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 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思考

1.5 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思考

1.5 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思考
1.5 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思考

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初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导学案

编制: 复备人: 课型 授课时间 第 课时

1.5 一元二次方程 小结与思考 学习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能熟练利用不同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利用不同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下列方程中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x 2+1x

2=1 B .ax 2+bx +c =0 C .(x -1)(x +2)=1 D .3x 2-2xy -5y 2=0 2、方程(m +2)x |m|+3mx +1=0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

A .m =±2

B .m =2

C .m =-2

D .m≠±2

3、把方程2(3)25x x +=+化为一般形式为 。一次项系数是 。

4、方程3x 2+2=4x 的判别式b 2-4ac= ,所以方程的根的情况 。

5、已知x 1、x 2是方程x 2

+2x -4=0的两个根,则x 1+x 2 = , x 1x 2 = 。 6、如果一元二次方程x 2+ax +b= 0的两个根是0和—2,则a= ;b= 。

7、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 2(41)50y --= (2) 2x 2

+1=3x. (用公式法)

(3) 2

4450x x --= (4) (y -1)2=2y(y -1)

二、典型例题:

1、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9 第三边的长为一元二次方程x 2-14x +48=0的根,则这个三

角形的周长为 。

2、如果a -b +c = 0,则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 0(a ≠0)必有一个根是 。

3、若最简二次根式4x

x2-与3x

10-是同类二次根式,则x的值是。

4、关于x的方程

..2

(2)2(1)10

k x k x k

---++=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5、运用配方法

...求代数式

257

x x

-+的最大(小)值。

6、某服装厂为学校艺术团生产一批演出服,总成本3000元,售价每套30元。有24名家庭贫

困生免费供应。经核算,这24套演出服的成本正好是原定生产这批演出服的利润。问这批演出服共生产了多少套?

三、探究提升:

阅读题例,解答下题:

例:解方程x2-|x-1|-1=0.

解:(1)当x-1≥0,即x≥1时,x2-(x-1)-1=x2-x=0.

解得 x1=0(不合题设,舍去),x2=1.

(2)当x-1<0,即x<1时,x2+(x-1)-1=x2+x-2=0.

解得 x1=1(不合题设,舍去),x2=-2.

综上所述,原方程的解是x=1或x=-2.

依照上例解法,解方程x2+2|x+2|-4=0.

小结:

反思:

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并且与一些旧知识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放手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操作,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应用,同时让他们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主要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及函数与不等式思想方法,让学生体验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不等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体验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处理典型例题练习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简单题型能自己解答,而一部分学生对稍作变式的题目易错,透露出了思维不灵活,应变能力弱等不足。所以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前必须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题型,每一个学生作充分地细致地研究。 1、备课中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大胆对一次函数解析式和图象的实际应用内容进行整合,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编写问题,即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再加上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和自然过渡,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奠定了基础。 2、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互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展示成果,讲解思路,提出疑问,交流看法,完善答案。充分信任学生,尽力做到了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讲对的不再重复。使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巩固和应用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3、回顾教学过程,学生回答问题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函数应用中的探究,最后自我反馈,使学生主动的、活泼的、有个性的动手动脑,进而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探索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重点;二是综合运用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解不等式,这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具体的不等式转化成一次函数,再通过画图来揭示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直线,观察、思考得到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不等式的解集与两条直线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从函数的观点认识解不等式。学生经历了前面的探究学习后,很自然从"形"的角度来认识解方程组。为了帮助学生从"数"的角度来认识解方程组,教师设计一个练习,先让学生体验再引导学生归纳结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种呈现知识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例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建立函数模型,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对于利用图象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让学生独立画图,分析比较,然后强调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于第二种方法,着重引导学生作差得到一个新函数,并把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结合画图分析完成。 本节课主要在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下功夫,并结合实际,不误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四个"一次"之间的关系。同时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突出学生活动这条主线,辅以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授课过程中的几点不足:1、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欠缺。有前松后紧的情况出现,特别是最后一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的时间不够,而且没有利用多媒体给出标准的答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小结 【学习目标】 1.会选择利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前置学习】 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解下列方程: (1)02)3(212=-+x ; (2)x 2+2x =0; (3)3x (x -2)=2(x -2) (4)(x +3)2=(2x -5)2; (5)x 2-x +1=0; (6)(x -2)(x +3)=66.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对以上方程的解法,你能说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总结出对于不同特点的一元二次方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去解了吗? 知识汇总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二次方程化为 ,即 . (3).一般考虑选择方法的顺序是: 法、 法、 法或 法 二、疑难摘要: 【学习探究】 一、合作交流,解决困惑: 1.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说说通过自主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的疑难与困惑是什么?请同伴帮你解决.) 2.班级展示与教师点拨: 展示1:用直接开方法解方程:(1)01362=-x ; (2)4122=+-x x .

展示2: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1)02=+x x ; (2)0)25()4(22=---x x . 展示3:用配方法解方程:(1) 016102=++x x ; (2)05632=-+x x . 展示4:用公式法解方程:(1)0122=-+x x ; (2)04122=- -x x . 二、反思与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自我检测】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3x =0; 2.x 2+2x -8=0; 3.3x 2=4x -1; 4.(x -2)(x -3)=6; 5.(2x -1)2=4x -2; 6.(3x -1)2=(x +5)2; 7.x 2-7x =0; 8.x 2+12x =27; 9.x (x -2)-x +2=0; 10.224x x +-=; 11.43 2412522+-=--x x x x . 12.(3x-1)(x-1)=(4x+1)(x-1)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1昨天我们学习了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我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然后介绍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的过程。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再者,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因而,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同时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

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再次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次函数的教学反思2本课是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了与前面二次函数定义的呼应,使学生心中的困惑得到了最终的解释,通过图像和配方描述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数的性质是本课的重点,最终达到不同二次函数表达式融会贯通,学习本课的基础在于对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和对形如顶点式的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熟练掌握,纵观

一元二次方程小结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小结 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二、本章知识点概括 1、相关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 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用“夹逼”法估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取值范围. 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三元方程 整式方程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 *(4)有理方程高次方程: 分式方程 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配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其步骤是: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②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③化二次项系数为1; ④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使方程左边是完全平方式, 从而原方程化为(mx+n)2=p的形式; ⑤如果p≥0就可以用开平方降次来求出方程的解了,如果p<0,则原方程无实数根。(2)公式法: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其方法为: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 将a、b、c代入求根公式x= a2 ac 4 b b2- ± - (b2-4ac≥0)就得到方程的根.

(3)分解因式法: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步骤是: ①通过移项将方程右边化为0; ②通过因式分解将方程左边化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③令每个因式等于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④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1)⊿=b 2-4ac 叫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根的判别式。 (2)运用根的判别式,在不解方程的前提下判别根的情况: ①⊿=b 2-4ac >0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 ②⊿=b 2-4ac =0 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 ③⊿=b 2-4ac <0 方程没有实数根; ④⊿=b 2-4ac ≥0 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3)应用: ①不解方程,判别方程根的情况; ②已知方程根的情况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③应用判别式证明方程的根的状况(常用到配方法); 注意:运用根的判别式的前提是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即:a ≠0。 *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本部分内容为选学内容) (1)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 ≠0)的两个实数根是21,x x , 那么a c x x a b x x =-=+2121, (2)应用: ①验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检验两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 ②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及未知系数的值; ③已知方程的两根满足某种关系,求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④不解方程可以求某些关于21,x x 的对称式的值,通常利用到: 2122122212)(x x x x x x -+=+ 212212214)()(x x x x x x -+=- ()| a |x x 4x x ||2122121?=-+=-x x 当21x x +=0且21x x ≤0,两根互为相反数;

浅谈我对“二次函数”教学的心得(1)

“二次函数”教学的心得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同样也是好多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和掌握的,如何学习和掌握这章的知识就非常重要了。下面我将自己在“二次函数”的教学活动中的心得归纳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明确二次函数课标要求: 1、通过对实际问题情景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本章知识梳理及课时安排 三、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能掌握用描点法画出抛物线的方法。后面的学习中,经常会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快速、准确地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画图时要求科学、准确。并且要尽量做到美观,这就要求要确定抛物线顶点的位置,与y轴、x轴交点的位置,对称轴开口方向等。因此,利用图像或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成为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遇到的较为复杂的函数,无论它的解析式,还是它的图像、性质等都比另外三种函数复杂。在中考中,更是几乎每一年都要考察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反复地描点画图过程中,逐渐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认识到图形更直观,能帮助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在配方的具体训练中,学生能体会到配方的思想。 本单元的难点之一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对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困难。往往是题目要求画图了才画图,比较被动,不能形成主动画图解题的习惯。另外,对二次函数对称轴的理解也是难点。学生可以从图像中识别出抛物线关于哪

第六章二次函数 小结与思考(1)导学案

二次函数 小结与思考(1) 学习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2、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概括二次函数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检测 1、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函数是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图象是________,y =ax 2,当a >0时,开口____,对称轴为_____,顶点坐标为________;x <0时,y 随x 的减小而___,当x____时,y 有极___值,为___。 3、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y =ax 2+bx +c 化为y =a(x +m)2+k 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顶点坐标为_________,对称轴为_______。 4 5、方程-x +10x-25=0的根是 ;则函数y = -x +10x-25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有 个,其坐标是 . 三、典例剖析: 1. 若函数y =mx -6x +2的图象与x 轴只有一个公共点,求m 的值。 2、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是(12)-, ,且过点302? ? ??? ,. (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在右图中画出它的图象; (2)求证:对任意实数m ,点2()M m m -, 都不在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上.

四、随堂练习: 1、试写出一个二次函数表达式,使它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为0,另一个根在1~2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象如图所示,有下列5 个结论:①0>abc ;② c a b +<;③ 024>++c b a ;④ b c 32<; ⑤ )(b am m b a +>+,(1≠m 的实数)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3、已知二次函数y =x 2―bx +b -2,试说明这个函数的图象与x 轴一定有两个交点。 五、课堂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若点A (2,m )在函数y =x 2-1的图象上,则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 2、二次函数y =3x 2-2的图象可由二次函数y =3x 2的图象向____平移____个单位得到,它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 3、二次函数y =x 2+2x -3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 4、请写出一个开口向上,对称轴为过点(2,0),且与y 轴平行的直线,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0,3)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新授课第三节课,在“数形结合”的主线下,使学生具有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首先简单复习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像、图像象限和增减性,其次利用基础训练的五个题目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和图像及增减性,复习一下代入法和待定系数法; 三、例题精讲,在例题的处理上我注重了学生解题步骤的培养;同时通过题目难度层次的推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变式训练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个综合性题目的例题;达到在课堂中就能掌握比较大小这类题型。但在补充例题的处理上点拨不到位,导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点走弯路. 例题在本节既是知识的巩固又是知识的检测,通过这组题目的处理,发现学生对所学的一次函数坐标等方面可以有一点的复习.从整体来看,时间有点紧张,尤其是最后一个与一次函数相结合的综合性题讲解得太少,学生还不太能理解,导致小结很是仓促,而且是由老师代劳了,没有让学生来谈收获,在这点有些包办的趋势 四、不足:虽然在题目的设计和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了由浅入深的梯度,但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时间分配上还可以再调整;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细节问题的.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上完此节课后,我回忆着这节课的段段细节,不断思索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使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最成功之处是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此节课是以现在最热门的房产买卖为切入点,从生活中买房的例子出发,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这节课能得以发挥。由于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所以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师生得以互动。在正反比例解析式及其性质的比较中,学生能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在图象画法比赛中,许多学生能积极指出图象的优缺点,并且不断发现图象画法的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画图的本领,更为后面学习图象性质做了铺垫。当对图象性质进行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能积极思考,互相反驳,互相提问解决问题,并且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应当说这节课让学生得到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整节课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场面比较热烈,使我也能充分发挥。 在课程设计中,我将反比例函数比较数学化的问题实际化,从实际出发又回到实际也是比较合理的。由于现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数学教学应该为实际服务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因此我认为联系实际是很重要的。 在这节课中,多媒体教学也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脑课件的帮助下,这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课:《一次函数》小结与思考 教案

《一次函数》小结与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能正确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根据具体条件列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能力目标: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强化数学的建模意识,提高利用演绎和归纳进行复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零散知识点的系统整理,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复习的效果,增进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不同条件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热身 1.已知点A (1,2)在函数y =kx -1的图像上. (1)该函数的关系式是 ; (2)这个函数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 ,与y 轴的交点坐标 为 ; (3)这个函数的图像经过第 象限, y 随x 的增大而 . 2.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A (1,2)、B (0,3),求这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3.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上述两个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二元一次方程组? ????y =3x -1,y =-x +3的解是 ; (2)不等式3x -1>-x +3的解集是 .

二、问题探究 1.如图,一次函数的y=-4 3 x+4图像过C(1,m)、D(n,2), 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 (1)m=,n=; (2)若点M(x,y)为直线AB上一点,当-1≤x≤2时,求y 的最大值; (3)求△OCD的面积. 2.如图,一次函数y=-4 3 x+4的图像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点P 在x轴上. (1)若△ABP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坐标; (2)将直线AB沿直线BP翻折恰好与y轴重合,求直线BP的函数关系式; (3)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旋转90°,与x轴交于点Q,求直线BQ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4)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旋转45°,与x轴交于点Q,求直线BQ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存在什么困惑? 四、课后作业 y x D C A B O y x A B O

(完整版)一元二次方程归纳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归纳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2 0 (0)ax bx c a ++=≠,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也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法) ①2 (0)x a a =≥ 解为:x = ②2 ()(0)x a b b +=≥ 解为:x a += ③2 ()(0)ax b c c +=≥ 解为:ax b += ④2 2() ()()ax b cx d a c +=+≠ 解为:()ax b cx d +=±+ (2)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分,平方公式,平方差,十字相乘法 (3)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2 0 (0)ax b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222 4()24b b ac x a a -+= ①当2 40b ac ?=-> 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1,22b x a -=② 当2 40b ac ?=-=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1,22b x a =- ③ 当2 40b ac ?=-<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根。 注意:虽然所有的一元二次都可以用公式法来求解,但它往往并非最简单的,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选用。 备注:公式法解方程的步骤: ①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2 0 (0)ax bx c a ++=≠,并确定出a 、b 、c ②求出2 4b ac ?=-,并判断方程解的情况。 ③代公式:1,2x =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法1:一元二次方程2 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 1222b b x x a a -+-== 所以:12b x x a += +=-, 221222()422(2)4b b b ac c x x a a a a a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章 二次函数 回顾与思考(1)

第二章 二次函数 《回顾与思考》(1)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表格、关系式、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适当的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2.能作二次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确定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图象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 难点:根据图象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二次函数 2、2 、2 、2 、2 的性质

2.二次函数y=ax 2 +bx+c 中a ,b ,c ,△与图象的关系 3. 二次函数c bx ax y ++=2与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的关系 ⑴一般式: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选择一般式; ⑵顶点式: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选择顶点式; ⑶交点式: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选择顶点式;

(二)知识训练: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练习 1.抛物线y =x 2的开口向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图象过第象限; 2.已知y = - nx2(n>0) , 则图象 ( )(填“可能”或“不可能”)过点A(-2,3)。 3.抛物线y =x 2+3的开口向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是由抛物线 y=x2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的; 4.抛物线 y=2 (x-0.5)2+1 的开口向 ,对称轴 , 顶点坐标是 5.若抛物线y = a (x+m) 2+n开口向下,顶点在第四象限,则a 0, m 0, n 0。 6.若无论x取何实数,二次函数y=ax2+bx+c的值总为负,那么a、c应满足的条件是() A.a>0且b2-4ac≥0 B.a>0且b2-4ac>0 7.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判断下列各式的符号: a 0 , b 0, c 0 ,? 0 , a-b+c 0,a+b+c 0 8.函数y=ax+b和y=ax2+bx+c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是() 9.已知二次函数y=ax2-5x+c的图象如图。 (1)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x为何值时,y<0。 (3)求它的解析式和顶点坐标; 10.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最大值是2,图象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 点(3,-6)。求a、b、c。

二次函数(专题)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专题) ——线段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会用坐标表示线段长度; 2.能解决与抛物线有关的线段问题. 二、数学思考 1.通过用点的坐标表示线段的长度,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三、问题解决 1.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与抛物线有关的线段问题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情感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习习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用坐标表示线段长; 2.解决与抛物线有关的线段问题. 【教学难点】用坐标表示线段长.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已知(,) ,(,)A B --5212,则AB = ; 2.已知(,) ,(,-)C D --1512,则CD = . 一 般地,若 ()(),,, A x y B x y 1122,则当 y y =12时,AB x x =-12; 当x x =12时,AB y y =-12. 【设计意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已知点的坐标,可以用坐标求线段的长度.通过观察两点与坐标轴的关系,强调平行于x 轴(或在x 轴上)或者y 轴(或在y 轴上)这一重要前提条件.由两道具体问题的计算推广到一般情况,得出结论,体现了数学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二、典例精讲 (一)知识准备 例 如图,抛物线y x bx c =- ++2 14 的图象过点(,)A 40,(,)B --44; (1)求抛物线和直线AB 的解析式; 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解题过程,学生对改、订正. 【设计意图】 复习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过程,加强学生对坐标与解析式关系的 理解,加深对直线和抛物线图形的认识,为下一环节做准备.通过课件展示,规 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二)问题解决 (2)若点D 是线段AB 上的一动点(不与、A B 重合),过点D 作y 轴的平行线,与抛物线交于点E ,与x 轴交于点C ,设点D 的横坐标为.m

一次函数性质小结(经典总结)

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总结(阅读+理解) 一、一次函数的图像 Name 1.正比例函数y=kx (k ≠0,k 是常数)的图像是经过O (0,0)和M (1,k )两点的一条直线(如图13-17).(1)当k >0时,图像经过原点和第一、三像限;(2)k <0时,图像经过原点和第二、四像限. 2.一次函数y=kx+b (k 是常数,k ≠0)的图像是经过A (0,b )和B (- k b ,0)两点的一条直线,当kb ≠0时,图像(即直线)的位置分4种不同情况: (1)k >0,b >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像限,如图13-18A (2)k >0,b <0时,直线经过第一、三、四像限,如图13-18B (3)k <0,b >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像限,如图13-18C (4)k <0,b <0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像限,如图13-18D 3.一次函数的图像的两个特征 (1)对于直线y=kx+b(k ≠0),当x=0时,y=b 即直线与y 轴的交点为A (0,b ),因此b 叫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2)直线y=kx+b(k ≠0)与两直角标系中两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A (0,b )和B (-k b ,0). 4.一次函数的图像与直线方程 (1)一次函数y=kx+b(k ≠0)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y=kx+b(k ≠0)也叫直线方程.但直线方程不一定都是一次函数. (2)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的方程. ①与x 轴平行的直线方程形如:y=a (a 是常数).a >0时,直线在x 轴上方;a=0时,

直线与x轴重合;a<0时,直线在x轴下方.(如图13-19) ②与y轴平行的直线方程形如x=b(b是常数),b>0时,直线在y轴右方,b=0时,直线与y轴重合;b<0时,直线在y轴左方,(如图13-20). 二、两条直线的关系 1.与坐标轴不平行的两条直线l1:y1=k1x+b1,l2:y2=k2x+b, 若l1与l2相交,则k1≠k2,其交点是联立这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得的公共解; 若l1与l2平行,则k1= k 2. 三、一次函数的增减性 1.增减性如果函数当自变量在某一取范围内具有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增加(或减少)的性质,称为该函数当自变量在这一取值范围内具有增减性,或称具有单调性. 2.一次函数的增减性 一次函数y=kx+b在x取全体实数时都具有如下性质: (1)k>0时,y随x的增加而增加; (2)k<0时,y随x的增加而减小. 3.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若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即直线)经过两个已在点A(x1,y1)和B(x2,y2)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其方法和步骤是: (1)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kx+b(k≠0) (2)将A、B两点的坐标代入所设函数的解析式,得两个方程:y1=kx1+b① y2=kx2+b②(3)联立①②解方程组,从而求出k、b值. 这一先设系数k、b,从而通过解方程求系数的方法以称为待定系数法.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内容解析 本课是反比例函数这一章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功能是在学生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认识并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反比例函数作为初中三个基本函数(还有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中最特殊的一个,明确其意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可以给学生研究其它函数做好引领工作,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学生需要对从实际问题中得出的三个关系式进行观察、归纳,结合已学知识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且深入的理解其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引,具体到课堂教学实际中就是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做好问题的探究.学生是这个环节的主体,教师是辅助者,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看法,不应该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通过对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知道自变量和对应函数成反比例的特征.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根据问题中的变量关系,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分式等预备知识,对函数的图象、性质和特征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再加上小学已经学习过的反比例关系,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引入不会感到突然.在对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过程中,需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于自

变量每一个确定的值,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不同在于两个变量的乘积为定值.同时,学习过程中要回顾类比反比例关系,分式的概念及其运算. 但是反比例函数与学生已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从形式上和正比例函数很类似,但是其自变量取值范围不再是全体实数,所以相比于学生熟悉的函数类型,反比例函数的研究方式会有所不同,而本节课的学习就是所有这些改变的起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抽象得到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京广高铁全程为2 298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有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的温度下降到零下273℃,每分钟变化的温度(单位:℃)与冷冻时间(单位:分)有什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得出答案.教师板书学生给出的答案,同时提醒学生关注零下273℃的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用实际问题引出现实中的反比例关系,为后续的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做好铺垫.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量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体会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函数关系,激发探究兴趣. 2.观察感知,理解概念 针对学生的答案,提出一系列问题: 问题3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4这两个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问题4.1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常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 问题4.2变量x、y在什么范围内变化? 问题4.3 y是x的函数吗? 师生活动: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推动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开始渗透研究函数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探究函数关系.学生需要调动原有知识储备,经过思考和讨论来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反比例关系式表示出来,初步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人教版 21章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21章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等号两边是整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 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1)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4)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二次三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注意:(1)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2)要准确找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把它先化为一般形式。 (3)形如02=++c bx ax 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当且仅当0≠a 时是一元二次方程。 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当2 =x 时,0232=+-x x 所以2=x 是0232=+-x x 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相等或不等)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理论依据:平方根的定义。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三种类型:(1)()02≥=a a x 的解是a x ±=;

(2)()()02≥=+n n m x 的解是m n x -±=; (3)()()0,02≥≠=+c m c n mx 且的解是m n c x -±= 。 2、配方法: 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一)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 在方程的左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 个数; (3) 把原方程变为()n m x =+2的形式。 (4) 若0≥n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x 的值,若n ﹤0,原方程无解。 (二)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为()1,002≠≠=++a a c bx ax 时,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 先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除以二项的系数; (3)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的平方把原方程化为()n m x =+2的形式; (4)若0≥n ,用直接开平方法或因式分解法解变形后的方程。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回顾与思考教案2北师大版

第二章二次函数 回顾与思考(二)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最大利润问题、最大高度问题、最大面积问题等。会通过建立坐标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并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过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学习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过程,并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一环节最大值问题 教学内容: 通过:1、最大利润问题;2、最大高度问题;3、最大面积问题,说明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最大利润问题 例1:某旅行社组团去外地旅游,30人起组团,每人单价800元.旅行社对超过30人的团给予优惠,即旅行团每增加一人,每人的单价就降低10元.你能帮助分析一下,当旅行团的人数是多少时,旅行社可以获得最大营业额? 自我检测 某商场销售某种品牌的纯牛奶,已知进价为每箱40元,生产厂家要求每箱售价在40元~70元之间.市场调查发现:若每箱发50元销售,平均每天可售出90箱,价格每降低1元,平均每天多销售3箱;价格每升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箱. (1)写出售价x(元箱)与每天所得利润w(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每箱定价多少元时,才能使平均每天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二)最大高度问题 例2:竖直向上发射物体的h(m)满足关系式y=-5t2+v0t,其中t(s)是物体运动的时间,v0(ms)是物体被发射时的速度.某公园计划设计园内喷泉,喷水的最大高度要求达到15m,那么喷水的速度应该达到多少?(结果精确到0. 01ms). (三)最大面积问题 例3:如图,假设篱笆(虚线部分)的长度是15m,如何围篱笆才能使其所围成矩形的面积最大? 例4.小明的家门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外有一面长10米的围墙,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小明的爸爸准备靠墙修建一个矩形花圃,他买回了32米长的不锈钢管准备作为花圃的围栏,为了浇花和赏花的方便,准备在花圃的中间再围出一条宽为一米的通道及在左右花圃各放一个1米宽的门(木质)。花圃的宽AD究竟应为多少米才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 第二环节需建立坐标系问题 教学内容:通过建立坐标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m处起跳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是2.5m时,球达到最大高度3.5m ,已知篮筐中心到地面的距离3.05m , 问球出手时离地面多高时才能中? 一座抛物线型拱桥如图所示,桥下水面宽度是4m,拱高是2m.当水面下降1m后,水面的宽度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m). 第三环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二次函数教案设计(全)

课题:1.1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 3、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教学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现有一根12m 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使举行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 ,它的面积最大,他说的有道理吗? 问题2、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俄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板书课题)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中情景中的两个变量y 与x 之间的关系: (1)面积y (cm 2)与圆的半径 x ( Cm ) (2)王先生存人银行2万元,先存一个一年定期,一年后银行将本息自动转存为又一个一年定期,设一年定期的年存款利率为文 x 两年后王先生共得本息y 元; (3)拟建中的一个温室的平面图如图,如果温室外围是一个矩形,周长为12Om , 室内通道的尺寸如图,设一条边长为 x (cm), 种植面积为 y (m2) (一)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1、先个体探求,尝试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上述三个问题先易后难,在个体探求的基础上,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1)y =πx 2 (2)y = 2000(1+x)2 = 20000x 2+40000x+20000 (3) y = (60-x-4)(x-2)=-x 2+58x-112 (二)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自看法。 x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小结与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反比例函数 一、复习目标分析: 复 习 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表达式; 目标 知识技能 2、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掌握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对比比、总结等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数形结合、复 习 数学思考分类讨论、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目 标运用能力。 解决问题能够利用与反比例函数的基础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感受生活中的变量关系,提高学习 的热情、增强探究的意识。 重点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解决与反比例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 活动一] 教师:出示课件“本节复习目标和 出示课件“本节复习目标和本节知识本节知识结构图:” 结构图:”学生:仔细阅读本节复习目标和本明确复习方向,激 节知识结构图发学生学习欲望。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学生是否能够回忆起反比例函 数的相关基础知识。 [ 活动二] 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而后通过抢答调动学生出示课件“考点一”抢答有关反比例函数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思考: (1)反比例函数定义:? 学生:①定义:y= k x (k ≠0) 。 掌握反比例函数的 一般式及其条件,为下 ②等价变形:节解析式的确定打下基(2)反比例函数等价形式?y k x y=kx -1 xy=k 础。

y 与x 成反比例 通过等价变形,使 学生真正掌握反比例函 数的实质 (3)随堂训练: 下列函数y 与x 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③y 与x 是反比例函数的是③、⑥、 通过随堂训练得知 x -1 y ①②y= 5 1 2x ③y= ④y= x 3 k x ⑤x y=0 ⑧ 教师:(1)定义:y= ≠0 原因? k x (k ≠0) 中k 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 面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让学生解释②y= k x ⑥y=-x -1 ⑦2y=x ⑧y= 3 2x (2)第⑤个x y=0 为何不是反比例 函数? ⑤x y=0 为何不是反比例 函数进一步强调反比例 学生:解释②y= k x ⑤x y=0 函数的定义,从而掌握 知识的本质。 为何不是反比例函数 教师:进一步强调y= k x 是反比例函 数的条件。 [ 活动三] 教师:让生回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出示课件“考点二:图像与性质”和性质。 思考: 学生:(1)反比例函数图像名称是 (1)反比例函数图像名称? 双曲线;通过抢答激发学生 (2)反比例函数图像位置的确定因素?(2)反比例函数图像位置的确定因 的学习积极性。 (3)反比例函数图像增减性的注意事项?素是k 的正负(k>0 时,双曲线的 (4)反比例函数图像对称性? 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通过观察明确反比 (5)面积不变性k<0 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分别位 例函数图像位置的确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