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刘莉读了一些教育名家的著作,渐渐发现他们的教育已不单纯是说教、条文,而是上升到了一种艺术,给人美的享受,他们总是把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思想认识的提高融为一体,使语文教学的生命更为丰富。如上海于漪老师认为:人民教师的思想要有时代的高度,他的工作才会有开拓的光彩,教师的教学要有时代的活水,教学的生命才不会枯竭;辽宁魏书生老师说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吉林吕志范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学既要育才,也要育魂”;而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识用于实践的需要。”他还说“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想的学生,他的命运不值得羡慕,千万不要让你的学生被这种学究气所控制。”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反复强调的“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又一次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看到了教育中的美。

一班主任工作“以美育德”

李镇西对学生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即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他在“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一个人特有的兴趣、特长,大胆让学生去展示:他充满童心地去唤醒学生的灵魂,和他们互通书信,和他们野外郊游,和他们共进午餐,和他们课间游戏;他对待差生,从来不离不弃,用真诚的爱走进他们得心灵;对待优生,优中养精,引导他们树立更宏伟得理想、目标,支撑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新学期中,他的几个做法我想借鉴。

首先是他的指导思想“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新学期开学,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是我们班训中的一个内容,我首先总结了上学期中,去年一年中我感受到的幸福,感谢给我带来幸福感受的学生……不觉间,我发现学生们的眼光清澈了,他们更清纯了,目光交流中,和我得心贴得更近了。瞬间,我坚定了一个想法,以后每周都让大家评议给自己带来过幸福感受的人,或以日记的形式出现,长此以往,同学间的关系怎能不和睦、融洽,他们的灵魂如何不美?

其次是教育学生做“灵魂的搏斗”,让学生“吾日三省吾身”,这应是一种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方法,通过具体的实践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其能力,还可以发现自己某些潜在的特长,并体会到其中的

乐趣。引导学生评“转变最大的学生”转化后进生,学生们万万没想到,我会开学之初布置第一次考试作文,《记班级一位转变最大的同学》,他们非常认真地记下题目,并热烈讨论。几天后,我也通过引导,给大家锁定了目标,都去注意班级几个表现较差的学生,这样,表现差的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也悄悄收敛了一些。

最后是指导学生办报纸,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身边的新闻,激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第一天,当我把这一想法布置下去之后,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为报纸取名的热情高涨,一下午就有了十几个建议,我想,李老师的《未来日报》和《石室晨报》一定曾激发过无数学生的动力,培养出了不少的新闻界的优秀人才。我们的报纸,初步定名为《晨钟周报》或《攀岩周报》。

二语文教学“以美启智”

教学十几年,也曾经想过要把一些感性的了解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曾经想,要变不自觉的运用为有意识的进行,但始终没有实现。

李老师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深得我心,令我为之振奋,并有了共鸣得喜悦,有了认同感。

⒈课堂教学中的课文阅读“读出自己”和“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即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这和平时自己教学中一定强调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感受何其相似啊!这不正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认同感”吗?而找到“认同感”后带来的喜悦和动力是何其大呀!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吗?怎能不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⒉给学生读文学作品

我中学时期的语文老师曾利用周会课给我们读《语文报》上的一个连载中篇故事,那时的我每次都是满怀期待的企盼周会课,可这一愉悦的体验竟被我忘记,直到看到李老师给学生读《红岩》、读《青春之歌》……才又重拾记忆。一直也在想,利用上所有的语文课,甚至课余大量的时间,去品析、去讲解、去练习课本有多大意义?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大幅度提高?现在觉悟:是啊!与日常体验割裂,和思想感受割裂,和文学体系割裂的语文教学永远都只能是教学,而不能上升为“艺术的语文教育”。

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美妙的魅力,何愁不能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所以,把学习的主动意识教还给学生吧!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戏剧等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戏剧等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综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包括话剧、歌剧、戏曲、小品、木偶戏、皮影戏等)以及电影和电视剧,这些都属于综合艺术的范畴。 国内外有许多学校,都很重视综合艺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学校,成立了木偶戏剧团和话剧小组;美国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带领孩子们每年排练一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北京的十一学校,话剧团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等等。 为什么这些名校和名师,都不约而同地重视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原因就是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独特的美育功能。它们是最贴近生活、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是最受欢迎的思想教育手段之一,是发现和培养各式各样人才的重要途径。 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感知美和理解美是审美教育和审美修养的基础和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对生活中一切高尚的东西都会没有感情,失去知觉。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具有高尚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

那么,到哪里寻找生动实例呢?除了日常生活,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最贴近生活,有三个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 一是它综合了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的各种元素,使每个人在欣赏时,各种感官都进入了充分感知的状态。例如中国戏曲,通过音乐、舞蹈、唱腔、表演等,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综合艺术境界,以综合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以美取胜。 二是它具备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独特美育功能。它以最接近生活、最逼真、最能够打动人的表现形式,使欣赏它的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在剧院中,常常看到观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叹息流涕,散场后心绪仍然不能平静。 三是将生活中复杂的、分散的矛盾和冲突,加以提炼和浓缩,呈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最容易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占时少、内容精的形式是对青少年开展教育的最好手段,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提倡。 去年,我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著名演员冯宪珍主演的话剧《办公室的故事》。一个小小的舞台、有限的几个人物,就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社会上的流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剧场里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在演出后的座谈会上,我请教冯宪珍:如何培养下一代少年儿童热爱戏剧?她说戏剧是伟大的艺术之一,应该让孩子们接触。剧场里,演员和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我们编写这本《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家长、教师“唤醒”孩子的心灵,对付那只“负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我们算是“重视”教育的,只不过在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区别于欧美等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视“人文教育”的,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得以发展的原因。毫无疑问,现代中国也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结果如何呢?文凭普遍升高,文化水准不见高;知识量不断增加,但能力未见长;证书一大堆,素养却未变。这样的教育显然既不是国家想要的,也不是教育者想要的,更不是家长想要的。 如果说做什么都应该讲究“依道”而为的话,那么,教育的“依道”更难,因为教育的宏观规律相对好找,而微观规律或者说具体个人的成长规律太难找。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科学性离我们还较远,教育的艺术性更需要加强。这一方面源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未能揭示出人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规律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即便这些知识可以随手拈来,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又不可能拿过来就用。历史上,孔子、苏格拉底等尚可以“因材施教”,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做不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习惯于面对所有人的“同一教育”,试图让每个人“一边高”地发展;教师和家长似乎很容易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宁肯牺牲某个孩子某一方面的拔尖表现,也不愿接受“偏科”或某一方面低于他人。“硬灌”、“强压”就是“硬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反而成了多余的。 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而非简单经验积累之上的教育,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孩子得到了这样的教育之后,便会做到:是龙,可上九天揽月,是鱼,便乐于小川遨游;能研究,便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摘取科学桂冠;会工作,便学会一种技术或从事一种活动,安安分分、平平静静。生活顺利了,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自食其力,然后善待弱者;生活不顺,仍可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仇富仇官,顺其自然,怡然自得。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作用(优选.)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本章的内容概要 (一)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1.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2.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1876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爱国主义诗词为例,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确实是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达不到的。应当说,在艺术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教程文件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只记得在中学时期出现过这种现象:不论是课上课下,饭前饭后,就连上厕所都要手捧金庸、琼瑶的小说如痴如醉,因为当时的我总有一种“仗剑走天涯”以及“少女情窦初开”的美好憧憬。而此时,我手捧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获至宝,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在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又回到了如痴如醉的岁月,它就像一片沃土,让我这棵幼小的嫩芽无尽的吸吮着养分,让我饥渴的身心得到渴望以久的滋润。是什么吸引了我?我又从中吸收了怎样的养料?且听我慢慢讲来。 一、致“青年教师”的我 今年我已经40岁了,说“青年教师”确实有些牵强。不过,我确实“年轻”,这里的“年轻”指我的“教龄”,仅仅两年多而已。当他的书中所提到的他第一次走校园的心情时,使我一下感同身受。我一直向往当一名教师,但却因差阳错的干了其它职业。我一直告诫自己,对自己向往并喜爱的事情就一定不要放弃。所以,在2014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校园。当听到像百灵鸟叫声一样动听,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正如李镇西老师所形容的那样:第一次听到有人对我说“老师好”的那份激动,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是呀,梦想照进了现实,又怎能不激动?第一次忐忑但又故作从容地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情景现在想想仍历历在目。但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神,天真无邪的笑脸,无不成为我的动力,从没有底气,

到镇定自若,说起来轻松,但辛苦只有自己明白。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那就延用李镇西老师书中提到的话:因为由衷的热爱这份事业,所以,要为自己提一个高远的目标,并终身奋力攀登。 二、致年轻的班主任~~我 当了一年的班主任,才深刻体会到它的不易。尤其是刚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你不仅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还要管理他们的吃喝拉撒等等。刚开始真有些“焦头烂额”,慢慢适应了,才感觉“一言堂”、“我是女皇”的快感。但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谈班主任的苦乐观”时,我才知晓自己的年轻与幼稚。他把班主任的工作叫做“甜蜜的苦差事”,从一点看来,他是多么热爱这份工作呀。他书中提到的一些观念与做事风格虽然只限于初高中的学生,但他的一些做法,鉴于小学,尤其是低年级也是可以实行的。像他所提到的人权问题,所谓人权,即是人人都享有的权力。那么对于6、7岁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在上课时总怕他们没有记住,所以就反复地讲,结果无可厚非的就是说话啰嗦,甚至拖堂。在我看来,拖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与内容,可往往事与愿违,既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学生呢,还不领情,坐在座位上,可心早就飞出去了,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于是乎,免不了一顿大发雷霆,用“一统天下”的威严震慑住他们。现在看来,真真是徒劳的无用功。原因就在于,我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没有尊重他们的人权。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有哪个学生不想赶快下课,飞奔出教室,去享受这课间十分

美育作用和目标

美育中的目标和作用 一、目标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重点是艺术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和教育美育。艺术与美育各有侧重,艺术以创作与文化的理解为主,美育则以美感的培养为主。[8] 社会主义美育的基本任务是: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要求在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还要求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艺术形象。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为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就要使他们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以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养成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要注

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二、美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 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 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三、主要原则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语言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诚与谦逊。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这样说到:“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李镇西老师无疑也给我指出了一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捷径”。阅读此书,我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受到了激励、鼓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李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在不断追求“更好”。“但是,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感受着这份“最好”,我开始每天审视自己,看今天的课上的比昨天进步了没有,今天处理学生的问题比昨天冷静了没有,今天为学生做得每一件事尽力了没有。同时我也引用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来教育我的学生,并告诉他们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须尽心尽力,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须尽善尽美,凡是做一件事今天就要比昨天尽如人意。“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在教育实践中好的做法,以及教

雨露润心田——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雨露润心田 ——读《李镇西教育随笔》有感 草有了雨露的滋润,更加葱茏;禾苗有了阳光的温暖,更加生机;作为新教师的我,有了李镇西老师教育随笔的滋润,更加茁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书记载了李镇西老师从教32年的经验与收获。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老师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青春期教育、后进生转化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素质使我感动、钦佩。同时,也使我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学到了来自教育一线专家名师的教育理念及宝贵的经验,从他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有童心、乐于学习、勇于思考、广泛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有目标的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应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因为童心是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教师的童心要以恒固的爱心为基础,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怀有童心,只有童心能够唤起爱心,也只有爱心才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用爱心贯穿我们教育工作的始终。虽然我们不可避免地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了距离,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与学生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感受,带着充满爱的童心行走在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这样才

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会以平等、宽松的教育心态去面对学习,在学习中才会有勇气和自信,在自信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为一名老师,还应拥有一颗责任心。责任心是促使一名教师干好工作的动力,成为影响教师工作质量、效率和成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李镇西老师说:“责任心就是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前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只用拥有一颗责任心才能把学生培养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将来才能带着责任心走向社会,为我们创造美好的世界。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一项良心活儿,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准确量化评价,这就使得许多环节和工作只能凭教师自身的责任心去实施。引导学生正确地定位自己,从自己实际出发,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改造中国的抱负,拥有科学精神、创造能力,成为追求真理的真人。 拥有一颗童心、爱心、责任心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素质。在阅读《李镇西教育随笔选》的过程中,其中“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解放班主任”、“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几篇随笔是李镇西老师从班级管理者的角度阐述多年来自己在教学一线总结的工作经验,给刚入职的新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思路、方向。让正在为如何开展教学、进行班级管理的我受益颇深。 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李镇西老师在教育随笔中多次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坚定

方案-音乐的美育功能与人的和谐发展

音乐的美育功能与人的和谐发展 '音乐的美育功能与人的和谐 音乐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 。音乐是通过有 的乐音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来创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 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卢梭把音乐定义为:“将声音组合成悦耳的东西的艺术”。音乐的美,是现实生活的美的反映,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声音体现。音乐的美,不仅在于能为人们的感官提供现实生活中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优美生动的音乐音响,而且对于建立审美结构、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等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音乐 就更应该被重视。音乐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审美教育涉及的是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它关系到内在人心、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塑造。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它才具有一定的音乐美育功能。 1音乐美育能有效地构建审美心理结构 1.1音乐美育能积极地培养人敏锐的感知力 敏锐的感知能力是培养和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生动的想象和审美理解力的重要基础。这因为,人的内在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认识能力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世界和各种艺术形式的感知而完成的。在一定的距离内,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比视觉刺激更积极,在时间过程中灵敏地感受起伏运动的音响。音乐 比造型艺术的语言更容易影响人的情感,声音没有文字那样的符号障碍,能直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倾听音乐,不是对个别的音响要素进行感知,而是对音乐及其结构形式,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乐曲结构的整体感受。经常进行音乐审美活动,可以训练出“音乐的耳朵”,还能在优秀的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运动——节奏、韵律、变化;感受到理性社会的和谐——对称、均衡、错综统一;感受到情感的丰富性——热烈、缠绵、喜悦、忧伤。 1.2音乐美育能启发人的想象力 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视觉形象,也没有语言的逻辑力量,它将丰富的情感内容凝结在抽象的形式中,它所表达的情感是朦胧的、深邃的,为人们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正好启发人的想象力,使欣赏者能够暂时超越自我和现实,使心灵得到净化。 1.3音乐美育能提高审美的直观理解 音乐美育不仅培养人们对音乐表现技巧的理解,对音乐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各民族深层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理解,这是音乐形式暗含的最深刻的意味。音乐的抽象形式本身就积淀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思考。音乐审美是一种“品味”的审美,需要有较高的直观理解力。经常进行音乐审美活动,能提高直观理解力,从音乐中“品”出它的深层蕴涵,提高人们“心领神会”的本领。 2音乐美育能培养丰富而高尚的感情 2.1音乐美育能提高人们认识现实的能力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对客观事物、显示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的音响反映。对作品内容的反映,必然或明或暗地反映了作者的 信仰,道德观念。因此音乐作品总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内容,使听众逐步悟得人生,对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制度变革等的认识。 2.2音乐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责任感 当丰富的情感内容以特有的音乐音响作用与人的听觉时,能够在听者的心灵中激起强烈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两个,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简单的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 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了,芮成钢不就是吗。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这个道路,而这个又不是个案,在现在制度下又成了基本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的现象,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教育就像养花一样,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谢晓红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去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我班有个学生叫龙某。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老师,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老师批评他。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虽然他现在的学习状态还不是非常稳定,偶尔也还会偷偷懒,作业少做,但是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习惯的磨练,他会有更出色、更进步,做的更好!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邰某的改变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这样的孩子,刚刚到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优点,每个和他的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棘手。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并不是一个石头、一块钢铁,如果学校和教师最大限度的给予他时间、空间上宽容,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他也会被溶化。面对着他的改变,现在来谈成功与否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想经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他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就是对人存在价值的肯定,也就是让人成其为人。艺术能表明或揭示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意义,教育更是承担了很重要的责任。所以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应该传达给学生的重要思想。一句话艺术能丰盈人的心灵世界,让人更好地战胜我们生活中的阴暗面,这就是艺术中的人文教育精神。 关键词:情感;幸福;自由;意义 艺术属于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如何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象艺术等等范畴一样,也没有一个普世认可的定义,所以我们就依据比较经典理解来理解来和使用人文精神。法国1971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拉鲁斯辞典》对“人文主义”的广义的解释是:”“从黑格尔赋予这个词更为广泛的意义而言,人文主义被理解为人的精神上的努力,它肯定的是人对于人的崇高尊严、人的无可比拟的价值、人的广泛的能力的信仰,它力求保证人的个性的全面实现。”[1]这个广义的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文精神的一些基本特征。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2]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理解并置在一起,或许我们就比较能理解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存在价值的肯定,也就是让人成其为人。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就是要守护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意义等等。艺术教育恰恰完美的诠释了这一追求。那么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情感的守护 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表达情感的各种符号,这是其它物种绝对没有的能力。人就活在人创造的情感符号的世界里,从遥远的史前洞穴符号到现代的影视符号,都与人类的情感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说这些形形色色不绝如缕的艺术符号就是对人情感的忠实守护。如果没有这些形形色色不绝如缕的守护情感的艺术符号,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例如,风靡全球的《指环王》是如何让今天的人如痴如醉的,就会明白人并不是单向度的理性动物。创造神话,活在神话中是人类最古老的生活方式,也是不死的梦想。那些否定神话的理性主义者就没有认识到神话的本质原来是情感。现代人复兴神话,也不是理性的需求,而是情感的需求。人在神话中获得的是情感的陶醉,而不是理性的知识。宗教学家斯特伦精辟地说:“神话是什么?为何它有如此强大的魅力?神话,是关于超自然存在的故事。它以象征的创造力把人的存在秩序化,并成为一个意义的世界。神话,还有一种观念,对于生活于其规范作用中的人们来说,它具有终极的价值。”[3] 所以艺术是对人情感的守护,人类就活在他创造的情感世界里。传达自己的情感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冲动。所以我们要积极开放我们的心态,欣赏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扩大我们的同情心,把我们培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提高我们生活的境界,从而享受诗意的生活。艺术教育就是要启发人的这种内在需求。 二、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幸福的守护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文化史上最为迷人的探险之一,那些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幸福观占据了人类文化史上最为核心的位置。艺术,人类艺术永恒的主体也是传达人类的幸与不幸。如果人遭遇的是一个积极的有作为的时代,这个时代艺术的主旋律自然是绽放人幸福的生活。例如拉斐尔圣母像展现的就是圣母的幸福感。他画笔下的圣母显得那么温情,那么和蔼,那么美丽,那么善良,我们看了也能刻骨铭心地体验到圣母的快乐和幸福。拉斐尔生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一个积极的有作为的时代,也是一个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幸福,肯定人的尊严的时代。人类最惊心动魄的艺术就是传神表现人获得幸福时刻

论美术的美育功能

论美术的美育作用与功能 ----CY 一、艺术与美术 什么是艺术?当谈及艺术时,很多人会列举出像向日葵,蒙娜丽莎,维纳斯等多种艺术作品,但当我们继续追问怎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艺术的,怎样界定艺术时,我们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艺术,一般来说,是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创造等思维方式,借助一定的符号,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产品。我们依据审美的审美感受,可以将艺术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这其中的造型艺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术,是指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眼睛)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摄影、建筑等。 二、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指通过美的艺术作品来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心灵,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培养和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并不只局限于学校中,而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德、智、体、美、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四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美术的美育作用与功能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人们能对其进行直观的感知和理解。美术也是一种静止艺术,人们观赏它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因此,美术作品能被人们普遍地接受。美术对其他艺术如舞蹈、戏剧、服装等具有极大的渗透性,这种渗透性极大地增强了它在美育中的作用。美术是通过美的视觉形象,美的思想情感来发挥美育作用的。美术的美育作用与功能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美术有助于培养人的视觉审美能力。人们在观赏美术作品时,美术作品的线条、色彩、形状等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这使得我们的感觉认识更加敏感。而且,当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美术作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其二,美术可以激起和丰富人的情感。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凝缩和加工,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而这种情感往往能唤起欣赏者的情感,引起共鸣。就像当人们在欣赏那些壮阔的山水画时,就会有一种身心舒展的感觉。而且,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生活,还能调动起人美化自身的动力,从而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其三,美术可以提高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于美术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观赏性和愉悦性,人们在观赏时会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本身就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往往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活动。这都利于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并且当人们在欣赏了大量的作品后,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总之,美术在美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其他艺术作品无法代替的。

视觉和心灵的艺术说课稿

视觉与心灵的艺术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美术学院07美学7班杨紫怡。首先介绍一下在我的课堂上实施的教学理念。 快乐教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寓教于乐,轻轻松松,润“美育”于无声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视觉与心灵的艺术》,选自人美版第13册九年级上,属于“欣赏·评述”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 新课标实施以来,通过我的一些了解和认识深刻的体会到了我国在中学美术教育方面的锐意改革。它改变了以往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灌输,转而向美术的情感素养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以激发其终身追求美的情感。 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美术作品欣赏——就是一个最好的解决途径。通过欣赏课,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欣赏、理解艺术作品,从哪个角度去体会美、感知美,从而达到美育素养的积累。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很重要,它好比开启初中美育的一扇门,让学生能了解初中美育的特点——那就是“直观感受美,深层挖掘美”。

本节课讲述的是肌肤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家的作品。其中重点讲述的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是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格尔尼卡》属于“象征主义”的代表作,是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也是一副享誉世界的肖像画作品。因此,在教学设计这一块,我做了如下安排: 教学目标: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而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眼睛所接收到的信息,大脑所反映出的情感,用语言表述出来,简单点说就是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我从三个方面设立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品的仔细分析,让学生了解《蒙娜丽莎》和《格尔尼卡》,明白作家创作的根本思想和目的,达到欣赏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认知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不同流派不同作者不同时期对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并体会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带给人类请打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比如通过格尔尼卡认识到战争的残暴性,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上升到“爱护世界和平”的高度。并且逐步想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办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大胆表达,分析,判断和评书能力。2,体验,领悟蕴藏于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深刻内涵。

班主任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

班主任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 隆昌一中李孟军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这种爱虽然不同于父母、家人、朋友的爱,但我觉得这种爱与其他类型的爱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无私。只有这种无私的爱,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把这种爱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也渐渐地壮大着自己。作为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只有采取不同的教法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一、案例背景: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名叫xx,这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与同学打架斗殴,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

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二、事情的经过: 有一次在课堂上,见不爱学习的xx很难得地高高举起手想要回答问题,我立刻请他作答,当时他可能是有些紧张,在回答时结结巴巴的,结果班上另一个同学田佳岩当场笑出声来。我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只听xx气势汹汹地冲田佳岩吼道:“笑什么笑!”田佳岩顿时止住了笑,可xx并未就此罢休,他立刻“气炸了”,把手中的课本往地上一摔,径直走向教室门口,甩门而出。见此情景,全班同学都愣住了。当时我迅速做出判断,首先要保证学生们正常上课,其次为了确保xx的安全,要立刻把xx找回来。于是我立即追出门外,叫住xx并告诉他现在是上课时间,如果因为他的缘故而耽误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会使本就不融洽的同学关系更增加一层隔膜。也许是担心成为全班同学的“公敌”,xx默默地跟着我回到了教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xx虽然人在课堂,却始终没有冷静下来,一会儿踢桌子,一会儿撕练习本。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我引导其他学生继续集中精神上课,对xx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 下课了,我发现xx仍然没有“消气”,因此先把另一个同学找来,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那个同学也表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向xx道歉。又过了几节课,当我发现xx已逐渐冷静下来后,便将他找来谈话。他一进办公室便低着个头看地板,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似的——我知道他已经做好被批评的准备,而且打算一如既往地“虚心接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美术常常与音乐、体育被当作调节学习情绪的“小三门”,学生们因为大量的课外作业也愿意将每周少得可怜的一两节美术课改为语数课。到临大考时,把美术课改成自习更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皆大欢喜。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连起码的一些美术教具,如几何体、石膏像等也没有;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有的学校只好让不懂美术的教师兼职上美术课。“赶鸭子上架”的教师,为了混过美术课只好在课前先请人在黑板上画个图案,然后挂在教室里让学生画,自己拿起语文或数学作业在改,有的干脆在上课时拿一个牙罐往讲台上一放,让学生自己写生;美术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启蒙和铺路架桥的功能。下面试就小学美术的功能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1 美术能促进少年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儿童从小就喜欢画画,就想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从他会拿笔起,就在纸上、地面上或是墙壁上画出千奇百怪的形象,由于儿童缺乏明确的数和量的观念,不理解透视现象和空间关系,因此,在画画时常常忽略了物体的大小、高低、远近的比例关系。把人物、大树、房屋画成高低一样,有时把地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画在一条水平线上,把雨伞画成帽子那么小。但尽管儿童画得不象、画得使人发笑,可他要画一辆汽车或飞机,总要事先有个考虑,这样不间断的思考和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就是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首先要经过观察、感知客观事物的形象、结构、比例、

色彩、空间位置等。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把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这样就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及认识事物的能力。儿童作画,主观创造的成份较多,往往不着边际,异想天开,这就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观行动性,而画画和手工活动恰恰符合了这一点,也就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美术活动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这样儿童的手指肌肉也得到发展;使动作协调。要使画面效果好看,就要求儿童有正确的审美观,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就促使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美术教学有如下主要优点: 1.1 用比较法指导少儿在观测对象时对物体各部分之间的长、宽、深的比例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大小与位置、物体与画面之间进反复比较,得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掌握物体之间的特征,可以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 1.2.用联系法指导少儿在组成物写生或景物写生中观察哪个是主体物,哪个是陪衬物,再观察被挡住物体的可见部分时,要联系到不可见的部分,使少儿对描绘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的现象,从而找出形体的结构规律,可以培养少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 1.3 .用默化画法训练少儿的观察力,可以培养少儿的记忆力和默画能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活动对发展儿童少年的智力和培养创造力是相当有意义的。能陶冶少儿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和才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