设——特色管理 三、物质文化建设——特色环境 四、教师文化建设——特色团队 五、学生文化建设——特色活动 一、精神文化建设(以办学理念和校训为核心)——特色理念 核心文化:书韵、绿色、现代 核心理念:奠基生命、诗意童年 特色:书香校园、传统文化 校训: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 校风:谨信、爱众、乐学 教风:爱、趣、实 学风:勤、思、活 校歌、校徽、校旗 二、制度文化建设——特色管理 制度的必要性 制度来源于现实的问题 少管多理 建立制度——完善制度——内化制度(把有形的制度变成每个教职员工内在的价值观,再外化为行为)——执行制度 人本思想 学校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家园。 约束与激励并存

我的管理原则:诚、正、赏、宽 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价值需求、成就需求、发展需求三、物质文化建设——特色环境 四、教师文化建设——特色团队 一流的员工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 罗森帕斯旅游公司:《顾客第二》:不愉快的人提供的只能是不愉快的服务。 教育只有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 1、激发教师思考 人为什么活着?你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教育如何为这二者服务? 今天我们怎么做教师? 人工作是为什么? 引导教师对教育进行思考 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 素质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理论 2、职业规划 为什么要规划? 怎样规划? 3、打造学习型校园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 教师是职业的读书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听十场高质量的专家报告 读十本教育专著、写读书和反思笔记 课题牵引、同伴互助 4、和谐的团队 教师的身心状态直接影响着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 家和万事兴 提升教师的生活品味。 让教师用笑声驱散倦怠和抱怨。 常青事业爱情树, 彬彬有礼君子谦。 吕祖八仙贺新婚, 云雨巫山结同心。 珠联璧合,乾坤正对,鱼水有情,恩爱永远; 琴瑟和谐,龙凤齐舞,洞房春晓,杏花当红。 长(常)相厮守到白头, 壮志雄心立杏坛。 玉洁冰清天使降, 金玉满堂陈家旺。 新人携手幸福路, 婚礼喜庆全岛欢。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三、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完全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为山水自然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含量,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山水文化类型。 中国地大物博,名山胜川数不胜数,拥有着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山清水秀且令人向往的游玩国度。中国的山水是充满诗意的,还记得多少文人骚客在失意时寄情山水,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中国的山水是充满传奇的,还记得美丽的少女阿诗玛化为石柱,久久伫立在石林中,凄美的故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中国的山水是充满圣洁的,还记得睿智的僧人和法术高超的道士隐居山林,多少佛寺道观依山而建,或香火鼎盛,或清幽雅致,人们都是为了心灵得到一点净化。欣赏中国的山水,就如读中国的一本史书,每一处的山水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曲幽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们,才能读懂个中玄机,才能让那段沉睡的往事苏醒。 山水,似乎是一个属于大自然的名词。因为早在人类学会欣赏什么是美的时候,这种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的存在了,只是当时,美丽的山水没有发挥到自己的作用。加上“文化”二字之后,山水就不再是那天然的尤物了,加了“文化”就等于加了人类的因素,因为只有人类才拥有文化。这时候,人类和大自然发生了有机反应,创造出介于天然和人工之间的“山水文化”,到底是人类的文明丰富了山水,还是山水的灵气充实了人类空虚的心灵?我认为这个作用是相互的,就像生物中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样,两者的结合让对方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山水没有了人类就略显粗糙,人类少了山水就略欠灵气。所以他们是互相离不开对方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山水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山水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从对美的无知到对美的追求,这难道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吗?魏晋开始,人们对美有了自觉的意

法律为何不承认因果关系

法律为何不承认因果关系 ——以帕斯格拉芙诉长岛铁路公司案为例 1924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帕斯格拉芙太太和她的女儿正在纽约长岛火车站的站台上等待一辆从纽约去洛克威海滩的火车。当火车站的两个工作人员帮助一位旅客登上一辆已开动的火车时,不小心碰掉了这位旅客携带的一个包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旅客的包裹内竟然装的是烟花爆竹,包裹掉到铁轨上发生爆炸。爆炸的冲击力将许多英尺外的一杆秤击倒,砸在帕斯格拉芙太太的头上。受到伤害和惊吓之后,帕斯格拉芙得了严重的口吃症,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仍然未得到完全恢复。帕斯格拉芙诉长岛火车站要求赔偿。(摘自北京法院网)下级法院作出有利于帕斯格拉芙太太的判决,判定长岛铁路公司赔偿6000美元(相当于2003年的5万~6万美元);但是纽约巡回法院以四比三的票数推翻原判决,判定帕斯格拉芙太太败诉并承担诉讼费用。帕斯格拉芙夫人无辜被伤害,却得不到任何赔偿,看起来非常不近人情。因为以传统的法学思维中的“若非”原则上来看,这次的因果关系也非常清晰:根据“若非”原则,铁路公司的工作人员没有尽其责任,出面制止那两三位乘客勉强登车。如果及时制止了这两三位乘客,已经买到票的帕斯格拉芙太太就不至于受伤。而纽约巡回法院的卡多佐法官,遵循着“可预见性”原则,即对于不可预见的事情,并无所谓的责任可言;没有责任,就没有所谓的疏忽或过失。对于长岛铁路公司来说,他们很难预料到乘客携带者爆竹上车,也很难预料到他们对旅客的协助登车,会导致爆竹落地爆炸,因此长岛铁路公司对于帕斯格拉芙太太的受伤并不负责任。虽然另一种NESS原则中,铁路公司的员工行为,确实是“充分集合理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其过于严密和富有逻辑性,一般人在面对问题作出判断时并乐于利用这个原则。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成本效益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博弈。因果关系,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的用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熊秉元教授将他称之为工具。人们利用工具去完成某项事情时,就会有利弊得失急成本效益。当利用“因果关系”这一工具对某件事进行处理时,成本远远高于收益,那么人会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选择成本更低,收益与之相似或者更高的途径解决问题,即不承认此因果关系,放弃使用因果关系这一工具来处理事情。在帕斯格拉芙太太诉长岛铁路

如何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浅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校园环境,能够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念的扭曲,引起了老师们的担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立校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环境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三台县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的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营造优美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位,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使校园处处充满着科学、人文气息,让学生时时感受着文化的濡染,走进校园,能

让人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一些什么话?怎样让孩子们听到、听懂、听进、乐听、想听每一面“墙壁”所说的话?怎样让这些话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外化为他们的言行呢? 第一,要让它们说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学生由于年龄小,身体残疾,知识的欠缺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于一些深奥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网碍。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墙壁”说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对于学生而言,“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比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容易理解。在一年级教室的楼道里,贴上“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比许多高深的道理、空洞的说教更能深入他们的心灵,外化为他们的行为。富有童趣的儿童画、中国特色的写意画比起生硬的电脑制作、统一打印的名人名言要生动百倍。学校的报栏橱窗更多的是只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那就是一处校园装饰物,像这些对全校学生开放的知识窗口何不用上汉语拼音呢?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