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罗摩诗力说

浅谈罗摩诗力说

浅谈罗摩诗力说
浅谈罗摩诗力说

浅析鲁迅《摩罗诗力说》

2010级汉教3班20100511456 唐玲

鲁迅“摩罗诗力”的基本主题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所“反抗”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腐朽的政治文化,抱残守缺的传统陋习;所采取的主要“动作”,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行动,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革命行动,以及旨在改造国民性的文艺启蒙行动。这些是就其合目的性而言的。若从学理的角度和文化建构的意义上讲,“摩罗诗力”也意在破旧立新,即在打破以瞒与骗为特征的旧的文艺传统、内容形式、方法结构与审美观念的同时,树立新的文化观,新的文艺观,新的美学风格和新的文论范式和开辟新的文艺启蒙领域。这些都属于合规律性的范畴。鲁迅的“摩罗”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及人性思想的解放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摩罗诗力浪漫主义

“摩罗诗力”是鲁迅在留学日本时期思想的一个关键词,这个思想的形成受到了西方浪漫派文学诗潮的重要影响。

所谓“摩罗诗力”,译成汉语就是“论恶魔派诗歌的力量”。“摩罗”一词,是梵语音译。梵语,是印度欧罗巴语系中最古老的一支。“摩罗”也有译作“魔罗”,或简化为“魔”。

魔字,在先秦诸子及两汉以前的论著中,并无此字。魔字最早出现是在后魏武定六年,也就是公元548年。据《说文新附考》卷四载《正字通》引《译经论》中云:“魔,古从石作磨,梁武帝改从鬼。”《众经音义》卷二十一云:“魔,书无此字,译人义作,则不始自梁武。钮氏云后魏武定六年,造像颂云:‘群魔稽首’,时已有魔字。”可见“魔”字最早是出现在石刻造像上。

“摩罗”为佛教用语,是梵文“Māra”的音译,亦作“魔罗”,简称“魔”,与基督教所谓的“魔鬼撒旦”(Satan)之义接近。就像鲁迅所言:“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摩罗”可以意译为“扰乱”、“破坏”、“障碍”等。佛教认为摩罗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印度古代神话传说欲界最高境界第六重天之主波旬(Pāpīyas)为魔界之王,经常率领魔众从事破坏善事的活动,喜欢控制别人屈从于他的邪恶意志。佛教采用其说,把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视为魔。《大智度论》卷五载:“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1]据说,佛教中的摩罗法力通天,智慧无边,诱惑力大。在佛祖释迦牟尼(Shakyamuni)即将修成正果之时,也曾使用女色引诱对方,以期达到扰乱身心、破环定力、阻碍成佛的目的,但却以失败告终。

“摩罗诗力”的文学思想在鲁迅1907年所作的《摩罗诗力说》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鲁迅所说的“摩罗”有多重含义,首先是指以浪漫派诗人的拜伦为代表的“摩罗诗派”。在西方,摩罗诗派的正式名称应是Romantics或Romantic Movement。“romantic”一词源于古法语的“romant”,原指用拉丁语方言罗曼斯语写的传奇故事,因其内容主要是中世纪骑士的空想和冒险经历,故用来表示新奇

惊异之意。在现代法语中,源自“romant”一词的有“roman”、“romance”与“romanticisme”等词,分别表示传奇小说或长篇小说,抒情歌曲或浪漫曲,浪漫主义等等。文艺史上,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被认定为浪漫主义时期,但其影响在整个十九世纪持续不衰。在英国,浪漫诗派发端于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 以他们俩人在1798年共同出版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为标志。后起之秀中有拜伦、雪莱、济慈等人。

鲁迅笔下的“摩罗诗派”,是以拜伦为代表的一群富有反叛精神或爱国热情的诗人。青年鲁迅认为:要其大归,则趣于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谙,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之于无己。合而言之,凡立意在反抗动作,具有抱诚守真,刚健质朴之风格,不媚时俗,以振起人心,谋求国民新生为旨归的十个效力,就是“摩罗诗力”。凡具有这种精神气质的诗人就是“摩罗诗人”。即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鲁迅认为这群摩罗诗人的力量足以振奋人心,语言思想比较深刻,能发出最雄壮伟大的声音。

其次,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摩罗也意味一种“天才”,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性解”。摩罗诗人是民众的代言人。对于民众的苦难与生活之烦恼,他们的感受更深切,反应更敏锐,抒写更真实。所以,他们是触动人们心灵的人。他们所作的诗,不为自己独有,属人们心中之诗。只是人们心中有诗,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澈于灵府,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平和之破,人道蒸也。”[2] 再者,从思想革命的角度看,摩罗也象征着鲁迅所呼吁的中国“精神界之战士”。在鲁迅看来,只有通过这类战士的不懈努力,才会“破中国之萧条”,才能推动“第二维新”。这样的战士,无疑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自由民主战士。具体说来,也就是鲁迅所论的“个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一方面是出于人道主义立场所倡导的个性解放与个人尊严,另一方面是出于民主自由理想所呼唤的“先觉战斗之士”。鲁迅认为,“张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也。”他认为个人的人格品性非同一般,他们“意力轶众,所当希求,能于情意一端,处现实之世,而有勇猛奋斗之才,虽屡踣屡僵,终得现起理想:其为人格,如是焉耳。”[3]

同时,鲁迅所提倡的”摩罗诗力”还具有破旧立新的思想。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拿来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在一篇专论拿来主义的文章中,不仅阐述了三种不同的拿来态度,而且断言:“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4]而《摩罗诗力说》可以说是拿来主义的先声,其中“别求新声于异邦”就是早期的宣言,引介浪漫主义诗派就是具体的明证。拿来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立新,即立新人格与新文艺;在立新的同时,必然要破旧,即破旧人格与旧文艺。《摩罗诗力说》的破旧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摩罗诗力说》具有新的文化观。它开宗明义的引用了尼采的一句名言:“求古源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渊深,其非远矣。”鲁迅依他特有的方式点明了文章“别求新生”的主题,暗示了他对中国旧人格旧文艺的失望,以及对新人格,新文艺的向往。在文章中,鲁迅直面中国的社会现实,将诗歌与文化的兴盛看作是立民兴国的决定因素,如果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文化诗歌就会衰落,民族的命运就会完结,国家就会沦为历

史的陈迹。在文中鲁迅讥笑那些已经中落家荒的飘零子弟,因为尊贵显赫的虚荣,死抱着思旧怀古之风不放,喋喋不休地高谈阔论祖宗辉煌往昔等滑稽作法;同时抨击那些胡乱夸耀,自寻安慰,盲目乐观,妄自尊大,张嘴唱军歌,随意作军歌,痛斥印度、波兰奴性的“洋务派”人士及其肤浅的行为。

鲁迅新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科学进化论,早在鲁迅南京求学之际,进化论的观点就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其影响最大。他认为新的总比旧的好,进化发展是硬道理。同时还认为进化论不仅可以促进文化更新与艺术创新,还可以延长种族与壮大生命力,乃至推动社会进步。鲁迅为了达到破旧立新的目的,对进化论进行了利用和改造,强化了其中发展的观点,以此来促进新文化的建构和新社会的改革。

其次,《摩罗诗力说》还具有新的文艺观。在文章中,鲁迅介绍并称颂了拜伦、雪莱、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人的生平、作品及创作思想等。他对摩罗诗派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十分赞赏,这也与他批判中国的黑暗现实以及国民劣根性十分相符。鲁迅所倡导的文艺观是以浪漫主义为导向,并且蕴藏着改变文学观念的火种。

鲁迅认为诗人是具有革新精神立法者,如同“摩罗诗派”这样的“精神界之战士”。正如雪莱所说:“在一个伟大民族觉醒起来为实现思想或制度上的有益改革而奋斗当中,诗人就是一个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是不可领会的灵感之祭司;是反映出…未来?投射到…现在?上的巨影之明镜;……是能动而不被动之力量。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同时,鲁迅同大多数浪漫派诗人一样,承认天才对于艺术创作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意义。他既推崇天才(“性解”)的诗人,也称颂天才的个性。天才的个性,主要表现在思进取、抗旧俗、争自由、求解放、讲真实、多新创的实际行动和不屈不饶的精神之中。鲁迅热切地期盼着天才的出现,也呼吁社会尊重天才的作用。

再次,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还具有新的美学形态。鲁迅希望通过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观以及“摩罗诗派”的示范作用来唤起民众,孕育出更多的“自觉勇猛、发扬精进”、“破中国之萧条”的“精神界之战士”。《摩罗诗力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激烈、悲壮、雄健、伟岸的美学特征,这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和谐的美。这种崇高的美学形态,以“摩罗诗派”及其笔下的英雄人物为基本特征的,可以说是一种摩罗式崇高,与神游古境、畏死不争、隐逸逃避的虚幻式和谐形成鲜明的对照,也与常见的那种“曲终奏雅”式的大团圆主义大异其趣。这种摩罗式崇高,正是鲁迅手中最为锐利的武器,用来促进和实现中国文艺从古典的或喜剧性的虚幻式和谐,向现代的或悲剧性的冲突式崇高的转型。就如鲁迅称颂的“善抗,性情率真,刚毅雄大”的拜伦,“性复狷介,反对旧习,更张破坏,毫不妥协的雪莱”,以及摩罗诗人作品中的刚烈勇猛,侠肝义胆,雄强悲壮,命运多舛,为达理想,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形象,都是鲁迅所期盼出现的“破中国之萧条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以会通中西的方法,打破“曲终奏雅”式的大团圆主义,独创出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之悲剧的《狂人日记》,代表中国贫苦农民之悲剧的《阿Q正传》,代表中国劳动妇女之悲剧的《祝福》,代表中国下层知识分子之悲剧的《孔乙己》和《伤逝》,代表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之悲剧的《药》等作品。[5]这一幕幕悲剧,震荡着当时的文坛,感染着当时的读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旧文艺向新文艺的过渡,推动了古典虚幻式和谐向现代摩罗式崇高的转型。

最后,《摩罗诗力说》还具有新的文论范式与诗教理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

诗话词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文论或文学批评,主要是给行家圈内的人写的,表现为一点即悟式的、不用费笔墨的话语方式。其论据所出,大多是作者与作品名称的连串罗列与相互排比。但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传统的阅读圈子被打破,而那种传统的文论或文学批评也已不再适用社会。在这种情形之下,鲁迅强调文艺“无用之用”的启蒙教育作用,批评传统的“无邪”诗教观,认为那种“持人性情”的作法有悖人意,如同“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6]鲁迅于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发展了新兴的文论范式。这种范式有引介,有评价,有分析,有归纳;既注重信息传布,也注重实证诠释;相关作者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作品人物的思想言行及其相关情节,都在或详或略的叙述评析之列,而且富有真凭实据与真情实感。其振奋、生动和充满阳刚之气的文笔,无疑对激活当时中国文坛的批评思维方式十分有益。

鲁迅的“摩罗诗力”精神就像鲁迅一直以来对中国人的认识那样,他对中国文化即中国人都进行了抨击,尤其是对中国人的内心萎靡及劣根性的批评,他的摩罗精神还提倡以心力振国,希望有更多的精神战士能够生长起来从而“破中国之萧条”。鲁迅在俄国和东欧被压迫民族的诗人中间,找到了英国被称为摩罗派诗人拜伦的谱系,把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想引入中国,在五四时期解放了思想,树立了人的位置。鲁迅以《摩罗诗力说》为起点,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他倡导的人道主义文学以及革命浪漫主义都在中国发展了起来,他所呼吁的“精神界之战士”也在他人格魅力的召唤下,壮大了起来。“摩罗诗力”的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及人性思想的解放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参阅《辞海》对“摩罗”和“魔”的注释。

[2] 参阅《摩罗诗力说》第二节。

[3] 参阅鲁迅:《文化偏至论》。

[4] 鲁迅《拿来主义》最后一段。

[5] 参阅雪莱:《诗之辩护》,见汪培基等译:《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

三联书店,1985年),90-91页。

[6] 参阅《摩罗诗力说》第二节。

浅析宋诗的_理_与_趣_(1)

W e n X u e Y a n J i u ☆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0-04-11作者简介: 计晗(1983-),女,安徽安庆人,助教,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学评论研究。浅析宋诗的“理”与“趣” 计 晗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25) 摘要: 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在立意上创新,在内容上偏重于哲理思辨。宋诗之“理”引人思索,给人智慧。 同时,宋诗表现出一种“乐”的时代主题,对诗之“趣”的追求和表现更成为宋诗的一种普遍风尚。文章分别从“理”和“趣”两个方面来分析宋诗的特点,研究宋诗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 宋诗;理;趣;审美倾向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3-0151-02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较之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表现了诗人从对自然、社会的外在兴象转向内在人生理念世界的开掘。在繁荣兴盛的宋代文化氛围中,宋诗在唐人遗风中变革自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宋诗之“理” 谈到宋诗,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唐诗作一番比较,然后便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番争议。这种争议,自南宋以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正如近人齐治平在《唐宋诗之争概述》中所说:“而唐宋诗之争以起,自南宋以迄近代,历时八百年之久,实为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学诗谈艺者不容不注意及此也。” 宋人张戒在其《岁寒堂诗话》中对苏轼“以议论作诗”和黄庭坚的“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深为不满,这是宋人批宋诗的滥觞。 宋人对宋诗批评最严厉且最有代表性者当推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云:“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到了近现代,对唐诗与宋诗的评论就显得比较客观,最具代表性的有如缪钺《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由此可见,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诗的思理,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诗 的思理,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诗歌所具有的这一特殊的思想性,其作用在于:引人思索,给人智慧,启迪人们去对自然、人生、宇宙世界作出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和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二、宋诗之“趣” 北宋时期,实行抑武修文的统治政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既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又是对文武之臣的劝乐宣言,这使得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享乐之风盛行,在诗歌创作上“怡性情、娱僚宾”的诗歌作品大量涌现,表现为娱情适性的文坛创作的社会风气,并使文学表现乐的主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宋初诗坛表现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明快、怡然的清新情调,宋诗鲜明地表现了“治世之音安以乐”的时代特征和创作风尚,与这种怡情适性的普遍社会风气相适应,宋代诗人更趋向于对艺术美的追求,即对诗歌创作“趣味”、“兴趣”的崇尚和追求。如严羽《沧浪诗话》指出,“诗有别材,诗有别趣”,体现了对诗作“趣”的追 151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六:古诗鉴赏及默写 一、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1)A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注释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留下的教诲。忧道不忧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瞻望:仰望。邈:遥远。逮:及。勤:劳。长勤:长期劳作。秉:手持。耒(lě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解颜:面呈笑容。劝:勉。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畴:田亩。平畴:平旷的田野。交:通。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中唐以来,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不断有新的追求和创新。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沉郁。唐由盛转衰,对外优势逐渐丧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降低,诗人们开始对朝廷进行讽刺,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增加,边愁乡思成为主要写作内容。此时,边塞诗的创作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其主导风格是萧飒。晚唐,国运衰弱,战事起,边塞诗从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方面展现了晚唐边塞的真实图景。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晚唐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沮丧、绝望情绪蔓延。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唐代边塞诗是对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精彩描绘,反映了诗人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诗人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心,远大的抱负,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部编版2020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新版)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西城二模】(二)古诗词阅读(共5分) 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诗人在《望岳》中借助描绘泰山之景,表达了。(1分) 12.阅读画线的两联诗句,从中任选一联,写出你的阅读体验。(3分) 答: 13.下面是电视栏目《经典咏流传》的主题曲歌词(节选),其中涉及到很多古诗词,请你写出一句。(1分)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 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 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 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 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 就算我没有稼轩一般的才华 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 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 答: (二)古诗词阅读(共5分) 11.答案示例: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或豪迈的气概或远大的志向(1分) 12.答案示例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写望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两面。这联诗句让我感到泰山仿佛有一种雄浑的主宰力量,令人震撼。 答案示例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联写望见泰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为了把这一切看个够,诗人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眼眶就像开裂一样。这联诗句让我觉得泰山的景色如此令人陶醉,不禁让人流连忘返。 (共3分,写出本联诗句的大意2分,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1分) 13. 答案示例:朱雀桥边野草花 /好雨知时节/醉里挑灯看剑(1分,该空有错不得分)【海淀二模】(一)阅读《观沧海》,完成5—6题。(共7分) 观沧海 曹操

唐 代 边 塞 诗 鉴 赏(1)

唐代边塞诗鉴赏(1) 古典诗文 2009-07-10 0833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五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比如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衰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这也就是

古诗分类及练习题

古诗分类 赠别诗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励志诗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哲理诗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念家乡的诗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描写山水花鸟长江黄河月亮四季的古诗词 诗中山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中水 :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完整版)初中古诗分类赏析题汇总(部编)

初中古诗分类赏析题汇总(部编) 篇一:爱国忧民 01《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0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3、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6、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夸张。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03《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04《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含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择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以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前者以晚唐一叶障目,不见全唐诗歌这座泰山;后者自比盛唐,仿佛沐猴而冠。双方各自都有致命的弱点,而两派的论争也形成了南宋唐宋诗之争的高潮。其后严羽本着“断千百年公案”的出发点,自谓“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日张胆而言,使其词说沉着痛快,深切著明,显然易见”,以盛唐为法,“说江西诗病”。 《沧浪诗话》对明代的影响几乎是如“达摩西来,独辟禅宗”。因此,明代绝大多数的诗人皆是宗唐论者。如山阴刘绩《霏雪录》尊唐抑宋的旗帜颇为鲜明,谓唐人诗“一家自有一家声调,高下疾徐,皆合律吕,吟而绎之,令人有闻韶忘味之意”,而宋人诗“譬则村鼓岛笛,杂乱无伦”;唐人咏物诗“于景象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不可言传,必心领神会始得”,而宋人则以诗宣讲哲理,如同佛经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 xx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古诗文阅读题汇编 1.(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 月圆⑴【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 2.(北京)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浅谈从诗题看古诗分类

浅谈从“诗题”看小学阶段的古诗分类 ——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为例 【摘要】:诗题作为古诗的神龙之首,它所传达的第一信息往往十分重要。小学阶段古诗的分类,亦可以以诗题为依据,看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让学生明了古诗的内容。本文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为例,将其中50首能够让人明了诗歌内容的诗题所提供的线索分成了四类:对象、时间、地点、感情,而剩余的20首则归为形式性拟题。 古语有云:“射敌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虽说这一道理是沙场征战的总结,但我想,将其应用在古诗的解读上也未尝不可。一般而言,解读古诗需先解诗题,而诗题作为古诗的神龙之首,它所传达的第一信息往往又对小学生分类古诗有重大帮助,单就从这个角度来看,把作战关键的“马”和“王”类比作古诗的题目就很合理了。下面,我就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的70首古诗为例,依据诗题,对小学阶段的古诗作一个粗略而简单的分类疏理。 浏览该书目录,会发现大部分的古诗可以通过诗题所提供的线索大概知道诗歌内容,而这样的古诗在70首中占了50首。同时,又由于不同的诗题透露给学生的线索各有差别,所以为了更好的举例说明,这里我暂且笼统地分成对象、时间、地点、感情这四类线索。 一、对象线索 经整理得知,50首诗的题目中所涉及的对象不外乎两大类:人和物。而《江上渔者》是仅有一首诗题中明确告知对象线索是人的古诗。但联系诗句,却会了解到诗人描摹对象实际上采用的是间接法,以鲈鱼美味作引,让人联想鲈鱼是从何得来,以此突显渔者所承担的风险并点明诗题。相比较,题目以物为描写对象的古诗就多了,而且诗歌的内容也多是直接描摹。若进一步细分,也有动物、植物、矿物、景物、静物这五类。像骆宾王的《咏鹅》和罗隐的《蜂》,动物的形象可说是逼真传神、生动万分;而贺知章的《咏柳》亦不逊色,笔下柳姿的袅娜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 诗特征研究 张毅 内容提要20世纪初,“同光体”与“南社”的宗宋、崇唐之争,是规模唐音或宋调的旧体诗创作的绝响,也是现代宋诗研究的起点。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现代学者对于宋诗的评价长期偏低,并为唐、宋诗优劣论所困。到80年代后,人们方逐渐摆脱成见束缚,对宋诗特征及其艺术特质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唐诗;宋诗;诗歌史 宋诗是有别于唐诗的一种古典诗歌范式,唐、宋诗之争为中国诗史上聚讼纷繁的一大公案。20世纪的宋诗学研究,从世纪初“同 光体”的诗论开始,经历过二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发展,至80 年代之后进入繁荣和成熟时期。在这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唐宋诗之 高下优劣的争论,并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宋诗、如何把握宋 诗的艺术特征等重要问题。 一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此后学诗者,不入于唐,即出于宋,很难摆脱唐音、宋调的影响。围绕着 宗唐还是宗宋,诗论家们一直争论不休,至清末民初“同光体”诗 出现,使近代以来的宋诗运动变得声势浩大起来,宗宋或崇唐的问

题再次成为焦点。 所谓“同光体”,原为近代诗坛旧体诗的一个创作流派,后来成为各种宋诗派的总称,被视为宋诗运动的代表。同光体诗风的特点在于“不专宗盛唐”。清末民初著名的“同光体”诗人兼诗论家陈衍说:“‘同光体’者,余与苏堪戏曰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也。”(1)以此作为“同光体”诗人有别于他人的创作宗旨。他编著的《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和《宋诗精华录》,不仅是宋诗派运动的创作总结,也是推崇宋诗的理论著述,其论诗主张对20世纪的宋诗研究有极大的影响。据这三部著作所言,“同光体”的“不专宗盛唐”,含有以下三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三元”说。这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衍客居武昌时与沈曾植论诗时提出来的。他说:“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君(指沈曾植)谓三元皆外国探险家觅新世界、殖民政策、开埠头本领,故有‘开天启疆域’云云。余言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故开元、元和者,世所分唐、宋人之枢斡也。”(1)据此可知,陈衍“三元”说与沈曾植略有不同,沈强调的是“三元”诗歌戛戛独造的创新精神,而陈则认为宋诗是唐诗的发展开拓,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而有所变化,能力破唐人余地。陈衍不赞成强分唐诗与宋诗的疆界,他指出:“自咸、同以来,言诗者喜分唐、宋,每谓某也学唐诗,某也学宋诗。余谓唐诗至杜、韩而下,现诸变相,苏、王、黄、陈、杨、陆诸家,沿其波而参互错综,变本加厉耳。”(1)他认为,宋诗继承唐诗,实际上是将元祐诗风作为“诗到元和体变新”后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人之诗”。除标榜‘“三元”说以明宋诗源流之外,陈衍又大力倡导“学人”之诗,虽有以此抬高“同光体”地位的用意,确也道出了宋诗何以异于唐诗的关键。在主要囊括“同光体”诗人作品的《近代诗钞》中,他历数清嘉庆、道光以来宋诗派的主要诗人后说:“诸公率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不规规于王文简(王士祯)之标举神韵,沈文悫(沈德潜)之主持温柔敦厚,盖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也。”(2)唐诗为诗人之诗,宋诗是学人之诗,清中后期宋诗的流行,与乾嘉之后考证学风的盛行大有关系。陈衍于清人学宋之弊虽有认识,倡学人之

古诗词题材分类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诗词题材分类练习题参考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明李东阳云:“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1]但选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又为历代论诗家所喜用。所以考察选本发展的历史,对于把握历代诗学思想的演进,关系甚大。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选者或在宋诗尚处弱势地位时,借唐诗之尸,以还宋诗之魂,如元方回之编《瀛奎律髓》;或当唐宋诗之争激烈之时,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巩固唐诗地位之实。总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一种双方都可利用的策略。宋诗固然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此而选宋诗,则其真面目自然难以尽显。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如清吴之振等所选之《宋诗钞》。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如此,才算对宋诗的利弊与真精神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辩证的认识。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有时往往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一种思潮被击败之后,又会卷土重来。但从总体上

看,宋诗的地位经过数百年的斗争,最终得到了确立。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之论出,唐宋诗之争始随之暂时告一段落。而对于宋诗的认识,即使当前仍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本文拟通过对历代主要宋诗选本的发展的探讨,来看诗坛上聚讼纷纷达数百年之久的唐宋诗之争。有的选本,所收非止宋诗,但因其对宋诗的流传,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故理应也列入讨论的范围。对于诗学思想不甚显明或影响一般的选本,则相应地在叙述上从略。 宋人自编的宋诗总集,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中言之已详,将其分为唱和诗总集、书商刻印的总集和按内容分类的总集三类。其中唱和诗总集包括《翰林酬唱集》、《禁林宴会集》、《商於唱和集》、《二李唱和集》、《西昆酬唱集》、《坡门酬唱集》、《同文馆唱和诗》、《南岳倡酬集》、《月泉吟社诗》等;书商刻印的总集包括《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和《中兴群公吟稿》等;按内容分类的总集包括《声画集》、《古今岁时杂咏》等。 [3]其实,除以上所列,尚可举出数种,如《九僧诗》、吕祖谦《宋文鉴》、曾慥《宋百家诗选》及《江西诗派》、《两宋名贤小集》等。[4]另有传说为刘克庄编集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而首开唐宋诗之争的,可能要属南宋吕本中所编之《江西诗社宗派图》。其图以黄庭坚为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等二十五人。其序云: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古诗文阅读题汇编 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 月圆⑴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 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 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⑶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⑷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3.(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 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 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⑴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⑵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⑴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唐宋诗

钱钟书关于唐宋诗的论述最具 代表性:“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 而力持异议,颇不乏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 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 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 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 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 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 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 有唐音者。……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 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言者。……且又一集之内,一生 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 调。”[1]在这里,钱先生提出了不同于“唐代诗歌”和“宋 代诗歌”的两个概念———“唐诗”和“宋诗”,并精辟地道出 了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基本特征 齐治平在《唐宋诗之争概论》一书中说“冯、 贺、吴三氏论诗,皆重比、兴,而修龄更以比、兴之存亡,定 诗品之高下” [37]107 ,“谓唐诗赋、比、兴三者兼具,故诗品最 高;宋诗犹存赋意而少比、兴,故次于唐诗; “吴氏论唐、宋 诗之别,在于虚作、实作、灵妙、率直,则大体近是” [37]108 , 指出晚唐派吴乔诗论中重比兴及对宋诗的评价。赋比兴与 唐宋诗的关系问题由此提出 。我问过老师,具体要求如下:选读论唐、宋诗的论文或者著作,对其中三篇写出提要(作者、篇名、出处、主要内容)然后写一篇关于唐宋诗歌特点的文章这个作业是十一后交 唐宋诗之辩 论文选读:(1)、《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其启示》叶帮义余恕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2期 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梳理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同光体”诗人与20世纪前期的“宋诗热”;“形象思维”的论争与新时期以来的“唐宋诗之争”;“唐宋诗之争”与宋诗的当代遭际。得到的启示是在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中,宋诗研究在逐步推向深入,但宋诗的命运却是走向冷落的。这就说明:宋诗研究自有其价值,但不必过分推崇宋诗。 (2)《唐宋诗之争的萌芽和滥觞》李金慧《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总第178期) 主要内容: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优劣高下是南宋以来诗歌领域争论的热点话题,以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