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进化学派

进化学派

进化学派
进化学派

第二章进化论在人类学中的地位

一、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予进化学派则更为恰当。

18世纪先进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社会革新的主张,汇为启蒙运动思潮。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19世纪的文化和社会进化思想,并与人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Charles Montesquieu)在代表作《法的精神》(1748)中,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人类管理机构、习俗和法律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2、19世纪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这时自然科学取得了伟大的进步,进化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概括。

3、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07硕人类学概论名解),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1)但进入人类历史领域,他的论据就显得不足,他不了解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自觉能动性以及这种能动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没有完全回答人在自然界的位置问题。2)这一问题是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深刻地揭示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后才解决的。

4、进化思想在19世纪上半叶在各个知识领域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也不能不渗透到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学科中来。英国人类学家马瑞特在《人类学》(1912)一书中,说明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产生,最初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的,进化学派是人类学的第一个学派,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5、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与孔德同是社会学的开创者。他的哲学也是实证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可能被认识。他发表过一些重要的社会进化观点,认为“社会进化不是直线而是曲折分化向前发展的。”社会进化过程中包含着矛盾,但认为进化基本上是平稳的、逐步的、自动的,他强调进化只有量的渐变,因而强烈地谴责革命,主张改良,要人们等待社会长期自然进化。

二、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进步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学说、十八九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这时已积累了不少由探险家、商人、传教士提供的关于非西方的原始民族的资料,但它们不是全面系统的,未能勾画出这些民族的社会面貌。

1、法国传教士拉菲托的著作《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1724)

2、进入19世纪上半叶,研究人类体质和民族学的专门著作陆续问世。

3、18世纪和19 世纪前半期,一些学科开始使用比较法。生物学家以现存有机体作比较解释化石。语言学家用比较法说明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克尔特语和梵文有共同来源。

4、由于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法的确立,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史前考古的愈来愈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可以通过研究现代的土著居民认识人类远古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得以创立。这种新的文化观,与18世纪风靡一时的认为人类本性本质不变的文化观相对立。对非西方世界、土著民族的原始文化给予新的解释。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有提及。

三、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泰勒和摩尔根。

(一)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的进化学派代表人物

1、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是德国医生、旅行家。代表作《历史上的人》(1860)巴斯蒂安在理论上提出了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为大多数进化学派学者所采用,他因此曾被认为是人类学的创立者。第一是人类心理一致说,;第二是“民族概念”,每个民族“自身会发展一定的思想”;第三是“地理区域”概念,每个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反映了地

方色彩。民族思想是巴斯蒂安的主要理论焦点。

2、巴霍芬(Johann Jacob Bachofen)是瑞士法学家。对原始人类的法律和宗教特别感兴趣,主要根据罗马法和希腊古代文献,研究原始社会家庭史的问题。代表作为《母权论:根据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法权本质对古代世界的妇女统治的研究》(1861)。提出论点:其一,人类最初存在毫无限制的性关系,他不恰当地称之为“杂婚”;其二,在这种两性关系条件下,无法确知父亲,只能按母系计算世系;其三,母亲作为惟一能确认的亲长,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威望;其四,由于男性要将财产传给子女,母系制才又父系制所代替,代之而起的是一夫一妻制。巴霍芬的这些推断与当时流行的父系家族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家庭形式的传统说法相悖,也和基督教教义相违背。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巴霍芬的家庭史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认为家庭史的研究以巴霍芬《母权论》的发表为开端。又指出,巴霍芬的“杂婚”用词不当,实为群婚,但他的原意却是指杂交。巴霍芬的重要发现被他的宗教幻想弄得神秘化,他的神秘主义使他未能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论点,但这并不能贬低他作为一个开辟新途径的研究者的功绩,因为他所提出的论点,在1861年是一个完全的革命。△在英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学者、人类学家发表了一批重要的著作,用进化的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提出了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学和进化学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麦克伦南,英国法学家、人类学家,1865年发表主要著作《原始婚姻·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的起源的研究》。他在主要方面承认社会进化麦克伦南对婚姻制度的进化特别感兴趣,提出原始时代存在着外婚制部落(集团内禁止通婚)和内婚制部落(集团内部可以通婚),由于原始时代部落之间常战争,因此前一种集团只有用抢劫的办法才能取到妻子,顾发生抢婚。外婚制和抢婚均来源于杀女婴习俗的广泛流行。麦克伦南关于外婚制部落、内婚制部落、外婚制和抢婚的来源等问题上的解释是错误的,恩格斯仍然客观地评价他,指出他有两大功绩:一是他指出了外婚制的到处流行及其重大意义;二是他认定母权(系)制先于父权(系)制。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揭示了氏族的根本规则是内部不得通婚,这是氏族的本质。因此,就氏族来说,都必须实行外婚制即氏族外婚;而就部落来说,部落内的不同氏族之间可以通婚,所以又是内婚制,即部落内婚。用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就澄清了麦克伦南的外婚制“部落”与内婚制“部落”所造成的混乱。

5、拉伯克(Sir John Lubbock)是英国政治家、博物学家、人类学家,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1865)、《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形态·蒙昧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1870)。麦克伦南认为抢婚起源于外婚制,拉伯克则相信外婚制起源于抢劫婚。他提出宗教发展的几个阶段拉伯克详细地讲述了偶像崇拜及与之相关的祖先崇拜

6、梅恩(Sir Henry James Sumner Maine)是英国法学家主要著作为《古代法》(1861)和《古代法制史讲演系》(1875),用进化观点阐述法律的发展。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批评了梅恩的父权说,梅恩否定从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制,对许多问题作了错误的说明。△上述几个代表人物都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他们的著作都是根据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和旅行家们提供的民族志资料。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现存的原始民族和历史上古代民族的文化现象相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现象相比较,寻找相似性和同一性,从而说明某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进化。在理论上主要是巴斯蒂安提出的人类心理一致说,认为由于人类有共同心理,因而对相似的情境会有相似的反映,导致共同文化的产生。

(二)泰勒

1、泰勒是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代表作《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研究》(1865)和其名著《原始文化》(1871),方法论上,更有影响的著作是1889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制度的发展的调查方法;应用于婚姻和继嗣原则》。

2、泰勒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及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1)泰勒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泰勒的“文化科学”被认为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在运用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的比较中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1)发现某些文化的重复性,某些文化要素成为某一阶段的标准。2)文化是进化的。他主张研究事物的连贯性,研究文化应了解其发展史,具体地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3)泰勒特别感兴趣的是宗教的起源和进化,认为宗教起源于对神灵的信仰。他提出了万物有灵论(Animism),甚至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新的材料证明万物有灵不是最早的宗教观念,但泰勒在说明宗教起源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

(3)在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他用方法论来证明文化进化的存在。 1)泰勒成功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研究。 2)泰勒阐述了残存法。“残存指的是一类过程、习俗、见解等,习惯势力使它们进入了与其所源出的社会状态全然不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它们因而成为新文化状态所源出的旧文化状态的物证和实例。”研究残存有助于探索历史发展的过程3)泰勒引入了统计学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关系,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他用相关文化要素比较的方法,说明几种文化要素的关系,称之为“粘合”或“相关”(adhesion)。某一种习俗的“相关”,说明哪些民族有同样的习俗,有哪些其他习俗与它相伴随,或与它相排斥。举例:其一,回避习俗与婚后居住方式相关;其二,亲子连名制;其三,产翁俗;其四,妻兄弟婚;其五,社会分工与婚后居住方式和母系制社会和父系制社会相关;其六,抢婚与外婚制相关,可分三种:第一种是敌意的,在战争中掳掠女人为妻;第二种是处于和平状态下有通婚关系的部落间的抢婚;第三种是作为正式仪式的抢婚。

(4)泰勒也表达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和文化的进化源于人类心理一致的思想。文化心理一致说是文化进化论的立论基础。

(三)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也被誉为人类学学科的创建者,进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1851年发表《易洛魁联盟》是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至今还是人类学的经典代表作、民族志的典范。

2、摩尔根早就注意到,易洛魁人的亲属制度同他们实际的家庭关系相矛盾,比如对父亲及其兄弟们都称父亲,母亲及其姊妹们都称母亲等。1865年完成《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系统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推断出人类从杂交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和不同形式,又通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他的论断完全违背先前的历史学家主张的,家庭始终是社会的细胞、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理论。

3、摩尔根起初倾向于生物界物种不变的观点,在对原始社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之后,他完全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进一步研究人类社会的进化。

4、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了他毕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

5、△摩尔根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及其贡献

(1)社会进化理论 1)《古代社会》从四个方面讲社会进化第一是发明和发展人的基本需要是食物,生存技术居首要地位。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即发明和发现、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及财产制度中,生存技术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他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估价,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是政治观念的发展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入文明时代的政治社会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可称之为国家。第三是家族观念的发展人类最古存在杂交状态,由此产生五种

顺序相承的婚姻家庭形态。血缘家庭、群婚家庭、对偶家庭、父权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第四是财产观念的发展他论述了财产怎样从公有制变为私有制2)摩尔根的最后一本著作《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1881)是《古代社会》的续篇3)摩尔根的人类学著作结构严谨,先后成套,成为一个整体,用十分翔实的资料表达了文化、社会进化的思想。他不像欧洲的同行那样,局限于论述某一方面如婚姻、宗教、法律的进化,而是全面地讲社会的进化。把社会的进步与生活生产的发展相联系 4)为了说明进化有共同途径摩尔根强调人类同源,不同种族没有智力上的差异是正确的;对大量事实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在主要方面做出了唯物主义的结论。他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不彻底的,把世界各民族进化的共同途径归因于人类心理一致、智力相同,这种看法使摩尔根在阐述原始社会的发展时缺乏经济的论证。因此,恩格斯写《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把经济方面的论证全部重新改写,着重说明了原始社会氏族制度产生、发展、繁荣和瓦解的经济条件。

(2)氏族制度研究1)摩尔根以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揭示了氏族组织包括氏族、胞族、部族和部落联盟这一系列的有机结构,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合起来的团体,它是原始社会的细胞。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原始社会依靠氏族组织的各层机构进行管理。 2)用大量的事实资料证明父系制氏族是从母系制氏族发展起来的。恩格斯高度评价摩尔根的这一贡献。在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辟了新时代。母权制氏族成了整个这门科学所围着旋转的轴心;自此人们知道该朝着什么方向研究和研究什么及该如何去整理结果。

(3)亲属制度研究1)亲属制度与婚姻法则相联系,亲属制度基于婚姻,这是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有三种亲属制度顺序相承,马来亚式亲属制说明血缘家庭的存在,土兰尼亚式亲属制度与普那路亚或群婚家庭相适应,雅利安式亲属制则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物。有两种亲属关系(2008年硕名词解释:亲属关系)。一种由血缘产生,称血亲;一种由婚姻关系产生,称姻亲。摩尔根将亲属制分为类别式和说明式两大类,类别式指各旁系都纳入直系之中,说明式把旁系和直系分开。揭示规律:家族表现为一种能动的要素,亲属制却是被动的。 2)摩尔根是对亲属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的首创者。我们认为摩尔根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还须补充说明亲属称谓同时也反映亲属间的行为态度,他忽视了对亲属间的日常行为模式的研究。由亲属制度研究开始的家庭史研究是摩尔根的重要贡献。

6、对摩尔根的评价

(1)美国人类学家保罗·博安南评价,即使摩尔根的一些材料和观点被新发现的事实所推翻,但他所建立的研究系统和基本观点是正确的。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的著作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摩尔根讲社会进化从人类发明发现的智力发展到政治观念、家庭观念和财产观念的发展,这是他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表现,马克思的摘要改造了这一结构,使它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家庭形式的变化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这不是编排技术的简单改变,而是充分表达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恩格斯实现了马克思的遗愿,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3)恩格斯对摩尔根高度评价摩尔根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历史的这种史前基础。摩尔根不仅写了原始社会的发展,并且“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共产主义的要求”。

(四)其他进化学派代表人物

1、列瓦列夫斯基(M.M.Kowalevski),俄国民族学家、法学家。

2、弗雷泽(Sir James George Frazer),英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撰写了巨著《金枝:巫术和宗教的研究》,但弗雷泽在书中把人类原始社会的文化现象完全归结为人类纯理性活动的产物,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3、马瑞特(Robert Ranulph Marett),英国人类学家,原始宗教专家。他把心理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4、哈登(Alfred Cort Haddon),英国人类学的奠基者之一。创建了系谱学的使用

5、韦斯特马克(Edward Alexander Westermarck),芬兰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主要论点是:婚姻是生物学范畴;婚姻起源于家庭,而不是家庭起源于婚姻;没有证据表明母权比父权更为原始;杂交和群婚没有根据;最原始的人类普遍存在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单位。恩格斯曾批评韦斯特马克的观点,韦斯特马克是受考茨基的观点影响的。

6、布里福特(Robert Stephen Briffault),英国人类学家。

(五)人类学进化学派的贡献

1、使人类学得以诞生,创立了研究全人类的科学。在文化人类学方面,一是进化学派作为人类学的创建者首先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确立了人类学的文化概念。二是由进化学派率先采用的田野调查、直接观察、比较研究、残存法等,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三是在理论上以进化的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摩尔根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的认识有所接近,承认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对人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所处时代起了积极作用。

2、进化学派人类学以它作为经验科学提供的研究成果和对文化、社会的进化观,给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以积极的、重要的影响。进化学派作为实证资料的贡献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为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提供了生动的具体的事例;二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人类历史上存在原始社会,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等都不是人类自古就有,都是其起源和发展过程。进化学派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提供了充分的、具体的事实依据,补充和证实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对人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用生物学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发展。

四、反对进化论的观点

(一)20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除了法国社会学派外,人类学各学派都参加反对进化论的运动。摩尔根的某些材料和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批评意见中有不少是正确的。如认为进化论学派实证材料不够;不分时间和空间;有些说法过于绝对;对文化横向联系不够重视。由于摩尔根的一些重要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相符合,因而至今还受到激烈的责难。

(二)批评者的意见,这里主要提出三点:

1、最主要的反对意见认为,人类历史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文化和社会的进化有顺序、可以划分阶段的说法是不能被接受的。

2、关于单线进化。摩尔根关于人类社会普遍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步,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共同途径进化思想,被批评者称为单线进化。这种分类根据的是客观事实,以生存技术为标志,说明社会的进化,不能说是主观臆测。这些标志是否完全恰当,有些批评意见则是正确的。

3、关于氏族制度理论。批评意见集中为两点:一是认为氏族制度不是普遍存在;二是反对母系氏族制先于父系氏族制的论断。

五、进化学派的学说传入我国,首先是社会学学说。社会进化的理论对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有较大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性质的研究。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些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社会改革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以确定不同民族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方针。各民族历史发展证明,人类历史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发展形式上有多样性。

2、关于母系制以及母系向父系过渡的研究。目前我国大陆存在着的母系制社会,一是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区的纳西族(摩梭人),一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区自称为“拉祜西”(黄拉祜)的拉祜族。

3、关于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农村公社发展的研究。马克思对不同形式的原始公社特别是作为演进序列最后阶段的农村公社有深刻的论述,“农村公社既然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研究成果显示了各民族中不同程度地保存的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以及在狩猎、畜牧和农业民族中各种原始公社的不同角色。这些研究从微观上同时也在宏观方面展现了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迈进、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进程。

4、关于家长奴隶制的研究我国人类学、民族学者用我国一些民族的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和历史文献,有力地阐明了家长奴隶制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的家庭公社中产生,在农村公社中继续存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阶级社会的奴隶制。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自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以来,“进化”(evolution)已逐渐成为生物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则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 纵观150年来,随着科学界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也随之不断深入,进化论自身也走过了曲折的发展之路。除了像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一样需要补充和修正外,进化论还经受了来自科学领域之外的一次又一次挑战。今天,分子水平的生物进化研究正在蓬勃兴起,人们对进化论的兴趣有增无减,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不仅应能够解释各种复杂生命现象,重建生物的自然历史,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应用潜力。因而,藉纪念达尔文(C. Darwin)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之际,回顾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并用于指导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 进化论的科学本质 进化论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进化论围绕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引导人们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称进化谱系)。例如,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人类究竟何时又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不同人种或不同人群之间关系如何?人类与其他生物(如细菌)有何种进化上的关联?如此等等,进化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在进化论中,具有有益性状的生物存在差异的繁殖优势被称为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因为是自然来“选择”提高生物生存与繁殖能力的性状。如果生物的突变性状降低其生存与繁殖能力的话,自然选择就会减少这些性状在生物群体中的扩散。人工选择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人而不是自然环境使生物交配以选择理想的性状。最常见的莫过于通过人工选择来获得人们所需的家畜品系和园艺植物品种等。 迄今为止,支持进化论的证据层出不穷,从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到酵母实验进化的分析,不胜枚举[1]。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有加拿大北部“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科学家们根据进化理论和化石分析预测出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阶段的大致时间,随后他们将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维特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那里有大约37 500万年前的沉积岩。通过四年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从岩层中发掘出命名为“Tiktaalik”(因纽特人的语言中意为“大淡水鱼”)的生物化石,它既具有许多鱼类特征,又具有早期四足动物的典型特征,而它的鳍包含骨骼,可形成类似于有肢动物的肢体,用来移动和支撑躯体[2]。“大淡水鱼”的发现证实了科学家们基于进化论的预测。反过来,对于进化论预测的证实也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的确,每一种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科学家们对特立尼达岛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按照进化理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自然选择可能产生全然不同的进化效应。在仅仅几个时代的周期内,生物个体就有可能产生小规模的变异,可称之为微进化(microevolution)。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无论是其幼体还是成体均遭受较大鱼类的捕食,生活在河流上游小溪中的虹鳉鱼只有其幼体会被较小鱼类捕食,因而长期的进化过程导致该河流中的虹鳉鱼个体较小(更易于躲避捕食者),而溪流中的虹鳉鱼则个体较大(不易被较小的鱼类捕食)。科学家们将河流中的虹鳉鱼置于原来没有虹鳉鱼种群的溪流中,发现它们仅仅在20代后就进化出了溪流中虹鳉鱼的特性[3]。 毋庸讳言,在科学上,我们不可能绝对肯定地证明某种解释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是终结性的。然而,迄今为止,许多科学解释已经被人们反复检验,不断增添的新观察结果或新的实验分析很难对其作出重大改变。换言之,科学界已广泛接受这些解释,它们是以观察自然世界获得的证据为基础的。进化理论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明确地将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学派介绍 在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人类学者结合德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民俗心理学,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的研究。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Culture)、“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 从心理学的传统来看,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紧密联系的。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兴趣,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系统理论。 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在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该学派某些代表人物(如林顿和卡迪纳)还十分强调人格对于文化的作用,如林顿写道:“在这种人格结构和个人所属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反过来,社会中的每个个人的人格又在与社会文化的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着、活动着。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1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为该学派作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上的贡献。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地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这种理论的潜力根植于心理分析对象及其解释的关注。(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即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3)在人类学中利用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认识到,文化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强化了研究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这一因素必然限制通过对同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客观地验证其资料和结论。(4)这种研究也部分地纠正了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即认为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完全是被动的,或个人是一张白纸,文化可以在其上书写长久程序。2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艾布拉姆·卡迪纳(A. Kardiner)、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玛格丽特·米德(Margret Mead)和拉夫尔·林顿(Ralph Linton)等。本尼迪克特和米德对文化与人格相互关系的成功研究,标志着文化人类学界对心理学的把握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引用和验证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米德和本尼迪克特独立开展民族心理研究的同时,文化人类学家林顿与心理学家卡迪纳、杜波依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结果就是《个人及其社会》、《社会的心理界限》、《阿罗人》等一批民族心理研究成果的正式出版。在这些著作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基本人格结构”、“众趋人格”、“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等概念,方 1林顿:《人的研究》,1936年英文版,P.464。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58。

文化进化论

文化进化论 一.产生背景 文化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却是:第一,民族志知识的增多和比较法的确立,第二,伟大的史前科学的来临,并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领域中的新发现及其影响。把关于现代原住民的研究当作认识人类原古伏态的突破口,文化进化论正是以这样的方法论作为核心而确立时。最后,随着19世纪史前学中的新的发现,使18世纪哲学家们所抱有的希望和预测首次获得了确认。到19世纪中叶,从原来叫作博物学的广阔领域分化出了新兴的生物学、地质学和史前考古学,随之出现了一场知识飞跃。人们逐渐认为把人类的本质视为一成不变的18世纪文化观,是一个单纯而朴素的不完整的思想。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进行产业化和社会的激烈变化的欧洲,需要一个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全面不安感的新的世界观。 这种时代潮流,一方面产生了近代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另一方面也迎来了进化思想的盛行。以此为背景,文化进化论也以浓厚的自我意识来充任领导时代的先锋。文化进化论的旗手们都确信自己的能力,并具有很高的社会使命感。泰勒是这样结束《原始文化》一书的:“尽管这一事业还很不成熟,但人类的幸福仍然非常需要它。”这种使命感是在大规模的殖民地化过程中,由于直接同异国和野蛮社会接触而产生的。社会非常需要对非西欧世界的再解释和理论化,以代替在18世纪流行的哲学。在率先进行海外扩张的英国,早在19世纪初就创设了培养殖民地行政官的“东印度大学”,到该世纪中期,又成立了民族学会和人类学会。 二.代表人物 在进化论学者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 三.主要观点及学术影响 人类学兴起时,学者们多持进化观点,即被称为进化论学派,因此进化论学派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古典进化论经历了否定和批判,最终走向了新进化论。 1、早期进化论学派 学者们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进化论是赫伯特·斯宾塞建立起来的。斯宾塞的理论偏重于社会的进化,他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全面并明确地阐发了文化进化论的思想,并确立了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即社会进化过程类似于生物进化,是一个统一的、渐进的和不断进步的过程。斯宾塞对进化概念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 早期进化论学派也称古典进化论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特征就是用进化论的观点去解释社会中的差异。这个学派中有很多学者和著作,其中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两部著作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泰勒是第一个赋予“文化”科学意义的人。这个定义明确了文化的范畴,为此后的研究画出了轮廓。摩尔根在1877 年《古代社会》里提出原始社会分期理论、关于氏族制度的发现和对家庭史的研究。摩尔根对氏族社会进行科学的说明,并且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他在易洛魁部落进行考察工作,收集了很多资料。他还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划分家庭制度的类型以及考察历史的发展。摩尔根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首创了许多研究方法。原始社会的发展与分期、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发现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 2、过渡时期的学派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历史特殊学派”博厄斯和他的学派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该民族的历史。理论也应该是从具体的历史的演绎中理顺出来的。他对早期进化论学派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世界上各民族或地区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受到研究者的偏见所影响的,因此无效。并认为进化论的观点是不可靠的,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和可靠的。因为所谓的发展规律都是进化论者主观形成的,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 尔干 杜尔凯姆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

人类学史复习题

人类学史 名词解释: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19世纪中叶西方出现的第一个人类学理论流派,它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他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地发展。这种循序的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了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里的一致性。起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斯蒂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人类学学派。该派对进化论学派都持批评的态度。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形成了英国较有影响的功能派队伍,为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实地调查方法。 播化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人类学学派。其基本理论是直接与进化论相对的传播论,反对进化论学派的方法,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认为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研究文化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分为德奥播化学派和英国播化学派。 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97年在巴里创办了《社会学年刊》后形成的学派,故又称“法国社会学派”或“杜尔干学派”。它既是社会学的学派,又是人类学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迪尔凯姆及其继承人莫斯,为巴黎人类学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人类学家。 美国心理学派:20世纪30年代初,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下,美国一部分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转向文化与个人关系研究。他们认为,文化塑造了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文化是抽象的东西,个人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这个民族的个体开始。 历史特殊论学派:美国历史学派形成于20世纪初。该学派是在批判古典进化论和播化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派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地做理论概括。其代表人物是:博厄斯。 人类学:以人类群体之间的共同性和相异性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群体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两大部分之一,他研究的是特定的人类文化及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文化的基本模式。 格雷布纳:德国人类学家。主要代表作有《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09)。 反对用进化论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佩里:史密斯的学生。主要著作有《印度尼西亚的史前巨石文化》(1918)、《太阳之子》(1923)等。认为古埃及人是航海民族。 博厄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孩子的成长》(1896)、《原始人的心理》(1911)、《文化和种族》(1913)、《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普通人类学》(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他认为,人类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这种研究构成了包括一切民族在内的人类历史。提出了“文化区”概念和“文化相对论”。 迪尔凯姆: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研究。著作有《社会劳动分工》(1893)、《社会学方法论》(1895)、《论自杀》(1879)、《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1912)等。在宗教研究主张任何宗教崇拜对象都不过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在社会组织研究方面认为先有原始群,然后才有氏族,而氏族又是先有母系后有父系的。家族则是在氏族之后才出现的。 莫斯:迪尔凯姆的继承人,与他人组织建立了巴黎民族学研究所。著作有《民族学概论》(1947)、《社会学与人类学》(1947)得出社会生活是受物质条件决定的结论。 本尼迪克特: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曾到印第安人和新几内亚、非洲等地的许多部落中进行实地调查。著作有《文化模式》(1934)、《菊花与剑》(1946)、《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1935)等。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 米德: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曾到印第安人、萨摩亚人、新几内亚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著作有《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50)等。她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用种族差别、生理差别、地域或饮食差别以及自然选择都不能完全地解释人格差别的原因。 二.列举 1、人类学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学。 2、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后对人类学学科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 拉菲托(.1670--1740)、G·B·维柯(1688--1744)、孟德斯鸠(1689--1755)亨利·霍姆(1696--1782) 3、列举E·迪尔凯姆的代表作: 《社会劳动分工》(1893)、《社会学方法论》(1895)、《论自杀》(1879)、《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1912) 4、播化学派代表人物: 格雷布纳(1887-1934)、施密特(1868-9154)、史密斯(1871-1937)、佩里(1887-1949)

新进化主义

第七章新进化主义 一、背景: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人类学界 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末,美国人类学界一直处于博厄斯“统治之下”,特别是二、三十年代,博厄斯学派处于鼎盛时期。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L. Kroeber),罗维(R. H. Lowie),威斯勒(C. Wissler),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露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米德(M. Mead),赫斯科维茨(Melville J. Herskovits)这些名噪一时的著名人类学家都是博厄斯的弟子。 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博厄斯严厉批评了19世纪后期的单线进化主义者的理论,因为他们所主张所有的社会都是经过同一的、互相衔接的阶段而发展的。 博厄斯也以同样的势头,猛烈抨击了20世纪初传播主义者的种种理论。其中包括主张世界文化单一起源假说的英国学派(以史密斯为代表)和试图从少数古代原始文化中考证文化特征与文化丛的传播的德国学派(以格雷布纳为代表),二者都成为博厄斯攻击的目标。 博厄斯既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又强调必须从特定文化的整体脉络出发,对文化的诸特征做出正确的评价。博厄斯作为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美国人类学之父,一生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就是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平等、自由理念在人类学领域内的理论形态。博厄斯一生贡献突出,引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话:“博厄斯去世之后的美国,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没有了。每个人都在博厄斯开垦的土地上各捡一小块耕耘”。 20世纪前半期,美国人类学界存在着浓浓的反进化主义气氛,这与博亚斯当时在美国的影响有非常大的关系。除此之外,从20年代起结构功能主义逐渐成为英国人类学的主流,及至布朗讲学于芝加哥大学,马林诺夫斯基讲学于耶鲁大学,结构功能主义又越过大西洋在美国人类学界获得更多支持者。 在这种人类学界大背景下,本章主人公之一L.A.怀特(1900-1975)和他的学生们,为复兴进化论,特别是怀特本人,曾以博厄斯及其同派为论敌,单枪匹马,专心致志地开展了一场又一场论争。此外,怀特同时代人,后面要提到的J.H.斯图尔德(1902-1972)也是公认的新进化主义者。 二、新进化主义理论的特点 L.A.怀特和J.H.斯图尔德是新的一代 (一)怀特的进化论 怀特把密执安大学作为自己培养进化人类学者的据点。在他抛弃博厄斯学派,去密执安大学任教之前,曾在纽约的布法罗大学执教两年。这里是易洛魁部族居住过的地方。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怀特接触到摩尔根有关易洛魁部族的研究成果,很受启发,后来又阅读了恩格斯用唯物论解释摩尔根《古代社会》这部著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马克思的有关著作。1929年怀特去俄国旅行。这期间,接触到大量的有关文献。他虽然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但并未接受关于文化进化的辩证观点。 在怀特代表作《文化的科学》和《文化的进化》中,虽然大量引用了斯宾塞、达尔文、摩尔根、泰勒的话,却只字未提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因为,在40年代至50年代期间美国的唯物论者,同苏联的门德尔学派遗传学家一样,遭到压制。这种压制,在50年代前半期麦卡锡主义时代达到顶点。怀特的态度很可能与这种政治形势有关。 在《文化的进化》序言中,怀特反对其他人称自己为“新进化主义者”。因为他认为,“新进化主义者”会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好像他提出了同上个世纪后半期的进化论不同的理

进化论学派.doc1

第一章 进化论学派 一.【教学要点】 一、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溯源 二、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 二、【基本内容】 第一节、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溯源 人类学兴起时期,学者们多持进化观点,被称为进化学派,进化学派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予进化学派则更为恰当,这一讲,我们着重讲述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 一、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进步思想。 1、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 通过阅读及旅游欧洲来搜集资料,观察记录人类的社会行为。在其代表作《法的精神》一书中,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人类管理机构、习俗和法律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认为人类受气候、宗教、法律、政府、先行者、道德、习俗的影响,因而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并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或狩猎)、野蛮(或游牧)及文明三个阶段。 2法国涂尔葛 在《人类心灵与历史进步》中提出人类历史经过狩猎、畜牧、农业三个阶段,认为人类的差异不是生物上的不同而是文化的差别。 3法国孔多塞 在其代表作《人类知识进步图解》中认为人类自出现处地球上以来,在知识、道德、生活方面在不断地进步、并将无限地改善。 4苏格兰历史学家罗伯逊。 发表了《美国史》,他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愚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期,认为“地球上每个地方的人类演化都几乎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野蛮人生活溯源人类的演化,直到发展出工业、艺术和灿烂文明的社会。 5恩格斯 在《自然辩证法》中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概括,认为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二、生物进化学说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体现了自然选择的规律。进化的结果,适应者就能生存,不适应的就被淘汰,优胜劣败。 1871年,达尔文有发表了《人类原始和性的选择》,用进化理论解释人类起源,认为人类是由古类人猿发展而来。 2、英国自然科学家,体质人类学家赫胥黎 捍卫达尔文的学说,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从体质形态上详述 人与动物的关系和区别,确定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首次提出人猿共祖论。赫胥黎涉猎民族学,书中引用了不少旅行家们提供的民族学资料,对于宣传人类学和民族学起过积极作用。 3英国人类学家马瑞特。 在《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类学是达尔文的孩子,达尔文学说使人类学成为可能。取消了达尔文式的观点,就是同时取消人类学”,这说明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产生,最初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的,进化学派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一个学派,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三、社会进化观。 1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社会进化思想。 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社会学著作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 社会有机体论——他的社会学理论,一是把社会理解为有机体,二是社会进化思想体。他认为社会类似生物有机体但又有所不同,故 称“超有机体”;社会是一种有机结构和功能的体系,一切发达的社会都有支持系统、分配系统及以国家为首的调节系统,保证各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 社会进化思想——社会进化思想在他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假定论的发展》一文中初次把进化思想应用到文化与人生个方面。并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推演出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认为社会进化如同其他进化一样,不是直线而是曲折分化向前发展的。 以18世纪启蒙进步思想、19世纪生物进化说社会进化观为思想基础,通过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法的确立,以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史前考古的愈来愈多的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得以创立。 第二节、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学理论学派

一、古典进化论 ?该学派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人类学研究中最早形成的学派。 ?古典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文化是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各地民族的社会发展大致经历或将经历相同的发展顺序。这种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是由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进化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心理的不断完善。 古典进化论一般将当时的欧洲社会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顶点,并以之为尺度,将其它社会和文化放在不同的进化位置上顺序排列。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泰勒(1832—1917)、拉伯克(1834—1913)、马雷特(1866—1945)、麦克伦南(1827—1881)、弗雷泽(1854—1941)、哈顿(1855—1940),美国的摩尔根(1818—1881)、瑞典的巴霍芬(1815—1887)等。 二、文化传播学派 ?文化传播学派就是以传播的观点来解释人类文化的相似性的人类学理论派别。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是相当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从其他民族那里学习和借用现成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民族同时创造出相同或近似的文化,则更为罕见。 ?文化传播学派又分为德奥学派、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德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和奥地利天主教神父施密特,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史密斯、佩里、里弗斯等。 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格雷布纳的《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11)、《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施密特的《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学文化历史法手册》(1937);史密斯的《古埃及人和文明的起源》(1911)、《文明的起源》(1928);佩里的《太阳之子》(1923);里弗斯的《美拉尼西亚社会史》(1914)、《心理学和民族学》(1926);威斯勒的《北美洲平原的印第安人》(1912)、《北美洲印第安人》(1917)、《人与文化》(1923);克罗伯的《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手册》(1925)、《北美的文化区和自然区》(1939)等。 三、美国历史学派()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学派”或“美国文化历史学派” 、“历史特殊论” ?在博厄斯看来,博厄斯认为,每个文化都是自成一体的,有其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应该从整体与结构的高度去研究人类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文化现象是复杂的,是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必须将其置于该社会的大环境中全面考察,才能发现其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 ?博厄斯还大力提倡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否认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标准。 ?该派的主要代表著作有:博厄斯的《原始人的心智》(1911)、《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人种、语言、文化》(1940),克罗伯的《人类学》(1923)、《文化成长的形貌》(1944)、《文化的性质》(1952),罗维的《初民社会》(1920)、《文化和民族学》(1917),威斯勒的《社会人类学概论》(1929)、《人与文化》(1923)等。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 基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1、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发展。在此书中,泰勒透彻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即全人类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解释相同的现象。”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和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和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依次顺序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阶段。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宗教,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关于宗教的第一个定义。其次,泰勒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4、泰勒的婚姻家庭理论:首先,泰勒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两者之间存在着粘附,即妻子家庭对丈夫的回避是与同妻居联系在一起,反之,丈夫家庭对妻子的回避也是与同夫居想联系的。其次,泰勒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系继嗣问题,这些继嗣包括家族名称、财产、地位与权力的继承。在此,泰勒又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转变的。第三,泰勒对还“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称这种行为为滑稽的行为,同意人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产翁“习俗产生于亲子关系纽带出现转折的社会中。第四,泰勒还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比较法、残余法和统计法。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民族学流派

民族学流派

————————————————————————————————作者: ————————————————————————————————日期:

一、进化论学派 产生时间: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产生基础: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 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代表人物及著作:摩尔根(L.Morgen):《古代社会》——社会进化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文化进化 斯宾塞(H.spencer):《社会学原理》;1852年就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早达尔文7年 巴斯蒂安:《历史上的人类》;文化、社会的时间序列;文化的纵向发展。

二、播化学派 产生时间:19S末至20C初形成于德国 基本理论:与“进化论”(evolutionism)对立的“传播论”(diffu sionism)——地理学家F.拉策尔“人类地理学派”观点影响。 创始人:R.F.格雷布纳 主要观点 文化圈学说: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Kulturkreise)。——德奥 泛埃及主义:史密斯(Smith.William);佩里 认为文明中心只有一个:尼罗河流域 代表人物及著作: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民族学方法论》(1911);《民族学与历史》(1911);《民族学》(1923) 安克曼:《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施密特:《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和文化》(1924);《民族学方法》(19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