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经济评论 2009年第4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o .4 2009

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踪家峰 李 蕾 郑敏闽3

摘要:研究发现,中国的地方官员为了获得晋升而进行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同于

国外为吸引选民而进行“向下负责”的税率竞争,而呈现出“向上负责”的标尺竞争行为。

本文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财政收入(税收)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验证了中国地

方政府间标尺竞争的存在,以及竞争带来财政支出结构扭曲的后果。这种标尺竞争来自

于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体制,晋升激励对地方官员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激励,促使其努力

地发展地方经济,其最重要的影响渠道就是地区之间的标尺竞争。

关键词:标尺竞争 支出竞争 税收竞争 空间计量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Hayek (1945)、Musgrave (1959)以及Tiebout (1956)。Hayek (1945)认为地方政府比国家中央机构更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更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并且由此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Musgrave (1959)认为正是分权产生大量的政府,通过税权等财政工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划分,使得地方政府拥有了相对独立的权力,从而形成了“财政联邦主义”。Tiebout (1956)提出的“用脚投票”模型则直接说明了自由移动的居民在选择居住辖区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从而实现全社会的最优。这些经典文献论述了地区之间竞争的形成以及其带来的福利,但没有对导致地区间竞争机制的政治因素及其影响,以及地方官员的激励作相关的论述。标尺竞争本质上的发展主要是在Tiebout 模型中“用脚投票”的可流动居民基础上引入政治体制,即居民通过比较来自其他辖区的信息来衡量他们所在辖区的政绩,通过用脚投票影响管理者决策。

从Tiebout (1956)关于地方支出的假说开始,后来的许多学者对公共支出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早期关于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研究多是着重于讨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地区中的低税率。Sal m on (1987)正式将政府之间的标尺竞争作为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一种形式,他将地方税率之间的影响归咎于政治上的标尺竞争,由于只有地区的管理者知道地区的生产函数,选民们无法判断既定税率下应有的公共物品水平,因而税率被选民看作是一个参照点:即一个地区的居民应用来自其他辖区的信息来衡量他们所在辖区的官员政绩。这种情况下,理性的管理者为了赢得选票会把税率调到至少同其他省区一样,这样就将地区之间的税率关系同地方政府的选举联系起来。由于在国外一些联邦制国家中,税率往往是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大量实证文献从不同税种、不同地区验证了地区之间财政政策存在着正的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税率的

提高(降低)往往会对其他地区有正的影响;反之亦然。

①近年来也有大量文献(Revelli,2002;Schaltegger and 3①踪家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361005,电子邮件:jfz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1313397.html,;李蕾,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361005;郑敏闽,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361005。

感谢福建省社科基金“福建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海西城镇化的有序发展”(2007A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

特色新型工业化研究”

(07AJY017)提供的资助,同时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建议。Revelli (2003)研究英国地区财政政策对周围地区的领导人行为的影响,其实证结果是0.3~0.6;Schaltegger 等(2002)证实了区域之间的税收的相关性同政治因素有着相关性;A llers 等(2005)实证的结论是荷兰地区之间的税率也存在标尺竞争,一个地区的财产税率增加10%,将导致其相邻辖区的税率增加3.5%。

K üttel,2002;A llers and Elhorst,2005;Baicker,2005)使用空间计量方法,估计地区间的影响程度。

①在实证中,很多学者也认识到传统的税收竞争只有一种源头,但是标尺竞争往往同时伴随着外部性,并且伴随着政治因素的发生,若要确定政府之间的竞争到底是属于哪种源头往往需要进一步对其模型进行研究,标尺竞争本质上属于政府之间战略相互作用的范畴(B rueckner,2003)。与财政支出的标尺竞争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地区之间的福利竞争,地方官员在制订本地区福利水平的同时都倾向以相邻地区的福利水平作为参

照,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的福利呈现出一种奔向底部(Race t o the bott om )的竞争(Sinn and Ochel,2003)。

②对于福利竞争的实证研究如Revelli (2004)、B rueckner (2000)以及Fiva 等(2006)分别验证了英国、美国和挪威的各地区福利支出均呈现出标尺竞争。Revelli (2003)对于英国的实证分析说明对于公共支出的研究不仅要考虑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还要考虑到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国内关于财政竞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权体制、竞争与经济增长上。如Q ian 等(1997)把中国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的成功归因于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分权式改革。大量研究实证检验分权体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出不尽相同的结果③,但是近十年对分权式改革的研究还不足以解释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全部激励,也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的全部激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我国财政分权的特殊经历,并且考虑到政治因素,将我国的分权模式归纳为地方官员“向上负责”的行为(王永钦等,2007)。L i 等(2005)在对中国省级领导的换届研究中,发现省级领导的晋升往往伴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更是中央对地方考核的重要标准。由于晋升激励对于地方官员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激励促使其努力发展地方经济,对于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影响渠道就是地区之间的标尺竞争(Tsui,2005)。

本文试图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省级财政关系的研究中,对中国各个省级政府之间的行为做定量研究,验证中国地方政府间是否存在标尺竞争问题。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研究模型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基于空间计量方法建立政府间标尺竞争模型;第三部分是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的实证结果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政府间相互作用模型

B rueckner (2003)将关于政府间相互作用(包括标尺竞争)的文献概括为两种模型:外溢模型(s p ill over model )和资源流动模型(res ource -fl ow model )。外溢模型主要包括实际中经常出现的污染问题,而资源流动模型则涵盖方面较广,一些辖区之间的非直接影响都可以包含其中,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税收竞争和福利竞争。进一步用理论模型区分:

1.外溢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辖区都要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z i ,但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每一个辖区也同时直接受到来自其他的(n -1)个辖区的供给水平的影响,因此辖区内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V (z i ,z -i ;X i )

(1) 其中X i 是代表地区i 的偏好的一组向量,地方政府要最大化其目标函数,令其一阶微分为零,即9V /9z i ≡V z i =0。解方程的最优解即可以由z -i 和X i 来表示z i ,即:

z i =R (z -i ,X i )(2)

其中函数R 代表了本辖区同其他辖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函数,即对于其他辖区的选择的最优策略,同时z i 也是由本区域里面居民的偏好X i 决定的,令z j 表示地区j 的公共物品供给,对(2)式再求微分9z i /9z j =-V z i z j /V z i z i ,i ≠j ,得到V 对于z i 的二阶导数V z i z i 为负。但是V z i z j 的符号没有确定,这要依据辖区之间的反应函

数来确定。反应函数的斜率为正或为负,也有可能为0,在这个模型中,反应函数的斜率是同辖区之间的外部性联系在一起的,当斜率为0时,也即说明辖区之间不存在外部性。

交通、通讯、电力网等具有极强网络特性的基础设施有典型外溢特征,实证证明地方政府提供的这些基①②③Case (1993)研究美国各州的政府选举发现,在选举的年份该地区的税率会受到相邻地区的影响,为这种税收政策之间的影响注入了政治因素。

为了争夺基层选民的选票,政府的支出会倾向于让选民获得更高的福利和享受相对低的税率,这是一种对下面选民负责的政治体制,因此是“奔向底部”或者说“向下负责”的竞争。

有研究认为分权促进了经济增长(林毅夫等,2000),也有得出负相关或关系不显著结论的(Zhang and Zou,1998)。

础设施连接于地区之间,促进地域间的贸易及其他经济往来,因此本地区的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对相邻地区的经济显然具有影响。存在竞争关系的各个政府对这种外溢性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和策略博弈,一方面单纯考虑竞争,它们并不希望本地区提供的良好基础设施给其他地区带来过大的外部性,这种避免对方享受外溢和搭便车好处的博弈会使模型估计出的反应函数斜率为负;而另一方面为了政绩,政府不得不努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如中国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似乎证明了,政府往往考虑的是吸引资本、外商直接投资(F D I )等流动要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下面的资源流动模型或许更能解释政府行为。

2.资源流动模型

传统的税收竞争理论可以归为资源流动的形式,不同于外部性模型,它假定一个辖区的支出不会直接影响其他辖区的支出水平,但是却影响着其他地区,特别是相邻区域的可移动要素,如资本和可以用脚投票自由流动的居民。这样我们的理论模型设为:

V (z i ,s i ;X i ),

(3) 其中s i 可以被看作辖区i 的资源水平,虽然其资源的流动水平s i 也决定辖区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是没有像外溢模型那样直接地进入到目标函数中。进一步地可以表示为:

s i =H (z i ,z -i ;X i )

(4) 将(4)式代入(3)式中,整理得:

V (z i ,H (z i ,z -i ;X i );X i )≡V (z i ,z -i ;X i )

(5) 可以看到最后整理出来的(5)式同(2)式的形式是一样的。尽管模型设定时的机制是不同的,但是在应用数理模型设定时,其形式是相同的。

Keen 和Marchand (1997)将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区分成生产性的财政支出和非生产性的财政支出。考虑到政治和制度因素,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会降低服务于不流动的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务方面的非生产性支出,预期在模型估计中教育等公共支出的反应函数斜率就为负。为吸引资金、人才、F D I 等资源流动而进行财政支出竞争加大生产性的支出。财政分权下政府之间的竞争不仅会产生地方公共支出总体水平的低下,同样也会导致公共支出结构上的偏差,扭曲公共支出的结构。

(二)基于空间计量的政府间标尺竞争模型

1.空间经济计量模型

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基本思想是将经济单位间(如地区或企业)的相互关系引入模型,对基本线性回归模型Y =βX +ε通过一个空间权重矩阵W 进行修正,检验经济单位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存在和关系程度。根据模型设定时对“空间”的体现方法不同,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空间滞后(s patial lag )模型,包括空间滞后变量;另一种是空间误差(s patial err or )模型,模型中机构或地区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其误差项体现。一般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空间滞后模型(S AR )

Y =ρW Y +βX +ε 

ε~N (0,σ2I n ) 其中,W 代表的空间加权矩阵(s patial weight matrices ),是机构或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网络结构矩阵。通

常W 都是由外生的地理因素决定,使用距离的一阶相邻函数矩阵表示。

①空间滞后模型假定因变量由一组本地区变量和相邻地区的区位因素决定的,Y 是方程的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矩阵,即Y =(y 1,y 2,…,y n )′;W Y 则为相邻地区变量Y 的加权平均,为空间滞后因变量,是相邻地区的影响因素加权;X 则是解释变量矩阵。参数ρ是样本的一种空间依赖程度,即相邻地区的Y 的加权对于本地区Y 的影响;ε表示正态分布的误差向量。本文研究政府间的标尺竞争就通过观察ρ来得出本地区的财政政策是否受到其他地区政策的影响。

空间误差模型(SE M )

Y =βX +u,u =λW ε+ν 

ε~N (0,σ2I n ) 空间误差模型一般是处理机构或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时采用的模

型。W 设定同空间滞后模型相同,ε是线性模型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区位因素。

②值得注意的是参数λ①②在这种矩阵中,相邻的区域被赋予“1”,其他的区域被赋予“0”

(Lesage,1999)。假如我们要测量一座公园的面积,这个公园是同一些特殊的地形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靠海滨的、有山的、有河的;在这些由于自然本身内生的地形特征的区域附近的居民可以无偿享用这种天然资源,即样本中的观测对象有异质性,这些特征应该被包含在空间误差模型中,如果忽略这些因素,会产生有偏的估计。

代表了空间自回归系数,把一些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被遗漏的变量和那些以空间形式存在的、不容易观测到的冲击和扰动都包含在模型中。

目前判断区域经济变量间的空间相关存在与否的方法有Moran ’s I,L M -Err or 检验及最大似然

L M -Lag 检验等(Anselin,1988)。

①模型估计时,空间滞后模型的主要问题就是z 的内生性问题。解决空间滞后模型可以应用的方法有两种:最大似然估计(ML )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由于空间相关系数往往不是以线性的形式进入到模型中来,所以也应该应用一种非线性的形式来对它进行估计(B rueckner,2003)。在空间滞后的模型中存在自回归的现象,所以会使得回归结果不一致,应用外生的工具变量(I V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实证分析中要注意所选择的工具变量的外生性(Anselin,1988)。

2.政府间标尺竞争模型设定

如上文的理论模型所介绍,如果每个地区的决策都受到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影响,在实证中的工作往往是找出辖区之间的反应函数,也即找出辖区i 所选择的z i 的水平,以及对于其他的区域z j 的影响,空间计量模型广泛地应用于测度这种地区间的反应函数。在原理论模型(2)中加入空间权重矩阵W 予以修正,改写为一般形式:

y i =β6i ≠j

w ij y j +X i θ+εi (6)

本文在研究政府间标尺竞争行为中,设定解释变量y i 为各省份i 的财政收入(支出),一个地区的财政收支除了由国内生产总值(G DP )、人口密度、城市化率等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来对其解释,还加入了相邻地区对于省份i 的影响,也是我们主要关注的参数β。β反映了省份之间的相关影响,是地区i 同其他所有地区相互关系的一个综合系数,为各地区的累积效应,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区域间的反应函数。通过判断β的系数的正负以及显著与否来考察我国的省级政府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性,如果系数为正,说明省级政府之间行为具有模仿、趋同性,或称为互补政策(周业安,2008);如果系数为负,说明政府间的政策具有替代性。X i 即是前面列举的各个外生的解释变量。w ij 表示各个地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权重,它也可以看作地区i 的一个物理属性。本文对w ij 的处理也是使用一阶相邻矩阵,令w ij =1,则代表区域i 和j 是相邻的,否则为0。

3.样本和数据说明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中经网相应各年的统计资料,整理出1986-2005年全国28个省市(西藏和海南除外,重庆归入四川省来处理)的面板数据,利用Matlab 7和Stata9.0进行估计。

三、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的实证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标尺竞争

本文分析地方政府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在衡量政府行为时,首先选用地方政府的决算财政收入为解释变量,这点与国外研究中通常利用税率不同。财政收入往往也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考核的一项指标,所以这里首先确定应用财政收入作为我们的观测指标,检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是否会存在着相互间的合作、竞争或是不相关关系。解释变量包括影响财政收入的外生解释变量组和解释政府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变量两部分,其中外生解释变量有:人均G DP 、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政策变量以及人口、城市化率等指标;空间解释变量为空间滞后变量或者空间误差项。具体的设定如下:

ln per G D P 是人均G DP 的对数,代表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指标;ln inv 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标志着地区经济增量含义;ln sedu 是作为地区人力资本指标的中学教师数量的对数,变量以对数形式引入是为了避免产生异方差。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内投资和外商投资,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和重复计算,将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流量还是存量)界定为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D I /G D P ),这一定义的优势是可以清楚地区分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并且可以进一步观察固定资产投资同外商直接投资哪一个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地区G DP 的增长以及财政收入主要靠投资来拉动,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地区的开放性程度,地区利用外资的程度越高,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通常也应该越高,这项系数的预期为正。类似地引入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比重(SO EPO P /TPO P )和第一产业占①Moran ’s I 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而LM -Err or 检验及LM -Lag 检验则可以判断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的具体形式(Anselin,1988)。

G DP的比重(I ND/GD P),分别看作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许多政策变革的结果和一个地区第一产业的低财政收入的特点是否决定着政府对其政策的倾向性,应用比值的形式可以避免由于直接引入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容易带来的相关性问题。此外还引入人口变量PO P,采用各省的年末总人口数量,不取对数;地区的城市化水平U rb,采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 rb是比率指标,不再进行对数处理。将PO P和U rb作为控制变量来刻画该地区的发展特征,这两个变量均影响财政支出与收入。

β是空间滞后变量W×Y的系数,是相邻地区财政收入的加权累积,刻画地方政府间财政收入的相互作用;λ是空间误差spa t.aut项的系数,代表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被遗漏的变量和那些以空间形式存在的、不容易观测到的冲击和扰动。这两个系数代表的是弹性关系。

表1 财政收入的标尺竞争(因变量: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对数)

OLS S AR SE M

影响财政收入的外生解释变量

ln per G D P0.5327013

333

9.37

0.473157333

8.926278

0.472281333

8.577405

ln inv0.0903157

3

1.86

0.0857303

1.902861

0.121638333

2.649367

ln sedu0.2302135

333

4.68

0.130291333

2.986174

0.162347333

3.448422

FD I/G D P

-2.998811333

-6.39

-4.160070333

-9.056742

-3.255461333

-7.046367 SO EPO P/TPO P

-1.806038333

-10.54

-1.902165333

-10.956388

-1.865962333

-10.554586

I ND/G D P

-0.3232806

-0.92

-0.321471

-0.950228

-0.6180963

-1.764783 PO P

0.0001353333

5.07

0.000162333

6.000827

0.000167333

6.699208

U rb

0.0408479

0.33

0.135518

1.056772

0.142178

1.161579

解释政府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变量

W×Y(β)0.096979

333

4.994908

spat.aut.(λ)0.481961

333

12.021188

模型的相关性以及拟合优度检验

R20.93610.96520.9699 Moran’s I0.1009

(20.3248)

P=0.000

L M s patial lag test498.6777

(P=0.000)

L M s patial err or test6.7187×10

-4

(P=0.9793)

注:第一行是P值,333符号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3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第二行是t统计量。

表1中应用最小二乘法(OLS)得出的回归结果没有考虑空间因素,所以结果是有偏的估计值。S AR和SE M分别是应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两个模型进行估计,S AR是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SE M是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三个模型的R2都在0.9以上,但是空间计量的两种模型S AR和SE M回归的结果比OLS模型更加理想。

从模型的相关性检验来看,Moran’s I检验值的显著性使我们相信我国的财政收入存在着省级的空间相互影响,所以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回归更加适合。应用空间相邻矩阵修正后的计量模型的两个空间相关变量W×Y和spat.aut的系数都是显著的,分别是0.097和0.48。进一步对模型进行LM-lag检验和L M-err or检验,可以看到空间滞后模型的检验是显著的,所以应用空间滞后模型更合适。说明我国各个省级财政收入存在着正的相关性:一个省的财政收入对于该省的相邻省份有着正向的影响,从而说明中国地方政府间存在着为增加财政收入而进行的攀比竞赛。综合三个检验的结果,可以得出我国的各个省级区域的财政收入存在着空间相关性,由于忽视了空间的相互依赖性导致模型的解释能力不足以及系数估计值准确性的偏差,OLS的回归结果是无效的。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各地的财政收入同选取的变量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与预期一致。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占G DP比重的系数是负值,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外商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说明该地区更加具有开放性,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大。在我国,F D I比重比较高的都是东部沿海地区。但是从文中所选取的20年的数据回归得到的结果来看,这一指标同财政收入存在着显著的反向联系,这个指标的显著性或许可以用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税制来解释:内资与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的不平等导致地方

一方面要引入国外投资以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承受F D I所带来的较低的税收收入,2008年1月两税合并后外资企业才获得了“国民待遇”。回归结果还说明过去20年中各个地区间相互竞争所吸引的外资并没有为当地的财政收入做出贡献。换句话说,外商投资比重越高却使得财政收入越低,地方政府之间竞相吸引外资的行为已经脱离我们原来发展经济的目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已经到了西方学者所说的“奔向底部”的竞争,但不是争夺选民而是争夺外资所进行的激烈竞争。

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为正,回归的结果让我们看到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一般来说拥有城市中的公共基础设施,而地区的公共设施同财政收入也必然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第一产业同G DP比重的系数为负,只有在空间误差模型中通过了10%的检验,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我国现阶段对于财政收入贡献较大的依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本文的实证结果为我国各省之间的这场晋升“锦标赛”提供了一个支持。从上面对于省级财政收入的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省级之间的财政收入是存在相关性的,换句话说一个地区财政收入的提高会促使其相邻地区的收入的增加;反之亦然。高培勇(2006)研究了我国财政收入的持续高增长,认为我国的税收体制以及体制外的超收促使了我国财政收入的持续走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省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是出现了财政收入增加,甚至超经济增长的现象,所以说我国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存在着竞争的局面。地方领导有晋升的激励来上缴更高的财政收入,这种竞争使得各省领导以目标省份的财政收入为标尺进行攀比竞争,因而一个省财政收入的增加必定会影响到其他省,形成财政收入的标尺竞争。

(二)财政支出的标尺竞争

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互相推动、互相攀升的过程(高培勇,2006),我国财政支出的情况如何?本文将构建地方财政支出模型予以分析。

在对于财政支出的回归分析中,被解释变量选用各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数量,考虑到各个省区的财政支出的差距较大取对数消除异方差。所选取的解释变量同财政收入相比做了一些调整,将人口密度的对数ln popden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对数ln FD I直接加入到模型中,其中人口密度由各省总人口/各省的国土面积得到(单位:人/平方公里)。同时为反映地方公共支出结构,分别用交通密度tranden代表生产性公共物品支出,采取的是各省的公路里程/各省的国土面积得到的单位平方公里的公路里程。虽然生产性公共物品的支出结构包括多种,但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分权体制下的重要特征;用小学生数量的对数ln predu和卫生机构的人员数量hepop来表示医疗教育卫生等非生产性支出。同样也引入城市化水平U rb来检验城市化的发展对财政支出的影响。由于Matlab工具箱的若干设置,hepop和tranden变量没有进行对数处理,U rb是为消除多重共线性而采用的比率形式,也不再取自然对数。

表2 财政支出的标尺竞争(因变量:人均地方财政支出的对数)

OLS S AR SE M

影响财政支出的外生解释变量ln popden4.804967

333

17.83

4.083166333

17.320763

4.572132333

17.627353 ln FD I0.0950718

333

8.58

0.068318333

7.317522

0.091242333

8.750248 tranden

1.572681333

8.63

1.597715333

9.899311

1.626959333

8.841840 ln predu-0.7241413

333

-7.44

-0.680973333

-8.112828

-0.658687333

-7.031862 hepop

0.001832

0.54

-0.000518

-0.174950

0.00603233

2.092566 U rb

1.70712333

11.28

1.482409333

10.811240

1.736084333

12.182355

解释政府间作用的空间解释变量

W×Y(β)0.176999

333

8.757040

spat.aut.(λ)0.522975

333

13.705592

模型的检验结果

l og-likelihood-93.419454-66.656622 R20.91050.94370.9406 Moran’s-I0.0942

(17.6420,P=0.000)

L M s patial lag test404.9405

(P=0.000)

L M s patial err or test5.8550×10

-4

P=0.9807

注:第一行是P值,333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33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第二行是t统计量。

表2的模型检验结果同财政收入的检验结论一样,Moran’s I和LM-lag检验的统计值是显著的,L M-err or检验则不显著,说明了该模型存在着空间的相互影响,应用空间滞后模型更加合适。同样比较三个模型的R2的结果可以看到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值是最高的(0.9437)。

从各个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表现为公路、铁路、机场、车站以及城市的各种公共事业建设,用交通密度来集中反映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能够很好地体现地方政府吸引流动要素的动机,这里交通密度的系数显著为正。地方政府对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毫不吝啬,因为基础设施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市民,提升一个地区的面貌,更重要是为了以此来吸引外资,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外商直接投资同地方财政支出也同样存在正向相关的联系。在前面的理论综述中提到,一个地区的财政支出越多,该地区公共设施的水平也就更高,那么外商更加倾向于在这一地区投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数量同财政支出的反向联系,由于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以来,教育的费用都是由地方财政承担的,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区域。地方财政支出与教育这种“软”的基础设施则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地方政府在选择公共产品的种类上,往往选择对“可移动的要素”吸引力更强的公共支出(Keen and Marchand, 1997)。近年来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我国地方政府的这种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为,并且试图挖掘其更深层的内部机制(张军等,2007)。同样的情况也可见于卫生机构的人数,只有在空间误差模型中hepop系数通过了5%的检验,其系数为负也意味着地方政府预算内的支出没有用于卫生医疗体系的建设。这种概况证实了Keen等(1997)关于公共支出结构性偏差的现象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

与财政收入的回归结果一样,城市化同财政支出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联系,城市里无论是生活必需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还是教育、卫生、医疗,都远远优于农村,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很多依然是服务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公共物品特别是医疗卫生保险仍然是未来地方财政需要大力发展的方向。在空间滞后模型中,空间影响因素W×Y的系数大约是0.177,也就是一个地区的财政支出增加1个单位,会使得周围省份的财政支出增加17.7%。具体来说,一个地区对于财政支出的增加,不考虑寻租等带来的影响,那么会随之带来该地区居住环境以及各种娱乐设施的改善,相应地对于国内或者国外的流动资本更加有吸引力。然而这种作用是具有外部性的,在我国中央政府以各个省份的经济指标作为各个省级区域的“代理人”晋升的制度下,一个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相应带来了“可流动资本”的增加,从而也促使经济增长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同财政收入的竞争一样,相邻的省份领导为了在这样一种竞争的大环境中生存,必然会选择增加基础设施支出从而使本地区的各种经济指标不会落后于其他地区,这也部分解释了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相互攀升的现状,各个省级政府必然会陷入一场基于财政支出的竞争。

四、结语

本文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省际间的财政收支的研究表明,我国省级区域之间的财政收支存在着正的相关性。平均来看,除了一些外生性的经济变量外,在我国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10%,会促使其相邻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约1%,说明我国省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存在标尺竞争,这种竞争程度甚至比国外有些联邦体制下的竞争还要激烈。在我国,地方政府间的标尺竞争虽然不是像国外政府那种从下至上的“一切为民”的基于税率的竞争,但是促使各个省级区域的竞争机制来自于“晋升”的激励,从而也形成了不同于国外的“向上负责”的标尺竞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陈抗等(2002)的结论,在我国过度的分权和集权都会带来问题,集权过度会打击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分权过度会使得地方政府手中拥有更多的财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必将进一步加剧。所以,应在我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找到一个最优点,使得整个社会福利水平达到最优。

同样的问题也在财政支出中出现,我国省级区域之间财政支出的相关系数达到0.177,就是说我国基于财政支出的标尺竞争比收入还要激烈,但是我们的收入只是限制在预算内的统计,可能存在低估。平新乔等(2006)比较了我国预算内和预算外的财政支出结构,认为预算外的资金很多情况下在履行着基础设施的义务,本文的分析证明了即使是预算内的资金也存在着支出结构的扭曲,过多地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同时必然带来其他如教育、卫生等投资比重的降低。而促使各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动力无非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流动资本”促进地方经济更快发展,从而可以使得地方的各种经济指标得到显著提升。

归根到底,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支出或者说更多竞争的源头都来自一种“晋升”的激励。这种激励在经济改革初期在调动地方官员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方面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完

善,这种激励机制的消极后果越来越明显(周黎安,2004)。从本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激励机制已经使得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偏差,尽管我国同国外财政联邦制度下基于税率的标尺竞争的产生机制不同,但是不同的体制下却产生了同样的标尺竞争。我们的政府应该更关注卫生、教育,使得我们的地方经济真正地能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抗、A.L.H ill m 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载《经济学》(季刊),2002

(1)。

2.高培勇:《中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之谜》,载《经济研究》,2006(12)。

3.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载《财贸经济》,2006(2)。

5.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载《经济研究》,2007(1)。

6.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载《经济研究》,2007(3)。

7.张晏、龚六堂:《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载《经济研究》,2004(7)。

8.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载《经济研究》,2004(6)。

9.周业安、章泉:《市场化、财政分权和中国经济增长》,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10.踪家峰、李蕾:《Tiebout模型的研究:50年来的进展》,载《税务研究》,2007(3)。

11.Anselin,L.,1988.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Dordrecht,Netherlands:Klu wer Academ ic Publishers.

12.A llers,M. A.and Elhorst,J.P.,2005.“Tax M i m icking and Yardstick Competiti on among Local Govern ments in the Netherlands.”I nternati 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Vol.12(4),pp.493-513.

13.Baicker.K.,2005.“The Sp ill over Effects of State Spend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 ics,Vol.89,pp.529-544.

14.Besley,T.and Case,A.,1995.“I ncu mbent Behavi or:Vote-Seeking,Tax-Setting,and Yardstick Competiti on.”American Econom ic Revie w,Vol.85,pp.25-45.

15.B rueckner,J.K.,2000.“W elfare Refor m and the Race t o the Bott om:Theory and Evidence.”Southern Econom ic Journal, Vol.66,pp.505-525.

16.B rueckner,J.K.,2003.“Strategic I nteracti on a mong Govern ments:An Overvie w of E mp irical Studies.”I nternati onal Regi onal Science Revie w,Vol.26,pp.175-188.

17.Case,A.,1993.“I nterstate Tax Competiti on after TRA86.”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 anage ment,Vol.12,pp.136-148.

18.Fiva,J.H.and Ratts ,J.,2006.“W elfare Competiti on in Nor way:Nor m s and Expenditures.”Eur 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22,pp.202-226.

19.Hayek,1945.“The U 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 ic Revie w,Vol.35,pp.519-530.

20.Keen,M.and Marchand,M.,1997.“Fiscal Competiti 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 pend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 ics, Vol.66,pp.33-5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1313397.html,dd,H.F.,1992.“M i m icking of Local Tax Burdens a mong Neighboring Counties.”Public Finance Quarterly,Vol.20, pp.450-467.

22.LeSage,J.P.,1999.Spatial Econometrics.University of T oledo W eb Book.

23.L i,H.B.and Zhou,L.A.,2005.“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 ic Perf or mance:The I ncentive Role of Pers onnel Contr ol i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 ics,Vol.89,pp.1743-1762.

24.M usgrave,R.,1959.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New York:McGra w-H ill Press.

25.Q ian,Y.and W eingast,B.,1997.“Federalis m as a Comm it m ent t o Preserving M arket I ncentives.”Journal of Econom ic Pers pectives,Vol.11,pp.83-92.

26.Revelli,2002.“Local Taxes,Nati onal Politics and Spatial I nteracti ons in English D istrict Electi on Results.”Eur 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 my,Vol.18,pp.281-299.

27.Revelli,F.,2003.“Reacti on or I nteracti on?Spatial Pr ocess I dentificati on in Multi-tiered Govern ment Structures.”Journal of U rban Econom ics,Vol.53,pp.29-53.

28.Revelli,F.,2004.“Perf or mance Rating and Yardstick Competiti on in S ocial Service Pr ovisi on.”CESifo Working Paper, No.1270.

29.Sal m on,P.,1987.“Decentralizati on as an I ncentive Sche me.”Oxford Revie w of Econom ic Policy,Vol.3,pp.24-43.

30.Schaltegger,C.A.and Küttel,D.,2002.“Exit,Voice,and M i m icking Behavi or:Evidence fr om S wiss Cant ons.”Public Choice,Vol.113,pp.1-23.

31.Sinn,H.W.and Ochel,W,2003.“Social Uni on,Convergence and M igrati on.”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41 (5),pp.869-896.

32.Tiebout,C.M.,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4,pp.416-424.

33.Tsui,K,2005.“Local Tax System,I ntergovern mental Transfers China’s Local Fiscal D is pariti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 ics,Vol.33(1),pp.173-196.

34.Zhang,T.and Zou,H.,1998.“Fiscal Decentralizati on,Public Spending,and Econom ic Gr owth i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 ics,Vol.67,pp.221-240.

35.Z odr ow,G.R.and M ieszkowski,P.,1986.“Pigou,Tiebout,Pr operty Taxati on,and the Under-Pr ovisi on of Local Public Goods.”Journal of U rban Econom ics,Vol.19,pp.356-370.

(责任编辑:彭爽)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系统理论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由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及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四个研究所整合而成,此外还拥有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华罗庚数学重点实验室、随机复杂结构与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和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等。2010年11月成立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旨在从国家层面搭建一个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合作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拥有完整的学科布局,研究领域涵盖了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共有16个硕士点和13个博士点(二级学科),分布在经济学、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六个一级学科中,可以在此范围内招收和培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在2006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我院数学学科的整体评估得分为本学科的最高分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硕士招生类别为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9年共计划招收122名。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616数学分析 现行(公开发行)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数学系用数学分析教程。 801高等代数 [1] 北京大学编《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3月第1版,2003年7月第3

版,2003年9月第2次印刷. [2] 复旦大学蒋尔雄等编《线性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张禾瑞,郝鈵新,《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复试原则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招生工作小组领导下,按研究所成立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小组,设组长1人、秘书1人。 复试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其中专业知识成绩占60%,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成绩占20%,综合素质成绩占20%。 在面试环节,每位考生有5分钟自述,考查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外语(口语)水平和综合素质等。 1、专业知识面试重点考查考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2、外语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听、说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3、思想品德的面试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遵纪守法以及心理素质等内容。 4、体检主要了解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包括体能、体质和心理素质等。 5、研究生部通过“政审表”向考生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或考生管理部门了解考生的思想品德情况和现实表现。“政审表”将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时间部署与调档函一并寄发,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公章,随档案一并寄回。政审合格方可寄发录取通知书。 六、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录取原则 复试小组对本学科参加复试的考生根据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的综合评定,得出拟录取考生名单,经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 最终录取成绩:将考生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后,得出录取成绩。加权平均采用下列公式: 录取成绩=(初试成绩÷5)×40%+复试成绩×60%。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政审不合格、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拟录取名单确定后将在网站上公示10个工作日 七、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考研复习建议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遇到实在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要把握全局。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 2、基础复习阶段(6-8月) 本阶段要求考生熟读教材,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结合真题找出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有相配套的专业课知识点笔记,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同时多练习相关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习题册,提高自己快速解答能力,熟悉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

怎样理解地方政府学及其意义

地方政府学是研究地方地府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把地方政府作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地方政府学研究的内容可归结为:1、地方政府原理研究,包括对地方政府的界定和对地方政府基本性质、地位与作用的研究。2、地方政府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认识地方政府活动所受到的制约与影响。3、地方政府的内部环境,这些研究使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地方政府活动的内部机制。4、地方政府的活动5、地方政府的比较。 地方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1)、地方政府的地位:在维护地方统治秩序中具有不可代替性。地方政府的设置具有必然性的必要性。 (2)、地方政府在基本特点上具有非主权性、局部性和地方性。 (3)、地方政府的作用:①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石;②地方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③地方政府是沟通联络中央政府与民众的渠道;④地方政府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 开展地方政府学的研究,既出自于地方政府在人类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重要性,也出于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开展地方政府学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更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

(1)、认识和了解地方政府及其活动的特点,探索其活动的规律性,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地方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2)、从当代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对古今中外地方政府的比较,在寻求地方政府发展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认识地方政府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不同国家地方政府的异同、特点和优点,从而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模式。 (3)、通过地方政府学的研究、学习,提高地方政府各级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水平,使之能更为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从而提高地方政府整体的活动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效益,推动地方政府的改革,使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方政府竞争及其现状分析

地方政府竞争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地方政府的涵义所谓地方政府,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在基本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权限缺失。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设置来看,除特别行政区以外,我国地方政府分为三级即省级、县级和乡级。从我国现行的中央与地方间“委托代理”关系来看,地方政府是辖区内土地市场的管理者,负责对辖区内土地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以促使它们的行为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同时地方政府也是较大的土地需求者,政府机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用地。由于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自己辖区范围内,地方政府既是土地市场的唯一供给者,又是土地市场的唯一的管理者。各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会根据预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规划期间辖区内各年出让宗地的基本情况,如:位置、数量、容积率、建筑限高等指标。由此,地方政府作为辖区内土地的管理者、需求者,对辖区内土地市场影响较强,进而影响其对土地资源的集约配置。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现状分析 地方政府竞争的涵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经济的竞争 性开始显现。作为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特征,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地方政府作为土 地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地方政府与土地使用者以及地方政府间开始出现竞争关系。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地方政府竞争问题有了现实研究意义。亚当.斯密首先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了论述,此后有不少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加入到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中来。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有多种不同角度,因而对地方政府竞争也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地方政府竞争通常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物品,吸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开展的跨区域政府间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加强。为发展当地经济和扩大财富规模,地方政府积极吸引辖区外资源流入,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业竞争的政府竞争。在政府绩效考核的驱使下,地方政府之间就产生了类似企政府竞争包括政府的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两个方面。政府的纵向竞争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集权与分权进行。政府的横向竞争是指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为了自利,相互之间围绕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展开的竞争。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起始于80年开始的财政分权化改革。在分权化改革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只是简单的委托代理机制,在地方政府没有相对独立的经济职能,地方政府官员也不是地方利益的代表,更倾向于维护全国的公共利益。因此,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之间是不存在利苹分歧。而财政分权化改革后,中央·地方、省之间关系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地方政府在继续履行中央一地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同时,地方独立经济利益开始出现。比如税收分流。这种利益主体地位的确立,改变了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和行为取向,地方政府不再是完全依靠从中央政府获取最大化的预算支出,而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扩大地方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因分权化改革而成为了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利益主体的确立必然导致彼此为扩大各自利益而进行竞争。 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原因 分析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和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开始展现较强的竞争意识, 这表明地方政府间竞争是现实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对促进辖区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过度竞争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等现象也不断出现,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对规范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益驱动竞争,只有维护与争

2017年中科院数学分析考研试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数学分析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 1.(10分)计算极限lim x !1 x 32 (p 2+x 2p 1+x +p x ):2.(10分)已知a n +1(a n +1)=1;a 0=0,证明数列的极限存在,并且求出极限值. 3.(15分)f (x )三次连续可微,令u (x;y;z )=f (xyz ),求 (t )=@3u @x@y@z 的具体表达式,其中t =xyz . 4.(15分)求Z dx 1+x 4 :5.(15分)已知f (x )在[0;1]上二阶连续可微,并且j f (x )j ?a ,j f 00(x )j ?b ,证明f 0(x )? 2a +b 2 .6.(15分)已知f (x )有界且可微,假设lim x !1f 0(x )存在,求证lim x !1 f 0(x )=0.7.(15分)求二重积分“ D j x 2+y 2 1j dxdy ,其中D =f (x;y )j 0?x ?1;0?y ?1g . 8.(15分)已知a n =n X k =1 ln (k +1),证明1X n =11a n 发散.9.(15分)已知n 为整数,a 为常数,I n (a )=Z 10dx 1+nx a .(1)试讨论a 对敛散性的影响; (2)当a 在使积分收敛的情况下,求lim n !1 I n (a ).10.(15分)在[a;b ]上(0

地方政府学参考答案

1、我国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答:①这是一场很典型的"中国式"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案例。 案例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以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府。反映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的关系。 ②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纵向上是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传统计划经济下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地方政府基本没有自主权。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分权已成趋势,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分工和合作不断强化,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中央政府进行最宏观和最高层词的决策,主要致力于整体和全局。省级政府进行区域决策、高层管理与执行,主要致力于上下的平衡。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①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放到改的框架中设计和安排,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完善地方政府的组成和运行方式。 ②通过立法,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各自的行为,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纠纷的司法裁决制度。 1、从该案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是什么? 案例中的地方政府属于混合体政府: 第一、属于混合体政府 第二、根据宪法规定: 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权力机关,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权力来源与本行政区域的全体居民。 2、该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治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混合体地方政府的优点: 政府的缺点: 1、西城区地方政府改革,体现了地方政府管理的哪些特点? 地方政府的管理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内部管理(实现管理目标的先决条件):相对封闭;管理科学;目的是系统工作效率 外部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开放性;目标提供生活、社会环境;要求系统社会效益,法制化 2、西城区地方政府的改革,对于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即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是“手段”,外部管理是“目的”。外部管理的成效和效率取决于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水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地方政府自身是国家行政权力地方上的载体和执行者,只有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管理有效,组织运转有序,才能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行使公共管理权限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地方政府学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表现及后果 三、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产生机理 四、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规制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2.地方政府竞争的手段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4. 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在理论上,一个地方政府代表一个所管辖的区域,因而也可以称作辖区。 ·所谓地方政府竞争或者辖区竞争,是指各辖区为了本地的利益最大化,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来争夺资源的竞争过程。 2.政府竞争的手段 ·投资环境 ·政府管理竞争 ·法律制度竞争 ·政治行动竞争(获取特殊政策)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政治市场(财税权、人事权等) ·要素市场(农产品、工业产品等) ·产品市场(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 4. 地方政府竞争的必然性 蒂布特假说: 蒂布特认为,只要居民可以择区而居,那么各辖区的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竞争。这是因为个人考虑选择辖区居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辖区可供选择的税收和服务(支出)结构及水平。如果一个辖区试图吸引更多的居民进驻,就必须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由于居民的偏好不同,辖区之间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结果均衡的时候,辖区之间存在差异,但辖区内部可能没有差异。在这种理想状况下,居民的用脚投票足以给辖区政府带来硬约束。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改善地方公共物品。地方公共物品是吸引要素流入的基础性环境条件,也是地方政府获取从中直接受益的本地居民支持或赞同的重要砝码,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在扩大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提高公共物品质量上,如为吸引区外要素流入本地区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社会治安,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及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创新等。 第二,争夺生产要素。制度经济学把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四架马车”,围绕这些基本生产要素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人才高地”、制订税收及土地使用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争夺资金、技术。 第三,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针对重要企业或产业适用优惠或倾斜政策,实行价格补贴、金融优惠政策、财政优惠政策等,或者为企业用工和人才吸引方面提供特殊政策和便利条件,提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市场封锁与保护。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扩大管理范围,增加审批手续,强令当地企业经营、收购或推销当地产品;强化经济杠杆,迫使和诱使当地企业实施封锁措施。 第五,获取优惠政策,争试点权。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与中央或上级政府的博弈,在纵向政策层面上获得比其它地方政府更为优惠的政策,或者争取中央政府对制度供给实行准入和试验推广。 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其政府在行政权力、财税分配、经济规划、人事任免等方面有比其它地方政府更大的权限,享受更为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积极面: ·提高了地方公共产品质量与效率; ·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掠夺之手”; ·推动了宏观经济的调整增长。 消极面: ·一是重复建设严重 ·二是产业结构趋同 ·三是分割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空间依赖、空间异质性 ?传统的统计理论是一种建立在独立观测值假定基础上的理论。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遇到空间数 据问题时,独立观测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Getis, 1997)。 ?对于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数据,一般认为离的近的变量之间比在空间上离的远的变量之间具有更加密切 的关系(Anselin & Getis,1992)。正如著名的Tobler地理学第一定律所说:“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的较近事物总比离的较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Tobler,1979) ?地区之间的经济地理行为之间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Spatial Interaction,Spatial Effects):Spatial Dependence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一般而言,分析中涉及的空间单元越小,离的近的单元越有可能在空间上密切关联(Anselin & Getis, 1992)。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地理研究中,许多涉及地理空间的数据,由于普遍忽视空间依赖性,其统计与计量 分析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Anselin & Griffin, 1988)。 ?可喜的是,对于这种地理与经济现象中常常表现出的空间效应(特征)问题的识别估计,空间计量经济 学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在经济研究中出现不恰当的模型识别和设定所忽略的空间效应主要有两个来源(Anselin, 1988):空间依赖性(Spatial Dependence)和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 空间依赖性 ?空间依赖性(也叫空间自相关性)是空间效应识别的第一个来源,它产生于空间组织观测单元之间缺乏 依赖性的考察(Cliff & Ord, 1973)。 ?Anselin & Rey(1991)区别了真实(Substantial)空间依赖性和干扰(Nuisance)空间依赖性的不同。 ?真实空间依赖性反映现实中存在的空间交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Effects), ?比如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创新的扩散、技术溢出等, ?它们是区域间经济或创新差异演变过程中的真实成分,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空间交互影响, ?如劳动力、资本流动等耦合形成的经济行为在空间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研发的投入产出行为及政策 在地理空间上的示范作用和激励效应。 ?干扰空间依赖性可能来源于测量问题,比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研究中的空间模式与观测单元之间边界的 不匹配,造成了相邻地理空间单元出现了测量误差所导致。 ?测量误差是由于在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一般是按照省市县等行政区划 统计的,这种假设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的实际边界可能不一致,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测量误差。 ?空间依赖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值缺乏独立性,而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数据结构,也就 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格局)和相对位置(距离)共同决定。 ?空间相关性表现出的空间效应可以用以下两种模型来表征和刻画:当模型的误差项在空间上相关时,即 为空间误差模型;当变量间的空间依赖性对模型显得非常关键而导致了空间相关时,即为空间滞后模型(Anselin,1988)。 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空间差异性),是空间计量学模型识别的第二个来源。 ?空间异质性或空间差异性,指地理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质性,存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中心(核心) 和外围(边缘)地区等经济地理结构,从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行为存在较大的空间上的差异性。 ?空间异质性反映了经济实践中的空间观测单元之间经济行为(如增长或创新)关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不 稳定性。 ?区域创新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主体在研发行为上存在不可忽视的个体差异,譬如研发投入的差异 导致产出的技术知识的差异, ?这种创新主体的异质性与技术知识异质性的耦合将导致创新行为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差异, 进而可能存在创新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依赖现象或者创新的局域俱乐部集团。 ?对于空间异质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估计。 ?但是当空间异质性与空间相关性同时存在时,经典的计量经济学估计方法不再有效,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地方政府学(本科)

1. 地方政府治理的局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其治理的地域范围上;二是( ) (0.6分) A.治理的时间上??? B.治理的权限上 C.治理的职责上 D.治理的非主权性上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2. 当代中国史学界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第一个政治实体国家是( ) (0.6分) A.商王朝 B.夏王朝 C.周王朝 D.秦朝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3. 自治体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于( ) (0.6分) A.当地居民 B.中央政府 C.上级政府 D.一部分来自中央,一部分来自当地居民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4. 中国历史上,郡县之间形成正式隶属关系出现于( ) (0.6分) A.战国初期 B. 春秋初期 C.秦朝 D.汉朝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5. 中国历史上,封国采邑制形成于( ) (0.6分) A. 商王朝 B.夏王朝 C. 周王朝 D.秦朝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6. 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地方政府单位是( ) (0.6分) A.道 B. 土司 C. 监 D.侨州、侨郡、侨县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7. 就国家政体形式而言,以下属于“议行合一”制的国家是( ) (0.6分)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中国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8.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的是( ) (0.6分) A.秦朝郡县的建立????????????????? B.汉代的郡国体制 C.隋朝的以州领县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核题 一、单选题(共10道题,请把答案填在后面的表格里,否则不给分。) 1.(1.0分) 国家设置地方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中央政府分担相应的( )职责 A、经济管理 B、文化管理职责 C、安全管理 D、社会公共管理 2.(1.0分) 国家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 C、建设和谐社会 D、占统治地位的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3.(1.0分) 将政府按层级分为国家政府、区域政府、地方政府的是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日本 4.(1.0分)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府由()。 A、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构成 B、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构成 C、立法会构成 D、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构成 5.(1.0分) 认为法人与自然人一样,也享有固有的人格和权利的学说是()。 A、“保护说” B、“钦定说” C、“传来说” D、“固有权说” 6.(1.0分) 地方行政机关的任命权属于 A、高层地方行政机关 B、中央(或联邦)政府 C、地方议决机关 D、中央(或联邦)政府和高层地方行政机关

7.(1.0分)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主要体现为()。 A、行政权和司法权 B、立法权和司法权 C、行政权和立法权 D、行政权和财政权 8.(1.0分) 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特征是()。 A、系统性、法制性和动态性 B、系统性、法制性和适应性 C、复杂性、法制性和适应性 D、系统性、规范性和适应性 9.(1.0分) 中国地方选举中的选民登记,采用义务登记制中的()办法 A、固定登记 B、任意登记 C、定期登记 D、专门登记 10.(1.0分) 城镇型地方政府的建制单位名称,在中国是 A、乡、镇 B、县、镇 C、区、镇 D、市、镇 二、多选题(共10道题请把答案填在后面的表格里,否则不给分。) 11.(2.0分) 影响地方政府关系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A、经济结构影响 B、政治结构影响 C、历史传统影响 D、价值观念影响 E、环境变化影响 12.(2.0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看,主要变化有()。 A、混合体地方政府 B、地方各级人大都设置了常设机构 C、上下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之间不存在行政领导关系

地方政府竞争

正确看待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高速发展 姓名:邹佳男 班级:行政管理班 学号:201200032102 如今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这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社会之间,也同样表现在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究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把握地方政府竞争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快速高效发展。. 仔细品读当今的舆论风向,可以敏锐的察觉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目光侧重于地方政府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确实因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私利竞争产生了诸多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是什么推动了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激烈竞争,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官员升迁制度过多的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如今较为看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地方政府主政者的政绩,都是由一个中心按照单一的经济标准自上而下地来考核、比较的。又因为我国各地方政府都是对上级负责,因此各地方民众的追求并不是当政者的首选追求,如果各地政府根据自身地方特点以及民众诉求为出发点,那么单纯的经济发展一定不是所有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对于环境的诉求必然要高于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单地说,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导向的政绩观及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体系,诱导地方政府官员投入到了增长的竞争中。 在如此的竞争环境中产生诸多问题也不足为奇,这种政府竞争所导致的地区保护以及区域分割两种现象在我看来是产生负面效应的最主要原因。 地区保护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是阻止外地产品流入,保证本地企业产品的当地销售,不利于整体区域发展;二是对本地企业的大肆维护,乃至放松监察力度,易导致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导致不合格产品反而愈演愈烈。 区域分割在我看来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每个地方经济体成为许许多多的独立经济体系,每个经济体系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市场特征。进而产生了较大范围内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如长三角流域的港口就建设过于密集造成资源浪费;也导致区域内多个地方经济体发展模式相同,造成资源利用率的下降。 这种经济竞争导致地方政府重视本地产业的短期经济增长,形成了GDP的高增速,但是却未能全面均衡的带动国内发展,只是侧重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因此没有能在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度。 如此看来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的确带来了诸多问题,但我们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庞大动力,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竞争所带给我们的巨大进步。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事权下放给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税收掌握以及事权的承担间接引起了地方政府竞争的开始。当然从事实来看,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形成从而推动了我国20年来的经济告诉发展。张五常评论说:“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像中国今天所见到的激烈竞争,历史上没有出现过。” 正是如此激烈的地方政府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方政府竞争的巨大优势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我认为首先得一点是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资源要素以及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资源的配置完全受计划经济所控制,流动性不强,并且资源由此产生的低利用率也限制了经济发展,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价格驱动的资源购置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社会整体的效率提高;并且市场要素的配置也极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建设

中科院数学分析考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数学分析》考试大纲 本《数学分析》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分析是一门具有公共性质的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由分析基础、一元微分学和积分学、级数、多元微分学和积分学等部分组成。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各种运算和基本的计算、论证技巧,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数学分析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考试内容 1. 分析基础 (1) 实数概念、确界 (2)函数概念 (3) 序列极限与函数极限 (4) 无穷大与无穷小 (5)上极限与下极限 (6) 连续概念及基本性质,一致连续性 (7)收敛原理 2. 一元微分学 (1) 导数概念及几何意义 (2) 求导公式求导法则 (3) 高阶导数 (4) 微分 (5) 微分中值定理 (6) L'Hospital法则 (7) Taylor公式 (8) 应用导数研究函数 一元积分学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 不定积分法与可积函数类 (2) 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 (3) 定积分的应用

(4) 广义积分 4. 级数 (1) 数项级数的敛散判别与性质 (2) 函数项级数与一致收敛性 (3) 幂级数 (4) Fourier级数 5. 多元微分学 (1) 欧氏空间 (2) 多元函数的极限 (3) 多元连续函数 (4) 偏导数与微分 (5) 隐函数定理 (6) Taylor公式 (7) 多元微分学的几何应用 (8) 多元函数的极值 6. 多元积分学 (1) 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重积分的计算 (3)二重、三重广义积分 (4)含参变量的正常积分和广义积分 (5)曲线积分与Green公式 (6)曲面积分 (7)Gauss公式、Stokes公式及线积分与路径无关 (8)场论初步 (二)考试要求 1.分析基础 (1)了解实数公理,理解上确界和下确界的意义。掌握绝对值不等式及平均值不等式。 (2)熟练掌握函数概念(如定义域、值域、反函数等)。 (3)掌握序列极限的意义、性质(特别,单调序列的极限存在性定理)和运算??N方法。法则,熟练掌握求序列极限的 (4)掌握函数极限的意义、性质和运算法则(自变量趋于有限数和趋于无限两???方法,了解广义极限和单侧极限种情形),熟练掌握求函数极限的的意义。 (5)熟练掌握求序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常用方法(如初等变形、变量代换、两边夹法则等),掌握由递推公式给出的序列求极限的基本技巧,以及应用Stolz公式求序列极限的方法。 (6)理解无穷大量和无穷小量的意义,了解同阶和高(低)阶无穷大(小)量的意义。 (7)了解上极限和下极限的意义和性质。 理解函数两类间断点的熟练掌握函数在一点及在一个区间上连续的概念,(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义,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区间套定理和介值定理。理解一致连续和不一致连续的概念。 (9)掌握序列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及函数极限(当自变量趋于有限数及趋于无穷两种情形)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2.一元微分学 (1)掌握导数的概念和几何意义,了解单侧导数的意义,解依据定义求函 数在给定点的导数。

地方政府学

一、判断题(共48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同级人大代表。对 第2题(已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对 第3题(已答).一般来说目前县、县级市设有20-30个左右机构。对 第4题(已答).地方政府具有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自主精神的基本特点。对 第5题(已答).我国最早形成的国家是周朝。错 第6题(已答).城市地方主要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区和镇。对第7题(已答).1997年10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基本组成。错 第8题(已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9年7月1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错 第9题(已答).目前属于基层行政建制的镇基本可以分为副县级镇、区级镇和乡级镇。对 第10题(已答).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上级人大代表。错 第11题(已答).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是以地方议会为中心的地方政府制度。对 第12题(已答).1990年10月30日,东西德统一。错 第13题(已答).美国共有51个中央政府。对 第14题(已答).日本宪法称地方政府为地方公共团体。对 第15题(已答).康有为是最早提出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省制问题的研究大家。对 第16题(已答).中国目前共有79个地区。对

第17题(已答).中国目前有5个直辖市。错 第18题(已答).直辖市是中国的一级政区单位。对 第19题(已答).至1997年底,中国共有222个地级市。对 第20题(已答).中国目前有5个自治区。对 第21题(已答).省是中国的一级行政区,目前共有23个省。对 第22题(已答).美国现有联邦政府,后有州政府。错 第23题(已答).早在1799年,就有地方政府的称谓了。对 第24题(已答).中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对 第26题(已答).地方可以建立国防军。错 第27题(已答).地方政机构是典型的多功能机构。对 第28题(已答).中国的省、县政府是一般地域型政府。对 第29题(已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主要基于政治考虑而设置的地方政府。对 第30题(已答).地方自治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对 第31题(已答).美国被称为“地方自治之乡”。错 第32题(已答).英国的地方政府就是各级地方议会。对 第33题(已答).英国具有悠久的地方自治历史。 第34题(已答).1947年4月经国会通过成为法律的《地方自治法》,是战后日本地方自治的基本法。对 第35题(已答).日本地方公共团体享有财政自治权。对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 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 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的支持。 [收稿日期]2009-08-02 [作者简介]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行为和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宋紫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 周业安,宋紫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增长;财政分权 [摘 要] 本文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及其后果,并总结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的主要成果。本文认为这种地方政府竞争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经济波动、地方保护以及公共品供给的扭曲等。[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11-0028-09 一、导 言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和转型并存的经济体,就经济增长的模式来说和早期的东亚模式类似,比如强调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注重出口导向,注重投资的核心地位,以家族企业为特色的微观经济组织等等。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东亚模式之间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别,除了政府和国有部门对资源的控制以外,政府介入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途径也完全不同。在中国,更多地表现在地方政府像公司一样运行,[1] 地方政府并不特别关心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是更关心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绩效。尤其是地方政府竞争强化了这类行为。所以,在很多学者看来,要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从地方政府竞争着手。 地方政府竞争其实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普遍存在。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不同程度的财政分 权,每个辖区(无论是州县还是一些大区)都拥有 自己的独立的税权。各个辖区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通过公共政策的策略制定来吸引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流入本辖区。给定资源的有限性,辖区之间就存在某种竞争关系。如果按照作为竞争主体的政府间关系划分,辖区竞争可分为纵向竞争(interg overnmental competition 或vertical com petition)和横向竞争(interjurisdictio nal com -petition 或horizo ntal competition)。[2] 所谓纵向竞争,就是指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竞争,通常更多地关注中央和州(或者地方)之间的竞争。横向竞争是指同级政府之间的竞争,比如州之间、城市之间、特别区之间、县之间的竞争等等。 如果按照竞争的性质划分,那么辖区竞争又可分为溢出效应、财政模仿和标尺竞争三种方式。所谓溢出效应式的竞争,主要是指某个地方政府增加某项公共服务支出,就可能惠及周边辖区的 28

《中国地方政府学》教学心得

《中国地方政府学》教学心得 《中国地方政府学》一书从我国实际出发,以当前行政改革为总体背景,以梳理中西方相关理论与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我国县、市地方政府为主要考察论域,以狭义的地方人民政府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发展历史,论述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及其配置、地方政府与地方权力机关及其地方司法机关的结构关系,分析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从管理层面上论证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自治与责任,为我国地方政府的改革留下一定的思索余地。 地方政府是世界各国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本书从我国实际出发,以当前行政改革为总体背景,以我国县、市地方政府为主要考察论域,以狭义的地方人民政府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发展历史,论述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及其配置、地方政府与地方权力机关及其地方司法机关的结构关系,分析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从管理层面上论证了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自治与责任。 1.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1)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自主拟定本课程学习计划.安排自学时间, 选择适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自觉完成自学笔记;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可以通过问题卡,电话或电子信箱咨询辅导教师或面授教师. (2)按时参加学习小组自学活动.学习小组是敦促自学的好方式, 每次学习小组活动,均应有中心发言的学员,把自学中的问题与心得与同学交流;按要求记好学习小组记事簿. (3)不断检验和修正学习.自学任务的完成, 要通过协作讨论自我测试来评价自己的学习,及时调控自学过程,纠正不良学习方法。 (4)按时参加面授辅导. (5)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要独立完成本课程的作业.学生作业若发生抄袭或雷同的情况,应重做. (6)学生应及时通过电子信箱或计算机网络收集本课程的教学信息,辅导材料,自测练习,期末复习等资源. 2.教师教学模式 (1)导学. 编写地方政府学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和制作网络教学课件,及时发布教学信息进行导学,并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师资培训,及时回答各教学点辅导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 (2)辅学. 一是切实帮助学员拟定自学计划, 根据每个学员情况指导学员选择适合本课程与个人特点的自学方法,敦促学员自学. 二是切实做好辅导答疑.辅导教师按照规定的答疑时间进行答疑; 辅导学员自学方法;指导学员制定自学计划;视听本课程的网络课件和网上教学信息;充实地方政府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在辅导中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各地必须杜绝单纯面授辅导的现象.面授辅导应侧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辅导学生分"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展开.识记即要明白,懂得有关内容,能够识别并加以记忆;理解即要领会有关内容;掌握即十分清楚有关内容并能加以运用;应用即熟知有关内容并能熟练运用. 三是检查学习小组活动情况,做好信息反馈工作.辅导教师应采用小组讨论或电子信箱对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浅析 竞争三要素:某种资源的稀缺性;对该资源的需求;多个需求主体。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策略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国有企业控制权的下放;地方可控制资源增多;行政任命制。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靠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所推动的。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介入才使渐进式改革得以平稳进行,并且能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政府间竞争体现在三个层面:政府内竞争,政府与政府竞争,政府外竞争。政府间竞争表现为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首脑之间的竞争。传统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三个视角是:联邦主义视角,科层制视角,财税视角。作者刘亚平提出“退出选择视角”。大众退出选择的方式:利益产品市场通过货币退出;公共产品市场中以“足”退出;领导干部任免中的“公共选择”。 马歇尔认为,解释现实世界可以有两个基本思路。其一,进化论的动态思路。其二,工具理性的静态思路,靠着理性经济人等假设,借助于日益精深的数学工具,分析出于静态均衡下的理性行为。招商引资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一个极好缩影。竞争形态分:对抗的竞争,差异化的竞争,合作的竞争。对抗的竞争的产生条件:竞争各方抢占的是相同的要素;满足流动要素偏好的能力有限;一次性博弈。此阶段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易于模仿的政策试验上,通过学习其他政府表现出来的外部信息就可以将同质程度较高的政策临摹过来,如基础设施,地价,税费等。差异化的竞争的产生条件:有足够多的目

标流动要素;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能力与资源;重复博弈。此阶段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不易模仿的政策试验上,通过构建比较优势,使自身优势不易被发现、观察和度量。合作的竞争的产生条件:竞争者之间在多个层面进行立体博弈;双方存在差异;共同的利益。此阶段的竞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第三方的威胁,双方握手言和,优势互补,以实现共同发展。 美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制度框架:联邦层面(美国宪法,最高法院,联邦法律与管制,补助金);地方层面(地方政府的权限明晰,地方政府间合作机构,地方政府间契约);社会层面(直接、便捷、多样化的需求表达,居民直接参与:友邻治理;分数多个地方政府)。对于我们的启示有:竞争优先的理念,法治化框架,理性划分联邦与州政府关系,地方政府职能:供应与生产的分离。 为规范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当前的整治策略:颁布政策法规,加强中央调控权力,促进区域合作,调整行政区划,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借鉴美国规制政府间竞争的理念,我们可以把着力点放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力量三方。中央政府应建立和维持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制度化,推行以公平为基础的政策,确立地方政府间竞争中的争端裁决机关;地方政府应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加强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合理界定支出结构,构建优势形成特色;社会力量也应嵌入其中,将培育民营经济作为近期任务,保障居民退出权作为中起任务,发挥第三部门作用作为长远追求目标。 当然退出选择是理想化的状态,实践中,退出机制对地方政府间

相关文档