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苦难儿童的解放

为苦难儿童的解放

为苦难儿童的解放
为苦难儿童的解放

为苦难儿童的解放

201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两名为儿童基本权益奔走的人士。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和60岁的印度人权活动人士萨蒂亚尔希(Kailash Satyarthi)共享此殊荣。

奥斯陆时间10月10日上午11点,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贾葛兰(Thorbjorn Jagland)在该委员会宣布了得奖人。“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认为,一名印度教人和一名穆斯林、一位印度人和一位巴基斯坦人,共同参与这场为教育、反极端主义的抗争,有重要意义。”

去年就是诺贝尔和平奖热门人选的马拉拉,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她也是该奖历史上的最年轻得主。“马拉拉通过英雄式的抗争,成为了女童教育权的一位杰出发言人。”贾葛兰在发布会上说。

从童年起,马拉拉肩上就担起了一般孩子难以想象的重担。2008年,塔利班控制了马拉拉所在的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禁止女童受教育。年仅11岁的她,就在全国媒体前发表题为“塔利班凭什么夺走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演讲而闻名。

2009年起,她开始用笔名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上撰写博客,告诉世人塔利班政权下的生活。她不久就受到死亡威胁,而这威胁在2012年变成了现实——一群枪手在马拉拉回家的校车上向她开枪。身受重伤的她却奇迹般地劫后余生,仅9个月后就再次投入了为女童呼吁教育权的公共事业。

目前,马拉拉移居英国。她成立了“马拉拉基金”,为女童教育权筹款,不仅为巴基斯坦女童,也为叙利亚、尼日利亚等全球各地深受恐怖主义之害的女童争取权益。联合国在2012年决定,将每年7月2日(马拉拉的生日)定为“马拉拉日”。

萨蒂亚尔希亦是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人士。26岁时,他放弃了电气工程师这一光鲜亮丽的职业,几十年来投身为印度童工争取权益的事业。他曾冒生命危险冲击工厂,救出被奴役的童工。他领导的Bachpan Bachao Andolan组织,已经解救了逾8万名受奴役的童工,助他们获得正常的生活、回归校园。

他的关怀不止于印度。他主持的“全球反对童工之征”(Global March Against Child Labor)联合了来自140个国家的2000个社会组织和工会,为儿童争取免收劳役、获取教育的权利。他成立了“rugmark”认证系统,褒扬南亚的地毯制造业中不使用童工的正面例子。

“继承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传统。”和平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他为国际关于儿童权利公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萨蒂亚尔希是第八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生于印度的人士。马拉拉则是第一位生于巴基斯坦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们将分享价值124万美元的奖金。

提名之最

今年共有231名个人和47个组织被提名,创下历史新高。

和平奖委员会于每年2月1日前接受提名。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被提名,但有提名权的仅限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平奖委员会现任和前成员、和平奖往届得主、相关学科的教授、和平研究和外交政策研究机构的主管人员、国际法庭的成员等。

虽然被提名人士和提名意见都要50年以后才解禁公布,但一些被提名人士还是被透露出来。

中国获提名者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名他的是挪威议员维登(Trygve Slagsvold Vedum),以促进粮食安全为由,同时提名了他和印度遗传学家斯瓦米纳坦(Mankombu Sambasivan Swaminathan)。

此前最被下注公司看好的被提名人是罗马天主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主掌梵蒂冈教廷19个月以来,方济各在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的议题上积极发言,展现了天主教对世间问题的关怀。方济各由其母国阿根廷的议会举荐提名。

不过,仅主位一年多就获奖,料想也会引来诸多争议——2010年刚上任一年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一个先例。前教皇保罗二世也曾在冷战期间为和平事业积极奔走,却未获此奖。

此次最具争议的被提名人,或许要数爆出美国大范围数据监视活动的斯诺登(Edward Snowden),和将美国秘密情报透露给维基解密(WikiLeaks)的曼宁(Chelsea Manning,变性前原名Bradley Manning)。在一些人看来,二者都以巨大的勇气捅出“惊天秘密”,将美国政府不为人知的行动公之天下。但在美国政府看来,二者所为却危害了公共安全。至今,斯诺登流亡俄罗斯,曼宁则身陷囹圄。

提名斯诺登的是两名挪威议员——可见,挪威政坛在和平奖得主的提名上,惹恼的政府不分阵营。

最积极争取

或许没有任何一个被提名人,比““日本人民保持宪法第九条””这个组织,更积极为自己争取这项殊荣。

“日本人民保持宪法第九条”其实是一个“虚构”的组织——其起源是日本神奈川县一位名叫鹰巢直美的家庭主妇2013年在网上发起的倡议,为日本宪法争取诺贝尔和平奖。

她的想法是,日本宪法第九条中关于放弃交战权的条款,为战后防止日本政府发动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理由竞逐和平奖。当下,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寻求

修改宪法,已在今年7月通过了解禁宪法“集体自卫权”的重新解读。日本国内不少民众对此深表担忧,民间也涌现出以“保卫宪法第九条”为宗旨的草根组织。

但诺贝尔和平奖只授予个人和组织,宪法本身不可能被提名。发起者想出的变通之策,是将全体日本公民作为一个组织来提名。发起者也承认,并非全体日本国民都赞同宪法第九条,但只要日本宪法一天未被修订,就应该肯定其在过去六十几年来为和平作出的贡献,并通过授予诺奖来弘扬这种和平的承诺。

于是,倚赖有提名权的日本大学教授的提名,“日本人民保持宪法第九条”的提名申请成功被奥斯陆的和平奖委员会所接受。半年多来,“日本人民保持宪法第九条”执行委员会也在博客、社交媒体上争取支持,并在在线请愿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3577745.html,上以日、英、中、韩四语呼吁签名支持。截至10月10日,该请愿获得了逾7万个在线签名和35万的书面签名。

临近和平奖揭晓,由于奥斯陆和平研究所(PRIO,与和平奖委员会并无联系)主任Kristian Berg Harpviken撰文首推该组织获奖,助其获得了不少媒体曝光度。他首推该组织的理由是,今年的乌克兰危机说明,国家间爆发战争的风险并没有消除。将和平奖授予一个反战、主张和平的倡议,有助于强化这一信息。

幼儿创造力概述

幼儿创造力概述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和智商有点相关,但不是绝对有关。一般而言,有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有好创造力的人,却要有中等以上的智商。创造力除了“智力”之外,还包括了5个重要的能力:敏觉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流畅力。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培养宝宝创造力的作用和意义 创造力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最新的研究指出,相比智商而言,想像商数更能准确地预知宝宝未来的学业是否成功。因此,培养宝宝的创造力是爸爸妈妈能为他做的最好的事。让你的宝宝成为原创的思考者,让他从小就明白:许多问题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当宝宝长大以后,他会拥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事物,创造力本身会让他一生都感到幸福和快乐。 3-5岁是宝宝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美国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托伦斯等也发现,3-5岁是宝宝创造性能力的高速发展时期,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我国的宝宝同样也存在着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这到底是 为什么呢?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影响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宝宝在婴幼儿期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主要的活动是以游戏为主,家长和老师对宝宝的游戏活动很少约束,宝宝有很多自由的空间,去随意地玩、随意地想、随意地发挥。而这时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对宝宝的想法或行动进行过多地干预,宝宝不会因为自己的胡思乱想遭到别人的否定和指责。所以创造性思维发展 良好。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宝宝就要开始面对学习活动,这时的家长和老师就变得“严厉”起来,因为他们此时强调的是宝宝应该掌握更多的知识,更重视宝宝能否正确地思考。 他们会告诉宝宝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宝宝的行为又随时受到成人们的监督和评价,当宝宝没有按照成人教给他的那样去做,宝宝 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这样宝宝为了迎合成人,渐渐放弃了自己的“胡思乱想”,乖乖地向 着成人们想要的答案思考着,这样自己便能得到大人们的赞赏和奖励。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3-6岁宝宝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苦难生存与自我救赎_平凡的世界_解读_郝彦丰

《2004年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议论文选》(22) 苦难生存与自我救赎 ——《平凡的世界》解读 ■郝彦丰 李红雨 内容摘要: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立足于特定的时间(1975-1985)和特定的空间(陕北黄土高原),全景式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陕北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从苦难中自我救赎、寻找生存之路。本文试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分别剖析苦难的生成及主人公在苦难生存间的救赎,从而来把握这部现实主义巨著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苦难;生存;变革;土地;农村;城市;救赎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路遥是极其独特的一个。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他结合自己在贫瘠的陕北农村、在生活底层挣扎奋斗的经历和体会,创作出一大批有浓郁的陕北文化气息、揭示时代下苦难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其中,《平凡的世界》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巨著。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时代和历史为大背景,在一个封闭落后的陕北小山村展开故事情节,以一系列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示了人们生存中的苦难以及苦难下的挣扎与奋进,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一、 从时间的维度看苦难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1975-1985)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革,并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历史、现实和人生等方面苦难的认真严肃的思考和热情的剖析。因此,从时间的维度首先来感受作品中的苦难对真正理解作品内涵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路遥曾说,他不会用政治家的眼光审视这些历史事件。他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来观察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或者说条件下)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状态。的确,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对人们苦难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思考、剖析无不扎根于1975-1985这一时代历史大背景。1975-1985是中国由旧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漫长转型期,是从乱到治的转折时期。这是中国大地沧桑的十年、苦难的十年。因为转型势必会带来变革,而变革则意味着苦难。这十年的变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而又围绕着政治思想、观念习俗和个人生存这几个 140

解放孩子

解放孩子 ——读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方法—— “六大解放”》有感 四川宜宾高县庆符镇瓜芦小学严增敏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解放儿童的双眼 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现在很多孩子周末成天待在家里,守着电视、电脑过日子,不愿出去看看外面的大自然,自然也不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更谈不上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二、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现在很多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的又是独生子女,没有玩伴,缺少亲情,平时业余时间、节假日要么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起,接受的是他们固有的传统的迷信、成见、偏极的思想,老年人按照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思想来教育孩子,限制了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比如我班上有个孩子,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早逝,跟着奶奶生活。从小就爱打架,一期下来,至少打了二十次架。我下来一了解,原来他奶奶教育他:谁打了你,你就要去打回来,不能认输。有一次,他又打了人,我叫他把奶奶请来,没想到他奶奶说:“我孙子打了别人,就让别人打我孙子好了,我没有钱给别人治.”这就是总分老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无法理解。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I卷:在苦难中书写辉煌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I卷:在苦难中 书写辉煌 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I卷:在苦难中书写辉煌 一只蝴蝶幼虫将自己藏在了一片草丛中,一层一层地将自己编织到美丽的梦中,然后静静地等待着梦醒的那一刻,破茧而出。 可当它连最后一丝阳光也感受不到的那一刻,它后悔了。厚重的茧毫不留情地将阳光“拒之门外”,孤独和恐惧一点一点的袭来,黑暗瞬间占据了那小小的空间。它不敢乱动,因为它感觉只要它一动,空间就仿佛在缩小,把它压得透不过气.不知过了多久,雨开始倾泻而下,它看不见雨,只听见雷鸣。 雨停了,它知道太阳快出来了,可它却看不见也感受不到阳光会给它带来的温暖。它再也受不了了,它使出了全身力气,把它这些天所受的苦难全都转化成了力量爆发出来,它努力想要撑破这层它亲手编织的、厚重的茧。 仿佛有光了,终于,厚重的茧慢慢破裂了,它看到了它渴望已久的阳光。它想离太阳更近一点、再近一点,它飞起来了!它那五彩斑斓的翅膀扑闪在空中,格外美丽。它向远方飞去,用它那充满苦难的翅膀书写着属于它自己的辉煌,那个画面令人感动。

蝴蝶的破茧而出之所以令人感动,是因为它将永久的苦难酝酿成瞬间的惊艳。 蝴蝶是如此,人亦是如此。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司马迁是受了多少苦难才撰写出了《史记》。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旋律伴随故事响起,揭开你不平凡的传记……维也纳,推开窗风景却如此委婉,在破旧琴房,弹唱出贝多芬的悲伤”一首《贝多芬的悲伤》将贝多芬的坎坷的一生弹奏的催人泪下。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留下了许多贝多芬的名曲,却同样留着伤痛,有忧伤的,是怀念亲人,是事业不成;但是他的一生,更多的是他直面苦难而创造的辉煌。 当他的耳朵渐渐失聪,当爱情纷纷远离,肉体的精神的,夹击着,刺激着,或许贝多芬有那么一时间的撕心裂肺,因为他面对的是再也

如何培养和发挥创造力

如何培养和发挥创造力 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于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讲到:“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可见,创造力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甚至是国家和社会,都是不断发展的源泉。但是,现实中的很多因素都限制,甚至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其中有四大因素扼杀创造力:1、思维标准化:指人的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规范化与模型化,追求的是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但很容易导致人思想僵化;2、功能固着化:指个人将某种对象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固有不变的,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表现;3、知识无活力化:指个人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学生在智力上不是越来越发展,而是越来越压抑,终而使人学非所用,学用脱离,最后变得越学越蠢;4、知识传授权威化:指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扼杀创造力后果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并使它发挥到实处。下面,我将从学校教师、企业、个人自身三个方面去理解如何培养和发挥创造力。 一、学校教师 (一)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创造意识,使学生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形成的教学环境 创造欲望的形成是受所处环境的刺激。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它将学生与特定的问题连接起来,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促成学生从普通的思维意识向创造意识转变。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探索愿望,使学生明确探索目的,促成创造意识。 2、利用创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热情和欲望是对创造成果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创造成果对学生创造意识激励的潜在动力,要充分觉悟到只有教师合理利用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3、让学生了解创造的意义 只有明白了重要性,人才会去重视。如果学生没有对创造能力的意义的正确理解和理性价值态度,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积极和正确的创造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认识、领悟创造的价值意义,感受创造的魅力。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观

学前教育之角色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发展

角色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发展 齐润仙中幼网 角色游戏的特点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玩好游戏的关键;让幼儿亲自去观察,感知体验生活,在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之后,再为他们创设自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游戏的环境气氛。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儿童活动的第一需要。角色游戏则是幼儿最喜欢、开展最广泛的一种社会性的模仿活动,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当今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相当一部分还受着传统教育观与儿童观的束缚,在指导思想、游戏内容、组织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和要求不相适应之处。不少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开展只是为完成教学计划,为观摩检查而进行,失去了角色游戏的意义。 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创造力,其目的就在于彻底转变传统的游戏观念,进一步探讨角色游戏的有效途径;发挥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作用,尤其是创造力的作用。 为幼儿提供创造性的游戏环境 角色游戏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待人接物的态度,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它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丰富的生活印象和知识经验是角色游戏的源泉,是幼儿维持探索热情、保持游戏兴趣和发展创造力的前提。而在以往的角色游戏中常常出现主题匮乏、动作单调、情节呆滞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幼儿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首先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扩大其视野,让他们亲自去接触社会,到大自然中体验、感受生活,为游戏存储丰富的生活表象和知识经验。如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医院、裁缝店、饭馆、理发店、百货商店等,请各行各业的家长介绍他们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情况,让幼儿亲自实践和感受。在参观医院时我们请大夫给幼儿看病,让幼儿亲自去挂号、取药等。之后,幼儿在玩角色游戏“医院看病”的时候,有的扮医生,有的演护士,有的当病人……幼儿扮演各种角色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充分显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增加动手操作机会

苦难让生命绽放

苦难让生命绽放 时间:2018-08-21 13:30:54 | 作者:郑钰钢 苦难对多数人来说意味着难过,无助,甚至绝望。但更多的人因为这坠入谷底的经历,学会了如何飞翔。像迫使荆棘鸟唱出天籁的利刺。苦难在带来生命剧痛时更点燃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火花。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天才则是一块垫脚石。 苦难逼人奋起。总有些麻木的心灵甘于勉强度日。总有些平庸的头脑,甘于碌碌无为,如同守着一颗枯树,不曾寻找绿洲的鸟儿。不经历毁灭性的打击,总不会振翅高飞,为自己奋斗一次。清末内忧外患的苦难迫使严复,魏源等一批有识之士奋起。去开眼看世界。政党迫害的苦难迫使曼德拉奋起,组建民族之矛为自由而战。苦难真正来临,人们不再漠然,而是拼尽力气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过去苦难抽打在脊背上的。痕迹还在隐隐作痛但若不是这程度的一边倒去了你最后的依赖。你又怎会奋起拼搏,为自己找寻一片真正的绿洲。 苦难激发生命的潜能。诚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但缺乏合适的契机去引燃他。潜能永远也只是潜能,休莫说顺境时,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并加以运用。可见困难对于潜能激发的作用之大。谈迁不会认为自己在53岁时仍有能力再编写一次400多万字的《国榷》。但书稿被窃后,用了几年的时间,她做到了,霍金在查出ALS之前仅仅算一个聪明的高材生。而确诊后他在轮椅上进一步探索宇宙被称为当代的爱因斯坦,面对苦难,没有退路时,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奋力一搏,而有时恰恰是这不得已的爆发,打破了生命的桎梏。一般出生命的潜能! 苦难促人调整的人生方向。就像水中的礁石,苦难令我们尝尽苦头,却也无声的助我们调整着前进的方向,若不是经历的民族沦落的苦难,原本学医的鲁迅不会毅然回国,执笔为伐,若不是经历了战争摧残的苦难,贵族出身的南丁格尔不会投身战地医疗事业,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苦难影响,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的方向呢?也许苦难就像姬伯伦所描述的那样,那是你身中的医师,医治你病身的苦药,他的手腕重而辣。却是有冥冥的温柔之手指导着。 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领航员,但是,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我始终相信苦难是生命最强者,真诚的祝福与馈赠。即使他用利刺作为包装,风雨过后,也总能开出最娇艳的玫瑰花。

高中语文智慧美文中国式苦难的寓言

高中语文智慧美文中国式苦难的寓言 震后的废墟,水泥板的一端压着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如果你是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当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地吐出“救弟弟”三字时,石板下的姐姐,也在黑暗中陷入了同样的无助和绝望。23秒钟的一场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道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无奈?这是冯小刚拍摄《唐山大地震》时,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地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流下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我是含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体验了。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除了早年的《芙蓉镇》等很少的几部电影,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其实无论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成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防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 张静初扮演的那个姐姐,之所以宁可选择退学,也不选择堕胎,就是因为自己曾经有过的苦难记忆,使她对生命能作出这种积极的回应。这也是人类修复创伤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它们决不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苦难的承受者,虽不会被我们视为英雄,但她对人性的这种自我修复,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行为?这也是社会要保存苦难记忆的价值所在,它既可成为社会道德力量的源泉,也能让民众达成对保护人性免受伤害的共识。 假如一个社会对于苦难或灾难的集体记忆是残缺的,只会导致民众对人性的麻木和精神的败坏。因为他们极少感受苦难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只要条件许可,人人都可能变成苦难的制造者。从这个角度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迈出了我们对于苦难记忆的第一步。 就像汶川和玉树地震一样,没有人能预料到,灾难会在何时发生。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有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对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在苦难重压下的人性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失去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

儿童创造力发展

儿童创造力发展 一、研究背景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和标志之一,对于创造 力概念的界定层出不穷,而研究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是儿童整个心理 方面发展的关键部分。其儿童的创造力与学校的教育也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联。 二、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个很复杂的概念,研究者往往因研究的取向不同而对创造力 有不同的定义。过去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不外乎从历程1、个人的特质2、产品3,以及压力环境4四方面进行讨论。历程的观点着重于分析产生创意的过程与阶段;个人特质的观点注重于探讨高创造力者应具有的 人格特质;产品的观点着重于界定创造性产品的标准;而压力环境的 观点则着重于探讨压力或环境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三、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不断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基本 技能和行为规范,且通过思维的有效发展,小学时期的儿童在创造力 方面有着实质的进展。5 (一)小学时期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进入小学后,在教师的影响下,其想象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 儿童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2.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度到可 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二)各科学习中小学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通过我国台湾学者贾馥茗对语文科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进行的实验研究6,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学习中儿童创造力是向前发展的,进行创造性教学是可以加速其进展的。 2.我国台湾学者贾馥茗也对数学科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7,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儿童的创造力可以得到迅速的发展,而科学的教学则会加速这种发展。 四、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学校因素 (一)学校教育对儿童个体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文献探讨8-10,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正面学校因素为: 1.学校课程提供思考能力的训练。 2.教师提供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榜样。 3.教师表达对学生创造力表现的期望与信心。 4.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5.同辈榜样的学习。 阻碍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因素为11: 1.教学中的偏差妨碍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2.陈旧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心理压抑感妨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二)学校创造力教育的重点 我国台湾学者葉玉珠通过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学校教育应该加强的方面12: 1.培养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精神和态度。 2.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收集资料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作者:————————————————————————————————日期: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许三观卖血记》批评之批评 读了《活着》,再读《许三观卖血记》,发现这是另一部《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两部小说都蕴含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知天知命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智慧,其乡土民间叙事均通向深度的人道主义。所不同者,《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地先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生命哲学的意味。《许三观卖血记》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体现出世俗化的民间叙事的特点,具有形而下的生活哲学的韵味。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至爱,余华正是凭着这两部小说首先走向世界,继而走红国内的。1998年,《活着》获得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第17届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从此,《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好评如潮,并开始进入经典运作与建构的阶段,人们在民间化与现代性、民族化与世界性的想象中为它们建立了经典性。与此同时,由于它们呈现与蕴含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又引发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批评:肯定性批评与否定性批评。这两种批评都以某种人生观、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作为判断的标准,在自设的语境中,它们的言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自设语境与文本语境相合或相近时,其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切合作品的实际;当自设语境与文本语境不合或相异时,其批评不是对作品作了误读误解,就是强行将作品纳入自设语境之中,逼迫作品就范。说到底,自设语境是一种先定预设、先天为真并且具有排他性的话语系统,尤其是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是极力排斥通约性的。而对作品的正确判断与评价,是不能以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作为唯一视界的。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内的批评尽管有时也能够在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有独到的看法,但它的“独到的看法”常常不仅不能将它的有效性覆盖到整个作品,反而将视界定于一端或一点,从有限的合理走向极端的偏执,影响了批评的正确性。如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蕴含的意义也处于明晰又含混、确定又不确定、单纯又丰富的状态,这样就为各种批评提供了建构自设语境的可能性。我以为,正是这种意义表面处于确定性的“显在”,而实际处于不确定性的“含在”,在为《许三观卖血记》造就了经典性的同时,也为批评预设了不确定性。批评的不确定性不断撑大了《许三观卖血记》的意蕴和意义的边界,丰富了它的内涵,无论是肯定性批评,还是否定性批评,都对它的意蕴作了真正意义上的发掘。我作批评之批评,是想在拆除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的情况下,努力抵达《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叙述之中,去体会、去把握它真正的真实。 一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有效发挥孩子的创造才能方法想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有没有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下面这些方法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能极大地开启孩子的创造力,而且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灵活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体系的实用方案。No.1 欢迎来到“为什么”时代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No.2 张开想象的双翼这个训练通常也会被称作“异想天开”。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No.3 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下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尽可能发挥这种能力。No.4 质疑:真

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幼教论文 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要】音乐活动是一个运用脑力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内心活动。所以教师应该创造性地教,让幼儿创造性地学,通过这样的创造性活动,让幼儿主动学习,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通过论述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三个途径和在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幼儿;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是现代教育的首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这表明创造力人皆有之。儿童身上存在着创造力,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但是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期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通过科学的、多元的教育手段,循循善诱,耐心的为幼儿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处处以百倍的耐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创造的火花,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创造潜能,使这种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垫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那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我们通过以下三个主要途径来实现。 第一、大胆想象,让音乐欣赏充满活力。

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老师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多选择一些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具有特点的音乐,利用音乐的这一特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主的去学习,进行自由地想象,以此用语言或动作大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欣赏江苏民歌《拔根芦菜花》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跟着音乐大胆想象大家在农田里插秧唱歌的情景,在一遍遍欣赏音乐的时候,就能够根据音乐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并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在这种丰富的联想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第二、创编歌词,让歌唱活动魅力无限。 所谓创编歌词就是为现有的歌曲增编新歌词或增添部分歌词,幼儿天生地喜欢自编自唱,这是一种在音乐教学中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很好方式。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音乐知识、经验,运用旋律或近似旋律在自由、积极的状态下自发进行的。因此与幼儿的言语能力、生活经验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丰富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语言经验,然后再要求幼儿进行相关创编,这样幼儿才能做到创编内容多样化、个性化。 第三、自编动作,让韵律活动充满个性。 在韵律活动中创造主要是通过一些艺术性的形体韵律动作,跟随音乐进行创造性表演。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组织韵律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并为歌曲配动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根据歌词自己想动作。幼儿做动作时,教师尽量不做,在一旁注意观察,发现幼儿有了好的动作,立即请他在集体面前表演,教师作正确评价,鼓励其他幼儿也用自己的方法,凭自己的感受自由地做与音乐韵律相应动作,这样,既给予自由创造的弹性,同时也引发他

生命与苦难

生命与苦难 生活不会永远的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正如水道要经过不同的河岸,树木要经历常变的四季。所以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学会珍惜生活。正如一位诗人所说:“苦难是个山头,翻过它,你就会看到美丽的日出!” 她 跌倒一万次的人也比她幸运。她从娘胎里出来,就无手无脚,手脚的末端只是圆秃秃的肉球。8岁时,有了思想的她就想到了死。可怜的是,她无法找到死的方法:用头撞墙,由于没有四肢支撑,在碰得几个血泡,摔的一脸模糊后还是依然活着;绝食,又遇到了母亲的怒骂:“8年,我千幸万苦拉扯你8年了……”看着母亲的眼泪,她恍然大悟:“我要像正常人一样活下去!”于是她开始训练拿筷子。她先用一只手臂放在桌子的边缘,再用另一只手臂从桌面上将筷子滑过去,然后,两个肉球合在一起。她从用一根筷子开始,再到两根筷子,日复一日,血痕累累,9岁那年,她终于吃到了自己用筷子夹起来的第一口饭。 学会拿筷子之后,他又开始学走路。她将腿直立于地面,努力保持生体的平衡,和地面接触的部位从血痕到血泡,从血泡到厚茧,摔倒爬起,血水夹汗水,汗水接泪水。10岁那年,她学会了走路。也就在这年,她产生了读书的念头。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她成了村上一名学生。不论寒暑和风雨,总是早早到校,她用手臂的末端夹笔

写字,比常人多出十倍的努力,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 去年,她被一家工厂破格录用为会计。如今,她不仅有稳定的工作,还是远近闻名的孝女,并且有一个高大健康的丈夫,膝下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女,一脸温馨,甜蜜。 她,给手脚健全、体魄健壮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只要付出对生命的热爱,你就会收获幸福。 他 美国体育史上伟大的长跑选手—格连·康宁军,在童年时遭遇意外事故,致使双腿严重受伤,腿上没有一块完整的肌肤。医生断言他此生再也无法行走。面对黯然神伤的父母,他没有哭泣,而是大声宣誓“我一定要站起来”。 他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后,便尝试下床了。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伤心,康宁军总是背着父母,拄着父亲为他做的那两根小拐杖在房间里挪动。钻心的疼痛把他一次次击倒,他跌的遍体鳞伤也毫不退缩,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几个月后,他的两条腿可以慢慢屈伸了。他在心底默默地为自己欢呼:“我站起来了,我站起来了。” 他喜欢湖泊,便心向往胡泊,顽强地锻炼着自己。数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坚韧和毅力,走到了湖边。至此以后,他又开始练习跑步,他把农场上的牛马作为追逐对象,数年如一日,寒暑不放弃。后来,他的双腿就这样“奇迹”般地强壮起来。再后来康宁军通过不断训练,成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长跑运动员。康宁军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苍天不会虐待生命的热爱者。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明确提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要进行“六大解放”。其关于儿童的“六大解放”独创而深入的探讨则(应删除)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而(增加)这些建议在今天看来仍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 (一)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陶行知尖锐地指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不仅仅是儿童,青年、成人也是被这种种“裹头布”(加引号)束缚着,这严重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发展。唯独解放头脑,创造力才能得以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当其冲(成语不对,应改为:首先应当做的就是)的是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要像中国(加:封建社会下的)女子勇敢的撕下“裹脚布”一样,将这层层“裹头布”从儿童头脑中撕下来。同样地(改为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要想突围而出,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也必先把“裹头布”解开。(无关联,缺少过渡语)陶行知借用三明主义中的话,为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他认为“思想贯通,便等于解放头脑”,而人只有发生(原话?)思想,思想贯通,以后才生信仰,才生力量。因此解放头脑是发展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唯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战胜敌人(敌人是谁),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二)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陶行知一贯重视手脑并用,手脑相长,。(用句号)在他看来“手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提到自从有了可以自由活动的手后,人类才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能够从事更高的创造活动,这使得人类进步便(删)一天千里,超越一切动物。假如把双手束缚起来,人类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我们要在头脑的指挥下用手使用机器制造,使用武器打仗,使用仪器从事发明(仪器怎么发明,改为测绘?)。而中国对于小孩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就必须解放儿童的双手。陶行知以与朋友太太交谈孩子把金表拆坏一事为例,说明如何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他还以爱迪生的母亲关心爱迪生成长的故事为例,说明长辈们不要轻易否定了儿童的创造力。主张我们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学习,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双手,这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 陶行知十认为传统的封建(重复?)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无益于社会的“小书呆子”。他提出不要让儿童:“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 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要看世界》一诗中,他还写道:“我是一个大孩,我要看看世界,和大家一同来改造世界。”儿童只有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才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并产生探索真理的动机,进而发生创造活动。 (四)解放小孩子的嘴 陶行知以他曾经写过的这样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禽兽不如人,只在每事问。”以及“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为例(红色为加),来说明“问”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并且他进一步强调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因此要允许小孩问问题,解放小孩子的嘴。陶行知批判地指出中国(加人?)一般习惯是不许小孩多说话,大人说得话孩子只要照做就可以鼓(?),这使儿童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削弱了儿童的创造力。在陶行知看来,大人要使“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得自由”,不仅要准许他们问,而且要鼓励他们问,这才能充分发挥他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许三观卖血记》批评之批评 读了《活着》,再读《许三观卖血记》,发现这是另一部《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两部小说都蕴含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知天知命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智慧,其乡土民间叙事均通向深度的人道主义。所不同者,《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地先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生命哲学的意味。《许三观卖血记》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体现出世俗化的民间叙事的特点,具有形而下的生活哲学的韵味。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至爱,余华正是凭着这两部小说首先走向世界,继而走红国内的。1998年,《活着》获得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第17届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从此,《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好评如潮,并开始进入经典运作与建构的阶段,人们在民间化与现代性、民族化与世界性的想象中为它们建立了经典性。与此同时,由于它们呈现与蕴含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又引发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批评:肯定性批评与否定性批评。这两种批评都以某种人生观、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作为判断的标准,在自设的语境中,它们的言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自设语境与文本语境相合或相近时,其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切合作品的实际;当自设语境与文本语境不合或相异时,其批评不是对作品作了误读误解,就是强行将作品纳入自设语境之中,逼迫作品就范。说到底,自设语境是一种先定预设、先天为真并且具有排他性的话语系统,尤其是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是极力排斥通约性的。而对作品的正确判断与评价,是不能以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作为唯一视界的。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内的批评尽管有时也能够在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有独到的看法,但它的“独到的看法”常常不仅不能将它的有效性覆盖到整个作品,反而将视界定于一端或一点,从有限的合理走向极端的偏执,影响了批评的正确性。如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蕴含的意义也处于明晰又含混、确定又不确定、单纯又丰富的状态,这样就为各种批评提供了建构自设语境的可能性。我以为,正是这种意义表面处于确定性的“显在”,而实际处于不确定性的“含在”,在为《许三观卖血记》造就了经典性的同时,也为批评预设了不确定性。批评的不确定性不断撑大了《许三观卖血记》的意蕴和意义的边界,丰富了它的内涵,无论是肯定性批评,还是否定性批评,都对它的意蕴作了真正意义上的发掘。我作批评之批评,是想在拆除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的情况下,努力抵达《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叙述之中,去体会、去把握它真正的真实。

创意养成-发挥生活中的创造力

创意养成 《创意养成》运用3T和3B发挥生活中的创造力 创造力如何培养?「创意时结果,但创造力是可以被培养的,」台湾教育心理学者、也是剧场艺术专家吴静吉说明,每个人都希望更有创意,但创造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产生创意或创新,而如何产生、激发创造力,其实是可以透过学习养成的。 ◎创意的大C和小c 「创意可以分为两种:大C和小c」,吴静吉指出,大C是指伟大的发明或创造,可以改变人类文明与生活的创造,例如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大C的发明是需要长期投入、或是无法短期看到成果的,这种投资是一种高风险;但一旦成功,就会是高获利,就像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就是这类型的创新。 至于小c则是指生活中的创意。每个人生活中都在解决问题,有时靠小创意就可以化解危机。创新不见得一定是发明,有时候是不同元素的独特组合,如营销上的创意,将既有的产品做崭新的包装和应用,就是一种小c;再如丰田的JIT(Just in Time)系统就是一种创意,只要这个创意让你无法被别人取代,就让公司的生产更有竞争力。 ◎培养创造力的7种秘方 大C也许来自于某领域的特殊才能者、也许来自一个梦幻团队的集体智慧,那是大多数的组织或个人都无法轻易达成的:但是生活中的小c却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和培养的。要增加自己的创造力,吴静吉介绍以下7种秘方: 1.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首先一定要有一个信念,就是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每个人在生活中部有一些独特的体验,这些体验就能够产生特殊的创意和想法,因此如果能够虚心倾听每个人的想法,主管倾听部属、同事互相倾听,创意就会被鼓励、被激发。 2.肯定与包容创意的3T 一个好的创意环境必须肯定创意和创意人。《创意新贵》(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书作者理Richard Florida在书中提出新崛起的「创意阶级」,也就是应用到创意的工作者,如科学家、艺术家、文化创意工作者。他发现有些城市没落、有些城市繁荣,繁荣的就是「创意城市」,能够留住企业和人才,这些创意城市之所以能够成就为一个持续繁荣的环境,除了因为它们吸引了很多创意人才,拥有高科技,生活上还提供了高度包容创意的风气,有符合创意人的生活型态和生活质量。也就是拥有3T:Talent(才能)、Technology(科技)和Tolerance(宽容)。 创意人多半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甚至怪癖,而一个创意城市对创意人的行径,即使做不到正面肯定,至少也能够高度包容。

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_王小英

2005年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12 2005总第214期Journal of N ortheast N ormal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Sum N o 1214 [收稿日期]2005-01-0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促进幼儿创造人格与创造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课题批准号:DHA030149) [作者简介]王小英(1963-),女,吉林四平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 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 王小英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视角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对193名3~7岁幼儿发散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实证研究,得出了4点结论。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提出了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教学建议。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发散思维;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 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5)02-0149-06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与标志之一,尽可能地挖掘人类的创造潜能,使人类的创造力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研究证明,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其中也包含着创造的潜能。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出幼儿的创造潜能,这是摆在广大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图根据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就这一问题做初步探索,以期为幼儿创造性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心理学依据与教育教学对策。 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一)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陶行知曾经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于幼儿的创造力, 我们既不可低估,也不可盲目地拔高,将幼儿的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混为一谈。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创造力在质上、量上、目的性以及价值等诸多方面与成人的创造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发展水平及特点。 1.幼儿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幼儿的创造力不像成人的创造力已基本定型,变化幅度不大,相反,幼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经验日益丰富,心理发展渐趋成熟,个性逐渐形成,其创造力发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幼儿创造活动类型和范围有了变化;第二,幼儿创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断增强。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逐渐从无目的创造向有一定目的、解决问题式的创造过渡;第三,幼儿的创造产品由仅具有个人价值和意义逐步向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方向发展[1](P41)。 2.幼儿的创造力属表达式创造力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泰勒根据产品新颖独特性和价值大小的不同,将创造力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表达式的创造、技术性创造、发明式的创造、革新式创造和突现式的创造。泰勒指出,在五个层次的创造力中,表达式创造(指以自由和兴致为基础,因情境而产生,随兴致而感发,但是却具有某种创意的行为表现)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幼儿的思维发展处于直观动作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萌芽。他们还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知识经验积累比较薄弱,这种 ? 94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