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肠炎中医秘方

肠炎中医秘方

肠炎中医秘方
肠炎中医秘方

70.1健脾固肠汤

【来源】彭澍,《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炒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木香5克,黄连、炮干姜、乌梅各5克,秦皮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功用】补脾健胃,固肠止泻。

【方解】腹泻(肠炎)、痢疾、同为内科常见病症。近世医家据泄泻病情、新久,分暴泻、久泻两类。痢疾则以病性病势变化,而有湿热、疫毒、噤口、虚寒、休息五痢之别。急性期自应根据两病(证)分型辨治、而进入慢性期则均有脾胃虚实兼见证候。究其所成,或起因外感时邪,或伤自饮食不节(洁),总以导致脾胃受伤而致泻痢,临床上多因忽于除邪务尽,未作彻底治疗,或迁延失于正确调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气虚抵抗力不足易感新邪,影响脾胃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是以大便不实,而见脘闷腹胀作痛等虚实并现证候。本方系由理中汤,合香连丸加乌梅、秦皮而成。方取理中立意,用党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合炒白术燥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炮干姜温中焦脾胃,使中州之虚得甘温而复;用木香辛甘微温行肠胃滞气、燥湿止痛而实肠;伍黄连燥湿解毒,秦皮、乌梅燥湿、清热兼制炮干姜、木香辛燥,并收固涩腹泻之效。全方标本兼顾,虚实互调,融益气运脾,温中散寒,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于一体,扶正祛邪,以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

党参具增强和调理胃肠机能作用;炒白术健脾助消化,止泻;炮干姜健胃止泻;炙甘草温中,有解痉止痛、抑制肠道平滑肌作用;黄连具广谱抗菌性,尤对痢疾杆菌作用为强;木香行胃肠滞气,抗菌止痛;乌梅、秦皮涩肠治泻痢,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抗菌作用。

【主治】慢性腹泻(肠炎)、慢性痢疾。症见脾胃虚弱、时常泄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

【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茱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弱,气虚于下久泻不止,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收效颇著。

70.2慢性泄泻方

【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炒白芍10~24克,焦白术10~15克克,白茯苓10~20克,广陈皮6~10克,防风6~12克,广木香(后下)、西砂仁(后下)各6~10克,六月霜20~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化湿浊、抑肝扶脾。

【方解】本方是由痛泻要方加味而成。慢性泄泻往往既可见脾虚之象,又可见湿热食滞蕴结肠间之征、多为虚实错杂。肝木克脾,其临床特点是泻前或泻时必有腹痛。本方用白芍抑肝缓痛;防风疏风升清;白术、茯苓培土渗湿;木香、砂仁、陈皮调中助运;六月霜苦寒,清肠胃、止痢开膈、消食运脾,方中以此清化湿浊。合而观之,是抑肝扶脾、标本兼顾之良方。

【主治】肝木克脾所致的慢性泄泻,症见腹中疼痛、肠鸣泄泻、大便后有白黏液脓便,舌苔薄,脉细弦。慢性肠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症状可用之。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纳差加白蔻仁;大便后夹有黏液脓血便加铁苋、地锦草、黄连。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70.3治泻方

【来源】徐景藩,《中医杂志》(8)1989年

【组成】党参10克,山药15克,焦冬术10克,黄连2克,煨木香6克,赤白芍各10克,补骨脂10克,苦参、桔梗各6克,仙鹤草24克。又灌肠方:地榆30克,石菖蒲15克,白芨10克。

【用法】内服方浓煎,每剂煎两次,各煎成约200毫升、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灌肠方浓煎成50毫升、趁热调入锡类散0.9克,和匀,于晚8时大便后灌肠、低压。肛管捶入不少于15厘米。温度保持50℃。灌完后,腿伸直、臀部垫高10厘米,左侧卧5分钟,平卧5分钟、右侧卧5分钟,然后平卧入睡。要求保留在肠中达8小时以上。

【功用】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收敛固肠。

【方解】本两方均为自拟方。内服方参考了南京中医学院黄雅容老师之方。溃疡性结肠炎,一般病程较长,泄泻日久,多虚中夹实、脾虚,常兼有肠中湿热瘀滞。治疗上既要健脾补虚,又要清利湿热。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健脾益气,固肠止泻;黄连、苦参、木香、桔梗、芍药清利湿热、行气凉血、排脓止痢;仙鹤草收敛止血止泻。《滇南本草》中有治“赤白血痢”的记载。灌肠方中地榆、白芨止血生肌敛疮、锡类散解毒化腐生肌,对局部溃疡有愈合作用。石菖蒲理气活血、散风祛湿、《本经》记载有治痈疮、温肠胃的作用。诸药相伍,具有健脾益气、清利湿热,固肠止泻、敛疮生肌等作用。内外并治,奏效颇捷。

【主治】经常泄泻、腹鸣隐痛、粪检有黏液及脓细胞、红细胞、检查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验之临床,坚持用药,每获良效。

70.4泄泻灵汤

【来源】王英鹏,《中医杂志》(3)1982年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5~18克,茯苓10克,黄芩、车前子、防风、苍术、柴胡、白芍各9克(小儿用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方解】方用四君子汤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入黄芩清热、车前子淡渗利水;苍术燥湿健脾;柴胡、白芍疏利缓急;防风祛风胜湿,鼓舞胃气。诸药相伍为用,以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合升提、燥湿、淡渗、疏利、清热、健脾六个治疗法则,运用风药升提胜湿,鼓舞胃气,因而加强了疗效。

【主治】慢性腹泻。

【加减】气血虚甚,加黄芪15~32克,白芍用至12克;营卫不调、经常感冒者,加羌活、独活各9克,姜枣引;腹胀痛甚者,重用白芍,加川厚朴、陈皮、半夏、高良姜、元胡等;脾肾阳虚,加吴茱萸、肉蔻、补骨脂等,甚者见四肢偏冷、脘腹发凉,加炮附子、干姜、草豆蔻;饮食积滞、脘腹痞胀者,加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泄泻稀水、寒甚者,加苡仁、炮附子、山药,重用车前子,减黄芩;久泻不止者,加升麻6~12克,或诃子肉、罂粟壳、赤石脂等;脾虚甚,炒白术可用至32克以上。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临床运用,只要见证不是单纯的实证和热证,一般慢性泄泻,本方皆可运用。但病非一日,须坚持用药,并随证加减,其效始著。

70.5清利肠道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桃仁、杏仁、生苡仁各9克,冬瓜子30克(打碎)、黄芩、赤芍各15克,马齿苋、败酱草各30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理肠道。

【方解】方用桃仁、杏仁开利肺与大肠之气血;生苡仁、冬瓜子、黄芩入肺与大肠而燥湿清热;赤芍行血则便脓自愈;马齿苋、败酱草清大肠之热而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理肠道之功。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湿渍肠道型),证见便垢不爽,日三、四行或更多次,腰痛不甚、肠鸣后重,苔腻而黄、脉弦细。

【加减】寒象明显,腹有痛感,可加肉桂2.5克,取其厚肠止泻,特别病久者宜之。

【疗效】经过多年反复使用,已作为本人临床“抓主症”之方。凡便垢而不爽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70.6理泻汤

【来源】林夏泉,《临症见解》

【组成】党参、茯苓各15克,乌豆衣9克,蚕砂15克,砂仁4.5克(后下),白芍12克,台乌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行气、渗湿。

【方解】腹泻之病,必须抓住脾胃受损与湿邪为患这两个环节。脾胃功能是因、湿邪为患为果。故治以健脾为主,佐以行气、渗湿。方中以党参健脾;茯苓渗湿;白芍、乌豆衣平肝养肝;砂仁、台乌药行气;蚕砂化浊。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行气、渗湿之功。

【主治】腹泻。凡急性或慢性均可用之。

【加减】临床时可据症情灵活加减施治。如属暴泻因于风寒偏胜者,去党参,加防风、钩藤;因于暑湿偏胜者,去党参,选加香薷、佩兰、扁豆、鸡蛋花、绵茵陈、六一散之类;因于湿热偏胜者,去党参、白芍,加火炭母、蛇舌草、绵茵陈、金银花、白头翁之类,甚者加黄芩、黄连。大便带血者,加地榆、槐花;大便有黏液,加蛇舌草、鸡蛋花、白芨;因于食滞者,去党参、白芍,加麦芽、布渣叶、鸡蛋花;腹胀甚,在上腹者,加川朴花,在下腹者,加樟木子。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0.7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煨葛根、黄芩炭、黄连炭、白芍、生甘草、桔梗各10克,大豆卷15克,广陈皮10克,金银花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可连续服5~10剂,以愈为度。

【功用】清热泻火,苦寒坚阴。

【方解】病因于火、泻利黄水如注,故名火泻。此病虽非伤寒表邪内陷,其为火邪直犯阳明经可知。故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苦酸微寒之白芍,同原方中之甘草,是仲景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之黄芩汤,后人称此方为万世治利之祖。又加甘平无毒大豆卷,以其有止泻、健脾之功,《本经逢原》谓“入脾胃散湿热也”。李时珍谓“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陈平伯谓“口渴下利,……此湿邪由肺胃下注大肠,当用黄芩、桔梗、

煨葛、豆卷、甘草、橘皮之属”。更加甘寒之金银花,甄权与陈芷器皆用此药以“治下澼”、“热毒血痢水痢”,取其能清热解毒止泻。组成此方。共奏清热泻火、苦寒坚阴之功。

【主治】火泻,泻下黄水如注,证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则每日泻下10次左右、慢性则每日3~6次,有时带有不消化食物,肠中雷鸣,多无腹痛、时微时甚、有迁延数月至数年不愈者。舌红无苔,脉弦数,手足温暖。

【疗效】数年来,常用于临床实践,屡收奇效。治愈甚多,疗效满意。

70.8久泻断下汤

【来源】郭廉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炙椿皮、土茯苓各9克,川黄连、炒干姜各6克,石榴皮4~6克,防风、广木香各4克,炙粟壳9克,元胡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丸剂。丸剂每服9克,散剂每服6克,日服2次。勿在铜铁器中煎,捣。

【功用】燥湿开结,寒热并调,理气涩肠。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范畴。泻或痢之急性发作,多为饮食不节、不洁、积滞于中,或湿热、秽浊、热毒侵犯胃肠的邪实证;泻或痢之日久缠绵,既因急性期误治失治而迁延不愈,更多肝郁脾虚、湿聚酿热、邪郁肠道,久则入络损肠所致。临床上多呈寒热、虚实交错之证。“久泻断下汤”是苦寒辛热同用,开泄与固涩并举之方。方中以椿皮、土茯苓、黄连燥湿清热治其因;以干姜之辛热,配黄连之苦寒解肠之寒热郁结。石榴皮(或乌梅)、粟壳敛肠止泻以固其本。复以木香、元胡理气活血,防风胜湿升清,共复其用。诸药相合,则湿热清、郁结解、溃疡愈、肠气和而功能复。所以它是本病的一个通用效方。

【主治】久泻久痢之湿热郁肠、虚实交错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证见长期溏便中杂有脓液,或形似痢疾,先黏液脓血,后继下粪便,左下腹痛,或兼见里急后重、时轻时重。

【加减】便下黏液量少而后重甚者,去粟壳加槟榔6克以降泄肠中气滞;大便溏而频,量多而有热感,加薏苡仁15~20克以利湿健脾止泻;日久气虚、肢倦乏力,加党参12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70.9温肾健脾止泻方

【来源】陆永昌,《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台党参18克,炒白术、茯苓各15克,白扁豆(花尤佳)、焦山楂各18克,炒故纸、炒神曲、炒泽泻各12克,炒吴茱萸、五味子各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方解】慢性泄泻,也称“久泻”。久病体弱、肾阳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转输,此乃慢性泄泻病机之关键,故温肾、健脾、调胃以图其本,固肠、化湿、止泻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度为治疗本病之上策。方中台党参味甘性平、炒白术甘苦性温、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品;炒山楂酸甘微温、消肉食、止泻、与健脾化湿之白扁豆(花)同用,对急慢性泄泻疗效均佳;泽泻味甘性寒、渗湿利水,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存其利水渗湿之用,与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补火生土之炒故纸同用,治疗慢性泄泻,有开有合,既有止泻之功,又无碍中之弊;煨豆蔻味辛性温、煨诃子肉味苦酸性平,二药均能固肠止泻、与健脾药同用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效果益彰;砂仁、木香均能醒脾调胃、行气止痛、疗胸腹胀满而治泄泻,惟木香若用于止泻,当煨熟用;白芍苦酸微寒,炒用减其寒性,存其柔肝和脾、缓急止痛、止泻之效;五味子性温质润、补中寓涩、益气固脱、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炙则温中,能益气健脾。全方共奏温肾阳、健脾运、固肠道、止慢性泄泻之效。

【主治】肾阳虚衰、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经久不愈者。

【加减】如患者素体虚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6剂后,泄泻虽减,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壳、炒干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功。刘惠民先生尝谓“粟壳醋炒不仅能增加固肠止泻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屡经运用、信哉斯言!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70.10温肾扶脾汤

【来源】李聪甫,《李聪甫医案》

【组成】西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各10克,姜半夏7克,广陈皮、西砂仁各5克,炮姜炭、肉豆蔻(煨)、上油桂、炙甘草各3克,北五味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肾扶脾。

【方解】方中用香砂六君子汤(参、术、苓、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理气祛寒、扶脾健胃;炮姜、肉桂温肾祛寒;肉豆蔻、五味子滋肾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扶脾之功。

【主治】脾胃阳虚、寒湿留滞之泄泻,证见泄泻日久,日夜无度,气短、浮肿、手足颤抖、脸色暗滞、舌干、苔白、脉沉弦。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70.11益火扶土方

【来源】丁甘仁,《新编经验方》

【组成】白术9克(土炒)益智仁9克(煨)、广木香3克(煨)、云茯苓9克,炮姜炭3克,诃子皮6克,炙甘草3克,补骨脂9克,御米壳3克,佩兰叶、广陈皮各6克,炒谷芽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气和胃、温涩止泻。

【方解】方中以白术、炮姜、甘草合诃子、米壳理中焦以止泻;益智仁、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生土;陈皮、茯苓、木香、谷芽调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调气和胃、温涩止泻之功。

【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

【疗效】屡验屡效。

70.12治久泻方

【来源】刘惠民,《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党参15~24克,焦白术12~18克,白扁豆花、焦山楂各18克,炒故故纸12~18克,炒神曲、炒泽泻各9~15克,吴茱萸、五味子各6~9克,炒白芍9~15克,诃子肉9~12、木香6克,砂仁6~9克,甘草6~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补脾肾、益气固肠、止泻。

【方解】本方是以“温补命门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的原则而立。故方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山楂、神曲、扁豆花帮助消化;补骨脂、吴茱萸温肾;泽泻渗湿化气、利水泄浊;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诃子、五味固肠止泻;砂仁、木香芳香化浊、行气止痛。诸药相伍,对于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以致水湿不化、大便开阖失司之久泄,效果颇为满意。

【主治】慢性泄泻、五更泻。

【加减】服上方12~15剂,泄泻不减、腹痛如故者,加醋炒御米壳6~9克,煨肉豆蔻9~12克;虚寒甚而腹痛剧者,加干姜、附子各6~9克,并加重党参、白术之用量。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确有良效。坚持服用、每获痊愈。

70.13香姜红糖散

【来源】张志远,《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

【用法】先把木香、干姜研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备用。此为1疗程之量,每次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服1次,日服4次。连服13日。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方解】此方系治疗“痛泻”之验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两种药物一味食物。方中广木香辛苦性温、能醒脾行气、散寒止痛;干姜大热暖中助阳、可煦化沉积的寒邪;红糖甘温而补,先君在世时尝谓其有小建中汤的作用。组织方义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驱寒健脾、温肠止泻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为适应对象,凡舌苔白滑、脉搏沉迟、面带黧色、腹痛便泻、粪不成形者,即可服用。本方具有三个特点,即:一是有效、药味少、花钱不多、易于调配,符合验、便、廉的要求;二是无副作用,在内服过程中,并不影响饮食,具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加减】本方十分平安,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症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3~8克(冲);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泽泻8~10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4~8次送服此散。

【疗效】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宿寒久泻之症,已历验多年,虽无大量病例统计数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便能收效,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效佳。

70.14连梅芍药汤

【来源】邵章祥,《四川中医》(6)1987年

【组成】黄连、甘草各3克,乌梅、白芍各15克,泡参、茯苓、粉葛各12克,山药25克,黄芩、槟榔各10克,山楂12克,麦芽30克,炮姜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肝理脾、扶土抑木、升阳益胃、导滞和中。

【方解】慢性泄泻,其病变虽责之脾、肝、肾,而临床上以土虚木乘、肝脾失调所致者为常见。故方中以黄连、乌梅、白芍酸甘化阴,以养肝木之体、顺其曲直之性;泡参、山药、茯苓甘淡实脾、助其生化之源;黄芩清胃肠郁滞之湿热;粉葛升脾胃下陷之清阳;麦芽疏肝运脾;山楂、槟榔行瘀导滞;炮姜、甘草辛甘化阳、温煦脾胃;白芍、甘草苦甘化阴、调肝和脾;黄连、炮姜辛开苦降,疏导胃肠。本方疏补兼施、寒热互用、刚柔相济、燮理阴阳,使肝气条达、脾气冲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主治】慢性泄泻。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70.15白芷固肠汤

【来源】彭海棠,《陕西中医》(2)1987年

【组成】广木香、白术、乌梅、干姜各10克,苦参9克,白芷、生黄芪各15克,石榴皮20克,陈皮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养脾胃、导湿止泻。

【方解】慢性结肠炎,由于日久难愈,由脾虚湿胜,而致气血双亏,后期而影响肝肾,形成肝肾亏虚之象,故方用白芷入阳明而祛风燥湿,对泄泻颇有效验。《本草汇言》指出:“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泄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本草述钩元》亦指出:“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藩秀,……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说明白芷对阳阴肠胃之邪有治疗作用。《本草正义》更明确指出白芷治疗久泻有良效。谓:“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配苦参之苦寒、导热除湿;又以木香行气;黄芪、白术、陈皮、干姜、甘草益气健脾和胃,白芍、乌梅、石榴皮酸敛止泻。诸药协同,共奏健养脾胃、导湿止泻之功。故临床用之,效果甚佳。

【主治】慢性结肠炎(泄泻)。

【加减】腹痛明显,加延胡、川楝子;泄泻较重者,加赤石脂、五味子;腹胀明显,加枳壳、川朴;偏于湿热者,去干姜、黄芪,加黄连、秦皮;脾虚者,加党参、怀山药;肾阳虚弱者,加附片、补骨脂;夹瘀血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疗效】治疗64例,服药15~30天者26例;30~60天者20例,60~90天者18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一年以内未见复发者)12例(占17%);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半年以内未复发)32例(占52%);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基本正常)14例(占22%),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70.16敛溃愈疡汤

【来源】田继胜,《山东中医杂志》(4)1983年

【组成】黄芪30克,白术20克(土炒),菟丝子30克,柴胡10克,白芨12克,三七粉3克(吞服),广木香12克(面煨),白矾1.5克(吞服),乌贼骨30克,赤石脂24克(一半入汤剂、一半研粉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

【方解】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壅而作脓,或久病不愈、脾病及肾,脾肾两虚而致。正如张景岳所说:“泄泻不愈,必自太阳转人少阴。”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重用黄芪补益肺气,且又有排脓生肌之功;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用土炒白术健脾燥湿。《济生方》云:“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故用菟丝子平补肾元;白芨生肌止痛;三七主治下血、木香主治泄泻痢疾;柴胡升清;白矾治痰饮、泄利,取其收而燥湿之功。因本病肠黏膜有轻重不等损伤,故用乌贼骨收敛止血;赤石脂善能涩肠固脱、且对肠道内异常的发酵产物和炎症渗出物有吸附作用,对发炎的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所以用一半研粉口服比纯入煎剂效果更佳。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加减】治疗中,本病辨证分为偏热、偏寒两大类型。偏热型加炒黄芩、地榆炭、黄柏炭;偏寒型,加补骨脂、肉豆蔻(去油)、五味子。

【疗效】治疗30例,治疗1~3疗程(3周为1疗程),平均2疗程。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乙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随防1年不复发)15例(占50%);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肠镜及钡灌肠时病变仅轻度炎症性改变)7例(占23.3%);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乙肠镜及钡灌肠病变程度有所减轻)5例(占16.7%);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附记】临证运用,剂量一定要适当,量少或量多都不适宜。又本病病势缠绵难愈,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病特点、树立信心,坚持服药。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Copyright: ? 学苑出版社,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HangJing

中医治肠炎偏方大全

马齿苋汤治肠炎 【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6%),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转25例(占25.5%),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乌梅败酱治肠炎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偏方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后重甚者,加广木香3克、槟榔6克以导滞行气;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6克,以清热燥湿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3克以厚肠化湿;下腹胀满者,加炒莱菔子15克以下气宽膨。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117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7%。 旱莲当归治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2)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3)七情内伤。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2)积滞内停。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名中医治急慢性肠炎十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急慢性肠炎十七个秘方 70.1 健脾固肠汤 【来源】彭澍,《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炒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木香5克,黄连、炮干姜、乌梅各5克, 秦皮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功用】补脾健胃,固肠止泻。 【方解】腹泻(肠炎)、痢疾、同为内科常见病症。近世医家据泄泻病情、新久,分暴 泻、久泻两类。痢疾则以病性病势变化,而有湿热、疫毒、噤口、虚寒、休息五痢之别。急性期自应根据两病(证)分型辨治、而进入慢性期则均有脾胃虚实兼见证候。究其所成,或起因外感时邪,或伤自饮食不节(洁),总以导致脾胃受伤而致泻痢,临床上多因忽于除邪务尽,未作彻底治疗,或迁延失于正确调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气虚抵抗力不足易感新邪,影响脾胃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是以大便不实,而见脘闷腹胀作痛等虚实并现证候。本方系由理中汤,合香连丸加乌梅、秦皮而成。方取理中立意,用党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合炒白术燥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炮干姜温中焦脾胃,使中州之虚得甘温而复;用木香辛甘微温行肠胃滞气、燥湿止痛而实肠;伍黄连燥湿解毒,秦皮、乌梅燥湿、清热兼制炮干姜、木香辛燥,并收固涩腹泻之效。全方标本兼顾,虚实互调,融益气运脾,温中散寒,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于一体,扶正祛邪,以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 党参具增强和调理胃肠机能作用;炒白术健脾助消化,止泻;炮干姜健胃止泻;炙甘 草温中,有解痉止痛、抑制肠道平滑肌作用;黄连具广谱抗菌性,尤对痢疾杆菌作用为强;木香行胃肠滞气,抗菌止痛;乌梅、秦皮涩肠治泻痢,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抗菌作用。

【主治】慢性腹泻(肠炎)、慢性痢疾。症见脾胃虚弱、时常泄泻、脘闷腹胀腹痛、肢 倦神疲等。 【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 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茱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弱,气虚于下久泻不止,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收效颇著。 70.2 慢性泄泻方 【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炒白芍10~24克,焦白术10~15克克,白茯苓10~20克,广陈皮6~10克, 防风6~12克,广木香(后下)、西砂仁(后下)各6~10克,六月霜20~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化湿浊、抑肝扶脾。 【方解】本方是由痛泻要方加味而成。慢性泄泻往往既可见脾虚之象,又可见湿热食 滞蕴结肠间之征、多为虚实错杂。肝木克脾,其临床特点是泻前或泻时必有腹痛。本方用白芍抑肝缓痛;防风疏风升清;白术、茯苓培土渗湿;木香、砂仁、陈皮调中助运;六月霜苦寒,清肠胃、止痢开膈、消食运脾,方中以此清化湿浊。合而观之,是抑肝扶脾、标本兼顾之良方。 【主治】肝木克脾所致的慢性泄泻,症见腹中疼痛、肠鸣泄泻、大便后有白黏液脓便, 舌苔薄,脉细弦。慢性肠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症状可用之。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纳差加白蔻仁;大便后夹有黏液脓血便加铁苋、地锦 草、黄连。

慢性肠炎中医特效根治方

慢性肠炎中医特效根治方 慢性肠炎中医特效根治方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本病可由急性肠炎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来,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加以营养不良,都可成为慢性肠炎的诱因。也可继发于咀嚼障碍、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寄生虫病等疾患。慢性肠炎- 概念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加以营养不良,都可成为慢性肠炎的诱因。也可继发于咀嚼障碍、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寄生虫病等疾患。根据临床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

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结合有反复发作史或有慢性肠炎的病因存在,诊断一般不难。 慢性肠炎- 症状 慢性肠炎图册(1)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1] 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2)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3)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 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慢性肠炎图册结肠炎的治疗以黄胺类 药物口服或肛塞为主。 1、并实施准确、有效的结扎(一般采用可吸收缝线,无需拆线)和封闭阻断进入痔核区域的血流及有效供应;同时在结扎区 域周围,可引起局部的慢性炎症反应,而实质问题在于西医治 疗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医生已尽力,患者仍痛楚。

直肠炎的中医治疗

直肠炎的中医治疗 直肠炎 直肠炎 直肠炎常见于体质虚弱、抵抗力低下的人。心肺肝胃肠道疾病、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大便秘结、腹泻、痔疮、肛管直肠脱垂、肛瘘、息肉病、肛门直肠狭窄、直肠肿瘤、直肠损伤、异物等,都可使直肠发炎。严重的需立刻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另外一些因素如饮食不慎,如过度饮酒、过食刺激性强的食物等,不适当的长期服用泻药,肛门内腐蚀性药物过多,细菌感染也均可引起直肠炎。 中医疗法 耳针 交感、神门、大肠或直肠下段,留针30分钟或埋针,加刺足三里、天枢以止泻。 单验方 ☆煨肉豆蔻、炒五味子各60克,煨广木香、诃子肉、炒吴茱萸各12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2次。 ☆锡类散1-2克加入100毫升温水中保留灌肠,每日1次,2-3周为1疗程,需要时可重复使用。 ☆白芨3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次50毫升,加云南白药0.3克灌肠,每日1次,15次为l疗程。 食疗 ☆鲜马齿苋30-60克煎水1饭碗,冲入捣烂的大蒜泥lO-15克,过滤得汁,酌加糖,1日2次。 ☆白木耳5-20克,浸泡数小时,以文火煮烂,酌加冰糖,每日2次。 护理 急性期或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并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大便次数、量、色、形等。当并发肠穿孔、肠梗阻时,及时行胃肠减压,并请外科会诊。 饮食以蛋白少渣易消化食物为宜,忌食生冷粗糙及刺激性食物。作好肛门的清洁卫生,

以免引起肛周炎症,可用温水或盐水擦洗肛门,保持肛周干燥。患者应保持轻松愉快,避免思想负担过重而加重病情。 预防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劳累。戒除烟酒,忌食辣椒、冷冻、生冷食品,预防肠道感染。 口服中药 ①自拟消溃愈疡方:白头翁、槐花、地榆、黄连、白及、薏苡仁、当归、党参、白芍、茯苓、甘草等,随症状加减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②灌肠方用自拟黄柏乌梅汤:黄柏、苦参、赤芍、白及、乌梅、白头翁、三七等,浓缩煎剂150 ml,温度38 ℃~39 ℃为宜,每日上午9时或晚上9时左右保留灌肠1次,术前排空小便,灌肠后使药液保留时间2 h以上。2周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参考资料 [1]. 肛肠疾病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19192217.html, [2]. 肛肠医疗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19192217.html, [3]. 北京肛肠医院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19192217.html, [4]. 肛肠疾病百科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19192217.html, [5]. 北京肛肠医院哪家好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19192217.html,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 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 2.瘀毒型 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6克,川连6克,红藤15克,白头翁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实12克,八月札30克。 3.脾亏肾虚 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陈皮6克,罂粟壳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12克,五倍子12克,北芪20克。 饮食: 1、银花红暮粥:红薯,大米,金银花,生姜。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马齿苋饭:马齿苋,大米。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加水常法煮饭。可早晚服食。连服15日以上。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山药芡实扁豆糕:鲜山药,赤小豆,芡实米。白扁豆、云茯苓各。乌梅。先将赤小豆制成豆沙,加适量白糖待用;将云茯苓、白扁豆、芡实米研成细粉。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蒸熟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药粉,拌匀成泥状。将药泥在盘中薄薄铺一层,再将豆沙铺一层,如此铺成六七层,成千层糕状,上锅再蒸。待熟取出。以乌梅、白糖熬成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即可食用。山药益气健脾治本,芡实固涩。白扁豆、云茯苓助山药,乌梅配伍芡实收敛。本方标本同治,而更适宜于疾病缓解期食用,能健脾止泻,但抗菌、消炎、解毒功能稍差。 4、荞麦山楂石榴饼:养麦面,鲜山楂,橘皮、青皮、砂仁、枳壳、石榴皮、乌梅各10g,白糖适量。先将橘皮、青皮、砂仁、枳壳、石榴皮、乌梅加适量白糖。用水1000mI煎煮。

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炎治疗综述 放射性直肠炎是指直肠或骨盆内脏器进行放射线治疗时或在放疗后引起的直肠炎,肠黏膜可发生糜烂、溃疡或出血。急性期多在放疗后1~2周,可见腹泻、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晚期多在放疗的6个月至数年,可出现便血,甚至合并直肠宫颈瘘或直肠阴道瘘,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痛苦与不便。 1 发病机制及中医病机 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放射线导致肠上皮细胞增生受抑制、肠黏膜下小动脉受损,引起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静脉内膜炎,而产生肠壁缺血和黏膜糜烂、溃疡,肠道内的细菌侵入使肠壁组织病损进展,最后导致纤维化、肠管狭窄和黏膜面扭曲等。中医学认为放射线的电离辐射是一种热性物质,放射性直肠炎急性期,热邪伤及肠道,肠道蕴热,结合肠道内湿,湿热蕴结于下,肠道传化失常,而发生腹泻、腹痛;湿热滞于肠,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伤则便血;湿性黏滞,湿热互结,则出现黏液便或泻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内盛之象。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多处在癌症中后期,体质大多较为虚弱,所以往往表现为虚实相间、寒热交结和瘀滞错杂之象。 2 预防 放射性直肠炎因放射线照射引起,故为减少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率,在进行治疗时应注意:全盆腔照射时,应避免射野过大,出现严重腹泻需调整放疗计划,单纯盆腔外照射应将直肠剂量控制在5 gy以内[1];腔内治疗时,通过调整腔内治疗分割次数、单次剂量、增加治疗次数及改善后装施源器放置技术等以减少放射性直肠炎发病率[2, 3];一旦出现放射性直肠炎表现,应立即停止放疗。 硫糖铝可激发内膜血管生成,减少微血管损伤。有报道显示,将硫糖铝作为灌肠剂直接作用于直肠黏膜可预防急性直肠损伤[4]。但一项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显示,硫糖铝不能预防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甚至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腹泻;同时meta分析也提示,预防性应用硫糖铝不能使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症状得到改善[5]。前列腺癌患者使用一种放置于直肠内的充气球囊可增加作用于前列腺局部的射线剂量,并减少由此导致的放射性直肠炎的可能性[6]。氨磷汀是一种肿瘤放射治疗的辅助药物,能保护机体正常组织不受放射线辐射,但对肿瘤组织无保护作用,不会妨碍肿瘤对放射治疗的疗效。研究表明,在放射治疗的前15 d内,每次治疗前30 min于直肠内局部灌注氨磷汀溶液,可有效减轻直肠的放射性损伤,并因为是局部用药,未发现与氨磷汀相关的毒性反应[7]。但这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 3 治疗 根据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治疗上应以收敛、解痉、消炎、保护肠黏膜、促进损伤修复和止血为主。 3.1 食疗应用肠内营养的患者,其精神状态及体力明显强于常规流质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体质量、血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浓度等均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疗效好于对照组[8]。 3.2 药物治疗外用4%福尔马林溶液(甲醛)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引起的出血已有20年历史,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药物。甲醛通过使蛋白质凝固,在黏膜层新生血管内产生血栓等起到止血作用,且作用表浅,不超过黏膜层[9]。有学者通过改变甲醛浓度治疗放射性肠炎也取得一定效果。haas等[10]用10%福尔马林溶液局部外涂放射性直肠炎的出血点,93%的患者出血停止,复发8例患者经再次治疗仍有效,认为10%福尔马林溶液是一种可耐受,廉价,无需麻醉、肠道准备及特殊手术器械,可在诊所开展的方法。raman等[11]用2%福尔马林溶液保留灌肠治疗24例患者,78.2%的患者出血停止或明显减轻,且副作用较少且轻微。

肠炎及慢性结肠炎中药方剂

慢性结肠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止泻。 【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柴国剑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涂家云方<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名为益气活血汤。药物组成:黄芪50克;炒白术,焦山楂,党参各30克;赤石脂,白芍各20克;乌梅,诃子,补骨脂各15克;煨肉蔻,茯苓,黄连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20天为疗程。配合溃疡速愈散(制象皮,血竭,赤石脂,乳香,龙骨,冰片,没药,孩儿茶,珍珠,青黛,共研细末)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可以中药调理,可以考虑用下方黄芪、当归、桔梗、石榴皮、川楝子各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15克 症状 慢性结肠炎的症状有以下7大表现: 慢性结肠炎属于肠道疾病的一种,是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病。慢性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马齿苋汤治肠炎 【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6%),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转25例(占25.5%),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乌梅败酱治肠炎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偏方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微观辨治体会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微观辨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0-05-28T14:58:18.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延文张建艳[导读]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逐渐有上升趋势,年龄趋小。李延文张建艳(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吉林白山 134300)【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250-02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逐渐有上升趋势,年龄趋小。多数学者认为可能由免疫、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直肠粘膜与粘膜下层。本病在祖国医学属“泄泻”、“腹痛”等病证范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或便秘或大便粘滞不爽,粘液便或脓血便,小腹坠胀感或便意感,甚至牵掣下肢不适。具有病程冗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宏观整体辨证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疗效不显。我们根据现代仪器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镜下所见,进行微观辨证,配合局部灌肠用药,疗效显著。一辨证分型 1、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增粗、紊乱、网络结构消失。多见于慢性结肠炎、直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治法:健脾化湿、厚膜方药:藿香20g、乌梅15g、茯苓25g、苍术15g、防风10g、白芍20g、白芷10g、炒薏苡仁30g、黄连5g、干姜5g、大腹皮10g、甘草5g。 2、湿热蕴结,热伤血络粘膜充血、糜烂、血管模糊、易出血或有脓血性分泌物,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止血。方药:苦参20g、黄连15g、葛根20g、生黄芪30g、白芷10g、生薏苡仁30g、仙鹤草30g、槐花10g、冬瓜仁20g、木香10g、茯苓25g、赤石脂粉(冲)20g 3、气滞血瘀,湿阻痰凝粘膜表面隆起赘生物,无蒂或正常,可单发,也可多发,表面无糜烂或无溃疡、出血,多见于慢性结肠炎,直肠炎伴炎性息肉。治法:行气化瘀、利湿散结。方药:苍术15g、生薏苡仁30g、黄柏10g、泽泻10g、枳壳10g、公英20g、柴胡10g、升麻10g、茯苓20g、山豆根12g、天葵子15g、大贝粉(冲)5g。 4、气虚寒凝,肠络瘀血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多见于慢性结肠炎,直肠炎久治不愈者。治法:温中补气、化瘀止血。方药:党参15g、白术15g、炙黄芪20g、茯苓20g、茜草20g、蒲黄10g、炮姜5g、炒薏苡仁30g、艾叶5g、当归5g、白及10g、三七粉(冲)5g。 5、气阴两虚,肠膜失养,粘膜萎缩,粗糙呈颗粒状,凹凸不平,颜色灰白或暗红,多见于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病程较长者。治法:补气养阴,护膜。方药:太子参15g、黄芪20g、当归10g、木瓜10g、白芍20g、生山药20g、丹参20g、麦冬15g、天花粉15g、赤芍15g、知母15g、甘草10g。 二治疗方法以上中药每剂煎煮三次,得药液300毫升,灌肠前患者排空大便,左侧卧位,双腿屈曲,灌肠液温度37-40℃,兑入药粉1份,用100毫升注射器抽取药液100毫升,前接橡皮导尿管,导尿管外涂石腊油插入肛门,由远及近缓慢注射药液,每日1次,灌肠后静卧30分钟以上。三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肠镜下粘膜充血、水肿消失,纹理清晰,粘膜呈橘红色,糜烂及溃疡遗留疤痕样改变,炎性息肉消失。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镜下粘膜仅有轻度炎症,。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镜下粘膜病变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变,镜下粘膜病变未减轻。四典型病例 1、韩××,女,32岁,工人。2007年8月5日,食大量草莓后出现腹病、腹泻、大便每日3—4次,便溏或泻而不爽,无脓血。自服氟哌酸胶囊、泻痢停等药后,腹痛消失,但便质始终不成形。自2007年8月20日,每于便后,出现便血,色黯不鲜,混有少量粘液。遂于2007年9月2日到通化矿务局总医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镜下所见: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粘膜充血、肿胀、易脆,多处出血点及瘀斑,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直肠炎。于2007年9月5日来我处就诊,辩证属气虚寒凝,肠络瘀血;治法:温中补气,化瘀止血,方药:黄芪20g、茯苓20g、炮姜5g、炒薏苡仁30g、白及10g、艾叶5g、当归5g、茜草10g、白术10g、三七(冲)5g,3剂,按上法用药,6日后,粘液血便消失,9日后便质正常,因患者惧怕镜检,未再复查,嘱其慎饮食,调情志,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2、钟××,男,42岁,干部,自述于2007年5月始,间断出现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劳累、情绪紧张后加重。曾先后到八道江区医院、白山市中心医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均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口服过肠炎灵、氟哌酸胶囊,行甲硝唑液、庆大霉素针剂、地塞米松针剂三药配合灌肠,但停药数日后病情再度发作。遂患者要求中药治疗,于2008年10月7日就诊,内镜下所见: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多处粘膜血管纹理模糊、充血、水肿、糜烂,有2处溃疡灶,大小分别为0.3cm×0.5cm,0.3cm×0.1cm。溃疡灶表面附着脓性分泌物,易出血。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辩证属:湿热蕴结,热伤血络。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止血。方药:苦参20g、黄连20g、葛根20g、生黄芪20g、白芷10g、生薏苡仁30g、仙鹤草30g、冬瓜仁15g、木香10g、茯苓25g、赤石脂粉(冲)10g。按上法灌肠用药,3天后腹痛、腹泻消失,粘液脓血便减少;15天后诸症消失;嘱患者R┮恢埽 傩兄瘟?5日,于2008年11月20日行纤维结肠镜检查。镜下见:粘膜纹理清晰;充血、水肿、糜烂消失,溃疡处愈合,遗留疤痕样改变。临床治愈。嘱其食疗薏米粥、慎起居。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五讨论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舌苔白滑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 【用法】水煎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白头翁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香连丸: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肠炎40例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肠炎40例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慢性肠炎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根据临床症状和舌脉进行分型,用中药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柳氮吡啶。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西药配合中药,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肠炎,可以明显地提高疗效。 【关键词】慢性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慢性肠炎,多以结肠炎为多见,是一种慢性结肠黏膜炎性反应,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因其性质和发作特征不同,有许多分型,属易复发病症。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近年来国内报道例数明显增多,对其治疗方案和效果各医院报道不一,尚在进一步探索中。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肠炎,取得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门诊病历60例均为慢性肠炎患者,对磺胺类药物均不过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9)岁,病程(10±5)d,初发13例,复发27例。直肠炎8例,左半结肠炎10例,直乙结肠炎13例,全结肠炎9例。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1±10)岁,病程(11±3)d,初发10例,复发10例,直肠炎3例,左半结肠炎6例,右半结肠炎4例,全结肠炎7例。所有病例均为肠镜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信谊嘉华药业有限公司,0.25 g)0.5 g,口服,1次/8 h。 1.2.2 治疗组西药治疗同对照组,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5型:寒湿泄泻型,散寒化湿,予霍香正气软胶囊(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0.45 g/粒)3粒/次,3次/d;阳虚夹湿型,温运脾阳,健脾益气,予附子理中丸(齐齐哈尔参鸽药业有限公司,9 g/丸)1丸/次,2次/d,和健脾丸(齐齐哈尔参鸽药业有限公司,6 g/丸)1丸/次,2次/d;湿热泄泻型,清热利湿,予葛根芩连片(甘肃河西制药有限公司,0.5 g/片)3片/次,3次/d;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予参芩白术散(齐齐哈尔参鸽药业有限公司,10 g/袋)10 g;肝气秉脾型,抑肝扶脾型,予柴芍云君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9 g/丸)1丸/次,2次/d。15 d为1个疗程,服用2~3个疗程。服药期间每3 d复诊1次或电话随诊,结束后1周每位患者均复查肠镜。 1.2.3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肠镜检查无异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肠黏膜基本修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好转。 1.3 统计学方法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白领得了直肠炎有些治疗方法

白领得了直肠炎有些治疗方法 直肠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患者感觉直肠部不适,有时便秘、腹泻交替,随病情进展症状多以腹泻为主,粪便呈稀水样,混有脓血、味臭、里急后重、下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瘦。 直肠炎的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应以健脾补肾、益气除湿为治本之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标之用,辨证施治,最忌长期应用大苦大寒之剂,亦可配合中药针如麦注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静滴以扶正。 (1)慢性期体虚无力,以排粘液为主。常用方剂有:太子参、炙黄芪、白术、甘草、罂栗壳、白芍、石榴皮、明矾,水煎内服,1日2次。 (2)慢性直肠炎急性发作时,予以清热解毒、润肠通便。里急后重,便次多者用枳实导滞丸清理荡积。

2.西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炎症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抗生素,配合口服 丽珠肠乐、得舒特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1)可根据病情口服、肌注或静滴抗生素。 (2)直肠粘膜水肿者,可用生理盐水、鞣酸、高锰酸钾溶液灌洗直肠。粘膜糜烂者,可涂醋酸可的松溶液或硝酸银溶液。括约肌、肛提肌痉挛者,可将温橄榄油注入直肠内。直肠粘膜萎缩变干者,可每晚于直肠内注入薄荷油适量。临床上,用蜂蜜、芝麻油和黄霉液,隔一天交替保留灌肠,每天2次,有很好的疗效。 建议:对直肠炎长期患者或反反复复的患者,建议可以采用中药 理气舒肠方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一下饮食习惯。 (3)药物治疗 杨酸偶氮磺胺类药物:一般用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简称SASP)作为首选药物,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疗效较好。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症,抑制自体免疫过程,减轻中毒症状,有较好疗效。常用氢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每日静脉滴注,疗程7-10天,症状缓解后改用强的松龙口服,病情控制后,递减药量,停药后可给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以免复发。 3.心理治疗: 该病患者常有焦虑、忧郁、紧张、多疑等精神心理改变,严重者可予抗抑郁治疗。 4.其它治疗: (1)营养饮食治疗:可予高营养、低脂、少渣易消化饮食,或嘱患者可予山药、白扁豆、苡米等煮粥,常食健脾养胃; (2)高压氧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尤佳。 直肠炎最主要是局部外用给药或者保留灌肠,还可根据情况配合中药内服。患者应到正规的肛肠医院取药。所取药物种类有,西米替丁、锡类散、加上氧氟沙星或者甲硝唑(这两个交替灌肠)灌肠治疗。禁忌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

2021年肠炎及慢性结肠炎中药方剂

慢性结肠炎中药方剂 欧阳光明(2021.03.07) 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止泻。 【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柴国剑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涂家云方<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名为益气活血汤。药物组成:黄芪50克;炒白术,焦山楂,党参各30克;赤石脂,白芍各20克;乌梅,诃子,补骨脂各15克;煨肉蔻,茯苓,黄连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20天为疗程。配合溃疡速愈散(制象皮,血竭,赤石脂,乳香,龙骨,冰片,没药,孩儿茶,珍珠,青黛,共研细末)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可以中药调理,可以考虑用下方黄芪、当归、桔梗、石榴皮、川楝

名中医治结肠炎(泻痢)八个秘方

名中医治结肠炎(泻痢)八个秘方 72.1 乌梅败酱方 【来源】路志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9克(后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 克。 【用法】(1)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 按原方配匀,烘干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日服2~3次。【功用】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缠绵难愈、易于复发,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其病理,既 有湿毒滞肠的一面,又有久病入络脾虚的一面、虚实夹杂。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施。所以,方中以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使脾健而行其运化水湿 之职,不止泻而泻止;乌梅、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且乌梅擅涩肠止泻;木香、黄连擅 治泻剂;当归养血和血;败酱草辛苦微寒,功擅解毒排脓;葛根升阳止泻;枳实抑肝理气。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健脾、抑肝、清热、利湿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 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加减】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 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槟榔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苡米、白蔻仁。

【疗效】多年使用,颇具效验。 72.2 姜莲养肠汤 【来源】胡翘武,《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干姜3克,毛姜、阿胶(另炖烊化)各10克,旱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防风、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每日早、晚空腹分服。其中阿胶 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功用】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方解】慢性腹泻,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阴阳亏虚,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气血 郁滞、寒热湿浊壅遏不化更为习见。肠腑既失气阴阳精之温煦滋养,又遭内蕴结邪之侵扰,彼此互为因果,虚实两极分化,传导失职,变化不及,腹痛便泻有增无减。本方以干姜、白术、炙甘草温中健脾益气,合补肾温阳、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煦养肠腑;阿胶、旱莲草、当归滋阴清热养血,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杨士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 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阴精耗伤之慢性腹泻,非此无以滋 填厚肠、如斯阴阳燮理,益气养血,虚损肠腑始有补益之望。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气血通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内困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升散调运于胃肠间,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结者能散、郁者能达,醒脾悦胃、活泼气血,若此气血两调、寒温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故用之效佳。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症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 夹赤白黏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末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