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高效备考学案之十三现代中国的政治

高考历史高效备考学案之十三现代中国的政治

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分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奠基:

1、背景:(1)政治条件: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军事条件: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3)组织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

★会议内容:①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②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政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政协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它的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成立过程: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10月1日召开,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开国大典:1949年lO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成立意义:

(1) 国内: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2)国际:

①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②冲破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分考点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考向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

(1)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作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2.正式确立

(1)标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2)职能和地位: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职能,1954年后起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

议政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5、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众献策献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6、指导思想:

(1)1956年“八字”方针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1982年“十六字”方针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意义:激发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考向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地方各级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①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A、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以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创了我国政治建设的新阶段。

B、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考向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A、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各民族休戚与共,共御外敌。

B、社会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C、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目的:为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发展。

3、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4、法律依据:1949《共同纲领》(提出)和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

5、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6、概况: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②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

③除5个省级自治区外,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7、作用: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分考点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出现的原因

①党内“左”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根本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②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面临被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要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③林彪、江青、康生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④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

A、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奇冤案)。

B、“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